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自媒体时代的困惑范文

自媒体时代的困惑精选(九篇)

自媒体时代的困惑

第1篇:自媒体时代的困惑范文

《广州文艺》在困难境地中迎来了她改版的第一期。之前,我曾问鲍十先生,我们改版的方向应该是什么?一向寡言少语的鲍十沉思良久,冒出了这样一句话:“希望她更纯粹些!”我深知,自从确定改版后,他已经为此苦苦思索了近一年。于是我们便酝酿出了这样三句话,生命原色。文学本色。艺术真色。这三点,也许并不理性也不严谨,或者缺少更为缜密的思考,但它确确实实表达了我们全体同仁的一种感性认识和希望看到的新版《广州文艺》的样子。

《广州文艺》的改版得到了市委宣传部的鼎力支持,原部长陈建华和新任的王晓玲部长对我们的改版非常重视,不但提出《广州文艺》要向高端发展的指导思想,而且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物质条件。众所周知,这几年制约文学刊物发展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经济问题、市场问题,所以市委宣传部领导的重视是我们改版的先决条件。另外,常务副部长在经费的批复过程当中,多次召集《广州文艺》骨干人员开会,研究改版方案和计划,宣传部的领导决心很大,指示我们向国内一流刊物看齐,向国内一流作家约稿,努力办成南国文学期刊中的一流品牌,全国都市文学期刊中的一流品牌,打造成一张与广州市经济实力和城市地位相匹配的高雅和精美的文化名片。这就是市委宣传部领导的指导思想。

《广州文艺》的改版也得到了广东省和广州市文学界朋友们的大力支持,广东省、广州市的作家、文学爱好者,包括省作协、市作协的朋友们在这里都有很重要的作品发表,为我们增强了改版的底气。文学界朋友们不懈的努力使我们非常感动。我们需要这样一个平台,这个平台既是广州市文学界的朋友们展示作品的,也是让我们广州市的文学组织或者说是文学成果加以展示的。

第2篇:自媒体时代的困惑范文

关键词:民族语言 大众媒介 核心范畴

在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中,少数民族语言大众传播媒介(简称“民族语言媒介”)毫无疑问是核心范畴,但却常常被“回避”。

一、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应聚焦何处?

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怀疑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的必要性和价值了,但就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本身而言,却显得有些“目光涣散”,延揽的对象过多,并且与多个学科研究发生重叠,研究的指向比较模糊。

少数民族语言大众传播媒介应该是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的主要范畴。在中国的民族地区,由于文化的多样性,信息传播方式也呈现多样化的色彩。但在国家民族区域自治的背景下,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与国家的稳定和国家的国际形象关系密切,大众传播媒介作为主流传播平台,其引导力、影响力毫无疑问居于主导地位。基于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研究正处于成长期的文化现实,以及大众传播媒介在少数民族社会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学术界理所当然地应该把少数民族大众传播媒介纳入自己关注的主要范畴。

根据统计,在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满族、回族已经使用汉语,其余53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其中有13个少数民族使用文字――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朝鲜文、壮文、哈萨克文、锡伯文、傣文、乌孜别克文、柯尔克孜文、塔塔尔文、俄罗斯文、彝文、纳西文、苗文、景颇文、僳僳文、拉祜文、佤文等①,同时基本拥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媒介,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构成了中国民族语言媒介体系。而在国家媒介体系中,也设置了主要少数民族语言媒介。

民族语言媒介的文化特质日渐凸显。在少数民族地区媒介体系中,由于文化的交融,民族地区媒介正表现出与非民族地区媒介的更大趋同性,传统媒体同样面临挑战,新媒体的传播力急剧提升,但民族语言媒介的受众范围、传播方式、传播效果却发生重大争议,特别是在现代传播背景下,民族语言媒介存在的必要性、媒介价值和未来命运格外令人焦虑,成为民族新闻传播难以回避的难题。在很大程度上,关于少数民族语言媒介的研究,成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的最大挑战,因而也成为核心命题。

二、为什么民族语言媒介是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的核心命题?

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涉及很多层面,但直面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现实,就可以发现,民族语言媒介成为最具民族特色但同时也是最大的现实难题,足可以列入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的核心命题。

1.民族语言媒介是民族的文化权利。在国家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少数民族的语言权利得到明确保障,使用自己的母语进行传播是其文化权利的应有之义。

2.民族语言媒介是国家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体现。在国家的治国方略中,民族区域自治是基本国策。它对各民族使用自己的语言创办文化传播机构,包括新闻出版媒介的权利给予法律中保障。

3.民族语言媒介最具民族传播特色。在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中,没有哪一种媒介能够如民族语言媒介这样最典型地体现出民族传播的特色和不可替代的优势。民族语言媒介用民族母语传播,使这种传播可以实现传者和受众之间的“无缝对接”,其中没有任何文化隔膜,即使不识字的民族受众,也可以通过民族语言的声画传播实现信息的沟通;民族语言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它的语言表达方式就是民族传播的方式,同时在传播内容上自然就会容纳更多的民族文化因素;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下,民族语言媒介又必然与国家通用语言的汉语构成奇异的“民汉双语”传播格局,形象地体现中华民族多位一体的现实,构成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基本特性;在民族文化的沐浴下,民族语言媒介能够真实展示民族的传播心智,塑造本民族最合适的传播模型,实现最直接的传播。在民族语言媒介身上,民族传播的基本特质展示无遗。

4.最能体现民族传播面临的挑战。在习惯思维下,民族语言媒介仅仅是一种国家政治的符号而已,其存在本身就已经足够了,并不具备或者没有人去追究它是否真正具有信息传播的功能。因此,对于民族语言媒介的兴衰并不关心,似乎存在合理,消失也在心理逻辑的许可之内。这是一个天大的误解。民族语言媒介固然受到国家政策的庇护,但更重要的是服从于传播的需要。只要你真正走进民族社会的基层,就会感受到民族媒介存在的必要性。当然,民族语言媒介在复杂的文化护环境中,也遭遇严重挑战,主要包括受众教育水平、城乡分割、媒介形态变迁诸方面,成为民族新闻传播事业中最突出的问题。如果不能解决民族语言媒介的问题,实际上就不能解决整个民族新闻传播的问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民族语言媒介面临的挑战

根据调研和观察,民族语言媒介面临多重挑战。

1.语言的困惑。虽然国家极力推行基础教育普及,但实际效果却大打折扣,农牧区民众文盲不少,识字水平有限,就直接限制与平面媒体接触效果,即使面对新媒体,也会制约信息接收效果。在跨文化交流背景下,国家在民族地区推行的双语教学政策面临复杂困难,语言“空壳化”现象逐渐严重――口语与书面语分离,能说不能写的情况蔓延,这也限制了与民族语言媒介的接触;在开放和信息环境下,面对现实需要的选择,民族语言使用的场合、时间、语言习惯等逐渐萎缩,使用范围越来越局限于农牧区,对民族语言媒介构成了最严重最直接的挑战;作为历史产物,民族语言在一定成程度上难以适应现代科技,这种语言不适应性造成传播障碍。语言的困惑实际就是受众的困惑。

2.机制的困惑。对汉语媒体依赖严重,媒体独立运作能力不足。在双语传播体制下,民族语言媒介一般与汉语媒体同体共生,遂设立民族语言编辑部,与汉语编辑部同属一个媒介行政体,但因为民族语言编辑部专业人员缺乏,故自采稿件有限,翻译就成为惯常手段,民族语言媒体的传播策略、传播指向和传播优势就不能充分展示。民族语言媒体到底应该是独立的媒体还是汉语版的翻版?双语传播的一致性和区别性如何把握?民族语言媒介的自有优势何在?

