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风家训家规心得体会范文

家风家训家规心得体会精选(九篇)

家风家训家规心得体会

第1篇:家风家训家规心得体会范文

《中国家训》一书分为两编,第一编为“中国十大经典家训”,包括著名的《颜氏家训》《了凡四训》《朱子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等;第二编为“历代名人家训集萃”,选取了历朝历代著名人物的家训、遗训,为我们呈献了一份中华传统文化美德盛宴。通过学习使我深刻认识到,努力传承中华传统家训家规文化,对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其中蕴藏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各级各类干部进行政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何为“国和家”?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家国同构,家国一体,家是小家,国是大家。那什么是“法和规”呢?国和家都是由人组成的,每个人的思想不尽相同,为了统一思想,制定了法律,人人遵守,不得违反,否则要承担相应的惩罚。规定和法律大同小异,只是适用的层面和范围不同而已,但规定必须以法律为基础制定,不得超出法律范围。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规的出发点是维护家庭家族的有序和谐与繁衍发展,其实际的教化功能包括了树立基本价值观、培养道德意识、造就人格美德。家规成为了以礼为教的道德文化的重要成分,也成为了中华道德文化传承在最基本的社会层面的保证。而家教特别重视道德养成和价值观引导,尤其突出传统美德的教育。

有了家庭,就要有家规家训,两者的结合形成了家风的传承。家训家规是有形的规范,家风则是无形的传统。在实际生活中,家风的形成和延续,要靠家规家训的传承发扬。家规家训是以家庭为范围的道德教育形式,也是中华道德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为家族繁衍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在社会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家规家训”。家训、家规的制定和家风的日常养成,可以放大、比拟到一个单位工作纪律的制定、办公秩序的规范和工作作风的养成。我们通过对中国古代家训的学习和传承,可以不断提高以处为家、以科为家、以队为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立家规、树家风、改作风入手,促进人员队伍和谐稳定,为安全生产奠定良好的人文环境基础。

一是立家规,加强制度化管理。也就是在市政管理中强调依法治理,健全法制规章,在市政管理中事事处处都有规章制度约束,因此以管理制度完善,并且注意管理的硬件,重视管理方法的科学化。二是树家风,形成我处的管理文化。作为市政管理队伍的机关工作人员,我们必须时时以党纪条规左右自己的行动,给每位员工做好榜样。在中国古代,家风的传承往往是与家训、家规结合在一起的。树好家风有利于为员工树立基本价值观、培养道德意识、造就人格美德,以个人人格的美丽,才能造就一个文明幸福家庭的大家庭。

三是改作风,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充分利用座谈会、谈心活动等多种渠道,与职工进行沟通,时刻体察职工的冷暖,及时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职工头脑中的疑点和大家普遍关心的热点。在此基础上,组织职工围绕大家所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开展讨论,在互相探讨与研究的过程中达到统一认识、升华思想、凝聚人心的目的。

第2篇:家风家训家规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 传统家训;家庭教育;家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资源

[中图分类号] B8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6)11-0101-0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人民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的重要来源。传统家训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代仍有重要的德育价值。指出,加强文化建设,“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从思想道德建设抓起,从社会风气抓起,从每一个人抓起”[1]。家庭是人们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个人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家庭风气影响着社会风气,家人之间的朝夕相处与家庭生活的浸染濡化,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小落细落实,有利于思想道德建设与文化建设的推进。传统家训是在家庭教化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家训文本,以及根据家训文本开展的治家教子的训导活动。深入挖掘传统家训中的德育价值,对于当前加强文化建设、增进国人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乃至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家训是古代德育的重要载体

传统家训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内部,家长对家人、族长对族人所作出的训示、教诫。这种治家教子的训示侧重于伦理道德、人伦关系教育,紧紧围绕修身齐家、为人处世展开,在历史悠久的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中以家书、家训诗、家训专著、家谱等形式记录下来。早在商周时期就已出现了传统家训的萌芽,如《尚书・无逸》就记载着周公劝诫其侄成王要勤政无逸;汉魏六朝时期为传统家训的发展期,出现“家训”一词,以及刘邦《手敕太子》、班昭《女戒》、颜延之《庭诰文》等多篇家训文献;直到隋唐时期《颜氏家训》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性的家训专著的诞生,唐太宗李世民的《帝训》则标志着我国第一部帝训的产生,此后大量家训作品相继出现,因而这一时期成为传统家训的成熟期。宋元明清时期传统家训达到顶峰期,这不仅表现在家训数量繁多,家训文本形式愈加多样,而且其内容日趋丰富完善,如司马光的《训俭示康》、姚舜牧的《药言》、孙奇逢的《孝友堂家规》、朱柏庐的《朱子家训》、曾国藩的《曾文正公家训》等,以及历代家谱、族规、乡约之中记载着内容丰富的家训思想。这些家训文本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历代家庭教育的教科书,在治家教子、稳定社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传统家训作为古代德育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在个体修身方面,注重修身进德、立志勉学;在治家方面,注重睦亲齐家、勤俭持家;为人处世上强调谦下诚实、雅量优容,与人为善、仁民爱物等。之所以教诫子弟成才成贤,尤以成贤为要,在于深受儒家“修齐治平”思想的浸染与历代统治者“以德治国”“以德育人”方针的指引;家庭成员惟有适应社会、国家发展需要,才能实现自我、兴旺家族、光耀门楣。因此,在以家业兴衰系于子弟的古代中国,历代家训致力于教诫子弟品行为先,重在做人。惟有符合当时伦理道德规范,具备仁义礼智、忠孝节义等品行,才能为社会所接纳与认可。这种家庭德育体现的正是传统社会所倡导的“以德育人”的教育宗旨,蕴涵了丰富的德育资源。此外,传统家训尤为注重家庭德育方式方法的有效运用,注重日常训导、身教示范、环境熏陶、自我教育等方法的运用。在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塑造个体品德、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成为古代德育的重要实现形式。

二、传统家训的古代德育价值

传统家训作为古代德育的重要载体,是古代个体品德培育的有效途径,在涵养个体道德人格、规训家庭伦理、纯化社会风气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它毕竟发轫成长于古代封建社会,有着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具体表现为对个体自由意志、独立人格的压制,对尊卑等级思想的推崇与消极处世、明哲保身的人生态度。因此应以辩证的态度看待传统家训的德育价值。

(一)传统家训涵养了个体人格

注重个体品德培育,致力于“内圣外王”理想人格的塑造,是传统家训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古代家长为“提撕子孙”以使其成才成贤,于日常生活中言传身教,于居家生活中告诫训示,对子孙的视听言动、行为习惯进行纠偏。这种拉家常式的日常训导与身教示范,潜移于个体进退洒扫与生活劳作之间,默化在个体的思想与行为之中,相比官方教育更深刻有效。孔鲤趋庭而过,作为父亲的孔子告诫其“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但这种训导并非古板说教、空洞无物,而是言之有物,温情告诫,同时孔子既是父亲具有父家长的权威,又诗礼精通,身教示范,孔鲤自然觉得父亲言之有理,从而努力学习诗礼;孟母深知环境对个体健康人格的重要作用,认为墓地、屠宰场、集市都不适宜孟子的成长成才,主动选择环境而不是消极适应环境,“孟母三迁”这一举动本身对于孟子个体道德人格的养成就具有启迪作用,做人要志在圣贤、心存君国,因而后来成为“亚圣”的孟子不能不感谢孟母为其选择与贤人集聚、环境清幽的学校为邻的用心。

清代晚期思想家刘成禺指出:“春秋所以重世家,六朝所以重门第,唐宋以来,重家学、家训,不仅教其读书,实教其为人,此洒扫应对进退之外,而教以六艺之遗意也。”[2] 1-2这里的“为人”其实就是指“做有道德”的人,以儒家伦理规范为指导,于日常生活中对子孙进行言传身教,促使其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从其训导内容与独特的训导方式的角度来说,传统家训涵养了个体道德人格。但是应当注意的是,这里的“道德”是广义上的道德,是以道德为核心的思想道德;其次,应辩证地看待这种“道德”,精华与糟粕并存。传统家训涵养了个体道德人格,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有利于个体的立身扬名和家族社会的稳定,但是也有压抑个性自由、阻碍个体创造性发挥的一面,因此应辩证看待这种道德人格。

