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意义范文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意义精选(九篇)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意义

第1篇: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思想品德;旧教材;法律教育;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未成年人 权利义务;引导学生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的法律教育旨在帮助初中学生初步确立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自觉学法、守法、用法、护法,为做法治社会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人教版《思想品德》教科书中法制教育内容研究结果发现:法制教育内容在共五册的教科书内容中占了四分之三,在三个年级教科书中各有分布,其中以八年级居多。现将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法制教育的重要意义探讨如下:

一、中学法制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学法制教育是这项系统工程中重要的一环,并由于其面向的是中学生群体,因而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国家未来怎么样,很大程度上可以从青少年身上反映出来。梁启超曾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由于中学生大多未成年,他们既容易成为受害的弱势群体,是法律重点保护的对象,也容易成为违法犯法的行为主体,是需要进行重点教育的对象。

建设现代法治社会,是一个具有法治精神的社会群体表达法治诉求和法律制度自身不断充实完善相互产生作用的辩证发展过程。一方面,法治精神愈发深入人心,就愈发有利于建设法治社会。另一方面,法治建设工作愈发跟上时代步伐,就愈发容易被社会所接受,就能够不断解决新时期产生的新问题。中学法制教育面对的中学生群体,思想活跃,不束传统,善于创新,必然会产生许多与成人社会不一样的法律问题,这是法治建设必须面对的独特性问题,也是法治建设工作自身不断完善提高的机遇和动力。

二、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意义十分重大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思想品德逐渐形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因此,循序渐进,有的放矢地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对培养知法、守法的新一代青少年有着重要而特殊的意义。

青少年法制教育刻不容缓。目前,青少年犯罪正是当今世界各国不愿面对而又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呈逐步上升趋势,数量多、蔓延快、危害大。青少年犯罪已逐渐成为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 究其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学校、家庭等客观方面的原因,又有青少年自身的主观因素。青少年犯罪问题已向家庭、学校、社会敲响警钟,成为全社会所关注的波及社会发展的一个现实的社会问题。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犯罪,牵涉到千家万户的社会各界,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更是关系到国家存亡、民族兴衰的大事,加强对青少年法制教育已刻不容缓。

三、思想品德教科书是青少年学习法律知识的重要途径

第2篇: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意义范文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人大、政协的支持监督下,在中央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我省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不断发展,教育形式和内容日趋丰富,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网络不断健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明显提高。但是,我省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些青少年法律意识不高,依法维权意识不强,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因此,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切实增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提高青少年依法维权能力,依然是我们的重要职责和任务。“五五”普法规划不仅将青少年继续列为普法教育的重点对象,而且提出了更加明确具体的要求。为认真贯彻党的*大和*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实施“五五”普法规划,推动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进一步提高青少年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现就做好新形势下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推动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党的*大提出了关于“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这一政治建设的目标任务,*届六中全会做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策部署。和谐社会是法治基础上的和谐。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法律知识在全社会得到较好的普及,学法、守法、用法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新时期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培养青少年学法、知法、守法、用法观念,提高他们的法律素质,是贯彻落实党的*大和*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全局性、先导性和基础性工作,对于进一步提高全民族的法律素质,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要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教兴国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在继续贯彻落实好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综治办、团中央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省司法厅、省教育厅、省综治办、团省委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基础上,立足已有的成绩,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落实“五五”普法规划,深入开展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使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在工作理念上与时俱进,在工作方式手段上实现创新,在规范化、制度化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二、进一步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提高学校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的对象包括在校学生和社会青年,重点是各类在校学生。要充分发挥学校法制宣传教育的主阵地功能,坚持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进一步加强各类在校生的法制宣传教育,努力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要根据小学、中学、大学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完善和规范青少年学生法制宣传教育的内容,分类施教,增强学习效果。要在教授法律知识的同时,注重把传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律意识放在突出位置,结合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教育广大青少年学法律、知荣辱、明是非。二是要坚持把在校生的法制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逐步做到计划统一实施,师资统一培训,教材统一落实,课程统一设置,实现学校法制教育计划、教材、课时、师资的“四落实”;要把在校生的法制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估体系,把学生学法和遵纪守法的情况纳入学生升学、招生、招工、参军等考核内容。三是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课教师的法律知识培训,提高法制课教师的法律素质和授课技能,提高法制课教学质量。“五五”普法期间,各地要分期分批对中小学法制课教师普遍轮训一次。要进一步健全兼职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制度,力争在“五五”普法期间,实现100%的城镇中小学校配备兼职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必须经过培训和必要的考核,持证上岗。要重视整个教师队伍的法制宣传教育,把法律知识的学习纳入教师专业知识综合水平继续教育的范畴,提高教师法律素质。四是要有效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法用法实践活动。通过组织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法制实践活动,制作和编写一批适合青少年特点和需要的法制影视作品、辅导读物,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生动、直观、形式多样、潜移默化的法制教育。五是要全面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不断深化依法治校工作。要进一步完善依法治校的领导机构建设,加大依法治校工作的考核力度,进一步提高学校法治化管理水平。要以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为抓手,大力加强学校及周边治安的综合治理,构建安全文明的和谐校园。

三、进一步整合资源,拓展渠道,实现社会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新突破

积极动员社会力量,综合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多种法制教育资源,加强社会青少年包括辍学生、失学生、失业青年、进城务工青少年等的法制宣传教育,引导他们自觉遵守社会秩序,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正确处理各种矛盾,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

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律学校”建设,建立多种形式的青少年法制教育活动基地,建立广泛的教育网络体系,通过黑板报、展览橱窗、录像、案例、学习参观以及文化馆、图书馆等形式和场所对社会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要立足社区、乡镇,结合“民主法治村”、“民主法治社区”建设和创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等活动,把社会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列入社区、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发挥社区、乡镇在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的作用。社会各职能部门要分工配合,协同运作,积极探索建立社会青少年法制教育行之有效的方式和制度,为社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法治环境,实现社会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新发展。

要加强进城务工青年的法制宣传教育,继续开展“千校百万”进城务工青年培训计划,把与进城务工青年工作、生活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培训的重点内容,教育引导广大进城务工青年做遵纪守法、文明务工的新市民。同时把法制宣传教育同维护进城务工青年权益相结合,在帮助解决进城务工青年人身伤害、工资拖欠、劳动安全等问题的过程中以案说法,帮助进城务工青年掌握法律武器,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要注重对闲散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把对闲散青少年的管理、服务同法制教育密切结合起来,预防和减少闲散青少年的违法犯罪。加强对罪错青少年的法制宣传和帮教工作,通过教育和服务,防止罪错青少年重新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大力实施“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程”和“归正青少年安置帮教导航工程”,通过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四、进一步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强化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组织保障

