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等生教育策略范文

中等生教育策略精选(九篇)

中等生教育策略

第1篇:中等生教育策略范文

【关键词】中等师范学校;体育教学;策略;对策

1.前言

“喜欢体育运动,不喜欢体育课”不光是中小学里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中等师范里普遍存在的现象。多年来,传统教育中的“应试教育”模式牺牲了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情感和才能。用统一的标准衡量和约束学生,忽略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针对这种情况,我国体育教育界力图寻找适合时展的、并具有我国特色的体育教学。试图突破传统体育教学中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旧模式,一切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社会的需要加以引导,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中等师范体育课教学的吸引力,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体育实践能力和“生活化”体育意识。

2.中等师范学校体育教学“生活化”策略及构建

2.1体育教学“生活化”的创造策略

中等师范体育教学内容要符合师范生的特点,贴近其生活,所教内容应尽量是他(她)们平时熟悉的、喜欢的,目的是要让他(她)们积极地参与,在参与活动中受到教育并为今后面临的现实社会储备生活技能。

2.1.1营造生活情境

在体育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设计时,应尽量将教学放入一定的生活情境之中,使学生更好地明确所学的体育知识、运动技能产生的背景是什么,如何寻求解决的策略及如何应用,明确所学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是发展的。在营造生活情境时,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采用语言直观、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手段,把生活情境再现到体育教学中,使体育教学的内容具体化,让他们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以便沟通身体语言与生活现象的联系,激活学生们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意愿。

2.1.2开展“托罗普斯”运动

“托罗普斯”是日本体育社会学家影山健先生首先提出的,它又叫“没有失败者的比赛”。它是对竞技运动批判的产物,也是对竞技运动反向思维的产物。竞技运动的特点之一是通过竞赛确定胜负,在产生竞技优胜者的同时,也会产生更多的失败者、落伍者,由于失败造成的失落,使很多人远离了体育运动。我们的体育教学应借鉴“托罗普斯”的思维方式创造出新的教学内容。改变竞技比赛最终要确定胜负的定势,提倡教学中的比赛更强调团结和协作、表现和创造。生活中有许多现成的体育游戏和项目,我们可以利用它改变规则,设计协调的比赛,学生在克服困难或在冒险中寻得欢乐;也可以和学生一起共同创造新的学习内容,通过全体的身体表现和综合性的活动共同取得学习的快乐。这样,也可促进学生带着自己喜爱的体育走向生活,丰富体育生活。

2.1.3还学生以自由

追求自由是人类的天性,而过去的体育教学往往就忽视了这一点,过多的考虑教学的系统性、规范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甚至伤害了部分学生的体育情感。这里提倡的自由,就是人们按照主体本身所固有的内在本性的要求去支配自身的存在和发展的自由,其实质是一种不违背体育运动特征的个性自由。中等师范学校在体育教学中应多一点让学生自我指导、责任性选择、合作交往、自由创造……让学生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中发展能力。

2.1.4与社会生活融合

体育活动是社会生活重要内容之一,要提高学生体育生活化的意识,体育教学必须加强与社会融合。首先,可充分利用传统体育资源,特别是地方的、民族性的传统体育项目。可利用校园周围的体育资源,可将体育课堂向社会拓展,如带领学生利用校园周围的地理环境进行耐力跑、登山、游泳、跳跃等练习,教会他们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进行体育活动。

2.2体育教学“生活化”的建构

我们相信,当代教育理论正在逐步认识到人类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相应地,其对人类生活世界的回应也是一个逐步具体化的过程。因此,在确认教学生活的实在性的基础上,从时间与空间层面上对教育、教学与生活世界的系统审视,理应有助于人们从教学哲学的高度认识“自主、合作、探究”的当代学习方式与“教学回归生活世界”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合理的认识,也必将有助于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

2.2.1体育教学向生活化、社会化方向发展是社会和教育的需要,它有利于健康体育和终身体育的实现。

2.2.2实现体育教学生活化要从体育教学基本要素的生活化着眼,即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学生关系生活化、教师生活化、教学目标生活化、教学方法生活化。

3.结语:

总之,尽管中等师范学校体育教学“生活化”的尝试仍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它却是在回应时代变革和体育教学困境的基础上,对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的时空性的、系统化的关照。它必将逐步走向成熟,并给予具体的体育教学实践以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李旭初.终身教育――21世纪的生存概念.教育学,1999(2)

第2篇:中等生教育策略范文

一、师生关系中大学生思想变化的新特征

(一)对教师权威的轻视

我国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23岁之间,处于由青年向成年的过渡时期,由于生理、心理的日趋成熟,自尊心逐渐增强,要求脱离对成年人的依赖与管教的独立意识也迅猛增长,要求独立的意识增强;对于一部分逆反心理过强的大学生,有时表现对学校、教师的权威表现出明显的不屑、不顺和不恭。

(二)自尊心明显强于中小学阶段

经历了十几年的“寒窗苦读”,闯过了高考的独木桥,如今终于“修成正果”。在这种优越感和荣誉感的驱使下,当代的大学生自尊心明显增强。自尊心是一种内驱力,但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能对他们进行正确诱导,他们不免就会对教师的这种行为表现出强烈的不耐烦,甚至渐趋厌恶与反感。

(三)自我评价能力提高、注重自身发展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不同于中小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更加深刻,不再仅仅局限于用卷面的考试分数、年级的成绩排名或者教师的表扬批评来衡量自己,而是开始从社会的方面和角度来认识与评价自己。这不仅是自我意识趋向成熟的表现,也是自我评价能力和认知能力提高的表现。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能对自身有着正确、全面、客观的自我认识与评价,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自我进行分析时带有较多的主观因素。

二、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和特点

(一)师生关系中教师的专制

“尊师重道”一直教师观念中处理师生关系和问题最好的方法与标准。由于这种思想的作用下,教师教学管理过于严格、在学生面前的姿态过于严肃,使得学生在教师面前封闭了自己的思想与言语,不敢讨论教师的教学内容,也不敢发表自己与教师不同的意见与看法。教师的“领导式”的管理手段,使得师生关系形式上下级的不平等关系,造成学生心理受抑,创新思维无法得到发展。

(二)师生关系的冷漠

高校中,师生之间实际交往时间很少,情感和思想交流的渠道不畅,师生了解严重缺乏。相比中小学严格的班级授课制来说,大学中师生间的交流大幅减少,师生几乎只有在课堂上有所交流,除此就没有更多的接触。且对于已是成年人的大学生来说,对教师的依赖性大大减低,大学学生的身心发育基本成熟,独立性增强,朋友圈与交际圈扩大,内容更加丰富化,因此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联系也自然减少。师生缺乏必要的交往,师生间的关系才越来越疏远与冷漠。

(三)师生关系的放任

从教师方面来说,在大学教育中,教师对自己的责任只是放在知识的传授上,相比中学与小学阶段老师对学生处处的问题的过问与了解,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大学教师对于学生在学习以外的其他方面是“置之不理”的态度。从学生方面来说,他们对教师也是持放任的态度。逃课已经是大学生的家常便饭,他们不愿意与教师过多交流,对学习缺乏责任感,课堂不良行为如睡觉、玩手机等早已稀松平常,在课堂上师生互动极少。师生关系就像匆匆的“过客”一样,彼此间可以没有任何感情。

三、高等教育中如何建构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在高等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中占主导地位,要想建立好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教育工作者,必将先从自身下手。

(一)主动深入了解学生

大学里,老师奉行的教学原则是让学生自由学习,但这并不代表对学生放任自流、不寻不问。教师只有主动了解学生的思想与生活情况,教师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才能为后面的教学教育活动提供条件。因此,教师应主动去了解每一个学生,只有先了解,才能建立信任,才能构建彼此信赖的师生关系。

(二)尊重爱护学生、进行平等对话

应对学生进入大学后自尊心的迅速增强,教师更应以一种平和、平等的心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教师应该把他们当作成年人来看待,要相信他们有进行正确选择与判断的能力且也要尊重他们的选择与思维模式。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师生之间需要相互尊重,以此来建立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师生关系。

