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统计信息论文范文

统计信息论文精选(九篇)

统计信息论文

第1篇:统计信息论文范文

众所周知,审计质量是评价审计工作水平高低的标准,是会计师事务所的生命。审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审计目标的实现,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稳定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由于早期计算机应用比较简单,计算机审计业务主要关注被审计单位电子数据的取得、分析、计算等数据处理业务,还称不上信息系统审计;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的普及及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建立为信息系统审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一、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一)审计线索的减少

审计线索,亦称“审计轨迹”,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会计核算主要由计算机完成,计算机只记录最后处理结果,忽略中间处理过程,数据形成依据的记录减少。储存于磁性介质上的会计数据具有存取方便、修改与删除不留痕迹的特点,这又给审计的追踪带来重重困难。因此,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审计线索的减少和追踪困难的增加,必定给审计质量带来重大影响。

(二)审计对象的限制

审计对象是审计监督、检查和评价的客体,具体体现为被审计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及其反映的资料。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的依据是计算机的输出信息,审计对象在此受到计算机操作人员的限制。后者完全可以只提供他们愿意被审计的信息,其他敏感性信息则极有可能被人为掩藏。这样,注册会计师处于被动地位,难以获取充足的审计证据支持其审计结论,审计质量显然要受到影响。

(三)审计内容的扩展

手工系统中,审计内容就是有关财务会计的信息,而计算机环境下的审计内容还包括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开发与设计、会计软件的程序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此外,注册会计师还应该确定系统的开发与设计方法是否合理,是否严格按照分析、设计,测试、运行、维护的步骤进行,分析是否全面、设计是否恰当、测试是否充分,会计软件执行程序是否与实际操作中的业务流程一致,数据库管理系统是否有效,会计软件是否能够予以信赖,并以会计软件处理输出的结果作为审计对象。

(四)审计方法的落后

目前,被审计单位的财务工作多采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会计电算化软件功能日臻完善,但是审计软件的发展远远没有跟上会计软件发展的步伐,同时大部分注册会计师对计算机信息系统还不太熟悉,绝大多数审计业务仍停留在绕过计算机进行审计的阶段。但是这种方法的运用以系统必须留有足够的、肉眼可以识别的审计线索为条件,如前文所述,审计线索缺乏是计算机环境的一个特点,因此,绕过计算机审计的方法难以保证计算机环境下的审计质量。

(五)注册会计师计算机知识的缺乏

在计算机环境下,从审计计划的制定到审计程序的确定,从审计技术的选择到审计方法的采用,都必须由注册会计师操作和指挥。这要求注册会计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会计、财务、审计知识和技能,熟悉财经法律以及其他的审计依据,而且还应当掌握计算机知识及应用技术,掌握数据处理和管理技术;不仅要懂得审计软件的操作方法,而且还应当根据审计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即时编写出各种测试、审计程序模块。

二、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提高审计质量的对策

为了提高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质量,在财务审计中,变绕过计算机审计为穿过计算机审计,对计算机内部数据处理的详细过程直接进行审查。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极开展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事前审计

通过事前审计监督,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建立的内部控制的严密完善性、系统的合规合法性以及系统的可审性等进行评价,保证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行以后数据处理结果的真实性和正确性,防止和减少计算机信息系统信息失真风险的发生。

(二)定期对被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审计

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进行审查和评价是提高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审计质量的有效措施之一。通过对被审计系统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调查和实际执行情况的符合性测试,找出控制的弱点,提出强化内部控制措施,督促被审计单位完善内部控制系统。(三)重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事后审计

通过事后审计,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电子账以及打印输出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评价,防止和揭露计算机信息失真的风险。

通过以上分析,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审计的业务范围已经扩展到了符合性测试领域。为财务报表审计提供服务只是信息系统审计业务内容很小的一部分,与信息安全相关的防火墙审计、安全诊断、信息技术认证以及ERP相关的新型咨询业务在不断涌现。

三、加快发展信息系统审计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中国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同行的业务收入中,传统审计服务的收入比例在迅速下降,风险控制服务和管理咨询服务收入的比重大大提高,而这些收入中增长的部分往往又和IT环境审计和信息系统安全审计服务有关。所以,应该从三个方面发展信息系统审计工作。

(一)内部控制环节的变化,使许多传统的控制手段已经失去意义,评价和改进内部控制必须以信息系统的运转为基础

计算机信息系统下的内部控制虽然与手工会计系统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是与手工会计系统相比,由于计算机有自动处理的功能,内部处理的不可控制性要求采用更为严格的方法。所以在控制方式、内容、手段等方面均不同于手工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

1.职权制审查:即从组织机构角度审查信息系统中各种人员的职责与权利、联系与牵制。

2.人员素质审查:即是否有以提高人员素质为目的的控制措施。

3.硬件及环境审查:即对存档的系统设计文本中有关硬件的资料审查。

4.运行审查:即对计算机在输入、处理、输出过程中的运行情况审查。

5.修改方式及保密措施审查:审查操作修改程序是否只有一个入口,即凭证输入口;发现错误是否采用重新输入凭证的方式加以修改;是否修改后有修改痕迹;各主要功能模块是否设置操作口令,程序是否建立保密制度。

(二)控制计算机环境风险和信息系统运行风险作为管理咨询和服务的重点

由于企业经营越来越依赖于信息系统,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经营风险、控制风险和财务风险之外,企业信息系统安全性导致的信息风险也日益增长。非授权用户常常利用信息系统本身存在的脆弱性对系统进行非法访问,这种非法访问使系统中储存信息的完整性受到威胁,使信息被修改或破坏而不能继续使用,更为严重的是系统中有价值的信息被非法篡改、伪造、窃取或删改而不留任何痕迹。此外,计算机还容易受各种自然灾害和各种误操作的破坏。必须认识到信息系统的这种脆弱性,采取有效措施来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

第2篇:统计信息论文范文

计算机理论探析文博系统信息化建设

文博系统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充分利用文物信息资源,全面提升文物保护、抢救、利用和管理工作水平。它可分技术的信息化、数据处理的信息化、管理和办公的信息化、藏品研究和管理的信息化及虚拟博物馆等五个层次。它涉及到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等多项现代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正从根本上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它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传统的文博系统如何调整管理模式以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与整个社会共同成长,如何让科技之光照耀不朽文明,让中华文明重放异彩,是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一、文博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促进文博队伍建设的专业化。在文物调查和数据采集中,指标体系比较复杂,这不仅要加大人员的培训力度,更要注重培训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传、帮、带作用,使基层工作人员在培训、工作中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文物系统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也是对文博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的过程,通过文物系统信息化建设,可为文博系统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信息化专业队伍。

3、促进文博行业管理的科学化。随着文物资料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和摸清文物家底,使文博信息数据一目了然,从而为文物的抢救、保护及合理利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使我们文博行业管理机构在资产管理、经费管理、宏观决策工作上更趋科学、合理。同时文物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建立,使各级文物收藏单位文物保管的科学性大为增强,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文博系统的数字化建设可直接带动保管研究、陈列展示、宣传教育、对外交流等工作,提高了文物保护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提升了博物馆社会服务水平,扩展了博物馆的生存发展空间。 4、促进文博资源效益的最大化。作为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来讲,除部分作为旅游景点开发利用以外,大部分资源价值未得到利用;作为馆藏文物来讲,除部分通过博物馆展示以外,大部分尘封在库房,文物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价值得不到体现。而信息化建设的开展为文博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基础,特别是数据库建设项目的实施,给文博管理、文物宣传和文博资源信息的合理利用提供了许多启示和契机。

5、促进先进文化的大众化。通过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开发,借助虚拟展示和交互技术,建立基于祖国深厚传统文化内涵的电子游戏、网上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知识库。通过校园、家庭、网上等多种途径,把优秀文化生动具体地融入青少年成长的各个环节,用健康、益智、有趣的游戏和传统文化知识吸引青少年,使他们在游戏和娱乐中也能得到身心放松、知识积累和情操陶冶。通过数字博物馆建设,扩大、延伸文物展览的空间和时间,改善展示手段,从而更加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使人民群众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自主欣赏不同地域、不同主题的文物和文化知识、充分享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接受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的教育,增强文化认同感。

“计算机理论浅谈电子仿真在电子教学中的应用”怎么写呢,请看求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

计算机理论浅谈电子仿真在电子教学中的应用

一、电子仿真在电子教学中的优越性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大力发展,各种电子仿真软件不断涌现。当今世界流行的电子仿真软件如:ORCAD、PSPICE、MATLAB、PROTELDXP、MULTISIM等。而其中PROTELDXP、MULTISIM在职业院校电子教学中特点突出、功能齐全、操作方便、普及性较高。利用仿真软件来实验的数据和技术指标都是真实有效的,不需要附加额外条件,与实际电路运行相同。无需太多的抽象思维,与在实验室工作一样,任意设计电路、运行、数据分析,许多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就能解决,教学效果好,教学效率高。而且电子仿真在计算机上完成各种实验,将大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原来无味的理论教学变得生龙活虎。使得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变得非常直观。增强了学生的互动性。

用计算机仿真代替了大包大揽的试验电路,大大减轻验证阶段的工作量,其强大的实时交互性、信息的集成性和生动直观性,为电子专业教学创设了良好的平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并能保存仿真中产生的各种数据,为整机检测提供参考数据,还可保存大量的单元电路、元器件的模型参数,采用仿真软件能满足整个设计及验证过程的自动化。所以电子仿真在职业院校电子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将会给电子技术带来一场革命。同时也给电子设计人员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发展前锦。

过去有些没有实验条件的学校教师在进行电子教学时,一般都是在黑板上画电路,而且不标准也不美观,起不到很好的示范作用,现在利用仿真软件可以很方便的画出标准而且美观的电路,使得电子教学不论是理论还是实验课大大的提升到新的水平,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过去由于实验器材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学生不能亲自参加电子实验。而且有的电子实验学生要接触到电,所以也存在一些不安全的因素,现在利用电子仿真软件可以使学生放心大胆的去完成各种电子实验,给电子教学带来很大的发展前锦。

