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工程特点范文

生态工程特点精选(九篇)

生态工程特点

第1篇:生态工程特点范文

【关键词】提高;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

1.生态环境受水利工程影响的原因

生态环境受水利工程影响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水利工程自身存在缺陷;因为建设水利工程无法避免的将改变原河流的流向,而原河流流向的改变又必然将会破坏生态系统。

第二个方面,人类未能按着自然界的规律行事,缺乏自我约束。一些人往往只顾自身的利益,无节制地向大自然掠夺资源,一旦这种索取超出了水资源环境实际的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将会遭受严重的破坏。

第三个方面,因为受目前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人类在特定的时间条件下对大自然的规律没有充分的认识,很容易忽视建设水利工程中出现的生态问题。

第四个方面,监管不到位,管理制度存在缺陷;水利工程建设导致的生态问题,往往由于管理制度或者监管不到位,导致问题的加剧,解决起来变得非常的麻烦。

2.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的必要性

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是指,在遵循生态平衡的要求与发展下,从生态的角度出发,建立符合可持续利用和良性循环的水利体系,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现如今,水利工程建设必须走生态水利的道路,也就是说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是必然的选择。

首先,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是保护与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迫切要求。近几十年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气候变暖、冰山消融、海平面升高、动植物消亡、江河水污染等等。与此同时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洪水等频繁发生。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在一步一步的恶化,这对人类自身的发展与生存构成了直接的威胁,怎样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急需解决的课题。我们都非常的明白,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和各行业、个人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就水利工程建设来说,其和生态环境密不可分,水利工程建设带来的环境影响也非常的广泛,主要包括土地淹没、生物多样性受影响、小气候的形成、库区移民等等。水利工程建设面对如此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水利部门必须转变传统的治水思路,走生态水利的道路。

3.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必须遵循的原则

3.1经济性与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原则是任何建设项目必须遵循的,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也不例外。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必须在满足供水、灌溉、发电、航运、旅游、防洪等基本需求外,还必须满足可持续性的要求。为了确保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的安全性,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不仅要符合生态学的原理,同时也要符合水利工程的原理。符合水利工程的原理及遵循工程力学与水文学的规律,唯有遵循了工程力学与水文学的规律才能确保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的安全。建设好的水利工程应该能够承受干旱、冰冻、风暴、洪水等自然灾害的破坏力。为了能够确保水利工程的耐久性,必须在建设水利工程时对河势运动的规律进行动态的研究。在进行河流横、纵断面设计时必须充分的考虑到河流侵蚀、冲刷等特征。经济性原则也是任何一家建设企业在建设时必须考虑与遵循的原则。

3.2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

很多的相关专家对生物群落的多样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结果都显示生物群落多样性和非生物环境的空间异质性显正相关。这种正相关体现了生命系统和非生命系统间的耦合与依存关系。生境空间异质越高的地区,其能够容许更多的物种共存,反之亦然。河流生态系统生境的特点主要包括:上、中、下游的生境异质性;水陆两相与水气两相的联系紧密性;河流横断面形状的多样性;河流纵向的蜿蜒性;河床材料的透水性等等。第一种生境特点造就了丰富的流域生境多样化条件;第二种生境特点形成了比较开放的生境条件;第三种生境特点表现为浅谈与深潭交错;第四种生境特点形成了缓流与急流相间;第五种生境特点为生物提供了栖息所。

4.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的建议

4.1加强对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重视,注重生态效益

对自然河流实施控制是传统的水利工程设计的特征。而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要求水利工程师树立新的理念,放弃传统的控制自然界理念的动机。由于人类不可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控制自然界,因此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才是人生存发展的最终目的。在进行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时为了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人们应该充分的利用生态系统的自设计与自组织这个自然界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由于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有其特性,不存在两条一样的河流,即使对同一河流在不同的区域其特点也是不同的,因此,在进行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时必须因地制宜,对该区域进行充分的考察,充分的尊重该河流在该区域的美学价值与自然属性,最终形成最好的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方案。另外,实现水资源的良性循环是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的前提,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应该使得水利工程既满足生态环保的要求,同时也满足人们生活与环境质量的要求。

4.2做好水利工程环境监测工作,加强施工区域的保护

对已经或者正在建设的水利工程,应该建立相应的环境监测项目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遵循环保的标准。在该指标体系当中对相关监测人员与单位的职责应该做明确的规定,这样出现当出现问题就能及时的找到相关的责任人,使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

5.总结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关注生态是人们思想认识升华的必然结果。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水利工程生态问题的突出不仅降低了工程的效益,同时使得人和自然的和谐遭受到了破坏。要想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转变我们原有治水思路,对水利工程的建设应该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就随之产生了。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能有效的将生态化建设融入到水利工程建设中来,能有效的解决水利工程建设导致的生态问题。作为现代的水利工作者,其核心工作是正确的处理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间的关系,就水资源的实际承载能力进行充分的考虑,将传统的工程水利变为生态水利,更好的促进现代化建设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斌.浅谈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的思考[J].内蒙古水利,2010(125):157-158.

[2]张学文,马恒有.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的思考[J].工程技术,2009(17):100-101.

[3]李玉会,郭德发.浅谈生态建设在水利工程中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0(3):248-249.

