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分析范文

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分析精选(九篇)

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分析

第1篇: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分析范文

财务报告,也称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文件。财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状况说明书,其中,会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主体和核心,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其相关附表。公司财务报告的功能在于以货币形式提供关于企业经济资源、义务以及影响它们经济活动的连续记录。这些项目及其任何变化按照编制报表日公认的财务会计准则加以确认和计量。财务报告的目的是提供关于企业及时、相关、可靠的量化的财务信息。

财务报告关系到高级管理者所关注的许多问题,如公司战略、与股东的关系、公司股价、股利政策及资本结构。由于信息不对称,财务报告使用者很难获得公司全面、准确的内部信息,获得信息的手段和渠道比较缺乏,分析公司财务报告就成为较佳的信息获取手段。

一、注意阅读审计报告

公布公司的财务报告通常会附有一份由审计人员出具的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是专业的注册会计师根据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在完成预定的审计程序以后出具的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告表示意见的书面文件。它是对整个财务报告质量高低的总体评价,一般有四种类型: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拒绝发表审计意见。这四种意见中,后三种属于不利意见,注册会计师将对其提出不利意见的决定作出必要的说明。与财务报表一起的审计报告必须与报表一起阅读。分析财务报告时,应当特别注意这些不利意见,尽量剔除引发这些不利意见的错误根源所造成的影响,以期获得客观、真实的会计信息。

二、会计政策选择分析

财务会计和披露决策反映了许多基本惯例或概念,它们或多或少地被接受并用于指导选择适当的会计政策。在实务中,会计惯例多是功利主义的,它们之所以被接受源于它们有助于涉及会计数据的决策。会计政策的选择形式上表现为企业会计过程的一种技术规范,但其本质却是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博弈和制度的安排。公司经理人员被允许作出许多与会计有关的职业判断,因为他们最了解公司的经营和财务情况。公司管理层的财务决策对财务报告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包括影响财务报表数据、分析人员对数据的理解、会计规则的选择、科目调整、格式选择和计量判断等。

财务报告分析的目的就是对交易和事项加以确认、评价公司会计数据反映经济现实的程度以及执行会计政策的正确性。分析公司运用会计政策灵活性的性质和程度,确定是否调整财务报告的会计数据,以消除由于采用了不恰当的会计方法而造成的扭曲。

一般来说,分析一个单位选择会计政策、估计的程序是:1.辨明关键的会计政策;2.评价会计灵活性;3.评价会计战略;4.评价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5.辨明潜在亏损;6.消除会计扭曲。

三、全面分析财务报告

财务报告的主体和核心是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股东权益变动表及其相关附表。表与表之间都有紧密的联系,单独分析某个报表是不可能对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发展趋势了解全面的。因此,将报表与报表分裂开来分析是得不到全面、可靠的信息的,甚至会得出错误的结论。正确地分析应是全面和系统的,如在分析销售收入时,单看利润表上的销售收入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因为有些收入可能是通过赊销方式取得的,并不是所有在利润表中的收入都已变成“真金白银”,这时分析销售收入就要结合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账款项目、现金流量表中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栏目中的数字进行分析,如果结合会计报表附注中的有关情况说明则更佳。在分析财务报告时寻找报告中的关键数字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分析报告时的重要技巧,不可轻视和忽略。一拿到报告就从头到尾、逐字逐句地阅读和分析是不明智的,这样做没有方向,没有重点,前看后忘,得到的信息只能是片面和零乱的。一般来说,拿到报告后,先审阅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利润、现金流量等几个反映总体方面的关键性的数字,对企业的经营规模、经济效益、财务状况有一个大体的印象。然后再根据自己的需求进一步分析,如债权人更关心收益质量和资产的安全性,而投资人则更关心成长性方面的数据。将上述数字与本企业上年指标相比,与同行业平均水平相比等,寻找其中正常的或可能异常的迹象,便于在具体分析时能够把握大局,抓住重点,使具体分析更具针对性,提高分析效率,增强分析的准确性。在作财务报告分析时,一定要重视对报表附注的分析,因为许多在报表中未能反映的信息往往通过附注予以披露,如公司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账户余额详细说明、表外负债及风险、或有负债等信息。在分析会计数字之前必须先阅读附注。

四、合理运用财务比率分析

财务比率是解释财务报表的一种基本分析工具,它通过一些数学方法把财务报表中的某些项目联系起来。财务比率是对财务报告信息进行重新组织的结果。比率分析旨在评价公司当前和过去的业绩,并判断其业绩是否能够保持。财务比率分析应根据公司和公司所属行业的特点进行具体分析,从中找到一些对分析公司及其所属行业有用的线索。包括:将公司与同一行业内的比率对比;将公司在各个年度或各个会计期间的比率对比。财务比率分为四类:一是流动性比率;二是偿债能力比率;三是资金管理能力比率;四是盈利能力比率。就具体目的而言,不同财务比率的作用大小是不一样的。在开始分析时,应就自己分析的目的来选择相应的比率类型,然后计算那些最能达到目的的比率。在分析时,要将一定时段内的某一比率与标准进行对比,深入分析它们之间的主要差异和原因,最好从多角度来对多种比率进行比较,加深对财务报表的理解。

但要注意,财务比率分析有很大的局限性,这是因为:一是财务数据可能会受到管理层的重大影响。二是比率分析只反映数量性的信息,对诸如管理层道德观、能力等质量性因素未考虑。三是因为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不同,公司间比率的比较可能有误导性。四是孤立的一项比率没有太大意义。五是根据财务报表计算出来的比率反映的是公司过去的情况。所以,运用财务比率分析时,不要被其误导,只有灵活使用,才能使之成为一种有用的分析工具。

五、重视收益质量与成长率分析

在为一个公司的股票进行定价时,投资者一般会通过研究公司财务报表所反映的收益水平和收益变动情况,结合公司目前和未来经济价值创造能力来作出评价,这项研究和评价称之为收益质量分析。收益质量分析着重进行两项评价:一是公司收益质量的绝对水平;二是公司收益质量的相对变化。绝对收益质量评价影响到公司的价格收益倍数;收益质量变化体现了公司经济价值的正面或负面的变动,这个变动是由营业环境或财务环境的变化或者前景变化引起的。

通常收益质量评价可以做如下解释:高质量收益指标较好地反映了公司目前的状况和未来前景,同时表明管理层对公司经济现状的评价较为客观;反之,低质量收益指标表明管理层可能夸大了公司真实的经济价值,对公司状况进行了粉饰,或者表明管理层没有客观地反映公司目前的状况和未来前景。收益质量上升表明管理层的决策越来越客观地反映了公司环境,同时也表明了公司增加经济价值不是依赖于降低收益的质量,而是提高了创造能力;反之,收益质量下降表明相对于过去,公司目前状况和前景正在恶化,管理层通过降低收益质量来增加收益,企图向外界传达比公司实际状态要好的经济状态信息。可见,收益质量分析突出了公司目前和未来的替换价值创造,因而可称之为实质性分析。

要分析收益质量应特别注意识别“会计红旗”。会计红旗表示公司收益下降或对收益不利的影响因素,如审计报告有异常的言词;公布日期比正常的日期晚;应收账款的增长与过去的经验不一致等等。“会计红旗”可能暗示,公司特征正在发生变化,公司的会计数据具有潜在误导性,或者在分析报表过程中需要格外注意。

成长率分析对公司的定价具有重要的意义。公司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销售收入、收益及股利的预期成长率。一般来说,成长特点和成长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步骤:1.对成长率的各个变量进行数量计量;2.说明各种成长来源,包括成长来源的数量性分析,也包括质量性分析,重点是各种来源之间的相互关系、公司经营特点和财务特点、研究会计期间的外部环境及其变化趋势;3.预测未来的成长水平和预测分析可能的财务效率和经营成果。

无论是收益质量分析或成长率分析,都要着重对现金流量表进行仔细地分析。分析现金流量表,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很有价值的信息,可以看出资产和负债之间关系的变化,特别是收益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之间的关系,是收益质量分析非常有价值的信息。如虽然收益增加了,但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减少了,这表明收益增长可能是通过非经营活动取得的;股利低于收益但高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这意味着目前的股利水平可能是不可持续的。

六、参考其他重要的信息

第2篇: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年报;信息披露;管理层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简称MD&A)是美国对财务信息披露的一个卓越贡献,它是对公司经营中的固有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文字解释,同时也是对会引起未来变化的因素和流动性的解释,MD&A的目的就是使投资者有机会通过管理层的眼光来审视公司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历史和前瞻性信息。

我国2005年修订的年报披露准则对MD&A信息披露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详细地规定,在披露内容上更为明确和具体,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规范更为接近。新规范的出台是否能提高上市公司MD&A披露质量,改变已往披露流于形式而无实质内容的状况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以建筑和房地产业的68家上市公司为样本,依据MD&A披露的最新规范对其披露状况进行打分并评价,以讨论我国MD&A信息披露的状况,为提高MD&A信息披露质量做些工作。

一、研究设计

以往研究广泛运用打分表评价信息披露,赵亚明运用打分表对深市上市公司2005年年度报告中MD&A的信息披露情况进行了分析;王惠芳运用打分表揭示了我国年报中MD&A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本文在借鉴以往研究经验的基础上,考虑到MD&A披露融合了强制性和自愿性信息披露规范,设计出新的打分表对MD&A信息披露进行评价。具体评分项目包括:(1)公司报告期内总体经营情况(9项,最高26分);(2)公司主营业务及其经营情况(10项,最高26分);(3)报表重大变化说明(4项,最高10分);(4)现金流量分析(3项,最高8分);(5)公司经营相关的重要信息的讨论与分析(5项,最高15分);(6)公司主要控股公司及参股公司的经营情况及业绩分析(3项,最高9分);(7)行业的发展趋势及公司面临的市场竞争格局(3项,最高9分);(8)公司发展战略与经营计划(8项,最高24分);(9)资金需求及使用计划(1项,最高3分);(10)风险因素(2项,最高6分)。

通过仔细阅读上市公司年报中的“董事会报告”一节,用计分的方法来计量MD&A信息披露的程度。对于定量项目:未披露0分、披露不全1分、全披露2分;对于定性项目:未披露0分、披露不详1分、披露详细2分、辅以定量信息1分。从而得出每家公司MD&A的披露得分,再通过对得分进行统计和分析,了解我国上市公司MD&A信息披露的现状。

二、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对所选取的68家样本公司MD&A分项进行对照分析,对应打分表的10项披露要求进行合规性确认并分项评价计分,通过得分结果及对MD&A信息披露内容的阅读,发现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信息披露存在如下特点:

1、MD&A信息披露质量总体偏低。上市公司MD&A披露总分平均分为42.62,高于平均分的公司为38家,比例为56%,由此可知大部分公司已能够依照新准则要求披露MD&A。低于平均分的30家公司中,21家公司得分在[42,30]之间,9家公司披露得分在30分以下,1家公司仅得2分。可见,总体上MD&A披露状况质量偏低。