二、电子仿真在电子教学理论课中的作用

过去由于电子教师在教学中大都采用理论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理论课教学枯燥无味。采用电子仿真软件后,理论课教学可以生动活泼,特别是有些理论课要用实验去验证他的实际性,更显得电子仿真软件的必要性。在以前很难用实验去进行的理论分析,现在显得运用自如,而且电子仿真软件提供了多种理论分析的方法,这些在以前的电子教学中是不容易实现的。电子仿真软件引入电子理论课教学后,一改过去老师讲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和学生互动,让学生参与到电子理论教学中来,可以大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理论课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文博系统信息化发展现状

上世纪末,文博系统就已开始利用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在对馆藏文物信息管理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各地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稳步推进,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为文博系统信息化工作开展奠定了基础。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建设初具规模;文博行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起步;信息化应用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及基础性研究取得进展;信息化工作机构与人才队伍建设初见成效。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逐步发展,原来的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只是一种初步的应用,与文博事业发展要求相比,与其他领域的信息化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与探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对文博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重视不够,对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规律认识不足,尚未建立起统一、有效的信息化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对文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产业化运作的意识较为薄弱。

3、文博系统信息化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尚未建立满足文博事业发展需要的大容量信息存储和交换体系。现有的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缺乏可靠保障,数据备份系统、安全认证体系亟待建立。

4、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受资金缺乏和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各地信息化发展极不平衡。在资金投入方面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重设施、轻数据,重新建、轻整合与维护等问题,资金管理力度不够,使用效率不高。

5、信息化专业人才匮乏。数量严重不足,知识结构不甚合理,专业素质亟待提高。既懂信息技术、又懂文物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尤为紧缺。制度化、规范化的信息技术培训体系尚未建立,从业人员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较低。

6、计算机数据库中录入的馆藏文物藏品的档案信息不够完整,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文物藏品的完整情况,给藏品的保护、研究和利用带来极大不便。

7、文物信息化缺乏对外交流和宣传平台。文物事业信息化工作存在闭门造车的现象,没有广泛和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技术交流与合作机制,没有充分的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相关领域和文物博物馆单位的信息化建设经验。文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未能主动采取行之有效的机制和手段,通过与文化产业的合作,促进文物信息资源的推广和传播。

三、文博系统信息化建设对策

人才队伍是保障。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信息化发展的保障。在人才队伍建设上,要广泛依托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人才优势,通过自主培养、引进吸收、交流合作等多种方式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文博信息化业务骨干和复合型管理人才,建立并完善科学、有效的人才选拔和激励机制。要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和相关业务部门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普及培训,创造良好的信息化应用环境。同时要研究吸引、稳定信息化人才的政策、措施,建立并完善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和竞争激励机制,增强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和凝聚力,发展高水平的文物信息化人才队伍。

3、资金投入是保证。文博系统信息化建设应以政府投入为主,积极鼓励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各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将信息化建设资金列入年度投资计划并确保落实到位,专款专用。在积极争取财政投入的同时,要开辟多种筹资渠道,吸引社会和企业投资,扩大与相关行业和产业之间的合作,积极探索利用文物信息资源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模式。

4、传承文化的目的。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太多的文物文化要求我们将它们展示给世界、展示给国民。博物馆的工作就是要将我们先进的文化底蕴展示给世人,通过人们的传播和理解来保证先进的文化得以传扬。要大力推动与企业、科研、教育等机构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采用国际先进技术,参与国际文物信息化标准和规范的制定。优选重点项目为突破口,建立若干示范工程,促进文物事业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要广泛宣传文物事业的发展和信息化建设,借助各种媒体和文化产业增加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吸引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5、需求主导是方向。文博事业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应用,应用的关键在于需求。文博事业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定的信息技术需求,信息化建设不可能脱离实际业务工作而自行其事,要强化信息技术研发与业务工作的联系和有机结合,以行业需求指导应用信息技术研究和应用软件的开发,以信息化应用促进业务工作的发展。要重视行业信息化科研基地建设,加强考古发掘现场的数字化记录与文物保护、数字化图形图像处理、三维虚拟展示、古汉字编码等行业急需的关键应用信息技术研究。要以解决文博行业的实际需要为目标,开发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行业系列应用软件,加快推广应用,切实提高文博系统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真正实现以信息化推动文博事业的全面发展。

6、信息资源是核心。在信息时代,信息是最重要的核心资源。而我国的文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还很滞后,信息服务水平低下。因此,必须抓住信息化发展机遇,将丰富的文物资源和五千年的中华优秀文明转化为文化信息资源优势,突破数字鸿沟和数字机遇的瓶颈,实现我国从文物资源大国到信息资源大国的重要转变。要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加强信息资源的采集、加工和整合等基础工作,重视信息知识产权的保护,维护信息安全,面向文物的保护、利用和管理需要,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博信息资源服务。

7、基础研究是源泉。加强对文博事业信息化基础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对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建设任务,有针对性的开展信息化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基础性研究工作,科学地阐述文博事业信息化的概念、内涵、目标和任务,深入分析信息化发展给文博事业带来的各种机遇和挑战,构建全面、系统的文博信息化发展体系、把握行业需求,明确发展方向,加强对文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技术在行业中的应用等重大问题的研究。要加快研究制定文物事业信息化关键技术标准与规范,制定信息分类与编码、数据库、元数据、信息交换、软件开发、数据采集、数据建库、运行管理等关键技术标准和实施规范。

四、结束语

落实党的科教兴国战略,加快中国文物事业信息化建设,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文博系统应该抓住机遇,不可坐失良机;要开拓创新,不能因循守旧。要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古老的传统文化完美地结合起来,使文物事业在信息化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中国文物事业的信息化时代正向我们走来。

参考文献:

[2]黄强.试论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发挥.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04).

[3]李强.信息时代的博物馆.华中建筑,2001,(03).

第3篇:统计信息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医院统计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医院的经营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在医院的经济运行中发挥着信息、咨询和监督三大职能。当前全国卫生系统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围绕此项活动,医院的统计工作应如何开展才能更好地为医院管理服务,充分显示统计工作的魅力,已是摆在医院统计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论文关键词:卫生统计;现代医院管理

现代社会已处于信息时代,医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科学的飞速发展使信息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广泛认识。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疗统计管理已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作为医院管理体系的信息交流枢纽,其作用正在被管理者重视。医院的科学决策应当建立在充掌握院内的各种信息基础上。卫生统计专业性强,其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各种信息的可靠性,影响医院经营决策水平,因此,统计工作在医院管理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新形势下,医疗竞争日趋激烈,医院要加强管理,促进自我生存和发展,不能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必须充分发挥统计职能,有效开发和充分利用统计信息。只有依据科学的统计信息资料,才能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从而促进医院的全面发展。

1统计数据的性质

1.1统计信息要有可信度

医疗统计指标在医院质量控制及成本核算中占有重要的比率,统计信息是否准确将直接影响我们的产出日报、月报、季报、年报等医疗工作报表的准确性。不准确的信息将直接误导院领导及相关职能科室的决策,对医院的规划建设及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目前,绝大多数医院实现网络化管理,联网后的计算机不同于单机运行,录入并储存的原始统计数据来源于各个分散的工作站,原始资料收集过程因此就会出现由于操作人员网络操作失误而引起数据错误或丢失等情况,这就要求统计工作者明确统计工作的整个环节,每个统计项目都要遵守相应的统计方法、统计标准、统计起止时间等要求,对随机出现的问题:如临床医生因对某问题理解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填报情况,输入操作员出现的手错等,都要求统计工作者有能力及时发现并解决,对原始数据认真核对,努力减少原始性差错,以保证统计数据的可信度。

1.2统计数据要真实、及时、全面地反馈信息

各类统计数字均来源于医院各科室,统计工作者直接深入科室,把好各类统计数据的第一关,并依据目前的统计工作的发展方向,建立健全医院综合信息台账,包括人事、财务、仪器设备、科研培训和患者资料等,并定期进行综合分析,及时反馈给院领导和上级卫生部门,使信息科真正成为管理者的“信息库”。

2开展和拓宽统计工作职能

2.1全面开展统计工作,加强医院质控工作

卫生统计的工作主要是以围绕着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构成整体开展的,这个指标体系说明和研究医院医疗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完整的医疗统计指标对实现医院宏观调控、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医疗效益有重要意义。医疗质量水平高低反映了医院总体医疗水平,根据医院制定总的质量管理目标,把床位周转次数、出入院人数、诊断符合率、平均住院日、无菌切口感染率、临床初诊与临床确诊符合率、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等质量控制指标分解到科室,医院定期通报。密切关注医疗质量指标、工作计划指标的完成情况,动态、及时反馈执行情况,为各科室提供相关业务信息服务,并根据年终或季末统计结果进行考核或制定下一年工作计划。

2.2深化拓展统计工作,靠拢医院管理

时代在发展,医院也在发展、改革,我们的统计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在以往的医院统计工作中,统计工作主要将医院工作完成情况搜集、整理、汇总,进而为医院管理者及各科室提供数据,处于一种被动服务、数据滞后的局面。但是现在医院的改革发展趋势要求统计工作从单一的日常报表等常规工作向多元化、专题化方向发展,扩大统计对象范围,运用统计方法为医院的医疗、管理、科研和教学提供及时、动态的反馈信息,并加强信息预测职能,提供有预见性的数据,为医院制定各项计划、政策提供可行性依据。

2.3统计信息可指导医院管理者对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

医院的管理者一定要掌握医院的服务半径、所辖区域人群的疾病分类结构和变化趋势。统计信息可以利用统计数字、图表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反映医院医疗活动和经营管理情况,同时作为医院信息来源的主体,不仅要掌握医院的纵向发展,还要对院外进行横向的对比分析,据此来确定重点科室、重点科研和薄弱科室要改变发展的客观趋势,以此分配现有的人力、物力和有限的财力,以达到最佳的资源优化配置,为医院创造更佳的效益,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3建议