第2篇:生态工程特点范文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陆生生态保护;环境监理要点

水利水电工程是为适应人类防治水害和开发利用水资源需要而修建的工程,在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也会产生一系列的自然环境的破坏,打破生态平衡等环境影响。同时水利水电工程又是生态环境破坏与影响比较复杂的行业,其中水利水电工程的陆生生态保护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环境监理重点工作。

1陆生生态保护环境监理目标与原则

陆生生态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分成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由于不同的气候土壤等条件,陆生生态系统又进一步分为各种亚类型约600种。包括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及珍稀、濒危和特有物种等。工程项目施工期陆生生态环境监理目标是,全面保护区域的生态系统整体性结构和生态过程,重点保护工程建设所涉及或影响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等敏感目标与其主要生态功能,保护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和特有物种,保护工程影响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滩地和沼泽等湿地生态系统及其功能、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使区域和流域生态系统整体结构和功能,随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得到保护、补偿、改善、提高。工程施工期环境监理的原则是: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按照预防、恢复、减缓、补偿过程实施,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生态保护与生态补偿相结合,一般性常规措施与特殊性重点措施相结合,妥善处理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实现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功能的可持续维持。

2陆生植被与植物保护环境监理要点

植被与植物对维系陆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生态濒危物种是指生活在特殊生境中、对外界环境极为敏感、极易受到自然因素或人类干扰等原因,导致其生境消失而形成的濒危物种。

2.1珍稀、濒危和特有植物保护

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措施。受工程影响的珍稀、濒危植物,地方特有植物,名树木,都要实施有效的就地保护。在无法实行就地保护时,应进行异地移植。在植物迁地保护时,要根据工程区受保护植物的特殊性、典型性、代表性及植物生长现状、地点以及受工程影响的面积、数量等,制定具体可行的保护措施,保证移植成活和可以长久地生存、生长。根据水库淹没处理设计规范,水库蓄水前要进行清库,以保证库区水质。同时,在清库过程中关注对珍稀野生植物的保护。水利水电工程影响珍稀、濒危和特有陆生植物,不易迁移栽培的,可采取就地保护措施,主要有避绕、围栏保护、挂牌保护等措施。建立专门的珍稀、濒危和特有陆生植物为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或树木园。这类具有特定保护目标的自然保护区,一般是残存的保护对象的集中分布区。加强对残存的珍稀和特有植物的保护,也是一种补偿措施。对因特殊的工程建设需要而必须进行自然保护区调整的,必须按照国家《自然保护区条例》、《部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和功能区调整及更改名称管规定》等有关法规执行。珍稀、濒危和特有陆生植物保护的管理措施,主要是根据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划定管理范围,制定生态建设规划,制定本工程陆生植物管理实施细则。严格工程施工环保监理和移民安置区环保管理,如严禁砍伐、损坏植被和保护珍稀、濒危和特有陆生植物等。

2.2森林、草原植被保护

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保护的关键是保护植被。根据森林、草原主要种类、群落、覆盖率现状,明确影响因素、面积、数量和程度,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工程区现有的森林、草原植被保护。任何工程建设都要侵占和破坏一定范围内的植被,造成生态功能的的损失,因而需要改善其余植被的质量以补偿这类损失。制定和落实切实可行的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幼林抚育规划及草原保护规划,合理调整评价区的植被结构,提高植被盖度和改生态功能。库区要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坡度在25°以上的地段要种草、植树,实现全覆盖。坝址附近的山坡要作为重点,恢复和重建植被,不仅实现高覆盖盖率,而且要注意景观美化,四季有花有绿。在工程施工期间,采用巡山和设卡方式进行森林管护。严格管理管护禁伐区内的森林、灌木林和限伐区的森林、部分灌木林和商品林区的部分林地和禁牧区草原。根据森林草原资源的分布、林草布分结构、生态地理位置等因素,划分管护片、责任区(或地块),使资源保护落到实处。对可能恢复为耕地的施工迹地,必须恢复为耕地,大力造耕地以发展种植业,对工程建设施工中形成的次生裸地要及时覆土,还林还草。

2.3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监测和管理

在工程建设施工期,进行生态影响全过程环境监理和监测,环境监理区包括主体工程建设区、移民安置区等及施工有关的区域和涉及敏感保护目标的地区。施工期主要监测水环境河流水质变化及噪声和空气污染影响。监测野生动植物生境的变化,区域植被动态变化以及生态系统整体变化,敏感环境区情况和重要敏感保护对象的生存发展状态,采取的保护措施的有效性以及工程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等。

3陆生动物及其生境保护措施

具有重要经济价值或科学研究价值的受工程影响的珍稀、濒危、特有陆生野生动物,都是环境监理重点保护对象。

3.1野生动物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

施工期间的野生动物保护的就地保护,是根据拟保护动物的特殊性、典型性、代表性及重要性,按分布现状分析确定保护动物与工程相距位置及影响程度,按其生态习性,尤其是繁殖的习行环境要求和食物来源情况,提出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对无法实施就地保护而受影响野生动物又具有异地生存能力的,可采取迁地保护措施。迁地保护措施方案还要在试点或科学试验基础上确定。应选择在动物迁徙时期进行个体捕获、运输、栖息地安置,在新的栖息地要配备饮用水供给,修建防护栏,进行食物供给、疾病防治等养护管理工作。建立“生物通道”,陆生动物采用就地保护措施确定其保护范围,建造专门通道、护栏、警示牌等工程。野生动物种群普遍衰退和物种濒危甚至灭绝的重要影响因素是生境“岛屿化”。有效地保护野生动物,就必须打破阻隔,使野生动物“岛屿”式生境相互联系起来,建立“生物通道”。

3.2工程施工和移民安置区严禁捕猎野生动物

施工人员必须遵守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施工期严禁在施工区及其周围捕猎野生动物,特别是国家保护动物。有针对性地对一些地势比较平坦、水流缓库汉进行有效的管护,严禁捕杀水生经济动物。严禁任何人对鸟类进行猎捕。严禁施工人员和当地居民捕杀两栖和爬行类动物。

3.3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安全

水库蓄水期,库区的野生动物和自然疫源疾病的传播者(部分鼠形兽),将向非淹投区转移,在库周其密度将有所增加。此时,既要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关系,又要重视对非淹没区的人、畜和工程施工人员的自然疫源疾病防治和防疫工作。

