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端制造业的重要性范文

高端制造业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高端制造业的重要性

第1篇:高端制造业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高端服务业;河北省;对策建议

一、高端服务业的界定

高端服务业在我国是个新概念,对其内涵与外延学术界尚未形成一致看法。在外延学术界上对它的内涵暂时还没有一致的看法。它是现代服务业皇冠上的明珠,它处在价值链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服务行业以及服务业态,这是李文秀、夏长杰的看法。而原毅军和陈艳莹则认为它是能够带动服务业和制造业升级的现代服务业,也是让整体经济竞争力提高的集合体。高端服务业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在其中起着带头作用。高智、高效、高收益和高时尚是其五大特征。

本文将给出高端服务业一个初步的定义,从从能的视角上:它能够有效带动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升级,是提高经济竞争力的行业服务,是现代服务业中较强的外溢效应。

本文认为明确发展重点,进一步深化高端服务业研究,增强制定政策措施的针对性极为关键。从河北省高端服务业发展实际,及其它省市发展经验来看,河北省高端服务业发展重点应放在:培育重点产业、打造中心城市集聚区、培育重点企业、打造服务品牌和创新经营模式等5个方面。

二、高端服务业的特征

首先高端服务业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现代服务业所面对的高端市场,所谓的高端市场主要包括高端的生产者市场以及高端的消费者市场。高端生产者市场指的是那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污染消耗的生产制造部门,而高端消费者市场则指那些收入比较高,学历、素质、品味也都比较高的消费人群;二是高端服务业所提供的应该是高水平的服务内容。相对于低端服务业来讲,高端服务业更注重的是被服务者的长远利益,而为了实现这种长远利益,就要求其在服务手段、服务方式、服务质量以及服务水平等方面都不断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以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第三就是高端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应该是高素质人才,这是由高端服务业的行业本身性质所决定的。由于高端服务业的门槛比较高,基本处于经济活动组织的高层或关键环节,因此还具有高收益的特点。

三、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的必要性

(一)是高端制造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高端制造业已成为工业未来发展的重要保障,高端服务业必须要与此相适应。一直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以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的传统产业为主,相当部分处于制造业低端环节,高能耗、高排放和低附加值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因而高端制造业必然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主要力量。所谓高端制造业,指的是制造业中的高端环节。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高端服务业在诸多方面给予服务性支撑。如果缺少高端服务业的良好发展为其提供强力保障,那么高端制造业的发展难度将可想而知。

(二)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发展高端服务业,将对城市发展水平形成有力的带动。城市是高端服务业的集聚地,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在带来更多资源的同时,也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等方面形成更高的要求,这将对城市的发展水平形成良好的促进作用。与高端服务业共生发展的总部企业,也一定会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三)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消费领域的转型升级,同样需要高端服务业的良好发展作为支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主要包括:一是扩大第三产业在整个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二是三次产业由低端领域向高端领域升级。第一产业的转型升级,意味着农业由传统低端农业向现代高端领域转型。第二产业的转型升级,则意味着传统制造业向以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为支撑的高端制造业转型,这就对金融、教育和信息服务等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河北省高端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骨干龙头企业少

能够反映科技信息、人力资本等技术含量高、智力要素密集度高、收益高、有创新的高端新型服务业态,如总部经济、会展经济、网络经济、科技服务、创新金融、创意产业等,发展不快,缺乏发展空间大、效益好、能迅速占领国内外市场、带动能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或企业集团。

(二)集约化程度低

河北省高端服务业存在区域布局散、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规模效应差等问题,在推进服务发展的过程中,没能很好地把高端服务业项目建设与壮大优势产业集群、优化提升服务业结构、培育高端服务业基地很好地结合起来,既缺少具有带动作用的大型骨干高端服务业集团,又没有形成产业链条长、专业化分工细、产业聚集度高的高端服务业园区,未能充分发挥好园区对资金流、信息流和人才流的聚集作用。

(三)产业带动力较差

河北省高端服务业对产业的带动辐射能力较弱。主要表现在,高端服务业经济实力不强,带动能力弱;缺乏位于产业链高端的大型龙头企业,产品和要素关联度低,技术扩散非常有限;缺乏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和知名品牌,部分还几乎是空白,比如在总部经济方面,金融总部、物流总部、网络经济总部在我省设置不多。

五、促进河北省高端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培育高端服务业重点产业

充分发挥河北省工业基础好,高新技术产业潜力大的优势,加快发展金融、信息通讯、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等高端服务业重点领域。通过推动高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带动提升先进制造业水平,提高现代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三个产业的联动快速发展。并通过发展高端服务业,加速行业之间、部门之间的渗透融合,形成融合型的新业态和产业链。

(二)优化发展环境、打造产业集聚

认真总结河北省服务业发展政策落实情况及发展环境中尚存在的问题,推进服务业管理创新,加强对高端服务业集聚区的规划引导,实施政策聚焦,针对高端服务业提出支持性政策措施,力争营造比周边省市更优越、更宽松、更具竞争力的发展环境。同时,应主动承接国际高端服务业转移,吸引各种总部、商务服务等向大中城市城区集聚,增强综合服务功能,提升服务业发展能级。

(三)合理规划布局、强化特色发展

充分尊重地区间服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在找准各区域高端服务业特色优势的基础上,按照“非均衡布局”模式,布局省内高端服务业功能定位。最终通过差异化发展路径,打造河北省发展高端服务业的比较优势,进而通过产业链条延伸,引领底端服务业走上高端化的进程,全面提升全省服务业发展水平。(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研究生学院)

参考文献:

[1]马鹏,李文秀.高端服务业集聚效应研究――基于产业控制力视角的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4,04:169-179.

[2]曹东坡,于诚,徐保昌.高端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协同机制与实证分析――基于长三角地区的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03:76-86.

[3]陈艳莹,原毅军,袁鹏.中国高端服务业的内涵、特征与界定[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20-26.

第2篇:高端制造业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高端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 发展方式

高端制造业是各项工业技术、信息技术及各类新兴技术的集成载体。作为老工业基地城市,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产业转型的重要突破口。

1.哈尔滨市发展高端制造业的必要性

1.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

高端制造业具有技术知识密集、附加值高、成长性好、关联性强、带动性大等特点。作为工业技术、信息技术及新兴技术的集成载体,高端制造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因此,加快发展高端制造业是哈尔滨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1.2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2011年,装备制造业增长低迷。2011年装备制造业仅拉动规上工业增长0.22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持续低迷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普遍面临工业产品、原材料成本大幅增长,客户推迟或取消订货等困难。面对装备制造业的持续低迷,哈尔滨市迫切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将高端制造业的发展作为带动整个装备制造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

1.3宏观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高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出台,明确了高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提出要重点发展五个高端制造业行业:航空装备、卫星制造与应用、轨道交通设备制造、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和智能制造装备。可见,“十二五”期间,高端制造行业将得到有力的政策和资本支持。

2.哈尔滨市发展高端制造业的现实基础

2.1产业基础扎实,产业体系较为完善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 哈尔滨市已经形成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具备较强的研发、设计和制造能力,在人才、管理方面也具备比较优势。2011年,哈尔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197.2亿元,增长14.0%。规上工业实现综合效益指数231.4,同比提高6.5个百分点,规上工业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00.5亿元,增长12.8%,具备发展高端制造业的产业基础。

2.2科研实力雄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哈尔滨市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哈工大等高校全国闻名,焊接、机器人、航空航天等学科在全国均处于领先地位。同时,哈尔滨市加大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力度,市政府与哈工大签约合作搭建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投入1000万元,设立“哈尔滨市校(所)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中心”,引导和支持高等院校将更多的科技项目和成果落户哈尔滨市,形成市校合力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落地、培育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熟化项目、促进应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科技研发平台建设的新模式。

2.3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哈尔滨市在核电配套装备、DAM13R汽车发动机、码垛机器人生产线、1250冷连轧卷取机等高新技术产品实现了业化。同时,为形成核电、燃压机组等产值超百亿的产业,巩固并提升高端制造业的持续发展优势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航空航天领域,哈尔滨市推进了地效飞行器、小型飞行器、哈工大小型卫星的产业化,进一步提升了民用航空航天产品的技术水平、产业化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