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各地文明办、关工委、教育、司法行政、综治办、团委等职能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通过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等形式,加强对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当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实施“五五”普法规划目标责任制的考核范围。进一步完善政府部门与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形成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的工作网络,努力营造领导有力、职责明晰、分工协作、规范有序、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在校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为主,社会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以所在社区、乡镇为主。

第3篇: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政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2)02-0039-06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出台了大量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政策。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政策文献历史脉络的梳理,分析其主要特征。并以此思考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发展的历史脉络

梳理政策发展脉络的核心在于确立分期范式。本文在借鉴已有分期研究的基础上,以“一点两线四面”作为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分期标准:“一点”指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分期拐点;“两线”指1966年开始的“”与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共十四大;将“一点”与“两线”连接起来就构成了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曲折发展阶段(1949~1966年)、踌躇不前阶段(1966~1978年)、反思改进阶段(1978~1992年)、深化繁荣阶段(1992年至今)。

(一)曲折发展阶段

1949年到1956年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中国共产党首次以执政党身份颁布政策。为正确引领青少年思想政治观念,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相关政策多以“改造”为途径以实现“革故鼎新”。总体来说,这一时期多以马列主义价值观为指导,紧密结合当时的阶级斗争对青少年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以提高其政治觉悟,明晰其历史使命。

具体可分为三点内容:一是确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在于“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二是强调青少年在政治运动与社会劳动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轻视劳动、轻视工人农民,是很严重的问题”;三是建立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高等学校有重点地实行政治工作制度,设立政治辅导处”,“试行政治辅导员制度,专门选拔教师和干部。从事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1957年至1966年正处于我国探索与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走了一些弯路。一方面。“号召全国青年开展一个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著作的运动”,指出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从而调动了青少年参与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振奋了其革命精神,这是积极的一面。但从长远来看,受当时极“左”思想的影响,以“阶级斗争”为纲和以“又红又专”为目标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背离当时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阻碍青少年务实、客观认识社会能动性的发展,同时也扭曲青少年正常成长周期,剥夺了其应有的受教育权利,这是消极的一面。

(二)徘徊希冀阶段

1966年至1976年我国处于“”时期,在“无产阶级下继续革命”理论的指导下,以及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两个估计”的指引下,肆意对青少年进行“突出政治”、“个人迷信”、“红卫兵运动”等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歪曲马列主义、思想,否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原则与工作成就,还误导青少年身心发展。所以,这段时期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字面上是在提升青少年思想政治觉悟,加强共产主义信仰,但其实质却有悖初衷,以错误的内容和方式禁锢青少年的思想空间。

1976年到1978年,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尚处于徘徊希冀期。经过十年的动乱,思想已模糊不清的青少年希冀接受一种正确政治思想价值观的引导,但在“两个凡是”方针的左右下,使其在思想门槛处不断徘徊与彷徨,而这种希冀心理已悄然间为日后的拨乱反正埋下了伏笔。

(三)反思改进阶段

1978年至1982年正处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新旧体制相互交织,新旧思想相互冲突,使得此阶段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繁琐沉重。总体来看,政策的导向性、灵活性凸显,不再拘泥于强制性、呆板性,正如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的,“学校应当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但这并不是说要把大量的课时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同时,1979年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更是“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这都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提供了正确的思想指导。

一是重新定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意义,明确提出“加强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从新时期的总任务出发”,此阶段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核心指导思想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服从和服务于新时期经济建设中心”。二是建设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队伍。1980年4月,教育部、团中央联合发出的《关于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建立一支坚强的、有战斗力的政治工作队伍。”特别是高校学生政治工作干部“双重身份与地位”的认可,为以后人员配置、机制建设、专业发展建立了基本框架。三是加强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与规范守则建设。1980年出台的《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地位和任务,随后出台的《改进和加强中学政治课的意见》、《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等对相关内容作了详实的补充。同时,对于青少年的日常行为规范问题,教育部颁布了《试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的通知》,引导青少年健康向上,培养其文明的道德风尚。

党的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确定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的战略方针;十三大又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宣传党的基本路线,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在队伍建设方面,1984年下发的《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强调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必须实行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对工作人员的来源、政治素质、知识水平、培训、发展方向都作了详细规定。在课程建设方面,以1985年《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与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为例,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思想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都作了具体规定和说

明,同时教育部《关于在12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正式启动了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步伐,支持该学科发展,逐步建立专科、本科、研究生、第二学位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学工作和研究的专家。

(四)深化改革阶段

邓小平南巡和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政策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这期间的一个主题词是“德育”,加强对青少年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中国历史教育。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创造改革开放条件下学校德育工作新经验,把德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1993年到1995年期间,连续颁发《小学德育大纲》、《中学德育大纲》、《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规定德育的内涵、目标、内容、原则、途径。1994年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对德育工作的队伍建设、科研和学科建设、管理体制、法制保障、领导机制等提出了针对性要求。

党的十六大阐明了新世纪坚持什么旗帜、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等问题,我国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也迎来了深化改革的新局面。一是再次定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在经历“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服从和服务于新时期经济建设中心”以后,出现“只讲智育。不讲德育的‘智力至上’的错误偏向”。党中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200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新时期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定调,并逐步将其目标确立为“人的全面发展”。二是学科建设持续深入发展。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两课”教学基本要求》指出要进一步增强“两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06年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管理、规范教材使用的通知》对于规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出版,确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提出了要求。在师资培训方面,《关于组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的意见》等相关政策对教师培训的内容、形式做了具体安排,旨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三是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更加专业化的要求。2005年出台的《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和2006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为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对其工作要求与职责、配备与选聘、培养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规定。

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主要特征

(一)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呈现出系统性特征

1 政策层级体系完整

当前我国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纲领性的政策,它是党中央、国务院针对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所作出的总体决策,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等。第二个层次是具体性的政策,主要是由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部门为贯彻实施中央和国务院的政策而制定的具体性规定,如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等。第三个层次是实施性的政策,主要是各相关部门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在思想政治领域制定的具体措施和策略,如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国普通高校从2006级学生开始普遍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通知。

