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端医疗市场分析范文

高端医疗市场分析精选(九篇)

高端医疗市场分析

第1篇:高端医疗市场分析范文

    目前,我国对于富裕人群没有固定定义。因此,高端健康保险市场需求和潜力,从不同角度估算有不同的结论。有研究指出,富裕人群(也有称为高端人群)一般指年收入中个人收入在15万元左右及以上、家庭收入达到20万元左右及以上的人群,或者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的中高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按照这一标准,《中国高端人群消费研究》(慧聪网)估计,我国富裕人群数量约占总人口的2.3%,约3152万人。

    富裕人群的医疗消费特点是:(1)富裕人群在基本医疗保险报销了一部分费用后,都具备承担其他一般性医疗消费的能力,其高端医疗保障需求主要解决高额医疗费用(如癌症、器官移植、植物人等特重大疾病)的报销问题。汇丰人寿2012年《中国富裕人群调查报告》显示,富裕人群的最大财务需求是重疾保障(93%),其次为养老保障(81%)和子女教育金储备(78%),以及补偿因疾病造成的其他经济损失。(2)在富裕人群中的一部分高净值人群,即一般指个人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产等可投资资产在600万元以上的人群,这类人群,经济实力很强,不太需要单纯补偿其医疗费用,而是希望通过保险公司的资源整合和系统管理能力,购买高端健康保险及附加的个性化健康服务产品,获得量身定做的系统化、持续性的优质的医疗、健康服务。据2012年3月胡润研究院的调查显示,中国个人资产高净值人群达270万人。(3)上述人群由于财富并不缺乏,对生活品质和质量更加重视,且具备一定的健康认知能力,但由于生活、工作和精神压力大,很多人带有这样那样的健康问题,甚至处于疾病状态,因此更加注重健康管理服务。据一项调查显示,自我评价时,约50%左右的人群健康状况从“一般”到“非常不好”,其中亚健康状态为42.7%,慢性病状态为19.9%。

    根据这一需求特点,高端健康保险市场潜在规模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预测:(1)高端健康保险市场,指购买高端商业医疗保险、疾病保险、护理保险等健康保险产品的保费收入的潜力;(2)中高端健康管理服务市场,指购买包括家庭医生(或私人保健医生)、诊疗绿色通道、专家诊疗、健康体检及其他健康管理服务(如健康咨询、健康讲座、健康评估、健康监测、饮食运动管理、心理咨询与干预和慢性病管理等)费用的潜力。据汇丰人寿《中国富裕人群调查报告》显示,在提供的健康管理服务项目中,50%受访者看重医疗服务品质,其中,37%看重安排专家医生手术及治疗,90%受访者最希望在国内的知名医院接受治疗,88%受访者表示海外就医对重疾治疗有帮助;90%以上受访者认为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保持良好心态、控制饮食、适度运动及定期全面的深度体检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方式。《2008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第四次家庭健康询问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城乡居民家庭年人均医药卫生支出费用占家庭生活消费性支出比重为10.8%,假设富裕人群按个人(或家庭)年收入15万元中10.8%为医药卫生支出计,其中40%用于购买商业健康保险及健康管理服务,即占收入的4.32%。汇丰人寿《中国富裕人群调查报告》显示的结果:富裕人群愿意为医疗保障支付的保费预算为家庭平均年收入的9%左右,相比较而言,上述估算仍较为保守。

    基于前述假设,人均年健康保障保费及费用支出约6480元(包括医疗保险,主要解决基本医疗保险之外的个人自费、按比例分担及超最高限额的医疗费用和其他误工费补偿问题等;疾病保险、护理保险等,主要定额补偿因疾病带来的其他费用损失。总的月均费用支出约540元),年健康保障总需求约2042亿元。其中,人均年健康管理服务费按1000元计,包括家庭医生、私人保健医生、健康咨询、健康指导及其他健康服务等费用,年健康管理服务总需求约315亿元。也就是说,至少富裕人群中,这两项医疗保障需求,年市场潜在规模超过了2000亿元,而实际上,2011年商业健康保险总的保费收入只有691.72亿元,与上述预测的潜力相比,还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高端健康保险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保险行业,高端健康保险还没有形成独立的业务板块和成熟的市场。经营高端健康保险的各个保险公司,经营策略还不够清晰,产品种类还比较零散,服务人群还非常有限,保费规模和盈利能力都很小,还没有在民众中树立起良好的专业服务形象和品牌影响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目前我国的优质医疗和健康服务资源主要集中在公立医疗机构方面,市场开放度非常有限,没有形成独有的服务体系。保险公司要利用“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来建立服务平台,并获得这些服务资源,还有很多政策和运作的障碍,直接制约了保险公司开拓相关业务市场。二是保险公司对医改形势下,如何发展适宜的高端健康保险业务缺乏明确定位及一整套战略思路,且对民众健康保障需求了解不深、特点研究不够,同时,提供高端健康保险服务的专业化运营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还比较弱,较难形成应有的服务品牌和营利来源。

    开拓高端健康保险市场的意义和对策

    作为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有机组成部分的商业健康保险,大力开拓高端健康保险市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发挥自身优势,提供基本医疗保障未涵盖的高端健康保险、疾病保险、护理保险和失能保险,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2)设计针对性强、特色鲜明的健康保险产品和健康管理服务,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健康保障需求,促进民众健康意识的提高,减少和改善疾病的发生发展。(3)利用与医疗服务提供者灵活的合作机制和“优质优价”的杠杆作用,引导高、中、低端的医疗服务资源有效利用,促进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效益的提高。(4)丰富产品体系,提升服务能力,突出自身特色,树立专业品牌,逐步形成差异化的服务领域,促进商业健康保险持续健康发展。

    对此,商业健康保险应牢牢抓住医改契机,高度重视高端健康保险市场的开发。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深入研究医改政策,全面分析保险业在与医疗服务提供者合作、利用医疗服务资源、控制医疗风险上的政策机遇和挑战,确定开展高端健康保险业务的战略定位和经营举措。

    二是根据富裕人群健康保障需求特点,细化目标市场和服务人群,开发系列化的健康保险产品和健康管理服务计划,逐步形成涵盖健康、亚健康、疾病等健康周期,病前健康维护、病中诊疗管理、病后康复指导等全过程,既补偿医疗费用,又提供健康服务的全面健康保障产品体系。

    三是争取各地政府和主管部门支持,加大资源投入,强化与医疗机构尤其是拥有优质资源的医疗机构的战略合作,利用多种付费方式和合理补偿机制,调动医疗服务提供者的积极性,尽快搭建由“内部服务队伍——家庭医生(私人保健医生)——特色医院(科室)——着名专家”组成的服务网络平台。

第2篇:高端医疗市场分析范文

互联网在医疗领域的热潮是在互联网自身的发展遇到瓶颈、开始对传统领域改造的大背景下展开的。尽管中国医疗市场规模高达2万亿以上,并且随着快速老龄化,市场规模的扩展极快,但医疗领域有其特殊性,尤其在中国还有复杂的国情。在对互联网医疗未来趋势作出判断的时候,市场各方都出现了偏差,深陷于认知困境。

