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统计学的评价范文

对统计学的评价精选(九篇)

对统计学的评价

第1篇:对统计学的评价范文

关键词:评价系统;项目化课程;.NET技术;多元化;过程性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1-0072-03

一、引言

在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构建一个科学、实用、基于网络的适合项目化教学的学生考核评价系统是有效实施多元化过程性评价的保证,对提高工作效率、完善学院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有效发挥评价机制在整个项目化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导向作用、深化项目化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系统需求分析

本系统设计根据项目化课程多元化过程性评价的特点,从实际需求出发,以应用需求为核心,协助用户完成以下功能:

(1)建立不同权限和角色的管理机制,授予每类用户不同的操作权限,提供不同的操作界面,实现多个主体评价。

(2)实现统一规范的多元化过程性评价数据的整合和管理。根据项目化课程的特点和多元化过程性的评价方法,规范科学地设计系统,实现客观、合理、公开的阶段性评价和综合、全面的评价,并能及时反馈评价信息。特别是设计完成对项目组成员的管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同一项目组成员之间的评价来实现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设计系统可以由教师根据不同项目和不同评价主体自主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来实现评价内容的多样性。

(3)建立良好的数据维护功能,保障数据的安全与可靠运行。

(4)具有并发访问能力,能够满足数量相对庞大的用户在线访问。

三、系统设计

1.系统结构设计

本系统的体系结构采用了B/S模式,将系统分为三层结构,前端是客户端,负责向用户提供操作界面和显示内容;中间是应用服务器,负责用户的请求处理;后端是数据库服务器,负责后台数据的存储。该结构保证了系统的响应速度快、交互性好、操作便捷、维护方便等优点。系统的总体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2.角色设计

项目化课程评价系统需实现多个主体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评价,因此系统面向的用户包括系统管理员、教师和学生。系统用例如图2所示。

(1)系统管理员:主要负责系统中教师的信息管理,包括教师信息的添加、修改、删除和查询。

(2)教师:主要负责课程的管理,包括项目(任务)以及相关的评价指标的、修改、删除和评价控制;对学生项目组成员的管理,包括课程学生信息的添加,项目组的添加、修改和删除,项目组成员的添加、修改和删除;参与评价;设置每个主体评价所占的比例和每个项目在课程中所占的比例;统计评价结果和查询等。

(3)学生:主要实现提交项目(任务)并进行自我评价,包括浏览项目(任务)以及评价指标;对项目组其他成员进行评价、查看评价结果等。

3.功能设计

按照功能模块划分,系统包括系统管理、用户登录、教学项目管理、用户在线评价、评价结果统计、评价查询、系统维护等主要功能,如图3所示。

具体功能设计描述如下:

(1)系统管理。基于系统安全考虑,系统用户包括管理员、教师和学生三个。其中管理员设置一个。

(2)用户登录。用户登录均在主页中进行,选择对应的角色,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即可登录到相应权限内的系统功能中进行操作。

(3)教学项目管理。该模块主要由教师登录系统后进行管理,包括三个方面:项目小组成员的管理、项目或任务的管理和评价标准的管理。教师可以对自己项目化课程的所有项目和每个项目中对应的具体任务进行创建、编辑、删除和,同时可以创建、编辑、删除和每个项目或任务的评价标准供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使用,使评价的标准更加具体化和个性化。

(4)项目组成员管理。教师可以添加参与课程的学生名单,然后对该课程的学生进行项目分组,形成多个项目小组。

(5)用户在线评价。用户在线评价包括三方主体的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项目小组内成员互评。教师可以登录后对每个小组完成的任务进行评价,学生登录后可以对自己和小组内其他成员进行评价,由此来实现多元化评价,更全面地了解每个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的表现,使评价更加公开、公正和公平。

(6)评价结果统计。该模块需要对每个项目或任务的成绩根据教师评价、自评和互评的成绩进行按比例计算,另外还需要根据每个项目所占比例统计每个学生期末时的总成绩。

(7)评价查询。教师用户登录后能查询到每个学生的成绩,学生用户登录后可以查询到自己的成绩。

(8)系统维护。为了避免数据库数据意外损坏或丢失,系统利用SQL SERVER2005所提供的数据库维护技术来设计数据的备份和恢复模块,并定期将数据库以文件的形式备份到指定的目录下,以及在数据库数据意外损坏或丢失时能够载入已备份的文件,并将数据还原到后台数据库。

系统的数据流程如图4所示。

四、系统数据库设计

本系统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作为后台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库主要用于存储所有与课程评价相关的信息。根据项目化课程多元化过程性评价的特点,主要构建评价主体数据子库、课程数据子库、评价指标子库、评价数据子库。具体设计如下:

1.评价主体数据子库

主要用于存储评价的主体信息,即教师和学生两个对象。包括教师基本信息表(教师编号、登录密码、教师姓名、性别、职称、所在院部)、学生基本信息表(学号、登录密码、姓名、性别、班级号)。教师基本信息表的数据来源是由系统管理员根据学校教务系统中的教师基本信息表进行导入,学生基本信息表的数据来源由教师在创建课程后根据教务系统中的学生名单进行导入。

2.课程数据子库

主要用于存储课程相关的信息,包括课程基本信息表(课程号、课程名、课程介绍)、项目表(项目号、项目名称、项目内容、提交时间、课程号)、任务表(任务号、任务名称、任务内容、提交时间、项目号)、项目组成员表(项目组号、项目组名称、学号、课程号)。所有这些表的数据来源都是由任课教师自行进行创建和输入。

3.评价指标子库

主要用于存储评价指标的信息,其中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主要是对项目或任务的完成情况的评价,使用的是同一个评价标准,项目组成员互评更多的是考核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和对项目的贡献度等评价指标,因此使用的是另外一个评价标准。评价指标子库中包含教师评价指标表(指标号、指标内容、分值比例、项目号)和学生互评指标表(指标号、指标内容、分值比例、项目号),该表单数据均由任课教师进行创建和输入。

4.评价数据子库

主要用于存储不同评价主体的评价信息,包括教师评价表(评价号、学号、教师号、项目号、评价分值)、学生自评表(评价号、学号、项目号、评价分值)和学生互评表(评价号、学号、项目号、项目组号、评价分值)。教师评价表的数据由教师输入,学生自评表的数据由学生本人进行输入,学生互评表的数据由项目组成员进行输入。

五、系统的实现

1.系统的开发环境

本系统采用了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5开发环境,使用了技术,客户端浏览器采用了Internet Explorer 6.0,Web服务器采用了IIS5.0+,服务器运行平台采用了Windows 2003 Server,数据库服务器采用了SQL Server 2005。

2.关键应用功能实现

(1)系统数据库连接

系统利用Active Data Objects(ADO)来实现Web页面对数据库访问,访问流程代码如下:

public static SqlConnection CreateConn()

{

string constr=ConfigurationManager.ConnectionStrings["ConnectionString"].ToString();

con = new SqlConnection(constr);

con.Open();

return con;

}

(2)项目组成员管理

该系统的特色主要在于根据项目化课程的特点能对项目组成员进行管理并实现项目组成员之间的评价。系统提供教师添加参与课程的学生名单,通过导出学校教务系统中对应课程的学生名单(EXCEL文件格式),保留学号、姓名、性别、班级四个字段,采用EXCEL文件格式进行导入即可。然后对该课程的学生进行项目分组,形成多个项目小组,添加项目组成员的功能主要利用CheckBoxList、GridView等控件来实现组成员的添加与显示。

(3)项目与评价标准的

针对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和多方面的评价标准,系统设置了教师可以对每个项目进行评价标准和权重的设定,包括教师评价标准和学生互评的评价标准,其中学生自评的评价标准采用教师的评价标准。

(4)用户在线评价

用户登录各自系统后,选择相应的评价对象和项目,系统显示对应的评价界面供用户进行评价。教师登录相应平台后,选择需评价的项目和对应的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可根据该项目相应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实时计算并显示在界面上。

六、结束语

通过合理设计系统的框架结构、功能模块以及数据库系统,本系统不仅实现了对学生学习评价的过程化、多元化,而且还使评价过程规范化、网络化,高效便捷,促进了项目化教学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龙芳.高职项目化教学课程考核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2):147-148.

[2]闫朝升,张承江,李丹.基于Web的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0(4):893-897.

[3](美)Jeffrey Richter 著,李建忠译框架程序设计(修订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司瑞霞,祝建中,张佳. 基于Web的作业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2):181-185.

[5]王冬青.基于e-Portfolio的过程性评价系统设计与实现[J].现代教育技术,2008(8):97-98.

第2篇:对统计学的评价范文

【关键词】学评教系统;双均值偏离法;定量

随着教育现代化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评教成为国内外许多高等院校评判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依据[1]。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如何设计合理的评教体系来获取、分析海量的学生评教数据,并从数据中分析出目前教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成为各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

1.学生评教

学生评教即学生参与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一般是指学校组织学生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评估标准,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及其态度、水平等方面进行的过程与效果的评价,并在客观分析评价结果和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向教师反馈并提出改进要求。

2.双均值偏离数据分析法

教学评价中,各方面影响因素很多,评价方法也不尽相同,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评教的结果进行分析,会产生如下两个问题:考虑尽可能多的指标;指标过多又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同时很多评教指标彼此之间常常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针对目前评教分析方法存在的种种问题,在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原则下,我们制定出一套较为客观的基于“双均值偏离数据分析法”的学生评教系统。“双均值偏离数据分析法”是一种标准统计技术,可用于分析不同标准来源下的数据,可以相对精确地估计最终均值,从而获得更为科学、准确的研究结果。

本模型涉及学生、教师、课程三个实体,学生、教师通过课程相联系,建立如下E-R图,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数据库。其主要思路是:

(1)计算出每位学生给所有教师评价的均值;(2)计算出每位学生对其所有授课教师的平均水平=某一位学生给某位教师的评价成绩-该学生对所有教师的平均评价成绩;(3)计算出所有学生对其授课教师的平均评价水平。(4)进行数据分析,得出最终结论。

