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市场经济的首要特征范文

市场经济的首要特征精选(九篇)

市场经济的首要特征

第1篇:市场经济的首要特征范文

1.1区域性特征

县域经济因其所存续、依托的资源条件、地理位置、经济发展基础、经济区位的不同而不同,所以县域经济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市区与城郊、内陆与沿海、北方与南方县的县域经济都会呈现显著差异,其也是不同的经济存量、发展速度、发展变量存在巨大差别的基础条件。所以,从空间定位来看,县域经济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1.2系统性特征

在县域经济中,包含着若干构成因子,在这些因子的有机结合下又形成了一个有序、完整的系统。以农业县域经济为例,其包括产前、产中及产后;生产、加工、营销;农科教、销等环节,在这些环节的结合下又自动形成一个运作系统,县域经济中的金融、财税、商贸、工业等行业亦是如此。站在全县的角度来看,其可视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各行各业可视作其子系统,这些子系统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在这些子系统的结合下,使得这个庞大的系统得以高效、有序地运转。

1.3整体性特征

县域经济具有完整的经济结构,其包括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工商建运服、农林牧副渔一应俱全。同时,县域经济也包含了各种社会关系、社会要素和社会结构,如社会保障、政府企业、城市乡村、工业农业等,正是这些经济要素组成了完整的县域经济,使其在功能上、结构上具有整体性。

1.4综合性特征

在县域经济中,不仅包含了完整的经济行业与经济部门,同时也包含了服务于经济建设的相关行业、部门,例如艺体卫、教科文、工青妇、党政军等,其几乎囊括了社会所有行业,所以其在行业及部门构成来看,具有综合性特征。

1.5复合性特征

县域经济,既包含农业经济也包含工业及第三产业经济,既包含城镇经济也包含农村经济,不仅有国有经济,也有集体经济、私有经济、个体经济。长期以来,我国都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这一体制也在县域经济中得到了典型、完整的体现,由此可看出,县域经济具有典型的复合性特征。

1.6层次性特征

首先,在国民经济中,县域经济是一个基础经济层次;其次,从县域经济构成来看,其包含了从县城到乡镇再到农村三个经济层次,所以其具有明显的层次性特征。

1.7开放性特征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开放式的经济,在此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县域经济也势必具有开放性特征。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下,区域化经济社会分工也不断增强,县域经济也随之不断发展、完善,在此情况下,县域经济的开放性特征也将不断被强化。

2、县域经济的作用分析

2.1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经济基础

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植根于广袤的县域范围内,其亦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任何经济发展阶段,农业的这一基础地位都不会有所动摇。农业发展状况会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其次,乡镇企业既是县域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也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方面军,它也是县域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区域基础的重要原因。最后,在县域范围内,广大的农村市场也是商品流通数量最多的卖者和买者,农村市场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兴衰。

2.2建设小康社会建的主要支撑力量

我国从21世纪开始,全面进入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壮大县域经济,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壮大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在小康社会建设工作,农村是其重点和难点。县域经济一方面以自身的工业、商业、服务业为农村合作经济、家庭经济提前、产中、产后服务,另一方面又以其集聚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直接为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服务,是整个国民经济网络中与农村、农业、农民最直接、最基层的结合点。没有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农民的小康、农业现代化便无从实现。

2.3推动城乡改革的关键突破口

第2篇:市场经济的首要特征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价格;原因;对策

1 引言

近几年来,我国房地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已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和扩大内需的重要产业,房地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然而我国房地产价格过高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本文简要分析了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并建议性的提出促进房地产价格合理化的有效对策。

2 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

2.1 国家政策不完善

有关房地产的各种现行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有许多不规范之处。虽然国家出台了很多鼓励中低价房产,特别是经济适用房的开发政策,但是,还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实际操作过程中也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

2.2 房地产市场投机炒作

与一般商品不同,房地产除了可以满足居住需要的使用价值外,还具有较高的投机炒作价值。房地产为什么可以用来投机炒作,对这个问题有很多种解释,但归根结底在于房地产市场有较高的门槛,具有高交易成本特征。首先,房地产是较为复杂和特殊的商品,房地产市场的参与者,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需要掌握较多的知识和信息,才能成为理性的市场参与者,才能作出其最优决策。现实中房地产的供应者与消费者之间往往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占有更多信息的一方可以利用这种优势攫取更多的利益,这一点在房地产商一方表现得特别突出。其次,与房地产相关联的土地是稀缺与自然垄断的,加上房地产开发资金需要量较大,以至于房地产市场进入门槛比较高,难以在短期内形成完全竞争市场,进而无法保证市场信息是完全的、公开的。虽然房地产市场这种高交易成本特征可以随着市场的逐渐发育成熟而有所弱化,但仍然会一定程度地存在,相应地市场投机炒作问题总是存在,因而依靠市场自身不可能解决投机炒作问题。

2.3 市场供求结构失衡

房地产的供应以土地为基础,而土地具有自然垄断性特征。任一特定区位的土地都是稀缺的、不可替代的,其供应是有限的。土地的自然垄断性特征则衍生出了房地产的垄断性特征。房地产的垄断性体现为房地产的非同质性。在房地产市场上,受区位因素限制,尽管可以有两套价格相同的商品房,但不可能有两套品质完全一样的商品房。房地产这种非同质性使得任何一套商品房都有其惟一性或者说独占性特征,使得房地产的供应者具备某种程度的垄断地位。房地产的垄断性特征最终导致房地产市场的供求结构失衡。垄断表面上看是导致高价格,但价格不是问题的根本,供求结构失衡才是根本问题。由于中高档商品房定价的弹性空间比普通商品房大,可以更好地实现甚至扩张垄断收益,所以房地产企业会倾向于开发中高档商品房。其结果必然是房地产供应结构失衡,房地产市场的这种供应结构失衡,根源于土地自然特征及稀缺性特征,是土地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的垄断引发的,因而无法靠市场力量来消除。

2.4 土地使用成本上升

城市土地使用权无偿划拨和有偿出让是我国城市用地供应的两种形式。近年来,土地使用成本持续上升。首先,土地批租制度存在明显的缺陷。城市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就是土地批租制,是指在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的前提下,土地使用者可以向国家购买一定期限的土地使用权。使用权取得时,用地者要将批租期限内的大部分税费一次性缴付,短期内会造成地价过高,间接抬高了房价。其次,土地出让过程中的非正常因素造成土地使用价格隐性上涨。土地批租价格成为少数不法之徒进行权钱交易的资本。在销售时转嫁给了购房者,提高了房价。

3 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的影响

3.1 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

在高房价的挤压下,一些未购房的年轻人压力很大,感觉自己被排除在房地产市场之外,从而变得怨气丛生。构建和谐社会,住房问题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

3.2 损害国家的长远竞争力

已购房的年轻人被高房价抽干了立身之本,他们无力再继续学习深造,从而减少了对人力资本的投资。高房价必然会吸引大量社会资金转向到房地产开发,直接降低我国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的投入。这两个方面都对国家长远竞争力的提升非常不利。

3.3 不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但房价处于高位,严重抑制了国内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

3.4 加大房地产金融风险

房价不可能一直处于高位,一旦房价出现转折,那么房地产抵押贷款还款违约率就会上升,而银行持有的房产抵押价值将会降低,使得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不断增长,从而增加了房地产金融风险。

3.5 降低资源配置效率

一直以来中国的房价“只涨不跌”,导致房地产投机炒房行为严重,在许多人无房住的情况下,另一部分人却在囤积房产,而且处于闲置之中,社会资源遭受严重浪费。

4 促进房地产价格合理化的有效对策

4.1 优化房地产市场的供应结构

优化房地产市场的供应结构,保持配套商品房、中低价普通商品房、廉租房的供应比例相对合理。配套商品房的价格根据成本加微利的原则进行控制,中低价普通商品房的地价定在土地招标的市场底价以下,房价按照低于周边市场价格的原则确定,确保其“中低价身份”。要大力建设廉租住房特别是公租房,把租金控制在合理价位,确保中低收人者的居住要求,以此来遏制周边市场的租金上涨,进而达到控制房价的目的。

4.2 合理发挥税收调节作用

一方面,在增值税改革中优先将建筑、安装业纳入增值税的征管范围,促使开发商保证资金充实;在所得税管理中赋予征管机关可以核定具体企业的销售周期的权力,按开发商公布的房价核算其应预缴所得税额,以限制其虚抬房价和捂盘。另一方面,对别墅类项目开征消费税。消费税的征税范围可按照项目容积率来确定是否属于应税项目,以防止开发商以所谓“低密度住宅”、“仿古住宅”等模糊概念来逃避纳税。计税依据为项目的实际交付价格,税率采用浮动比例税率,由各地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执行税率。

