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统计学问题分析范文

统计学问题分析精选(九篇)

统计学问题分析

第1篇:统计学问题分析范文

随着三本院校统计学教育经验的积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三本院校开展了统计学专业教育。由于在师资力量、学科建设、培养数量、培养质量、投入资金、硬件设施、软件设施和学校声誉等方面与211院校和二本院校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三本院校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还相对薄弱,亟需完善和创新。因此,本文主要针对三本院校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其存在的突出的问题并探究其产生的根源和原因,结合三本院校发展的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和措施。

二、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学生基础较差,统计学专业得不到认可和尊重

民办和中外合作高校前期,教育部实施普通本科教育按照重点和普通本科两个录取批次,当时民办和中外合作高校录取放在普通本科批次。2003年开始,教育部实施普通本科教育按三个录取批次的方式,形成了一、二、三本高校的局面,三者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录取批次、成绩、学费三个方面,还有办学性质的不同,有公办、民办之分。其中,三本院校区别于一本和二本院校非常重要的标志就是学生入校成绩明显偏低。对于学校品牌、办学理念和教学实力得到社会各界认可的部分三本高校而言,学生最低录取分数线会高于当地省市三本分数线,少数高校会高于分数线20~30分,但对于大多数三本高校而言,学生最低录取分数线会一般低于当地省市三本分数线,不少高校低于三本分数线30~40分后仍不能完成招生录取计划。大部分三本高校由于学生入校成绩与一本、二本院校学生相比相差甚远,学生的基础、学习习惯和理念与一本、二本院校学生相比有明显差异,进入大学本科阶段后三本院校学生对相应课程和学科理论方法的理解掌握程度和学习效果往往与一本、二本院校学生相比有明显差距。此外,目前中国所有的民办与中外合作高校,无论实力强弱,均被牢牢贴上了“三本”的标签,而在公众心中,“三本”肯定不如“一本”、“二本”。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好的民办高校的声誉,也往往不及一个较差的公办高校。因此,除了个别的三本院校,大多数三本高校品牌美誉度较差。尽管统计学在社会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近年来统计学专业学生就业渠道得到不断拓宽,就业岗位层次得到不断提高,但长期以来媒体的不断渲染和统计工作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处于较为尴尬的地位,不少省市尤其是地方县区和农村地区的广大高中学生及其家长对统计学专业有很大的偏见。这种偏见加上三本高校不良的品牌效应,使得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得不到考生和家长的认可与尊重,高招录取工作面临着第一志愿无人报考或报考人数过低的问题,所以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招录的学生一般是通过调剂而来,学生入学之后对统计学专业的相关知识相对匮乏和认知普遍出现偏差,在家长的强烈要求下很多学生要求和申请调整到会计学、财务管理、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等传统专业,尽管这些专业近年来学生就业质量出现了明显的下滑。所以,如何改变统计学专业得不到认可与尊重的局面是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面临的首要问题。

(二)教学科研的师资力量薄弱

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和西方国家不同,基本上是靠学费融资,很少来自社会上的公益性资金支持,所以对于广大三本院校来说,生源就是一切,没有生源就意味着学校倒闭,这也是民办学校的招生模式常常为人诟病的原因,其实也是无奈之举。对全国不同地区三本高校与一本、二本高校进行比较后可以发现,三本高校学生学费一般是本地区公立大学学生学费的2~2.5倍。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教育经费的投入一直排在世界末尾。2002年中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32%“,十五”时期该比例又有所下降,当时公立高校每个学生财政性教育经费为4000~6000元。所以,在发展初期,三本高校的学生学费相对于公立高校学生的教育经费而言具有规模上的优势。同时,1998年开始实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后,当时多数公立高校并没有做好高考扩招的各项准备工作,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为妥善解决高考扩招带来的问题,对三本高校的招生进行政策倾斜。因此,基于初期生存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学费规模上的优势,不少三本高校利用较高的薪酬福利待遇与机制上的灵活性吸引了不少优秀的毕业生和公立院校的教师充实到教学一线,为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另外,在20世纪90年代与21世纪初,由于三本高校数量相对较少,不少公立院校的优秀教师在较高课酬的吸引下利用本校课余时间去三本高校讲学和授课,也有效弥补了三本高校师资力量方面的缺陷和不足。进入“十一五”时期后,中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断提高,2010年达到3.66%,2011年上升到3.93%,2012年首次突破4%。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持续增加,当前公立高校的每个学生财政性教育经费由原先的6000元提高到当前的1.2万元。因此,公立高校学生学费加上财政性教育经费后总的教育投入高于三本高校学生的学费,三本高校单个学生的教育经费投入与公立高校相比丧失了规模上的优势。2009年以来,中国参加高考总人数出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不少公立院校在学生财政性教育经费大幅增加的刺激下也扩大了招生的规模,不少三本高校的招生规模受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有意和无意的控制。随着物价水平和人力资源成本的不断上升,三本高校教育经费的投入失去了规模上的比较优势后,出于节约和控制教育成本的需要,对教师学历、职称、教学科研水平等方面的要求自觉不自觉地出现了下降,最终造成师资力量方面的薄弱环节得不到真正的改善。此外,毕业于985高校、学习成绩优异、专业方向适合社会需求的统计学专业的研究生,尤其是广大博士研究生,随着就业环境和质量的改善,出于职业生涯发展和薪酬福利待遇的综合考虑,不愿意和不乐意来到三本高校就业,从而也造成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师资规模、档次和结构等很难得到提升。所以,未来若干年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的现象将会持续下去,并且很难得到实质性的改善与提升。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教育教学手段相对落后

国家教育部对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有着具体的指导方针和目标要求,一些公立高校在统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育教学手段等方面形成了成熟和成功的经验、做法和体系。当前,开展统计学专业教育的三本高校在借鉴这些高校成熟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道路。但是,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和统计学专业的教育教学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开展统计学专业教育的三本高校普遍存在着课程设置不科学、因人设课、因事设课的现象,教育教学手段较为传统,并没有突出统计学专业的学科特色和优势。不少开展统计学专业教育的三本高校,在统计学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存在如下特点:基础课程只满足国家强制要求、专业课程较为狭窄、选修课数量不足、综合考评相对缺乏,同时采取减少学期授课时间、压缩课程教学课时、短期聘用校外专业课任课教师等手段来规避和推托统计学专业的教育教学责任与要求。通常情况下,每学期本科学生正常上课时间为18周,加上2周的考试时间,两者相加共计20周时间,但是不少三本高校一般采取上课加上考试时间共计18周,从而出现了“不少三本高校和公立高校一起开学,但寒暑假提前放假1~2周”的现象。此外,对于一些较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公立高校一般采取每周4个学时的规定,选修课种类丰富、内容翔实深入,注重拓展统计学专业方向和开拓学科知识方法。但是,不少开展统计学专业教育的三本高校对于一些较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采取每周3学时的措施,结果造成这些课程内容学期结束时没有讲解完毕或讲解不深入,学生进行课程学习过程中被遗留了一些待解和不解的问题。这些问题长期积累后直接造成学生专业基础不扎实、知识掌握和理解程度差等不良后果,从而形成学习专业主干课程时授课教师要先讲解和复习专业基础课才能进入正常教学,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统计学专业知识学习的恶性循环。对于统计学专业主干课程,不少三本高校因人设课现象严重,根据自身师资力量的配置来安排主干课程,要么短期聘用校外兼职教师来解决,与成熟公立高校相比,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出现内容不丰富和相对肤浅的现象。对于统计学专业的选修课而言,不少三本高校选修课种类较少和内容不能为统计学专业起到很好的服务,选修课实质上演变为限修课,甚至形同虚设,学生上课时兴趣低下、情绪抵触较大,从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四)统计软件教学薄弱,统计教学实践环节缺乏

统计学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对于统计学专业学生而言,不但要掌握必须的理论知识与统计方法,而且要能熟练使用R语言、SPSS、SAS、Mathematic、E-views等多个统计软件,并且初步具备对统计分析结果能利用经济学和统计学语言进行表述和解释的能力,这样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统计学专业的要求。对于进行严格成本控制和审核的三本高校而言,购买上述统计软件是一笔相对较大的支出。而经济管理类其他专业的教育教学也需要购置类似的软件,但由于统计学专业学生规模相对较小,使用上述统计软件的学生和教师有限,在进行决策时不少三本高校一般优先考虑其他专业的教育教学的需求,迄今为止开展统计学教育教学的三本高校鲜有建立统计学实验室和购置多个统计软件,购置的统计软件也存在着版本较低并且后续更新升级滞后的问题,有的甚至使用盗版统计软件来进行相应教学。此外,在进行统计软件的教学时往往针对个别软件并且教学和上机操作时间控制在一个学期,与公立高校统计学专业相比差距过大,最终造成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学生动手能力较差,不能熟练操作和使用统计软件。和其他专业的教育教学类似,学生毕业之前的专业实践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不少三本高校建立统计学专业的实习基地时不够重视或者资金投入不到位,再加上与统计局系统、市场调研机构、金融机构等与统计学专业学生就业密切相关的部门沟通和联系较少,统计学专业学生的实践往往不能得到很好落实,经常出现学生毕业实习和专业实践要靠学生自行寻找和联系的窘境,学生的专业实践时间相对较短、专业不对口和实践形式内容简化等现象层出不穷。广大统计学专业学生苦不堪言,但出于尽快顺利毕业的考虑,往往选择忍耐或者注重形式甚至弄虚作假,从而严重偏离了统计学专业实践的目的和要求。

