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阶段环境问题范文

现阶段环境问题精选(九篇)

现阶段环境问题

第1篇:现阶段环境问题范文

[关键词]现阶段环境监测;存在问题;发展措施;环境保护

1.我国现阶段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

1.1我国环境监测工作快速发展

(1)随着我国环境自动检测技术的发展,环境自动监测能力得到进步的提升,这也归功于我国多年一直以来对自动监测技术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我国针对七十个城市建立了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并对三十一个省份和十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开展了全国环保系统环境监测信息卫星通讯系统的建设;在淮河流域及部分省市开展了污染源废水和废气在线自动监测试点工作并已取得了重要成果。

(2)环境监测科研工作迅速发展

全国出现了一批知名的环境监测技术专家和业务骨十,开展了涉及环境容量、排污许可、空气污染预测预报技术及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等方面重要的研究课题,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3)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的形成

我国已有各类方法标准400余项,多数污染因子均已有控制标准和监测方法标准,初步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环境监测分析方法、环境质量标准体系和环境质量报告制度。在一些区域进行的预计污染物调查研究及部分城市开展的城市空气质量预报,在群众中产生强烈的反响,极大的提高了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

1.2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

(1)环境监测队伍建设尚存问题

环境监测队伍素质与紧迫的形势和繁重的任务发展不协调。环境监测人才的引进、管理、培养等缺少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导致我国多数环境监测机构人员结构不合理,出现监测人员知识结构老化、业务能力参差不齐,特别是缺乏复合型高级监测人才。一些新的科学技术被逐渐应用到环境保护工作中,监测技术与方法的不断更新、完善,对监测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这要求我们的监测人员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业务知识。

(2)资源配置不合理

环境监测工作需要先进的仪器和设备,如果缺乏,那么监测工作只能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不到发展,即使业务水平再强的监测人员,不能借助先进的仪器设备,也难以完成高质量的监测任务。

我国环境监测在资源配置上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配套不到位;而另一方面,又存在资源配置手续、制度上的不健全,造成资源上的浪费。特别是一些基层监测站的仪器。

(3)监测技术能力不足,未能有效控制监测质量目前我国环境监测的技术设备相对落后、自动化程度低,大多数仍以人工现场采样、实验室仪器分析为主要的监测手段,各级环境监测站普遍存在重视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忽视环境监测的全过程质量管理,监管力度不够, 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督机制薄弱,使环境监测质量体系得不到有效的运行。

2.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对环境监测工作的地位、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环保机构及主管环保工作的领导对环境监测工作的地位、重要性认识不足,加上我国环境管理工作偏于末端治理,即只有哪里出现了污染,才到哪里调查监测,因而造成我国环境监测工作一直处于被动的污染监测阶段,没能切实做到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提供全方位的超前服务。

2.2监测经费投入不足,监测设备陈旧

环境监测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必须配备先进的监测和化验设备,监测仪器设备既要反映仪器本身的性能,又要反映监测和污染治理效果数据的可靠性。经费投入不足,导致监测站的设备不能得到更新、更换、添置,大多数仪器设备处于淘汰半淘汰的状态,缺乏与形势要求相配套的设备,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污染物种类的增加、浓度的变化,原始的监测设备远远适应不了现有监测任务的需要,更谈不上为环境管理提供及时、准确、高效的决策依据。

2.3监测人员配置不当,影响监测工作

环境监测工作对监测人员要求很高,具备以下条件,懂技术、业务精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但由于我国部分地区对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把各级环境监测站看成了“执法的二线”,把环境监测工作当成了软任务,在人员配备上重视程度不够,随意降低监测人员选择标准,甚至把专业不对口、年龄偏大的人员安排在监测部门,致使环境监测站无法完成繁重的监测任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环境监测工作不被人重视。

3.环境监测的发展对策

3.1提高对环境监测地位、重要性的认识

随着环境科学的发展,人们既关注化学物质的污染,又同样注意到辐射等各种物理因素所带来的危害;不仅关注环境污染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危害,而且也逐渐意识到环境污染给生态系统造成的不良影响;不仅关注常规的污染物质,也越来越关注痕量污染物质。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法制建设,强化环境监督管理,实施行之有效的“环境影响评价”、“排污收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等制度,而这些制度的建立,首先就需要我们加强环境监测工作,才能及时、准确的掌握环境质量和污染状况,为管理部门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

3.2资金投入增加,完善监测设备

环境监测工作必须配备精良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相应的测试手段,这就要求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作保障。各级环保部门要积极争取地方财政部门和各级环保部门的支持,力争将监测站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科研经费和专项经费全额纳入同级财政年度经费预算,并做到逐年有所增加,有条件的还要积极开辟新的经费来源,充分利用各种援助资金、民间资金等。

要根据环境监测工作的实际需要,完善环境监测购置仪器的调研、审批手续,有计划、有组织的配备、更新、更换环境监测设备,加强环境监测的技术装备保证环境监测工作向测试手段多样化、技术规范化、信息资料计算机化的方面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监测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

3.3加强环境监测队伍建设

环境监测是准确地测取数据、科学地解析数据和合理地综合运用数据的过程,准确、可靠、可比的监测数据是环境科学研究工作的基础,是环境管理的依据。要求环境监测队伍必须是一支素质过硬的队伍,有较宽的知识面,同时要求监测人员熟悉国家环境保护和环境监测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熟悉监测技术,掌握监测质量保证的内容、程序和方法,并且要善于分析总结数据变化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3.4加强制度建设,督促监测部门履行职责

首先:要落实环境监测责任制。各个有关部门要切实完善和落实责任措施,对未履行职责、措施不到位的,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各级环保部门要积极督促环境监测站做好环境监测工作。

其次,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为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可靠、客观,维护环境监测数据的法定权威性,必须严厉打击监测工作中出现的失职渎职的行为。

