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等专业学校成人教育范文

中等专业学校成人教育精选(九篇)

中等专业学校成人教育

第1篇:中等专业学校成人教育范文

论文关键词:特殊教育;专业建设;机遇

一、江西特殊教育专业的发展机遇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特殊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有关支持特教发展的政策法规相继出台。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发〔2008〕7号)精神,进一步加快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2009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9〕41号)。通知要求各省市,自治区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不断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在人口30万以上或残疾儿童少年相对较多,尚无特殊教育学校的县,独立建设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不足30万人口的县,在地市范围内,统筹建设一所或几所特殊教育学校。通知进一步要求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鼓励和支持各级师范院校与综合性院校举办特殊教育专业或开设特殊教育课程,依托高等特殊教育学院、其他有关院校和专业机构建设“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基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进一步指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市(地)和30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市)都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接收残疾人入学,不断扩大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特教班规模。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加快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大力推进残疾人职业教育,重视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

据国家统计局200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特殊教育在校生为417440人,专任特教师资为36306人,师生比约为1:11.5。江西省特殊教育在校生为19732人,特教专业师资为639人,师生比约为1:30.1。由此可见,我国特教师生比例很不协调,专业特教师资缺口是制约我国特教发展的主要瓶颈。而数据显示江西省的特教专业师资严重不足。

近几年,江西省加大了特殊教育的扶持力度,将特殊教育发展列入省政府民生工程,切实保障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08年,江西省政府在民生工程中安排了30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全省特殊教育学校设备添置。江西省财政厅2009年继续将特殊教育发展列入省政府民生工程,安排3000万元用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江西省编办决定从2009年起,增加全省特教编制1974名。如此一来,江西特教师资的缺口更是巨大。这同时也为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特殊教育专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相信已有二十多年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经验的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必将为江西乃至全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特教人才。

二、抓住机遇,力促特殊教育专业的发展

(一)南昌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特殊教育专业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1.专业建设取得的成绩。南昌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特殊教育专业创办于1989年,至今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原为南昌幼儿中等师范学校特殊教育专业),培养四年制中专学生。随着社会对特殊教育专业人才质量要求的提高以及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办学水平与层次的提高,2006年特殊教育专业开始招收大专学生。到目前为止,南昌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已为一线学校培养了1200多名优秀的特教师资。当前,南昌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特教专业在校生150多人,每年面向全国招收50名三年制学生。特教专业课教师现有教师18人,专业技术职务结构上,副教授8人,讲师6人,助讲4人;学位情况是:硕士研究生5人,在读研究生2人。

学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特教专业建设,一直把特教作为学校的重点打造专业,在资金、政策和管理上给予大力支持,成绩显著。2010年,特教专业被评为省级高校特色专业。为了进一步做强特教专业,学校在新校区建设中,重点建设了面积为4千余平方米的特教大楼和1万余平方米的艺术楼,这必将进一步促进南昌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特殊教育专业的发展。

南昌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始终注重学生的培养质量。特殊教育专业自办学以来,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特教毕业生都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文化素养、过硬的基本技能和熟练的专业操作能力。当前,特教专业的毕业生已成为我省一线特殊教育学校的骨干力量。每届的江西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技能比赛及论文比赛,获奖者90%以上均为南昌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

2.专业发展面临的挑战。首先,南昌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是目前江西省唯一的大专层次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基地。特教师资的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我省特教的发展品质,为此,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在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实习实训、实验室建设等各方面还有许多问题要解决。其次,如何进一步密切与一线学校的合作,发挥南昌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的作用,其操作方法有待进一步探索。第三,周边省份高校的特殊教育专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如此一来,必须南昌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更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专业的建设步伐,并形成本校特殊教育专业的特色和优势。

(二)南昌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特殊教育专业发展的目标

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目前江西省唯一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高等院校,多年来为江西省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特教师资,为了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能为江西乃至中国特教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特殊教育专业应设立了以下发展目标:

第一,通过三到五年努力,将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建设成为我国中部地区稳定的特教师资培养基地。当前国内培养特教师资的高等院校很少,很多省市一所都没有。特教师资缺口是制约我国特教事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受招生规模的限制,学校的目标是,立足本省,率先满足本省特教发展的需求,同时,尽可能服务周边省份。

第二,通过三到五年努力,将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建设成为本省在职特教师资培训和提高的基地。当前,江西的特教师资构成比较复杂,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从普通教育学校借调来的,甚至有少数条件较差的学校请有临时护理人员。这部分教职工特殊教育的理论和教学技能总体比较低,因此必须加强师资培训。此外,特殊教育的理念是不断更新的,即便是专业的特教老师也需要不断为自己充电。

第三,通过三到五年努力,使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特教师资培养质量实现较大跨越。抓紧完善特殊教育的课程体系,除继续开设教育学、心理学、特殊教育学三类基本理论课程外,将增设生理方面、康复方面、全纳教育方面和特教发展趋势方面的课程,以保证学生理论基础扎实并掌握最新的特教理念。此外,强化实践教学,增加教学实践的学分比重。除了实践课时的增加,还将引导学生以义工的方式进入公办特殊教育学校、民办特教机构以及儿童福利院进行实习。通过提高师资的培养质量,使本校毕业生能在特教一线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江西特教事业向更高的层次迈进。

(三)南昌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特殊教育专业的发展策略

1.加强特殊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的师资队伍。一方面,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聘请知名特教专家作为特聘教授,提高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现有教师的专业水平。为了改变原有特教师资队伍结构单一的状况,在引进新力量的同时,引导现有教师参加语言治疗、动作治疗、音乐治疗等康复领域培训班,并在以往偏重聋教育的基础上,加大培智教育等不同障碍类型教育的师资建设,以求特殊教育专业师资结构更趋完善合理。此外,积极聘用特教一线名师授课,确保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学与一线密切结合。总之,使特殊教育专业行成一支由特聘专家、内部师资、外聘师资共同构建的师资团队。

2.完善学生培养方案建设。首先,调整课程设置。随着特殊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注重特殊儿童的生活质量、全纳教育,教育与康复并重,缺陷补偿与潜能开发并重等新的教育理念的提出,对特教师资的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是形成学生能力结构的关键。特教课程发展趋势、特殊儿童康复、随班就读、个别化教学等反映新教育理念的课程应该受到重视。其次,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特殊教育强调差异性的教学决定了特教更多的是一种技术活。如何准确评量一个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如何制定最合适的教育方案?如何在个体差异非常显著的情况下进行教学?这些问题的解决要求特教专业的学生更多的与特殊儿童接触,亲身实践,并在做的过程中不断思考才能有所体会,才能在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应对自如。

3.加强与一线学校的联系,为一线学校提供更多的技术服务。服务方式可以有以下几种:第一,开展各种形式的专业培训班。利用特殊教育专业的师资力量或邀请校外专家,以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基地,开办面向一线在职教师的专业培训班,以提高一线教师的理论基础和教学技能。第二,巡回指导服务。接受一线学校的邀请,选派教师到一线学校进行技术指导。第三,与一线学校合作开展各种教学科研活动。许多特教课题都需要通过临床实践来开展,对一线学校来说,这也是一个很好地学习机会。

4.提高特教专业团队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教学科研能力是一个教师团队生命力的主要标志。只有一支奋发进取,不断创新的教师团队才能使专业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果。首先,完善特殊教育教研室的建设。建立起定期的教学研讨机制。学生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主要课程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实践方式、任课教师教学中遇到的难题等内容都应该纳入研讨范围。其次,鼓励教师积极申报校级、省级或部级的研究课题。通过课题平台,提高教师团队的整体科研水平,并由科研带动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再次,经常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到校讲学,借此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5.进一步完善专业硬件设施建设。特殊教育专业的办学对硬件有较高的要求。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学习,教师能更好地进行教学科研,一些硬件设施是必备的。比如:“感统实训室”、“特殊儿童心理诊断实验室”、“聋儿语言康复实验室”、“动作训练实验室”、“音乐治疗实验室”等实验室的建设十分重要。

6.加强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当前,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特殊教育专业的实践基地主要有南昌市启音学校、南昌市培智学校、南昌市育智学校、深圳市龙岗区智康特殊儿童发展中心。未来三年将要做好以下工作来加强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第一,增加实验基地数量,完善实验基地结构。增加二至三所实验基地学校,其中至少一所民办特教机构和一所开设随班就读的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是中国实践全纳教育的主要形式,符合今后发展的趋势。民办特教机构是中国特教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特殊儿童早期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因此,必须对其有深入了解。第二,完善学生实践学习管理制度。除见习和实习外,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也可以到一线学校进行现场教学。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实践基地做义工。提高实践能力所占学分的比重。

三、特殊教育专业的发展前景

第2篇:中等专业学校成人教育范文

关键词: 地方高等师范院校 教师教育 困境 对策

目前,随着我国教师教育的进一步开放,许多综合大学也开设了教师教育相关专业,而众多师范院校也开始走综合化的道路,主要是期望通过加强“学术性”来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但结果却适得其反,师范特色在逐渐减弱,而学术性也未显著提高。自基础教育新课改以来,改革和发展赋予教师教育专业以新的目标、内容、方式和方法,同时也明确了教师教育的专业化方向。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基本出发点是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合格人才。多年来,众多的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立足于为本地区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教师,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随着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地方高等师范院校也在变革中发展,传统意义上单一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办学目标也在向为了进一步提升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综合性方向发展,同时,综合性大学积极参与教师教育的客观事实也给师范院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这种变革中,原有的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专业的发展将面临新的挑战。

一、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的背景与现状

(一)地方高等师范院校致力于向综合化转型的趋势。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以来,高等师范院校无论是规模、质量,还是结构、效益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向综合化的转型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根据统计,教育部从2003年到2008年开展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过程中,各高校对办学定位进行了重新讨论和确定,其中地方高师院有超过80%将“综合型”、“综合性师范大学”等作为办学定位或理念[1]。促使地方高等师范院校转型的有以下几个因素:一是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所要求的适应性变革;二是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需求的扩大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师资的新要求;三是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在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中,追求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主观定位[2]。

