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自媒体时代的特征范文

自媒体时代的特征精选(九篇)

自媒体时代的特征

第1篇:自媒体时代的特征范文

【关键字】自媒体 体育受众 行为特征

伴随着互联网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新的媒介技术和形态不断产生和应用于人们的信息传播过程中。自媒体作为媒介技术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深深地影响着传播过程的每一个要素。受众作为传播过程的重要部分,在自媒体语境中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新的特征。

一、自媒体释义

有学者曾将媒体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农业时代的精英媒体;工业时代的大众媒体;信息时代的自媒体。①基于web2.0技术带来的丰富多样的媒介形式,人们已悄然走进一个新的传播时代——自媒体时代。关于自媒体的定义,有学者认为,私人化、平民化、白手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产化的手段(如QQ、手机短信、博客、微博、播客、维基、P2P下载、社区、分亭服务等),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特定个体传递关于他们自己信息的新媒体,称为自媒体;②“自媒体”首先是一个时间性的概念,是超越旧媒体、新媒体历史跨度后,在演进与革新中,在渐变与突变中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内涵和外延;其次“自媒体”是一个媒介概念,涉及媒介的传播特性、传播模式,并在新型传播效果中,展示了颠覆性的媒体奇观和传播生态。③美国新闻学会的媒体中心于2003年7月出版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里面对“We Media(自媒体)”下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

笔者理解自媒体既可以看做是一种新的媒介形式,又是一种新的传播模式。前者是指可以为受众自主、自由、自发地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流的媒介形式,这类媒介形式统称为自媒体,这类媒介与传统媒介最大的区别就是受众在媒介使用权上的极大自主性,这是从微观的媒介形式层面来理解的;后者指受众利用推特、微博等新型媒介形式进行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流的传播范式,这是从宏观的传播模式层面来理解的。

下面就以受众中的体育受众为例来具体探讨自媒体语境中,受众的特征变化。

二、体育受众在自媒体语境中的特征分析

(一)体育受众相关释义

1、体育受众定义

受众研究是传播学的五大研究领域之一,大众传播中的受众指的是“大众传媒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受众是一个集合的概念,最直观地体现为作为大众传媒信息接受者的社会人群,例如书籍、报刊的读者,广播的听众或电影、电视的观众等等”。④体育受众即体育信息的接受者或体育传播的传播对象。

2、自媒体语境中体育受众的特征

自媒体对体育受众的影响从不同的角度和标准来考察会有不同的结果,从体育受众的本身来看,本文试图从心理和行为两个层面来分析自媒体带给体育受众的新的特征。

(1)体育受众心理特征

自媒体一方面从微观上改变着作为个体的体育受众的接收和传递体育信息的心理,另一方面,这些无数个个体的微小的改变聚合后形成规模效应,便会影响整个受众群的心理。在这里,我们引入在传统的大众传播效果研究中一个经典理论“沉默的螺旋”来具体分析。

“沉默的螺旋”理论是德国女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提出的。在其1980年以德文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中,对这个理论做了全面的概括。这个理论假说大致包括以下三个命题:第一,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第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成本过程;第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⑤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作为个体的受众,在接收到信息后,缺乏有效表达自我意见和了解他人意见的途径,很大一部分人选择保留自己的看法,为了避免陷入孤立状态,他们在没有明确群体多数人的观点时,一般倾向于“沉默”。只有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意见时,他们才会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现象最终导致的是舆论的一边倒,很难形成一种理性的社会意见。

在自媒体传播时代,媒介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丰富多样的媒介形式,例如前面提到的:bbs,博客,QQ等,这些媒介的出现,一方面为受众提供了自我表达和获取外部信息的途径,另一方面,由于自媒体传播中,媒介使用者的身份是虚拟或者隐匿的,这为他们公开发表意见提供了便利。受众在接收相关信息后,通过自媒体了解他人的观点,由于身份的隐匿性,他们在心理层面不再迫于压力选择“沉默”,而是通过这些自媒体来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整个舆论的形成不再是一边倒,而是形成“百家争鸣”的舆论热点。

2008年北京奥运会,刘翔因伤退赛,当时整个社会对于此事几乎是呈现一边倒的质疑和不解,仅有少数表示理解的声音。受众在通过电视或者其他媒体了解到这一消息后,也许自己的态度并不是很明确,而当社会上批评指责的声音大于理解和宽容的声音时,很多立场不坚定的受众便附和“多数人”的意见,于是,舆论便以滚雪球式的方式呈现出一边倒。在这种以媒体为中心的传播模式中,受众自我的观点很难得到相应的表达,话语权的缺失,使得受众只能接受传播者的意见。

(2)体育受众行为特征

第2篇:自媒体时代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媒体;现代化;人格

一、现代化与人的现代

实现现代化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但何谓现代化却一直是一个有广泛争议的不断发展的概念。现代化意指社会有能力发展起一种制度结构,它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挑战和需求。现代化包括“工业化、城市化,以及识字率、教育水平、富裕程度、社会动员程度的提高和更复杂的、更多样化的职业结构”等内涵。

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实现的前提和根本途径。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学系著名学者英格尔斯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过程的大量实地考察和个案分析而形成的看法。他把“现代人”概括为12条基本特征:乐于接受新经验、准备接受社会的变革、意见的成长、对信息的测量、时间性、效能感、计划性、可依赖性或信任感、重视专门技术并承认以此作为分配报酬的正当基础、教育与职业的志愿、了解并尊重别人的尊严的品质、了解生产及过程。其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民主参与性、高度时效感、独立自主性和创新开放意识。

人格是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范畴。“人格既包括有内隐的心理特征成分,又必然要触及人类基本的行为方式” 。它是具有个性特征的相对稳定的人类心理或行为特质。普汶在其权威性著作《人格心理学》中指出:“人格是代表个人在对情境做反应时,自身所表现出的结构性质和动态性质,即人格代表一种使个人有别于他人的持久特性”。现代人格是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对社会成员的必然要求,突出表现为动态的随社会发展而变迁的有别于传统的现代行为特征和思维品质,反映为现代社会成员在价 值观、态度、认知、情感、自我意识等心理结构方面的特性,根据“人的现代化”的要求可以概括为独立自主、公平竞争、惜时高效、乐观进取、求真务实、民主参与、开放创新等涵盖内在心态、情感和外部行为等不同层面的价值取向或特征。

二、现代人格的倡导与媒体的“塑型”作用

现代人格是相对于传统人格而言的。传统人格有勤劳、善良、温和、宽容、自强、刚健等积极因素,但同时又表现出克己、忍让、顺从的“奴性”,中庸、圆滑、保守、明哲保身的“智性”,易于满足现状的惰性,强调修身养性、谦恭内省、含蓄内敛而不善于表达自己、表现自己的内向型性格和不重视沟通交流等不利于社会发展进步的特征。传统文化积淀 的深厚影响和西方文化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冲击,共同构筑了中国人富有民族特色的人格特征 。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社会从传统转向现代、现代化建设远没有完成的转型期和发展期,反思传统人格,塑造具有独 立自主、公平竞争、惜时高效、乐观进取、求真务实、民主参与、开放创新等意识特征的现代人格就成为一种必需。

