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等专业教育范文

中等专业教育精选(九篇)

中等专业教育

第1篇:中等专业教育范文

1.三农问题和适龄青年就业的当务之急

作为合格的中等专业教师,不仅需要过硬的教学技术,还应该有良好的心态,以及永远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心理,并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而提高中等专业学校教师的德育教育水平则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核心所在。加强中等专业学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中等专业学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是根据教师的职业特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突出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地位,使社会主流的、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念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成为中职教师的自我思想意识形态,通过对先进理论知识的学习,系统设计多策并举创新机制突出优势,实施人才驱动战略,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目标,以提升中等专业学校教师专业素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为主要内容,对自己的职业的认识,达到提高自身道德品质的目的,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中等专业学校师资队伍,更有力地促进中等专业学校教育发展,扩大就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促进提升中等专业学校职业教育质量,为经济区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推动社会进步。加强对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在过去多年中等专业学校教学经验中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坚定的主导性。必须在中等专业学校教师德育教育内容的基础之上,坚定不移地坚持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的主流道德教育,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以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主动创新中等专业学校德育教学实践。"鲜明的时代性。德育教育的内容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全国各族人民一同与时俱进,要努力抓住当前社会转型重要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当前突出的紧迫问题,奠定社会主义荣辱观,以!雷锋"精神为榜样身先士卒,学习社会道德模范,做社会的楷模;。强烈的针对性。在对中等专业教师进行德育教育的同时,必须针对中等专业学校教师的职业特点,加入相关的重要内容如中等专业学校作为特殊的教书育人机构,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适龄青年特别是广大农村人口再就业的当务之急。这样的特点,要求在普通教书育人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上,提出了更高职业要求,如防范和纠正教学中的一系列只重视理论成绩和毕业得分,不重视动手实践的能力;只重视在校工厂中做个好学生,而不是鼓励学生创新意识的做法等;高度的自律性。中等专业学校教师作为社会的中等职业教育知识精英,除了具备精湛的本学科专业知识而外,更有超常的本专业创新能力和对新知识自学能力,引领学生做出创新,敢于实践,特别是要客观分析以及正确看待德育教育的意义,使德育教育更为深刻在这样的条件下,适宜的引导,可以促成中等专业学校教师主动地更进一步深入理解相关的德育问题,以自觉自律的精神,同时去内化和升华自己的品质,从而成长为德才兼备的合格的中职学校教师。

2.加强中等专业学校教师的德育教学实践

德育才是真正实现教师育人目的的正确方法,只有通过在教育活动中的种种德育教学实践,才能真正深刻体会到各种相关利益和道德的相互联系与区分,更进一步对自己良好品行的塑造起到积极的作用,增加自律性和自觉性的进程。根据中等专业教师的职业特点,结合德育教学实践,对于中等专业教师的德育实践,提出了如下基本要求:!敬业。作为中等专业学校教师,只有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精益求精,刻苦钻研业务,才能在一个更高的平台,履行中等专业学校教师所赋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职责;"研究创造。积极发挥中等专业学校教师创造性,思维广阔的特点,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进取,严肃认真,力争以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和教育风气,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言传身教,才有可能培养出大批优秀的实用型人才,完成作为中等专业学校教师所应承担的社会教育责任;。关心爱护学生。孔子有云!: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它一方面继承了传统文化育人的精髓,另一方面也适应了现在教育的需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书育人特别是中等专业教育更需要耐心和爱心,是一个渐进的长期以观后效的过程,在此期间,中等专业教师应以莫大的恒心和毅力,关心成长过程中的中等专业学生,纠正缺点,发扬优点,努力使学生灵活贯通运用自己所学习的知识,增强动手意思,达到心领神会,使他们尽可能成为国家和社会优秀的实用型人才;社会生活的细节。中等专业学校教师道德修养的高度自律性,决定了这些优良品质在社会生活点点滴滴中的体现和光辉,无论从仪表,言行举止,接物待人,谙熟知识和胸怀大度等方面,均应达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标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当今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日趋激烈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本世纪前!"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优先发展教育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出重要部署。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工业化进程一刻也离不开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和技能型人才的有力支撑。中国正处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造传统产业,振兴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特别是发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同样迫切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大力发展中等专业学校德育教育,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大计。

最后,希望广大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谨记教育家陶行知的话: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尽了教师的本职。

【参考文献】

[1]王云龙.新形势下如何搞好技校德育教育[J].科学之友(B版).2007(02)

[2]徐晓悦.在机械加工专业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探索[J].管理观察.2013(17)

第2篇:中等专业教育范文

【关键词】会计 职业道德 教育

会计人员是指从事会计工作的专职人员;会计人员所提供的企业财务信息综合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会计人员所统计的经济信息是社会进行资源配置的基本依据。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那么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准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其为社会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作为培养准会计人员的高等院校应该如何培养会计人才,使其不但应具有高水平的技术而且应具有高水准的职业道德。那作为中等专业学校又应该如何开展会计教学呢?如何来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水平呢?

一、会计职业道德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和规范。会计职业道德是调整会计职业活动利益关系的有效手段。会计职业道德可以配合国家法律制度,调整职业关系中的利益关系,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1]。其功能主要表现为:第一,指导功能,引导、规劝、约束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第二,评价功能:(1)褒扬功能,通过引导会计主体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对主体的动机和行为起到鼓舞、激励作用;(2)谴责功能,通过导致主体羞愧、内疚的情感,对主体的动机和行为起到抑制和纠错作用;第三,教化功能,职业道德内化为会计人员行为的自觉要求,使会计人员在工作中自觉遵循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引导会计职业者进一步加强自我修养,提高专业胜任能力。

二、中等专业学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中等专业学校是中国职业教育的重要一部分,也是中等教育的一部分,每年为社会提供大量应用型人才。中等专业学校通常会设置会计专业,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旨在培养财务、会计等专业人才,而这些学生毕业后将从事企业、工厂、公司、宾馆、酒店、商场各用人单位从事财务、会计等相关工作。这些会计人员根据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及时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并向其投资者、债权人、政府机关、供应商等利益关系者提供经济信息,则这些会计人员的行为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水平也将关系到会计人员的从业水平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因此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对即将成为会计从业人员的在校生进行有关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使其在学校就树立正确的从业观念和正确的职业道德理念。

三、中等专业学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财会学校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侧重于会计专业知识与会计实际操作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培养,致使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知缺乏,对职业道德的重视不够。因此会导致学生的会计理论素质与职业道德素质脱节,会计理论素质高、职业道德素质低,这将导致部分会计从业人员在执业过程中不能准确把握会计法律法规的应用性,以及职业道德与实际工作的关系。