(二)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生存空间日渐压缩。

随着我国教师教育专业政策的改革,导致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生存空间受到挤压。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这一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使得地方高等师范院校丧失了的固有的优势,国家给予师范院校的优惠政策越来越少,而综合性高等学校借助于自身的办学实力、学科优势、区域中心地位参与师资的培养,其优势更加明显,吸引了不少生源,同时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高等师范教育长期处于单一、封闭的状态,游离于市场经济的多样性和多元化之外,缺乏核心竞争力,使得师范院校毕业生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境况下面临更大压力,这一切都给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带来了巨大压力与挑战,其生存与发展空间受到了很大的挤压。

二、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专业面临的困境

(一)非师范专业的发展侵占了教师教育的资源。

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教师综合化最直接的体现是大力发展热门的非师范专业,导致有限的教学资源配置缺乏优化。随着综合化的发展,地方高等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设置逐步增加,根据不完成统计,各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非师范专业占学校全部专业的比例已经达到60%到70%,非师范专业的在校学生也已经超过50%。这两大指标表明,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发展实际上已经进入综合化的发展阶段。非师范专业的个数和在校生人数的增加,对应着教师教育专业在校生的减少,势必削弱教师教育人才的培养。同时,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基础教育的师资队伍已从“数量扩张型”转向“质量优化型”[3]。过去的教师教育主要是为了满足基础教育对中小学教师数量的要求,现在则转向了对高学历、高素质的质量要求。在未来一段时间,基础教育需要的高质量毕业生在数量上仍然满足不了需求。另外,非师范专业数和在校生数的增加,势必分占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原本就不足的教学资源。由于历史原因,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资源要比地方综合性大学少,在图书资料、教学仪器设备、计算机、教学行政用房等办学条件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同时,在师资力量方面也得分散相当部分的教师用于非师范专业的教学。非师范专业的发展使教师教育专业的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

(二)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专业生源减少,就业困难。

随着国家出台“调整师范学校的层次和布局,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的政策[4],许多综合性大学纷纷设置教育学院,参与中小学师资的培养工作。据统计,2010年我国共有341所高等院校培养本科师范生,其中师范院校112所,占培养本科师范生院校总数的32.8%,其他院校占67.2%[5]。虽然地方高等师范院校仍然是教师教育的主体,但综合性院校办教师教育无疑在学科优势、人才优势、综合优势、教师培养层次定位和学校声誉等方面对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影响较大。最直接的影响是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生源逐渐减少,许多院校出现了招生不足,甚至出现降分录取仍招不到生源的窘境。

基础教育改革的高速发展与教师教育专业改革相对滞后的矛盾,直接导致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新中国成立到新世纪初始,由于中小学师资极度短缺,教师教育工作的重点是尽快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合格的教师。于是,教师教育领域特别是在中等师范教育领域,培养大量的小学教师成为当时工作的重点。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扩大招生规模,大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教师资格制度全面实施等政策后,教师供给从数量来看,出现供给大于需求的状况,相应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广大的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以本专科师范毕业生数量计算,1998年全国本专科师范毕业生人数为19.68万人[6],2008年全国本专科师范毕业生人数为58.16万人[7],而且还有17.1万非师范毕业生通过认证获得教师资格证书,而当年基础教育学校录用的新教师只有25万[8]。总之,在国家教师教育体系开放的情况下,就业市场充满激烈竞争,非师范院校毕业生也可通过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制度获取教师资格加入中小学教师队伍,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独享中小学校就业机会的时期已成为历史。在就业市场上,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和其他综合性高校毕业生站在了同一竞争的起点,从而进一步加大了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招生和就业的难度。

(三)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专业本身的薄弱环节。

长期以来,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专业本身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如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课程内容空乏、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方式单一、教育实践环节薄弱等等[9]。

目前,各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基本上是以学科知识为主,不论是从科目的设置,还是各门课程的内容,都过分注重专业学科的知识体系,偏重于按学科专业模式来培养教师;单纯强调学生对所任学科领域知识的系统掌握,忽视学生作为未来教师的专业素养的培养;只注重了“教什么”的问题,对“怎么教”的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从课程内容上来看,无论是学科专业课程还是教育类课程,都是理论课程过多,相对缺少可操作性实践课程,且内容繁杂;理论和实践相脱离,学生所掌握的只是一些抽象、呆板的概念和原则。多数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由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三个模块构成。虽然在课程中也有选修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但份额配比在主体结构中极为有限。加之教育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三个板块之间缺乏统一整合,致使学生对课程的价值取向失衡,学生重视的只是学科专业课程。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基本还是采取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和以传授灌输为主的培养方式,学生处在极其被动的位置。由于教学方式呆板、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对于新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缺少了解和体验,也缺少尝试。当前的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教育实习存在着实习时间短、实习指导不力、实习过程流于形式、实习管理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教育实习难以有效帮助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更难以有效地提高未来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三、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专业摆脱困境的出路

(一)教师教育专业应平衡“师范性”和“学术性”的矛盾。

面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地方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等趋势,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专业需要在发展过程中平衡“师范性”和“学术性”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师范性”。面对日益严峻的招生与就业压力,同时为了提升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地方高等师范院校一般采用大量增设非师范专业、突出师范特色之外的学术性与应用性等手段进行缓解。这也是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化转型的必然趋势。在这过程中,“综合化”发展的理念和措施对大力发展教师教育思想有着现实的利益冲突。要突出“学术”势必采用增加非师范专业、减少师范专业招生量、偏重学科的“学术性”而削弱其“师范性”等“去师范”的手段。

在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日渐趋于综合化的宏观背景下,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师范生与非师范生的界限逐渐淡化,专业设置趋于多元化,专业方向也在不断拓展,鉴于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类别定位于“教学型”大学的现状,以及与综合性大学相比办学实力不强、缺乏竞争优势的现实,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在适度提升“学术性”的同时,必须坚持以优势师范专业为依托,面向社会、面向地方、面向市场,实现综合发展,不断拓展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因此,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必须坚守教师教育的主阵地,凸显师范教育的优势,因为“师范性”最能体现师范院校与其他院校之间“类”的区别,也是区别于其他院校的本质属性,是师范类院校社会存在价值的最好体现。

(二)教师教育专业应直面基础教育,培养优质师资。

教师教育体系的基本任务就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优质师资,因此,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必须直接面向基础教育,满足基础教育对教师教育的需要,适应基础教育的一切变化,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近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的改革全面深入,使得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教材体系、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中小学校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基础教育所需要的不再仅仅是学历达标的合格教师,而是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创造教育能力、勇于开拓课程资源、敢于创新教学方法、善于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的高素质新型教师。因此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必须研究新型中小学教师的素质结构,优化培养目标,使培养目标由培养“合格教师”向培养“高素质的新型教师”转变。要针对中小学课程对教师的需求,及时调整相关专业的培养方式,改变教师教育体系的课程结构,正确处理通识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创新教师教育课程的内容与方法,提高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理论修养,培养学生先进的教育理念。同时加强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强化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取向,实施大学与中学合作的教师教育模式,建立开放、动态的教师教育体系,改变教育实习方式,使学生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通过自我反思获得专业成长。

(三)教师教育专业需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教师教育专业改革的核心和关键是课程体系的改革,即改革教师教育的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传统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弊病,在于偏重按学科专业教学的模式培养师资,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导致培养口径过窄、知识结构单一;忽视选修课程和教育课程,教育专业课程比重过低,不能体现教师教育专业的要求;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能反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变化;教学实践环节薄弱,教育实践课时偏少,形式单调,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培养模式和师范教育课程体系改革,要以教育类课程改革为重点,调整教育学科理论、教师教育技能和教师教育实践的学时比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对学生强调综合化、宽口径、厚基础的同时,强化教师专业理念教育,形成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和教师专业教育相融合、文理渗透、学科渗透,选修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专业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比例合理、融为一体的课程体系。

四、结语

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面临一些现实的问题,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处于困难的境地。然而,高校教师教育专业有其生存发展的巨大空间,有迫切需要培养的庞大的学生群体。探讨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要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如何破解难题是我们一直需要认真思考和着力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http:/.

[2]贺祖斌.高等教育生态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68.

[3]贺祖斌.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在转型中的困惑和对策[J].教师教育研究,2009(5).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

[5]教育部.http:/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98)[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2.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8)[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32.

[8]钟秉林.观念创新是高师院校发展和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先导[J].高等教育研究,2010(5):5.

[9]高芳.高师院校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0,12.

[10]侯贵宝.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9,2.