2、MD&A信息披露质量在不同公司间具有显著差异。样本公司中披露总分最大值为99分,最小值为2分。依据相同信息披露规范,披露状况确有天壤之别,什么原因影响了不同公司间信息披露质量还有待于深入调查。

3、不同项目披露质量不均衡,前瞻性信息披露尤为不足。对于MD&A披露的不同子项目,在披露质量上也有不同。前四项的信息披露程度相对较高,原因是这几项的大部分内容在《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2005年修订)》被规定为“必须披露的信息”,因此披露相对较为充分。第六项至第十项中的大部分内容关于未来状况的前瞻性信息,属于《年报准则》中的新增内容,因此势必会使一部分上市公司对其感到生疏而导致披露不足。对于第七项“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公司面临的市场竞争格局”一项中,很多公司常常把“行业发展”、“市场竞争格局”和“对相关变化趋势的基本判断”混为一谈。此处的分析能使投资者更准确地认识上市公司的状况,了解上市公司在所处行业的地位及其未来发展前景。遗憾的是,这种比较分析在年报中失之粗略,大部分公司的业内地位及未来发展趋势从报告中还不能完全了解,无法使一般投资者把握公司的行业发展走向。

4、自愿性信息披露差异太大。披露最为不合要求的是第五项,即公司经营相关的重要信息的讨论与分析,94%的公司披露不符合要求。由于此项的要求是“公司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披露,属于自愿性信息披露内容,也许是出于竞争力方面的考虑,对于订单获取、产品销售和积压情况,技术人员变动情况等经营重要信息披露很少。因为《年报准则》和相关的监管部门都没有硬性的法律条文,因此很多公司处于商业竞争的原因不予披露。由此可见,我国上市公司对于自愿性信息的披露还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相比较于以前公司年报中的信息披露状况,2005年的上市公司普遍改变了以往相关披露简单描述和空泛文字较多的特点,注重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有效结合,还增加了前瞻性信息的披露和自愿性信息的披露,初步呈现了个性化披露的特点,披露的信息对于投资者而言更充分、更广泛、更深入、更切合实际需要。当然,由于是新要求,也有相当一部分公司年报对于MD&A信息披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对规范领会不足,从而造成披露不符合要求。

三、结论及建议

在当前MD&A披露规范回顾的基础上,本文设计出评价MD&A信息披露质量的打分表,对68家房地产行业和建筑行业的上市公司MD&A信息披露的情况进行打分和评价。研究发现,MD&A信息披露质量有所改观,但仍存在总体质量不高,不同公司之间、不同项目之间披露不均衡的问题。

MD&A信息披露规范的初衷是赋予投资者通过管理层透视公司经济实质的机会,满足投资者对信息的相关性、前瞻性的更高要求,从而做出正确的投资判断。高质量的MD&A披露对于提高投资者的决策效率,优化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低质量的MD&A不但起不到这样的效果,甚至可能成为误导投资者的工具,因此监管者应采取相应措施提高MD&A披露质量,采取的措施可包括:尽快在法律上明确MD&A信息披露有关各方的法律责任;证监会应该一些操作性强的解释性指导;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更新MD&A的信息披露规则,并加强对MD&A信息披露的监督和审查。

(作者单位:1.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有限公司;2.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王啸.美国MD&A及对我国的借鉴[J].证券市场报,2002.8.

第3篇: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信贷;会计信息;商业银行;决策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4-0083-03

一、会计信息在商业银行信贷决策中运用的现状

(一)商业银行利用会计信息进行信贷决策的主要范畴

目前,银行信贷决策所依赖的信息通常可分为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财务信息更多地着眼于定量分析,而非财务信息则更多地着眼于定性分析。应该说,两者在信贷决策中的作用同样重要,缺一不可。但在实践中,多数情况下财务信息仍起着相当的主导作用,非财务信息只能是在财务分析的基础上发挥作用,而会计信息则是财务信息中最主要的信息。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银行信贷人员对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现金流量表、财务比率以及报表附注等绝大多数会计信息比较重视,能够运用会计信息支持贷款决策;而且,大多数的信贷人员认为会计信息基本上能满足企业授信的分析要求。

信贷人员对三张财务报表的信息比较关注,特别是长短期借款、应收账款、主营业务收入和业务利润,以及货币资金、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实收资本等项目。在现金流量表信息中,对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比较重视。在这些资产科目中,对无形资产的重视程度偏低。在财务比率方面,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是受重视程度排名前三位的指标。除了反映偿债能力的指标外,信贷人员比较关注的是盈利能力指标(如销售利润率和利润增长率等)。以及反映资产管理效率的指标(如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在非财务信息中,银行对企业诚信、抵押、保证人等方面的问题尤为关注,对企业历史信用和公司治理结构等情况也非常重视,其他受关注的非财务指标还包括企业可信赖程度、核心竞争力、核心人员素质以及发展前景等。但对企业性质、与政府的关系如何,以及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银行信贷人员只是给予了一般关注。

(二)利用会计信息进行信贷决策的主要方法

1.资产负债表分析

在企业财务分析中,贷款评估人员通过资产负债表可以取得以下几个方面的财务信息。

第一,企业经营资源的配置与经营风险的状况。利用资产负债表,可以分析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各类资产在总资产中及各种资产在各类资产中所占的份额和比重,并通过报表的纵向比较以及来自其他行业的横向比较,了解企业经营资源配置的合理与否。(见表1)

第二,分析企业资金来源与财务风险状况。利用资产负债表,可以分析企业一定日期各类资金总量及其结构状况的变化,并与同行业相同规模企业比较,可以了解企业的资金来源构成,尤其是财务风险的状况。(见表2)

2.利润表分析

利润表是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内经营成果及分配情况的报表,通过利润表,可以了解企业的经营成果和盈利能力,分析企业销售规模和增长能力,以及成本费用的消耗状况。其中,银行通常非常关注主营业务收入及主营业务利润的规模及变化趋势,因为前者是企业盈利的主要来源,后者反映了企业正常经营的盈利水平。对净利润水平只是一般关注,因为该指标的影响因素较多,容易被企业进行盈余管理,并且,还款来源是现金流而非净利润的观念也已逐渐深入人心。

3.现金流量表分析

现金流量表作为企业财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企业“血液循环”――现金及其等价物的增减及变化后的状况的动态报表,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可比性。现金流量表为类似银行的债权人提供企业一定会计期间内有关现金的流入和流出,以及有关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信息。它有助于商业银行评估授信企业产生未来有利现金流量的能力;有助于商业银行评估企业偿还债务、支付股利和对外筹资的能力;有助于商业银行分析了解贷款企业本期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之间差异的原因,更合理地预测未来的现金流量,对现金流量的充分性和稳定性做进一步分析;有助于商业银行对报告期内与现金有关或无关的投资及筹资活动进行恰当的评估。

4.财务比率分析

除了财务报表项目分析外,银行在进行信贷决策时通常需要借助于财务指标进行评价。银行使用的财务指标通常有四大类:反映贷款企业偿债能力比率,反映贷款企业财务效益的比率,反映贷款企业资金营运状况的比率,反映贷款企业发展能力状况的比率。

二、利用会计信息进行信贷决策的局限性

(一)会计制度本身的局限

从某种意义上讲,会计信息就是会计主体的一种“产品”,其生产过程由“原始信息的取得-原始信息的加工处理-加工处理后的信息输出”三个环节组成。在这个过程中,会计信息的质量主要受制度性规范、会计主体的会计行为、会计对象三个因素制约。因此,会计信息质量缺陷的原因也可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制度原因。如会计法律法规不健全、人员分工不明确、会计理论滞后等。二是人为原因。主要表现在某些企业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不够高,不能正确理解会计法律法规的含义,或是为了自身或者单位的利益,故意造假或操作会计信息。三是即使排除道德风险、人为操纵等因素的影响,会计信息也会由于会计政策、会计方法的选择运用、会计假设的不适应、制度使用者对制度理解的差异等原因无法实现绝对的真实,只能是相对的。由此可看出,其不可靠性致使信贷决策依据的合理性受到了质疑。

(二)我国企业财务信用管理体系混乱

1.企业财务信息披露失真。我国一直强调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要求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必须真实、完整、及时、准确地公开披露公司的重大事项和有关信息。然而现实中,我国企业在信息披露方面很不规范,违法违规现象十分严重。

2.在我国的许多公司中大量存在经济合同履约率低,逃废债现象严重。

3.企业的信用意识淡薄,信用管理弱化。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内部没有设置专门的信用管理机构和信用管理人员,企业中普遍缺乏信用管理制度。基于我国企业财务信用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单纯依靠会计信息恐怕很难获得真实有效的数据,必须依靠其他方法对企业进行有效的信用评估和信用分析。

(三)财务分析方法的局限

1.财务信息不能全面揭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水平与过去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方面,行业转换、技术进步、政府行为和需求的改变以及竞争对手的活动等对于公司的经营成败都至关重要;另一方面,企业组织制度、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管理层价值观与能力等相关质量性信息,在现行财务报表中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反映。

2.财务指标的计算较为机械和笼统,未体现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不一定能够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财务指标通常都是根据既定的公式进行计算,这些公式一般都是直接采用报表数据进行四则运算,而没有过多地去追究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未注重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造成指标的计算较为机械和呆板,计算结果当然也不一定能够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

3.缺少反映无形资产和知识资本的指标现行财务分析体系主要揭示硬性资产,对知识资本、知识产权、人才资源等软性资产未能予以揭示。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些软性资产才是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和市场价值的动力所在,其重要性日益凸现,特别是在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和大型企业中,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及所起的作用已越来越重要,其市场价值通常比账面价值可能要高出几倍,如果银行仅凭现有的财务指标对企业的经营能力做分析,其可靠性无疑要受到质疑。

三、利用会计信息进行信贷决策的改进意见

尽管银行信贷决策在对会计信息的使用上受到上述种种限制,但事实上,银行完全可以通过自身努力,采取一定措施,科学地使用会计信息为信贷决策服务。

1.银行付费聘请专业机构进行审计,增加会计信息的客观真实性

会计报表粉饰行为会对债权人造成极大的危害。而我国现行的审计行业基本实行被审计人付费的模式,被审计单位既是报表的制作人,又是审计委托人,也是会计师事务所的客户,是事务所主要的经济来源。为了避免失去业务,注册会计师很难保持其应有的独立性,从而导致了审计报告质量不高。因此银行可以尝试“购买会计信息”,即由银行付费给会计师事务所,要求其按照银行的相关要求进行审计,这将使会计师事物所摆脱其尴尬地位,大大增强独立性。对银行来说,虽然增加了一笔审计费用,但其获得的会计信息一定会更加客观真实,相对于银行每年产生的巨额坏账,支付一定的审计费用是值得的。

2.拓展质量性信息披露的范围

质量性信息的披露有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对企业全面系统地分析评价及对企业发展前景的合理判断。质量性信息披露可以用文字或数据形式,也可以通过单独提供质量性信息说明书的方式在公司招股说明书、中期报告和年度报告中加以说明。质量性信息体系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公司外部质量性信息,如政策导向、行业转换、技术进步、市场需求以及主要竞争对手的活动等。第二部分是公司内部质量性信息,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增加诸如企业组织形式、人力资源、管理层能力、企业经营业务等基本的信息披露;第二层次,应当披露企业面临的机会与威胁、企业的优势与劣势、企业发展战略等前瞻性信息;第三层次,着重揭示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新产品研发以及产品的销售渠道等经营性信息。

3.引入智力资本的指标,优化财务指标的分析

智力资本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评价企业是否具备独特的竞争优势,其自创专利与非专利技术拥有项数是一个重要的标准。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通过长期的经营管理和技术创新形成的重要资源和宝贵财富。所以,衡量企业无形资产、知识资本价值的指标应为重要的财务指标,这样才能真正地衡量企业的持久生命力。银行对贷款企业实行评估的不仅要着眼于企业当前的财务经营状况,更应注重未来的经济效益以及行业竞争力,才能保证本金及利息的收回,实现盈利。

参考文献:

[1] 饶艳超,胡奕明.银行信贷中会计信息的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J].会计研究,2005,(4).