2.4拥有发展高端制造业的龙头企业

哈尔滨市培育了一批在高端制造业内具有领导地位的龙头企业。这些大型高端制造业企业在航空航天、飞行器导航控制、百万千瓦核电火电水电、能源动力装备研发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科研成果,为“神舟”飞天、“嫦娥”探月、“天宫”对接、“蛟龙”入海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3.制约哈尔滨市高端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3.1制造业发展长期依靠依赖要素投入

哈尔滨市装备制造业中大部分企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依靠大量的劳动力、能源、资金投入来维持生产,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技术创新能力没有实质的提高。要素制约与产业低端化之间的矛盾,导致装备制造业产品结构趋同、低端制造业产品产能过剩、制造业市场萎缩等问题,整个行业面临产业结构相对固化、落后产能亟需淘汰、能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约束加剧等不利局面,挤压了哈尔滨市高端制造业的发展空间。

3.2缺乏与大型高端制造企业配套的中小企业

哈尔滨市与大型高端制造企业配套的中小企业受到熟练技工不足、企业用地与资金紧张以及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等客观因素的限制,难于扩大生产、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出现了企业生产产值高、工业增加值低,单机制造能力强、系统集成能力差的局面,使得高端制造业所需的关键配套系统与设备、关键零部件与基础件制造能力无法显著提高。

3.3金融服务难以满足高端制造业的需求

现有金融服务难以满足高端制造业的需求,造成了高端制造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缺乏投入保障机制,对技术资源的深度挖掘不足,关键零部件、核心元器件在基础理论、设计工艺、工艺技术、可靠性研究等方面投入有限,进而影响了产品与技术的开发进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这些研究在研发阶段,面临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等问题,而商业银行贷款利率高、贷款条件严格,导致其将贷款更多地投向效益高、风险低的行业。

3.4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高端制造领域,80%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40%的大型石化装备、70%的汽车制造关键设备及先进集约化农业装备等仍依靠进口,拥有自主品牌的产品不足20%。另外,还有一些元器件、部件、放大器等是直接从国外引进,基础配套能力发展滞后,产品可靠性低,装备主机面临“空壳化”。

4.促进哈尔滨市高端制造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4.1制定《哈尔滨市高端制造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陆续出台鼓励高端制造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哈尔滨市应趁势而上,制定《哈尔滨市高端制造业发展规划》,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快推动航空、智能制造等高端装备产业和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全面提升哈尔滨市高端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4.2推动传统制造业产业向高端化演进

一是拓宽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筹资渠道,设立传统产业改造项目基金,对传统产业中的技术开发及推广应用进行专项扶持。二是试点示范,整体推进。从传统行业中选择1至2家企业作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试点,通过试点示范,推广经验,带动全市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三是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的技术装备,提高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效果和投入产出比例。

4.3提高高端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度

通过政府引导和扶持,围绕航空、航天、船舶等具有较高的研发水平和较强的生产能力的高端制造行业,培育一批重大技术装备、高端装备及新兴产业的配套企业,加强装备制造核心企业与配套企业的紧密配合,完善产业配套,壮大产业集群。加快鼓励关键零部件、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和配套产品生产企业实施专业化重组,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专、精、特、尖”的高端制造企业。

4.4完善高端制造业金融服务体系

一是鼓励金融机构对高端制造业企业,在国际、国内结算,贸易融资,即、远期结售汇等优势业务方面给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二是建立金融风险补偿专项基金。对积极支持高端制造业技术创新的银行贷款给予一定比例的财政贴息。对因支持装备制造业重大技术创新产生的不良贷款,建议按一定比例给予核销或剥离。鼓励有条件的高端制造企业通过证券市场进行直接融资。相关管理部门应为企业上市融资提供政策支持,促进企业通过主板、创业板、中小企业板上市,降低融资成本。

4.5建立高端制造业科技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高端装备技术联盟,大力提高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攻克一批高端制造业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二是积极搭建产学研互动研发平台,充分发挥高端制造领域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核心科研单位的引领作用,建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研发体系,引导科研院所了解哈尔滨市高端制造业的实际问题以及产业链中各部分的生产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研究,推动高端制造业发展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第3篇:高端制造业的重要性范文

“十二五”期间装备制造业的一个战略是“调整转型、创新升级”,一个目标则是“推进装备制造业由大变强”。作为装备制造业的核心和关键,高端装备制造业被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且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支柱产业,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改变“低端混战”的局面

今年3月,国内28家重大装备骨干企业在北京宣言,提出“肩负使命,挺起脊梁,中国装备,装备中国”的宣言。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司长莫玮表示,国家将以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培育大型龙头企业、建设先进产业基地为突出重点,积极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加快推进工业强国建设。

随着装备制造业的梯度转移,我国已成为世界机床第一大市场和世界第三大机床制造国。但长期以来,国内一半以上的中高端机床市场被进口产品占领,国内2000余家机床制造企业则处于“低端混战,高端失守”的状态。”机床作为‘工作母机’,是为制造业服务的。国内的高端机床特别是重型高端机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化的加深,确实发展很快,某些型号的机床甚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李剑峰认为,总体来讲,我国机床行业的高端产品与工业发达国家的高端产品之间,差距仍然很大。

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陆燕荪则提出,当前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也面临产能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抗风险能力差、技术创新体系不健全、产业基础薄弱、高端核心技术主要依赖国外等问题。“特别是在机床自动化、复合化和智能化领域。”李剑峰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是由于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都来自国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都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加之国际制造业全球化发展战略的变化,发达国家产业转移是有限度的,高技术、核心技术不转让,而是以跨国公司作为载体进入我国,这就增加了我国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难度。

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

“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这是从国家战略、国家安全角度上考虑的。”浙江大学教授祁国宁指出。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必然成为带动整个装备制造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陆燕荪指出,把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是我国走上创新驱动、内在增长轨道的必然选择,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重点举措。当前,我国正面临全球竞争加剧、环境资源形势趋紧、高级人才短缺等诸多挑战,因此“必须从战略的高度重视,以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来推动整个装备制造业的振兴,更有效地为各领域新兴产业提供装备和服务保障。”

“以海洋油气田为例,目前国内石油对外依存度相当高,已经超过50%,需要大量进口。而我国在南海等区域有着非常丰富的油气资源,这些都涉及到国家的核心利益。对油气田的利用、勘探、开发,是国家战略方针的一部分,无论是政治利益还是经济利益,都非常重要。”原上海船舶工艺研究所所长、部级专家应长春说。

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亦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中银国际的报告称,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和工业崛起的标志,是一国制造业的基础和核心竞争力。比如,根据国际经验和对我国航空工业发展进度的预期,仅航空装备工业一项在未来3~5年内就能产出4000亿~4800亿元,更乐观的估计称,到2020年后航空工业产出可达1.6万亿元。“在国际海洋工程装备市场上,每年的市场需求值约为400亿-500亿美元,在国内,这一数字则为500亿元人民币。”应长春介绍说。

缩短差距需改善国产化环境

10月26日沪杭高铁正式开通,这是中国高铁建设史上的又一里程碑。沪杭高铁用惊人的建设速度、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和技术平台的全面提升,证明中国高铁已具有领先世界的能力和水平。而沪杭高铁作为体现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整体实力的代表工程,其顺利开通也象征着我国装备制造业在由大变强的变革之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尽管沪杭高铁世界一流,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加了分,但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看到自身尚有的不足和差距。“木桶理论”告诉我们,木桶最终能装多少水,不取决于那些长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事实上,就是在沪杭高铁这一先进的工程里,也可以找到我们在技术上存在的一些短板。时速超过200公里的动车组,所用高速轴承目前国内尚不能自主生产,时速300公里以上则全部需要进口。沪杭高铁使用的和谐号CRH380A高速动车组,时速超过400公里,有“陆上航班”之称,但它的轴承我国生产不了。数据显示,近几年平均每年都有七八项超过10亿美元的机械装备进口,其中零部件就占到进口资金的近八成。