第3篇:中等专业学校成人教育范文

关键词: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对策建议

近年来,随着教师专业化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中的热点问题,作为教师专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方面,成人高校教师专业化也逐渐走出边缘地位,成为学者探讨的焦点。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较之普通高校教师队伍专业化来说,成人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化步伐缓慢,所以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更为滞后,任务更为艰巨。教师发展是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源泉、立校之本,要使成人教育得到可持续发展,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提高成人高校教师专业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成人高校教师专业化的界定

目前,国内对于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内涵的说法还不确定,在这里,依据我们对专业化内涵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界定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从动态角度来看,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是指成人教育教师在成人教育工作生涯中,遵从成人教育专业道德规范,依托成人教育教师专业组织,通过终身训练和自主学习,精通某门专业学科知识,习得成人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从教素质,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成人教育教师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从“普通人”或“普通教育教师”转变为“成人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过程。从静态角度来看,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是指成人教育教师职业真正成为一门专业,成人教育教师真正成为专业人员并得到社会认可这一发展结果①。

二、理论界对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

仔细分析近十年来我国有关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的研究成果,不难看出,学者们对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制度的建立与实现途径做了较多的探讨,提出了不同主张。许多学者借鉴国外普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实现途径,从某一微观具体策略构建方面探讨如何促进我国成人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如开展丰富多彩的成人教育教师培训、试行成人教育教师证书制度、行动研究、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加快专业组织建设等。还有学者借鉴发达国家对成人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的经验,提倡采取“短期训练、中期进修和长期研究”等三种方式,对成人教育教师进行专业培育,提高其专业素质,从而促进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实现②。鉴于新疆特殊的人文环境和地理位置,这些途径对新疆成人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来说,有些方法是行之有效,切实可行的,有些却是不实用的,如短期训练,一般3-5天,就是在首府乌鲁木齐举办,来回路途加培训天数至少就要一个星期,这对正在给普通生授课的任课教师来说,无法大批量送出,即耽误普通学生的授课任务,而且花费也比较大。

三、新疆南疆高校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从外部环境来看

成人招生规模萎缩,社会上大多数人学历层次已达标。近年来新疆成人高校的招生人数呈明显的下降趋势,2005年录取新生为4.2万余人,2006年为3.2万余人,2007年为3.2万余人,2008年为3.5万余人,可以看出,自2005年以后,生源呈明显下降趋势。“成人高考作为学历补偿教育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主管教育人士都认为成人院校没有单独存在的必要,但同时也认为成人教育还有其存在的空间,不能进入普通高等院校学习的人、有转行要求的人,还有提高学历的要求,这在一定时期内还能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但是,成人教育生源有所萎缩是正常现象,也表明了成人教育正由以数量为主的规模发展,走向以质量为主的集约型方向发展。对于南疆成人高校来说,面临生源的萎缩,就要想办法另谋使成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出路,而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任何办学形式的保障。

(二)从授教者自身看

①普通教育方面。对于地处新疆南疆高校的教师,由于信息闭塞、环境艰苦、自身素质与内地高校有一定的差距等条件所限,他们习惯于安于现状,进取心缺乏,传统的教与学的观念根深蒂固,因此,教师的专业化对他们来说是一场极具挑战性的革命,但没有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育不可能得到持续发展。部分教师在授课多年后在知识方面和业务能力方面提高不很明显,仍停留在原有教学水平的层次上,他们对自身专业发展的意识也比较淡薄,对职业规范和专业发展的规律等方面的认识不到位,专业发展的实质关注不够,只注重外在性指标的提升,如教师的继续教育仍停留在文凭、学历等外在功利的追求上。在工作中对于晋级、评优等过于看重,而导致专业学习上急功近利和浮躁的倾向,其结果是:教师的学历高,但其专业化程度不高,从而影响到其专业上的长远发展③。

②在成人教育方面。大多数教师重视专业教育培训,轻视教师教育培训,对成人学生的特性不了解,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大多照搬普通生教学模式、照本宣科,实行成人教育“普教化”的做法,而不能从成人学员的实际出发,结合成人教育特点,形成一套适合于成人学员、能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大多数南疆成人高校附属于普通高等学校,我校也属于这种形式,教师不但要进行普招生教育,还要从事成人教育,还有其他的教学、科研或社会工作,遇到集中面授,往往是连续授课,劳动强度和疲劳程度都很大,根本无法脱产系统地接受成人教育方面系统的培训,只能自主学习,因而教师专业化成长缓慢,导致教学能力薄弱;因工作繁忙、时间不允许,所以对成人教育的科学研究就很少或水平不高。

四、新疆南疆高校成人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

新疆是中国最大的行政区域,有其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是由兵团与地方共建的自治区,地广人稀,新疆南疆三地州更是被国家列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占大多数,还相对落后。人力资源不足,人才短缺是制约南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人力资源同其他资源一样,呈现“马太效应”,越是不发达地区,越容易流失人才。新疆南疆人才资源不仅要从留住人才、引进人才入手,还要想办法培养本地的人才,培养实用型人才,要大力发展职业培训和学历教育,这就需要当地的高校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真正跟得上时代的需要,只有培训、教育跟上了,人才得到了长足发展,才能真正使经济发展起来。近几年我校积极和各地州、县联合,组建了形式多样的培训班和学历班。

五、新疆南疆高校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结合南疆高校教师的实际情况,总结国内外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法、策略,新疆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进成人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一)学校方面

要搭建成人教育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营造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外部环境,可以做以下几点:①制定相应的成人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我校成人教育教师基本都是兼职教师,他们或者从普通师范院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或者从普通教育教学岗位直接进入成人教育教学岗位,他们没有进行过专门的成人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自身具有的一点成人教育理论知识也只是在从事成人教育后所接触到的零散的知识,或者在课堂上体会到的可能不甚科学的成人教育知识,特别是来自非教育行业的教师,他们连教育学理论知识都没有接触过,更不必说成人教育理论知识了。这样的教师他们虽然具有普通教师资格证书,仍然无法高质量地完成成人教育教学工作④。②鼓励教师参与成人教育研究,并采取一定的激励机制。教师作为一个专门职业,应该有一个独立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不仅在课堂教学上应该赋予教师较高的自,而且在科学研究方面更应该赋予教师相应的自。这样才能增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时也能提高教师的自主意识,提高教师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还可以组织立项与成人教师专业化发展有关的课题,给予适当资金与小范围内政策或制度的支持,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积极性。③学校对从事成人教育的教学工作量在评职称及年终考核时应纳入计算范围。④开展校本教研。校本研究是以校本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教师和学校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研究模式。它强调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主导地位,突出教师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培养自主成长型教师。⑤校内培训是学校本位模式,这是一种很短期的培训。由学校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请一些教育专家或者是有经验的教师给学校教师做报告或开讲座。这种培训虽然时间短,但它针对性强,对解决教师的实际工作问题有帮助。⑥对口支援。与内地或新疆其他成人高校实施对口支援,送出教师进修或培训,吸取别人先进的教学经验。⑦搭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要开发学科教学网站,建设高校精品课程。开发学科网站,是培养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精品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也是教育部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⑧教师内驱力的激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内驱力,来自教师对自身职业价值的认识和追求,来自教师面对教育改革、课程改革的挑战而产生的危机和追求,来自教师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激发教师的内驱力,意味着教师必须具有很强的专业发展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其核心是强调教师要真正成为专业发展的主人,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 。学校要不断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动力,因而要给教师设压力,促使其成长。

此外,我校在引进人才方面已采取了许多积极措施:一方面,我校采用宽松的政策、优厚的待遇等手段引进各专业具有硕士研究生、博士学历和高级职称人才;另一方面,学校鼓励本校教师攻读在职、同等学力硕士、在职高校硕士、博士,学校提供相关培养费;去各名牌高校进行学期进修;参加各种骨干教师培训班、高校访问学者、出国进修、学术讨论会议等。而且在评定职称时也需要相应的学历,这给教师本身也带来了压力,许多教师纷纷响应号召,大大推进了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进程。但学校在注重培养人才的同时,不应只单纯地强调教师的学历,只追求学历达标,还应该处理好学历的提高与教师的素质培养的关系,因为学历的提高并不能提升教师的素质,还应该进行教师教育。

(二)教师自身方面

①更新观念,树立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观念。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高等教育目标、观念、课程及师生关系的逐步转变,迫使高校教师重新审视自身的角色定位,要求他们走出传统的角色,准确地认识这种角色的转变,对于高校教师把握今后的专业发展取向具有深远的意义。教师要通过反思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吸纳新的教学理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观、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见解,还要求教师与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共同协作。②自主研习,校本研修。自主研习,就是调动教师自身的动力。社会的环境,外部的条件都是在不断变化的。而教师自身的动力,内在的意识才是推动教师自身发展的最强大动力。要满足教师的需要,就要激发教师的工作动机。工作动机与工作本身是相联系的,是人们从工作中获得感受,从而满足有关需要的动机。校本研修,这种模式主要强调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应来自其内在的动力。“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校本研修的三个核心要素和关键词。③提高信息素养。新疆南疆高校距离其他高校和大城市较远,信息比较闭塞,而网络缩小了地区与地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网上信息交流非常快,目前我校校园网早已建成,而且基本上教师家家有电脑,因而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促进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结合自身的教学工作,进行教学改革和探索,对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无疑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④教学科研能力的提高。在高校教师的职业生涯中,应更加注重对科学及教育、教学的研究与探索,包括:对教学的研究,对教材的研究、对方法的研究,对新课题、新技术的研究,对实际生活的研究、对学生心理的研究等等。高校教师具备很强的自我反思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并且时时都在思考怎样应对学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挑战,考虑在教学中如何将新知识、新方法加以扩充和应用。可见,高校教师的教学工作与科学研究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水平的提高与研究的深入是相辅相成的。可以说,教学与研究是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两条腿,缺一不可。⑤在行动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在创新中发展。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学会在教学中反思,只是总结经验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观察分析、重新概括和积极验证等反思行活动。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是反省、思考、探索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反思来弥补自身的知识技能不足,提高自身素养和教学能力。以上教师自身方面的建议,促进了普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进而促进了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今社会,人们对成人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要求也越来越高,但质量始终是成人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生命线,而质量的优劣与成人教育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息息相关,提高教育质量,教师是关键,普通教育如此,成人教育亦如此,因此,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王晓斓.关于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建设的思考[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9(6):64-66.

②刘奉越.近十年我国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综述[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8(4):10-12.

③尹小艳.西部地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境与出路荆门[J].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教育学刊,2007,22(4):90-92.