此评教分析方法中,最终得出的某名教师在所有学生评教中的分数与不同学生评教平均值的平均偏差。这个平均偏差的值越大,说明学生对该老师的评价与对所有老师的评价相比偏差就越大。如果偏差是正值,绝对值越大,说明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越高;反之是负值时,绝对值越大,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越低。如果平均偏差值接近于0,说明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趋于平均值。故所得的平均偏差能够体现出教师在所有学生评教中的相对地位。总体来看,此评教分析方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教分析方法。

3.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本系统为学生对任课教师进行网上评价的评教系统,系统的使用者分为学生和管理员两种[2]。评教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身份认证,管理员可以对教师的成绩进行统计和分析。

图1 系统流程图

3.1评教系统组织结构

根据系统流程图,系统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基础数据管理、问卷管理、数据统计分析。

(1)基础数据管理。该部分用于提供学生信息、教师信息、课程信息,包括学生信息管理、教师信息管理、课程信息管理。

(2)问卷管理。该部分用于提供评教问卷,包括问卷设计、数据收集、问卷管理。

(3)数据统计分析。该部分用于对学生提交评价的实时管理及对教师的意见反馈,包括教师成绩及排名分析。

3.2系统功能模块的实现

(1)用户及其权限管理。本模块主要用于对学生、管理员登录本系统进行权限验证。

(2)基础数据模块管理。本系统基础数据为教师、学生、课程等数据表,通过JSP技术读取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

(3)问卷管理模块。学生通过本模块完成对问卷问题的评价和提交,所提交数据提交到数据库中。

(4)数据统计分析。读取数据库中学生提交的数据,通过本文所述双均值偏离数据分析法计算出标准成绩和教师的平均成绩,通过标准成绩和教师成绩的差值分析教师的教学质量。

3.3数据库访问的实现

配置Myeclipse及SQL Server2005数据库,建立与数据库的连接。

4.展望

本文设计的学评教系统所实现的各项功能是在笔者团队经过研究、讨论后设计出来的。本系统所用体系是基于双均值偏离数据分析法的一套数据评价分析方法体系,本系统的实施尚需要一套完善的评教问卷来支撑,因此,如何设计一套完善可靠,具有良好信度效度的评教问卷是本团队的下一步科研目标。

【参考文献】

第3篇:对统计学的评价范文

我国医学类院校最早成立统计学本科专业的是第四军医大学,随后中山大学、潍坊医学院、滨州医学院等院校也相继成立了统计学本科专业。该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未来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德、智、体、美等全面和i皆发展,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可熟练运用计算机分析数据,能在卫生行政机关、卫生防疫及医药相关部门从事统计调査、统计分析工作,或在医药卫生、教育机构从事科研与教学等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我院统计学专业本科(卫生统计方向)自2006年开始招生,其培养友案涉及的主干课程可分为医学类(含基础医学_、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统计类、数学类、经济管理类、计算机类、外语及人文社会科学7类课程。其中计量经济学课程作为经济管理类的核心课程之一,属于统计学专业的必修课程。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已经学习的统计学和经济学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掌握计量经济分析的方法和基础理论,通过模型研究经济问题的数量规律,对经济问题的前景做出正确的预测,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统计学理论与方法分析、解决相关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传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评价采用的是终结性评价,即学生成绩由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含考勤、作业)组成。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终结性评价存在重视结果而忽略过程、评价主体单一化、评价内容缺乏全面性等诸多缺陷,而“一考定乾坤“的不公平评价方式也给学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造成一定的考前突击、考试作弊现象ra,不利于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迄今为止,尚没有形成性评价在计量经济学课程中应用的文献,但形成性评价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表明,它对学生成绩的提高具有明显效果,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自信心得到增强M。因此,有必要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应用形成性评价的具体方案进行探讨。

2调查结果分析

自制“计量经济学课程形成性评价调查问卷”调查学生对形成性评价的认识、态度等,以便改进。在2011级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本科学生中,抽取两个班级进行整群调査。发放调査问卷80份,收回有效问卷8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调i。问卷调査结果显示,首先是认识方面,91.25%的学生认为形成性评价的主体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相结合;其次是态度方面,90.00%的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感兴趣,98.75%的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考核实行形成性评价有必要和很有必要;再次是授课效果评价方面,87.50%的学生对教师授课的总体评价是优;最后从结果来看,95.00%的学生认为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对计量经济学的掌握有进步,87.50%的学生自我评价分数达80分及以上。由此可见,在计量经济学考核中实施形成性评价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支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保证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基础上,充分贯彻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增强学习效果,促进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

3结语

第4篇:对统计学的评价范文

关键词:多元化;课程评价;形成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4-00137-02

一、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评价体系的现状

随着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不断深入教学改革,精品课程的陆续推出,课程评价中的常见问题也得到了改善,但是在某些方面仍然需要我们进行改革和研究。

(一)评价形式和手段单一

计算机专业课程评价手段和形式相较过去有了质的飞跃。在课程评价中,开始注重实践环节,重视平时作业;并且期末考试不仅有笔试,而且还有上机操作考核。但是总体来说,评价的形式和手段仍欠全面,如在对作业评价时,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创新能力等因素;在有些评价系统中,学生档案信息不足,学生自评、互评缺乏可操作环境,没有充分借助于网络资源进行课程评价。

(二)过于依赖计算机技术

应用计算机技术是为了将理论更好地应用于实践之中,为课程评价服务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培养目标。但是如果过分强调计算机技术,就会偏离评价的初衷,整个评价也就失去了它的内涵。

(三)传统课程评价中的典型问题

虽然在传统评价中的已经解决了很多问题,但是有些现象仍然存在:

1.评价主体单一

纯粹依靠教师对学生评价,不仅工作量大,而且主观随意性大,从而导致课程评价停留在一次考试或者一个分数。一考定终生,一句简单评语就把学生定格在某一位置。

2.缺乏对学生特征的分析

一般教师手中,仅有学生的一些简单信息和考试成绩,单凭这些简单的数据和信息根本无法对学生的学习做出准确的、全面的评价。

3.偏重成绩评价,忽视对学习者能力、态度、习惯及学习全过程的评价

成绩评价仅仅是对学习者课程评价中的一个部分,另外还应对学习者的能力、态度、习惯进行评价,以及对学习整个过程的跟踪评价。

4.评价信息延迟

课程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就是及时检测学习效果,为下一步学习做好准备,在评价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总结性评价注重是教与学的结果,是对评价者进行全面鉴定,对整个教学做出终结鉴定。因而,在课程评价中应该更重视形成性评价,因为它详细地“记录”了学习者学习活动的全过程,而且在评价过程中,能及时诊断问题和改进问题,评价的时机越早,就越容易迅速解决问题。在计算机和网络迅猛发展的今天,实现形成性评价已经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二、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在线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

针对目前计算机专业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在构建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评价体系时应该要能够实现:

1.能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信息和作品。

2.能适应个别差异的学习和评定过程。

3.能掌握学生在各阶段在线测试中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4.能及时呈现与反馈评价结果。

因此,我们仔细地进行研究和探讨,构建了在线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以学生电子档案袋、在线作业系统以及在线考试练习系统为基础,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导,以数据库技术为支持,面向多元化评价主体,将人评和机评相融合的评价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在线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

三、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在线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功能

多元化的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评价体系并非完全摒弃传统评价,而是利用先进的教育理论,高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全面地考察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

(一)实现了评价的主体多元化

教学和实践环节中的主体包括学生、教师和“校企合作”中企业专家,根据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多元化的评价: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和企业专家评价。

在线多元化评价体系设计了BLOG电子档案袋,可通过它提供的学生日志、个人知识管理、评价交流,教师和企业专家可以收集到学习者自身的创作内容、学习体会和其他人评论或评价信息。BLOG电子档案袋记录了学生的整个学习进程和各学习阶段的发展过程。教师和企业专家可以定期了解每个学生在各个阶段的进步情况,能及时根据学习过程做出综合的和更全面的评价,从而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态度。

(二)实现了以形成性为主导的评价方式

部分学生由于个性原因不愿意主动与教师、企业专家、学生交流,因而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形成性评价,并在评价系统中随时以嵌入方式展示个性化的评价服务。形成性评价可以通过以下策略来实现:

(1)在线测试练习系统。在课程评价体系的试题库中,测试题均有参考答案,学生做完测试题后,提交答案即可获得系统给予的评价。

(2)在线作业系统。在课程评价体系中,在线作业系统是根据多元化评价理论与形成性评价原则开发设计,在线作业系统以围绕如何激发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发挥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而设计,按作业难度分级,引入了I(解题速度)、Z(正确度)、C(创新程度)、G(规范程度)四元作为评价标准,这样评价体系能更好地分析学生的特征,学习方法、习惯和能力,通过多方面的评价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

(3)学习活动统计,即学生参与网站中有关学习活动的统计。譬如在BLOG电子档案袋中统计每个学生发表的学习贴数量、帮助同学解决问题的数量、撰写学习小结、学习心得的数量等等。

(4)评价中心。在此评价中心,每一个学生可以自评和互评,教师可以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企业专家可以评价学生的综合实践,学生也可随时进入评价中心查看他评和自评。

(三)实现了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

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既不是简单考试成绩评价,也不是一句简单的评语;而是对学生的学科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成绩的全面评价。

1.评价学科能力

学科能力的评价是一个较难实现的部分,因为能力的构成本身就很复杂。但就计算机专业课程而言,我们应该评价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情况,把学生的成绩作为参考。另外,也可在线作业系统中的正确率、解题速度、创新度等多个方面来评价学生的学科能力。

2.评价学习态度和习惯

学习态度和习惯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对好的习惯给予鼓励并进行推荐,对不良的习惯要及时指出,并提出恰当的建议。例如,计算机专业课程中的程序设计课题,程序编写的格式直接影响着程序的阅读和理解,如对函数语句给予适当注释说明,语句之间层次关系要进行缩进等等,这些都是良好的编程习惯,这些可在作业系统中的书写规范习惯进行评价。另外,对学习态度的评价可以通过BLOG电子档案袋来进行,可以通过学生对学习资料收集的数量,归类的合理性、学习小结的频率和深度,参与提问答疑的次数来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评价。

3.评价学习成绩

评价学习成绩是指评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评价学习成绩的方式很多,如作业、自测练习、考试等方式。教师可以利用作业系统布置作业,或根据统一的学习进度,利用试题库生成试卷,进行阶段性或总结性测试,所有这些测试结果都将进入每一个学生准备的成绩数据库中,以跟踪学生学习的发展。

传统评价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是否最终达到了各科教学目标,在线测试练习考试系统继承了这些优点,还提供了自动阅卷功能,大大减轻了教师的批阅负担。而它的缺点又在我们开发设计的在线作业系统和BLOG电子档案袋中作了补充的完善。总之,在线多元化的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评价体系既关注评价结果,又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和成长;注重学生学习过程,既兼顾学生的过去,又重视学生的现在,着眼学生的未来!通过这种在线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培养教育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红波.网络学习的评价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5.