(五)学生就业质量差,给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带来不良影响

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以企业为主。企业对统计人才的需求有三个层次。一是能够参与企业管理的统计人员。这类人员可以运用统计手段对企业运行状况实行全面、系统的定量检查、监测,及时发现和分析问题。规模较大的企业大多需要这类统计人才。二是填制统计报表。这是企业的常规工作,大中型企业财务管理比较复杂,需要专业统计人员对财务数据进行分解之后才能完成报表的填制工作。企业市场调研部门也需要大量的专业统计人员。这类企业多为规模较大的企业,对统计人员的学历层次、工作能力要求较高。此外,也有些统计员在社会调查公司做市场调查。市场调查人员分为调查员、助理分析调查师、研究员三个层次。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基本要从调查员做起,企业缺少的是有敬业精神又有调查技巧、能够顺利完成调查任务的调研员。由于上述五个方面的原因,除少数勤奋刻苦的学生外,大部分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毕业生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不少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很少有机会做过完整实地的市场调研和其他规范的统计实践活动,对自身差距和就业岗位对自身能力的要求没有科学客观的认识。与公立高校毕业生相比,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学生统计理论与方法的功底不扎实、实践能力较弱,在就业市场中竞争力较差,从而就业质量一直得不到提高。由于前期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直接对后续的统计学专业的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基于未来就业的考虑许多新入学的学生不愿意接受统计学专业,容易造成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进入恶性循环。

三、改善我国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的思考

(一)高招取消本科三批次设置,将三本学校全部调整到本科第二批次招生

三本高校面临的外部环境越来越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而这个环境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社会对三本高校的评价。将三本学校全部调整到本科第二批次招生,这样三本学校就获得了和普通公办高校一样的社会地位,其外部环境得到了根本性改善,同时也解决了学生基础较差的问题。所以,这对三本高校的发展来说是一个重大机遇,一些实力雄厚的三本高校就有机会脱颖而出,发展成为地方名牌高校乃至全国名牌高校。在目前三本高校竞争力普遍不如公办高校的前提下,同批次进行招生,一些实力较弱的民办高校可能很难保证生源充足。“取消本三批”对那些实力雄厚的三本高校而言是个机遇,而对那些实力较弱的三本高校而言是严峻的挑战。当前我国三本高校数量众多,良莠不齐,整个三本高校进入了优胜劣汰和亟须整治提升的阶段,所以高招取消本科三批次设置是一个很好的手段与途径。当然,即便是那些实力较强的三本高校,也必须抓住机遇加快自身建设,尤其是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增强所培养人才的竞争力,全面提升学校的口碑和信誉,只有这样才能迎来良好的发展契机。

(二)将财政性教育经费的覆盖面扩展至三本高校,给予适当的补贴或支持

一般认为,基础教育是公共物品,高等教育是准公共物品,而在现阶段它却被作为半公共物品半私人物品来对待。高等教育最大的受益者无疑是受教育者,同时由于高等教育还具有一定的外部效益,因此兴办和投资高等教育,国家和社会也有相当大的收益。根据教育成本分担、补偿原理和谁受益谁缴费的原则,不仅国家要继续承担一部分教育成本,受教育者个人或家庭也应支付相应的教育成本。基于这样的原则和认识,三本高校学生的学费一般是公立高校学生的2~2.5倍。但是,现行条件下三本高校学生的培养经费实际上完全是学生家庭承担的,国家并没有承担一定的教育成本。再加上高招实行本科三批次设置、三本高校招生规模受到控制,当前三本高校的发展环境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实际上严重恶化。不少三本高校发展既得不到外来的资助,又受到政策的束缚和限制,与公立高校相比受到极不公平的待遇。上述分析表明,增加资金投入是改善三本高校师资力量薄弱最重要的途径,只有教师素质得到实质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才能得到保证。起点公平才是真正得到公平。因此,在当前三本高校教育投入严重低于公立高校的情况下,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应将财政性教育经费的覆盖面扩展至三本高校,给予三本高校适当的补贴或支持使三本高校学生学费加上财政性教育经费后与公立高校持平,保证三本高校与公立高校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进行更公平的竞争。

(三)提高三本高校教育教学的评估标准和要求,加强平时的监管

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质量低于公立高校,除了学生基础较差、师资力量薄弱的原因外,还在于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三本高校教育教学的审查和评估不严格。一方面,当前三本高校教育教学的评估标准和要求与公立高校相比有明显差距;另一方面,当前的教育评估类似于运动式,不能起到真正的督促和奖惩作用。不少三本高校为迎接学校和专业评估,突击引进一批人才、突击购置一批软件和建设一批临时实验室,有的甚至采取“只挂名领工资、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作法将公立高校的专家教授列入本校来迎接评估,等评估过后依然我行我素,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和软件设施在评估时是达标或及格的,但实质上就是为了应付检查和评估。因此,对已有三本高校,要在师资力量、学科建设、培养数量、培养质量、投入资金、硬件设施、软件设施和学校声誉等方面提高评估的标准和要求,加强平时的监管,并严格落实,从制度上堵住三本高校弄虚作假、搞运动式教育教学的漏洞。

(四)完善三本高校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快三本高校的优胜劣汰

近年来,随着社会闲散资金规模的扩大,不少民间资本选择进入高等教育行业,而不少公立高校尤其是地方公立高等院校不加甄别和选择,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乐见其成并且不顾当前高招总人数下降和生源趋紧的形势,对新成立的三本高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众多三本高校得以不断成立和涌现,最终造成当前三本高校数目众多、良莠不齐,学生和家长怨声载道。有些三本高校遇到生源危机时,由于缺少外部资金的支持和进行开拓创新的决心与勇气,往往选择关闭学校或者变卖学校资产,将原有学生安排到另外的三本高校。所以,针对当前三本高校数量众多、参差不齐、新建和倒闭现象频出的现状,国家教育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联合公立高校制订三本高校的准入机制,提高准入门槛,并严格把关,对不严格执行准入审查和把关的公立高校和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严厉追究相关院校和领导的责任。同时,要出台相应的退出机制和预警方案,对一些办学条件不达标、评估检查得分不及格并且限期整改不通过的三本高校,要准许其关停并转,提前做好预案妥善安排相应师生,避免造成大的波动,加快三本高校优胜劣汰的过程。

(五)三本高校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积极主动加强教育教学建设

第2篇:统计学问题分析范文

20世纪初,伴随着西方统计理论的进入,我国的统计学也得到不断的发展,尤其是在20年代至40年代中,我国的教育与心理统计学得到一定的普及应用。不仅一些大学和示范学校将此门学科作为必修的课程,还有不少学者通过深入的研究撰写了一些描述统计的专著。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周调阳的《教育统计学》、薛鸿志的《教育统计法》、朱军毅的《教育统计学》等。进入40年代以后,随着教育与心理统计的不断发展,逐渐进入应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以推断统计为主要内容的时期。这一时期,国内的主要代表著作有沈有乾的《教育统计学讲话》、《实验设计与统计方法》等。在接下来的50至70年代末期,由于受前苏联的极左思想的影响,我国的统计学也走向了统计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的病区,如:学校中的教育与心理统计学课程被取消,没有人再在教育研究中使用统计方法。这个致使原本就与西方有巨大差距的我国教育与心理统计学研究,又一次拉开了距离。70年代末自1978年四川峨眉会议召开后,我国才开始出现百家争鸣的新局面。自1992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将统计学与数学、哲学等一起列为一级学科,并在电子计算机高速发展的助推下,我国统计方法得到广泛的应用和长足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国内比较有影响的著作有张厚粲的《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叶佩华的《教育统计学》等。

一、我国在教育统计学研究对象和性质方面的争辩

争论的焦点为:统计学是实质性科学还是方法论科学。随着我国教育统计学的不断发展,渐渐也形成了这样的两派范式。任何一门科学都需要先明确它的研究对象和性质。对于教育统计学也同样需要先进行这样的界定。但是目前关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坚持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以概率论为基础的统计数据的数量关系;一种观点主张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与客观对象密切联系的研究内容。笔者认为,判断何为研究对象,不应从其要研究的内容本身看,应该从其最终要研究的对象看,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其客观对象的数量方面,即教育现象中的数量表现和数量关系。而在教育研究中,要观测的对象不仅包含客观事物,还包含人的心理现象,这就加大了观测中随机误差,在一些不可控因素的作用下,教育研究中取得的研究数据便具有了更为明显的随机性,这也就更明确地表明,教育统计学研究对象具有随机性的重要特征。

二、中国教育统计工作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教育统计作为教育重要的组成环节,在教育整体发展中起着不可轻视的重要作用,它既是对教育进行科学管理,实现教学目标,监督教学实效的重要手段,也是总结教育经验,发现教育规律,制定教育措施的重要依据,更是学校管理者有效领导,上级有关部门有效决策的前提。而教育统计学作为具体科学的方法论学科,在教育教学、教育管理及研究中发挥着方法和工具的作用,所以要充分重视对教育统计学的研究,注意发挥教育统计的作用,促进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那么如何更好地发挥教育统计的作用,实现教育目标?笔者将从中国教育统计自身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应如何采取措施进行探讨。