3.区域的困惑。在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或多语媒介受众的区域分割越来越明显,大体的走向就是民族语言媒体更集中于农牧区,而汉语媒体则集中于城镇。但问题是存在着双语或多语“杂居”的区域,那么在这个区域,双语与或语与媒介的受众到底是谁呢?如果在农牧区是民族语言媒介占主体,那么汉语媒介能否进入受众的视野?如果在城镇是汉语媒体为主体,那么民族语言媒介是否还有人接触?难道双语或多语各自“割据一方”就是合理的传播现实?双语或多语传播能否实现全区域融合,而融合的结果是否必然就是民族语言媒介的退出?一切有待现实的回答。

4.内容的困惑。处于双语传播媒介保持宣传政策一致的考虑,以及民族语言媒介本身传播机制的缺陷(如民族语言记者、编辑的匮乏等),民族语言媒介最容易成为汉语媒介的翻译版,更多的变动也许仅仅在于因为拼音文字与汉语方块文字版面容量的差异而造成的内容容量的精简,整体内容并无多大区别。民族语言媒介到底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媒体,还是汉语版的异性“双胞胎”,人们还是支持第一选择。因为如果作为独立媒体,她就会具有自己的传播设计和策略,更方便于发挥自己的传播技术优势,更能适应自己独特的受众,更容易形成自己的传播地位和特色,但实际上很难实现。

5.功能的困惑。对于民族语言传播媒介的功能,如果没有基本的了解,最容易将其视作国家民族政策的符号,似乎并无实质的意义。假如仅仅是站在民族地区城镇的背景上观察,也许看到的更多是被疏远甚至抛弃的民族语言媒介,更容易得出民族语言媒介等于“政治符号”的结论。民族语言媒介于是就成为基本不具备传播价值的政治滋生物,仅仅是国家政策的象征而已。人们会质询:作为媒介的信息传播、文化传播以及娱乐的功能,是否存在?没有真正受众的媒介有无继续存在的意义?

6.人才的困惑。按照常理,国家在民族地区积极推行的双语教育,能够为民族语言媒介提供充足的民族园传播人才,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民族语言媒介恰恰缺乏能够驾驭民族语言的专业人才,特别缺乏能够熟练使用民族语言进行采访、写作、编辑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那么,大批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研究生为何不把民族语言媒介作为自己建功立业的第一选择?主要是民族语言媒介的局限性影响了他们的选择,包括经济效益、事业前景和成就感等。高等教育尚不能提供具备完整民族语言媒介素养的专业人才,进入民族语言媒介的更多是民族语言、历史、文学等专业的毕业生,新闻传播学院系几乎没有民族、汉语兼备的双语传播人才专业。供职于民族语言媒介的人员更多地是具备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素养,但却未必拥有新闻传播的专业素养,民族传播能力并不完整。

7.前景的困惑。对于民族语言媒介的未来,是一个敏感而难以讨论的话题。从国家民族政策和国家发展战略而言,民族语言媒介无疑要一直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它的生命力不仅应该源自于国家力量的赋予,更源于民族受众的需要,民族语言媒介理应是富于现代色彩、全媒介融合的信息传播媒介、民族文化传承载体。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文化融合的速度和广度加快、加大,少数民族语言不得不接受文化融合带来的巨大挑战,严格而言,文化的选择是一个“自然”过程,并不能被人为阻滞或扭转,语言种类的“简化”是必然趋势,人类更趋于在更大范围使用更一致的传播符号,以适应交际的需要,部分民族语言的“被融合”甚至消融在所难免,民族语言媒介的“精简”也在逻辑之中,人么总会想象民族语言媒介的明天和生命周期,但现在难道会有明了的结论吗?

四、民族语言媒介为什么在研究中被“疏忽”?

不管人们是否明晰地意识到民族语言媒介在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播中的重要地位,但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在回避民族语言媒介的研究,使相关研究总是很难实现跨越。

1.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民族语言的障碍。对民族语言媒介研究的基础,就是要掌握民族语言,起码能够看懂或者听懂民族语言媒介多传达的信息。这种现状就给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的学者提出期待,必须学习民族语言。语言是进入文化的第一道大门,掌握民族语言也是进入民族语言媒介研究的基本前提。而身处民族院校的学者们,实际具有学习民族语言的最便利条件。在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自治区专门发出文件,要求国家工作人员必须学习双语(汉族学习藏语,藏族学习汉语),民族学院各基层单位为此邀请藏族学生担任教师,在教师中每周开展藏语学习。

2. 少数民族学者“缺席”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方阵。虽然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研究正在勃兴,但她的研究阵容还并不强大。人们会发现,在这个本应该拥有最多少数民族学者的文化方阵中,却恰恰最缺少少数民族研究者,或者是缺少掌握少数民族语言的非少数民族学者。这种缺席,使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特别是民族语言媒介的研究缺乏民族语言的支撑,缺少民族文化的基础,不能直接了解民族语言媒介,只能通过间接的方式来把握,不能保证准确地理解,学术研究的基础就不牢固。我们并不认同“掌握民族语言是研究民族新闻传播的准入证”的说法,但民族语言修养缺乏确是当前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的一大软肋。

3.对民族语言媒介的文化价值把握不足。思维的惰性会使我们把民族语言媒介等同于国家政治,将其仅仅是看作为没有实质意义的政治符号。但实际上,民族语言媒介具有多层的含义:它不仅是传播信息、传承民族文化的平台,同时具有保障民族话语权力、展示民族生存状态和增强少数民族凝聚力、影响力的使命,而在国家层面上,民族语言媒介还具有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的历史责任。当然,不论给民族语言媒介赋予多少文化角色,其基本的媒介角色却不能被忽视。只有突破政治视角的局限和成见,认可其媒介本质属性,才能对民族语言媒介的文化价值有基本的把握。