总体来看,中国市场对互联网医疗的认知上,前期依然是传统的互联网思维占据主动权,这与美国的互联网医疗发展的趋势是一致的。但医疗服务市场是个高度复杂且受政策管制的行业,光理解微观细分市场还不能抓住大势。美国的创业者在这方面相对较为幸运,美国政策和市场的大势是有利于互联网医疗发展的。价值医疗推动了市场对互联网医疗尤其是远程医疗的需求。这是因为价值医疗以结果来付费,这就加强了医疗机构对疗效的强调,从而催生了互联网医疗工具的使用,以加强对患者的跟踪和监测,从而及时作出干预,以控制疾病的进展。

尽管如此,根据Rock Health最新报告,投资者依旧对数字医疗在美国的发展产生了泡沫化的观感。这主要是因为投资者发现很多项目的商业图景描绘得非常好,但实现投资回报遥遥无期,比如很多健康参与(Wellness Engagement)项目。因此,美国市场的投资者更多地关注能够产生收益的项目,比如远程问诊、疾病管理和帮助医院控费的项目。

在传统互联网领域,用户转化率是营收增长的核心指标。因此,通过大规模的冲流量来转化用户购买是较为有效的增长路径,即使为了获取用户付出一定的成本也是值得的。但是,在互联网医疗领域,流量的意义非常弱。首先,用户的需求非常细分而且不可扩散。病人的需求只是冲着自己患有的疾病而去,不可能像传统电商平台那样买了电视还可以顺带买本书。其次,用户的支付主题并非自我,而是保险。这就受制于保险公司的条款限制,并不是随心所欲的。最后,需求的迫切性和不可创造性。疾病的需求非常迫切而且是低频的消费,用户无法受到广告的影响。

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在美国,直接针对C端的互联网医疗公司也很难取得成功。目前成功的互联网医疗公司都是直接的团体客户,他们无需也无法通过广告和一系列的促销手段来获取用户的增长。比如根据远程问诊网站Teladoc的最新IPO文件,其主要客户来自雇主、保险公司和医疗系统,一共有4000个客户和1000万会员。

从上述对美国的分析可以看出,美国市场对互联网医疗的认知是从简单的互联网思维逐步回归到传统的B端大客户营销模式。

中国市场目前对互联网医疗的认知还主要停留在传统的互联网思维上,着力点仍在从C端获取用户。这与中国的市场现状有很大的关联。作为世界上自费比例较高的医疗体系,中国的医疗服务有很大的一块营收来自用户自付部分,因此,C端的用户有一定的自付习惯。不过,自付主要集中在对药品和器械的费用,医疗服务费用的自付比例并不高。其次,中国的医保体系是以保基本为核心,而且自身控费能力弱,没有能力去制约医院并对企业缴纳的医保进行动态费率的管理,这也导致雇主和医保既没有动力也没有能力去进行疗效管理,从而控制医疗费用。所以,团体采购医疗服务的模式无从展开,也被迫只能进入C端。

既然要从C端而且也只能从C端获取用户,对互联网医疗的理解就又重新回到了冲流量获取用户的思维上来。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市场分析一而再地将打车模式或者其他O2O模式与互联网医疗来进行类比,大众也一味地去纠缠,是互联网的医疗化还是医疗的互联网化。

本质上来说,互联网对任何一个行业带来的最主要作用就是降低交易成本并提高效率。在这点上,无论何种模式都是一致的。但与其他消费领域相比,互联网医疗领域有其特殊性。消费领域的支付链条短,非常容易重构。从产品或服务到用户手中,无需经过多个支付体系。而在互联网医疗领域,用户的看病是由医生提供服务、药店提供药品,保险提供赔付。这其中涉及到复杂的限制性条款,用户会因为自付比例而希望调整,保险则希望能控制费用。没有任何一种消费像医疗消费这样繁琐而复杂。

医保和商保是为了覆盖个人的健康风险而产生的,在为个人提供保障的同时,也应该对医疗机构进行制约。如果没有支付方的制约,单体的个人是没有能力去挑战医疗机构的,只能被动接受医疗机构的一切条件,这显然是每个病人所不愿意看到的。而加进了支付方,个人的支付意愿又受制于支付方的政策限制,医疗服务的赔付将受到很大的制约。当支付者和消费者不是同一主体,医疗的支付路径模式变得非常独特。这种独特的支付模式决定了互联网医疗又不可能从C端入手,因为用户的支付意愿不仅仅取决于自身。

所以,市场对互联网医疗的认知困境源于中国医疗体系自身的难点。正是中国医疗体系的控费能力薄弱导致互联网医疗只能从C端入手,而正是医疗服务受制于支付方的赔付体系导致个人支付的意愿很弱,导致C端市场无法发展。在这样的两难市场下,如果从互联网进入医疗领域,就会面临巨大的支付危机,从而产生投资回报的危机。如果从医疗进入互联网,路径依赖相当强,互联网成为服务方扩张的工具,对病人和支付方造成进一步的损害。因此,互联网化的医疗和医疗的互联网化都无法真正发展成为互联网医疗。

因此,对理解互联网医疗来说,线性思维式地认为“谁将取代谁”或“谁来改造谁”,是很容易进入自我循环和强化的。当然,这也是中国人教育中长期形成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惯性导致的。

第3篇:高端医疗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医疗器械;市场绩效;产业组织理论;SCP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5000203

医疗器械行业是生物医药产业的子行业之一,在经济迅速发展、新医改逐步推进、医疗服务市场逐步放开、老龄化程度加速的社会发展状态下,近年来保持着快速的发展势头。2013年12月,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历经长时间的筹备,正式发起成立医疗器械分会,并编辑出版了《2013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状况》,对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进行了梳理、提炼和观测。在此背景下,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已成为医药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并作为重点发展的医药行业之一越来越多的受到国家的关注。

1医疗器械行业与市场绩效

1.1医疗器械行业

有关医疗器械行业的界定,按照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2002)国家标准分类,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简称“医疗器械行业”)可分为七个主要类别:医疗诊断、监护及治疗设备制造;口腔科用设备及器具制造;实验室及医用消毒设备和器具的制造;医疗、外科及

兽医用器械制造;机械治疗及病房护理设备制造;假肢、人工器官及植(介)入器械制造;其他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可以看到,医疗器械行业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学科交叉广泛、知识结构复杂、高新技术密集、创新需求旺盛的行业,作为生物医药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在社会健康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地位不言而喻。

1.2市场绩效

伴随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有关市场绩效的概念最初始于20世纪30年代,较为经典的定义出自以贝恩为代表的哈佛学派,其对市场绩效作了如下定义: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中,由一定的市场行为所形成的价格、产量、成本、利润、产品质量和品种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最终经济成果,市场绩效反映了在特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效果。

2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绩效问题的探讨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逐渐发展,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势头迅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据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的统计,2012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约2700亿元,近十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7%,预计未来几年仍具有广阔的成长空间。另一方面,我国医保体系覆盖范围持续扩大,消费者支付能力显著提升,政府基层医疗体系建设的投入亦不断扩充,这些使医疗器械产品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容。但市场需求的增加并不代表整个行业效率的显著改善,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无论在产能方面还是研发创新方面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尤其高端产品仍需依赖进口,在市场绩效方面仍存在着诸多值得思索的问题。