(二)传统家训规训了家庭伦理

在家国同构的以父家长制为核心的传统封建社会,父子关系是最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因此处理好父子关系有助于整个家族秩序的稳定,更有助于父家长权威的巩固。传统家训强调要“父慈子孝”,为人父母应当慈爱,慈爱并非溺爱、偏爱,爱子贵在教子,“爱子当教之以义方”;“孝”则是传统家训的重要论述点,认为应当孝养、孝敬、孝顺父母。孝敬父母态度上要“貌思恭,色思温”,行动上要“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在自我修养上要严于律己,不让父母蒙羞,“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在孝顺父母方面,强调不应无原则的屈从父母,盲目附和,对于父母的过错应委婉耐心的力谏,“谏者,为救过也。亲之命,可从而不从,是悖戾也;不可从而从之,则陷亲于大恶。然而不谏,是路人。故当不义,则不可不争也”[3] 85。传统家训中宣扬的“父慈子孝”的亲子关系形成了伦理责任与情感输出的互动和反馈,而且父母的伦理行为会有效感化子女,使子女由衷生发孝顺与孝敬之情。这种情感与责任的双向互动体现为:父母不仅要维护权威、维系家族秩序,以严治家,也要关爱子女、呵护子女、尊重子女的选择;子女不仅要孝顺、孝经父母,也要以委婉的方式对父母进行纠偏,不盲从父母。这种亲子关系模式不仅有利于父子情感关系的维护,更有利于整个家庭人际关系的维系。

此外,传统家训还强调“夫义妇顺”的夫妻关系,“兄友弟恭”的兄弟关系,“救贫济乏”的邻里关系。可以认为,传统家训规训了,或者可以说是强化了封建社会所宣扬的家庭伦理,有助于家庭人际关系的和谐、家族秩序的稳定。应注意的是,传统家训中的家庭伦理与纲常名教所宣扬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又有所不同,传统家训蕴含了对家庭成员的浓厚亲情,封建等级色彩并非那么强烈,如“三纲五常”强调“父为子纲”,而传统家训不仅着重论述“孝”道理论,不少家训作者也强调家长之责,如明仁孝文皇后在《内训》中认为,“慈者,上之所以抚下也;上慈而不懈,则下顺而益亲”。

(三)传统家训纯化了社会风气

传统家庭伦理教育的熏陶习染,有助于个体品德的习得与养成。如果个人形成符合传统社会要求的行为规范,具备孝顺恭敬、尊亲敬长、谦敬礼让、雅量宽容、诚信待人、与人为善等美好品行,不仅有利于自我的修身进德,家族的稳定和睦、兴旺发达,更有助于自我得到社会的接纳与认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从而在社会上形成“仁义礼智信”的良好的社会风气。正如孔子所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4] 1,在家若为孝子,在外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而做到与人为善。很难说,一个人若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赡养、不尊敬、不孝顺,连最基本的私德都不具备,他在世界上会是一个好人、一个有德行的人。

家庭教育是端正社会风气的基础,清人张师载在《课子随笔》中就鲜明地指出,“风俗之厚薄,不惟其巨,其端恒起于一身一家”。传统家训将符合社会要求的伦理规范灌输到家庭成员中去,使其思想行为合乎社会要求,从而得到国家与社会的认可和接纳,如果家庭成员在社会交往、为人处世中做到“恭、宽、信、敏、惠”,合乎“仁、义、礼、智、信”,促进国家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和巩固,则必然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教化行而风俗美”,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如清人许汝霖针对攀比繁华、追求享受的不良社会风气,“方今物力维艰,人情不古,竞纷华于日用,动辄逾闲,勉追报于所生,事多违礼,习而不返,长此安穷”[5] 355,因此制定了《德星堂家订》,希望“率俗于淳庞”,他认为应“维风厉行,宁俭毋奢”,从一身一家做起,勤俭节约,戒骄戒奢,不以奢华为美。从制定家训的用意与家训的内容可以看出,传统家训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形式,在纯化社会风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传统家训的当代德育价值

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高尚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要在孩子懂事的时候,深入浅出地进行道德启蒙教育;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循循善诱,以事明理,引导其分清是非、辨别善恶。要在家庭生活中,通过每个成员良好的言行举止,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形成好的家风。”源远流长的家训文化是中华传统美德宝库中的瑰宝,尽管家庭结构、时代背景发生了变化,但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未改变,传统家训作为古代家庭教育的重要形式,在德育内容与德育方法等方面仍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内容。因此,完善现代家庭教育、培育优良家风,应当以家庭为基点,汲取传统家训中有益的养分,从而发挥现代家庭教育、家风熏陶在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培育个体思想道德品质、改善社会风气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传承传统家训有助于现代家庭教育的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动,给现代家庭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与问题。忽视家庭教育,将责任转嫁给学校、社会,是现代家庭教育的一大通病;重智育轻德育,忽视个体道德品质的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审美素养的提高,普遍存在于现代家庭教育之中;教育方法不当也是现代家庭教育的明显缺陷,一些家长或溺爱孩子、爱而不教,或过于严厉、动辄打骂,或不能以身作则、身教示范,从而使得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家庭教育对于个体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传统家训中的德育精华为当今家庭教育的完善提供了有益借鉴。

育人先育德,要加强对家庭德育的重视。作为子女的第一位老师,家长与子女之间的血缘亲情以及家长与生俱来的权威,更易获得子女的信任与依赖,德育效果更加突出。批判继承传统家训中的德育精华,有利于丰富当代家庭德育内容。首先,要注重培养子女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道德品质,从而以人伦教育为出发点培养子女的感恩意识、责任意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其实就是对父母、兄长的感恩,这种感恩外推到社会便是感激老师、同学、朋友、同事等他人的善言善行,便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学会感恩、懂得感恩才能形成对于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要注重培养子女立志以自强的理想信念教育。传统家训重视“立志”在人的成长成才方面的重要作用,认为“读书做人,先要立志”[6] 734,要有远大的志向、坚韧的意志,立志成为德才兼备的人,平衡人格养成与知识习得的关系。做人不仅要立身扬名、功成名就、兴旺家族,更要致力于完善个体道德人格;读书不仅是为了“学而优则仕”,更是为了学习圣人先贤的高尚品行,从而砥砺自我,提升人生境界。要立志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不是整天无所事事、日日啃老,而是学有所成、自立自强,在生活上、经济上做到自立自强。再次,要着重培养子女谦下诚实、雅量优容、戒骄戒奢、与人为善的道德品质。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传统家训认为应掌握为人处世之道,即人与人打交道所应具备的道德规范,“与人相处之道,第一要谦下诚实”[4] 183,“器量须大,心境须宽”[4] 234,戒骄戒奢,不炫耀自身的优越,与人为善、和睦相处。在人际交往方面最应坚持的不是为了蝇头微利而不讲诚信,而是坚持与人为善、诚以待人。

传承传统家训,改进当今家庭教育方法。首先,要重视对子女的早期教育,“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少年时期养成的习惯就如与生俱来一样,比较稳定,这也是符合人的个性心理发展特征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人作为主体都具有可塑性,而青少年时期受到的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等外界反复刺激,往往会形成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其次,家长不仅要注意日常训导,更重在身教示范、以身作则,“凡为家长,必谨守礼法,以御群子弟及家众”[4] 109。这样子女不仅出于对家长的依赖和畏惧而接受训导,更会由衷地产生一种敬爱之情,并意识到接受这种命令是应该的,是一种义务,“一个命令只有来自一个受尊敬的人,才会被接受并产生一种责任感”[7] 104;再次,良好的环境对个体健全人格的熏陶感染发挥着重要作用,既要重视家庭内部环境建设,又要注意选择家庭外部环境。家风作为一个家庭长久形成的道德风尚、行为习惯,是家庭之中的精神力量,良好的家风一旦形成就能使弟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成为影响家人思想和行为的精神力量,在家庭外部环境选择方面,要谨慎交友,见贤思齐,在良好的环境熏陶中塑造个体健全人格;最后,严慈相济、奖惩适度也是家庭德育的重要借鉴方法,既不过分溺爱,又不过于体罚,而是宽严相济,适度得当。此外,还要加强子女自我修养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个体理想人格的塑造不仅需要外在教育,更需充分发挥自我的主动性,“日日省察,勉加检点”,将外在规范自觉内化到个体思想中去,并进而外化为相应的道德行为。

(二)传承传统家训有助于良好家风的培育与传承

人一出生便生活在家庭之中,家庭环境、家庭风气的好坏直接影响个体的健康成长。家风如雨,润物无声,潜移在人们的视听言动、洒扫进退之间,默化于人们的心理、思想和行为形成过程之中,对于个体的健康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良好的家风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它离不开父祖辈的提倡力行、训诫教导与子孙后代的传承与弘扬,正是在家教、家训的基础上家风逐渐形成。传统家训在治家教子的训导活动中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良好家风,如包拯家族的“清白家风”,司马光家族的“勤俭家风”,原云南文山军分区司令员刘斌一家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表现出的“忠烈家风”等。颜氏家风应是传统家训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自颜回尚德好学而获“复圣”美誉以来,颜氏家族已历经79代,其始终秉持“儒学传家、忠孝治家、勤俭持家、才艺兴家”的良好家风,使得历代英才辈出,颜师古注《汉书》,颜之推写就《颜氏家训》,颜真卿创立颜体书法,颜杲卿满门忠烈,现今颜回第79代嫡孙颜炳罡传承颜氏家风,在山东大学长期致力于儒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等,可以说,如果颜氏家族不注重家庭教育、家训传承、家风熏陶,很难在历史的长河中经久不衰。