4.缺少在文化融合背景上面对民族语言媒介的学术勇气。关于民族媒介的研究,是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中的主要难题之一。有一个担忧就是: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研究依然沿用传统的汉族主体民族新闻传播模式,以非主流文化的眼光看待民族语言媒介,不能准确评估民族语言媒介的传播意义和文化价值。在一个开放的多民族国度,国家既以立法的形式保障民族的文化权利,同时又力图推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塑造中华文化的当代形象,于是民族文化个性和文化融合就成为一种复杂的关联。如何在文化融合的大趋势下审视民族语言媒介的“前世今生”,眺望民族语言媒介的未来命运,就成为极大的难题。但因为涉及国家民族政策、民族文化、民族关系等敏感话题,民族语言媒介就被有意“疏忽”,转而关注比较“保险”的话题,在学术的边缘优雅“散步”,使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研究很难触及关键范畴,限制了自己的学术视野和境界,不利于树立研究的独立性。

面对民族语言媒介的生存现状和研究现实,笔者建议学界要明确“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媒介”与“少数民族语言媒介”之间概念的区别,清醒认识到民族语言大众传播媒介在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中“核心范畴”的学术地位,全面梳理民族语言媒介的历史和现状,分别建立不同民族语种的媒介研究中心,有效推进民族语言媒介的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拓展民族语言新媒体传播领域,直面民族语言媒介发展中的困惑和挑战,由此思考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特质,推动民族地区社会发展,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的“中华传播学”。

注释:

第3篇:自媒体时代的困惑范文

论文关键词:文化认同文明成果困惑

论文摘要: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取向既有积极的一面,又存在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笔者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产生文化认同困惑的原因,以求寻得有效实用的解决对策,这也是引导大学生正确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抵制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的关键。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与未来,他们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思想活跃,但缺乏社会阅历,一方面自觉不自觉地汲取各种文化的汁液,另一方面又对纷繁芜杂、良莠不齐的各种文化产生困惑无所适从感。因此,了解和分析当前大学生的文化认同状况及其成因,对于引导他们积极学习和正确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自觉鉴别和抵制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文化认同的现状

文化认同是指特定个体或群体将某一文化系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内在于自身心理和人格结构中并自觉以此系统的标准来评价事物、规范行为的过程为准确把握当前大学生在文化认同方面的具体态势,们以问卷、一对一的深度访谈等形式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调查。样本取自华中农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所高校,随机抽取文、理、工、管、医、农等学科各级大学生(含研究生)共计120人。从访谈的统计结来看,当前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和西方优秀文化有一定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较强的文化认同和主动学习吸收的倾向。81.3%的学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系构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人生理想和道德修养的容,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实现人生目标等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然而,当前大学生在文化认同方面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

1.对中西方“传统、现代”等民族文化进行比较后产生认同困惑。当前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虚无感和失落感,一方面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力越来越弱化,另一方面西方文化产品(电影、音乐、书籍、网络)等越来越泛滥。学生们举例说:“中国的春节、七夕、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传统的节日,已经没有什么味道,相反西方的情人节、愚人节、母亲节、感恩节、圣诞节则被商家炒作得日盛一日。很多同学似乎对西方的节情有独钟,对圣诞老人熟悉得很,而对中国的灶王老爷却无所知。”现在的大学生从小受到的就是传统文化的教育,被教育要助人为乐,要尊敬师长,要爱护公物……但是在大学里似乎没有人再正式提了,也没有人对学生们进行系统的正面教育。大学生们了解文化的途径主要是电影、网络之类,但这些途径并没有真实地反映出文化的真正内涵。在面对传统文化与现代西方文化的选择上,大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认识还有许多尚未被澄清的误解,因此,常处于两难的困境并产生文化的认同困惑。

2.对中西方“民主、法制”等制度文化进行比较后产生认同困惑。大学生对涉及民主、法制等具有政治含义的深层次文化的理解还处于表面化阶段,满足于一知半解,甚至望文生义、凭空臆断。47.5%的学生认为“西方是民主、法制的社会,而中国是专制、集权的社会。西方人违规,哪怕是总统,也有人监督、制裁,而我国违规犯罪只是老百姓才绳之以法,而有钱人,有权人都可以用各种方法逃避。”还有31%的学生认为“西方的议会制度就是比中国的人大民主,西方言论自由、任何人都可以发表言论、游行,而中国就不行”。一些同学在访谈中反映:由于中国是社会主义制度,西方是资本主义制度,这两种制度对比而言,书上说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然而现实中,他们了解到资主义国家物质文明比社会主义国家要发达得多,于是产内心困惑。有的学生直言不讳地宣称,“最大的影响能是让我成为了一名愤青,很多时候常常产生一种愤嫉俗而又无能为力的感觉”。这些看法既反映出学生们民主与法制等制度文化建设的关注,同时也说明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政治制度文化。3.对中西“价值观、人生观”等价值文化进行比较后,产生认同困惑。传统文化的教育要求学生“无私奉献”、“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但由于受到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影响,许多大学生个人主义严重、具有很强的功利心,在群己观念上发生了向个人本位和利己主义的偏移,凡事从自我利益出发,以交换的原则处理个人与集体、自我与他人的关系。42%的学生把理想、信念与个人的奋斗目标混为一谈,认为个人的成功就是理想的实现对真正的理想信念教育并不理解,并把它视为是刻板的说教或伟人的语录。他们崇尚金钱至上观,把金钱看成衡量个人的价值尺度,把挣大钱、当官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认为现在好好学习,努力考研,就是为了今后找个好工作。19.2%的学生盲目崇洋,以怪为美,追求腐化的生活方式,醉心于低级、庸俗的所谓“艺术品”。在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引导下,加上中西方价值观的冲突,大学生们在很多时候内心世界充满着迷惘与困惑,处于彷徨之中无法找到人生的方向,不明白生命的意义。

二、大学生文化认同困惑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处在新旧观念更迭、中西文化交流与冲突、生活节奏加快以及社会竞争加剧的时代,面对不同以往的文化背景和多种价值选择,感到茫然并产生以上文化认同困惑,是有其内在的深层次的原因的,这其中既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

1.大学生辨别能力尚待提高。我们访谈的学生中95.7%的学生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基本上未受过艰苦生活的磨练,一直在宁静的环境中学习、生活。然而大学生固有的认知特点,使他们对新事物怀有极强的好奇心,西方价值观中包含着的我们传统价值观中没有的新观念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但是,在对文化的吸收过程中,他们缺乏文化选择和文化辨别能力,不能对中西方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进行合理筛选,以推进自身文化整合。一方面,他们生活阅历有限,在谈论、评价、思考问题时往往带有幻想的色彩,不切合实际,表现出一定的片面性和幼稚性,不能深刻、准确、全面地认识问题。另一方面,他们的思想观念尚未成型,缺乏辩证分析、冷静处理与自觉抵制的能力,对于各种文化的认识只是停留在支言片语的阶段,对新理论感兴趣但缺乏深入了解,爱好广泛但庞杂而不系统。而且他们成长于各种观念相互碰撞的时期:国外各种文化和理论蜂拥而入,各色各类期刊杂志、丛书、文库层出不穷,形成文化大杂烩。面对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他们往往手足无措,对健康、先进的文化和错误、没落的文化不加辨别,生吞活剥地随意套用新概念、新术语,这使得西方文化中的存在主义意志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甚至种种宗教思想,得以在大学生中广为流传。