第4篇:中等专业学校成人教育范文

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完整版全文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的统筹规划与宏观管理,促进各类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健康、有序、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令第412号)等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开放大学、独立设置成人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举办的各类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和管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专业的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高校设置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要根据学校自身办学能力,发挥办学优势和特色,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终身学习理念,以满足学习者学习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学习者职业能力提升为重点,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职业人才成长规律,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养、适应职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第四条 教育部负责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专业设置的政策制定和宏观管理。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高校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的统筹指导和监管服务。

高校依照相关规定自主设置和调整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考委)负责制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专业清单和基本规范。

受教育部委托,国家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负责对本行业领域相关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进行指导。

第五条 教育部组织设立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高校设立相应的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或在现有专家组织中增加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评议职能。充分发挥专家组织在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建设、监督与评估方面的政策研究、论证审议和决策咨询作用。

第六条 教育部建立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管理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以下简称信息平台),对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实行全程信息化管理与服务。

第二章 专业目录

第七条 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本、专科专业目录由《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和《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补充专业目录》(见附件)组成。《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补充专业目录》由教育部制定、,适时调整,实行动态管理。

第八条 全国考委、国家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开放大学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可对《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补充专业目录》提出增补专业的建议。材料内容包括:相关行业(职业)人才需求报告、专业设置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报告、专业简介等。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高校提出的增补专业建议进行评议汇总,于每年11月30日前上报信息平台。全国考委、国家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可直接向教育部提交建议材料。教育部组织专家确定增补、撤销或更名的专业名单,适时向社会。

第九条 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国家控制专业为现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中已经明确的国家控制专业。

第三章 专业设置的基本条件和程序

第十条 高校设置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应同时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

(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满足学习者多样化终身学习需求。

(三)有科学、规范、完整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其所必需的教师队伍及教学辅助人员。

(四)具备开办专业所必需的经费、教学设施、图书资料或数字化学习资源、仪器设备、实习实训场所等办学条件,有保障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制度和必要措施。

第十一条 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须在本校已开设的全日制教育本、专科专业范围内设置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本、专科专业,并可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方向,但专业方向名称不能与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本、专科专业目录中已有专业名称相同,不能涉及国家控制专业对应的相关行业。具体程序为:

(一)各高校通过信息平台填报当年拟招生专业及相关信息。

(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汇总本行政区域内高校提交的专业信息,并通过信息平台提交教育部。

(三)教育部对各地上报的专业信息进行汇总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二条 开放大学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可在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本、专科专业目录中设置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并可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方向,具体要求同第十一条。具体程序为:

(一)对于拟设置的新专业,学校要组织校内有关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进行审议,通过信息平台提交人才需求报告、专业论证报告和人才培养方案等申请材料。信息平台将面向社会公示一个月,学校官方网站应同步公示。公示期满后,学校对公示期间收到的意见进行研究处理,及时将意见处理情况及修改后的申请材料提交信息平台。

(二)对于已开设的专业,各校通过信息平台填报当年拟招生专业及相关信息。

(三)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省(区、市)实际,对本行政区域内开放大学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提交的新设专业申请材料和当年拟招生专业信息进行统筹汇总,通过信息平台提交教育部。

(四)教育部对各地上报的专业信息进行汇总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三条 开放大学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设置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国家控制专业,具体程序为:

(一)学校通过信息平台填报当年拟招生国家控制专业及相关信息。

(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取得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意见后,将本省(区、市)内拟新设国家控制专业的申请材料报送教育部。

(三)教育部按照现有国家控制专业审批办法管理。

第十四条 各类高校拟招生专业及相关信息须于当年1月31日前通过信息平台填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各类高校提交的专业信息统筹汇总后,须于当年3月31日前通过信息平台提交教育部;教育部对各地上报的专业信息进行汇总,于当年5月31日前向社会公布专业备案或审批结果。

第十五条 全国考委在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本、专科专业目录范围内,确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专业清单,制订相应专业基本规范,并于当年5月31日前通过信息平台公布。各省(区、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军队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在清单范围内选择开考专业。

第四章 监督与评估

第十六条 教育部和全国考委将充分运用信息平台监测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的工作运行,全面掌握专业设置整体情况和动态信息,及时公布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和调整情况。推动建立教育行政部门、行业组织、第三方机构、高校等多方参与的监管制度和评价机制。

第十七条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运用信息平台掌握本行政区域内的高校继续教育专业设置情况,制订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检查和评估办法,加强对高校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建设的监督与评估,评估结果作为该专业继续招生、暂停招生的依据。对存在人才培养定位不适应社会需求、办学条件严重不足、教学(考试)管理严重不规范、教育质量低下等情况,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视情节责令有关高校对相应专业进行限期整改,完成整改前,该专业暂停招生,且高校不得设置新专业;情节严重且拒不整改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建议高校主管部门停止该专业招生。

第十八条 对未按本办法设置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高校不得进行宣传和组织招生。对违反本办法擅自设置专业或经查实申请材料弄虚作假的高校,教育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将予以公开通报批评并责令整改,情节严重的,三年内不得增设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

第十九条 高校应加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建设,建立和完善自我评价机制。鼓励引入专门机构或社会第三方机构对学校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办学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及认证。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条 全国考委、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本办法制订实施细则,报教育部备案后实施。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之日起实施。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解放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国家开放大学、考试中心:

为加强对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的统筹规划与宏观管理,进一步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高校办学自主权,促进各类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健康、有序、协调发展,我部研制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现将《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各地各高校要认真落实《管理办法》要求,对照现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和《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补充专业目录》,对现设的本、专科专业进行梳理、调整和规范。20xx年,各地各高校要通过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管理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做好拟招生专业的申报工作(平台启用事项另行通知),自20xx年起,新入学的学生全部按照目录内专业进行招生。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现在籍学生仍按原专业培养至毕业。

二、各地各高校要按照成人学习特点和教学规律,做好专业与课程体系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专业相关规定由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依据《管理办法》另行。

四、《管理办法》是教育部规范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的首份文件,对于统一各类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政策,转变管理方式,明确责任和管理程序,加强信息服务与过程监管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要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宣传、学习和贯彻工作,确保《管理办法》的顺利实施。

实施过程中的情况和问题请及时报我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

第5篇:中等专业学校成人教育范文

目前,我市共有各类职业院校25所,其中省属高职院校有**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2所,市属职业中专学校有**职业中专、宣风职业中专、**卫校3所,县区办职业学校5所,民办职业学校15所。中等职业学校中有3所部级重点职业学校,2所省级重点职业学校,1所省示范性职业学校。到2009年上半年止,全市各类职业学校共有在校生27030人,开设专业20余个,涉及工、农、林、服务、it等多个行业,其中机械电子、园艺、旅游服务等专业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电大等几所学校硬件建设都有较大进展,市和县(区)属职业学校如**第一中学、上栗二中、宣风职业中专、大安职业学校等在办学规模与办学思路上都有一定创新与发展。安源的硅酸盐、芦溪的电瓷、上栗的烟花爆竹等产业需要的专业培训凸显,代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全市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遍高中的招生比例由2000年的34:66攀升到2009年45:55。我市职业教育事业起步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经验在于:一是有一批立志投身于职业教育的、有头脑、有闯劲、有干劲的职业教育工作者,这是我市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二是随着市场需要,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日益多样化。三是加强了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师资力量、实训场地等基础设施也有一定改善。

但从总体来看,我市职业教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离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全国教育体制改革后,我市几所省重点中专为顺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迅速转型为高等职业院校,但其办校硬件设施、专业设置、办学模式、办学理念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要求有较大差距。几所民办职业专科学校与蓝天学院、渝洲学院等相比,不管是硬件设施,还是专业设置、办学品位都有较大差距。各县区几所普通中学转过来的职中,存在布局不合理、生源少、专业能力弱、硬件设施落后等弊端,达不到中等职业专科学校的要求。造成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职业教育发展重视不够。过分强调普通高中的发展,忽视了职业教育,在根深蒂固的教育思想中把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应付教育”,拾遗补缺,造成社会对职业教育产生片面认识,在老百姓思想中也产生了一些偏见,同时在经费投入、资源配置等方面严重缺位。

2、职业教育招生秩序比较混乱,生源面较窄。生源是学校赖以生存的保证,而职业学校的招生计划,每年都是由市教育局下达一个指导性计划,学校的生源主要由每一个学校自主招生。为了争夺生源,市内与市外的职业学校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手段,有的甚至采取非法的中介招生、有偿招生、虚假宣传招生等。招生秩序的混乱使广大群众对职业教育产生误解,甚至轻视职业教育,继而使职业学校处于恶性循环的境地,造成职业学校的生存发展环境更加恶劣。

3、办学体制、机制及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完善与提高。当前我市几所职业中专分属教育、劳动、卫生几个部门,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各部门之间的独立办学导致学校之间资源不能共享,职业学校布局结构不尽合理,各学校之间专业设置重复,资源、设备的利用率不高,办学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民办职业学校与公办职业学校不能完全享受同等待遇,造成不公平竞争。各县区对职业教育事业的领导有待进一步加强。

4、实验实训基础建设和教学内容、模式滞后。目前,我市绝大多数职业学校都存在实验实训设备落后、老化,跟不上技术发展要求的问题,使专业设置不能应对市场变化,培养出来的技术工人与社会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缺乏“双师型”的教学人才和一批高水平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导致学生技能方面的发展受到一定制约,影响学生就业。

二、加快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

1、逐步建立和完善由市政府统一领导的,以地方为主、分级管理、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在有利于节约投资,有利于专业设置,有利于人才培养的条件下,鼓励职业教育资源重组,打造我市职业教育龙头学校。强化县(区)政府在统筹管理职业教育发展方面的责任,加强对县(区)政府在职业教育事业方面的考核力度,保障各级政府在职业教育上的投入。

2、形成以高等职业院校为重点,以省级重点职业专科学校为主体,以普通职高为依托,公办、民办职业教育并驾齐驱的新型职教体系。

3、扩大职业学校办学自,增强其自主办学和自主发展的能力。依法保障学校在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学籍管理、教师聘用及经费使用等方面享有充分的自。规范各类职业学校的管理,调整职业学校的布局和学校的专业设置。制定和完善跨省、跨市招生办法,大力支持普通中专、成人中专、技工学校和省示范性职业高中面向外省、外市招生。

4、认真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努力提高民办职业学校在职业教育中的比重。简化民办中等职业学校的审批程序,公平对待民办职业教育与公办职业教育,使民办职业教育能够合理享受党和国家的有关优惠政策。鼓励公办学校按照民办机制进行运作。

5、加强职业教育与其他行业和组织的交流与合作,鼓励和支持职业学校与工业企业、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单位合作,积极推广学校、公司、农户相结合及校企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办学,不断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拓宽职业教育就业渠道。加强职业教育的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引进国(境)外优质职业教育理念和资源,鼓励国(境)外组织和个人依照我国法律和办学资格要求,同我市合作举办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努力拓展职业教育学校毕业生国(境)外就业市场。