现代人格的塑造也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借助于一些平台来完成。除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组织学习等传统的常规渠道之外,大众媒体以其方便、快捷、日益增大的覆盖率和影响广泛 而成为谁也不能忽视的公共平台和传播工具,成为现代社会中最为重要的“塑型”力量。美国精神分析学派埃里克森提出的“人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对媒介应如何根据个体不同阶段的人格状态及主要诉求来确定媒介策略、实施有效的引导,从而实现对受众人格的积极塑造有深入的探讨。他非常强调家庭和社会等因素对个体进化史(或称社会化)的影响,同时强调 ,在大众传播发达的今天,媒介对个体的影响越来越多地凸显出来。

媒体具有的强大“塑型”作用在媒介功能的版图上占据重要位置已是不争的事实。传播学者 喻国明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头脑中关于‘社会图景’的信息95%以上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获知的。而这一信息获知的渠道依赖,势必要打上深刻的渠道烙印。显然,大众媒介在形成 ‘社会议题’、社会舆论乃至文化价值心态方面,无疑是现代社会中最为重要的‘塑型力量’”。大众媒体将通过新闻报道――主要是典型人物报道、社会生活报道 、各种形式的新闻评论等手段来完成社会赋予它的这一责任。

三、现代人格观照下的媒体报道表现

我国媒体历来有重 视人物报道,通过树立典型人物来为社会公众设立“参照坐标”的传统。媒体自主挖掘、选择的新人新事类报道,都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对现代人格的培育发挥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但是也有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我国人物报道或涉及人物的事件报道的痼疾和通病。

一份新华社“舆论引导有效性和影响力研究”课题组的问卷调查很能说明问题。调查显示:68%的被调查者认为典型报道的主要问题是“都是优点,没有缺点”;61%的被调查者认 为这类报道“模式化、概念化”;50%的人认为是“空话、套话多”;9%的受访者认为是“ 对典型 人物的个性特点挖掘不够”;32%的被调查者认为 “对典型人物的时代特色挖掘不够”。报道手段单一、内容刻板、缺少公众参与、偏离现实生活,都使人物报道的实效离现代人格的要求相去甚远。

四、媒体现代人格塑造职能的重建

媒体人物报道中这些需要反思的问题,对如何理解和设计报道现代人格的议题、重塑现代人格的丰富内涵,在内容和形式原则上有许多重要的启示。

第3篇:自媒体时代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数字媒介 发展趋势 诱因

中图分类号:P631.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6-0244-01

1.数字媒介的特点

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的共同作用下推动了数字媒介的发展,数字媒介发展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生产、生活习惯。以下我们就数字媒介的特征做几点探讨分析。

1.1 智能化特征

智能化特征是数字媒介的核心形态,正是数字媒介智能化这个特征帮助了人类实现了以前在神话故事里才能有的特异功能,能够做到依靠人的身体机能无法完成的事。数字媒介依托先进的科学技术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其科技含量和复杂程度日益提高,其智能化特征贴近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活动,在社会的各行各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给社会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从微观层面看,数字媒介的智能化特征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比如,商务活动电子化、数字化,信息控制下的物联网技术,电视机的定时开机和关机、自动适配显示比例、自动搜索频道,手机智能感应重力、识别语音、自动过滤短信和屏蔽骚扰电话,电脑能够自动安装更新软件,自动判别屏显进入杀毒、节能模式,网络会判别人们所要搜索寻找的信息、自动一键清理修复、自动筛选等;从宏观层面上看,数字媒介的智能化特征会影响着城市的规划、布局,促进智能城市的发展,实现网络城市、手机城市,比如城市的路灯的自动识别开关。随着高端科学技术的被进一步研发出来,媒介智能化的发展将会使智能化城市的建设成为可能。

1.2 网络化特征

当今已经进入全球化社会,数字化媒介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通信技术推动促使下,网络得到了快速发展并被广泛的应用于社会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媒介的网络化发展让位于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可以在同一时间同步视听、进行实时交流,超越时空界域,实现了时空的聚效应,借助于电脑和互联网,让人们可以在技术的视野下看世界。网络集成了多种媒介的功能,可以极大化的发挥各类媒介的作用,比如,随着计算机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和通信网之间的相互借鉴渗透,使媒介的网络化发展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另一方面,数字媒介网络化的快速发展和日益完善,使得网络艺术和审美模式超越了现实时空,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空间。媒介的网络化对于信息的传送、展现、交流和反馈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促进了社会交流的效益。

1.3 多媒体化特征

数字媒介多媒体化通过信息的形式表现出了载体的多样化,使得信息的展现效果更具综合性和交互性。它以计算机作为操控中心,整合集成了多媒体的各种信息技术,对图文视频、动画等媒体信息进行综合的处理和应用,多媒体化丰富了信息的表现形式,使表现效果更加的直观、形象、生动,表现过程融入交互和互动,让受者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多重的刺激和审美体验,从而满足人们在信息交流和传播的过程中的需求。

2.数字媒介发展的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介变革发展的速度突飞猛进,日新月异,我们应该把握其发展趋势,掌握数字媒介的发展方向。

2.1 数字媒介更深化发展

数字媒介将会趋向更加深化的方向发展,通信领域和大众传播领域的传播技术手段将会由之前的传统模拟制式转变为数字制式,使得数字化在信息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数字技术是当代各类媒介的重点技术,各类大众媒介加快了在数字化领域的发展速度,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媒介和新技术手段也不断更新换代,数字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数字摄影、数字电影和数字电视等新型的视觉传媒,同时也带来了影像的数字虚拟化。数字化的最大本质特点就是开放、兼容、共享,其发展会深刻影响着传播格局和媒介自身。数字媒介更深化发展会体现在会渗透于信息处理过程中处理、传输、储存等各个环节。

2.2 数字媒介发展竞争与融合相结合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充满了竞争,在竞争的过程中相互吸收、相互融合,从而不断提高自己。媒介之间的相互融合有利于借鉴彼此之间优点和经验,最大限度的扩大传播的效果,同时还会衍生出更多的媒介表现形式。事实上,纵观各种媒介发展的历程,我们都可以发现他们的发展都不是孤立存在单独发挥社会功能的,而是与其他媒介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比如图文与影像声音的融合才使得电影、电视、广告、动画等媒介形态和艺术形式的出现;书籍报刊和网络、电视、手机等电子媒介的相互融合和渗透形成了网络报纸和手机报纸等媒介形式。互联网是数字媒介得以形成发展的技术基础,它本身就融合了多种媒介形式。从传播的形式看,它不同于电话的仅限于两点之间或两面之间的传播,而是可以同时实现多面多点之间的相互传播。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融汇发展和相互渗透给现代的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各种电子技术之间的区别和界域在相互的交融中变得越来越不清晰,媒介的发展也加速了融合互渗进程。

2.3 数字媒介的发展不断裂变与派生

数字化媒介在不断的融合发展过程中会衍生出新的媒介形态,比如数字版报纸、数字化电视、数字电影、虚拟影像、仿真场景和3D动画等等,也即是所谓的新媒介形态。新媒介形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因为没有一个媒介是永恒不变的,新只是相对而言,会随着更新媒介形态的出现而变老。在以后的发展趋势中,将会产生像手机、像网络又像电视的新数字媒介裂变和派生出来。媒介的发展历程就充分展示了媒介是一个不断裂变和派生的过程,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媒介在不断探索发展出满足人们需求的形态。

3.结束语

在媒介的发展变化进程中,数字媒介得益于现代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而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成为了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媒介形态,并深刻的改变着人们日常生活。数字媒介跟随时代的发展需求逐渐分裂和派生出更多的形式,构成了独特的社会意识形态。因此,研究和分析数字媒介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钟哲明.浅谈新媒体艺术创作中的技术与观念[J].社会科学战线,2012(03):24.