问题一:统计指标不能与时俱进。随着我国大力提倡优先发展教育,把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各级教育快速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探索,我国基本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统计指标体系,希望能比较客观地反映目前国家各级学校整体的教育发展状况,但是在日新月异的各种新情况面前,惯有的统计指标体系还是不能与时俱进地适应新情况,如现行的高等教育指标体系只是能做到就教育论教育,不能很好地将高等教育与实际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得出客观的考察现实,尤其对学生学习状况、毕业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在社会上的适应情况、高校科研成果转让等情况无法反映出来,这些情况的存在都不能及时地填充高校教育统计内容,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现行教育统计指标也就越发不能与时俱进,履行好职责。

问题二:统计方法不能满足新情况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关,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也就更加强调了教育要逐渐增强为社会服务的职能作用。而目前的教育统计还只满足于单一的调查方法,采取逐级汇总上报的报表制度,一般是由各基层单位填写各种报表,然后层层汇总,形成全面的综合数据。这种传统的调查统计形式很难做到一源多用,造成统计信息资源的巨大浪费,与目前教育发展提倡的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理念不能统一。

问题三:统计人员专业程度不高。虽然每年各级教育部门利用统计报表的培训布置会议,对软件使用、指标变化、填报要求和注意事项进行了全面及时的培训,但是无论统计人员队伍还是兼职人员,很少有专职的,得到统计任务的人员只能就报表进行数据统计,完成数量上的统计,不能根据数据分析与自身相关的情况总结规律,更谈不上解决规律反映出的问题,同时为了保证一些统计数据的安全性,要求“专机专用,专机专人管理”,而这也只能是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中不了了之。所以需要统计人员随着形势的变化,逐渐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增加教育统计的法律意识,保证教育统计工作的高效运转。

问题四:对教育统计问效的重视程度不够。各级有关部门重视教育统计数据,为国家制定教育政策提供参考和依据发挥的作用已毋庸置疑,近几年,教育部也加大了对数据核查的力度,积极采取措施和方法防止数据的失真和偏差,但是对教育统计数据的准确度还没有更为严格意义的问效机制,也没有相应的惩处机制,只能靠相应教育部门的自觉,这种自由的不规范态势与教育科学快速的发展是极其不相适应的,所以需要出台相应的教育统计问效机制,以便为决策层提供更为及时准确的依据和咨询意见。

为适应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教育目标,继续发挥教育统计的功能作用,在此提出几点工作建议:

对策一:加强学习,依法做好教育统计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领导干部要带头加强对《统计法》等统计政策法规的学习,重视教育统计工作,在思想深处上和行动上切实发挥教育统计的职能作用,为教育工作的科学开展提供依据和科学决策的基础。

对策二:加强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反哺实际工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数据对实践的客观反映,应抓住统计数据客观反映实际的良好机会,及时发现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新动向,分析问题,找出规律,物化理性,指导实践。

第3篇:统计学问题分析范文

【关键词】多元统计;教学;SAS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

多元统计分析是数理统计学的一个分支,是应用数学和信息管理专业的选修课程.在计算机非常普及、各种统计分析软件不断推出的今天,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自然科学领域及社会科学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这门课程以统计知识为基础,数学方法为手段,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线,介绍多种常用的多元统计方法.但传统的教学方法仍存在很多问题,理论讲解过多,应用欠缺.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我们提出了“面向问题”的案例教学学习方式,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如何正确使用所学的统计方法.

一、现有多元统计分析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多元统计分析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对统计知识从概念到公式定理推导烦琐,统计理论的讲解和方法的介绍太公式化,没有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大量实际问题出发,来说明统计理论和方法产生的背景和基本统计思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不高.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少,没有上机时间,教师课上讲解SAS、R等软件的用法,让学生课下完成上机作业,但学生很少主动完成.再者学生做统计分析报告的能力较差,课堂教学采用统计分析软件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相对较少.

二、面向问题的多元统计分析教学改革

基于传统多元统计教学方法的弊病,我提出了“面相问题”的教学方式,即教学侧重于理论和实际应用并重,结合统计软件来处理具体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编程,对具体问题给出相应的统计方法.

在教学内容上,我们寻找的案例大都结合当前现有的真实统计数据.每一种统计方法,我们都给出了相应的实际问题,课上讲解这些实际问题时,让学生感受到方法运用的合理性.在课程中,我们至少引入一种统计软件让大家熟知,一般第一次课讲解SAS软件的用法,避免学生不会用统计分析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推断,使得本来快速而简单的统计工作,变得复杂而难于处理,使统计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其次,课堂上精讲,讲授难点、重点和灌输统计思想.比如讲解主成分分析方法时,必须让学生清楚主成分分析方法是将多指标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统计分析方法,它本身往往不是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因此,主成分分析多用在大型研究项目的某个环节.它的应用方面我们可归结为3个:其一,通过降维解决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中共线问题,即主成分回归分析;二是应用于综合评价,可以为综合指标提供可参考的指标权重,即主成分评价;三是可以根据前两个主成分变量对样品进行聚类.所以学生学习之后必须明白,主成分分析适用于何种数据结构,为什么说主成分变量是无法直接观测的隐变量,运用主成分可以实现那些分析目的,如何用SAS实现主成分分析?在教学中,我们结合具体的实际例子进行讲解,学生对统计方法的掌握会更加透彻和明白.学生对方法的运用比枯燥的理论公式的学习更感兴趣!

在教学方式上,我们提倡互动教学,提高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交流学习体会;鼓励学生用多元统计知识进行毕业选题、写分析报告等.讲授采用悬念设疑法、提问探索法等.比如在讲变量聚类分析方法时,会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变量聚类分析是应用于什么样的数据结构,依据什么将变量分成不同的类?被聚在同一类的变量会有哪些特征,如何用SAS实现变量聚类分析?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容易将统计方法学得更透彻,再去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知道如何去思考和动手.每次课我们都精心设计多媒体电子教案,充分、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算法步骤呈现出直观、形象、动态的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利用课件呈现足够的案例及其建模、分析求解过程,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并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的学习.

改革课程考核评价,并在教学中注重和学生交流,教学相长,传统的考试方法通常只是出一份试卷,闭卷进行笔试.评分方式简单,考试成绩和学生平时作业成绩综合作为最终成绩.实践证明,这种单一的考试模式往往忽视了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很难做到全面、准确地分析评价学生的能力.对多元统计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法,除常规考试方法外,让学生撰写和本课程相关的小论文,计入平时成绩.此外,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会结合专业知识让学生做一些小项目,将学生三人分成一组,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课题研究.学生需要查找资料,整理资料,了解SAS软件的应用.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自学能力和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这种教学方式得到学生的认可,特别是有些学生参加了大学生建模竞赛,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总结

多元统计分析统计教学,要想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所突破,必须打破原有的单一的讲授式的教学形式,探索和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模式.面向问题的多元统计分析教学改革,丰富了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第4篇:统计学问题分析范文

相关热搜:统计学  统计学教学  统计学应用

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对高校的教学改革提出新的要求。统计学21世纪人类社会中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重要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之一,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网络经济强力冲击。无论是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储存、、分析,还是统计的理论、方法、技术,都发生很大的变化。信息技术的进步,给统计学带来发展机遇,同时也对高校的统计学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统计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方法论学科,其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目前,统计方法已成为管理、经济、金融等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因此,针对本科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与学的探索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使学生了解统计思想,掌握一定的统计方法,是摆在统计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是现代计算机普及和统计软件普及的环境下,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结合统计软件,提高其应用定量的统计模型以及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现代化的管理和决策的能力?

1.教学内容体系的安排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解释数据,从而认识数量规律,为企业经营决策等提供理论支持的学科。统计工作过程一般包括统计设计、调查、整理和分析4个环节。由于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统计数据的产生、处理方法等发生深刻的变革,这就要求对传统的统计教学内容也必须进行必要的删减与扩充。

教学内容要做到“三减三增”:减少详细手工计算步骤与技巧,减少复杂的公式推导,改为公式内涵的剖析;减少部分浅显内容,改为自学或课堂讨论;增加“统计学设计性实验”,增加“统计学软件使用”,增加“案例分析部分”。

首先,应删减传统手工统计的部分内容,减少复杂的公式推导。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统计思想的传播,减少统计公式的推导。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处理数据信息的方法论科学,涉及许多数学公式。但是对于经济管理类学生来说,学习统计学的目的是应用统计方法来解决经济管理类问题。如果在统计学课堂上强调数学公式的严密推导,一方面与经管类开设统计学的初衷相违背,另一方面也阻碍了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统计的信心。对于一些浅显内容,如静态分析指标中平均数、众数的计算等,可让学生课后进行自学。

其次,应该增加与现代网络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网上调查内容,以及与之相关的网络问卷设计、整理、分析的内容。现有的统计学教材几乎都没有提及统计设计,这可能与我国长期使用的统计报表制度有关。统计报表一般由国家统计局设计,层层下发,数据收集者和使用者一般不需考虑统计设计问题。而在网络环境下,不仅抽样调查成为整个统计调查体系的主体,网络调查应用越来越广泛。统计学教材中应该增加统计设计的相关理论,包括网络技术条件下的在线调查方案、原始数据的在线分类汇总、数据的储存和检索方法、数据分析的计算机处理等的理论。

再次,增加各种统计软件的内容。虽然市场上有很多关于统计分析软件使用的专门书籍,如excel、spss、sas、statistica等软件的使用手册等,但现有的统计学教材几乎都是理论知识的介绍、统计公式的计算,并没有结合统计方法给出具体的软件操作以及结果说明,这使得理论教学枯燥乏味,难以提起学生的兴趣。最后,案例教学在统计学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内容选取的过程中,如何选择恰当的案例非常重要。在网络发达的现代社会,可以通过网络选择适合每个不同小专业的特色案例。如对于金融类学生,可以选择证券市场案例;对于营销类学生,可以选择企业调研类案例;等等。

