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县域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范文

县域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精选(九篇)

县域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

第1篇:县域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范文

一、以便民高效为根本,提升县域金融服务质量

县域金融服务的质量与水平直接决定着县域金融的动力和推力。金融服务的质量好、效率高,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就会大、动力就更加强,否则,金融的支撑作用就会受到限制。因此,要按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展普惠金融”的要求,以便民高效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胆尝试,创新突破,着力改善金融服务质量,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水平,让老百姓享受到便捷高效安全的金融服务。

(一)加速完善县域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着力解决农村金融“真空”

要在消除农村金融空白乡镇的基础上,摒弃“有网点就有服务、网点多服务面就大”的错误观点,重点解决好网点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进一步完善金融的社会服务功能,扩大金融网点机构的覆盖面和辐射面,同时,加快农村金融服务站、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农村金融便民中心等新型服务体系建设,用固定的或流动的多种服务方式,最大限度满足老百姓基本的金融服务需求。

(二)加快推进以惠农支付服务为重点的惠农便民工程建设,延伸农村金融服务领域

便民金融是农村金融发展的导向,也是县域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关键。当前要紧紧依托“银行卡助农”工程,加快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大银行卡、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新型金融工作的推广运用力度,进一步完善惠农POS机的功能,加大惠农金融服务方式的创新,切实为农民群众量身定做一些特色金融服务产品,使广大农村老百姓“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方便、安全、快捷的金融服务。

(三)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切实解决金融服务薄弱环节

金融越是发展,老百姓需求越大,就越需要处理好金融自身建设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关系。如何更好的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已经成为基层金融工作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就县域金融来说,当前急需采取强化内部管理、配强业务队伍、提高职业经理人员素质、培养行业服务文化、改善和增加硬件设备、完善窗口柜台服务平台、加强外部监督等措施解决好办理金融业务“排长队”、“大厅服务混乱”、“服务态度生硬”和“工作不作为、慢作为”的老大难问题,有效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使其不受损害、不受侵犯、不受损失。

(四)加大金融政策和金融知识宣传和普及力度,扩大山区金融服务覆盖面

县域农村金融服务滞后,一方面是经济发展落后和市场化程度较低所致,但最重要的原因是老百姓对金融缺乏必要的认知、了解和掌握。因此,改进农村金融服务,要从普及农村金融知识开始,这是金融部门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金融部门要主动作为,多花心思,统筹谋划,结合县域农村发展实际,根据当地老百姓实际需求,积极构建多层次的金融宣传网络和工作机制,让金融知识和金融政策下乡进村,努力扫除金融服务盲区,使金融不再远离普通老百姓,让金融不再成为老百姓的“奢侈品”,确保更广泛的群体能够公平享受到金融发展成果。

二、以改革创新为导向,推进县域金融改革发展

县域金融改革决定着县域金融发展的未来。当前,县域金融要根据中央和国家的金融改革总体要求,通过改革创新,对县域农村金融工作机制进行调整和完善,促进县域农村经济主体获得更多的金融支持,这就是县域农村金融改革的支点和基点。就县域农村金融来讲,要通过改革创新着重解决发展中的制度性问题: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县域金融考核评价机制,引导县域资金“循于并融入”当地县域农村

在当前银行资金组织压力加大、资金运用成本增加的前提下,地方政府要主动作为,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要求,用市场手段与行政引导的改革思路,改变政府直接行政干预的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金融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和资金市场的自由支配权,引导商业银行严格落实“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使金融在适应县域经济发展多层次、多元化服务需求的同时,通过政策机制的驱动,促使商业银行自觉改变“爱富嫌贫”、“爱大嫌小”、“爱工嫌农”的传统金融服务理念,防止县域有限资金向大城市聚集,削弱县域金融对农村和弱势群体的投入和支持,以便更好的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确保县域金融服务均等化和持续性。

(二)进一步完善县域金融监管体制,树立新型金融管理理念

结合县域经济金融发展实际,适当调整县域金融监管政策和机制,改变现行金融监管标准统一化的理念和模式,加强对县域金融机构的审慎监管,尤其是针对农业和县域中小微企业贷款的特点,探索建立差异化的监管技术和方法,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采取更为灵活的监管方式,确保更多的小微企业获得相应的金融信贷支持,保持小微企业的蓬勃生机与发展活力,增强县域经济的发展动力。

(三)建立完善的县域金融工作机制,实现政银企沟通对接常态化

银企、银政深度合作和无缝对接是县域经济金融实现良性发展的关键所在。就目前的县域金融工作来说,要通过机制创新,建立县域金融协调机制,完善县域金融管理机制,畅通县域金融“对话”机制,加快推进县域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着力整治农村金融服务环境,积极构筑政府、金融、企业、经济管理部门等各方参与的良好的金融生态机制,以诚信政府、诚信企业、诚信个人增强对县域金融的吸引力和渗透力,从根本上避免“银行惜贷”现象,形成县域金融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四)建立县域金融扶持政策保障机制,保持县域金融发展活力

就金融行业自身而言,县域金融仍处于弱势地位,要全面发挥县域金融的作用,县域金融的管理者和领导者要迈开步伐,大胆作为,积极探索,不能因循守旧,在思想上要大胆冲破束缚,将县域金融作为金融未来发展的主战场来推动和打造,在政策扶持上要大胆放开手脚,该放活的要放,该给予的要给,该投放的要投,该引入的要引,从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等各个方面给予县域金融倾斜和扶持,为县域金融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支持县域农村发展创造条件、提供保障。

三、以优化资源为支撑,促进县域金融健康发展

县域金融发展的质量与速度很大程度取决于县域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就当前县域金融发展而言,优化县域金融资源配置要着重做好四方面的工作:

(一)优化信贷资源,促进县域产业转型升级

信贷资源作为县域金融最为重要的稀缺资源,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织部分,更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手”。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产业发展导向,运用和优化银行信贷资源,加快信贷结构调整,改变“贷大、贷长、贷集中”的信贷投放模式,建立“扶特、扶新、扶优”的贷款投放新机制,促进县域产业转型升级和金融自身发展。要重点加大对创新驱动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支持,加快产能过剩产业和限制性行业的信贷“退出”和“调整”步伐,通过县域金融信贷投放机制改革创新,着力增强对“三农”、小微企业、新型城镇化、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和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的信贷扶持,逐步减少并完全退出对国家限制和过剩产业的信贷投放,同时加大对各类服务业发展的金融信贷注入,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二)优化金融产品,促进金融服务方式多元化

一种需求对应着一种产品,没有产品就没有服务,就没有支持的办法。眼下,县域金融支持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最大有瓶颈是适销对路的金融产品短缺。因此,要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实际,把现有的金融产品进行优化组合,简化一些已开发多年、相当成熟产品的操作流程,使操作更高效简便,使服务更贴心,真正达到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需求适销对路。同时,根据县域经济发展层次分明的特点,加大各种新产品的开发力度,使产品覆盖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用多元化的服务方式满足不同群体的金融需求。

(三)优化金融需求,大力发展民生金融

目前县域金融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特点,民生金融需求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在众多县域金融需求中,要优先考虑民生金融需求的有效满足。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大力发展民生金融,通过引进机构、增设网点、创新品种、延伸服务、改进监管等综合立体措施,不断完善民生金融服务体系,着力创新民生金融服务方式和品种,加大民生领域的信贷投放和资源倾斜,积极拓展民生金融服务领域,有效改善民生金融生态环境,全面提升民生金融服务水平,提高民生金融资产质量的容忍度,加速推进县域民生金融发展,促进县域金融服务均等化。

(四)优化金融供给,全面夯实金融基础

第2篇:县域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范文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范围内以城镇为中心,农村为基础,由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作为经济地域系统的基本层次和基本单元,县域经济既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又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它与农业、农村、农民紧密相连。其发展的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与活力。因而,如何按照“突出特色、市场导向、项目牵引、龙反⒚裼鳌钡脑颍俳赜蚓煤侠聿季趾徒】捣⒄梗殉晌母锖头⒄沟囊幌钫铰匀挝瘛?/SPAN>

一、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依靠工业驱动

工业是国民经济特别是县域经济中具有强烈带动作用的主导产业和主要增长点。没有工业的支撑,实现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就无从谈起。我们考察的山东省梁山县、湖南省宁乡县都是农业县,但他们在短短的几年间,综合经济实力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坚持不懈地实施了兴工富县战略,使工业(企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了72%以上。他们用实践告诉我们: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走工业兴县之路,才能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实施工业化的问题上,谁认识早,行动快,谁就能把握先机,争取主动。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是因为有发达的工业经济作支撑;山东的梁山和湖南的宁乡之所以发展较快,也是由快速发展的工业所带动。我县虽是典型的农业县,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遇有严重的自然灾害,国民经济的发展就得不到保障。当前,我们正面临着世界性产业转移向内地延伸和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历史性机遇,我们要紧紧抓住一切难得的机遇,大力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失时机地加快发展壮大工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使之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撑。