第4篇:自媒体时代的特征范文

教学设计概况

标题:《新媒体时代,信息的鉴别与评价》

使用教材及章节:《信息技术基础》(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二章第三节

教学分析与设计思路:为使学生对新媒体时代下的信息及信息活动特征形成更深刻的体验,进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鉴别与评价,笔者选择了曾一度在各视频网站、社交网站及手机网络媒体被“刷爆屏”的典型案例――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作为素材。通过课前播放并使学生了解其从“引发轰动、点击量破亿”到播出不久遭“封杀”的事实,引起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冲突,再让学生带着冲突与疑问,分组完成4个不同的分析与操作任务。在任务的设计上既紧抓新媒体时代下信息及信息活动的鲜明特征,又有针对性地分别突出了信息鉴别与评价的四个主要维度:真实性、客观性、准确性和时效性,让学生逐步从思考、分析与操作中形成新的认知与情感态度。

教学活动的设计、实施与效果

1. 知识铺垫

教师首先出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新媒体”的定义,即“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并与学生共同列举日常使用新媒体的行为,共同探讨新媒体的特征。

这一环节开宗明义,使学生在学习前期就明确新媒体定义、明确新媒体时代下的常见信息、信息活动及其特征。

2. 案例导入

教师与学生回顾柴静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重温其当天获得的网络效应及不久即被封杀的情况,介绍该视频后产生的“拥柴派”和“砍柴派”两大意见阵营。提出问题:你会加入其中哪一派?

学生由此产生认知及情感冲突,产生参与后续学习及活动的愿望。

3. 学习活动

教师为学习小组发放任务包(含任务卡、素材包、作业卡、经验卡),小组合作完成材料的观摩与阅读、问题的思辨与实践,并将分析讨论和操作实践的结果填在作业卡中。

任务一:为有源头活水来

学生从文字材料中寻找蛛丝马迹,获得必须访问权威来源NASA官网的线索,进而找到碳密度图并下载后进行比对,以验证柴静的观点。

这一过程学生可能需要借助翻译软件理解相关信息,同时还需要完成图片下载等操作。任务完成之后,教师随即引导学生交流寻求信息来源的经验并填写经验卡,如国际新闻可以看CNN、BBC,国内新闻可以看各门户网站和主流媒体,历史知识可以查找维基百科,科学信息可以咨询果壳网等权威专家。设计该任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形成在日常生活中面对鱼龙混杂的信息时,从信息源头辨别其真伪的意识和能力。

任务二:公婆各有理,谁说服了你

面对同一具有公众影响力的事件或现象,不同的人往往会有不同的观点或意见,并形成持有这些观点或意见的一类群体。这在具备个性化与社群化特征的新媒体信息活动中尤为常见。在该任务中,学生就“是否学习国际经验”这一争论查找相关的讨论群(博客、微博、论坛或贴吧等),统计其被阅读的次数、被参与讨论的次数,并分析有哪些不同声音,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辩证思考。通过该任务,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角色的不同决定了信息的价值取向不同,任何时候都不应被动地听从或消极地参与朋友圈、贴吧或网络舆论群体的偏激信息,不轻易为“意见领袖”所“绑架”,而应通过自身的思考、分析甚至实践调查得出客观的结论。

任务三:让信息技术说话

新媒体信息都是以数字化的形态存在的。它们可能是来自信息源的第一手资料,也可能是被加工处理过的二手资料。本任务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过的信息技术,根据面对的信息内容或特征,获取其原始信息并进行加工与再表达,进而通过对比,验证其准确性。在该任务中,学生通过获取“北京PM2.5来源”的相关数值信息,运用Excel进行图表分析,并将所得图表与材料中的图表进行比较,以验证其准确性。该任务启发了学生在判别数字信息的准确性时,应善于将课堂学习的信息技术工具与方法学以致用。

任务四:新新益善

即时性既是新媒体的特征,又是其一大优势,而信息推送更是目前许多网络媒体或手机媒体具备的功能。该任务让学生查找所在城市的空气质量并关注其时间,查找、浏览并推荐能及时推送有关雾霾最新信息的微信公众号。该任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在获取信息时关注信息的时间、更新时间,以及根据信息需求关注具有信息推送功能的媒体。

针对各任务,不同小组分享各自完成的作业卡,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交流分享鉴别与评价信息的经验,同时完成经验卡。

教学反思

媒介素养是全球化背景下提出的“21世纪技能”之一。身处新媒体时代的学生,只有通过终身学习、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并保持健康的心态,才能让新媒体更好地服务于生活与工作。本课例有以下特点。

1. 紧扣课标。四个任务以及对应经验卡的设计实质上分别指向了信息鉴别与评价的四个维度:真实性、客观性、准确性与时效性。通过相应的问题思辨与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去亲历信息鉴别与评价的各个维度。在日常的信息活动中,对某一事物的判别通常是需要从多个角度、运用多种方法来进行的,因此本课自始至终都围绕一个案例“穹顶之下”,从多方信息、各种渠道、不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辩证思考,分析得出科学合理的答案。

第5篇:自媒体时代的特征范文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传统定义,"阅读"指"看(书报等)并领会其内容".而1999年出版的《中国读书大辞典》则作了重新界定,认为"阅读"是"人从符号中获得意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人类的阅读方式随着阅读的载体变化而变化.人类的阅读载体经历了从甲骨、竹简、布帛、纸张、电视、电影传统媒体载体到以网络、数字化为特征的新媒体载体的嬗变.

 

关于新媒体,没有统一的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下过一个定义: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与之类似的是把新媒体定义为"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而美国《连线》wired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communications for all, by all)."新媒体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技术上数字化和传播上互动性.

 

随着互联网、手机移动终端、电子书等新媒体阅读载体的发展,跟纸媒、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语境下,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出现了相应的嬗变,如线性阅读转向非线性阅读;纸质阅读转向屏幕阅读;固定阅读转向移动阅读;单向阅读转向交互性阅读;深阅读转向浅阅读等.其中有代表性的嬗变,就是由深阅读转向了浅阅读.

 

在纸媒等传统媒体时代,为应付考试或陶冶情操,人们更多的是深阅读.深阅读是以提升学识修养、理论思维和工作能力为目的的深层次阅读方式.由于网络和超文本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急剧增加,阅读心理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出现了相应的嬗变,出现了以追求浅显和娱乐为目的的浅阅读方式.

 

二、新媒体语境下浅阅读的概念和特征

 

关于浅阅读,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笔者认为,新媒体语境下的浅阅读指人们以快速获取信息,追求阅读娱乐性为目的,借助新媒体,采取浏览式从符号获取信息而不需要深层次思考的浅层次阅读方式.它具有浅显性、浏览性、娱乐性的鲜明特点.

 

1. 娱乐性.娱乐性指浅阅读过程中人们在轻松愉悦、互动参与的状态下获取信息的娱乐化特征.在网络新媒体时代,人们的阅读心理更多是以消遣和娱乐为目的.这种以休闲为目的的浅阅读方式与以提升学识修养和理论思维、工作能力为目的的深阅读方式有很大不同.

 

2. 浅显性.浅显性指浅阅读的内容浅显,不需要深层次的思考.浅显性表现在网络新媒体信息往往图文并茂,文字内容浅显、通俗易懂.如网络新媒体中大量的娱乐、社会新闻就体现了浅阅读浅显性的特征.在网络新媒体时代,人们阅读的目的在于追求娱乐性,加上海量的网络信息,决定了人们阅读的内容必须浅显,这样才能浏览尽量多的阅读内容,尽快找到自己所需信息.