第3篇:中等生教育策略范文

这种同盟关系始于Freud的工作,在心理治疗中有着很长的历史.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心理同盟关系对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求助者与治疗师之间关系的稳固建立已经成为治疗发生改变的一个重要原则[3],并且这种关系已经被概念化为求助者与治疗师之间的一种特别重要的组成部分[4].而这一术语最早是由Zetzel发明的,他指出把同盟的形成看做是治疗师与求助者之间的一种任务,并且会由于缺乏这种任务而阻碍求助者去获得治疗师服务的最大利益.随后Greeson介绍了工作同盟,并解释了治疗关系,即治疗关系是一种治疗合作伙伴关系,咨询者与求助者要以相互配合的方式进行工作[4].他认为工作同盟与治疗师和求助者之间的这种联结是有区别的,他把后者称为心理同盟关系.Bordin扩展了Greeson的工作,指出心理同盟关系的组成成分包括治疗目标的协议、治疗任务的协议以及求助者和治疗者之间情感的联系[4].而Norcross也提出了心理同盟关系的成分,并将它们描述为同盟、连贯、共情、目标一致和积累、积极反应、对称性、反馈、破裂同盟的修复、自我暴露、反移情的管理以及关系的表达.心理同盟关系同时包括求助者和治疗师两者的贡献,强调双方合作在达成治疗目标中的作用[4].

所以,心理同盟关系指的是在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为了取得好的治疗成果所进行相互合作的一种伙伴关系[5].张仲明等则将心理学上的心理同盟关系迁移到了教育中,提出心理教育同盟关系,这指的是一种教育合作伙伴关系,教育者要与受教育者以相互配合的方式进行工作[6].并初步认为建立心理教育同盟关系的策略主要有教师对学生的热情、尊重、真诚、共情以及积极关注.而实践工作者们是否认同这些策略,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如何使用这些策略,策略的使用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等等,这些问题尚不明确.通过对全日制普通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研究,力图系统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学生过程中心理教育同盟关系建立策略的使用状况,为形成完整的心理教育策略体系提供进一步的支持和证据,为教师们在实践工作中提供理论支持和借鉴参考;同时,为更深入研究心理教育策略提供方向和思路.

1研究方法

1.1被试

采用随机调查方式,从重庆市及周边地区的中小学抽取1000名教师,发放问卷.问卷回收后对漏答较多及有明显回答偏向的问卷予以剔除,以尽量保证测试结果的真实性.回收有效问卷75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75.7%.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为33.5岁,平均教龄为11.7年.其中小学教师占总人数的31.3%,初中教师占43.6%,高中教师占25.1%.男女百分比为46.5∶53.5.

1.2研究工具

自编《中小学教师心理同盟关系建立策略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包括教师相关信息以及有关调查题项.对各策略进行定义及举例说明,请教师对每一题项进行5等级评分.

1.3数据处理

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策略的认同度和准确性分析

为了考察教师对解释策略的认同程度和研究者对策略的理解是否与教师的理解一致,对策略的认同度和准确度进行了统计分析(见表1).由于采用5级(1“非常认同”或“非常准确”—5分“完全不认同”或“完全不准确”)评分,中数为3.分数越低,说明评价越高.对各个策略的认同度和定义准确度得分都低于3,说明对各策略的认同度和定义准确度较高.为了进一步详细考察策略认同和策略定义的情况,对不同评分等级的人次进行了卡方检验,结果见表2.各评定等级上,人数分布差异极其显著.对于各个策略,选择选择1分“非常肯定”或2分“比较肯定”的教师人数最多,占了80%左右.在定义准确度方面,选择非常准确或比较准确的人数最多,人数比也占了80%左右.这些数据表明,这五个策略的被认同度和定义准确度是比较高的.

2.2策略的使用难度、常用性及效果分析

为了考察各策略的使用情况,对策略使用难度、使用常用性及使用效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见表3.各个策略的使用难度、使用常用性和使用效果的均分低于3,说明各个策略的使用难度较低、使用常用性较高,使用效果较好.为了进一步考察策略的使用情况,对各个策略使用难度、使用常用性和使用效果的各等级人数分布进行χ2检验,发现各项的差异极其显著(见表4).从结果可以看出,在各策略的使用难度上,选择很好用或较好用的人数最多.人数比例分别是热情83.0%,共情78.8%,积极关注77.2%,尊重74.1%,真诚65.8%.表明,大多数教师认为这些策略的使用难度不大.由从使用常用性上看,各策略中选择经常使用或有时使用的人数也是最多的,人数比例分别是热情82.7%,共情77.5%,积极关注75.9%,尊重72.8%,真诚64.1%.表明,多数教师是较常使用这些策略的.从使用效果来看,选择非常有效或比较有效的人数是最多的.人数比例分别是热情80.2%,共情77.8%,尊重73.4%,积极关注71.5%,真诚61.6%.表明,这些策略的使用效果较好.

2.3策略适用的学生性别和气质类型分析

为了考察各策略适用的学生性别,对各项人数进行卡方检验,结果见表5.各个策略在学生性别适用上差异极其显著,多数教师认为这五个策略对男女生都适用.人数比例分别为:积极关注72.4%,热情69.8%,真诚69%,共情67.8%,尊重67.7%.而认为只适用于男生或女生的教师相对较少.总体看来,70%左右的教师认为这五个策略对男女生均适用.为了考察各策略适用的学生气质类型,对各项人数进行了卡方检验,结果见表6.各策略适用的学生气质类型差异极其显著.各个策略中,选择不确定适用于哪种气质类型的学生的教师人数最多.比例分别是:真诚30.6%,积极关注30.5%,共情29.3%,热情24.9%和尊重24.3%.而在四类气质类型的选项里,所选人数比从8.8%~29.0%分布不等.可见各个策略适用的气质类型范围是比较广的.

2.4策略的相关变量分析

由于影响教师的策略使用情况的人口学变量可能较多,因此,主要根据中小学教师实际情况,选取具有典型性的变量因素(教师所教年级、气质类型和教龄)进行比较分析.以教师所教年级、气质类型和教龄为自变量,以各个策略的使用难度、使用常用性和使用效果为因变量,进行3×4×4的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7(只显示交互作用显著的变量,下同).由表7可见,年级、气质类型和教龄三者在尊重使用难度上交互作用显著(F=1.829,P<0.05).以气质类型和教龄作为自变量,进行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在小学阶段,不同气质类型和教龄的教师,在尊重的使用难度上差异显著(F=3.274,P<0.05);初中和高中阶段,尊重的使用难度在这两个变量上差异不显著(F=0.815,P>0.05;F=1.128,P>0.05).以年级和气质类型为自变量,分别以各个策略的使用难度、使用常用性和使用效果为因变量,进行3(年级)×4(气质类型)的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8.

在真诚使用难度(F=3.749,P<0.01)、真诚使用常用性(F=4.532,P<0.001)、真诚使用效果(F=3.613,P<0.01)、共情使用难度(F=2.225,P<0.05)、共情使用常用性(F=2.275,P<0.05),积极关注的使用难度(F=2.705,P<0.05)和使用效果(F=3.642,P<0.01)上,年级和气质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

以气质类型为自变量进行方差分析(表9),结果显示:小学阶段,不同气质类型的教师在真诚的使用难度(F=5.024,P<0.01)、常用性(F=7.948,P<0.001)和效果(F=8.022,P<0.001)、共情使用难度(F=5.026,P<0.01)、积极关注使用难度(F=3.032,P<0.05)及积极关注的使用效果(F=3.813,P<0.05)上差异显著.初中阶段,不同气质类型的教师在共情的使用常用性(F=3.390,P<0.05)和积极关注的使用效果(F=3.651,P<0.05)上差异显著.高中阶段,不同气质类型的教师在各维度上差异不显著,P均大于0.05.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只显示差异显著,即P<0.05的结果):

(1)小学阶段,在真诚的使用难度上,胆汁质和抑郁质的教师比多血质和粘液质的教师更易使用真诚(P<0.05).在真诚使用常用性上,胆汁质的教师比多血质的教师更多使用真诚(P<0.05);抑郁质的教师比胆汁质、多血质和粘液质的教师更多地使用真诚(P<0.05).在真诚使用效果上,胆汁质和抑郁质的教师比多血质和粘液质的教师使用真诚的效果更好(P<0.05).在共情使用难度上,胆汁质的教师比多血质的教师更易使用共情(P<0.05);抑郁质的教师比胆汁质、多血质和粘液质的教师更易使用共情(P<0.05).在积极关注的使用难度上,胆汁质和抑郁质的教师比多血质的教师更易使用积极关注(P<0.05).