3.4减少施工爆破对动物的惊扰

要减少工程施工爆破噪声对野生动物的惊扰,做好爆破方式、数量、时间的优化。在鸟类繁殖期,尤其须防止爆破惊扰,对爆破施工应规定避开动物繁殖期。

参考文献

[1]张保利,杨林.建设项目工程环境监理100问[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第3篇:生态工程特点范文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 河道综合治理体系 环境保护

在现代水利工程建设中生态水利工程是一个新的分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生态水利工程认为水利工程建设不仅要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需求进行满足,还需要保护好水生态系统,使得健康环保和持续性发展的水利工程得以建立。虽然当今社会科学在不断的进步发展,但是大家也明白了,虽然传统意义上的水利工程能够使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得以满足,但是,实际上这样的水利工程将重点放在了假设经济和促进社会发展上,但却没能很好的注意到河流生态系统自身也具备规律性和特殊需求的特点,这样由于水利工程建设使得河流生态系统功能得到退化,既不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还会对后世子孙的发展造成危害。在以后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用切实的重视起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着眼于全球,对生态水利工程、河流生态建设及河流环境立法进行考量,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中传统的防污染技术、循环经济模式及综合水资源管理都将成为一种重要的手段。

一、提高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原则及措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在不断的开展,同时基础设施也逐渐得以完善,特别是大型工程的建设,近现代以来,这样的大型水利建设工程大量的得以运用,造成了很多自然河流渠道化和非连续化的现象,另一方面,河流的栖息地面积在不断的缩小,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河流生态系统,许多生活在河流中的鱼类不得不离开河流寻找其他合适的生活场所。因此,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其前提是必须要做到对生物群落多样性的维护,尽最大努力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所以,大家必须要认识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才是水利工程兴建的目的,绝非是破坏。要想实现对生物群落多样性的保护,具体的措施是在生态水利工程开展之前对生物群落动态和环境进行监测,事前生态系统监测一般情况下可借助下面两种方法得以进行:其一是对生态变量的最优值进行监测,其二是对生态变量的最低值进行监测。以得出的这两个生态变量值为基础,在二者间形成一个关于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后包络图。然后,将反馈调整式的设计方法用于生态水利工程中,不断反复循环的进行设计、执行、监测、评估、调整的操作流程,以保证生物多样性不被破坏。这是一种以监测为基础的反馈调整式的生态水利工程的总体方案设计,首先是对工程的设计、执行以及管理,再是评估工程以及周边环境影响变量,接着针对水利建设带给生物植被的影响进行定量评估,最后,针对上述情况进行调整。依据这样的水利工程设计方法,能够从根源着手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周边生态环境受到的生态水利建设工程的破坏。还有一种方法是直接引进鸟类、鱼和其他物种或是在岸边进行人工植被的种植。促使河流异构性形式的提高,在最大程度上使其与自然河流地貌学原则相符合,提供良好的条件以为生物群落多样性的保护提供保证才是生态水利工程的重点所在。

二、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性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我国传统哲学关注的重点,直到现在我们依然努力追求这一点,力图切实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为,这是对崇尚自然,遵循自然法则的哲学的建筑理念的反映,事物之间总是存在着互相牵制、作用的关系,这也是当今社会和谐共存发展理念的贴切反映。要在对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性做到切实遵循的基础上进行生态工程设计,也就是说在原有的生态系统中自然设计和组织功能以及自我修复功能的基础上,生态工程设计主要是发挥辅的加工作用,以尽量实现促进人力与自然力相互和谐得以实现的水利工程设计。

在设计生态水利工程时,设计师要对两个方面进行考量,一方面是流域的水质水文、土壤、地貌特征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是植被种类、生物种类及其密度等的生态价值。同时,设计时还要考虑到如何防止外来物种的引入,以避免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生态水利工程的建造不是为了对环境进行改造,而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所以,在建设水利工程时,工作人员切不可本着用“人类的力量去改造大自然,树立新工程”的概念。人们要学会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合理的利用,使其能够服务于人类社会,进而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赢。水利工程的建设,必须要对河流的自然属性做到尊重,因地制宜,以保护为前提对其实现生态开发。

三、景观开发的整体性原则

首先,大家应当知道水生态系统是一个大的系统,它包含了生物系统,一般水文系统和人工系统工程设施。

作为人类活动的一部分,一般的水文系统与生物系统相结合,最终形成天然的生态系统。形成了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水域的生态系统。同时,还必须重视水栖息地的环境波动流动性和随机性的特点,河流淤积的变化和运动将引起侵蚀的运动,这些运动将对生态水系统造成严重的污染后果,人类的生活环境也因此面临巨大的挑战。所以,在进行对水利工程的景观开发时,要从长远的角度看问题,不能只着眼于目前的盈利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即是,要注重景观开发的整体性。

在开发生态水利工程时重视整体性原则的具体表现为:(1)注重流域特点。由于河流不断流动,在不同的时间内河流的流量和水位等水温特点都呈周期性变化从而对生物的迁徙和群居都造成了不同的改变。(2)要注重生物包括植物和动物的分布区域和生存环境的变迁。(3)要准备好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周边环境进行长期监测、评估、调整的工作。因为环境的变化不是短时间内骤变的,而是循环渐进的。向蝴蝶效应般在时间上需要漫长等待,而对整体环境带来的变化又有可能是大家所无法想象的。因此,要基于以上整体原则进行水利生态工程景观的开发,不能以破坏环境为前提。

四、结语

由于传统的河道治理工程难免会加重环境负担,而且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水利工程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重目的。大家只要认识到生态环境与水利河道之间的关系,才能最终在河道治理中应用到生态水利。

参考文献:

