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茶文化中的哲学思想范文

茶文化中的哲学思想精选(九篇)

茶文化中的哲学思想

第1篇:茶文化中的哲学思想范文

关键词:中国茶道;哲学;思想

中国茶道不断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充当着不可取代的角色,中国茶道对“儒、释、道”三家思想有集中体现,中国茶道的哲学思想也同样是在这三种思想基础之上孕育发展起来的。研究中国茶道中所蕴藏的哲学意蕴,不但对中国茶道能够做出更加全面的认知,对中国茶文化内涵的系统化发展也有着巨大意义。

1茶道思想概述

茶文化起源于我国上古时期,在唐代兴盛,在宋高度普及。我国人民自古以来都有饮茶的习惯,茶文化在我国有着4700多年的历史,可见茶文化的底蕴深厚。值得一提的是,茶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其思想内涵与教育之间有着很多共通之处,茶文化最开始的兴起,得益于文人雅士的推崇,所以说在当今高校教育中引入茶文化,从茶文化角度来说是一种传承和发扬,从教育角度来说,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修养,是奠定学生未来学习以及工作良好心态的手段,也能够把帮助学生完善人格,树立更加积极、正面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翻滚,我国茶道精神也被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现代众多茶文化爱好者对中国茶道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且大部分的学者认为现代茶道精神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和”,它与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相契合,具体来说这个“和”可以理解为“和谐”,也可以立即为“天、地、人三者合一”,象征宇宙万物的和谐统一,而这种“和”的精神,在当代的内涵十分广泛,包括祥和、共和、人和、政通人和以及内和外顺等等,所以说一个“和”几乎涵盖了茶道中的各方面思想,也包容了“敬、怡、真”等内涵,将其作为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也不为过。

2中国茶道哲学思想分析

2.1茶与“和谐中庸”文化理念的精神契合

茶文化中的“和”思想贯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血液中,在《说文》中对“和”有这样的解释:相应也,也就是相互合适的,相互协调、不冲突的意思。儒家思想以“和”为主,“和”的思想在自然、社会以及人生的各个方面都适用,万物调和、万事兴和,才能够促进一个国家的“风调雨顺”,一个民族的“兴旺发展”,“和”是理性的,是一种节制,一种气度,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也是儒家思想的体现,在唐宋时期,茶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发展,因此“和谐”思想也开始在中国更多的领域达到体现。中国的茶,不管是自然属性,还是社会功能,都具有“和谐统一”的哲学思想。首先,从自然属性来看,不管是茶的生长环境,还是采摘时间,都提出了“和”的理念。茶树,最适合在“阳崖阴林”地带种植,将就阴阳和谐,在最合适的时间,进行种植,才能够获得最好的效果。在整个茶事过程中,从茶器到饮茶的礼仪,都有一定得动作要领,无不体现儒家的电压风韵以及中和之道。茶是温和的,色香味能够为人不同感官带来不同的享受,在和谐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功能方面,茶成为了维系人类情感的手段,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基础,一杯热茶,人们思维能够得到有效沟通,情感也能够获得交流,这就是一种不冲突、不狂躁的理想社会境界。而中国茶文化经过千百年来的发展,早已将中华民族的独特处事观融入了其中,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将就以和为贵,崇尚和平。中华民族是从封建社会,逐渐走入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与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密不可分,中国不仅对外坚持和平,对内也在倡导营造和谐社会,提成“求同存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都是和平相处,公平、公正的,文化上同样如此,中国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有强大的包容性,在日常生活中,人民也总之不自觉的寻找这种“和谐”的生活之道,从宏观角度来看,个人的分庭抗礼,是不被认同和提倡的,这与中国人整体思维有直接关系。相对来说,西方人比较喜欢使用法律,喜欢打官司,而中国人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是不会选择“伤和气”的。在个人价值追求上,茶文化经过了历代文人的推崇和渲染,为提升到了一个精神领域。茶在操守,励志以及雅致方面,都被历代茶人所推崇,茶是圣洁的,是包容的,是不可侵犯的。茶的精神也不会因为世事变迁而受到影响,同样的,拥有茶一样品质的人,也不会因为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自我,朴素纯真,不哗众取宠,才是中国人所追求的和谐统一与真善美,这就是人生哲学的最高境界。