(一)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重视度不够

中等专业学校的会计专业的学生来源于初中毕业生,对于会计概念、会计课程以及会计工作性质十分模糊,对于会计专业的内涵没有直观的印象和宏观的把握,因此对会计专业的学习处于迷茫的状态中。而中等专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的模式主要是设置专业骨干课程,目的在于提高理论素质,而在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设置上明显不足。首先,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大部分中等学校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课程设置包括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多门专业技能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不够重视,未能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等同于会计专业教育来开展。其次,缺乏专业性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材,目前很多中等学校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材,仍选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材,内容侧重会计法规法律的讲授,缺乏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实际案例,未按照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设置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教材。最后,教学方式有待提高。由于所选教材内容侧重于法律法规,因此很多中等学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侧重于对相关会计法律法规的学习,而未能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与学生未来工作相结合,使得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会计工作的理解脱节。

(二)缺乏专业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老师

大部分中等专业学校的会计专业老师都是教学课程任务都是与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培养计划相一致的。那么会计专业教师可能是这学期教基础会计,下学期教财务会计,再下学期教会计职业道德等,致使大部分学校没有固定专门从事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老师,致使教师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科研研究与教学方法研究不到位,同时对学生进行会计职业道德知识的讲授不充分,造成学生会计职业道德知识掌握不充分。因此中等专业学校的会计专业应该配备专业的老师从事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并将其教育教学目标定义为致力于提高学生会计职业道德的教学质量当中去。

(三)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方法有待更新,学生学习动机有待加强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了法规、条例、道德规范、会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内容。而会计专业的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学习通常是理论的学习,通常是机械的记忆,而不对准则涉及的具体内容进行思考,对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所涉及的实际财务问题未能进行深刻的思路,没有动脑思索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的动机。学校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通常来说也是对理论的教学,更侧重于应试教育,较少的涉及会计职业道德案例和会计实务操作与会计职业道德的关系教育,致使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欠佳。

四、加强中等专业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

(一)完善课程教学体系

中等专业学校应该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提起足够的重视,使得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深入到每一个会计教师和每一名会计专业的学生之中,使其充分意识到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首先,开展系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系统地了解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意识到学习会计职业道德的紧迫性性,逐步树立会计职业道德的理念,并将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深入到今后的工作中去。其次,要选择合适的教材,结合最新的会计规则,结合会计工作实际,结合学生特点,选择适合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专业教材。既要满足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要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有一个直观的理解。

(二)配备专门从事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老师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应配备专业老师,由专业教师系统把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计划、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同时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科学研究,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会计实际工作的衔接,并引入案例来丰富其教育教学内容,并致力于潜心研究职业道德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旨在提高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效果。

(三)开展职业道德案例教学,丰富教学内容

会计是一门操作性非常强的学科,在会计实务工作中不仅仅涉及会计理论的内容,同样也涉及到会计职业道德的问题,且掺杂在会计实务工作中的职业道德问题尤为复杂,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把握如何解决实务工作中的职业道德问题,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应采用案例教学,使理论和实务结合。具体的教学方法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会计职业道德理论课程的讲授,旨在要求学生充分把握基础理论知识,为以后的案例学习奠定基础;二是开展案例教学,引入与上述职业道德理论相关的案例,模拟会计工作情景,由学生自主思考案例中所涉及的职业道德问题,并探索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三是进行教学总结,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会计执业关系有一定的认知,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在现实中识别虚假的会计信息,拒绝各种经济利益道的诱惑,坚守会计职业道德准则。通过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真正的领悟到职业道德教育的真谛,并为以后会计工作中坚持会计职业道德奠定基础。

(四)开展实践教学,丰富教学内容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学生的实践学习,让学生融入到企业财务环境之中,从中深刻理解会计职业道德在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可以通过实习的方式引入学生进入实际企业工作状态,当会计人员在决策时面临的种种困境,当会计人员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利益矛盾不知如何处理时,当会计人员处理的会计业务与会计法律法规、会计基础规范相违背时,让学生学会思考如何在不违背会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的前提下进行会计职业判断,如何选择正确的处理方法,这样学生就有了一个处理实务问题的机会,实际学习的机会,使其会对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有更为深刻的认知,这将对其以后的工作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建华,杨新颖,覃丹.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M].立信会计出版社,2012.

[2]刘峰,潘琰,林斌.会计学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常哲,吕群群.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认知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创业,2012(8).

[4]陈玉清等.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教育的理性思考[J].财会通讯,2007(1).

[5]周叶,寻舸.论会计职业道德[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8).

第3篇:中等专业教育范文

一、中等职业会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一是教育目标散乱,未能形成共识;二是课程设置缺乏理论依据,课程之间存在重复现象,有些必需的教学内容则重视不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分析决策能力;三是教材陈旧、更新缓慢,不能有效地满足会计实践的需要;四是教师主讲的传统模式未能改变,多媒体教学、情境模拟教学、远程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尚未充分运用;五是学生重实务、轻理论的倾向比较严重等等,这些问题在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育中更为严重;六是会计教学专注于教材(课本),忽略了知识的全面性和更新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财经方针、政策也在不断变更,会计制度内容不断更新、完善,这就要求财会人员掌握的财会知识和方法随之不断地改变。但是会计教材更新的速度远远滞后于制度更新的速度。

二、中等职业会计专业教育的改革

自1993年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准则》以来,我国会计工作就不断地向国际惯例靠拢,至今已颁布了一系列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经济将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对此,我国将加快完善会计制度,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可以预见,中国的会计事业将面临一个大发展,而会计人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会计专业教育水平。作为中职层次的会计专业教育必须适应这一形势,在教育目标、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队伍、教学管理和考核评价等各方面都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使毕业生能够迅速进入会计行业,成为合格的会计人力。下面主要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两方面来进行讨论。

1、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会计模拟及案例教学法

会计模拟教学,符合会计教学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原则,有助于学生对所学会计专业的全面理解和掌握。会计模拟教学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在第一学期开始《基础会计学》时,在各有关章节根据教学内容,可要求学生进行制证、记账,做一套简单而完整的账。因为这个阶段学的是会计基础知识,只要求他们了解和基本掌握整个会计基本核算程序以及简单的技能就可以了。