作为治家教子的训导活动,传统家训孕育、传承了良好家风;作为治家教子的思想凝结,传统家训蕴含了丰富的德育思想,体现着家庭的传统风气、传统风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应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建设满足个人发展、社会需要的新家风,罗国杰教授认为“新家风”就是“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家风” [8] 38,即现代家风应体现时代特征,关注家庭民主、社会责任、自我实现。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孝友为家庭之祥瑞”,若能在家里尊亲敬长、长幼有序,在社会上也会表现出相应的道德操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而促进社会公德的建设;其次,谦下诚实、不怕吃亏,“与人相处之道,第一要谦下诚实”[4] 183,忠厚诚实有利于诚信社会的建立,防止假冒伪劣、弄虚作假的盛行,还要宽容大度,不怕吃亏,“大凡人要吃得亏。吃得亏,便是得便宜。若不肯吃亏,纵使在我理直,也不足服人心”[9] 5,若为个人蝇头微利而不肯让步,不仅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处理,也不利于个人甚至社会的长远发展,若人人不怕吃亏,对于当下利益格局的调整也是有助益的;再次,勤劳节俭,戒骄戒奢,“勤可以免饥寒、远淫僻、致寿考”,很难说一个不思进取、懒惰的人会在事业上有成就,德行上为人敬重,而奢侈浪费、竞相攀比也为人所耻,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告诫儿子“俭以养德”,若为人节俭而不浪费,便是一种良好的品行,节俭并不是吝啬,而是主张适度消费,在经济支付能力范围之内,节俭所反对的是炫耀性、铺张性浪费;此外,传统家训还主张善以待人、乐群贵和,以睦邻齐家、正直守法。历时几千年的传统家训所倡导的孝友勤俭、谦恭礼让、忠君爱国等思想已深深根植于民众的心理之中,现代家风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把植根于民众心理的正能量挖掘出来,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现代家风的建设与培育离不开对传统家训思想的传承与借鉴。

(三)传承传统家训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

传统家训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第十三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优秀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否认,任何中国人内心深处都有着受传统文化熏陶而形成的一些共同的价值观,有着共同的民族心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在国人内心,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易获得民众的文化认同、心理认同。2014年春节期间《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之所以能够引起民众的广泛参与、热情讨论,就在于家风家教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家家有家风有家教,更在于国人内心深处有着受传统文化熏陶形成的共同的民族心理,人们不仅有话可说,还会形成一些交集,这些交集就是人们居家生活、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就是历代传承下来的优良的道德传统,就是当今社会的最大共识、最大需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传统家训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

传统家训作为古代德育的重要载体,是通俗化、具体化古代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民间德育途径。传统社会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等普遍价值原则要回归现实,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就需要行之有效的载体与中介。传统家训作为古代家庭教育的重要形式,在人们的言行举止、视听言动之间将社会主流价值观内化为个体的道德信条,外化为个体的行为准则;在朝夕相处的日常生活之中,充分运用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感化子女,将社会要求的行为准则、价值原则在日常训导、身教示范、环境濡染中传递到家庭成员中去,从而塑造出子女的理想人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当前主流价值观,是高度凝练的公民基本行为准则、价值原则,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如何将这种“德”――尤其是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方面的基本准则落实到每个个体的思想、行为中去?如何落小、落细、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继承传统家训优良传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传统家训不仅根植于民间,在德育内容方面接地气,契合民众长久积淀下来的文化心理,而且注重将社会普遍的价值原则生活化、具体化,在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培育个体品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传统家训以严慈相济、言传身教为原则,通过日常训导、身教示范、环境熏陶、自我教育的方式方法,寓德育内容于日常生活之中,将社会推行的主流价值观、伦理道德规范渗透到每个个体中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个体品德培育模式。借鉴传统家训的历史经验,加强现代家庭教育与家风建设,有助于在朝夕相处的家庭生活中落小、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民众内心深处的正能量激发出来,提高个体思想道德品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光明日报,2014-01-01.

[2]刘成禺.世载堂杂忆[M].上海:中华书局,1960.

[3]司马光.温公家范[M].王宗志,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

[4]杨伯峻.论语译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9.

[5]包东波.中国历代名人家训精粹[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0.

[6]翟 博.中国家训经典[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

[7]皮亚杰.皮亚杰教育论著选.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0.

第3篇:家风家训家规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家风家训;思想内涵;价值;文化类型

中图分类号:B8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236-03

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的稳定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历朝历代,许多重大社会问题都是由家庭问题引发。重视家庭问题、研究家庭问题,事关整个社会的发展稳定。为此,我们将通过家风家训来看待家庭问题。

家风也称为门风,是指一个家庭的传统风尚,是人们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逐渐形成和世代言传下来的生活作风、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总和。同时它也是在家训的规范下,在全体族人或家人的共同践行下,形成的一种家庭风尚,比较外在和独特,诸如“乐善好施”“诚实守信”等。家风的形成,是长辈或家庭主要成员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诲的结果。家风具有传承性,一个家庭的家风,往小了说“关乎家庭的兴衰”,往大了说“会影响子孙后代”。如此说来,好的家风会被时代所铭记。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家风、家训是不同的。依据相关记载,有关家训的说法很多,其中不乏家范、家戒、家教、家规、家法等约70种说法。所谓家训,是指家族或家庭对子孙后代立身做人等方面所立的规矩或告诫的话。中国古代有不少著名的家训,如《朱子家训》《章氏家训》《颜氏家训》《钱氏家训》等,它们都是中国古代家庭(族)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古代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训文化的发展历程可分为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蜕变期,不管在哪一个时期,家训都是对子女的教育。家训最早是通过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来体现的。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西周政权建立以后,遍封群臣,建立诸侯国。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受封于鲁国。由于周公旦要留在京城辅佐侄子周成王,不能就封,就让自己的儿子伯禽就封于鲁。伯禽临行之前,周公旦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先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1]周公训子,就是父母对子女当面教训,这也是中国家训最早、最可信的记载。

一、中国古代家风家训的文化类型

中国古代家风家训中,文化类型多种多样。诸如勤俭、正直清廉、仁爱、修养等。

首先是勤俭类的家风家训。“夫为家计而辛劳,妻贤勤俭把家持”[2],对于一个家庭而言,需要夫妻双方共同努力,男人在为家庭工作的同时,女人要学会勤俭持家,双方操持好一家人的生活。“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3],这说明劳动是辛苦的。对于早期农耕时代的人们来说,土地是他们的生命,粮食是他们的心血,因此,无论是农民还是富贵达人都知道粮食来之不易。不管以前或是现在,我们都要学会节约粮食。想要收获就要付出,而付出总是辛苦的。其他勤俭类的家训还有“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4]等。这类家风家训会帮助人们养成爱劳动、不浪费的生活习惯。

其次是正直清廉类的家风家训。诸如“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千里不欺孤,独木不成林。”“气骨清如秋水,纵家徒四壁,终傲王公。”“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事业文章,随身消毁,而精神万古不灭;功名富贵,逐世转移,而气节千载如斯。”“丈夫一生,廉耻为重。”[5]等。有了这方面的家风家训,社会风气会清明,见义勇为会增多。

再次是仁爱类的家风家训。诸如“百善孝为先”“孝当竭力,非徒养生。”“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毋令长者疑,毋使父母怒。”“当少壮时,须体念衰老的酸辛。”“父子和而家不败,兄弟和而家不分。”“早把甘旨当奉养,夕阳光景不多时。”“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尊师而重道,爱众而亲仁。”“孤寡极可念者,须勉力周恤。”[6]等。这些家训,相信许多人都明白并在践行着,“孝”是我们非常重要的品质,好好对待老人,是感恩。“孝”是我们必须具备的品质,善待老人,也是善待自己。