二、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依靠农业促动版权所有

我县是农业县,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经济的发展。发展农业,必须调整思路,转换观念,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思维方式,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让工业与农业结合、与农民结合,要花大力气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标准化农业、创汇农业、品牌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对于我县来说,要坚持“一优双高”,以科技为先导,放手调整种植结构,适度减少粮食种植面积,增加高效经济作物面积,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重点,立足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大力发展烤烟、蔬菜、亚麻生产和仔猪养殖,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尽快培强腐乳加工、畜产品加工、蔬菜脱水加工和亚麻初加工等方面的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具体讲:一是继续抓好烤烟这一支柱产业,全县上下共同努力,打好烤烟生产翻身仗,进一步培强巩固这一精心培植起来的产业;二是围绕宏羚公司速冻乳猪生产线,大力发展仔猪养殖,拉长畜产品加工链条;三是围绕油腐乳、喜鹊窝酒的生产加工带动黄豆、油料、辣椒、粮食等的生产,拉长粮食、油料等的加工链条;四是围绕宏森公司蔬菜脱水生产线,大力发展火葱、莲花白、黄萝卜等的生产,拉长蔬菜加工链条;五是围绕南塔集团亚麻初加工生产线,大力发展亚麻种植,象烤烟发展初期一样给予扶持,平稳收购,培植亚麻产业,拉长亚麻初加工链条。对于XX来说,乡内工业经济薄弱,基本没有什么矿产资源,离城太近,城镇发展不起来,非公经济发展缺少载体。因此,针对乡情实际,重点就是抓好优质烟基地建设,搞好仔猪养殖,扩大亚麻种植和蔬菜生产。通过打造基地、拉长链条,逐步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经营格局,解决好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搞活农产品流通,加快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依靠城镇拉动版权所有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条重要途径在于城镇化。加快城镇化进程,充分发挥城镇对区域经济优势化整合和集聚辐射的功能,可以为吸引投资、扩大就业、启动消费、繁荣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创造有利的载体,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在我县城市建设中,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一是用战略眼光搞好规划。按照“立足长远、适度超前、体现特色、功能齐全、节约耕地、美化环境、滚动开发”的原则,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提升城市档次;二是注重市场体系建设,切实加强畜产品交易市场、建材市场、蔬菜市场、水果市场等的建设与管理,抓好中心镇建设,把市场建设同农产品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要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完善城镇功能,发展社会化服务,吸引农民进城务工,实现城乡对接,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城镇化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第3篇:县域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县域经济;机遇挑战;转危为机;加速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9)07-0040-03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如何着力把握县域经济发展规律、创新县域经济发展理念、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破解县域经济发展难题、探索县域经济发展有效途径、确保县域经济快速增长、提高县域经济质量和效益,是摆在县域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抚顺县是个典型的资源县,铁矿石的收入占总收入的85%,金融危机使铁矿粉价格下降了70%,单一的产业结构使抚顺县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和前所未有的考验。面对全球化的金融危机和新一轮产业转移等新的形势和任务,如何立足本地资源。坚定不移地发挥主导产业作用,同时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相关和其他产业,在金融危机面前,坚定信心,战胜困难,转危为机,努力恢复和加速经济发展是摆在县域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一、对县情的基本分析

正确分析和把握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是目前战胜金融危机,加速县域经济发展的前提。通过对目前抚顺县经济发展的全面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既有有利条件,也有诸多不利因素。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一是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坚实的发展基础;三是制定了适合县情的“一城两区三业”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四是有以铁矿石为主的丰富的自然资源;五是具有依托抚顺,面向沈阳、本溪、铁岭,接受四个大城市辐射,融入沈抚同城化的区位优势。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总量不足,县域工业化水平还很低;二是土地、生态(水源地)等因素的制约明显;三是县域经济中产业结构单一,铁矿石开采是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是支撑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属高风险的产业结构,这次金融危机表现出的弊端尤为突出;四是区域特色经济不明显;五是城镇化水平低,有县无城,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金融危机影响下县域经济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一)金融危机给县域经济带来严峻的挑战

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县域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抚顺县深受其害,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县域主导产业的铁矿粉的价格从原来的每吨最高价1700多元,降到目前最低的每吨420元,下降了70%以上,矿山严重亏损,铁矿石生产和矿粉加工企业倒挂,大型铸铁企业被迫停产。为其服务的其他产业,如加工业、维修业、服务业、运输业等相继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几乎全部处于瘫痪状态,财政税收严重下跌。与此同时,县内其他企业出现经营困难、销售受阻、产品积压、工人下岗等严重问题。由于目前农业商品化程度较高和农民卷入市场程度较深,部分农产品价格下降,尤其是抚顺县传统的中草药和山野菜等特色产品出口受阻,相当一部分农民的收入明显减少。在城里找不到活,农民工返乡、矿山停产、工人下岗,相当多的农民就业无门,不仅严重降低了农民收入,还给农村的社会稳定造成严重隐患。2009年抚顺县面临更严峻的考验,如何走出困境,是抚顺县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

(二)金融危机影响下县域经济面临的机遇

1、国家一系列扩内需、促增长措施。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外部环境。应对金融危机,国家启用积极的财政政策,配合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投资规模,启动国内需求,同时出台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这些公共投资型反危机政策将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拉动对抚顺县铁矿支柱产业的需求,同时有利于抚顺县相关产业项目的立项。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尤其是两会以后,中央加大了支农惠农政策的力度,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农村消费市场的进一步启动,为抚顺县带来良好发展机遇和宽松的外部环境。

2、金融危机对县域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起到促进作用。金融危机使部分落后和不合理产能通过市场的自然作用而淘汰,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由于抚顺县主要是单一的铁矿产业结构,非矿产业发展滞后,而这一主导产业不强,围绕铁矿产业的后续产业发展缺位,产品为单一的初级矿粉,产品附加值低,经受不了市场考验,不具备抗拒市场风险的能力,这次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抚顺县损失严重。沉痛的教训迫使抚顺县痛下决心,一定要优化产业结构,做大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条,通过深加工提高铁矿产品附加值,同时着力发展非矿产业,提高非矿产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提高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3、金融危机加速外资内移、南资北移,有利于县域经济的发展。从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上看,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产业加速转移,特别是毗邻辽宁的日本、韩国制造业转移步伐加快;从国内经济形势上看,受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影响,沿海地区民营资本完成原始积累后,也在积极寻求新的发展空间,这就为抚顺县在产业调整和企业升级中对资本的需求提供了难得的契机。抚顺县毗邻几个大城市,有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劳动力成本较低,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所处区位等方面都具有比较优势。只要发挥主导产业吸引作用,做大工业园区,加速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配套,就能迎来新一轮发展。同时国家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重大举措,不仅加快了全省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而且吸引了大量国内外的投资、技术和人员,也为抚顺县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4、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县域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沈抚同城化是辽宁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发展战略,备受瞩目,沈抚新城是沈抚同城化的支撑与核心,是抚顺未来发展的发动机,也是抚顺面对金融危机实现大发展、快发展的希望所在。随着沈抚同城化的不断推进以及国家、省、市前所未有的重点投入,发展空间无限,发展潜力巨大。由于抚顺县的拉古工业园区已融入沈抚新城一体,使抚顺县的区位和资源的潜在优势进一步显现出来,它为抚顺县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是抚顺县经济未来的增长极,可以说沈抚同城化是抚顺县立县之本,是抚顺县目前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一切经济工作的出发点。

三、金融危机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的切入点

(一)确定正确的发展思路是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探索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确定适合县情的发展思路,确保县

域经济摆脱困境快速增长,提高县域经济质量和效益,是摆在县域经济发展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抚顺县经济的发展也同样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常规,走出一条符合抚顺县县情的科学发展新路子。在国家没有对沈抚地区重新规划之前,“一城两区三业”发展思路是抚顺县经济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是抚顺县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二)围绕主导产业做文章,是县域目前和长远应对金融危机、振兴经济的最佳选择。铁矿生产是抚顺县赖以生存的基础性主导产业中的支柱产业,是县域财源的主要支撑,是调整和发展其他产业的基础。现阶段,全面启动矿山生产是抚顺县增加税源、加速铁矿生产,使抚顺县走出困境的最佳选择。因此,要抓住当前信贷资金环境宽松、能源和劳动力成本低的有利时机,在规范和整顿的同时抓紧开采和生产。从长远看,在巩固和提升矿产资源开发的同时,围绕资源深加工,下大力气培养接续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改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由资源型向资源深加工型转变,实现铁矿生产效益的最大化。