2.社会转型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之中,由于新的体制正在构建中,而旧的体制没有完全破除,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生活态度出现了暂时的混乱与茫然。尤其是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改革引发社会各领域的嬗变与整合,给社会各阶层带来了强烈的刺激,也给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带来巨大影响。首先市场经济自身的盲目性、自发性特点和等价交换原则以及竞争规律容易使个人利益、小集团利益倾向得到强化,使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膨胀,进而使大学生在物质欲望的驱使下,理想淡化,漠视未来,把极端个人主义看作是自己成功的必由之路。其次,经济利益的多元化使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多样化和复杂化,经济主体在建立新的利益格局的过程中容易发生利益上的摩擦,使得社会矛盾和冲突增多。贫富差距的拉大、弱势群体的不公正待遇、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等,都让大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思想困惑,让他们转而对包括政治制度在内的西方文化产生巨大的心理诉求和强烈的文化认同。而且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又大大刺激强化了学生们的功利意识使大学校园里讲实惠、讲实利的风气盛行,他们更加关注经济因素作用的发挥,而忽视文化因素的作用。3.西方文化的强力冲击。现代文化交流中以西方文化单向流动为主的交流态势加剧了大学生对中西方文化认同的内心冲突。文化交流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西方文化往往凭借发达的科学技术和占有优势的交流工具,使中西文化交流成为西方文化向中方的单向流动从文化交流的内容上看,西方世界传播到我国的,除科学技术之外,还有大量的体现资产阶级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思想文化。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资本主义文化垄断倾向的出现,是西方资产阶级为追求商业价值,倾销文化产品的需要,同时也是他们的政治需要。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说过:“我们掌握现代科学发展的全部巨大资源可供使用。这使我们有力量与地球另一边的人取得联系从而发挥影响,就像我们一度能够容易地同临村里的人取得联系一样,我们必须使用这股力量来宣传我们的自由。”可见,西方资本主义利用交流工具进行单向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文化垄断宣传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向其它国家施加文化影响。在这种畸形的单向交流过程中,大学生容易受到西方文化意识中某些时髦理论的影响,使他们应传统文化认同上产生困惑。

4.网络传媒的无序失控。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传媒以其独特的开放性、平等性、主动性、无政府性和自由性呈献在广大学生面前,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了解、掌握和吸收各种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互联网使全世界成了一个由网络连在一起的地球村,世界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交融于网中,敞开于世人面前,我国传统文化同样卷入交织着交流与冲突的旋涡之中。但网络世界是按照刺激消费和满足欲望的原则虚拟出来非真实的生活形态,一系列的各种文化影像通过强大的传媒手段源源不断地冲击大学生的视听,使大学生不仅受到媒介介绍的那些肤浅的传统文化和西方优秀文化的影响,而且还经常被大量的人为虚拟的文化假象所包围。其结果是缺乏辨别能力的大学生很容易被俘获,无序失控的网络文化消蚀了他们对国家、民族、理性、真理、正义、价值尊严等传统文化问题的深度思考,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粗浅的表层理解上。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反科学、伪科学的文化也出现在网上,一些低级趣味的甚至黄色腐朽的文化时而充斥网上,也诱使大学生对社会产生虚幻的认同,道德价值判断混乱。

参考文献:

[1]刘献君.大学之思与大学之治[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2]段喜春,常金奎.大学生社会实践要建立和完善四大机制[J].文教资料,2005,(32).

第4篇:自媒体时代的困惑范文

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应用正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世界,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2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83.4%,首次超越传统PC整体80.9%的使用率,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巩固。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0.7%,在整体网民中占比例最大[1]。另据2013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周上网时长达25.1小时,仅次于非学生群体的25.6小时,同时,大学生网民在信息获取、交流沟通等网络应用中都占绝对优势。这些数据表明,当今的高校教育必须要重视与网络特别是与移动互联网的融合,必须要看到当今大学生的媒体素养要高于其他群体,他们是新媒体应用的主流群体。

随着4G网络的迅速普及、无线网络的成熟,新媒体已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也使得今天的高校教育教学面临新的挑战,逼迫着传统高等教育进行转变,但同时这也给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大好机遇。笔者结合自身从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经验和体会,从新媒体时代这一特定场景出发,分析当前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思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遭遇到的困境及其成因,探索移动互联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思路。

一、新媒体时代的特点

自1967年美国CBS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首次使用“新媒体”一词后,该词语迅速在全球流行。然而直到今天对于新媒体的界定仍然是众说纷纭,没有定论。一般说来新媒体是指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媒体形态,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当然,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任何时代都会有自己的“新”媒体。

随着4G技术的成熟,以手机等移动信息终端为载体,以移动通信技术为依托的移动互联时代已悄然到来,这正是当今新媒体时代的最主要特征。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手机网民规模5.27亿,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83.4%,首次超越传统PC整体80.9%的使用率,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巩固。这说明以手机为主要上网终端的移动互联正是当今新媒体时代的主要特征。利用手机等移动设备实现了信息的随时随地的接收和,实现了“点到点”的即时传播,深刻凸显了平民化、交互性、即时性等微时代的“泛主体化”传播特征。

二、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困境分析

新媒体特别是手机以其不断发展的强大的功能优势深受大学生的青睐,他们的日常生活、学习方式甚至课堂学习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网络上海量信息的搜索、阅读与即时传播,微信、微博与手游都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再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在“课堂质量决定了手机流量”的时代,认真分析思政课面临的教学困境、积极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之路,是思政课老师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

1.困境一:教材理论性强带来的枯燥乏味的说教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使用的教材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相比较而言后者较前者的理论性更强,与学生的距离更远也更加枯燥,但是这两套教材都显得高高在上而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脱离。

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于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讲,理论基础偏弱而实践动手能力强,对于文化理论课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相对较差,几乎谈不上什么兴趣,在新媒体时代更易于受到手机等新媒体终端的诱惑。他们对网络上的信息关注胜过了对教材理论知识的学习,对手机等新媒体终端的喜爱胜过一切,一有空就把手机摆在面前成为常态,课堂上也常见“低头”一族,在消费文化泛滥的时代,他们陷于其中而不能自拔。

2.困境二: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与学生的实际相去甚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担负着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任务。然而当今大学生却对马克思主义并不感冒,特别是在高职院校很多学生表示不了解也不想去了解马克思主义,更谈不上什么马克思主义信仰,他们很现实,很有个性,我喜欢的我就去做,我喜欢我信仰都不需要理由,他们也不大在意别人的感受以及社会对自己的看法。这也是90后的普遍特征。如何通过思想政治课教学使学生重塑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其共产主义信仰,是思想政治课教学面临的又一困境。