在积极关注的使用效果上,抑郁质教师比胆汁质和多血质教师使用积极关注的效果更好(P<0.05).(2)初中阶段,在共情的使用常用性上,胆汁质的教师比抑郁质和粘液质的教师更多使用共情(P<0.05).在积极关注使用效果上,胆汁质教师比抑郁质和粘液质教师使用积极关注的效果更好(P<0.05).以年级和教龄为自变量,分别以各个策略的使用难度、使用常用性和使用效果为因变量,进行3(年级)×4(教龄)的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10.以教龄为自变量进行简单效应分析(表11),结果显示:不同教龄的小学教师,在各策略的使用上差异均不显著;不同教龄的初中教师,热情的使用难度(F=4.351,P<0.01)、常用性(F=3.646,P<0.05)和效果(F=6.181,P<0.001),真诚的使用效果(F=3.886,P<0.01)上差异显著.

不同教龄的高中教师在真诚的使用效果(F=3.562,P<0.05)上差异显著.事后多重比较分析发现(只显示差异显著,即P<0.05的结果):初中阶段,在热情使用难度上,教龄在第二阶段(教龄11~20年)的教师比第一阶段(教龄1~10年)的教师更易使用热情策略(P<0.05);在热情使用常用性上,第二阶段的教师比第一阶段的教师更多地使用热情(P<0.05);在热情使用效果上,第二和第三阶段(教龄21~30年)的教师比第一阶段的教师使用的效果更好(P<0.05);在真诚使用效果上,第二阶段的教师比第一阶段的教师效果更好(P<0.05).高中阶段,在真诚使用效果上,教龄第一阶段的教师比第二阶段的教师使用的效果更好(P<0.05)在热情使用难度(F=3.078,P<0.01)、使用常用性(F=2.702,P<0.05)和使用效果(F=3.556,P<0.01)、真诚的使用效果(F=4.113,P<0.001)上,年级和教龄的交互作用显著.

3讨论

3.1策略的有效性

教师对各个策略的认同度和定义准确度评定反映了这个策略的有效性.结果可以看出,对这些策略的认同度和定义准确度是比较高的,说明对各策略的定义以及举例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所整理出的热情、尊重、真诚、共情和积极关注等五个策略是有效的.因此,可将它们纳入心理教育策略体系中,为进一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在这五个策略中,对共情的认同度是最高的,这可能与近年来教育工作者对共情的关注度较高、与此有关的研究较多有关,例如,张德山[7],柒文英[8]等从实践角度探索了对共情在教育工作中的运用;罗跃嘉等对共情认知神经机制的回顾与研究[9],孙炳海等对观点采择对高中教师共情反应影响的研究等[10].这些可能加深了教育工作者对共情的理解,以及对这一策略的认同度.而对于真诚策略,认同度是最低的,这可能与这一策略本身的抽象性有关.另外,有关真诚策略的研究也比较少.

3.2策略的可用性

教师对策略的使用难度、常用性和使用效果的评定反映了策略的可用性.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认为这些策略操作起来是比较容易的,使用常用性是比较常用的,使用效果也是比较好的.因此,这五个策略的可用性较高.具体来讲,对于热情策略、共情策略和积极关注策略的使用难度、使用常用性及使用效果的正向评定都达到了70%~80%左右.相对而言,真诚策略可用性较低,选择肯定的人数不到70%.而尊重策略的使用效果的评定也相对较低.这可能与策略本身的特点有关.热情、共情等策略都强调以情动人,直接唤醒情绪,因而可能较易被理解和认同,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也容易操作.而尊重策略和真诚策略,虽然是备受关注和提倡的,但是相对来讲比较抽象,由于理性限制,对其使用者的要求较高,因此,可用性较低.教师尊重学生是维护学生人格和尊严,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11].很多教师也许有尊重学生或真诚对待学生的意识,但可能无法熟练地对学生表达出来,因此教师在实践工作中可能不好操作,使用得较少,或未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而真诚则要求教师丢掉教师或专家的面具,去与学生交流和对话.师生之间是平等的人与人的关系,教师可以体验自己真实的思想情感,并能忠实地表达这种情感,但不把自己的感受强加于人[12].在传统的应试教育及教师权威观念影响下,要求教师放下权威,尊重学生或者敞开心扉平等地与学生对话是较为不易的.积极关注则介于这两者之间,既要理性地认识到学生的积极面,又要通过感性的表达将关注传递给学生.从对策略可用性的结果看来,尚有一部分教师对这些策略的可用性持否定态度,例如,对于真诚策略,表示不好用的教师占13.0%;对于尊重策略,表示不常用的教师占14.3%等.这给出了一些启示:一方面,部分教师尚缺乏将策略运用于实际教育工作中的意识,有必要将这些策略推广到今后的实际教育工作中,提高教师使用策略的意识,来帮助建立良好的师生教育同盟关系,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对于各个策略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等,教师还缺乏全面的了解,需要对这些策略的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进行细化和规范化,使其便于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更好地运用.

3.3策略的适用性

各个策略适用的学生性别和学生气质类型的评定反映了这个策略的适用性.从结果来看,70%左右的教师认为各个策略对男女生都适用,占了绝大部分;从教师评定的策略适用的学生气质类型结果来看,25%~30%的教师选择的不确定,占了较大比重.这可能说明,策略本身的适用范围比较广泛,并不局限于某一气质类型的学生,只要情景合适,灵活运用,这五个策略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都是适合的.同时也可看出,教师对这些策略的适用对象还比较模糊,尚未意识到这些策略的差异性.总体看来,这些策略的适用范围比较广泛,普适性较强.因此,教师可将这五个策略作为师生互动的基本策略,在平常的教育实践工作中经常使用.

3.4策略的匹配性

策略的匹配性体现在不同特点的教师在策略的使用难度、使用常用性和使用效果上的不同表现.(1)在尊重的使用难度这一维度上,教师所教年级、气质类型和教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具体看来,在小学阶段,不同气质类型和教龄的教师,在尊重的使用难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初中和高中阶段,尊重的使用难度在这两个变量上无显著差异.这表明:在尊重策略的使用难度上,小学阶段与中学阶段不同,可能具有其特殊性,受到气质类型、教龄和其他潜在因素的影响,而究竟如何,需要进一步研究论证.

(2)小学阶段,无论在真诚的使用难度、使用常用性或使用效果上,比起其他气质类型的教师,胆汁质的教师都较易使用、较常使用这一策略,并且效果也较好.