提高统计分析水平,当好领导管理和决策的“智囊团”,具体有以下几点:医院设立专门的信息统计机构,配备专门的统计工作人员,健全医院信息网络,从整个医院管理的角度对医院信息统计工作提供组织机构上的保障;医院统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既要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又要具备统计专业知识,时代的发展又要求统计工作者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术,所以统计工作人员必须不断地吸取新的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素质,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充分利用专业特长帮助医疗科室进行课题设计、数据处理,使统计职能深入人心;为医院决策提供可行性论证,使统计广泛应用于医院管理决策、医疗质量监督等各个方面;统计工作者要得到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在实际工作中应主动承担重要任务,增强医院统计参与管理的意识,主动跟踪医院管理,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综合收集、利用,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切实为医院决策提供及时、准确和完整的信息服务,真正成为医院管理者的参谋部和“智囊团”;定期或不定期做好统计分析及统计信息反馈工作:每季、半年、年度做定期综合性统计分析,其内容包括门诊及临床各科的工作量、工作效率、医疗质量、护理质量、经济效益及病人满意度等。并从纵向(与往年同期比)、横向(与同级医院比)以及目标完成情况等进行分析,从中找到影响医疗工作的各种正负因素,提出合理化建议,及时提供给医院及有关部门。院领导往往据此主持召开各职能科室负责人参加的医疗质量分析会,并把统计分析报告进行宣读,对于成绩及问题进行全面讨论,给予表扬和批评,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在日常工作中,随时发现问题及时做专题性调查,写出不定期统计分析;改进统计方法:医疗评价更合理在诊断质量评价上,以前我们只评价门诊/出院诊断符合率、入/出院诊断符合率,实际工作中我们体会到,仅这两项指标不够全面,又把漏诊率、待诊率、入院3日确诊率纳入考核项目,对诊断质量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并把一目了然、反映不出诊断水平的疾病,如大部分骨折、烧烫伤、原因明确的中毒和部分创伤等剔除,使其不参与诊断符合率的计算。

两点体会:第一方便了领导对统计信息的利用,为医院管理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第二有效地发挥了统计监督工作。

参考文献

[1]于承浩.统计信息在现代医院管理中的作用.中国医院统计,2002;9(2):99-100.

[2]张翠红.统计工作与医院的综合管理.地方病通报,2002;17(2):82-83.

[3]侯世方,孙长福.统计职能在医院信息网络建设中的拓展.中国卫生统计,1999;16(5):275.

[4]马天华.浅谈医院统计职能的拓展.中国卫生统计,1999;16(4):202.

[5]赵雯.搞好医院统计要处理好八个关系.医院管理杂志,1999;6(3):237-238.

第4篇:统计信息论文范文

1.浏览次数与回帖数分析

笔者选取浏览次数、回帖次数和每百次浏览回帖数三个指标来分析论坛信息的再生情况。浏览次数代表该信息资源被利用的情况,浏览次数越多,表明该资源被利用的情况越好。回帖次数代表资源的再生情况,回帖数越多,表明该资源被反馈而增加信息的机会越多。每百次浏览回帖数代表该资源被增加的效率,每百次浏览回帖数越大,表明该资源在利用的过程中信息量增加的概率越高。在统计时段内,对抽取的550个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单个帖子的最小浏览次数为113次,最大浏览次数为966209次,平均浏览次数为27449.75次,标准差为53675.487;单个帖子的最小回帖数为49个,最大回帖数为313个,平均回帖数为92.62个,标准差为41.152;每百次浏览回帖数最小为0.01,最大为50.44,平均为1.9338,标准差为3.77905。统计结果表明,论坛信息资源在利用过程中得到了发展,但是样本标准差普遍偏大,这表明不同样本帖子的浏览次数、回帖数和每百次浏览回帖数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异。不同网站的帖子浏览次数、回帖次数及每百次浏览回帖数的统计情况见下表1。对每个帖子的浏览次数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不同网站的浏览次数具有显著性差异(F=8.014,p<0.01),新浪论坛的帖子浏览次数显著高于猫扑论坛和网易论坛,猫扑论坛和网易论坛的帖子浏览次数之间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对每个帖子的回帖次数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不同网站的回帖次数具有显著性差异(F=5.445,p<0.01),网易论坛的帖子回帖次数显著高于新浪论坛和猫扑论坛,新浪论坛和猫扑论坛的回帖数之间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对每百次浏览回帖数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不同网站的每百次浏览回帖数具有显著性差异(F=14.684,p<0.01),新浪论坛的每百次浏览回帖数显著低于网易论坛和猫扑论坛,网易论坛和猫扑论坛的每百次浏览回帖数之间不具有显著性差异。浏览次数体现了有效的用户数,每百次浏览回帖数说明了用户在浏览帖子的过程中回帖概率的高低。以上数据表明不同网站不仅在有效用户数上存在差异,而且在用户参与网络回帖的积极性上也存在差异。对不同版块的帖子浏览次数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不同版块的帖子浏览次数具有显著性差异(F=4.504,p<0.01),教育版块的帖子浏览次数显著高于财经版块和旅游版块,数码版块的帖子浏览次数显著高于财经版块;其他版块的帖子浏览次数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对不同版块的回帖次数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不同版块的回帖次数具有显著性差异(F=7.834,p<0.01),教育版块和旅游版块的回帖次数显著高于财经版块和数码版块,其他版块的回帖次数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对不同版块的每百次浏览回帖数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不同版块的每百次浏览回帖数具有显著性差异(F=4.300,p<0.01),数码版块的每百次浏览回帖数显著高于财经版块、教育版块和旅游版块,财经版块、教育版块和旅游版块三者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以上数据表明,不同版块之间的有效用户数和用户参与回帖的积极性也具有显著差异。

2.回帖内容分析

由于论坛取样并非来自专业教育网站,因此论坛帖子的回帖内容的构成比较复杂。为了分析网络论坛中回帖内容的构成与质量,笔者对所有的回帖内容进行了编码,分为四类:增加信息内容、支持的内容、反对的内容和无价值内容。其中增加信息内容包括补充新内容、提出建议、提问和提示三类,支持的内容包括支持原帖内容和支持回帖内容两类,反对的内容包括反对原帖内容和反对回帖内容两类,无价值内容包括重复他人观点和无关广告两类。网络论坛中不同回帖内容的数量统计见表3。结果表明,在所有的回帖中,表示支持的内容所占份额最大,达到47.88%;其次是增加信息内容和无价值内容,分别为23.99%和20.84%;表示反对的内容最少,只有7.30%。对四类回帖内容的百分比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不同网站在增加信息内容类帖子的百分比上具有显著性差异(F=14.984,p<0.01),网易论坛增加信息内容类帖子百分比显著高于新浪论坛和猫扑论坛,新浪论坛和猫扑论坛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不同网站在支持内容类帖子的百分比上具有显著性差异(F=11.779,p<0.01),新浪论坛表示支持内容类帖子的百分比显著高于网易论坛和猫扑论坛,网易论坛和猫扑论坛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不同网站在反对内容类帖子的百分比上具有显著性差异(F=8.523,p<0.01),猫扑论坛表示反对内容类帖子的百分比显著高于网易论坛,网易论坛表示反对内容类帖子的百分比显著高于新浪论坛;不同网站在无价值内容类帖子的百分比上无显著性差异。网络论坛中不同版块回帖内容的百分比构成见表5。对四类回帖内容的百分比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不同版块在增加信息内容类帖子的百分比上具有显著性差异(F=2.951,p<0.05),财经版块增加信息内容类帖子的百分比显著高于数码版块和旅游版块,其他版块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不同版块在支持内容类帖子的百分比上具有显著性差异(F=15.491,p<0.01),财经版块在支持内容类帖子的百分比上显著低于其他三个版块,其他三个版块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不同版块在反对内容类帖子的百分比上具有显著性差异(F=3.434,p<0.05),财经版块在反对内容类帖子的百分比上显著低于数码版块和教育版块,其他版块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不同版块在无价值内容类帖子的百分比上具有显著性差异(F=12.109,p<0.01),财经版块在无价值内容类帖子的百分比上显著低于其他三个版块,其他三个版块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3.信息资源再生的用户统计

由于网络论坛中常常允许用户匿名参与论坛回帖,所以在进行信息资源再生的统计中并没有统计匿名用户的情况。在调查时段内,三大网站的四个版块共计有注册用户22877个。在这些注册用户参与论坛回帖的过程中,用户参与的帖子数最少为1个,最多为47个,平均为1.337个。其中只参与1个帖子的用户达85.6%,97%的用户参与帖子的数目不超过3个,99%的用户回帖数不超过6个。统计结果显示,在注册用户中用户回帖数最少为1个,最多为633个,平均为2.17个。其中只回帖一次的用户占77.7%,95%的用户回帖数不到4个,超过17次回帖的用户只占总用户数的1%。从网络信息资源的再生来看,最有价值的是增加信息内容。考虑到无法对用户单个回帖的影响进行判断,而且大部分的用户只参与了一个帖子的回复,笔者对用户回帖进行了如下处理:即分别计算用户回帖中增加信息内容占该用户发帖总数的比例,将这一比例大于等于80%的用户定义为高价值组,将这一比例小于等于20%的用户定义为低价值组。高低价值组参与帖子数的比较情况见表6。笔者通过比较高价值组和低价值组参与帖子数的差异发现,他们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F=357.971,p<0.001),高价值组参与帖子回复的平均数(1.0420)显著低于低价值组参与帖子回复的平均数(1.2802)。对两组用户参与帖子回复的次数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发现,99.8%的高价值组用户参与帖子回复的次数小于等于4个,参与回复的最大帖子数为12个;而在所有参与帖子次数高于4次的用户中,97.38%的用户处于低价值组,只有2.62%的用户处于高价值组。