在众多专家及业内人士看来,缩短差距的道路仍艰难曲折。

“正是由于差距的严重存在,国家才会提出提振高端装备制造业。”在数控机床领域内颇有研究的李剑峰表示,目前我国高端装备国产化的环境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设备招标中歧视国产设备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用户强行要求国产化的主机中必须使用指定的国外进口零部件和材料;也有用户在设备采购过程中,对国产设备过度压价;还有的用户夸大宣传国产化进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高于国际同类产品标准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增加国产化难度。

第4篇:高端制造业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高端装备制造业创新用户需求

高端装备制造业以高新技术为向导,处于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是现代产业体系的脊梁,是推动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工具。根据相关规范的界定,现阶段的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主要内容是: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等。在知识经济时代,只有不断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才能使我国走向制造强国。

一、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我国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可以分成三个阶段,上世纪60年代以前是模仿阶段,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是自力更生阶段,90年代以后是依赖进口阶段。虽说高端装备制造业得到显著发展,但其仍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基础设施不完善。近年来的高端电力装备、工程机械、数控机床等有显著发展,但许多关键零部件和配套产品根本无法满足主机的需求,大部分依赖进口,导致国内企业经常因为进口不到零部件和配套产品而不得不减产。

第二,企业规模结构不合理,供求不平衡。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高端装备产品需求量减少,但国内企业盲目扩大生产,造成严重的供大于求,引发盲目无序市场竞争。

第三,创新能力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最大的缺点是创新能力不足,技术成果产业化程度低,自主品牌的高端装备制造业竞争力低,很少有企业配备有非常完善的研发实验室,创新能力很难达到预期水平。

二、发展对策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高端装备制造业以高新技术为核心,其技术含量高低成为其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法宝。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关键就是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而不是盲目的进行规模扩张。对此,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必须基于现实情况不断创新,把握自主创新的规律和机制,完善体制机制,重视引进技术的吸收和消化,对引进的先进技术进行深入分析和改造升级,研发出属于自己的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加大自主创新资金投资,加大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根据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分工,充分利用国际资源,突破关键技术,强化科技创新,抢占技术的制高点,提升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挖掘用户需求,开展创新调研

用户需求有三种形式:一是现实的需求,就是客户直接在市场上寻找供应商采购其需要的高端装备。二是潜在需求。三是尚未表现出来的需求,用户自身还没意识到那一方面的需求,但却是其在未来某时期内会出现的需求,这种需求为高端装备制造业提供了发展契机。企业要学会在市场上寻求更多用户需求信息,挖掘出用户的潜在需求以及尚未表现出来的需求,找准市场发展方向和领域,精准把握创新方向,确立针对性科研项目。在可预见的情况下,尽可能降低创新风险。当然,挖掘用户需求是一个长远的过程,需要派遣专业人员开展这项工作,清醒认识市场发展形势以及人们的需求,进行科研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和不可行性分析,控制科研创新风险。

(三)培养龙头企业

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必须有一批大规模的龙头企业。纵观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无一不是从培育大型集团企业开始的,大型集团企业有时候甚至充当政府发言人,组织开展大型工程建设、尖端产品技术研发等。学习国外的经验,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发展,完善产业链,鼓励龙头企业的规模化经营发展,参与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和管理,鼓励大型集团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海外竞争。鼓励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之间、关联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等的联合、重组,进行横向和纵向整合,实施集约化发展,逐渐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端装备制造集团企业。

(四)创新发展模式

对于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来说,正确的商业运营发展模式是其成功的重要基石,一味采用传统的发展模式只会与机遇失之交臂,逐渐凸显出发展弊端,不利于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我国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发展模式的创新空间广,企业要与时俱进的随着工业化发展形势、企业形式、市场形态等创新发展模式,转变管理理念,从传统的交易发展模式转换为以品牌营销为主的现代交易发展模式。总而言之,我们要改变传统的低效能、低效率的发展模式,从生产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营销结构、管理结构等方面入手,努力向高效率、高效能、低排放、低能耗的发展模式迈进,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从主动拉投资走向考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从生产型制造企业走向服务型制造企业,从低价值链环节走向高价值链环节,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形成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三、结束语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未来的国家经济命脉之一,研究该行业的创新发展必须解放思想,不能局限于为用户提供装备使用服务,更要从技术创新、发展模式、管理理念等角度出发,深度挖掘用户需求,研究发展趋势,实现产业集群化的规模发展,推动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走向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彭真真.浅议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J].现代经济信息,2014(4):328

第5篇:高端制造业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 全球价值链 高端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和全球信息通讯技术得到飞速提升,这使得全球价值链片段化生产分工成为可实现的目标,国际产业分工逐渐呈现出全球化特征,这种全球化价值链分工的对象是产品工序和环节。从改革开放之初,欧洲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价值链日益深化,全球价值链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升,我国的全球价值链分工程度较为广泛,这就意味着我国将会逐渐融入全球高端价值链中。由于我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上积极参与,因此国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起来,在全新的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下,采用传统贸易统计方法时,将不考虑进口的中间品投入,因此,会出现高估我国国际分工地位的情况,所以,在全球价值链中为准确衡量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地位,必须充分考虑进口中间品的投入影响。现阶段,加工贸易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外资企业在其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要想使全球价值链由低端走向高端,我国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突破。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嵌入全球高端价值链的升级路径

(一)新能源产业的升级路径

新能源产业具有一定的特征,即加工制造和出口贸易的能力。但目前新能源产业缺乏国内市场和核心关键技术,在我国的新能源产业中,太阳能光伏行业就属于新能源产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逐渐成为全球第一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国。我国的太阳能电池生产技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但其原料和产品受到国外市场的限制,因此,我国的太阳能光伏核心及技术不能实现商业化目标,这就使得国内的太阳能光伏发展市场容量狭小,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厂家的产品都是多晶硅电池,产品因价值很高,所以只能用来出口。

我国的太阳能光伏行业属于标准的出口导向型产业,但在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加工的过程中,没有掌握太阳能电池产业链上游的原料及产品核心技术,只能对其进行简要的加工,要想实现新能源产业升级的路径,必须嵌入全球高端价值链产业分工网络,对高级要素进行积累,从而进一步提高太阳能光伏电池产业的加工制造能力,以先进的技术和国外价值链治理方法对产品工艺进行升级和优化,此外,还要对国内的龙头企业技术研发进行鼓励,促进国内价值链分工建设,从而突破全球高端价值链的治理方法。

(二)新信息技术产业的升级路径

在国内许多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产品的核心技术、生产制造和市场规模,三个方面内容和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都存在明显的差距,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新信息技术对我国大部分产业的发展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截止到2010年,新信息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在全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所占的比重达到64.16%,所占的GDP比重达到4.08%。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提升,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我国信息化技术水平的提升使得我国在通信技术、高性能计算机和数字电视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因此,国内市场涌现出一系列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产业集群逐渐形成。总体来说,新信息技术产业使我国工业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新信息技术使得我国企业在技术水平、生产工序和产品市场三个方面都具有了国际竞争力。

新信息产业的升级路径,主要应该表现在全球价值链的治理与控制上,我国的信息技术产业属于混合驱动型全球价值链,因此,采取有效方式对新信息技术产业的全球高端价值链进行控制和治理,加强加工制造环节向全球进行产业转移的力度,才能在极大程度上实现新信息技术的升级目标,促进新信息产业的发展。

(三)环保新材料产业的升级路径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环保新材料产业逐渐兴起,环保新材料产业的市场需求日益增大,在节能环保产业中要注重对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制造技术的掌握。我国的节能环保产业中,应倡导各大企业要以节能减排为主要目标,这样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但目前国内的环保产业关键设备和核心产品生产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国的环保产业多以常规成品产业技术为主,从而出现低技术产品供过于求的情况,一些亟需进行污染治理的设备却没有生产出来,因此,国外的环保设备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在环保新材料产业上,我国的环保材料研发水平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也存在很大差距,其产品大多不具备高性能、高附加值,且环保新材料的科研水平较低,环保新材料产业发展多以消耗国际先进技术为主。

