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统计学研究背景范文

统计学研究背景精选(九篇)

统计学研究背景

第1篇:统计学研究背景范文

Effect of different background colors on choice reaction and mental addition

【Abstract】 AIM: To comgare the achievements of operation on cognitive tasks on the screens of some different background colors. METHODS: The achievements of four-choice serial reaction task and cognitive task above different background colors were tested in 95 young males. RESULTS: The achievements of cognitive tasks could be affected by the background colors and the differences of the achievements between the groups of different background color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①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chievements of four-choice serial reaction tasks within 2 min between the groups of the colorless background and between the groups of the colorless and colored background(F=2.257, P<0.05),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roups of the colored background; ②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also detected in achievements of mental addition task within 9 min between the groups of the colorless background and/or the colored background(F=2.115, P<0.05).CONCLUSION: The speed and accuracy of operation on cognitive tasks can be affected by some different background colors and the effect is associated with difficulty and time limit of the operations.

【Keywords】 computer terminals; background colors; cognition

【摘要】 目的: 对不同色彩背景下认知操作的任务完成绩效进行比较研究. 方法: 95名青年男性,完成不同色彩背景下的连续相加和字母选择认知测验. 结果: 认知任务均受到了色彩背景的影响,并且不同的色彩背景之间统计学上存在差异. ① 在操作时限为2 min的简单选择任务中,彩色背景下测试成绩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而非彩色之间以及非彩色与彩色背景之间有统计学差异(F=2.257,P<0.05);② 在连续相加任务中,操作时限为9 min,非彩色与彩色背景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F=2.115, P<0.05). 结论: 在视屏操作过程中,不同的背景色会影响到操作功能的反应速度和准确性,并且与任务难度及操作时间有关.

【关键词】 计算机终端;色彩背景;认知

0引言

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有90%是通过视觉通道为人体所感知. 而色彩的存在和应用,使它成为信息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成分,并对信息的加工产生了影响. 色彩对认知功能影响研究较早可以追溯到1935年Stroop[1]的色词命名实验,发现当色彩词与打印色不同时,较无意义的词反应时延长,这一研究发现引发了一系列对色彩的认知加工的研究,如Ray等提出了情绪Stroop实验,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对色彩词进行反应,有不同的反应速度. 颜色如何对认知产生影响,虽然国内作了部分研究,但更多停留在以色彩为注视内容或注视中心的研究模式中,而更多的视觉认知实验则采用非彩色的实验模块,如黑、灰等. 我们在色彩为背景的情况下,对人的认知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1.1.1设备联想计算机Intel Pentium/256M/40G/ATI 9600SE 128M /15’LCD,显卡Inter(R)82845G Graphics Controller, 分辨率800*600像素,彩深32位,刷新率85赫兹. 研究背景色为10种色彩(白、灰、黑、红、橙、黄、绿、青、蓝、紫),作为微机背景呈现,RGB值分别为白(255,255,255),灰(128,128,128),黑(0,0,0),红(255, 0,0),橙(255,165,0),黄(255,255,0),绿(0,128,0),青(0,255,255),蓝(0,0,255),紫(238,130,238). 实验反应块背景为20%灰度,视角为1.50. 字体为黑色.

1.1.2对象2005年在校男性大学生志愿者 95名. 体格健康,视力正常. 被试经过色觉检查,无色盲色弱. 年龄在: 21.0±1.13(岁).

1.1.3实验变量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的色彩背景,因变量是认知任务的单位时间的正确数.

1.2方法

1.2.1实验任务字母四项选择任务 (2 min) 首先在屏幕中央出现一个注意提示符,并呈现倒数计时3 s,计时结束提示符消失代为探查字母(P, L, G, S)中的随机一个,呈现时间1 s,然后迅速对呈现在终端机上,在视角15度正方形的四个顶点,4个反应按钮(P, L, G, S),即四个靶字母,点击做出反应. 反应目标为视角为1.5度的方块,底色为灰色,呈现字母为黑色的,保证注意对象在单独加工过程中较少受到色彩背景的影响. 被试的任务是,尽可能快而准确地用鼠标移动可视指针到相应的探查字母上,并压下鼠标左键,最长反应时限是3 s. 探查字母在每个试验中是变化的,4个字母通过程序随机排列. 由微机记录从探查字母出现到按下鼠标左键的时间及正确反应与否情况.

智力运算(9 min)要求参加者相加8个随机排列的数字(1-16). 以每2 s呈现一个数字的速度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 顺序随机,由一个视觉提示符提示终止. 用鼠标左键在屏幕上呈现的数字键盘打出他们的计算结果. 不提供反馈. 反应模块与字母四项选择任务设计一致.

1.2.2实验步骤实验安排在实验室,每次15人,由3个主试负责讲解和实验安排管理.

被试进入实验室,被试双眼距屏幕的距离为65 cm. 主试向被试讲解实验任务,并进行演示. 被试进行练习,字母选择任务练习5-8组,连续相加任务练习2组供40次,消除练习效应. 休息15 min后,正式进入实验. 两个认知测验顺序以及10种色彩顺序随机排列. 字母四项选择实验作10种色彩,共完成95组全部实验色彩测验. 连续相加任务由于任务难度和时间的关系,每人随机选择两种色彩,共完成16组全部色彩任务.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统计分析进行方差分析及F检验.

2结果

2.1字母四项选择测验实验数据回收,去掉无效的和漏答的数据,共有效数据结果93份. 色彩间作ANOVA分析显示,不同色彩间的字母四项选择测验存在统计学差异,F=2.257, P=0.017. 作色彩之间统计学多重比较显示,彩色系列背景下测试成绩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非彩色(白、灰、黑)与彩色(红、橙、黄、绿、青、蓝、紫)背景之间有统计学差异. 白色背景下测试成绩与灰色、黑色、红色、橙色、蓝色背景有统计学差异;灰色与其他彩色背景和黑色背景统计学上无统计学差异;黑色背景下测试成绩与白色、黄色、绿色、青色背景下在统计学上有统计学差异(表1). 不同色彩背景下字母四项选择任务均值排序(表2).

表1字母四项选择测验单位时间正确数不同色彩背景间多重比较(略)

aP<0.05, bP<0.01.

表2字母四项选择任务不同色彩背景下成绩(略)

2.2智力运算由于智力测验为连续相加测验,每组测验包含20道题目,每道题目呈现时间为28 s(每个数值呈现时间为1.25 s, 反应时限为10 s), 完成实验时限为9 min. 考虑到实验时间和难度,对90名被试,每种颜色随机抽取20名被试,即每名被试随机安排2种色彩的连续相加任务. 有效数据为80名. 结果显示,不同的色彩背景下,连续相加测验的单位时间的正确数有统计学差异(F=2.115, P=0.032).

不同的色彩之间作ANOVA分析,显示非彩色和彩色系列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 白色背景下与灰色、黑色、橙色、黄色、绿色、青色、蓝色有统计学差异,与红色、紫色差异不显著. 黄色背景下与白色、红色、紫色有统计学差异(表3). 不同色彩背景下智力运算任务均值序列(表4).

表3连续相加测验单位时间正确数不同色彩背景间多重比较(略)

aP<0.05, bP<0.01.

表4智力运算任务不同色彩背景成绩(略)

3讨论

色彩的加工研究,不仅仅对语义加工产生影响,而且对其他的认知加工,如线段图形加工,运动状态的认知加工均有统计学的影响,Judith D等[1]对色彩和位置线索的注意过程进行了研究,使用一个探测任务来调查色彩和位置线索的注意过程,实验的结果显示,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对色彩信息加工,色彩和位置线索的注意过程色彩线索在固定空间任务中是有效的. 王岩等[2]利用新近发展起来的事件相关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探测人类颜色和运动知觉区的特点,参与色彩认知的V4区也同时会参与到运动等其他的视觉认知的工程中. 因而可以看出色彩对于人的影响不是简单的低层次的,它本身具有潜在的丰富内涵,可以影响到不同的感知觉和高级心理活动.

3.1字母四项选择测验这是在2 min内完成的,从色彩背景下平均正确数和反应时比率值的从低到高的排序(表2),可以看出,白、灰、黑贯穿于整个排序系列,白色反应成绩最好,灰色居中,而黑色最后,存在统计学差异. 非彩色系列基本特征主要是明度,研究结果显示明度对认知的影响,简单反应时的成绩随着明度的降低而下降,而较少受到色调的影响. 彩色背景系列成绩没有发现统计学上的差异,也可能与任务的简单和反应的时间较短有关系.