[1]谷晓存,刘景春,吴庆伟.城区河道治理与环境协调共处的

第4篇:生态工程特点范文

关键词:森林 林业生态工程 管理 可持续发展

1 引言

森林是自然界中的一个重要的生态系统。我国是一个森林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林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然而,由于长时间的木材生产,使得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虽然近年来实施了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天保工程等项目,恢复和改善了现有的生态环境,但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仍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为此,我们要继续加快实施以追求生态经济最佳平衡为核心目的的林业生态工程,使其所具有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2 林业生态工程概述

2.1 内涵。林业生态工程是随着林业发展战略转移、国家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需求而通过继承、交叉形成的一门新的工程。它是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科学与生态工程原理,针对自然资源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从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的以木本植物为主题,并将相应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群人工匹配结合,进而形成一种稳定而高效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过程。

2.2 特点。从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林业生态工程的核心就是在对生态理论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根据生态理论,以生态环境改善为目标,通过工程措施即进行系统设计、规划和调控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工艺流程、信息反馈关系及控制机构所进行的林业生态建设。此工程旨在坚持土地资源优化组合的原则,通过大力植树造林,全面保护和科学经营现有森林,合理调整森林的分布格局和功能结构,来充分发挥森林改善生态环境、抵御自然灾害的生态功能。

2.3 内容。林业生态工程包括以下内容: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总体布局与规划,六大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情况与特点,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空间分布,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战略,立地划分与适地适树,不同区域山丘区环境、资源、水土流失及土地利用特点,树种选择与林分组成,整地与造林方法,合理密度与密度控制,幼林抚育、防护林的林分定向培育,以山系、水网、流域等为单元的生态防护体系的构成与特点,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农林复合、农田林网、河岸道路防护、灾害地植被恢复、海岸防护等防护林的配置与构建技术,干旱、盐碱、风沙、干瘠、钙积层等技术问题。

3 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

我国林业生态建设是从解放后开始的,1978年“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林业生态工程进入了大规模的建设时期。几十年来,随着此工程的不断成熟与完善,使得我国的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并构筑起覆盖普及、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林业生态体系,亦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然而,从工程实施的过程与结果分析,目前,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仍存在诸多不尽人意的问题,如当前的经济发展核算方式不能有效激励政府部门投资和管理林业生态工程,林业生态工程尚未形成科学的工程建设管理体系,缺少科学的统筹规划,工程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资金控制等缺少有效的制度保障,工程所涉及部门之间缺少有效的协调,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成为制约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瓶颈。为此,我们在赋予林业重要地位的同时,应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和手段来进一步推进林业生态工程的发展。

4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也为“十二五”的建设奠定了基础。为了实现党的十七大所提出的目标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建成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在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做到“三个坚持”:第一,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在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国情、林情出发,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第二,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即要做到建设与管理、保护与治理、兴利与除害并重、并举,以此实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目标;第三,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即将增加资源总量、优化资源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和加强资源保护做为工作重点,把林业生态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5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发展思路

5.1 加大投入,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一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地吸引社会力量筹措林业生态建设资金,引导有关单位和个人积极投资、共同建设林业生态工程;二要在税收、信贷、服务等方面实行倾斜,对一些重大项目应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或税收优惠等方面支持;三要进一步提高地方公益林补偿标准,扩大公益林补偿面积,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向林业生态建设投资。

5.2 突出重点,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第一,大力加强丘陵岗地植被恢复工程、沿海防护林,突出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林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等;第二,继续实施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风沙源治理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提高建设水平,确保建设质量;第三,进一步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城乡结合部要大力发展环城绿化带、郊野公园、隔离林带,农村牧区要重点构筑村庄绿化、农田林网和发展庭院林业。

5.3 科技引导,强化工程的技术含量。第一,要重点开展困难立地造林技术、植被恢复技术,并加快低质低效林改造,做好国家森林抚育试点;第二,围绕林业良种壮苗选育、中幼林抚育、速生丰产林建设、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综合利用、多种经营等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攻关;第三,侧重种群选择及种群匹配工程,并考虑种群之间在生长时间、节律上的搭配,生态工程的工程措施应侧重生态环境重建中必须采取的技术。

第5篇:生态工程特点范文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 A

作为国家基础设施的水利工程,对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增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工程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一直以来水利工程在给国民经济带来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副作用,那就是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如何实现生态环境和水利工程的协调发展,当地政府应当重视并确保做好的一项工作。

一、生态水利工程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水利工程作为一项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保障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的重要基础工程,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同时,经济稳步增长的目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又对水利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的增强,水利工程中存在的一系列突出问题也逐渐凸显在人们面前。

1.1、设计方法和评价标准缺乏因地制宜的特点

我国地大物博,版图在经纬度上跨度都很大,具有多种不同的地理条件和生态条件。因此,在进行水利工程的设计规划时,一种方法或标准显然不可能适合所有地区。这就要求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规划要充分考虑地区差异,避免规划设计方案“水土不服”现象的产生。

实际上,目前我国针对生态水利工程的也有一些评价标准和方法,如表1所示。但这个标准是统一的,没有针对不同地区的具体评价标准和方法。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特点,采用同一套标准和方法显示是不合适的。这就造成,具体的生态水利工程在设计规划时就具有不合理性,加之其它阶段类似问题的影响,最终的水利工程的质量必然会大大缩水。

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缺乏针对生态水利工程的专门研究较少。生态水利工程与水利工程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结合生态学的有关原理,需要不同学科之间的有机配合,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目前,针对生态水利工程的整体的专门研究较少,导致相关技术标准尚未完善。

表1、生态水利工程的评价指标与方法

在生态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之前,我国一直把经济增长放在首要位置。在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中,实用性、经济型是重点关心的对象。近年来,随着观念的转变,维系生态环境也成为水利工程规划设计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我国生态水利工程才刚刚起步,从很大程度上讲,观念仍未得到转变。有些地区虽然一斤率先将生态水利工程这个名词纳入议题,但在规划设计中仍然未能充分认识到维系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这必然会导致在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中,生态因素更多的是象征性的,并未被充分融入到规划设计工作中去。观念问题往往是大多数问题的罪魁祸首,因此维系生态环境意识的缺乏,也成为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的决定性问题。