(二)加大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1、以实施职业技能训练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各类职业学校要加强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建设,重点强化职业技能教学和实践教学;职业学校理论教学与实验实习时间要按照一比一的要求进行配置,且理论教学要服务于职业技能训练。加强学校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共建与合作。注重学生的基础文化知识、职业能力、身心健康和职业道德等多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2、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职业学校要面向全国、全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增强专业适应性。改革教学管理制度,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培训项目和学习者的需要,采取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全日制与短期培训班相结合的办学模式,把职业学校办成开放的、全方位的教育和技能培训中心,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积极发展现代远程职业教育。

3、加快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和科研机构学习进修,提高职校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培养一批高水平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深化职业教育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和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制度改革。加强职业学校校长培训工作,实行校长持证上岗制度。推行教师全员聘任制和教育管理人员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和服务聘任制度。鼓励企事业工程技术人员、特殊技能人员到职业学校兼职。

(三)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促进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1、多渠道筹集资金,不断增加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根据省政府制定的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标准要求,市、县(区)政府用于举办职业教育的财政性经费应逐步增长。市、县(区)两级财政可以设立职业教育专项经费,重点用于职业学校师资培训、示范学校和专业建设。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对通过政府部门或非赢利组织向职业教育的资助和捐赠,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建立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资助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农村贫困家庭和城镇低收入家庭子女,金融机构要积极为贫困家庭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助学贷款。

2、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社会氛围。新闻媒体要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职业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等法律、法规及我市扶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各职业学校的主管部门要积极开展各种职业技能、技术竞争活动,树立和表彰在职业教育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和单位,努力在全社会形成重视、支持职业教育的浓厚氛围。

3、切实加强对职业教育的领导。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职业教育在振兴**经济、兴工强市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把职业教育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考核内容。要加强对各县区的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工作。依法加强对职业教育管理、规范职业教育秩序和办学方向,提高依法办学水平。要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对职业教育的量化考核,充分调动各方面兴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发挥行业、企业、人民团体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主动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服务,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三、几点具体的政策建议

1、成立**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推行类似普通高中一样的职业教育体制与办学模式改革,以及现代职业教育硬件建设与专业规划建设等。具体任务是支持1所省办职业院校达到本科院校硬件与学

科能力的现代职业教育院校的要求;按现代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硬件建设标准与专业品味来规划建设好1所现代化市属职业技术学院;支持3所左右民办职业专科学校的现代职业教育硬件与学科的达标升级工作,促其办成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的职业院校;全力支持抓好1所劳动高级技能培训学校的硬件设施与技能培训能力的建设,使之成为全市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综合性劳动技能鉴定中心,同时也是公共的民办职业院校劳动技能的试训基地;整合资源,重点办好6所县区重点职业学校,原则上各县区办1所。成立市职教中心,完善各县区职教中心,负责职教工作的业务指导,各县区职教中心不仅要成为示范基地,更要成为职教业务指导中心,在全市形成一个职教业务指导工作体系。

2、按现代职业教育硬件设施与专业学校要求,以本科院校的现代化标准大力支持**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办成一所面向全国开放、高规格、有特色的省级重点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争取达到本科院校硬件与专业学科建设的设置水平。

3、整合资源举全市之力兴办一所现代化的市属职业技术学院。建议整合市属现有几所职业中专和职业中学的教育教学资源,组建一所综合性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同时,取缔一些由教育部门颁发中等职业专科学校毕业证的不符合办学条件的职业专科学校,提升职业教育的品位。

4、整合民办职业教育资源,全力扶持3所左右的民办职业学校,按现代职业院校的标准达标升级。重点在大安职业中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办好**市旅游中等专科学校,办好**市电子专科学校等3-5所职业专科学校。要对全市民办职业专科学校进行一次清理整顿,对不符合办学硬件与专业学科能力标准的,该取缔的取缔,该整顿的整顿,该转行的转行。教育部门要对不合条件的民办中等职业专科学校,取缔颁发毕业证的资格,被取缔和整顿的民办职业专科学校可以转为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市政府各部门应当为其提供帮助,教育部门允许其颁发短期培训结业证,劳动部门要为其颁发劳动技能等级资格证、操作证提供正常的渠道。

5、按照现代职业教育硬件设施及标准,结合劳动部门劳动技能鉴定需要,劳动部门要会同教育部门全力办好**高等技工学校,使之成为全市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全市劳动技能综合鉴定中心和标准化、规范化、设施齐全、专业齐全的全市各类职业教育院校技能试训基地。

第6篇:中等专业学校成人教育范文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我国实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加快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发的步伐,我国经济建设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与人才的短缺成为突出的矛盾。从80年代开始,在我国东南沿海及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率先出现了一批由中心城市举办的新型地方大学——职业大学。1982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指出:“要试办一批花钱省、见效快、可收学费、学生尽可能走读、毕业生择优录用的专科学校和职业大学。”1985年,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1986年,国家教委《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职工大学、职工业余大学、管理干部学院应当利用自己同企业、行业关系紧密的有利条件,结合需要,举办高等职业教育。”1994年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三改一补”(职业大学、高等专科学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改办高等职业教育,少数重点中专改制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方针。1996年5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式立法,同年9月《职业教育法》正式实施,其中第二章第十三条规定:“职业学校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根据需要和条件由高等职业学校实施。”由此确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

        高职院校是指国家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适应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满足广大青年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而设立的高等职业学校。国家教委1998年版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原则意见》第二条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培养同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自1996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三条规定:“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国家发展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进步需要的职业教育制度。”第四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第十三条规定:“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初等、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分别由初等、中等职业学校实施;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根据需要和条件由高等职业学校实施,或者由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其他学校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规划,可以实施同层次的职业学校教育。”根据教育部2004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简况》提供的资料:至2004年底,全国普通高校1731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684所,高职(专科)院校1047所,在校生1333.50万人,其中高职(专科)占52%。可见高职院校占了高校的半壁江山之多,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国家发展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进步需要的职业教育制度。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素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为: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思想素质高、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高职院校要以就业为导向调整办学目标和思路,找准学校在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位置,强化职业技术教育,加大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教学领域的改革力度,以高职院校鲜明的办学特色和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较高的就业率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根据职业教育的有关文件精神,学校要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灵活设置和调整专业方向。在调整和设置专业时,学校要认真地开展市场调研,准确把握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要以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及其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需要为依据,结合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整专业培养方向,纠正只根据学校现有教师,而不是根据市场需要设置专业的倾向。要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和特点,借鉴国外成功的职业教育经验,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改进理论教学,改革教学方法。要按照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及时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以能力为本,理论知识以应用为目的,理论和实践完全贯通,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推行单元模块式教学,对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分解和重组,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与针对性。学校要将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养成教育。

        那么,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就要为实现高职院校的办学性质、办学目标、办学功能、办学定位服务,为高职院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思想素质高、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而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 

高职院校应重视高职学生的人文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创新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大学语文课程在整个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的定位是高职学生提高基本语文素质和人文素质以及各种综合素质的公共基础课程。

        二、大学语文课程在整个高职院校不同专业中的定位

        高职院校根据经济建设需要以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开设了不同的专业,例如汽车专业、机电专业、计算机专业、工贸英语、物流管理、酒店管理、市场营销、水利水电、财会、美术、音乐、旅游、轻工、农林等不同专业,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课程体系和自己的课程定位。大学语文在每个不同的专业都应有自己的定位,对每个专业的学生的素质培养应起到应有的作用。

        那么,怎样才能使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与专业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是各高职院校围绕自己的主体专业建立校本课程;二是在教材内容的取舍上体现在目前还没有一种具有专业特色的大学语文教材的情况下,教师要突出专业特色,对现行教材内容进行取舍,按照因材施教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教学的内容。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各专业学生的专业爱好及需要来增删课文内容。如果教的是音乐专业的学生,则可选取一些词句优美、富有音乐节奏感的篇章,如苏轼的《前赤壁赋》、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煜的《虞美人》、李商隐的《无题》等文章,还可以补充一些古代有关音乐的评论等内容;如果面对的是美术专业的学生,则可选取那些画面感强、色彩明快、具有诗情画意的文章,如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毛泽东的词等,还可补充一些古代文人(同时常常又是画家、书法家)的书论、画论;如果面对的是园林、建筑专业的学生,则可多选像剧作家李渔《闲情偶寄》中关于农林营造等方面的文章;如果是汽车专业的学生,可多选取结合汽车文化方面的文章;如果是旅游专业的学生,就相应选取历史典故和地理方面的课文……这样一来,大学语文教学的专业特色从内容上渐渐凸现出来,相信这样的取舍一定会令学生兴趣大增。

对经典美文,学生都要学习的内容,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应根据不同的专业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如同是苏轼的《前赤壁赋》,音乐专业的学生可侧重在对语言节奏感、音乐美的把握以及“呜呜然萧声”的赏析与想象;同是《琵琶行》,对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可把重点放在对“大珠小珠落玉盘”那千百年来不绝于耳的琵琶曲的“聆听”与感悟上;对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对“别时茫茫江浸月”那种离别情境的理解与构想则又成了他们的重点;而对服装专业的学生来说,可引导他们由青衫进而对古代官服加以识别与再绘……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兴趣与热爱,定能为我们的语文课堂营造出一片生机勃勃、富有创造精神的新天地。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所具有的其性格特点及爱好特长具有的专业特色来确定。如音乐专业的学生大多格外向、活泼、善表演,有很不错的音色和标准的普通话;美术专业的学生喜安静,善用色彩、画面来思维。如教李煜的《虞美人》时,音乐专业学生可让其声情并茂地美声清唱,极富表现力地把作者那种故国之思、昨是而今非之感唱出来,课堂一片悲寂。这一唱,意境全出,远比师生反复的朗读和教师仔细讲解更有效。如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学习《卫风·氓》时,教师可让学生想象女主人公各个时期(婚前、新婚、婚后)的着装,将其勾勒出来,来一次作品展示会,效果很不错。