环保新材料产业的升级路径主要是实现先进生产技术和关键设备的加工制造,采取有效措施使得其生产低于劳动成本市场的规模,将全球高度价值链产业分工网络融入到其中,从而实现我国环保产业和新材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还要加大环保新材料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改变传统环保材料的生产技术,对环保新材料进行持续研发,以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

(四)新生物产业的升级路径

新生物产业是一项重要的新兴战略产业,该产业要求企业应该具备较强的技术基础,但目前我国的新生物产业的技术基础和市场潜力还没有完全开发出来,在新生物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使其进行产业升级。我国的新生物产业中涉及的领域较广,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生物工程学、蛋白质工程学、生物芯片和肝细胞等生命科学都融入到现代新生物产业研究中,大批的科技生物成果被应用到生产前期阶段。

我国的生物学、医学和农业等新产业虽然呈现出日益发展的趋势,但我国的生物制造技术却不能满足市场要求,且市场潜力较为低下,要想实现新生物产业的升级目标,必须按照全球高端价值链驱动机制,对新生物产业进行升级,将先进的科技研发手段应用到新生物产业升级路径中,推动新生物产业的进程,逐渐扩大新生物制品的制造规模,实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生产体系的构建,新生物产业的升级路径主要是建立具有核心关键技术和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从而有效完善国内新生物产业价值链。

(五)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升级路径

我国的高端装备制造业要求较高,相关技术人员必须具有专业的生产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业要求企业要具有较高的创造能力和较大的产业规模,并且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将其应用到高端装备制造业中。我国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要包括新能源中的水电、风电、核电产业等,这类产业要求的技术指标较高,其涉及到的相关产业较广。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主要体现,高端装备的设计和制造,是建立在国家经济水平和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基础上,各国都致力于高端装备制造中,因此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升级路径主要就是在产业的核心技术方面不断进行突破。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嵌入全球高端价值链的策略

(一)调整国家政策,使传统产业结构升级转变为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全球价值链驱动的影响下,发达国家在产业生产中不仅注重各产业的完整性和独立性,还注重各产业能不能有效提高产业自身的竞争力,从而有效实现了产业价值链各环节的具体控制。在全球价值链的分工下,我国政府要清楚的意识到国家的经济增长、投资贸易量增加,并不意味着国家的各大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这仅仅是将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分工网络融入到了各大产业中。因此,我国的各大产业应该将全球价值链驱动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础,对国家政策进行调整,使得传统产业结构升级转变成全球价值链升级,也就是说,国家应该更加注重产业的高度化和产业价值链的治理控制,将国家的优势发挥到价值链的特定环节中,并采取有效措施对价值链的关键环节进行优化和控制,从而有效提升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嵌入全球高端价值链的有效措施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充分考虑当前的时代背景,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细致的了解,将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进行有效的调整、优化和升级,并将全球高端价值链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的基础,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二是我国政府应该对相关政策进行调整,加大政府投入、提高补贴和实行税收优惠政策,以此来激励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三是定期对产业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储备专业人才力量,并对知识产权制度进行有效的完善,使得国家以良好的服务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二)战略新兴企业增强发展能力,致力于价值分工网络中核心竞争力提高

在全球价值链产业分工网络的影响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拥有专利、品牌、销售渠道等方面,在全球范围内,战略新兴企业应该致力于价值分工网络中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从而提高企业的价值链整合能力。在全球价值链分工影响下,企业应该意识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性,没有竞争力的产业终将被淘汰掉,因此,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应该建立在全球价值链驱动机制的基础上,并且企业还要将提高价值链分工网络中的核心竞争力当作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对于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内企业,我国政府部门应根据其在价值链中的优势地位,对国内价值链进行治理和控制,加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力度,对于产业中的价值链低端加工制造环节进行全球分工转移,从而提高我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智库作用和控制能力,形成我国企业自身核心价值链分工体系。对于国内的弱势行业企业来说,要将发达国家的价值链分工网络融入到其中,使得企业展品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水平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并不断开发新市场,注重对产品创新能力的引进,从而升级企业的动力机制,使得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水平逐渐向发达国家靠拢。

参考文献:

1.夏春玉,丁涛.全球价值链下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及流通发展战略[J].商业时代,2013.11

2.李煜华,武晓锋,胡瑶瑛.基于演化博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策略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

3.黄启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地位及升级策略[J].经济纵横,2013(8)

4.翟静.全球价值链下的产业集群战略研究[J].商业时代,2013.8

第6篇:高端制造业的重要性范文

产品本身的属性是影响终端选择的重要因素,如产品的重量、体积、保鲜性等,都会影响到渠道模式和终端选择。我们拿啤酒产品来举例,啤酒的渠道选择受其产品属性的影响较大,由于啤酒瓶易破碎、运输成本高,导致低档啤酒产地和销地在空间距离不应太大,而由于退瓶制度和携带不方便,导致低档啤酒的终端一般局限在餐饮娱乐场所和社区的便民店。这些因素导致低档啤酒的终端选择受到限制,终端争夺激烈,如果局限于啤酒产品的现有特性,终端的突围是较困难的。

实际上,科技总是在不断发展的,而产品的属性也是可以改变的,而很多企业的思维却受以前环境所限形成了思维的惯性,只局限于产品的现有属性思考终端的创新,而不是思考如何通过产品属性或包装等因素的变化来扩展终端的选择。

还拿啤酒产品来分析,现在已经有适合装啤酒塑料瓶并发明,只是暂时成本还较高,如果能够改变现有啤酒瓶的限制,并且改变退瓶制度,让任何一个啤酒终端都可以退其他终端卖出的啤酒瓶,那么啤酒产品的终端选择将得到较大的扩展。这可能会改变啤酒的竞争格局。

因此,当企业遭遇终端困境时,要考虑一下这些终端的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是否与产品本身的特点和包装等因素有关?能够通过改变产品特点和包装来解决终端的问题。

误区九:对终端创新成功的标准局限于盈利

企业的最终目的是盈利,对企业行为绩效的考核也容易以盈利指标为主。企业的终端行为也是一种经济行为,也要讲求投入产出,对于终端创新是否成功的标准,很多企业也自然容易采用盈利作为最重要的指标。

企业的最终目的是盈利,但并不表示企业的任何一种活动都要盈利,这里要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短期与长期的关系。也就是说,企业的局部亏损可能是为了整体的盈利,短期的亏损可能是为了能够长期的盈利。在对企业的终端创新的考核中,我们认为,需要认清终端作用的多重性,以终端组合的观点来审视终端的创新。

我们认为,终端的作用不仅仅表现为销售,而应该是多重的。终端的作用可以是销售,可以是形象展示,可以是防御,可以是信息获取,还可以是客情维系等。一种终端可能起到其中的所有作用,也有可能只起到其中的某几种作用。所以,企业的终端策略中往往需要进行多种终端的组合,以使其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那么我们的终端创新中,某种终端的应用,可能是为了发挥终端多种作用中的一种,可能不是盈利。企业应该区别盈利性终端和非盈利性终端,战略终端和战术终端,防御终端和进攻终端等。因此,简单地以盈利性标准是对终端创新进行评价是片面的或者是错误的。

误区十:对终端的掌控一定需要自己亲力亲为

渠道扁平化和市场重心下沉似乎是一个趋势,制造商纷纷跳过中间环节直接面向终端。但是制造商的这种行为却表现出的诸多的局限性,销售费用过高,厂家自有销售机构效率低下,销售队伍庞大,管理混乱等。

其实,从专业化和规模经济性层面来分析,制造商和分销商应该有一个分工的界面,分销商应该有其存在的合理理由和发挥独特作用的领域。一定程度上制造商想要取代批发商直接涉足终端是考虑渠道的控制问题。而这也许是一个阶段性问题,因为现阶段真正综合专业品牌化的批发商较少。