第5篇:对统计学的评价范文

关键词 复杂性;学业评价;CAS学业评价;现代教育技术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6-0019-04

An Evaluation of Design and Practice based on CAS Theory//Ouyang Ming, Zhao Tingting, Bai Xiaohui

Abstract For a complex academic evaluation, only to use the traditional standardized test is not enough. The problem of complexity with the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complexity science to solve more suitable. The author attempts from the complex adaptive system (CAS) theory explore design an evaluation, and try to have them used in the practice of academic assessment.

Key words complexity; Academic evaluation; CAS academic evaluation;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Author’s address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China 650091

1 学业评价的发展现状

学业成就评价从20世纪初的教育测量运动开始到现在近百年里基本经历了较为清晰的4个阶段,即:教育测量、以目标为本的教育评价阶段、目标参照的教育评价阶段和人本化的教育评价阶段。从整体上看,学业成就评价的发展从一个简单的数量化测验开始,经过教学目标为中心的阶段,从单一数量化测量的漩涡中走出来并逐渐转向较为全面意义上的评价。不可否认,近年来我国学业评价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总的来说,其指导思想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评价方式仍然以传统的学业评价为主,以考试成绩代表学业成就的现象仍较为普遍,存在“评价内容单一、评价主体单一、追求合作而忽视竞争”等弊端。因此,重新寻求一种注重学生学业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业评价机制迫在眉睫。

2 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为学业评价提供一种 新的视角

传统学业评价具有标准化程序,为了便于预测和控制。传统学业评价利用大样本寻求统计的通则,排除个别的教学状况和现象。然而学生所具有的活性、主动性以及评价环境的复杂性,使得对其评价的过程是充满灵动和不确定性的过程,整个评价的结果是不能完全预测和控制的。由此可见,以简单、线性思维来审视学业评价问题的传统学业评价,面对复杂的教育评价问题是无能为力的。因此,需要找到另外一种新的思维方法来重新审视学业评价问题,以便更好地实现学业评价的功能――这就是复杂性思维方式。

20世纪中叶以来,人们逐渐在自然科学领域认识到简单思维的局限性,于是复杂性思维开始兴起。其中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是复杂性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引领人们从一个新的视角去看待和理解复杂问题,为学业评价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路[1-3]。本文在CAS理论视野下从学业评价自身的复杂性出发,以全新的视角审视现状,认识人及整个评价系统的复杂性,设计学生学业评价。

3 CAS视角下的学业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践探索

3.1 CAS学业评价简介[4-6]

从CAS理论的视角来看,学业评价系统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它具有复杂适应系统的特征:主体的适应性、主体之间以及主体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系统微观与宏观的结合、注重竞争机制。具体来说,CAS学业评价系统具有3个方面的复杂适应性特性:1)学业评价系统中的教师和学生是具有适应性和灵活性的智能主体;2)考察学业评价系统时需将微观与宏观相结合;3)学业评价系统注重合作与竞争机制。

3.2 CAS学业评价的设计

在前文叙述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基于CAS理论的学业评价涉及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任务的设计、评分规则的构建、评价活动的开展、评价结果的达成和反思等问题。其基本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1)制定评价标准。CAS学业评价是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时的具体表现的评价,所以,首先涉及的必然是评价的内容,诸如教学或学习目标。只有确定了评价内容,评价才可以顺利进行。其次是评价标准,明确而清楚地界定学生行为的评价标准对于CAS理论的学业评价的设计至关重要。这两方面中评价内容通过讨论比较容易实现,而评价标准涉及多方面因素。因此,在制定评价标准时要注意4个方面:①评价标准应该是简练、明确、向学生公开并适于师生、生生相互交流的;②评价标准应该从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提出要求,教师要重视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尽量防止出现重知识、轻能力,忽视道德培养的现象;③制定的评价标准应该符合客观灵活的特性;④评价标准的数量不宜过多,一般10项以内为宜。

根据CAS理论的认识论特点,知识是客观的,同时也是生成的、涌现的,而不是静止的、离散的。所以,CAS学业评价制定的应该是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标准,可以在评价的过程中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地参照。

2)设计评价任务。CAS学业评价其实就是对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完成学习任务的表现进行观察和评价。通过评价学生对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说明学生对所学知识和周围环境的适应度。所以评价任务的设计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和开放的环境中进行,这样才能体现学业评价系统的开放性。另外,在CAS学业评价中比较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学生之间的竞争协作能力。因此,设计评价任务要注意:①选择合适的任务形式,通常可以用项目调查、模拟表演、科学实验、作品创作等;②根据学生学习能力,设计出既有意义又能联系教学目标和接近现实生活的任务;③教师要用清晰明了的语言表达评价任务,向学生介绍要完成的任务、任务要达到的目标、任务完成过程中所需要的资源,最后教师将任务评价标准告诉学生,以便学生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

3)建构评分规则。评分规则是在对学生的行为或表现进行评价时,制定的用以凭借的有等级差异或带有权值的标准和说明。通过评分规则得到的分数可以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及其他学生的情况,进而更客观地自评或他评,以便及时调整自己,更好地适应任务和周围环境。评分规则有整体评分规则和分项评分规则,这两种评分规则各有其优缺点和它们适用的范围。对于某一任务而言,两者可以同时使用以增强评价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使用者应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和使用。一般来说,制定评分规则应遵循5点准则:①根据评价标准制定出评价要素,并对其进行客观的描述;②根据所选的评价标准确定各要素的等级,一般来说,3~6个水平层次的划分比较易于操作;③用准确的语言表述等级水平,并赋予每个水平以一定的分值,并将分值与相应的等级水平对应起来;④向学生展示有代表性的样例作品,让学生根据评价规则对提供的样例进行评价;⑤根据学生和教师讨论的结果,不断改进评价规则。

4)组织评价活动。CAS理论认为,系统成员被看做具有目的性与主动性的“活的”主体,这种主体间、主体与环境间进行的反复相互作用是系统发展和进化的基本动因。因此,在学业评价系统中,学生组织过程要依照CAS理论中主体之间合作和竞争两种联系机制,让学生、小组之间在既合作又竞争的情景下完成评价任务,使得学生在自身能力、技能得到提高的同时,其所在团队系统也得到进化。由此说,评价活动的组织过程体现了CAS理论“适应性造就复杂性”的核心思想。

5)达成评价结果。在评价活动结束后,教师将获得的评价信息告知学生,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达成评价结果。在讨论评价结果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视角、多维度地进行评价,要支持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6)反思评价结果。学业评价系统作为一个复杂适应系统,其本身的优化是一个不断进化、演变的过程。所以,得出评价结果并不代表评价活动的终结,而是要不断循环,不断完善。教师要能够根据评价结果,指出学生已取得的成绩和有待努力的方向,帮助学生反思自己的得失,明确自己与目标之间的差距,确立以后发展的方向,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从而实现评价促进发展的目的。同时,教师自己也应当从评价结果中认识到教学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不断改进教学。在反思评价结果的同时,师生可以根据学生在完成此项任务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对评分标准和评分规则进行修改,不断完善,以便下一次评价活动更有效地进行。只有评价不断地总结、积累经验,才能越来越适应促进学生发展的需求。

3.3 CAS学业评价的适用范畴

与任何评价方式一样,基于CAS的学业评价也不是万能的,有一定的适用范畴,它解决不了学业评价中的所有问题,如同学业评价解决不了所有的课程与教学问题一样。笔者认为,基于CAS的学业评价主要适用于形成性评价方面,旨在加深认识,从而改进工作和学习;如果将其用在判定学生等级、升学考试等方面,CAS理论的学业评价的优势可能就会变成弱点。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力图扬长避短,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限制条件选取适合的评价方式。

3.4 CAS学业评价的实践探索

作为一种新的评价方式,基于CAS理论的学业评价不应是一种纯粹理论上的建构,而应是实际的、具体的评价的应用。因此,本文选取云南大学07级A班的公共课程“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案例分析对象,以期通过观察与评析评价过程引发进一步的思考。

1)实践背景。A班是一个由财务会计教育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市场营销教育专业组成的专业综合班,共有129名学生,男女生人数比例均衡。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日常行为习惯较好,每节课到课率保持在80%以上,学习气氛较浓厚。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作为高等院校师范类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旨在帮助学生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更好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当今教育技术能力已成为现代教师应该具备的一项重要的专业能力,而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其实质是一种教学问题求解,侧重于问题求解中寻求方案和决策过程。它不是发现客观存在的、还不为人知的教学规律,而是要运用已知的教学规律去创造性地解决教学问题。所以要让学生掌握教学设计技能,不仅要知晓相关的教学原理和规律,更重要的是运用相关的教学规律设计具体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教学设计水平,必须要对症下药,了解学生教学设计水平现状。而传统、静态的考试无法实事求是地考查学生教学设计的水平。根据教学设计根植于实践的特性,以及在学业评价系统中主体之间存在的两种相互关系――合作和竞争,在现代教育技术课上尝试CAS理论的学业评价,想通过关注学生完成评价任务的实践过程,发现学生教学设计和其他能力方面的不足,并以此来促进学生教学设计能力和提高相关素质。

2)实践过程。

①CAS学业评价的导入。首先,在正式实施CAS学业评价之前,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教学设计学习的动机,帮助学生走出以往传统学业评价的应试阴影,改变学生的学习目的,使其了解学习教学设计不仅需要知道相关教学理论,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利用相关理论进行具体教学设计的技能,掌握教学设计技能是提高以后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其次,让学生了解CAS学业评价的目的:用相对客观公正的方法综合评价学生的教学设计技能水平;及时反映教学设计学习和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改进学生教学设计能力提供确实的依据,同时为学生发展提供方向性和具体性指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信心,并且提高学生之间的协作力。