2.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日益提高,经济管理类统计学课程存在课程内容多、学时少的问题。如笔者所在的学校统计学课时只有48学时,其中理论课32学时,实验课16学时。为了缓解这种矛盾,应将课堂教学、课外练习、学生自学等多种方式统一起来。计算机的普及使各个学校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发生变化,教学方法上出现多样化的趋势。统计学教学引入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方式,在方法上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强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课后分组大作业的形式,让学生直接参与完成调查问卷设计、调查方案设计等,使学生真正体验从数据收集、整理到数据分析及解释的全部统计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案例教学

根据经济管理类与其他专业不同的特点,选取紧密结合实际,具有专业特色且生动有趣的实际案例进行剖析,阐述统计方法选用的条件、背景及分析研究过程。通过对案例的归纳、整理,引导学生提炼和掌握具体的统计分析方法,有利于把所学的统计理论落到实处,使抽象的方法、公式变得十分具体,拉近理论与实际的距离。通过案例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把基本知识阐述与统计学前沿进展及热点介绍结合起来,这将会使得课堂生动且有时代气息,有助于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掌握一些新方法及新观点。

2.2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

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统计分析的目的主要是应用,做过多的统计公式的推导显然意义不大。因此,在统计学的教学理念上,应力求淡化统计方法的推导和计算,而重点突出统计思维的建立,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统计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工具。大量的内容只需要给学生讲清楚统计基本思想、计算的原理和正确应用的条件、正确解读计算的结果,而对大量复杂具体的计算可以交给计算机去完成。比如方差分析,手工计算量非常大,没有计算机软件的支撑,是很难教学实际分析的。现在只要讲清楚方差分析要做什么,为什么方差分析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判断有无条件误差,而原假设又是k种不同水平下总体的均值是否相等,检验结果表示什么等就可以了,大量计算的工作让计算机去完成。又如动态数列中用最小平方法进行长期趋势测定,手工计算量比较大,尤其在测定抛物线、指数等趋势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只需要给学生讲清楚最小平方法的基本原理,具体的趋势方程计算通过统计软件完成。

2.3课堂教学结合统计分析软件应用

由于统计学课程定量分析内容较多,具体计算过程非常复杂,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加强对统计软件应用的教学。目前统计软件比较多也比较杂,在选择教学软件时,要注意选择操作比较简单、实用,适用面比较广泛的软件。在笔者所在的学校,主要使用excel和spss软件。利用spss软件,能方便、快捷地处理统计数据,使教学过程变得直观、形象。统计分析课程在采用spss软件教学后,可使数据的图表演示、数据计算、数据分析等整合,理论教学不必将大量时间浪费在公式的推导和数据的运算上。学生只需要掌握统计分析方法的原理,学会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统计方法的本质。在理论课上,主要侧重于从实际问题引出基本概念,讲清基本原理,侧重于分析不同的统计方法其适用条件、适用数据类型,通过案例分析讲清楚相应统计知识的应用,而统计计算则由软件完成。重点说明各种方法使用的条件以及spss输出统计结果的分析,从输出文件中如何得到结论,如何进行合理地解释。

2.4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统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于经济管理类学生来说,学习统计学的目的是运用统计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的经济和管理问题。因此,必须通过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利用上课时间,组织学生模拟统计实验;请政府统计部门的人员进课堂介绍统计方案的设计、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统计分析报告的撰写。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鼓励学生用自己所学的统计知识分享身边的实际问题和管理问题。如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求学生组成团队,针对一个具体的问题,如“对大学生逃课问题的讨论”“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的分析”“大学生图书馆资源利用情况的分析”“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分析”等,进行具体的调查问卷设计、调查方案设计,收集相关数据,并采用spss软件分析,选择恰当的统计处理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论,并在此基础上给出建议。

2.5教学手段多样化

在网络经济条件下,应该把教室变成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和交流思想的平台,通过网络课堂、e-mail等,把教师的讲授从课堂拓展到课外;把学生的学习从屏幕或黑板拓展到计算机网络;把教学的方式从课堂的面对面拓展到网络的心对心。这样才能使大家对统计学感兴趣,畅通师生交流渠道,进行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教育,把统计知识的获得从被动的灌入转到主动地猎取。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传达更多的信息,统计教学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现代化的教学条件。比如制作精品统计学课件,把比较抽象的理论方法形象化,真正做到深入浅出;建设统计学课程主页,链接相关知识和参考资料,扩大学生的统计学知识面,了解统计的最新发展和动态;提供分析的背景资料和统计软件,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集体攻关、团队合作的精神等。

3.考核模式的创新

在网络环境下,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的教学目标也发生改变,通过统计学的学习,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实践能力。考试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课程目标的实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大多高校统计学课程成绩评定一般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其中平时分占总成绩的20%~30%,期末卷面分占总成绩的70%~80%。期末卷面一般也仅限于课本理论知识,这使得学生在考试前忙于公式概念的记忆、课堂笔记的抄写,不能考核出学生的真正水平。统计学计算量大,短短2个小时的考试,试卷能够涵盖的内容也不全面。因此,在计算机普及的情况下,对学生的考核也应该随着教学目标的变化而变化。考试应着重于学生统计知识的应用能力,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方式不应局限于传统的课堂闭卷考试模式,而应采取综合考核的形式。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很多情感体验、直接经验的获得并不是一种直接书本知识的活动,很难通过考试来衡量。平时考核作为反映学生学习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不仅可以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和灵活性,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个人能力。平时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出勤、课堂表现、平时作业、上机操作和调研报告。平时作业分为书面作业本作业和电子实验报告两类。书面作业主要有平均指标、变异指标、假设检验、相关分析等。电子实验报告作业人手一份,各有差异,有利于防止个别学生抄袭作业,提高形成性考核的客观性。对软件操作、调研报告的考核主要是检测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和对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统计学教学中,统计图表、时间序列分析、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等的学习都要结合软件进行。笔者在上课时,主要通过一对一面试提问的方法来确定统计软件操作的成绩。调研报告是考评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的有效手段,从统计调查设计和统计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到通过样本进行总体估计、检验等方面均有涉及。这种考核方式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合作、分工的重要性,还使学生更具有参与感、成就感和现场感,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但由于调研报告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耗时比较长,建议在讲抽样调查的时候就把选题提供给每个小组,让他们开始进行统计设计。调研结束后,每个小组需要提交调查分析报告、个人评定、小组成员分工等书面材料,根据这些书面材料对小组每个成员进行评分。

期末考试仍然采用笔试的形式,重点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计算分析能力。考试时间一般在2个小时以内,题型设置可以多样化,允许学生携带计算器。最后在学生综合成绩评定的过程中,笔者建议平时成绩和期末试卷成绩各占50%,着重对学生基本统计技能的考核,扭转学生“轻平时、重期末”的错误思想,形成主动的学习氛围。

第5篇:统计学问题分析范文

关键词:旅游统计学;教学方法;应用型人才

旅游统计学是社会经济统计学分科中的一个分支,它是一门部门统计学也称专业统计学,它是研究旅游业领域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研究旅游部门指标体系的性质,以及收集、整理和分析统计资料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它是一门融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问,从基础数据的采集到综合处理,从数据的分析研究到最终服务于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根据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旅游统计管理办法》的规定:旅游统计是国家统计的组成部分,是提供旅游信息的主体。经国家统计局批准制定的旅游统计调查制度属于国家统计调查制度。旅游统计调查制度主要包括旅游定期报表制度、旅游抽样调查和旅游专项调查。实际上就是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在旅游领域的应用。这门学科实践性很强,内容十分丰富,无论是进行理论上的研究还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近几年旅游管理专业在各高等学校、中等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等都陆续开设了旅游统计学课程,特别是高等教育在以培养适应旅游业需要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下,旅游统计学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在我国旅游统计学开设的时间不长,在教学过程中难免遇到一些问题,特别是近几年高校扩招以及教学环境的变化,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同样对旅游统计学学科的建设和改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根据笔者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就旅游统计学课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别从教材的建设、教学计划的安排、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以及关于教学实践环节等方面谈几点看法。

一、教材建设

该课程由于课程建设时间不长,教材缺乏,现有的教材中原创性教材很少。教材的发展明显落后于旅游业本身的发展,知识更新慢,教学内容陈腐,在教材的编写内容与形式上,剪辑性成果多,研究性成果少,理论内容多、操作性内容少,传统继承内容多、创新内容少。旅游统计学是社会经济统计学在旅游领域的应用,它融合了两部分知识即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和旅游统计学,现有的教材结构基本都是分为两部分,前篇是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的内容,后篇是旅游统计学的内容,只是将两部分内容分别罗列在一本书中,实质就是一册合订本。前篇讲述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基本的调查收集资料的方法、统计整理的方法以及统计分析的方法,基本内容与一般的社会经济统计原理无实质性的差别,只是将原理中的内容冠以“旅游”的字样。而后篇旅游统计学部分则又将前篇所讲的原理内容,按例题的形式应用于旅游领域。前篇的公式、原理等理论内容枯燥无目的性,学生不感兴趣,后篇又独立讲述旅游统计领域的一些概念和方法,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和内容上的重复性,前篇和后篇不能融合成一体,前篇和后篇内容相互脱离使学生难于理解。