[2] 杜莉,刘昌进.新会计准则运用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决策联动分析的实证研究[J].上海金融,2007,(10).

[3] 余章炎,郭.财务报表附注在银行信贷管理中的重要性[J].企业经济,2000,(8).

[4] 陈小宪.风险、资本、市值――中国商业银行实现飞跃的核心问题[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10-20.

[5] 马蔚华.因势而变――转型期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130-138.

[6] 郭泽光.企业增长财务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02,(9).

第4篇: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影响因素

Abstract: Th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to satisfy the user to need to have many kinds of quality characters, what is most main is the relevance and the reliability. Analyzes its relevance and the reliable characteristic thoroughly and understood fully it relations regarding improve th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quality to be very important. In affects th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quality hEight in the factor, such as monetary value change, accountant fuzziness and so on property the factors are unable to eliminate, only then understands and reduces its influence is with every effort fully correct and the objective choice.

key word: Accounting information; Quality character; Influencing factor

前言

会计信息是用于体现特定会计主体价值状态及其 经济 活动中价值运动和增值过程状况的经济信息,具体而言,它反映其服务的会计主体在一定时点上的财务状况和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等 内容 。正是由于会计信息能够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信息,所以会计信息在加强其主体内部经营管理,满足国家宏观调控,优化 社会 资源配置,服务于相关利害主体进行规划决策等方面有着重大的作用。由此,我们应该重视对会计信息质量 问题 的 研究 。

一、对会计信息质量及其特征分析

(一)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制度认识

比较并分别认识中外会计权威机构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是全面认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一种常规方式,下面我们将在初识会计信息基本质量特征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制度上的认识及分析。

1.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所谓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就是会计信息所应当达到或满足的基本质量要求。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为会计目标服务的,是会计系统为达到会计目标而对会计信息进行的约束,它是确立会计目标与实现会计目标之间的桥梁。在会计目标被定义为决策有用性的前提下,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就是使会计信息对决策有用特征。投资者把资金投资于 企业 的 理论 目的在于未来获得更多的收益,包括股利和资本利得等,因此, 投资者需要依据会计信息做出持有还是出售的决策,债权人需要依据会计信息做出是否贷款的决策等,这些会计信息使用者都需要有用的会计信息,即有利于他们做出决策的信息,也就是说他们需要对其预测未来时会导致决策差别的会计信息。所以,相关性是保证会计信息对决策有用的最重要的质量特征。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经营者拥有更充分的信息,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外部信息使用者获得的信息是不充分的,所以为了做出正确的决策,他们都需要可靠的信息,任何虚假和误导决策的信息都比没有信息更有害,会损害他们的利益,因此,可靠性是保证会计信息对决策有用的另一重要质量特征。在感性认识到会计信息重要质量特征的前提下我们比较一下国内外对其所进行的制度性规定。

2.我国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3.国外会计组织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

从规章制度上认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相对规范和确切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 总结 了各会计职业团体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开拓性地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财务报告目标区分开,在其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会计信息必须符合的一系列质量要求。这些要求包括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包括可检验性、中立性、如实反映)、可比性(包括一贯性)等,另外把重要性与成本效益原则作为两个主要限定因素。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对于会计信息提出了可理解性、相关性(包括重要性)、可靠性(包括如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审慎与完整性)、可比性等质量特征,并将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等作为四项主要质量特征,另外把及时性、效益与成本之间的平衡作为两个限制因素。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相关性和可靠性是国外会计组织所共识的重要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二)对会计信息质量基本特征的分析

通过以上对国内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制度规定可以看出,其内容有相同的部分,但也各有侧重点,这也与不同的会计环境有关。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重要性上分析,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应该包括主要质量特征和次要质量特征两部分,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以及国内外会计权威机构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不难看出,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特征要求是相关性和可靠性。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考虑会计信息的其他质量特征,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等其他信息特征也是良好会计信息应具备的质量,我们将其称为次要质量。

1.关于相关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求

关于相关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是指与决策有关,具有改变决策的能力。我国会计准则中对于相关性的要求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分析相关性,重要的一点是要明白谁是会计信息使用者,这不仅关系到会计目标的定位,还关系到会计信息能否达到特定的质量特征,满足相关性的要求。相关性最初是指一般相关性,也就是将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都作为与使用者经济决策有关的信息,向使用者提供通用的会计信息。显然, 目前 的会计财务报告都达到一般相关的要求,基本能够满足一系列信息使用者的基本信息需求。但是,具体使用者除一些共同的信息需求外,还面临一些特定决策问题,相比之下,他们更需要能够满足自己特定需求的信息。例如,投资者会更加关注投资报酬和投资风险。财务会计信息只有真正满足了使用者的特殊需要,才能真正具有决策相关性,所以,有时候我们必须考虑在提供通用信息和特定信息之间做出选择的问题。

2.关于可靠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求

对于可靠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其是指确保信息能免于错误及偏差,并能忠实反映它欲反映的现象或状况的质量。一项信息是否可靠,可就其三个组成因素加以衡量,即真实性、可验证性和中立性。对于可靠性,我国会计基本准则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会计信息如果不可靠,不仅无助于决策,而且还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所以,可靠性是会计信息重要的质量特征,是相关性的前提。会计信息只有可靠才相关,相反,不可靠的会计信息,不仅无用,而且有害。

3.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两难选择

相关性和可靠性都是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有用的信息要可靠并且相关,这早已成为信息使用者和信息提供者的共识。然而,如果说信息的有用性是其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函数,那么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就不一定是互为函数关系。在某种情况下,有的信息相关性很好,但可靠性较差;有的信息可靠性很好,但相关性较差。相关性和可靠性并非总在同一方向上影响信息的有用性,但又必须尽可能统一于信息有用性的原则之上。可见,相关性和可靠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既不能离开可靠性去谈论相关性,也不能离开相关性去谈论可靠性,它们总是在同时影响或决定着信息的有用性。我们必须对两者给予同等程度的重视,当两者不能同时兼顾时,是牺牲相关性还是牺牲可靠性?这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取舍, 历史 上的不同时期各有侧重,在某一时期突出对相关性的要求,而在另一时期则突出对可靠性的要求。

我国现阶段的 会计 信息在相关性和可靠性方面还存在着很多 问题 。但在决策主体主要不是依据会计信息的情况下,或者说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并不是很高时,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问题更为突出。我国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一直是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最重要标准,而多年来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总是在困扰着各方面的信息使用者,我国现行会计财务报告的改进应以提高可靠性为主。

二、 影响 会计信息质量的几点固有性因素 分析

根据我们以上的分析,会计信息本身普遍的主要质量特征却是相同的,主要包括相关性和可靠性等。会计信息只有满足可靠性的要求,才有助于使用者正确决策。可靠性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至关重要,但 目前 我国会计信息可靠性得不到保证,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困扰我国会计界,影响国家宏观管理,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重要问题。为此,会计界提出很多种对策,但仍不能彻底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力造成的,但是部分存在于事物本身必然性的影响因素却是不可更改的,对此,我们应该有着清醒的认识。对于这部分原因,我们只能努力降低其影响范围和作用,充分理解其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辩证原因,使会计信息能更好地为使用者所服务。以下就几类特殊会计环境因素和非环境影响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分析如下。

(一) 社会 道德观念、伦理修养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会计的目标之一是对社会 经济 单位———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所以会计工作不可能独立于社会活动,同样道理,会计人员也是社会的一员,必然存在于社会大环境中,社会普遍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不断地影响和作用于会计人员。现阶段,社会上种种不良的思想倾向,社会整体修养素质由于受文化水平、传统思想因素的影响还不能普遍达到一个较高的水谁,思想觉悟千差万别,在这种状况下,部分会计人员不能建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必然的。既使会计人员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但会计工作的社会性,也决定了会计信息质量必将受到种种不良思想道德因素影响,如业务经办人提供无法核实的虚假原始凭证,领导在会计审批中带有倾向性等等。所有这些因素势必会影响会计工作的进行,降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鉴于此,我们不可能仅通过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达到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目的。只有通过提高整个社会思想道德觉悟,重视整个社会道德修养,净化整个会计道德环境,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才可能降低会计信息受到此种环境因素影响程度,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也决定了这种环境因素影响的长期性。

(二)会计工作的惯性和会计改新的滞后性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社会经济环境并非凝固不变,而是不断运动着的。随着经济的 发展 ,我国 企业 间的竞争逐渐尖锐化和复杂化,企业间的合并、收购、兼并等形式将会形成一种潮流,公司向集团化、巨大型化方向发展又使市场竞争显得更加激烈,在占领市场、分割资源和搜集人才的竞争中会因为许多无法预见的因素导致出现无法预料的情况。受经济环境影响巨大的会计不能很快地适应经济环境变动而变更,传统的会计确认标准,计量手段、核算 方法 、报告方式都可能因为出现了新的经济情况而不适应,一些传统的会计观念也受到了冲击。会计改革也总是由经济新情况———会计 理论 研究 ———会计实践 应用 这一 规律 进行的,会计改革的滞后规律决定了这一矛盾得不到根本解决,从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三)会计信息的供需矛盾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四)货币价值变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货币是衡量一切价值资源的尺度,货币对会计的影响是彻头彻尾的,因为货币的计量属性构成会计计量的核心,会计离不开货币计量,货币为会计提供了计量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尺度,在许多经济业务中,货币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计量经济事项的特征,因此,货币是会计不可缺少的因素。但是,既然会计计量实质上是货币计量,把货币单位视为会计计量的尺度,一个令人困扰的问题便应运而生,这就是:单位货币的价值是否稳定。从理论上讲,要得到正确的计量结果,用作计量的尺度,其本身应当是不变的。不幸的是,虽然货币单位被人们普遍地用于会计计量,它的价值实际上是不稳定的,长期不变或较小变动是极为罕见的,多数是变动的,有时甚至剧烈变动,在这种条件下,通过传统的会计方法,用价值变动的货币计量的结果,必然导致会计信息是不准确的。针对普遍存在的物价上涨,币值下降状况(即通货膨胀),会计应该采取什么办法来加以补救,这是还未很好解决的一个世界性难题。这样由于货币变动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就仍具有长期性。

(五)会计信息固有的模糊性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的模糊性决定了会计信息不可能存在绝对精确,当然我们应该辨证看待会计信息的模糊性。既然会计信息的绝对性精确不可能存在,那么采用相对正确和比较可靠的方法、手段、形式来核算、分析、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就成为一种可能和必然,并且具有现实意义。因为对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而言,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是否能在更大程度上有助于其正确决策,而不在于会计信息是否具有绝对精确性。由此看来,只要会计信息的模糊性不影响使用者的正确决策,相对精确的会计信息更具有实际意义。

总之,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和会计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对会计信息要求上只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精确。由此看来会计信息失真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在整顿会计工作秩序,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过程中,要 科学 界定可控制和不可控制因素,最大限度地追求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但不能绝对化,否则,就会出现形而上学观点,搞烦琐 哲学 ,反而不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参考 文献 :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葛 军。浅析会计信息质量.经济师,2006,(4):232.