制造商直接渗透流通领域,并且直接面向终端已经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终端的费用越来越高,对制造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制造商在流通领域的专业化水平低,导致流通成本过高,产品竞争力下降。

随着零售业的彻底解禁,渠道资源的供给将会增加,并且会进行整合并不断规范,厂商均衡分工将显现优势。所以厂家应该明确自己的供应链中的位置,明确自身的优势领域,通过有效合作和分工来通过其他渠道力量控制终端,而不一定是完全通过自身亲力亲为来完成。而且即使在终端,终端的工作也可以进行有效分解,通过零售商、分销商和企业销售人员的合理分工协作来完成。

误区十一:终端的创新局限于企业自身的纵向思维

在终端问题上企业往往喜欢从制造商分销商和终端的纵向关系来思考问题,希望从纵向关系设计来获取突破。纵向思维成为企业寻求渠道解决方案和终端创新的主导思维,企业和渠道成员之间的利益机制如何构建?渠道如何扁平化?是否直接涉足终端?分销商和制造商的角色分工体系如何打造?这些方面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制造企业。

合作思维和战略联盟运作模式开始导入今天的企业战略之中,渠道系统能量的增加一方面是来自各方效率的提高,另外一方面是来自系统的整合,而整合则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层面来实现。横向的思维在渠道终端创新中一直以来都受到一定的忽视。

渠道终端是一种资源。渠道终端具有一定的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通过横向渠道终端合作或者租借可以实现终端资源的共享,实现双赢。很多企业自建渠道和销售终端,实现了对渠道的控制,但往往是牺牲了渠道效率和规模经济性,而且也无法满足顾客对不同产品的聚合性需求。因此,不同企业或行业间的渠道资源横向整合为终端创新提供了新思路。联合利华收购涪陵榨菜,松下TCL的渠道合作,普天借道柯达终端等都是这种思维的实践。

企业的终端创新应该突破单纯的纵向思维的局限,寻求互补产品,或者非竞争性可以共享客流的产品,进行捆绑销售或者通过经销商的带货,实现制造商之间在渠道上的横向合作,提升渠道的竞争力。

误区十二:对终端的推力和拉力设计不均衡

形成有效的消费者购买,在终端层面需要两种力:终端商的推力和消费者的拉力。如何合理设计对终端的推力和拉力,如何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市场实现二者的均衡和良性互动是厂家实现终端的有效控制的重要手段。但是,现在的终端争夺中,普遍偏重于对终端推力的强化,但是现在终端的推力已经越来越弱,而且长期通过利润让渡来形成终端的推力是非良性的。过于倾注于终端推力,使终端创新陷入了误区。

终端推力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消费者的非理性和终端商短期利润最大化驱使下使自身角色错位所形成的。消费者对产品不了解,容易听信终端商的推荐,而终端商为了自身短期利益的最大化,而可能推销消费者不喜欢的产品,从而形成了终端的推力。我们认为,在消费者对产品还不熟悉的市场开拓期,通过终端的推力来开拓市场是适宜之举,但是不能掌控消费者的终端推力毕竟是不持久,是非良性的。而通过消费者来制衡终端商,掌控终端商则是一种良性的控制手段,如果制造商的产品能够成为终端吸引客流的中坚力量,那么制造商就等于掌握了一种利润让渡之外的控制方法。当然,消费者市场的拉力塑造也不能完全忽略终端商的推力,不能使终端商丧失积极性。

对于推力和拉力的平衡问题,我们认为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即制造商在分销商和最终消费者身上的每单位利润让渡其边际市场贡献率应该相等。当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原则,要考虑竞争问题,还有阶段问题。在产品的导入期可能更多的通过分销商激烈来启动市场,在成熟期则可能通过消费者刺激来拉动市场,来把控分销商。

误区十三:产品销路出问题就应该加大终端投入力度

当制造商的产品在终端陷入困境,销售不畅的时候,一个很容易得出的结论是:要解决产品终端销售不力,就应该加大终端投入力度。其实,只要我们认真推敲一下就会发现这个逻辑是存在问题的,因为,产品终端销量不力,可能恰恰是因为终端投入力度过大,而导致产品的销售成本过高。因此,认为产品销路出问题就应该加大终端投入力度,是处理终端问题中容易陷入的一大误区。

不同的产品应该有不同的终端策略,也应该有不同的终端投入力度。我们要看制造商的产品的点名购买率多高,是感性消费品还是理性消费品,消费者对产品更倾向于其便利性还是价格,消费者对产品的熟悉程度等这一系列问题的回答才能决定企业在终端上的投入力度。如果一个指名购买率高、理性消费的产品,制造商花巨额费用来做终端陈列,购买最佳的陈列位置,尽可能好的终端生动化是没有必要的。而对一个消费者非常熟悉的产品,通过终端人员推销的方式也是不可取的,只会增加消费者的反感和成本的增加。

而且,从一般的经济学意义上来讲,终端的投入也存在一个边际收益递减问题,投入终端上的费用是随着费用的增加,每单位投入的产出会逐渐降低,因此存在一个拐点,超过拐点后的投入是不经济的。

因此,企业在终端创新中需要认识到:顾客需要什么?我们有什么?投入产出的拐点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回答来确定终端的投入力度。

误区十四:忽视信息技术或过度地依赖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企业的第四种资源,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决不仅仅是信息流程,而是涉及到了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企业终端创新重要源泉。但是,低估和过度依赖信息技术,都是错误的,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估信息技术对企业渠道战略的影响,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是企业终端创新要明确的重要问题。

有些企业认为信息技术对企业和营销环境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信息技术改变的仅仅是信息的传递和处理手段 ,因此,在信息技术上的投入顶多就是购买相关的软件,觉得信息化改造只需要这些就足已;而另有一些企业,则认为信息技术对环境的影响是迅速的和巨大的,电子商务将会得到迅速的普及,消费者的消费手段和消费形态将很快发生彻底的改变。

超前三步死,超前半步活。信息技术的应用进程让很多预言家们大跌眼镜,人们容易低估或者高估信息技术的影响和进展发展。实际上,受电子商务形态冲击的消费者们,绝大多数是处于传统与新经济的过渡阶段,人们并接受和拥抱互联网,但却不会彻底从传统的思维中走出来,电子商务会给人们提供新的选择,但人们的传统习惯在很多方面仍会维持着原有的状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半人马时代。

对于半人马们来说,他们可能会在互联网上了解信息,而在传统的商店里购买产品;他们也可能在传统商店里试用产品,而在互联网上订购产品。互联网带来了便利,但是不会满足人们购物的体验,所以新旧经济形态将会共存,并相互影响。

在企业的终端创新中,企业应该根据电子商务对其目标顾客群的影响作出系统全面的评价,不能忽视或者过度依赖信息技术。

中国营销的传统思维是终端创新的最大误区

中国营销已经进入了其发展的第26年。1979年,在对市场经济不适应和怀疑中,中国企业开始了一条坎坷的营销之路,历经了25年风雨,走到了今天。期间,有困惑,有顿悟,有悔悟。有创业的艰难与心酸,有叱咤风云的威风八面,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造化,也有轰然倒地的悲壮,有扼腕叹息的沉思。

广告、价格、促销、终端我们一路试来,欣喜之后总是悲痛,迷茫!每一阶段总是自以为掌握了营销的杀手锏,领悟了营销的真谛,但在痛定思痛,恍然大悟之后又走入了另一个陷阱。步步坎坷,步步陷阱,今天,中国企业在“终端为王”的喊声中又走入了终端误区。因此,我们认为,终端误区仍然是中国营销思维误区在现阶段的表现形成,要走出终端的误区,需要我们先走出营销的思维误区!