②CAS学业评价过程的规划:精心编写CAS理论的学业评价实施活动表,将实施评价的具体安排和师生活动及相关说明罗列出来,打印后发给学生,让他们明确自己在评价各个阶段的具体任务。

③实施CAS学业评价的步骤。

a.告知评价标准。Grant Wiggins曾说过:如果我们的目标是让人们在重要的任务上表现得很好的话,那么一个你既不知道任务也不知道判断标准的评价不仅是不公平的,而且是非常愚蠢的[7]。因此,在实际开始进行评价活动时,必须先对评价活动进行解释,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理解评价的要求。评价标准:了解教学设计的一般操作模式和方法;能运用合适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绩效,具有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基本原则。

b.告知学生评价任务。首先,选择“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的“计算机的教育应用”一章做教学设计方案,设计内容包括计算机的教育应用概述、计算机管理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课件等。其次,根据以上设计,制作完成一个与之配套的多媒体课件(PPT)。再次,作品提交要求:教学案例设计要符合教学设计的一般理论要求和学生的实际;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要求满足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技术性、经济性;说明素材来源;考试作品提交的形式包括文字(电子版)教学设计方案、PPT课件。

c.告知评分规则。根据作品的形式和评价过程所涉及的内容设计3个方面的评分规则:教学设计案例评分规则;多媒体课件评分规则;演讲评分规则。

d.开展评价活动。按照实施计划开展CAS理论的学业评价,但并不是严格遵守计划,可根据评价过程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实施步骤。评价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表现,及时搜集相关评价信息并做记录,根据评价目标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e.达成评价结果。教师搜集评价过程所涉及的所有评价信息,将其整合得出最终的评价结果(包括各小组的分数和各小组成员的分数),并将评价结果告知全班学生。

f.指导学生反思评价结果。将每个学生的评价信息(自评、互评、教师的评价)汇总,指导学生在自己的评价信息中反思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同时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教师整理评价信息,作为完善下次评价的借鉴。

3)实践结论。通过对实践过程的反思以及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总结出CAS理论的学业评价在实施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问题:①CAS学业评价占用了比较大量的时间,使学生难以兼顾各个学科的考试和复习,而由于教学时间较紧,会导致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难以完成教学计划;②由于学生数量较多,所以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帮助和引导不够充分;③由于学生平时缺少相关的评价经验,还没有从心理上摆脱传统考试方式,使得他们对新的考试方式一时难以适应,一般不能在第一次评级活动中有很好的表现;④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能力有待提高,否则会造成比较严重的评价结果不公平现象;⑤在实施CAS学业评价以前教师要在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上加大力度;⑥由于评价过程设计与实施比较繁琐,所以对教师的评价技能与组织能力都要求较高。

4 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从CAS学业评价出发,设计基于CAS理论的学生学业评价并将其付诸实践,探索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并界定该评价的适用范畴。鉴于笔者时间和精力有限,本实验研究只是对大学三年级现代教育技术学科CAS评价的一次尝试,其所作的结论效度只局限于大学现代教育技术学科,对于是否可以推断CAS评价在其他年级以及其他学科的应用情况,还有待验证,本研究只提供参考。为了提高CAS评价的说服力和实用性,还需结合更多的实际操作。

参考文献

[1]吴兰平.教育系统及教育评价的复杂性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2.

[2]吴兰平,靳云全.复杂科学原理与教育评价[J].交通高教研究,2003(3):11-12.

[3]朱建业,史敦杰,王丽娜.复杂科学视野中的军校教育评价[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30(3):66-68.

[4]欧阳明,白晓晖,高山,等.CAS理论在创新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0(S1):148-151.

[5]陈禹.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及其应用:由来、内容与启示[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1,9(4):35-39.

第6篇:对统计学的评价范文

关键词:矿井通风系统;安全;可靠性评价

对于通风系统可靠性的评价,不但能获得其可靠性,还可以发现它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优化系统提供参考条件。评估的目的是提高可靠性,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保证人身安全,提高采矿效率。

1 矿井通风系统安全可靠性评级体系建立的原则

1.1 建立原则

为了保证系统的安全,第一步先要构建一个完整的、科学的、合理的评价标准,这是实行评价方法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可以直接影响到最终评价的准确性。系统的建立是对它稳定性的可靠衡量,具有很高的科学基础。

1.2 科学性原则

在建立该安全评价体系的过程中,首先要遵循原则为科学性原则。要建立在国家规定的标准评价方式基础之上,结合自身的矿井环境特点,建立好符合自身的安全评价方式,以便全力保障该系统能够可靠实施。

1.3 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是建立安全评价体系的重要部分。无论从理论上讲,评价体系建设的安全性是多么的完善,如果在运用别麻烦或可行性不乐观,那么建立这个系统都是毫无意义的。所以,在建立系统的过程中,对最大程度上把相关程序进行简化,注意工作的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工作流程,不仅要让评价过程变得简单、方便、高效,更要有资格进行最终评价标准。

1.4 普通性原则

在评价指标的制定过程中,应该对相同的原因进行探讨。对待问题,要细致入微,这样可以把矿井内部的情况挖掘并分析出来,结合实际情况解决问题。

2 矿井通风系统安全性评价方式分析

在安全评价方法中应用解析法,第一步就是需要建立一定强度的数学模型,然后根据数值结果用数学模型计算,得出安全标准体系。解析方法包括网络分析方法、状态空间分析法和故障树分析方法。

2.1 解析法

2.1.1 网络法

使用这种方法进行分析评价时,首先,基于系统的总体和详细的分析,规划出不同的子系统,不同子系统之间建立一个良好的网络,运用网络的各种优势可以针对各式各样的单元格,把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判断,避免由于不合理单元格出现的问题。这种方法相对比较简单,操作方便,但仅适用于单一的通风系统,对安全性指标的计算具有很大的益处。

2.1.2 状态空间法

一般来说,状态空间法的使用是对系统状态和工作中可能出现问题的显示,因此是状态指示器。这种方法在单元格比较多的系统中应用较多,还有无法独立修复的系统中也比较常见。利用故障概率的方法可以准确地计算出故障概率,同时可以对故障频率进行检测,也可以在故障维修时得到准确的判断。

2.1.3 故障树分析法

故障树分析法应用,主要是利用系统故障和单元出现的问题进行系y的分析,把得到的结果建立成了故障树结构模型。根据数据的分析对出问题的概率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各子系统之间因果关系以及存在的问题是十分明显的,其特点是建立模型精度高,数据清晰。然而,这种方法也存在缺陷,加入计算量随着结构的增加而增加,就不能用于处理相关问题上。

2.2 统计模拟运算

在使用统计模拟运算方法中,其主要特点是将整个系统分为无数个子系统,对不同子系统进行概率评估,以获得结果。这种方法是一种实验统计计算方法,其结果是直观的,在处理随机性较强的问题时,安全性评价结果的计算更加精准。但是这个方法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来计算,而且统计数据也很强大,结果越准确,用的时间越长。

3 矿井通风系统安全评价方法发展展望

安全评价方法是一个非常冗杂的交叉性学科,关系到矿井系统的许多方面,包括矿井通风系统、统计数据分析、安全评价和可靠性工程等多个方面。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标准和科学实践。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着重的探索方向特别需要注意以下三点的问题:第一,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必须是动态的。第二,系统安全评价的措施必须科学合理。第三,系统的安全评估方法必须与矿井中的其他系统相结合。

4 结束语

总的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通风系统的可靠性评估进展,在工程学,统计和应用数学等学科的结合也会对可靠性评估理论的展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陆韬.矿井通风系统可靠性评价方法及其发展趋势[J].煤矿开采,2016,04:1-3,7.

[2]于强,郭辉.矿井通风系统可靠性评价方法及其发展趋势[J].科技风,2016,02:133.

第7篇:对统计学的评价范文

【摘要题】远程教育

网络教学评价属于教育评价的子范畴,具备了教育评价的三方面的含义,即价值判断、评价发展和参照标准。然而,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又具有其独特的个性,如教与学活动在时空上的分离、教学的实现需要可靠而安全的网络传输系统、学习者的学习主要是自主学习(学习者需要一定的自控性等等)。因此,网络教学评价也表现出其独有的特点:

·注重过程性评价,强调对网络教学的过程进行实时的监控。网络教学评价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利用及时反馈信息来指导、调控甚至补救网络教学与学习活动。

·对运用教育技术实施智能教学以及对利用探索、发现、竞争、协作、角色扮演等一系列策略教学的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价;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自控性、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价。

·评价对象广泛,不仅仅对传统教学系统的四要素即学生、教师、教学内容与媒体(网络教学支撑平台)进行评价,还对学习支持和服务系统进行综合评价。

·实现网络教学评价系统与网络教学支撑系统的无缝结合,利用网络教学支撑系统的教学活动记录功能搜集评价信息,实现对网络教学的动态评价和动态调控。

·充分利用互联网络的技术优势,缩短了评价的周期,及时反馈评价结果,便于及时调整教与学的策略,而且能够降低学校管理部门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的技术要求和费用。

一、评价对象

基于网络教学评价的特点,我们提出建立如下网络教学评价的模型。它包括学生、教师、学习资料、网络教学支撑系统、学习支持与服务系统五大方面。每一个方面都包括若干评价子项。

附图

图1网络教学的评估范围

从以上模型可以看出,网络教学的评价依赖于网络教学评价系统实现。评价的因素有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评价方式包括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而且更加关注形成性评价的促教与促学作用。

二、评价方式

根据评价工作的任务和发生的时间,评价通常可以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而对于网络教学来说,为了便于提供适于学习者特征的学习目标、内容与策略等,还需对学习者进行诊断性评价。

网络教学的诊断性评价,依据评价目标对学习者的现有知识和能力进行测量,对学习者的知识背景、学习条件、学习要求、学习态度等由问卷来获得了解,并根据测量的数据和问卷的统计给出评价结果。这样就能在教学中,依据评价的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组,对不同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依据不同学习者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选择适当的教学进度、策略和方法。这种评价方式只针对学习者进行。