4.3 引导居民对房地产的消费心理

综合采取税收、信贷等相关政策措施,利用舆论工具和法律手段,规范投资性购房,遏制投机性炒房;对居民购买普通商品房用于自住的继续给予税收、信贷优惠;对超越经济发展阶段的商品房消费加以引导和调控。

5 总结语

总而言之,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把房价稳定在现有或略有下降的水平上并维持一定的时间,通过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逐步降低宏观经济增长对房地产业的过度依赖,同时提高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使房价与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

参考文献:

第3篇:市场经济的首要特征范文

关键词:重庆市;房价;调控策略

房地产经济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也是支柱性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房价关乎国计民生,更关乎千家万户的利益,直接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设。近10年来,我国商品房售价一路攀高,为此国家和各级政府多次出台一系列调控政策以遏制过快增长的房价。重庆是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同时也是首批实施房产税的试点城市,以重庆为例考察当前我国房价现状,实证分析近年来尤其是2008年以来国家及地方政府出台的各种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政策效果及政策问题,提出政府宏观调控策略对于促使房价理性回归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房价运行与调控现状

1.房价高位运行且涨幅大

据统计,从2003年至今,除2008 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房地产的价格稍有回落外,十年间全国城镇平均房价从2381元/猛涨到5791元/,房价上涨143%,年均递增10.3%。房价收入比是房价是否合理最重要的衡量指标,世界银行认为合理的房价收入比应该是3-6。最新数据显示,从2002―2012年我国房价收入比在6-8的区间波动,2012年达到7.3。对照世行指标中国房价远超于国际合理房价标准上限,处于过高的水平。

2.房价上涨区域分化加剧

通过比较大中城市房价涨幅大致可以分析房价上涨区域分化。十年房价上涨最快的是北京市,涨幅高达365%,其他一线城市涨幅排名依次是上海341%、广州261%、深圳233%,均远超于全国平均水平;南京、天津、杭州、重庆等重点二线城市作为区域中心,房价也呈现较大幅度上涨,并由这些中心城市向周边地区辐射。从目前全国楼市看,一线城市及重点二线城市由于过度集聚了教育、医疗、就业等优质资源,房价上涨压力依然突出。相对而言,供应充足的三、四线城市价格也出现稳定涨幅。而其他中小城市和供应不足的一些城市和地区的房价上涨速度趋缓。随着房地产调控的持续,不同区域、城市分化不断加剧。

3.房价调控难度加大

从2004年底年开始,国家开始把对房价的调控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04 年8月实施了831土地政策,从源头上规范土地市场;10 月央行提高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首次通过经济手段来调控房价;2005 年3 ―5月,连续出台了“旧八条”和“新国八条”,旨在从房价、供应结构、消费观点、市场监测等多方面切入稳住房价;2006 年5 月,出台了“以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国六条”,并要求地方对其做出细化规定后实施。2007 年8月,要求“以城市低收入家庭为对象, 进一步建立健全城市廉租住房制度,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加大棚户区、旧住宅区改造力度”;2009 年12 月―2010年1月,接连提出了“国四条” 和“国十一条” 总体而言是化解供量、投资、消费、监管和平抑房价的矛盾;2011年实施“新国八条”,提高二套房贷首付比例、贷款利率,并启动房产税第一批试点城市上海和重庆;2012年完成全国40个城市的个人住房信息系统的建设,四大银行合理定价首套房贷款利率;2013年2月出台了“新国五条”,具体包括:完善稳定房价工作责任制、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增加普通商品住房及用地供应、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规划建设、加强市场监管等。据媒体统计,从2003―2013年国家接连出台的相关调控政策达43次,房价却随之上涨超过10倍,陷入了一个房价边调边涨越调越涨的怪圈。房价的持续走高,也使市场对不断加码的调控政策效果产生了质疑,2013年08月5日出版的《人民日报海外版》更是直言:“政策未中靶心”。当前房价调控任务难度不断加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房价上涨不断由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蔓延,房价涨幅不断扩大;二是“新国五条” 和房产税调控效力渐被弱化。

二、当前重庆市房价运行特征及趋势分析

重庆地处长江上游经济带核心地区,腹地辽阔,资源丰富,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科技教育力量雄厚,工业体系完备,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在过去十年我国房地产市场迅猛发展的热潮中,重庆市兼有二线城市普遍的市场特征,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三峡工程的建设和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设立,同时作为首批实施房产税的试点城市,重庆房价市场也形成了鲜明的城市特征。

1.从长期看(2003―2013年),十年间重庆房价涨幅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重庆房价从2099元/上涨到6682元/,十年疯涨了223%,房价逐年涨幅详见表1,从图1可以看出重庆房价在全国大中城市房价增长中有较为明显的增长趋势;

2.从短期看(2008―2013年),一方面是在经济增长放缓、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房价持续严厉的调控背景下,重庆房价仍实现持续增长。(如图2所示);另一方面是一定程度上存在房价不合理增长和泡沫化隐患。关于房地产泡沫的界定,按照国际上常用销售收入比例模型分析,根据这一计算公式,销售价格与收入的比值应该处于百分之0.81-6.63之间,才是楼市价格与消费者收入相协调的水准。从表2可以看出,重庆2008―2012年的销售收入比都远高于0.81-6.63这一合理区间,近年来楼市售价更是远高于这一模型表明的2646元/的合理区间。另图2也显示,2008年7月―2013年7月重庆房地产需求量走势高于供给量走势,反映出重庆房地产供量大于需求;再据图3分析,在全国主要大中城市对比中,重庆的房价与成交量均处于中等发展阶段,但是其房价增长的速度较为显著。由此可见,楼市的定价在重庆已经超出合理定价水平,逐渐显现房地产泡沫的一些特征。但应该看到:首先,这种泡沫化特征很大程度上和当前重庆房地产市场高端住宅投放量过大,而造成的投资结构不合理有关;其次,目前重庆的城市化程度是47%,按照重庆市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60%,尚有13%的增长点,同时也为房地产市场提供巨大的市场需求;第三,资料显示2012年12月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平均价格为9715元//,而重庆新建住宅平均价格为7202元/低于全国平均值,这也反映出持续到2012年上半年重庆房价仍是处于一个相对低位,可以预见重庆房价格增速明显的趋势会持续保持一段时间。总体上,目前重庆房地产处于一个新的活跃上升周期初始阶段。

三、当前政府宏观调控房价的主要困境

政府宏观调控房价,核心目的在于合理控制房地产市场交易行为,引导房地产消费及供给结构调整,逐步降低房价。当前政府调控房价面临的主要困境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

1.以抑制需求为代价降低房价的合理性不足

经过对表1相关政策的梳理,可以看出2010-2013年最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都存在显著的以抑制需求为主的调控手段,这对于真正改变由于房地产市场供给产生的供求失衡和价格增长问题效果并不大。同时,单纯的抑制需求实际上是不利于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反而可能给一些中低收入的购房者带来新的购房压力,其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2.以调整土地供应政策为主的楼市新政在执行中存在困难

土地供应是2013年之前房地产调控的重要策略,在2013年的最新调控方案中对其也有一定的提及。但是,土地销售收入是地方政府最主要的收入之一,在此情况下严格控制土地供应的调控政策往往较难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其效果也就相对有限。

3.当前政策难以迅速发挥作用引导房价回归到合理水平

首先,国家调控政策在宏观上把握房地产政策的方向,地方版的调控措施还需要融入各城市的实际情况,关键性政策应更具有实际操作力;其次,房产新政的内容中主要从合理增加投资性购房和房地产企业不正常开发完工等情况的收税和加强财政向保障性住房倾斜,则需要财政收入支持和极强的财政控制能力,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难题,而财政资金也未必能充分保障对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投入需求;第三,房产新政更侧重于房地产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关系,而相对在土地供应环节的调控内容不足的情况下房价并不能因此出现大幅度回落,新政的短期效应就相对有限。

4.刚性需求的影响下房地产市场价格下调持续时间较短

目前房地产市场仍存在着较为旺盛的刚性需求,尤其受来自于的土地所属观念和“先买房后结婚”这些传统观念影响,大多数具备稳定收入的城镇居民还是倾向于选购房地产而不是租赁房子等获得需求满足。可以预见的是随着80后青年人对婚房需求旺盛,这个刚性需求还将会逐步释放。在此情况下,居民很可能因为对房地产调控下房地产市场价格等因房产税而增加等进行提前消费,促使房价短期内增长。实际上,在2013年3月房产税政策刚刚出台后,国内主要城市的房价迅速上涨和二手房市场转向火爆,这也说明在旺盛的需求刚性下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效果持续时间可能较短甚至可能引发短期的价格增长。