教材应体现旅游业最新的发展前沿问题,体现实际发展状况,紧跟实践,注重基础应用型知识。为了使该课程前后贯通,建议在教材的编写上应充分体现作为一门完整学科的存在,以旅游业所涉及的内容为主线,以实际统计工作过程为顺序,按照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的顺序分别介绍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并同时讲述在旅游业领域中的应用。

二、教学计划的安排

旅游统计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之一,目前该课程开设的学时数过少,而其内容又多,包括统计学原理部分、旅游统计学部分、数理统计学的部分内容。目前多数高校开设的课时数是32学时、48学时,在有限的课堂上不能深入讲解原理的内容又没有时间联系实际的应用问题,导致学生对理论的掌握不深入,对实际的应用能力差。在国家教委下达的旅游专业课程设置中,包括54学时的旅游统计学课程,笔者认为这远远不够。建议增加学时设置。由于该课程涉及内容多,并且该学科作为专业基础课重在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是方法论学科,直接关系到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和在实际工作中管理、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在整个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目前大多数高校在总学分限定的情况下,往往加大专业课的比例,而专业基础课的比例偏少,这样会造成学生基础不扎实,对基本方法掌握的欠缺,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考虑到课程的衔接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建议该课程应安排在第2学年的春季,以64学时为宜。在专业课之前紧接基础课之后,为开设专业课提供一定的方法论基础知识。或者分别开设两门课:基础课统计学原理和专业基础课旅游统计学,学时分别为48学时和32学时。

三、教学内容的确定

目前的旅游统计学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即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旅游统计学、数理统计学的部分。在原理部分中往往是无所不包地介绍所有内容,不能体现旅游业的特点,而在旅游统计部分中又过多地介绍了旅游专业的术语,与一些专业课相冲突。在有限的学时内介绍过多内容,只能是泛泛而谈,不能有针对性地讲解重点内容。根据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我们应该紧紧围绕旅游业的统计范围,有选择地分重点地进行讲解。对于非统计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统计学的目的重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在教学中只要讲清统计学的基本方法以及能解读统计数据的含义即可,而大量的计算则由计算机完成,不必花费有限的课时进行讲解。在旅游统计学中计算技术不重要,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对指标和数据的解释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建议在教学内容上增加研究方法论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分析研究能力,发挥统计学作为一种认识社会的工具的作用。建议加强对旅游市场统计调查相关内容的分量和学时分配,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完成从提出问题、调查项目的设计、调查问卷的编制、调查过程的实施、调查问卷的回收、问卷整理提纲的制定、整理汇总表的编制、统计分析表格的编制直到完成统计分析报告的全过程的练习。

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教师仅仅教授相对滞后的教材上的内容是不能培养出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要使学生能尽快适应社会,学以致用,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关注该行业的动向,及时地将最新的知识补充到教学中。目前一些大型的外资、合资饭店进行经理培训时,都增加了饭店管理的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内容,作为学校教育也要紧跟社会实践的需求。建议在高等学校的本科教育层次中增加关于统计软件的基本操作的内容,上机授课,讲授电子表格图形的处理、基本统计指标的应用,如:EXCEL、SPSS、SAS、MINITAB等软件的操作和应用统计软件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势必增加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目前多数高校鼓励采用多媒体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在实施的几年里对于大多数课程来说,确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对于强调应用性的旅游统计学课程来讲,不适合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原因是该课程的特点是多有运算和公式的应用,采用多媒体教学不利于分步讲解,也不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学生忙于记笔记,而不能集中精力理解老师对于指标的讲解。而采用传统的板书形式,虽然在板书上花费的时间较长,但更能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近几年随着高校扩招和二级学院的出现,高校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学校无论是公共课还是专业课往往是将多个班级合在一起上,对于一些公共课和纯理论课,较易自学的课程来讲效果不会受到较大的影响,但是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自学理解有难度的课程来讲,适合进行小班制教学。笔者在实际的统计学教学过程中,比较大班课和小班课也证明了其效果的差异。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课堂讲授多,讨论和案例少,练习少,学生是被动学习,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学生往往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建议学习国外的经验,使用案例教学,增加讨论课,开展“一小时教师体验活动”,让学生模拟教师,讲授一个问题、一个章节或者一个专题,然后回答学生和教师的提问。“一小时教师制”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开发和挖掘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一次实践的机会。

五、实践环节

旅游管理专业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管理能力,而目前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要求。由于缺乏实际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的练习,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的研究时,往往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论文题目,不善于发现问题,不能很好地分析、解决问题,不能够运用统计学的方法深入分析问题的成因,这显然是缺少实践环节的锻炼,学到的书本知识不能很好地与实践相结合导致的。因此建议在该课程结束后增加1周的实践环节,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从发现问题、确定研究课题以及调查对象的确定,到调查问卷的设计、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到分析指标的设计到完成分析报告的实践。这样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的锻炼,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在模拟的实践中掌握实证研究的主要步骤和基本规范,并能够运用各种统计分析方法分析问题的成因。

目前在饭店、旅行社的管理机构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统计报表制度,在大型旅游企业都设有专门的统计部门,有称统计部、计划统计部、统计规划部的,还有在财务部门设有专人负责的统计综合分析岗位的,教师可以利用或收集使用这些部门的具体工作资料,对学生进行实证教育,拉近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距离。

六、改革考核形式

第6篇:统计学问题分析范文

[关键词] 经济管理;多元统计分析;“黑箱”教学法;案例教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5-0079-04

0 引言

《多元统计分析》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它不仅是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很多院校经济管理类其他专业重要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多元统计分析》是一门以定量分析为主的技术方法学课程,涉及到的数学理论之多、难度之大是该课程的重要特点,为使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养成用统计思维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其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并借助统计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须首先培养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本着“厚基础、重应用、高素质”[1]的原则,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以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1 以“学以致用”为教学目的,优化课程体系,精选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是课程教学的核心,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多元统计分析》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处理经济生活中的多元统计问题的常用方法。为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体现统计学的应用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构建了“基础理论-统计软件-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强化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环节。同时,根据多元统计分析的基础理论体系,结合经济管理类专业特点,精选经典的多元统计方法,主要包括5方面的教学内容:多元数据的描述统计(描述统计量及统计图表)、假设检验方面的内容(均值的比较检验、方差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现象的分类(聚类分析与判别分析)、数据的结构简化(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

2 以案例为教学导向,增加学习趣味性

为加强科研和教学的互动,笔者从科研成果、学生创新项目及经济管理实践中提炼案例教学的素材,案例的选择上注意其完整性和系统性。在介绍统计方法时,以案例为导向,提出统计学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到方法和理论的学习中。在对实际案例分析过程中,强化学生对统计思想、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理解,以及介绍如何用SPSS统计软件来解决问题。案例教学采取互动方式实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案例教学中。比如,在介绍回归分析方法时,选取高尔顿对身高遗传研究的案例,学生很快就能理解什么是回归分析,然后提出问题:“父亲与母亲身高对子女身高影响的关系式是采用什么方法得到的”,这样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到之后的学习中。另外,通过这一案例,学生还了解到回归分析的起源,深刻体会到探索知识的乐趣及发现统计规律的愿望[2]。在利用案例借助SPSS软件实现统计方法的应用环节中,重点讲解每种方法使用的前提、注意的问题及软件输出结果的解释,即使对于一些数学基础差的同学也可以掌握,其厌学的情绪也得到缓解,不至于形成恶性循环。

3 以“统计思想”讲授为中心的“黑箱”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3.1 讲授统计思想的重要性

任何统计的入门课程,都应该“强调如何做统计思考”而且内容应该“多一些数据和观念,少一点公式和推导过程”[3]。那什么是统计思想呢?统计思想是关于“为何统计、统计什么、如何统计”的思想,也就是关于统计的世界观和方法论[4]。笔者认为,所谓统计思想是认识问题或研究问题时的一种统计思维方式。

由于多元统计学涉及到繁琐复杂的计算,对于经济管理类非统计专业学生而言,掌握所有的理论推导具有一定的难度,但统计思想的理解与把握却相对容易得多。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结束后,一些统计术语和一堆公式可能很快被忘记,但学到的统计思想却印象深刻,原因在于学会了统计思想,也就慢慢培养了看问题的统计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所以,统计思想教育应重于统计方法教育[5]。作为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将统计思想教育、统计思维方式培养作为教学的一个基本目标,将其纳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整个环节,这也是统计学学科的必然要求。

3.2 如何将统计思想贯穿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整个环节

首先,作为多元统计学教师,应该积极挖掘统计思想,明确哪些统计思想统帅着哪些具体的统计方法,解决哪些具体的统计问题。统计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的思维方法,但这些知识鲜有形成系统的书面文字。这就需要统计教育工作者能够先于学生深刻领悟这些隐藏在书本知识背后的统计思想,然后适时巧妙地将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培养他们正确的统计思维方式。比如,Fisher判别方法中既有降维的思想又有分类的思想,而这种分类是在降维后的空间重新进行的,按照分类的原则“组内同质性、组间差异性”,可以运用“偏差平方和分解”的思想予以实现。如果能够将这些统计思想层层递进地传递给学生,他们将会很容易理解这种统计方法。