第5篇: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信息披露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自愿性信息披露 证券监管

一、研究背景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Management Discussion & Analysis,MD&A),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要求上市公司在其招股说明书和定期公告中披露的一部分重要内容。旨在通过公司管理层对过去经营状况的分析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风险、流动性及盈利能力的分析和预测。为投资者提供除财务会计报告之外的分析性信息。自1968年开始MD&A被要求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以来,关于MD&A披露的规格。几经修订,月前在美国MD&A已经成为其信息披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也纷纷引入,MD&A已被加拿大安大略证券委员会(OSC)引进,作为编制报告的要求之一,同时也被英国和新西兰采纳。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的外国发行人跨国发行和首次上市的国际披露准则的规定,也基本与SEC的MD&A规定一致。我国于2002年引进MD&A披露制度,并在Ⅱ0说明书准则、发行新股招股说明书准则、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说明书、半年度报告准则和年度报告准则中对MD&A都有所涉及。2003年开始实行的半年度报告准则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取代了原“经营情况的回顾与展望”。2005年底修订了年报准则中的董事会报告中“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内容,对其披露要求大为细化。目前许多国家或地区的监管部门和国际组织都在加强“管理层讨论与分析”披露问题的研究,其中美国证监会于2003年底专门了“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编制指引和指导原则,完善了相关披露制度;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于2005年初了制定管理层评论规则和指引的初步讨论意见,指出了下一步工作的方向。有研究认为MD&A已经成为十大财务报告挑战之一,世界各国对MD&A信息的披露都十分重视。披露MD&A信息的目的在于提供市场参与者“一个透过管理层的眼光对历史和未来进行分析的机会”(Morse 1980;SEC 1989)。由于MD&A信息中披露了关于未来的前瞻性信息而被认为其信息具有很高的决策相关性。然而,除了信息披露内容会影响信息的有用性,信息披露数量和质量也会对信息的决策相关性产生重要影响。而我国证监会并没有对年报准则修改后的MD&A信息披露状况进行全面的考察和评价,新规则实施后我国上市公司MD&A信息披露状况究竟如何,又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应采取什么措施进行改进,这些都有待于研究。

二、西方国家关于MD&A信息披露状况的考察

(一)关于MD&A信息法规遵循情况的考察 SEC是MD&A信息披露制度的积极推动者和监管者,一直关注对MD&A信息披露的状况的考察与总结,根据考察结果不断新的规则或解释、指南以期提高MD&A信息的披露质量。SEC为提高MD&A信息的披露质量曾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考察,第一次启动于1988年对530多家上市公司的MD&A报告分三个阶段进行了考察,形成了500‘多份评估文件。经过评估SEC认为,目前的MD&A信息披露要求不需要改变,但是对现存的MD&A信息披露规则的遵守需要加强。认为专门的解释性指南有助于提高披露质量,因此于1989年,SEC了MD&A披露详细的解释性指南。进入21世纪,在大量的财务丑闻之后,SEC对年报和季报中最主观部分的关注程度和审查力度都大为加强。SEC的公司理财分部于2002年对财富500强公司的定期报告进行了考察和评价,结果关于MD&A信息披露的缺点在评价书占了大部分。为提高MD&A信息披露质量,SEC于2003年了新的解释指南,在该解释指南中从如何编制、呈报MD&A报告提出了建议,并特别针对流动性和资本来源以及关键会计政策等信息的披露,分别做出了详细的规定,是MD&A信息披露规则多年来最大的一次改进。

(二)关于MD&A信息披露性质的考察 PavaandEpstein(1993)随机抽取了25个公司,将1990年实际发生的事件与1989年在MD&A中披露的预测进行比较,发现在全部的104个事件中有56%属于利好的事件,而只有26%的事件是不利的事件。从而认为管理层在进行披露时倾向于多披露好消息,少披露不利的消息。Clarkson,Kao and Richardson(1994)通过对加拿大TSE指数300个公司从1989到1991年报中预测信息的考察,也找到了支持OSC(OntarioSecuritiesCommission)所担忧的上市公司在预测信息披露中普遍存在乐观倾向的证据。

三、我国IT行业上市公司MD&A信息披露现状

(一)没有严格按照年报准则规定的格式和内容进行披露“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信息的披露格式和内容都有较大的弹性,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选择最适合的方式和内容进行披露。但是从阅读的这些上市公司的年报情况来看,有些公司没有按照2005年新修订的年报规则模式披露,不是因为要选择最适合的披露格式和内容,而是依然按照2004年的年报规则要求进行编写。这说明许多公司对于这部分信息并不重视,而是直接用上一年的模版来做简单的调整;有的公司披露的内容过于简单,几乎没有什么实质内容,如上海金陵股份、恒生电子、信雅达3家公司MD&A许多内容都未披露,尤其是关于未来的展望,风险分析等,均未能按照年报准则要求的内容进行披露;有些公司并没有结合自身情况进行深入分析,而是直接将报表附注的内容填充进去;关于行业发展趋势和宏观趋势的分析多是对相关行业资料的引用,很少结合公司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多是泛泛而谈,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不是很多。

(二)披露程度差异很大,披露质量参差不齐 业绩和未来前景好、竞争力强的公司对有些信息的披露非常完整,如中国联通详细的披露了2005、2006年度的数量化资本支出计划,并分析了资金的来源。而业绩下降、发展前景差的公司则披露的非常简单。披露内容上差别很大,披露简单的只是对经营结果的简单罗列,对未来也只是泛泛而谈,不做任何具体分析。披露详细的公司则从技术、人才、市场占有率、未来的流动性、未来的资本支出计划未来的风险及采取的措施、甚至内部控制的等方面的信息均详细加以披露。

(三)内容缺乏真实性,不能做到“中立”披露 国外研究发现,在MD&A信息披露中存在“报喜不报忧”的倾向,我们借鉴Bryan(1997)的做法,通过仔细阅读2005年信息技术行业公司的MD&A信息,从中选取了五个MD&A信息的代表变量,这五个变量分别是收入变化(REVENUE)、技术(TECHNIQUE)、未来流动(LIQUIDITY)、未来资本支出(CAPITAL)、将来对收入产生影响的

趋势或者变化(FUTURE),前面属于两个历史变量和后面三个是含有前瞻信息的未来变量。由于东方通信、上海金陵股份、恒生电子、信雅达、大恒科技5家公司信息披露过于简单,并没有提供相应的变量信息,被剔除出了样本。(表1)列示了剩余48家公司MD&A信息各种变量信息披露的情况:从统计结果看,在各个变量中披露为有利信息的占有很大的比重,最高达到60%以上,最低也有35%的公司披露为利好消息。而报告不利的消息的比重却占得很低,最低只有4%,最高也只有29%。这一结果与李常青(2005)的研究报告是一致的,即管理层披露MD&A信息时不能持有一种中立的态度,而是倾向于披露更多的好消息。从统计资料看出,技术优势、及未来的资本支出信息这两类信息中缺失的数据最多,资本支出变量的缺失比例是25%,而技术信息的却是比例更是高达31%。对信息技术行业而言,这两类信息对于信息使用者的投资决策是非常有用的,而现实的披露状况却是很多公司出于商业秘密、竞争等因素的考虑而不愿做过多地的披露。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提高披露程度带来的成本与收益始终是需要权衡的决策。

(四)前瞻性信息较少、数量化的前瞻性信息更少 上市公司对于前瞻信息的描述大多都是针对宏观环境和行业发展趋势的泛泛而谈,有很多公司没有对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而有的公司虽然分析了面临的风险,但是没有披露应对风险应采取的措施。计划资本支出和未来年度经营计划等是投资者很关注的前瞻性信息,许多公司没有进行具体披露,数量化的信息披露就更少,53家公司中只有15家披露了数量化的年度经营计划,对于未来一年的盈利预测更是没有一家公司提供。由于前瞻性信息大多属于自愿披露内容,这也显示出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意愿不是很强。

(五)目前及未来流动性的披露不够 由于得资讯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两市上市公司中存在股东占款情况的公司有462家,占上市公司总数的近三分之一,合计占用上市公司资金337.4亿元。自我国资本市场诞生以来,由于各种历史、制度原因,形成大股东占款致使上市公司流动性匮乏,始终是妨碍我国上市公司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2005年我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了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意见》,对已经侵占的资金,控股股东尤其是国有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现金清偿、红利抵债、以股抵债、以资抵债等方式,加快偿还速度,一定要在2006年底前偿还完毕,说明我国监管部门已经充分意识到了流动性不足对上市公司质量的影响。年报阅读中发现有公司明确披露了因大股东占用资金等严重影响公司流动性的事项,如绵阳高科和上海宽频科技。除此以外,公司关于流动性披露非常少,多数只是对现金流量表数据变动的简单分析,并没有结合公司的发展计划或者资本支出计划对未来的资金来源进行深入分析,关于流动性信息的披露不足。