第2篇:现阶段环境问题范文

    关键词:生命周期;环境成本;核算体系

    随着人类对环境关注程度的增加,环境因素已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指标,各企业把环境成本纳入到会计核算体系中,环境会计也因此走入到我们的视野。然而过去狭义的环境成本只包括了产品的制造阶段,而广义上的环境成本还包括产品研发阶段产生的环境成本及服务与处理阶段的环境成本,上述三个阶段构成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本文将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研究环境成本核算体系。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993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了一系列环境管理标准体系(ISO14000系列),现已正式颁布的有8个标准,其中最重要的有5个,包括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ISO14004《环境管理体系——原则、体系和支持技术指南》,ISO14010《环境审核指南——通用原则》,ISO14011《环境审核指南——审核程序》以及ISO14012《环境审核指南——环境审核员资格要求》。这些标准对企业环境管理做出原则性的框架性规定,对如何达到这些环境规定的要求提供了一种环境管理的指南和模式,但从ISO14000系列标准对环境成本问题的阐述可知,这些标准都没有明确企业必须进行环境成本核算,对环境成本的标准也未作规定,使得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没有一致性和可比性。因此,亟待建立一套关于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的方案。企业传统成本核算具有一定局限性,按照传统财务会计的理论,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经济资源价值耗费进行对象化的数额,在此强调以经济资源为主进行成本核算,而实际上当前很多企业都是以自然资源的消耗换来企业利润的增长的,企业在成本核算中并未将其考虑进去,因此传统成本核算是不真实的,进而在产品定价上也会出现偏差。具体而言,企业核算的范围有了扩展,扩大到研发以及服务与处理阶段,同时引起成本核算的一系列变化,我们要根据产品所处的阶段不同对其产生的环境成本进行核算、计量与披露。

    二、生命周期基本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从产品的最初研发直至消亡整个过程所经历的期间。从生产者角度看,一个产品的生产,原材料购进后,经过工厂的制造、加工,形成半成品和产成品,最后包装,经过验收入库的完整过程,这个过程由生产者来完成,可称之为“产品生产周期”或“制造周期”。对整个企业来讲,则要经历创意过程,然后经历研究与开发、设计、制造和营销,即从产品产生到交付顾客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由经营企业来完成,可称之为“企业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从顾客角度看,自产品购入经过使用磨损直至报废的过程是产品的使用周期,这也是生产者售后服务的过程,这一过程加上研发、制造和营销过程可称之为“顾客产品生命周期”。从社会角度看,任何产品都要经过研发、营销、顾客使用和产品废弃等几个阶段,这一完整的过程又可称之为“社会产品生命周期”。因此,可采用生命周期成本计算,其基本思想是对环境成本加以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时,应当立足于产品的生命周期全过程,对产品设计材料加工、仓储、销售、使用、废弃等各个阶段所有内部和外部环境费用加以会计处理。

    三、生命周期法下环境成本核算体系

    (一)生命周期法下的环境会计成本计量

    对环境成本确认的结果予以量化的过程,亦即指在环境成本确认的基础上,对其业务和事项按其特性,采用一定的计量单位和属性,进行数量和金额认定、计算和最终确认的过程。环境成本的计量问题是困扰环境成本会计发展及应用的关键问题,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的原理我们可以根据其所处的不同阶段按照实际情况采用一些专门的处理方法。

    1 研究开发阶段。企业在研究开发阶段就要做好环境预防,对企业环境成本做好事前控制,具体包括:环境资源保护项目的研究、开发、建设、更新费用;社会环境保护公共工程和投资建设、维护、更新费用中由企业负担的部分;企业环保部门的管理费用等。因此在该阶段,企业可采用差额计量法,即指企业在进行环境投资支出时,根据支出总金额减去没有环境保护功能的投资支出的差额来进行计量,其后的折旧额也按这种差额的折旧进入环境成本。

    2 生产制造阶段。企业在此阶段会生产出大量产品,与此同时也会排放大量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对环境造成污染,很多环境问题也产生在此阶段,所以该阶段的环境成本集中在环境污染治理成本和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成本等方面。对于环境污染专项治理投资成本的计量也属于全额计量的范畴。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成本可以采用按比例分配计量的方法,即将与产品生产密切相关的污染的治理费用,按一定比例分配计入到各产品的制造成本中去。

    3 服务及处置阶段。该阶段的环境成本包括产品在使用时对环境造成污染产生的环境成本以及产品报废处置时产生的环境成本,这些环境成本我们可以类比产品制造阶段的环境污染专项治理投资成本和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成本,分别采用全额计量法和按比例分配计量的方法。

    (二)生命周期法下的环境会计成本核算

    结合生命周期思想分阶段核算的企业环境成本,更能全面考虑其产品在各个阶段的特色,从而提供详细的与环境决策相关的信息。

    1 研究开发阶段。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计算实质上是一种预算,因为很多产品或设备使用的时间都比较长,他们投入使用后的使用和维修成本以至最终的处置成本大多是相关领域专家的估计,所使用的只能是近似值运用生命周期预算。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里,研究开发阶段的成本决定了产品80%的成本,因此该阶段产生一定比例的环境成本,我们采取相应的办法进行核算,所以我们可设立成本的目标即利用目标成本法对该阶段的成本进行核算。采用基于价值的目标成本法以所能实现的价值为导向,进行目标成本管理,即按照供应链上各种作业活动创造价值的比例分摊目标成本,采用目标成本法能有效降低环境成本,加强产品价格竞争。

    2 生产制造阶段。企业在生产制造过程中产生大量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并向环境排放。由于环境容量的有限性,当这些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超过环境容量的有限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污染问题。为改变这种状况,作为社会管理者的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法规和政策,促使企业加强废弃物的再利用,从而将废弃物排放控制在环境容量的范围之内,这样就产生了企业在该阶段的环境成本。因此可采用改善成本法对企业在该阶段的环境成本进行前馈型管理,通过预期的成本降低需要来制定产品成本的降低目标,而不是当成本超标已经发生后才做出反应。这样,可以使成本降低压力持续于整个的产品生命周期。

    3 服务及处置阶段。产品在售出后开始为消费者服务以及在服务结束后要对其进行报废处置,在此阶段会因为产品的品质质量因素不同程度的对环境造成影响,这时的作为企业外部缺陷成本的环境成本也应该由企业考虑,由于这种成本源于产品质量,暂且可利用质量成本法对其进行核算。

    (三)生命周期法下的环境会计成本披露

    目前,众多公司在披露环境信息时,并没有共同接受和依据的专业标准,环境报告中还缺少比较有效的财务信息,因而环境会计及环境审计都有待发展。鉴于此,提出运用生命周期法对环境会计成本进行不同阶段的披露,在具备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基础上,建立企业的环境成本报表及附注。

    1 研究开发阶段。由于以上对环境成本核算和环境成本计量的研究,在对该阶段的环境信息披露时要反映这两点,将研究开发阶段的所耗费的环境成本在报表中体现,对于成本核算中的目标成本法和成本计量采用的差额计量法和全额计量法在附注进行披露。同时,企业在本阶段为了节约环境成本会研制一些新方法和新技术,这些方法和技术也应该进行披露,对外公开。但在公开之前企业应将新技术申请专利,并将该专利价值写入环境成本报表,这样不仅形成了其自身的无形资产,保护了企业,而且也会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2 生产制造阶段。对于该阶段的环境成本信息的披露我们同样结合前面的研究,先把核算计量的实际价值计入环境成本报表,另一方面在附注中披露企业在生产制造阶段的环境成本核算采用的改善成本法和成本计量采用的差额计量和按比例分配计量。报表附注中应披露记入损益的金额,并区分为经营和非经营产生的环境成本,还应按适合企业经营性质和规模的方式进行分析,或按环境问题的类型进行分析,或同时按以上两种方式进行分析。由于不遵守环境法规而被判处的罚款以及由于以往环境污染和损害造成损失或伤害而对第三方的赔偿,与其他形式的环境成本不同,它们不对企业提供任何利益或回报,因而应单独在报表中披露。