1.3、与原有水利工程之间缺乏协调性

生态水利工程往往需要在原有水利工程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优化,或者与原有水利工程相互配合。不管怎样,如何实现生态水利工程与原有水利工程有机结合、协调运作,是目前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重点问题。目前的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往往较为孤立,对同原有水利工程的协调性考虑较少。导致二者长期处于分离状态,不仅无法最大限度保证原有水利工程不被破坏,而且无法充分发挥新的生态水利工程的优势。

二、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原则及措施

生态水利工程是生态科技与水利工程的有机结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专业性。因此,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对整个生态水利工程来说具有决定性意义。生态水利工程需要因地制宜,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法和评价标准,但也需要一些基本原则作为指导。

2.1、以维系生态环境为大前提

注重生态环境的维系是生态水利工程与水利工程最大的区别,也是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规划的首要原则。在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规划过程中,要全面充分注重维系生态环境。首先,要转变观念,要充分意识到在新形势下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彻底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与经济效益等同的位置上。其次,要因地制宜,对不同的区域要采取不同的设计方案,最大限度减小水利工程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在进行规划设计之前,应当对相应区域的自然环境心境调查,确保对目标区域的生态条件有详细全面的了解。

2.2、在维系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尽量保证经济性和安全性

生态水利工程实质上还是水利工程,只是在一般水利工程的基础上,加上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大前提。因此,生态水利工程要在维系生态环境的大前提下尽量保证经济性和安全性。生态友好性、经济性、安全性都是生态水利工程应该而且必须具备的特点,其中生态友好性是前提。在实际的设计规划中,在这三者之间总能找到一个最大公约数,即最大限度实现这三种特点的设计方案,关键在于对实际设计对象的各种条件的了解程度。要对实际生态水利工程的具体功能进行详细调研,仔细分析其标准,确保在满足功能标准的条件下尽量减少浪费。在满足生态保护要求的大前提下,根据要求初步制定若干种可行方案,然后再对每种方案的成本和可靠性进行评估,选择最优作为最终方案。

2.3、注重生态水利工程的整体性

在生态水利工程领域,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绝非是指一条河流或一个流域,而是包括所有生态系统所必须因素的整体的系统。这些因素对于生态系统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在维系生态系统稳定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对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来说,每一个生态因素都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在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规划中要把眼光放在整个生态系统。在规划设计时,要在充分了解各个生态因素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制定出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的、综合的系统方案,而不是仅仅考虑水文系统的修复问题。若把整个生态系统分开来看,孤立地去解决某个方面的问题(比如说水文系统的修复),那么最终的效果是治标不治本的。所以说,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要遵循整体性的原则。

第6篇:生态工程特点范文

边坡工程设计的特点

非标准设计:不同类型的边坡有不同的特点,同类边坡和灾害也会因形成条件、成因机制、稳定状态等的差异而具有各不相同的特点,边坡治理工程设计对每个边坡的治理部位和范围、采取的方案和措施也是互不相同的。所以,边坡治理工程设计属非标准设计,必须对每个边坡进行具体的针对性设计。

风险性设计:

不稳定边坡都是不良的复杂地质体。

治理工程承受来自边坡体和外界的各种荷载,不仅自身应具有足够的抗变形和破坏的能力,而且还要求下伏的地质体也具有优良的性质。

边坡治理工程技术迄今还是一门不严谨、不完善、不成熟的科学技术。因此,边坡治理工程设计必然存在着相当大的风险性。

应急设计:边坡形成虽然都有一个较长的孕育过程,但其发生灾害却往往具有突发性。为了防止边坡地质灾害的发生或减轻其危害程度,在边坡灾害发生前后开展的防治工程设计,不少情况下具有应急设计的特点。此种情况下,通常是边勘察、边设计、边监测、边施工。

综合防治设计:单一的治理工程措施有时难以承受来自边坡体和外界的荷载,

从而导致工程失效。因此,针对每个边坡的特点,在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综合防治是非常重要的。即使工程投资不能一次到位,也应在治理方案的基础上,进行分解,采取分期、分步实施的办法进行综合防治。

二、边坡植被物种配方应遵循的原则

遵从植物生态习性,因地制宜

植物的生态习性是指植物生长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包括气候生态条件、土壤生态条件、生物生态条件等。气候生态条件(光照、湿度、温度等影响植物的生长繁殖,决定植物能否顺利越冬,越夏,土壤生态条件(养分、肥力、结构、pH值、盐分等)与植物的生长密切相关;生物生态条件关系着植物的生长发育。如果外界环境不能满足植物的生态习性,植物生长就要受到阻碍甚至发生退化。因此,在选配植物时应综合考虑环境条件,因地制宜合理种植。

保持物种多样性,建立自然群落结构

目前.学术界就物种多样性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提出了很多假设,如冗余种假设、零假设、特异反应假设、铆钉假设等,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还没有完全一致的认识。多数生态学家认为,物种多样性是群落稳定的一个重要尺度。物种多样性指数高的群落,物种之间往往形成比较复杂的关系,植物链或植物网更加趋于复杂,当面对来自外界环境的变化或群落内部种群的波动时,群落有一个较强的反馈系统,可以缓冲干扰。

遵从生态位原则,优化植物配置

基于物种多样性的考虑,在利用植物进行边坡防护时采用的植物种类较多,这就要求拟定一个合理的配方,因自然群落中的物种、种群不是偶然的组合,而是生态上的协调与组合。绿化植物的选配除了要考虑它们的生态习性外,实际上还取决于生态位的配置,这是生态防护工作关键的一步,它直接关系到系统生态功能的发挥和景观价值的提高。因此,在选配植物时,应充分考虑植物在群落中的生态位特征,从空间、时间和资源生态位上的分异来合理选配植物种类,使所选择植物生态位尽量错开,从而避免种间的直接竞争。