四、我国MD&A披露改进的对策

(一)逐步确立权威的MD&A信息的披露质量评价体系 一方面我国应借鉴美国SEC的做法,加强对MD&A规则实施效果的考察和评价,以保证公司披露MD&A信息的质量;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市场中介机构以及社会监督力量的作用,建立市场化的倡导评价机制,逐步确立权威的MD&A信息的披露质量评价体系,进一步促进上市公司重视信息披露工作,主动进行有效的信息披露。由于MD&A报告部分无须审计,其可靠性和披露质量更难以保证,这会与政策制定者希望其能为投资者带来与决策更相关的未来信息的初衷相悖。MD&A信息披露无论从内容还是从格式上看都具有很大的弹性,而关于未来的预测信息更容易被用来误导投资者。因此,监管部门应该更加重视对MD&A信息披露的监管,一旦发现虚假披露或者隐藏披露则应加大惩罚力度,以引起上市公司对MD&A信息披露质量的重视。

(二)制定关于“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编制指南美国于1989年丁关于MD&A报告的解释指南――FRR36,在该解释指南申明确规定了披露的具体项目、方法、要求等。萨班斯法案颁布之后,SEC于2003年又丁关于MD&A报告的解释指南,该解释指南中强调了在MD&A报告中对关键会计政策的分析,以期提高公司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同时对引发安然事件的表外融资、债务契约等信息的披露进行了补充规定,并针对公司如何起草、撰写MD&A报告提出了详细的指导和建议。Hooks and Moon(1991)根据1989年的解释指南,列出了MD&A的清单,用于评价和指导各公司MD&A报告的编制。其中包括鼓励公司分层次披露各类信息;在每一部分使用标题以帮助投资者阅读;使用清晰的语言;编制MD&A报告不能以上一年的ND&A报告为模板,进行简单的数据替换,每年在编制kID&A报告时“应该将上年的MD&A报告模板抛到窗外”;报告的编制过程中不宜太多人参与;参与者应从头至尾参与其中等一些非常具体的编制MD&A报告的指导建议。而我国目前关于这方面的解释和指南都没有制定,更没有为编制ND&A报告提供详细指导。针对目前我国上市公司MD&A信息披露质量低下的现状,有关部门应及早开展对MD&A实际披露状况的考察,并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新的ND&A解释指南,为上市公司编制高质量的MD&A报告提供指导。

(三)鼓励上市公司提高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程度我国相关年报准则中规定:公司应当披露新年度的经营计划,公司可以编制并披露新年度的盈利预测。而调查发现53家上市公司中只有不到1/3的披露了量化的年度经营计划,没有一家公司披露盈利预测信息,这说明我国目前上市公司不愿披露未来的计划和信息,自愿披露信息的意愿非常低。美国为提高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程度,先后制定了1979年和1995年的安全港规则,为自愿预测信息披露提供了免责制度,规定即使预测性陈述最终与现实不符,只要这些陈述建立在合理的基础之上并且以诚实守信的方式披露,便不被视为是虚披露。我国在预测性信息披露制度建设方面可借鉴美国的做法,及早建立“安全港规则”,如果有关的盈利预测信息是建立在合理的预测假设与基准之上,并且以诚实守信的方式披露,即使现实情况与预测出现不符,也不认为是虚假的或误导性的。盈利预测应不限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上市后的公司也应公布盈利预测信息,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盈利预测的功能,同时起到保护投资者的作用。同时应重视培养一批具有权威性的盈利预测机构和高素质的财务分析师,发挥财务分析师在盈利预测中的作用。在国外成熟的证券市场中,盈利预测信息的提供者同时有公司管理当局和财务分析师,其互相竞争、互相牵制,共同促进了盈利预测信息披露的完善。国外研究表明,分析师作为公司外部的独立专业人士,其提供的盈利预测优于管理当局提供的盈利预测。这不仅能使盈利预测信息来源多样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可防止公司管理当局提供质量较差的预测信息。

第6篇: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产品质量 二元结构 城乡一体 信息化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经济日益繁荣,商品种类纷繁复杂,遍布于生产、生活、消费的每一个环节,城市、乡村的角角落落、大街小巷。产品质量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经济发展、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在市场竞争中至关重要,政府、社会、企业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产品质量的重要性认识和追求度越来越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不断攀升,2016 年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 91.6%,出口产品合格率一直保持在 99%以上。与此同时,国内城乡产品质量状况却存在差异,城镇产品质量状况日趋良好,农村产品质量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农村食物中毒时有发生,“三无”产品、假劣农资坑农害农等现象仍然存在。中国目前农村人口有 6 亿 7 千多万,占 50.32%,农村人口占到一半以上,应该说中国还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的发展质量、农民的幸福指数直接影响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而农村产品质量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村生产、生活质量,关系到农村的发展质量和进程,影响城乡社会统筹发展,影响总体质量稳步提升。本文就以信息化手段,对城乡产品质量状况进行观察、统计、分析,提出解决城乡产品质量“二元”结构的建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研究综述

产品质量与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进程息息相关。近半个世纪以来,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是国际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强劲势头,他们的产品质量水平大幅提升,由“二元”趋向“一元”,为我国解决城乡产品质量二元结构提供了很多可借鉴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德、英、法、美、韩、日等国城市化水平较高,信息发达,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或通过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对农村产品进行监控;或实行土地流转,将有价值的、可以集中种养殖的土地、水面,集中起来由公司或协会经营;或通过大力发展精品、集约、高端农业以对农产品结构进行调整;或严格实施耕地保护,通过制定系列支农法规与具体措施,来保护和发展农业;或建立和完善农民就业服务指导体系,关心农民的就业问题,城乡之间在生产、生活质量方面已无明显差距,城乡产品质量基本趋于一体。同时,国外一些国家政府重视,采取有力措施,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差距,是可以借鉴的国际经验。如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等,城乡之间在社会事业的发展上已走向一体化,公共资源也基本均衡发展,为城乡产品质量一体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1.2.2 国内研究综述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和农村工作,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宏伟蓝图,关键是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攻方向。可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保证城乡拥有高质量的产品和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

许坤在 2010 年 02 期《中国集体经济》中文章《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问题及对策》中提出针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对策 :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建立多元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和资金筹措机制 ;加强财政投资的主导作用,促进多元化投资格局的形成;改变农村公共产品单纯依靠农民供给的不合理体制,建立中央、省、地方、农民四位一体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加大向农村的转移支付力度,改进和完善转移制度,在稳定现有各项农业投入的基础上,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要切实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逐步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

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于 2009 年提出宏观质量观测与创新基地项目,在全国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建立质量观测点,通过发放问卷调查、深入企业、市场以及产品质量监管部门实地考察,获取城乡产品质量第一手资料,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城乡产品质量存在的差异,存在的主要问题,乡村产品质量的薄弱环节,在此基础上编写《质量观测报告》,对区域内质量状态进行动态分析,动态地反映城乡区域的宏观质量状态,在此基础上分析产生此状态的各种原因,能够为政府宏观质量的监管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使得政府能够采取有针对性的质量公共政策,并提出科学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解决城乡产品质量“二元”结构现状的对策。

第二章 我国城乡产(商)品质量“二元”结构现状

2.1我国城乡生产加工领域质量存在“二元”结构

大中型企业主要集中在城镇,城镇交通便利、生产资料丰富、市场宣传便利、各种政策支持优先;农村则主要是小企业、小作坊,呈现“多、小、散、乱”现象,他们普遍存在“五无”问题――无生产标准、无过程控制、无规范厂房、无原料把关、无检测手段,产品质量问题多,影响面大。这些原因造成我国城乡生产加工产品质量的较大差异,导致城市产品质量明显好于农村。例如,食品小企业、小作坊数量约占全国食品企业总数的80%,由于规模小、数量多、情况复杂,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的监管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当前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食品安全题的焦点。

2.2我国城乡商品流通领域质量存在“二元”结构

城市流通商品品种丰富,而且质量比较有保障,农村流通渠道少,经营规模小,产品质量无法保证,导致我国城市和农村流通商品质量状况存在较大差异。

2.3我国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存在“二元”结构现象

我国城市和农村公共资源存在一定差别,城市交通、道路、市场、监管、信息等基础设施明显好于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条件明显优于农村。

2.4 我国城乡监管资源存在“二元”结构现象

我国城乡产品质量监管资源不平衡,城市监管人员比较充足、监管频率比较大、监管技术手段先进、监管人员素质相对较高,而农村产品质量监管机构或者缺失或者力量不足,监管频次相对较少,监管手段难以满足监管需求,一些地方甚至存在监管空白,城市消费维权渠道较多、受理通畅,农村投诉渠道少,受理不及时,这些都是城乡监管资源“二元”现状。

第三章 造成我国城乡产(商)品质量“二元”结构原因

造成我国城乡产(商)品质量“二元”结构原因有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消费信息不对称、产品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监管资源不均衡等。

3.1 经济发展差异是造成“二元”结构的根本原因

商品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不断进步、走向文明、扩大生产和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基本元素之一,它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水平、文化理念、文明程度,产品质量与经济发展、市场条件、科学技术、人员因素、文化底蕴等息息相关。经济基础好,自然生产水平高,追求质量高,反之,经济基础差,生产水平低,对产品质量需求也就考虑甚少。目前,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购买力相对较弱,是导致产品生产和需求质量“二元化”的根本原因。

3.2消费信息不对称是形成“二元”结构的主观因素

消费是产品终端表现形式,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认知是对产品质量监督的一个重要途径。由于受教育程度不同,来自外界的环境提供不同,城市和农村消费者在消费信息上存在不对称,农民接受外来信息渠道有限,对商品信息不敏感,城市消费者通过户外广告、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广告,以及商家促销活动获取商品信息量远远大于农村消费者,加之城市居民文化素质普遍高于农民,对产品辨别程度高于农村消费者,购买到的产品质量要优于农村,对产品把关控制监督的能力要大于农村。

3.3产品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是“二元”结构的客观因素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城乡差别的传统。城市和农村在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上存在明显差异,农村公共实施相对落后,与城市无法比拟,而且农村市场由于购买力受限,一些品质好、档次高的商品由于价格较高,在农村缺少消费对象,加之,农村缺少规范经营主体,商品质量参差不齐,造成他们被动消费,没有更多的选择空间,让质量低劣的商品有生存市场;与之相反,城市道路、水电、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普遍好于农村,购物环境也好于农村,大型超市、购物广场、集贸市场、批发市场林林总总,商品琳琅满目,消费者有足够的选择空间,产品质量状况优于农村,造成了“二元”现象。

3.4 监管资源不均衡是导致产品质量“二元”结构的社会因素

产品质量离不开监管,监管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将起到很好的兜底作用。但目前,优于中国农村地区广袤,居住分散,加之由于信息、体制等原因,政府部门在城市和农村对产品质量监管力量分布不均衡,城乡在监管覆盖面、监管力度,投诉举报渠道,宣传引导成效等方面存在差异,城市监管力量强,监管力度大,农村监管力量薄弱,农村产品质量违法成本较低,违法行为大多不能及时查处,行政处罚难以执行到位,导致农村产品质量违法行为不断增多,加剧了城乡产品质量“二元”结构。