4.发帖者自顶帖分析

在网络论坛中,一个完整的帖子包括发帖者发表的原始帖和跟帖者发表的跟帖,其中跟帖者发表的跟帖数量各不相同,跟帖者的组成相对比较复杂,任何人都可以跟帖。在网络论坛中还存在这样的现象:发帖者参与到帖子的回复中,成为回帖者,甚至在有些帖子中,发帖者本人成为帖子的最多回帖者。笔者将发帖者同时也是最大回帖者的帖子称之为自顶帖,自顶帖在网络论坛中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通过对自顶帖和非自顶帖的回帖内容构成进行独立样本卡方检验发现,自顶帖和非自顶帖在内容构成上存在差异,自顶帖和非自顶帖之间在增加信息内容类帖子的百分比(F=64.396,p<0.01)和反对内容类帖子的百分比(F=13.787,p<0.01)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自顶帖增加信息内容类帖子的百分比显著高于非自顶帖内容,反对内容类帖子的百分比低于非自顶帖;自顶帖和非自顶帖在支持内容类帖子的百分比和无价值内容类帖子的百分比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在所分析的550个论坛帖子样本中有201个帖子的最大回帖者是发帖者本人,占总数的36.5%。可见,各个网站和版块的论坛中都存在自顶帖现象。不同网站和版块中的自顶帖数量分布情况见表7。笔者通过对其进行差异性检验发现,不同网站的自顶帖数量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F=10.935,p<0.01),猫扑论坛的自顶帖数量明显低于新浪论坛,新浪论坛的自顶帖数量明显低于网易论坛。不同版块的自顶帖数量之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F=25.252,p<0.01),数码版块的自顶帖数量明显低于教育版块,教育版块显著低于旅游和财经版块,旅游和财经版块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1.网络论坛中交互程度低

许多研究者指出,网络论坛中不同的交互深度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黎加厚将网络行为中的交互深度细分为三类:“浅度互动”是指仅用为数不多的字句认同和赞赏博文和作者的表述,以及摘录文章中的精彩语句并表态;“中度互动”是指简单地分析,粗略地表达观点,或简要描述个人行为的交互程序,包括回复者与作者分享心得体会;“深度互动”是指能深入反思博文主题,提出个人独立的见解和观点。(黎加厚,2009)以网络论坛为样本,从调查统计的结果来看,网络论坛中的交互深度远远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内容比例失衡。从论坛的回帖内容来看,目前的网络论坛中有价值的内容偏少,有用信息只占回帖总数的23.99%,大部分回帖内容只是表示支持或反对某些观点,或者发表一些没有价值的内容或广告。论坛回帖主要是浅度交互的内容,中度交互的内容非常少,深度交互的内容更少。同伴之间的相互质疑、相互交流是推进讨论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是促进资源利用者进行深入思考的保证。但是笔者发现,网络论坛中大部分的回帖都是表示对原帖或跟帖内容的简单支持或者反对,这与我们传统的交流过程存在较大的差异。在传统的交流过程中,双方的交流是双向的,而且双方在明确知道对方的意思后往往是通过认真的思考来完成信息的交流。如果一方仅仅通过回答同意、反对或提供无关信息等来回应他人,这种交流过程将无法真正完成。但是通过对统计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网络中的交互过程主要是按照这种单向的交流过程进行的,这说明网络论坛中的交流方式与传统的交流方式存在差异,也说明网络论坛中的交互深度不够。第二,支持与反对的比例失衡。统计结果表明,在论坛回帖的过程中,表示同意的回帖数有24392条,而表示反对的回帖数只有3718条,支持回帖次数是反对回帖次数的6.56倍。这说明用户对网络论坛中的帖子内容,表示支持的概率远远大于表示反对的概率。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所统计的550个帖子中,共有514个帖子其支持内容的回帖数大于反对内容的回帖数,只有36个帖子其反对内容的回帖数大于支持内容的回帖数,前者是后者的14.3倍。Gunther指出,网民们在网络上寻找信息的过程中,高卷入度必然引发详尽分析,并由此而引发更多的拒绝。(Gunther,1992)如此低的拒绝率表明用户在网络论坛中的卷入度不够。另外,论坛中这么多人表达支持的意思,并不能表明大部分的人都支持原帖的观点,这是因为论坛中的回帖内容可能更多是回帖者不经过仔细思考而匆忙表达出自己的赞成或反对之意,而至于自己在回帖中所解构出的意思是否是自己思维的结果,或者说是否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意愿,就显得不是很重要了。第三,用户对网络论坛中的内容缺乏深入思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网络论坛中的内容真伪缺乏判断,二是对内容评价缺乏多维指标。网络论坛中,用户通常根据自己的直觉而不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来综合判断信息的真伪,因而对论坛中的信息要么盲目相信,要么简单否定,更不会利用网络对这些信息的真伪进行证实。例如,用户在接受信息时通常会随大流,对于非主流观点通常会进行选择性忽视,对于与自己的观点相左的回帖与信息也会进行选择性忽视,而很少能够对不同的观点进行批驳,或者详细论证自己的观点。因此,在网络论坛中常常可以发现,论坛的交流过程常常是简单的附和与争吵的过程,而不是讨论。

2.网络论坛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以网络论坛为代表的信息资源再生过程中,不同网站和版块的回帖内容构成,以及不同用户在提供信息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差异。网站和版块的差异体现了规则的差异,版块差异还体现了主题的差异,用户差异更可以上升为用户角色的差异。由此,网络信息资源再生的影响因素可以归纳为平台机制、网站与版块规则、用户差异与主题差异等几个因素。在信息资源再生平台的运行过程中,网站和版块规则是营造网络文化氛围的基础,用户的行为都必须遵循这些规则。如果用户违反了这些规则,就会受到惩处,如被删帖,被禁止发言,甚至被封号等。虽然用户信息资源再生行为建立在网站和版块规则的基础之上,但是随着用户网络行为的不断进化,也有可能与网站及版块规则存在冲突。当冲突产生时,网站和版块管理员既可以对违规行为进行纠正,也可以通过修改规则来响应用户的需求。在调查过程中,不同网站和版块在内容构成上所体现出来的差异,首先就受到网站和板块规则的制约。主题是信息资源再生的核心,用户的信息资源再生行为必然要围绕相关主题而进行。主题首先会影响用户群体的选择,用户通常会参加自己感兴趣的网络活动。其次,主题是否专业会直接影响用户群体规模的大小,主题专业性越强,平台的专业选择性就越强,用户群就越小;相反,平台越大众化,平台的专业选择性就越弱,用户群就越大。再次,论坛主题也会影响论坛内容的选择。在用户参与信息资源再生的过程中,用户要想使自己或生成的内容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必然会注意发帖与平台主题的相关性,并将内容到相关主题的版块内。如果再生内容与原始资源没有相关性,那么其影响也会很小,难以真正发挥其作用。在网络论坛中,回帖通常要围绕原始资源的小主题和版块的大主题而进行,所有内容通常要围绕论坛主题这个核心而展开。不同主题会影响用户的行为差异,使得不同网站和版块的信息资源再生体现出差异性。而相同网站的不同版块的回帖差异,从侧面也反映了主题对信息资源再生的影响。信息资源再生过程中网络用户之间也存在差异。“尊重动机”是论坛参与的动机之一,即网民希望通过在论坛中的发帖行为,获得他人的尊重、信任和赞赏,以期确立自己的地位和声望。(陈然,2012)一些用户由于前期发帖所形成的号召力,成为网络中的权威人物。权威人物由于前期网络行为产生的信誉而形成榜样作用,成为其他用户模仿的对象,并影响其他用户的网络行为。权威人物在建立威信的同时对版块规则的制定也会产生一定的反作用,甚至影响版块规则的制定。网络行为不是一个人的网络行为,而是群体网络行为的合集。个人行为也不是网络行为的全部,没有网络大众的参与,网络信息资源的再生就无法实现。如果网络用户的行为与网络社区文化相左,就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使之适应网络社区文化的要求,否则就离开这个网站,寻找新的适合自己行为特点的网站。权威用户的行为只有受到广大用户的响应,才能成为榜样;如果其行为受到用户的抵制,也要通过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来迎合用户的期望。另外,群体网络行为习惯也可以反作用于规则。当规则和群体行为发生冲突时,如果不能通过调整规则等方式来协调群体行为,很有可能会导致用户群的离去。

三、总结与展望

第5篇:统计信息论文范文

1)满足教师相关信息的采集要求系统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实现对教师基本情况、科研项目、教授课程、、出版论著、获奖情况等多项的采集。

2)保证信息采集的准确性由教师本人通过系统进行相关信息的填报,简化了传统方式下的由教师填写、教学管理人员汇总、再交回教师进行信息核对的过程,有效地保证信息采集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3)实现信息采集的高效性基于网络的教师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方便快捷的实现教师信息的采集,教学管理人员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本院部教师信息的查看,并能够生成相应的报表打印。

2系统总体设计

2.1系统架构分析

本系统主要采用,NET平台下的B/S三层体系架构,把业务逻辑和数据操作代码封装在一些编译好的组件里,在客户端调用这些组件,实现用户和服务器之间信息的传递与交互。在三层体系结构下,表示层、业务层和数据层作为三个相应用逻辑处理结果的交互界面,系统用户通过浏览器直接登陆本系统,进行相关信息的填报、修改或查询。业务层也即是Web服务器,其功能是执行相应的程序连接到数据库,进行数据处理,并将数据库服务器的处理结果返回业务层,再交给用户。数据层也即是数据库服务器,其功能是接收Web服务器对数据库操作请求,实现对数据库数据的读写与更新,完成对数据的存储与提取。这种架构体现了用户操作的简单化和系统维护的方便性。

2.2系统主要功能设计

通过对系统的需求分析,并对系统进行整体规划,按照用户权限的不同,将本系统分为三大模块:教师模块、教学管理人员模块和管理员模块,各模块作为相对独立的单元出现,并给予不同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开发难度,增强了系统的可理解性、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其各模块的功能具体如下:

1)教师模块是本系统的重要模块。主要实现教师对个人基本信息、所授课程、、出版论著、科研项目、企业顶岗、获奖情况等信息的填报,同时对已有的信息进行修改、删除和添加,实现信息采集的高效性和网络化。

2)教学管理人员模块主要实现对本部门教师的基本信息、授课情况、、科研情况、企业顶岗、获奖情况等信息的生成报表和打印功能。还具有按照教师所在院部、职称、学历、情况、科研项目等条件进行快速查询和统计功能。

3)管理员模块主要实现对各级用户的管理与整个教师管理系统的维护。鉴于各院部每年都会增加新教师以及教师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这一实际情况,系统设置了增加/删除用户的功能,管理员可以对系统的用户权限进行更改,其中,具有高级权限的教师同时兼具低级权限教师的功能。另外,系统还赋予了系统管理员更改普通用户密码的功能。