(三)加速非主导产业发展,做大做强现有企业,是今后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县域产业结构必须优化,这是金融危机给我们的教训。抚顺县要逐步改变铁矿石生产单一、高风险的产业结构局面,立足长远,面向未来,依托沈抚同城化,下大力气发展非矿产业。要搞好工业园区的合理布局,培育产业集群,以促进县域工业的发展。要做大和扶强现有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对于企业自身来说,必须苦练“内功”,转变以往劳动密集型、产品附加值低的落后生产模式,全力提升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努力生产出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实践证明,高新技术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要远远高于那些纯粹的能源消耗和加工制造型企业,特别是那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了核心技术的企业,受到的冲击很小,反倒为其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四)加速县域城镇建设既是县域之根本,也是拉动县域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的客观需要。县城和县域城镇建设不仅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也是拉动抚顺县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拉动消费的需要,同时县城中的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涉及面广、拉动作用强,可以带动几十个行业的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引擎,而且对提高城市建设水平、改善民生、扩大就业、增加税源都具有重要作用。加速县域中心城镇建设同样可以起到辐射和拉动作用。目前国家采取一系列拉动内需、促增长的优惠政策,原材料降价以及房地产业的复苏和北移,积极推进县城和县域城镇建设成为目前的最佳时期。

(五)主动融入、全面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长远性的战略选择。抚顺县既是沈抚同城化的受益者,同时也是沈抚同城化的参与者,必须积极面对,主动作为,全面参与,立足本地,谋划发展。在确定抚顺县“一城两区三业”发展思路的同时,打造抚顺县产业、生态、城市功能,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土地置换,预留发展空间,全面顺应和自觉融入到沈抚同城化发展进程中。同时。本着近郊按城市规划、远郊按郊区规划的原则,全面搞好县域发展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工业园区发展,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积极应对更大的产业转移。

(六)盘活土地资产,优化土地资源,是加速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和重要手段。矿产资源是有限的,土地资源价值的增值是无限的,同时土地是制约县域发展的重要瓶颈因素,土地资源的优化是抚顺县发展的前提和关键所在,从长远看,必须做好土地资源优化的大文章。要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土地优惠政策,借鉴外地发展经验,利用现有条件,搞好土地置换,优化土地资源,提高使用价值。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学习和推广抚顺县兰山乡的经验,继续开展合村并屯,农民承包的土地以入股的方式逐步实行集约化经营,鼓励人口向县城集中,同时劳动力在县城和园区就业,政府通过土地出让金运作,动迁零散村落,将其恢复为耕地,再将县城和园区及周边耕地置换形成建设用地,这样不权解决了困扰我们的土地紧缺问题,而且大大提升了这一区域的土地资源价值,为这一地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七)加速旅游业发展,是县域发展后续主导产业的必然选择。丰富的旅游资源决定了旅游业是抚顺县的后续主导产业之一,必须依托抚顺县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面向辽宁中部城市群,将三块石地区打造成辽宁著名的旅游胜地,建成辽宁东部后花园,以此带动全县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东部生态经济区建设,逐步形成取代矿产的支柱产业。根据抚顺县“一城_两区三业”规划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完善县域旅游总体规划,大力推进以大伙房水库周边、社河流域、三块石国家森林公园为重点的东部生态经济区建设。加速文明景观带建设,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开发中小型水库、小流域等生态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关东农家风情游,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转、多元投入、滚动开发”的原则,整合资源,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提升档次。

(八)加速劳动力转移是县域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解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目前县域的“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归根到底是农村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的问题。随着农业机械化和科技的广泛应用,农业基础条件的改善,人浮于地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受金融危机影响,返乡农民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农村潜藏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据测算,到目前为止抚顺县农村绝对剩余和隐形剩余劳动力要占总劳动力的一半以上,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直接导致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大量劳动力不能充分就业,不仅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而且还会造成社会问题,制约抚顺县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抚顺县自然条件较差,县域耕地基本是坡地和半坡地,从这个意义上讲要促进抚顺县农业的现代化,提高农业劳动力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只有一条出路,就是减少农民,使大量的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这样才能提高人均耕种面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随着农民劳动平均产出水平的上升,农民的收入水平也就会得到提高。为此,首先要强化政府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的组织领导,有组织地向大中城市和沿海内地输送劳动力,确保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其次要努力抓好劳动力转移的技能培训工作,为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再次要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它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个重要领域。最后是要鼓励和扶持农民自主创业,走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内涵发展路子。

第4篇:县域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服务“三农”;商业运作;风险可控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8)02-0029-04

中国农业银行股改的大政方针已经确定,各项股改工作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在农业银行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正确处理好服务“三农”和商业运作的关系,实现“三农”业务有效发展,已经成为农行股改工作和今后业务发展的核心问题。

一、服务“三农”是农业银行谋求自身发展和落实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

农行是从县域发展起来的商业银行,县域是农行生存和发展的根据地,面向“三农”是国家给农行确立的新的市场定位。服务“三农”、拓展县域做得如何,不仅事关农行自身发展问题,而且事关农民增收和国家稳定大局。

(一)服务“三农”对农行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服务“三农”是农行支持新农村建设义不容辞的责任。国家从维持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的高度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思想,随着这一战略的深入实施,“三农”领域对商业金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据有关部门测算,到2020年,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增资金投入15到20万亿元,这些资金除部分靠财政解决外,很大部分将由银行来满足。[1]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农行作为国家赋予服务“三农”重要职责的大型商业银行必须承担起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金融服务的社会责任。特别是在工、中、建等几家大银行逐步撤出县域市场,农信社、邮储行等一些农村金融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的情况下,农行更要在服务“三农”中发挥骨干和支柱作用,义不容辞地担负起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历史重任,满足新农村建设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2.服务“三农”是顺利推进农行股份制改革的需要。国务院给农行明确了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要求农行股改必须在坚持商业运作原则下,把服务“三农”放在改革发展的首要位置。因此,一切股改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服务“三农”这一主线来进行,离开了这一主线不仅国家不答应,社会公众也不同意。可以说,服务“三农”既是农行股改的焦点,也是评判股改成功与否的关键。不解决好服务“三农”问题,农行的股改工作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必须充分认识服务“三农”的重要性,把思想统一到国家给农行明确的市场定位上来,切实做好服务“三农”这篇文章,促进股改工作顺利进行。

3.服务“三农”是农行夯实经营基础和进行战略转型的选择。随着国内金融机构经营重心的上移和外资银行的进入,我国银行业在城市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局部甚至出现了过度竞争的问题,市场空间越来越小,经营成本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形下,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农行的竞争优势不在城市,而在县域,在连接城乡的网点和网络上。农行如果继续在城市市场上与其他商业银行竞争,不仅会牵涉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有可能达不到竞争目的。因此,必须积极主动地进行经营战略转型,把经营重心转移至优势领域,转移到城乡联动和“三农”业务上来,抓住新农村建设产生巨大金融服务需求的契机,在服务“三农”工作中积极作为,锐意进取,努力培育新的业务发展极和效益增长点,着力打造农行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农行自身的市场价值。

(二)县域经济的发展为金融服务“三农”提供新的市场环境

1.“大三农”和“新三农”的格局已经形成。过去,“三农”就是传统的农林牧副渔业,一家一户搞种养,自种自产自用,这是典型的小农经济时代。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三农”已从原来一家一户、自产自用的“小三农”、“老三农”转变成贯通城乡市场、连接农工贸、产供销一体化的现代农业,并以此为基础,衍生出庞大的产业门类和广泛的经济主体,形成了富有时代特征的“大三农”和“新三农”。因此,我们要拓宽视野,转变观念,以宏观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三农”,在更大的市场上、更广的领域里和更长的链条上,为“大三农”提供包括资产、负债、中间业务在内的“大服务”,增强服务“三农”功能,提升服务“三农”的层次。

2.新农村建设带动巨大的金融需求。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家在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城镇化建设、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方面的资源投入力度将不断加大,县域经济已呈现出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多种经济主体共同繁荣的新格局,金融资源也相应聚集,由此涌现了大量的商业金融需求。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为农行服务“三农”,发展县域业务带来了新的市场机遇。因此,我们要更新观念,顺势而为,重新认识“三农”领域和县域市场蕴含的商机,强化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充分利用农行网点和渠道资源,不断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方面面的金融需求,助推县域经济和“三农”发展。

3.新型农民群体的金融意识不断增强。随着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信息化、贸工农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加速,当前农民群体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由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户演变成为今天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商业意识的新型农民。这些新型农民经济收入不断提高,眼光视野不断开阔,金融意识不断增强,他们的金融需求已不仅仅局限于银行传统的存贷汇业务,而是需要包括个人理财、投资咨询、银行卡、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在内的更高层次、更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因此,我们要树立“大服务”的思想,把银行各式各样的金融产品提供给新型农户群体,满足他们的多元化金融需求。

4.中小企业的金融价值日益提升。近年来,农行在角逐城市业务的过程中,集中力量和资源拓展大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但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现在大企业给银行的回报越来越小,而中小企业则蕴藏着很大的潜力。目前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尤其是在县域市场,中小企业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角,对县域GDP的贡献度在80%以上。而且现阶段的中小企业已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乡镇、个私、村办企业有了质的区别,其生存发展环境正在好转,自身经营管理素质明显提高,且信用观念得到强化。中小企业的这些变化使其金融价值日益提升,农行应积极转变重大客户轻小企业的旧观念,对中小企业进行重新的审视和估量,充分认识到拓展中小企业市场既是一种现实选择,也是一种战略选择,积极发力中小企业,助推中小企业发展。[2]