第四章 解决城乡质量“二元”问题的对策

解决城乡质量“二元”的对策有提高对农村、农民、农业高度重视的思想认识;解决标准统一的问题,做到经济发展、社会资源、质量监管等城乡一体;用信息化手段分析、研判、确定质量“二元”结构,从而根据信息情况采用科学、有效方法来解决质量“二元”问题。

4.1提高对城乡产品质量“二元”问题的认识

解决问题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没有思想上的充分认识,就没有解决问题的动力。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地方层面、农民自身都要高度重视质量“二元”问题,必须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真正把问题摆出来,研究措施,保障农村生产要素稳定,全力解决这一矛盾。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发展,近年出台了系列强农、惠农、支农政策,每年的一号文件都是围绕“三农”问题,出台促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民生活的有力举措;农村医疗保险、社会救助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特别是村村通工程、文化下乡、万村千乡工程,农村面貌大为改观,不少农民再没有外出打工,而是选择在农村创业发展,不少以现代农业、科技农业为创业重点,有利于农村的稳定发展,农村产业的发展壮大。

4.2 推进城乡经济发展公共资源标准统一

解决城乡质量“二元”问题,要首先实现城乡公共资源和经济发展的统一。要在发展经济和公共资源提供上实行统一标准。

4.2.1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化建设,实现产业发展统一

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现代都市农业、农业深加工、农产品加工园、家庭农场等为主要方式,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重要支撑,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生产、生活质量水平的新兴农业。也是党的十提出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中的核心之一。“四化”互动,是一个整体系统。就“四化”的关系来讲,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和装备农业现代化,r业现代化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支撑和保障,而信息化推进其他“三化”。因此,促进“四化”在互动中实现同步,在互动中实现协调,才能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农业现代化重要性由此可见⒆。这是解决城乡产品质量“二元”结构的根本之策。

4.2.2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公共资源统一

在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上要城乡统一考虑,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在农村大量劳动力流向城市的同时,要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实现城乡经济发展一体、资源配置一体。

4.3 利用信息化手段分析解决城乡质量“二元”问题

利用信息化手段调查分析质量“二元”现状主要有建立抽样模型对城乡产品进行抽样评价、武大质量院观测基地、从质量监管部门获取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实地调查走访等方式。

4.3.1 对城乡产(商)品质量进行抽样,采用评价型质量监督检验方式,获取城乡质量状况,提出解决对策。

4.3.2 通过武大质量院质量观测点对城乡产品质量进行观测

消费者是宏观质量管理中最重要的观测主体,成了宏观质量评价最重要的微观基础。武大质量院消费者问卷调查报告是以消费者为调查对象,在对消费者进行深入访谈和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在对消费者的意见进行统计整理和科学的分析研究,形成一份反映本地区质量状况的研究报告,为地方政府和质量管理部门提供解决质量“二元”结构参考依据。

4.3.3 建立城乡产品质量信息统计分析系统

从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获取近 5 年来产品质量抽查、监管、行政处罚等信息,按照城乡、商品、产品、种类、结果等进行归类统计,获取城乡产品质量差异、主要问题症结等信息。 利用归纳统计分析方法,及时将获取的产品质量信息建立城乡产品质量分析模块,及时有效反映出某一地区城乡产品质量状况。通过信息统计分析反映出的该地区农村产品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重点,多措并举,采取加强监管、有效疏导、加大投入、提供政策支持等方式,不断改善城乡质量“二元”结构现状。

4.3.4 实地走访或发放问卷调查获取城乡产品质量信息

统计部门对城乡食品、日用品、家电汽车、农业生产资料等主要消费品质量进行走访调查,结合获得的数据信息,综合分析出城乡居民主导消费类产品存在“二元”结构现状,并归纳出主要问题和原因。将统计分析结果向政府部门报告,相关部门突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农村产品质量水平,不断改善城乡质量“二元”结构现状。

参考文献:

(1)国家质检总局2011年第191号公告。

(2)许坤在 2010 年 02 期《中国集体经济》文章《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问题及对策》。

(3)2010.11.10 严振书 《理论学习》转型期中国城乡二元体制问题及对策分析。

(4)祝建兵,陈娟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一体化与多元化[J].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4)。

(5)程虹.《宏观质量管理》。

(6)《宏观质量统计与分析》,程虹、李丹丹、范寒冰著。

第7篇: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 鸡西大学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六化”

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与实施是高校的一项长期任务。鸡西大学构建质量监控体系,设计监控活动,坚持“六化”,通过对监控体系内容的不断充实完善,从而有效发挥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引导作用。

一、以法制化内涵引导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依法办学”是高校办学所必须遵守的基本规则。办学要有“法”可依,教学要有“法”可行。这些“法”也是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法”,包含了监控的内容与标准。因此,教学质量监控的法制化,首先,必须有“法”可依,对“法”的规定内容实施监控;其次,对“法”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做到有“法”必执行,对不适合的“法”进行修订、完善,对缺少的“法”进行制定。我校正在研究对系院开展周期性的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校内评估机制建设。

二、以全面化内涵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监控内容

教学工作涉及面较多,影响其质量的因素也较多。我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监控内容主要以广义的教学工作为主,即不仅包含教师教学、学风建设、教学管理与教学建设等,而且包括学校对国家教育政策、法规和制度的落实情况、学校规章制度执行情况、招生、就业、科研、图书、后勤、人事、师资、学生管理等各类直接与教学有关的或为教学提供服务和创造教学环境的各项工作的监控。

在“全面化”监控上,我校主要采用四种方式。

(一)坚持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对学校工作进行全面审议。同时,利用校务专家委员会和人才培养工作委员会对学校重大的涉及教学的行政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进行审议和表决。

(二)充分发挥“教育教学督导”的全面督导作用,对全校各项工作进行监控,具有一票否决权。

(三)借助校园OA平台(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工作公开,实施工作督办。

(四)借助全校师生力量,对师生反馈的问题与现象及时响应和解决。学校正计划开通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反馈短信平台。

三、以全程化内涵设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监控活动

“全程化”包含四个全程。

(一)从招生―教学―就业的全过程。

(二)专业设置―专业建设与教学实施―考试和毕业审核的全过程。

(三)各项具体教学工作开展情况的全过程,如对教师教学活动监控,从教师的教学任务获取、备课、试讲(说课)教案、授课计划到课堂教学、作业、辅导、出题(试卷)、阅卷、成绩分析等各个环节实施监控。

(四)对学校的“办学发展规划”、校长工作报告、副校长工作报告、部门年初工作计划的执行情况或落实、完成状况进行全程跟踪,实施工作公布与督办机制,定期工作的完成状态。

四、以全员化内涵顺畅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运行

在全员化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与实施方面,我校除实施教学质量负责人制度(校长为学校教学质量第一负责人、教学有关部门和系院领导为教学质量第一负责人,即教学质量“一把手”制度)制度外,还使用了其他四种方式。

(一)借推进全面推进工作精细化管理活动为契机,制订部门工作精细化实施方案,编制个人精细化工作手册,细化工作的标准和流程,强化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

(二)建立工作“首问负责制”,发现问题,不管是否是自身职责,都要及时记录问题或解答问题或反馈问题。

(三)实施特定工作全员化。领导、教师、学生,人人是学校宣传员,人人是招生员,人人是就业推荐员,人人是教学信息反馈员,人人是学校工作监督员。

(四)完善学生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学生教学信息员作用,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监控。

五、以精细化内涵实现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不断完善

“让‘精细’成为鸡西大学的新标识”,这是我校提出的新的工作目标。我校的“精细化管理”自2005年提出,2009年全面实施以来,学校的各项工作均得到了较大发展,做到了用精细的理念指导工作,用精细的作风开展工作,用精细的方法监控工作。

(一)我校利用OA系统设置工作督办栏目,对办学规划或年初计划中各项重要的教学工作任务的落实与完成情况进行公示和定期督办,实现计划管理的精细化。

(二)对教学工作实施全过程监控(参见上文 第三点 全程化),实现监控环节的精细化。

(三)建立教学状态信息统计分析与机制,对教学质量实施量化分析,实现教学管理与建设的精细化。

(四)借用“精细化”管理,推进了教学环节、教学文件、教学工作的质量标准建设,实现监控标准的精细化。

(五)坚持落实“精细化”理念,对完成的工作要进行“是否可以更精细”的思考,力求实现工作的可持续优化。

六、用信息化内涵发挥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引导作用

我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信息化建设除利用OA系统,实现校务公开、信息(教学资源)整合、工作督办等功能外还建立了系列以信息化为主的教学质量监控方法。

(一)以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平台为基础,以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为依据,设计完成了包含69个数据汇总分析表和137个数据分析图表的人才培养工作状态分析模型,实现了基于历史数据的、全面的人才培养工作状态分析。

(二)利用网络化的教务管理平台,实现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资源管理、课表编制、学生选课、网络评学、网络评教、成绩管理、毕业生审核、学籍管理、教学档案管理等多项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和信息化。利用该平台,完成教学计划变更分析、教学任务分析(教师与课程)、成绩分析、教室资源使用分析等常规的教学质量监控活动。

(三)以全员听课体系的构建为基础,建立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提出创新高校课堂教学状态信息库思想。该系统包括1个数据库和5大功能,即课堂教学状态信息数据库(听课信息汇总表),课堂教学状态数据汇总分析功能(包含24个数据汇总分析表),课堂教学状态分析模型(包含5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统计图表189张)、课堂教学状态周环比分析功能、教师课堂教学综合评价功能、课堂教学状态历史数据对比分析功能等。

参考文献:

[1]关于高职院校科技发展三个基本问题的思考.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5).