 

3. 浏览性.浏览性指浅阅读过程中,采用浏览式甚至跳跃式阅读网络新媒体信息.互联网带来的信息爆炸和阅读内容的浅显以及互联网超文本的出现,决定了人们采用浏览式、跳跃式阅读,往往一目十行.

 

跟传统媒体的深阅读方式相比,新媒体语境下的浅阅读方式适应了网络信息爆炸和人们追求娱乐、休闲的阅读心理,强调的是阅读的浅显性、视觉性、愉悦性.

 

随着2009年微博这一新媒体在新浪正式上线公测,新媒体语境下的阅读方式出现了新的嬗变.跟其他新媒体相比,微博的阅读方式除具有其他新媒体的浅阅读特征外,还具有自己独有的特征--快速性和碎片性,笔者称之为"瞥阅读"."瞥"字,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短时间大略看看.

 

所谓的瞥阅读,目前还没人下过定义.笔者认为,在微博语境下,所谓的瞥阅读就是人们借助微博从其符号中快速获取某种信息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微博瞥阅读方式的产生不仅仅与微博自身的特点有关,且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追求阅读内容简短化的阅读心理及社会、时空的碎片性等因素有关.

 

三、微博的特征

 

1. 碎片性.微博的碎片性指微博内容的简短、不完整性及用零碎的时空阅读并微博信息.微博的碎片性首先体现在字数上.微博信息受140字字数限制,常常都是"三言两语".其次体现在内容上.微博信息往往只言片语,内容存在不完整性.再次体现在信息阅读和上.现在大部分人在工作和生活的零碎时空里,通过手机阅读并微博信息.2. 即时性.微博的即时性指微博用户可通过互联网、手机、QQ 等聊天工具即时阅读和信息.3. 多媒体融合性.微博的多媒体融合性指微博的内容由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构成,相互之间可以切换、融合.

 

四、微博语境下瞥阅读方式的解读

 

微博瞥阅读方式的产生有两大原因:一是技术因素,即微博自身特征和手机移动终端的发展,二是社会因素,即阅读心理的改变和社会、时空的碎片性.技术和社会因素相互影响,共同造成了微博独特的阅读方式--瞥阅读.

 

1.瞥阅读产生的技术因素

 

(1)微博自身特征.如上所述,微博具有碎片性、多媒体融合性等特征.微博简短的文字和碎片性的内容,使人们瞥一眼就能看完.同时,微博图像具有视觉冲击力和浅显性,人们也无需花太长时间去看.(2)手机移动终端的因素.如果浅阅读是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的产物,那么瞥阅读跟手机移动终端的发展和普及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手机等移动终端具有弥合性、便携性和即时性,微博用户利用碎片性的时空瞥一眼微博信息成为可能.且由于手机容量有限性和输字不方便性, 手机不宜像博客那样的长篇大论,只适合像微博那样的简短内容.这就决定了微博阅读内容的简短性.

 

2. 瞥阅读产生的社会因素

 

(1)阅读心理因素.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和学习竞争日益激烈,生活压力也增大,劳碌的人们没有很多时间去阅读像博客那样的长篇大论.正如经济学家泰勒·考恩所说的:"在能够轻易获得信息的情况下,我们通常喜欢简短、支离破碎而又令人愉快的内容."[5]

 

因此,在多种压力下,人们更喜欢快速阅读内容简短、具有娱乐性和视觉冲击力的信息,以此宣泄和释放压力.而微博的瞥阅读恰好反映了这种阅读习惯的转变.在微博语境下,微博的简短文字和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图像,正好满足了人们追求速度和娱乐休闲的阅读心理.

 

(2)时空的碎片性.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生活的时空呈现碎片性的特征.时空的碎片性体现在由于频繁的时空移动与转换,时空被分成不同的小块, 如等车、坐车、工作、学习的休息间隙等.借助手机终端,微博正好适应了现代社会时空碎片性的需求.微博用户可通过手机移动终端,利用碎片性时空阅读信息.

 

由于时空的碎片性,人们没有完整的时间去阅读长篇大作,更愿意瞥阅读像微博这种内容简洁、具有视觉冲击力的信息.

 

(3)社会的碎片性.微博的瞥阅读适应了当前社会碎片性的需求.研究认为,当一个社会的人均收入在1000~3000 美元时,便处于一个以社会的"碎片性"为基本特征,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漫长转型期.传统的社会关系、市场结构及社会观念的整体性被瓦解,被一个一个利益族群和"文化部落"的差异化诉求及社会成分的碎片性分割.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贫富悬殊不断拉大,产生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如民营企业家、个体户、社会公共知识分子、娱乐明星等,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利益诉求,导致整体社会意识、思维趋向多元性和碎片性.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产生,打破了官方的话语权垄断,碎片性的社会各阶层都想借助微博表达自己的诉求,这决定了微博传播内容的碎片性.所以无论精英抑或社会的草根阶层,都渴望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仅仅想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不需要多少文字,这使瞥阅读成为可能.

 

五、微博瞥阅读方式的特征

 

微博自身特征、阅读心理的变化及社会、时空的碎片性、手机移动终端的普及,决定了在微博语境下,瞥阅读方式具有其他新媒体所没有的阅读特征,即快速性和碎片性.

 

1. 快速性.一是微博文字阅读的快速性.微博有字数的限制,文字一般不超过140字,多数是一句话,甚至有的就是一个字,或只有图像,没有文字.如赵薇 2013年7月14日的新浪微博仅仅是一个表情.7月13日的微博只有"算了!睡吧!"这几个字.文字内容大都口语化,往往是个人的生活琐事或心情表达, 具有浅显特征.由于微博文字的精悍和内容的浅显,阅读起来就比较快速,只需瞥一眼就可以了.二是微博图像阅读的快速性.微博具有多媒体融合性,除文字外, 还由图片、视频、音频等构成,其中最主要的是图片.新浪名人微博中,姚晨、赵薇等明星的微博,大多都有图片.姚晨新浪微博于2013年7月18日在其生完孩子后"父子俩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下面即一张她老公和儿子的合影.图像内容大多反映日常生活,具有视觉的冲击性和娱乐性,无需深阅读,往往只需瞥一眼即可完成阅读.三是微博切换的快速性.微博的文字、图片、视频、音频之间可快速切换,其他的如超链接、关注、转发、评论等也能很快切换.

 

2. 碎片性.微博语境下的瞥阅读除快速性外,还有碎片性的特征.如上面分析微博的碎片性特征那样,微博的瞥阅读碎片性首先体现在文字的碎片性上.微博受140 字的限制,微博的文字往往是一两句话.其次,微博的瞥阅读碎片性体现在其内容具有碎片性,微博的内容大多是日常生活琐事,对语言形式往往不加修饰,口语化明显,是"大量即兴、零敲碎打、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的感觉式表达",[7]具有"零编辑、零语法、零文采、零形式"特征.再次,微博瞥阅读的碎片性体现在人们可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利用碎片性的时空来阅读微博信息.

 

六、微博语境下瞥阅读的优缺点和影响

 

快速性和碎片性等特征,使微博语境下的瞥阅读具有不同于其他新媒体阅读的优缺点和影响.