5.依赖房地产市场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长期遏制房地产投机行为

目前房地产经济发展对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大,房地产市场投资在我国整体投资中占据40%以上的比重,大量的银行信贷及居民资产等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市场,尽管经济增速对房地产市场的依赖度开始下降,但房地产仍然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长此以往,房地产市场在较高的经济地位基础上依然会是投资投机行为的首选市场,因投机行为引发的价格上涨问题在相关政策调控下不会得到有效解决。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进程中,从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未来一段时间经济下行的压力逐渐显现,市场上对于政府可能放松房地产调控的预期有所增强,预示着政府未来重码调控房地产的可能性不大。在主要经济指标均回落的大背景下,今年上半年房地产市场依然呈现一派涨势。这种过度依赖房地产市场的经济增长模式短期内难以遏制房地产投机行为。

四、 政府调控房价的策略选择

1.合理推进房产税改革发展

促进房地产市场价格理性回归,首要考虑的是利用房产税引导房地产市场供给结构调整。作为房产税实施首批城市重庆,于2011年1月颁布并实施《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行对部分个人住房征收房产税改革试点的暂行办法》,面向独栋别墅高档公寓,以及无工作户口无投资人员所购二套房征收房产税,并将把征得税收全部投入公租房建设。开征房产税虽然有效地遏制了重庆房价尤其是高档商品房价格的快速上扬和投机行为,但由于重庆商品房的刚性需求依然很大,“重庆版”房产税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较为温和,房价也没有因此出现大幅下降。事实上,房产税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完善财税体制、调节居民收入分配,为地方政府创造重要且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房价涨跌终归是由市场决定的,从抑制房价的角度讲房产税的作用将不会是长期的。

开征房产税是一项较为复杂而全面的系统工程,尚需破解诸多难题和政策瓶颈。就重庆而言,首先是征收范围问题,其房产税仅限于在主城九区行政区域范围内征收,而非所辖的全部40个区县,极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将问题转嫁到其他非征收的区县上;其次是征收对象问题,重庆的房产税先对别墅、200平方米以上的“大房子”和评估价值超过主城区平均售价3倍以上的住房开征,存在着高档商品住房认定的争议;第三是房产价值评估问题,重庆不同区位、不同时段房屋的房产价值差异较大。如何动态、科学、公平的评估房屋价值将是一项繁琐复杂的工作;第四税率本身就是双刃剑,如果房价上涨幅度高过税率,则该税率对抑制房地产投机并无实质意义,如果税率过高又会给房地产业造成新的压力,制约房地产行业稳定发展。从全国范围看,在总结试点经验、统筹考虑对基本需求居住面积免税等因素的基础上,扩大试点城市,对不同“分而治之”,对不同房地产所有者进行差异征收,待条件成熟时逐步在全国推开乃是大势所趋。

第4篇:市场经济的首要特征范文

关键词:旅游经济结构;“三维”结构;耦合协调

一、 引言

旅游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广泛引起国人关注,起始于1978年10月到1979年7月邓小平就我国旅游业发展问题先后作的5次比较集中、系统的谈话。之后相关谈话内容形成了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成为指导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思想。长期以来,我国旅游经济过分注重总量的提升,对结构问题有所忽视,具体表现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实践上表现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数量矛盾转变为结构矛盾。理论上表现为有关旅游经济结构的理论研究存在明显不足。

基于此,本文尝试从经济结构出发,界定旅游经济结构的内涵和构成维度,探讨旅游经济结构基本特征,并剖析旅游经济结构的内在机理,为旅游经济领域落实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其他发展战略提供理论参考。

二、 旅游经济结构内涵

1. 经济结构内涵。目前学术界关于经济结构的定义尚未达成一致。一般来说,经济结构是指经济系统中各个部门、各个地区、各个领域和社会再生产各个方面的组成和构造,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国外对经济结构的代表性观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可计量的经济结构。佩鲁将经济结构界定为“表示时间和空间里有确定位置的一个经济整体的特性的那些比例和关系”,丁伯根认为:“经济结构是对有关经济对某些变化做出反应的方式的不可直接观察到的特征所作的考虑”,他强调的是经济不可直接观察到的特征,是只能通过使经济功能形式化的系数体系来间接反映经济结构关系的(皮亚杰,1978)。第二,以生产力二元结构为核心的经济结构。刘易斯(1989)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是一种由资本主义部门(即现代部门)和非资本主义部门(即传统部门)组成的二元经济。第三,以产权为核心的经济结构。诺思(1994)指出:“‘结构’是指那些我们相信是决定实绩基本因素的社会特征。在此,我把一个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技术、人口及意识形态都包含在内”。

国内对经济结构的概念探讨起步较晚,对经济结构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概括而言,以生产力角度的界定为主导。如张雄龙(1997)认为“经济结构指社会生产的合理结构,包括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及技术结构等方面,是制约社会再生产是否顺利进行和实现的一个基本前提”。曹新(1998)认为“一般意义上的经济结构通常包括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人口结构、生活消费结构等方面”。杨伟民(2009)在阐述我国将于“十二五”期间对经济结构进行重大调整时指出,经济结构调整的首要方面是“以增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为目标,推动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的全方位调整”。

综上,经济结构是指与经济系统紧密相关的所有重要因素在一定时空上、层次上的构成形式及相互关系。

2. 旅游经济结构内涵。依据经济结构的概念,旅游经济结构是指旅游经济系统各组成部门的比例关系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形式。对旅游经济结构的理解需要结合旅游经济的基本特点进行。

旅游经济是指以旅游市场有效需求和旅游产业供给为基础,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经济、技术、自然、政治、法律等环境下,游客在由客源地往返目的地之前、之中和之后的整个过程中,出于满足旅游需要的目的而与各类旅游从业者发生各种交易的现象与关系的总和。理解这一概念要把握三个关键词:“市场有效需求、产业供给、往返”,它们分别体现了旅游市场、旅游产业和旅游区域空间三个核心方面,是旅游经济的内生变量;而社会文化、经济、技术、自然、政治、法律等则是外生变量。

综上,旅游经济结构至少包括旅游市场结构、旅游产业结构、旅游区域结构三个维度,如果考虑旅游经济系统的外生环境变量,那么旅游经济结构类型将会非常广泛。

3. 旅游经济结构类别。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旅游经济结构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如依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旅游经济结构也可以分成旅游生产力结构和旅游生产关系结构两大类。其中,旅游生产力结构主要包括:旅游产业结构、旅游就业结构、旅游产品结构和旅游技术结构等,旅游生产关系结构主要包括:旅游行业(企业)所有制结构、旅游投资结构、旅游消费结构、旅游收益分配结构和旅游产品流通结构等。从旅游经济运行层面考察,旅游经济结构不仅是旅游产业结构、旅游地区结构、旅游行业结构、旅游产品结构、旅游企业组织结构等,还可以按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分为旅游生产结构、旅游交换结构、旅游产品或收益分配结构和旅游消费结构等。同时上述结构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各种子结构,例如在旅游产业结构内部还可以再分为旅行社结构、星级饭店结构等。

旅游经济结构完全可以认为是一个完整的经济结构系统,而且旅游经济结构的构成内容十分丰富,对旅游经济结构的研究需要首先把握整体性的性质,才能得出全面的结论。但如果对旅游经济结构的研究,不能深入到其构成要素,则会使旅游经济结构的研究显得空泛。然而,要对旅游经济结构的构成要素进行全面地分析和深入地探索,往往因涉及范围过广而无从下手。因此,如何兼顾旅游经济结构的整体性和可操作性,合理选择旅游经济结构的研究视角,成为研究旅游经济结构的首要问题。

本文针对旅游经济结构系统中的关键环节,结合旅游活动和旅游经济的基本特点,从旅游经济的三个内生变量出发,选取旅游市场结构、旅游产业结构和旅游区域结构三个子系统,有侧重地解决了当前旅游经济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抓住了旅游经济结构的核心。

三、 旅游经济结构基本特征

旅游经济结构系统是国民经济结构大系统的子系统,与整个国民经济结构和其他部门经济结构(如农业经济结构、工业经济结构等)相比,既有一般经济结构所具有的共性特征,也具有个性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整体性与多元性。旅游经济结构的各组成部分围绕满足游客需求而组合起来,各组成部门之间互异,不能互相取代,也不是单个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根据各组成部分之间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形成合理的比例及构成状况,从而使旅游经济结构具有高度的整体性。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旅游经济结构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因此又表现出多元性特征。