第二阶段,单项模拟实验阶段,也是案例教学法的最佳实施阶段。

从第二学期开始,结合《企业财务会计》课堂教学,在讲授完一定的章节内容后,运用按会计岗位分工设计的实验资料进行模拟实验,使学生进入管理现场,充当一个角色,先后进行出纳、材料、成本费用、报表等业务的实验。这样既重点突出了每个会计岗位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仿真操作,又为下一阶段综合实验奠定了基础。同时案例教学又能够使学生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从而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薄弱环节,采取相应的补救对策。

第三阶段,综合模拟实验阶段。这是中专生毕业实习中的校内实习部分。学生在学完全部会计课程后,应根据完整的经济业务,在模拟的环境中,以实际工作所用的凭证、账簿进行处理,人人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能将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操作技能在实习中得到巩固和提高,同时也可以使学生进行自我检验,看是否能全面系统、熟练地掌握技能,从而为他们将来走向实际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计算机及多媒体系统的运用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懂得相关知识并掌握一定技能的操作人员,其主要目标指向核算操作员岗位。为此,对中等职业学校的会计专业教学来说,能够了解电算化的基本常识、重点掌握某一财务软件的运用即已达到预定要求。所以,中职教学可选择以某一财务软件作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这一软件的操作方法与维护技能;或者以某一财务软件为范例,系统介绍通用财务软件操作与维护的一般规范和方法。其间可对照软件结构适当提及系统开发思路。中职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较弱,其基础知识面也较窄,因此教学主要定位于财务软件运用,故形式上宜采取以多媒体演示或上机实训为主、以理论讲授为辅的教学指导思想。

现代化的技术,将为会计专业教育的创新提供更多的机会,特别是计算机和多媒体系统的应用,既有助于直观、形象化地组织教学,又有利于设计个性化的学习道路。例如过去在讲解如何记账时,方法是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登记,即将记账凭证抄到账簿上,但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无法将记账的结果列示出来,常常是老师讲完了学生仍然不知道该如何记账。现在利用会计软件及多媒体边演示边讲解,同时演示会计凭证和账簿,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如何将会计凭证抄到账簿上,再将结果演示出来,使之形象化,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上机操作,这样能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效果。目前各中专学校都配有计算机房并拥有一定数量的微机,有些学校的机房条件还比较先进,这为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室进行直观教学提供了可能,也为中等职业学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及会计模拟实习电算化提供了坚实的环境条件。

第4篇:中等专业教育范文

了解自己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阅历、经历是否有助于事业的发展;自己是否具备了创业所必需的技术、技能;能否将自己的爱好和专业与今后的经营活动结合起来;自己是不是具有充沛的精力和强壮的身体;自己是否具备了创业初期必要的启动资金和人际关系。

必要的能力即商业经营能力,包括最基本的问候、打电话的方法、服装打扮、个人修养、礼仪等;研究开发能力,包括研究的速度、商品开发力、销售能力、分析商业趋向的能力等;经营规划能力,包括推销能力、计划能力、表现力、定立合同的能力等;事业策划能力;经费预算能力;法律知识等等。

树立自信心是一个人成功之路的起点,是一个人获取成功、财富、幸福和健康的法宝。积极的心理状态可以使人攀登到成功的顶峰。

确立目标一旦有了目标,就会确切知道需要什么,就会有一种导向,使自己走上正确轨道。心中有了目标,工作会变得乐趣无穷,并愿意为此付出代价。对目标思考越多,就越会充满热情。

不惧怕失败从一开始就要让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因为从创业开始,忍耐、努力、行动将伴随一生。创业本身是一项开创性的活动,很少有现成的经验、模式可搬可套,加上市场风云千变万化,失败是在所难免的。但只要有恒心、有信心、有决心,在失败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改变经营策略,总会有成功的一天。

创业精神培养

在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教育的同时,必须让他们知道在创建企业的过程中将会面临的挑战、压力和困难,他们以后将经历的苦恼和痛苦是无法计量的,在今后创业的过程中必须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工作激情。

创业需要有信心

许多人宁可一辈子被人雇佣,而不敢创立自己的事业,就是缺乏成功的信心,害怕失败。一旦舍得一身剐,就会迈出成功的第一步。创业需要有恒心。要持之以恒,不怕各种挫折,失败了爬起来再干,总有一天会成功。

创业需要有耐心

事业不是一帆风顺的,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积累、长期发展的过程。在不断熟悉社会、适应市场的过程中,才能驾驭事业的航船。创业更需要知识。社会在进步,科学在发展,产品在更新,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所以创业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事业才会有生命力,创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中等专业学校对学生进行创业精神的培养应包括如下内容:

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浙江温州人把事业成功的经验总结为四千精神: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要教育学生,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贪图享乐、小富即安不是一个成功创业者的所为。团结协作、重视人才创业要有团结协作的精神,要集合一流人才,要重视专家及权威人士的构想。各类专门人才,可能是手艺娴熟被称为“师傅”的人,也可能是具有特殊技能的人,也可能是拥有尖端科技知识的人,只有善于充分发挥专家的积极性,集中集体的智慧与力量,才会产生“相乘”的效果。自我激励每个人都存在着若干困扰自己的问题,当把自己看作一个成功的形象时,就会有助于打破自我怀疑和自甘失败的习惯,用积极的态度激励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创业实践指导

中等专业学校的毕业生社会阅历不足,他们的知识、能力普遍较贫乏,尤其是缺乏创业意识、竞争意识、质量意识、信誉观念、公共关系、领导艺术、经济观念与市场经营的战略眼光。为帮助他们走向成功,有必要对他们的创业实践进行指导。

确定了创业发展的方向,就有必要开展针对性的市场研究,向消费者询问他们是否会使用你的产品或服务,对潜在的消费群数量做出统计,收集有关竞争者的信息,了解该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或推出产品的样品测试消费者的反应。一旦获得数据,就要详细地进行分析,它将告诉你所准备创建的企业有没有市场?竞争有多大?成功的概率是多少?