2 政策对象涵盖了整个青少年群体

青少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我国已出台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多涵盖了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级各类学校。从政策对象看,我国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大体上分为四个部分:针对所有学生群体的综合性政策。如《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等;关于高校的政策。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关于中等专业学校的政策。如《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专业学校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意见》;关于中小学的政策。如《关于在中小学进一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意见》。

3 政策内容具有完整性

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不同政策的主题指向和同一政策的内容范围。从政策主题指向看,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主题包含了目标政策(如《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专业建设政策(如《教育部关于在12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课程政策(如国家教委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施意见)、队伍建设政策(如《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等。从同一政策的内容范围看,我国出台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通常包含政策意义、指导思想、原则、任务、途径等多方面的内容。例如,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分析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意义,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明确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从七个方面制定了具体的政策措施。

(二)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体现了鲜明的政治导向性

价值问题是政策的核心,“任何一项教育政策都是一种教育领域的政治措施,任何政治措施本身都代表或蕴涵着政府对于教育事务和教育问题的一种价值选择――做什么或不做什么、鼓励什么或禁止什么的一种价值选择。”尽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多维价值,但基于其对国家政治制度建设以及对个体政治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主导价值必然是促进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其政治素质的发展,并以此来实现我国教育方针中所确立的“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如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特征

政策是为解决特定背景下的问题而制定的政治策略,因而任何政策必须适应当时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需要,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特征。从我国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看,这种时代性特征尤为明显。例如,从价值导向看,在20世纪90年代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青少年的思想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为此,1996年中共中央做出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强调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认为这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再如,从课程建设看,自改革

开放以后由于党的指导思想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也进行了多次调整。在20世纪80年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革命史,90年代后增加了社会主义建设,后改为邓小平理论。进人21世纪又增加了“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其主要目的在于以先进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四)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呈现出连贯性特征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也会与时俱进,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线始终是不会动摇的。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一直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青少年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应对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袭,党和国家更是把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能否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生命线。邓小平多次提出,“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都必须大大加强,决不能削弱。”进而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观点,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改革与发展中的地位。党和国家多次出台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政策,甚至多次颁布同一主题的政策。例如,我国在1980年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1987年出台了《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2004年再次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再如,我国出台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从主题上看,主要集中于理想信念教育、中国历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法制和纪律教育等几个方面。由此可以看出,尽管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线并未改变。政策的连贯性特征有助于保持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

三、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发展展望

我国60多年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在坚持基本方向和基本原则基础上,必须不断创新发展,才能更好地指导我国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坚持党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正确方向

从历史上看,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坚持思想领先原则,注重对全国人民进行宣传动员和思想教育,形成了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从现实来看,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组织保证。宪法所确立的四项基本原则从法理的高度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以及马列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党的领导首先是政治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思想就必须用这些理论来武装人们的头脑。因此,中国共产党不仅有经验、有能力来为我国未来的青少年思想教育政策导航,而且其领导地位的权威性也具有法理保障。在社会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道路上,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这种领导地位必须得到进一步强化。党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走向,并及时制定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从而更好地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导航。

(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主题,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环境的良性互动

未来社会的全球化、信息化、利益多元化等特征,必然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复杂化,并对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诸多挑战。在此背景下,必须不断丰富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主题,才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环境的良性互动。

首先,要继续把握好理想信念教育的阵地,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政策的主要目标。理想信念是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部分青少年理想信念出现偏差。同志强调:“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大力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因而,我国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必须把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作为主线,要教育引导青少年在党的领导下,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要培养青少年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

其次,要关注信息化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当今的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和快速性等特点。它打破了固有的信息传递和获取方式。我国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既要充分关注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又要引导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善于利用网络这一新的渠道。主动占领思想教育的网络阵地,对青少年的思想发展进行有效地引导。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要善于挖掘和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资源,做好青少年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助人为乐等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西方思想不断地侵扰着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甚至出现了学生只知西方节日而不知中国传统节日的情况。政治认同必须基于国家认同。而国家认同又源于文化认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向优秀传统文化寻根,我国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必须为这种寻根提供方向性指导。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资源建设,夯实政策基础

政策制定需要耗费人力资源,政策实施需要耗费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因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必须以相应的资源建设为基础。

首先,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人力资源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人力资源主要包括两个部分:政策制定中的人力资源和政策执行中的人力资源。前者主要是专家库和智囊团,为此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学科建设,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专家队伍的形成,进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深化和发展,并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智力支持。后者主要是专门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包括从事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人员、从事思想政治管理工作的人员。要加强对他们的培训,提升其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夯实其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奉献的忠诚信念。

其次,要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财物资源的建设。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由党的各个部门来实施,而学校经费的管理权归属于学校行政部门,从而使得部分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上严重不足。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严重不足,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这在中小学表现得尤为明显。为此,在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中要强调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经费(如学科建设经费、学生活动经费等)的投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

(四)完善政策的监控和评估机制,增强政策的有效性

一个完整的政策过程包括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和政策评估三个方面。美国政策学家艾利森认为:“在达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而其余的90%取决于有效地执行。”一个政策是否有效包括两个方面:政策方案的科学性和政策执行的有效性。这都依赖于完善的监控和评估机制。因为监控可以确保政策实行的有效性,防止政策失真现象的出现,而政策评估不仅可以监督政策执行,同时也可以为后续政策的执行提供有益借鉴。政策执行中,需要依据先前确立的政策目标和价值准则对政策效果进行监控,保证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不被任意修改或者偏离原来目标。我国现有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大多从政策目标、政策任务、政策途径等方面进行了规定,但对于政策监控和评估却较少涉及,从而容易导致政策执行失真,影响政策的有效性。为此,我国未来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必须加强监控和评估机制的建设。从监控机制看,应设立系统实施政策监控的组织机构,规定实现政策监控的必要手段,建立灵敏、准确的信息反馈系统。从评估机制看,政策内容中应就评估主体、评估标准、评估方法等进行相应规定。

参考文献:

[1]张耀灿,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81-282

[2]孙少平,新中国德育五十年[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141

[3]骆郁廷,改革开放3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08,(12):39

[4]刘复兴,教育政策价值分析的三维模式[J],教育研究,2002,(4):16

[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45

第4篇: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意义范文

充分认识加强和改善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可推卸的法定职责。《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教育。”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此也有明确规定,并强调对未成年人进行法制教育的主体是“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下,加强和改善学生法制教育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这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早在100多前年,梁启超先生在深刻总结失败原因的基础上,就提出了“新国必先新民”,“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的论断,强调要建成民主法治的“少年中国”,必须先着手改造国民性,培养造就一代“新民”。现在,我国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要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提高其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又要切实完善推进法治建设的政策、措施和制度;既要进一步加大对全民的普法力度,提高全体公民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能力,更要重点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和法制教育,努力培养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从“一五”普法到“六五”普法,国家始终把青少年学生作为普法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推进“法律进学校”,就是要为推进民主法治建设、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奠定坚实的公民意识基础。

其次,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在现代法治社会中,学会做人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学法、知法、尊法、守法、护法,学会依法办事,既要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已的合法权益,又要学会依法规范自已的行为、依法履行作为公民应尽的各项义务。因此,是否具有现代法治意识和较好的法律素质,是衡量学生基本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预防未成年人误入歧途的有效方式。近年来,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及低龄化、团伙化、危害程度严重化的态势,形势比较严峻。究其原因,有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原因,其中不学法、不懂法,缺乏法制观念、缺少对法制尊严的敬畏,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世界著名法理学家贝卡利亚曾指出:“预防犯罪,最可靠也是最艰难的措施是完善教育”。实践证明,加强法制教育,可以抑制青少年违法犯罪心理,可以有效引导青少年自觉守法,可以增强青少年对法律的认同和信仰,从而有效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也是一项“希望工程”,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应该下大气力抓好,也必须下大气力抓好。

明确学生法制教育的任务和要求

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牢固树立宪法至上、法律至上的现代公民意识,而不是要求学生学习和熟知所有的法律理论、法律知识和法律规范,成为法律专家。

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都要突出宪法教育,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宪法的基本原则与精神,了解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基本制度,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宪法意识、公民意识、爱国意识、国家安全统一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形成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观念,树立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观念,树立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观念。

要适当加大对《儿童权利公约》、《残疾人权利公约》等我国签署加入的重要国际公约的宣传教育,培养学生建立对多元文化、少数人群和弱势人群权利的尊重与平等意识。

义务教育阶段应当重点开展法治理念、法律原则和法律常识教育,培养学生形成公民意识,初步形成对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的认识,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掌握社会生活必要的法律常识,建立守法观念。

高级中学、中等学校要进一步深化法治理念、法律原则教育,使学生树立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公民意识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比较系统地开展法治常识和一般性法律知识教育,使学生具备依法参与社会生活、辨别是非、维护自身合法权利的知识与能力。中等职业学校还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劳动合同、劳动争议处理、劳动保护以及特定职业岗位要求等方面法律法规的教育。

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加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教育力度,积极推进高校法学理论教育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引导高校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等特殊青少年群体的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着力加强和改善对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

扎实做好对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学生法制教育的重中之重,能为进一步开展好大学生法制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且能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

中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过程中,其心灵如同一张白纸,如果能在其心灵中从小就种下现代法治文明的种子,就能为中小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对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并切实抓好中小学生法制教育。

抓好中小学生法制教育,要遵循德育规律,按照将德育融入课堂学科教学、学生管理和学生生活之中的科学方法,创新工作方式,大力推进“法律进学校”、“法律进课堂”,充分发挥学校课堂主渠道作用。

全国“六五”普法规划明确提出:“创新法制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努力实现学校法制教育的系统化科学化。”全国教育系统“六五”普法规划也明确提出:“深化‘法律进学校’活动”,“积极探索在学科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形式与途径。”2007年颁布的国家《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更是明确而具体地提出:“中小学生法制教育要以有机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为主”,“将法制教育与学校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

中小学学科内容中,无论文科还是理科,乃至体育学科,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法治精神、人类优良思想品德等内容或因素,而且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一大特点,就是在学科课程中强化了法制教育的内容;学科教学本身就应当挖掘和拓展这些内容的教育。为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在加强和改善中小学法制教育的过程中,要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切实落实“法律进学校”、“法律进课堂”要求,认真组织实施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要通过加强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课题研究,深入系统挖掘中小学学科内容中蕴含的法制内容或法制因素,形成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教学指南,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增强教师具体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在中小学相关学科乃至全部学科中启动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学科教学中适时、适度渗透法制教育,是学生最容易、最愿意接受的一种法制教育形式,既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学到法制知识、提升法治素养,又能使教师通过备课和教学提升法治素养,还能有效解决法制教育课时、教材、师资、经费“四落实”的难题,能实现学校教师“全员育人”的目标。

二是加强中小学思品课教育。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认真落实国家课程计划,严格按规定开齐开足中小学思品课,并强化《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课程中的法制知识的教育,加强对学生进行以《中小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的养成教育。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中小学校,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增设法制教育或公民意识教育课程。

三是认真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法制教育。专题教育具有主题鲜明、针对性强、题材鲜活、教育面广的特点,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一种好形式。中小学校要根据学生思想实际、认知能力和发展形势,紧密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和发生在学生身边的重大事件,积极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国旗下的讲话、党课、团课、主题班会、主体团(队)会、征文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和宣传栏、板报、漫画、小品、模拟法庭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

四是坚持和完善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制度。结合学校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防范工作,充分发挥中小学兼职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作用,加强青少年权益保护、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有不良行为青少年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同时,可以会同法院、检察院、司法、公安等部门,组建法制宣讲团,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巡回宣讲。

五是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中小学生法制宣传教育局格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会同宣传、综治、司法、公安、文化、工商、新闻出版、电信、共青团和妇联组织等部门,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定期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究加强和改善中小学生法制教育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联手净化社会环境,共同抓好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六是建立健全中小学法制教育监督评估考核制度。任何一项重大教育政策、教育工作的实施,不加强监督评估考核,不建立健全监督评估考核制度,都是难以落到实处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实施中小学法制教育的情况,纳入“六五”普法的重点内容,纳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综合治理的检查内容,纳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下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学校对教师的年度绩效评估考核的内容,切实建立健全年度评估考核制度,并认真组织实施年度评估考核。同时,学校要建立完善学生法治意识、法律素质评价制度,将学生学法尊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情况,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体现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之中。在抓好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督促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按照全国教育系统“六五”普法规划的要求,抓好对大学生、中职生的普法教育,使之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加强校园法治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法治文化是重要的育人环境,是无声的普法教师,对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法治素质能起到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认识环境育人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重要功能。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八荣八耻、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优秀传统文化、科学精神、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核心内容,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第5篇: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网络环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使用,联网不仅是一种通信工具和信息获取方式,更是现代人的一种生存方式。网络技术也催生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其主要特征是其环境的复杂性,它不仅是一个世界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且是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非常重要,这成为搞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基础,在此基础之上才能提高思想政