2.3系统业务流程设计

目前大部分高校信息管理大多是通过Excel表格进行管理,为适应当今社会追求高效率、低损耗的要求,保证系统的安全性能,只有得到授权的用户方可使用。本系统设有3种用户:教师、院部领导和学校管理员,并且给予各用户不同的权限。

2.4系统数据库设计

作为信息管理系统的关键环节,数据库设计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系统运行的效率。因此,必须设计一个结构合理的数据库。经过对教师信息管理系统的调研,设计该系统数据库表的结构如下:

1)用户登录信息表:教师编号、姓名、密码、权限;

2)教师基本信息表:教师编号、姓名、性别、民族、籍贯、出生年月、政治面貌、学历、学位、职称、职务、所在院部;

3)院部信息表:学院编号、学院名称、负责人、学院电话;

4)教师讲授课程信息表:教师编号、姓名、所在院部、学年、学期、课程名称、任教班级、总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

5)教师信息表:教师编号、论文题目、发表期刊、期刊编号、发表时间、是否为第一作者;

6)教师出版专著信息表:教师编号、专著名称、书号、出版社、出版时间;

7)教师科研项目信息表:教师编号、项目名称、项目编号、项目负责人、项目来源;

8)教师企业顶岗信息表:教师编号、顶岗企业、顶岗时间、顶岗内容;

9)教师获奖情况信息表:教师编号、奖励名称、奖励单位、奖励级别、颁发日期。

2.5系统安全性设计

1)设置身份验证和用户权限对登录用户进行身份验证,不存在的用户或是密码错误都不能登录到该系统。系统还为用户设置不同的操作权限,不同权限的用户登录系统后会转到不同的操作界面,如教学管理人员可以查看普通教师的信息,管理员可以对系统所有用户进行管理以及对系统的维护等,从而提高了系统数据的安全性能。

2)增加用户日志管理机制为保证系统维护的方便性,系统对登录用户的操作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将日志信息存入数据库,方便系统管理员日后查看系统实时运行的日志信息,进行系统的管理与维护。

3)进行数据加密因系统中涉及到教师的个人信息,而数据在传递过程中难免会被窃听,为了保证数据库的安全性能,对系统数据库进行了加密处理,保证数据的安全传输。系统采用分组加密算法DES对数据库进行加密,为保证系统的良好性能,将字段作为加密的粒度,在中间服务器通过COM组件进行数据的加密与解密。

3系统关键技术及开发工具

3.1数据库访问技术

系统使用ADO,NET组件技术实现对数据库的访问。ADO,NET技术实现了跨平台的互用性和可伸缩的数据访问,搭建了数据库应用程序和数据源的桥梁,它支持对数据库的非连接访问,可以访问任意类型的数据源,因其连接数据源的多样化和数据连接的灵活性深受广大程序设计人员喜爱。

3.2开发工具

1)C#编程语言C#语言自问世以来,作为一种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因其简洁的语法、与Web紧密结合、具有完整的安全性与错误处理功能,一直广受编程者的青睐,又因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跨平台性,使系统的整个开发过程更为简单。C#语言具有封装、继承和多态性,将实体封装为类,将属性和操作抽象为类的属性和方法,避免了类型定义的混乱,增强了代码的可读性,并减少了命名的冲突,使系统测试和维护更为方便。

2)ASP,NETASP,NET是建立在公共语言运行库上的编程框架,可在服务器上生成功能强大的Web应用程序,通过分布式技术实现异构平台之间对象的相互通信,极大地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其优势主要表现在:将页面逻辑和业务逻辑分开,程序代码更简洁,制作网页更容易;提供多种编程语言,并能进行较好的兼容,提高了程序的可移植性;将用户界面和逻辑后台代码分离,使编程和代码维护更加轻松;支持下一代的WebService。

4结束语

第6篇:统计信息论文范文

[关键词]统计信息非技术性失真原因对策

统计信息是人们赖以判断、分析社会经济活动及其结果并借以进行经济决策的重要手段。统计信息功能的发挥,以真实性为前提。真实性是统计信息的生命,也是统计实践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然而,现实经济生活中,尤其是在我国经济运行进入转型期后,由于体制转轨尚未到位及其它原因,统计信息失真呈现出泛滥之势,成为统计实践中一直未能解决的顽症。对这一难题,统计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作过不懈的努力,提出了不少治理对策,并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发挥了一定作用。但由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统计信息失真现象仍然广泛存在着。

一、统计信息非技术性失真的原因分析

1、统计信息非技术性失真的含义

统计信息失真从其原因看可分为技术性失真和非技术性失真。

技术性失真是指由于某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如人们的认识能力、工作方式和手段、统计制度和方法、统计管理体制等因素)所引起的统计信息与实际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脱节的现象。技术性信息失真表现为一种无意识中产生的误差,具体有工作误差和代表性误差两种。工作误差是指在统计工作过程中,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如度量工具不标准、统计方法不适宜等)或工作人员在登记、汇总和计算过程中的失误而造成的误差;代表性误差是指用部分单位的统计数据为代表去推算全及总体有关数据时所产生的误差。

非技术性失真是指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有关人员为了个人或局部的经济和政治利益,有意识地提供虚假统计信息而造成的统计信息失真。与技术性失真相比,统计信息的非技术性失真对社会经济造成的危害要大得多。因为前者产生的误差一般较小,资料汇总后,正负误差可以相互抵消,使统计数据趋于真实;而后者由于相同利益趋向产生同向性误差,累积起来,失真就会加剧。比如,人口性别结构的统计,各地呈报的数据可能只有较小的误差,汇总的数据又基本上是真实的。但人口出生率的统计就不同,由于数据造假者有相同的利益动机,所呈报的数据都小于实际人口出生率,从而使汇总的数据严重失真。

2、统计信息非技术性失真的原因分析

前已述及,非技术性统计信息失真主要由统计信息的提供者主观上有意识地弄虚作假所致。根据行为科学理论,人们的行为方式由其内在动机和外在环境因素决定,内在动机提供行为动力,决定行为方向,而环境因素则通过强化或抑制行为动机来修正人们的行为。统计信息的提供者具有最大化自身利益的动机,通过何种行为最大化自身利益则取决于外在环境。即,当提供者客观上具有利用统计信息或者编制统计信息的机会最大化个人利益和局部利益的时候,外界环境因素或者刺激其谋取正当利益,或者刺激其谋取不正当利益;换句话说,当提供者产生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动机时,外界环境因素或者对其行为给予推动或者加以制约。这一理论为寻求统计信息失真的深层次原因提供了一条有效的线索。

统计信息提供者的行为有合规与违规两种,其选择取决于行为的结果是否能提供最大限度的利益,而行为的结果又受到所处监管环境的制约。监管成为影响提供者利益最大化目标实现的主要决定因素。这里所说的监管环境是指对统计行为的合规性所作的检查以及对违规统计行为的处罚等监督管理制度和习惯的系统。这一系统对统计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因为统计信息提供者在作行为安排时会考虑环境的约束力,然后根据环境给予的行为空间,依据最大化原则进行系统筹划,以最有效的方式实现目标。如果监督者能够有效地促使提供者按照统计规范来安排自己的统计行为,那么,统计规范的目标也就实现了。但问题是怎样才能促使提供者在统计规范给定的空间范围内安排统计行为,因此,如何合理地设计和安排统计行为的环境空间,是实现统计规范目标的关键。根据激励相容原理,要实现监管目标,必须设计出一种适宜的环境,使监管者与提供者的利益趋向一致,即使提供者采取合理的统计行为符合其自身利益。

在此,笔者设计一个博弈模型来分析统计行为的选择过程和选择结果。统计信息的提供者与统计行为的监管者为博弈的双方。提供者的行为只有两种:合规与违规;而监管者可选择的行为也只有两种:违规处罚和违规不处罚。假定提供者统计行为合规可以得到10个单位的利益,而违规不受处罚可以得到15个单位的利益,违规受处罚只能得到8个单位的利益。括号里的数字代表各种情况下社会得到的利益单位(负数表示损失)。这样,博弈双方的得益矩阵列表如下:

提供者行为选择监管者行为选择合规违规

不处罚10(1)15(-6)

处罚10(1)8(-1)

上述情况中,监管者的最优策略应为处罚,而提供者的最优策略应为合规,结果各自的目标都得以实现。事实上,如果提供者确实面临着严厉的监督,违规行为必受处罚,提供者会自觉地遵守规范。但是,现实经济生活中,统计违规现象为什么仍大量存在呢?这是因为,一方面,统计提供者具有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另一方面,统计监管中的抽查制度以及监管不严,处罚不力强化了提供者的违规动机。

在违规处罚中,存在着两种典型的情况:监管不严,处罚不力。

处罚不力即统计行为的监管者对提供者的违规行为在制度安排上过于宽大,给予处罚的力度不大。《统计法》是监管者能依照的权威性大法。《统计法》中提及追究违法者刑事责任的行为只有两种,即对拒绝、抵制编造和篡改统计数据的统计人员进行打击报复和利用统计调查进行诈骗。可见,造假者玩弄数字,编制虚假信息并不构成犯罪。另外,《统计法》对法律责任的追究也缺乏可操作性,在什么情况下对造假者给予什么行政处分,没有作出严格规定。

处罚不严是指处罚的执行不够严格,所给予的处罚往往不能实施。统计信息提供单位上下级之间在数据造假上存在着相同的利益趋向,监管者查出问题,领导说情干预,或减轻处罚,或以经济处罚代替法律行政处罚,甚至不处罚。这样违规行为受处罚的可能性降低,使违规者有机会获得更大的收益。

假设违规不被处罚或处罚较轻,违规的收益只要大于合规的收益,则统计信息提供者肯定选择违规行为。反之,如果违规必被处罚,或处罚较重,使违规的收益小于合规的收益,则统计信息提供者选择合规行为。在现实中,违规行为都或多或少有受到处罚的可能性,因此,提供者究竟采取何种行为将取决于他们对监管行为的预期,他们通常会揣测有多大程度会被处罚,多大程度不会被处罚。下面,在前述搏弈矩阵基础上,分析在给定的利益分布状况下,违规与合规的均衡概率,即违规与合规的利益期望值相等时的概率。