最后是修养类的家风家训。“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7]这句话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太绝,别把自己的后路堵死。例如,苏秦游说秦国失败后,狼狈回到家乡,父母不给做饭,妻子正在织布,连机杼都不下,于是苏秦发奋读书,“头悬梁,锥刺股”,终于做了大官,他衣锦还乡的时候,父母敲锣打鼓地迎接,妻子都不敢正眼看他,于是苏秦叹息道:“穷困的时候连父母都不把自己当亲人,富贵的时候连亲戚都畏惧我。”苏秦的亲人对他太绝,以至于最后要反过来讨好他,天天担惊受怕,怕被报复,所以说要给自己留点余地,日后好见面。“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这句家训帮我们在生活中找到了平衡感,教导我们不要自し衬铡!吧朴人知,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8]它等同于“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知有己不知有人,闻人过不闻己过,此祸本也。”“故自私之念,萌则铲之,谗谀之徒至则却之。”“才能知耻,即是上进。”“器量须大,心境须宽。”“乖僻自是,悔误必多。”“毋以己长而形人之短,毋固己拙而忌人之能。”“仗势凌人,势败人凌我;穷巷追狗,巷穷狗咬人。”[9]等。这些都帮助我们知耻、懂礼、善行。但这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用道家人的话说,就是需要修行。习得它们,本心不离。同时这类家风家训对个人的性格、气质、待物接人都有重大帮助。

综上所述,诸多类型的家风家训使得我们的文化发展越来越系统化,更加有助于我们学习。

二、家风家训在和谐家庭建设中的作用

家风家训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们,让我们拥有道德底线、伦理观念,在为人处世上有尺度,在学习态度上有所坚持。通过家风家训我们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诸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总会在无形中引导着家长教育孩子。当然,还有更多的家风家训,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为此,我们必然要重视家风家训文化,继承发扬我们优良的家风家训。

其一,更好地约束家庭每一位成员。每个家庭都有家风家训,家庭的每位成员有形或无形中都受到其影响。它们约束着我们的行为和思想,让我们在待人接物、与人相处时能够好好表现。不同的家风家训具有不同的思想内涵,一个人的谈吐举止足以反映其涵养,为此,我们能间接看出他的家风家训。例如,吃饭时,不能用筷子敲碗、不要发出声音等,这些就是生活细微处的家风,它一步步纠正我们的行为,同时在思想上也鞭策着我们。儿时背诵的古诗词中亦能看到家风家训的影子,勤俭节约、孝顺父母的观念深深植根在我们的心中。或许那时并不懂,但是在长大后,我们就牢记在心了。

对于生活而言,也许我们并不能够确切说出自己家庭的家风家训,但那些教导的话一直影响着我们,告诉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像是有一把尺子,不让我们越界犯规。对于工作学习而言,它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一日之计在于晨”,时常督促我们要远离懒惰。

家风家训是一个家庭的凝聚力,为后代树立典范,依照着良好的家风家训去教导家庭成员,使家庭生活更美好。它们关系到家庭的命运,好的家风家训被传颂学习,一直延续下来。不好的家风家训成为反面教材,让人远离。它的传承性,让我们每个人都应重视树立良好的家风家训,它关系到许多人的一生,同时也与社会命运相联系。

其二,教育家庭成员的作用。如果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那么家风家训就是第一任老师所教的内容。它们关乎人的成长,心智的成长。家风家训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从小受到良好家风的熏陶,长大就会有好的效果。中国历史上很多官宦之家,再怎么兴旺都富不过三代,而曾国藩家却代代出英才。不仅曾国藩的儿子个个有出息,其孙辈中还出了曾广钧这样才华横溢的诗人以及世界著名化学家曾昭抡;其曾孙辈中出了曾宝荪、曾约农这样有影响的教育家和学者。这都源于曾国藩对子女的优良教育。他教育子女,首先从做人开始。曾国藩在清末官场中是数一数二的风云人物,但他却从不以势压人,更不许子弟作威作福。他知道,高官子弟最易骄奢淫逸,而“骄奢”二字皆败家之源,因此他时时告诫子女要戒骄戒逸。曾国藩告诫儿子不可假父之名而行事,要洁身自好。从这些可以看出,家风家训对教育后代有重要的作用。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要看到家风家训对人一生的影响。

其三,增强凝聚力的作用。我们的家庭因为家风家训变得亲密牢固、有凝聚力。就像曾经的家族,大事要召集长辈一起商量,得出结果。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这些家风家训给予我们无形的力量,让我们不惧困难,一起面对。在一个人犯错时,家风家训告诉他错在哪里,应该要怎么做。它们指导着我们的一生,影响着我们对下一代的教育。所以说家风家训很重要。

家风家训与我们的社会政治、社会教育、社会风气密切相关,要搞好社会教育,让它带动家风家训的发展。家风家训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做事,培养着我们的天性,完善着我们的人性,让我们有正确的道德伦理观念。

家风家训教导我们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它跟我们在学校受到的教育是不一样的,我们的家风家训会影响学习的态度,以及对学习的看法。家风家训是我们思想和行为的根源。中国深厚的家风家训文化是值得我们去研习的。要重视建设家风家训,有些家风家训是一个家庭独有的,有些是共通的,我们的行为动作、话语表情都反映着家风家训,我们听到的家风家训很多都是生活中的道理,被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同时,家风家训也是与时俱进的。

当然,我们并不能说一个有好家风家训的家庭,必然能够培养出卓越的后代。毕竟家风家训创造的是大环境,一种良好的氛围,在好的家风家训基础上,需要用行动去践行,要不然就对家庭没有任何作用。儿时的我们并没有形成具体的形象概念,这时,父母的教导至关重要,一言一行,体现的是教养。其实,父母所传授的就是家风家训。

三、结语

家风家训一直都在我们身边,它是时代的产物。好好运用,才能让我们的家庭变得更加美好,才能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人是复杂的,必须要有所约束,尽管家风家训不是法律,却可以批判过错。它们不似法律那样过于冰冷、公式化,但有着让人奋发向上的作用,提到它们是温暖的,是无数人的经验教诲,无数人的心血。再好的家风家训都需要后人去传承,我们不能遗忘,更不能遗失。发挥它的作用,使得我们的家庭凝聚力更强。

家风家训在加快改革步伐、努力实现中国梦的新形势下有着重大的意义。家庭的建设影响着社会的建设,好的家风家训会带动好的社会风气。所以,好家风是一种正能量。我们要从每个家庭做起,让家家有个好家风、家家培育文明人。如此坚持下去,社会好风气就会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就会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张会军.周公训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25.

[2][7]孙黎明.增广贤文[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3,8.

[3]孙黎明.增广贤文[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3,2.

[4]孙黎明.增广贤文[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3,3.

[5][8]孙黎明.增广贤文[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3,4.

[6]孙黎明.增广贤文[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3,7.

[9]孙黎明.增广贤文[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3,6.

作者简介:

第4篇:家风家训家规心得体会范文

2020年社区街道办事处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方案

为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文明家庭建设工作,根据市文明办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办实际,制定如下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通过系列创建活动,形成“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良好风尚,使广大家庭成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坚实基础。

二、开展方式

各村、社区围绕“讲、展、诵、评、播”五种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

(一)开展“美德在我家”宣讲活动

以座谈会、故事会、分享会、演讲比赛等灵活多样的形式,组织党员干部、职工、居(村)民、中小学生讲述家庭成员无私奉献、孝敬父母、宽容待人、助人为乐、勤俭节约等,深刻影响个人成长的家风家教故事。

(二)开展“立家规亮家训”展示活动

开展厅堂悬挂家规家训活动,鼓励党员干部带头“立家规亮家训”;邀请市书法协会或村(社区)书法爱好者撰写以“家规家训”为内容的书法作品并作展示,不断形成以家训带家风,以家风树乡风,以乡风扬民风的良好风尚。

(三)开展“文明家庭共承诺”传诵活动

开展社区与居民、村与村民等关系的“文明家庭创建承诺书”的签约活动,把集中诵读“文明家庭创建承诺书”纳入各村(社区)支部主题党日活动、道德讲堂固定流程。

(四)开展“文明家庭”评选活动

通过村(社区)内部互评,街道文明办再评,择优推荐申报市级评选,推荐上报省级评选,逐层逐级评选的方式开展“文明家庭”评选。对在“美德在我家”、“立家规亮家训”活动中涌现出的好典型、好家庭可优先推选为本村(社区)“文明家庭”候选人。各村、社区于xx月xx日前以组织推荐的方式推荐x名“文明家庭”候选人,经街道文明办审核后参与市级“文明家庭”的评选表扬。

(五)开展“文明家庭·家风家训故事”传播活动

对评选出的“文明家庭”中好的家风家训故事进行重新梳理,挑选出xx组家庭,组织采编专班对家风家训故事进行音频、图文融媒体采访,并进行后期制作处理,形成音频、图文产品成品节目,通过报纸、电视台、网络等媒体进行广泛传播、宣传。

三、相关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组织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是推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举措,是巩固和提高我办精神文明创建水平的有效途径。各村、社区要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以动员会、座谈会等形式对活动进行部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认识活动对个人成长、家庭幸福、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增强参与活动的自觉性、主动性。

第5篇:家风家训家规心得体会范文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法的总和,它首先体现的是道德的力量。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2021家风家训心得体会范文4,希望大家喜欢!