治教育的实效。

一、网络环境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环境是指存在于“网络虚拟环境”中并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一切具体因素。网络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现实社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明显的区别,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只是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围绕和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系统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一)网络环境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条件,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网络信息具有容量大、覆盖面广等特点,它丰富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多样化的形式,打破了传统的、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信息网络传播速度快,改变了资料获取的方式和途径,大大提高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效果。国外一项测试表明,大约有37%的学生是通过触觉学习,34%的学生通过听觉学习,只有29%的学生是通过视觉学习。这说明,传统学习大多是单一的感觉方法。如果用网络学绘画,用触觉等非线性方式作用于人的全部感官,就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网络的运用可以提供迅速的信息传递、良好的交互界面。融声像文字为一体的动感十足的教学方式,利用得法,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二)网络环境营造教育氛围,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可以营造宣传氛围,增强、提高人们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意识和观念,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效果和价值,保障和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和运行,培养和激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客体的兴趣和热情。

(三)网络环境是青少年紧跟时代潮流,形成新思想开发新思维的基础

网络环境为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提供了便捷的途径,也是新观点、新思想频繁更新的手段。网络环境为年轻学生提供了紧跟时代风尚的条件,许多受教育者在网络环境中自觉进行思想修养,吸收网络上的新观点,更新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同时,青少年通过学习和模仿时尚的东西,跟着时代潮流进步,是现代社会的趋势,也为青少年适应国际竞争需要提供一个有效的成长环境。

(四)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是当代青少年社会化的必不可少的场所

网络进入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人社会化的重要场所。青少年正处在社会化的关键时期,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化环境。他们对网络的酷爱,使网络越来越成为他们社会化必不可少的场所,良好的网络环境是现代青少年良性社会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二、网络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网络给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如果不高度注意、有准备地迎接挑战,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可能会处于被动。

(一)西方意识形态通过网络入侵腐蚀青少年,挑战主流意识形态

网络的存在和发展消除了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地理与时空的障碍,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同时也使相互的对抗与冲突更加激烈。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占据着优势地位,他们宣扬西方的准则、制度、价值观、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等,实行文化霸权主义,推行“西化”,将西方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强加于人,不可抗拒地影响网民的感受和价值判断。在这种思想攻势下,还处于思想成长期的大学生辨别能力有限,这种思想容易对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理想信念、道德伦理、民族认同感等造成潜移默化的扭曲、侵蚀和消磨,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受到极大的削弱,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遭到严峻的挑战。

(二)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引起青少年人际交往情感冷漠,挑战传统礼仪

网络环境中交互式的交流,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你讲我听,你打我通”的单向强制性模式。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环境中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很受青少年的欢迎。在网络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网络环境中是以虚拟形式出现,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和改变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产生新的人际障碍,使行为主体冷漠,人际关系疏远。同时,在网络环境中个体行为虚拟化,很容易获得为人处世的满足感和成就感,甚至感到自身价值的极大化,与这种虚拟的世界相比,现实世界的缺陷就显得十分明显。我国是礼仪之帮,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礼仪与仁义,网络的虚拟对我国优良传统的发扬光大提出了严峻挑战。

(三)黄色腐朽的文化垃圾污染并侵害青少年,挑战社会主义道德

网络的开放性使网上信息跨国界自由流通非常方便,在传播速度快、效率高、掩护性强的特点下,防御和抵制这些侵害的风险也在加大。在庞杂多样、良莠不齐,淫秽、色情的网络信息环境中,大量充斥着暴力、迷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颓废的内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遭受着越来越大的冲击,造成许多青少年陷入黄色信息及文化垃圾的诱惑和欺骗之中不能自拔,破坏了青年学生固有的人生价值和主流意识。

(四)网络环境的违规宣泄言行,挑战现实法律法规的权威

网络环境是一个相对自由民主的场所,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维和逻辑去说话,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均可袒露无遗。这种没有他人在场的环境,快乐原则支配着个人的欲望,一部分青少年把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人性中恶的一面,在这种无约束或低约束的状况下进行宣泄,放纵自己,完全丧失了法律法规的底线,导致在现实中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这些违规宣泄不管是道德的或法律的违反,均因为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和国际性而监管非常困难,造成了现实教育效果被虚拟网络环境抵消的挑战。

三、优化网络环境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对策

网络环境的发展和变化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因为它汇集了世界各国的科技、文化、艺术等信息及成果,能让青少年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满足他们求知欲和丰富生活,有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网络环境的负面影响对我国当前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要认真研究应对措施,防范其负面影响,为青少年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一)加强队伍建设,掌握应战工具

网络化条件下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熟练掌握应战的工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要有深厚的政治理论素养,能够准确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自觉维护这种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责任感,而且要有较高的网络技术水平,能够熟练地使用网络,及时发现和解决网络传播中的问题,从而使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加强阵地建设,占领应战高地

要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建立各类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把校园网络建成新型的马克思主义阵地。让学生可随时进入网站阅读及下载资料,了解国家大事及学校的大事,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同时,对于高等院校要改革传统的“两课”教学,让“两课”进网站,充分发挥其作用。要积极开发思想政治教育软件,制作“两课”多媒体教学课件,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增强“两课”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两课”内容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提高“两课”课堂教学的实效。

(三)创新网络形式,增强应战能力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对其内容具有很大的反作用,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年轻好奇,对形式的敏感度很高。因此,要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以增强应对挑战的能力。加快在校园网上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网站,让社会主义的理想、观念抢占网络阵地,抵御外来思想文化对青年学生的侵蚀。同时,要开通校园网上心理咨询热线、心理服务专栏,解答学生的心理困惑,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对学生实施理想、道德、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

(四)健全规章制度,严格网络监管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离不开法律的支持,只有强化依法治网,才能实现对网上各种活动的严格监督和对不法行为进行有力制裁。目前,由于网络环境发展速度迅猛,信息更新快,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难以在短时间内正确把握网络道德观念发展的新趋势,开展网络教育工作。因此,健全网络法规,引导和约束大学生依法使用网络和做文明守法网民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关于信息网络管理的有关法规,这需要各高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配套的管理规定,这样才有利于净化网络环境,使之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点。同时,还要修订《大学生违纪处分条例》,增加相关违纪处分处理,以警示他人。