首先,根据前表所示的利益分布状况,现假定违规受到处罚的概率为p,则违规不受处罚的概率为(1-p),因此有:

15(1-p)+8p=10

则p=71.43%

这表明,当违规处罚的概率为71.43%时,违规与合规的利益期望值相等。如果违规处罚的可能性低于71.43%,则违规的利益期望值高于合规的利益期望值,提供者会选择违规行为。否则,选择合规行为。这也说明,在既定的利益分布状况下,监管者可以通过提高处罚的严格程度,控制违规受处罚的概率,来影响提供者的收益,从而影响提供者的统计行为。

其次,监管者加大处罚力度,使违规受处罚的利益值发生变化,即改变提供者的利益分布状况,均衡概率将发生如下的变化。现在假设违规受处罚的利益值为5个单位,其他不变,则有:

15(1-p)+5p=10

解得:p=50%

这样,只要让违规行为有50%的可能性受到处罚,违规的期望利益值与合规的期望利益值相等。这说明在处罚力度较大的情况下,即使处罚不那么严格,违规受处罚的可能性小一些,也会使提供者的统计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合乎规范,达到监管的预期效果。同时,这也说明,处罚的严格程度和处罚的力度可以结合起来,共同提高监管效果。

综上所述,统计信息提供者客观上具有追求最大化利益的倾向,其是否采取违规行为取决于其成本——收益核算,而监管及监管的严格程度可以影响提供者的成本和收益,监管成为制约提供者违规行为的关键因素。因此,统计行为的监管者若想使提供者的统计行为符合规范要求,就必须在监管环境上作出合理的安排,进行严格的监管。二、统计信息非技术性失真的治理对策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对策来遏制弄虚作假行为,改善统计信息失真的现状。

第一,完善统计法规。一是要尽快修订《统计法》中不合理的条款,使之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对统计的基本职能、统计违法行为、统计违法的法律责任等问题作出更加明确、更加严厉的规定。二是以法律的形式确保统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提高统计人员的地位以保证统计人员的切身利益,使他们有动力依法开展统计工作,严格维护法律尊严并勇于同统计违法行为作斗争。

第二,强化法制观念。各级政府部门要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进行统计法规、条款的宣传、教育,使各项法规制度深入人心,以提高全民的统计法律意识和依法办事的自觉性。调查单位领导者、广大群众、统计人员的统计法规意识都要增强,要通过学习领会各自的责任和义务,特别是要强化单位领导人在统计工作中的法律责任,即必须保证统计资料真实、完整,并对篡改报表、虚报、瞒报等损害国家和公众利益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第三,加强对统计执法情况的监督检查。这是控制信息失真的重要手段。一是统计部门要与纪检、监察、司法等有关部门配合,协同作战,共同查处弄虚作假行为。二是执法检查要经常化、制度化。各地统计部门应当积极创造条件,成立统计检查执法大队,加强对其业务领导,加大执法检查的力度,形成对统计违法行为的威慑作用。三是加大统计数据质量检查的频率,将定期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减轻弄虚作假者的侥幸心理。四是完善抽样检查的制度方法。监管者在不可能对统计行为进行全面检查,只能采取抽样检查的情况下,可通过确定合适的抽查面,来减少违规行为不被检查出来的可能性,还可以通过对多次抽查样本的合理安排,使若干次抽查覆盖全部被监管单位,并规定违规处罚的追溯时效,以达到监管目标。

第四,对违法乱纪者给予严厉的处罚。在查处统计违法案件时要注意维护统计工作秩序,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和要求办事,做到“证据确凿、手续完备、程序合法、处理适当、结案及时”。对那些严重违反《统计法》的当事人、责任者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决不姑息迁就。以此降低他们的预期收益,增大他们的预期风险,抑制他们的造假的内在冲动。此外,应制定衡量法律责任的实施细则和独立的执法程序,以免人情关系和主观因素干扰法规的实施。对典型的统计违法案件要向社会暴光,以儆效尤。

[参考文献]

(1)郭洪波《新时期统计数据质量观三议》[J]《中国统计》1998年第2期

(2)刘鲸《非技术性统计失真:原因及对策》[J]《中国统计》1999年第5期

(3)邬补科《统计行为合理化与提高统计数据质量》[J]《财经论丛》1998年第1期

(4)何申明《建立防范机制制止数据造假》[J]《中国统计》第9期

第7篇:统计信息论文范文

【摘要】本文深入剖析了在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造假的各种手段,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信息化环境下税务稽查所要采取的策略。

关键词:信息化会计造假税务稽查稽查策略数据源造假

一、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造假手段

(一)信息系统加工规则造假

加工规则是信息系统自动化、高效率处理数据的前提,它规定了信息系统运行的环境,是系统功能发挥作用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加工规则对信息系统的无障碍正常运行至关重要,它奠定了自动化运行的基础和平台。当然也正是这些规则的设置,为造假者提供了可乘之机。下面笔者剖析一下这方面的典型造假手法。

1.多账套造假。账套是商品化财务软件开发商基于通用化考虑,为兼顾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用户的个性化需要,由购买者在软件功能平台的支持下,根据软件预留的参数接口,由购买者自己定义和建立的核算与管理体系。造假者可以按不同的会计核算规则分别设置多个账套并同时进行核算。而来源于相同会计事项的原始数据,按不同的目标或不同的信息使用对象依据不同的加工规则进行加工,自然会产生差异很大的数据结果。如果没有严格的内部控制机制和外部稽查措施,那么这种多账套造假在信息化环境下将横行无忌。

2.模板造假。在信息系统中,许多重复有规律的数据加工操作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的。其基本思路是:根据数据加工规则,预先制作加工模板并保存起来,在需要进行类似的数据加工时,由系统调用模板自动生成所需数据。由于模板的加工规则是由人来设置的,并且可以随时修改维护,这就为造假者留下了巧妙的造假机会。不同的模板参数定义,会使加工后的数据结果大相径庭。

在会计信息系统中,为充分利用信息系统自动化优势,通常将那些业务发生频繁、业务性质相同、科目对应关系固定、金额计算有规律的转账业务,通过定义凭证模板的形式预存起来。当需要进行相关转账处理时,由凭证模板自动生成相关业务凭证,如期末费用计提、摊销,期间损益类科目余额结转等。这种模板自动生成的凭证,其正确性与模板定义要素(特别是金额取数公式)密切相关。造假者可以通过修改模板定义要素进行造假。例如,某企业某会计期间发生“制造费用———技改费”(科目编码410504)100万元,按实际工时数在三个生产车间按比例进行费用分配:一车间分摊20%,二车间分摊45%,三车间分摊35%。其中,二车间生产的是免税产品。那么正确的转账取数函数应当为:借:生产成本——一车间QM(410504,月)*0.2、———二车间QM(410504,月)*0.45、———三车间QM(410504,月)*0.35;贷:制造费用QM(410504,月)。但是,造假者为了调整应税产品和免税产品的盈利水平以实现逃税目的,可以改变转账取数函数的设定。如将一车间的转账取数函数定义为QM(410504,月)*0.45,而将二车间的转账取数函数定义为QM(410504,月)*0.2。这种参数的微调所导致的计税结果是大不相同的。如果稽查人员不核对模板定义内容而仅从账面结果审查,显然是很难察觉到这种“四两拨千斤”的微妙技巧的。

3.程序造假。这种造假俗称为在系统软件中“开天窗”。它是指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由设计者在系统软件中直接“嵌入”特殊操纵程序并预留超级数据接口和密码口,然后将程序与系统有机地设计为一体。例如:某企业在自己开发的软件中,“嵌入”这样的数据操纵程序,将记账凭证“主营业务收入”科目登账程序事先设置为:当销售收入超过20万元时,将超过的部分打包转移,不再记入“主营业务收入”科目,计算机只登记20万元;有的系统在设计账户试算平衡程序时,不再汇总贷方数据,而将借方汇总数直接移至贷方,以造成借贷永远平衡的假象;还有的系统在设计固定资产折旧计提程序时,使折旧计提后的净值保持不变或以操作者的意志进行变化,以致系统可以一直提取折旧或按操作者掌控的年限计提折旧等。这种经过精心设计而“固化”在系统软件中的特殊程序,可以使加工的数据、加工的过程以及加工后的结果完全背离会计原则,同时,经过系统“伪装”后又很难露出破绽。

(二)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机制造假

内部控制是会计信息系统安全、可靠和正确运行的保证。在手工会计环境下,人是系统的主要因素,所以在设计内部控制机制时,几乎都是以人为控制目标展开的。但在会计信息系统中,由于数据处理技术的变化,使得系统的结构、运行机制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来只以人为控制目标的内部控制机制,需要转化为同时以人和信息系统为控制目标的内部控制机制。因此产生了以人为控制目标的一般控制和以信息系统为控制目标的应用控制相结合的全面内部控制机制。具体的措施是:根据信息系统的特点,首先建立完善的、体现信息系统特点的岗位责任制和内部控制制度,在此基础上,在系统的各个运行环节设置有效的密码权限验证机制和数据自动校验机制,以及时发现操作权限及加工数据等方面的真实、有效性问题。

在上述内部控制体系中,属于应用控制的机制一般被“固化”在系统软件

的相关程序中,通常用于检测那些违背会计规则或常规逻辑的问题。这些控制机制有一定的透明度和执行刚性。而对那些貌似“合乎”会计规则或常规逻辑的问题,这些控制措施通常会显得束手无策,而这往往又是会计造假和舞弊最容易被利用的环节。