 

1. 微博语境下瞥阅读的优缺点

 

微博语境下的瞥阅读,优点在于其快速性阅读,能够在短时间内阅读大量的微博信息,适合遇到面临突发事件时人们急欲了解新闻的需求.满足了人们在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学习竞争激烈的条件下,追求快速、新奇、浅显和娱乐休闲的阅读心态.但微博瞥阅读获取的信息存在不完整性、碎片性、浅显性等不足.

 

其海量的具有娱乐化表征的信息,往往会"分散受众注意力,为受众提供消遣,减少受众的理性思考".

 

其不利于思维逻辑的训练,不适合较深的学术知识学习.

 

同时,微博文字的简短和零碎,人们很难获得像传统深阅读那样的阅读审美情趣.

 

2. 微博语境下瞥阅读的影响

 

第一,体现在它增加了人们阅读微博的兴趣.由于微博简短的文字和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图像,加之可利用碎片性时空阅读的便捷性,调动了人们阅读的积极性,促进了微博信息的即时传播.

 

第二,促进了微博叙述方式的变革.一方面,对大多数人来说,微博瞥阅读的内容大多是生活的日常琐事,无需考虑语法和逻辑,所以微博叙述多流于表面,较为肤浅,呈现出娱乐化特征,甚至出现"口水化""涂鸦化"趋势.另一方面,要想瞥一眼就能迅速了解乃至记住其内容,就要求微博的叙事语言精练、富有思想性和启发性.如导演冯小刚在其新浪微博中对"亲爱"二字繁简变化的阐述就让人过目难忘.他说繁体字"亲爱"简化成"亲爱"后变成了亲不见、爱无心,然后,就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和唐山大地震.他认为其他字都可以简化,唯独"亲爱"不可简化.

 

同时要注意修辞的多样化,使其内容活泼生动、通俗易懂.为吸引眼球,博主们创造了很多新的修辞方式.如"咆哮体""凡客体""TVB""淘宝体"等.

 

2011年8月1日上午,外交部就在微博上用淘宝体了一条招聘信息."亲,你大学本科毕业不?办公软件使用熟练不?英语交流顺溜不?驾照有木有? 快来看,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找人啦!这是个国际组织,马上要在裴勇俊李英爱宋慧乔李俊基金贤惠RAIN故乡韩国建立喔 有意咨询65962175,不包邮!""亲""有木有""不包邮"等词语,深得淘宝体的精髓,其语调轻松、幽默,内容活泼、通俗易懂,立即引起网友的强烈关注.

 

综上,在新媒体的语境下,人们的阅读方式经历了由浅阅读向微博语境下瞥阅读的嬗变,这种阅读方式的嬗变不仅仅是阅读媒介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人们阅读心理变化和社会、时空的碎片性对阅读方式的新要求.微博语境下的瞥阅读增加了人们的阅读的兴趣,促进了微博信息的即时传播,同时,它对微博叙事方式的变革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现代汉语词典[M]. 6版.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608,996.

 

[2] 王余光,徐雁. 中国读书大辞典[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350.

 

[3] 陶丹,张浩达. 新媒体与网络传播[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3.

 

[5] [美] 尼古拉斯·卡尔. 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害了我们的大脑[M]. 刘纯毅,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6] 喻国明. 解读新媒体的几个关键词[J]. 广告大观:媒介版,2006(5).

 

[7] 微博隐忧:公共事务的平台别被娱乐化[N]. 中国经济导报,2011-01-11(B07).

 

[8] 高冬可. 微博新闻文体特征解析[J]. 新闻爱好者,2011(6).

第6篇:自媒体时代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CAI课件;媒体;创景导学模式;整合

Apply "The Model Which Create Circumstances to Guide Study" to Make a Software for Instruction or Study

WU Gui-fen

(Lvliang Higher College, Lvliang 033000,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medium on making a software for instruction or study .It summaries the major characters of the media and puts forward four essention factors which made up "the model which create circumstances to guide study",introduces "the model which create circumstances to guide studey" in detail from process、characteristic, problems which must to be noticed and so on.

Key words: CAI Courseware; medium; the model which create circumstances to guide study; conformity

多媒体课件是计算机辅助教学中最要的一个内容。在教学进程中,一个课件的成功应用可以达到视听结合,生动、形象、感染力强,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效果,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那么,要制作一个好的课作,它涉及到教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课件制作必须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理论等的指导下进行,使得教学课件符合教学规律,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其次,为了处理多种媒体信息,课件制作又要运用多种计算机技术和工具。这里所说的媒体主要是指感觉媒体,用于我们感知客观环境,它是指集成在计算机系统中的文字、图形、图象、动画、语言、声音、音乐等多媒体,这些媒体都具有各自的教学特点和教学功能,一个好的课件必须合理地运用这些媒体,使它们发挥最大的教学潜力,使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信息。在课堂教学中怎样选择媒体才最合适、最有效呢?一般情况下,选择媒体要注意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

1 媒体的主要特征

英国学者贝茨指出:各种教学媒体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的特性,同样的教学目标通过不同的媒体实现,每种媒体都有其独有的内在规律,任何媒体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万能媒体”是不存在的,而且各种媒体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对不同的学习者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因此,关于教育媒体特性的研究一直是教育技术学科研究的内容,它是教育媒体有效应用的基础。

剖析计算机多媒体中的各个独立媒体,其表现力、传播力、参与性等方面与传统教育媒体相比有根本的不同。

1.1 表现力

它是指媒体表现事物的能力。计算机多媒体是以视觉、听觉、还有触觉作用于人们的感官,它能表现事物的时间特征、空间特征、运动特征、声音特征、色彩特征。时间特征,是指计算机多媒体能呈现过去已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以及未来即将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过程,能给学生交待出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持续时间、出现频率、节奏快慢等。空间特征是指计算机多媒体给学生提供宏观、微观的事物空间状态。还能以多视角、多景观给学生展现事物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过程。使学生在学习时,能感觉到事物的空间形状和大小。运动特征是指计算机多媒体能表征连续变化的、具有一定运动状态的事物特征,而且可以借助电视技术改变事物的运动状态,如慢放、快放、静像、倒放等,有利于学生观察事物。声音特征是指计算机多媒体能给学生呈现事物的各种声音,包括自然界、社会界的音响,同期声以及人们的语言、音乐等。声音特征在学习过程中很重要,让学生不但能听到声音,而且能欣赏到音乐。音乐是一种最能表现喜、怒、哀、乐等情感变化的心灵语言,利用音乐可有效地实现情感教育。色彩特征是指计算机多媒体所能展现的事物外在形态的颜色变化。

1.2 传播力

传播力也称渗透力,是指现代教育媒体传播信息的速度和所覆盖的范围。计算机不仅能在“第一时间”通过电波把信息传递出去,而且不受空间的限制,把信息传递到世界的任何角落。就是说计算机多媒体具有实效性强、渗透力大、覆盖面广的特性。

1.3 参与性

参与性是指利用多媒体获取信息时的行为、感情的参与程度。计算机多媒体具有形象、直观、声画并茂的表现特征。顺应了学生接受视听信息的最佳感觉,心理需求,使学生产生全身心的情感呼应,激发了学习兴趣,引发了学习动机。而且能以面对面的形式,近距离地进行交流,产生了亲切感、接近感,这是其它媒体难以达到的感情参与。而且计算机媒体具有良好的可挖性,便于教师组织调节教学活动;学生的控制,便于自学。计算机媒体双向交互功能,能实现人机交互对话,这些特点使教师、学生的教学行为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所以计算机是一种行为参与程度、感情参与程度极高的媒体,特别适合课堂教学、个别教学和协作教学。