3.困境三:信息的无限性与“泛主体化”传播动摇了传统的教师地位和角色

在移动互联的微时代,一部手机便知天下事,教师和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和传播上都处于同一个平台,教师已然失去了传统的师道尊严,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被移动互联所消解,有问题找度娘成了共识。

传统的老师在知识和信息方面的优势正在缩减,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宽广,过去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主要依靠老师的传授,现在老师的传授只是学生知识和信息的来源之一。一是因为老师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即便是专业知识也不可能穷尽。另外,面对海量的信息及其即时的“点到点”传播,学生对知识和信息的获取和掌握一点都不比老师弱,很多时候我们老师还没掌握到的学生都了解得非常清楚了。

更重要的是,网络信息鱼龙混杂,其中包括很多不良信息和政治倾向,加之一些社会负面现象充斥网络或被夸大、虚假宣传,这给学生带来了极为不良的影响,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使我们教师感到思政课的压力越来越大。

4.困境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境况堪忧

在课堂教学上,从“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口授教学到今天的多媒体教学,思政课教学改革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毋庸赘述,就是多媒体教学情况也不容乐观。一方面如果是把课本的理论知识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出来,学生同样是不感兴趣;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过度使用图片和影音资料甚至不惜采用一些网络恶搞的东西,仅仅是为了提高“抬头率”而使得严肃的政治理论课堂教学庸俗媚化去娱乐学生,结果却导致教学效果十分不理想。

三、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与对策

新媒体环境下要破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困境,笔者以为就是要正确处理“堵”与“疏”的关系。“堵”就是杜绝手机进课堂,“疏”就是通晓和利用学生的兴趣把学生恰当地引导并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笔者依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和本校的做法,对破解思政课教学困境推进教学改革,提出如下建议与对策。

1.深入钻研教材,化理论性较强的说教为生动形象的案例

思政课教师要具备熟练驾驭教材的能力,要能把教材上的理论、方针、政策化为实际生活中的鲜活的现实,这样内容才不空洞、枯燥,学生才乐意去听。我们都知道理论来源于实践,问题产生于现实的需要,就《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来说,粗看来十分枯燥乏味,但是其中每一理论、方针、政策的背后都沉淀着厚重的历史和鲜活的现实,关键就在于教师的备课功夫。以江苏信息学院为例,思政课教学就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的文化资源提供的丰富案例,把思政课教学与无锡文化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之心,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帮助学生重树马克思主义信仰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些基本知识和观点学生在中学时代就已经了解了,虽然大学里的思政课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发展,但学生已少有新鲜感,甚至都有一点点的排斥。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那就更谈不上,在学校里学的那一点知识已被现实生活撕碎,他们迷惑于一些社会现实的乱象,丧失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这都是因为没有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缘故。所以,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针对90后学生的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社会改革和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权威。正如马克思所言:“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2],教师要通过思政课教学让“思想的闪电”击中高职学生这块“朴素的园地”,从而使学生树立起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3.教师要有较高的新媒体素养,主动迎接新媒体的挑战

在移动互联为主要特征的新媒体环境下,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新媒体素养,以适应微时代思政课教学的需要。一方面,教师要及时了解新媒体信息,关注时事和社会热点,能分析和鉴别鱼龙混杂的海量信息,及时用党的理论方针政策来解释最新的社会现象和现实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要与时俱进,熟悉并熟练运用新媒体终端工具,开通思政课微博、微信,通过组建QQ群或网络沙龙等方式,积极与学生进行网络交流,随时随地和学生一起讨论问题、解疑释惑。

4.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密切配合,让手机等新媒体工具为课堂教学服务

一般来说,思政课教学分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要破解思政课课堂教学困境,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使之成为课堂教学必要的和有益的延伸。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不可偏废。实践教学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进行,学生通过实践能理解、消化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养。

在课堂理论教学中,教师要切实发挥新媒体工具的作用,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颠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填鸭式”的灌输早已过时,就是一般的多媒体教学也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虽然理论知识的讲授必不可少,但课堂更应该成为学生展示自己的天地、观点交锋的战场。课前可布置相关度高的自主探索性作业并要求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库对教材进行预习,如通过网络课程、微课、慕课等教学资源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课堂上则主要是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和展示学生实践学习的成果。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探索,把课堂分为新闻述评、提问质疑、观点辩论、作业展示等几个部分,充分发挥新媒体工具特别是智能手机的作用,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5篇:自媒体时代的困惑范文

重点新闻网站创建十年来,不辱职责和使命,在网上舆论引导和对外宣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和地方重大事件、重大活动,重点新闻网站的报道始终走在前列。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广大网友和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重要法律制度的改进和完善,重点新闻网站都以崭新的手段、活泼的方式予以充分展现。

新闻网站已经成为主流媒体的新阵地、传播先进文化的新平台,在服务经济、社会、科技、国防、教育、文化、法律等方面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是任何其他传统媒体所无可替代、所无法超越的。

十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省市区党委、政府大力支持,在广大网民的参与和帮助下,中央和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得到迅猛发展。首先,建立或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价值,由其影响所及,在相当广阔的范围内具有知名度和威望效应,其次,建立了功能齐全的操作平台、游刃有余的技术空间、为我所用的互动社区,为下一步发展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第三,建立了一支风格迥异的新闻采编、技术开发、市场营运队伍,既取传统媒体之精,又显现代媒体之特,成为重点新闻网站加快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

作为世界网民最多的国家,如果我国网民的绝大部分都青睐于流览重点新闻网站的话,说任何传统媒体的受众数都无可伦比,将是毫不为过的。

十年困惑

与传统媒体相比,由现代IT业日新月异的强大推动凝结出网络媒体的五大特征,即“时间无限、空间无限、形式无限、内容无限、传受无限”。其中“传受无限”为任一传统媒体所无可比拟。五大特征尤其是“传受无限”,又凸现出网络媒体对社会思潮的“引导”,对社会风气的“教化”、对社会活动的“发起”、对社会群体的“动员”、对社会力量的“组织”五大功能,并从而对社会走向产生巨大的、甚至难以逆转的颠覆性影响,而成为社情民意的晴雨表,舆论动态的风向标,传统观念的焚化炉,标新立异的核裂变、的催化剂。公众的有序、无序参与,使网络媒体的交互环节比英国海德公园的民意广场更为宽泛、更为复杂、更为深刻因而更难把握。

一方面,涉及层面广泛、揭示问题深刻、鞭挞丑恶有力、提供信息丰富、传播知识全面、引导舆论及时、搜索资料便捷,庆胜利迎奥运、援寒冻救震灾、抗非典防甲流,回顾三十年改革开放、讴歌六十载风雨兼程,成为人们为互联网欢呼的天使。另一方面,色情、、的宣泄,迷信、自私、妄为的惑众,虚假、贪欲、谣言的欺世,非法、血腥、暴力的疯狂,乱杂、随意、无良的堆砌,又成为人们对互联网切齿的魔鬼。