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对人的控制(称为一般控制),无论是在设计时还是在执行时,通常都具有很大的柔性。它是系统最不容易被了解和检测的部分,属于系统基础性的控制,也是应用控制发生作用的前提。在操作层面上,一般控制通常被设计成四个层次:系统管理员(或称超级用户)、账套主管、各岗位业务主管和普通操作员。在内容级别上,一般控制通常又可分成功能级控制和数据级控制两个层面。功能级控制属于某岗位的“硬”权限,而数据级控制是对功能级权限的细化、分割和限制。应当说,一般控制的上述控制层次和内容级别,以会计不相容岗位相分离为原则,将各要素进行排列组合,共同构成了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有机的内部控制体系。这种内部控制体系的执行,最终集中体现在象征各岗位权限的密码权限上。需要说明的是,会计信息化环境中的自然人与系统“操作员”之间,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一个概念。操作员是系统各岗位权限密码的“人”化,谁拥有了这一密码,谁就是这一岗位的合法操作员。因此,如果把自然人与“操作员”混为一谈或忽视密码的作用,将会为系统舞弊与造假留下巨大的隐患。

(三)信息系统簿记机制造假

会计簿记具有记载和反映两项职能,这两项职能分别由账户和账簿来完成,账户负责记载,账簿负责反映。在会计信息系统中,信息存储实现了电子数据库化,会计簿记的两项职能分别由两个过程来完成:首先,它要把相关分类信息以电子数据库的形式(有些可能被同时分散在多个数据库中)记载在磁性介质上。信息在电子数据库中的存储格式不同于传统会计账簿格式,人不可以直接识别。这只是完成了会计簿记的记载职能。其次,为满足人们以账簿形式进行信息显示查询的需要,系统设计了人们所熟悉的账簿格式显示程序。当需要时,由系统在瞬间从相关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查询和信息组织,然后以账簿格式形式显示出来,从而完成会计簿记的反映职能。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看到手工环境下的账簿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实物,它的会计簿记记载与反映职能被有机统一在一起且不可分割。而在信息化环境下,本质上只有账户(且以电子数据库的形式存在)没有“账簿”,会计簿记的记载职能是由电子数据库来实现的,而会计簿记的反映职能则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不一定仍采用传统的账簿格式)来完成。从创新视角看,只要是能提供信息需求者所关心的“信息元”内容的,那么它无论采用何种格式和何种组织形式,本质上讲它都实现了“账簿”意义上的反映职能。基于此,就不难理解在会计信息系统中所出现的账簿格式可变、信息内容可变甚至可以反映出未记账凭证信息等诸多怪现象,也不难理解发生在信息化环境下,账簿的“无痕迹修改”和“反复核、反记账、反结账”等功能了。上述这种簿记特征的变化,为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造假提供了方便。

1.无痕迹修改造假。会计信息化系统中的“凭证无痕迹修改”功能,通常与“反复核、反记账、反结账”功能相伴而生,它们均是会计数据电子数据库化的特定产物。“反复核”是指在信息化环境下,可以将已经审核过的会计凭证取消审核标记,以便对其进行无痕迹修改或增删;“反记账”又称“倒记账”,是指把一批已经登账的记账凭证当月的发生额从其各自账簿中予以扣除,使账簿恢复到该批凭证登账前的状态;“反结账”又称“倒结账”或“环境恢复”,就是将已审核记账并已结转至下月的会计账簿恢复到以前月份各会计账簿的发生额和余额的状态。有些会计软件不仅可以进行当年各月的“反结账”,甚至还可以进行跨年度“反结账”,即直接将会计账簿恢复至指定年份、月份各账簿未审核、未登账前的发生额和余额的状态。

2.会计核算目标倒推造假。这种造假往往是先按造假目的设定一个造假目标,比如目标利润,然后以此作为结果,向前逻辑推定相关的一系列收入、费用数据,然后经反复测试,最终确定所要输入的业务凭证数据。这种倒推造假,如果在手工环境下操作十分复杂,而在信息化环境下则易如反掌。

(四)信息系统数据接口造假

1.账务与业务系统接口造假。对外报送的会计信息,最终都将在账务系统被集中汇总处理后,传递至报表系统生成会计报表。这些信息一部分由账务系统内部产生,而另一部分则来源于其他业务子系统,如工资、固定资产、应收、应付等系统。这些来源于其他业务子系统的业务数据,一般通过数据接口程序被实时或分批地制作成业务转账凭证(属于外部机制凭证)输入账务系统,而这种制作过程通常是人工可控的。一般来说,由业务系统自动产生的原始转账数据应当是相关业务的真实反映。但是,正是由于人工“干预”机制的存在,使这一转账接口成了极易造假的环节。

造假者在业务转账凭证生成与传递前,可对原始业务数据汇总表进行有目的的修改,使生成以及被传递的会计凭证与业务系统的业务背景不一致。如修改工资系统的人工费用分配表,修改固定资产系统的折旧费用分配表,修改应收或应付系统的往来业务汇总表等。

>整理提供尽管许多财务软件在账务系统中仍然保留了账账、账证、账表等核对功能,但由于这些功能通常只负责账务系统内部勾稽关系的检查,并不涵盖系统之间的勾稽关系的检查,所以,这种利用账务与业务系统之间接口造假有一定的隐蔽性。

2.打印接口造假。会计信息系统的打印输出,通常依序要经过三个环节,即业务数据源组织、屏幕格式显示和打印机打印。由于信息化环境下的数据处理量极大,各种检查人员通常很少会对输出的信息进行逐笔全面核查,基于此,造假者可以利用“障眼法”进行打印接口造假。

接口造假1———数据源造假。即通过调整系统的基础数据设置,使显示出的证、账、表数据直接背离原来的业务背景。如修改科目或其他重要对象元素的中文名称,使屏幕显示结果背离业务的内涵或背景。在信息化环境下,所有与系统有关的对象都要进行编码。为方便人们辨别,系统保留对象编码与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编码与对象之间是“固化”关系,但名称与对象之间却是“游离”可修改关系。那么,上述关系就为在信息输出时使用“障眼法”提供了巧妙的造假机会。造假者可以在信息输出前,通过修改或调整对象的名称达到造假目的。

接口造假2———打印结果造假。即先输入正确数据以生成真实的记账凭证,而后只打印而不保存正确的记账凭证,然后退出。再输入不真实的数据后保存,经会计信息系统处理后生成一套假的账、表。在查账时,虽然原始凭证与事先打印出的记账凭证核对无误,但提供的账、表却是假的。如果不将凭证汇总结果与账、表仔细进行核对或直接打开系统检查,很难发现这种“障眼法”的破绽。

(五)信息系统共享数据源造假

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加工过程,是建立在一个统一的基础数据平台之上的。原始数据只需录入一次,就可以实现高度共享,即所谓的“数出一门”。而会计信息系统对会计数据的加工过程,基本上都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的,人为干预很少,因此只要原始数据录入正确,一般不会发生数据库之间的信息不符情况。但如果在录入的数据源头或在录入后的数据加工源头进行造假,那么自动化加工的结果就不难想象了。在信息化环境下所谓“垃圾进、垃圾出”正是这个意思。

二、信息化环境下的税务稽查策略

1.“软件系统质量综合评价”策略。在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税务稽查时,首先应对软件系统质量有一个基本的综合评价,这是稽查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对软件系统的评价,除查看软件的鉴定证书外,还要了解各个主要的子系统及模块的功能、初始化内容及其业务处理流程。税务稽查人员可运用软件分析技术,将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软件运行业务数据流程图提炼出来,然后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评价,从中寻找不合理的或特殊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和环节。另外,稽查人员还可以将一组数据输入被审查企业的软件系统,然后比较输出的结果与事先计算好的结果是否有差异,也可从不同角度列举各种有代表性的数据输入系统,考察软件的数据处理流程是否合法、有效,是否留有非法的可供篡改数据的路径,数据的计算是否合乎逻辑等。经过比对,软件系统的技术性和数据的可靠性便一目了然,然后在此基础上对系统进行有针对性的业务稽查。

2.“宏观及历史指标比对分析”策略。这是一种综合性的稽查策略。在对会计信息系统及其数据结果进行稽查时,可“先见森林,再见树木”。即将企业当期重要经营指标数据与企业所在行业以及企业历年的同类数据进行比对分析,以从宏观角度洞察异常情况,进而进行重点稽查。这一策略的使用,往往能使稽查者对被稽查企业的系统和数据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和判断,配合使用微观的稽查技术和方法,能大大提高稽查的效率。

3.“系统规则稽查”策略。会计信息系统的自动化高效数据处理,总是以预设加工规则为前提的,同样的原始数据因加工规则的不同而会有不同的处理结果,而规则是由人来制定的,并且许多参数和初始数据都是可以由操作者日后修改维护的。因此,在税务稽查实务中,稽查者应关注信息系统的加工规则,看其是否合理、合法,是否前后一致,是否有两次维护修改的痕迹等。这些加工规则通常包括账套参数、权限参数、基础档案、各模块初始选项参数、自动转账模板参数及自动报表模板参数等。这种策略往往能使稽查者抓住稽查问题的源头。

4.“人工干预口稽查”策略。为方便对软件系统运行进行实时有效的监督和控制,系统设计者通常会为操作人员留下许多人工可“干预”的环节或接口,这些环节或接口通常会被造假者“巧妙而有目的”地利用而成为造假的“事故多发地带”。可以说,凡是能被人为操纵的环节与接口,都应该是稽查者重点关注的地方。

5.“不轻信系统自动化加工结果和打印结果”策略。它指的是税务稽查者不可轻易相信由系统自动化加工后产生的结果和打印出的结果。对于敏感性的稽查项目和数据,要亲自打开会计信息系统进行核对分析,有必要时还要亲自查看其加工背景、加工规则和加工作业流程等,甚至要用演示数据对运行结果进行测试比对。

6.“超级管理权”策略。《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若干具体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3]47号)明确指出,税务机关在保证纳税人会计信息系统安全性并保守纳税人商业秘密的前提下,有权对被稽查单位会计信息系统进行查验,对纳税人会计信息系统处理、储存的会计记录以及其他有关的纳税资料,税务机关有权进入会计信息系统进行检查,并可复制与纳税有关的电子数据作为证据。那么,税务稽查者就可依此要求企业的系统超级管理员提供系统的超级访问密码,然后利用超级管理员的权限对系统进行超级“访问”稽查:一方面,直接利用操作员身份登录系统,进行系统最高级的访问审查;另一方面,利用超级管理员对所有操作员密码的超级维护权(删除操作员的未知密码,重新赋予其新的初始密码,并以此新密码登录该业务员的操作界面),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业务级的特殊“访问”检查。