1.4 多媒体化

计算机集文本、图表、图形、视频、音频、动画等多种媒体符号于一体并且以接近人类联想记忆的结构――超文本结构(非线性网状结构)组织、安排、呈现教学信息,这使人类知识方式向前跨越了一大步。[2]

2 构建“创景导学模式”的四个要素

在多媒体环境下,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创景导学模式”构建,应包含以下四个要素:

2.1 激发动力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形象的场景,激发学生自主或协作的情感,主动学习,善于学习,愉快学习。

2.2 自学探究

运用信息技术提供具体、丰富的材料,创设典型事物形象,发展过程,设计疑问,引导学生观察、认识、理解、探究新知。

2.3 合作交流

在现实条件或虚拟情景中,进行师生交流,发挥“主导”、“主体”作用,进行生生交流,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学习体会,在交流中共同提高,在交流中发展能力。

2.4 反馈评价

及时反馈学生自主或协作学习情况,进行分析与评价,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3]

第7篇:自媒体时代的特征范文

论文摘要:现代教育媒体是在教育过程中传递和存储教育信息的载体。现代教育媒体的选择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及教学目标等因素具体确定,不能为用而用。本文论述了现代教育媒体的功用及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从而更好地运用系统方法实现教学设计的最优化,提高教学效率。

媒体教学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能有效提高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现今,教育媒体的发展正方兴未艾,在教育领域中正逐步得以推广与应用,其应用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改变了教学信息的传递形式,扩大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本文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对教学中应用教育媒体的必要性、选择模式和现代教育媒体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应用策略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以促进多媒体教学深入健康地发展,达到优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现代教育媒体的内涵与发展

各种新的教学媒体,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从幻灯、投影、广播电视到计算机网络,完全改善了我们的生活环境,从电化教育到教育技术、从教材改革到课程改革、从西部试点到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体现了各种教学媒体的不断更新,不断发展,为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教育媒体的内涵

由于现代教育媒体和技术的影响,教师和学生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与教科书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源泉。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媒体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现代教育媒体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二)教育媒体的发展

近年来,由于科技的发展,各种新的教育媒体不断涌现。视听觉媒体、交互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各种先进媒体都投入了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部分中小学试行计算机教育,利用计算机控制操作进行教学;在90年代中后期开始计算机辅助教学到本世纪已经进入网络教学实验期,网络教学开始变为现实,使我们真正体会到了信息技术给人们带来的意想不到的好处。

二、现代教育媒体在教学中的功用

(一)呈现功能

信息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事物的表征或描述,它是通过不同的信息符号去描述或表征的,从而决定了媒体有不同的呈现功能,而呈现功能则是由时间特征、空间特征、运动特征、颜色特征和声音特征等诸多要素决定的。

(二)传送功能

传送功能是指媒体把信息同时传送到接受者的空间范围。现代教育媒体都具备这一功能,只是传送范围有大有小,计算机网络、各类电视网络和无线电广播的范围都很广,而幻灯、投影等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传送。

(三)重现功能

现代教育媒体的另一重要功能,就是对信息的重现。如录音、录像、光盘、电影等能将信息存储和反复存放,幻灯投影也能按照教学的需要反复演示。

(四)可控功能

一般为大媒体或小媒体。现代教育媒体根据其媒体传输信息的特点,各自有其不同的可操作性,其难易程度不同。常规现代教育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等就比较容易操作,电影、计算机等媒体就需要进行专门培训才可熟练操作。

三、教学设计的优化

教学设计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是一项现代教育技术。80年代“移植”到我国,经过一系列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教学设计技术已成为教师进行现代化教学所必备的一项基本能力。

(一)教学设计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为理论基础,学习教学设计是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是追求最优化教学,实验证明,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更短的时间里更加轻松地学习,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行之有效的。

(三)教学设计有助于实现教学工作的科学化

教学设计力图克服局限性,将教学活动的设计建立在科学方法的基础上。教学不仅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教学工作的普遍科学化,可以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提高教育、教学的投资效益,这正是教学设计的宗旨。

四、应用现代教育媒体优化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

(一)根据教学任务

要完成教学任务,应选用不同的教学媒体去完成。有些教学任务,用一种媒体就可以完成,而有些则不同,需要多种媒体的交换运用,才能有效地发挥效果。

(二)根据教学对象

根据不同的学习者,选择不同的教学媒体是教学效果的保证,不同阶段的学习者,有不同的需求。

(三)根据教学内容

各科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同,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现代教育媒体没有高低之分、好差之别。只要在运用过程中,合理选择就能很好地发挥其功用。

(四)根据教学条件

主要指环境条件、经济条件、媒体条件等。应根据现有条件科学、合理地选择媒体,不要看了别人使用先进的设备,就不顾自己现有的条件,盲目攀比和效仿,这样得不到真正的发展。

五、应用现代教育媒体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

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注意媒体不能随便使用,要把握好使用的时机,媒体的选择要代价小、功效大。现代教育媒体要与传统教育媒体有机结合,两者应互相配合,共同发展,选择媒体应根据其自身的特点而定,有些要讲解演示,有些要操练演习等。

笔者认为,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领域应加大运用现代教育媒体的力度,媒体的应用要注意发挥其实效,一是要求教学媒体精选;二是要求教学方法优化。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教无定法、教必有法、教需精法的原则,应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为依据,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及媒体的设计原则。媒体教材应具有交互性,让学生参与操作,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还要注意现代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两者兼容并蓄,灵活应用。

参考文献:

1.杨改学、张筱兰、郭绍青,《现代教育技术》[m],甘肃教育出版社,2000

2.丁兴富,《远程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南国农、李运林,《电化教育学》[m],1998

4.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m],1998.12

5.张一春,《虚拟实景》[j],《外语电化教学》,1996.4

6.周旭、江福西,《建立多媒体教学网络信息库》[j],《中国电化教育》

第8篇:自媒体时代的特征范文

传统广告:寻找出路?

2012年前三季度,报纸广告刊登额下降了8.2%。报纸广告的下滑,必然带来报业订户加速下滑和产业整体规模的下滑。传统报业市场的低迷,使原来在纸媒投放广告的广告主开始加速转向网络市场空间,寻找新的投放机会。

对比之下,新兴媒体的广告投放速度持续保持增长。根据艾瑞咨询集团的报告,2012年中国移动应用广告平台的广告营收规模达到10.6亿元,相比2011年增长了135.6%。我国广告业界开始意识到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价值,广告业的产业转型为其带来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挑战与机遇。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广告的呈现方式、接收方式必将被彻底颠覆,取而代之的是面向大数据时代的智能广告。Facebook广告总监戈库尔·拉加拉姆(Gokul Rajaram)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移动互联网的未来,首先是移动广告和移动电子商务。

在移动广告面世之时,有三个问题需要思考:传统广告具有什么缺陷?移动广告如何克服这些缺陷?移动广告作为创新产品,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笔者认为,当前的传统广告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传统广告不是交互广告。传统广告的运作,无法进行即时的效果统计。它基本上是通过前期市场调查、广告制作投放、观察收益、后期改进等一系列缓慢流程来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传统广告无法即时、有效地与用户交互,无法实时收集确切的用户数据,其结果必然是人力投入大、反馈周期长、数据统计失真。