筹措资金是创业准备阶段中最重要的事,所有的创业活动只有在具备资金的情况下才能运作。创业伊始,一般需要考虑的资金需求大致有:开办费用、设备资金、原材料资金、工人工资和自己的基本生活开支、一个月的销售经营费用等等。筹集资金的一般方法有:接受出资、接受融资和接受风险投资。当然,在筹集资金之前,首先要想到自己在财务经营、人事关系、产业知识、发展可能性、担保能力(个人资产)、企业经营计划、资金使用计划等方面是否已做到计划充分、准备充足。因为无论向谁筹资,对方都要详细审查有关问题。

如果具备了周密的构想,有了必要的人力、物力、资金、技术、信息和创业的推动力,那么就要制订一个创业的综合执行计划,以保证创业活动有序地展开,这一点往往被很多创业者所忽略。计划的内容主要有:生产计划、销售计划、资本计划和组织计划。

最后,还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我国正逐步走向法制社会,法律体系日趋完善,作为创业者,从事经济活动必须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以此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政治课教材《法律》一书中已讲授了宪法、民法、经济合同法、税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劳动法等内容,可以再具体化一点,并补充一些如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知识产权法等内容。

从事职业技术教育十余年,在众多的学生中也不乏有毕业后二三年内独自创立自己的小企业的,每当他们向昔日的老师谈起创业的艰难和遇到的问题时,便使我想到职业技术学校应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创业教育,为培养更多的创业者做出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人人都能成功》[M].[美]拿破仑·希尔著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2].《营造自我》[M].王文波陈杰中著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

[3].《如何体现你的素质》[M].于洋编著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第5篇:中等专业教育范文

顾名思义,中等专业学校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输送实用型人才。他的专业目标也不像大学本科、专科教育那样要求具有较深厚的理论功底,即它培养的不是专业理论人才,而是以掌握实践技术、技能为目的实践型人才。与之相适应,中专德育教育的目标分为互相联系的两个层面:第一、指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观、价值观;第二、指培养学生专业职业道德。二者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原因在于:首先,要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必须落实到一个比较现实的基础和着眼点上来,这个基础和着眼点就是职业道德。学生只有立足于专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从具体的日常事务做起,才能把共产主义道德真正发扬下去。其次,市场经济社会要求其中的各部门能够达到自动、自主、有机运转,全社会整合一体,在宏观调控下达到最大限度的良性运转,每个部门乃至每个人必须权责分明,而且权责自主,改变计划经济时代那种缺乏自主性,完全依赖国家指令、各自为政的被动状态,发挥高度的积极性和参与精神。这就要求每一名专业人员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这往往体现为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负责态度。现代中专的道德教育应当加重这部分的分量,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中专德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中专德育的特点在于:

其一,社会性。这是一个各级教育部都普遍存在的趋势。在市场经济的冲击和消费性文化氛围的影响下,学校不再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理想化的封闭式教育环境已成为不可能,学校以特殊的方式受着社会浪潮的冲击。中专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凭贬值带来的心理失衡和厌学风的影响,也受到了拜金主义、利益主义、挥霍浪费、贪图享乐等不良习气的诱惑和侵袭。中专德育必须面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通过各种形式使学生了解现实,理解商业化过程所遵守的道德准则,从而达到把教育目标的两个层面紧密结合起来的目的。

其二、实践性。中专教育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育,它们目的既然是要把学生教育成实用型人才,那么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必然有大量的实践机会。而中专德育要培养职业道德,必须介入实践过程。他往往采取课本上宣讲的形式,而常以十分灵活的方式,通过大量实践活动掌控和理解道德准则。这一特点使中专德育从根本上摆脱以往的枯燥方式成为可能。

其三、对症性。教育要有的放矢,德育更是切忌空洞说教,千人一腔。这一代青年学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群体,这主要是由于当年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促成的。旧有的道德、习惯、信仰、价值对青年学生的约束力日益减少,新的价值系统尚未建立起来,社会的道德信仰秩序呈失范态势。青年学生受各种力量的影响,行为习惯、思想方式各有不同,但也有共同特点;不易受束缚,但没有坚实的信仰;崇尚自由思考,又往往表现出轻率的逆反心理;有强烈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但又缺乏一定的社会责任感,显得只有傲慢;求知欲强,但对社会现象和各种思潮的鉴别力差一些,有时产生糊涂思想。中专德育不宜空谈大道理,应采取分别对待、对症下药的方法,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教育,重点是通过参与实际工作,克服学生空谈的毛病,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把他们的参与意识引入正途,培养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把学生的兴趣引向现实生活,从而达到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深切理解。

上述这些特征都体现在各种具体的育方式上。各类中专业特征、环境、设施、条件的不同决定了具体育方式的差异性。但根据中专德育的特点可知,各种具体的德育方式也必然有其共同点,试述如下;

首先,由于中专与外界社会联系紧密,它的各种育方式具有开放化的特点。如前所述,整个社会市场一体化的大潮冲击着原先封闭的校园,学生对社会事务参与的积极性会大大增强,所学专业同相应的社会部门的联系会更加紧密,学生对外部信息了解的愿望与机会也同步增大。这样,育方式必须相应地带有开放的性质,可以使教育过程中的每一具体内容,具体环节都尽可能地与社会现象及社会问题联系起来,尽可能采取新颖的方式,大量充实信箱信息,既满足了学生大量摄取社会信息、开阔眼界的愿望,又可以使学生提高对社会问题的判断力。

其次,开放化又带来了显示化的特点。可以说,二者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但二者侧重点不同,开放化是针对旧有教育方式的封闭话而言,而现实化则是相对于笼统的、空泛的、缺乏具体性和现实针对性很强,因为它面对的大都是于专业有关的问题,比如近年来常发生医疗事故,就此,医务中专就可以通过在学生中引发讨论等方式加强对学生医德医风的教育。学校可以就此类现实问题展开调查分析,把学生的反映、思想倾向、认识程度、立场等迅速反馈,作为教育者实施教育的依据。

第6篇:中等专业教育范文

对于广告学科的归属,学者们有着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广告在本质上是一种信息传播方式,自然应该属于新闻传播类。也有人认为,这忽略了广告的营销本质,因为广告只是借助媒介,运用传播手段而进行的营销活动,广告主要是为市场营销服务的,应从营销科学的角度来看待广告学科。②也有人综合以上意见,认为广告学是一门独立、正规的、综合性的边缘学科。③

应该说,广告学科本身所具有的综合性、交叉性的特点是造成目前广告学专业“门类归属”问题争议的最主要的原因。从目的的角度讲,广告的最终目的是营销;从存在形式的角度讲,广告是一种信息传播;从作品角度讲,广告的制作离不开艺术。

但要解决广告学专业的“门类归属”问题,思路不在于对“广告学”这一名称和现象本身进行纠缠,也不在于衡量广告学科中传播、营销、设计等部分所占比重的大小或者争论哪个部分才是重点。问题的根本在于要首先确定广告学的“学科性质”,弄清“广告”到底是“学”还是“术”。高等教育要培养的是从事知识与思想的创造性探索的人,而不仅是熟练的行业从业人员。如果“广告学”没有足够的“学理”支撑,如果广告本身也只是一种偏重于实践性和操作性的“推销术”,那么高等教育为何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开设一个学生在日后的实践操作中就足以掌握其技能的专业?