这可能与教师本身的气质特点有关,同时也与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有关.多血质的特点是灵活多变但缺乏耐心,粘液质的特点是有板有眼但不够感性,抑郁质的特点是敏感但多疑,而胆汁质的教师本身具有坦率、热情的特点.可见,胆汁质的特点极有利于教师经常使用与本身气质相符的真诚策略,再结合极具感染力的活泼外向的特点,易与同样活泼可爱的小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达到较好的效果.因此,与其他三类气质的教师相比,胆汁质教师能够更易、更常且更好地使用真诚.可见,小学阶段,胆汁质的教师更擅长和适合使用真诚策略,教师在教育学生中可以多加使用.在共情的使用难度上,抑郁质的教师比其他气质类型的教师更易使用.这可能是抑郁质的教师,本身具有敏感细心的特点,易于体察他人的情绪情感.而胆汁质的教师虽然热情感性,但易冲动暴躁,多血质的教师具有较大的外倾性,但感受性不高,粘液质的教师感受性较弱[13],这三种特点都不大符合共情策略对情感的体察与产生同理心的要求.同时,小学生理性认知发展还不够成熟,比较适合感性的教育方式.因此,敏锐易感的抑郁质的教师比胆汁质、多血质和粘液质的教师更易使用共情.在积极关注的使用上,抑郁质教师观察细致、小心谨慎的特点,可能较易留意到学生身上被忽视的优点.胆汁质的教师多是精神振奋而较少沮丧[13],乐观开朗,较易从积极的方面看待问题,因此,相对于活泼但缺乏耐心的多血质和冷静而刻板的粘液质[13],抑郁质和胆汁质的教师较容易使用积极关注.另外,对于那些默默无闻的小学生,或者需要被强化和激励的学生,如果意外地得到教师表扬和赞赏,也会在心理上对教师产生亲近感,在行为上努力达到教师的期望.因此,抑郁质教师对积极关注的使用效果也较好.从以上结果和分析可见:小学阶段,抑郁质的教师更擅长使用共情和积极关注,教师可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多加发挥.在初中阶段,在共情的使用常用性上,胆汁质的教师比抑郁质和粘液质的教师更多使用共情.这可能是由于教育对象本身的特点,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绪波动较大,教师需要从情感上入手来对其进行教育.而胆汁质的教师本身具有热情外向的特点,比起相对内向的抑郁质和情感深藏的粘液质教师,可能更多或习惯性地使用符合其气质特点的共情策略.可以看出,初中阶段,胆汁质教师比其他气质类型的教师更倾向于使用共情.

(3)初中阶段,无论在热情使用难度、使用常用性或使用效果上,第二阶段的教师都比第一阶段的教师更易、更常使用热情,并且效果也更好.

一方面可能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内心体验丰富多变,情绪也不稳定,较难了解其内心世界,且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心理闭锁性特征更明显,不适合从理性层面的说理教育,更适合从情感入手来引导;另一方面,可能是处于第一阶段的教师,工作经历较浅,对学生心理的把握也还有待提高,而第二阶段的教师随着教龄增长,工作经验的增多,对学生心理能够更好地把握,能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当中,因此,使用热情的难度较低,使用效果也更好.从中可见,初中阶段,教龄及随之增加的经验对热情策略使用具有重要的影响.教龄较长的教师更擅长使用热情策略.高中阶段,在真诚使用效果上,第一阶段的教师比第二阶段的教师使用真诚策略的效果更好.

第4篇:中等生教育策略范文

【关键词】教学策略 概念 特点 综述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6-0007-02

【Abstract】Apply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ing, the present research explores into the definitions, features and categories of teaching strategies. It has been found: ①in different perspectives, teaching strategies are defined in different ways, but the definitions all include the statements about the purposes, process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②teaching strategies are bearing the features asdefectiveness, integrativeness, manipulativeness, flexibility, hierarchy; ③psychological theories are acting as the criteria to categorize teaching strategies.

【Key words】Teaching strategies Definitions Features Literature review

一、引 言

教学既是只有一种理解和解释的教育学的最抽象的概念,又是一种具有多种理解和阐释的具体的概念。[1]从教学实践上看,教学中的各种因素都是具体的,可观察的具体操作。教学策略作为教学合目的性、合规律性发生、发展的实践行为,其内涵一直是人们探索的热点问题。本文试图对教学策略的内涵、特点及其分类进行梳理,以期为教学策略的研究和实施提供借鉴。

二、教学策略的基本内涵

在《辞海》中,“策略”一词指“计谋策略”,而在较为普遍性的意义上,策略涉及的是为达到某一目的而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国内外学者对教学策略有很多界定,这些界定既呈现出一些共性,又表现出一些明显的分歧。从文献来看,教学策略的内涵界定主要基于教育学和心理学两个上位学科理论。

1.教育学基础的教学策略

教育学主要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理论,其更多地关注教育本身的问题。基于教育学理论,教学策略内涵的共性主要表现在:①目标性。教学策略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②过程性。教学策略内涵均涉及了教学策略的具体表现形式;③教学策略的影响因素。教学策略受到学生、课程内容或教师专业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教育学基础的教学策略界定代表性的研究有以下三个: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采取的一套特定的方式或方法。教学策略要根据教学情境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随时发生变化。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教学策略都涉及到如何提炼或转化课程内容的问题。[2]

所谓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教学策略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等基本特征(袁振国,1998)。

邵瑞珍认为,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相对系统的行为。[4]由此看出,她强调的是教学策略的目的性及其整体结构。

以上三种界定,尽管对教学策略的内涵存在不同的认识,但在通常意义上,人们将教学策略理解为: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

2.心理学基础的教学策略

心理学对于教学的研究关注教学的心理过程,因此,心理学基础的教学策略一般都将教学策略与教学问题的解决、内涵的阐述一般开始于教学的目前条件,终于教学的目标状态。而且,基于心理学基础的教学策略内涵也因研究者的不同而异。

黄高庆、申继亮等认为,教学策略是关于有效地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技术的操作原则与程序的知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技术;二是这些方法技术的操作,三是操作中的要求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操作程序。[5]这是从教学策略的使用角度来阐述的。李晓文、王莹则认为,教学策略具有动态的教学活动维度和静态的内容构成维度。并且指出在动态的教学活动维度上,它是指教师为提高教学效率而有意识地选择筹划的教学方式方法与灵活处理的过程。[6]这个观点从静态的和动态的角度综合考虑,但仍然偏重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技术。

三、教学策略的特点

1.对教学行为的指向性

教学策略是为实际的教学服务的,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目标是教学整个过程的出发点。教学策略的选择行为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指向一定的目标的。对已作出的选择行为在具体的情景中会遇到预测不到的偶然事件,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教师个体需要对选择行为进行反省,继而作出再选择,直到达到目标。[7]

因此,任何教学策略都指向特定的问题情境、特定的教学内容、特定的教学目标,规定着师生的教学行为。放之四海皆准的教学策略是不存在的。只有在具体的条件下、在特定的范畴中,教学策略才能发挥出它的价值。当完成了既定的任务,解决了问题,一个策略就达到了应用的目的,与其相应的手段、技巧不再继续有效,而必须探索新的策略。

2.结构功能的整合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其中的任何一个子过程都会牵涉到其他过程。因此,在选择和制订教学策略时,必须统观教学的全过程,综合考虑其中的各要素。在此基础上对教学进程和师生相互作用方式作全面的安排,并能在实施过程中及时地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不是某一单方面的教学谋划或措施,而是某一范畴内具体教学方式、措施等的优化组合、合理构建、和谐协同。

3.策略制订的可操作性

任何教学策略都是针对教学目标的每一具体要求而制订的,具有与之相对应的方法、技术和实施程序,它要转化为教师与学生的具体行动。这就要求教学策略必须是可操作的。没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策略是没有实际价值的。任何教学策略都应该是针对教学目标中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具备相对应的方法技巧,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学策略就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具体的实施计划或实施方案,并且可转化为教师的外部动作,最终通过外部动作来达到教学目标。

4.应用实施的灵活性

教学策略不是万能的,不存在一个能适应任何情况的教学策略。同时,教学策略与教学问题之间的关系也不是绝对的对应关系。同一策略可以解决不同的问题,不同的策略也可以解决相同的问题。这说明教学策略具有灵活性。教学策略的灵活性还表现在教学策略的运用要随问题情境、目标、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变化而变化。教学中不同教学策略面对同一学习群体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即便是采用相同的教学策略教同样的内容,对不同的学习群体也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

5.策略制订的层次性

教学具有不同的层次,加涅把教学分为课程级、科目级、单元级和要案级四种水平。不同的教学层次有不同的教学目的的手段和方法,也就有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策略可以来自理论的推演和具体化,也可以来自对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理论推演和经验概括的水平和程度不同,形成的教学策略也就适用于不同的教学层次。不同层次的教学策略具有不同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具有不同的功能。另外,不同层次的教学策略之间尤其是相邻层次的教学策略之间是相互联系的,高一层次的策略可分解为低一层次的教学策略,指导和规范低一层次的教学策略。