2.1资源配置效率不足

资源配置效率是指配置资源的有效性,它是反映市场绩效优略的重要指标,首先,用产业的获利能力来衡量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资源配置效率。2008-2012年五年内,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利润总额稳中有升,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344%的水平。但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利润总额仍不足200亿元的规模水平,单与美国强生公司的医疗器械部门利润相比,利润总额不及其1/3(2012年,美国强生公司医疗器械部门的利润总额达到110亿美元),可见,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获利能力仍显薄弱。

再从进出口贸易情况来看,根据中国医药物资协会的《2013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状况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的统计,中国医疗器械的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约为15年,国内的中高端医疗器械主要依靠进口,进口金额约占全部市场的40%,约有80%的CT市场、90%的超声波仪器市场、85%的检验仪器市场、90%的磁共振设备、90%的心电图机市场、80%的中高档监视仪市场、90%的高档生理记录仪市场以及60%的睡眠图仪市场均被外国品牌所占据。同时,大多数医疗器械企业蜷缩于产能过程、获利能力不足、产品创新滞后的发展态势中,资源配置效率不足的问题显得十分突出。

2.2产业规模结构不合理

产业规模结构是指产业内不同规模企业的构成和数量比例关系。根据《蓝皮书》的统计,截至2012年底,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已达177788家,但90%左右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是年收入在一两千万元以内的技术含量较低的中小企业,其中,生产电子监护设备、超声诊断设备、X射线断层扫描设备、CT等高技术含量产品且年收入规模超过5亿元的企业并不多。与跨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相比,我国医疗器械企业缺乏多样化的产品结构,缺少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同时生产专业化水平有限,无法达到规模经济,这使得大多数医疗器械企业被划入中小企业的范畴。

2.3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就技术创新层面而言,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整体的创新研发水平仍有待提高。这一点从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进出口产品结构中便不难看出,根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的统计,2012年,中国医疗器械进口额为124.72亿美元,同比增长14.56%,其中,31个品种进口额达到亿美元规模,以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品质产品为主。

一方面,中国医疗器械行业起步较晚,发展初期便存在严重的技术弊端,缺乏战略规划与整合,不能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研发团队,且技术长期依赖于国外创新成果,长期停留在仿制阶段。另一方面,随中国医疗器械市场需求的增加,许多国外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逐渐将贸易触角延伸到中国市场,大量科技含量高、品质好、竞争能力强的高精端进口医疗器械产品涌入中国,迫使本土医疗器械企业停留在中低端医疗器械领域缓慢发展。

3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绩效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贝恩(Bain, J.S.)是哈佛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集大成者,他研究构造了具有系统逻辑体系的“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分析框架(即SCP分析范式),认为市场结构决定了市场绩效。本文拟运用贝恩SCP分析范式的观点,对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绩效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归因分析。

3.1市场集中度

市场集中度指某一产业市场中买房或卖房的数量及其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一般用绝对集中度指标CRn来表示。CRn是指某一产业市场内规模最大的前n家企业的产量销售额占整个行业的份额,CRn越大,说明这一行业的集中度越高,市场竞争越趋向于垄断。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水平近年来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2010年CR4为16.99%,2011年CR4为%20.33%,2012年,这项指标提升到了21.42%。但根据贝恩分类法,我国医疗器械行业仍处于“原子型”分散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医疗器械行业产品众多,集中度水平总体偏低,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这种产业结构不利于行业市场绩效水平的提升。

3.2产品差异化

产品差异化是指特定产业或企业向市场提供的产品相对于其他产业或企业的产品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和差异或者是不完全替代性。从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两个产品领域来看,在中高端医疗器械领域,我国严重依赖进口,主要被通用电气、西门子医疗、飞利浦、强生等国际知名企业所占据,其产品主体、品牌、价格、渠道、服务的差异化程度较高。

对于我国本土医疗器械企业而言,则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医疗器械市场领域。源于此,本土企业的获利能力受到阻碍,行业利润率水平无法得到保障,资源无法得到有效配置,企业无法实现规模效应,自主创新动力亦受阻,市场绩效水平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3.3进入和退出壁垒

进入壁垒是指产业内已有企业对准备进入或正在进入的新企业所具有的优势,反映了已有企业优势的强弱。在规模经济壁垒方面,根据日本著名经济学家植草益的研究:

规模市场比重(d)=最优规模(S/N)/市场总规模(S)=1/N

其中,S为总产量,N为企业数量。根据《蓝皮书》的统计,截至2012年,我国共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77788家,d=0.000562%。植草益认为d

退出壁垒是指企业在退出某个产业或市场时所受到的限制因素。如果退出该产业的成本高昂,企业进入市场的动机就会减弱。对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而言,一般不具备退出的政策法规壁垒,同时,我国本土医疗器械企业在广告、销售、研发方面的投入的费用十分有限,因此在退出行业时一般也不会有太大的沉没成本发生。

4建议

根据SCP分析范式的观点,市场结构决定市场绩效,而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通过公共政策来调整和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从上述分析来看,要提高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市场绩效水平,应加强宏观政策调节的力度,这种方式最为直观有效。

4.1政策主导,稳步提升市场集中度

首先,国家有关部门应从战略层面,把握行业竞争的现状及特点,支持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合理布局,扶持我国医疗器械本土企业的经济发展,培育和发展医疗器械产业基地,实现医疗器械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

其次,从政策扶持的角度激励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龙头企业发展。落实相关奖励政策,鼓励龙头企业提高管理和服务的水平,支持有实力的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实现多渠道融资发展。

同时,扶持和推动本土医疗器械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结构兼并重组,形成一批规模较大、创新能力较强、产品潜力较大的医疗器械企业,打破国外品牌的垄断地位。

4.2鼓励企业持续自主创新,提高产品差异化水平

鼓励产学研结合。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和企业的持续创新发展,不仅需要企业内部运行机制的配合,更重要的是对外部资源的整合。要坚持企业为主体,大学和科研机构为技术依托,上下游厂商相互配合的产业联盟,发挥产、学、研三方各自的优势,从而保证医疗器械行业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使行业的产品差异化水平不断提升。

鼓励企业由“创仿结合”向持续自主创新转变。相关部门应加大力度,鼓励企业内部实现从“创仿结合”过渡至持续创新研发为主的研发模式。在对仿制产品进行重点开发、加强工艺、提升品质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企业持续自主创新的研发能力,研制推出具有高附加值和差异性的医疗器械产品,获得产品创新的核心竞争力。

4.3提高准入壁垒,健全行业退出机制

提高企业和产业的准入门槛。承上分析,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进入壁垒较小,这是导致我国药企数目众多、规模偏小、市场恶性竞争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有关部门应当通过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完善,严格对企业进入该行业的核准,提高相关产品市场准入的门槛。

在严格审批产品和新企业的同时,还要健全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退出机制。在此方面设置适度的政策性壁垒,为市场退出的规范化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有关部门在完善行业审批制度的同时,更应加强行政监管,建立健全行业退出机制,实现行业优胜劣汰,资源配置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 47542011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2]孙敬水.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的测度方法研究[J].统计研究,2002,(5):712.