(三)农行的比较优势是实现“三农”业务有效发展的有力保障

1.机构网络覆盖优势。农行是我国唯一在所有县域都设有营业网点的大型商业银行,有约60%的机构网点、50%的员工、40%的存款和30%的贷款分布在县域,同时在大中城市设有网点11000多个,是连接城乡的最主要金融桥梁和纽带,具有其他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无法比拟的机构和网络优势。

2.资金实力雄厚优势。农行是我国“五大行”之一,资金实力位居全国银行金融机构前列,在农村金融市场上更是遥遥领先。雄厚的资金实力使农行在服务“三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可以为农业产业龙头化企业、大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大项目提供资金支持,而其他大型银行由于市场定位问题,一般不介入;中小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则由于受资金实力制约,一般难以承担。

3.产品服务优势。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农行已发展成为城乡业务联动,资产、负债、中间业务一揽子服务,国际、国内业务一体化经营,业务产品范围广泛,服务功能齐全的大型商业银行,完全能够满足县域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多元化需求。而其他农村金融机构则由于自身业务发展规模和经营管理体制的束缚,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还具有一定的传统性、单一性和局限性,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县域市场日益丰富的金融需求。

4.客户资源优势。农行是从县域市场发展起来的商业银行,全行特别是县域支行面对的客户绝大部分属于“三农”范畴,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服务“三农”经验,也与涉农客户形成了长期的、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这为农行服务“三农”奠定了牢固而坚实的客户基础。只要农行利用好在县域的客户资源,发挥好在县域的比较优势,就一定能够把服务“三农”这篇文章做好,实现自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双赢的局面。[3]

二、农业银行服务“三农”必须正视县域市场的风险性

服务“三农”是农行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农行在“三农”领域里也大有可为,但作为一家以追求自身市场价值和股东回报最大化的商业银行,农行在服务“三农”工作中,必须正视县域市场的风险性,趋利避害,扬长避短,确保“三农”业务实现有效发展。

(一)从县域市场看,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欠缺性

县域经济在近三十的改革开放浪潮中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成为我国整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在改善农村面貌、增加农民收入、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全面、客观地看,我国县域经济有着较大的不平衡性。在东部沿海经济圈,部分县域经济得到快速健康的发展,人们过上了小康生活;而中西部相当部分县域经济还处于较为落后的水平,呈现出“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特点,县域金融资源匮乏,金融需求也不旺盛。这就决定金融服务“三农”,不可能面面俱到,每一个县域、每一个村庄、每一个农户都去介入,都去拓展。同时,县域的信用环境也不容乐观,部分县域经济主体存在“银行贷款不要白不要”的思想,从贷款拿到手的那天起就不想偿还贷款,赖债思想严重,诚信意识差,县域金融生态环境亟待改善和提升。

(二)从业务领域看,“三农”业务具有一定的弱质性

在我国经济结构中,农业属于第一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由于我国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还不够发达,农业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粗放性,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如果碰上重大的自然灾害,有可能造成颗粒无收。即使没有自然灾害,农业相对于第二、第三产业而言,其投入产出比也较低,经济效益不高。“三农”固有的弱质性,要求服务“三农”必须考虑风险防控和经济回报问题。同时,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和工业化提速阶段,许多资源都被配置到工业和其他领域,造成对“三农”投入明显不足、“三农”发展技术落后、“三农”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特别是目前我国农业风险补偿体系还不健全,农业保险、再保险等机构还未建立完善,农业出了风险,很大程度上仍然由经济主体自身承担,增加了农业发展的风险度,也给金融服务“三农”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三)从服务对象看,中小企业具有一定的不足性

服务“三农”,拓展县域业务,农行面对的主要是中小企业,虽然中小企业在近几年得到长足发展,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建立,部分中小企业仍处于家庭管理模式,经营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资金实力相对薄弱,抗风险能力不强,如遇到重大风险事件,有可能陷入经营困境甚至面临破产的危险;经营机制不完善,市场竞争力不强,在日益激励的市场竞争中,有可能被边缘化或被淘汰出局;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报表不规范,不能真实反映其真实性的财务状况,给银行贷前调查带来困难;抵押物不充足,很难满足银行贷款的抵押条件,等等。这些都增加了银行服务“三农”的风险系数和操作难度。

(四)从县域支行看,其经营管理水平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农行在过去服务“三农”的过程中,走过一些弯路,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贷款,这除了与县域市场的信用环境有关外,更主要的还在于县域支行的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特别是近些年来,农行的经营重心逐步向城市业务转移,主要资源都集中到大城市、大客户、大项目上,导致县域支行经营权限缩小、业务规模萎缩、产品结构单一、市场竞争力削弱等等。据了解,部分县域支行已经好几年没发放过一笔贷款,几乎成为纯粹的存款吸纳机构。这样的县域支行要重新发展县域业务将面临极大的挑战。此外,目前部分县域支行对服务“三农”的重要性和风险性认识还不够,仍然停留在“老三农”、“老农贷”的思维上,一提服务“三农”就想到一家一户的种养殖业,千家万户地放贷,广种薄收。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势必会给服务“三农”工作带来新的风险。[4]

三、农业银行必须坚持“积极作为、风险可控”的原则,扎实做好服务“三农”工作

面向“三农”、服务“三农”,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农行的社会责任,是农行股改必须坚持的第一原则。做好服务“三农”工作,关键的一点是要正确处理好服务“三农”和商业运作的关系,既要增强服务“三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积极作为,勇担责任,又要坚持风险可控的前提条件,始终把风险防控贯穿于服务“三农”的全过程,确保“三农”业务在财务上可持续、有效益。

(一)解决三个思想认识问题

一是克服大包大揽思想。服务“三农”已经不是要不要做,而是考虑如何做好的问题。但开展服务“三农”工作,不能搞大包大揽,不能一说服务“三农”,只要是“三农”业务、涉农客户,不分好坏都通通接手支持。这种大包大揽的思想,势必造成新的经营包袱。二是避免超能力发挥。在服务“三农”中,要克服盲目冒进、急功近利的思想,坚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有把握的业务才去做,风险不可控的坚决不做。三是消除“唯责任论”。不能片面地认为服务“三农”只是一种社会责任,一种外在要求,而被动接受,工作积极性不高,应付多于主动。应该深刻认识到,服务“三农”既是一种责任,更是一个市场,一次机会。只有这样才能从思想上变被动为主动,才能在服务“三农”中积极作为,勇于创新。

(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县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各异,产行业发展也各具特色,这就决定发展“三农”业务,拓展县域市场,不能搞“一刀切”,不能搞“大一统”,而要根据县域经济特点,区分不同地区、不同客户和不同类型业务,因地制宜,因行制宜,按照“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视各地经济发展程度和各行风险管理水平,实施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政策,对县域支行进行相应的业务经营转授权,做到各县域支行的业务经营权限与业务规模和管理水平相匹配。通过差别化的经营政策和管理方式,引导县域支行立足当地实际,从县情实情出发,扬长避短,走特色经营之路,把发展定位在站得稳、守得住、有效益的重点领域,始终坚持风险可控前提下有效发展的经营指导思想,按照商业运作的要求,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确保从整体上控制“三农”业务风险。

(三)找准切入点

“三农”工作涉及面广,服务的方式和途径有很多,面对和服务的对象也很丰富,要做到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服务“三农”,实现“三农”业务有效发展,关键是要找准切入点。在服务“三农”切入点上,重点把握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在市场布局上,要以县城为重点,同时兼顾经济发达乡镇,想方设法占领县域重点市场,巩固和增强农行在县域的骨干地位。二是在组织架构上,要以县域支行为中心,以骨干网点为支撑,以电子银行为服务延伸,不断完善服务“三农”的组织结构,增强服务“三农”功能。三是在业务定位上,要立足当地实际,因地制宜,以最具区域优势的产行业作为切入点,重点抓好当地特色农业和支柱产业的金融服务工作。四是在客户选择上,考虑到县域的金融资源相对匮乏、大客户也较少的现实状况,坚持以优质客户为目标,把目标定在当地的优质中小企业上,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同时,还要积极支持优质个人客户,发挥致富带头人的示范作用,带动其他农民增收致富。总之,服务“三农”,发展县域业务,不论在哪个区域、介入什么行业、开展什么业务,都必须坚持商业运作和风险可控的原则,找准切入点,把目标锁定在优良客户上,只做优良客户,不做劣质客户。

(四)实行多元化服务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农民收入的增长,金融需求也呈现多元化、高层次的特点,单一的金融产品,单一的服务手段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金融需求。因此,在服务“三农”工作中,要转变一谈服务“三农”就只想到贷款的片面思想,更新观念,拓宽视野,充分发挥农行网点、网络、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利用自助设备、网上银行和现金管理平台等系统资源,在积极发展“三农”信贷业务的同时,适时了解和掌握客户对金融服务的其他需求,及时跟进,综合营销农行的存款、、理财、转账电话、网上银行等产品和服务。同时,积极开发适应县域客户需求和农村经济特点的金融产品,并将已经成熟的城市金融产品逐步推广到农村地区,不断丰富县域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县域金融服务水平和质量。实行多元化服务,一方面可以满足县域金融的多样化需求,提升金融服务“三农”的层次;另一方面,可以拓宽银行的收入渠道,从而分散和弥补因单纯发展“三农”信贷业务而可能造成的经营风险。