四、教学策略的分类

关于教学策略的分类,不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研究。从文献检索来看,基于心理学理论的教学策略分类是一种重要的分类方式。从现代认知心理学角度看,教学策略可分为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和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8]

1.陈述性知识教学策略

陈述性知识主要以命题网络或图示表征,包括符号表征、概念和命题。在这类知识的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与记忆的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与记忆的习惯非常重要。心理研究证明,有效且适合于学习与记忆陈述性知识的策略或方法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复述策略是指为了保持信息而进行多次重复的过程。教师要适时适量地让学生复述已经学过的知识的理解和见解,使机械复述走向理解性陈述。

精加工策略主要是指导学生对要记忆的材料补充细节、举出例子、做出推论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以达到长期保持的目的。

组织策略指教师为学生列出结构提纲:①给学生提供较完整的结构提纲,其中留出下位的细目空位,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或听讲填补这些空位;②提纲中只有大标题,所有小标题要求学生来完成;③提纲中有小标题,要求学生写出大标题。

2.程序性知识教学策略

传统的知识观往往将知识与技能区别对待,认为知识就是我们一般意义上讲的陈述性知识,而技能既包括基于本能基础上的技能,又包括后天学习基础上习得的技能。而现代广义的知识观则将技能在某种意义上理解为程序性知识及策略性知识。

对程序性知识的教学可从如下几个阶段入手: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陈述性形式;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的阶段;提供适当的变式形式,使学生在规则适用的条件下表现出相应的行动,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技能。

五、结 论

教学领域自身就是一个交叉性的学科领域,因此,教学策略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因素,也体现了不同学科的特征。这种特征既体现于教学策略的内涵,也体现在教学策略的特点和分类上。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内涵上,教学策略主要基于教育学和心理学基础进行分类;特点上,教学策略呈现出指向性、整合性、操作性、灵活性和层次性;分类上,教学策略一般基于心理学基础进行分类。研究的启示,教学策略的认识必须以教育学或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理解为基础。

参考文献

1 郝文武.教育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79

2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42

3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35

4 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80

5 黄高庆等.关于教学策略的思考[J].教育研究,1998(11)

6 李晓文、王 莹.教学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

第5篇:中等生教育策略范文

关键词: 初中体育 课堂学习 特点学习策略

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通过课程改革,并实行升学体育考试制度,以此促进中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学校响应教育部要求,不断完善体育设施、场地。但是日益增加的升学压力始终制约着学生的积极性,他们不愿“浪费”时间在锻炼上,大部分中学生选择在大课间或体育课上仍抓紧时间学习,或者不参加老师组织的体育活动,只是“成群结队”在操场上散步消磨时间,缓解压力。学生参加体育课学习兴趣降低已成为中学生体育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体育课堂学习策略的含义和特点

1.体育学习策略的含义

体育学习策略指的是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的一种方式。换言之,体育学习策略是学生在一定目标的引导下,根据具体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条件,对学习内容进行有效调控,更好地掌握学习知识的一种策略。学习策略能够体现出学习能力,也决定了学习效果。

2.体育课堂学习策略的特点

体育学习策略有明确的目标。体育学习策略的目标就是通过一定的策略学习达到体育学习的目标。初中生在体育学习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锻炼目标、锻炼方法,在锻炼过程中不断发现并解决问题,实现体育学习目标。

体育学习策略是可以操作的。这主要体现在学习策略的实践功能方面。学生可以根据体育学习内容的相关要求,制订实践方案,从而科学地进行学习锻炼,让锻炼效果更佳。

体育学习策略是非常灵活的。这一点主要表现在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上。体育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生个体,制定出有层次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科学地进行学习锻炼。

二、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制定学习策略的作用

1.提高体育教学效率

体育学习策略是一种相对比较抽象而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它并不是针对某一项学习内容制定的,它主要的作用就是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采用恰当的方法,提高体育学习效率。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想取得更好的体育教学效果,就必须制定和优化学习策略[1]。

比如,要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就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这样才能适应教学需求。体育教师要运用各种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

2.指导学生进行体育运动

学习策略在学生的体育运动中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制定适宜的体育学习策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进步。

在传统体育教学中,一般来讲都是由体育教师讲授或示范,学生听讲或模仿,所以学生的体育成绩大多由学生的先天条件和领悟能力决定,教学效果不好。在现代教学中,体育教师除了担任体育知识与体育技能的传授者和指导者外,最重要的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习策略决定体育成绩。

3.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终身体育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体育教育的要求,简单地讲,就是一个人一生都要进行体育锻炼。我们现在提倡体育教育要走向健康化、生活化、终身化,全民树立终身体育理念。我们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要向学生灌输这种思想。优化学习策略对于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有重要作用。

选择和制定恰当的学习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对于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具有积极意义。

三、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实施学习策略的注意事项

1.学习策略的选择一定要有趣味性

第一,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与学生的个体差异,如性别、爱好、兴趣、身体素质等,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体育项目,让体育教学充满趣味性。

第二,根据不同的项目特点,恰当改变体育项目的规则,设计一些有趣的比赛形式进行体育学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三,把体育学习与其他学习联系起来,如音乐、美术、曲艺等,让体育学习和各种艺术形式紧密联系起来,构建趣味性的教学模式。

2.学习策略内容要能够体现生活

学习策略的内容要能够体现生活,一方面是指体育本身就应该成为我们日常的生活内容,另一方面是指体育教学应该融入生活元素。比如说进行“敏捷性训练”时,就可以纳入交通规则中的黄灯、红灯和绿灯,要求学生模仿生活中的行车,这样不但能够训练学生的反应速度,还能让学生应用生活常识。

3.学习策略要有系统性

体育学习策略的运动实践性非常强,要让学生正确地掌握与运用必须经过强化训练,所以学习策略必须有一定的系统性,这样才便于训练。

一般来讲,体育学习策略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教师的教学策略,二是学生的运动学习策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时,要把学生学习的知识提炼为一定的体系,使这些知识成为一个系统化结构,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

4.学习过程要融入心理学内容

任何教育的本质都是为了改变或者完善被教育者的心理与行为,体育学习的本质就是改变学生心理与行为的过程。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恰当的体育思想和体育观念,采用多种体育训练方式,帮助学生在训练中完善人格,激发内动力,促进体育教学的发展。

总之,自主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主要特征,只有这样学习才能起到促进学生“共同行为者效应”的作用,提高课堂的整体效率,大范围强化体育教学效果,发挥体育教学对学生合作意识、交往技能与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功能,提高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以研促教”的体育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1]王茂林.体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J].学周刊:C,2012,(9):82-83.

第6篇:中等生教育策略范文

关键词:MBA教育;营销;策略组合

中图分类号:F713.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0-0108-03

引言

工商管理硕士(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简称MBA)教育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针对大学本科毕业、具有三年以上工作实践经验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和工商企业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旨在将其培养为能够胜任工商企业和经济管理部门高层管理工作所需要的实践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其教育过程强调在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商业案例分析、实战观摩、分析与决策技能训练等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使学生接受知识与技能、个性与心理、目标与愿望等方面的挑战,更具有职业竞争的实力。这些特质使得高校或研究院所开设MBA教育项目时不可避免地设定了一定的赢利目标[1]。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随着MBA教育在国外的蓬勃发展,以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为代表的中国高校也纷纷加入开展MBA教育项目的行列中:中国开展MBA项目的高校由最初的十几所发展到2011年的两百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其发展势如破竹,竞争也达到空前的激烈程度。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高校和研究机构该如何调整营销战略――以国立华侨大学为例,将自身的MBA教育推向市场,从而在中国乃至全球MBA教育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呢?