第3篇:现阶段环境问题范文

环境建设是重大民生问题,首都环境的好坏也事关每一位市民的福祉。本刊策划把眼光聚焦在政府的行动和战略上――北京市市政市市容管理委员会(首都环境建设办)对2012年首都环境建设工作安排进行了说明;“2011年首都环境建设形势分析”课题组对首都环境建设的现状及走势形成的调研报告,是城市管理战略发展与精确定位的创新。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首都环境建设深化发展的一年。一年来,在北京市委、市政府和首都环境建设委员会领导下,在中央单位、驻京部队大力支持下,首都环境建设坚持以“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为指导,以“精细管理,美化市容”为重点,立足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强化“四个服务”,强化统筹协调,创新管理方式,大力攻坚克难,全面推动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再上新台阶,为实现首都环境建设“十二五”规划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首都环境建设的经验与当前形势分析

(一)首都环境建设一年来的经验

2011年刘淇书记提出“出标准、落责任、灭死角、提水平”的重要指示,郭金龙市长明确指示环境建设要攻坚克难、创新机制体制。各级领导高度重视首都环境建设,形成首都环境建设合力。首都环境建设主要成就是建立了“纵到底、横到边”的统筹协调体系;明确了新时期环境建设内涵、任务和目标;不断夯实首都环境建设规划、标准等基础工作;推进环境建设精细化水平提升;探索形成一批常态化运行机制。一年来的经验有三点:一是抓统筹协调,二是抓基层基础工作,三是以重点区域、重点问题为突破口,实现环境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首都环境建设当前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2012年首都环境建设面临的形势是:首都环境建设高标准持续运行的要求更加常态化;环境建设成就得到群众认可;环境建设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依然突出;秩序环境和市容环境等突出问题未有效根治;社会参与水平有待提升等。

当前首都环境建设的阶段性特征是:进入了全面提升城乡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新阶段,进入了统筹推进“四大环境”协调发展的新阶段,进入了统筹城乡、区域环境协调发展的新阶段,进入了标本兼治、源头治理的新阶段,进入了积极探索分级分类、管理重心下移的新阶段,进入了与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紧密结合的新阶段。

当前问题和矛盾存在的根源主要因为首都环境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和要求还不相适应,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要求还有差距等。

首先,首都环境建设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普遍存在公共环境意识薄弱、环境建设发展不均衡、重眼前轻长远、重硬件轻软件、重城区轻农村、源头治理不到位、建设和管理脱节等问题。这些问题集中反映了首都环境建设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首都环境建设观念的转变,完善相关工作协调机制和责任落实机制,推动科学发展。

其次,首都环境建设全面统筹格局有待进一步强化。当前环境建设大的“死角”问题多是难度较大的综合性问题,主要集中在铁路沿线、河湖周边、城乡结合部、管理结合部、开发甩项等区域,这些地区部分环境问题非常突出,甚至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此外,地下通道及过街天桥环境、白色垃圾、小广告、违法建设、无照经营和黑车等“痼疾顽症”依然困扰着城市管理。根据首都环境建设满意度调查,市民认为管理部门整体协调性差、效率低等原因是环境问题主要成因,需进一步强化首都环境建设的统筹力度,从源头治理,开展综合整治。

第三,首都环境建设服务保障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市民身边的街巷胡同、老旧小区环境面貌的改善并不显著,部分中央、驻京部队单位周边依然存在环境脏乱问题。上述区域中普遍存在公共服务设施缺失、公共场所转租、黄土露天、私搭乱建、卫生死角等五类突出问题,影响了群众对政府工作的评价和“四个服务”有效落实。群众反映最多的是经济适用房及两限房社区、老旧平房区、胡同街巷的环境问题,同时对破坏环境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出了问题没人管是环境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应进一步深化完善首都服务功能,让广大市民受益。

第四,首都环境建设的社会共建格局有待进一步深化。虽然首都环境建设多年来在社会宣传动员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但环境建设的社会共建还未形成固定机制。从首都环境建设满意度调查看,群众参与渠道、活动吸引力、监督方式等需进一步改善,公众环境意识要进一步加强。因此,环境建设要充分顾及市民群众需求,通过优化服务,提高市民关注和参与热情,积极探索社会参与、监督的有效途径和平台,真正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群众为主体的环境建设格局。

二、2012年首都环境建设工作安排

2012年是“十二五”规划全面实施的一年,也是“精细管理,美化市容”深入推进的一年,同时还将迎来党的“十”。首都环境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和首都环境建设委员会的领导下,弘扬和践行“北京精神”,以“精细管理,服务群众”为主线,以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环境问题作为突破口,大力开展环境建设“三大工程”和“两项建设”,努力实现首都环境建设科学、均衡发展,逐步增强首都环境承载力,为首都城市现代化、国际化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支撑和保障,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奠定坚实的环境基础。

(一)基本精神

深入弘扬“北京精神”。北京精神是推动首都科学发展的强大力量。要把“北京精神”融入、贯穿、体现到首都环境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在新的起点上不断推动首都环境建设取得新成效。

深入推进民生工程建设。环境建设是重大民生问题,首都环境的好坏也事关每一位市民的福祉。要紧紧围绕解决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以及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全面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使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首都环境建设的成效。

深入研究“躲不开,绕不过”的问题。环境建设当前遇到诸多问题,如体制问题、法制问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城乡一体化建设和精细化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要研究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找出对策。

深入推进首都环境建设的制度建设。利用首都科技、信息和人才优势,积极开展机制体制、战略发展和重大问题的研究。加强市政、公用和环卫综合经济政策的研究。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和综合管理,理顺市区街三级职责,落实基层责任,建立基层和区域环境问题“微循环”机制。

(二)工作任务

重点推进环境建设惠民工程。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为突破口,继续实施环境建设“到群众身边去”工作。着力改善居民生活区域公共服务设施缺失、公共场所转租、黄土露天、私搭乱建、卫生死角等五类突出问题;改造城六区社会单位旱厕;基本消除二环路内居民生活区域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脏乱死角;启动拆除882栋简易楼,实施1500万平方米老旧楼房抗震加固和节能改造,配套推进老旧小区管线改造及环境整治工作。实施100处老旧小区绿化改造;继续开展重点大街环境建设达标工作,推动80条市级、200条区级大街达标;抓好“三个一批”村庄环境整治,创建5个市级环境优美乡镇和100个生态村;积极推进各区县全面完成环境建设挂帐任务。