比如,日本的高等教育就没有开设所谓的“广告学”专业,但是日本却依然是世界上广告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日本广告人才的培养一般有两条途径:一是由社会上的广告资深从业人员到大学开设专题性的广告讲座;二是大广告公司内部对职员的培训。④

广告学的“门类归属”及“学科性质”的争论,在另一个广告业和广告教育都非常发达的国家―――美国同样存在作为。了解这方面的情况,可以给我们提供一定的借鉴。

美国高校广告项目的出现

美国高校的广告教育大致开始于20世纪初期,最初的广告课程也大多分别开设于新闻传播学院和商学院。

在新闻传播学院方面,早在19世纪后期就已经开始有一些大学提供广告方面的课程。其中密苏里大学1898年的课程表中就提到了广告方面的内容,1908年,瓦特•威廉姆斯(Walter Williams)成为密苏里大学新闻系主任之后,正式开始实施了广告课程。

在商学院方面,到底是哪一个学校最早开始营销学课程的还有争议。据美纳德(H.H.Maynard)的研究,最早的营销课程开设于1902年密歇根大学的经济系。但是在课程名称方面,最早带有营销字样的课程开始于1904年的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课程名称为“产品的营销”。1909年春天,保罗教授在哈佛学院教授的一门名为“商业组织和方法”的课程,其中涉及了广告方面的内容。

对谁第一个设立广告专业也存在争议。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助理米尔顿克洛斯声称:1913年该校开始正式设立广告专业。但是在该院1959年出版的一次公告上却标注着:在1908年新闻学院建立之后,广告和新闻编辑两个专业就已经同时出现。不管怎样,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开设广告课程的教育机构。1912年,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开设研究生广告课程。两年以后,纽约大学商学研究院也开始设立广告方面的研究生课程。

随着广告课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美国大学的课程表上,美国学者也开始产生疑问:广告专业到底应该属于什么学科类别?关于这一点,20世纪上半期的美国高等教育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各个学校也是根据自己的特点决定广告项目的归属。截至1950年,广告项目的学科归属情况(5)

美国高校最早的广告课程主要集中于新闻传播和商贸营销两大类别,从统计数字单项看,新闻传播类院系占优势,有30个广告教育项目。但是,如果把营销、商业、贸易、零售统统算作一个类别,则该类别拥有36个广告教育项目,超过了新闻传播学院。但是,半个世纪以后,美国广告教育项目的数目和门类归属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5年美国高等教育广告项目的学科归属情况

如果把1950年的情况与2005年对比,我们会惊异地发现:20世纪上半期,商学院的广告教育项目在数量上还占优势,但是半个世纪之后,广告项目几乎成为了新闻传播学院的“私房课程”。为什么美国高校广告项目的“门类归属”会在20世纪后半期发生如此剧烈的“一边倒”的变化?是自身发展的结果,还是有外力的影响?

“卡内基报告”和“福特报告”

对美国高校广告教育的冲击

二战之后,美国的高等教育面临新的调整。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对熟练技术人员的大量需求,一些学校开始对传统的学科进行分离,并开始提供更多的偏重于操作性的实践课程。这导致了社会上对高等教育课程项目的争论:大学的课程应该偏重于原理(WHY),还是操作(HOW)?在这样的争论中,1959年,两项各自独立的调研报告分别在卡内基(Carnegies)基金会和福特(Ford)基金会的资助下发表,尽管这两项针对商学院的报告都没直接涉及广告课程,但是,美国高校广告学科的历史与发展趋势却从此被彻底改变。

福特报告和卡内基报告的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三点:

第一,区别那些关于原理、理解力的学科领域和纯粹技术性的学科领域,商学院中的课程应该加强原理性知识的教育。具有广泛适用性的学科不必要再分得更细,例如把市场营销学科细分为英语市场营销、数学市场营销或统计市场营销是不明智的。

第二,区别那些很重要但是可以在工作过程中得到实际锻炼或者在日后的业务领域中可以有机会继续参加学习的项目。尽管美国目前缺乏受过良好职业训练的各类熟练的从业人员,但是就机会、成本和高等教育目标而言,大学的课程表中不应该提供这样的课程。

第三,区别高等教育工作中原理性的部分和描述性的部分,特别是那些描述以往的商业和商业问题的部分。在商业领域,学生们应该为未来的15~30年的职业生涯做准备,方法和概念会过时,老概念并不能解决新问题。

福特报告和卡内基报告一发表,立即引起了美国高校商学院的巨大震动,许多著名的商学院为了维护其学术声誉,纷纷对各自的学科设置进行调整,停止了实践性过强、科学性不够的课程。首当其冲的就是像广告这样被认为是偏重于操作而不是原理的边缘性课程。1959年后的几年中,9所著名大学的商学院相继停止了广告课程。⑥截至1964年,共有66门广告课程被美国大学的商学院停止。当商学院的广告课程被停止之后,广告课程就自然集中到了新闻传播学院中。

美国高校广告课程的变化

广告课程被从商学院剔除之后,广告能否列入大学的课程表引发了更大的争议。从20世纪后半期开始,美国众多的新闻传播学院就开始对广告课程从名称到内容进行不断的变革,目的在于把“广告”这个学科由“术”上升到“学”,以便使其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合法化”,同时为广告行业培养真正有潜力的后备人才。

近年来,尽管在很多大学新闻和大众传播学院的专业分类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广告”这一专业类别,但是一旦进入到各个广告项目,却发现单纯的以“广告”命名的课程在美国大学的课程表上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名称是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和策略性传播(Strategic Communication)。

1.公共关系(PR)项目

广告课程在名称上最早的变化是向公共关系靠拢。据堪萨斯大学鲍博•巴颂(BobBasow)统计,在1995~2003年间,单纯的广告项目减少了23个,与此同时,一些学校出现了把广告项目和公关项目合并为广告/公关项目的趋势,广告/公关的联合项目从12个发展到48个。⑦