有利方面的违规滥用,则正面形式亦可出现负面效果,“天使”也会变成“魔鬼”。片面商业化、利益化运作带来诸多副作用。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低俗之风、不良广告四大行业不正之风,曾陷为数不少的传统媒体于不义,网络媒体亦未能免诟。人们甚至不加甄别地认为,公信力弱是网络媒体较之于传统媒体的固有劣势。

业界普遍认为,新闻网站自成立起就面临发展定位、运行体制、盈利模式、“两个效益”四大困惑。实际上,重点新闻网站的根本制约因素是体制缺位问题。总书记语重心长地指出:“能否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互联网,能否真正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冶久安,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

笔者理解,总书记这段话中的两个“能否”和三个“关系到”,是前因后果的明显逻辑关系:而两个“能否”,则前为基石后为引申,重点在前而成就在后,只有实践前者,才有可能使然后者。总书记的讲话将互联网建设工作提到了空前高度,且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耐人寻味,促人反思,更催人奋进。

应当指出,十年来,在的领导下,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具体指导下,中央和地方重点新闻网站作为“党网”,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积极服务网民群众,努力成为新途径、新平台、新空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举足轻重的先进网络文化阵地,并为根本改变国际舆论“西强我弱”态势显示出强大力量。

然而毋庸讳言,在“有效管理”方面,却仍有几分困惑、尚存许多不安:新闻网站包括重点新闻网站的定位至今没有统一的确切说法,媒体性质特别是组织、机构、编制问题仍然没有解决方案,记者、编辑和技术人员、营运工作人员长期未纳入全国新闻出版事业日常管理规范,必要的财政支持没有定律。都说要像重视传统媒体那样重视新兴现代网络媒体,却迟迟滞留在纸端而不见实际行动。于是,新闻网站包括重点新闻网站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你搞你的,我搞我的,结果五花八门、奠衷一是。

我们往往习惯于用“有为才有位”的话来安慰自己、劝勉自己、要求自己和鞭挞自己,这无疑是正确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应当有更高的“位”“为”观,是否也应当更清醒地认识到,建设和发展新闻网站是党和国家的工作,是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工作的题中之义。新闻网站的“位”和“为”实际上应该是党的事业全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位”和“为”,是彻底改变于我不利的国际舆论格局的“位”和“为”。这是否应当成为从根本上解决新闻网站特别是重点新闻网站体制缺位问题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强手压境

地方新闻网站的主要历史,可以十年计,但中国互联网的整体历史却突破了这个十年。

1998年同样是中国互联网历史上不寻常的年份。这一年,在长江流域洪峰惊涛骇浪的轰鸣声中,当今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业门户网站先后建立:王志东创办的新浪网通过网络向人们传播新闻资讯;张朝阳创办的搜狐网以分类搜索服务方式切人互联网,帮助网民在浩瀚的网络信息中寻找自己想要的内容;丁磊毅然抛弃了宁波电信的铁饭碗,自己开发电子邮件系统,向网民提供免费邮件服务,成为网易建设初期的“杀手级应用”。这一年末,马化腾带着他效仿网络寻呼软件OIcQ建立了腾 讯网,终于发展成为今天拥有9.9亿注册用户的QQ,掌控了目前中国使用人数最多的互联网技术服务功能。

这些民营性质的商业门户网站,虽无正式的新闻自采资质,但却以自身庞大的网民受众群体和难以类比的影响力,凭着正式批准的新闻转载权,几乎将所有新闻网站包括重点新闻网站原创新闻信息内容一网打尽,又反过来使它们更加如日中天,相关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高等院校纷纷以自己的信息能上这些知名商业门户网站为荣。新闻网站只不过是这些门户网站的“新闻采编部”而己,比起它们自采新闻还更为得心应手。

不仅是商业门户网站的骄兵压境,传统媒体似乎并不理会沉浸在所谓“突飞猛进”喜悦中的新兴网络媒体。它们虎视眈眈地窥伺着这些“初生之犊”,时不时以“网络媒体缺乏公信力”为由猛咬一口,不但抢夺网络媒体的新闻资源,更抢夺网络媒体的市场份额。事实上,不少新闻网站包括重点新闻网站仍然依附于创建它们的传统媒体,一旦脱离寄主则无法生存。即便是独立的综合类重点新闻网站,也有不少因经费难以为继而被主办单位“抛包袱”扔给传统媒体。曾几何时,业界所谓新闻网站“变脸”说甚嚣尘上,甚至认为网络媒体的出路只能是“回归传统媒体”,这些论调加重了对新闻网站包括重点新闻网站的前景困惑和前途忧虑。

十年思索

崛起是趋势,困惑亦难免,思考并探索且勇于实践才有出路。机遇对于包括新闻网站在内的所有网站而言,挑战则是绝对的,不适应者只能被淘汰。

服务社会也就是服务经济建设、服务科学发展、服务人民生活,而网上直接、具体的服务对象,则是广大网民群众。得人心者能得天下,得网民者方有生机。

新闻网站其核心服务内容是新闻信息服务,因此,坚持做大做强做好做实做快做足新闻业务,做出新意,做出权威,做出公信,充分展现网络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特征优势,有利于促进重点新闻网站核心竞争力的突破。

在互联网信息内容的五大社会功能中,舆论引导功能包括了舆论监督服务,这也是广大网民群众极为关注的方面。如“南丹特大矿难事件”、“孙志刚事件”、“周老虎事件”等等,网络率先揭开事实真相,组织强势报道,承担社会责任,促妥善处置,成为新闻传播业经典案例。正确的舆论监督维护了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普遍支持理所使然。

商业服务并非商业门户网站的专利,切实遵循市场规律,遵守国家法则,尊重网民意愿,坚持以诚信为本、以消费者为本,不搞投机取巧,不搞钱权交易,网络商业化、市场化运作就不会有大的副作用。娱乐信息包括即时娱乐新闻和影视剧等,为不同阶层网民建立健康精神乐园,尤其深得青年网民喜爱。

网络媒体的最大特征为交互性特征,网络媒体的安全管理与公信度提升和舆论引导,最佳途径亦多体现在交互环节。尤其是论坛、博客和网上评论版块。动员全社会主流力量,多方面多角度大范围建网、用网、管网、兴网、导网,无疑将是一个成功尝试。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其日新月异的综合表现得绚丽多姿,但还远未淋漓尽致。无论是中央新闻网站还是地方新闻网站,都程度不等地拥有相应条件和能力,充分做好服务社会工作、尽可能扩大受众面并非做不到。

互联网媒体本身就是在探索中前行的,拼争搏击与生俱来。中国江西网建网之初的基本理念,即“在创新中建设,在宏扬主旋律中壮大,在拼搏中发展”。“创新”就是开拓,没有开拓,就不会有新的历史,更不会有新的未来。“宏扬”是新闻网站的灵魂和归宿,没有宏扬,就失去了立网理据。然而究“创新”、“宏扬”之实质,其内涵都少不了“拼搏”。缺乏“拼搏”的内涵,不能打开市场,不能赢得竞争,又不能倚赖拨款,在夹缝中不是被挤扁就是束手无策、坐以待毙。即便想“回归”,传统媒体又要你何益!“拼搏”自然成了新闻网站既必然又强制的追求。