[2]樊秀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建设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第8篇: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创新驱动发展 信息管税 会计信息质量 企业规模

一、引言

在我国税务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Paul Romer(1990)指出,有意识的科技创新投入,能够带来技术进步,而这种内生的科技进步,能够带来经济发展。Lucas, R. E.(1988)仔细分析了3个模型,认为除了国际贸易外,物态资本投资带来的科技变化,和在教育投资中带来人力资本增值一起,都能带来经济增长。Carroll, C.(2011)及其他国内学者均提出了类似观点。但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资本投入到企业后,企业如何通过利润最大化来实现经济增长。本文则探究,投资在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尤其是税务部门的税源管理系统,在我们会计领域,能否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提供帮助。

2009年6月,为了解决现代税源管理中日益加剧的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国家税务总局提出了信息管税的战略决策。信息管税,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为重点,以对涉税信息的采集分析利用为主线,树立税收风险管理理念,健全税源管理体系,加强业务与技术的融合,进而提高税收征管水平”。从定义可以看到,信息管税是税务机关进行征税的一种策略性措施。

税收信息化的发展推动了征管模式的变化和税收业务流程的重组,实现了全国税收数据大集中,搭建了统一的纳税服务平台,推行了网络离线申报、微信申报、APP申报等多种现代申报工具,对于进一步规范健全全国税源管理体制、优化纳税服务、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的税收征管改革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013年3月7日,国家税务总局又了《网络发票管理办法》,决定于2013年4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推行使用网络发票,纳税人通过互联网即可完成发票领购、配号、开具、查询等一系列事项,大大减轻了企业在开票管理过程中的总体投入成本负担。对内,建立了规范统一的行政管理平台(也称OA)和工作统筹平台,将综合办公系统、管理辅助系统、信息化管理平台、数据应用平台、内外网门户网站、知识管理平台纳入其中,强化了税务机关纵向、横向沟通和数据共享,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

在上述前提下,我们有条件去探究会计信息质量与信息管税之间的关系。讨论实施信息管税后企业规模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有利于回答两个问题:一是企业在发票管理和纳税申报中,配合税务机关实施信息管税,客观上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有没有提高?二是如果有提高,那么对于哪些企业提高效果更佳?进而,我们可以指出哪一类的企业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应该在公司内部投资更多资源去配合税务机关开展信息管税工作。

二、文献回顾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先进科技的发展,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不断进行调整和变革。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逐步建立了税收征管网络,涉及税务登记、申报征收、税源审计和监控、资料检索和收集、人事办公等方面的工作。很多西方国家建立了覆盖面广且完善的税务信息系统,大大提高了收税效果和效率,促进了税务信息化的发展。税务信息化管理水平是征税现代化的一个指标。西方学者关于信息管税的理论研究大多集中于税收征管风险管理、流程再造、信息不对称等理论。美国信息管理专家诺兰(NOLAN)1979年提出诺兰模型,把信息化发展概括为初始、传播、控制、集成、数据管理和成熟六个阶段。在诺兰模型的基础上,米歇(Mische)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米歇模型更能够反映当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新特征。此后,诺兰模型和米歇模型被广泛应用到信息管税的研究当中。墨菲在《美国联邦税制》一书中,介绍了提高税务信息化水平的几个要点:将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运用到税收征管中;制定具有刚性的法律法规;科学设置税务机构;协调部门之间的工作机制。

在中国,信息管税的研究在很长时间的摸索和发展之后,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信息管税对征管效率的提升作用越发明显。国内部分学者从信息管税的作用,引申出信息管税的内涵,如西安国税樊唯理认为从信息管税的内涵来看,“信息管税是以信息为媒介,促进税收征纳良性互动”“以网络为平台,消除信息‘孤岛’”“以科技为支撑,提高税收征管质效”。国家税务总局宋兰认为,信息管税是全面提高税收征管水平的必由之路,加强业务与技术融合是信息管税的关键,有学者将税源监控和会计规范联系起来。山东国税黄玉远认为,推行信息管税“有利于保障税收收入稳定增长”,有利于“提高税源精细化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公共资源的使用价值”。当然,通过对信息管税实践的研究国内一些学者也指出了目前信息管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刘慧芳对信息不对称理论与税收征管的关系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要解决税收征管中的信息不对称,需要从机制、税收立法、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完善。朱振国从数据采集和分析的角度指出当前税务部门信息管税存在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数据信息采集操作不够规范、缺乏数据信息分析应用平台等问题,并从思想、机制、纳税服务方面提出解决办法。

上述观点基于理论和实践对信息管税模式进行探讨,指出了在不同信息时代和不同政治体系的大环境中,这种税收管理活动应用推广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后一部分探究了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讨论了会计信息供给和监管方两个不同利益相关者。其不足之处在于:首先,这些文献大多是在传统管税模式下,特别是基于公司内部层面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因素所进行的论证,没有涉及到新型信息管税模式下对会计信息质量的需求;二是没有考虑到这种信息管税模式约束下如何促进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三、研究假设与设计

(一)假设的逻辑

迄今为止,人们用于评价会计信息质量高低的标准依然是:信息是否真实、可靠,是否相关、有用、合规,等等。换言之就是真实程度高、可靠程度高、相关程度高、有用程度高、合规程度高等的会计信息是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这也是企业财务报告中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真实性、可靠性、相关性、有用性、合规性,主要体现在财务报表中。

在广州地区实施信息管税,主要是推行“金税工程”一期、二期和三期,建立电子化的发票管理系统,使得企业的涉税交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假发票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又可以有效地提供大量真实的业务信息,使得企业可以通过此系统更容易获取准确的三大期间费用信息、原材料采购信息及其他资产负债变动信息,从而提供高真实性、可靠性、相关性、有用性、合规性的财务报表。如果企业本身有足够的专业人员,也配备了恰当的会计信息化软件,此系统对会计信息质量提高效果不大。反之,信息管税,应该可以帮助企业在成本准确性、费用列支准确性和资产负债状况列报准确性三个方面有一定的效果提高作用。因而,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 A:在信息管税下,企业规模越小,会计信息质量提高效果越好。

假设 A1:在信息管税下,企业规模越小,成本准确性的提高效果越好。

假设 A2:在信息管税下,企业规模越小,费用列支准确性的提高效果越好。

假设 A3:在信息管税下,企业规模越小,资产负债状况列报准确性的提高效果越好。

如果假设A1、A2和A3得到数据支持,我们认为假设A得到验证通过。

(二)研究设计

1.变量设计。(1)因变量:本文的因变量包括以下三个:成本准确性的提高效果、费用列支准确性的提高效果和资产负债列报准确性的提高效果。上述因变量用Likert 5级测量,题项中,靠近 5的 Likert测量值,表示程度最高;靠近 1的 Likert测量值,表示程度最低;靠近 3的 Likert测量值,表示程度中等。(2)自变量:企业规模。根据税务机关的常用划分,企业规模我们给出以下三个选项:A.小型(工业企业300人以下;商业企业100人以下;服务性企业400人以下);B.中型(工业企业300―2 000人;商业企业100―300人;服务性企业400―800人) ;C.大型(工业企业2 000人以上;商业企业300人以上;服务性企业800人以上)。

2.样本与研究设计。本研究采用问卷,收集信息管税相关数据,我们的问卷主要通过广州税务机关发放,发放和收集时间为2014年7―10月,调查问卷的填写者主要是广州地区的大中小型企业里的财务人员,被调查企业42家,覆盖了广州市十区两县,分布具有随机性,行业范围广,涵盖了生产制造、交通、旅游、餐饮休闲、医疗卫生、金融商贸等十多个行业,调查的问题设置主要集中于税务机关实施信息管税后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高的效果和作用等方面。在调查时,企业专门安排给相关员工填写问卷,基本保证了受访对象意见表达的真实性,本问卷从而具备了可靠性。本次研究,共发出调查问卷450份,收回有效问卷39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 88.2%。

四、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假设检验

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进行建模分析。回归分析是一种统计学上分析数据的方法,目的在于了解两个或多个变量间是否相关、相关方向与强度,并建立数学模型以便观察特定变量来预测研究者感兴趣的变量。如果在回归分析中,只包括一个自变量和一个因变量,且二者的关系可用一条直线近似表示,这种回归分析称为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假设 A指出,实施信息管税后,企业规模越小,会计信息质量提高效果越好。信息管税的实施与对会计信息质量提高效果有三个方面联系:成本准确性的提高效果、费用列支准确性的提高效果和资产负债状况列报准确性的提高效果。因此检验这个假设 ,首先检验假设 A1:实施信息管税后,企业规模越小,成本准确性的提高效果越好;然后检验假设 A2:实施信息管税后,企业规模越小,费用列支准确性的提高效果越好;最后检验假设 A3:实施信息管税后,企业规模越小,资产负债状况列报准确性的提高效果越好。如果假设 A1、A2、A3都成立 ,那么说明假设A得到支持。

1.假设 A1:在信息管税下,企业规模越小,成本准确性的提高效果越好。把企业规模作为自变量,成本准确性的提高效果作为因变量,运用统计软件spss 17.0进行分析,结果见表1、表2。

如表1结果显示方差分析中显著性水平P值0.0169,小于所选定的显著性水平 a=0.05,估计的模型是显著的。

从表2回归系数表中可以看出企业规模的估计值是-0.4063,标准值是-0.3854,T检验值-2.5057,P检验值(Sig) 0.0169,小于 0.05,说明这些回归系数是统计显著的。当企业规模越小时,成本准确性的提高效果越好;当企业规模越大时,成本准确性的提高效果越差。假设A1得到支持。

2.检验假设 A2:在信息管税下,实施信息管税后,企业规模越小,费用列支准确性的提高效果越好。把企业规模作为自变量,费用列支准确性的提高效果作为因变量,运用统计软件spss 17.0进行分析,结果见表3、表4。

如表3结果可以看出,方差分析 P值(Sig)是0.0131,小于所选定的显著性水平 a=0.05,估计的模型显著。

从表4中看出,企业规模的估计值是-0.3750,标准值是-0.3991,T检验值-2.6117,P检验值(Sig)0.0131,小于0.05,说明这些回归系数是统计显著的。当企业规模越小时,费用列支准确性的提高效果越好;当企业规模越大时,费用列支准确性的提高效果越差。假设A2得到支持。

3.检验假设 A3:在信息管税下,企业规模越小,资产负债状况列报准确性的提高效果越好。把企业规模作为自变量,资产负债状况列报准确性的提高效果作为因变量,运用统计软件spss 17.0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方差分析中显著性水平P值(Sig)是0.0000,这个结果是非常明显小于所选定的显著性水平a=0.05的,估计的模型是非常显著的。企业规模的估计值是-0.6641,标准值-0.6539,显著性水平P值为0.0000,非常显著地小于0.05,说明回归系数统计上具有显著性。当企业规模越小时,资产负债状况列报准确性的提高效果越好;当企业规模越大时,资产负债状况列报准确性的提高效果越差。假设A3得到支持。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假设A得到支持,即在信息管税下,企业规模越小,会计信息质量提高效果越好。

(二)不同规模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提高效果

现实数据也验证了上述模型。从下列会计信息质量提高效果得分表可以看到,无论是对大型、中型还是小型的企业,税务机关实施信息管税对企业信息质量的提高效果得分都超过了3分,得分为2的比例非常低,得分为1的没有;而小型企业的得分更高,约3/4的比例得分为4,1/4的比例得分为5,也就是财务人员(特别是小企业财务人员)很大程度上同意实施信息管税,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成本准确性、费用列支准确性和资产负债状况列报准确性。

(三)结论

在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被投放到税务信息化建设中的资金,带来了信息管税的长足发展。发票管理系统、金税工程一期、二期和三期和查税软件的运用和发展,都是科技发展在税务机关的具体体现。而科技的发展,带来了企业的会计质量提升,从而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数据。具体而言,本研究采用统计软件spss l5.0进行回归分析,以广州地区的大中小型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税务机关实施信息管税后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高的效果和作用等进行调研,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回归系数分析的方法,对影响企业科技信息质量的主要内部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论如下:

(1)上述统计性描述显示,实施信息管税,对于企业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效果良好。无论是大型、中型还是小型企业,都认为信息管税对他们的会计信息质量有提升作用。

(2)实施信息管税后,企业规模越小,会计信息质量提高效果越好,反之,提高效果就越小。本文的发现对企业如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规模越小的企业,就越应该积极配合税务机关实施信息管税,以提高自身的会计信息质量。

(3)由于实施信息管税后,企业规模对于资产负债状况列报准确性的提高效果影响是最强的,其次是对于成本准确性的提高效果,最后是费用列支准确性的提高效果,所以,对于自己本身所掌控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准确性信心不足的投资者,最应该高度重视信息管税,对于企业成本和费用列支准确性信息不足的报表使用者其次。

企业规模越大,则越有可能雇佣有足够专业水准的财务人员,配备恰当的财务系统,以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规模越小的企业则相反。本文指出了实施信息管税后企业规模和会计信息质量提高效果之间关系这个客观现象,后续研究可以考虑往这个方面深入开展下去。Z

参考文献:

[1]陈彦.基于信息管税模式的会计信息质量需求研究[J].财会通讯,2012,(6).