3.2连续相加任务测试时间延长达到9 min,包含了运算能力、短时记忆和保持注意稳定性的认知加工测验内容. 结果显示,在非彩色系列中依然存在差异,白色较灰色和黑色有更好的成绩,在平均正确数和反应时间的比率值的由低到高的排序(表4)可以看出,非彩色系列的顺序与字母选择反应时是一致的:白色最好,灰色次之,黑色为后,但是在彩色系列中也出现了成绩的差异与简单反应时任务的结果不一致. 黄色与白色、红色、紫色背景下作业成绩有统计学的差异. 认为随着时间的延长,色彩背景对认知能力产生了影响. 由于样本例数较少,还不足以得出色彩系列中对认知操作影响大小的结论.

以上的结果与国内前期所作的一些测验有相似的结果,如时粉周等[3]研究60 min阅读过程中不同颜色纸张对视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读写时在影响视功能方面,绿色纸张低于黄色纸张. 在本研究中随着实验时间延长,在连续相加测验结果的成绩排序显示黄色背景下的成绩要低于绿色背景下的作业成绩,验证了不同色彩可能引起视觉疲劳程度不同.

对颜色的感知,由视觉中央凹向外周部位过渡,对颜色的分辨能力逐渐减弱. 在视觉感知过程中,随着对靶刺激的比较和捕捉,对背景的知觉存在两种可能,包括中央凹视觉,也包括边缘视觉,但在任务的加工过程中并不作为知觉的主要对象,是作为一种隐性的信息或刺激被感知. 色彩可以作为信息符号对认知加工以及情绪产生影响,这一领域的研究将引起更多的关注[4-5],而在色觉的动物实验中,显示对不同色光的敏感性不同[6]. 本文对不同色彩背景下的认知操作任务作了比较研究,短时间的简单反应时任务中,非色彩即明度属性对任务的完成影响大;长时间的连续相加反应任务,彩色(色调)和非彩色(明度)背景均对认知任务的完成产生了影响.

综上所述,在微机屏幕操作过程中,不同的背景色会影响到操作功能的反应速度和准确性,可能与任务难度及操作时间有关.

【参考文献】

[1]Dunai J, Castiello U, Rossetti Y. Attentional processing of colour and location cues [J]. Exp Brain Res, 2001,138 (4):520-526.

[2]王岩,马林,贾富仓,等. 人类颜色和运动知觉的事件相关功能磁共振成像[J].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3,11(1):47-50.

[3]时粉周,王珏,包德海. 不同颜色纸张对视功能的影响[J]. 海军医学杂志, 2003,24(3):213.

[4]葛列众,刘少英,徐伟丹. 抽象颜色偏好实验研究[J]. 心理科学, 2005,28(4):849-851.

第2篇:统计学研究背景范文

“地球化学,,一词虽然早在1838年就由舍恩拜因(CF.Schonbein,1799一1868)提出,但作为一门包含众多分支的成熟学科则是整个20世纪的事情。可以把地球化学的众多分支大体上分为三类:以时空为背景的分支、以能量为背景的分支和以能量一时空为背景的分支。

本文的目的不在于具体论述这三类地球化学分支,而在于指出它们的背景和前景。从背景上看,这三类分支应当有同样的理论背景,无非是粒子和能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果把粒子和能量之间的作用看成是粒子泡在巨大的辐射能海中的作用,那么,就构成了地球化学理论的能量背景。

当然,在粒子不断吸收和发射能量子时,能量子和粒子的时空运动都应是随机的,就形成了地球化学理论的时空背景。实际过程是,能量背景和时空背景同时存在,就应当形成地球化学理论的能量一时空背景。这样,由地质体中能量子和粒子的相互作用给出的是三种地球化学理论背景。在此背景下,研究的前景包含如下几点。

首先,无论从能量角度还是从时空角度研究元素的地球化学运动,所发现的元素地球化学运动特点都是从不同角度发现的同样特点。因此,无论从能量角度研究,还是从时空角度研究,三种研究的理论研究空间应是大体相同的。

其次,就理论研究的现状而论,从以能量为背景的地球化学研究到以时空为背景的研究,再到以能量一时空为背景的地球化学研究,其理论研究程度依次降低。因此,从研究空间和研究程度两个方面看,在地球化学理论研究中,以能量为背景和以时空为背景相比,后者的研究前景远远大于前者。以能量一时空为背景的研究还几乎是一片空白,不过,顾名思义,地球化学应具有两方面的特点,地学的特点和化学的特点。

第3篇:统计学研究背景范文

[关键词]背景差分算法 行人检测 运动目标检测 OpenCV

中图分类号:G39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5-0126-01

0引言

运动目标检测是计算机视觉研究领域中的基础和热点,其目的是在连续的图像序列中,将被检测的运动目标的特征从视频图像中分离出来。运动目标的检测速率直接影响着整个系统的运算速率,因此,运动目标检测方法的选取至关重要。本文采用背景差分算法,利用混合高斯模型来提取背景,对运动目标进行了检测。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此方法对运动目标检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1运动目标检测

1.1帧间差分法

帧间差分法是指在视频图像序列中对相邻的两帧或多帧的差值进行计算,获得运动目标形状的过程。在背景固定的情况下,若相邻两帧图像的差值Dk(x,y)小于某个设定的阈值T,则认为视频图像中没有出现运动目标;反之,当视频图像中出现运动目标时,运动目标带来的灰度变化必然导致两帧图像之间的灰度差距增大,使得差值大于设定的阈值。这种检测方法可以很好地适用于存在多个运动目标的情况。其流程如图1所示。

设相邻的两帧的图像分别为fk(x,y)和fk-1(x,y),两帧图像之差的结果为Dk(x,y),可用公式(1)表示:

Dk(x,y)=|fk(x,y)-fk-1(x,y)...................................(1)

设阈值为T,提取到的运动目标的区域为Rk(x,y),若公式一得出来的Dk(x,y)大于T,那么Rk(x,y)的值置为1,否则,置为0。

1.2背景差分法

背景差分法的实质是通过一定的背景建模的方法得到背景模型fbk(x,y),将视频序列中的每一帧图像fk(x,y)与背景模型fbk(x,y)做差分运算,得到不同时刻的帧差图像Dk(x,y),然后进行二值化处理得到Rk(x,y),当差分图像中的像素差小于某个设定的阈值T时,则认为该点是背景像素,否则为运动目标像素。

背景差分法是静态背景运动目标检测中最经典的检测方法,检测运动目标速度较快,算法并不十分复杂,适合于实时处理。背景差分算法的流程如图2。

设当前帧图像为fk(x,y),背景模型为fbk(x,y),背景帧与当前帧的差为Dk(x,y),阈值为T,前景图像用“1”表示,背景图像用“0”表示,则可用数学公式(2)表示:

Dk(x,y)=|fk(x,y)-fkb(x,y)| ..............................(2)

根据上述公式,可求得得来Dk(x,y)的值。若Dk(x,y)大于T,那么Rk(x,y)的值置为1,否则,置为0。

本文对上述两种常见的运动目标检测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分析比较,选用背景差分法作为检测运动目标的方法。

2.运动目标分割

2.1 背景建模

本文采用混合高斯背景模型法进行背景建模及背景更新。混合高斯背景模型是基于像素样本统计信息的背景表示方法,利用像素在较长时间内大量样本值的概率密度等统计信息表示背景,然后使用统计差分进行像素判断。其基本思想是用K个高斯模型来表示图像中各个像素点所呈现的颜色。每一个模型都由背景像素和运动目标像素组成。

2.2 背景更新

由于外界环境、场景变换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要使背景模型在一段时间内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就必须对初始模型不断地进行更新。背景更新的实质就是用当前帧匹配的模型去修正过去帧建立的模型。

2.3 目标检测分割

获得了背景图像后,使用背景减除法进行运动目标的检测。设阈值为T,当前帧图像为fk(x,y),背景模型为fbk(x,y),二值化结果R(x,y)可由fk(x,y)和fbk(x,y)表示出来。当其两者之差大于阈值T时,R(x,y)的值置为1,反之,则置为0。

本文中提取视频的第一帧图像作为背景图像,之后再根据每一帧图像的变化更新背景,完成新的背景建模。

3.实验结果

本文实验视频序列为固定摄像头下,一段行人行走的视频。首先读取视频图像并对其进行预处理,采用混合高斯建模分离背景,再进行形态学处理,提取轮廓,得到运动目标区域,用白色矩形框将运动目标标记出来。程序的流程图如图3所示,截取视频序列的第20帧图4为例,检测结果如下图5。

4.结束语

本文通过背景差分法来对视频目标进行检测,采用混合高斯模型来获取视频背景,提取出完整的运动目标。本文在视频序列目标的检测方面做了一系列的工作,但都是在固定摄像头的情况下进行检测的,距离一个完善的智能视频监控系统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今后将进一步对算法进行深入研究和完善,以求达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司明飞.视频监控中的运动目标检测算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4.