中国江西网总裁曾为网站处境艰难眼泪长流而“失态”,擦干泪水后仍不忘带领员工继续拼搏。正由于主管单位、主办单位领导和网站管理人员工作人员在旁人看来的“失态”与坚持,中国江西网才有了后来的发展,而得到省领导的支持、肯定、赞扬和鼓励,并由此成为网站发展的坚定信念和巨大推动力量。

何加正总裁曾概括了人民网理念:新闻核心、做好平台、增强实力、壮大事业、响亮品牌、坚持权威、个性突出、机制灵活。这理念,只能在顽强拼搏中实现,最后方能争得“前景广阔”。

机遇与挑战

机遇包括了党和国家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包括了“十一五”重点新闻网站建设规划,还包括了互联网自身发展的理性化趋势,以及新型技术应用和组织结构保障等各个方面的有利因素。但要抓住机遇,迎接世纪性的严峻挑战,新闻网站似乎还应该努力争取“六大支持”:

一是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目前各级管理人员工作人员创网、建网、管网、兴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乘势自上而下迅速确立新闻网站的发展定位、体制编制以及营运规范,只有依靠上级主管部门才能实现,仅仅依靠网站本身力量不现实。传统媒体多不胜数,而新闻网站特别是重点新闻网站才区区若干,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彻底解决新闻网站目前的“困惑”和“困难”不至于不可能。

二是经济市场方面的支持。互联网之所以创新能力极强,重要原因之一在于网络信息、网络技术、网络资本与经济市场四者的最紧密结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条件下,信息、技术、资本只有紧盯市场,且能在最短时间接受市场检验,新闻网站、重点新闻网站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生存与发展环境。

三是广大网民群众的支持。网民队伍是一个庞大且结构层次多样的群体,包括各级领导干部,包括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高等院校工作人员,包括科技、教育、专业工作者和各类知识分子、工农群众以及部队官兵,尤其是各年龄段的青少年学生。认为网民层次低的观念是根本错误的。权威必须建立在大众认可的基础之上,只有得到广大网民群众的支持并参与,网站才有影响力、生命力。

四是商业门户网站的支持。商业网站、门户网站虽仅具新闻转载权,却具有新闻网站目前不能企及的影响力和生命力。新闻网和商业网、门户网联合行动,可取长补短,延伸、扩展网络信息功能、社会功能和技术功能的终极力量。

五是各类传统媒体的支持。网络媒体在广度上、速度上独占鳌头,传统媒体在深度上、经验上亦有千秋,与传统媒体联合行动,既可将必须的信息工作、舆论引导工作广泛推开,又能在当地进一步深入,一举两得。

第6篇:自媒体时代的困惑范文

一、前言

21世纪是一个新媒体时代,QQ、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已经得到了中职生的高度青睐。确实,新媒体的出现为中职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新媒体也是如此。中职班主任担负着促进中职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使命,在新媒体环境下对中职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德育,是中职班主任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二、新媒体环境下中职班主任实施德育的对策

1.加强信息监管

在新媒体背景下,中职生获取网络信息的渠道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通过学校开通的校园网,各院系的新闻网以及校园论坛等;另一个是通过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iPad等网络终端获得来自各大门户网站每天更新的新闻。新媒体的出现大大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置身于一个开放的舆论环境中。每个人都可以在网上信息,其中不乏大量的虚假信息与错误信息,很容易对中职生的健康成长形成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中职班主任要加强信息监督管理工作,建立班级QQ群或班级微信群,及时了解中职生的信息动向,对不良信息的学生进行教育,提升他们的媒介素养。同时,班主任要了解学生普遍比较关心的热点话题和信息内容,了解这些信息的来龙去脉和背后真相,然后通过主题班会、网络交流等形式将正确信息告诉学生,使学生明确主流价值观,维护班级积极健康的良好氛围。

2.创新德育工作理念

当今中职生基本是“00后”,他们个性鲜明,性格活泼,情感丰富,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都有很大程度的发展,对灌输说教式的德育方式非常反感,觉得教师不信任他们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中职班主任要充分发挥新媒体互动性强的优势,利用新媒体对学生展开德育。比如班主任要利用微信、QQ与学生进行密切交流。由于少了面对面的尴尬,学生更容易向班主任敞开心扉,向班主任诉说自己的苦恼与困惑,这时候,班主任就要放低自己的身份,主动成为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展开心灵对话,帮助学生走出困惑。中职班主任要使用学生易于接受的语言,保持亲和力,获得中职生的信任。另外,中职班主任可以利用微信的朋友圈功能,经常上传一些有关缓解学生压力的方法的视频或帖子,供学生转载学习,这种德育方式比较隐性,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成长。

3.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新媒体的作用非常多元,不仅可以为人们的交流提供方便,也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为了使中职生发挥个人才能,使他们体会到校园生活的美好,中职班主任可以利用新媒体为中职生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这些校园活动要与媒介素养培养有关系,比如组织中职生DV设计大赛、校园微博原创大赛、校园微小说竞赛等,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充实中职生的课余生活,也能使中职生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更加体会到新媒体的多方面功能,使他们提升驾驭新媒体的能力。

4.积极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

虽然中职生自认为对新媒体了如指掌,但是他们的媒介素养差强人意,具体体现在难以全面分析新媒体信息,很容易受到虚假信息和错误信息的干扰与蛊惑,甚至自己不良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中职班主任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使学生辩证看待新媒体中的信息。班主任可以利用微信群开设网络课堂,为学生介绍一些如何看待网络信息的方法与技巧,或者邀请知名人士为中职生开设有关媒介素养培养的专题讲座,使学生在与知名人士的对话中提升媒介素养。当然,中职班主任要想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自己就要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对新媒体信息保持敏锐度,及时控制不良信息在中职生群体中的散播,为中职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氛围。

总之,我们已经置身于新媒体时代中,新媒体对中职生形成的影响有目共睹,中职班主任要与时俱进,结合中职生的身心特点,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对他们进行德育,使中职生在新环境下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自媒体时代的困惑范文

一、高校德育工作观念更新

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积极学习全媒体知识,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并具备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广大高校德育工作者在开展德育工作时要转变传统的德育观念,适应这个信息化的大时代需要。1.了解全媒体知识,接受全媒体时代的教育理念全媒体的突出特征就是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的个性化与社群化。德育工作者要了解全媒体的含义与特征,打破传统的德育工作教育模式,积极融入全媒体德育工作的大环境中去。2.掌握全媒体知识,运用全媒体开展德育工作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积极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掌握全媒体的技术手段、应用方式,运用全新的教育技术和方式方法开展德育工作。一方面要与时俱进,更新德育观念;另一方面,要对德育工作创新模式进行全新探索。