网络教学的形成性评价,注重在实时的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对网络教学系统进行跟踪和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反馈给被评对象,并制定补救措施、执行补救方案。在跟踪检测的同时,还应注重对学习者的主动性、态度、学习进展等进行调查,并给出描述、提醒和建议。在教学程序之后,教师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对其进行评价,从而决定教学程序的教学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教学效果,有哪些优点,不足之处又在哪里,对下一阶段的学习给予激励、提示和导向,对教学提出调整和改进意见。同时,还要注重对教学系统的改进。教学系统的完善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只有不断使教学系统的性能提高,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要,网络教学才会得到持续的发展。

总结性评价一般发生在某一个阶段的教学完成之后,目的在于评定教学目标的达到程度,检查教学工作的优劣,考核学生的最终成绩,把握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等。在网络教学中,总结性评价将对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和教师的教学状况给出最终的评价与结论,其涉及到学生的结业、毕业、评奖等和教师教学效果的评定。

三、评价要素

但是在网络教学中,学习者不再从教师那里直接获取信息,而是自主地在网络教学支撑平台中进行各种学习活动。要保证学习者顺利进行学习并取得成功,就不仅要考虑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和媒体四个要素,还要考虑其是否具有比较完善的学习支持系统和学习服务系统。

1.对学习者的评价

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网络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向学习者提供学习的途径、资源和方法,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认知和元认知策略,最终获得个体的发展。因此,对学习者的评价是网络教学评价的主体内容。网络教学注重对学习者的态度、意义建构过程的评价,目的在于一方面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另一方面做出评价和反馈,提出提示和建议信息。具体来说,它又包括以下几项:

——交互程度。目前,许多网络教学仅仅将网络技术当作课本搬家的工具,网上的学习资料是大量的文本、图片资料,学习者的任务是阅读大量的材料,然后去做教师设计好的练习题。这种网上学习对于学习者来说,只是资料的浏览和练习,这对学习者的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远程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都已充分表明,交互对于学习动机的激发与保持、远程学习的成功是极为重要的。事实上,Email、BBS、聊天室、视频会议等网络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已使网络环境下的交互相当便捷,在教学设计时应考虑利用这些工具来促进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与学习材料之间的交互。对学习者交互程度的评价可以通过记录学习者利用网络教学支撑平台中的各种交流工具辅助学习进行,如根据讨论区发表的文章(发言)质量及数据总量等信息提供给系统学习者意义建构过程的信息、提供学习者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参数和学习者学习态度的参数;根据聊天室的发言次数及发言数据量提供学习者对所学知识认知程度的信息、提供学习者与人合作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的参数。

——答疑情况。在网络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需要向教师或相关专家请教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事情。通过答疑,学习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学习的主题,促进知识意义的建构。答疑情况可以通过学习者请教的问题数、浏览问题解决的次数,以及提供解决方案的次数等信息,反映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理解程度以及主动学习的参数。

——资源利用情况。学习者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及互联网资源进行学习是网络教学的一大优势。通常这一优势会被教师充分利用。学习者对资源的利用不仅指利用教师或互联网提供的资源,对体现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意义建构过程来说,更为有价值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上载的数据。这里的资源包括课程本身(通常是教师提供)的资源和互联网资源。前者包括对网络教学平台及其中的资源(如问题资源、电子图书馆)的使用情况,如记录学习者登录系统的时间及注销登录的时间来确定学习者的在线学习时间,通过课程内容页面浏览范围和次数来提供学习者学习范围、进度的参数和信息,利用问题资源的浏览情况及电子图书馆资料的浏览来了解学习者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利用学习者向问题中心提交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在讨论区或聊天室的发表情况,以及在电子图书馆中发表的资料甚至是对网络课程的修改来提供学习者学习的态度、对学习主题的理解、问题的解决、学习策略的调整以及意义建构的相关信息;后者包括利用浏览器或搜索引擎来浏览互联网资源的情况等。

——作业。根据作业完成情况与得分,提供学习者平时知识点掌握程度的信息和作业完成情况的信息,评价系统据此生成反映学生知识点掌握程度的曲线和作业完成情况的提示信。作业的设计不能只强调对知识点的考查,而应注重对学习者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查。

——考试。考试是对学习者的网络学习情况作一阶段性的评定。对于学习者来说,考试不是目的,而是一种促进更佳学习的手段。评价系统据此生成学习者知识点掌握程度及问题解决情况报表,并对学习者的下一步学习提供改进意见。

对学习者的评价可以通过教师评价、同伴评价以及学习者自评进行。不同的学习方式可以采用不同的评价手段,如协作学习效果的评价,可以通过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和自评实现;而对于自主学习,采用自评手段更为有效。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进行的多是自我建构的学习,即使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中,对不同学生学习的内容、途径可能相关不大。如何客观公正地对他们学习的结果作出评价就变得相当困难,很明显,对他们实施统一的客观性评价是不合适的。事实,最为有效的评价是让学习者去完成一个真实任务,并让学习者对自己的意义建构情况作出合适的评价。不管是教师评价还是同伴评价,并不能真正决定学习者意义建构的评价,这两种评价手段的最终效果只是用来促进学习者的自我评价。

2.对教师的评价

网络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提高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对教师的工作提出改进意见,不断地调整教学策略和提高教学质量,网络教学才能获得持续发展。在网络教学环境中,学生与教师的地位发生了改变,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助者而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递者,信息的传递主要由网络系统完成。网络与教师所提供的教学资源作为主要的学习内容仍然是主要的教学信息。由于网络教学是师生异地,学习者可以在不同的地点学习,网络教学提供异步和同步的学习方式,单单一个教师不可能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因此在网络教学中依据分工的不同把教师分为主讲教师和助教。主讲教师主要是依据教学目标,采取教学策略和手段,对学习过程进行组织,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上、上载、修改,对教学资源上载、修改。助教主要是辅助主讲教师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课件的制作,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依据教学目标给以解答。

与对学生的评价一样,对教师的评价也同样不能“一试定终身”。对教师的评价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师生交互程度、作业与答疑情况、教学活动的组织、学习材料的提供和学生的考试情况。

——师生交互程度。对学习者是否关注,是否有效组织讨论区和聊天室的讨论,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评价,及时鼓励学生,以及该教师的课的学生发言人数、发言量、发言时间,据此提供对学生的关注程度参数、教学策略使用、教学组织情况信息,以及提供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感兴趣程度的信息。

——作业与答疑情况。针对不同学生设计合适的作业,对学生的作业及时批改以及给予适当的助学意见,浏览学生所提问题的次数及回答的题目数,据此提供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关注程度的参数和对学生的疑难问题的解决程度的参数,系统据此在反馈系统中生成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程度的曲线。

——教学活动的组织。用登录时间与注销登录时间来确定教师的在线教学时间。教师应及时规范和调整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以及对学习者的信息搜索与获取能力进行引导。

——学习材料的提供。教师上载有效资源的数量,以此提供他组织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的信息,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料是否足够新,并是否及时更新,据此来提供该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程度与满足学习者需要程度的信息。

——学生成绩。由学生的平时成绩、考试成绩而来,这是对教师评价的参考指标,但不能以此为准绳。

3.对教学内容的评价

网络教学中的教学内容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仅指教师提供的网络课件,还包括教师提供的其它学习资料以及互联网提供的巨大资料。对网络课件的评价包括课件的内容、结构与导航、练习与反愧技术、交互性等五个方面,这些信息可以以调查问卷的方式由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填写。

——课件内容。是否适于网络教学,教学目标是否清楚、可以达到;能否激发学习兴趣以及深度讨论;是否及时更新等,以学生应用课件的次数和频率来作为课件是否符合学习者要求的依据。

——结构与导航。导航是否合理、使用方便,页面超链接清楚一致;具有学习过程记录功能,便于学习者随机进入学习内容;有引航功能,使网络学习者不致于迷航。

——练习与反溃练习设计有利于学习者知识技能的发展与策略、态度情感的培养,有利于对教学的支持,及考虑学习者的实践能力;反馈及时且激励学习者。

——技术性。课件安全可靠,易于使用,对学习者的技术要求不高,能支持不同学习策略;获取信息、处理加工信息便捷,适于个别化异步学习;页面、图标的设计协调一致。

——交互。交互响应及时,能满足师生、生生不同的交互需要,对交互的参与度能进行记录。

对其它学习资料,则关注其是否获取方便、信息的搜索冗余是否足够小等。对教学内容的评价通常是形成性评价。

4.对网络教学支撑平台的评价

网络教学支撑平台的评价包括技术系统和教学系统的评价。

——技术系统。即网络系统本身,是为教学活动提供的技术平台,指系统的安全性和传递系统的高度可靠性和稳定性,对用户的信息加密、备份。

——教学系统。是指平台能够提供实现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讨论学习和探索学习的策略支持系统,如答疑系统(提供多种答疑渠道)、自主学习系统(提供有效的资源和讨论学习、协作学习、探索学习的工具)、辅助教学系统(提供方便的教学设计模板,协助教师完成课程的组织和课件的制作),及课程与教学计划、评价时间及方式等信息。

评价数据的获得可以通过评价系统稳定工作时间、系统工具的利用率、系统资料的丰富程度及利用率等途径获得,而获取方式则可以是管理员、教师、学生的反馈信件以及问卷调查。

网络教学评价系统一般作为网络教学支撑平台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通常包括质量指标生成子系统、数据采集子系统、数据分析子系统、反馈子系统等组成部分。

5.对学习支持与服务系统的评价

对于网络教学来说,学习支持与服务系统同课程与媒体一样,对教与学也相当重要,只是它对网络教学的影响是非直接的,通常包括管理与资金支持、电子图书馆等。具体来说,它包括以下几方面:

——对网络教学平台。提供功能相当齐全的网络教学支撑平台,并且负责对平台的管理、维护,建立比较完善的管理机制,保证网络教学的安全、稳定实施;对教师和学生提供简单明了的使用指南。

——对教师。提供比较完善的教师培训计划;提供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应用各种教学策略的资料和模板;提供便于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和师生交互的技术支持;为教师评价学生及系统提供可参考的量规;对教师的评价反馈合理及时,能促进教师的教。