        三、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所有公共课程中的定位

        1999年6月22日,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通知》。2004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5年l月17—18日,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中央16号文件和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都要求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培养创新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提出的要求和目标,由哪一门课程来完成呢?我国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基本上分为三大类,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公共基础课大多由四门“红头文件”规定的政治课和英语课、数学课、逻辑课、大学语文、写作课构成。政治课、逻辑课属于社会科学;数学课属于自然科学;英语课、写作课是纯粹的工具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除中文、哲学、历史专业外,要么属于自然科学,要么属于社会科学。只有大学语文课程与教育部文件所说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相近。因此通过大学语文课程来完成“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就是现实的必然选择,“大学语文”课应成为人文教育的核心基础课。对大学语文课要从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把“大学语文”在编写体例上、在选文标准上依照人文思想体系作总体构架,在教学内容上,把原来主要讲述的作家介绍、背景分析、主体阐释、艺术欣赏、字词句解释,变为学生自学的内容,教师主讲的内容则是以专题形式系统阐释人文思想。

参考文献

1、周庆元 著 《语文教学设计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版。

2、孙俊三 主编《教育原理》.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俞克新 等 主编《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探索与教改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刘春生 等 主编《职业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5、王斌华 著《校本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第7篇:中等专业学校成人教育范文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专业设置;社会需求;专业结构调整

专业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依托,其目标是培养各类专业人才,以适应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在质量、数量上的具体需求。专业设置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标志。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和多样化格局的形成,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多样化需求的高质量人才,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教育技术学专业设置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更主动、更有效地优化本专业设置,使本专业人才的培养适应社会需求,无疑也是教育技术学必须研究的问题。

一、教育技术学专业设置及分布特点

1.本科专业招生数目变化

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和规模是前所未有的,在国外教育技术学科发展史上是闻所未闻的。已经成为我国近几年来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短短的十几年内,已形成了专科到博士后流动站5个培养层次,形成了多个培养方向,专业性质有师范性、非师范性和半师范性3种,开设院校已从开始的师范院校发展到目前综合性、理工科、农业、民族学院等不同性质的院校。

根据1994年的统计,我国共有30所院校开设了教育技术学专业,其中2所为非师范学校。至2000年,开设高校又增加24所,2000年后更是高速度发展,如表1所示。目前,仍有一些学校还在筹建、申报之中。

2007年开设学校已达220所,是2000年的4.07倍,其中,师范类院校85所,综合类院校76所,理工类及其他59所。

2.本科生培养目标的历史演变及特点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的培养目标在不断地改进,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杨改学教授在2006年将我国教育技术专业各个时期的培养目标总结如下:

在专业建设初期,提出培养目标为培养4种人:电教课的教师、电教技术人员、电教研究人员和电教管理人员。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提出培养3种人:教学设计人员、教学软件编制人员和电教课程教师。

20世纪90年代,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发展提出了新的3种人培养目标,即:教育技术学课程教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相关部门与行业中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者。

目前又提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人员、新媒体的开发与研究人员、教育技术学课程教师、信息技术课的教师以及管理人员4个培养目标。

可以看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越来越宽泛,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及研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适应范围由学校走向企业等各种行业。

那么各类高校的培养方向及培养目标有无个性差异?我们通过选取江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体育学院、江西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贵州财经学院及上海外国语大学8所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高校为代表,对比分析了目前我国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设置的基本情况。

对比研究发现,教育技术学的培养方向主要有信息技术教育、数字媒体技术、教育技术学、教育信息工程,培养目标大都一致,比较宽泛,主干课程以教育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相关课程为主。而其中武汉体育学院和上海外国语大学较有特色,它们分别结合本学校专业特色,增加了很多体育或外语的课程内容。

二、教育技术专业本科毕业生的社会需求分析

根据培养目标,教育技术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集中于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教师、专业技术(教育软件开发与制作等)、教育服务管理等岗位,主要从事本专业的课程教学或培训、现代教育媒体的制作与应用、教育技术学理论研究等工作。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形成、发展,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已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集中于高、中等学校和事业单位的教育技术中心拓展到了各类教育部门,尤其是90年代后期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的开设,为其提供了许多发展的空间。目前,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已逐渐地渗透到各类企业,如教育、IT、影视制作等多个部门。

根据穆桂斌和王坤对2006年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的抽样调查可以看出(如图1),大多数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选择了去学校就业。但当前学校等高等教育机构人员需求有限且更新周期相对较长,这无疑为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增加了难度。

同样,在武利成和古忠民对湖北省71家企事业单位和中小学对教育技术学本科生及研究生的需求情况调查研究中也有相似的结论。他们发现,“中小学和大学对教育技术人才的需求已趋于饱和,15家高校仅需4名毕业生,而34所中小学仅需13名毕业生;仅5家教育类企业就需要教育技术专业的毕业生11人;在所有的单位中共需求博士毕业生14.7%,硕士38.2%,本科生47.1%。”可见,社会对教育技术学人才在学校类单位的需求量逐步减少,在企业中的需求量增加,社会对教育技术学人才学历的要求正逐步趋向高学历。

在就业人数上,各个学校的就业率有相当大的差距。本科生就业较为困难。从高考网上的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就业率就可见一斑(见表2)。

那么,社会对从事教育技术工作的专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究竟有哪些要求呢?从表3可以看出,主要集中于教学设计能力、课件制作能力、媒体开发能力以及教学研究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发挥是基于管理能力、构造维护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之上的,因其交叉学科专业的特殊性,要求与其他专业的人员紧密配合,相互协作(见表3)。

然而,在现实工作中,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经常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与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相比,特别是在中小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优势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计算机知识又与他们有一定的差距;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对教育技术理论的科学研究兴趣不高,所以对教育技术与其他学科不能进行很好的整合;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和其他专业的毕业生一样有眼高手低的毛病,特别是缺乏动手实践能力的自我培养。

因此,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大环境下,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三、教育技术学专业设置调整建议

由教育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及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需求状况分析可以看出,教育技术学专业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于专业培养的核心竞争力与外部需求环境相脱节。

学校所需要的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人才是进行真正意义(不是简单的资源组合)的媒体资源开发人员,主要是在讲台下为教学服务。以教学设计为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不符合学校的真正需要,而且仅掌握简单的媒体资源开发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工作,往往不需要太多的专业知识,所以,当前培养的专业的教育技术人员对学校并不重要。

在企业,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应用主要是绩效管理,然而,在教育技术的课程设置中,绩效管理类的课程是以教育学的角度呈现,毕业生缺乏企业实践和管理科学等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公司运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不足,与人力资源专业毕业生竞争尚缺乏竞争力。

从事影视制作及广播电视新闻方面的教育技术学毕业生普遍感到自己的文科功底不强,大多只是做一些摄影、摄像等方面的工作,比较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又有一定的差距,在影视影像的制作上深切感到在校期间动手能力培养较少,实践经验不足,能力差等状况。

针对这些问题,在教育技术学专业设置方面,我们建议:

1.拓宽就业领域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校已经不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主要就业领域,教育技术学要进一步发展,就需要开辟新的就业市场,针对新领域培养学生。企业,已经势不可挡地成为教育技术学进一步开拓的新领地。当前在教育软件行业、企业培训领域,都急需懂得教育、心理、信息技术的培训人才。目前,美国、加拿大等国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很多去了工业、商业、咨询业供职,从事人力资源开发工作。而在我国,教育技术学毕业生鲜有涉足这些领域者。

2.合理调整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布局,办出各类学校自己的特色

2000年后的几年间,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过猛,区域布点不合理,层次性不强,横向已延伸至农、林、医、师、工等各类学校。因此,首先,要从宏观上考虑区域内专业布局的均衡性、形成培养目标的层次性、服务对象的针对性;其次,要想与众不同,富有竞争力,需找准学校特色,结合其特点形成本学校专业发展优势,如理工类高校由于自身具有理科和工科的性质,它们应采取“应用研究型+技术应用型”的联合培养类型,并取其技术含量高的就业领域来着重培养本科生,体现出自己的办学特色,提高该专业的竞争力。

3.改善办学条件

截至2007年,全国已有220所高校开设了教育技术学专业,但是,抛开人力资源、学科建设等“软环境”,其中又有多少所学校真正具备了本专业办学要求的硬环境呢?本专业的开设必须依托相当规模的硬件资源,网络实验室、媒体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室、课件开发室等配套设施必不可少。没有这些资源,如何保证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的特色性?如何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勇气和能力走向企业?因此,办学者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势在必行。同时本着为学生负责的态度,也应该有宁缺毋滥的精神,不具备办学条件的不再允许继续招生。

4.优化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教育技术学专业在我国已经发展了20多个春秋。自从由电化教育更名为教育技术以来,由于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不同,各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但从主干课程来看,都是从教育学、心理学到传播学,从普通物理到电路设计,从电视教材制作到网络课程开发,从电教美术、电教音乐到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课程设置求大求全、形聚神散。这种状况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所学“广度有余,深度不足”,成了“万斤油”。由于缺乏专业人才的不可替代性,造成了在就业过程中的尴尬境地。所以,不同的学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在搞好教育技术学专业基本课程教育的同时,重点突出该专业在本校优势领域的拓展,在求专求深上下功夫,以增强本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黄荣怀,沙景荣.关于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5,1

[2]杨改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路在何方[J].中国电化教育,2006,7:8~11

[3]穆桂斌,王坤.国内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走向企业的路还有多远[J].电化教育研究,2007,10

[4]武利成,古忠民.从需求出发看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未来的发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7,5

[5]周晓春,涂道伟.社会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需求的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2:164

[6]王洋,付强.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流向问题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5,7

[7]孙沛.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核心能力的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07,6

第8篇:中等专业学校成人教育范文

一、为什么要出台《专业标准》?