2.2茶与“天人合一”思想的会通

从“天人合一”的角度分析,中国哲学中的宇宙观,就是生生不息、大化流行。中国的哲学家在研究宇宙的时候,会将宇宙与人生结合在一起,这是一种“统观”,“会通”的方式,将目光放在了天地人我都在不同系统中,认为宇宙中的各个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因此,中国哲人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与人、天道与人道是相通的,能够达到和谐统一。西方人认为,自然就是人的外在世界,是独立存在的。但是中国哲人却认为,自然与人是不能分割的,古人总是将情感融入景色描写中,茶与宇宙精灵都是相通的,这就是茶的清、雅之性,饮茶同样需要在一个幽静、雅致的环境和心态下,从忙碌的生活中跳脱出来,摆脱生活的枷锁,这样身心才能够达到解放,才能够感受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国有很多文人雅士在现实生活中不得志,也会将自己的理想寄托于自然山水以及品茶中,想要在这个过程中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苏轼,苏轼一生坎坷,但是性情却十分豁达,陆游、辛弃疾同样钟爱茶文化,并将自己难以抒发的报国之情融入到了品茶的意境中,从中寻求精神的寄托。在当代社会中,物欲横流,人们的生活节奏越加快速,争名夺利,使人身心疲惫,同时很多违背道德行为也不断出现,这些行为不仅违背了诚信原则,也威胁到了同胞礼仪。在研究茶道哲学,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应该重点普及茶文化思想,通过文化熏陶,感染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使人们能够不断反省自己,理性的思索人与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2.3“茶禅一味”的思想

中国茶道的创建与发展,都是从僧侣开始的,因此茶道中最突出的文化思想内涵,就是“禅”,中国茶道的“禅”的思想不仅在中国产生了悠久的影响力,同样影响了其他国家的茶道哲学形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日本,日本的僧人从中国寺院中将茶种以及种茶的技术带回了日本,因此日本茶道的源头是中国寺院。村田珠光从日本高僧一休宗纯那里获得一张中国宋代著名禅师圆悟克勤的墨宝,从这张墨宝中,他参出了“禅茶一味”的境界,此后将其不断发展起来,并作为日本茶道文化的主要标志。而最早的“禅茶一味”的源头当然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茶圣陆羽本身就是生长于寺院,在他接触了茶道之后,开始逐渐将自己耳濡目染的禅学融入到后来的创作中。禅茶一味的思想基础是,茶学研究者都认为茶与禅两者有相通的部分。从外在分析,禅宗是坐禅,坐态要端正,头背要直,坐禅过程中内心要宁静,放弃一切凡尘俗世,专注一致。这样一来很容易出现疲倦的感觉,而茶能够使人清醒,具有生津、消除疲劳的功效,参禅的时候,饮一杯茶,能够达到相互调节,相互补充的作用,能够帮助人们更加轻松的完成坐禅。而从内在分析,两者都是源于主体的感受,饮茶要讲究心平气和,参禅同样也是如此。另外,禅宗讲究从心,发自内心去体悟佛性,使人顿悟,使人精神能够达到升华,这是一种超越了逻辑分析、推理的理性思维,能够消除主客、内外物之间的界限,达到天人合一。因此,茶道哲学中“禅茶一味”的思想也被传承下来,茶好似一口心泉,饮者能够精华心灵,回归平静与朴素。