(五)创新经营管理模式

目前,服务“三农”,发展县域业务还受到许多制度的制约,如县域支行没有贷款审批权,不能根据实际需要自主发展业务;客户准入标准过高,把许多优质客户拒之门外;担保条件脱离县域客户实际状况,造成县域客户贷款难;信贷审批流程过于繁琐,不能及时满足客户的资金需求,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三农”业务的发展。因此,要做好服务“三农”工作,必须根据新形势、新要求,对现有的业务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进行创新和完善,建立符合县域“三农”业务实际需要的业务经营管理模式。重点是要在服务“三农”的信贷配套政策上下功夫,在准入标准、信用评级、授信方式、担保条件、风险定价和审批流程等方面,建立一套有别于城市业务、符合“三农”实际需求的信贷政策制度体系,创新操作流程,提高办事效率,促进县域“三农”业务持续健康有效发展。[5]

参考文献:

[1] 张建平,张梦.农业银行将投放4670亿元信贷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DB/OL].新华社,http://省略/jrzg/2006-08/03/content_353783.htm.

[2] 毛军.农行服务“三农”商业运作模式研究[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7-04-16.

[3] 李志诚.农行服务新农村建设战略实证研究(中)[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7-06-13.

第5篇:县域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范文

>> 思南县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研究 思南县的红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思南县竹鼠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思南县山羊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思南县茶产业发展探讨 思南县少数民族贫困原因调查及脱贫致富对策思考 思南县基层畜牧兽医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思南县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考 乌江水路运输对思南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探讨 思南县土壤墒情监测 浅谈思南县农业机械在建成小康社会中如何发挥作用的对策与思考 贵州省思南县核桃栽培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思南县土地石漠化状况及其治理对策 浅谈思南县大力发展特色主导产业 甘南县现代农业发展与展望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及金融支持对策研究 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谈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国务院.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EB/OL].(2012-02-13). http://.cn/policy/txt/2012-02/13/content_24625079.htm.

[3] 农业部办公厅.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监测评价办法(试行)[EB/OL]. (2012-11-13). http:///show/regulation.php?ID=2829.

[4] 李全.对新形势下如何发展现代农业谈几点看法[J].云南科技管理,2010(4):14-16.

[5] 王永平,金莲,刘良灿,等.贵州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径与模式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3):144-148.

[6] 白和盛,苏建坤,杨建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与培育[J].天津农业科学,2013(9):74-77.

[7] 魏德功.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J].改革与战略,2005(10):12-16.

[8] 张永江.发挥县域农业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五大主导产业[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8):229-231.

[9] 甘江英,吴斌,胡文娟.南昌都市现代农业竞争力“钻石模型”分析[J].天津农业科学,2012(6):109-111.

[10] 周成,王芳,唐梅.农业信贷对四川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贡献度研究 [J].天津农业科学,2014(2):30-36.

第6篇:县域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 农业银行;市场定位;发展战略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定了农业银行“面向‘三农’、商业运作、整体改制、择机上市”的股份制改革总原则。在全行新的市场定位下,江西分行迫切需要对今后的发展战略进行重新思考和明确,尤其是如何处理好面向“三农”与商业运作的关系、如何实现城市业务与县域业务的联动效应等。本文结合江西分行实际,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对今后一段时期发展战略、市场定位和具体措施的设想。

一、江西农行发展战略指导思想和战略转型的主要任务

根据面向“三农”、商业运作的要求,今后几年江西农行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施股份制改革为动力,紧紧抓住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坚持加快有效发展不动摇;明确和细化市场定位,立足县域和“三农”,充分发挥县域商业金融主渠道作用,实现城乡联动;推进金融创新,构建灵活高效的双层经营体系,完善经营机制,优化业务结构;坚持商业运作原则,健全风险治理机制,实现可持续经营目标;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员工素质;全面提升我省农行综合竞争力,推动全行经营管理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江西农行主要面临以下几项战略转型任务:一是在发展战略方面,突出县域业务在总体发展战略框架中的重要地位,形成城乡两个业务领域相互促进、有机联结、协调发展的格局。二是在组织体系方面,按照“流程银行”的理念调整组织架构,构建“一行两制、分账经营”的较为完整的城市业务和县域业务组织体系。三是在产品服务方面,针对城市和县域客户群体金融需求的差别,分别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产品体系和服务体系。四是在制度建设方面,推动业务制度创新和流程再造,提升响应市场、响应客户的速度。五是在风险控制方面,构建较为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确保业务可持续发展。六是在内部机制方面,不断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优化资源配置。

二、江西农行业务发展的市场定位

在新形势下的市场定位要以农行股改的十六字方针作为总的原则,针对江西城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机遇,结合江西农行现有业务经营基础、在同业中的优势和不足,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细化市场,突出业务重点。

(一)区域定位

要在县域市场构建牢固的经营基础,并进一步做精做强城市业务,形成县域、城市两个市场联动发展的格局。根据江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特点,按产业链要求,服务产业关联的城乡市场和产业带布局的区域市场,并根据不同县情,明确各类县域业务发展的侧重点。从各县域看,重点拓展县城、主要集镇、工业园、农业科技园的业务。城市业务要以全省11个设区市为主战场,充分发挥农行联接城乡的网络优势,积极拓展各类优质法人、个人客户,大力提高城市业务竞争力。

坚持分类指导原则,根据各分支行的特色采取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城市行要紧紧抓住重点项目和重点业务,全面提升盈利能力,形成全行利润支撑点;经济强县行要加快资产业务发展,成为全行利润增长点;特色资源区域行要结合当地优势,打造特色支行和精品支行;贫困地区县支行要重点拓展负债业务和低风险业务,实现适当盈利和可持续发展。

(二)客户定位

根据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特点,分别确定江西农行在城市、县域两个市场的差异化客户定位。在县域市场,提升对各类中高端客户群体的服务层次,并引领一般农户实现金融服务需求升级。重点拓展以下法人客户:优质中小企业;农村城镇化建设项目法人或其他承贷主体;县乡两级事业单位;县域金融同业客户。重点拓展以下个人客户:中小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农村种养大户;相对富裕的新型农民,并采取适当的形式提高对一般农户的服务覆盖率。在城市市场,要避免与其他大型银行采取完全无差异的竞争策略,集中有限资源拓展我行具备一定基础和优势的客户。要积极拓展垄断性和系统性客户、竞争性行业及普通加工业中确具显著市场优势的企业、同业客户等优质法人客户群体,并大力营销和维护一批城市中高端个人客户群体。发挥农行联结城乡的网络优势,做好以下客户群体的金融服务:具有联接城乡特点的通讯、石化、烟草、邮政、电力等系统性客户的各级机构;实行垂直管理的事业单位;以城市为经营基地、以农村为生产基地、经营网络联结城乡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三)业务定位

在县域市场,重点加大对以下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地建设、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各县优势资源开发、特色产业经济;对“三农”和县域经济具有显著带动作用的优势资源开发重点项目及配套设施建设;农村城镇化建设涉及的交通、电力、通讯、饮水、医疗、文化、房地产开发等基础设施建设;与地区支柱产业和专业市场有机结合、具备一定规模档次和优势地位的县域及农村物流体系建设;面向“三农”、支农惠农,推出为农村一般种养殖户服务的惠农卡;商铺门面房抵押贷款、住房按揭贷款等低风险个人资产业务。同时,充分发挥县支行的人员、网点、网络优势,大力发展对县域各类法人和个人客户的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

在城市市场,实施一定程度的差异化竞争策略,重点拓展能发挥农行优势、具备较好市场基础的业务,主要是:与招商引资和工业园区建设相结合、承接沿海省份产业梯度转移和传统产业升级的优质企业,为其提供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零售银行业务;城市中小企业业务;能充分利用我行网络网点资源的代收代付、、资金归集、汇划清算等业务;目前已具备一定优势的银行卡、保险等中间业务。对其他优质高效的城市业务领域,也要积极参与竞争,不断提升份额。

三、对江西农行战略转型主要措施的设想

(一)构建“双层经营”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

第一,根据“一行两制”的原则,将全省农行划分为城市业务和县域业务两大体系,全省82个县域支行均纳入县域业务组织体系,各二级分行本部及所在城区支行则纳入城市业务组织体系,两大体系实行分账经营,采取不同的经营管理模式。两大体系在人员、机构、账务方面进行划分,建立相互独立的城市和县域业务统计、会计报表体系,分别单独反映城市和县域业务的经营成果,但两大体系在信贷、核算、网络、统计、风险监控、银行卡等方面仍共享全国、全省农行统一的平台。各县域支行是相对独立的核算单位和利润中心,独立反映经营成果,对其适当下放财务管理权限。条件成熟时,分别成立全省农行条线管理的城区和县域业务事业部,实行独立核算、双线经营。