大力开展重点区域环境建设品质提升工程。以迎接党的“十”召开为契机,重点开展“两环添彩、三站改善、三线整治、多周边治理”的环境建设和迎接党的“十”环境保障及环境布置工作。“两环”即提升二环路景观水平,实施三环路夜景照明等环境建设;“三站”即改善火车站周边、地铁站和城铁站周边环境问题,提升公交场站、交通枢纽、长途车站环境水平;“三线”即整治京广铁路、京津城际铁路、京石客运专线等铁路沿线环境面貌,解决河道两侧突出环境问题,完成滨河森林公园建设,提升轻轨沿线环境水平。“多周边”即开展“十”代表住地周边和途经沿线环境整治,治理中央单位和驻京部队周边环境,推进机场周边和航空走廊环境改善,开展颐和园、故宫等旅游文保区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继续开展架空线入地工程。全面完成迎接党的“十”首都环境保障和环境布置任务。

积极实施改善空气质量的环境建设清新工程。开展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对PM2.5和臭氧等重点污染物的防治,抓紧建立完善监测网络,实时监测信息,推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重点开展1200蒸吨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任务,力争淘汰15万辆老旧机动车;推进实施核心区非文保区1万户煤改清洁能源工作;强化工地扬尘监管,提高道路机扫面积和清洁监测水平,开展扬尘污染控制专项行动,降低路面尘负荷和减少废弃物停留时间,确保主要污染物浓度均下降2%。推进600个小区垃圾分类达标试点,完成试点小区配套密闭式垃圾分类清洁站建设改造,新建300个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加强城市绿地建设,新建1000公顷平面绿化,完成20万平方米立体绿化。着力解决制约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突出问题,坚持节能减排与发展相促进,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做到以降耗促调整、促发展。

第4篇:现阶段环境问题范文

1.课程标准及教材内容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从课程标准来说,该教学内容要求师生在教学时,需要结合具体的区域,通过比较的方法,学会分析不同的区域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高中地理各版本教材都针对该课程标准选取了不同的案例,通过比较的方法分析了不同的历史阶段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各版本教材的内容如表1。

2.各版本知识结构(以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为例,见图1、2、3)

二、目标导航

知识与技能:了解区域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运用案例,通过读图表和文字材料,对比分析不同阶段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各版本教材内容不同,因此学生的学习过程、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也有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案例分析,理解环境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地理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培养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三、重难疑点

1.教学重点分析

根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无论是哪个版本的教材对该课程标准的阐释都离不开区域发展的阶段和环境产生的影响。本节课有两个学习的重点:①区域发展阶段的划分和各阶段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特征;②不同阶段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针对不同版本教材,重点突破的方法具体如下。

?誗利用问题创设情境突破重点(人教版)

在学习完区域的概念和认识区域差异的基础上,教师可利用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问题1:战国末代屈原被贬官流放的时候也是在长江中下游一带,这说明当时这个地区是否繁盛的地区?战国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发展农业有哪些限制条件?

问题2:明代李釜源撰《地图综要》说“湖广熟,天下足”,长江中下游平原曾被称为鱼米之乡,其发展农业有哪些优越的自然条件?

问题3:“去广东的超市买米,发现有东北大米、泰国香米、广东新会等地的稻米,似乎来自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米却很少。有人说长江中下游“米仓”的地位下降了,这个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在这三个问题的基础上,学生带着深厚的兴趣去阅读课文和地图材料,通过分析得知:长江中下游平原在农业发展的初期,粘重的土壤和稠密的水系成为农业发展的障碍;随着船的使用,河流反而成为重要的交通通道,再加上人们利用农业技术改良了土壤,所以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景象;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耕地面积减少,“米仓”的地位下降。通过分析这些问题,学生自然就能够理解:环境在不同的阶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随着生产技术和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昔日的限制因素有可能变为优势,过去的优势因素也有可能会随时间而丧失。

?誗利用分组讨论或角色扮演、场景再现突破重点(湘教版)

湘教版的教材侧重于分析区域发展的三个阶段区域的社会经济特征,要想达成课程标准提出的“不同阶段区域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处理,把教学重点放在分析教材中提供的“美国匹兹堡”这一案例上。利用学习小组组织学生重点讨论活动中的三个问题。

(1)在匹兹堡由毛皮贸易场所发展为钢铁中心的过程中,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2)工业化阶段美国东北部出现哪些环境问题?对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什么影响?

(3)为什么美国的新兴工业不选择在东北地区而选择在硅谷?

让学生在分组讨论这三个问题的基础上来达成课标提出的教学目标。如果想让学生切身体验到不同时间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扮演不同时期的匹兹堡居民,谈一谈当时的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角色扮演、场景再现可以把文字内容变得生动有趣、直观易懂。

?誗利用图像导学法突破重点(中图版)

中图版的教材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学习素材,除了文字阅读材料,各阶段都有相应的地理事物分布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分析地图来突破教学重点。建议重点分析“图1-2-3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图1-2-8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图1-2-9世界主要高新技术产业区”,通过农业、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区位分析,来理解不同阶段自然环境、资源、地理位置、环境质量等因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

2.教学难点剖析

各版本教材的难点因选取的案例和内容编排的差异有所不同。人教版的内容相对简单,容易理解,没有难点。湘教版课文的正文主要是区域的三个发展阶段,并没有阐述不同阶段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因此,要达成教学目标,需要引导学生去完成课文中设计的“活动”。教材中以美国匹兹堡发展的三个阶段为案例,通过问题思考来引导学生得出三个结论:①资源往往成为经济的突破口;②发展中的环境问题会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影响;③环境条件成为影响新兴工业区区位的重要条件。这些问题的完成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和相关地理基础知识。因此,湘教版教材的难点是匹兹堡的案例分析,即课文中的“活动”部分。中图版教材的难点为案例研究“地理环境与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分化”,这一部分需要学生自己阅读材料获取信息,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环境对农业的影响。由于课时所限,可以将该案例研究作为课外作业,由学生写出书面答案。这样教师能及时检测和反馈这一堂课的教学效果,也能让全体学生得到能力的提升和培养。