三、边坡植被防护技术分类

人工种草护坡

人工种草护坡,是通过人工在边坡坡面简单播撒草种的一种传统边坡植物防护措施。多用于边坡高度不高、坡度较缓且适宜草类生长的土质路堑和路堤边坡防护工程。具有施工简单、造价低廉等特点。但由于草籽播撒不均匀,草籽易被雨水冲走,种草成活率低等原因,往往达不到满意的边坡防护效果,而造成坡面冲沟,表土流失等边坡病害,导致大量的边坡病害整治、修复工程,使得该技术近年应用较少。

平铺草皮护坡

平铺草皮护坡,是通过人工在边坡面铺设天然草皮的一种传统边坡植物防护措施。具有施工简单、工程造价较低等特点。适用于附近草皮来源较易、边坡高度不高且坡度较缓的各种土质及严重风化的岩层和成岩作用差的软岩层边坡防护工程,是设计应用最多的传统坡面植物防护措施之一,但由于施工后期养护管理困难,平铺草皮易被冲走,且成活率低,工程质量往往难以保证,达不到满意的边坡防护效果,而造成坡面冲沟,表土流失、坍滑等边坡病害,导致大量的边坡病害整治、修复工程。近年来,由于草皮来源紧张,使得平铺草皮护坡的作用逐渐受到了限制。

蜂巢式网格植草护坡

蜂巢式网格植草护坡,是一项类似于干砌片石护坡的边坡防护技术。是在修整好的边坡坡面上拼铺正六边形混凝土框砖形成蜂巢式网格后,在网格内铺填种植土,再在砖框内栽草或种草的一项边坡防护措施。该技术所用框砖可在预制场批量生产.其受力结构合理,拼铺在边坡上能有效地分散坡面雨水径流,减缓水流速度,防止坡面冲刷。保护草皮生长。这种护坡施工简单,外观齐整,造型美观大方,具有边坡防护、绿化双重效果,工程造价适中,略高于浆砌片石骨架护坡,该技术多用于填方边坡的防护。

喷混植生植物护坡

喷混植生植物护坡,是在稳定岩质边坡上施工短锚杆、铺挂镀锌铁丝网后,采用专用喷射机,将拌和均匀的种植基材喷射到坡面上,植物依靠“基材”生长发育,形成植物护坡的施工技术,具有防护边坡、恢复植被双重作用,可以取代传统的喷锚防护、片石护坡等措施。

四、边坡防护设计原则与注意事项

路基防护应按照设计、施工与养护相结合的原则,深入调查研究,根据当地气候环境、工程地质和材料等情况,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选用适当的工程类型或采取综合措施,以保证路基的稳固。不要轻易取消或减少必要的防护工程措施,而给养护遗留繁重的工作量。

路基防护措施是根据沿线不同土质岩性、水文地质条件、坡度、高度和当地材料、气候等因地制宜选择,应密切结合路面排水作综合考虑。

在防护方案设计时,应参照上述设计原则,初步选出护坡方法。在施工阶段,要对每个边坡的排水、土质等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变更原设计。

在不良的气候和水文条件下,对粉砂,细砂与易于风化的岩石边坡,以及黄土和黄土类边坡,均宜在土石方施工完成后及时防护。路堑边坡应根据边坡岩层组成及坡面弱点分布情况考虑全面防护或局部防护。

对于土路堤的坡面铺砌防护工程.最好待填土沉实或夯实后施工,并根据填料的性质及分层情况决定防护方式。铺砌的坡面应预先整平,坑洼处应填平夯实。

对于不宜采用植物或混凝土网格中空植草的破碎岩路堑边坡,应综合考虑地形关系、基岩风化破碎程度、地震、暴雨、漏水、施工难易及经济性等因素,慎重选择喷浆(混凝土)、护面墙,落石防治等方案。

第7篇:生态工程特点范文

一、引言

森林是自然界中的一个重要的生态系统。我国是一个森林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林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然而,由于长时间的木材生产,使得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虽然近年来实施了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天保工程等项目,恢复和改善了现有的生态环境,但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仍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为此,我们要继续加快实施以追求生态经济最佳平衡为核心目的的林业生态工程,使其所具有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林业生态工程概述

(一)内涵

林业生态工程是随着林业发展战略转移、国家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需求而通过继承、交叉形成的一门新的工程。它是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科学与生态工程原理,针对自然资源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从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的以木本植物为主题,并将相应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群人工匹配结合,进而形成一种稳定而高效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过程。

(二)特点

从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林业生态工程的核心就是在对生态理论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根据生态理论,以生态环境改善为目标,通过工程措施即进行系统设计、规划和调控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工艺流程、信息反馈关系及控制机构所进行的林业生态建设。此工程旨在坚持土地资源优化组合的原则,通过大力植树造林,全面保护和科学经营现有森林,合理调整森林的分布格局和功能结构,来充分发挥森林改善生态环境、抵御自然灾害的生态功能。

(三)内容

林业生态工程包括以下内容: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总体布局与规划,六大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情况与特点,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空间分布,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战略,立地划分与适地适树,不同区域山丘区环境、资源、水土流失及土地利用特点,树种选择与林分组成,整地与造林方法,合理密度与密度控制,幼林抚育、防护林的林分定向培育,以山系、水网、流域本文由收集整理

等为单元的生态防护体系的构成与特点,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农林复合、农田林网、河岸道路防护、灾害地植被恢复、海岸防护等防护林的配置与构建技术,干旱、盐碱、风沙、干瘠、钙积层等技术问题。