⒈中小学校长队伍管理与评价的需要

目前,全国有普通中小学校31万多所,每所学校有一个校长,大部分学校配有一个以上的副校长。这支庞大的队伍,带领着1000多万名专职教师,教育和影响着近2亿名中小学生。对于中小学校长的道德使命、办学宗旨、角色定位以及专业发展如何管理和评价?这需要有一定的标准。

2.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要求的需要

党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制定校长任职资格标准,促进校长专业化,提高校长管理水平”“倡导教育家办学”。《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提出:“制定……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和任职资格标准,提高校长专业化水平。”

⒊健全国家教育标准体系的需要

2012年,国家教育部先后颁发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为完善教育标准体系,应该制定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

⒋适应国际中小学校长专业化发展的潮流与趋势

在世界各国促进校长专业化发展的诸多实践中,制订校长专业标准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如,美国、英国、新西兰等国在20世纪90年代,就先后制定了校长专业标准。

5.对提升校长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是学校改革发展的带头人。制定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对于明确义务教育学校合格校长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提升校长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必将对全面提高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水平、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专业标准》是怎么出台的?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的出台,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

一是课题研究阶段。为扎实做好校长专业标准的研制工作,从2008年开始教育部委托全国教师教育学会牵头整合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的研究力量,开展专项课题研究。课题组对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近54万名普通中小学和职业初、高中校长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普查,形成全国普查报告1份、分省普查报告32份;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深度访谈对11个省(区、市)的近2万名校长的有关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撰写调查分析报告12份,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课题组在充分调查研究和广泛国际比较的基础上,经过10多次大的调整和修改,完成了校长专业标准文本及相关课题成果。

二是政策文本起草阶段。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组织力量将课题研究成果转化为教育部政策文本,凝练聚焦和修改完善校长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主要内容和实施建议。多次召开由师范大学校长、相关领域专家、知名中小学校长和校长培训机构负责人代表参加的专家会,就校长专业标准政策文本听取意见,对校长专业标准政策文本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校长专业标准征求意见稿。

三是广泛征求意见阶段。2012年7月开始,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就校长专业标准先后征求了部内有关司局、有关专家以及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意见。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征求意见工作,普遍召开市县教育部门负责人和校长代表座谈会,广泛征求修改意见和建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部内司局和有关专家对校长专业标准提出修改意见300多条。教师工作司对各方面的修改意见进行了认真分析和汇总,对校长专业标准文本作了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校长专业标准公开征求意见稿,于2012年12月下旬公布,在全国征求意见。2013年2月以教育部文件形式正式印发了《专业标准》。

三、《专业标准》的整体架构如何?

《专业标准》由基本理念、基本内容和实施要求等三部分内容组成。结构图如下:

《专业标准》的“基本内容”结构如下表所示:

四、《专业标准》有哪些主要特点?

《专业标准》主要有3个方面的特点:

⒈着力体现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

《专业标准》按照党的十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要求,提出了“以德为先、育人为本、引领发展、能力为重、终身学习”5个基本理念,明确了校长的道德使命、办学宗旨、角色定位以及专业发展的实践导向和持续提升要求。

2.着力体现促进校长专业化和倡导教育家办学的导向

《专业标准》首次系统建构了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校长的6项专业职责,即“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明确了校长专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体现了倡导教育家办学的要求,得到了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广泛认同。

⒊着力推进义务教育领域若干现实问题的解决

《专业标准》将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校长考核的根本出发点,在履行实施义务教育的工作使命、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建立听课与评课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健全学校应急管理机制、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立等方面,对校长的办学行为提出明确要求,着力推进义务教育领域相关突出问题的解决。

五、怎样学习和理解《专业标准》?

1.对“基本理念”的学习与理解

《专业标准》提出了5条基本理念(具体条文见附件,下同)。一是“以德为先”,这是校长的道德使命,也是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二是“育人为本 ”,这是校长的办学宗旨,也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特别强调校长要“把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扶持困难群体,推动平等接受教育”,体现促进教育公平的要求;特别强调校长要“始终把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放在重要位置,使每个学生都能接受有质量的义务教育”,体现提高质量的要求;三是“引领发展”,这是校长的角色定位,也是推动学校和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四是“能力为重”,这是校长专业发展的实践导向,也是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基本要求;五是“终身学习”,这是对校长的个人素养要求,也是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迫切要求。

2.对“基本内容”的学习与理解

《专业标准》在“基本内容”部分按6项专业职责、3个领域(专业理解与认识、专业知识与方法、专业能力与行为),提出了60条基本要求。

第一项职责“规划学校发展”和第二项职责“营造育人文化”,体现了校长对学校的价值领导,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也为学校特色发展留下了空间,是校长专业职责的灵魂。第三项职责“领导课程教学”和第四项职责“引领教师成长”,体现了校长对学校的教学领导,这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第五项职责“优化内部管理”和第六项职责“调适外部环境”体现了校长对学校的组织领导,是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管理保障。

3.对“实施要求”的学习与理解

《专业标准》提出了4个方面的实施意见:一是明确适应范围;二是对教育行政部门提出具体实施要求;三是对校长培养培训机构提出实施要求;四是对校长提出实施要求。

附件: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

为促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义务教育学校校长队伍,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根据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特制定本标准。

校长是履行学校领导与管理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本标准是对义务教育学校合格校长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制定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任职资格标准、培训课程标准、考核评价标准的重要依据。

一、基本理念

(一)以德为先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依法履行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热爱教育事业和学校管理工作,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履行职业道德规范,立德树人,为人师表,公正廉洁,关爱师生,尊重师生人格。

(二)育人为本

坚持育人为本的办学宗旨,把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扶持困难群体,推动平等接受教育;遵循教育规律,注重教育内涵发展,始终把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放在重要位置,使每个学生都能接受有质量的义务教育;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科学的质量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三)引领发展

校长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带头人,担负着引领学校和教师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重任;将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第一要务,秉承先进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实施科学管理、民主管理,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

(四)能力为重

将教育管理理论与学校管理实践相结合,突出学校管理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与完善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和调适外部环境等方面的能力;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强化专业能力提升。

(五)终身学习

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将学习作为改进工作的不竭动力;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养;与时俱进,及时把握国内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注重学习型组织建设,使学校成为师生共同学习的家园。

二、基本内容

专业职责一:规划学校发展

专业理解与认识:

(1)明确学校办学定位,履行实施义务教育的工作使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有质量的义务教育,着力保障农民工子女、残疾儿童少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受教育权利。

(2)注重学校发展的战略规划,凝聚师生智慧,建立学校发展共同目标,形成学校发展合力。

(3)尊重学校传统和学校实际,提炼学校办学理念,办出学校特色。

专业知识与方法:

(4)熟悉国家的法律法规、教育方针政策和学校管理的规章制度。

(5)把握国内外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趋势,学习借鉴优秀校长办学的成功经验。

(6) 掌握学校发展规划制定、实施与测评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专业能力与行为:

(7)诊断学校发展现状,及时发现和研究分析学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8)组织社区、家长、教师、学生多方参与制订学校发展规划,确立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

(9)落实学校发展规划,制订学年、学期工作计划,指导教职工制定具体行动方案,并提供人、财、物等条件支持。

(10)监测学校发展规划的实施,根据实施情况修正学校发展规划,调整工作计划,完善行动方案。

专业职责二:营造育人环境

专业理解与认识;

(11)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

(12)将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重视学校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把文化育人作为办学治校的重要内容与途径。

(13)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与教育价值,重视地域文化的重要作用。

专业知识与方法:

(14)广泛涉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的知识。

(15)了解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理论,掌握促进优秀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6)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健康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了解学生思想与品行养成过程及其教育方法。

专业能力与行为:

(17)绿化、美化校园环境,精心营造人文氛围,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设计体现学校特点和教育理念的校训、校歌、校徽、校标。

(18)精心设计和组织艺术节、科技节等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好重大节庆日、传统节日等有特殊意义的日子以及学校组织特有的仪式,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19)建设绿色健康的校园信息网络,向师生推荐优秀的精神文化作品和先进模范人物,努力防范不良的流行文化、网络文化和学校周边环境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20)凝聚学校文化建设力量,发挥教师、学生及社团的主体作用,为共青团、少先队、学生社团、班集体活动开展提供必要条件,保证活动时间。

职责三:领导课堂教学

专业理解与认识:

(21)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2)尊重教育教学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3)尊重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智慧,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

专业知识与方法:

(24)掌握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

(25)了解课程编制、课程开发与实施、课程评价的相关知识和教材、教辅使用的政策以及国内外课程教学改革的经验。

(26)掌握课堂教学以及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的一般原理与方法。

专业能力与行为:

(27)有效统筹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确保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落实,推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教学资源。

(28)认真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不得随意提高课程难度,不得挤占体育、音乐、美术及少先队活动等课程的课时,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

(29)建立听课与评课制度,深入课堂听课并对课堂教学进行指导,每学期听课不少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时数量。

(30)积极组织开展教研活动和教学改革,建立完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评价制度,不片面追求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

职责四:引领教师成长

专业理解与认识:

(31)教师是学校改革发展最宝贵的人力资源,尊重、信任、团结和赏识每一位教师。

(32)校长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一责任人,将学校作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主阵地。

(33)尊重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激发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

专业知识与方法:

(34)把握教师职业素养要求,明确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35)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以及指导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的方法。

(36)掌握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方法以及激励教师主动发展的策略。

专业能力与行为:

(37)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推行校本教研,完善教研训一体的机制,落实每位教师五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要求。

(38)关注每一位教师的发展,指导教师根据自身发展特点制定专业发展计划,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支持教师轮岗交流,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应用。

(39)扎实开展师德师风教育,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严禁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严禁教师从事有偿补课。

(40)维护和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和待遇,关爱教师身心健康,建立优教优酬的激励制度。

职责五:优化内部管理

专业理解与认识:

(41)坚持依法治校,自觉接受师生员工和社会的监督。

(42)崇尚以德立校,处事公正、严格律己、廉洁奉献。

(43)倡导民主管理和科学管理,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专业知识与方法:

(44)把握国家相关政策对校长的职责定位和工作要求。

(45)掌握学校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了解国内外学校管理的变化趋势。

(46)熟悉学校人事财务、资产后勤、校园网络、安全保卫与卫生健康等管理实务。

专业能力与行为:

(47)形成学校领导班子的凝聚力,认真听取党组织对学校重大决策的意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48)尊重和支持教职工代表大会参与学校管理的民利,定期向教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实行校务会议等管理制度。

(49)建立健全学校人事、财务、资产管理等规章制度,提高学校管理规范化水平,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不得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

(50)努力打造平安校园,建立和完善学校各种应急管理机制,定期实施安全演练,正确应对和妥善处置学校突发事件。

职责六:调适外部环境

专业理解与认识:

(51)坚持把服务社会(社区)作为学校的重要功能,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52)坚持把合作共赢作为学校对外关系准则,积极开展校内外合作与交流。

(53)坚信学校与家庭、社会(社区)的良性互动是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

专业知识与方法:

(54)掌握学校公共关系及家校合作的理论与方法。

(55)了解所在社区、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积极获取与学生成长、学校发展相关的信息。

(56)熟悉各级各类社会公共服务机构的教育功能。

专业能力与行为:

(57)优化外部育人环境,努力争取社会(社区)的教育资源对学校教育的支持。

(58)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支持学校工作的积极作用,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接受改进学校工作的合理建议。

(59)建立健全家校合作育人机制,建立教师家访制度,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形式,指导和帮助家长了解学校工作情况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掌握科学育人方法。

(60)积极发挥学校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鼓励并组织学校师生参与服务社会(社区)的有益活动。

三、实施要求

(1)本标准适用于国家和社会力量举办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学校的正、副校长。幼儿园园长、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另行制定。鉴于全国不同地区的差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可以依据本标准制定符合本地区实情的实施意见。本标准可在执行的过程中逐步完善。

(2)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本标准作为义务教育学校校长队伍建设和校长管理的重要依据。根据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本标准引领和导向作用,制定义务教育学校校长队伍建设规划,严格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任职资格标准,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选拔任用制度,推行校长职级制,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培养培训质量保障体系,形成科学有效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队伍建设与管理机制,为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3)有关高等学校和校长培养培训机构要将本标准作为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重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职业特点,加强相关学科和专业建设。根据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发展阶段的不同需求,完善培养培训方案,科学设置校长培养培训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注重校长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校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校长培养培训的师资队伍建设,开展校长专业成长的科学研究,促进校长专业发展。

第9篇:中等专业学校成人教育范文

(一)专业结构失衡

2013年,北京高等学校学历继续教育本科层次共计开设163个专业,其中有在校生的计有159个专业(见图一),在校生共计为527327人。2013年,北京高等学校学历继续教育本科层次共开设专业163个,有在校生的专业共计159个。其中工科50个,有在校生的共计49个;理科10个,有在校生的共计9个。在校生规模前20位的本科专业分布。综上可见,北京高等学校学历继续教育本科层次专业设置结构有如下特征:1.专业设置学科间分布差异较大工学设置专业最多,共有59个。其次是管理学,共有26个,设置专业最少的历史学,仅有2个专业。不同学科间专业设置数量差异较大。2.在校生学科间分布及专业分布差异突出总体来看,前20位的专业数占专业总数的12.58%,在校生数却占本科层次总在校生数的78.26%;前10位的专业数占专业总数的6.29%,在校生数却占本科层次总在校生数的61.21%。就单个专业来说,在校生数最多的是会计学专业,为70194人,占本科层次总在校生数的13.31%;其次为工商管理,在校生为68525人,是位居第三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校生数的2.6倍,后者在校生共计26360人。最少的为工学类的信息工程与管理学类的特许经营管理,仅各有1人。就学科间相比较而言,管理学专业设置数量不足工学的一半,但其在校生数却是工学的2倍多,前者共计为227877人,而工学为112341人。目前,继续教育专业设置显现出来的问题是学科间分布不均衡及热门专业相对集中。就继续教育的特殊性而言,其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满足劳动力市场对人才总量的要求,而且要在人才结构上进行合理规划以实现各类人才的最优化培养,与就业市场人才需求及经济结构达到动态均衡。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与贸易大国,但人才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因此,继续教育的专业设置在层次结构、学科结构、布局结构等方面需作出相应的调整,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继续教育培养和输送的人才与劳动力市场的人才需求相匹配。

(二)专业设置与国家人才需求不符

按照国家人事部的有关统计预测,我国今后几年内急需人才主要有以下8大类:以电子技术、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海洋利用、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人才;信息技术人才;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才;农业科技人才;环境保护技术人才;生物工程研究与开发人才;国际贸易人才;律师人才。在这些急需人才中,理工类人才占据了很大比例。以北航为例,北航继续教育学院共开设11个本科层次专业。

(三)专业设置没有凸显其学科优势

北京高校中不乏一些有自己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的优秀大学,特别是其中一些大学本身就具有理工类优势,这些大学应发挥自身优势,结合市场需求,尝试将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延伸到继续教育中去,但目前的专业设置并没有凸显优势学科。由上表可见,北航继续教育学院所设专业并没有凸显北航优势学科及特色专业,如飞行器设计专业和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等。(四)专业设置趋同专业设置趋同主要表现在设置相同专业的学校多及同一专业在校生数与其他专业发展不平衡。如2013北京高校学历继续教育本科层次设置会计学专业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校分别为35所和33所;设置同一专业学校数20所以上的专业共计5个。就在校生来说,仅会计学一个专业,其在校生占本科层次总在校生数的13.31%。在校生规模前20位的在校生数占本科层次总在校生数的78.26%;前10位的在校生数占本科层次总在校生数的61.21%。专业设置趋同与招生人数的过多被称为招生的“扎堆现象”。其直接后果有诸多危害:导致生源竞争无序;专业设置重复率高常导致教育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不合理;专业设置趋同容易形成高校学历继续教育发展趋同化、无特色。

二、从简单多元到有机制衡: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的多重逻辑

首先,从继续教育专业设置来看,无论是结构的失衡、与所在高校优势学科的不对接抑或是专业设置的雷同、与国家人才需求的错位,究其原因,在于学术定位与社会服务定位的模糊。继续教育常被看做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继续教育的专业设置基本上都是基于现有的普通高等教育的平移,所进行的知识结构的调整仅是从知识的深度和难度上考虑,如高等数学教育直接去掉了微分方程等内容,其他一些工科课程则去掉了一些不便教学的实验类教学环节,这些基于“使学习变容易”的调整并不能满足整个社会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市场变化和需求。其次,市场需求预测失误。无论是学生选择专业时,还是学校设置专业时,过分追求热门专业,各专业在校生数的巨大差异和设置同一专业学校数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现象。最后,对教育对象需求把握不够。继续教育的对象主要为成人,其学习需求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年龄、性别、教育背景、居住环境、社会角色、社会地位是制约和成人学习的重要因素”。可见,继续教育的专业设置涉及多重过程和机制,这些过程和机制只有在相互作用中才能恰如其分地认识它们各自的作用和影响。因此,采用多重逻辑的理论分析框架有助于对专业设置过程中的诸多制约因素和多方利益进行权衡,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从继续教育的本质属性来看,专业设置的需求主体主要为政府、市场、高校及个体。其中,在政府层面,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优化与产业结构相应的人才结构等无不与学历继续教育的专业设置有密切的关系。在市场层面,人才结构性短缺已成为专业设置和高校为社会服务链条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这一现象虽然有诸多的原因可以追究,但是作为高校在面对市场培养和输送人才时,至少可以肯定一点,那就是人才产品不合格,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从而造成培养体系和需求体系的错位。从根本上说,专业的学术定位和社会服务定位的错位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因此,专业设置应关注市场的职业需要。在高校层面,高校的自我建设和发展需要不断更新观念,承担人才培养的本源任务,确保学生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的能力。在个体层面,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应满足受教育者的个性化需求,在知识更新、理论提升、获得毕业证书等方面做好服务工作。有的学者认为,专业设置的逻辑框架应搭建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本源职能之上,其设置依据应遵循知识逻辑、市场逻辑、人的发展逻辑与权力逻辑的四维内在逻辑结构。之所以以人才培养为逻辑起点,是因为人才培养是高校专业设置中最基本最普遍的现象,对专业设置的整个逻辑行程具有规范定向的作用。知识逻辑基于认识论哲学,认为大学的本质是为了发展知识和掌握高深学问。专业设置遵循市场逻辑是因为高校具有为社会服务的基本职能,人才培养应具有社会适用性,社会职业标准是其发展趋势。人的发展逻辑指专业设置应在尊重学生身心发展基础上,以学生的成才成长为要旨。权力逻辑指从专业设置的管理属性延伸出来的逻辑结构。广义理解为高校、社会力量、学生在专业设置中的话语权。从继续教育的本质属性来看,专业设置的需求主体主要为政府、市场、高校及个体。其中,在政府层面,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优化与产业结构相应的人才结构等无不与学历继续教育的专业设置有密切的关系。在市场层面,人才结构性短缺已成为专业设置和高校为社会服务链条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这一现象虽然有诸多的原因可以追究,但是作为高校在面对市场培养和输送人才时,至少可以肯定一点,那就是人才产品不合格,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从而造成培养体系和需求体系的错位。从根本上说,专业的学术定位和社会服务定位的错位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因此,专业设置应关注市场的职业需要。在高校层面,高校的自我建设和发展需要不断更新观念,承担人才培养的本源任务,确保学生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的能力。在个体层面,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应满足受教育者的个性化需求,在知识更新、理论提升、获得毕业证书等方面做好服务工作。对继续教育的专业设置而言,由于其教育对象为成人,参与教育的目的为获得与职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调查显示大约有69%的人参与各类继续教育是为了工作———工作需要、提高工作能力、为晋升提干创造条件、为跳槽储备知识、学习热门专业更好择业等。因此,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的逻辑与全日制本科专业设置的逻辑不完全相同。具体来说,知识的逻辑与人的发展逻辑表现得不是特别强烈,而是更依赖于高校固有的优势学科。综上所述,继续教育专业设置正是在多元利益需求主体的博弈中,在多重逻辑结构中演变调整的。

三、结语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