其次,认真组织好绪论课,将一些基本的统计思想直接灌输给学生。对于任何一门课程来说,作为绪论课的第一堂课都是至关重要的,它事关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基本认识、对今后学习的兴趣等问题,进而影响其学习态度。鉴于很多学生对于统计的误解,不清楚它与数学的区别,在绪论课中,笔者针对统计思维方式的独特性进行了解释:“统计不是1+1=2 的问题,而是1+1≈ 2的问题”,这样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统计学实际上是介于理性思维和艺术思维之间的一个学科,不同于具有严密逻辑思维的数学。此外,强调了对日后学习影响比较大的两个统计基本思想:一个是任何的结论都要有概率的思想,统计学结论不是百分之百的正确;另一个是随机化思想,要有效的控制研究中各种误差,尤其是样本的随机性引起的误差。这两个思想对于统计学的理解及正确使用统计学这一工具非常重要。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很多学生过分依赖统计学的结论,对于潜在的风险却毫无意识。虽然学生当时未必都能理解透彻甚至记住,但是通过这种灌输的做法,很多学生起码已经有了这种意识:统计思想在之后的统计学习中非常重要。绪论课中,笔者还介绍一些大部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案例,比如,通过引用有关运用统计方法研究《红楼梦》的文献,说明聚类、判别等统计思想在其中的应用,学生的求知欲随即被调动起来,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

再次,通过归纳类比法,使统计思想和方法条理化[6]。数学家拉普拉斯曾经说过:“在数学里,发现真理的工具是类比和归纳”。统计学运用的更是以归纳为主的逻辑思维方式。统计学通过对大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一定统计思想指导下,产生了各种统计方法。有些统计方法的统计思想比较接近,但解决的问题或使用的条件、范围不尽相同。比如,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都用到了“变异”的统计思想及“偏差平方和的分解”这一工具,但分解得到的偏差平方和含义不完全相同,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解决的问题都可以理解为一个或几个变量(自变量)对其他变量(因变量)的影响,但两种方法对自变量及因变量类型的要求不同。再如,Fisher判别和主成分分析都用到了“降维”的思想,但Fisher判别解决的是分类的问题,“降维”只是其中的一个步骤,而主成分分析解决的仅仅是多个变量综合为少数几个不相关变量的问题。对于这些统计思想比较接近的统计方法,在学生刚接触的阶段,以讲授为主,随着学生知识的不断增多,可以用引导启发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体会甚至讲解其中蕴含的统计思想及如何用统计方法加以实现,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及能力非常有益。

最后,将统计思想的讲授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结合起来,在不断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方式。统计软件是现代统计不可或缺的内容,熟练应用统计软件是学生的基本技能之一[7]。笔者选用的是比较“傻瓜”的SPSS统计分析软件,它操作简单、方便,但这并不意味着“傻瓜软件”就一定可以人人掌握。作为统计方法实现的一种手段,任何统计软件仅仅是统计这种工具的工具,使用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使用者。所以,统计软件的讲授不应以讲解软件的操作过程为重点,而必须坚持以统计思想为核心,因为统计思想决定了统计方法的选用。明白统计的本质内容、理解统计方法的来龙去脉之后,选用合适的统计方法就再困难。另外,软件输出结果的解释必须结合统计思想、统计方法的理解。比如,在SPSS软件中,只要涉及假设检验的问题,都会输出一个概率值“p-value”(软件中以“sig.”标记),相信90%以上的学生都会据此作出“拒绝”还是“不拒绝”原假设的推断,但绝大部分学生却很难准确说出这个概率值的含义,甚至有些学生对于“原假设”是什么或者“拒绝原假设”意味着什么都不清楚,这种情况下作出的统计推断又有何意义?所以,作为统计学教师,必须将假设检验的原理及思想作为假设检验的核心内容来讲解。

3.3 坚持“统计思想”为核心的“黑箱”教学方法

所谓“黑箱”,就是指那些既不能打开,又不能从外部直接观察其内部状态的系统,通俗地讲,不理解、不认识的东西,都可看作是“黑箱”。“黑箱”方法从综合的角度为人们提供了一条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尤其对某些内部结构比较复杂的系统,它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强调从整体与部分之间、从整体与周围环境的相互联系中认识事物[8],而不去深究其内部结构和局部细节。多元统计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有限的课时内,为使学生学到更多更有用的知识,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以统计思想为核心,运用黑箱教学法简化课程教学,更好地抓住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提高了教学质量,从而使教学系统整体优化。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将不影响方法理解的复杂数学推导过程这一难点当作“黑箱”的内部结构暂时忽略掉,然后当学生对该统计思想掌握到一定程度时,再将“黑箱”中的内容层层剥开。此目的在于授课中使基本原理浅显易懂,内容条理化。比如方差分析中,将“偏差平方和的分解”作为“黑箱”,借助统计图从“误差来源”的分析入手讲解方差分析的思想与原理,当学生基本掌握时,再将“黑箱”展开,将“误差来源”用数学式子表达出来,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偏差平方和的分解”这一方差分析的工具,对其统计思想也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既锻炼了逻辑推理的能力,同时学生还可以从中体会到数学建模的无穷魅力,大大增加对统计的学习兴趣。

黑箱教学法,首先介绍统计思想,将其作为讲解统计方法及其应用的核心,然后通过设置“黑箱”,以一种学生易于接受、理解的方式高效地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这种教学方法还可以给学生创造一种探索的情境,激发学习动机,调动求知欲、好奇心。若要更好发挥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势,需要教师仔细分析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并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及课程内容,巧妙创设好的黑箱,让学生去体验解开黑箱过程中的乐趣。

4 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调动学习兴趣

《多元统计分析》是一门处理多维数据的技术方法论课程,问题是在高维空间解决的,很多方法都有其丰富的几何意义。另外,多元数据庞大、公式繁多、计算复杂,所以只是通过传统教学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借助于多媒体教学可以方便、快捷地将统计数据、统计图表呈现在学生面前,使教学过程变的直观形象,更好地解释多元统计方法的思想。比如,在介绍多元回归的参数估计方法——最小二乘法、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Fisher判别法时,都可以用几何图形及三维动画来展示这些方法的思想,既形象又易理解。对于一些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框架图、“黑箱”教学法的教学过程、课程的重点及难点都可以通过课件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此外,需要通过制作课件链接更好地对各种统计思想、统计方法进行归纳类比。但是,多媒体教学会使得学生没有足够的思考和反应时间,仅是快速浏览课件而已。所以,必要的板书也是不可或缺的,比如有些计算过程的推导或必要的概率统计知识的补充还是需要通过板书来完成的。这就必须结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及课程的特点,精心制作课件,形式上力求简洁明了、直观形象,使学生易于把握该课程的重点及多元统计学的核心内容,方便他们预习、复习,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课堂教学及自主学习的功能。同时还要合理安排板书的时机,尽量做到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取长补短,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5 以实验课程为依托,增加学习能动性

前文提到过统计思想讲授的重要性,但仅凭教师的言传身教远远不够。统计思想、统计思维方式比较抽象,必须经过长期的培养,通过把统计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训练,在实践中训练提高统计思维能力。这样做,一方面,让学生从课程的学习者转变为问题的解决者,增加其学习的能动性,提高利用统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统计思维在经济管理的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深化对统计思想的理解,防止犯形而上学、为统计而统计的错误。为此,应加强课程实验教学内容的建设,从科研成果及经济管理实践中提炼实验教学的素材,精心设计课程实验。每章或几章结束后会安排1~2个实验报告让学生课后完成,以及时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分析和创新能力。

在学生的实验报告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只是疲于完成作业,依样画葫芦,只将输出结果拷贝出来,对于结果的解释很简单甚至缺省。究其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实验内容上,有些学生可能没有兴趣;另一方面在于实验报告问题的设置上过于呆板,比较形式化,直接告诉学生用什么方法进行分析,没有给学生充分思考、自由发挥的空间。

鉴于上述情况,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了改进:一是增加课程设计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寻找感兴趣的案例,自行确定研究问题,在一定统计思想指导下确定合适的统计方法,并给出最终研究结果,所有这些内容需要在完成的报告中给出;二是实验报告问题的设置上,尽量笼统化,比如,针对某个实验报告直接让学生进行判别分析,虽然方法确定了,但学生需要思考判别分析解决的问题是怎样的、有何限制条件,需要了解它的使用方法,了解它的限制条件,到底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一定要有这些限制;再如,“分析某行业中的薪水是否与工作年限有关及是否有性别歧视”,这样的实验报告给出了分析的问题,但没有给出方法,也需要学生联系所学过的统计方法进行一番思考之后再进行选择;三是在实验报告中增设一些思考性的问题,巩固课堂教学效果,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更好结合。比如,在判别分析实验内容时,让学生运用课堂教学中的理论知识比较判别分析与回归分析在建模中的异同点,由于这两种方法学生都已通过实验环节解决了实际问题,所以回答起来也相对容易;四是强化软件输出结果的解释,弱化机械的操作过程。对于软件的输出结果,要求学生用统计的语言给出规范的表述,并结合专业背景进行合理地解释,并告诉学生根据这些结论所做决策的风险。如果与预期结论不符,让学生分析可能的原因,是样本的问题还是方法的选择或是其他问题;五是对学生的实验报告及课程设计进行讲评。学期末,精挑一些典型的实验报告,让学生自己讲解实现的思路及研究结果,然后让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发言,任课教师给出最后总结性的点评。如此一来,既增加了师生间的互动,调节了课堂气氛,又开拓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在实践教学中,还要鼓励学生通过各级大学生创新项目(USRP)及其他学生项目,参与到教师的科研中,撰写较高质量的论文。通过一系列实验教学环节的训练,在实践中不断应用及深层次的思考,学生享受到统计解决问题的乐趣,久而久之,统计思维能力也逐步提高,这对于他们以后自学更复杂的统计方法也将有极大的帮助。

综上,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既不失统计的理论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的本质,不被统计复杂的公式所困扰,又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笔者将统计思想作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主线,采取“黑箱”教学方法,侧重培养统计思维,正确使用统计方法。只有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将高效的课堂教学与一系列实践环节相结合,学生统计分析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才能得到明显提高,从而积极地发挥其创造力,这也正是统计教学及培养“应用型”与“创新型”人才所要达到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曾五一.关于经济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教学规范的若干问题[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4,19(4):12-16.