家风家训心得体会范文1

今天天气凉爽,我们在老师进修学校四楼有幸地倾听了范老师的有关家风家训方面的讲座,台下座无虚席,都在认真聆听学习。

在范老师的分享中,我们知道了曾国藩家训及他的《十二日课》,知道了钱钟书夫妇、俞平伯夫妇、冯友兰、梁启超、傅雷、汤用彤等名人的书香家庭。让我认识到了家庭建设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重要。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欲治其国先齐其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生活的避风港,也是提供前进动力的加油站。家和万事兴,不论时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建设好自己的小家不仅有利于家庭成员的健康幸福,也有利于社会大家庭的和谐共荣。

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重视家庭建设必须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三大要务着手。

注重家庭,首先要奉行夫妻之道。所以说,为了在生活上互相照顾,互相关心,为了更好地关心和照顾儿女以及双方的父母,让小孩幸福,老人放心,欢喜夫妻。我们要以爱为根,做到真爱无私、觉爱无价、博爱无条件、实爱无成见。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担负着培养下一人的责任。注重家教首先要认识到:家庭教育才是真正的人生“起跑线”。教育始于家庭,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为人父母的职责与任务不仅是让孩子吃饱、穿暖、身体好,更重要的是对孩子的启蒙教育,立德树人,教育孩子做人的道理,增长孩子的善心、爱心、恭敬心,纠正孩子的不良言行和过失。

家教靠的是家长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以道德力量潜移默化的感化孩子的心灵。

良好的家风在人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是人们终身的财富。注重家风,就是传承好家风,不断地释放正能量。中华民族的传统家风可归纳为“仁义礼智信”五常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尽管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家风,但幸福的家庭却有着相似的家风,有的讲究道德、诚实守信;有的崇尚知识、重视学习;有的勤俭持家、尊重劳动;有的家庭和睦、科学教子,这些都是在注重家庭和注重家教的基础上日积月累逐步形成的。

只有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在家庭建设中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才能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点。中国梦就是人民追求幸福的梦想,在家庭建设中注重家庭是追求梦想的幸福之基,注重家教是追求梦想的幸福之梯,注重家风是追求梦想的幸福之谛。

家风家训心得体会范文2

家风家训是代代相传的精神滋养。对人的成长而言,每个人都离不了家风与家训,家风家训对我们影响深远,它会伴随着我们一生,从你了解它的那一刻起,它就已经刻在了你的心里。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和家训。虽然每个家庭的家风家训不尽相同,但它对我们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是由一个个家庭组成的大家,没有和谐的家就没有和谐的社会。无数好的家风必然可以引起好的社会风气。如果一个人有好的家风,那么他可能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而如果家风败坏,那么就少不了走弯道了。

我们家的家风就是“诚信”二字。诚就是要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地诚实做人,自己做的事情就要勇于承担,不能往别人身上推卸责任。而信就是要守信,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不能收回来,说过的话自己要做到。与家风相对,我们家的家训也是“诚信做人”。

还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去超市买东西付款时,超市阿姨多找了我一元钱。我感觉自己捡了个大便宜,就高高兴兴地跑回了家。回家之后,我激动地告诉爸爸:“爸爸,你看,那个超市阿姨多找了我一元钱,我赚了,哈哈。”可当我话音刚落,他不仅把钱拿了过去,还朝我发火。我感到很不解,委屈地哭了。爸爸语重心长地给我讲述了诚信对于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我也明白了很多。第二天,爸爸去超市将那一元钱还了回去。从那以后,我也像爸爸一样做一个诚实的人。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而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直养育着中国的代代子孙。每个大国的文化都是有许多的家庭文化组成,每个家庭里的文化可以看成一本书,教育着一代又一代。

家风家训心得体会范文3

一个人的成长成材,离不开家风的潜移默化;而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即是千万家庭家教家风的总和。“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的古训仍历历在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条更是千年不殒,中国古人对于家风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家风是一个家族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处世之道,是祖先历经世事之后的经验之言,可以成册,可以言传,但无论是哪种形式,必是对儿孙的谆谆劝诫。好的家风淳朴无华,催人向善,是引导儿孙成人成材的不二法门,也是约束儿孙行为规范的内心准则;反之,则误人误己,诱导儿孙步入歧途。往小看是修身齐家,往大看是治国平天下。优良家风需要传承,需要推广,社会正气需要弘扬。

家风对个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家庭是个人的第一课堂,我们常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便是对于家风的一个最通俗的理解,也是一个真实的写照。父母诚朴,则儿孙向善,父母贪腐,则儿孙效仿,家风直接影响个人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古来宗族大家庭,必让孩子以德高望重者为榜样,而今家庭变小了,更需要家长做好教育的第一任老师,让优良的家风传承下去,为后代茵福。

良好的家风能形成廉洁的行政作风。近年来,官员子女家属腐败事件频发,影响恶劣,不免令人质疑其家风。“小来偷针,长大偷金”,不良家风追求物质、追求欲望、追求攀比,不仅自己锒铛入狱,也为儿孙后代埋下祸根。值得庆幸的是,行政廉洁公正的人也大有人在,他们一生奉公执法,淳朴善良,为人民办实事,广受尊敬与爱戴。家风会蔓延到工作作风,优良的家风则是法制化建设的重要推力,而行政作风的廉洁公正则需要家风正统来保证。

家风影响社风,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石。社会是千万家庭的总和,家风汇聚起来就是社风,多数家庭家风淳朴,则社风淳朴;社风的急功近利,则说明多数家庭也是急功近利的。近年来人们对物欲的过度追求现象越来越严重,拼豪宅、拼豪车,甚至有结婚彩礼都明码标价的奇葩景象。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不仅是人人“仓廪实衣食足”的物质生活,还应该有“知礼节知荣辱”的社会风气。而改变社会风气不能一蹴而就,着眼点仍需在家风。

优良家风需传承,社会正气需弘扬,这不仅是利己的“小事”,更是利民的“大事”。在全社会弘扬家风的建设,不仅能扬善于小,防恶于微,更能引导人们摒弃浮躁功利,重塑文明荣辱。而家风的建设也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榜样力量,社会的持续关注和人们的长期努力。

家风家训心得体会范文4

家,是一个平凡的字眼,却是人一生都离不开的牵绊。家中有爱,如春风细雨滋润着我,让我感到温暖,家中也有规矩,如一盏明灯,时刻照亮着我,指引着我向正确的方向前行。这个规矩就是一个家里所传承下来的家风家训。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就是我家的家风家训。爸爸从小就教育我:善,即使很小,也必须去做;恶,即使是很小的一个小恶,也绝不能去做,进德修善,才会有所作为,小善积多了,便形成了大善,小恶做多了,便扰乱了社会。

爸爸的家训我铭记于心,因此我下定决心,要日行一善。从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做起,如在人行道上捡起一根香蕉皮,让路过的老人、孩子和盲人都免于摔倒的.危险;如路过垃圾桶,捡起散落在地面上零零碎碎的纸片、果皮和包装盒等,使地面更加整洁,周边的环境更加优美;如在公交车上给需要的老人、孩子、孕妇让个座,尊老爱幼也是我们传统的美德;如帮助同学,仅仅就是一支笔或一把尺子的出借,那都是体现对同学的互帮互助,以身作则起到榜样作用。

又如在家帮助父母做家务,洗个碗、擦个桌子、拖个地等,都是对父母的一种孝义和感恩。一件件小事,叠加成一件大事,正如爸爸所说,天底下没有做不完的好事,用心留意身边的小事,只要你肯去做。

第6篇:家风家训家规心得体会范文

大会开幕式由宗亲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东胡氏宗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香港创富集团董事局主席、世界杰出华商协会副主席胡伟明主持,镇原县委副书记、县长侯志强致欢迎辞,宗亲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贵州省建设厅巡视员路言志致开幕词,宗亲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周昆山讲话。胡伟明先生在开幕式上指出:我们一定要以反复强调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的内心,宗族文化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为指导思想,来开展宗亲文化研究。会议分主旨发言和分组讨论,现将研讨概况综述如下。

一、优秀传统家风传承的方式与载体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宗亲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杨国才教授,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琳博士,湖南吉首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罗康隆教授,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后汤夺先,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宗亲文化研究专业委员副秘书长、广西县域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周作胜先生分别就家风教育及建设的现状、少数民族的优良家风、祠堂文化与地方社会程序、家风在民风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做了交流。