[2] 高哲.运动目标检测与跟踪算法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4.

[3] 魏岩.基于背景更新的目标检测与消影研究与应用[D].安徽大学,2013.

[4] 彭艳芳.视频运动目标检测与跟踪算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

[5] 秦小文.基于视频序列的运动目标检测与跟踪算法研究[D].中北大学,2012.

第4篇:统计学研究背景范文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经济统计工作越来越重要,经济统计能够将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情况进行准确科学反映,同时能够为国家政策的调整提供参考依据。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在经济统计方面还存在不足,在经济建设中无法充分应用经济统计。在经济建设背景下,要想对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全面掌握,必须要加强经济统计的应用,使其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有效解决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就对经济建设背景下经济统计的运用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经济建设背景;经济统计;运用

统计学作为处理问题的分析工具和手段,其内容涉及范围较广,包括微观统计和宏观统计,其广泛应用在财政、金融保险业以及工农业中。经济统计工作能够有效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以及速度的快慢,能够为政府制定出科学有效的经济发展政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确保政策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促进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1]。

一、济统计经济建设背景下的运用现状分析

就现阶段而言,我国的经济建设在经济统计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对经济统计的运用研究力度还较为缺乏。为了确保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必须要做好经济统计工作,相关的教育工作者以及研究工作者必须要积极配合,协作参与,确保经济统计能够为经济建设的正常进行提供良好服务。一般而言,经济统计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建设,因此要想真正促进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对我国经济建设中出现的重难点问题进行及时分析与了解,对经济统计学的应用实效性加以提高,从而能够及时有效处理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经济统计的运用要求较高,因此要不断加强经济统计应用的研究,充分有效发挥出经济统计的作用,从而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在进行经济统计工作时,仍然沿袭传统的管理制度,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2]。随着发展的深入,我国在经济统计管理方面的工作逐渐完善。一般数学方法有利于解决经济问题,因此经济部门的工作者开始积极探索经济问题中数字的发展规律。要想及时发现经济问题,有效解决经济问题,必须要在经济建设中有效应用经济统计,从而为经济问题的决策与预测提供依据,有效提高管理的水平,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济统计在经济建设背景下的运用事项

(一)经济统计学的发展统计实质上是一种社会调查活动,经济统计学的研究涉及到数字问题内容以及数量信息。一般而言,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基础就是对国民收入进行统计。其最早发展与1665年,英国的威廉•配第研究出了英国国民收入估算法,该方法主要是一支出和收入为基础,并对其进行复式核算。当然该方法在平衡关系以及核算项目方面还存在不足。1791年,法国的拉瓦锡对最终产品的概念进行了发表,对核算项目以及平衡关系进行了阐述。1886年,澳大利亚的统计学家T•柯格兰对最终产品的概念进行了补充,包括国民收入的生产、使用以及分配等问题。以往我国在对经济进行统计时,是以计划经济为依据,采用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统计数据更为多样化和复杂性,所以该体系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我国实施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得经济统计学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经济研究中统计学的作用统计学在经济研究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其不可缺少的手段。其作用具有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能够保证经济数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对经济数据进行收集与整理时,必须要对其进行统计,因此要想确保收集整理的经济数据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必须要充分有效利用统计学的相关知识。此外,采用定性分析的统计学方式,能够促进经济学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了保证定性研究工作的顺利运行,必须要保证数据库的完整性,因此必须要充分利用统计学,有效推动经济建设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3]。二是能够为经济现象的数量变动规律的总结提供参考依据。由于有众多的因素影响经济的发展,并且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会有不同的现象出现,为了有效分析相关数据,发现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必须要充分应用经济统计。三是能够有效保障经济学理论的完善程度以及真实性。一般研究得出的理论往往属于相对理论,其需要实践的检验,因此在检验经济学理论时,必须要利用经济数据,从而明确经济学理论的科学性以及准确性。经济学与数据之间的联系较为密切,统计又能为数据的收集提供依据,因此统计学在经济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经济统计运用的意义一般来说,经济需要涉及较多的领域,涉及的信息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些都使得经济研究工作难以顺利进行。信息的表现形式是数据,数据对其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在分析经济问题时,也需要用到数据,在大量的信息中,只有细致深入地整理调查统计学中合理有效的方法,才能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经济的研究需要数据的支撑,如果在经济研究无法充分合理运用统计学,将会严重阻碍经济研究的进展[4]。由于数据在统计学分析研究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强经济统计的应用十分之必要,这样能够有效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束语

就现阶段来看,在经济建设背景下,经济的研究力度还不够,要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深入分析研究现代经济的发展形势,必须要有相关的经济数据加以支持。一般数据的完成主要是以统计学为基础,经济中的核心手段就是经济统计学,因此在研究经济发展形势时,必须要充分有效利用经济统计。尽管我国在经济统计方面的研究力度还存在一定问题,但是有关学者已经对其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因此基于经济建设的背景,经济统计将会被广泛应用在经济建设中,从而有效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瑞妮.经济建设背景下的经济统计的应用探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8:216.

[2]林子欣.关于企业经济统计问题的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5,04:66-67.

[3]姜谦.企业管理中经济统计的运用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5,02:136.

第5篇:统计学研究背景范文

关键词:国有企业;政治关联;董事会结构;公司治理

中图分类号:F271.5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3-04-25

作者简介:文学(1977-),男,湖南益阳人,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政治学;郝君富(1978-),女,辽宁东港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经济学院教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金融学。

一、引言

近年来,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政治关联(Political Connections)与公司财务学的交叉研究已成为公司金融领域的一大热点研究问题。“政治关联”,通常用于表征的是企业与政府之间存在的关联关系。大量研究文献表明政治关联将通过影响企业的融资机会、市场准入、财务危机救助、税收待遇等方面对企业的经营绩效、公司价值带来重要影响。Jayachandran(2006)、Goldman等(2009)的研究表明,即使是市场经济和法律体系都非常健全的美国,政治关联对企业经营行为和经营绩效的影响也非常重要[1-2]。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正处于转轨阶段,不完善的法律环境和市场经济制度使我国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政治关联更紧密和复杂。夏立军和方轶强(2005)、俞鸿琳(2006)等指出,公司治理在一定程度上是公共治理的衍生物,在我国,政府行为几乎影响到包括董事会、股权制衡、激励机制、控制权市场和经理人市场在内的所有公司治理机制有效作用的发挥[3]。由于我国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和特定的制度背景,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政治关联也将构成影响公司治理效率的重要解释变量之一,因而,对政治关联和公司治理展开系统的交叉研究已成为两大热点领域进一步深化研究的客观要求。

本文选取现代公司治理体系中最重要的董事会要素,试图研究政治关联是否会对董事会这一重要公司治理机制的治理效率带来显著影响。基于当前“地方政府行政干预”这一地方控股国有企业所面临的最主要的外在治理环境背景,提出“制度背景——政治关联——董事会结构——公司治理”的这一分析框架,主要从公司治理视角研究地方控股国有上市公司与政府之间的政治关联水平对公司治理机制,即董事会结构的有效性是否有显著影响。基于以往研究,本文在实证研究中,(1)进一步改进了政治关联指标的量化度量,以进一步提升实证回归结果的有效性,并将企业的政治关联进一步细分为与地方政府、中央政府的政治关联水平,与内部董事、独立董事的政治关联水平;(2)从公司治理的角度,董事会的“人文结构”特征是影响董事会治理效率的重要方面,基于制度分析和研究假设,实证检验政治关联对董事会“人文结构”特征的影响,以期进一步丰富董事会结构及董事会内部治理机制问题的研究。

二、制度背景、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推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分权和行政性分权改革,使地方政府获得了对地方经济的管理权并逐步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体,在GDP至上的政绩考核体系下,各地方政府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政治锦标赛”。特别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后,在地方财政支出压力进一步增大的情况下,各地方政府具有强烈的动机通过加强对地方控股国有企业的行政干预和掠夺使企业的经营行为服务于地方政府的公共政策目标和官员的政绩目标。