第二,完善县域业务组织架构。一是设立省、市两级行县域业务部,实行准事业部制管理,专司县域业务的中台管理职能。二级分行县域业务部门实行省分行县域业务部和当地行双重管理。二是完善县域支行组织模式。县域支行领导职数、职能部门、网点等以等级行评价结果为依据进行配置。少数达到一定业务规模的县域支行可上收省分行直接管辖。三是完善和创新“三农”服务平台。部分大集镇网点授予小额个人贷款经办权和小企业贷后经营管理权,支行客户部门可视需要向大集镇网点派驻客户经理。在条件具备的县域由农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或向已设立的村镇银行参股,并通过其他方式加强与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等中小金融机构的合作,延伸我行服务平台。 转贴于

第三,重组城市业务组织架构。加大省分行直接经营力度,将一批全省系统性、行业性客户,以及金融服务需求复杂、经营行独立营销难度大的重点客户纳入省分行直销范围或由省分行牵头营销,提升经营层次。强化二级分行前台部门配置和人员配备,积极推进前台部门准事业部制改革。

第四,健全城乡联动营销机制。充分发挥作为全国性大型银行在资金、网络、结算方面的优势,为跨越城乡的系统性、集团性客户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通过建立系统内联合贷款制度、行际间利益调整制度、代收费成本分摊制度等,整合城市行和县域行的营销资源,形成营销合力。健全和完善快捷、准确的市场信息传导机制,加强城市行和县域行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二)在加快发展中推进经营结构的调整优化

在加快有效发展的过程中,推进多元经营,优化业务结构,创新金融产品,推进业务增长方式由外延粗放型增长向内涵集约型增长转变。一是强化对大客户的营销,提升高价值客户比重。继续完善和更新营销项目库,择优锁定一批重点大客户,掌握基本情况,认真研究其金融服务需求,量身定制综合服务方案,建立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深度挖掘客户价值。加大对一批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营销力度,围绕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特点及其产业链的延伸,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二是推行零售业务战略,将个人业务发展摆上重要位置。积极发挥农行在同业中的网点、网络等优势,把江西分行打造成全省最大的零售银行。要大力拓展县域个贷市场,推出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种养大户贷款、出国务工务农贷款等品种,抢占个人生产经营贷款市场。要以卡为媒,积极为农村一般种养殖户提供存款、汇兑、信贷、理财等服务,扩大对农户的服务覆盖面。向城区和县域中高端个人客户推广个人可循环使用信用额度、个人综合消费贷款产品,积极营销住房按揭贷款等低风险个贷业务。三是积极拓展小企业业务,实施小企业优质客户建设工程。要建立适应中小企业特点的客户评价体系和准入标准,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针对中小企业财务信息不透明、不利于监测的特点,为中小企业就好的项目或产品办理封闭贷款业务,加快简式快速贷款、小企业自助循环贷款等产品的推广。四是适应银行收益多元化趋势,加快中间业务发展。重点发展高价值客户、高价值产品,进一步做大、做强银行卡、保险业务。要认清高端客户对中间业务产品需求的变化趋势,拓展现金管理、咨询顾问、证券承销、理财等新兴中间业务。五是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加大产品开发推广力度。有效整合客户、产品、科技等部门的产品研发力量,形成一套科学、高效的产品研发体系,开发一些具有本省特色的新产品。深入研究县域金融新需求,对现有产品进行重新组合和创新,创设县域业务“金田园”系列产品品牌,满足“三农”客户各层次的多元化金融需求。

(三)推动制度创新和流程再造

一是根据业务发展需要重建信贷制度体系。要重点改进“三农”和县域信贷业务相关制度。在准入和评级方面,针对县域小企业客户制订专门的评级办法;下调县域部分信贷产品的准入门槛;放宽县域个人经营性客户准入范围,简化不必要的材料要求。在授信管理方面,要结合客户有效资产情况和经营特点,采取更为科学、简捷、可行的办法核定授信额度,适当放宽授信有效期。在转授权方面,以“法人业务集中决策、个人业务分散审批;授信审批权限上收、单笔信用权限下放”为原则,完善对县级支行的信贷授权。在贷款担保方面,积极创新工作思路,采用股东个人资产抵押、企业产权质押、林产权抵押、多户联保、用益物权质押、担保机构担保等多种方式,缓解县域信贷客户担保难的问题。二是积极推进业务流程再造。按照国际先进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的“流程银行”经营管理模式,以及城乡双层经营、风险垂直管理的要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信贷业务流程,以流程优势拓展市场。省分行按区域派驻由专职审批官负责的贷款审查审批中心,组建专职审贷队伍。三是改革和完善内部经营机制。要区分城市业务和县域业务两大体系,分别配置信贷计划、经济资本、工资、费用、固定资产投资、资金等内部资源。省分行制定年度业务经营计划时,分别确定城市业务、县域业务体系各类资源分配的总盘子,再将各类内部资源直接分解配置到二级分行和县域支行。资源配置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考虑服务“三农”需要的原则。一方面,要以等级行评价、综合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各类资源配置的主要依据,通过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鼓励高等级行优先加快有效发展。另一方面,也要考虑低等级县域支行、欠发达县域支行承担“三农”和县域公共金融服务职能的需要,保证其必要的信贷规模、资金、工资、费用、设施建设等。

(四)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一是加强信用风险管理。要提升风险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推行记名投票的专职贷审会制度,逐步过渡到专家审贷和个人责任审批,强化全行客户经理和风险经理配备,并健全相关激励约束机制。要根据县域信贷业务的风险特征,建立既灵活高效、又能有效控制风险的信贷管理模式。建立县域、乡镇区域信用评价体系,作为区域授信、县域机构授权的重要依据。通过增强信贷业务风险定价能力、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等途径,探索建立县域信用风险的转移和补偿机制。二是强化操作风险防控。要广泛开展规章制度学习活动,狠抓制度执行力建设,使各岗位员工进一步熟悉岗位职责要求,养成按程序操作、按制度办事的良好习惯。要强化会计、信贷等主要业务领域的基础管理工作,将其纳入绩效考核。要坚持从严执纪,加大查处力度,持续保持对违法违规行为的高压态势。要落实业务线和监督线的“双线责任追究”制度,凡新发案件,不仅要严肃处理违法违纪直接责任人,对业务主管部门和检查监督部门的相关失职人员,也要相应追究责任。三是关注市场风险变化。要健全完善存贷款定价管理体系,加强对存贷款定价的评价和监测,增强主动负债能力和贷款自主定价能力。要密切关注同业金融产品定价动态,加强对其他主要金融产品的定价管理,提高综合效益。

第7篇:县域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县域经济 发展 经济社会 小康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2-0073-02

前言

县域沿边村经济是以划分县行政区域内的边沿村寨的区域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容易忽略的一个区域经济,但却是全面推进农村脱贫致富的重点。在党的十上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抓紧抓紧再抓紧;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要强、农村要美、农民要富,必须加快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贫困边沿乡村的经济,因此发展县域沿边村经济是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县乡差距、实现强县富民的重要途径。加快县域沿边村经济发展,对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壮大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只有县域沿边村经济发展良好,才能更有力地推动县域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根据我校2015年度教学科研要求,我们对黔西县域内部分边远村寨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作了深入调研,力求理清沿边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

一、黔西县部分沿边村发展现状

黔西县有29个乡镇办事处,362个行政村,县域沿边村主要与金沙、大方、织金、清镇交界。为了充分了解这些县域沿边村经济发展状况,我们走访了黔西县花溪、新仁、协和等少数民族乡镇的20余个沿边村,走访、座谈、收集整理资料,综合分析出沿边村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呈现不均衡、相对滞后等特点。黔西县多数沿边村基本处于河谷交叉地带,沟壑纵横、土地切割破碎严重、土地资源缺乏,交通不便、通讯不畅通,无支柱产业,普遍以传统种植业为主。

以耿底村和化屋村为例。耿底村地处花溪乡东南面,东与金沙县化觉乡相邻,南与太来乡交界,西靠安作村,北面为金沙县化觉乡,村委会驻地与乡政府所在地相距15公里,1958年建金华大队,1981年依古名改称耿底坝大队,1984年大队改村,2001年相河村并入。曾是耿底乡机关驻地。志愿军二级英雄特等功臣易才学出生境内。村域面积为7.5平方公里,下辖6个村民组,主要居住汉、苗、彝等民族,总人口1573人,356户,贫困人口多,贫困率发生率70.5%,属于沿边村中发展滞后型。化屋村地处鸭池河大峡谷,位于新仁苗族乡南部,平均海拔1165米,距乡政府所在地10公里,距县城48公里,东与清镇市隔湖相望,南及西与织金县韬相邻,全村面积8.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17亩,居住村民主要以苗族、彝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为主,村民共有223户,总人口936人,贫困户98户476人,贫困发生率50.9%;其中,扶贫低保户48户343人。化屋村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在所有沿边村中经济发展条件处于优势的村寨,但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处于缓慢状态。