四、教学建议

1.方法参考

第5篇:现阶段环境问题范文

【关键词】 10KV电网建设 施工阶段 质量控制

电网建设施工项目的建设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系统工程,施工阶段是整个电网建设工程实施的最后阶段,也是最终决定产品质量的决定性过程。质量控制是整个10KV电网建设施工项目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由于10KV电网建设项目所涉及的方面比较广,施工场地较多且分散,人员、设备、环境等因素都直接影响建设项目的质量,因此在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难度较大。然而施工阶段直接影响着整个电网建设施工项目的最终质量,因此,在施工阶段注意质量控制是十分重要的。

1 影响10KV电网建设施工项目质量的因素

1.1 人员因素

人员即电网建设施工项目的实施者,是影响10KV电网建设工程的首要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其他的几个因素。施工人员的素质,例如专业知识水平、实际操作能力、身体素质、职业道德水平等,都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电网建设的施工项目的最终质量。

1.2 器械因素

在整个10KV电网建设施工过程中需要使用到各类器械设备,如运输设备、各种测量仪器、施工安全设施等,这些都是保障整个电网建设顺利进行的基础。施工器械的类型和质量、性能是否稳定、是否符合工程建设的要求、操作是否简便安全,都会直接影响10KV电网建设施工项目的质量。

1.3 材料因素

材料,既包括使用的原材料,还包含各种施工过程中使用到的零配件,是保障工程进行的物质基础。没有材料就无法对工程进行施工,材料的质量又直接影响着整个工程的质量。对于电网建设施工项目,需要使用到的材料种类多、数量大,极易出现问题而对整个电力工程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对于10KV电网建设工程材料的选择和监控,是提高工程质量关键的一步。

1.4 施工方案

施工方案是实现电网建设工程的必要手段,施工方案正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工程项目的进度和质量。许多企业由于施工方案考虑不周全导致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影响施工进度和质量。

1.5 环境因素

影响建设项目的环境因素不仅包括施工地点的自然环境,还包括工程管理环境等。环境因素复杂多变、影响大,很有可能造成重大不良后果。对于环境的控制主要是从自然、管理方面考虑,施工单位应结合工程特点和施工地具体环境特征提前做好对天气,施工场地环境变化的防范措施,并在施工过程中不断改善施工环境以减少施工环境对电网建设工程质量的影响。

2 目前10KV电网建设施工项目施工阶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行的电网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体制是在原有的体制上逐步完善的,一些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依旧存在着执行上的漏洞,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建设工程完成的质量。此外,参与施工的技术人员很多缺少专业的培训和指导,在施工过程中不按流程施工,盲目更改操作方法进行施工甚至违规操作,给建设工程带来了极大隐患。加之一些施工企业和相关施工人员的法制观念不强,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违反规范及操作规章的行为,严重者偷工减料产生不可估量的工程质量问题。

3 10KV电网建设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3.1 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10KV电网建设项目的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是在项目正式开工前对项目工程进行的一次准备工作。包括对施工过程中使用的器械材料等的准备工作、对施工人员进行安排以及对施工现场的准备工作。很多工程项目无法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施工前期的准备不足。在施工准备阶段必须做到细致有耐心,将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考虑周全,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在做到减少返工率的同时降低造价,节约人力财力。在这一阶段必须考虑到一项十分重要的问题——施工人员安全问题,电力施工和其他工程不同,稍有差错就可能威胁到施工人员的人生安全。必须保证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与带电的设备或者高压线保持一定的距离并要求施工人员保持绝缘,最好的方法就是施工过程中进行停电的操作。

3.2 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是最终决定整个电网建设工程质量的决定性过程。10KV电网建设工程是一个极其庞大且复杂的系统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就显得尤为关键。在施工阶段,工程的监管人员应不断跟踪施工进度,了解项目的实施情况,并要求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和监管人员都有很好的沟通和配合能力。如果各部门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和协调性就会阻碍10KV电网建设项目的工程进度。其次,在施工过程中也要不断注意材料的消耗,避免材料消耗过大导致不能满足供应需求的问题。由于10KV电网建设工程对环境的依赖性很强,因此环境因素也是在施工阶段要及时注意的问题。监管和施工部门都必须对天气状况进行实时了解,以便及时做好防护工作并控制工程进度。一般情况下,10KV电网建设工程都是分期的,每个阶段结束后都会进行质量检测,此时质量监管就必不可少了。质量监管必须严格按照标准和流程进行,不能因为贪图方便就省去一些必要的环节。当发现存在质量达不到标准的情况时,必须采取补救措施,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尽量降低工程造价。

4 结语

随着我国电网建设项目建设的不断发展,项目施工阶段越来越应当受到重视。目前许多企业由于没有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导致返工率高或造价高,浪费了很多的人力物力。因此,10KV电网建设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早已成为整个项目工程中最重要的一环。施工企业应当在施工前做好预测和防护工作,并在施工过程中不断进行实时监管,控制人力物力的损耗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及时做好质量检测工作,以保证10KV电网建设工程顺利竣工。

参考文献:

[1]李世蓉,邓铁军.工程建设项目管理[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47-48.

[2]毛鹤琴.工程建设质量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201-202.

第6篇:现阶段环境问题范文

在第七指导组的精心指导下,我们圆满地完成了分析检查阶段预定任务。经省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批准,从现在开始,我局的学习实践活动转入整改落实阶段。今天,我们召开转段工作会议,对分析检查阶段工作进行总结,对整改落实阶段的工作进行动员部署。一会儿,兴全同志还将作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代表局党组讲两点意见。

一、分析检查阶段工作的主要情况

我局学习实践活动转入分析检查阶段后,局党组高度重视,进行了周密部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所做的主要工作

第一,精心组织,保证了学习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分析检查阶段的时间紧、环节多、要求高。为使分析检查阶段的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局学习办在对学习实践活动第一阶段回头看、进行补缺补漏和认真总结的同时,及时制定了分析检查阶段的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在12月3日局学习实践活动第一阶段总结暨转入分析检查阶段动员大会后,各事业单位及时进行了总结、动员,制定了方案措施。在每一环节及其关键步骤,局学习办都预先通知,作出精心安排,同时加强了检查指导,保证了工作质量。各处室、事业单位把深入学习贯穿整个阶段,在深入学习规定书目的基础上,认真组织学习了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总书记两次视察**和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打牢了理论基础,提高了思想认识。