第二,传统广告受时空限制。传统广告源于印刷媒体的兴起,它与印刷媒体结合在一起,依附于印刷媒体而存在,依托印刷媒体生存。这就意味着传统广告的投放周期必然受制于传统媒体的发行周期,其商业运作必然受到媒体商业运作的牵制。广告,作为一个商业主体,没有其主动性与灵活性。

第三,传统广告受幅面限制。众所周知,广告内容包括多个方面,如广告产品与广告理念、理念的层层递进等,然而因投放幅面的狭小,传统媒体广告本身往往无法全面展示其需要表达的丰富内涵。

因此,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怎样解决传统广告不可忽视的三大劣势,就成了广告行业发展的关键。“微广告”,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微广告”,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上看,是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面向大数据的、即时交互的、智能的广告,即数字交互广告。它是面向大数据时代的多维逻辑智能广告,具有鲜明的智能化特征:移动化、互动化、分众化、多维化及迭代性。值得强调的是,移动互联网是“微广告”存在的技术物理前提,如果没有移动互联网,就没有“微广告”的功能与特征。

“微广告”,从产品的内化结构上看,是一种既可以作为广告体,也可以作为广告元素或广告元素组合的分层自定义广告体系。“微广告”,还是一个产品的微化概念,以“微广告”特有的元素特征体现产品的微化、基因化。

“微广告”,从消费者的意义上看,又是一个全新的消费概念。其中,“微”的含义,在于解读当下社会人们在时间消费上的“碎片化”“微片化”的现状。

移动化:“微广告”形成的前提

移动化,表明将广告在移动互联网上传播,在移动设备上进行投放与显示。移动化所带来的广告体验与以往的平面广告、电视广告、户外广告、公共广告不可同日而语,个人手持移动客户端成为“微广告”的承载体。麦克卢汉所提出的“媒介即讯息”,正适宜用来形容移动互联网时代。麦克卢汉认为,真正重要的讯息不是通过媒介承载的信息内容,而是媒介本身。更进一步来讲,真正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并不只是传播的信息,还包括媒介所带来的变革。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移动客户端,不仅给人们的广告接触方式带来了变化,而且还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感知。

移动化不仅仅是技术进步的标志,更是社会加速流动的标志。社会的空间和时间在移动化时代被切割成碎片,作为主体的人,在移动时代可以迅速实现主体在不同空间之间的切换,即人们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学习环境都在移动(流动)中随时变化。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通过随身携带的移动终端,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办理公务、娱乐休闲,与世界保持紧密联系。特别重要的是,移动化带来的用户习惯的改变,对于广告业有着特殊的意义:首先,它有助于广告主快速收集更为详尽的用户信息,包括用户的使用时间及地点;其次,广告主可以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更准确的广告投放。

“微广告”是在移动化特征的前提下形成的。所以,“微广告”首先需要突破广告固定投放的约束,成就自己移动化的优秀品质。

“微广告”产品的四大特征

传统广告已经经历了印刷广告、单向投放广告(如广播、电视)、数字广告(如传统互联网广告、户外广告)三个时期,当今的广告业正在步入第四个时期:移动互联网时期。这一时期,传统广告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面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微广告”。与传统广告相比,“微广告”有着以下四大特点。

一是全媒体的形式。传统广告的形式包括以文字或图片为主的平面广告和影音结合的视频广告。“微广告”则是基于移动数字媒体的全媒体创新广告,其中融合了多种媒体信息,包括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动画、漫画、游戏等。在“微广告”中,可以通过对多元媒体形式的解构和建构,在多种信息之间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一个具有交互性、存储容量大、速度快、频带宽、实时性的广告系统。

二是互联网的传播方式。目前来看,传统广告最常见的传播方式包括报刊杂志的平面传播、户外海报标牌等立体展示和公交楼宇视频播放等方式。传统广告的传播局限显而易见:媒介载体受空间限制,不论是纸质刊物还是地铁、公交,包括个人电脑,都是不便随身携带的媒体终端,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接近该类媒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客户端为“微广告”向移动化和个性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微广告”的传播途径必须通过移动互联网完成,这是“微广告”的主要特征之一。

三是交互化的体验。移动客户端的广告形式与以往的传统广告极为不同。传统广告与受众的关系仅限于观看,广告与受众之间无法产生更深入的联系。而在“微广告”的表达形式上,其广告元素可以被切分成若干微小的广告元素,给用户带来与这些广告元素的交互体验,这些交互体验可以为用户带来深层次的体验乐趣。

“微广告”区别于传统单向型广告的最大特点就是广告的互动性。“微广告”作为新的广告承载形式,改变了以往受众单一接受广告的现状。从本质上讲,互动化是一种广告思维的转变:吸引用户的广告不是传统的图片和文字,而是将广告本身变成可与用户交互的信息,实现用户与内容、与广告主的及时互动。交互化,既包括用户与广告内容的互动,也包括用户与广告主的互动、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动。通过多媒体互动操作的技术支撑,“微广告”实现了这种与用户沟通交流的表达方式。

在交互环境下,如果用户认可广告所传递的信息,那么广告主会得到直接的相关反馈。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是“微广告”传播的重要渠道。举例而言,广告产品通过细节的改变提供给用户细微的关怀体验,用户因其体验,乐于将每一次良好的感受通过移动互联网传递到其亲友圈里。在这里,用户与用户形成了“n对n点”的互动。

四是结构化的元素。对传统广告固定结构的解构,不仅是“微广告”形式的创新,也是对用户体验的创新。“微广告”的这种功能是一种智能分析功能:在“微广告”下,广告主基于用户数据的反馈,可以随时更换广告中的部分内容。在“微广告”中,因为这些内容被分解成了广告元素,就为广告主的内容呈现提供了相关元素对应下的数据依据,广告主可以据此撤换掉不受市场欢迎的广告元素,实现更快速、高效的营销。

“微广告”具有元素化的能力,这一能力使得传统广告的展示单位发生重大变化:在纸媒上以页为单位的广告内容,不仅可以以整体页出现,也可以以广告的元素(元素A)出现,或以广告的元素组合(元素组A,内包A1……An)出现,或以元素组合体(元素组A,元素组B……元素组N)出现。它使得一幅广告在逻辑层面上,可以根据广告主的商业意愿,将其计划销售的任何一个产品,也同时作为这一产品的部件(对应于广告元素)、这一产品的部件组合(对应于“微广告”中的元素组合)、这一产品的部件组合体(对应于元素组合体)作为广告主体而投放。“微广告”的商业意义在于,一幅广告,可以形成在针对性销售目的下的任意组合的多幅广告。在“微广告”的元素化特征下,每一新投放的广告,都可以对应一种产品;任一新投放的广告,都可以以一个独立的广告体呈现,也可以作为更高层次上的产品结构中的部分出现。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这种广告的元素化结构不仅对广告本身带来革命,同时还具有产品设计的商业统计意义。

“微广告”的商业意义

定时广告转为分时广告。传统纸媒的平面广告与纸媒捆绑在一起,广告的传播周期受到纸媒发行周期的限制,广告内容必须与纸媒内容同步发行,如周刊就只能一个星期发一次广告,月刊便只能一个月一次广告。正是由于这一原因,纸媒广告的出版不具备灵活性,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传统广告的定时弊端显而易见。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为人类解决广告的定时限制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微广告”的诞生和商业普及,解决了传统广告不能随时、随地、随心更新的困扰。“微广告”可以在理论上实现按照任意周期播放的分时广告。分时广告作为“微广告”的时间特征,其出现解决了广告主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甚至可以做到广告内容与媒体内容在任意周期下的分离。举例而言,一本月刊的内容可以在移动客户端上一个月更新一次,而在这期刊物内容不变的一个月内,其承载的广告内容却可以每周更换、每天更换,甚至每小时更换。借助于软件程序的支持,广告主可以根据自己的市场需求和产品价格弹性,以任意周期播放广告内容,随时更换广告内容。“微广告”的这种分时特征,彻底突破了传统广告受制于时间周期的局限性。