2.4品茶与“乐道”思想

乐道,是人对精神层面、物质层面的美好追求。品茶,茶滤不过三,品之则先苦后香,通神醒智,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安逸的思考氛围,打破凡尘的影响,寻找到人生的大智慧,从而为自己的发展提供更好的计策。而这点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事业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相一致,二者虽是不同的文化种类,但最终的目的都是帮助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提供智慧支持,促进事态变化的良性发展,可谓是虽相差千里,却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沏茶、赏茶、闻茶、品茶等习惯展示出了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文化现象。在社会不断演变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茶文化的内容不断充实和丰富,并展现了极为强大的包容性,各民族的风俗与生活习惯等不断融入茶文化中,进而形成了不同民族,不同类型的中国茶文化。但是必须要明确的是,单纯的种茶、饮茶不能够代表茶文化的形成,它们只是为茶文化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前提条件,在种茶、饮茶的过程中不断的融入文化内涵才能够形成茶文化系统,我国古代文人对茶非常关注,在生活中注重精神享受,在茶具,饮茶方面都十分讲究,中国的茶文化融合了众多门派的思想,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与人文精神,如果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比喻为种子,那么茶文化则所发挥的就是土壤的作用,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构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和基础,是社会主义特色文化得以发展与壮大的根基和传播途径。结束语茶道哲学是中国社会以及中国人民长久以来的生存之道,其中的“儒、释、道”思想融进了华夏子孙的血液,小到生活工作、大到治国齐家,茶道哲学都随处可见。传承和发扬中国茶文化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各种茶学思想,是每一位华夏子孙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陈文华.论中国茶道的形成历史及其主要特征与儒、释、道的关系[J].农业考古,2012(2):46-65.

[2]密小华.儒家的“中和”哲学与茶道精神[J].学习与实践,2014(4):158-160.

[3]王祖远.茶道中的和静怡真[J].蚕桑茶叶通讯,2010(5):38-40.

[4]李丽施.中国茶道中的道家理念研究[J].茶叶,2015(4):256-259.

第2篇:茶文化中的哲学思想范文

1中国传统茶道思想与廉政文化的渊源

中国传统茶文化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所生成的文化和社会现象,涵盖与茶相关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诸如:茶叶种植、茶叶制作加工、饮茶习俗、饮茶的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价值理念等,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极其讲究茶文化中的茶叶、茶水、茶器具、饮茶环境等,还极为推崇饮茶者的文化艺术修养,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在中国传统茶文化之中,兼容并蓄中国古代儒家、道家、佛家三家的思想精粹,在茶文化中的茶道思想可以归纳为“廉、美、和、敬”,并以儒家思想的“和”为核心,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茶礼、茶道、茶宴、茶风茶俗等,较好地传递出以茶健身、以茶养性、以茶修行、以“茶”育德的功能和效用。在中国传统茶文化的茶道思想之中,其“廉、美、和、敬”的茶道思想与我国的廉政文化有不谋而合之处,其中:“廉”主要是指品茗者品性的廉洁清白;“美”主要是品茗者对于洁其身,而正其心的追求;“和”则寓意中国传统哲理中的“天人合一”的哲理思想,追求天和、地和、人和的完美境界;“敬”品茗者在饮茶时的茶礼、茶风茶俗等。在茶道思想的表述之中,流露出中国传统哲学的“清静、淡泊、内省、修身”的思想和追求,对于人们的性情的熏陶有极大的裨益,同时,在茶道思想的追随和引领下,还可以使品茗者达到陶冶情操、袪除杂念的功效和目的。由此可见,中国传统茶道思想推崇清正、俭朴,显现出与廉政文化的高度统一性和契合性。几千年来,人们流传了诸多与“茶”相关的廉政格言,如:“一杯清茶问今古,两袖清风为苍生”、“茗溢芳醇满天地,人修廉洁和乾坤”等,流露出中国古代社会流传下来的良好风尚和习气。早在春秋时期,在《晏子春秋》一文中,就有“以茶为廉”的表述,讲述的是春秋时期的齐国宰相晏婴以茶为廉,饮食节俭。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之中饮茶之风流行,推崇清廉之风,提出了“以茶养廉”的风尚,士大夫们相互宴请之间都以茶和果品相敬,以示为官清廉、勤政爱民之意。陆纳就以俭德而为世人所称赞,被誉为“恪勤贞固,始终勿渝”南朝的齐武帝也曾下诏,要求自己亡故之后只要供以果饼和茶饭即可,如此品行难以可贵。明代君主朱元璋体察民情,深知民间疾苦,不再要求地方向朝廷贡奉龙凤团饼贡茶,而改变为贡奉芽茶,成为了以茶着手、反奢亲民的改革举措。由此可见,在我国不同时代中的“以茶养廉”、“以茶崇俭”的风尚,对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在追溯“茶”与“廉”的渊源之中,我们可以看到茶文化也是我国廉政文化的不可忽视的元素。