一、市场细分

结合华侨大学MBA中心的发展现状,对其目标市场进行细分,寻找到一个相对合适的消费群体。所谓市场细分,就是按照顾客欲望与需求把因规模过大导致企业难以服务的总体市场划分成若干具有共同特征的子市场,处于同一细分市场的顾客群体被称为目标顾客群体。研究设计了简短明确的问卷,用于了解华侨大学在读和部分已毕业MBA学员的信息,以支撑目标市场的确定。

问卷调查结果与预期有所出入,主要问题在于之前根据泉州地区经济发展特点为基础考虑问题,认为来华侨大学念MBA的学员应该都是当地出名的中小型私企的管理人员,调查结果虽然确实也包含这个群体,同时也出现了另一个群体,即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员工。这是我们以前忽略的一块,鉴于泉州地区产业特点,我们一直把目标定位为中小民营企业的管理层,而通过我们的调研和分析,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华侨大学MBA教育的办学层次不应该只定位为中小民营企业的管理层,应当还有所拓展,如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员工。

华侨大学目前或者说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有同城竞争的状况出现,因此将目标市场区域暂时定位为泉州,并且调查的数据显示,几乎所有的在读MBA的学员都是因为就读方便而选择了华侨大学,因此MBA中心更应该发掘同城市场。尽管如此,仍然应该作好抢占厦门市场的准备:首先,我们在厦门已经有了一个校区,可对学校MBA教育项目提供相关支持。其次,在厦门市场,尽管有厦门大学这样强劲的对手,但从核心优势出发,厦大对MBA教育的投入未必很多,因其本身还有很多其他的项目,MBA并不是其核心和重点。而华侨大学对MBA教育却很重视,无论从课程设置、师资投入还是其他,都将其作为核心优势培育。调查显示,华侨大学MBA学员大多都认可华侨大学的整体教学质量,认为较好地占绝大部分(被认可)。所谓较好,就是对现存状况较满意,而又具备提升的空间。

综上所述,华侨大学MBA教育市场细分如下:第一,按区域分。华侨大学MBA教育项目的市场主要在于中小型私企密集的大泉州大市;潜在市场则为泉州大市周边地区,如厦门、莆田、龙岩等。第二,按顾客分。华侨大学MBA教育的顾客群体主要为中小型私营企业管理人员和国有大中型企业职员。

二、市场定位

如果说确定市场细分是确定营销的顾客群,使得企业的营销活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那么市场定位则是选择合适的时机,把上述顾客群体变成实际消费者,从而有效占领目标市场。本节将从华侨大学MBA教育项目的产品、企业自身和竞争定位展开论述。

(一)产品定位

华侨大学MBA教育项目的产品可界定为MBA教育服务,依据MBA教育的特征和华侨大学MBA教育项目所面临的优势和机会及其所要避免的弱势和威胁,可将华侨大学MBA教育产品定位如下:

1.提高MBA教育质量,主要从如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引进专业人才、MBA教育师资队伍;第二,针对学员特征,制定授课方案;第三,完善教学硬件。

2.中等价位的学费,主要原因有二:第一,学费过高,非目标市场顾客所能承受,这里主要体现的是心理价位,如果目标顾客心理承受不了该价位的学费,顾客则极有可能放弃接受教育的机会。第二,学费过低,根据物有所值的观念,顾客则担心教育效果,因而望而却步,同时也会影响华侨大学MBA教育品牌价值的提高。

(二)企业定位

企业定位即华侨大学MBA教育中心的定位,具体说,就是华侨大学MBA教育中心欲以什么样的形象和特点出现在目标顾客的脑海中。

1.教学质量高。类似于产品定位,企业作为生产产品的主体,必须以自身的产品和服务打动目标顾客。

2.管理规范。对学校而言,顾客是否愿意接受其教育服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自身的管理是否规范,是否让人放心。

3.泉州MBA教育第一品牌。鉴于华侨大学MBA开办较晚,其品牌价值暂时还无法超越诸如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等开办MBA教育较早的周边组织,再加上华侨大学MBA教育的生源大部分是来自大泉州地区,因此要让目标顾客认为在泉州念MBA,华侨大学是唯一的选择。

(三)竞争定位

竞争定位是指企业在竞争对手面前处于什么地位,本文在分析竞争环境时就提到了华侨大学MBA教育所处的竞争格局,即在这场竞争中,同处一个省的三个MBA中心――厦门大学MBA、福州大学MBA、华侨大学MBA,理所当然地成了最直接的同行竞争者,其中厦门大学MBA教育当仁不让地成为福建省MBA的领军者,华侨大学MBA属于追随者,福州大学MBA则处于两者之间。

作为行业中的追随者,华侨大学MBA教育不适合同领军者正面交锋,而是应该在学习领军者的同时,尽量避开领军者的优势,创造属于自身的优势。

三、营销策略组合

营销的关键在于使用合适的方法占领目标市场,实现销售成功。在尽量利用优势和机会,回避弱势和威胁的原则指导下,本节将结合目标市场和市场定位,基于营销战略理论[2],选择适当的营销策略及其组合,以完成华侨大学MBA教育项目营销战略的制定。

基于4P营销理论,研究认为华侨大学MBA教育可选择产品(Product)策略和促销(Promotion)策略作为其基础类营销策略组合。同时,研究还认为华侨大学MBA教育中心还必须依赖4C(Customer、Cost、Convenience、Communication)营销理论对上述基础类营销策略组合进行巩固,称之为加强类营销策略组合。

(一)基于4P的基础类营销策略组合

4P营销策略包括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然而这些策略并不是都适合华侨大学MBA项目营销战略的选择。基于对MBA教育这种产品特性和对华侨大学MBA现状的考虑,选择产品策略和促销策略作为基础营销策略组合。

产品策略,选择产品策略的原因在于华侨大学MBA作为一项服务型产品,在其目标市场(以大泉州地区为主)上是特质的,即无同城竞争。学校MBA中心应当致力于提高产品质量及其品牌价值[3],创造品牌内涵,以此占领目标市场。促销策略,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促销行为,主要是指通过适当的途径,发掘更多的消费者,如广告宣传等。产品策略和促销策略组合,则可描述为向目标市场传播华侨大学MBA教育产品信息,配合促销的方式发掘更多MBA学员。针对该营销策略组合,主要有以下几个具体策略可供选择。

1.口碑。口口相传是最好的促销。已经毕业的学员和那些聘用学员的企业,对各院校MBA项目的评价如何,会极大地影响本院校的品牌与声誉[4]。所以要想建立好的口碑效应,抓好教育质量与服务是基础,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满意、让用人单位满意、让内部教职员工满意。当满意度很高时,他们会自发地进行口碑宣传,这是比最好的广告还要好的促销。

2.公共关系。公共关系要有明确的目标,要针对目标人群展开活动:第一,与机构或网站联合举办管理论坛。关键是论坛的质量,如果不能请来高水平的专家参与,那么就不要轻易举办。第二,通过申办、承办MBA发展论坛,可以充分地介绍和展示本院校的形象与实力。第三,组织管理公开讲座。可由MBA院校的教师开讲,也可外请高水平的专家开讲。通过高水平专家的形象与实力,让目标人群感受到院校的实力。第四,利用校友聚会,交流感情,并为院校发展献计献策,并利用一系列活动展示形象。第五,成立MBA联合会及校友会,搭建一个可以让MBA学员及毕业生经常交流的平台,并且MBA的项目负责人和品牌推广人员可以经常参与其中的活动,对于MBA品牌的推广极为有利。

3.广告。通过各种较有权威性和说服力的媒介广告把本院校MBA项目的优势与特色等信息传递给目标群体。MBA教育类广告要遵循的原则包括:实事求是原则、扬长避短原则、突出特色原则、针对性原则。对广告的目标进行拓展,从单一的招生目标扩展到教师招聘、学员就业推介、展示形象、树立品牌等多维目标。合理进行广告组合,例如,各种广告种类综合运用:招生、就业、培训、讲座、形象与品牌;各种广告媒介综合利用:报刊广告、电视广告、宣传册、邮寄广告、网络广告等。

以制作宣传册为例,宣传册必须由优秀设计人员精心设计,不追求豪华,但要求做到设计精美,独具匠心,能展现华大MBA的实力与特色。MBA的宣传册尽可能定期更新,以达到提供给学员关于华大MBA教育最新、最全信息的目的,其主题和视觉形象保持连续性,提高学员对华侨大学MBA教育的信任感和归属感。