第7篇:高端制造业的重要性范文

一、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战略,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抓手,坚持“企业主体、政企联动、循序渐进、分类实施、创新引领、统筹推进”,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发展高端装备。着力实施智能制造“四大工程”,开展“工业2.0补课、3.0普及”和智能制造示范;着力推进高端装备产业发展“四大行动”,加快传统装备制造业向中高端攀升,积极发展新兴高端装备制造业;着力强化关键要素“四大支撑”,加快铸就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联动发展的先进制造业。显著提升制造的产业层次和发展水平,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提供有力支撑。

(二)主要目标

智能制造投资更加优化。每年新开工工业重大项目中智能制造项目比重达40%以上,工业技改中智能化项目比重达50%以上。

智能制造能力显著增强。到2020年,创成智能车间(工厂)50家以上,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50家以上,重点行业工业机器人密度达150台/万人以上,规上工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5%以上。

高端装备规模大幅提升。高端装备产业产值力争年均增长15%以上,2020年总规模突破2000亿元,占规上工业15%左右,占装备工业30%左右。到2020年招引高端装备重大投资项目40项以上、总投资达600亿元以上。

高端装备技术不断突破。到2020年,研制应用省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零部件100项以上,新增发明专利200件以上,新制(修)订国家及行业标准20项以上。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四大工程,推进智能制造

1.实施关键工序自动化改造工程。通过“技术改造券”每年支持实施400项以上技术改造项目,引导企业数控化换代、自动化普及和机器人替代。通过购置自动化设备、自主研发自动化专机、对现有设备自动化改造等多种方式,实现关键工序自动化。在焊接、切割、喷涂、上下料等高强度、重复性、高危岗位推广应用机器人,实现“机器换人”。到2020年,全市企业关键工序制造设备数控化率达50%以上,工业机器人保有量达3000台以上。[责任单位:市经信委(中小企业局),各县(市、区)和功能区]

2.实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程。依据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分行业引导骨干企业构建研发创新、生产管控、供应链管理和用户服务等6种新型能力。普及推广应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分布式控制系统(DCS)、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产品数据系统(PDM)等信息化管理软件,为实施智能制造积累软件支撑能力。推进机械、汽车、船舶、电子等装备行业着力提高产品研发设计与制造一体化能力和精益生产与敏捷制造能力,化工、医药、食品等原材料和消费品行业着力形成质量、安全、节能、环保的精细化管控能力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追溯能力。到2020年,全市力争新上或完善升级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500家、数字化研发设计与仿真分析软件300家、企业制造执行系统(MES)100家,创成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50家以上。[责任单位:市经信委(中小企业局),各县(市、区)和功能区]

3.实施智能车间建设示范工程。分行业学习借鉴国内外智能制造应用先进企业,针对自动化水平、制造效率、用工数量、产品质量等指标,每年选取不少于50家企业开展“对标找差”,研究探索智能制造新模式。每年确定20家以上企业开展智能车间建设,加速应用智能装备、制造执行系统MES、信息物理系统CPS、工厂物联网等软硬件,大力推动智能制造单元应用、工艺流程连线改造、设备互联互通和基础数据共享,提升车间“人机料法环测”质量六要素的实时优化管理水平。每年分行业举行10场以上智能车间现场观摩推进会,以点带面推广示范。[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各县(市、区)和功能区]

4.实施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工程。围绕研发设计、生产管控、营销服务等关键环节,每年选择50家示范企业,确定50个试点项目,开展互联网应用建设。鼓励机械、电子、船舶等领域重点企业,推广应用图形化建模、快速成型与虚拟仿真等智能化设计系统,建立虚拟化产品开发网络和协同研发设计平台。支持汽车、机械、化工等领域重点企业,应用“设备数据采集器”、电子看板、物联网等技术,将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工业控制系统等进行连接与集成,逐步实现设备互联、数据互换、过程互动、产业互融。促进食品、服装、玩具、工艺等领域企业,建设工业“BTB”电商平台,普及应用在线定制、网络精准营销等新模式。到2020年,创成省级以上制造业与互联网示范试点企业50家以上。[责任单位:市经信委(中小企业局)、商务局,各县(市、区)和功能区]

(二)实施四大行动,发展高端装备

1.实施规模骨干企业对标赶超行动。以打造行业领军企业或单打冠军为目标,每年遴选确定100家以上高端装备重点培育企业,瞄准国内外同行先进水平,实施对标赶超,重点突出数控机床产业,依托省市共建,加快向中高端迈进。到2020年,创新研制100项以上具有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首台套重大装备(生产线)及关键零部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科技小巨人和细分领域“单打冠军”50家以上,着力打造一批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和产品。[责任单位:市经信委(中小企业局)、科技局、发改委、工商局、质监局等相关部门,各县(市、区)和功能区]

2.实施增量项目集聚招引行动。瞄准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精心组织开展“大拜访、大招商、大合作”活动,着力引进产业链龙头项目和补链、强链、扩链的关键项目,一企一策开展招商。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招引先进整车以及发动机、驱动电机、先进变速器、轻量化材料、智能控制系统等核心零部件项目;电子信息产业重点招引智能和微型传感器、超高频和微波射频识别(RFID)、地理位置感知产品、微机电系统(MEMS)等物联网应用所需的专用集成电路产品;机器人产业重点招引知名机器人本体制造及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及驱动器、控制器等关键部件;智能电网产业重点招引智能变压器、智能开关设备、高强度高等级电气绝缘子、高效储能设备、智能终端设备等关键核心设备;智能成套装备重点招引通用柔性制造生产线、智能传感与控制、智能检测与装配、智能物流等装备产品;工业软件重点招引高端装备细分领域嵌入式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和数据管理平台等产品。此外,积极招引与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新能源以及军工等领域相配套的先进制造装备及元器件项目,以及高端医疗设备、智能可穿戴设备、增材制造等领域产品,构建高端装备新型产业体系。到2020年,力争新增产能超百亿元企业1-2家、50亿元-100亿元企业3-4家。[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工商局、经信委(中小企业局)、科技局、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各县(市、区)和功能区]

3.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抓住制约产品质量和性能突破的关键因素,深化产学研合作和技术引进,每年组织实施100项智能制造及高端装备重大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推动实施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战略,重点提升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等基础支撑能力,力争每年申请发明专利50项以上。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规模以上高端装备企业实现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全覆盖。支持重点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及产业化需求方深入合作,建立一批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依托装备类创新平台和行业骨干企业,建设2-3个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提升集成创新能力。[责任单位:市科技局、经信委(中小企业局)、发改委、人社局、质监局等相关部门,各县(市、区)和功能区]

4.实施产业布局优化提升行动。依托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明确重点领域。“十三五”期间,力争建成2-3个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高端装备产业基地。高新区和江都仙城工业园依托部级数控金属板材加工设备基地,打造高档数控机床产业基地;仪征、邗江、江都、开发区等依托部级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打造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高新区、江都高端装备产业园依托粮食饲料机械骨干企业,打造新型农机装备产业基地。到2020年,努力打造10个左右国内先进的特色高端装备专业园区或产业集群。广陵开发区、高邮汤庄工业集中区依托海沃机械及本土骨干企业,重点打造国内先进的精密液压机械产业基地;经济技术开发区、宝应开发区、高邮湖西新区等依托电线电缆和电工电器骨干企业,重点打造智能电网装备基地。同时,进一步规划提升高邮开发区高性能储能装备、丁伙建材工程机械、槐泗硫资源利用装备、真武水处理设备、卸甲电动工具、武坚高电压试验设备、安宜泵阀管件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责任单位:市商务局、经信委(中小企业局)、工商局、科技局、发改委、环保局、规划局等相关部门,各县(市、区)和功能区]

(三)强化四大支撑,完善产业生态

1.强化信息设施支撑。依托通信运营商,加快建设“网+云+端”(工业宽带、工业云和智能终端)的工业信息基础设施和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吸引企业“上云”,降低企业运维成本。加快制造业集聚区光纤网、移动通信网和无线局域网的部署和建设。实施“企企通工程”,推进工业信息基础设施网络与服务“进企业、入车间、联设备、拓市场”,每年新增30家以上应用试点企业。[责任单位:市经信委、通管办等相关部门,各县(市、区)和功能区]