2. 层次性与功能性。旅游经济结构包含了不同程度的层次类型。例如,根据不同的地理空间可以划分为不同的旅游区域结构;从旅游需求角度划分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旅游市场需求结构等。旅游经济层次结构决定旅游功能,旅游功能又促进旅游经济结构层次的变化,不同的旅游经济结构层次会产生不同的旅游功能。例如,上海传统旅游经济结构是以都市观光型旅游为主,其属性和功能都是与都市观光型旅游相适应的。近年上海都市旅游发展内涵不断丰富,度假、娱乐和各种专项旅游等更高层次的旅游需求不断发展,必然要求对旅游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以提供满足人们新需求的功能。  3. 动态性与协调性。旅游经济结构的动态性体现在量变和质变两个层面。量变表现为规模的增长和各种比例关系的变化,旅游经济结构的质变主要表现在旅游经济的效益和水平上,并通过各种量的指标反映出来,最终表现为旅游业发展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提高旅游经济结构各构成维度之间的协调性,促使其协调发展,成为旅游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内容。

4. 关联性与外向性。从旅游经济结构内部看,旅游经济结构区别于国民经济结构和其他部门经济结构的最大特征在于旅游经济结构是相关行业以满足游客需求为中心而构成的结构,因此关联性较强。从旅游经济结构外部看,旅游经济结构调整必须以它所服务的游客需求为导向。从长远来看,与其他产业结构相比,旅游经济结构将最先与国际标准接轨。

四、 旅游经济“三维”结构耦合协调机理

“耦合”(Coupling)一词最早应用于物理学,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或运动形式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在各子系统的良性互动下,而呈现的一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动态关联关系。旅游经济结构系统耦合指旅游经济结构内部各子系统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形成的新的、更高一级的结构功能体。若将旅游经济结构看作一个系统,根据前文对旅游经济“三维”结构的界定,旅游经济结构系统则是由旅游市场结构子系统、旅游产业结构子系统和旅游区域结构子系统三个子系统构成有机整体,三个子系统通过各自的耦合元素彼此相互影响、共同发展。旅游经济结构耦合协调发展机理表现在“三维”结构与旅游经济结构之间的作用机理以及“三维”结构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机理两个方面(图 1)。

1. “三维”结构与旅游经济结构的作用机理。

(1)旅游市场结构为旅游经济结构调整指引方向。目前国内外旅游业已经全面进入买方市场发展阶段,旅游市场结构通过以下三个方面为旅游经济结构调整指引方向:第一,旅游市场行为特征结构决定旅游经济结构类型。任何类型目的地不可能完全满足所有类型旅游市场的需求,必须依据最基础的客源市场游客特征结构进行市场细分和定位,选择某一细分市场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市场。第二,旅游市场时空结构体现旅游经济结构的成熟度。旅游市场时间结构主要体现在客源市场的年际结构变化和月度(季节)结构变化两个方面,旅游市场空间结构主要体现在客源市场的地理集中度和市场吸引力半径两个方面,上述时空结构指标体现旅游经济结构的成熟度。第三,旅游市场竞争结构体现旅游经济结构的竞争力。客源市场亲景度和竞争态是反映旅游市场竞争结构的两个指标。亲景度指标反映了某个目的地(如上海)相对于更高层级目的地(如全国)对相同客源市场的吸引能力。旅游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之一就是使目的地在更高层级目的地体系中处于竞争优势地位,并发挥增长极作用,带动旅游经济的全面发展;旅游市场竞争态能够反映不同客源市场在同一目的地内部的竞争和发展,为优化市场结构指出了具体方向。

此外,随着全球化不断推进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及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客源市场日益广阔,但同时各类目的地都在努力营造良好的区际、国际旅游经济联系,积极发展旅游业。世界范围内来看,对旅游客源市场的竞争程度日趋激烈,因此,准确把握旅游市场需求变动趋势成为目的地应对激烈竞争的关键。长期来看,旅游市场需求具有一定发展规律,如旅游产品消费类型趋向于度假休闲产品、旅游组织方式趋向于散客方式等等,这同样为旅游经济结构优化调整指出了方向。

(2)旅游产业结构为旅游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产品和服务基础。第一,狭义旅游产业结构是旅游经济结构调整的首要抓手。旅行社、星级饭店、旅游景区(点)、其他旅游企业是旅游特征产品和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它们之间的产业经济水平、产业关联水平、产业结构变动度、产业结构效益水平以及产业专业化率等反映出来的技术经济联系和比例关系又决定了旅游特征产品和服务的类型、数量、质量、结构等属性。旅游经济结构调整首先要调整的便是狭义旅游产业结构。第二,广义旅游产业结构开阔旅游经济结构调整思路。广义旅游产业结构将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联系起来考察,体现了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相互关系,调整旅游经济结构除了紧抓狭义旅游产业结构外,还需要平衡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如增强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关联效应、波及效应等。

此外,产业政策(制度安排)通过下列两种方式对旅游产业进行调整,确保与旅游经济结构调整方向相一致:第一,提出战略性支柱产业、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发展战略,同时倾斜配置资源或出台优惠政策措施,鼓励旅游业发展;第二,不断完善产业自我调整机制:一方面通过提高市场竞争度,确保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另一方面健全市场制度,加强市场和行业管理。

(3)旅游区域结构确保旅游经济结构调整落地。旅游活动和旅游经济的首要特征是具有区域空间属性。旅游活动和旅游经济具有区域散布而非集聚的特点,导致旅游市场需求和旅游产业供给在区域空间上处于分散状态,与金融等产业高度集聚的特点形成鲜明对比,这也是为何旅游经济在区域经济中显得“小、散、弱”的原因之一。

旅游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就是以旅游市场结构为方向,通过将旅游产业在区域空间层面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各类旅游生产要素(旅行社、星级饭店等)、旅游资源的功能,引导游客在区域间合理分布,实现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因此,对旅游区域结构进行研究,将旅游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与旅游资源、其他生产要素(旅行社、星级饭店等)、旅游产业政策等因素结合起来考虑,必然有助于将调整结果合理落地,实现实效。同时还将促进旅游经济协调发展。

2. “三维”结构之间的耦合协调机理。

(1)旅游市场结构与旅游产业结构间的耦合协调作用机理。旅游市场行为特征结构、旅游市场时空结构、旅游市场竞争结构反映的旅游市场结构对旅游产业结构的发展、调整起到需求引导作用,决定了狭义旅游产业结构和广义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方向。反之,旅游产业结构决定了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类型、数量、质量、结构,为旅游市场结构提供供给支持。旅游市场结构与旅游产业结构两者互相协调、共同发展。

(2)旅游市场结构与旅游区域结构的耦合协调作用机理。旅游市场结构为旅游区域结构提供需求导向,对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旅游企业布局、旅游产业政策制定起到方向性指引作用。旅游区域结构是旅游市场结构的空间载体,旅游资源禀赋、旅行社、星级饭店等旅游基础设施、发展旅游产业的政策规制等是吸引客源市场游客的基础,旅游经济总量区域结构是旅游市场结构和旅游产业结构在区域空间上共同作用的结果。

(3)旅游产业结构与旅游区域结构的耦合协调作用机理。旅游产业结构为旅游区域结构提供供给支持,狭义旅游产业的四大核心行业——旅行社、星级饭店、旅游景区(点)、其他旅游企业具有区域空间散布的特点,在区域范围内向游客提供产品和服务;广义旅游产业同其他产业之间存在产业关联等结构关系,促进旅游区域结构发展。旅游区域结构是旅游产业结构的空间载体,旅游资源、旅游企业(旅行社、星级饭店)等狭义旅游产业必须依托一定的区域空间才能进行正常运行,提供以旅游市场结构为导向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不同区域的广义旅游产业结构具有不同的特点,即广义旅游产业结构具有目的地间差异;同时,区域旅游产业政策深刻影响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

参考文献

1. 皮亚杰. 结构主义.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8:72.

2.(美)威廉·阿瑟·刘易斯. 二元经济论. 北京: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89: 149.

3. (美)道格拉斯·C·诺思.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3.

4.张雄龙. 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 理论与当代, 1997,(12):56-57.