二、黔西县域沿边村经济社会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产业结构单一

县域沿边村在前几年犹如“世外桃源”几乎与外界隔绝,大部分村民最远就到过乡镇集市进行商品交换,村民生活几乎靠自给自足,“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养鸡下蛋为盐巴钱”是沿边村的真实写照。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以玉米、小麦、大豆、生姜等为主,由于土地贫瘠,大多数时候都是广种薄收。大部分村70%以上的劳动力外出务工,在家从事生产的大多是老、弱、残,文化素质低,思想守旧,农业技术知识缺乏,致富能力弱。

2.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县域沿边村都处于边远偏僻的地域,农户居住零散,严重受到地理环境和经济制约,一是通村通组公路修建困难,全县县域沿边村虽然通村公路基本修通,但大部分村寨的通组公路只通部分,部分村寨几乎不通,更别说通户路了,由于道路不畅,农产品和经济作物外运困难,难以推销市场,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因此完善交通设施是当前刻不容缓任务。二是养护机制不健全。在年轻劳动力外出打工、村集体经济薄弱,村里没有建立起切实可行的道路等公共设施养护机制。三是水利设施薄弱。几乎没有一个村完整通安全用水,每个村都有部分农户存在饮水困难,饮水安全。

3.社会服务事业薄弱

一是教育条件差,县域沿边村都是处于边远贫困的区域,村小校舍简陋,师资缺乏,几乎没有正式教师,就一两个代课教师包揽所有班级。距离乡镇学校基本都有六七公里左右,路途较远,路况较差,来回不便,即使部分村民想把孩子送到乡镇学校也得在乡上租赁房屋,让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去照顾孩子读书,因此子女上学非常困难。二是公共医疗卫生条件差。村级卫生室医疗设备落后,医务人员缺乏,技术条件较差,只能简单医治一般疾病,病情稍微复杂的病人只能到乡镇、县医院就诊,远远不能满足群众医疗卫生的需求。三是劳动力外出突出。县域沿边村由于贫穷,土地贫瘠,外出务工人员占了劳动力人口的85%以上;从2000年至今很多村有文化、有劳动力的基本全部外出务工,缺乏人力资源。四是公共文化设施滞后。沿边村大部分都通了电话、85%的有电视,但由于地势沟壑纵横,信号覆盖率低,很多地方信号时有时无,村里没有安装宽带互联网,与外界联系不畅通,农村文化娱乐设施缺乏,村民主要以喝酒打牌娱乐。

三、对黔西县域沿边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和思考

1.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政策和各项惠农政策的宣传

由于受种种原因,沿边村村民无法了解国家对农村建设的一些方针、政策,必须依靠乡党委政府、驻村干部大力宣传,宣传关于国家对农业和农村投入政策、关于现代农业发展政策、关于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政策、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关于农村扶贫开发政策、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等等。涉及“三农”问题的法律法规,宣传省委、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有关决议、决定和重要举措,引导村民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发展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充分利用标语、黑板报、村组委会议等进行多渠道宣传,在村内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村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中央“20字方针”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加强沿边村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县域沿边村由于历史因素,在这边远村寨里居住基本都是少数民族,在过去,这些村寨犹如一个小小的世外桃源,与外界隔绝,他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用自己民族语言交流,自己织布、蜡染、刺绣,用自己创作乐器和歌曲自娱自乐。我们要加强对这些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如今这些最具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已经不多,我们应该去开发和传承这些民族文化,打造民族特色,推广民族产品。发展县域沿边村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中之重,但发展经济同时,也要重视非物质文化的发展,让外出村民回家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村民。

3.加强沿边村基层组织建设

沿边村建设要靠政府引导,村民为主体,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推进沿边村建设,需要一个好的班子带领大家向前发展;村两委加强团结,紧密沟通、严密组织,要形成一支有号召力,能干实事,肯干实事,乐于奉献的村“两委”班子,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村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建设的主力是村民自己,激发广大群众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积极性是关键。没有改变不了的贫穷,只要我们有赫章海雀村文朝荣支书和村民意识和精神,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斗贫困、求生存、谋发展。乡镇党委政府对农村建设,尤其是县域沿边村建设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确保农村建设项目,建一个,成一个。不说大话,不喊空口号,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强调:“我们干部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使贫困山区群众不断得到实惠。”

4.加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治贫必须治本;扶贫必须扶智,要根治贫穷,首先就得改变思想,改变思想从教育开始。沿边村村民文化程度低,思想意识落后,越穷越生,越生越穷,这种恶性循环似的现状普遍存在。边远山村教育短板:“教育设施简陋、师资紧缺、教学单一、家长、学生对教育不重视。”因为贫穷,孩子不可能走出大山接受更好的教育,因此,改变教育短板是发展沿边村经济社会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专递的重要途径。县委政府、乡镇党委政府应严密思考,引以重视,有计划、有步骤地去改变沿边村教育,加大对沿边村教育的扶持力度,让村里的孩子有一个好的受教育环境,让知识文化去改变他们的思想意识,只有思想意识得到提高,才能根治贫穷。

5.加强特色产业的发展和培育

县域沿边村总体来说土地贫瘠,零星分散,占地面积多,人口少等特点。如何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发展沿边村经济的主要环节,我们必须做好大量的调研和考察,根据各村的不同特点进行“科学种植、科学养殖、特色养殖”的产业结构调整,找准产业之后,各部门要在经费上、技术上、销路上给与大量的扶持,尤其是驻村干部要起到带头作用,先学会,再指导。为沿边村产业化打下基础,和村民一起把产业做大做强,只有将农业产业规模化、产业化,科学化。从而才能推动沿边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农民增收是沿边村建设的核心内容,要搞好规划,正确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坚持“围绕增收调整结构”的思路,以优势产业为主,其他产业为辅发展趋势。使每个村都能稳步推进社会经济发展。

6.加强精准扶贫推进同步小康

第8篇:县域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 县域经济;发展问题;解决对策

前言:从县域经济理念的提出,在众多力量的推动下,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在十七大之后,县域经济的发展受到了高度的重视,但是在快速发展之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完善,下面就对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

1.目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间缺乏协调性

县域经济的发展程度与县自身的经济基础相关,经济基础好的资源较为丰富,资金雄厚。而且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间存在不平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县域经济发展的速度无法赶超城市经济,而且这种差距日益明显;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间存在“两层皮”问题,城市无法发挥带动县域经济的作用,客观仍然存在城市城市与县域争抢项目与资金的现象;城市与县域在产业整合、分工协作上没有形成协作机制。

1.2 传统农业效率差

所谓的传统农业就是指以农民世代使用的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目前,我国县域传统农业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农业在县域经济中所占比例较高;农业的发展追求片面的产值与产量增长,忽略了市场需求及相关的农产品质量、结构升级与效益;农业种养、加工、流通脱节,利益关系疏远;呈现分散的小规模家庭经营模式;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不足,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农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受到人口等因素的限制,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不足,劳动力声誉,导致农业效率差。

1.3 县域工业的主导作用较差

当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县域工业发展较慢,总重小,档次较低,主要体现在深加工能力差,仍然以生产—初加工—销售为主要模式,缺少具有带动功能的深加工企业;其次是产品的档次差,科技含量不足,优势产品不足,无法形成积累与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制约县域工作的发展;最后是县域工作的发展受到传统计划经济思维的制约,发展十分缓慢。

1.4 县域经济发展速度较慢

从民营经济角度来分析,存在着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及产业分布不合理的问题,以餐饮业为代表,主要是家庭经营模式,管理不够科学,自身发展能力不足,民营企业产品结构混乱,市场前景堪忧,同时其自有资金不足,偿贷能力差,信誉不足。

2.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2.1 解放传统思想,确立新理念

改革要从思想开始,在新时期,县域经济要想突破传统经济的限制,从某个角度来看,缺乏的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与社会进步的理念与制度,所以,要从思想解放开始,转变理念,深化改革,这是推进县域经济的重要动力。同时,要注重于具体工作相结合,冲破传统限制,提高工作效率与服务质量,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2 发挥自身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结合县自身的优势,立足实际,推进特色产业的发展,注重特色经济的培育,这是当前经济发展下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法。尤其是相对发展较为落后的县更要善于发挥自身的优势,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发展方针,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游,在发展中坚持专业化、品牌化的发展模式,加强对重点企业的培养,形成独特的特色,创造品牌,将县域经济的发展从多样化转为特色化,将优势产业突出,并不断地做大做强,形成支柱性的产业,进而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2.3 注重龙头企业的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县域经济的发展与龙头企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其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首先,要突破地域限制,优化资源,发挥主导产业功能,不断地扶持壮大,形成规模化管理。对具有带动全局、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企业要作为龙头企业来培养。同时将农副产品深加工作为发展的主要方向,延长农业产业链。推进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其次,发挥政府优势,鼓励工商业投资与兴办龙头企业,兴办贸工农、种养加、农科教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的联合式龙头企业。尤其是要让大型的企业主动进入到农业产业化的领域,成为真正的龙型经济发展龙头企业。最后是不断地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我国农业产业化模式多样,可以结合自身的发展选择最适合本县发展的模式,积极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2.4 将项目建设作为重点,推进工业化的进程