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仍呈现出国有控股和“一股独大”的普遍特征。“一股独大”原本有利于调动大股东加强对经理人的监督,降低成本,但国有股委托人又存在“所有者虚置”问题,因而导致了上市公司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同时具有“政府干预”与“内部人控制”的双重特征[4]。特别是我国地方国有企业形成了更为复杂的“全民所有者——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多层委托关系,地方政府作为国有企业的第三级委托人,其在委托企业的人时,为便于将社会性目标内化到企业,更倾向于任命现任政府官员或具有政府从业经历的人员担任公司管理层,以使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形成更为紧密的政治关联关系,这自然导致与政府关联紧密的人更可能在地方政府的干预下成为真正控制地方控股国有企业的“内部人”,形成企业管理层与政府之间紧密关系的利益脐带,“内部人”也越有能力依托地方政府的支持采取更有利于自身控制的董事会结构,如在董事会中引入更多的政府官员背景董事。根据Fan、Wong和Zhang(2007)[5]的研究,如果董事会中引入太多的政府官员,虽然拥有丰富的政治资源,但欠缺职业经理人的管理能力,董事会的专业性不强,从而会导致较差的公司治理水平,无助于甚至会损害公司业绩的改善,即政治关联越强的地方控股国有企业,董事会的人文结构特征将越不合理,董事会无法发挥应有的监督和咨询职能,甚至将纵容与政府存在紧密关联关系的“内部人”与地方政府官员之间的“合谋”,为更好地满足双方各自的利益目标服务,造成对国有上市公司中小股东利益的重大侵害。因而地方控股国有企业的政治关联将通过弱化公司董事会人文结构的专业性,制约董事会治理机制作用的发挥,降低董事会这一最重要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治理效率。

因而,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之上,本文提出如下基本研究假设:地方控股国有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政治关联水平越强,董事会的人文结构特征越不合理,董事会的专业性越差,董事会内部治理机制的治理效率越低。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7-2010年我国A股地方控股国有上市公司作为基本研究样本①,同时采取以下筛选程序:剔除同时发行B股和H股的公司样本;剔除2006年及以后上市的公司样本;剔除金融类公司样本;剔除政治关联信息、财务数据缺失或出现异常值的公司样本,最终观测值样本为1 916个。公司CEO、董事长及其他董事会成员的个人简历及行政级别资料主要根据WIND数据库中的“公司深度背景资料”进行整理获得,公司财务数据主要来自于国泰安CSMAR数据库。

(二)主要变量指标的度量

1.自变量。本文将“公司CEO、董事长或董事会成员现在(或曾经)在国家各级行政系统任职”视为存在“政治关联”②。为更准确揭示地方控股国有企业不同政治关联强度的影响,本文借鉴王庆文、吴世农(2008)对政治关联的度量,对每家样本公司按年构建政治关联综合评分。首先,对公司CEO和董事会成员的个人行政级别进行赋分③[6]。赋分标准设置为“无任何从政经历为0分,具有行政部门工作经历但为副科级以下为1分,副科级为2分,正科级为3分,副处级为4分,正处级为5分,依此类推”。而后将公司所有政治关联个人的行政级别得分进行简单加总,计算得到每家公司各年的政治关联综合评分(PC)。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细化考查不同来源的政治关联对董事会结构的影响,对政治关联评分做如下进一步的细分,见表1。

除此之外,借鉴Fan等(2007)的研究,本部分选取以下可能影响公司董事会人文结构的变量作为模型控制变量,见表2。

2.因变量。国内外学者以往对董事会结构治理效率的研究,集中于董事会的规模结构、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董事长与CEO是否两职合一这三个重要方面的治理效率,但尚未得到一致性的结论。本文认为,还应关注对董事会“人文结构”特征的研究。董事会的“人文结构”特征主要体现为董事会成员的年龄、性别、学历、专业背景、管理经验等。董事会成员的人文结构特征可能决定董事会成员所具有的专业素质及能力,而董事会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正是董事会监督、评价职能有效履行的基础,对董事会的治理效率有重要影响[7],同时还将对董事会的顾问、咨询职能的发挥产生重要影响。Bhagat和Black(1999)甚至认为董事具备专业知识与经验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比独立性更为重要[8]。而且,政治关联对董事会结构及治理效率的影响,可能正是主要通过对董事会人文结构特征的影响实现的。因而,本文将因变量设定为反映董事专业能力背景的董事会“人文结构”特征,具体选取了包括董事的平均教育水平、具有财务背景、法律背景、科研背景、技术背景、国际背景、企业高管经历背景的董事人数及具有上述六种专业背景的董事的总人次数等主要相关指标,见表3。

3.模型设立。本文设置模型(1)和模型(2)对基本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④,采用泊松回归法。

四、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

(一)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1.度量董事会人文结构的主要因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除给出全部样本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外,本文还分别给出政治关联组(PC>0)和非政治关联组(PC=0)样本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4。

通过对上述政治关联组样本和非政治关联组样本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的比较可发现,政治关联组企业样本,董事的平均教育水平为3.432551年,低于非政治关联组的3.507818年。政治关联组企业样本中,具有专业背景董事的平均总人次数为11.55618人次,低于非政治关联组的11.89005人次,其中,政治关联组样本企业具有财务背景、法律背景、国际背景董事平均总人次数高于非政治关联组样本,而具有科研背景、技术背景、管理背景的董事的平均总人次数低于非政治关联组样本。

2.样本公司政治关联水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从表5可以看出,我国地方控股国有企业的政治关联主要源于与地方政府和内部董事的政治关联水平。

3.其它自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从表6的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非政治关联公司样本的ROA经营业绩指标的均值为0.410497,略高于关联组公司样本的0.0405901,即非政治关联公司的整体公司业绩水平高于政治关联组公司;非政治关联组样本公司的负债水均值也整体上高于政治关联组样本公司。除此之外,政治关联组样本公司的董事会规模、资产规模、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上市时间各变量的均值整体上略高于非政治关联组公司。

(二)实证检验结果

1.以董事的平均教育水平(Education)和具有专业背景董事的总人次数(SpecialistB)作为因变量的泊松回归结果(见表7)。

表7的实证回归结果表明,地方控股国有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政治关联水平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对董事的平均教育水平(Education)具有显著负面影响,而企业与中央政府之间的政治关联水平对董事的平均教育水平则不存在显著影响。同时,这种负面影响主要源于独立董事的政治关联水平,内部董事的政治关联水平对董事的平均教育水平不存在显著影响。从董事的专业经历背景来看,地方控股国有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政治关联水平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对董事会具有专业背景董事的总人次数(SpecialistB)具有显著负面影响,而企业与中央政府之间的政治关联水平对具有专业背景董事的总人次数则不存在显著影响。同时,这种负面影响主要源于内部董事的政治关联水平,独立董事的政治关联水平对董事会具有专业背景董事的总人次数不存在显著影响。

上述实证回归结果验证了本文的研究假设,即地方控股国有企业与地方政府的政治关联水平越强,企业的“内部人”越可能采取更有利于自身控制的董事会结构,导致公司董事的平均教育水平更低,董事的专业经历背景越欠缺,董事会的专业性更差,无法充分发挥董事会应有的监督、决策和咨询的职能。进一步,政治关联水平越强的公司,董事会成员的平均教育水平越低主要体现为独立董事的平均教育水平越低,而政治关联水平越强的公司,董事会成员的平均专业经历背景越欠缺则主要体现为是内部董事的专业经历背景的欠缺,即政治关联水平越强的地方控股国有企业越可能形成内部董事缺乏专业管理经验背景、独立董事平均教育水平较低缺乏监督能力的董事会人文结构,致使董事会的专业性更差,将无法发挥董事会对经理人应有的监督作用,助长了企业的“内部人”控制,弱化了公司治理的效率。

此外,从模型其它变量的回归结果来看,公司规模、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总资产报酬率、上市年指标等控制变量与董事会成员的平均教育水平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正相关,而董事会规模和公司资产负债率对董事会的平均教育水平则不存在显著影响。同时,董事会规模、公司规模控制变量对董事会成员的平均专业经历背景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正相关,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资产负债率、总资产报酬率、上市年指标等控制变量对董事会成员的平均专业经历背景则不存在显著影响。

2.政治关联水平对董事会所拥有的具有财务、法律等六大专业背景董事人数影响的泊松回归结果(见表8至表10)。

(1)表8表明,地方控股国有上市公司的政治关联水平对董事会结构中具有财务专业背景董事的人数并不存在显著影响;地方控股国有上市公司的政治关联水平对董事会结构中具有法律专业背景董事的人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显著负面影响,企业与地方政府的政治关联水平越强或独立董事的政治关联水平越强,董事会中具有法律专业背景董事的人数越少。

(2)表9表明,地方控股国有企业与地方政府的政治关联水平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对董事会中具有科研背景董事的人次数(Research)具有显著负面影响;地方控股国有企业与中央政府的政治关联水平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对董事会中具有科研背景董事的人次数(Research)具有显著负面影响,而这种负面影响主要源于企业独立董事的政治关联——独立董事的政治关联水平对董事会中具有科研背景董事的人次数(Research)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具有显著负面影响。从董事的专业技术背景来看,地方控股国有企业内部董事的政治关联水平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对董事会中具有技术背景董事的人次数具有显著负面影响,而独立董事的政治关联水平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对董事会中具有技术背景董事的人次数则具有显著正面影响。