[2]樊唯理.对信息管税工作的探讨[J].财经界,2011,(9).

[3]黄玉远.关于完善社会化信息管税机制的思考[J].税务研究,2010,(11).

[4]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课题组.对建立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认识[J].会计研究, 2006,(1) .

[5]路琳.信息管税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2.

[6]魏明海.会计信息质量经验研究的完善与运用[J].会计研究,2005,(3).

作者简介:

第9篇: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分析范文

一、财务报告及报表结构与作用

1、财务报告的结构

财务报告主要是一种对外报告,是用来描述企业在某一时期财务状况和这期间的会计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书面文件。真实有效的会计数据,可以有效的反应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反应企业管理运作情况,帮助报表使用者和投资人分析衡量企业价值,作出合理的经济决策。

在我国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中,财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和其他需要披露的相关资料和信息。其中,财务报表作为财务报告的核心内容,在向外提供的财务报表中,主要应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现金流量表、会计报表附注,简称“四表一注”。其中,财务报表的核心部分即是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

2、财务报告及报表的作用

(1)有助于报告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

财务报告的主要任务就是真实有效的披露会计信息,提供优质的会计信息,能够帮助企业债权人和潜在投资者更为准确的判断公司的运营状况,从而合理的进行投资决策。

(2)反映企业内部管理者的管理成果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企业家向西方发达国家借鉴了许多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职业经理人的出现也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部分。但是,如果打破传统的家族管理的理念,放心的将企业交给职业经理人管理呢?真实有效的会计报告所提供的高质量会计信息,就可以起到监督企业管理者的作用。报表使用者和潜在投资人可以根据会计报告衡量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果。

(3)有助于评价和预测企业经营状况

财务报告借助财务报表和附注,能够全面系统的综合反映企业资金的各方面状况,包括投入资金的来源渠道、资金性质、资金分布状态、资源的运用效果以及现金流量和偿债能力等,进而帮助相关人士评估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现状等。

(4)有助于国家经济管理部门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

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家的经济管理部门也是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国家可以通过分析综合各家企业的财务报告,掌握整个行业,甚至是整个国内市场的运行状况,以便出台相应的经济政策,从而达到宏观调控和管理的目的。

二、我国财务报告使用现状

在我国传统的会计体系中,由于市场经济发展并不完备,所以很多企业在综合考虑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和由此带来的工作成本以后,都会忽略对会计人员做财务报告方面的要求,加上财务报告的使用者主要是企业的外部人员,关注财务报告质量的企业就更加少之又少了,更别提要真实详尽了。

同时,由于我国现行的财务报告主要是以股东为出发点、站在股东的位置考虑问题,就或多或少的会忽略其他报告使用者。表现在财务报告上就是忽略了相关信息的披露。而且,现行的财务报告所披露的内容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所以,对于资产的未来信息,就会较少的照顾到。忽略了前瞻性的需求,财务报告自然显得单一和脆弱。

三、财务报告及报表的缺陷分析

1、信息披露不完整

(1)非交易信息得不到披露

现行的财务报告计量模式大多是以交易为基础的,这样就会导致一些与交易联系不大但是仍然十分重要的信息得不到披露。且我国大多数企业所使用的财务报告都是同一种格式的报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会计体系面临着新环境,纷繁多样的会计事件便需要有利于特殊信息表达的专用报表。

(2)重历史而轻现实

在我国大多数企业中所披露的会计信息主要分为财务信息和成本信息,而财务信息主要是通过货币来表现的。然而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货币化的计量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经济环境和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的要求了。因为除了财务信息和成本信息等可以货币化的信息以外,还有很多无法货币化的信息在财务报告中无法得到体现。另外,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资产和相关金融衍生物等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且企业品牌价值、声誉等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也起着很大的作用。这些因素的共同特点就是无法用货币化的实物去衡量价值,所以无法再财务报表中反映。这是一个迫在眉睫的要去解决的问题,但是目前为止,还没有相关准则或条文限定财务报告应披露的具体范围。

(3)资产类信息披露条件过于严格

在会计准则中,对资产负债表中披露的资产要符合相关的几点要求:有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企业拥有或控制的,以及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这几点要求是会计准则对资产的定义中体现的,所以是必要的条件。然而,这些标准显得过去严苛。因为,在现在我国的企业中,还有很多的资源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而且对企业的经营前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这些资源却因为这些严苛的条件而无法在财务报告中披露。譬如人力资源信息。

(4)非财务信息得不到披露

传统的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以财务信息为主。然而财务信息均具有短期性,不能单单靠他来分析企业的经营状况。因此,财务信息良好并不代表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未来的发展就是可观的。

现在有很多公司为了股利、声誉等因素,可能会通过牺牲长期价值的方式来换取短期财务成果,为的就是让报表比较“漂亮”。要客观真实的综合分析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水平,单纯依靠财务信息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要利用到非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业绩指标。

(5)忽视相关风险的披露

风险和不确定性一直是困扰企业的大难题,但是它们的真实披露,才能让报表使用者可以综合分析企业的价值。因此,企业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理所应当的该是财务报告主要披露的信息之一。但现实情况是,财务报告往往最容易忽视的就是这部分。现行的财务报告在内容上,主要披露的是有关金融市场的风险和相关信用风险的披露;在形式上,有关风险只是在附注等中有零星的一些体现,根本无法完整的将所有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展露在报表使用者面前。而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类信息往往会成为最重要的也最容易忽视的信息。

2、信息披露不准确

“实质重于形式”是会计的基本准则,所以会计资料所反映的会计信息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但是事实上,人们在遇到经济实质违背法律形式时,人们却往往更倾向于遵从法律形式而忽略了经济实质。同时,会计信息通常是以绝对值为表现形式,而众所周知的,这些数据正是用来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然而,绝对值的表现形式并不实用。在投资者做一项投资决策时,为了将可比性原则贯穿信息使用的始末,从而更好的满足决策的需要,都会采用相对值这一表述形式。这样一来,差异就出现了,财务报表所披露的数据便成了不实用的“摆设”。

3、信息披露不及时

我国现行的财务报告最短的周期是1个月,而我国上市公司的年报一般要求在下一年的4月30日前对外提供。所以,现行的财务分析均是历史资料分析,财务报表上披露的数据也都是建立在历史成本基础上的,这些都是对过去的经营状况所进行的评定。而使用者却是要面向未来、对企业的未来状况进行预测和决策。尽管历史信息对预测未来能发挥一定的作用,然而,对历史资料的过分依赖,并不一定能帮助企业解决一切现实问题。有关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的前瞻性信息在使用者的决策中显得日益重要。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考虑物价变动的因素。以原始成本为基础的财务分析,在通货膨胀等因素的作用下,原始成本就失去了衡量作用。因为物价的变动,财务报表所披露的信息就不能真实完整的反映相关的成本费用以及收益状况。因此,以原始成本为基础的分析,如果完全撇除其他因素,就会失去应有的现实意义。并且,报告周期的延迟,必定回味许多内幕交易创造了时间条件。因此,财务报告披露的滞后,严重影响了财务信息的及时性。

4、信息披露不真实

在现行的财务会计系统还不完备的影响下,许多公司对于会计信息的披露不但不够完整,甚至存在虚假错报的情况。我国的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比例曾一度达到13%,同时该报不报和隐瞒信息的比例更甚至高达70%!更不要说中小企业了。设置财务报告的基本目的就是为了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等进行客观、公允的反映。有失公允的虚报漏报甚至虚假错报,都会使会计信息失真,失去现实意义。

四、关于财务报告的合理化建议

1、适当扩大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范围

现行的市场机制对于财务报告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财务报告应在不损害公司利益的前提下,尽量的拓宽信息披露的范围,尽量满足各种报告使用者的需求。在披露的信息方面,不仅要报出财务信息,还要兼顾非财务信息。当然,非财务信息的信息量是很庞大的,在挑选的时候,应该保证那些报告使用人关心的非财务信息、社会责任信息、预测信息、分部信息、管理会计信息等可以被披露出来。用这样的方法维持和法则这些对公司有利的集团或个人,这是构建财务报告框架、改进财务报告内容的首要任务。

同时,在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同时,还应该适当增加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预测信息。对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企业未来发展前景。因此,财务会计的计量属性的发展趋势应该是结合历史成本、公允价值以及成本与市价孰低等多种计量属性于一体的新的会计体系。因此,财务报告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注意增加一些企业未来价值趋势信息,以提高财务报告的整体有用性。促进财务报告能够更加真实完整的披露的信息,体现企业价值。

2、加强财务信息的可靠性

财务报表的发展趋势表明,财务信息的可靠程度决定了财务报告的实用程度。可靠性是财务会计的本质属性和基础,是会计信息的灵魂,“实质重于形式”也是会计准则的基本要求。因此,兼顾其两者固然重要,但是在我们无法兼顾的时候,应将经济实质放在法律形式之前,真正的做到“实质重于形式”。在现行的发展中,要更注重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度。这样才能防止财务报告变为空设的“摆设”。

3、及时披露财务信息

传统的会计记量模式中,财务会计工作是要绝对保密的。因此在会计期末的时候,财务会计人员会不会因为想要报表“漂亮”就私自改动,外人并不容易察觉。因此,会计信息的同步是很重要的。及时公布会计信息,除了可以让财务报告使用者能第一时间得到第一手的财务信息之外,还有一点好处就是,信息即已公布,就不可以再做修改这对增加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以及监督会计人员的工作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和作用。

4、加强内部控制,加大惩罚力度

现行的财务报告有很多虚假错报的现象,针对这些现象,公司内部应该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来制约和防范公司内部的违规操作。而为了防止内部管理机制的短期性醒悟,这个约束机制需要是多元的股权结构约束机制。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对违规操作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违规彩妆的成本。各方面一同努力,杜绝财务报告虚假错报的现象。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注册会计师考试教材: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2]张新民,钱爱民.财务报表分析案例评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