5.杨伟民./gov.cn/jrzg/2009-11/14/co nte- nt_1464665.htm

第5篇:市场经济的首要特征范文

但是牌照未落地并不影响市场高涨的热情。百度、京东金融等巨头蛰伏待机,宜信、拍拍贷、快钱等互联网金融平也不甘落后,竞相争取获得第二批个人征信牌照。“百家争鸣”背后马上面临短兵相接,征信蓝海抢位战已经开始……

8家机构不容小觑

据了解,对于征信牌照的发放,央行着重考察企业多方面的实力,即制度合规性、流程合理性、信息系统安全性、法人框架、有价值的信用数据和可行的商业模式。首批获准的8家机构从30多家申请机构中脱颖而出,这背后自然有它们各自的优势。

以“三马”为代表的商业巨头拔得头筹。芝麻信用是阿里巴巴蚂蚁金服旗下的子品牌。阿里巴巴旗下的数据也仅仅是芝麻信用的一小部分,其数据源覆盖远超4亿实名用户。更为突出的是,芝麻信用的数据和技术人员占其员工总数的2/3,其中还有来自FICO(美国个人消费信用评估公司)的首席科学家。

腾讯征信发展势头同样迅猛,其数据来源包括腾讯用户的基本信息、基于社交的互联网行为数据以及其他第三方数据等。庞大的用户群体及海量的社交信息,使其在8家中独树一帜。

深圳前海征信作为平安集团下属一家全牌照金融企业,60%的数据源为平安集团旗下的金融数据。

这三家巨头各占领一方市场,所拥有的真实身份信息,涵盖的消费场景十分广阔,会变成未来互联网征信领域的宝贵经验。

除“三马”外,其余入列机构亦非等闲之辈。鹏元、中诚信是传统老牌资信企业。鹏元征信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商业征信机构之一,其最早建设的“深圳市个人信用征信系统”在个人征信业务上位居全国前列。中诚信征信隶属于中国诚信信用管理集团,该集团前身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设立的中国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也是中国第一家全国性的从事信用评级、金融证券咨询和信息服务等业务的股份制非银行金融机构。

更值得一提的是以“黑名单”为业务特色的中智诚征信有限公司,董事长盛希泰先后培育了、大族激光、蓝色光标等数十家行业领先的上市公司。作为反欺诈征信的倡导者,其数据多源自于P2P网贷和互联网金融机构专门研发的反欺诈云平台。

考拉征信背后则是第三方支付业界龙头之一的拉卡拉,拉卡拉拥有十年积累起来的便民、电商、金融及近亿级个人用户和百万线下商户日常经营的相关数据。

北京华道征信有限公司,其大股东银之杰公司是在中国创业板第一家上市的银行信息化领域的软件公司,华道征信收集的数据主要来源于银行信贷数据、公安司法数据、运营商数据、公共事业数据、网络痕迹等方面。

目前,8家个人征信机构能否最终拿到牌照还留有悬念。有业内人士表示,央行在个人征信方面也将采取“成熟一家,批准一家”的做法。

首批征信牌照发放还未落地,业内布局第二批牌照的准备工作已经启动。征信牌照的争夺战还将持续上演。争取第二批牌照的征信企业,不乏巨头身影。

BAT三大互联网巨头中,阿里巴巴和腾讯已经赫然在列。据悉,另一巨头百度也已经向央行提交了运营个人征信业务牌照的申请。百度金融事业部总经理杨进曾公开表示,百度新的战略已从“连接人与信息”向“连接人与服务”转变,将探索打造多维度的个人征信产品。记者电话联系百度方面相关负责人,其表示,目前还不方便透露具体的申请信息。

除了百度,互联网电商巨头京东也公开透露有计划申请运营个人征信牌照。

一位已提交申请的征信机构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正在申请的机构已经超过了30家。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对《经济》记者表示,如果所有的企业都愿意介入,那对征信系统的完善来说是好事。

整合场景数据,凸显竞争优势

市场膨胀的热情让各家征信机构资本加速发力,而暴风前的平静会伴随着牌照的正式下放而消失。什么样的机构才符合征信市场的发展趋势,这才是它们最应该考虑的问题。

中国建设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黄志凌对《经济》记者表示,问题的关键在于,企业有什么,能做什么,做得怎么样。征信行业是基于大数据的行业,除了资本的硬需求外,丰富全面的数据基础、大数据技术应用能力、专业的大数据处理人才、强大的信息系统支撑能力,以及征信产品研发能力等,都是提升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也对《经济》表示,首先,各家征信机构如果在数据源上没有优势就等于无米之炊;其次,专业能力是成为合格的专业征信机构去拓展市场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

新华征信有限公司负责人也同样认为,征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数据库,简单来说可视为电子化的文件柜,它储存了政府职能部门、金融机构、媒体、社会组织、消费者等对所有企业依法公开的评价信息,是覆盖了全国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标准统一的大数据库。“短期内,个人征信行业核心竞争力是数据搜集能力;中期来看核心竞争力是对信用主体的建模、数据挖掘及风险评级能力;长期来看,核心竞争力则迁移至对产品、服务的创新能力,那推进信用服务产品创新。”

对此,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对《经济》表示,征信企业能为使用征信信息的客户带来有价值的信息,才具有生存的空间,基于征信在互联网市场的空白,依靠消费、借贷等其他综合网络信息数据才能得出更加准确、全面的个人信用情况,这是征信非常有价值的一部分,但前提是取得征信资源手段的合法性。

林采宜解释称,因为数据源是征信行业最为重要的基础,取得数据源的合规性尤为重要。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对此也表示赞同,“征信要符合国家目前在信用管理方面的相关规定以及监管部门的要求,才可以去提供服务”。

“一些企业的数据质量不高,在未来会带来很多纠纷,譬如说因为数据的疏漏,错误地改变了一个人在诚信方面的记录。所以征信数据能控制信用主体的风险才有意义,如果由于错误导致了公民贷款时有不良记录被拒绝,甚至打官司,就适得其反了”。所以,如何确保数据本身的质量是一大挑战。

对于数据真正的使用方而言,打破数据孤岛的需求更加迫切。由于各家征信机构各自为战,一个客户可能会在不同征信机构得到完全不同的信用分。

融360CEO叶大清对《经济》表示,目前所有的征信机构还没有很成熟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团队也在建设中,数据不是快餐,它的积累应用和价值体现需要时间,“各家征信机构的数据是相互补充的关系,没有可替代性,单靠某一方面的数据就会出现偏颇,只有相互印证才有价值”。

叶大清表示,在征信市场处在早期的阶段,各家机构想要突出优势,就要找到一个很好的商业模式,想清楚到底带给用户、金融机构哪些价值。

巨头并非完美细分领域仍待布局

各家征信机构已然做好了持久战的准备,巨头们大刀阔斧、挥舞长矛,但征信市场的容量是有限的,这是否代表市场先机被抢占后,其中的逐利空间也随之缩小?中小征信机构面对层层绞杀,想要进入征信市场,应从哪些方面突围?

美国花费数十年时间打造了一个全国性的征信市场,中国征信市场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得到了政策部门的支持和关注,在保护用户隐私的前提下,市场逐利空间依然广阔。

叶大清对此表示,在市场发育初期,无论是第几批进场,都为时不晚,后发企业也可能先占领市场。

不论是“三马”还是BAT,对于中小征信机构来说,都是不可躲避的竞争对手,拍拍贷相关负责人对《经济》记者表示,对于BAT来说,它们的竞争是全面的,并且涉及全领域。但具体到征信来说,它们都有各自的优势,但目前还没有看到哪家机构能够完整地反应一个人金融和消费行为的数据。“BAT各家各有所长,它们的共同优势在于拥有庞大的数据量,所以牌照对于它们来说,只是用来占位的,具体的业务如何去开展,数据如何去运用,都还没有太明确的想法。”

在金融数据中,贷后的回款、逾期率是企业的核心关注点,但是这些数据在BAT的征信数据上反映得不够明显。所以未来,中小征信机构会更注重一个人完整的数据表现。毕竟,看懂、看透一个用户比仅仅拥有批量用户更为重要。

民营巨头闯入征信行业无非倚仗其坐拥庞大的“社交数据”、“电商数据”以及其他场景数据,希望利用过去累积的海量数据形成可靠的个人征信评级系统。但这些数据在金融风控中是否有效还需验证。

征信市场是一个依靠数据密集、智慧密集与技术密集建立起来的特殊服务市场,因而征信机构也是特殊金融服务性企业,所以该市场的进入、退出,都必须有一定的门槛。“民间征信机构能否在竞争中获得生存空间,取决于企业拥有的资金、数据、技术、人才等多方面因素,对于中小征信机构而言,如果能够在某一细分领域做得足够好,并与已有的征信体系形成互补,就可能存活并站稳脚跟。”黄志凌表示。