[3]Bain,J.S. Industrial Organizations[M].2nd Edition, New York:John Willey & Sons, Inc.,1968.

[4]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十大图说[N].中国医药报,201416(F6).

[5]Johnson & Johnson.Johnson & Johnson Reports 2012 FourthQuarter and FullYear Results[EB/OL]. http:///releasedetail.cfm?ReleaseID=734718.

[6]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医疗器械分会.2013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状况蓝皮书[S].北京:中国医药物资协会,2013.

[7]周琳,黄安琪,刘元旭.医疗领域的另一扇“垄断之门”[J].中国外资,2013,(17):3233.

第4篇:高端医疗市场分析范文

来自有关方面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容量在700亿元左右,到2010年,该市场容量有望达到1200亿元。医疗器械在中国即将进入一个“井喷”时代。

目前,世界药品和医疗器械消费比例平均为10∶7,发达国家达到1∶1,我国仅为10∶3。随着医疗服务市场的逐步开放,使国内外资本投资中国医疗服务产业的速度加快,从而直接导致医疗器械市场需求的增加。

当前,我国医疗机构的整体医疗装备水平还很低。在全国17.5万家医疗卫生机构拥有的医疗仪器和设备中,很多属于“父辈”甚至“祖辈”的产品,有15%左右是20世纪70年代前后的产品,有60%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的产品。很显然,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原有落后的医疗装备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医疗的需求。

另外,国家政策变化带来了医疗器械需求的增长。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通过对医保药品实行政府定价,并且对药品大处方的控制,逐步降低了医院对药品收入依赖程度。因此,不少医院在提高医疗服务、仪器诊断方面做文章,对软件和硬件进行了一定规模的改造,由此也拉动了医疗器械消费市场。

然而,未来3年对我国医疗器械企业来说,反而意味着严峻挑战,因为如今的医疗器械尤其是高端产品市场,基本上是“洋货”独步天下,而中低端医疗器械市场,跨国医疗器械巨头也已经开始虎视眈眈。

国内企业任重道远

我国的医疗器械产业从解放初期的基本空白发展到现在年生产47大类、3000多个品种、1.1万多种规格的产品,可以基本满足全国三级以下医院对设备的需求。但是,把我国的医疗器械放到世界水平线上去衡量,差距就显出来了。

据统计,我国每年都要花费数亿美元的外汇从国外进口大量医疗设备,国内有近70%的医疗器械市场已被发达国家公司瓜分,高端医疗设备市场主要集中在GE、西门子和飞利浦手里。以放射诊疗设备为例,CT是美国GE公司的占优,核磁共振成像装置主要由德国西门子公司把持,血管造影设备则大多使用的是荷兰飞利浦公司的产品。

在我国,省市一级的三级医院除了一些常规消耗性产品外,其它医疗器械国外产品占优;即使是县区级的二级医院,也有三分之二的医疗器械采用进口货;只是在乡镇、街道一级的一级医院才多用国产货。

在低端市场,虽说长期以来国内企业有着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以及国外企业过去一直未重视这个领域,因此国外企业对本土企业的威胁迄今尚不算大。但是,随着我国医改步伐的加快,农村和城市社区医疗机构的扩容,低端医疗器械的用量势必加大。有鉴于此,跨国医疗器械巨头看到了其潜在的发展空间,正准备或者已经把目光瞄准低端医疗器械市场。

如早在2004年6月,荷兰飞利浦公司就与我国东软集团合资成立了一家医疗设备研发与生产机构――东软飞利浦医疗设备系统有限公司。由合资公司生产出的医疗器械,今后主要销往中国的西部地区或农村市场,而这也将成为飞利浦医疗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很显然,中低端医疗器械市场“狼”也来了。

当务之急

事实上,医院爱用进口医疗器械,除了有些医疗机构过于存在“崇洋”心理,认为洋货强于国货,更主要的因素是国产医疗器械自身的因素,在高精尖医疗器械领域,大部分国产货确实不能进口货抗衡;即使是在中低端医疗器械产品方面,由于材料质量、加工工艺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从医疗风险承担的角度出发,有些医疗机构宁愿使用价格较贵的进口货,而不愿使用价格较低的国产货。

据报道,一位医院的器械采购科科长说,“我们医院的大部分器械都是从国外进口的,就是连手术中需要的钢板、螺丝钉也是从国外进口的,不是我们喜欢大手大脚,主要是进口产品质量过硬,敢打包票,承诺承担质量风险。”把这样观点的人不在少数。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目前的状况是:企业多、品种多、价格低、调头快,这是优势,但80%是中小型企业,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劣势显而易见。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虽说在高端产品领域,国内企业先天不足,高级技术人才匮乏,但更主要的原因在于资金的缺乏和产学研之间的相互协作。在国外,医疗器械新品开发投入的资金一般要占到销售额的10%左右,而我国的医疗器械企业新品开发资金只占销售额的1%左右,而且,由于很多企业销售长期处于低迷状态,生产不景气,往往连这个比例都难以保证。有些国产医疗器械虽有好的第一代产品,但苦于缺乏继续创新必需的资金,导致后劲不足,竞争力越来越弱,最终失去市场。

在医疗器械产学研方面,相互之间衔接仍需改进。由于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分别隶属于不同的系统,“上游”搞研发的科研单位、高校,其成果往往不被“下游”生产企业认可或者接受,科研成果难以产业化。而企业也有自身的苦衷,认为科研单位、高校的成果要么要价过高,要么缺少市场。

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在中低端医疗器械尤其是低端医疗器械领域,本土企业应该未雨绸缪,在跨国公司尚未占领国内市场之前,抢先出手。

第5篇:高端医疗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基层医疗 卫生服务 医疗器械 影响

一、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背景

我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从2004年就已起步。当年中央投资10亿元用于试点,2005年又投资30亿元以扩大试点工作,但这些资金基本上用于房屋基建。从2006年起,中央财政开始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乡镇卫生院的设备更新和添置。2010年将有200多亿元用于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其中有数亿元将用于改善基层卫生机构的医疗设备条件。”根据《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在未来5年中,近300亿元的农村卫生投入主要用于支持中西部地区及东部贫困地区的基层医疗机构,其中包括县医院、县妇幼保健机构、县中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而乡镇卫生院则成为支持重点。

《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中有关中央重点支持的项目建设投资安排表明了这一点。如用于乡镇卫生院的投资约占200多亿元总投资的65%;用于县医院、县妇幼保健机构、县中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设备配置的投资额约占投资总额的30%,其中用于乡镇卫生院设备的投资约占整个设备投资的60%。

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对我国医疗器械的影响分析

1.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给我国医疗器械带来具体商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农村合作医疗建设必然会促进医疗器械的采购,9亿农村人口需求足以反映该医疗器械市场潜力巨大。国家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给我国众多医疗器械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潜力,也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