(五)提升网络伦理,增强网络环境文明度

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网络本身无所谓好坏,无论是积极影响还是负面效应,都是参与其中的网民所“制造”的。网上的伦理道德规范大多靠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网络行为和其他的社会行为一样,也需要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原则。网络可以改变人,人也可以改变网络。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具有普遍的伦理意义。不能因为网络存在种种弊端而因噎废食,视网络为“洪水猛兽”,而应该认真总结和反思网络道德,大力提倡和推广高尚的网络伦理,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途径是纷繁复杂的,在网络环境中,高科技化的发展已给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但是,只要能把握好时代的脉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的手段,把思想政治教育同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革命潮流更好地结合起来,就能够变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发挥网络环境的重大作用,不断地开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建松.发挥校园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J].空军政治学院学报,1999(6).

2、唐展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

3、萧莉.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01(6).

4、张鸿.双刃剑——网络与大学生[J].当代青年研究,2000(4).

第6篇: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意义范文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与蓬勃发展,21世纪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无不受到网络的影响。在当代社会,腾讯QQ、新浪微博、百度贴吧等众多社交应用软件可以使任何人都能将自己的想法发表在互联网上并传播出去,有时候一些信息会迅速受到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但是人们在享受着网络带给我们好处的同时,一些不法分子人利用互联网虚拟、开放、自由的特点故意制造虚假、歪曲、负面的信息误导网民。

一、网络舆论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网络舆论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首先,网络舆论拓宽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获取渠道。相对于理论书籍、报刊文件、新闻广播等传统的传播形式,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轻轻点击鼠标,搜索相关材料,这不仅省时省力,而且还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多种多样的信息和素材。

其次,网络舆论创新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网络舆论的互动和开放突破了传统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把教育信息资源发放到专门的交流网站、论坛、博客上,利于青少年上网浏览与阅读,随时获取信息,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就不用完全局限在学校的“围墙”内了,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学校的学生都可以在网上与教育者进行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客服了传统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响面较小的弱点。

(二)网络舆论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首先,网络舆论内容的包罗万象导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青少年受到不良干扰。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以及网络信息难以验证和控制,再加上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逆反心理的特殊阶段使得青少年网民在使用网络时没有道德上的约束,网络日渐成为各种观点的“集聚地”。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而我们对这些信息大多难以区分真假。

其次,我国在互联网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经验相对薄弱,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早已悄悄渗透到网络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强大的信息技术和经济实力大肆向我国鼓吹“自由”、“民主”、“人权”等政治主张,以达到分化、西化我国的图谋。很多青少年都会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对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社会的“美好”假象。

再次,网络舆论背景下容易导致青少年道德观念淡薄,法律意识缺失。互联网诱使一些人走向堕落、犯罪的道路,不但不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而且还会沦为社会的蛀虫。

网络是一个“自由”、“平等”的虚拟世界,它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快捷便利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特别是给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种种消极和负面的冲击。因此,在网络化、信息化的社会中,挑战与机遇并存,消极和积极共生。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能正视和回应网络社会中出现的这些挑战,就不能很好地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二、网络舆论背景下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措施

(一)加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排除人与人的交往障碍

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建设,应当着重抓住以下几点:一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只有在全党和全体人民中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才能不断增加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我们才能取得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二是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在网络社会,要加强人们的道德教育,首先要引导他们确立正确的价值目标,超越个人主义,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同时也要教育他们在处理个人和他人关系时,应当坚持平等、诚信、宽容、互助的原则,不仅在现实生活中要坚持道德,而且在网络生活中也应如此。三是网络心理教育。我们可以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辅导站,通过一些心理专家在线指导,对广大青少年网民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和情感上的交流,并对他们进行及时指导,从而帮助他们排除心理障碍,解除心理困惑,克服网络“依赖症”、“孤独症”等不健康心理。

(二)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健全网络舆论检查监督体系

检查监督是促使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实处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教育的负责部门和单位应定期检查监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例如加强网络舆论监督平台建设,畅通群众举报渠道;健全网络评论员制度,做到有问题及早发现;建立快速舆情快速反应机制,做到有问题早处理。不过,应当注意的是,检查监督是手段,不是目的,其实质是为了防止阻碍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的因素出现,把工作任务落到实处,顺利开展工作,把工作做扎实,以期达到良好的工作效果。

(三)建立主流文化网站,丰富网络中的健康信息资源

青少年的思想尚不成熟,易受网络舆论不良信息的误导。建立主流文化网站,加强舆论引导推进德育建设,离不开一批高质量主流文化网站。在许多高校的校园网上,一批承担网络思想教育的红色网站纷纷建立起来。例如,南开大学的“觉悟网站”、华中科技大学的“党校在线”等。此外,目前有很多思想政治教育网站都开设了专门介绍党和政府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栏目。例如,广州市建设的“网上政府”工程。这些优秀文化教育网站的建立,将极大地促进网上健康向上信息的传播,使那些负面、消极的信息被排除在青少年的视线之外。全社会和教育工作者们应对校内媒体和信息环境进行严格的监管,多策划传播一些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优质节目,弘扬先进文化,反对低级趣味,构建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杨启立.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艺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3

[2]周中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探微[M].人民出版社.2009

[3]王光明.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时间: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参考[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5.2

第7篇: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意义范文

加强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培养新世纪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任务。当前的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已初步形成了普法主管部门综合协调、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筹规划实施的工作格局,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本人以为,我国目前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尚不能完全适应当前法制教育形势的需要,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青少年是早晨初升的太阳,是蓬勃挺拔的小树,是含苞绽放的花蕾。对于他们,祖国和人民寄予了无限的期望和关爱,因为,他们代表着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寄托着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青少年学生生活在一个充满梦想的花季,他们激情洋溢,活力四射。但是,在这个如金似梦的好年华里,如果不对其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如果其没有把握住人生的航程,那么接踵而来的就是人生的一个个急流险滩;如果不能遵规守法、择良从善,那么就有可能犯科作奸,成为罪人。目前,青少年犯罪日益成为全球化的社会问题,在校学生的犯罪率也占了很大的比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我国的青少年犯罪特别是在校学生犯罪,呈现出了低龄化、团伙型、暴力型、智能化的趋势,已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据公检法司提供的数据和大量案例资料分析,青少年犯罪大多出于法律认知水平低下,法律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今天,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显得十分紧迫和重要。