对此,林采宜认为,征信是规模效应很强的行业,数据源对市场需求方的满足程度尤为重要。“中小征信机构的竞争力,主要看征信企业的数据对市场需求方是强相关性,还是弱相关性。个人行为的数据里面,大多数是弱相关性数据,想要依据这些数据做出强大的模型很难。这导致征信企业的对外说服力不足。”

由此可见,中小征信机构与巨头之间的竞争不是单维的数据竞争,而是基于金融场景以用户为中心的多维PK。征信机构实力越强,其边际成本就越低,按照这样的趋势,征信市场最终会形成几家鼎立的格局,数据同质性强的企业会被合并、收购。

第6篇:市场经济的首要特征范文

关键词:烟草产业;中国特色;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

一、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实行专卖体制以来,烟草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一方面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烟草产业发展规律,获得了长足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另一方面,烟草产业又始终立足国情,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整体竞争实力不断增强。

中国特色烟草产业,就是在烟草专卖体制下,实行国有统一经营,具有完整产业体系,以“中式卷烟”为发展方向,以维护国家利益、消费者利益为价值取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产业。目前,我国烟草产业关系到130多万种烟农户、500多万卷烟零售户、50多万烟草工商企业从业人员的就业以及与烟草生产经营直接相关的2000万劳动人口,烟草产业在保障就业、增加收入方面仍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我国80%以上的烟叶生产和50%以上的卷烟生产均集中在老少边穷地区,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烟草依赖度很高。

我国烟草产业的发展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产业体系日趋完善。目前,烟草产业链不断完善,已形成了烟叶生产、打叶复烤、辅料生产、设备制造、卷烟生产、市场营销、物流配送等系列完整的产业链。

第二,竞争实力不断增强。围绕增强适应市场能力这一核心任务,精简牌号、做大做强重点品牌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到2011年底,全国卷烟牌号由过去1200余个缩减到124个,竞争力明显增强,民族卷烟品牌牢牢占领中国市场。

第三,市场掌控能力稳步提升。严厉打击违反烟草专卖法律法规活动,先后清理关停300多家计划外烟厂、全面整顿卷烟批发渠道,有效解决小烟厂无序发展的混乱状况。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坚持不懈开展打假,全面加强市场监管,有效打击卷烟制假售假活动,卷烟市场净化率稳步提高。

第四,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支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重大课题和重大专项研究取得积极进展,我国的烟草产业在烟草育种、卷烟特色工艺、高速卷接包设备研制、特色优质烟叶开发、减害降焦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

二、主要特征

目前,我国烟草产业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管理体制:专卖体制下高度集中

1983年9月,国务院颁布《烟草专卖条例》,建立烟草专卖制度。1991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1997年7月,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烟草专卖制度得以进一步完善和巩固。《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开宗明义指出:“为实行烟草专卖管理,有计划地组织烟草专卖品的生产和经营,提高烟草制品质量,维护消费者利益,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制定本法。”烟草专卖制度体现了国家意志,即国家专卖。烟草专卖又是“完全专卖”,国家对烟草产业产供销、人财物、内外贸实行全方位统管。因此,从管理体制上看,专卖体制下的高度集中,是中国特色烟草产业的基本特征。

(二)经营模式:政企合一国有独营

《烟草专卖条例》规定,“设立国家烟草专卖局,对烟草专卖进行全面的行政管理;设立中国烟草总公司,统一领导、全面经营管理烟草行业的产供销、人财物、内外贸业务”。国家烟草专卖局和中国烟草总公司“一套机构、两块牌子”,奠定了中国烟草产业政企合一的管理框架。国家将烟草的专卖经营权委托给中国烟草总公司统一经营,企业性质是完全的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上是国有独资。因此,从经营模式上看,政企合一的国有独营是中国特色烟草产业的明显特征。

(三)产品风格:中式卷烟独特路线

2003年,国家烟草专卖局《中国卷烟科技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了“中式卷烟”的概念:“能够满足中国广大卷烟消费者需求、具有独特香气风格和口味特征、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卷烟”。10年来,中式卷烟得到了广大消费者认可,已经成为我国卷烟消费市场的主导产品类型。目前国产卷烟中,绝大部分为中式卷烟风格。因此,从产品风格上看,中式卷烟独特路线是中国特色烟草产业的重要特征。

(四)产业功能:维护国家利益价值取向

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国家积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作为授权经营烟草产业的中国烟草总公司,从成立之初,就承载着增加国家财政积累的使命。自20世纪80年代初建立中国烟草总公司以来的30年间,烟草产业已累计上缴国家财政超过4万亿元。2012年,上缴国家财政7166.6亿元,占国家财政总收入的6%以上。中国烟草产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对国家积累和经济建设的贡献作用更加显著,这既符合对烟草“寓禁于征”的惯例,也符合发挥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骨干支撑作用的基本定性。因此,从产业功能上看,维护国家利益价值取向,是中国特色烟草产业的显著特征。

三、发展思考

自2006年1月《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在中国正式生效以来,吸烟与健康问题越来越多地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加之国际烟草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中国特色烟草产业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在新的内外环境下,面临的挑战日益增多,且日趋激。应对新的挑战,应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发展之路,保证烟草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

(一)坚持专卖制度,维护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

据2012年12月2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卫生部、外交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烟草专卖局8部门联合的《中国烟草控制规划(2012-2015)》数据显示,2009年非法卷烟占全球卷烟市场的比重为11.6%,而中国基本控制在4%以内,在全球处于领先水平。烟草专卖制度作为解决市场失灵的一种有效方式,是实现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有机统一的有效策略,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在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形势下,该制度应当继续坚持和完善。首先,完善国有独资经营运行模式,建立完善现代产权制度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实现管理体制以行政管理为主向行政管理与资产管理并重转变,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发挥国有企业的骨干支撑作用。其次,严厉打击烟草制品非法贸易,巩固完善联合打假打私机制,加强多部门协调配合、地区间相互支持及国际、港澳特区合作,严厉打击烟草制假、售假、走私等违法犯罪活动,严防走私卷烟、假冒卷烟流入市场。加强卷烟零售市场监管,最大限度地减少烟草制品非法交易。

(二)立足国内市场,坚持中式卷烟发展方向

应始终坚持立足国内市场,增强发展中式卷烟的自觉自信。首先,巩固和提升原料保障能力。建立健全烤烟主导型原料保障体系,坚持走生态、特色、优质、安全发展之路,大力实施特色优质烟叶发展战略,全面提升特色优质烟叶生产水平,努力为中式卷烟发展提供坚实的原料保障。其次,整合品牌,提升整体竞争实力。通过计划和市场的双重手段,形成市场化“强者更强、弱者退出”的机制,逐步压缩品牌数量,从目前的100个左右压缩到15个左右,持续提升品牌价值,做大做强能够支撑并引领中式卷烟发展、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品牌。第三,建立完善中式卷烟标准,在烟叶原料、配方工艺、香气特色、检测方法等方面形成较为完整的标准体系,全面提升中式卷烟整体质量水平。第四,增强市场控制力。通过推进现代烟草物联网建设,完善专卖体制下的公平有序、反应及时、控制有力、遵循市场规律的卷烟营销网络,提升网络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增强品牌培育能力,形成能够促进中式卷烟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烟草产业特点的现代营销模式。

(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优化烟草资源配置

首先,在总量上实行指令性计划,在具体管理上实行指导性计划。把加强计划管理、总量控制放在首要位置,防止盲目发展、保持产销平衡。促进烟草生产经营合理布局,逐渐实现计划指标按市场和效益原则进行动态调整。其次,更加重视发挥“看不见的手”的重要作用,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在卷烟计划分配上,根据市场实际需求,控制卷烟生产总量,严禁生产企业以任何形式超产,人为造成供大于求。在烟叶计划分配上,根据卷烟生产实际需求量分配烟叶计划,加大存量计划调整力度,使烟叶计划资源更进一步向适宜区域集中。第三,从国家层面进行制度设计,建立卷烟和烟叶计划动态分配和调整机制,逐步打破行政壁垒,扎实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进一步淘汰竞争力弱的品牌,为强势品牌做大做强提供市场空间,使资源更多地向优势品牌集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由于支撑产业发展的要素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劳动力、资源、环境成本不断提高,传统发展模式的空间越来越小,中国的烟草产业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首先,围绕提升中式卷烟技术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为形成以“低焦油、低危害、高香气、高品质”为主导的中式卷烟品牌体系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建立和完善支撑中式卷烟发展的创新体系,全面提升整体研发能力。其次,突破一批制约中式卷烟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掌控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标准,取得一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标志性技术成果,力争在部分研究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走出一条中式卷烟发展的新路子。