2.强化高层次人才支撑。加快引进和培养掌握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带动制造业高端转型的高层次领军型、技术管理复合型、先进适用专技型和高技能型等四型人才。深化产教融合,鼓励有条件的高校、院所、园区和企业共建智能制造实习实训基地,加快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完善市、县两级人才引培政策和荣誉体系,优先支持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产业领域人才和突出贡献者创业创新。[责任单位:人社局、教育局、经信委、科技局、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各县(市、区)和功能区]

3.强化投融资支撑。鼓励银行在基准利率基础上适当浮动,对智能制造项目和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给予优先优惠信贷支持。鼓励融资担保公司为智能制造项目贷款提供担保,鼓励风险投资基金投向高端装备项目,优先支持高端装备企业上市融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智能装备租赁和融资租赁业务,建立智能装备租赁和融资租赁担保机制。实施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加快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责任单位:市金融办、人行中心支行、银监分局、经信委、财政局等相关部门,各县(市、区)和功能区]

4.强化公共服务支撑。加强与相关领域知名院校所、专业协会、行业联盟等的合作,组建市级智能制造服务联盟和智能制造专家服务库,着力发展一批方案设计、软件应用、检测认证等专业服务化机构,优先支持国内外知名两化融合服务商来扬设立分支机构。依托各类特色产业集聚区,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龙头企业等合作建设智能制造科研服务平台,为企业智能车间(工厂)建设、智能装备研制、“机器换人”等提供全方位服务。[责任单位:市经信委、科技局、质监局等相关部门,各县(市、区)和功能区]

三、组织推进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健全市县联动和部门协同的推进机制。市级层面,由市经信委总牵头,市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全力构建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每年由市经信委会同市有关部门,编制年度智能制造投资改造项目库以及高端装备产业重点培育发展企业名录,引导各类资源要素集中集聚。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市经信委研究制定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产业发展专项考核办法,并牵头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县(市、区)、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评及市级机关绩效管理和综合考评中。各县(市、区)和功能区要聚焦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产业发展,抓紧出台行动计划,建立健全相应工作体系和推进机制,充实信息化、智能化等专业人才,加强园区招商和服务管理专业队伍建设。[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发改委、科技局、商务局、财政局、人社局、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局、质监局、金融办、人行、银监分局等相关部门,各县(市、区)和功能区]

(二)强化政策扶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支持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产业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市级工业和信息化、科技创新和人才等各类政策以及“创新券”、“技改券”、“服务券”等优惠措施,优先支持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设立高端装备产业发展基金,由市财政安排1.5亿元,吸引银行等金融机构参与,前期达到10亿元,对列入国家和省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发展计划的项目予以配套资金支持。同时,引导担保、风投、创投等资源向高端装备产业集聚。各县(市、区)和功能区要加大力度扶持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产业,完善本地相关政策,形成上下联动的政策体系。[责任单位:市财政局、经信委(中小企业局)、科技局、人才办、人社局、发改委、商务局、国税局、地税局、质监局、金融办等相关部门,各县(市、区)和功能区]

第8篇:高端制造业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高端产业;内涵;现状;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 F620 [文献标识码] A

一、高端产业的内涵

“高端产业”一词已经频繁的出现在新闻报道、政府工作文件中,但人们对高端产业的认识是模糊的。已发表的学术论文与著作,对高端产业内涵尚未有统一的定论,同样的,对于三大产业领域的高端农业、高端制造业、高端服务业均没有统一的说法。关于该概念较全面的认识应该是:高端产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传统产业,高端产业是高附加值、高知识(技术)密集、高资本密集、低污染、低能源消耗和高人力资本投入的辐射带动力强的绿色朝阳产业。它需要现代化的信息、科技、知识等要素的基础支撑尤其是创新这个关键要素的持续支撑,能在总体分配中获得更大优势。高端产业是现代产业中的核心部分,不仅处于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更重要的是高端产业能够向其他行业释放出较强的外溢效应,带动产业升级。

在理解高端产业内涵,必须要分清高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产业的联系和区别。高技术产业的范围最窄,仅仅隶属于制造业,是先进制造业的一部分;高新技术产业隶属于高端产业,包括资源与环境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新材料技术、高技术服务业等;高端产业范围更广,不仅包括那些高新技术的产业,还包括对通过产业的改造升级而具备先进性的产业。某一产业可以因为其高附加值、低消耗或知识密集而成为高端产业,但并不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如旅游业和法律服务。

二、国内、外高端产业发展现状比较

我国政府已在许多方面加大了对高端农业、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的支持力度,但是对高端投资鼓励的同时,自身却没有完全具备投资配套环境。我国在产业关键技术和零部件建设方面有竞争力的产品不多;高端人才稀缺;大多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高端品牌意识不强,自主品牌出口和国产品牌走向国际情况太少。加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我国发展高端产业面临情况十分复杂,发展高端产业任重而道远。

国外利用高端技术产品、专利或自主知识产权,抢占或垄断研发、设计和技术服务等高附加值的环节,形成高端市场、高端品牌等优势;将低端的技术和低利润的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或不发达地区,使产业价值链进一步细化,获取高收益。日本主要是以政府的干预推动传统产业的高端化改造,并以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作为基本的发展路线;美国主要从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和政府R&D方面人手,企业积极参与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并积极将高新技术应用于生产全过程,一方面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改造传统产业集群;德国政府制制定系统的、综合的、稳定的政策措施推动传统产业改造转型,并发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及市场三方的积极性,增加资金投入;丹麦和意大利主要通过产业的高度集群化实现产业的高端化。

三、高端产业发展方向

高端产业发展应该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更协调的发展,通过产业间升级和产业内升级,打造适合本地域发展条件的高端产业。绝不能孤立的研究三大产业的高端化,要从产业融合角度审视发展新趋势,研究各次产业统筹结合发展方向。第一产业发展优质、生态、绿色、健康安全高收益又能适合现代都市人消费观念的高端农业,注重农产品的精加工与品牌创造;与第二产业的高端制造业融合,会形成高效的高端设施农业;与第三产业的高端服务业融合,会形成有文化特色的高端农业。

制造业是发展其他相关产业的基础,因此第二产业要着重发展高端制造业,特别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保障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高端制造业不仅会在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石化、纺织、建材等重要工业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使我国的制造业处于国际产业链的高端,还能推动传统农业、服务业向高端农业、高端服务业发展。

找准发展高端服务业的资源优势领域,借鉴国外在高端服务业领域取得的成果和积累的成功经验,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优势,加快完善生产前期创意及研发,中期融资、管理和后期市场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服务环节,培育壮大高端服务产业集群。并主动吸引国内外知名大企业来我国设立总部、研发、采购或销售中心。

四、发展高端产业的对策

(一)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加快产业集群

高端产业的集聚是产业发展规律的表现,传统的产业集聚是同类行业在空间上的集中,高端产业集聚中,生产过程由若干企业共同构成,会使技术、信息、人才、政策以及相关产业要素等得到充分共享,产生1+1>2的协同效应。我国应该积极引导和推动相关产业向产业园区集中,加强以产业链为纽带的产业集群建设,推动资源集约利用和污染集中治理,着力培育一批在自主创新、品牌质量、节能减排、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的世界高端产业集群。

(二)结合自身产业发展基础和区位优势,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

发展高端产业应立足本地经济基础、产业基础、文化环境、制度环境基础之上,发展高端农业还要立足于地形地貌等地理环境基础之上。上海和北京等发达地区拥有更好的发展高端产业的专家及最终消费环境,因此可以直接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大部分地区应选择先发展传统行业业,形成更好的高端产业发展基础。在高端农业发展策略上,城市近郊更适合发展高端农产品加工业,远郊平原发展设施农业,远郊山区主要发展绿色农业、创意农业等。

利用区位优势,积极与周边的地区合作。例如深圳利用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加强与香港在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领域的合作,争取香港金融机构将其金融灾难备份中心、数据处理中心、软件开发中心、培训中心等设立在深圳,使深圳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地位得到不断的增强。

(三)政府引导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高端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统筹规划和大力支持。