2.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给我国低端医疗企业带来发展机会。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主要是一些低端产品,比如我国政府大规模采购的大都是一些中低端的医疗器械产品,配置频率最高的就是X光机、半自动或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消毒灭菌设备。采购金额最大的是X光机和消毒设备。由于是政府采购,又是配置中低端仪器,国产设备就成为了选择的主要对象,比如上市公司中的万东医疗、新华医疗分别在中低端的X光机和消毒灭菌设备领域是领军企业,市场份额都在50%以上,是政府采购的主要供货商之一。

3.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可以加快医疗企业的研发与技术水平的提高。医疗企业就应该来加快研发,如何研制出成本比价低,使用灵活和方便的医疗企业,是医疗企业需要做的一个重要课题。比如北京航天中兴医疗系统有限公司一直致力于DR(直接数字化X射线成像系统)领域的创新研发,他们在关注国内外技术发展方向的同时,尤其注重市场分析和产品定位,以安全、有效、经济为原则,将目标锁定面向基层的普及型DR产品。该公司其承担的科技部、卫生部十五攻关项目――普及型低剂量直接数字化X射线机一经上市,就因具有良好的性价比受到了各级医疗机构的青睐。

三、医疗器械企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以国内医疗企业为重点扶植对象

根据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定位,中央政府重点支持配置设备的方向大致为:其承担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所需的基本设备,如常规检查、急救、产科等。”在采购过程中应本着“技术适宜、经济合理”的原则,乡镇卫生院设备配置将按“填平补齐”的原则进行。

例如2008年卫生部与有关部门初步确定了34种产品目录作为农村卫生规划重点支持乡镇卫生院装备品目,其中既有X射线机、超声诊断仪、心电图机、半自动生化仪等常规设备,也有消毒锅、担架、一次性器具毁形器等价值不高的品种。

近年来,国内部分企业在这些设备的研发、推广上做了很多工作,因此在在国内市场上我国国内企业应该成为主要的选择对象。同时在招标过程价格因素所占比重不宜过大,招标采购要透明、公正。”在招标时一定要强调服务。”在招标采购中,国家应实施相应的鼓励政策,引导企业注重产品质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2.医疗企业应该进行产品创新和营销思路创新

就市场的本质而言,需求必将推动创新――产品创新和营销思路创新。农村市场非常重要,产品定位一定要满足五大特点:技术先进;可靠性高、稳定性好;操作既要现代化又要简单易学;成本要低,以保证价格低廉;售后服务应比城市更好。”

此外农村和社区市场点多面广,配送成本势必比城市大中型医院高很多,企业需要一种新的配送思路。”根据预测,医疗器械行业格局也将因此发生变化,“截止到2009年末我国有1万多家医疗器械企业,其中80%是中小型企业。中小型企业操作更灵活,在农村和社区市场将前途无量。”另外,由于社区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是长期工程,而跨国公司的本土化速度很快,不久他们也会加入该领域竞争。

无论如何,目前是难得的机遇期。在这块新大陆没有被跨国公司占领之前,本土企业一定要抢先出手。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尽快完善医疗器械法规建设,为医疗器械进军农村和社区市场铺平道路。

3.加快医疗器械的相关配套政策的制定和完善

目前由于相关政策尚未完善,医疗器械企业在准备抢食“蛋糕”的同时还有问题需要考虑。因此本文认为国家有关部门在确定品种时制定出合理的方案,不仅要考虑一次性购置投资的费用,还要考虑如何减少使用、维护及辅助设施的费用,符合资源节约型的要求,一方面保证基层卫生院能用到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产品,另一方面给企业以公平竞争的机会。

政府采购通常会对产业发展起导向性作用,合理的方案必将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良性发展,从而保证医疗的后续应用。例如就放射设备而言,在人口较多地区的基层中心医院应适当配置国产低价位DR。”而对于以投资需求较大产品为主导的企业来说,政府能否在产品的先进性和价格之间进行平衡是他们最为关心的事情。

参考文献:

第6篇:高端医疗市场分析范文

一直以来,中国政策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从80年代“让部分人先富起来”、“实现小康生活”的年代进入了现在的“增强基层建设,提高贫困居民的生活水平”时期。20年前,中国面临的是贫困落后,不存在贫富差距的问题,所以重点解决的是发展,政策需要选择性地使部分地区部分人先富起来。现在基本目标实现了,不能让贫困老百姓掉队,所以必须要增强基层建设,缩小贫富差距。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大概用了15年的时间基本实现。笔者认为,根据中国目前的国情,落实“增强基层建设”的具体实施阶段也至少会持续10年。作为以政策为第一导向的行业之一,医药行业的市场格局将必然产生变化。尽管目前倍受争论,但新医改的核心之一--基层的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是最关系到老百姓生活,也是目前社会反应最热烈的问题之一,必定会得到政策的倾斜。随着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具体措施逐步出台,低端市场必然会在未来的10年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为什么新医改明确要建立以县医院为龙头的基层医疗卫生体系

目前的种种社会反应中最强烈的就是“看病难,看病贵”。看不起病的人自然是生活在乡镇、农村的广大基群众。然而,目前在中国巨大的城市和农村贫富差距水平下,不可能对大量的乡镇甚至农村直接大幅投入。那么,政府的投入和发展的重点必然在能够辐射周边乡镇、农村的县级医院,以点带面。所以,新医改明确要建立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为骨干,以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医疗辐射网络。县级医院除了承担对危重病人的治疗和抢救,还将承担对乡村卫生机构的业务技术指导和培训。

笔者认为,政府提出的打造以县医院为龙头的基层医疗卫生体系政策,目标清晰,操作性强,所以在医改反馈意见中没有受到明显的非议。政府将重点办好县级医院,县级医院市场将必然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形成一个新的市场层级。

县级医院的特征和影响力

传统观念认为县级医院属于第一终端,但县医院的产品结构和营销模式与城市大型医院明显不同。县级医院市场定义为县级市的医院,主要包括县中心医院和县人民医院。

县级医院尤其是县中心、人民医院对周边乡镇医生的用药选择影响很大。乡镇卫生院、诊所医生由于学术水平较差,对于县级医院用药的关注往往作为参考。比如,县人民医院治疗呼吸系统感染以复合抗生素为主,如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那么这往往也会成为乡村医生的首选用药。所以,占领县级医院对周边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的推广将提供基础。笔者认为,县级医院不仅是一个新的市场层级,也将是企业发展中低端市场的重要战略部署。

县级医院市场的竞争

现在国内绝大多数企业把火力集中在几大市场:城市医院,零售,和流通市场。目前中国整体医药的产能过剩情况严重,第一、二、三终端的竞争都非常激烈。笔者用时代方略的分析模型分别对主要城市医院、零售市场、农村市场、和县级医院做的竞争分析结果显示,普药的竞争难度最大,其次为处方药和零售,县级医院市场的竞争难度最低。杨森、罗氏等外企及大型国内企业如天士力近年逐步建立单独针对县级医院市场的营销策略和销售队伍,并已建立了一定的优势,为日后在有利政策环境下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县级医院营销的关键策略

首先,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属于农保系统,所以,选择合适的产品进入农保目录是开拓县级医院市场的一个重要的前提。而进入农保系统的深度和覆盖则取决于企业未来对低端市场覆盖的计划。