2“茶廉”文化对于我国廉政文化建设的意义

中国传统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在历史的积淀之中逐渐形成了内涵丰富、哲理深邃的“茶廉”文化,在“茶廉”文化的思想之中,倡导性本清净的思维方式,秉持以德服人的政治哲学,讲求顺世直心的处世之法,推崇止恶行善的价值取向,主张善待百姓的平等之心,遵循淡泊乐观的处世原则,信守慎独节俭的人生信条,修炼反躬修己的道德品性。

2.1传承传统茶道思想,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

中国传统茶文化以儒家文化和哲理思想为核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需要加以保护和传承,并充分发挥出中国传统茶文化的“茶廉”思想,利用其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文化精神和品质,培育人们出自内心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加强对人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知行合一的方面入手,使中国传统茶文化的茶道思想、“茶廉”文化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积极的爱国主义行为。

2.2丰富廉政文化内涵,构建中国特色廉政文化

在中国传统茶文化的茶道思想和“茶廉”文化的发展进程中,我国廉政文化建设的内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此同时廉政文化的理论也得到了充实和完善。可以说“茶廉文化”代表着中国的先进文化形态,具有独树一帜的道德感染功效和德育教化功能,对于我国公职人员及社会其他成员的思想廉洁培养意义重大,在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文化体系中,应当发挥“茶廉文化”特殊的作用和应有的价值。

2.3打造独特茶文化品牌,践行廉政文化建设

在我国廉政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可以结合具有独特风格的“茶廉”茶文化品牌,利用其茶文化资源、禅文化的地缘优势,打造具有独特地域风格的“茶廉”文化品牌,挖掘不同区域的茶道精神元素,更好地实践廉政文化建设,助推地域经济的特色化发展,使之成为具有现实意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3中国传统茶道思想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创新应用

中国传统茶文化源远流长,内蕴深厚的哲理思想,其中就包涵有“以茶养廉”、“以茶崇俭”的思想观点,我们要将中国传统茶文化的茶道思想与中国的廉政文化建设相融合,进行创新的尝试和探索。通过对茶文化的大力弘扬和倡导,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我国的反腐倡廉建设,实现廉政文化建设的全面创新和突破。

3.1开辟“茶廉”文化主题宣传教育

在我国的廉政文化建设中,要以茶文化主题宣传教育为主线,纪检监察部门可以在企业群体之中,联合开辟“清风园”廉政文化教育园地,向所有管理干部和职工群众宣传中国传统茶文化精髓。让社会公民了解茶文化的茶道精神,深入探寻茶道中的“廉、敬、和、美”的思想内涵,明晰茶道思想与中国廉政文化的历史渊源,充分地实现茶文化与廉政文化的融合,将“茶廉”文化深入透彻地向职工、干部宣传,使之成为人们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

3.2创设多样的“茶廉”文化主题活动

在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之中,要开展丰富多样的“茶廉”文化主题活动,要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和工作实际,结合职工群众喜爱的文化活动形式,开展以“茶廉”文化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如:“茶之清”文化专题表演、“茶之静”文化感悟演讲、“茶之淡”文化修养实践、“茶之雅”文化艺术创作、“茶之洁”文化辩论活动等,通过这些不同形式的竞赛活动,营造出良好的以茶说事、以茶传情、以茶育人的气氛,极大地激发干部职工的学习热情,积极地融入到“茶廉”文化主题活动之中,于潜移默化中陶冶了性情,修炼了内心,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3倡导“茶廉”文化来抵御糖衣腐蚀

在中国传统茶文化之中,融合了古代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哲理精髓,也形成了“禅茶”文化、“茶廉”文化,它们与中国现代廉政文化建设有不谋而合之处。具体表现为:(1)要在党员干部中倡导和学习“茶廉”文化,形成自我本性清静的思维方式,摒弃权钱、名利的欲望追求。(2)引领政府部门官员学习“茶廉”文化的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感悟其中的立德见解,更好地在社会普及和推行。(3)引领干部职工学习和培育自己顺世直心的处世之法,要拥有一颗堂堂正正之心和庄严的浩然正气。(4)培养职工群众止恶行善的价值取向,重视自我对内心的调和,要能够明辨善恶,学会自律。(5)教育政府官员应当具有善待百姓的平等之心,要修身自省。(6)培育人们淡泊乐观的行为准则,尤其在现代节奏较快的形势下,要避免不良情绪对于自己身心健康的影响。(7)培育职工群众生成慎独节俭的生活信条,坚守社会主义道德信念,反躬修己,提倡节俭。