4.报名优惠。这主要体现在招生方面,在招生中可以采取:优秀学员奖励承诺、目标单位招生推介会、赠送MBA刊物、免费管理讲座、MBA教育项目联展等措施。

(二)基于4C的加强类营销策略组合

基础类营销策略组合,属于必要的基础策略,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在当今各种复杂的环境下,MBA教育营销仅有基础类策略组合是完全不够的,还必须制定若干加强类营销策略,辅助基础类营销策略,才能使得MBA教育营销的路走得更宽更长。研究认为基于4P策略而又高于其的4C策略可实现本研究强调的加强作用。

值得强调的是相比4P营销策略,4C营销策略能以MBA教育的客户为中心,相关措施更能通过企业和客户的双向沟通,最终同时达到提高客户满意度、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这两个目标。

1.以客户(Customer)为本的策略。以客户为本是4C营销策略的根本和关键之一。华侨大学MBA教育中心必须首先充分了解和研究顾客,根据顾客的需求来提供课程和服务。该策略的根本性和关键性主要体现在4C策略的其他策略,如沟通、成本和方便都是在关注顾客的基础上进行的,即如果没有关注顾客这一点,其他策略无效。

2.成本(Cost)策略。首先值得肯定的有两点,第一,开展MBA项目本身是需要一定的成本的,诸如注入师资、硬件投入、科研等;第二,MBA在担负教书育人责任的同时,也具有一定营利性。从经济学角度出发,收入只有不低于成本,组织才能持续经营下去,为此华侨大学MBA必须处理好教育成本规划和定价问题。

3.方便(Convenience)客户的策略。4C营销策略之方便客户的策略强调企业在提品和服务时,应更多考虑顾客的方便,而不是自身的方便。除了一些与生俱来的特质给顾客带来便利外,如对于目标顾客来说,华侨大学MBA上课的地理位置是能为其带来便利的,去企业实践也是方便的等等,华侨大学MBA还可以从方便学员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给学员带来更多的便利。如开通和完善MBA网站,使网站内容更加丰富:当今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发展情况,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一些先进管理方法等等。

4.充分与客户沟通(Communication)的策略。以上几条策略都应当而且可以借助沟通这条策略更好地实现。4C营销策略之沟通策略认为,企业应该通过同顾客进行积极有效的双向沟通,建立基于共同利益的新型企业与顾客关系。只有充分与客户沟通,组织才能了解顾客所需产品、所需服务、所能接受的价格,所期许的方便等等,从而满足顾客提出的合理需求,提高顾客满意度以及企业自身的经营利润。

结论

通过研究分析,本文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第一,华侨大学MBA教育市场细分的结果确定了华侨大学MBA教育目标市场是大泉州市及其周边地区中小型私营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职员。

第二,华侨大学MBA教育的营销策略应结合基于4P的基础类营销策略组合和基于4C的加强类营销策略组合为一体。根据MBA教育的性质和华侨大学MBA教育的特色,研究认为基于4P的营销策略组合应当选择产品策略和促销策略组合,同时研究还论证了该基础类营销策略的必要性和基础性,认为其充分性不够,需得到基于4C的加强类营销策略的协助。

参考文献:

[1]Kowalski, S. J. Albert. Strategic development and marketing of a new academic programA one Year Weekend MBA[J]. Symposium For the Marketing of Higher Education,1994,(35-44).

[2]蔡雪彗. J校MPA教育的战略管理研究[D]. 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0.

[3]Sun, X. Y. Song, et al. CIS strategy-Based Image-building of MBA Education[J].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

第7篇:中等生教育策略范文

    这种同盟关系始于Freud的工作,在心理治疗中有着很长的历史.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心理同盟关系对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求助者与治疗师之间关系的稳固建立已经成为治疗发生改变的一个重要原则[3],并且这种关系已经被概念化为求助者与治疗师之间的一种特别重要的组成部分[4].而这一术语最早是由Zetzel发明的,他指出把同盟的形成看做是治疗师与求助者之间的一种任务,并且会由于缺乏这种任务而阻碍求助者去获得治疗师服务的最大利益.随后Greeson介绍了工作同盟,并解释了治疗关系,即治疗关系是一种治疗合作伙伴关系,咨询者与求助者要以相互配合的方式进行工作[4].他认为工作同盟与治疗师和求助者之间的这种联结是有区别的,他把后者称为心理同盟关系.Bordin扩展了Greeson的工作,指出心理同盟关系的组成成分包括治疗目标的协议、治疗任务的协议以及求助者和治疗者之间情感的联系[4].而Norcross也提出了心理同盟关系的成分,并将它们描述为同盟、连贯、共情、目标一致和积累、积极反应、对称性、反馈、破裂同盟的修复、自我暴露、反移情的管理以及关系的表达.心理同盟关系同时包括求助者和治疗师两者的贡献,强调双方合作在达成治疗目标中的作用[4].

    所以,心理同盟关系指的是在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为了取得好的治疗成果所进行相互合作的一种伙伴关系[5].张仲明等则将心理学上的心理同盟关系迁移到了教育中,提出心理教育同盟关系,这指的是一种教育合作伙伴关系,教育者要与受教育者以相互配合的方式进行工作[6].并初步认为建立心理教育同盟关系的策略主要有教师对学生的热情、尊重、真诚、共情以及积极关注.而实践工作者们是否认同这些策略,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如何使用这些策略,策略的使用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等等,这些问题尚不明确.通过对全日制普通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研究,力图系统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学生过程中心理教育同盟关系建立策略的使用状况,为形成完整的心理教育策略体系提供进一步的支持和证据,为教师们在实践工作中提供理论支持和借鉴参考;同时,为更深入研究心理教育策略提供方向和思路.

    1研究方法

    1.1被试

    采用随机调查方式,从重庆市及周边地区的中小学抽取1000名教师,发放问卷.问卷回收后对漏答较多及有明显回答偏向的问卷予以剔除,以尽量保证测试结果的真实性.回收有效问卷75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75.7%.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为33.5岁,平均教龄为11.7年.其中小学教师占总人数的31.3%,初中教师占43.6%,高中教师占25.1%.男女百分比为46.5∶53.5.

    1.2研究工具

    自编《中小学教师心理同盟关系建立策略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包括教师相关信息以及有关调查题项.对各策略进行定义及举例说明,请教师对每一题项进行5等级评分.

    1.3数据处理

    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策略的认同度和准确性分析

    为了考察教师对解释策略的认同程度和研究者对策略的理解是否与教师的理解一致,对策略的认同度和准确度进行了统计分析(见表1).由于采用5级(1“非常认同”或“非常准确”—5分“完全不认同”或“完全不准确”)评分,中数为3.分数越低,说明评价越高.对各个策略的认同度和定义准确度得分都低于3,说明对各策略的认同度和定义准确度较高.为了进一步详细考察策略认同和策略定义的情况,对不同评分等级的人次进行了卡方检验,结果见表2.各评定等级上,人数分布差异极其显着.对于各个策略,选择选择1分“非常肯定”或2分“比较肯定”的教师人数最多,占了80%左右.在定义准确度方面,选择非常准确或比较准确的人数最多,人数比也占了80%左右.这些数据表明,这五个策略的被认同度和定义准确度是比较高的.

    2.2策略的使用难度、常用性及效果分析

    为了考察各策略的使用情况,对策略使用难度、使用常用性及使用效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见表3.各个策略的使用难度、使用常用性和使用效果的均分低于3,说明各个策略的使用难度较低、使用常用性较高,使用效果较好.为了进一步考察策略的使用情况,对各个策略使用难度、使用常用性和使用效果的各等级人数分布进行χ2检验,发现各项的差异极其显着(见表4).从结果可以看出,在各策略的使用难度上,选择很好用或较好用的人数最多.人数比例分别是热情83.0%,共情78.8%,积极关注77.2%,尊重74.1%,真诚65.8%.表明,大多数教师认为这些策略的使用难度不大.由从使用常用性上看,各策略中选择经常使用或有时使用的人数也是最多的,人数比例分别是热情82.7%,共情77.5%,积极关注75.9%,尊重72.8%,真诚64.1%.表明,多数教师是较常使用这些策略的.从使用效果来看,选择非常有效或比较有效的人数是最多的.人数比例分别是热情80.2%,共情77.8%,尊重73.4%,积极关注71.5%,真诚61.6%.表明,这些策略的使用效果较好.