——对学生。提供平台的使用指南;为学习者提供学前指导,包括通过诊断性评价确定学习者的初始能力、认知风格等,提供学习者学习方法的建议等;采取适当措施保证学生与教师或其他学习者的交互,以及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及时、准确的回答;电子图书馆提供的资料足够丰富,并及时更新,为学习者的实践与问题解决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提供学生自我评价的参考量规以及方法指导,对学生的评价准确及时,能激励学生的学。

四、评价过程

网络教学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尽管对不同评价对象的评价方式有很大的不同,但都经历准备、实施、处理、反馈四个评价的阶段。如下图所示。

附图

图2网络教学评价过程流程图

1.准备阶段

①确定评价对象和评价目标。

②选择信息来源和信息处理方法。针对既定的评价对象和评价目标,确定评价的信息来源。信息来源有考分、系统量化评价指标、评价量表、活动记录日志、轶事记录、反馈信件等。再结合指标体系,确定选用何种信息处理方法。

③生成试卷或评价量表、调查问卷、质量诊断表。由于网络平台提供了题库、评价项目库、问卷库与指标体系库,因此在评价的准备阶段,评价的组织者(或系统管理员)可以从试题库或问卷库中选择已有的问卷,或者手动或自动生成试卷、问卷或评价量表、质量诊断表。系统的开放性使得评价组织者或系统管理员可以在专家的指导下修改已有的试题或评价项目,或增添新的试题和评价项目。

评价项目库是在专家的参与组织下建立起来的,包括了评价者、评价对象、评价类别、评价内容、评价项目和权重。

2.实施阶段

①测试或发放评价量表。如果是测试,则在服务系统发出测试时间、规则等信息;如果是发放评价量表,则提示回收时间,同时把评价量表发放到个人电子信箱中。

②获取信息,去除无效信息,进行误差诊断。统计发放数量和回收数量,去除无效量表,以确定此次评价的有效性。

3.处理阶段

①依据权重对信息自动进行处理和统计。

主要是系统依据权重自动统计评价量表的得分。

②分析统计信息、进行综合判断。主要是评价人员依据权重对评价量表、活动记录日志、轶事记录、反馈信件等信息进行统计和综合判断。

③形成综合判断、分析诊断问题。评价的目的是为提高教学和改进系统提供依据。统计之后,评价人员依据评定标准进行综合判断,写出评价意见;并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形成性评价的评价结论应该包括:对学生表现的评价、劝告和指导性意见;对教师表现的评价、劝告和指导性意见;对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活动的评价、补救措施;对系统的补救措施,课程决策;对教学内容的改进意见、补救措施等。总结性评价的评价结论应该包括对教师和学生的选择性决策。

4.反馈阶段

①反馈前评价。即估计本次评价的质量,对评价工作给以评价,发现评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评价本身的措施。

②反溃对学生和教师评价的反馈方式有:公告、Email。每一个学期都要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学习给与评价;对好的教师和学生在公告栏中给以表扬,对仍然需要改进的学生和教师指出改进方案,并以信件的形式反溃

对系统和教学内容的评价以评价报告的形式做出反馈,指出改进措施,报告给教师或系统管理员或网络站点技术支持人员。

③再评价。教学评价的本身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做出教育决策后,评价进入下一个周期。新的周期开始之前,前次评价的结果采用如何,实际上就是对上一轮教学评价全过程的检验。要通过教学评价对教学进行调整,必须对评价的方案、过程、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为下一次评价提供有效的信息。因而,对评价结果的再评价既是一个评价周期的终点,也是下一个评价周期的起点。

【参考文献】

[1]BadrulH·Khan&ReneVega,FactorstoConsiderWhenEvaluatingaWeb-basedInstructionCourse:ASurvey,Web-basedInstruction,1997.

[2]Jac-WoongKim&Soon-JeongHong,AlternativeApproachToTheEducationalQualityAssuranceModelForKNOU,Internet.

[3]QualityontheLine:BenchmarksforSuccessinInternet-BasedDistanceEducation,Preparedby:TheinstituteforHigherEducationPolicy,

[4]G.F.Barbato,T.BrueningandA.Turgeon,InstructionalEvaluationModel,Internet.

[5]TheCenterforAdultLearningandEducationalGredentialsAmericanCouncilonEducation,GuidingPrinciplesforDistanceLearninginaLearningSociety,

[6]王孝玲.教学评价的理论与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第8篇:对统计学的评价范文

教师评价理论是高职教师评价的理论基础。要对高职教师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就要以教师评价理论为基础。目前的教师评价理论主要有两种:一是控制性评价或奖惩性评价,二是发展性评价。这两种理论为高职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发展性教师评价的主要代表是王斌华,其主要观点:第一,学校领导要注重教师的未来发展;第二,强调教师评价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第三,注重教师的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价值;第四,实施同事之间的评价;第五,由评价者和教师配对,促进教师的未来发展;第六,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第七,提高全体教师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第八,扩大交流渠道;第九,制定评价者和教师认可的评价计划,由评价双方共同承担实现发展目标的职责;第十,注重长期的发展目标。概括地说,发展性教师评价以“建构主义”哲学观为基础,以教师的主体发展为目标,以自我评价为核心内容,是教师通过对教育教学行为的不断反思,从而获得主动发展的一种活动。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评价者和评价对象之间要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实现评价双方的双向互动。本文即以发展性评价理论为基础,针对传统教师评价方式费时、费力的弊端,利用网络强大的交互性、广泛的传播性、时空的开放性、数据收集管理的方便性以及快捷的数据统计、分析功能等进行基于网络的教师评价系统的开发。

二、高职教师评价系统构建

(一)评价系统体系结构

本系统采用基于B/S模式的三层体系结构。最外层为用户层,中间层为应用(WEB)服务器,底层为数据库服务器,用户层是Internet用户,通过浏览器进入系统,应用服务器是业务处理程序,数据库服务器存放数据信息,负责数据处理逻辑,中间层独立于数据存储逻辑和最终用户界面,三层体系结构,用户层和数据层通过应用服务器的双向接口连接,这样只有当应用服务器接收到客户访问动态数据请求时,才和数据库连接,保护了用户和数据的安全。三层体系结构如下图所示。

(二)用户权限设计

高职教师评价系统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平台,收集客户原始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进行数据分析、统计与评估。从信息安全角度考虑,用户被分成两类:一类是系统管理员(超级用户),可以直接查看评价的原始结果,并可对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如排序、筛选、汇总、打印等管理;另一类是学生、教师(领导,督导,专家等)等普通用户。评价系统对用户的要求如下:第一,只有本校学生才能加入评价活动;第二,本校学生只能对当前学期所学课程的任课教师进行评价,并且一门课程的所有学生对本课程的任课教师只能评价一次,一个学生一次可以评价当前学期所学课程的所有教师,也可以评价一部分教师,其余教师以后再评价,但若要继续选课,必须评价完所有老师;第三,学生看不到教师评价的汇总结果,只有系统管理员才有权收集信息,并有权对评价信息进行排序、筛选、汇总、打印输出。

(三)评价系统功能

通过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及淮安地区学院教师评价的需求分析,确定高职评价系统应具有以下功能:第一,系统设置完备。可以动态地设置学期、院系、教师、学生、班级、课程等信息,系统使用灵活,适用于各种高职院校。第二,系统功能强大。(系统管理员能看到的模块)实现评分的自动计算,显示全部评价结果,按教师姓名或编号查询、显示各教师的平均成绩,可以选择查看个别评语,可以按最终成绩排序等功能,登录日志,评价报表,数据导出为EXCEL,站内邮件等。第三,图表功能。教师的评价总成绩,单科的评价成绩可以方便、直观地通过系统绘制功能绘成图表。第四,灵活设置评价权重。根据不同用户,系统可以设置不同的(学生,教师)评价指标,全方位地让学生、教师参与评价,比较客观地反映真实的结果。第五,评价结果的深度挖掘。对评价的结果进行系统统计和分析,获取有益的数据和信息,得出教师的突出优点,需要提高的方面,对教师教学评价进行完整和全面的管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第六,评价系统的公正性和保密性。为了提高投票的公正性,只有本校学生才可以进入系统进行评价(每个学生或教师有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为了保证投票的真实性,系统采用不记名投票的模式,不显示评价人的身份信息。

(四)评价系统关键要素

明确、具体、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做好高职教师评价工作的关键所在。评价指标是否合理、科学、全面,评价体系是否可行,将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因此,评价系统的开发,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键要素:1.评价指标。高职教师评价系统评价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建立适合学院专业和学生特点的,具有全面性、代表性、定量性、可操作性和形成性的评价指标,是评价活动的基础,更是保证评价有效的重要因素。评价指标要能充分反映高职教育的总体要求、教学质量形成的内在规律和学院特点。为了保证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完整性,一级指标要从大方向入手,评价指标要具有代表性、定量性、可操作性,二级指标数量要适中,内容具体避免了过于抽象和模棱两可,相互区分度高,便于学生理解和把握,使评价结果客观公正、真实有效。2.评价组织。我院有近一万名全日制在校学生,五百多名教职工,八个二级学院(系)实施大规模的学生评教,只能采用现代化的网上评教。评价系统是教务管理平台下的一个模块,和课程管理、学籍管理、成绩管理、课务分配系统、选课系统等教务管理在一个平台下,一学期一次的大规模评价活动由教务处、学生处组织,二级学院的学生管理负责人、辅导员和班主任共同组织实施。网络平台支持下的评价活动为学生评价(评价的重要内容)提供保障,教师(或督导员)评价由教务处组织并实施,其中学生只有对教师评价完,才可以选课。3.评价信息处理。网上评教组织实施后,评价的原始信息必须通过处理,挖掘出通过一定选项所反映出的深层次问题,对参评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归纳,找出优秀教师好的地方,差评教师不好的原因,由计算机进行汇总,分析统计、排名,生成报表,对成绩及评价意见和建议、排名表等进行打印。4.评价信息反馈。评价最终结果是要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学院教学整体水平,所以评价的结果反馈也是重要的一项,教务处对评价后的信息进行挖掘,典型的优秀教师要进行全院宣传,同时指出差评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帮其找出具体原因,明确改进方向,并由院督导在以后教学中跟踪该教师的教学情况。同时,在发展性评价理论指导下,评价成绩只作为教师职称评定、年底评优的参考,不作为硬性指标(但有一个改进时限),构建一个相对规范、合理的竞争激励机制,确实推进教学观念的转变,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五)评价指标设计