3.4以“茶廉”文化促进廉政建设

政府要将茶文化与地方产业相融合,以茶文化促发展,协助地方企业进行茶工艺、茶旅游、茶博物馆的宣传和策划,使茶文化的品牌建设与廉政文化内容充分融合,使之成为我国廉政文化的宣传载体,倡导“人生当如茶,清廉胜浮华”的消费理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茶文化与廉政文化建设的层次。

4结束语

中国传统茶文化底蕴丰富、哲理深厚,在茶道思想与我国的廉政文化建设充分融合的过程中,我们要大力倡导“以茶养廉、以茶明廉、以茶敬廉、以茶促廉”。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营造茶文化与廉政文化建设的氛围,创建承载廉政文化意蕴的品牌,更好地发挥“茶廉”文化的道德培育作用和功能,实现茶文化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创新。

作者:潘忠倩 单位:贵州省中共黄平县委党校

参考文献

[1]郝身沛,魏建克.论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理念的发展与创新[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6(6):1-5.

[2]李瑞河.平民茶礼品廉政伴手礼[J].茶世界,2014(2):68-69.

[3]庹庆胜.以茶文化理念促廉政促发展[N].金融时报,2013-12-06(010).

[4]王庭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5]杨诗琪.“茶”与“廉”面面观[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1-04-05(004).

第3篇:茶文化中的哲学思想范文

关键词: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

前言

茶文化是人们在对茶的认识、应用过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融汇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丰富知识,人们进一步认识了茶性,了解了自然;另一方面又融汇了儒、佛、道诸家深刻的哲理,人们通过饮茶,明心净性,增强修养,提高审美情趣,完善人生价值取向,形成了高雅的精神文化。饮茶作为人的生理需要和生活方式转化为生活情趣与精神追求,不仅体现出人与人、人与茶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也完美地展现了人的人生价值观。

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包括人生的目的,怎样做人以及怎样实现个人价值等方面的看法。这种价值观,是人们通过茶事活动,在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中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它既反映出了人的本质,又揭示出了人与自然、与社会诸方面的关系。具体地说,包括了人与自我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的思想,与生产生活实践相依托,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与人文和历史相伴随,贯穿于茶文化发展的历程,形成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分析和研究中国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思想,对我们进一步了解茶文化的历史,理解茶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中国茶道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与茶文化精神是一致的。就其要义来讲,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重德——摆正人与自我关系的准则

重德,是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中最基本的内容。讲究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是历代茶人崇尚和追求的目标,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内涵。而茶德的树立,既是茶的自然特性的显现,又是茶人精神的流露,同时又是茶人所确立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首先,茶性蕴含着茶德。茶品即人品。茶品是指人们在对茶的认识中提炼出来的象征性品貌,陆羽在《茶经》一之源开宗明义地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被称为嘉木,是因为茶的生长、体型、特色和内质等具有刚强、质朴、清纯和幽静的本性。茶树生长在山野的烂石、砾壤或黄土中,仍不失坚强、幽深;茶叶凝聚阳光雨露的精华,其“性洁不可污”;茶汤晶莹清澈,清香怡人,给人以智慧和幽雅的韵致。茶性与茶品相联系,无喧嚣之形,也无激扬之态,茶性与茶品这些自然的本质特征渗透到人们生活领域,表现在人对生活的一种理解,一种静观,一种品鉴,一种回味;延伸到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则是一种境界,一种理念,一种智慧,一种品格。因此,重德观念的形成,源于茶的自然本性。