第二,广开言路,广集社会各界的真知灼见。为切实找准存在问题,我局广泛开展“听民声集民意、找问题明方向”活动,设立了意见箱和网上征求意见栏目,向有关单位、企业、离退休老同志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发放了征求意见表,先后召开了机关处室、事业单位代表座谈会,赴合肥等市与基层环保部门及企业代表进行座谈,认真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经汇总、梳理,共征集到反映环境管理、执法监督、体制机制、队伍建设、服务基层等5个方面的56条意见和建议。对此,局党组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并吸纳到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中。同时,坚持边学边改,将分析查找出的问题和意见建议,分解落实到责任处室和事业单位。目前,一些能及时整改的,已经整改到位,如办公室制定了加强督查督办的办法、将综合性环保文件发放到30个扩权试点县环保局等;自然处、污控处、水办对省学习领导小组转来的3条网上建议,提出了具体的办理意见。对不能马上整改到位的,责任单位正在制定措施。

第三,充分准备,认真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为抓好这一重点环节,我们进行了充分准备。一是认真撰写发言材料。每位班子成员对照会议要求和56条意见,深入分析思考,撰写发言材料,做好会前准备。二是广泛开展谈心活动。党组书记与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就研究决策重大问题、落实党组决议、相互支持配合、分管工作存在问题以及个人思想、作风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坦城交流,增进了理解。班子成员还与机关处室、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以及党员群众之间开展了谈心活动,为查找分析、理清思路、形成共识打下了基础。三是深入查摆问题。12月16日,局党组将专题民主生活会暨年度民主生活会合并召开,班子成员积极发言,以严肃认真、开诚布公的态度,结合工作实际,深刻检查党组及个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情况,对全省环保工作和党组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原因尤其是主观原因进行了深刻分析,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找准了领导班子和个人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了努力方向。省委常委王秀芳和第七指导组领导同志出席了会议,对我局党组民主生活会、班子成员的分析检查以及全省环保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各党总支、党支部召开了组织生活会,领导班子成员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了所在支部的组织生活会。

第四,十易其稿,精心撰写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为保证分析检查报告的质量,局成立了报告起草小组,局主要负责人全程主持。按照讲成绩要“实”、摆问题要“准”、查原因要“深”,理思路要“清”的原则,12月中旬形成了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初稿。12月20日,局党组进行了集体讨论,班子成员从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的认识高度、查找问题的广度、原因分析的深度、整改落实的关注度等方面,提出了修改意见。12月23日,各处室、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又对报告进行了讨论。报告同时征求了各市环保局的意见,并报省委常委王秀芳、副省长倪发科和第七指导检查组审阅。12月29日,局党组再次讨论了报告并予以原则通过。12月31日,我们召开了由局机关全体党员、事业单位处以上干部、群众代表、基层环保部门和企业代表参加的评议大会,对先后十易其稿的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进行评议。据统计,群众满意率为89.2%,基本满意率9.6%,不满意率1.2%。今年1月4日,局党组召开扩大会议,通报了群众评议结果,并在省局局域网上进行了公开。最终形成的《省环保局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分析检查报告》已上报第七指导组,并将成为我局今后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二)几点收获

分析检查过程中,我们坚持深入学习,深入查找,边议边改,在三个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第一,对科学发展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学习调研阶段取得五点共识的基础上,通过学习讨论,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1)科学发展观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强大思想武器,是解决一切发展问题的“金钥匙”;(2)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内核,是指导社会生产生活和人们行为的普遍原则;(3)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全面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实现一切为了人民的必由之路;(4)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新型工业化

道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5)环境保护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环保部门必须立足省情,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在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进程中壮大环保事业。因此,我们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政治信仰来追求,作为科学真理来坚持,作为行动指南来践行。

第二,找准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产生原因。专题民主生活会上,班子成员认真总结了十六大以来尤其是全国第六次环保大会以来,局党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全省环保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并在对56条意见和建议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全面查找了全省环保工作和局党组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

就全省环保工作而言,主要表现在“五个仍然”上:一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仍然较大;二是完成污染减排“十一五”目标任务仍然艰巨;三是重点流域水质改善缓慢仍然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四是农村环境问题仍然是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薄弱环节;五是环保机构能力和队伍建设距离全面履行职责、适应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要求,仍然有很大差距。

造成这些问题,既有发展方式比较粗放、环保历史欠账较多、一些地方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等原因,也有局党组自身的问题,表现为“五个不足”:一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方面,坚定性与灵活性的把握上存在不足;二是服务经济建设大局方面,统筹兼顾的能力上存在不足;三是履行环保职责方面,形成联动机制上存在不足;四是加强环境监管方面,综合运用管理手段上存在不足;五是环保能力和队伍建设方面,支持基层环保部门上存在不足。

局党组从主观上深刻剖析,导致上述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面对环境保护的新形势和新挑战,我们的思想解放还不够深入,改革创新意识还不够强;二是面对环境保护的新任务和新要求,我们的工作作风还不够扎实,方式方法还不够适应;三是面对环境保护的新发展和新机遇,我们的思想准备还不够充分,乘势而上的意识还不够强。对此,我们将在整改落实阶段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第三,提出了环保工作在新起点上的新思路、新办法。我省环保工作在新起点上的新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立足省情,紧密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大局,加强局领导班子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环境监管,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我省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取得新的突破。概括起来,就是“加强一个建设,健全四项管理机制,抓好六项重点工作”。

加强一个建设,就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班子领导、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此,要加强学习,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强化集体领导合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塑造清廉勤政的环保形象;加强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业务过硬的环保队伍。

健全四项管理机制,就是健全和落实环保责任制、完善协调机制、创新政策机制和落实督查制度,努力开创环保工作的新局面。

抓好六项重点工作,就是:强化减排调度和管理,确保完成污染减排目标任务;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力争实现水质稳定好转;加强环评管理与服务,发挥环评对投资拉动的引导作用;强化环境执法和安全监管,防范和化解环境风险;深入推进生态创建,不断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促进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加强对基层环保部门的支持和指导。

在抓好第二阶段工作的同时,我们做到了两不误、两促进,全面完成了去年的各项目标任务,特别是污染减排任务有望超额完成,取得突破性进展。我省减排工作得到环保部的充分肯定,在去年12月23日召开的全国减排工作会议上,作为全国3个先进典型,我局作了经验介绍。

二、整改落实阶段的工作安排

做好整改落实阶段的各项工作,对保证整个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我们要深入学习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提高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按照“党员群众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围绕“明确目标、落实责任、扎实整改”的阶段任务,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认真制定整改落实方案。相关处室和事业单位要按照以下要求,对各项意见和建议,研究制定整改落实方案。一要明确整改落实目标和时限要求。对分析检查出的问题和意见,按照问题的轻重缓急和解决的难易程度,明确什么时间达到什么阶段性的目标,能够解决的,要立即解决;难度较大、需要较长时间的,要列出时间表,统筹考虑解决的思路和办法,并创造条件逐步予以解决。二要提出整改落实措施。属于本处室、本单位工作的问题,要迅速拿出解决办法;对于涉及省直其他部门或内部多个处室、单位的问题,牵头承办单位要主动协调,共同探讨形成合力解决的措施。三要明确整改落实责任。要建立整改落实责任制,明确分管领导、承办部门和主要负责人的责任,使整改落实工作有章可循,让群众满意度测评有据可依。四要对整改落实作出公开承诺。整改落实方案制定后,要采取适当方式向广大干部职工公布,并做出公开承诺。落实情况要向全体党员、群众通报,接受党员和群众的监督。