二、高校德育工作组织方式革新

传统高校德育工作的组织形式主要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面对面交互的社交方式使学生更易于接受,师生之间有情感、眼神甚至肢体上的互动与交流,有一定的德育效能。但这种传统德育方式也存在弊端,比如说,教师在校时没有过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当面交流使学生某些问题时学生会难于启齿,遇到一些困难时不能向老师和盘托出;教师不能给学生以安全感,以及二者之间的信任缺失,不能做到有效沟通等。而社交网络、即时通信软件等全媒体方式可以为教师开展德育工作打开新的德育教育局面。1.开学新生教育,及时建立社交群,为今后开展德育工作奠定基础新生教育是让大学生迅速融入大学生生活的教育,大学新生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如何适应高等教育。因此如何在第一时间为学生排忧解难、答疑解惑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在开展新生教育时及时公布社交群号,让大学新生及时加入;第一时间解答学生疑问,会为今后德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基础。2.常规事务管理通过QQ群及时解答疑问为学生排忧解难通过广泛运用全媒体,常规事务管理工作效率会更高效,更有针对性。社交网络的即时互动可以打破时空障碍,使沟通更加畅通。比如说对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的把握与监控,以及对学生的负面心理和不良情绪的及时疏导等。3.学生评奖评优以及心理普查等可以发起网络投票和网络问卷在全媒体环境下,针对学生评奖评优,教师可以对候选人发起网络投票,这样会方便、快捷地统计出评选结果。而对于学生的心理普查,选择相对低耗环保的无纸化普查,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还可以较为迅速地分析和总结学生的心理状况。

三、高校德育工作技术手段创新

“要积极吸取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大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高科技化。”当前,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迅速普及,全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为德育工作提供了更加丰富、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尤其是正在迅速发展的互联网打破了时空限制,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已成为重要的大众传媒。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采用这些新的技术手段,改进和更新教育方法,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1.熟练掌握社交网络和即时通讯工具的基本功能有些老师面对全媒体的冲击时,选择了故步自封。德育工作者应该打破僵化的工作方式,熟练掌握社会网络和即时通讯工作等这些在德育工作中运用非常广泛的全媒体,对于基础功能的掌握和熟悉是最基本的要求。2.积极尝试使用时下流行的、新颖的社交媒体全媒体软件的不断更新换代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德育工作者要顺势而为,积极尝试使用时下流行的、新颖的社交媒体,使其成为德育的重要工具。大学生群体是全媒体的受众,他们求新、求快,不断尝试新鲜事物和新颖软件,教师要想德育有效,就要把握住大学生的这个特点和特质,做到与时俱进。

四、高校德育工作内容求新

第8篇:自媒体时代的困惑范文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师生互动;解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27-03

当前,在我国的高等院校教学中,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仍然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尽管广大教育工作者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并开发出多媒体等更为先进的教学手段,但是单向灌输的方式依然没有改变,即使是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也往往沦为新一轮的电像误区,师生间缺乏互相交流。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被压制,创新性思维的开发氛围没有建立,想要培养出具有自主创新意识的大学生困难重重,这是当前绝大多数高等院校面临的最大的困境之一。因此,探析互动式教学方法正在高校教学领域广泛开展,并引发高校教师的不断探索与思考,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构思和形成的。

一、互动式教学的涵义

互动式教学是以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以让学生爱学、会学、善学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把传道、授业、解惑看作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沟通,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教与学相互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关系及相互作用得到调节,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教学考互动,从而产生师生共鸣,提高教学效果。

二、《统计学原理》互动式教学模式设计及实践研析

第9篇:自媒体时代的困惑范文

关键词:农村初中;数学活动;困惑;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2-0086-01

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不断修改完善和社会对人才需要的标准不断提高,初中数学教材中增设了“数学活动”内容。这些“数学活动”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趣味性强,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与动脑的实践能力,更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但是,这些新增的“数学活动”在山区农村初中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不少困惑,只有通过因地制宜、针对问题研究对策,才能高质量地完成“数学活动”课的教学任务。

一、“数学活动”课教学的困惑

1.班级过大,学生人数过多。广大农村,人口分散,每个乡镇所在地只有一所初中,班额过大的现象普遍存在,不利于活动的开展,很难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锻炼的机会,十几个人操做,几十个人看热闹。同时农村学生从小一直习惯接受性被动听讲,小组合作交流时,大多数学生无合作意识,不能互相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更不提自己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2.教学资源短缺,给“数学活动”带来了困惑。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是现代数学教学的发展方向,但农村学校普遍缺少教育媒体,一所初中只有一间多媒体教室。很多教师对计算机媒体的操作运用不熟练,再加上考试评价体系还没有及时与新课程的要求保持一致,导致很多教师教学到“数学活动”时都选择放弃、跳过不讲、或让学生自己看书的做法,造成了教学“数学活动”的尴尬。例如:七年级数学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第28页安排利用几何画板探索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2009年秋,我们学校共有25个教学班,能够运用“几何画板”这个软件进行教学的教师只有三位,学校配备的多媒体教室也只有一个,很多教师都认为这节知识考试的可能性不大,或者是苦于对“几何画板”这个软件的不熟悉,跳过了这一节知识的学习。

二、对策

1.针对农村初中班额大、学生多的现状,我在教“数学活动”课时,特意把学生带到学校仅有的大会议室,充分加大学生的活动空间。首先,教师课前做好对“数学活动”教学内容的分析,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分析有没有探讨的价值?能不能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例如:我在教七年级《图形认识初步》“数数看、找规律”的“数学活动”时,让学生首先通过剪纸得到5种正多面体,在此基础上通过寻找它们的顶点数、面数的和与棱数的关系,发现欧拉公式。通过向他们展示一个重要而有趣的规律,使他们感受到所学习过的立体图形都能用欧拉公式统一起来,从而感受到数学的伟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针对学校媒体资源的短缺和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我特意为“数学活动”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教学。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数学是比较抽象的学科,也是连贯性最强的学科,在新教材“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我们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将“数学活动”内容作为新授课的导入。把“数学活动”内容放在导入部分教学,可以使学生一开始就产生一种刨根问底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如在学习七年级数学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第一节时,一上课我就先画出从家到学校的路线,然后问学生们:“你能画出你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吗?”学生兴趣盎然,便在练习本上画起来……其次,将“数学活动”内容与新授课有机结合。学生进行了较长时间上课和紧张的脑力劳动以后,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下降,这时让学生再去做作业,就会让学生感到吃力,这种现象就是我们所说的“学习疲劳”。如果将“数学活动”内容穿插其中,既防止了学习疲劳,又能提高学习的兴趣。再次,将“数学活动”内容作为课堂内容的延伸。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于生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体验生活,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而且还能更好地应用知识。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