[2]肖枝洪,郭明月.研究生多元统计分析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9,(1):100-103.

[3]戴维S穆尔.统计学的世界(第五版)[M].郑惟厚,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4]李金昌.关于统计思想若干问题的探讨[J].统计研究,2006,(3):31-38.

[5]史书良.统计思想教育重于统计方法教育[J].中国统计,2008,(2):56-57.

[6]刘银萍,安丽微.多元统计分析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96-97+101.

第7篇:统计学问题分析范文

[关键词]统计实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统计实务》课程是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方法论科学,是高职院校经济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使学生了解统计工作在社会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熟悉统计工作过程,初步掌握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统计实务课程实践性很强,多年来,为提高学生统计实务能力,我们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取得良好的收效。

一、传统教学的缺陷

(一)教学内容轻实践

原来的教学内容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不重视实践教学。整个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教会了理论知识,却忽视了应用知识;教材上有什么内容,就给学生讲什么内容,教师根据教材,先后介绍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指标、时间数列、指数、相关与回归、抽样推断等内容,很少与岗位统计工作过程相结合;二是,不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虽然学生都懂理论,但毕业后已到岗位上不会用计算机处理数据资料。

(二)教学方法太单一

教学方法对于教学质量至关重要。但原来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输,教师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巴就将内容从头讲到尾讲完;上课过程中学生是被动听讲,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产生统计学既难学又枯燥无味的情绪,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岗位上又无法运用统计方法分析、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三)考核方式重理论

原来统计实务课程的考核方式基本上是以闭卷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虽然这种考核方式容易组织,但它由于过分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容易使理论脱离实际。这种考核方法的结果往往是学生重视理论,不重视知识的应用,不符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

因此,针对以上问题教研室教师高度重视教学改革,根据示范院校教学改革的要求和岗位需求,从教学目的出发,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

二、基于工作任务设计课程

(一)重视应用能力,改革教学内容

在原来的教学内容基础上增加了两块内容一是计算机的应用,内容包括:Excel在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中的应用,Excel在指数分析中的应用,Excel在抽样推断中的应用等等。二是实践教学,对于每一种统计方法,都要求学生参加某项项目并完成任务中加以训练。比如:学习第一单元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时,就要求学生分组,选项目,按组设计统计调查方案,根据方案开展小规模的调查活动,收集信息,对资料进行整理,最后用统计图表来显示最终的结果等。通过这两块内容的增加,突出了该课程的实操性和应用性。

(二)凸现学生主体,改革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打破了过去的一言堂课课堂讲述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比如,对于实践教学,利用统计年鉴、统计局相关报表,指导学生计算相关统计指标、分析经济发展状况;结合农业普查、工业普查、第三产业普查、学生学风调查等活动,指导学生设计调查表;把学生带到校机房,让同学们熟练应用Excel技术,利用计算机处理数据。对于课堂教学,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案例讲述法、提问式解决问题法、分组讨论、报表分析,撰写调查报告等,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突出过程考核,改革评价方式

考核是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评价教师教学水平,学生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多年来我们一直用传统的闭卷笔试的考核方法,考试试卷主要包括客观题(填空题、单选题、判断题、多选题)和主观应用题(简答题和计算题)。这种考核方法的结果是学生重视理论,不重视知识的应用,不符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

《统计实务》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应该根据教学目的来设计考核体系。比如:平时成绩(其中包括平时提问和作业成绩)占20%;笔试成绩(客观部分: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判断题、多项选择题;主观部分:计算题和综合分析题)占30%;实践成绩占50%(按答辩形式进行,设计的方案、整理的资料、发现的问题、提出来的合理化建议)。通过这种考核方式,实现了高职院校做中学,学中的教学理念。

三、课程改革成效

《统计实务》课程通过以上改革后,取得了一下几个方面的成效:

(一)提高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通过以上改革后,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部分学生把统计分析方法推广到《市场调查与预测》、《推销实务》等课程中,达到了该课程提高学生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目的。从08和09两届高职营销班的学生教学效果来看,和改革前的学生教学效果相比,实践能力提高了很多。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针对每种统计分析方法都要完成一项任务。比如,为了收集市场信息,要设计问卷,之后走出校门展开统计调查活动,搜集资料、对资料进行整理、绘制统计图表、计算相关指标,最后写出分析报告。通过每个环节的实践教学,提高了知识的综合运用、增强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强化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提高了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能力。改革前的教学,没有把学生带到机房上机操作,更是没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教学,毕业后学生在岗位上虽然知道理论,但不会操作。改革之后,增加了两块教学内容,体现了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应用性人才的需要。通过《统计实务》课程的教学,学生毕业后在岗位上运用统计分析放,能够独立处理大量的问卷和数据,进行相应的分析,写出做总的分析报告。

(三)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08和09高职营销两届学生的表现,可以看出通过让学生分组做项目,组内分任务,组长全权负责,任课教师全程指导的教学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王天营,刘爱民关于高校财经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统计与决策,2008,(8).

第8篇:统计学问题分析范文

关键词:物流专业;数学建模;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068-03

随着我国现代物流业的迅速发展,物流专业人才成为近年来社会的紧缺人才。2012年,教育部将物流工程及物流管理批准为一级学科,全国各工科院校几乎都增设了物流专业,也培养了大批的物流专业技术人员。由于物流专业涉及的领域广,涵盖了许多方向,如物流机械、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金融、物流信息等。虽然都称为是物流专业,但各院校针对本校的特点培养的方向有所不同,各院校为不同方向的物流专业所设置的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也相差很大。有偏重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类的,有偏重运输与仓储管理类的,有偏重企业供应链管理类的,有偏重物流信息技术及物联网软件开发类的,也有偏重物流机械设备设计与配置类等。但无论培养物流专业的何种方向的人才,各校都十分注重加强对学生的物流建模方法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其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管理水平。

一、现代物流系统中常见的优化问题及求解方法

物流被称为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通过规划建设现代物流系统和改变传统的物流运作模式,可大大降低制造企业的物流成本,提高物流作业效率,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物流专业人才之所以缺乏,是由于在物流系统规划和运营管理各个环节中,处处都是较难解决的优化决策问题,必须应用科学的理论和先进的技术方法才能得到好的结果。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很多,以下列举一些现代物流系统规划与运营管理中常见的优化问题和解决方法。

1.物流需求预测。在物流系统规划中物流设施(仓库、设备、停车场、车辆数等)规模的确定,物流管理中的物流仓储控制等都需有科学准确的物流需求预测作为决策基础。然而由于受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如何准确预测物流需求是相当困难的问题。物流需求预测问题分为单品种货物与多品种货物的物流需求预测、单个节点与区域内总物流需求预测、近期与中远期物流需求预测等多类问题。目前各种中样的需求预测模型非常多,据不完全统计约有一百多种。除定性预测外,常见应用于物流需求的定量预测模型有增长系数法、趋势外推法、曲线拟合法、弹性系数法、回归分析法、时间序列法、原单位(生成率)法、类别生成法、生长曲线法等。目前较流行的还有应用一些启发式或亚启发式算法进行区域内的物流需求预测,如神经网络模型、灰色系统模型、动态预测模型等。在实际的物流需求预测时,经常同时应用以上多种模型构成组合模型进行预测。以上各类模型的理论基础是高等数学、数理统计学、数理逻辑学、计算机算法设计等。

2.物流系统总体设计。物流系统设计方案的优劣直接影响物流的运营成本及运作效率。物流系统设计内容主要包括区域内系统物流节点的数量、规模和位置的确定;各物流节点的功能定位和功能设施(含停车场)的合理配置;物流节点内部设施布局;物流运输通道设计及能力分析等问题。其中区域内物流节点的数量和规模的确定主要依赖于对区域内物流总需求的预测结果。常见的模型有成本分析模型、随机报童模型、数据包络模型以及参数标定法等。物流节点的选址问题是物流系统规划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可分为许多类型,如单一设施选址与多设施选址、连续区域选址与离散点选址、单纯位置选址与具有客户最优分配的选址、有能力约束选址与无能力约束选址等。本科生需掌握的典型物流选址模型和方法有:重心模型及不动点算法、交叉中值模型、线性规划模型、因素评分模型及层次分析法、多点解析模型及鲍摩・瓦乐夫启发式算法、奎汉・哈姆勃兹启发式算法、P-中值模型、集合覆盖模型、最大覆盖模型等。目前较常用的还有设计计算机算法进行仿真模拟计算,如遗传算法、蚁群算法、粒子算法、模拟退火算法、模糊群决策法等。这些算法的思路物流专业的本科生也应有所了解。物流节点内部设施布局是指在物流节点的规模与功能已确定的条件下,进一步设计节点内各设施间的位置关系,大多是引用工业工程法中的一些设计方法,常用的模型和算法有系统布局法、关系表布局法、CORELAP布局算法、ALDEP布局算法、CRAFT布局算法、MultiPLE布局算法、数据包络分析布局模型等。以上各类模型的理论基础是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系统工程学、工业工程学、运筹学和计算机算法设计等。