    2.3策略适用的学生性别和气质类型分析

    为了考察各策略适用的学生性别,对各项人数进行卡方检验,结果见表5.各个策略在学生性别适用上差异极其显着,多数教师认为这五个策略对男女生都适用.人数比例分别为:积极关注72.4%,热情69.8%,真诚69%,共情67.8%,尊重67.7%.而认为只适用于男生或女生的教师相对较少.总体看来,70%左右的教师认为这五个策略对男女生均适用.为了考察各策略适用的学生气质类型,对各项人数进行了卡方检验,结果见表6.各策略适用的学生气质类型差异极其显着.各个策略中,选择不确定适用于哪种气质类型的学生的教师人数最多.比例分别是:真诚30.6%,积极关注30.5%,共情29.3%,热情24.9%和尊重24.3%.而在四类气质类型的选项里,所选人数比从8.8%~29.0%分布不等.可见各个策略适用的气质类型范围是比较广的.

    2.4策略的相关变量分析

    由于影响教师的策略使用情况的人口学变量可能较多,因此,主要根据中小学教师实际情况,选取具有典型性的变量因素(教师所教年级、气质类型和教龄)进行比较分析.以教师所教年级、气质类型和教龄为自变量,以各个策略的使用难度、使用常用性和使用效果为因变量,进行3×4×4的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7(只显示交互作用显着的变量,下同).由表7可见,年级、气质类型和教龄三者在尊重使用难度上交互作用显着(F=1.829,P<0.05).以气质类型和教龄作为自变量,进行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在小学阶段,不同气质类型和教龄的教师,在尊重的使用难度上差异显着(F=3.274,P<0.05);初中和高中阶段,尊重的使用难度在这两个变量上差异不显着(F=0.815,P>0.05;F=1.128,P>0.05).以年级和气质类型为自变量,分别以各个策略的使用难度、使用常用性和使用效果为因变量,进行3(年级)×4(气质类型)的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8.

    在真诚使用难度(F=3.749,P<0.01)、真诚使用常用性(F=4.532,P<0.001)、真诚使用效果(F=3.613,P<0.01)、共情使用难度(F=2.225,P<0.05)、共情使用常用性(F=2.275,P<0.05),积极关注的使用难度(F=2.705,P<0.05)和使用效果(F=3.642,P<0.01)上,年级和气质类型的交互作用显着.

第8篇:中等生教育策略范文

关键词: 初中体育课堂 学习策略教学 生成智慧 教学方式

智慧是人类大脑思维的独特产物。用智慧统率体育知识、技能已经成为21世纪一项伟大的体育教育宣言。这个宣言的核心理念就是召唤人们做“知识经济时代”的主人。初中体育教育工作者如何将学生培养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人呢?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不仅关系到学生是否拥有体育知识、技能的根基,更关系到学生智慧能否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生成。

一、体育课堂学习策略教学怎样才能生成智慧

既然通过体育课堂学习策略教学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新见解、新知识与新方法并最终潜移默化地生成智慧,那么在体育课堂教育实践中体育教师应如何做呢?

(一)生成创新能力

体育教师知道创新的重要性,但很少真正具有创新的思维或创新能力。因为创新思维或创新能力首先是对自己的否定,这需要很大的勇气。这种勇气就是要改变过去的教学规则、上课程序与体育知识、技能传授的方式,即要打破原有思维模式,创新思维和积极创新。

(二)增强执行能力

如果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是实施体育策略教学的源泉的话,那么,体育教师的执行能力就是将甘泉洒在教学实处的工匠,这个工匠要具有执行和落实策略的能力。

二、初中体育课堂学习策略教学何以生成智慧

学者吴甘霖分析了智慧统率体育知识、技能的九种问题,同时提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即改变体育课堂学习方式。改变体育课堂学习方式是迎接新世纪的挑战,用智慧统率体育知识、技能的阿基米德支点。

要实现体育课堂学习方式的根本变化,关键在于更新体育教师的教学方式。实现体育教师教学方式的更新,最重要的问题是让体育教师意识到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比原有的教学方式更好、更强、更有效。初中体育课堂学习策略教学作为一种新的体育教学方式,比传统体育教学方式好,在于它更多地强调体育知识、技能与学习策略的同时获得;在于它更多地注重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在于它更多地突出了学习策略获得与创造性思维之间内在关系的形成。

三、初中体育课堂学习策略教学应该生成智慧

第9篇:中等生教育策略范文

一、激励教学策略概述

激励教学策略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一定的措施,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动机进行激发,继而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其可分为负激励和正激励,需要正确选用激励教学策略。通常在小学体育跳绳教学中运用激励教学策略时,其具有如下优势:①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通常小学生可以接受教师的激励性评价,以平和的态度面对教师的评价,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保证体育跳绳教学氛围的和谐与良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成长。当然教师在跳绳教学中采用激励教学策略时,可借助互动与游戏等方式加以实施,进而加强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良好的氛围中感受跳绳的乐趣,增强教学效果[1]。②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在小学体育跳绳教学活动中采用激励教学策略时,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激励形式,让学生在参与中强化自身的探究实验能力与创新能力,有效掌握跳绳技巧,继而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通过跳绳示范,向学生讲解单人跳的要求与技巧,然后要求学生自我练习,对有冲劲的学生进行语言激励,激发学生的斗志,使其更好地掌握跳绳技巧。③增强跳绳教学效果。在小学体育跳绳教学过程中运用激励教学策略时,可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跳绳活动中,达到平衡能力提高和身体素质锻炼的目的。而不同的激励方式对学生会产生不同的激励点,通过激励教学策略的运用可以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活动中达到激励,感受学习的乐趣,继而在跳绳活动中创新跳绳的花样,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激励教学策略在小学体育跳绳教学中的运用

(一)目标激励策略的运用

教师在小学体育跳绳教学中应用激励教学策略时,需要恰当设置教学目标,如教师开展三人跳活动时,如果所有学生都掌握了跳绳技巧,这时教师可以设置“传授花式跳绳技巧”的目标,继而掌握学生的整体发展情况,保证教学的质量与进度。另外,小学体育跳绳教学的内容往往属于较高的目标,会使学生存在畏难心理,这就需要教师将其划分为若干小目标,并通过适当的鼓励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进而有效完成目标任务。以“30s跳绳”为例,教师可以从学生个体差异情况出发,制定科学的目标,将其分为2~3个阶段完成,让学生逐步分阶段完成目标任务,获得学习的成功。

(二)竞争激励策略的运用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荣誉感和好胜心,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跳绳活动时,可以结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恰当运动激励教学策略,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2]。以“跳短绳”为例,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跳短绳比赛,通过多轮比赛后推选出优秀的成员参与班级比赛,最终荣誉属于每一小组。当然教师也可以小组为单位,适当组织对抗赛与友谊赛等,创设活跃积极的竞争环境,让学生在良性竞争中掌握跳绳技能,感受成功的喜悦。总之,学生在创设的竞争环境中进行学习,往往会具有更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意愿,活跃与发展思维,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确保跳绳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

(三)言语激励策略的运用

教师的言语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恰当的言语激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快速进入到学习状态,因此教师开展跳绳教学活动时,可以结合学生特点和学科内容,采用适当的言语激励,提高教学效果[3]。例如:有些学生在学习跳绳时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害怕绳子打到自己而不愿参与其中,这时教师可以用期待的言语激励他们:你是绳子的主人,可以自由掌控它,老师相信你可以掌握跳K技巧;或者是在学生练习跳绳的过程中,教师用“你的动作很好”“你的绳子甩得真棒”等语言来激励学生。这样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跳绳活动中,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将激励教学策略应用在小学体育跳绳教学活动时,可以通过目标激励、竞争激励和言语激励等方式,从而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与综合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因此作为一名小学体育教师,必须要强化自身的道德素质修养以及文学艺术修养,对激励学习的方法与技巧进行努力学习,使体育课堂教学更具精彩性和生动性,促进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