杨国才教授认为,在优秀传统文化家风家规家训中,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要进一步深刻领会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重要指示,必须深化家庭家风问题研究,加强好家风建设研究,才能充分发挥宗族研究者在宣传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积极作用。要全面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风家规家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P并重,加强对优秀家风家规家训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家风家规家训成为新时代鼓舞人们前进的精神力量。而云南作为祖国西南边陲的一个多民族省份,除了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更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这其中就包括少数民族家风家规家训中的伦理道德规范。因为,少数民族传统道德中的家风家规家训是少数民族先民留给我们的一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当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可忽视的理论资源。系统挖掘和整理少数民族传统道德中的家风家规家训,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弘扬少数民族的优秀伦理道德,创造适应新时期的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对于增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维护边疆安全、稳定,促进民族地区的道德建设,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她指出,许多儒家优秀家风传统在汉族中原地区消失了,却在少数民族地区传承着。如白族是西南少数民族中的古老民族之一,白族聚居区的许多村落,自唐、宋、元、明时期始直到今日都相继制定过乡规民约、族谱、家风、家规、家训,让村民、族人共同遵守,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保持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故白族人民历来把帮助别人看作自己应尽的义务,也把接受别人的帮助看成一项权利,从而把个人和大家融为一个整体,借以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困难。故白族谚语说:“一根麦秆编不成一顶草帽。”在白族人的观念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因此,无论遇上什么人,白族人都会给予帮助。白族家风中有团结互助的原则,不只局限于家庭、村落集团内部的互助关系,同时也包含着家庭、村落之间以及整个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广泛的互助关系。白族地区有各式各样的乡规民约碑,家风、家规、家训、民歌,反映白族对赖以生存的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观念。

江苏师范大学陈延斌教授和张琳博士在对苏、鲁、豫、皖、京、浙、桂、川、陕、辽等省、市进行了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的现状调查,共发放问卷6000份,回收有效问卷5642份。调查显示:当前民众对家庭在社会建设、家风在家庭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对这一观点,55.19%的被调查者“充分赞成”,38.89%的被调查者“部分赞成”;民众对家风与社会风气、家庭教育和个人发展的密切联系较为认可,父母仍是家庭教育的主要角色,但其知识来源较传统社会发生了显著变化。同时,调查中也发现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流动人口(子女不与父母同住)占到被调查总数的13.72%。“长期与孩子共同生活的成年人”中,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仅占22.39%,与“父亲”或者“母亲”一方生活的分别占20.46%和25.77%,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共同生活的占到四分之一多,此外还有5.73%的人与“保姆”“兄弟姐妹”共同生活。家庭教育中父母一方缺失现象较为严重。成才教育重于成人教育是家教和家风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家风难敌世风,优良家风亟待培育和弘扬,家风家训文献在现代家庭中的传承不够。对此,应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以提高家庭教育效果。日常生活中的熏陶是传承好家风的重要路径,营造和优化世风是培育优良家风的重要外在条件,家长、教师、亲友在孩子教育和家风培育中具有关键作用,家庭、学校、社会、媒体凝成合力是培育优秀家风的保障。

罗康隆教授针对“清水江下游祠堂文化与地方社会秩序”做了交流。他认为清水江下游祠堂文化刻载着清水江流域的木材贸易与人工营林业形成与发展的历程,木材贸易的形成造就了清水江下游地区的社会结构变迁,使得清水江流域的祠堂文化兴起并呈链式分布,地方社会的祠堂不仅在清水江主干道,而且在其支流区域也有大量的祠堂分布。在木材流动的“江利”纷争时代,国家对地方的治理依托祠堂文化进行地方的“儒化”。清水江流域利用“儒家”施以教化的主要途径就是大兴家祠,撰修族谱,以此为载体,发展祠堂文化来规约家族百姓。于是,利用祠堂文化绥靖地方,这既成为上级官员治理地方的良方,也是家族凝聚的文化空间,使得祠堂文化成为清水江地方文化的标识。在祠堂文化的规约下,实现了林地产权的稳定,维护了该区域人工营林业的发展,地方社会精英在“文字入疆”的引领下,以林地契约与地方教育的方式规制了地方社会。清水江下游地区祠堂文化在地方有序化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推动了地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汤夺先副教授认为敬天祭祖的祭祀仪式在中国流传了千年,祖先崇拜在人们的宗教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叶落归根”“寻根热”引起了人们对自己家族的好奇,续族谱、家谱、建祠堂等现象屡见不鲜。与祖先崇拜密切相关的请家堂仪式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请家堂是流行于鲁中南山区在年节期间举行的宗族中较为庄重的祭祀祖先仪式。他在系统梳理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象征理论与功能理论对鲁中南地区请家堂仪式进行了解读。完整的请家堂仪式过程由请家堂、守家堂、拜家堂、送家堂等环节构成,该仪式具有保障维护祖灵信仰的功能与象征性特点;是穿越生死时空限制的连接媒介,具有强化和教化的功能;具有神圣性和世俗化、功利性和目的性的特点。请家堂仪式对维系宗族秩序具有积极的价值,强化了家庭间的伦理道德秩序,维护了宗族内部和宗族间的秩序,体现了宗族社会中的亲属血缘关系的差序格局,反映了宗族内部的等级结构,展示出一种地方秩序与国家秩序、地方权力与国家权力、小家与大家之间的互动关系。

周作胜先生以“论家风在民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为题切入,认为家风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有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是最直接最现实最细碎的文化反映。我们的民族需要一种和谐友善的精神,家风文化就是这种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他讲了一个很有哲理的故事:阿联酋的绵羊,主人从小用活禽饲养,绵羊不再吃草了;养出的绵羊看见小动物,就像狼一样扑上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能改变生命的本性。家风家训的意义也在这里。一个孩子并不是天生的好人或者坏人,他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和家庭环境对他影响巨大,他接触的伦理观念、行为方式,会深深地影响他一生。因此,家风是一种珍视和体会的文化,家风家训是最直接最现实最细微的文化反映,社会发展与家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家训家风家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二、家风家祠与宗亲文化的关系

会议共设三个分会场,与会学者围绕少数民族宗亲文化、区域性宗亲文化与家风、家祠文化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一)少数民族宗亲文化

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马东东讨论了的世家贵族――帕拉家族。帕拉家族是一个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贵族世家,随着甘丹颇章政嗟慕立而兴起,随着封建农奴制的瓦解而覆灭。帕拉家族既有五位家族成员担任过噶厦的噶伦,又有家族成员担任过基巧堪布等地位显赫的僧官,集贵族、官家、寺庙上层僧侣为一身,在政教合一的旧有很大的影响。纵观帕拉家族三百多年的历史,不难发现历史上帕拉家族对维护祖国统一稳定、促进地方发展做出了贡献,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有了帕拉家族的兴旺发达。与会学者认为贵族的兴起,以及现代社会中旧贵族保留的权利和地位与国家是密不可分的,有国才有家。学术研究者要坚定爱国爱家,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国家的统一安定。

云南民族大学张亚萍以“哈尼族家文化传承与和谐社会建设”为主题,论述了家是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和谐直接关系到社会和谐。在伦理学的视角下,家庭伦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问题,而家文化是家庭伦理的核心,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乐育乡的哈尼族同胞团结、尊老的家文化尤为突出,同一个寨子的哈尼族同胞如果要修葺房屋,全寨子的哈尼族都会义务地去帮忙。哈尼族同胞在长辈面前跷二郎腿就会被认为是对自己的诅咒,可见其对长辈之尊敬。这些日常的琐碎事件呈现了哈尼族优良的家风,其实这些少数民族的优良家风都是以前儒家文化传入进来被少数民族所吸收和改造利用的,而儒家文化在汉族地区的传承却有所减弱。因此,研究和弘扬哈尼族族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宁夏大学博士生樊庆元基于对大理碑刻的收集、整理,探讨了大理碑刻中的家庭伦理道德。他以文献研究与实地调查相结合,提出白族丰富的碑刻显示出白族家庭伦理道德的特征:持家以勤俭为要;兴家以和善为优;治家以严教为旨;传家以孝道为宝。他认为大理碑刻中的家庭伦理文化深受传统儒家文化影响,从“四面征战、凶恶难狻”到“华夏之风、灿然可观”,从“地卑夷杂、礼仪不通”到“尊宗敬祖”“出入孝悌”,从“隔绝中华”“杜绝声教”到“四时墓祭”“咸遵家礼”“仁孝之风漓尽”;等等。大理白族人民在与中原汉族人民的民族大融合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交流,逐渐把儒家家庭伦理道德思想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之中,与本主崇拜、巫师巫术、道教、佛教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理家庭伦理文化。