二、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途径

青少年是一个从年龄上横跨少年和成年的群体,既有青年人的朝气,又有少年的稚气,一方面思维逐步走向成熟,另一方面充满青春的躁动和思想的波动。他们渴望了解和认识这个丰富多彩而又纷繁芜杂的大千世界,也渴望融入社会并得到社会的理解。因对世界好奇而不免有时盲从、盲动。外界隐藏在美丽外表下的诱惑,社会转型时期产生的各种阴暗现象,常常使他们在困惑、迷惑中随波逐流,甚至于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伤害。如何引导和规范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提供维护他们合法权利的方式、方法?如何帮助他们学习法律知识,形成基本的法律意识,培养他们对法律规范的内在信仰从而自觉遵守,遏制住日益严重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及针对青少年的犯罪?提高青少年的法律认知水平,增强其法律意识,使其树立法制观念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优化环境,开展教育。

1.充分发挥学校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创造良好的校园法制环境。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阵地,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摇篮,学校坚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青少年获得法律知识的主要来源和途径是学校,如在初二的《思想政治》教材中,就涉及了《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民法通则》、《刑法》等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学校要加强法制教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标语、板报、校刊专栏、校园广播、主题班会、法制讲座、法律知识竞赛、编著通俗的法律教材、办法制手抄报、开设法制诊所、组织社会法制调查等方式,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强化青少年学生的法律意识。与此同时,学校在进行法制教育的过程中,应结合青少年实际,制定方案,确立学校法制教育的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并逐一落实。对于不同层次的法律知识内容,应贯穿于不同的学龄阶段,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使青少年在学校接受全面系统的法制教育,达到预期的法制教育目标。

2.举办家长法制学校,提高家长法律意识,营造良好的家庭法制环境。

青少年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作为家长,除以身作则、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外,还应对子女进行通俗的法制教育。如告诉他们“打人犯法,杀人偿命”,“小来偷针,大来贼精”等道理,在青少年的心中播下正义的种子。锹德罗曾经说过:“自己没有的东西,难以借给别人,道德也是如此。”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自然也不例外。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每一个微小的行为都是孩子的活教材。孩子耳濡目染,受父母和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家长不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或者家长自己就是法盲,那么在这样的家庭法制环境中,子女的法律意识就很难增强,甚至有些家庭教育还可能产生负效应。在2001年3月,有关人士对湖南省安化县东坪中学2191名学生、529名家长和134名教师进行了关于青少年法律意识培养的问卷调查,从统计分析的情况看,与上述内容完全吻合。因此,家长的法律素质对子女的法律意识培养至关重要。为了提高家长的法律素质,应开办家长法制学校,以发放法律通俗读本、观看“今日说法”专题节目、开展家庭法律知识竟赛、评定法律星级家庭,等等,营造出良好的家庭法制环境。

3.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社会法制环境。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青少年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或多或少地会从社会中汲取法律知识的营养。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和司法机关等部门要齐抓共管,积极主动地开展系统有序的法制宣传教育。如悬挂大型法制横幅,设置永久性法制宣传牌,张贴法制标语,开设法制宣传窗,主办法制图文展,召开法制教育大会,组织法制宣传游行,进行法制文艺演出,播放法制电视专题片,党报党刊设置法制专栏,定期开办法律培训班,举行法制演讲比赛、见义勇为表彰报告会,建设和评选法制文明社区,等等。相应加大对社会环境的整顿和治理力度,把社会大环境真正建成牢不可破的法制教育阵地。

21世纪是法制化的时代,整个世界的运转都要靠法律规范。早在1986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依法办事。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对他们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民族法律素质的重大举措,更关系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加强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预防闲散未成年人犯罪研究报告.中国档案出版社.

[2]大连司法局.论青少年法制教育认识上的五大误区.

[3]林明生.浅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4]青少年法律知识读本.

第8篇: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意义范文

一、青少年普法工作的必要性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建设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接班人和生力军,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使他们成长为有知识、有文化的一代,更要使他们学法、懂法,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青少年自身的特殊性决定我们必须加强普法教育。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学生不可避免的受到社会中不良因素的影响,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有一定比率的上升,引发了法制教育危机。青少年学生可塑性极强,如果,不抓住时机加以引导,而放任自流,必然要导致社会问题。青少年普法教育是维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需要。十五大以来,党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略,要实现建设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几代人共同努力,青少年普法教育更是刻不容缓。

二、青少年普法教育的特征

1.青少年普法教育的主体具有广泛性。政府普法机构、学校、社会等都负有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的义务。2.青少年普法教育的客体具有特定性,未满18周岁的青少年学生,是普法教育的重点对象。3.青少年普法的内容具有确定性。《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青少年普法的重要内容。4.青少年普法的途径具有多样性。学校是进行青少年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是对青少年教育的主渠道,社会是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要力量。

三、青少年普法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是重视不够,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化。在校学生是青少年的主流,学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阵地。但在学校教育中,应试教育的影子和教学大纲缺编,虽有对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与其他课程相比,法制教育仍然得不到相应的重视。

二是形式简单,教育方法缺乏多样化。近年来,大多数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法制教育,增设了法制课程,但教育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且教学方法简单,缺乏直观的教育,法制教育取不到好的效果。

三是标准不一,教学内容缺乏规范化。没有确定统一的法制课时,即使是有安排上法制课,在时间安排上也往往视情而定。没有成套、统一的教材,除了初中开设的《思想政治》(内含少量法律知识)外,小学和高中均无法制教育正式教材,小学、高中甚至大学的法制教育基本流于形式。

四是质量不高,教师队伍缺乏专业化。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法制课教师基本上其他教师兼任,缺少必要的法学理论、法律知识和实践经验,仅靠课本照本宣科,解答不了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学质量大打折扣。而聘请的法制副校长或兼职法律教师,又因受课程安排和时间、精力的制约,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五是职责不清,教育管理缺乏整体化。学校的法制教育没有硬任务、硬指标,没有明确的责职和目标,在教育管理中缺乏合力,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不能有机结合,特别是已离开学校而未找到工作的青少年,学校管不了,家庭管不好,只有社会环境来约束,法制教育严重脱节。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运行机制。根据近几年来在青少年普法方面取得的经验来看,我们认为,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部门重视。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增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对减少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各级各部门及其青少年家长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一个具体的意见,把法制教育列入法制化管理轨道,要设立法制教育专门机构,做到有人管、有人具体抓,同时要加大检查督促力度。