三、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

我国林业生态建设是从解放后开始的,1978年“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林业生态工程进入了大规模的建设时期。几十年来,随着此工程的不断成熟与完善,使得我国的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并构筑起覆盖普及、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林业生态体系,亦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然而,从工程实施的过程与结果分析,目前,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仍存在诸多不尽人意的问题,如当前的经济发展核算方式不能有效激励政府部门投资和管理林业生态工程,林业生态工程尚未形成科学的工程建设管理体系,缺少科学的统筹规划,工程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资金控制等缺少有效的制度保障,工程所涉及部门之间缺少有效的协调,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成为制约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瓶颈。为此,我们在赋予林业重要地位的同时,应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和手段来进一步推进林业生态工程的发展。

四、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也为“十二五”的建设奠定了基础。为了实现党的十七大所提出的目标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建成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在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做到“三个坚持”:第一,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在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国情、林情出发,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第二,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即要做到建设与管理、保护与治理、兴利与除害并重、并举,以此实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目标;第三,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即将增加资源总量、优化资源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和加强资源保护做为工作重点,把林业生态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五、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发展思路

(一)加大投入,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一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地吸引社会力量筹措林业生态建设资金,引导有关单位和个人积极投资、共同建设林业生态工程;二要在税收、信贷、服务等方面实行倾斜,对一些重大项目应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或税收优惠等方面支持;三要进一步提高地方公益林补偿标准,扩大公益林补偿面积,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向林业生态建设投资。

(二)突出重点,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

第一,大力加强丘陵岗地植被恢复工程、沿海防护林,突出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林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等;第二,继续实施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风沙源治理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提高建设水平,确保建设质量;第三,进一步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城乡结合部要大力发展环城绿化带、郊野公园、隔离林带,农村牧区要重点构筑村庄绿化、农田林网和发展庭院林业。

(三)科技引导,强化工程的技术含量

第8篇:生态工程特点范文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概念;基本原则;分析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水资源利用形势日益严峻,但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程度却在不断高涨。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水利工程获得了迅猛复发展,水利工程建设对于缓解水资源紧张形势,对于保证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渐意识到了协调好经济建设与保护环境,两者的关系的重要性。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只是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却没有关注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在水利工程中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实现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是时展的要求,也是施工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生态水利工程概述

生态水利工程主要是研究如何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丰收,协调两者关系的学科。与传统的水利工程技术相比而言,它不再是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而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水利工程是一门新兴学科,它是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一门专门规范水利工程的学科。生态水利工程是一门多学科,跨领域,综合性强的学科。传统的水利工程技术虽然也是多学科的交叉,但是其中并无生态环境方面的学科,与此相反,生态水利工程却是结合了部分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和环境工程学的学科。

生态水利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协调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用专业手法来对拟建水利工程造成的伤害进行预防,对已建水利工程项目的造成的损坏的处理和恢复。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到:为拟建的项目提供减轻环境影响的设计方法;对已建项目恢复生态环境提供专业技术;对水体进行专业化测评,为污染水体的防止提供专业方法。通过提供以上技术,水利施工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恢复有原来水利工程建设造成的环境污染,对水体的自我净化,区域气候的调节,事故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对生态水利工程的探讨可以从实际应用与技术应用,这两个角度来进行考察。笔者认为从实际应用角度来观察生态水利工程就可以发现这一技术是对传统旧式生态水利工程的改造。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生态水利工程要求尽量减少使用混凝土等人工产品,要减少水利工程对自然河道的渠道化。在建设过程中要最终实现周边整个生态环境不发生变化,不破坏水体本身的状态。从技术角度来考察生态水利工程就可以发现该工程实现了环境治理工艺与水利施工技术的有效结合,在施工过程中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特点,同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最终创建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论体系。高经济效益与低环境成本是生态水利工程的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

生态水利工程的关键点

生态水利工程是我国未来水利工程建设的必然选择,做好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对于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多年的施工经验,认为要想实现生态水利工程必须要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点:一是生态水利工程的目标是多元化的;二是在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要时刻注重环境保护;三是要科学设计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规划与施工等工作;四是要充分认识到水利系统与生态系统两者之间的关系。

生态水利工程目标多元化,主要指的是在修建水利工程的时候不能单纯地考虑经济效益,还必须要考虑到生态系统的维护,在建设中要遵循生态学的规律,遵循水利工程的建设规律。时刻注重保护环境,无论是在水利工程建设还是后期运行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建设过程中要满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要实现水利系统的良性循环。科学做好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规划与施工。生态水利工程中对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就是水利工程建设,在生态水利工程中实现科学设计与规划是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充分认识水利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水利系统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完善优化水利系统是保证生态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

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原则

在详细论述了生态树立工程的概念以及需要注意的关键点之后,我们就来向详细论述生态水利工程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笔者认为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以下五个原则:一是要追求经济性与安全性;二是水利系统的环境多样性;三是周边流域的生态系统不被整体破坏;四是要建立及时有效的反馈机制;五是河流系统要具备自我修复功能。

(一)追求经济性与安全性。生态水利工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安全。在水利工程中保证安全施工,保证水利工程的质量是做好生态水利工程的关键。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对水对建筑物的侵蚀作用,泥沙的搬运和堆积等作用要有清醒地认识。只有在保证水利工程的安全性的前提下,才能谈得上实现水利工程的其他功能。经济性是生态水利工程的又一个重要特征,生态水利工程与传统水利工程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生态水利工程要比传统的水利工程更加节省成本。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中必须要对经济合理性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要坚持投入最小,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最大的原则。

(二)水利系统环境的多样性。生物学家经过对地区生物系统进行科学的考察,发现生态系统环境的多样性是生物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原因,说白了就是自然环境日益多样化,那么生物物种就会越来越多,生态系统抵抗外力的能力也将得以增强。如果生态系统环境单一,那么生物物种也将会减少,食物链结构也将日趋简单。生态系统的单一化会对生态系统抵抗外力的能力造成影响。外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大。同理水利系统也是这样的特点。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实现水利系统环境的多样性有助于增强水利系统的抵抗外力的能力,最终达到保护经济效益的目的。