(二)区域性宗亲文化

贵州师范学院陈业强教授以云南省富民县芭蕉箐为例,讨论了与社会和谐的关系。他认为,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的自由。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他以芭蕉箐苗族基督教信仰为研究个案,描述了教堂教会和家庭教会分裂对社会和谐的影响。根据陈教授对芭蕉箐村的了解,宗教对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影响巨大。有很多年轻人是在参加宗教活动时认识的,宗教是他们联系的纽带。芭蕉箐苗族传统家庭中男女地位比较平等,有事共同协商,夫妻共同劳动,夫妻和睦。在芭蕉箐苗族的家庭成员之间,不论信教和不信教的都能够和睦相处。他认为宗教具有社会控制功能、整合功能、心理调适功能与文化交往功能。如果对宗教的这些功能利用得当,就能使宗教发挥维护社会稳定,调动信教群众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性,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国家与外部世界和谐的作用。

民族大学马宁副教授的主题是“论‘陇西走廊’的概念及其内涵”。陇西走廊是费孝通先生在1985年提出的一个历史地理概念,马宁认为,这个走廊中古道纵横、四通八达,从古到今,既是民族迁徙、通商贸易的重要通道,也是战争频发,大军鏖战的重要战场,体现出国家权力的变换更迭,形成了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和民间信仰三大宗教文化类型,是我国著名民族走廊之一,发挥着连接河西走廊与藏彝走廊的重要作用。陇西走廊中民族成分复杂,古代活跃在陇西走廊中的氐羌民族最终融入其他民族中,近代则不再见诸史册,但是在现今各民族特别是藏族身上还能看到氐羌民族的影子,这充分体现了氐羌民族的旺盛生命力。现在陇西走廊中的民族主要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外来移民与土著民族通婚后繁衍生息下来的,各民族构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呈现出包容性特点。由于各民族信仰宗教的不同,陇西走廊中的宗教格局也表现出交错分布的特点。

西北政法大学民族宗教研究院王烨博士讨论了内蒙古边疆地区移民与地区农业文明的兴起。她认为,随着内蒙古地区移民活动的展开,内蒙古地区汉族移民人数日益增加,形成蒙汉杂居格局。在与汉族移民的生活交流中,内蒙古游牧地区传统生产方式逐步发生转变,由单一的游牧社会逐步向农牧并行的社会过渡,使得中原农耕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实现全面对接、交流、碰撞、融合。从秦汉至清代,中原农民迁入内蒙古地区,改变了当地的产业结构,推动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密切了当地与中原地区的经济联系。首先是农业生产方式得以传播,然后出现商品粮交换。大批汉人进入草原腹地,促使内蒙古西部游牧地区的生活方式逐步吸收了中原地区的农耕民族特性。饮食方式、风俗方式都发生了改变。例如,内蒙古西部地区蒙古族人民也像汉人一样鸣鞭放炮、贴对联、贴门神、燃旺火。此外中原地区的酿酒、榨油、制碱、制革、制毡、制衣、烧砖等传统手工业技术以及文化、教育等观念也跟随旅蒙商人进入草原地区。中原地区移民大量迁入内蒙古边疆地区,不仅有利于缓和中原地区因人口急剧增长与耕地相对减少而造成的人地矛盾,也促进了游牧地区的开发进程,对草原地区经济结构的完善、市场体系的形成、文化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等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家风与家祠文化

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宋锡辉教授认为,家风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家训是家庭的核心价值观,家规是家庭的“基本法”,家风是家族子孙代代恪守家训、家规而形成的具有鲜明家族特征的家庭文化,是一个家族最宝贵的财产,是每个家族成员自豪感的源泉。家风是融化在我们血液中的气质,是沉淀在我们骨髓里的品格,是我们立世做人的风范,是我们工作生活的格调。因此,大家一致认为优良家风的传承,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功能。

宜春学院蔡宇安副教授以祠堂功能的嬗变为切入点,发现在祠堂举办各种节庆活动等民间传统风俗活动的习惯存留至今。但现代社会节奏不断加快、农村空心化程度日益严重等诸多原因,使得很多农村古祠堂处于空置状态。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很多村镇充分利用这些闲置的资源,将保存较好、规模较大的古祠堂改建成为多功能的文化活动中心或娱乐活动中心,如文化室、农家书屋、健康中心等。她指出,祠堂功能具有稳定的结构,可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祠堂总体功能为宏观层次,而宗教功能、文化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等则为中观层次的功能要素,每一中观层次的功能要素又可细分出具体的微观层次的功能要素。中观层次的各项功能要素基本保持不变,而其微观层次的功能要素因时代不同、地域不同和宗族不同而有所变化。现代社会里,祠堂功能的嬗变主要表现在各中观层次的功能性质的变化,即由传统性向现代性转型。许多宗亲结合自家祠堂、宗祠的现状和功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贵州穆氏宗亲文化研究中心代表穆荣海以“传承‘和穆家风’”为主题进行了交流。和穆二字与太始祖高风亮节的有机组合而形成的“和穆家风”,穆姓人世代相传。“和穆”既是穆姓的家风,又是祖训。穆姓人尊崇祖训、尽忠报国、浩气长存。在弱肉强食的历史长河中,受战乱、瘟疫、饥荒的威胁,他们始终相互包容、求同存异、族内不争、共谋发展、自强不息、众志成城,延续了生命、传续了后人。他认为家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正而民风顺,家庭和而民族兴,民族团结而社会稳定,有稳定的社会才有国家的昌盛、民族的富强,这是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也是不争的文化现象。传统教育,要从家庭做起,家庭是整个社会的细胞。

同时,与会代表也认为在宗亲组织蓬勃发展、优良家风代代传承的背景下,当下宗亲文化研究还必须关注以下问题。

第一,宗亲文化的学术研究要进一步探索。一是中国人类学话语体系中家风文化的构建;二是宗亲文化研究评估体系的建构;三是民族学中的宗亲文化与传统儒家文化的关系;四是宗亲文化及其学术功能、社会功能的定位。

第二,传承与传播宗亲文化亟待关注的实践问题。一是宗亲文化发掘传承传播中怎样处理本姓自豪与家国兴亡的关系;二是现代科技发展变迁对宗亲文化的传承与传播的影响;三是宗亲文化研究中的族源追溯、始祖寻求中的真实性问题;四是宗亲文化研究中党和政府、学者、企业家的结合路径。

第7篇:家风家训家规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家训 家风 家庭教育

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家庭,作为一个人生命的起点,是每个人吸收养分的开始,也是每个人成长的第一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家长在孩子出生伊始就在举手投足间向他们传递着一种无言的教育。正如俗话说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前苏联教育家苏霍林姆斯基曾说过,孩子五岁以前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他的今生,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我们的大教育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家规、家训与家风则是家庭教育最基本的形式。

那么,如何做呢?我觉得应从做人和做事两个方面来说:

先说做人。

首先教育子女应从胎教开始。父母的修养对子女影响最深。为人父母者应有贤有德,教子就应趁早,此为良策也。南北朝时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云: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斜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当之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此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可反笑……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仇怨日降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亦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是也。”俗谚说“教妇初来,教儿婴孩”,也是这个意思。

其次,必须严教。俗语云:严父出孝子,严师出高徒。但封建时代之严多施以鞭笞棍棒,现不可取。声色以严,说理以严为适。刚柔相济,防邪以养正,则为上策也。清张履祥《训子语》:子弟童稚之年父母师傅严者,异日多贤;宽者,多至不孝。……严则督责笞挞之下有以柔服其血气,收束其身心,诸凡举动,知所顾忌,而不敢放肆。宽则姑息放纵,长傲恣情,行端过恶,皆从此生也。

再次,引导他们如何交友。如何交友?我认为,与人交往,不要只想着占便宜,而应想着怎样能多帮助人、多记人好,少扬己优、宽厚仁爱最为重要。对方长处多于短处,并与之志向合得来,就可与之深交,否则应及早离开。自己应以诚待人,不可虚浮向恶,否则无好人与你相交。若交上比你更劣迹的人,会害你更重。是君子就不做损人利己或者损人又不利己之人。

再说做事。

我认为做事要做到“勤俭自勉,倡廉戒奢”这八个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无论贫富,切记勤能补拙、俭宜持家。贫时思增裕,以利少些饥馑寒冻;富时想济人,解人于危难困顿。杨震“四知”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不可自欺!若能幼时入耳,少时入心,成年为官时时时融身一体,则小不致辱家,大不会害民、误国也。

家庭是每一个孩子成长发展极其重要的原动力。每个家庭是健康的、理性的,每个家庭中的孩子就是身心健康的,那么,我们社会这个大家庭也会朝着健康理性的方向发展。家训、家风恰恰是这个道德生活化最适宜的载体。

家风,这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它首先体现的是道德的力量。注重家训、家风建设是我国历史上众多志士仁人的立家之本。从古至今,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诸葛亮的《诫子书》、周怡的《勉谕儿辈》、朱子的《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良好家风的思想光芒。历史上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等,同样展现着良好的家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等教子中的古训至今为世人尊崇。好的家风不但对自己有利、对子女和家人有利,也逐步影响着大众的道德水平与社会的风气。

家训、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是先辈留给后人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智慧结晶。运用家训告诫家人、教导子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教育子孙后代最基本的形式,发挥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作用。家训的核心内容“忠、信、孝、悌、礼、义、廉、耻”等,与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中的24个字尤其是公民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内容是一脉相承、基本契合的。在加快改革步伐、努力实现中国梦的新形势下重提家训、家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了建立一个和睦、安定、和谐的家庭,进而形成一种健康、阳光、民主的社会风气,从而提高我们大中华的民族素质,同志们,快快行动起来吧!