其次,茶德是茶道的灵魂。在茶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人们对茶德早已确认,并崇尚备至。陆羽在《茶经》提出的“精行俭德”,说明茶的美好品质应与品德美好之人相配,这是最早确立的茶德标准,也是中国茶道的精神所在。到了后来,唐代刘贞亮对茶德的阐述则更为具体:以茶散闷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行,以茶可行道。在当代,王泽农,庄晚芳等茶学专家,对茶德都作了深刻的注解。王泽农先生认为,茶道的本质精髓应该是“德”,德是天地的属性,天性、人性、茶性乃共性所在也。庄晚芳先生提出了“廉美和敬”为核心内容的茶德,他认为“廉俭”可以“育德”,以一杯清茶来推行清廉与勤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茶德的树立和推崇,不仅为中国茶道形成奠定了基础、丰富了内容,而且也为茶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明确了方向。

第三,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如前所述,中国茶道,很大程度上是在树立茶德的基础上创立的。尽管目前人们对茶道的论述,各执己见。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茶道讲求的是精神内涵。中国茶文化继承了儒、佛、道的精义,把饮茶等茶事活动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茶的品饮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洗礼和人格上的澡雪,这就是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中国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茶人精神推动了茶道的发展。被人们尊为茶圣的陆羽,幼为弃儿,长于佛门,一生不仕,致力于茶事研究,他常脚着芒鞋,独行野中,采茶觅泉,品茶鉴水,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和对理想的追求,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为推动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陆羽的一生,不羡官爵,不慕名利,甘愿荒餐野宿,栉风沐雨,始终生活在人民大众之中,他这种牺牲自我,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以及勇于吃苦、善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既是茶人精神的充分体现,也是中国茶道关于人的人生价值思想的完美表达。

二、尚和——协调人与他人关系的宗旨

茶道中“和”的基本涵义包括和谐、和敬、和美、平和等等,其中主要是和谐。通过以“和”为本质的茶事活动,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茶文化关于“和”的内涵既包含儒、佛、道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人们认识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同时也是评价人伦关系和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

第一,“和”是中国茶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茶道是在吸收儒、释、道三教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三教对“和”的阐释各不相同,但“和”则是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理念。儒家推崇的是中庸之道,《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大道也。”指出了“和”与“中”的关系,“和”包含中,“持中”就能“和”。因而儒家提倡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必须节制而不放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亲和自然,保护自然;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倡导“礼之用、和为贵”。佛教中的“和”提倡“父子兄弟夫妇、家室内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并强调“言色相和”,这是一种舍弃根本的“和”。特别是在茶道中的“茶禅一味”强调,人如果要脱离苦海,就须六根清净,明心见性。禅茶是僧侣们通过品茶品味人生,这是“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致清导和”“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和”表达了人们崇尚自然、热爱生命、追求真善美的理念。总之,儒、释、道三家关于“和”的哲学思想贯穿于茶道之中,既是自然规律与人文精神的契合,也是茶的本性的体现,同时也是特定时代的文人雅士人生价值追求的目标,如儒家基于治世的机缘,佛家则是缘于淡泊出世的操节,道家又赖于尊人贵生的精神等。

第二,“和”是人们认识茶性、了解自然的态度和方法。茶,得天地之精华,钟山川之灵秀,具有“清和”的本性,这一点,已被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所认识。陆羽在《茶经》中关于煮茶风炉的制作所提出的“坎上巽下离于中”与“体均五行去百疾”,是依据“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哲学思想提出来的。陆羽把茶性与自然规律结合起来,表达了“和”的思想与方法。煮茶时,风炉置在地上,为土;炉内燃烧木炭,为木、为火;炉上安锅,为金;锅内有煮茶之水,为水。煮茶实际上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达到平衡的过程,煮出的茶汤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另外陆羽还对采茶的时间、煮茶的火候、茶汤的浓淡、水质的优劣、茶具的精简以及品茶环境的自然等论述,无一不体现出“和美”的自然法则。

第三,“和”是规范人伦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价值尺度。中国茶文化对于“和”精神,主要表现在客来敬茶,以礼待人,和诚处世,互敬互重,互助互勉等。通过饮茶、敬茶,形成了茶礼、茶艺、茶会、茶宴、茶俗以及茶文学等多种茶的表现形式,而实质内容则是以茶示礼、以茶联谊、以茶传情,而达到的目的则是以茶健身,以茶养性,以茶表德。