(3)表10表明,地方控股国有企业与地方政府的政治关联水平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对董事会中具有国际背景董事的人次数(International)具有负面显著影响,而这一负面影响主要源于内部董事的政治关联——内部董事的政治关联水平对董事会中具有国际背景董事的人次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具有显著负面影响。从董事所具有的高管经历背景来看,地方控股国有企业与地方政府的政治关联水平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对董事会中具有高管经历背景董事的人次数(ManagementB)具有显著负面影响,而独立董事的政治关联水平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对董事会中具有高管经历背景董事的人次数具有显著正面影响。

综合上述实证回归结果,地方控股国有企业的政治关联水平对董事会的人文结构具有显著负面影响,政治关联水平越强的地方控股国有企业,董事会的专业性越差。同时从衡量董事会成员专业背景的六大具体指标来看,要重点关注(1)企业与地方政府的政治关联水平对董事会成员的法律背景、科研背景和国际背景的显著负面影响;(2)企业内部董事的政治关联水平对董事会成员的技术背景、国际背景和管理背景的显著负面影响;(3)企业独立董事的政治关联水平对董事会成员的法律背景和科研背景的显著负面影响。

(三)稳健性检验

为提高实证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在上文实证回归模型检验的基础上,本文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敏感性测试:对于“政治关联”的界定既包括公司CEO、董事长的政治关联,也包括其他董事的政治关联。考虑到公司的关键高管人员(即CEO和董事长)在公司决策中的作用将更为重要,因而在本部分稳健性检验过程中,仅将政治关联界定为关键高管人员的政治关联,并计算关键高管人员的政治关联水平及对前文模型重新进行实证检验。同时,前文在政治关联评分的构建过程中,对公司CEO和董事会成员的个人行政级别进行赋值时,赋值的级距统一设定为1,而实际上CEO和董事会成员从政经历的经济影响程度可能与按统一的级距对其行政级别赋分后简单相加的得分并不一致,特别是当公司高管曾具有较高行政级别的从政经历时,其政治关联的经济影响很可能大于按级距1赋值的行政级别评分的影响。因而,为验证实证研究结果的有效性,这里改用公司CEO或董事个人政治关联评分的平方和作为整个公司政治关联水平的度量进行相关实证检验。上述检验结果与前文结论无本质区别。

五、结论

本文结合我国地方控股国有上市公司经营的外在治理环境,即地方政府干预背景,以地方控股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将政治关联变量引入董事会结构的研究,通过建立“制度背景——政治关联——董事会结构——公司治理效率”的基本分析框架,实证检验了地方控股国有上市公司与政府之间的政治关联水平对董事会人文结构及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为:地方控股国有上市公司的政治关联水平对董事会的人文结构存在显著负面影响,即政治关联水平越强,则地方控股国有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的平均教育水平越低,董事会的专业性越差,董事会的人文结构越不合理,董事会内部治理监督机制作用及治理效率越低下。可见,政治关联可通过影响地方控股国有上市公司董事会的人文结构特征弱化公司治理的效率。

注释:

①2006年我国基本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国有股份解禁后能够在二级市场上流通,与中小流通股东在追求市场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方面更可能趋于一致,这对国有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可能产生相应的影响。同时,我国自2007年开始实施新会计准则,因而,为尽可能剔除股权分置和会计准则差异对研究结果的可能影响,本文选取了2007年至2010年四年的样本数据进行研究。

②以往文献中,很多学者对政治关联指标的度量,将CEO及董事会成员具有的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身份也包括在内。本文考虑到多数企业高管是因所在企业经营业绩好、社会影响力大而当选为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的,而不是相反,因而如果将CEO或董事会成员的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身份包括在政治关联指标的度量内进行研究,可能使回归分析产生较为严重的变量内生性问题,因而本文并未将其包括在内。

③考虑到政治关联影响的滞后性,本文按照年初时公司CEO、董事长和董事会成员当时或曾经在国家行政系统任职时的最高行政级别对其进行政治关联赋分。

④因本文将同时用前述八个因变量对模型进行检验,因而在下面的回归模型中统一用Dep代表因变量。

参考文献:

[1]Jayachandran,S., The Jeffords Effect[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006, 49: 397- 425.

[2]Goldman,E., Rocholl,J., So,J., Do Politically Connected Boards Affect Firm Value?[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009,22:2331-2360.

[3]夏立军,方轶强.政府控制、治理环境与公司价值——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05(5):40-51.

[4]青木昌彦,钱颖一.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5]Fan,J.P.H., Wong,T.J., Zhang,T., Politically-connected CEOs,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Post-IPO Performance of China’s Partially Privatized Firm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7,84:330-357.

[6]王庆文,吴世农.政治关系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基于中国上市公司政治影响力指数的研究[C].中国第七届实证会计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2008.

第6篇:统计学研究背景范文

【关键词】 新媒体背景 计算机网络 应用问题 探讨

前言:新媒体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基于网络信息传播的技术,在新媒体背景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途径更加的宽广。同时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下,为新媒体技术的创新提供了基础。在社会的不断进步中,新媒体环境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需要与新媒体应用发展步调一致,发挥出各自的优势。

一、新媒体与计算机网络应用之间的关系

新媒体与计算机网络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技术角度分析,计算机网络应用为新媒体提供了科技动力,以新媒体技术的特点为研发点,如,当今最为流行的新媒体软件微信、微博、公众号等,都是基于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新媒体技术。这些新媒体平台的出现,虽然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在社会舆论引导方面仍然能够起到比较积极的作用。从应用推广角度分析,新媒体在互联网环境中拥有了众多的受众,这些受众都是计算机网络的受用者,促使新媒体在推广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促进计算机网络应用方面进行创新。并且在新媒体的互动、反馈机制下,为计算机网络应用实现技术改革提供参考意见。

二、新媒体背景下计算机网络应用现状

互联网具有信息数据传播的迅速性、信息共享性、传播时性等特点,在新媒体背景下,计算机网络充分开发网络用户,担当着新闻传播者的角色。从新闻的舆论性角度来看,新媒体下的计算机网络能够借助信息传播的速度,提升信息的社会舆论性。相对于新媒体而言,我国传统媒体的传播受到排挤,其信息传播的实时性不高,而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新闻的新媒体形式占据了总数的85%以上。可见,计算机网络的出现改进了传统媒体的运营模式。微博平台、微信等公众社交端口,能够让受众反应对于事件的看法,同时能够通过“@”其他人的方式,将新闻信息接力传播下去。而最近微信、微博平台上推出的小视频、live照片等都能够将事件还原,提升媒体的真实性。与此同时,一些新兴媒体,如电子版杂志、新闻客户端等都能够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新媒体功能。由此可见,新媒体背景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比较广泛,并且在未来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

三、新媒体背景下计算机网络应用提升建议

在新媒体背景下,促进计算机网络应用,还需要立足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特点,以及新媒体发展的实际要求,拓宽计算机网络应用的范围,如,基于新媒体背景下的计算机网络教育等。

3.1新媒体背景下计算机网络与高中教学的结合

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对于学生的能力提升效果不佳,作为一名高中生,最能体会高中教学的趣味性、高效性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在研究新媒体背景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中,我们呼吁计算机网络能够与高中教学相互结合。如,建立线上学习课堂、微课等教学平台。目前,线上教学平台已经在部分学校中普及,包含教师模块、学生模块、家长模块,在这些模块中,最为突出的优势就是能够实现教师与我们的线上沟通,我们在借助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环节中,当遇到问题时可以进行标记,并且向教师进行提问。教师可以通过我们在网络上的答题情况判断学习状况,对知识遗漏点进行补充。这样的教学模式适应于假期、课下等,是对课堂教学的辅助,与传统的课下教学学习相比,该种教学模式既有了新媒体技术的信息互动,也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同时能够与现代教育相互融合。

3.2新媒体背景下计算机网络教学方式

新媒体自身是网络技术背景下拥有网络、交互功能的新型媒体,在高中教学中,这些新媒体技术能够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相互融合,对传统的高中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以往,我们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只是借助多媒体设备或者是黑板进行教学,但是在新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的影响下,我们的课堂实现了多元化,其中以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引入,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更加的灵活多变。该种教学设备对于高中数学教学、化学教学等带来巨大帮助,能够化抽象为形象,带动课堂气氛。

结论:在本文研究中,能够发现新媒体与计算机网络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新媒体背景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比较广泛,并且在未来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促进计算机网络应用,还需要立足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特点,以及新媒体发展的实际要求,拓宽计算机网络应用的范围。

参 考 文 献

[1]晁永兰.新媒体背景下计算机网络应用研究[J].中国报业,2014,16:95-96.