然而,县级医院的门槛较高,并非每个企业都能进入。县医院营销的成本与产品种类、组合、和人员成本密切相关。单个县级医院的销量较小,所以开发成本相对产出较高,产品组合不理想且缺乏中低端市场营销策略的企业只能望而却步。笔者曾经接触过多个企业和商,尽管产品力较强,在城市医院业绩良好,但由于产品单一,导致了开户、人员的综合成本过高而放弃了县级医院市场。但这种现象同时对于有条件的企业却降低了县级医院的竞争难度。所以,多个产品同时进入县级医院而摊薄成本的企业将有一定优势。目前除去普药,县级医院取得销售成绩较好的企业多为1)外企,拥有明确的市场策略和开发费用;2)大型国内企业,拥有产品组合复杂,适合县级医院销售产品较多的企业。

前文讲到,县级医院市场对周边的乡镇,农村的用药习惯有这重要的影响力。所以,对于产品组合较好的企业,县级医院市场的优势固然明显。但对产品组合相对单一的企业来说,必须不能把县级医院单单看成一个市场层级,应以县医院为桥头堡,辐射低端市场为核心制定学术推广和品牌建设策略。以进入县级医院为手段,以覆盖周边区域销售为目的,产生1+1>2的效果。

由于在县级医院就诊的人群以县级市患者较多,用药发展相对一级城市 “落后”,对产品的学术要求也较低。所以,县级医院的患者经济能力较弱,对产品的价格承受度较弱,所以,县级医院产品价格不宜过高。而且,药品要在县医院销售,需要一定的开发成本。因此,县级医院的产品价格也不宜价格过低。

因此,由于上市时间长、招标降价、产品更新换代等原因造成的产品盈利能力和学术性下降,在高端市场面临逐步淘汰,但不至于成为普药,而且仍有一定操作空间的产品,适合在县医院销售。对于在高端面临淘汰的产品来说,在低端市场的基础较弱,在县级医院却可以卖得很好。县级医院是很多产品的生命周期中转站,是产品从高端走向低端的桥头堡。

第7篇:高端医疗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医疗护理床;高端品质;用户访谈

1 医疗护理床设计相关性调查与分析

(1)人的因素。与护理床相关的人员主要有病患本人、护理人员、搬运组装人员等。病患本人对护理床的需求:舒适性、安全性、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和康复性训练。护理人员对护理床的需求:卫生、辅助器材操作简便、日常护理易操作等。护理床设计要考虑到搬运组装人员的需求,这就要考虑产品的搬运环节,设计要具体考虑搬运中的需求。例如,怎样使拆装状态下的局部容易抓握,材料轻便,以实现护理床搬运的便宜性,尤其是防止可折叠护理床和护理床可拆卸部分对搬运人员和组装人员造成割伤、挤压等伤害。

(2)文化因素。治疗方式上考虑现代文化因素,如在病患卧床期间,可结合中医理疗,根据病情,结合现在常用的物理疗法。例如,光、电、声、气、磁、温度和机械力等,调整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消除疾病因素、改善病理过程。在护理床的外形上可以考虑中国传统的审美特征:对称、圆润、庄重。结构上尽量多采用对称式,造型、弯角处采用圆润的倒角,颜色以庄重为基色,在细节上加入少量清亮的色彩,避免环境过于凝重,亮色能给病患积极的心理作用。

(3)环境因素。医疗护理床的使用环境是医院、疗养院、敬老院和普通家庭。医院:医院属于公共场所,人流量大而且病房多为病患,要保证设计的低噪音性、公用性、卫生性以及是否方便移动,同时考虑到病人上下床是否便宜,是否与医疗设备连接的相关情况。家庭:床体应该易拆装、可收纳、方便进出房间,还应考虑到床体的外观要与家庭环境气氛和谐,外形上与家具风格关系,考虑到与家人互动交流的一些设计。养老院:病患陪护者多数不是亲人,在兼具医院护理床考虑因素的同时还要考虑护理床外形、色彩上的亲和性,考虑到同房病患之间的交流。医疗护理床在环境方面应考虑到排泄物的污染、清洁用水的重复利用,以及制作材料的可回收性。一方面医院护理以急症患者为首要对象,老龄化速度的加快更显得医院床位有限。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作用使得人们以家庭为中心、对养老院养老比较排斥。因此,可推测在不远的未来,家庭用护理床的需求会加速提升。

(4)经济因素。市场上能起到基本安全保护的普通手动护理床价格在4000元以上,电动的价格在10000元左右,多功能的护理床价格更是几万元。这样的价格超出了半数以上用户的购买力。因此,护理床的设计要考虑产品的性价比,结合具体国民经济实力和需求是很必要的,护理床的设计和定位就要向着低成本、高价值的方向努力。

通过以上影响护理床的四个重要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1)以人为本。护理床的设计首先考虑人的需求,从环境因素分析中可以看出家庭型护理床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因此设计定位于家庭用护理床。2)合理的性价比。从经济因素分析中可以看出,目前在中国,购买力是影响护理床市场生命力的重要因素,护理床的设计应该着重通过简化护理床结构、减少材料等以节约生产成本,追求高的性价比。

2 医疗护理床用户的访谈调查和效度分析

(1)访谈计划与安排。通过资料收集和访谈分析,全面了解和掌握家用护理床的全部的高端品质特征因素,通过分析后将高端品质特征因素按重要性进行排序,从而提出正确的设计指南,并提供必要的设计依据。

(2)访谈提纲。护理床的专家用户分为三类人员:销售人员、护理人员和使用者本人。访谈之前对三类人群分别设置不同的提问方式列出问题提纲:销售人员:现在销售的家用护理床的类别,分别的使用人群是哪些?对应的价格是多少?以及它们是如何操作的?购买家用护理床的消费者,比较注重床的哪些特点,如外观、功能、性价比等?床体各部分的材料是什么是否可回收?护理人员:您在购买护理床时考虑的因素有哪些,如安全性,功能,品牌等,还有其他的吗?您在操作护理床时需要进行专门培训吗?您对护理床还有哪些要求,如方便拆装清洗、可以折叠移动,还有其他的吗?您在使用护理床时遇到过哪些不便?使用者本人:您比较注重护理床的哪些特点,外观、多功能或者其他的?您使用的护理床床垫的透气性怎么样?您现在用的床坐卧姿势舒服吗?手动和电动的您更喜欢哪种?您需要护理床有大小便,洗头洗脚的功能吗?