(五)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首先,应加快资本输出。大力支持有条件的卷烟工业企业走出国门,到境外办厂,以减少贸易摩擦和贸易壁垒,提高中式卷烟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步形成在全球有一定影响的自主知名品牌产品和知名企业,并具有整合资源的能力,缩小与国际先进烟草企业的差距。其次,应加快产品输出,加大国际市场营销力度,积极拓展市场空间。重点突破华人聚居的国家和地区,不断提高中式卷烟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努力使中式卷烟走向世界。第三,应加快技术输出。在世界其他自然资源禀赋较好、技术相对匮乏的地区,合作建立优质烟叶原料生产基地,运用成熟的技术体系和标准,生产符合中式卷烟配方需求的优质烟叶,扩宽原料保障渠道。

(六)积极应对吸烟与健康问题,稳妥推进履约工作

首先,应当大力研制低焦高香卷烟。近几年来,低焦油卷烟已经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应继续加大力度,在满足消费者对烟草制品特殊需求的同时,努力降低其对人体的危害。其次,积极适应市场变化,密切关注烟草科技发展新动向,结合实际,积极发展新产品,满足消费者新的需求。第三,认真履行《公约》。当前,应当加强对履约工作的组织领导,认真落实《中国烟草控制规划(2012-2015)》,着力推动履约措施的落实。

参考文献:

[1]国家烟草专卖局.中国卷烟科技发展纲要[Z].2003-11-19.

[2]国家烟草专卖局.中国烟草年鉴2011-2012[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第7篇:市场经济的首要特征范文

[关键词]房产税;二线城市;长沙市

[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4-0011-02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迅猛,其市场化程度也不断提高。但同时,房地产业中的许多矛盾和问题也渐渐暴露出来。其中,不断上涨的高房价更是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在这种情况下,“房产税”概念的提出,立刻引发了激烈的讨论。我国在2003年第一次在官方权威文件中提及房产税;自2003年5月开始,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分3批在10个省区市和计划单列市的32个县、市、区开展了房地产模拟评税试点工作,这就是所谓的房产税“空转”,而2011年1月,重庆、上海终于宣布各自的房产税征收管理细则,标志着房产税正式走上中国的舞台,而二线城市如长沙如何应对,以及其影响力如何又成为热议的话题。

2 房产税的理论概略

2.1 房产税的含义与特征

房产税又称财产税或地产税。是指针对以土地及土地上的建筑物形式存在的不动产而征收的税种,而应缴纳的税值会随着不动产市场价值的升高而提高。房产税的特征如下。

(1)税率具有地域性和普遍性的特点。税率的地域性特点使得其税基具有相对独立性,而不是全国性的统一标准。

(2)收入充足且具有适度弹性。房产税与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完善,房屋等财产在不断增加,其价值因时代变迁与纳税人有效需求的增加而不断提高,能满足地方政府支出随经济发展而提高的需要。

(3)征收对象的差异性。区别房屋的经营使用方式规定征税办法,对于自用的按房产计税余值征收,对于出租房屋按租金收入征税。

2.2 国内外征收房地产税的借鉴之处

通过对国内外多种房地产市场税制的研究,综合分析其利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可得出以下借鉴之处。

(1)房地产税是地方政府主体税收。房地产税收基本划归地方,是地方政府的主体税种。

(2)建立了相对健全的财产登记和评估制度。美国早在1935年即成立了房地产评估师协会(SREA),对从事估价的人员有严格的资格要求。美国财产税建立在比较全面的财产登记与估价制度基础上。

(3)坚持优惠原则。一般对房地产保有征税均设定免征额,对特殊房屋实施税收减免优惠。在英国住房财产税设有起征点,不同地区起征点不同,并对特殊群体和个人有税收优惠。

(4)建立健全的土地税收制度。开征房产税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其中对征税对象、计税依据、税收标准、缴纳方式等的确定尤为重要。如中国香港的房产税是“向本港土地或楼宇的业主所征收的税”。

3 房产税的开征对房地产市场影响分析

短期来看,房产税的开征将提升房屋保有者特别是投机分子的成本,从而起到减少投机、平抑房价等作用,是促进市场平稳发展的积极因素。长期来看,房产税将成为地方政府税收的一项重要来源,并为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以下是针对长沙市这样的二线城市,根据客观实际对其影响进行的调查和分析。

3.1 对购房者影响分析

房产税将会给人们的购房习惯带来巨大的转变。以前,购房者所需缴纳的税都是在购房的同时一次性缴清,除了房贷和物业管理费,人们不用担心其他费用。然而,房产税一旦开征,购房者在购房后,还需要每年缴纳一定的税费,这样就会导致民众的购房需求降低。

在对长沙市普通购房者的关于房产税征收的意愿调查中,就有53%的市民不希望征收房产税,他们认为税种已十分繁多,个人税负压力很大。只有16%的人希望征收房产税,且希望其能够缓解房价过快上涨的趋势。很多市民认为房产税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如不能根本解决房屋的供需问题、不能有效降低房价、增加保持房产的成本,因此对此排斥。

3.2 对开发商的影响

国家实施一项政策一般是采取“点―线―面”逐步扩展的,因而,房产税的开征也将是从一线城市逐渐向二线城市扩展,此阶段,二线城市未开征房产税对于开发商将会是一种契机,由于一线城市开征房产税对开发商造成重大打击,余留资金无处投放,开发商将会把目光转向尚未开征房产税的二线城市,导致大量资金涌入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以及资本市场,房价亦会在这种情况下持续上涨,甚至挫伤刚性需求,导致市场的混乱。

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公布了被业内称为“国八条”的新一轮房地产调控措施,开始了2011年新一轮房地产调控。在2011年前两个月房产税、“新国八条”、加息等一系列调控政策的影响下,春节以来的长沙楼市连续两周持续低迷,成交量均没有超过千套。来自长沙市房产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11年2月第二周全市新建商品房网签766套,其中住宅711套。住宅网签均价为6391元/平方米,非住宅网签均价为18757元/平方米。与节前的1月16日至1月22日的一周相比,成交量等各项数据均大幅下降,价格停止了上涨。 实施房产税后,加重了房地产持有阶段的税收负担。对当前存在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囤积土地、为保持房屋销售价格的上扬或不下跌而宁愿保持较高空置率的行为将会形成较大的成本负担,有利于遏制房地产商的投机行为。作为一个企业而言,房地产商追求利润最大化,这是无可非议的。在住房供小于求的情况下,房地产开发商会用有限的资源去开发最赚钱的房屋,如别墅、高档公寓等,他们首先满足的是高收入者的需求,然后才有可能去考虑中低收入者的需求,这与高收入者和中低收入者在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很不相称,因此有着极大市场需求的经济适用房存在很大的供给缺口。政府应当进行适当的干预和引导,如从税收政策、贷款比率、土地用途等方面对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区别对待。实质上也是政府通过对建造经济适用房的优惠政策,间接地给中低收入者的一种补贴。同时,还要通过税收政策及其他经济手段对房地产投机者课以重税和对投机行为进行惩罚,比如“房产新政”、期房限转、对已有住房的居民在购第二套、第三套等房产时要大幅增加首付款比例,提高贷款利率、实施房产税以加大占有环节的税负等。这样做既有利于抑制房地产上的投机行为,又能让真正的中低收入者拥有物美价廉的经济适用房。

3.3 对于房价的影响

据长沙市统计局的数据,2003年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为2214元/平方米,而到2007年,房地产价格一路飙升,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高达3372元/平方米,比2006年的平均销售价格2691元/平方米上升25.3%,与2003年相比,上涨幅度达50.3%。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长沙市房地产市场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在2007年和2010年升势尤为显著,这其中一方面原因是前期国家调控下的刚性需求的释放导致,另一方面原因是大批外来资金的介入的联动效果。

房产税对于抑制炒房有着积极的作用,会减少市场的投机性需求,从而在短期内让房价上涨得到抑制。但长期看,商品房趋势仍然是向上走的,因为城市化、资源稀缺、全球化等因素又会让投资预期回升,房产税的执行可能会遇到真空。

尽管长沙市房价如上图在逐年上涨,但是相对一线发达城市,房价相对合理。长沙的房价仍旧会按照客观规律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房产税的现实意义只是稳定房地产市场,消除泡沫经济的隐患,让房地产市场呈稳定健全的趋势发展。