3.物流运输组织与运输管理。降低货物运输成本是减少物流总成本的重要手段,在货物运输组织中存在大量的优化管理问题,如运输方式(工具)、运输线路、运输链的优化选择;车辆与货物间的最优配载、配送计划及配装计划的优化编制;物流企业车辆的最佳拥有台数、运用与维护方案;车辆、船只及集装箱等的优化调度等问题。常见的模型有总费用分析法、综合性能评价法、公路货运交易优化配载模型、物资调运模型等。其中有关配送计划的优化编制问题是实际应用最广、理论上最为困难的问题之一。该问题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所考虑的因素分为了许多类型,如纯装问题、纯卸问题和装卸混合问题、对弧服务问题和对点服务问题、车辆满载与车辆非满载问题、单配送中心和多配送中心问题、运输车辆有距离上限约束和无距离约束问题、路网上线路距离无方向(对称)和有方向(非对称)问题、运输车辆是同类和异类问题、客户装卸点有时间窗约束和无时间窗约束问题等。由于每一类问题在理论上都属于NP-困难问题,在实际应用中常设计近似算法进行求解,求精确解的算法,可求解小型的配送问题,如分枝定界法、割平面法、网络流算法以及动态规划方法等。以上各类模型的理论基础是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学建模基础、图论、运筹学和计算机算法设计等。

4.物流仓储管理与库存控制。库存具有对不同部门间的需求进行调节的功能,库存物品过剩或者枯竭,是造成企业生产活动混乱的主要原因。由于货物供应及需求受大量因素的随机性和波动性影响,库存控制也是物流管理中较为困难的决策问题。库存控制包括单级库存与多级(供应链)库存、确定型库存与随机型库存、单品种与多品种库存等问题。物流仓储管理还包括仓位计划和拣货计划的编制、物流成本分析及风险分析等内容。物流库存管理的典型模型有经济批量订货模型、二次方策略模型、有数量折扣的EOQ模型、一次性进货报童模型、定期盘点库存模型、(s,S)型存储策略模型、鞭打效应分析模型、多级批量定货模型和直列系统多级库存模型、单级和多级概率库存模型、动态规划模型、最优匹配模型和网络最短路模型、成本分析模型等。以上模型主要用到的理论基础是运筹学、图论和算法设计等。

二、物流专业的数学基础要求

通过以上对物流系统规划设计及物流运营管理中的各类优化决策问题的介绍可知,要培养从事物流专业的高级管理人才必须具备扎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尤其是数学和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具体来说,物流专业本科生应具备以下基础理论知识结构。

1.基础数学知识。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目前国内外几乎所有的工科专业本科都会开设这些课程,而物流专业应特别加强统计分析方法的学习,包括时间序列分析、多变量解析、回归分析等内容。

2.建模及优化理论。主要包含数学建模方法和运筹学理论,我国大多数物流工程及物流管理专业都开设了这两门课,也有的学校还开设了“物流系统模型”或“物流运筹”等课程。其中运筹学是解决物流优化决策问题的重要方法,如规划论(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整数规划、动态规划)、存贮论、排队论、决策论、模拟模型法、图与网络理论、启发式方法、数值分析法、费用便利分析等方法。

3.计算机算法设计及仿真。计算机算法设计及计算机仿真是求解物流系统中各类优化模型的基本工具,要使所培养的物流管理人才具有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须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动手能力。目前大多数院校的物流专业都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为求解物流系统中的优化决策问题,建议还应开设“数值计算与算法设计”、“系统仿真基础”等课程。

4.系统设计与分析理论。在物流系统规划与管理过程中,还要应用一些系统设计及系统分析理论,如系统分析(系统工程)、大系统理论、系统控制论、系统动力学、IE(工业工程)法等。虽然对物流专业本科生不能要求都掌握这些理论,但需对这些理论的研究内容应有所了解。

三、加强物流专业本科生建模能力的培养措施

由以上对物流专业本科生基础知识结构要求的分析可以看到,物流专业学生需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但学生在学习基础课时还未涉及专业内容,各项基础理论不知道如何应用,往往是学过了就忘。而在学习物流专业课时,较注重具体管理方法的使用,不知这些方法是如何得到的,使得学生当遇到没有学过的问题就不知如何解决。因此需有一门课程将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通过提出物流系统规划与管理中各类优化决策问题,帮助学生应用各种已学到的基础理论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建立这些问题的数学模型、设计求解这些模型的计算机算法、分析比较各种求解方法的优劣,我们将这门课程称之为“物流系统模型”或“物流运筹”。属于物流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与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物流系统模型”课程主要有以下三大教学内容。

1.常用物流系统模型的推导及介绍。提出以上物流规划与管理中所列举的优化决策问题,介绍解决这些问题的典型模型及求解思路。对相对简单的模型及算法,引导学生应用已学过的基础理论来推导解决该问题的模型和方法,使得学生在后面学习专业课时遇到这些问题和方法时有较深刻的印象。

2.介绍一些新的优化理论和相关算法知识。如系统分析理论、系统控制论、系统动力学、IE(工业工程)法等,让学生了解相关理论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开扩学生的视野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

第9篇:统计学问题分析范文

案例教学以现实环境为背景,案例多取材于现实问题,是实际存在或曾经发生过的典型事例,通过研究现实世界中群体现象数量表现出的内在规律,将抽象的概念、原理具体化,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内化,同时也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统计学原理和定理取材于丰富的现实世界,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真实而典型的素材分析研究和总结规律,从而能够增强学生的认识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相对传统的理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在实践活动中去进行真实的模拟。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其着眼点在于使学生从“被动的听众”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交互式教学过程。对于兼容理论与实践的统计课而言,案例教学是一种基于实践性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具体情境的创设和模拟,有效地缩短了教学情境和实际工作情景之间的差距。

现代职业教育强调应用性,以“行为导向”为理念的案例教学法遵循了职业教育的特点。案例的功能是提供情景、体验过程、积累经验,其着眼点在于培养能力。在学生主动参与和共同合作的过程中,在分析问题、讨论问题以及充分交流意见的过程中,大家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各种观点相互碰撞,既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逐步培养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最终实现了统计学案例教学的目的。

高职统计学案例教学的几点建议:

1选取合适的统计案例。选取合适的、有针对性的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基础。统计案例应将统计理论知识融于具体实例之中,并且与课本知识点紧密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内容及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构建案例教学的基础。首先,从教学功能的角度来看,案例教学适合内容比较复杂、专业性比较强的知识。其次,从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性来看,案例要与教材内容密切联系。脱离了教材内容,偏离了教学主题,就无法达到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目的。同时,案例选择一定要有现实性和趣味性,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活生生的案例,才能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促使他们不断思考。例如对于抽样推断、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等基本思想,可以选择控制产品质量等方面的案例来讲解,从而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此外,统计学的案例教学中要明确问题,案例选取应当具有明显的问题导向性,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通过统计分析做出明确的判断。

2适当应用统计分析软件。在进行统计调查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碰到大量的实际数据,适当地在高职统计案例教学中辅助以统计分析软件,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在案例实践教学中,有很多可供选择的统计软件,比如Excel、SPPS、SAS等应用较广的统计软件。这些统计软件功能非常强大、普及程度很高、而且本身拥有完整的统计分析工具,如描述统计分析工具,方差分析工具,回归分析工具等,这些分析工具可以非常方便地对现有数据进行处理;另外,上述统计软件都带有很强的模拟工具。大多数概率统计公式都比较抽象,如果需要生动地展示其原理,就可以进行各种数据模拟和试验,可以处理和分析大量案例数据。除此之外,这些统计软件都具有强大的制图功能,以图表的形式展现许多统计分析结果,有利于更加直观地进行案例讲授,从而加深学生对统计功能的理解,帮助学生完成统计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在统计教学中,将统计软件、统计案例和传统的统计理论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3强调学生的实践参与活动。应用性和实践性是高职统计学教学的一个突出特征,学生运用统计学中所学基本知识点,通过亲自搜集数据,亲自尝试编写案例,进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案例,是案例教学达到良好效果的途径之一。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到本地大型超市和电器商场进行大型的统计调查实践,通过搜集有关消费者数据和产品数据,对当地的消费市场进行调查和分析。这些调查都以问卷的形式进行,问卷的设计、分发、回收和数据的汇总工作都由学生来完成,而教师负责指导和整体把关。教师则根据每个同学的兴趣,成立学习小组,通过布置课外作业的形式,鼓励学生完成数据的整理工作和统计案例的编写。一方面,学生通过实地调查获取的丰富数据,可以为教师编写教学案例提供丰富的素材。另一方面,由于学生从始到终参与了整个案例数据的调查和数据的分析和研究过程,对案例的背景知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而且渴望知道他们搜集到的数据有没有实际价值;如果数据有应用价值,通过数据的整合,能发现什么样的问题,进而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因而对于这样的案例讲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会很浓厚,学习效果也会更佳。除了鼓励学生组织研究合作小组之外,还可以由任课教师牵头,组织大型的统计调查活动,就他们所感兴趣的现实问题进行实地调查和研究,内容可以涉及校内和校外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大学生网恋情况调查研究,大学贫困生生活现状调查等。由于所研究的问题贴近他们的实际生活,同时又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且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全程参与,因而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统计方法的积极性。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针对实验设计,问卷的设计,异常数据的处理,软件操作等问题,学生查阅资料,与老师和同学相互探讨,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大大提高了他们自学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很高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