[2]易绍华.数字化背景下中国电视媒体的网络化生存研究[D].武汉大学,2009.

第7篇:统计学研究背景范文

Chen Xiuyu;Wang Shenglong

(Shaanxi Tiandi Geologic Co.,Ltd.,Xi'an 710054,China)

摘要:新经济与传统经济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其管理内涵与研究方法也迥然不同。新经济条件下管理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动态性、人本性、融合性、个别性、目标性及经济性。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可以概括为以全球化为背景、以人为中心、以知识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以网络为载体、以融合东西方管理思想为趋势、以组织更具个别性为特征、以实现组织目标为目的的活动。新经济条件下组织的特征也与传统经济组织特征截然不同,因此其研究方法更趋于全球化、更趋于融合东西方思维方式、更趋于个别性。

Abstract: The new economy is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economy, so, its connotation of management and its research method are utterly different. The management features in the new economy is summarized as: dynamic, humanism, integral, individual, economic and purposeful. Then the management can be defined as a series of activitie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organization's objectives, taken at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human-centered, the knowledge-based,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oriented, and the network-mediated. The organiz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new economy are also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ones. So its research methods in the new economy will be more global, more integrated between East and West and more individual.

关键词:新经济 管理内涵 人性假设 研究方法

Key words: new economy;management connotation;human assumptions;research methods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9-0007-02

1问题的提出

在管理科学研究中大量使用数学模型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研究范式,但国内外学者对这一研究范式存在颇多争议。一个典型的现象是,1963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洛伦兹(Lorenz)为了准确预报天气,用计算机求解仿真地球大气的13个方程式,为了更细致地考察结果,他把一个中间解取出,提高精度再送回。然而让他吃惊的是:本来很小的差异,结果却偏离了十万八千里!于是,洛伦兹(Lorenz)认定:“初始值的极端不稳定性”,对结果产生极大的偏差,即所谓的“混沌”,又称“蝴蝶效应”。此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新经济条件下管理的内涵与传统经济条件下的管理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新经济更具不确定性。本文拟就新经济条件条件下管理的内涵及管理研究的方法问题提出拙见。

2新经济背景下的管理内涵

新经济的提出是上世纪末的事情,这些年来少有人关注。其实今天我们才真正进入新经济时期。所谓新经济的构成要素是:第一,以技术为主要推动力,特别是电脑网络技术,在技术层面组织和整合其他技术构成了强大的经济发展动力;第二,以人的智慧(思想、主意和决断能力)统领技术,构成新经济的灵魂和关键;第三,以和谐的关系整合企业内外的人和社会的力量,和谐整合发展是新经济的生存环境[1]。在总结以上论述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新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以网络为载体、以全球化为导向的经济,是突破了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一种经济。

如何理解新经济背景下的管理首先需要理清传统经济条件下管理的概念。许多管理学家给管理下了不同的定义。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给管理下的定义是“确切了解你希望工人干什么,然后设法使他们用最好、最节约的方法完成它” [2]。他认为管理就是指挥他人用其足够好的方法去工作。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把管理概括为“管理即制定决策” [3]。西蒙认为,管理者所做的一切工作归根结底是面对现实与未来、面对环境与员工而不断地做出各种决策。法约尔认为 [4],管理是所有人类组织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五要素组成。在法约尔看来,管理等同于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美国商学院1970年代流行的教科书认为管理“就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收不到的效果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所有的管理理论、概念、定义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人性假设基础上提出的,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也具有各自的优缺点。人性假设理论是从传统的“X理论、Y理论、Z理论”到工业化及后工业化时代的“社会人理论”、“复杂人理论”的演变过程。泰勒的“任务管理制”是建立在“X理论”基础上的,体现以工作为中心,凸现物本管理思想。法约尔从整个企业的角度推行科学的制度与方法,其实同样是把人置于大机器的地位 [5]。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突破传统的人性假设理论,从以物为中心逐步走向以人为中心,而行为科学把焦点集中于人的类属性上,掩埋人的个性与自由。新经济背景下的人性假设将凸现不同于传统经济的特征,将更加强调和尊重人的个性与自由性,所以在新经济背景下管理有着更广泛、更复杂的本质与内涵。笔者认为新经济背景下管理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动态性。管理活动的动态性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组织的外部环境如宏观经济、政治、文化、技术及法律在新经济背景下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组织要努力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二是组织内部环境如组织文化、制度、资源等也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三是由于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人的心理和生理所产生的影响,促使组织管理活动做出相应调整,因此在新经济背景下不存在通用的管理模式。

第二,人本性。一是管理活动中的人,即作为管理活动的主体与客体的人在管理活动中的主体性。一方面探究管理问题要考虑主体的特征,管理的研究方法要考虑管理主体在进行管理决策等活动的规律;另一方面是作为管理客体的人,管理活动的实施是通过人的行动完成的,但是作为管理客体的人有着不同于管理主体人的活动规律。因此,人已经成为组织的主体,在管理活动中要充分体现人的主体与中心地位。二是人的个性与自由性。在新经济背景下,人成为组织的核心,是组织生存发展的根本,人依靠自身的个性为组织创造价值,人把实现自身价值并获取自由作为自己的追求。管理将更加尊重人的需求,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人本性要求的具体体现。

第三,融合性。管理活动的融合性在技术层面表现为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推动的全球供应链体系的建立;而在深层次则表现为文化与哲学的融合。虽然东西方管理文化在本质上依然保持各自的独立性,但在新经济背景下,管理的很多方面既保留东西方文化的各自特色,又表现为逐步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个人主义与人本主义的融合;二是和合与 “二元主义”的融合;三是经验与逻辑的融合。

第四,个别性。新经济背景下的管理活动越来越不具有普遍性了,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新经济背景下的组织不再具有传统经济条件下的一般特征,强化了管理活动的个别性;另一方面新经济背景下组织中人的个体差异表现得更加突出。

第五,目的性。管理活动是为一定的目标服务的,而目标的实现需要资源,资源的有限性及人力资源的特殊性决定了管理需要对资源的不断创新以实现组织的目标。

第六,经济性。管理的经济性首先反映在资源配置的机会成本之上,管理者决定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是以放弃另一种资源配置方式的为代价的。其次,管理的经济性反映在管理方式方法选择上的成本比较,因为在众多可帮助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方法中,其所费成本不同,故如何选择就有个经济性的问题。再次,管理是对资源有效整合的过程,因此选择不同资源供给和配比,就有成本大小的问题,这就是经济性的另一种表现(表1是新经济背景下的管理的特点与传统经济体条件下管理特点的比较)。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经济条件下的管理是以全球化为背景、以人为中心、以知识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以网络为载体、以融合东西方管理思想为趋势、以组织更具个别性为特征、以实现组织目标为目的的活动。

3新经济背景下的组织特点

和传统经济条件下的管理内涵相比,这种界定不仅凸现了以人为本的特征,同时也凸现了新经济背景下的组织不同于传统经济条件下的特征。

与新经济相吻合,其组织特点也是有明显的新经济特征。首先,新经济背景下的组织强调知识在组织中尤其在经济组织中的核心地位。其次,新经济背景下的组织更有个别性。再次,新经济背景下组织还具有网络化和全球化特点。最后,新经济背景下的组织还具有开放性。

4新经济背景下的管理研究方法

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组织,组织的特征决定管理研究的方法,而组织特征很大程度上由组织内部的人来决定。在新经济背景下,组织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及人的个别性决定管理的研究方法也会相应地呈现出综合性和多样性。新经济背景下管理研究方法应该与笔者前面所述管理的内涵相一致。

管理的研究方法争论由来已久,一部分学者认为(其实也是主流派学者)应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研究管理问题使其研究成果如同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一样具有普遍性、可验证性和重复性。另一部分学者认为 [6],管理学科属于人文社会科学范畴,其研究方法不应该简单地拘泥于实证分析方法。德鲁克认为[7],管理研究所探讨的应该是组织及其管理中的个别具体事物的联系,它具有不可重复性,也没有一般规律。他进一步讲,管理绝不能成为一门精准的科学。另一部分学者认为 [6],管理研究的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管理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管理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又决定了管理学科属性难以界定。还有一些学者认为[8],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实用性学科,其研究方法有多学科移植交叉性。管理学的科学性会逐步提高,但永远也不会成为一门像自然科学一样的、十足的科学。在传统经济组织中,企业的管理决策,企业生产的产品、所面对的顾客都具有同质性,这是大批量生产的基本条件,因此,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来解决,应该说这种管理研究方法适用于所有的传统的基于大批量生产的企业。但在新经济背景下管理研究方法需要从新的视角进行分析。