参考文献

第8篇:统计信息论文范文

关键词:网络;安全审计;主机审计;系统设计

1引言

随着网络与信息系统的广泛使用,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网与因特网之间一般采取了物理隔离的安全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内部网络的安全性。然而,网络安全管理人员仍然会对所管理网络的安全状况感到担忧,因为整个网络安全的薄弱环节往往出现在终端用户。网络安全存在着“木桶”效应,单个用户计算机的安全性不足时刻威胁着整个网络的安全[1]。如何加强对终端用户计算机的安全管理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从系统的、整体的、动态的角度,参照国家对安全审计产品的技术要求和对部分主机审计软件的了解,结合实际的信息安全管理需求,讨论主机审计系统的设计,达到对终端用户的有效管理和控制。

2安全审计概念。

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中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可控性、可用性和不可否认性,简称“五性”,安全审计是这“五性”的重要保障之一[2]。

凡是对于网络信息系统的薄弱环节进行测试、评估和分析,以找到极佳途径在最大限度保障安全的基础上使得业务正常运行的一切行为和手段,都可以叫做安全审计[3]。

传统的安全审计多为“日志记录”,注重事后的审计,强调审计的威慑作用和安全事件的可核查性。随着国家信息安全政策的改变,美国首先在信息保障技术框架(IATF)中提出在信息基础设置中进行所谓“深层防御策略(Defense2in2DepthStrategy)”,对安全审计系统提出了参与主动保护和主动响应的要求[4]。这就是现代网络安全审计的雏形,突破了以往“日志记录”

等浅层次的安全审计概念,是全方位、分布式、多层次的强审计概念,符合信息保障技术框架提出的保护、检测、反应和恢复(PDRR)动态过程的要求,在提高审计广度和深度的基础上,做到对信息的主动保护和主动响应。

3主机审计系统设计。

安全审计从技术上分为网络审计、数据库审计、主机审计、应用审计和综合审计。主机审计就是获取、记录被审计主机的状态信息和敏感操作,并从已有的主机系统审计记录中提取信息,依据审计规则分析判断是否有违规行为。

一般网络系统的主机审计多采用传统的审计,系统的主机审计应采用现代综合审计,做到对信息的主动保护和主动响应。因此,网络的主机审计在设计时就应该全方位进行考虑。

3.1体系架构。

主机审计系统由控制中心、受控端、管理端等三部分组成。管理端和控制中心间为B/S架构,管理端通过浏览器访问控制中心。对于管理端,其操作系统应不限于Windows,浏览器也不是只有IE。管理端地位重要,应有一定保护措施,同时管理端和控制中心的通讯应有安全保障,可考虑隔离措施和SHTTP协议。

主机审计能够分不同的角色来使用,至少划分安全策略管理员、审计管理员、系统管理员。

安全策略管理员按照制定的监控审计策略进行实施;审计管理员负责定期审计收集的信息,根据策略判断用户行为(包括三个管理员的行为)是否违规,出审计报告;系统管理员负责分配安全策略管理员和审计管理员的权限。三员的任何操作系统有相应记录,对系统的操作互相配合,同时互相监督,既方便管理,又保证整个监控体系和系统本身的安全。控制中心是审计系统的核心,所有信息都保存在控制中心。因此,控制中心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最好是国内自己研发的。控制中心的存储空间到一定限额时报警,提醒管理员及时备份并删除信息,保证审计系统能够采集新的信息。超级秘书网

3.2安全策略管理。

不同的安全策略得到的审计信息不同。安全策略与管理策略紧密挂钩,体现安全管理意志。在审计系统上实施安全策略前,应根据安全管理思想,结合审计系统能够实现的技术途径,制定详细的安全策略,由安全员按照安全策略具体实施。如安全策略可以分部门、分小组制定并执行。安全策略越完善,审计越彻底,越能反映主机的安全状态。

第9篇:统计信息论文范文

应用Internet技术开发基于WEB的管理信息系统,方便用户通过系统实现无疫区内管理数据上传、存储和查询。B/S架构下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是当前系统开发的主要方式,系统采用B/S架构设计,通过Internet实现数据上传,使用SQLServer数据库集成管理,搭建统一的信息整合、查询和监管平台。主要实现以下目标:①基于网络实现养殖场管理者、疫病检疫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对数据的分级、分权限管理。②集成管理草鱼出血病无疫区内养殖生产、流行病学、病原监测、疾病免疫等数据。③系统数据高度共享,减少数据冗余,建立系统内部数据关联查询和灵活调用机制。

2系统结构设计

2.1系统逻辑结构设计系统采用表现层(rinterface,UI)、业务逻辑层(businesslogiclayer,BLL)、数据访问层(dataaccesslayer,DAL)三层架构设计(图1)。表现层包括数据展示、录入、查询和调用等基本功能,系统界面按照登陆用户权限分配相应功能。用户在浏览器端发送客户端请求,通过Internet/Intranet传输至服务器端,服务器端将结果以XML数据格式返回客户端,客户端建立数据对象并提交用户。在数据层通过SQL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存储并管理各类业务数据,定义数据表结构及数据库约束范式。

2.2权限结构设计系统设置系统管理员、基础管理员、监管员和养殖场管理员四种用户角色(图2),分国家、省、市、县、养殖场五级管理。通过角色管理用户所能使用的功能,通过级别控制用户所能管理的数据范围。两者配合决定用户权限达到不同角色用户使用不同系统功能,上级用户可以浏览下级用户数据,同级用户无法浏览彼此数据的权限控制目的。

2.3数据库结构设计无疫区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整个无疫区内主要生产活动分为养殖生产管理、疫病监测管理、行政管理三大部分。参与主体主要是养殖户、各级政府、科研机构、企业(产业链)。主要管理内容包括池塘管理、养殖生产管理、疫病监控、行政管理。提炼管理对象并设计无疫区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对象体系,围绕数据对象体系细化数据表设计,形成32个数据表,组织框架如图3所示。

3系统开发环境

3.1系统开发工具UCML应用框架开发平台基于.NET框架和ASP.NET平台,是一个面向对象、面向框架、面向服务和面向套路的WEB应用快速开发平台。系统基于UCML平台开发,前端支持JavaScript脚本语言,后端直接生成C#源码。系统采用运行于Windows操作系统平台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平台(internetinformationservices,IIS)。

3.2数据库管理系统选择SQL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管理和存储系统数据。SQLServer是一种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ORDBMS),也是目前功能强大、特征丰富且复杂的数据库系统[7]。SQLServer创建32个系统实体表,每个表按照数据表构建规范设置GUID类型字段并作为关键字段,同时通过设定非空字段保证数据录入的完整性。在用户数据管理过程中,系统程序通过捕捉SQL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返回的数据读取操作代码,确定用户数据操作是否成功,并将相应提示信息返回用户界面。

4系统功能

无疫区管理信息系统集成无疫区内管理活动产生的各类数据,服务于养殖户、检疫部门和各级政府。养殖户编辑养殖户、池塘等基本信息,数据录入覆盖苗种放养、用药、发病记录、出鱼记录等整个养殖生产过程。检疫部门负责录入疫病发生时调查检疫数据,包括流行病学调查、病原监测、免疫调查等。各级行政部门登录系统实时查看所属地区养殖场生产情况,特别是疫病发生发展情况。根据以上需求,系统提供以下主要功能:

4.1用户权限分配系统通过“组织机构”管理功能实现用户权限设置,从用户、岗位、权限三个方面的设置实现对用户权限的灵活配置。通过岗位的上下级关系实现上级岗位浏览所有下属岗位录入数据功能。“用户管理”为每位系统用户分配账号;“岗位管理”设置系统内置岗位,并确定岗位的上下级关系;“权限管理”添加权限并匹配允许访问的功能。系统为岗位设置可用权限,为用户分配岗位。用户和岗位是一对一关系,岗位和权限是一对多关系。

4.2数据录入数据录入是实现数据上传的主要功能。养殖户主要录入养殖户信息、池塘基本信息、养殖生产管理、投入品管理等数据;检疫部门主要录入流行病学、病原监测、免疫管理等数据。各级政府部门主要负责录入下属养殖场数据。录入界面通过Ajax技术实现浏览器和服务器数据异步传输,用户操作简单快捷,贴近Excel操作。录入形式分为列表式和编辑式(图4)。列表式设计为录入20字符以下的简单数据项。编辑式设计为录入复杂的数据项,包括多选框、大段文本输入、按条件选择输入等。

4.3数据调用减少数据冗余,实现数据共享是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目的之一。在系统内部实现数据单一存储多处使用是减少数据冗余的关键。系统采用两种方法实现数据调用:一是通过主表、子表关系,确定主表、子表间关联外键,实现数据的自动关联和显示;二是通过弹出窗口中的回调函数,自动对主窗口填入项赋值。数据调用功能大大减少了重复数据的录入,提高了数据录入效率。以养殖生产管理为例(图5),养殖场用户通过“添加/编辑”管理池塘,选中当前池塘,通过主表和子表增加该池塘投放苗种记录,在编辑投放记录时,通过弹出窗口选择“苗种引进记录”中的“引进批次号”,弹出窗口将自动赋值主窗口中“引进批次号”和“鱼种”两个字段数据。

4.4应用实例该系统已在江西省草鱼出血病无疫区建设项目中开展应用。中国水产科学院珠江水产研究所负责系统部署和技术辅导,江西省各级政府和水产推广机构负责推广实施,目前已整合了江西省8个县、122个养殖场(企业)自2013年以来的养殖生产和疫病监测数据。通过系统应用解决了养殖场、监测机构没有信息化工具辅助开展数据记录的问题,帮助管理人员规范化、流程化的连续记录工作数据,同时将分散在不同机构、不同人员手中的数据集中存储,实现了江西省及下属市县管理部门从整体及时掌握辖区内草鱼生产和出血病发生情况。显著提升了江西省无疫区管理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同时为基于历史数据的草鱼出血病爆发预警和疫病控制做好了数据储备。

5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