(二)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搞好整改落实阶段的活动,重在解决问题,特别是要在破解实践难题上下功夫,集中力量把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和群众普遍期待的实事好事解决好、落实好。今后一段时间,要集中力量做好以下6项工作。一是突出抓好“两厂”建设,确保实现减排目标。今年,要确保建成100万吨以上污水处理能力,力争150万吨;确保建成150万千瓦脱硫设施,力争250万千瓦。督促长江、新安江流域县级污水处理厂加快建设进度,确保在2010年6月底全部建成投运。二是大力推动重点流域“十一五”规划实施,开展重度污染支流环境整治,进一步提高三大流域的水污染防治能力。三是强化环评管理,加强对各地实行环评同级审批制度的检查指导,协调市、县政府解决一些地方因人手不够、能力不足而导致的接不住、管不好的问题。四是进一步加大环境监管力度,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逐步解决农村环境保护无人管、无力管的问题,大力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五是加快环境监测、监察、信息、辐射管理、统计、宣教等能力建设,全面提升环境监管水平。六是完善环境政策法规,争取尽快出台《**省环境保护条例》和启动《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的修订工作,制定相关环保法律的配套实施细则。

(三)积极推进机制制度创新。做好整改落实阶段的工作,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做好机制制度创新,突出解决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分析检查阶段,我们提出了完善环保责任制等四项制度。在这一阶段,要重点抓好这四项制度的制订和完善工作。同时,各处室、单位也要结合实际,对现行工作机制和管理制度进行认真梳理和分析,按照“废止”、“修改”、“建立”等不同要求,分类处理,尽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全省环保政策体系和内部管理制度。要完善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深入推进我局效能建设。

(四)认真搞好活动总结。要在开展好本阶段的各项工作的同时,对整个学习实践活动情况进行总结,为巩固和提高打下坚实基础。一是起草好总结报告,对整个活动的基本情况、成效与不足、主要措施和努力方向等作出全面总结。二是组织群众满意度测评。采取适当方式,向党员、群众通报整个学习实践活动的情况,开展测评,并根据测评结果,完善整改措施。相关事业单位要接受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满意度测评。三是组织开展好评先评优活动。

第7篇:现阶段环境问题范文

投稿

摘要:企业技术创新是一个破坏性的变革过程,各种因素错综复杂,都可能会对总体创新效果产生波及影响,更重要的是技术创新有阶段性的特点,使得各因素间的联系和影响也呈现阶段性的动态特征,并随着技术创新的阶段发展而不断变化。因此对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有效控制就现的十分必要。

关键词:技术创新创新阶段过程控制激励措施

企业竞争优势是企业在竞争性市场中生存与发展的核心,竞争优势归根结底产生于企业为客户所能创造的价值。竞争优势来源于产品的技术优势、成本优势和销售优势,这些优势的取得根本在于企业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总体上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在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将发明的新设想通过研究开发和生产演变成为具有商品价值的新产品、新技术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产生、创造和应用的进化过程,更是一种破坏性的过程,通过创造性的破坏,促使资源从旧的过时的方面转向更富有生产性的方面,因此对创新过程的控制是保证创新成功的关键。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阶段分析

为了有助于对技术创新过程的最佳控制,认真分析企业技术创新的各个阶段是十分必要的。根据国外的一些实际做法,特别是结合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运行过程的实际,对技术创新过程从逻辑上可分为如下阶段:

1、构思的形成阶段创新构成的形成主要表现在创新思想的来源和创新思想形成环境两个方面。创新构思可能来自科学家或从事某项技术活动的工程师的推测或发现,也可能来自市场营销人员或用户对环境或市场需要或机会的感受。创新思想的形成环境主要包括市场环境、宏观环境、宏观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人文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等。

研究开发阶段研究开发阶段的基本任务是创造新技术,一般由科学研究(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组成。企业从事研究开发活动的目的是很实际的,那就是开发可以或可能实现实际应用的新技术,即根据本企业的技术、经济和市场需要,敏感地捕捉各种技术机会和市场机会,探索起应用的可能性,并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研制出可供利用的新产品和新工艺是研究开发的基本内容。研究开发阶段是根据技术、商业、组织等方面的可能条件对创新构思阶段的计划进行检修和修正。有些企业也可能根据自己自身的情况购买技术或专利,从而跳过这个阶段。

3、中试阶段中试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完成从技术开发到试生产的全部技术问题,以满足生产需要。小型试验在不同规模上考验技术设计和工艺设计的可行性,解决生产中可能出现的技术和工艺问题,是技术创新过程不可缺少的阶段。

4、批量生产阶段按商业话规模要求把中试阶段的成果变为现实的生产力,产生出新产品或新工艺,并解决大量的生产组织管理和技术工艺问题。

5、市场营销阶段技术创新成果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其市场的接受程度。本阶段的任务是实现新技术所形成的价值与使用价值,包括试销和正式营销两个阶段。试销具有探索性质,探索市场的可能接受程度,进一步考验其技术的完善程度,并反馈到以上各个阶段,予以不断改进与完善。市场营销阶段实现了技术创新所追求的经济效益,完成技术创新过程中质的飞跃。

第8篇:现阶段环境问题范文

论文关键词:公路,环境保护,环境影响评价,措施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近年来,我国公路总里程不断增长,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加,公路在国民经济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位置愈来愈重要。伴随着公路的高速发展,公路污染、公路对周边环境影响等问题也大量凸现出来。

如何面对公路建设产生的环境问题,如何按照现阶段我国实际情况,分析评价公路建设各阶段对环境的作用与影响,采取何种措施减少或杜绝公路环境污染、恢复路域生态损失。这是摆在我们广大公路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1 公路环境保护

1.1公路环境保护内容

对照上述定义,公路环境保护是基于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调节与控制“公路工程与路域环境”对立统一关系的发生与发展。公路环境保护由两项基本工作组成:一是分析因修建公路而对环境产生的各种影响及其影响的程度和范围,根据需要采取专门的环境保护措施,积极开展环境保护的有关工作;二是在公路的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过程中,注意凸显公路各组成部分的环保功能,使公路在运输功能发挥的同时,对沿线环境的负影响最小。