4.1 与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特征相适应,新经济背景下的管理研究方法也趋于全球化管理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西方人的“专利”,因为管理学科的产生是工业革命的结果。中国长期以来被置于管理学科的门外,但是今天的经济全球化使任何人或任何政治组织都无法将中国置之于外,中国也不可能将自己置身于全球化的边缘。中国的企业如同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一样将在全球配置资源,包括资本、市场、人力、技术等。管理的研究方法一定会融合东西方文化的特点、东西方组织的特点、东西方思维的特点。西方人巧于实证研究方法,中国人长于思辨研究方法,两者结合在一起的研究方法是研究新经济背景下管理的基础。

4.2 与管理的内涵相吻合,新经济背景下的管理应以人为本,管理研究方法也应以人为中心在管理思想的发展历程中,人始终是最核心的,是认识一切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人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既注重研究人在组织中的激励与约束,同时也注重对人的喜、怒、哀、乐、情、仇、爱、恨等多方面、多层次、全方位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采用多学科研究方法,即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及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研究方法的综合应用。

4.3 与新经济背景下组织的个别性相对应,管理研究方法也应该强调个别性新经济背景下的组织不仅要强调人的重要性,同时强调组织与外部资源网络关系,每个组织不仅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而且由于每个组织处于不同的供应链中,其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方式可能完全不同,因此,管理研究的成果也更具有个别性,而缺少一般性和普遍性。对于某个组织存在的问题应有针对性地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同样的问题可能由于组织特点不同、组织中人的特点不同,需要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法去审视、处理,比如研究同类型企业中研发人员的激励约束问题,我们难以判断它们是否面临相同的问题。因此,在具有个别性的组织中管理研究方法应该呈现出个别性。

5结论

新经济背景下的管理和组织与传统的管理和组织的区别决定了其管理研究方法的差异。新经济将赋予管理更广泛、更复杂的内涵,同样其组织也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因此,其管理研究方法将融合东西方管理研究方法以及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同时还强调研究方法的个别性。

参考文献:

[1]朱光烈.新经济.生产方式的革命[N].中国经济时报,2000-08-04.

[2]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M]. 李柱流;肖聿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49.

[3]H.A.西蒙.管理行为 [M]. 詹正茂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27.

[4]哈罗德・孔茨.管理学 [M].张晓军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23.

[5]高小玲,刘巨钦.从人性假设的视角探究管理思想回归的内在历史逻辑[J].管理科学,2003,16(4):25-31.

[6]白景坤.从实证到思辨:对管理研究方法的反思[J].广州大学学报,2006,5(09):8-11.

第8篇:统计学研究背景范文

关键词:混合交通流 背景重建 视频检测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交通运输事业得到了空前迅猛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的陆上交通,从国道、高速公路到地方公路等不同级别的公路组成了辐射全国的公路网。与此同时,城市道路建设也有了较大发展。城市干线的建设、交通管理设备的更新和增加,使得城市交通条件有所改善。然而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和交通机动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城市交通问题日益严峻,交通阻塞,交通事故频繁发生,简单地进行道路扩建已经无法完全解决现今的交通问题。如何在不同城市建立行之有效的智能运输系统,如何快捷地进行交通监控、交通调度和交通控制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2]。

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简称ITS)是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有效地综合运用于交通运输、服务控制和车辆制造等,把车辆、道路、使用者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运输系统。在公路运输领域,该系统将采集到的各种道路交通信息及服务信息经交通管理中心集中处理后,传输到公路运输系统的各个用户,出行者可以实时选择交通方式和交通路线,交通管理部门可自动进行合理的交通疏导、控制和事故处理;运输部门可随时掌握车辆的运行情况,进行合理调度[3]。由此可见,道路交通信息如车流量、车型、车速、车辆运行轨迹等基本交 通参数的获取是ITS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在实际的城市交通环境中,尤其是在我国这样典型的混合交通系统中,非机动车和行人是城市交通的主要参与者之一,与机动车辆共同构成交通主体。在混合交通中,非机动车的数量达到了交通总量的

25%一55%,且非机动车以自行车为主。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机动车、非机动车与行人组成的混合交通流仍将是我国城市交通的显著特征。而目前开展的城市交通系统研究中,把车辆作为重点,而很少考虑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因此研究混合交通流的交通数据检测对实现安全高效的城市交通具有重要意义。

由表1可以看出没有一种信号检测系统能完美的适用于所有的应用。它们都有自己的优势、势和特殊的应用范围。基于视频图像的交通参数提取方法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交通参数获取方法。基于视频的交通参数提取系统是由摄像机、计算机处理技术、微处理器或工控机构成,设计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信号处理及信息融合等多个知识领域,与其它交通参数提取方法相比,基于视频图像的交通参数提取方法具有众多优点[4]:

表1:各种典型交通检测技术优缺点比较[6]

1.无需破坏路面,安装简单,维护容易,可以有效利用公路网上已有的视频设备,这将大大节省开支。

2.覆盖面积大,一套视频参数提取设备能够同时检测几条车道。

3.获取的交通信息量丰富,可以多车道检测车流量、车型、占有率、车速、停车时间、停车排队长度等交通信息,还可以获取常规检测器无法得到的车辆运行轨迹,以及大范围的交通现场信息。

4.对视频图像场景内的交通状况进行实时智能监控。

5.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可视图像。

虽然视频检测有受外界环境影响大、检测准确率较低等缺点,但相比与其它方法,视频检测具有更大的优越性、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的发展,视频检测已逐渐成为交通流参数检测中的一种新兴的主流技术。混合交通流视频检测系统主要由交通目标检测、目标跟踪、目标分类和交通参数提取四大模块组成。在摄像机拍摄得到交通场景的视频图像序列的基础上,首先是对图像序列进行感兴趣区域提取,得到图像背景和运动交通目标,然后根据目标的形状、位置、速度、运动方向等特性实现目标跟踪,再对目标的形状和运动特性进行分类,最后提取其交通参数并保存成文件[5].

二、技术路线

混合交通流视频检测系统主要由交通目标检测、目标跟踪、目标分类和交通参数提取四大模块组成,流程下图所示。在摄像机拍摄得到交通场景的视频图像序列的基础上,首先是对图像序列进行感兴趣区域提取,得到图像背景和运动交通目标,然后根据目标的形状、位置、速度、运动方向等特性实现目标跟踪,再对目标的形状和运动特性进行分类,最后提取其交通参数并保存成文件[1]。

技术路线如图所示:

三、实现方法

(一)交通目标提取方法

在交通背景中,运动目标颜色和亮度不同,随着时间推移位置产生变化,并且一般都有清晰的边缘。从颜色亮度入手,可以用背景差法,对视频图像序列进行时域分析,也就是分析视频帧序列在同一位置的像素变化;从目标的运动性入手,可以用帧差法,提取运动目标;从边缘、面积、纹理等目标特征入手,可以对视频帧进行图像分割,从而更好地提取交通目标[4]。

具体流程如下:

(二)背景重建方法

利用输入的长度为N的图像序列来进行背景重建。由于每一幅图像都是由前景和背景组成,将各幅图像的共同背景区域提取出来,就可以拼接成一幅完整的背景,拼接公式如下:

(1)

其中∪表示图像拼接算子,b(k,k+1,x,y)表示第k幅和第k+1幅图像的共同背景区域。至此,只需区分出每幅图像的前景和背景即可实现真实背景的重建。对于2幅图像差分后的结果,显然属于背景的区域能量值几乎为0,属于前景的区域能量则较大;同时,背景区域的灰度概率密度函数分布具有高斯特性,而满足高斯分布的随机变量四阶统计量为0[7,8]。根据上述内容,使用下面的算法来确定背景区域:

首先对第k幅和第k+1幅图像做差分运算

d(x,y)=fk(x,y)-fk+1(x,y)

将结果分成C个子块,每块大小为W×W,记为{Bk(i)}(i=0,1,…,C-1)。求出每个子块的能量E和四

阶统计量H4

如前所述只要考察E(Bk(i))和H4即可判断出该子块是否为背景。即如果同时满足

E(Bk(i))

则该子块属于背景。当有多个子块满足条件时,可以取其平均以得到更好的背景图像。

(三)目标跟踪方法

利用背景重建算法重建背景图像后,用当前道路的视频图像与背景做差分,得到初步的二值图像,再运用图像处理的算法[9]即可提取出当前图像中的目标区域。为了实现目标跟踪,需要对2帧图像分别与背景差分后提取目标的结果进行分析[11]。