定幅广告转为分层广告。传统纸媒的平面广告,不仅在时间上受到刊物出版周期的限制,在空间上也受到媒介的影响,即广告内容局限于固定幅面的表达方式。例如,一个页面的汽车广告,只能在有限的页面上摆放照片,如果想全方位地了解汽车的立体感觉,比如对车座、方向盘、驾驶室感兴趣,就需要多幅照片互补展示,而多幅照片往往需要增加广告的页面。传统印刷广告具有定幅特征,而这种定幅广告的单层表达方式无法立体化地、全方位地展示产品。

“微广告”具有分层展示的特征,这一多层次的信息表达方式可以很好地实现立体化的宣传效果。同样是汽车广告,在“微广告”上可以将汽车信息按照不同的层次组织起来,读者可以根据需要自行点击其中的某一个部分。“微广告”不受幅面的限制,其所承载的商业信息量远远超过了传统广告。只有广告主不想传播的信息,而没有“摆不下”的信息。“微广告”的这种分层特征彻底打破了传统广告在传播空间上所受的限制。

定版广告转为元素广告。“微广告”还具有一种面向大数据时代的特征——元素特征。一直以来,广告的效果基于数据交流,而数据反馈都是广告商进行决策时所需要的。“微广告”相较于纸媒广告的巨大魅力就在于其精准的数据统计能力。在纸媒平面广告中,广告主只能知道发行量和订阅量,而无法跟踪读者的阅读行为。广告主不知道读者到底阅读了广告中的哪一部分内容,也不知道读者的阅读停留时间和读者是否阅读过广告内容。在对这种阅读行为无法跟踪的模式下,广告效果的好坏往往要靠调查问卷来间接知晓。相对于纸媒广告这种模糊不清的广告效果,“微广告”可以很好地反馈用户信息。“微广告”的元素功能,可以确认用户对广告元素的点击量和停留时长,广告主可以很清晰地知道哪部分信息是用户最感兴趣的,哪部分信息是用户不太关注的,可以使企业基于商业数据做出下一步的商业决策。

“微广告”:面向大数据

“微广告”作为一种新型互动式广告,具有为广告主提供大量即时的数据反馈的能力,广告后台系统可以借鉴用户的反馈数据即时调整广告内容的播放。这种根据用户反馈数据来动态调整、优化广告内容的特性,称之为“微广告”的“自迭代特性”或者“自适应特性”。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偏好去局部影响广告的主体信息,广告平台也可以根据用户的反馈数据选择出用户最喜欢的内容,进而实现对广告的自动强化,形成在智能化意义上的演进能力。

在广告主做了初始广告的设计与投放以后,“微广告”便进入了一个由用户点击浏览、反馈数据回送、广告内容智能调整三部分组成的“自迭代”的过程。“微广告”在投放到终端之后,用户会通过点击和浏览这一广告而产生可计量反馈数据(比如,在某一个视频页面的停留时长、超链接的点击次数、互动节点的活跃度等)。这些反馈数据可以触发广告后台的智能控制程序,由智能控制程序实现基于新的数据基础的广告内容的即时调整。比如,用户喜欢点击明星的蓝色唇彩,而原广告页面默认投放的是红色唇彩,当点击数达到一定的数量时,超过了事先设定的阈值,广告程序便可以自动将默认图片切换至蓝色唇彩以满足用户的视觉需求,使广告最大限度地吸引眼球。“微广告”的这种自迭代特性,是通过一个实时采集数据的后台系统来完成对广告内容的程序控制的。

基于自迭代特征,“微广告”通过数据反馈与后台程序,可以快速实现广告内容的优化和精准投放。在这个意义上,“微广告”成为一个在市场中自我进化的微平台和微系统。

作者李极冰系北京天智通达信息技术

有限公司董事长

第9篇:自媒体时代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数码艺术;设计;特征;审美;传统艺术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052-01

一、数码艺术

(一)数码艺术设计及其产生

数码艺术属于一种新媒体艺术,它是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的,是由当下电脑、录像、网络、数字成像技术等先进科技成果混同与整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艺术样式。它是指以数字科技发展和全新传媒技术为基础,人类理性思维和艺术灵感融合为一体的艺术。

数码艺术设计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提出来的,它的产生基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20世纪60年代,观念艺术的出现对人们的传统审美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是法国艺术家杜尚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名为《泉》的作品――小便器,由此引起了广泛的争议。然而多年后,公众一致认为这件作品象征着杜尚开启了现代艺术的大门。

(二)数码艺术设计的特征

数码艺术,除了在表现形式上前所未有的多样化以外,更重要的是作品的反传统性和它的人文关怀,即使某些作品借用商业社会的特性而采用通俗和游戏的形式,但仍然可以从艺术家的精神内涵的解读中加以区别,这也是区别其他利用数码进行创作的作品。

(三)数码艺术设计的视觉表现

如今视觉传播由以往形态上的平面化、静态化,开始逐渐向动态化、综合化方向转变;从单一媒体跨越到多媒体;从二维平面延伸到三维立体和空间;从传统的印刷设计产品更多转化到虚拟信息形象的传播,媒体语汇极大丰富。数码艺术设计的应用带给人们全新的视觉感受,在视觉样式的扩展和应用方面为人们提供了无止境的可能性。

二、数码艺术设计的审美特征

数码艺术设计的审美本质特征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数码艺术审美趣味的特征。所谓多媒融合的造型机制就是将众多媒体的艺术元素有机整合,产生每一独立媒体单独所不具有的新的意义。类似依靠镜头整合产生新的意象的蒙太奇,可称为“媒体蒙太奇”;包括共时叠加的媒体蒙太奇和历时链接的媒体蒙太奇,它是最基本的多媒体编辑手法和新媒体艺术语汇,并由此生成了数码艺术创作上新的艺术追求和欣赏中新的审美趣味。

第二,新媒体艺术美感激发模式的特征。数码艺术设计将不同媒体及其造型及传播机制的应用功能有机整合,产生更为强大的综合艺术功能。

三、数码艺术设计的现代审美观念与传统与结合

(一)现代设计的审美观念

要探讨和研究数码艺术设计的艺术特征,就必须对现代审美观念要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和把握。概括来看,现代审美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抽象化。集约化大生产决定了产品必须要便于生产,而不能有过多和过分的雕饰,所以要求产品必须要以简练和抽象的造型为主。二,简洁化。简洁性体现在设计中,就是将功能与审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三,强冲击。强冲击就是审美中对人的情感和心灵的震撼和激荡。四,民族化。从审美角度来看,艺术审美的民族化特征并没有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浪潮而消失,相反得到了重新的认同和进一步的肯定。五,个性化。艺术理论在突破了传统的模仿和表现之后,更强调艺术的自我表现,强调作为一个个体的人的艺术家对世界和人生的特殊的领悟,因此,在艺术创作中非常注重个性特征的表现。

(二)数码艺术设计与传统艺术的结合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