广告与公关的结合,一方面体现了广告教育对广告业人才需求的调整,同时,也显示了新闻传播院系中广告课程实践性的减弱,学术性的增强。因为广告本身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售前”服务,也就是说,广告的目的是通过传递产品信息并试图劝服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或使用某种服务,一般来讲,这发生在消费者接触商品之前。这就导致广告过程中必须有许多对产品特性的展示,这对于传统上属于“文科”的新闻传播学院的学生来讲,必然存在着广告制作过程中的“技术”上的困难。而公关则不同,公关尤其是“危机公关”,一般都是“事后”服务,它不需要专门的设备与技术,而侧重于从传播学角度上运用媒体策略对不良后果的修复和消弭,这就更能发挥“文科”学生的特长。广告项目向公关项目的演变,显示了传播策略已经取代了制作和技术成为新闻学院广告教育的侧重点。

以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为例,在该院2006年秋季广告专业的课程表上,公关方面的课程有4个,而名称中带有“广告”字样的课程只有《交互性广告》(Intera ctiveAdvert isin g)一门。

2.整合营销传播(IMC)项目

整合营销传播(IMC)是目前新闻传播学院广告项目中一个较为时髦的名称。尽管IMC是一种趋势,但是广告教育中实际转变为IMC的项目并不是很多。在2005年版的高校专业项目参考书《我应该到哪里去学习广告和公关?》中,提供IMC项目的学校只有5个,其中西北大学的IMC项目在硕士阶段最为突出,南伊利诺斯大学的项目被认为是本科的广告/IMC项目较出色。

据西北大学整合营销传播系的主任富兰克•穆罕姆(Frank Mulhern)说,该项目开始于1992年,当时的广告项目开始变为“整合广告和营销传播”项目,后来进一步演变为IMC。现在又增加了数据营销、整合管理程序、市场财务等方面的课程。2005年秋季学期,在传播技巧(Communication Skills)方面又新增了媒体经济方面的课程。原来的促销课程(Sell Promotion)也被整合为销售组合计划课程(Marketing Mix Planning)。

而南伊利诺斯大学的IMC项目的课程要求如表3所示:截至2005年,广告/IMC项目已经成为了南伊利诺斯大学新闻学院中最大的一个专业领域,有151名学生,并且还在扩招。当前这个项目有6名全职教师。

3.策略性传播(StrategicCom munication)项目

策略性传播(Strategic Communication)是目前美国高校中广告项目的另一个代名词。截至2005年,有4所学校提供策略性传播项目。

以肯塔基大学(Universityof Kentucky)的整合策略传播(Integrated Strategic Communication,简称ISC)项目为例。该项目最早开设于1996年春季学期,为了避免与学校的其他营销项目在名称上冲突,于是选择了整合策略传播(Integrated Strategic Communic ation)这样一个名字。现在课程表包括4个部分:创意(Creative)、公关(Public Rela-tion)、整合策略传播计算管理(ISC Account Management)和直复管理(Direct Response Management)。

结语:以人才培养决定学科归属

通过上述考察,我们不难发现,美国高校中广告教育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革,这种变革最突出的表现就在于:当商学院以“科学性太弱”的原因停止了广告课程之后,新闻传播学院根据自身的特点,对“广告”这种偏于实践性的“交叉”专业进行了“去边缘化”活动,也就是去掉“广告”中原本包含过多的“跨学科”因素和“实践性”内容,不再纠缠于“广告”这一名称,而是把广告教育重点集中于媒体和传播方面,使广告脱离了“术”(推销)而走上“学”(传播)的道路,最终通过对广告课程科学性和原理性的加强,使这一专业得以顺理成章地出现在高等教育体系中。20世纪下半期,美国高校广告课程的重点已经基本完成了从“技巧”(HOW)为主向“理论”(WHY)为主的转变。尤其是1959年卡内基报告和福特报告以后,广告专业的“科学”定位问题已经完全覆盖了由“门类归属”问题引发的争论和分歧。这不仅解决了广告教育的学科归属问题,也使得广告专业出现在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合理性”问题得到了相应的证明。

对于中国广告学界来讲,高校广告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上手快”、“动手能力强”。但另一方面,高等教育不同于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对广告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一定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广告后备人才,以便实现这个行业持久的、健康的发展。高等教育为广告业提供的是具有良好可塑性和开发潜力的“璞玉”,而“操作”等实践性知识和技能则可以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培养和锻炼。如果只强调“上手快”、“动手能力强”,势必使中国广告企业乃至整个广告行业最终缺乏持续健康发展的后续保障。因此,国内也开始有学者提出,要实现中国广告业的良好发展和长远的竞争能力,广告教育同广告行业之间还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就广告教育而言,广告学学术话语与市场话语之间也应该有一个明晰的界线。

美国高校的广告教育注重原理的教授和学生素质的培养,日本的高校中根本没有广告专业,但是美国、日本却都成为世界上广告业最发达的国家,这不能不给我们一个明确的启示:在学科专业日益分化的今天,中国高校的广告学教育不应纠缠于“广告”这一概念而争论其学科性质与门类归属,而应根据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适当区分“原理”与“应用”,真正采用适应自身特点的教育方式,为这一行业培养具有可塑性和发展潜力的“高等”人才。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注释:

①陈培爱:《面向全球化是中国广告教育的出路》,《新闻与写作》2006年第2期

②杨海军:《论广告学的学科归属》,《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③贺秀明:《中国广告教育研讨会综述》,《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④王润泽:《日本的广告教育》,《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4期

⑤⑥Billy I.Ross Advertising Education:Yesterday,Today,To-morrow Advertising Education Publications POB68232Lubbock,TX79414.

第7篇:中等专业教育范文

专业设置教学改革教产结合关于中等职业学校美术类专业的划分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不过传统的以手工技术为主的设计随着科技的进步其数字信息化烙痕越来更加明显。可是信息化不但没有解决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的矛盾,反而让中等职业学校美术类专业教育教学更加混乱和复杂化,这里既有体制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因素。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2010年7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再一次强调了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2010年12月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会议的召开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具体的规划。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美术专业要根据自身特点,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开创美术专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专业设置要结合实际

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的审美意识不断提高,对设计人才的需求已经覆盖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因此很多中等职业学校都开设了相关的专业课程,无论是传统的工美、装潢设计还是如今的广告设计、室内设计、服装设计、 设计、建筑设计、游戏设计、网页设计等,可谓名目繁多。各地中等职业学校一定要做好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建设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和专业结构,根据学校办学条件和区域产业结构情况设置各个学校的重点专业。