(1)只出现在前一帧中或只出现在后一帧中。这2种情况分别是运动目标离开和进入检测区域,无需进行跟踪。

(2)在2帧中都存在且分割正确。对于这种情况,首先采用α-β-γ滤波器对目标的形心位置进行预测跟踪,最大限度的压缩搜索空间,提高运算速度,其参数选取文献[10]提出的约束关系。其滤波方程、预测方程和矩阵表

达式分别为式(6)、式(7)、式(8):

计算l获得颜色直方图。至此就可以对2个目标的颜色相似度进行比较和匹配,此处采用欧式距离,距离越小表示相似度越高:

D(Hpre,Hcur)=[(Hpre-Hcur)(Hpre-Hcur)T]=[∑i(hpre[ci]-hcur[ci])2] (13)

H=(h[c1],h[c2],…,h[ck],…),

h[ci]―第i种颜色的像素出现的次数。

判断出该目标的形心位置位于第k+1帧融合目标形心位置的右上方,则在第n+1帧融合目标的右上区域搜索进行颜色相似度匹配,将相似度最高的区域中心作为实际目标的形心,即与第k帧中的b框匹配,这样就可以把融合的目标成功的分开,做出正确的跟踪[11]。

四、总结

通过对混合交通流视频图像检测的研究,结合智能交通研究对交通数据的实际需求,建立基于视频的混合交通流检测系统,实现对混合交通流下不同交通目标的分类。将交通目标根据研究重点分为六类:行人、人群、自行车、自行车群、电动自行车、汽车。完成对混合交通流下交通目标的分类。从而为交通设施的合理利用及交通事故的提前预警,交通堵塞的合理疏导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安徽三联学院院级科研项目成果(2010005)

[参考文献]

[1]盛能.基于视频的混合交通流检测与跟踪研究.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系.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3月

[2]中国公路学会.《交通工程下册》编委会.交通工程手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

[3]黄卫,陈里得.智能运输系统(ITS)概论【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年9月.

[4]史忠科,曹力.交通图像检测与分析.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4月.

[5]王圣男,郁梅,蒋刚毅.智能交通系统中基丁.视频图像处理的车辆检测与跟踪方法综述.计算机应用研究,2005,22(9):9.14.

[6]美国交通部委托休斯测试中心检测结果报告.

[7]张贤达.现代信号处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8]夏文龙.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汽车流量检测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3

[9]Rafael C Gonzalez, Richard E Woods.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M]. 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 2002:420-459.

[10][8]P R Kalata. The tracking index:A generalized parameter forα-βandα-β-γtarget trackers[J].The 22ndIEEE Conference,1983,22(1):559-561.

第9篇:统计学研究背景范文

【关键词】运动目标检测;背景建模;混合高斯模型

一、前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汽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城市交通拥挤日益加剧,交通事故频发,交通环境逐渐恶化。这些交通问题受到各个国家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汽车数量的迅猛增加,交通拥挤现象日趋严重,如何实时智能地对道路车流量进行监控,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指挥决策依据,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获得到交通车流量信息最为主要的方法就是车辆的检测,车辆检测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所有在公路上进行交通管理的前提。传统车辆检测方法有帧间差分法、背景差分法和光流法[1,2]。其中背景差分法是最简单且有效的一种方法。背景差分法是采用图像序列中的当前帧和背景参考模型比较来检测运动物体的一种方法,其性能依赖于所使用的背景建模技术。基本原理是构建一个背景,然后用当前视频帧图像和背景相减,进行背景消除得到运动目标。这种方法简单,易于实现,能够较好地提取出运动目标的特征数据,但对于外界环境(例如光照)的变化非常敏感。背景差法的关键在于背景模型的初始化和更新。如何找到高效实用的背景模型并对其进行更新是这种方法的主要研究问题。

在基于背景差分法的运动车辆检测中,背景图像的建模和模拟的准确程度,直接影响到检测的效果。但由于场景的复杂性、不可预知性、以及各种环境干扰和噪声的存在,如光照的突然变化、实际背景图像中有些物体的波动、摄像机的抖动、运动物体进出场景对原场景的影响等,使得背景的建模和模拟变得比较困难。

常用的背景建模方法有中值法背景建模、均值法背景建模、卡尔曼滤波器型建模、混合高斯模型等。混合高斯模型正是用多个单高斯函数来描述多模态的场景,是背景建模方法中比较成功的一种,本文在此方法基础上,针对其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如光线突变、阴影)进行了改进。

二、传统混合高斯背景模型

混合高斯模型是Stauffer等人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定义K(基本为3~5个,K值越大,处理波动的能力越强,相应所需的处理时间也就越长)个状态来定义每一个像素的特征,在新一帧图像获得后更新混合高斯模型,用当前图像中的每个像素点与混合高斯模型匹配,如果成功则判定该点为背景点,否则为前景点[2~4]。

传统混合高斯模型法的优点有[5,6]:

(1)在背景建模过程中允许运动目标存在,尤其适合室外光线及在天气变化不太强烈变化情况下小尺寸而快速运动目标的检测;

(2)能够自行对由动变静和由静变动的物体进行背景属性的判断,自适应能力强。

存在着的缺点:

(1)计算复杂且复杂度随着高斯模型的数量增加而增加,必须利用优化算法等方法来解决这方面问题;

(2)对运动物体的阴影抑制效果不理想;

(3)另外对大而运动速度慢的目标检测效果不好;

(4)对全局亮度突然变化非常敏感,有时会将整个视频帧认为是前景。

三、改进算法的混合高斯背景模型

本文针对传统混合高斯背景模型算法存在的一些问题,利用不匹配像素消除光照突变对背景建模产生的影响,对其进行了改进,步骤如下:

1.为图像的每一像素块设定一新的参数x用于记录像素在当前帧中是否有高斯分布相匹配[7,8];对背景估计加以改进给出参数x的取值,当像素与K个高斯分布都不能匹配时,x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

2.统计图像中参数x值为1的像素块的个数,由于光照变化引起像素突变的区域比较大,如果x值为1的像素块个数满足式(1),则认为背景光照发生了明显突变[9]:

式(1)

其中,L为图像中像素块的总个数;为阈值,值根据光照突变时灰度突变像素区域在图像中所占比例确定,本文实验中取值为0.60。

3.当图像满足上式时,认为x值为1的像素块为背景像素,此时对背景模型更新加以改进,使得以该像素块灰度值为均值建立的新高斯分布取代前B个分布中权重最小的一个作为背景模型。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在Visual Studio 2005开发平台上,利用OpenCV的数据结构、函数,对交通视频进行分析与研究。图1为第120帧视频帧图像,图2为运用传统混合高斯背景模型进行处理获得的前景图像,图3为运用本文改进的混合高斯背景模型所得到的前景效果图。由图2和图3比较可以看出,图2明显有很多噪声,且对车辆阴影效果抑制不是很理想,对光照较敏感。而图3很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减弱了光照对检测造成的影响,检测到的车辆信息比较完整。

五、结论

本文考虑到光线突变对运动车辆检测造成的影响,提出基于改进的混合高斯背景模型的运动车辆检测方法,不仅可以提高车辆检测的可靠性,也可以降低运算复杂度。改进的混合高斯背景模型可以使模型更好地反映实际背景。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混合高斯背景模型算法相比,改进后的算法更能有效检测出运动车辆。即使在光线变化、车辆混乱的场合中,背景生成也是较稳定的,具有较好的自适应性,能做到实时的户外运动目标检测与跟踪。

参考文献

[1]吕复强,王慧,刘泓.基于改进混合高斯模型的交通流背景检测算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2,46(12):1920-1925.

[2]魏建猛,陈松,庞首颜.改进的混合高斯模型视频运动目标检测算法[J].重庆大学学报,2013,32(2):365-368.

[3]龙兴明,周静.基于混合高斯模型的图像去噪方法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

[4]张红颖,李泓,孙毅刚.基于混合高斯模型的阴影去除算法[J].计算机应用,2013,33(1):31-34.

[5]刘光宇,刘国栋.基于混合高斯模型的运动目标检测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9,45(24):180-182.

[6]刘静,王玲.混合高斯模型背景法的一种改进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0,46(13):168-170.

[7]苏兵,李刚,王洪元.基于改进高斯混合模型的运动目标检测方法[J].计算机工程,2012,38(2):210-212.

[8]李海霞,范红.基于背景差法的几种背景建模方法的研究[J].工业控制计算机,2012,25(7):62-64.

[9]刘鑫,刘辉,强振平,耿续涛.混合高斯模型和帧间差分相融合的自适应背景模型[J].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08,13(4):729-734.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