客来敬茶,以茶示礼,既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礼节。人们通过敬茶、饮茶、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之间的友情。这种习俗和礼节在人们生活中积淀,凝炼和阐发,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处世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现在人伦关系与人际行为上,就是以和谐、和睦、和平为基本原则,来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平衡。如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诚信、宽厚、仁爱待人是为了“和”;遇到矛盾时,求大同、存小异,这是一种“和”;在激烈的竞争中,坚持平等、公开、公正的原则,也是一种“和”;对待纷繁、浮躁的世俗生活,要求平心静气,则是另一种“和”。

总之,茶文化崇尚以“和”为目标的价值取向,对于建立团结和睦、和诚相处、和谐一致的人伦和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崇俭——处理个人与民族及国家关系的基础

崇俭,就是倡导勤俭、朴实、清廉的个人思想品德与社会道德风尚。以茶崇俭、以俭育德,既是中国茶道精神的精义,也是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重要思想内容。

茶在守操、养廉、雅志、励节等方面的作用被历代茶人所崇尚。陆羽在《茶经》中追述了自神农至唐代诸多有关饮茶的名人轶事,其中不乏以茶崇俭的例子。如齐国的宰相晏婴以茶为廉,他吃的是糙米饭,除少量荤菜,只有茶而已。晋代的陆纳以茶待客,反对铺张,不让他人沾污了自己俭朴的清名。桓温以茶示俭,宴客只用七盘茶和果来招待。齐武帝在遗诏中说他死后,只要供上茶与饼果,而不用牺牲,并要求天下人无论贵贱,都按照这种方式去做。如果说这些以茶崇俭的例子只是对廉俭之风的追求,那么陆羽崇俭的思想,则更多地表达了自己匡时济世的政治向往和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

陆羽对煮茶的锅,要求用生铁制成,如果用瓷、石则不耐用,如果用银制,则“涉于侈丽”,这种观念仍然是崇俭。而他在风炉上铸上“伊公羹、陆氏茶”和“圣唐灭胡明年铸”的字样,是陆羽用自己的茶比伊尹治理国家所调之羹,来说明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至于风炉的铸造时间,标明是在唐代平息安史之乱第二年铸造的,表明了陆羽对国家兴亡的关注,同时也寄托了茶人积极入世,以身许国的高尚情怀。

陆羽一生勤奋好学,俭朴处世,他不求仕进,不成家,却成就了《茶经》。他虽身为闲云野鹤的隐士,但却处江湖之远亦忧其民。在安史之乱时,他写的《四悲诗》,就是对人民的痛苦有所感触,用悲愤的泪水写成的。

以茶崇俭,以俭育德,茶是人们寄托感情的媒介,也是历代茶人爱国忧民的情结的载体。“啜苦励志,咽甘报国”代表了茶人以爱国主义为人生价值的崇高品格。

四、贵真——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要求

贵真,就是讲求人与自然的亲和,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这既是中国茶道的核心内容,也是传统茶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茶人对人生价值的最终追求。

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庄子曾经说:“真者所以受于天,自然不可易,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解释了真的本质,即“真”与“天”、“自然”是一致的,是不可改变的。所谓“天道自然”,“天人合一”,是古代先哲们解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基本观念。中国传统茶文化讲究的真,包括了茶的自然本性之真、品茶的环境之真和人的性情之真。

第一,茶的自然本性之真。茶叶是天涵地载人育的灵芽,其天然性质为清纯、淡雅、质朴。陆羽《茶经》指出,“茶之性俭”,“茶之为用,味至寒”。唐代裴汶在《茶述》中说:“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喜园中茶生》的诗中写下:“洁性不可污,为饮涤烦尘”的名句。由此可见,人们对茶的发现、利用和享受,既有感观上的真香、真味,也有精神上的真性、真趣。茶,由最初的药用到生活中的享用,由提神醒脑的天然功用到致清导和的精神作用,由自然的茶品到社会的人品,这种渐进的认识、升化过程,不仅表现出了人对自然的认识历程,而且也反映出了人与自然高度契合、和谐统一的过程,同时也彰显出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过程。