美术类专业设置情况必需充分考虑社会分工程度和劳动组织形式自身的特点。虽然社会对美术设计人才的需求总量再不断的攀升,但随着社会分工程度的日益精细,对人才的专业化程度要求更加苛刻,人数分布比较分散,这给职业学校安排学生就业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同时,社会行业在招聘时对工作经验的要求往往成为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门槛,因为艺术类毕业生岗位适应期较长,人才的流动性大,工资待遇差别悬殊,致使很多用人单位宁可花高薪聘请经验丰富的员工也不愿在培养新人上耽误时间。加之近几年高校扩招,培养了大批美术设计毕业生,对中等职业学校美术类毕业生就业的冲击巨大,现在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主流是大专以上学历,相比五年前对美术设计类人才要求的中专以上学历来说,中等职业学校要想建设好的美术设计类专业无疑更难。因此,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准确定位好培养目标才能在这场教育教学改革中走好第一步。

二、积极开展“双师型”教师培训,加强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力和关键,师资队伍水平决定学校专业建设的水平。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入到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新阶段。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进一步保证规模、调整结构、加强管理、提高质量。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中等职业学校美术类专业教师队伍要进一步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加快解决生师比过高、“双师型”教师和兼职教师比例偏低、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因此,必须要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摆在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更加重要的位置,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加强规划,加大投入,深化改革,努力开创职业教育教师工作的新局面。

首先,加强教师培训,更新教师观念,锻造真正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传统的教学理念制约了美术类教育教学的变革。目前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的美术类骨干教师大部分都经过严格的造型能力的熏陶,他们对传统的美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情有独钟,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作用,忽略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对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及信息技术工具的运用持怀疑或排斥态度,这严重制约了中等职业学校美术类专业的革新。在当前形势下,作为美术类专业教师,必须要不断更新观念,只有不断了解最先进的专业发展状况,才不会成为传统的“卫道士”,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上来审视美术类专业的各项教育教学改革。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是教育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加强教师队伍培养的整体规划,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强化企业实践经验。要根据区域经济特点,既要让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美术得到传承,也要加快新兴艺术设计人才的引进。要拓宽教师培训途径和引进渠道,推进教师编制管理制度改革,要积极探索实名编与非实名编相结合、设立附加编等编制配备和管理方法,加强对专兼职教师配备的统筹,不断优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配置。要研究制定相关的人事政策,建立和完善技能型人才从教的制度,形成更加多元的教师供给机制。

其次,推进课程改革和教材创新,加大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的力度。

课程和教材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课程设置和内容的变化直接影响学习者的素质形成和能力获得,而教材则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知识和技能的直接载体,决定着课程目标和教学目的的实现。中等职业学校美术设计类专业的教材编写要紧紧围绕“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以学生为根本,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尺度”的原则,大力推进骨干专业的精品课程及教材开发,大力推进以校企结合为代表的任务驱动型课程和教材的研究。校本教材建设是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美术类设计专业的课程和教材建设必须紧跟社会的变化和发展,积极开发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和教材体系,结合专业自身特点,建立更具吸引力的课程和教材体系,无论是基础类课程,还是专业核心课程都应统筹规划实施。同时课程和教材是校校间、校企间、师生间共享和交流的有形物质,影响着社会整体的教育培训效果。因此,推进课程改革和教材创新至关重要。

教育科研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处于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地位,是学校开拓办学思想、更新教育理念、谋求可持续发展、提升人才质量的重要保证条件。

三、结语

教师的专业化朝更高的标准发展已成为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也是对教师队伍进行管理的一个重要命题。其中最核心的内容便是用教育科研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不仅要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并能在理论与实践之间进行合理的对接,这些也正是专业化教师应该具备的特征。广大教师通过极参加教育科研和教学实验,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由操作型的教师变成了专家型的教师,由经验型的教师变成了研究型的教师。教师在教育科研项目的选取实施过程中体验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在教育科研中寻找丰富多变的教育教学方法,从而养成探索的思想态势和创新的思想境界。在教育科研课题活动的展开中、在经验反思的基础上体会素质教育思想的深刻内涵,形成真正培养“人”的教育观念,从而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使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N].中国教育报,2010-12-5.

[2]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N].中国教育报,2010-12-29.

第8篇:中等专业教育范文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教师专业发展 循环效应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这二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循环效应:一方面教师专业发展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支撑,课程改革的推行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另一方面课程改革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机会,并反过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这二者之间可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前提是教师要积极理解课程改革、参与课程改革。我结合我校实际揭示这种循环效应的一个方面: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的课程参与可以跟课程改革的要求形成互动,在推进课程改革的同时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树立起“课程发展即教师发展”的理念。

一、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面对新世纪、新形势、社会发展新的需要,我认为中职教育的课程改革应向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1.突出学校特色,加强重点专业建设。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正处于一个不寻常的时期,充满着机遇与挑战。一方面政府正着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社会对中等职教生有着大量的需求,另一方面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原有的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师资力量、教育模式等相对滞后,制约着学校的发展。再者,各大专院校连续几年扩招,高职教育的发展等都影响着中职学校的生源。我校原有的专业结构、课程设置相对过时,没有特色,招生连续几年大幅度滑坡,学校的生存一度出现危机。因此,要适应社会需求,对学校的专业结构、课程设置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办出自己的特色,加强重点专业的建设。这几年,我校进行了一些改革,发挥了优势,在原有气象、通信专业的基础上增设了计算机通信、计算机应用、电子技术与应用、气象防雷、办公自动化等专业,充分发挥了部门优势,把计算机应用、电子技术与应用专业作为重点专业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初具规模,突出学校特色,在社会上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

2.适应社会需求,突出专业特色,加大实践教学力度。

中职教育主要是培养社会需求的中等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即走入社会,要在社会中很快地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迅速地胜任自身的工作岗位,这就要求中职教育要突出专业课程的实用性,体现其职业性。我校对于重点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专业课程教学大纲都作了重大修正、改革。一是开设了专业综合化课程;二是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增加了学生的实习、实验时间;三是开设了专门的技能培训课,进行了岗前实训,要求每一个学生在毕业前都能取得一个或多个工种的上岗证,使得学生走出校门时都有一技之长。

3.结合国家教育现状,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分流。

中职生除了直接走社会外,现在还可以继续到更高层次的学校学习。对于部分有继续学习深造愿望的学生,要进行适当的分流,给他们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我校在学生学习的后半段,根据学生的愿望,对学生进行分流,把愿意继续学习深造的学生集中起来,执行一套专门的教学计划,重点打好他们的基础,为以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方向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也是推行课程改革的重要力量,因而无法回避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变化和挑战。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积极影响,实际上就是教师通过积极回应改革所带来的挑战,而创造出自身专业发展的新的“生长点”。