(三)周边流域生态系统不被整体破坏。生态水利工程周边的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在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中,往往把水体分成功能不同的区域,没有用整体的观点对生态系统进行观察,在建设过程中严重破坏了周边流域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在今后的发展中水利人员要充分考虑查到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连接的关系,在建设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对水体原始状态的破坏,要维持好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四)建立及时有效的反馈机制。生态水利工程的最终目标是要建设一个健康的可持续的河流生态系统,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要建立及时有效的反馈机制。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水利人员要建立生态系统评估与水利设施运行的反馈机制,生态水利工程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实现了对生态系统的实时监控,并及时反馈。

(五)注重自我修复功能的完善。生态系统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自我修复功能。水利人员在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生态系统的规律来对水系统进行优化,要与自然界的有机结合。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要客观评价人力。在建设过程中切不可把人力绝对化。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实现水利工程的创新成了人们的必然选择。生态水利工程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成了水利工程企业追求的主要目标。本文详细介绍了生态水利工程的概念以及要坚持的原则。

参考文献:

[1]董哲仁.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胁迫[J].水利水电,2005(10).

第9篇:生态工程特点范文

一、绿色工业经济产品的特点

1.功能、外形特征彰显“绿色”理念。绿色工业经济产品因为在设计过程中融入了节能环保的理念,故而不论是从外形特征还是使用功能上都能够有效地彰显其“绿色”特质。绿色经济产品从材料的使用、产品结构的设计、生产线的配套到囊括的核心技术等各个方面都必须做到能耗最少、污染最小、回收处理的可能性最大,因而与其它非绿色产品相较,有显著的特色与高度的可分辨性。一般来说,绿色经济产品具有色彩质朴明亮,造型轻薄,简约大方、不过度追求视觉效果而采用复杂外形设计的特点。功能上,高度体现了工业技术与生态技术有机融合,集消费特性、生态特性于一身。2.内在品质体现绿色工业质量。在传统工业经济模式中,工业质量与绿色质量是一组相互对立的概念。绿色经济产品的开发,就是要将这原本矛盾的产品特性和谐地统一起来。在工业质量产品评价体系标准中,产品能够为企业带来的长、短期经济利益是体系的主要评价对象,经济生产与环境保护属于不相互关联的范畴。但在绿色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工业产品对生态的适应性、对环境的保护性能,是重要的参考指标。故而一项成功的绿色经济产品一定是既具备经济前景又能充分照顾到环保需求的。一般来说,绿色质量的涵义包括以下几点:首先,产品的开发综合运用了工业技术与生态技术,资源的耗费少、综合利用率高,对环境的污染少甚至零污染。其次,对于生产绿色经济产品的所使用的原材料,应当从材料的开发、选用、设计到流通的各个环节严格执行绿色筛选标准。最终入选的原材料必须具备易于回收、易于自然降解或者技术降解、可循环利用等特点。再次,绿色经济产品,从产品整体到其组成构建,具体完全达到安全、健康、卫生、清洁的审核标准。产品必须安全无毒无害、不含有禁止使用或明显不利于人体接触的添加物质。产品的生产流程,包括包装过程中,不得涉及污染性或者不利于使用者健康的材料与技术。最后,产品研发成功投产后,要做到清洁生产,生产过程中要摈弃污染性高的生产能源,淘汰能源耗费高、污染性严重的生产方式与设备。同时要注重对生产废弃物的量的控制和处理方式的更新。

二、绿色工业产品开发的经济前景来源

有别与常规工业产品,绿色经济产品的开发,除了要求产品当具备简约、轻薄、小型化等工业特性,还需要从工业经济与生态经济相整合的角度把握产品的经济前景,故开发过程中至少不应当忽视以下两点:1.产品研发与市场需求挂钩。绿色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生态技术的迈步向前,在技术的支持下,不少前卫的、概念性的绿色产品虽然没有正式投产,但已经逐步走进人们的视线。但一件商量是否具备开发的潜力和经济价值并不取决于其前后技术的创新性,而唯一取决于市场需求,这一点与普通经济产品并无二致。故而绿色经济产品的设计与构思也必须来源于市场的切实需要,产品必须做到与市场的互动、与需求的吻合。所以说,要把握一项绿色工业经济产品的经济前景,首先要围绕其展开深入、全面的市场分析。2.工业设计与生态设计的和谐统一。绿色工业经济产品的开发过程中,最需要牢牢把握的不外乎它的商品本质与生态特质。把握商品本质,简单说就是要考虑它作为商品的销售潜能、市场需求,而把握生态特质,就是要在技术上实现生态设计与商品本身工业设计的和谐统一。为此,开发人员必须深入地探寻工业设计与生态设计的异同,从理论上关注两种设计融合的可能性。同时,要研究有关设计创新的原料与资源,开发新的能源与材料,了解它们的工业特性和生态特性。逐步建立起便于同时进行工业指标分析和生态指标分析的能源资料库和材料信息库。此外,对于产品的生产过程,还需要注意工业生产与清洁生产相结合以后的经济性分析。工业制造与清洁制造既有差异,但在技术、工艺、流程等上也存在不少共性。绿色经济商品的生产要求将这两种生产方式统筹结合。同时特别要加大清洁能源和环保生产技术的研究力度,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高度追求绿色经济产品生产与消费过程中的经济潜能的挖掘及其对环境保护的适应性。最后,要善于在开发过程中运用经济学方法,形成高综合性、高精度的产品生产评价体系,推进开发过程的科学性。

作者:郑选会 单位:陕西凌云电器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