(3)访谈的效度分析。护理床的资料获取主要通过三种途径获得:1)通过网络对医疗护理床的相关网站进行资料收集。2)通过与市场上的护理长售卖点的销售人员进行访谈交流,获得较具体的功能和使用信息。3)通过与用户本人及其护理人员的访谈。在建立因素框架时,通过网络收集医疗护理床的分类、功能、结构、组成材料等,通过与护理床相关论文的大量阅读,发现护理床的行业发展方向和应用技术的提升等相关信息。访谈的对象包括一个专业销售人员、6名病患和3名护理人员,通过对专家用户的和部分普通用户进行访谈,将高端品质特征因素由最初的功能、性能、使用方式、材料、外观、娱乐修改为性能、功能、外观、使用方式、品牌、性价比、售后服务。

3 高端品质因素框架图

通过访谈分析得到高端品质因素框架图,如表1。

第8篇:高端医疗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公立医院 民营 资本 改革

一、公立医院医疗服务的特征

对医疗服务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医疗服务容易出现两种弊端,一种弊端是信息不完全,一种弊端是信息不对称。医疗服务具有特殊性,是因为对医疗服务来说,病人是作为买方的角色出现在服务市场中,但是病人对医疗知识以及相关的护理知识并不了解。在这种情况,对医生服务的价值无法做出判断。针对信息不对称,则主要是从关系角度来分析,如果从法律角度对病人与医院之间的关系进行定位,那么在这种关系中,病人是委托方,医生或者提供医疗服务的人员则是方。此时,提供医疗服务的专业人员,可能会诱导病人的需求,而其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原因便是其掌握了病人不具有的信息。通过这种诱导,从而为病人提供一些不必要或者昂贵的服务,从而收取费用。

二、民营化的全面内涵和形式

(一)民营化的全部内涵

一直以来,我们对民营化的理解过于极端,认为民营化,就是政府不再对医院进行干预,而是直接将整个医疗服务推入市场。实际上,要实现医院的民营化有很多种途径,而不是单单推崇一卖了之。正如萨瓦斯学者指出的那样,对国有资产出售之后,关于合同的外包、特定范围的经营权,现金礼物券的派发等等,其实都是一种企业民营化的表现。民营化其主要要求国家在某些商业动态步骤中放弃其管理权,让民营企业自行处理,是指只含一部分的国有成分,更为自主。

(二)民营化是一个具有活动性的市场经济变化体系

在目前广泛被理解为一种非国企的,社会民营主体的部门的变化过程。其表现主要有三种: 第一,民营企业的部分权益经国家委托。如民间企业组织接收国家下放的某类企业的加工部分,实现外包部分合同;国家按照市场经济调控的价格,对民间企业进行价格差价补偿;第二,民营企业的自主性增强,国家慢慢放手其经营。如国家针对市场需要,出台法规来限定某些公共机构的发展;在某些民营企业管理中,放宽国有的经营权管理;第三,民间企业的资金问题,完全脱离对国家的依赖,达到进一步的民营化。

三、公立医院如何选取合适的民营化路线

公立医院的民营化改革是当前众多医院面临的主要课题,如何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道路,对医院的发展前景起到攸关的作用,因此,改革要从多方面入手,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

第一,公立医院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大部分都缺乏一定的竞争机制,管理散漫,没有纳入到市场经济的体系当中来,其缺乏提高自身的危机意识,没有更新改革管理机构。大部分的公立医院进行了向民营化转变的行动,其逐渐意识到纳入市场竞争体系的重要性。公立医院民营化的主要模式有三种,其为:民营企业化、公司股份化以及自主经营化。其中,在民营企业化的进程中,部分公立医院通过解放和重组其资金、管理机构来达到目的,其招募其他相应的企业来管理经营部分相应的部分,依靠国家操控,实现民营化;在公司股份化的转化中,国家将公立医院的企业主要管理者的权益进行转化,使其成为具有独立权益体系的法人,应用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来参与到医院的而管理,与其他的民营医院进行合法的竞争,并符合市场经济的调节系统;自主经营化的改革中,公立医院将管理权下放到子系统的部门中,对不同职能部门的工作进行考核,此外,还能通过市场的调节来提高医院的运营情况,并且不断的顺应市场经济的变化来做自身的调整,以期达到更成熟的民营化。

第二,公立医院如何进行民营化的转化。首先,民营企业机构可以通过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和各种硬件医疗设施来取得优势。其自身可以参考国外众多的私人医疗机构的经营模式,并吸收其精华来对自身进行改造,提高医院的整体设备和管理机构。其次,公立医院可以通过对医院工作者、医院管理人员、医院硬件设备等向民营企业的经营方式转化,如可以通过向民营企业出租医疗设备以及设备的管理经营权,根据医院的需求来经营管理医院设备;对某部分医院工作者进行企业合同聘用,其可以获得更多的自主选择权益;民营企业可以通过购买医院的大型医疗设备来管理,并根据医院的要求来发放使用权;第三,民营企业机构将根据社会市场需要来实行新的经营管理模式。如民营企业可以根据客观环境的要求,在公立医院周边建立其共同管理的部门,面向市场共同经营;最后,国家根据社会市场机制的调控来改进经营公立医疗企业。如国家可将公立医院的经营权对外转让给民间企业,并辅助民营企业的管理;国家将公立医院出售,并将医院的医疗设备、医疗工作者转给社会非盈利的公益组织,并有国家发放补贴,使其应用于社会大众。

四、结语

公立医院在向民营企业转化的道路上,应该严格按照国家出台的法律法规来执行,不允许存在打“球”的现象。通过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公立医院向民营企业的转化其路径是多样的,医院在许可的范围内逐步改变,适应市场的竞争和市场调节机制,一定能成符合要求的服务大众的民营企业。

参考文献:

[1]李卫平.我国公立医院体制改革政策分析[J]. 中国卫生经济,2004,(1):8-12.

[2]刘丽波,赵黎明. 医疗体制改革与公立医院管理创新[J]. 山东社会科学.2009(11): 113

第9篇:高端医疗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分级诊疗;医疗资源;医疗服务;基层医疗机构

一、引言

分级诊疗是国家为改善目前就医秩序、优化配置医疗资源、完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一项重要举措,包含了基层社区首诊、分级就诊、双向转诊等内涵。分级诊疗的推行和实施,目的是促成“小病在基层,大病进省市,康复回基层”的有序就医形势,终极目标是居民自发的有序就医,让更多的中小医院成为医疗服务市场供给的主体。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分级诊疗推进的过程是优化医疗资源市场配置、有效引导医疗服务市场供需、进而建设“可及、公平、高效”的医疗服务市场的过程。

二、我国医疗服务市场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医疗服务市场呈现出的特征与寡头垄断市场相类似,即在一定区域内,少数数量的大型医院占据了主要的医疗服务市场,市场的竞争格局主要是大医院之间的竞争,小医院完全无力抗衡。阮敏也在研究中指出,我国医疗行业属于原子型市场,市场的竞争程度应很高,但现实却呈现出寡头垄断市场的行为和结果。寡头垄断市场既包含垄断因素,也包含竞争因素。但相对而言,它更接近于垄断的市场结构。

在分级诊疗体系下,我们可将医疗服务市场的“产品”简单的看成两类。一类是针对普通病症,一类是针对疑难病症。小型医院和一般基层医疗机构只提供针对普通病症的诊疗服务,而大型医院既提供针对普通病症的诊疗服务,又提供疑难病症的诊疗服务。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大医院的大量尖端医疗资源都用于普通病种的治疗。每个大中型城市里,都是由几个大型医院“承揽”下市里大部分门诊及住院服务。小医院和社区医院虽然具备了很多便利的条件,却苦于无法“招揽”病人,表面上是供过于求,处于医疗资源的浪费中;而大医院的主要精力和时间都要忙于应对普通病症的诊治,严重供不应求,高端医疗资源也处于一种实质浪费中。