参考文献

[1]颜之推《颜氏家训》。

[2]诸葛亮《诫子书》。

[3]清・张履祥《训子语》。

第8篇:家风家训家规心得体会范文

为贯彻落实《县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关于印发<关于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月”暨“新时代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十大行动”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文明办〔2019〕4号)文件精神,镇全面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不断提升农村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镇结合自身实际在全镇组织开展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十大行动,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自治组织建设行动。全镇村级红白理事会、道德理事会或禁赌禁毒会基本建立。大力推进自治组织建立健全章程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道德理事会制度》《婚事简办制度》《丧事简办制度》等自治制度或公约,充分发挥自治组织引领作用。

二、文明创建深化行动。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生态宜居为关键,乡风文明为保障,治理有效为基础,生活富裕为根本,深化“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等创建活动,着力加强最佳乡规民约、最佳温暖社区和经典家风好故事的宣传使用。

三、思想道德星光行动。着力汇聚群众力量寻访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常态开展推报评议和工作,在村(社区)设立好人榜,深入挖掘凡人善举,弘扬真善美,引导农民群众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组织农村模范代表参加道德模范先进事迹志愿巡讲巡演,充分发挥道德讲堂作用,传播身边正能量。

四、村规民约培育行动。以体现村民利益和意愿为根本,规范村规民约制定程序。对已有现行村规民约按照“通俗易懂、简洁明了”原则进行调整。着力在治理“人情攀比”“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上下功夫,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乡风民俗。

五、家规家训弘扬行动。扎实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家规家训评选实践活动,着力挖掘古家谱、古家规家训,让家规家训上墙、入户,推动全社会更加注重家庭文明建设。结合全县道德模范等评比,宣传好家风好故事。开展家规家训上墙、置入户、进楹联活动和集中宣传展示活动,进一步传播家庭美德,推广好家风好家训,使家规家训可见可学、深入人心。

六、村史村志编撰行动。把村史村志编撰作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市、树立文明乡风的细胞工程、基础工程,激发村民爱党爱国爱乡爱家热情。选取河坝村组织开展村史村志编撰试点工作,通过真实的史料、生动的事实唤起群众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展示乐至独特乡土文化、农耕文化。

七、志愿服务普及行动。强化志愿服务宣传工作,多渠道、多形式宣传推广志愿服务理念,积极引导村民群众广泛参与。制定农村志愿服务专项计划,推进农村志愿服务蓬勃开展,助推乡风文明建设。组建了1支人员相对稳定的志愿服务队,并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推进农村志愿服务蓬勃开展,助推乡风文明建设。

八、城乡结对共建行动。深入开展文明单位与村社结对共建活动,力争通过“城乡结对、文明共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快推进城乡文明一体化进程。

九、环境卫生洁美行动。在城郊、农村地区组织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结合观兴实际制定环境卫生知识指导性标准及规范性要求,通过宣传单(栏)、村广播、村民会议等多种方式普及宣传,为加强村民个人卫生、改善生活环境、规范垃圾投放、防治传染性疾病等提供具体指引。

十、文明新风传播行动。在村社区、文化院坝等点位,开设固定“文明新风”专栏,利用宣传文稿、图片等平面阵地大力宣传文明新风新事。利用村广播增设文明新风宣传专栏,宣传先进典型、村规民约、家风家训等事例。依托“文明新风润万家”行动,深入农村开展“除陋习树新风”巡演和移风易俗宣讲等活动。成立了多支专门本土队伍,常态化开展文化健身、宣传活动,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镇把十大行动融入全镇宣传思想文化提升行动中,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打造形成一批高品质的实物产品、叫得响的工作品牌和可推广的示范点位,带动乡风文明建设的整体推进。 

第9篇:家风家训家规心得体会范文

XX届级部xx个班xx名学生(寄宿班xx个走读班x个)的思想教育工作和安全卫生教育工作,在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下,特别是个班主任的辛勤教育劳动下,继承了XX届级部的管理、教育的经验,圆满地完成了学期初的工作计划,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所做得工作和取得的成绩

1、入学教育

(1)在政教处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安排下,8月30日至9月1日,对XX届全体学生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军训教育活动,在教官的辛勤教育下,学生在坐姿、站姿和内务整理等方面进行了规范的教育,也磨练了学生的意志,锻炼了学生的韧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校规校纪教育。军训期间各班利用军训期间的晚自习时间,对全体学生进行了校规校纪的教育,各班认真学习了《中学生守则》、《中学生一日常规》、《xx市第十二中学学生一日常规》、《xx市十二中学学生违规违纪处罚条例》和《xx市第十二中学学生仪表仪容要求》。

(3)学习校训和三风。各班组织学生学习了我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和校训。每一个学生都能牢记校训和三风,做到校训在脑中,三风在心中。

这些活动的开展,对规范学生的行为。促进良好的校风、学风的形成,引领学生积极向上,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开展了主题教育活动。根据政教处的安排,每一月对学生进行一个主题的主题教育活动,9、10、11、12月分别开展了文明守纪、爱国爱校、集体精神为主题的主题教育活动。各班利用主题班会课、班刊、晨会,有的班级还利用板报,对全班同学进行主题教育,各班规定的主题教育内容不少,自选教育内容有特色、有针对性。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对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引领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扎实开展了仪表仪容检查督促工作。在XX届级部对学生进行仪表仪容的检查督促的基础上,扎实开展了仪表仪容的检查督促工作,各班选派了一名学生共20名学生,分成5个小组,每周对20各班学生进行仪表仪容的检查,对分析不规范的学生进行教育,督促及时纠正。级部于十月份和十二月份进行了2次仪表仪容的专项检查,对不合要求的学生予以纠正。根据每周的检查评分每一月进行一次文明行为星的评比。这一活动的扎实开展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开展了星级班级和文明示范班级的评比。根据政教处的要求,每一个月进行一次星级班级和文明示范班级的评比,七2班的14个班被评为文明示范班级,其中8班2次被评为文明示范班级。20个班级都获得若干颗星。星级班级和示范班级的评比,对形成我级部“在竞争中和谐,在和谐中竞争”的良好级部风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开展了励志教育活动。11月初开展了励志班歌比赛,11月下旬开展了班级风采展示报告会,12月份与xx中学进行了班主任经验交流,12月份组织全体班主任参加了xx三校首届班主任论坛,XX年12月29日在报告厅举办了XX年有点晚会。这些活动的开展对激励全体师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努力工作和学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6、认真开展了安全教育和卫生工作。 各班利用主题班会课、晨会和班刊等教育阵地认真开展了安全教育和卫生教育工作。先后对学生进行了交通安全、饮食安全、课间安全、室外课安全、人际安全、预防防寒保暖、防摔伤、预防传染病、预防结核病等安全卫生教育。还利用七年级教学开放周请高成林老师在七12班为全体班主任上了一堂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主题班会课。高老师的精心准备,加上精美的课件和幽默的语言,博得了全体观课老师的高度赞誉。

7、成功召开了学生家长会。12月2日下午召开了第一次学生家长,请安师大xx教授为全体走读班的家长做了“架起两代人的心灵桥梁——--谈与学生沟通的艺术”,政教处xx主任和级部长xx主任,为全体寄宿班学生家长开了广播校会,向各位家长汇报了我校我级部的情况,对家庭教育提出了要求,各位班主任在班级教室里有召开了班级的家长会。家长会的召开对加强家校联系与沟通,共同教育学生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班的作用。

8、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各班在学期初建立健全了留守儿童的资料,为留守儿童召开主题班会,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为留守儿童共同撑起成长的蓝天。

二、工作中的不足

1、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的成效不明显,还需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