评价指标是教师评价的根本和依据,建立一套评价标准,明确从哪些方面来对高职教师进行评价。高职院校肩负着教学(培养高技能人才)、服务(服务社会)、科研(主要针对应用方面的研究)三大任务,依据高职院校的发展目标、人才培养的社会要求以及高职教师工作的具体特点,评价涉及素质、教学、服务、科研方面,以素质、教学、科研为重点,共包括素质、教学过程、科研能力、服务四个一级指标。1.素质。包括教育背景、实践能力背景、实践技能、师德四个二级指标。其中,教育背景包括学历、学位和专业背景适应教学需要等三级指标;实践能力背景包括职称或从业资格、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外语水平等三级指标;实践技能包括实践性环节,毕业项目工作量,教学、毕业项目中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学,毕业项目中与社会应用的零距离对接等三级指标;师德包括遵纪守法、为人师表,解读学生、关心学生,熟悉高职教育理念,出色完成教学任务等三级指标。2.教学过程。包括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控制和教学效果四个二级指标。其中,教学态度包括严谨治学、自我完善,善于表达、善于沟通,备课充分、授渔于学生,合理掌握理论与实践比例、重技能培养等三级指标;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语言表达、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课堂组织、应对问题的处理能力等三级指标;教学控制包括课堂掌控能力、课程把握能力、社会技能掌握能力等三级指标;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理解、学生能形成系列技能、学生能达成一定操作技能、考试成绩分布合理等三级指标。3.科研能力。包括教改研究、实践研究、科研成果三个二级指标。其中,教改研究包括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研究,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课程内容改革研究,教学方法、手段研究,实践教学研究,项目课程、精品课程及精品教材建设、产学合作情况等三级指标;实践研究包括社会应用对接研究、实践技能研究、承担横向课题、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指导学生参加创新项目、编写实验指导书、应用技术研究等三级指标;科研成果包括承担横向课题,,出版专著、工具书、教材,成果获奖、获得应用等三级指标。4.服务。包括校内服务和校外服务两个二级指标。其中,校内服务包括管理服务,学科建设(学科规划、专业申报),学术交流,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带头人,精品课程团队,特色专业团队,指导学生组织、社团,心理咨询等三级指标;校外服务包括兼职企业、行业、学术团体情况,社会荣誉获得情况,担任比赛评委,全国师资培训的主办或主讲者,社区服务,给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的情况等三级指标。

(六)评价方法及标准

第9篇:对统计学的评价范文

关键词: 教材使用 教材评价 适用性评价

1.实施教材适用性评价的必要性分析

1.1实施教材适用性评价的背景

教育部的高校办学水平评估中对教材的选用提出了要求。然而,教材出版业的现状复杂。由于各家出版社均已走向市场,竞争激烈,教材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不可避免地出现高职教材的低水平重复出版。教材选用的现状不容乐观:任课教师是教材第一选用人,在教材的选用过程中,如果凭教师个人喜好选定版本,会导致选用版本的随意性增大;另外,为了轻车熟路,教师长期使用一个版本,不更换新、优教材,会导致反映新的科技知识的教材得不到及时使用。还有“人情”教材、“包销”教材,教师在选用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有时会难以抵御,这样,教材的选用质量就无法保证。

为完善我院教材选用制度,我院在教材选用管理上专门制定了《教材选用、征订与发放管理办法》。对教材的选用提出了需遵循的原则,对教材选用程序、审核均提出了要求。然而,有制度,无监督,无法保证制度的落实,因此,为加强我院教材选用的全面质量管理,建立和完善我院教材选用质量的信息反馈机制和质量评估制度,需进行教材适用性评价。

1.2高职院校教材管理现状

教材管理的主要职能是供应。现行的高职高专教材管理模式仍然是根据教学计划,按照招收的学生编制教材采购计划,然后向书店、出版社等单位采集、订购教材,再分发给相关学生和教师。“课前到书,人手一册”是教材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目标。

在现行的教材管理模式下,院校的教材管理者不用研究教学规律,不用关注各学科的发展动态,不用了解专业教材内容的科学体系等,只需要按时订购,保证供应,及时结算费用,做到工作细心、认真准确,做到收支平衡即可以完成供应任务。这种教材管理体制是一种单纯服务型的管理体制。

1.3省内本科高校中教材管理工作的状况

我们通过走访省内高校、联系教材供应商,得知我省内部分高校教材管理方式有将教材征订后,由供应商在校内设点直接销售的;也有征订后,由供应商在校内发放教材的,大部分是传统模式。高校征订教材后,由供应商送货,高校教材室发放,最后统一结账,没有得到关于教材质量及适用性评价方面的管理经验。

但是我们省内高校重视教材建设,在编写出版教材方面尤其注重。重点大学均有自己的出版社,如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西北大学出版社等,所以在教材管理方面大部分仍停留在教材供应方面。

1.4国内高校教材评价工作的实例

浙江省台州学院是一所综合类本科院校,在教材管理方面,尤其是在教材评价的工作开展方面规范、全面,给我们以极大的借鉴和帮助。

台州学院教材(讲义)评估标准(人文社会科学类文字教材用)

教材名称:?摇?摇?摇?摇编者姓名:?摇?摇?摇?摇出版社:?摇?摇?摇?摇出版时间:

注:各项指标括号内的分值均为最佳状态得分,评议人可根据教材(讲义)实际水平给出相应的分数。

2.我院教材适用性评价调查表的设计

2.1制定“教材适用性评价标准”的基本思路

台州学院的教材评估表,将评价指标分级为三级,并且加入了级别之间的权重,对于相对重要的内容项目加大权重,并且在每级权重下面所对应的内容指标后又细分二级和三级指标,由此层层细化下去,最后在每项最细化的指标后打分,汇总后得出总分。学生和教师使用同一种表进行评估。

我们认为,教材适用性评价,必须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同时评议,教师和学生的认知和需要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和学生的评议内容要有所区别。在老师评议方面的评价项目要尽量全面细化,而对于学生的评议项目则要简化,另外,评议表要简明,所以考虑不设计权重的计算,语言还要尽量通俗直白,这样便于参加评议的学生打分和最后统计。

2.2评议表的设计

将评议表分别做成教师用和学生用,从不同角度对同一本教材进行评价,综合得到较为公正合理的评议结论。

2.2.1教师评议表必须全面反馈以下教材信息

2.2.1.1教材所反映的设计思想:(1)是否符合国家确定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2)是否符合教育部有关课程设置的最新精神和要求。

2.2.1.2教材的内容:(1)是否科学正确,是否符合最新的科研成果所达成的共识;(2)是否有利于实现教育部规定的有关课程的教学目标;(3)对深度和广度的确定是否符合教育部的有关要求,学习难度、学业负担是否合适;(4)是否注意了内容的弹性(必学与选学的问题);(5)是否注意了与相关学科的联系;(6)是否注意了联系生活、生产实际的内容;(7)是否注意了在内容设计中合理渗透思想教育。

2.2.1.3.教材的编排体系:(1)是否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2)学习的密度和节奏(学习难点、重点的分布情况)是否合理;(3)学习的坡度是否合理;(4)是否注意了与相关学科在进度上的配合。

2.2.1.4教材中具体学习内容的编写方法(具体学习活动的设计):(1)是否适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已有经验,是否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2)是否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3)是否注意了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培养;(4)课文的设计是否合理;(5)练习的设计是否合理。

2.2.1.5教材系列化的安排。

2.2.1.6教材的陈述或表达。

2.2.1.7教材的版式设计:(1)图文的设计和编排是否合理;(2)字体字号的选择是否符合学生的发展心理、学习心理和阅读心理特征。

2.2.1.8教材的编校:(1)字体、字号、标点符号是否一致;(2)是否有错或漏字、图、标点符号等;(3)封面书名、作者名、出版者名和内封、版权页的书名、作者名、出版者名是否一致。

2.2.1.9教材的印装:(1)是否有漏页、错页、掉页、损页;(2)是否有缺损字、污损字;(3)书皮、书心切口处是否整齐规范。

2.2.2学生评议表必须全面体现学生对教材的反馈意见

2.2.2.1教材目标的评价标准:(1)目标是否既符合学生当前心理发展水平,又对他们的心理发展有促进作用;(2)目标是否有一定弹性,可为不同特色的学生提供发展空间;(3)目标是否符合社会需要,特别是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4)目标是否符合学科特点,体现学科特色;(5)目标是否具有可操作性与可检验性,便于教学实施。

2.2.2.2教材内容选择的评价标准:(1)内容是否有科学性,是否反映了科学研究的新进展;(2)内容的广度与深度是否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能否为他们理解;(3)能否为不同特点的学生提供发展空间;(4)内容是否联系社会生活与生产实际。

2.2.2.3教材内容组织的评价标准:(1)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便于他们理解和掌握;(2)是否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功能;(3)组织体系是否违反知识的内在逻辑。

2.2.2.4内容呈现与表达的评价标准:(1)文字与图表的使用是否科学、严谨、规范;(2)表达方式是否适合学生心理特点,易为他们接受和理解;(3)表达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自主使用教材。

提炼出来即:(1)教材内容是否突出、难易程度适当、具有吸引力;(2)教材知识是否具有连贯性、而非重复性;(3)教材理论联系实践是否恰当;(4)教材图文结合是否合理;(5)教材价位是否合理;(6)教材印刷质量是否过关。

对教师用表、学生用表的具体语言表达和设计格式,怎样才能用最简明的语言、最清晰的格式呈现出来,是设计版式的重点。

按照以上思路和原则,分别设计了教师评议表和学生评议表,开展四轮次教材适用性评价的实践,并通过实践情况不断改进和调整评价指标,最终教师评议表如下。

2.3评价指标体系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材使用适用性调查表(教师专用)

注:在相应的位置栏计算并填入相应的对应分数。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材使用适用性调查表(学生用)