加快工业化的进程,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与城镇中,这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经济国内众多经济发展较快的县经过实践得出的结论。对于一些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的地区,县域经济工业化进程中要坚持优势比较的原则,调整县乡工业与城市工作的分工,坚持工农合作,城乡互动,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走工业支持农业的道路,城市带动农村发展。同时要加强农产业加工业的发展,利用现代科技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吸纳过剩劳动力,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另外,要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采取多种措施推进县产业的有机整合,形成紧密的产业链与合理配套协作关系。

2.5 坚持与时俱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看到,县域经济的发展与民营经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发展县域经济要将民营经济作为重点来发展。首先,要从根本上消除对民营经济的偏见,确立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主导的低位,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主力作用。其次政府要加快体制的创新,加强对县域经济的扶植政策,鼓励科技创新应用,引导集约发展,加大工作力度,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与社会环境。再次,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要与国有企业相结合,鼓励民营经济参与到国有经济改革中,使县域经济民营化,要同发展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相结合,引导、鼓励、支持民营经济组建各种形式的农村经济组织,使它们成为中坚和骨干。

结束语:总之,县域经济的发展除了需要政府的支持外,还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从多个方面共同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伟民.为发展县域经济支招[J].中国统计,2005,01.

[2]凌耀初.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战略[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第9篇:县域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范文

加快XX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加快xx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省委xx书记在xx考察工作时指出:山区经济的落后,主要体现在县域经济的落后上;必须千方百计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步伐。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山区xx县,如何贯彻落实省委xx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确保如期实现脱贫奔康目标?本文结合xx实际,试作肤浅的探索和思考。一、坚持观念创新,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首先要坚持观念创新。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各级各部门的领导干部必须增强五种意识:一是发展意识。引导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加快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大力引导,鼓励企业经营管理者树立“办大企业、树高品牌、抓大市场、创新技术”的新理念,不断做大做强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提升我县工业的整体水平。二是机遇意识。充分认识和正确把握和新挑战,审时度势,抓住新机遇,开拓新思路,推动新发展,增创新优势。三是大局意识。各级各部门尤其是职能部门,要牢固树立“全县一盘棋”思想,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部门与地方的关系,做到部门利益服从全县利益,加快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四是服务意识。切实转变过去“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上来,为民营经济大开绿灯,切实帮助企业和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五是责任意识。各级各部门都要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扶持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为己任,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二、发挥资源优势,致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因地制宜,培育新的产业优势和物色产品。我县有山地面积298万亩,竹木资源丰富;可开发利用的水力资源达30万千瓦。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我县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具有xx特色的“山水”经济。一是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经济。要改变过去依靠政府投入发展“三高”农业的做法,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抓政策激励、抓发展规划,抓龙头带动和抓技术扶持上来,发展壮大“东茶西果南瓷北烟中菜”区划经济。要突出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二是大力发展小水电。各级各部门尤其是水电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放手放脚,积极鼓励支持社会能人和企业老板投资兴办小水电,增强我县经济收入来源。三、盘活企业资产,加快国有企业转制步伐。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发展由于受到体制、管理和技术等因素的制约,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要求,造成许多国有企业资产闲置、资源浪费。为此,要进一步拓宽国企改革思路,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出台有关优惠政策,认真制定改革和发展规划,通过采取产权转让、兼并重组、嫁接改造等形式拓宽加快国有企业退出通道,优化资源配置,盘活存量资产,促使企业重焕生机、重现活力。具体地说,要重点建立“三条退出通道”:一是“以股份促退出”。对生产正常,债务较轻,产品有市场,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如水轮机厂、汽修厂等可实行股份制改造的形式退出。二是“以出售促退出”。对生产正常、效益和发展前景较好,负担任务重的企业,如特陶厂、大通电子厂、电机厂、水泥厂等可实行公开拍卖,出售国有产权或控股权。三是“以破产促退出”。对资不抵债,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的企业,要大胆实行破产重组,以存量换增量,以资产换资金。当前,要重点抓好对陶瓷产业发展影响较大的企业县陶瓷原料厂、陶研所的改革脱困工作。通过拍卖、兼并、破产、租赁等方式,进行产权改革,整合资源,激活企业,为我县的陶瓷业发展提供原料生产和科技支持。此外,要切实解决好下岗职工的安置工作。对资产价值较低、负债较重,退出困难的企业,建议政府拿出一定的资金安置职工,确保顺利完成国企退出任务。四、加强基础建设,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是推动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当前,要重点抓好“四大工程”建设:一是交通公路工程建设。重点要抓好瓷区公路和三大出口公路建设,为我县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要充分发挥铁路运输的作用,创造条件建立铁路运输基地。同时,要大力争取上级的支持,实现xx境内通高速公路。二是市政工程建设。加快县城和次中心城市、中心镇发展步伐,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为投资置业者创造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三是水利电力工程建设。着力抓好县城防洪堤建设和水库、堤围的除险加固以及供电线路改造工作。四是信息化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通信设施和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建设,提高我县的网络化、信息化水平。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招商引资的浓厚氛围。要以资源为导向,以工业园区载体,充分利用各种贸洽会、恳亲会、侨贤回乡探亲的有利时机,主动“走出去、请进来”,向他们宣传县委、县政府发展经济的新思路,大力推介优质高效的引资服务台,吸引更多的侨胞、商客前来投资置业。当前,要重点抓好高陂陶瓷工业园区、三河综合工业园区和茶阳商贸工业园区 加快XX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第2页

的建设,为招商引资筑好良好的发展平台。二是创新工作方法,全面提升招商引资效果。要适时调整思路和对策,重在加快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步伐。在引进项目上,坚持以大项目为重点,大、中、小项目一齐抓,扩大引资范围,拓宽引资领域,在抓好传统项目引进的同时,抓紧大型项目、高新技术项目的引进力度;在引进资金上,要坚持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相结合,既要重视引进县外的资金,又要盘活利用好县内的资金如金融资金等,把资金最大限度地投入到县域经济发展中去。三是充分利用xx对口帮扶的契机,主动出击寻求与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合作,借助他们的资金、技术、管理、人才和市场等优势,促进我县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产业、产品的优化升级。六、采取有力措施,加快镇级经济和次中心城市发展。一是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县级财政要逐年增加农业基本建设、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支农事业费支出,稳定提高农业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大力扶持弱质产业健康发展。二是加大金融对乡镇经济的支持力度。要适应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着力改善金融服务。要不断创新信贷方式,努力拓宽乡镇经济发展的融资渠道。三是加强乡镇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直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重点支持农村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小城镇等工程建设,完善乡村功能,促其快速发展。四是加强部门服务。同时,要积极协助和支持乡镇向上争取政策、项目和资金,全力支持乡镇经济发展。五是加快中心镇和次中心城市的发展步伐。把发展工业和服务业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业,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和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聚集,充分发挥县城和次中心城市、中心镇对区域经济优化整合和集聚辐射功能,为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构建更高更大的平台。七、调整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的比重。一是巩固发展第一产业。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调特、调优、调高,调减粮食种植面积,扩种优质高效经济作物,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水平,做强特色农业。二是壮大提升第二产业。要坚持思路、结构、科技、体制、管理、环境六大创新,实行政策扶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扶优扶强扶大工业经济,实现产业优化升级。三是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要运用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商贸、交通、市政服务等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业、信息业、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八、落实激励机制,调动镇级的积极性。我县镇级财政运行质量较差,财政收入少,财力薄弱,困难重重。因此,要制订激励机制,理顺分配关系,充分调动镇级的积极性,不断增强财政实力。我想可采取两条激励措施:一是对超额完成县下达税收任务的,可将中央、省返还地方的税收部分按一定比例奖励给镇政府;二是对新办企业创新税收的,在一定时期内可将中央、省返还地方的税收部分全部返还给镇政府。通过发展壮大镇级经济实力,加快镇级经济实力,加快镇级经济的发展步伐。此外,要进一步落实“收支两条线”,不断增加各镇财政的收入来源。九、转变机关作风,优化发展软环境。我县地处山区,在硬环境不如人的情况下,必须在“政策比别人活、措施比别人新、办法比别人多、服务比别人好”等软环境上下功夫。一要营造开明开放的思想环境。以“三个有利于”为最大的政策,以“三个代表”为最高的要求,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县域经济的大发展。二要营造有令必行的政务环境。把全县上下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各项工作部署和决策上来,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创新办事方式,创新服务方法,简化办事程序,切实为外商和企业解决热点、难点问题,提供保姆式、个性化、全方位服务,用真情感动外商、留住外商。三要营造公平公正的政策环境。大力推进依法治县,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降低投资风险,增强安全感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