4 对房产税征收时机和方式的建议

首先要选择征收房产税的最佳时机。房产税作为一项税收改革政策,将影响市场经济及社会资源再分配,开征是必然的,到了合适的时机,就应该果断地推出房产税。

笔者根据民众的意愿和客观现状的调查,提出长沙推行房产税的最佳时机是在三年到五年之后。原因在于人们对于房产税的了解程度逐渐增高,心里的接受程度渐渐增强;另外,长沙市房地产市场不断完善,产权逐渐明晰,房价呈现稳定上升的趋势,人们的房屋需求量得到满足,这时候推出是最适合不过的了。

其次要选择适宜中国国情的征收方式。开征房产税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地方政府应根据实地的房屋条件对不同的房屋制定不同的征收标准。以房屋面积为首要因素作为征收标准,而对房屋类型不做限制,这样有利于压制开发商建设豪华公寓,同时可以增加房屋套数的供应量。长期下去,将可以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同时提高进城人口的物质生活水平。我们可以以90平方米为界征收物业税,这也符合国家关于自2008年10月以来,一系列的税费调整政策中针对90平方米以下普通商品住宅的减免优惠力度最大的相关政策,笔者认为这是适宜中国的征税方式。

此外,还要实行优惠政策,实施廉租房制度,运用各级税收对廉租房进行补贴。廉租房的存在使得房屋买卖市场需求减少,使房价处于稳定状态,同时加大群众对房产税的理解程度。

5 结 论

房产税改革是我国房地产税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牵扯到社会的诸多领域,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借鉴国外已有的先进经验,也要充分考虑到我国的基本国情,只有两者结合才能使之适合我国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徐四伟.物业税制度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5.

[2]周子勋.物业税需要权衡的多重因素[J].理论导报,2009(6):7.

[3]张帛宁.对我国开征物业税的路径分析和政策建议[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4]刘浪.长沙市住宅商品房价格趋高的因素分析[J].中外建筑,2009(2):102-105.

[5]陶艳艳.对我国开征物业税的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第8篇:市场经济的首要特征范文

新常态的主要特点

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2014年11月,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中概要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

所谓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实质上是经济发展由过去传统粗放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高效增长是新常态最基本的特征。从速度层面看,经济下行是政府主动调控的结果。2011年中央提出稳增长,是应对出口和碳排放两大挑战,面对资源环境约束、人口红利消失、经济基数变大三个因素,居安思危、深谋远虑的决策。主动调控,是指2011年出台了6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3次加息,严厉调控房地产市场,将最低工资标准提高20%等政策。人口红利消失,是指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第一次出现绝对下降,随着人口抚养负担加重、储蓄率下降,可用于投资的资本增长将放缓。基数变大,是指2013年一年的经济增量就相当于1994年全年经济总量,可以在全世界排到第17位。新常态下,再追求高速增长做不到、受不了、没必要。

从结构层面看,随着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供给下降,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一二产业比重将下降,服务业将加快发展,带来产业结构优化,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随着新型城镇化提速、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带来城乡结构优化,2011年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比重达到51.27%;随着相关产业由东部转移到中西部,最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带来区域结构优化;随着劳动力供给减少、价格提高,服务业占主导使人力资源更为重要,将推动劳动工资提高,带来收入分配结构优化;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社会保障完善,消费需求将持续较快增长,带来需求结构优化,2012年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投资。

从动力层面看,以往廉价生产要素是驱动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进入新常态,要素价格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倒逼经济转向创新驱动。从风险层面看,风险显性化并不是经济本身出了问题,而是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很多原来在高速增长时期被掩盖的风险暴露出来。比如,产能过剩、经济下行导致投资信心削弱,楼市泡沫凸显出来;楼市下行预期导致土地需求减少,土地财政财力紧张,地方债务风险凸显出来;而房地产市场不景气会导致银行相关贷款埋下金融风险隐患。

认识新常态要准确把握新常态带来的趋势性变化。从消费需求看,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从投资需求看,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从市场竞争特点看,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现在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从资源环境约束看,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这些趋势性变化说明,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这些趋势性变化,既是新常态的外在特征,又是新常态的内在动因。新常态的特点说明,经济增长速度正从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向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的传统增长点转向创新驱动的新增长点。

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认识新常态,首先要全面认识新常态的主要特点,深刻理解新常态带来的趋势性变化,用这些主要特点和趋势性变化审视我们自己的心态和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状态,不能把经济发展仅仅理解为数量增减、简单重复,找到认识上的偏向和发展上的差距。适应新常态,首先要从观念上适应,学会新常态思维,掌握新常态下稳中求进的方法,提高转方式、调结构、换动力、惠民生的能力。引领新常态,就要引领新常态带来的趋势性变化,用新常态思维打造新增长点,创新驱动形成新方式,而不是视而不见新变化,面对新问题素手无策,继续盲目铺摊子,贻误转方式、调结构、换动力、促升级的良机,使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积累、激化,最后总爆发。

在新常态下,发展仍然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前进道路上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但这个发展不能是数字好看、水分不少、粗放型增长的发展,而应是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是以比较充分就业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资源配置效率为支撑的发展。

第9篇:市场经济的首要特征范文

关键词:农业综合开发;现代特征;传统农业;现代农业

中图分类号 F32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4-08-02

农业从应用经济学角度来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农业,包括:资源型农业、手工农业、精耕细作农业和自给自足农业等,它的特征是落后的生产力和个体的生产方式;另一类是现代农业,包括: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地质农业、设施农业、有机农业、精准农业、高效农业和信息农业等,其特征是差异化的生产力和多种所有制结构的经营方式。农业综合开发是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的、利用国家财政资金对农业发展进行项目支持的一种方略,曾经历了资源利用开发、名优农产品开发、农业产业化规模开发3个发展阶段,已经使农业经济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长足的进步。然而,面对经济转型和千变万化的市场,农业综合开发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效应可持续提高、技术可持续创新等方面显现出后劲不足。因此,研究农业综合开发的现代特征对于实现“三个可持续”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目前,池州市农业综合开发正在为促进农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给力,正在组合调动相关积极因素,着力于把握时代性,掌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逐渐形成组合式开发的现代特征。

1 开发导向――特色鲜明,优化度高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导向上特色鲜明、优化度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形成区域特色产业带。池州市农业综合开发选择了沿江粮油棉产业,沿湖水产养殖产业,沿路(高速、国道)蔬菜、花卉、农产品加工产业,丘陵、山区林产品、茶叶、中药材产业,这些由点、连线、带面的因地制宜地开发,形成了特色产业带。其次突出生态特色。池州市大环境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市拥有一个神奇灵秀的佛教圣地九华山,两个万顷碧波荡漾的淡水湖,3个风光旖旎的部级自然保护区,5个巧夺天工、如诗如画的天然溶洞等等,这些凸显着基因、物种、生态、景观的多样性,是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现代庄园和生态旅游无需选择的地标。再次是发展特色产品。从形态学、营养学、安全性、功能性上全面考量,池州大量存在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强”的道地名特优新奇系列产品,如西山焦枣、秋浦花鳜、地藏黄精、九华野葛、祁门红茶、七井山茱萸等蜚声遐迩、闻名于世,是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特色农业、发展名特优产品的热点。于是,开发“一村一品”、“一湖一品”、“一山一品”的优势项目自然生成。

2 开发管理――规约主体,带动力强

强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池州市农业开发办建立了信息化管理长效机制,把组织管理――督查跟进项目建设,资金管理――验收项目质量,市场管理――核实项目效益,技术管理――突出项目创新等全面落到实处。这种动态管理与静态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对于规约项目主体行为,充分发挥项目资金“四两拨千斤”效应,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是行之有效的。大家知道,开发管理的对象是项目实施单位――项目主体,它是农业综合开发的实施载体和开发管理工作的落脚点,不同时期的项目主体是变化的、有选择性的。从农业综合开发的3个阶段分析可知,第一阶段项目主体侧重于农业部门、事业单位,资金投入重点是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一般经常采用“割田成方、修路疏渠”的开发途径,以示范点辐射带动农田水利化,推动机械化。第二阶段项目主体侧重于农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济实体,资金投入重点是“特色农业,名优农产品”的开发;基本上采取“市场牵动、实体带动”的开发途径,以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示范片的形成。第三阶段侧重龙头企业、示范合作社,资金投入重点是“山水园林路沟渠综合治理”,优化产业结构;采取“农林水”多管齐下的技术集成开发途径,以利经济转型、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农业示范区建设。当前,全市农业综合开发正沿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战略性新型产业”方向前行,将农业产业化、工业生态化、景观市场化融为一体,形成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带的现代管理格局。

3 开发模式――与时俱进,成长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