理想的医疗服务市场应该是能充分体现效率和公平的市场,而不是一个垄断的市场。理想的医疗服务市场是金字塔型的,广大的基层医院处于金字塔的底部,居民的大部分疾病,即所谓的普通病和常见病,都可以在基层医疗机构得到诊治。诊疗难度较大的病种和对医疗设备要求高的疾病则需要在大中型医院和特色专科医院诊治。这样,处在金字塔顶端的、技术力量雄厚、汇聚业内高尖端人才的大型医院,可以集中资源和精力进行重病、疑难病的全力诊治,并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科研和教学,促进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

三、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基层缺乏“优质产品”

在分级诊疗体系下,基层医疗机构作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需要为居民的常见病和慢性病以及病后康复提供医疗服务,同时还要做好传染病预防、健康教育普及和健康档案管理等工作。而现实却是基层医疗机构无法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这也是我国医疗市场供需失衡的根本原因。基层医疗机构向来被扣上“缺医少药”的帽子。医疗技术水平不高、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医疗设备不够先进、药品种类少,这些都是我国目前乡镇和社区等基层医疗机构最普遍也最令人头疼的问题。长此以往,社区和乡镇医院只能陷在自身的恶性循环中,难以有所突破。

2、品牌效应加剧市场失衡

由于医疗服务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且医疗服务这种“商品”的特殊性,导致人们在选择医疗服务时会充分考虑“品牌”。我们选择医疗服务比选择其他衣食住行相关的商品都要慎重,通俗的说就是“没有人愿意拿生命开玩笑”。疾病的诊断是否准确、治疗是否到位及时,这些都不容有半点疏忽。大医院有最好的医疗设备、最优秀的医务团队、最前沿的医疗技术等等,这些共同形成了医疗服务的“品牌”。品牌常常是区分优劣的标志,这种标志能提供货真价实的象征和持续一致的保证。在医疗服务市场,不论患者的经济水平怎样,也不论便利条件如何,只要在可承受的范围内,人们还是趋于选择有“品牌”的医疗服务。所以,这种对“品牌”的一味追求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

3、价格调控作用不明显

在新医改政策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省市启动了破除“以药养医”的改革,实行了药品零差率销售;加上现在城市居民基本上看病都有医保,大部分费用可通过医保支付或报销,而且各级医院的医保报销比例也没有拉开明显的差距。对于普通病症诊治,选择大医院还是小医院,实际作用于个人的“价格差异”并不十分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大医院往往是更好的选择。

四、相关对策研究

1、优化基层医疗服务供给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2015〕70号)指出强基层为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的工作重点。强基层作为分级诊疗推行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提高基层医疗服务的“质”。“质”提高了,老百姓心甘情愿的去购买社区的医疗服务,而不是仅仅依靠强制手段“逼迫”老百姓去购买“低质”医疗服务。

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医疗资源的获得可以通过自身积累和外部输入两种方式。从自身方面来说,适当提高基层医疗服务人员的准入门槛,与大型医院实行联合培养机制,加强后续培养和教育,把好社区医生的“质量关”以及负责其后续技能的不断提高。另外提高基层医疗服务人员的收入水平,使基层医疗服务人员获得职业认同感,缩小与大医院的待遇差距,是基层留住人才的可靠保障。外部输入资源主要可通过城市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医联体、医疗帮扶以及医疗机构的纵向合作都是较为常见的形式。其中医疗帮扶是一种较为直接和相对容易操作的模式,可通过签订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进行“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的医疗帮扶活动;建立医联体能充分实现医疗资源共享和统筹利用,是分级诊疗体系的有力载体,且医联体可以基于多种方式的灵活合作;医疗机构的纵向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各自资源优势,也是基层医疗机构吸纳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的一种方式。鼓励医生多点执业目前正在逐步推广中,相信不久之后基层医院也有名医坐诊。

除了人才和技术的输入,还要有强大的资金作为后盾。资本的投入可通过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和吸收社会投资的方式。社会资本投资医疗领域并不少见,但一般在高端医疗领域和特色专科领域比较成功。怎样将社会资本吸引到基层医疗领域,是一个需要创新和更多优惠政策支持的大工程。

“拧正”大医院的扩张方向,可以实现资金、人才和技术的一步到位。现在很多大医院仍在不停的新建院区,盲目扩张。这样导致大量的优质医疗资源又涌向大医院,与分级诊疗的目的相悖。大医院有足够的医疗实力和资金实力,扩张是获得发展的途径,但“拧正”大医院的扩张方向,政策上鼓励和引导其建立社区分院或者与社区医院等基层医疗机构合作合营,才是明智之举。

2、打造基层医疗服务品牌

打造基层医疗服务品牌,将创品牌和保质量相结合。医疗服务品牌可以通过自创品牌和引进品牌或者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实现。自创品牌在短时间内不容易做到,但可以学习国内一些连锁的特色的专科诊所或连锁医院的成功案例,比如打造标准化的特色连锁性质的基层医疗品牌。相对于自创品牌,引进品牌可能是更直接见效的方式,关键是加强与大型公立医院的合作。医联体、医疗帮扶、基层医疗机构和大医院的纵向合作等都可以作为品牌引进的方式。另外,好医生是医疗服务的“活招牌”,鼓励医生多点执业,也可以将品牌带到基层。

3、增强价格机制调节的作用

价格和收入的调整一般对医疗服务有较显著的影响。刘丽娜等人在研究中得出城市地区的价格弹性系数和收入弹性系数分别为-0.518和0.600,农村地区分别是-0.498和0.298。大多数国内外研究都显示医疗价格弹性位于-1到0之间。价格弹性较为显著对制定医疗服务政策有明确的指导意义。价格调节方式可分为两种,一是相同医疗服务在不同层级医院进行区别定价;二是发挥医保经济杠杆作用,包括拉大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报销比例、提高社区首诊和经社区转诊患者的报销比例、对转诊患者采用累计起付线政策等。

4、鼓励医疗服务“产品创新”

分级诊疗最终目的是建成效率与公平的医疗服务市场,而效率和公平的市场离不开竞争。“产品创新”需要营造基层医疗服务的竞争氛围,改变医疗服务理念。基层医疗机构一般都有地理上便利的天然优势,服务范围相对较小,易于做好各项健康宣传和掌握居民的健康情况,提供特色性和针对性的创新医疗服务产品,从而变“被动消费”为“主动消费”,提高居民的整体健康水平。

家庭医生的推广,可视为医疗服务产品形式创新的一种。家庭医生这个概念并不新,很多发达国家都已实行家庭医生制,国内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地也已经试点推广。家庭医生制度一般在医疗条件发达的国家发展的较为完善。我国基层医疗服务人员素质与国外的全科医生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当前提高医务人员自身素质是关键。家庭医生制度推广的前提是要建立在居民对医生的服务水平充分信任的基础上,否则也是仅仅流于形式,满足政策的最表面的“愿望”。

参考文献

[1] 代英姿、王兆刚:中国医疗资源的配置:失衡与调整[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4(1).

[2] 阮敏:我国医疗服务行业寡头垄断市场行为的制度分析[J].商业时代,2008(8).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