注:在相应的位置栏填入对应的分数,每行只能填入一个分数。

3.教材适用性评价工作实施

3.1评价周期及范围

每学期进行一次,全院所有使用的教材。

3.2实施步骤

教师的评议,由各系秘书下发,由各任课教师对教材进行评价,因为评议表条目设计简单、明了,仅仅需要勾选即可完成,所以完成的质量比较好,而且该参加评议的教师都进行了评议。

学生教材使用适用性调查表的调查为了保证评价的可信程度,采取多点取样,每门课程由10个学生进行评价,最后汇总出评分数。

3.3评议结果的处理

3.3.1学生及教师的评价会有一定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且评价指标和办法尚处于初级阶段,评价本身可能具有一定的失真度,均采用分别平均统计。

3.3.2对于评价的结果采取客观、公平、公开原则,主要供教研室和教师参考,使教师对于评价易于接受,并主动改进教材的选用。

3.3.3不宜将评价结果绝对化,不以某人对教材的选用而做出判断。而是需在评价的基础上,对部分教材利用全面评价做出剖析,共选用教材的参考。

边研究边实践,边探索边提高,经过几轮的探索和积累,我们不断总结经验,修订评价标准,优化实施流程,逐渐总结出一套较为成熟的“教材适用性评价”工作的程序及方法。

4.教材适用性评价统计系统的编制

4.1关于编制我院使用教材适用性评价系统的设想

在三个学期进行的教材使用适用性评价试行中,评价标准不断修改完善,基本上能反映出教材的适用性,然而当评价调查表回收后在数据的统计过程中逐渐反映出问题。

起初我们设计的统计表是一个Excel表,分校区、行政班级、班级所在系部、教师所在系部、课程、任课教师、教材名称、出版社、作者、学生打分、学生评价、教师打分、教师评价这13列,当我们录入学生评价的结论时,先录入教材基本信息和使用班级,然后录入学生的评价结论,不同的班级则必须重新录入一遍教材基本信息和班级学生评价,则是另外一行。当我们录入教师的评价结论时,则需要先按教材名称搜索,再按教师所带班级搜索,搜索到教材名称和班级均相符的那一行后,再在教师评价栏内填写教师的评价意见。这样同一本教材,如果是不同的班级使用,不同的教师所带班分列不同行,也就是说,同一种教材如果十个班用就有十行,这样统计表会很长,一种教材的评价会很分散,查询时很不方便。况且,这只能统计一个学期的,如果想看不同学期这种教材的评价统计,则需打开不同学期的统计表。这样难以形成我们所想要的教材库,就达不到统计的预期目的。在评价查询方面,数据的整合,是Excel不能满足的。

淘宝购物的“宝贝详情”和“宝贝评价”启发了我们,我们能否编制一个教材评价系统,录入数据后,经过程序系统的整合,也能展示出我们所评价过的教材具体详情呢?

4.2我院教材适用性评价系统的总体功能

下面是我们所编制的“教材使用评价系统”的主界面,包含五个菜单模块:评价统计一、评价统计二、评价详情、评价录入、基础库维护。

我们在学期末发放收回教材使用评价调查表后,就要分别将每种教材的使用班级的评价使用教师的评价录入“教材使用评价系统”中。现在我们以2012-2013-01学期崔晶老师带的312821和312822两个班级的《电力机车电器》教材为例,对“教材使用评价系统”的各项功能做一简单演示。

4.2.1“评价录入”的功能介绍

点击进入“评价录入”菜单,进行本学期的教材评价录入。

下截图以崔晶老师带的312821和312822两个班级对《电力机车电器》教材评价为例。

4.2.2“统计详情一”的功能介绍

进行教材评价的基本录入后,可在“统计详情一”菜单模块下,按照“按教师查询”和“按教材查询”两种检索方式查看选定学期的教材评价的汇总情况。

4.2.2.1以“按教材查询”方式查看教材的评价汇总情况。

上截图选择“按教材查询”,点击“检索”后得到本学期所用教材的学生评价,这里是以“书名”为重要词条排列。其中就有我们所列举的《电力机车电器》这种教材的总体评价。

由下截图可见选中的“电力机车电器”的评价情况:①其中“评价总数”是“2”,代表本学期有两个班级进行了评价;②其中“推荐使用”是“1”,代表有1个班级的评价是“推荐使用”该教材;③其中“勉强推荐”是“1”,代表有1个班的评价是“勉强推荐”该教材;④不推荐使用是“0”,代表本学期无班级的评价是“不推荐使用”该教材。

结合前一个“教材评价录入”菜单模块,我们刚才分别录入了312821和312822两个班对电力机车电器这本教材的评价:312822班评价“推荐使用”、312821班的评价“勉强推荐”,所以我们在这里就看到了这样的评价汇总。

4.2.2.2以“按教师查询”方式查看教材的评价汇总情况。

下截图选择“教师查询”,点击“检索”,检索到本学期所有教师所带的课程所使用教材的评价汇总。这里以“教师”、“课程”为重要词条排列,其中有我们所列举的崔晶老师的《电力机车电器》教材的总体评价。

由上截图可见:①崔晶老师本学期“电力机车电器”这门课程使用了《电力机车电器》教材这个ISBN号的教材;②评价总数是“2”,即有两个班对该本教材做出评价,(312812和312822);③推荐使用是“1”,代表有1个班推荐使用该教材,(312822班推荐使用);④勉强推荐是“1”,代表有1个班勉强推荐该教材,(312821班勉强推荐);⑤不推荐使用是“0”,代表本学期无班级不推荐使用该教材。

此外,还可以在“按教师查询”选项下,选择“承担单位”,即可显示出该系所有教师本学期所带课程及对应班级给予对应教材的评价汇总。上截图在“承担单位”中选择的是“全院”,因此所列出来的是选定学期的全院教师在这学期所带课程对应使用教材的评价汇总情况。

此项功能操作所得出的信息,有利于按教师所在系统计,反馈给各系部教师,供教师们查询了解所带班级学生对所用教材的总体评价情况,教师在选用教材时参考。这是我们做该课题的重要目标之一。下截图仍按崔晶老师所带课程用的《电力机车电器》教材为例。

由上截图可见:①2012-2013-01学期,承担单位为“电气工程系”的教师所选用的教材及评价情况;②如:崔晶老师使用的《电力机车电器》教材,评价总数是“2”,即有两个班级对该教材做出了评价,其中推荐使用的有1个班级,勉强推荐的有1个班级,不推荐使用的班级无;③通过点击“导出”按钮,导出Excel汇总表,该表即是本学期各班级学生对电气工程系教师所选用教材的评价汇总。通过下发该表及时将该信息反馈给电气工程系的授课教师。

4.2.3“评价详情”功能介绍

可通过录入教材的ISBN号,点击“检索”,“ISBN”号是正规出版书籍的唯一号码。所以,通过输入ISBN好,即可检索出这个号码的书籍的基本信息和在我院使用后的综合评价,尤其是在我院的“历史使用记录”和具体的“评价详情”。

下截图为ISBN号是9787113091156这个教材的情况:可以看到的是《电力机车电器》这本教材,其中有它的基本信息、在我院的综合评价、历史使用记录。

由上截图可见:①看“使用历史记录”:可以看到,分别在2007-2008-01学期,付娟老师使用了《电力机车电器》教材,使用班级是302310;2012-2013-01学期,崔晶老师使用了《电力机车电器》教材。就是说,ISBN号为9787113091156的《电力机车电器》这本教材在我院截至目前共有两个学期,三个班级使用过,有具体使用的教师和班级。②再看“综合评价”:显示:推荐使用2/3勉强推荐1/3,即分母代表全部使用该教材做出评价的总数,分子代表做出该种评价的班级数。就是说“推荐使用2/3”代表:3个班级使用评价中有2个班级评价是“推荐使用”;“勉强使用1/3”代表:3个班级使用评价中有1个班级认为该教材勉强可以使用;“综合评价”框里没有显示“不推荐使用”,即代表无班级认为该教材不能使用。

下截图为《电力机车电器》教材的评价详情。

由上截图可见“评价详情”即:①2007-2008-01学期,302310班对《电力机车电器》教材的学生评价打分为95分,推荐使用;授课教师(即付娟老师)也对该书做出具体的文字性评价,内容已显示,推荐意见是推荐使用。②2012-2013-01学期,312821班打的分是88分,学生推荐意见是勉强使用,312822班的具体学生文字性评价内容已显示,学生推荐意见是推荐使用;授课教师(即崔晶老师)目前还没有对该教材做出评价。

此项功能操作所得出的信息,是对一种教材在我院的历史使用记录的统计和详细评价的统计,无论对我们教材管理部门还是对教师选定教材时查询历史使用和评价详情,都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这是我们做该课题所要得到的重要统计数据,是我们做该课题的重要目标。

5.结语

教材是关系到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选用的教材质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从而影响人才培养质量。要确保高质量教材进课堂,要健全、完善教材评审、评介和选用机制,严把教材质量关,是我们教材管理部门的责任。

我们课题组在研究实践教材使用评价工作的过程中逐步发现,建立教材选用工作评价体系不是一些指标的简单堆积和随意组合,而是根据某些原则建立起来并能反映教材选用工作状况的指标集合。

通过对我院教材使用适用性评价标准和这套评价系统的研发,在教材评价实施过程即学生和教师两种调查表的设计、下发、汇总、反馈等一系列工作,我院所做的教材使用适用性评价工作为我省高职院校的教材管理开辟了一条突破性道路,提升了我院教材管理工作效率。

上述课题虽取得一些成绩,但仍需进一步实践验证,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1)现在使用的教师评议表和学生评议表的格式需要跟评价系统对应;(2)评价标准目前看还适用,是否具有普及推广,仍需要进一步实践;(3)由于经费所限,“教材使用评价系统”是单机版,对查询评价有所限制;(4)“教材使用评价系统”内没有将评议表的全部内容放入,对评价意见的统计比较笼统,以上这些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赵居礼.完善高职教材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3,(10).

[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教高司[2000]19号,2000,3.

[3]吴伯成.高职高专教材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探析[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4]胡格.高校教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

[5]樊润慧.高职院校教材管理发展模式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