1.2公路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是指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公路建设必然影响环境,尤其是高速公路建设,其施工、营运期造成的环境问题会更严重。公路建设将造成如下环境问题:

1)选线不当会破坏沿线生态环境;

2)防护不当会造成水土流失,如坡面侵蚀与泥沙沉淀等;

3)公路带状延伸会破坏路域自然风貌,造成环境损失;

4)公路施工造成环境污染;

5)公路通车营运期间,车辆对沿线造成污染。

1.3公路环保功能

一般情况下,一条公路如果严格按照现行公路工程设计标准及《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进行设计,按公路工程施工技术规范进行施工,就可以起到对路域自然环境的保护作用,并能够对社会环境进行调整和完善。

公路各组成部分的环保功能归纳如下:

1)路基工程在施工及竣工后,结合造地还田与疏导排水,各部分相互协调配套,可使工程稳定坚固,外观顺适优美,能起到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2)路面工程对路基起保护作用,同时也起着防尘、防水,保护公路沿线环境不被污染的作用。

3)桥梁涵洞工程设计与施工中重视对公路路域景观环境的影响,可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4)排水工程对公路工程的整体性和稳固性有特殊的作用,可以防止路基路面水及水中含有的油污、有害元素直接进入农田,避免耕地淹没、土壤污染。

5)防护工程确保了路基稳定,减少了水土流失,直接起到了环境保护作用。该工程与环保的关系最为密切。

6)其它工程(通常包括公路与公路、公路与铁路的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公路工程的沿线设施、公路养护管理用房屋及场、厂建筑物以及公路绿化等),特别是公路绿化,是国土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善行车环境,还可以起到美化路容,优化环境的作用。

1.4公路环保措施

公路建设的不同阶段,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环保工作的重点不同,所采取的措施必须具有针对性。

1)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阶段:进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为进行环境保护设计和采取环保措施提供依据;

2)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计;

3)招投标阶段:在合同书中纳入环境保护条款;

4)施工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施的施工及监理;

5)竣工和交付使用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施验收、环境后评价;

6)营运期:进行环保设施维护及处理环境问题投诉。

2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是决策和开发建设活动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2.1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概念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及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和估计。

由于公路是大型的基础性公共设施,所以修建公路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将是多方面的和深刻的,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评价拟建公路可能对区域环境质量产生的影响、影响的程度和采取的对策。

2.2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目的

1)通过对公路建设项目活动可能带来的各种环境影响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预测并评价其未来影响范围和程度,为合理选线提供依据;

2)通过损益分析,提出可行的环保措施并反馈于设计,以减轻和补偿公路建设项目活动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3)为公路建设项目的生产管理和环境管理提供依据,为路域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环保规划提供依据,为决策者提供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的科学依据。

2.3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第9篇:现阶段环境问题范文

职业中学是实用性教学。职高教师开展课题研究也应为这一目标服务。职高教师的课题研究应围绕教学对象实实在在开展,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提升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质量,培养提高自己教育科研能力。那么,职高教师应如何开展课题研究呢?针对这一问题我有以下四点看法。

一、认清研究原因

课题的应该是教师在对日常教学实践现象观察、收集、思考、后形成的理论,能够用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的,其研究的终极目的是为教学服务。所以好课题从哪里来?不从上级部门文件当中来,不从古今中外论著中来。而是从自己日常教学实践生活中来。因此,选题非常重要。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教师遇到的问题、急需解决的问题、棘手的问题、难以解决的问题等都可以成为我们课题的来源。课题来源渠道正确,就要认清研究原因。即我为什么要研究课题。例如,我在管理学校学生学籍时发现有流生问题。我就想搞清楚流生的原因。在与个别学生交流中我发现有的学生是因为不能适应校园新环境而导致自动退学。我想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很好解决的话直接影响我校的管理和教育。打电话向其他兄弟学校咨询他们是否也存有类似问题,结果得知,他们比我们学校有过之而无不及。看来职业“中学流生”一个普遍性问题。所以,很有必要开展这方面的课题研究。于是乎就在脑海中产生一个“我校新生校园环境适应性研究”的课题。可见,开展课题研究纯粹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是开展研究的推动力。

二、 明确研究内容

首先,要理解课题所涉及的概念。例如我研究的“我校新生校园环境适应性研究”就包含两个概念。1、校园环境2、适应性。经过查阅资料发现这两个词的概念都不很清楚。人们只是片言只语的进行解释,却没有形成一种令大家公认的概念。于是自己更觉得有开展研究的必要。毕竟创新是令人愉快的。

其次,在明确概念的基础上确定研究目标和研究原则。研究目标可以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总体目标是终极目标。例如我课题的研究总目标是了解我校学生对校园环境的适应状况。适应率多少?不适应率多少?适应原因是什么?不适应原因是什么?怎样让不适应的学生变适应?采取哪些方法能改变学生不适应的情况?具体的目标就是在设计调查问卷是要了解的一些问题。包括:学生一周后能适应吗?原因是什么?一月能适应吗?原因是什么?一学期能适应吗?原因是什么?不适应的学生有多少?什么原因不适应?有多少种在原因?分别占的比例是多少?教师对他们的情况如何分析?如何找到问题的症结?如何对症下药?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还要把握研究原则:本人在研究课题时把握四个原则: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科学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开展课题研究实现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从而完成对课题内容的研究。

三、安排研究方法

课题的研究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需要我们做到有计划分步骤的开展。具体的研究方法也很多,我们合理选择研究方法。例如,本人在课题研究时制定了详细的研究计划,分三个阶段展开工作。每个阶段都有具体的事情做。如:我分三个研究阶段开展工作:准备阶段 、实施阶段、总结阶段。准备阶段我主要做四件事情: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确定课题;搜集国内有关信息,进行理论学习;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和文献综述等;准备开题报告。实施阶段我主要做三件事情:进行具体的实验研究,初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理论框架,结合实际情况,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法和案例类型和个案研究法,对职高新生适应现状、适应原因、不适应的原因 分析、研究,探求对策;根据需要收集、整理、分析、归纳、总结资料;根据实验探究资料,撰写研究论文、案例研究和调查报告。总结阶段主要做三件事情:收集、整理研究过程中的相关资料,撰写结题报告;开展成果校内交流,全面总结课题实验成果;提请上级课题组对实验课题成果鉴定和进行课题验收。

理清各阶段该做的事情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研究方法。我研究课题的方法很传统很简单。问卷调查和问卷访谈相结合,案例类型与个案研究相结合。调查和访谈的内容围绕目标展开。案例类型主要集中在不适应的情况。将所有情况归纳总结为四种类型。选取10个典型的个案进行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找到对策。

四、总结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