1.在规划方面,政府要立足国情,定位高端产业发展的长期规划和短期规划,引导企业找准高端产业的发展方向,防止企业间无序的竞争。鼓励企业(实力足够强)通过国内外品牌的收购、控股等方式,进行跨国并购高端项目。高端产业的产品和服务在销售后,一定要注重提升品牌文化的内涵,加大品牌推广与宣传力度从而构建自主品牌乃至世界品牌。

2.在政策激励方面,掌握产业的比较优势,总结相关产业的发展潜力,及时调整产业政策。鼓励自主创新行为,政府优先购买本国的高端产品和服务,对自主创新进行贴息贷款,税收减免或奖励;制定相关法律加大对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等的规范和保护力度。高端产业风险高、投资回报期长,企业通过传统渠道获得支持的可能性相对较低。政府应设立高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培育龙头企业,对有发展前景的项目给予支持。积极吸引国内外社会资金注入高端产业,设立风投基金,使高端产业发展持续增加资金投入。通过贴息、补贴、担保等手段为高端产业项目提供信贷支持,对给予高端产业贷款的金融行业,政府对相应的金融机构给予税收优惠。鼓励保险机构参与到高端产业发展战略中。

3.在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充分重视并利用国家产学研合作政策,建立高端人才培养基地,加大对企业和高校中拔尖人才、高技术人才,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和奖励(可对高端人才给予个人所得税方面的优惠)。同时引进国外高端人才,改变高端人才稀缺的现状。

(四)健全配套支持体系建设

1.完善高端产业建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商务条件,办公楼,交通等。

2.鼓励提供职业化、专业技能培训的高端培训机构的发展。

3.高端产业特别是高端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资源和数据,企业在借鉴国外发展成果与经验的同时,通过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来进一步完善高端产业的信息数据库,促进高端产业信息的分享。

(五)选择自主创新或吸引国际投资发展高端产业

发展高端产业可以选择两种方式:一是直接创立高端产业;二是对传统产业进行高端化改造。这两种方式都可通过有两种途径达到:一种是自主创新或利用自主创新成果及先进产业理念建立高端产业或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另一种是通过吸引国际投资(包括资金、先进技术、产业理念生产流程等),实现高端化。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结合市场需求,防止出现产能过剩(如光伏玻璃)。选择发展方式时要注意把握自主创新方式必须建立在有雄厚的产业基础之上,必须有健全的创新机制;吸引国际投资会比自主创新进程快的多,但是吸引国际投资一定要防范成为高端产业的低端代工者。

[参 考 文 献]

[1]牛勇平,肖红.高端产业相关研究评述与展望[J].经济学动态,2012(2):84-85

[2]隋映辉,毛佳.产业转型与高端战略运作[J].科学学研究,2007(2):69-72

[3]韩振华,王崧.国外产业高端化发展经验借鉴研究[J].特区经济,2009(5)

第9篇:高端制造业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制造业;增长方式;发展战略;思路

一、转变制造业增长方式的紧迫性

目前, 我国制造业已有较好基础,并已成为世界制造大国,工业增加值居世界第四位,约为美国的1/4、 日本的1/2, 与德国接近。产量居世界第—的有80多种产品。然而,我国制造的多是高消耗、低附加值产品,大量产品处于技术链和价值链的低端。在代表制造业发展方向和技术水平的装备制造业,我国的落后状况尤其明显,大多数装备生产企业没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同时,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偏低,许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仅及美国、 日本和德国的1/10,甚至低于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这一差距,尤其明显地表现在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上。在此条件—卜,我国制造业不能继续在技术链低端延伸,不能依靠高消耗获得更多低附加值产品,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制造业运行, 转变制造业增长方式。

二、转变制造业增长方式必须发展现代制造技术

产品技术链,没有一个固化的定式,但总是由低端向高端发展。近年,它正伴随着现代制造技术的进步不断向高端延伸。目前,制造业技术链高端几乎被现代技术垄断,处于技术链高端的产品几乎都是由现代技术制造出来的。所以,要转变我国制造业增长方式,必须抓紧发展现代制造技术,通过现代技术促使制造业及其产品向技术链高端延伸,以便降低技术链低端产品的比重,相应提高技术链高端产品的比重。

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之际,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生物技术、高分子化学工程技术、新型材料技术、原子能利用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和海洋开发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以计算机广泛应用为基础的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与高新技术及传统制造方法结合起来,便产生了现代制造技术。

现代制造技术,保留和继承了传统制造技术的产品创新要求,如增加现有产品的功能,扩大现行产品的效用:增多现有产品的品种、款式和规格:缩小原产品的体积,减轻原产品的重量:简化产品结构,使产品零部件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提高现有产品的功效,使之节能省耗等。但是,现代制造技术,在制造范畴的内涵与外延、制造工艺、制造系统和制造模式等方面,与传统制造技术均有重人差别。

在现代制造技术视野中,制造不是单纯把原料加工为成品的生产过程,它包括产品从构思设计到最终退出市场的整个生命周期,涉及产品的构思、构思方案筛选、确定产品概念、效益分析、设计制造和鉴定样品、市场试销、正式投产,以及产品的售前和售后服务等环节。

在现代制造技术视野中,制造不是单纯使用机械加工方法的生产过程,它除了机械加工方法外,还运用光电子加工方法、电子束加工方法、离子束加i:方法、硅微加工方法、电化学加工方法等,往往形成光、机、电一体化的工艺流程和加工系统。

三、发展现代制造技术的重点方向

现代制造技术正在朝着自动化、智能化、柔性化、集成化、精密化、微型化、清洁化、艺术化、个性化、高效化方向发展。为了转变制造业增长方式,促使制造业向技术链高端延伸,我国宜着重发展以下现代制造技术。

(一)以纳米技术为基础的微型系统制造技术

“纳米”是英文nan。meter的译名,是一种度量单位,是十亿分之一米,约相当于45个原子串起来那么长。 纳米技术,表现为在纳米尺度(0.1nm到100nm之间)内研究物质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以及把它应用于实际的技术。其基本含义是在纳米尺寸范围认识和改造自然,通过直接操作和安排原子、分子创造新的物质。纳米技术以混沌物理、量子力学、介观物理、分子生物学等现代科学为理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和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核分析技术等现代技术为操作手段,是现代科学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纳米技术主要包括:纳米材料学(nanomaterials)、纳米动力学(nanodynamics)、纳内米电子学(nanoclectronics)、纳米生物学(nanobi010gy)和纳米药物学(nan。pharmics)。就制造技术角度来说,它主要含有纳米设计技术、纳米加工技术、纳米装配技术、纳米测量技术、纳米材料技术、纳米机械技术等。以纳米技术为基础,在纳米尺度上把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有机融合起来,便产生了微型系统制造技术。

自从硅微型压力传感器,作为第一个微型系统制造产品问世以来,相继研制成功微型齿轮、微型齿轮泵、微型气动涡轮及联接件、硅微型静电电机、微型加速度计等一系列这方面的产品。美国航空航天局运用微型系统制造技术,推出的一款微型卫星,其体积只相当于一枚25美分的硬币。

微型系统制造技术,对制造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已在航天航空、国防安全、医疗、生物等领域崭露头角,并在不断扩大应用范围。

(二)以电子束和离子束等加工为特色的超精密加工技术

超精密加工技术,一般表现为被加工对象的尺寸和形位精度达到零点几微米,表面粗糙度优于百分之几微米的加工技术。

这项技术包括超精密切削、超精密磨削、研磨和抛光、超精密微细加工等内容,主要用于超精密光学零件、超精密异形零件、超精密偶件和微机电产品等加工。

电广束、离子束、激光束等加工技术,通常出现在超精密微细加上领域,用来制造为集成电路配套的微小型传感器、执行器等新兴微机电产品, 以及硅光刻技术和其他微细加工技术的生产设备、检测设备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超精密加工技术,在超精密加工机床等设备、超精密加工刀具与加工工艺、超精密加工测量和控制,以及超精密加工所需要的恒温、隔热、洁净之类环境控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超精密加工技术投资大、风险高,但增值额和回报率也高得惊人。近来,发达国家把它作为提升国力的尖端技术竞相发展,前景非常好。

(三)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前提的省耗绿色制造技术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