二要丰富内容。各学校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如播放法制教育电视片,电影和专题广播,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组织有奖征文,组织模拟法庭,开办法制宣传园地,印发普法小册子,开展法律咨询活动,参观监狱,旁听有关刑事、民事、经济、行政案件的审判活动,请政法干警讲法制课,开展学生“带‘法’回家”普法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法的观念。

三要规范教学。要全面贯彻中央《关于基础教育与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德育教育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意见》精神和中央两部“四五”普法规划的要求,加强中小学法制课程建设,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法制教育教学内容,要把法制教育课纳入教学大纲,规定具体的课时安排,争取在升学考试中加入法律知识的内容。司法、教育等部门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知识结构编写出统一标准、通俗易懂的法制课教材。

第9篇: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意义范文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

1、第六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按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大力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坚持品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并重,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推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2、第六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培养青少年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适应全社会对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的迫切需求,紧密结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学校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深入系统地在学校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广大教师和青少年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增强校长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能力和自觉性。

二、主要任务:

(一)学校青少年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要按照国家“六五”普法规划的要求,以学习宣传宪法为核心,进一步学习宣传国家基本法律制度,深入开展以“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学习宣传与公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相关法律法规,大力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青少年学生的宪法意识、法治观念和法律素质,使遵守法律、崇尚法律、依法办事成为自觉行为。

(二)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教的要求,学习宣传有关保障和落实国家教育方针、规范行政管理行为和学校办学行为等内容的法律知识;广泛、深入地学习、宣传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加大培训工作的力度,使学校校长和教师完整、准确地理解《义务教育法》的意义、各项制度以及具体条款内容;学习宣传维护学校、教师合法权益,促进学校民主管理的法律规定;学习宣传维护未成年学生合法权益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法规;学习宣传维护校园安全、保障学生人身和财产安全的法律知识,切实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学生和社会各界依法参与教育管理的能力。

(三)紧紧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把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培养社会主义法治观念与法律素质,作为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形成科学、系统的学校法制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学生法律素质的评价标准,全面提高学校法制教育的水平。

(四)坚持品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并重,既要加强法制教育,注重法治实践,发挥好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又要加强品德教育,注重道德实践,发挥好道德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教育引导功能。要建立健全法制教育与品德教育、依法治校与道德实践并重的长效机制,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贯彻到法制教育和法治实践之中。

(五)坚持普法与推进依法治教的实践相结合,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大力开展依法治校。完善学校依法治理的制度与机制,健全符合法治精神和法律规定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形成符合法治理念的校园秩序和文化氛围,使学校成为青少年学生参与法治实践、培养法治观念、提高法律素质的重要场所。继续开展依法治校示范单位的创建和经验的总结、推广工作。

三、对象和要求:

(一)六五普法对象:全体师生。

(二)六五普法要求:

学校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必须把维护青少年学生和广大教师的权利、履行相应的义务作为法制宣传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提高青少年学生和教师的法律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必须促进教育公平、公正,关心广大人民群众的受教育权利,着力解决社会关心的教育热点和难点问题。推进学校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必须抓好各级各类学校法制教育的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以重点带一般,统筹兼顾,使学校的法制宣传教育真正落实到位。

1、青少年学生是学校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要在总结学校“四五”普法经验的基础上,按照“法律进学校”活动的要求,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法治观念、法律素质和公民意识。

首先,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要突出宪法教育,把学习宪法知识,掌握宪法原则,养成尊重宪法的意识和观念,以培育民主法制观念、爱国意识和国家安全统一意识;要着重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律素质,养成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自觉用法律规范行为,形成遵守法律、崇尚法律、依法办事的精神。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使学生了解有关的教育法律、法规等基本知识和制度;学习有关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利和保障人身安全方面的法律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与自我预防能力。其次,要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学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在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中,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注重实效,防止形式主义。第三,要全面落实学校法制教育的教材、课程、师资和经费的“四落实”,建立全面、系统的学校法制教育课程体系,使法制教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环境保护、道路交通安全、应急避险、国防教育、疾病预防等知识,统一融入到学校法制教育中,将品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摆在同等重要位置列入中学的课程;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组织专门力量编写内容丰富、形式生动活泼、易于为学生所接受的系列法制教育读本或教材。要推进学校法制教育专兼职队伍的建设,落实法制教育专项经费,努力推进学校法治氛围的形成。第四,要建立和完善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法制教育网络,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推进学生学法用法实践活动,通过课外教育、社会实践,以及举办法制专题讲座、开展普法大奖赛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广播站、黑板报等多种媒体,以及校园网、校园宣传栏,建立校园普法宣传阵地,不断丰富学校法制教育的内容,创新教育形式和手段,增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互动性、趣味性和感染力,提高普法教育的质量与效果。

2、切实提高学校校长和教师的法治观念和法律素质。校长要带头学习法律知识,树立依法治校的观念,提高依法管理学校事务的能力。对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等重要法律,要在校长和教师中,力争做到全员培训和专项考核。要把学校依法治校的情况作为评估学校办学水平和实施素质教育情况的重要指标。要进一步推进教师特别是教师的法制宣传教育,在教师提高培训、进修或者继续教育等培训中,要将法制教育特别是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列为必修课或者考核内容,围绕教师工作与生活的实际,组织教师系统学习、掌握基本的法律原则和各种必要的法律规范,以及教育专业法律知识,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法律、培养学生法治观念的意识与水平。

四、工作步骤与安排:

学校“六五”普法规划从2006年开始实施,到2010年结束。共分三个阶段:

1、宣传发动阶段:2006年下半年。制定学校的五年规划,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2、组织实施阶段:2007年至2010年。根据国家“六五”普法规划和本规划的目标、任务和要求,结合本地方实际,每年制定工作计划,突出年度工作重点,做到部署及时、措施有效、指导得力、督促到位。

3、迎接检查验收阶段:2010年,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总结评估、迎接检查验收。

五、组织领导和保障:

(一)充分认识学校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开展好“六五”普法,提高青少年学生和教育工作者法律素质、法治观念,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要把普法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摆上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做好规划,切实抓紧抓好。

(二)健全领导体制。特成立本校六五普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校长,副组长*,组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