1.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带来了动力。

课程改革必然会产生某种新意,这种新意打破了教师已经习惯的常规教育教学模式,给教师的专业活动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从而使教师产生了渴望了解新知识的强烈动机,这就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心理基础。同时,课程改革在本质上是课程价值观的重大调整,新的课程理念整合原有的课程与教学,倡导新的课程形态及新的教学方式,体现出课程与教学的“范式转换”,从外部给教师提出了专业发展的要求,使教师面临新的挑战。无论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强烈动机,还是外部“范式转换”所提出的新的要求,都是一种巨大的动力,推动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积极参与各种专业发展的活动,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养。

我校近几年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所设专业进行了调整,增设了几个新专业,如电子声像设备、办公自动化、气象与防雷等;对原有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如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新开设了《电子通讯系统》、《卫星电视与有线电视》、《电子CAD》等课程;优化了专业课程,增设了综合化课程,等等。对原有的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对学校教师提出了专业发展的要求,而很多教师面临挑战,能克服困难,给自身加压,积极参与各种专业发展的活动,如:进一步学习新的技术、新的方法,注意了解现代科技的发展新动向,对自身的专业进行拓展、求新、求精,从而使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养均得到很大提高。

2.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方向。

在课程改革以前,教师已经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独有的教学哲学、教学观念和教学技能,它们在既有的课程与教学的运作中卓有成效。但是,课程改革要以对原有的课程与教学进行根本性的变革。这样,教师原有的教学观念和技能就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因此,课程改革为教师提供了专业发展的方向,教师必须根据新课程的需要,重新设计、规划并进行自己的专业发展,重建自己的教学哲学、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技能,从而适应新的课程与教学。

三、课程发展即教师发展

“课程发民即教师发展”的理念是课程改革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体现。课程发展必然带来教师的发展,推动教师专业自主和专业提高,其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重新界定自身角色。

我校本次课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都体现了“参与决策”和“民主分享”的课程开发理念,使新课程在价值观、认识论、教学观等方面不同于原有的课程。因此,教师原有的认识论、教学观和课程观也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这样才能真正推行新课程,实现新课程的理想。这就要求教师对自身的角色重新进行界定。

2.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对课程与教学进行“概念重建”。

对于教学,人们往往把它看作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简单拼合:教师所谓的“教”只不过是把书本上既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只不过是信息的单向度传递;而学生的“学”也只不过是被动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因此,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忽视了教师和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事实上,教学作为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首先是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并不是让人被动地接受的,而是有认知能力的个体在具体情境中通过与情境的相互作用而发现、建构起来的。学生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会对其经验进行可能的解释,但这种解释不是绝对的、永久的,而是相对的、暂时的,它会不断地被修正和发展。因此,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应只是无条件接受教师的传授,而应是主动选择、主动建构,并将知识纳入自己的经验世界的过程。

第9篇:中等专业教育范文

关键词:观念;反思;钢琴课

一、对学前教育钢琴课教学观念的反思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前教育这个专业悄然兴起。近几年,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课在课程设置方面虽然也进行了一些调整,但仍摆脱不了专业音乐院校的影响。还存在着教学模式的传统化、设置不合理等问题。想要改革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课,首先要转变教育者的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思想,紧紧把握住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性这条主线,以培养幼儿园教师为主。同时可以采取一些多媒体教学,作为辅助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质量。以我校为例,学生在来之前都没有钢琴基础,甚至偏远地区的孩子,连钢琴都没有见过。没有音乐基础,没有乐理基础,更没有学习弹奏乐器的基础。这就给我们钢琴课在教学过程中,带来很大的困难。以往,我们的钢琴课都是抓乐曲,抓技术,而现在的学生要在2~4年内完成这个任务是不可能的。而且对于我们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讲,这样显然是不合适的。我们所培养的目标,不是职业钢琴家,而是幼儿园教师。所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我们的专业特点,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实践为重点。这样就需要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改变教学内容。如,我们可以以儿童歌曲弹唱为主,大型乐曲弹奏为辅,进行分层次的教学。程度好一些的学生,可以进行乐曲的弹奏,程度稍差的学生也要适量地完成儿童歌曲弹唱。这样可以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做好准备。

二、对学前教育钢琴课的教学反思

目前,师范院校毕业生普遍能完成大型乐曲的演奏,但不能为一首歌曲即兴伴奏并演唱。以往专业院校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演奏技巧,而忽略了钢琴伴奏课的重要意义。钢琴即兴伴奏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它的特点是即兴弹奏、弹唱,体现着弹唱者的综合创造表演能力。钢琴即兴伴奏也是一种最实际、最常用、最简洁的演奏技能。钢琴即兴伴奏课更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注重一专多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突出师范学校的教学特点,那即兴伴奏就变得尤其重要。

我们要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让学生了解乐曲的风格,把握好作品的结构。当然,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如,钢琴演奏、声乐演唱、作曲、曲式、和声、视唱练耳、乐理等与其他学科相关联的知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程度,为他们选择一些适合的儿童歌曲进行练习,同时教师还要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为今后走向幼儿园教学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对学前教育钢琴课教学内容和其他相关联学科脱节的教学反思

像我们科室就承担钢琴、声乐、舞蹈和基础理论(视唱和练耳)四个学科的教学任务。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踏出校门就可以胜任幼儿园教师这个职业,我们将这四个学科进行编排、设计。如钢琴课,今天我们学习弹奏儿童歌曲《我爱我的幼儿园》。钢琴老师的任务就是把弹奏的部分教给学生,怎样给歌曲编配伴奏。在声乐课时,声乐老师教给学生演唱的方法之后,就可以让学生进行边弹边唱这个环节。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钢琴伴奏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声乐演唱能力。在舞蹈课时,舞蹈老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弹唱的歌曲,进行舞蹈创编的学习。同时在结合理论基础的视唱练耳等教学,把四个相关联的学科串到一起。这样一来,学生的综合能力就培养起来了。学生毕业后,也可以很快进入工作岗位。这就要比我们相关联学科分散、脱节地教学,各教各的,各学各的,要来得实际得多。最后,学生通过几年的实践教学,再加上其他相关联学科(如活动设计、教法、心理课)等相结合,毕业时,学生就可以很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要使学生在钢琴弹奏方面有所进步,除了要求学生勤学苦练之外,还要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更要培养学生的自弹自唱能力,使之在将来的工作中为钢琴教育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