第二,品茶的环境之真。人们品茶,还须要有适宜的环境、氛围和时间,“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矣。”天趣则是指自然天成的环境。《徐文长秘集》称“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永昼清谈、宜寒宵兀坐、宜松月下、宜花鸟间、宜绿藓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妆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飘烟”。表明了品茶需要野、幽、清、净的自然环境。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提出了品茶的适宜时候:“心手闲适,披咏疲倦,意绪纷乱,听歌拍曲。歌罢曲终,杜门避事。鼓琴看画,夜深共话。明窗净几,佳客小姬。访友初归,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酒阑人散。儿辈斋馆,清幽寺观,名泉怪石”等,此外,历代文人雅士选择茶境时,离不开松、竹、梅、兰与琴、棋、书、画等,这些即是人与自然沟通时,对“真”的追求,也是人文精神与自然精神交相涵摄时,对美的感悟。:

第4篇:茶文化中的哲学思想范文

关键词:中国茶文化;学生心理教育;影响;价值研究

学校是培养新一代人才的摇篮,而其校园文化是只有在学校这种环境中才存在的特色文化,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的环境氛围内,专门以全体师生为中心制定的相关规章、活动实践乃至其所承载的精神财富。而茶文化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瑰宝,通过茶这一载体进行各种文化的传播,不但可以促进我国茶企向世界各国销售茶产品,而且可以促进我国茶文化及其它传统文化的传播。茶文化的内容丰富,涉及了艺术审美、社交礼仪、哲学宗教等多个方面,而且在思想上融合了儒、道、释三家的思想精华,集各家文化的深刻内涵于一体,不但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且展现了我国饮茶之文人雅士的道德风范,起到了重要的文化传播及发扬传统、修养身心的作用。学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而在学校课程中合理的开展心理教育课程是现阶段我国开展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心理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的各项技能及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从某种角度上来看,心理教育的独特内涵与茶文化精神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共通性,尤其是其功能意义,因此,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充分的应用茶文化进行教学具有重大价值。本文通过对茶文化的整体及内涵概述,茶文化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保持的影响及心理健康课程中融入茶文化的价值功能做了清晰系统的分析探索。

1中国茶文化概述

茶文化是由我国古代人民以茶为载体,融合多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历经千年发展积淀而衍生出的,具有一系列的丰富内容,但仍是以茶为核心。我国古代具有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而茶文化的繁荣发展正是以此为基础的,以至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高品质的物质及精神生活都有了更高的追求,因此,对于茶文化的追求也成为了人们对于生活品质追求的重要体现。从文化的视角来看,茶文化是与茶相关的、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创造出来的、系统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统一,是“中介文化”的所属范畴之一,并且在历经了千年的历史积淀之后,其内容与内涵的整个体系更加趋向于健全与完善。茶文化的文化内容主要涉及到了茶的发展历史、生长环境、地域风俗、茶业发展科技乃至茶的种类、茶具、茶艺、茶诗、茶画、茶舞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再由茶这一具体物质发展延伸至人们的社会生活及思想精神,如茶德、茶道等,但总体上来讲,茶文化在结构体系上共分为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三个层次。从行为文化的角度来看,在茶叶的生产、制作与消费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形成了多种约定俗成的茶事活动,通过茶礼茶俗及茶艺表演等形式进行演绎。我国在古代即已经形成了敬茶的习俗,茶被应用于多种礼仪风俗中,如客来敬茶、以茶敬佛、婚礼敬茶、以茶祭祀等,而且不同的民族、地区、社会地位及不同的茶叶种类等有着不同的茶礼习惯,各有各的特色。除此之外,还有心态文化,这主要表现在茶客饮茶品茗的身心意境、审美意趣及价值观念等几方面,是在长期的茶事活动中逐渐的积累表现出来的,从而体现出茶叶的生产过程及茶区茶农们的生活常态,将茶艺文化与人生哲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促使茶文化上升到精神思想哲学的高度,进而形成了茶道等精神文化,同时这也是茶文化的核心精髓所在。

2中国茶文化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影响

2.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处世态度,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

我们知道茶文化的精髓核心是茶德、茶道精神,而这种思想精神的表现又与茶人的思想精神息息相关,茶人精神是指茶人所具备的面貌、风范、气质与素质所塑造的茶人形象,其最朴素的精神表达是从茶树的风格品性中引申出来的人的社会精神,即“无私奉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为人类谋福”。对于高校环境中学习的学生来说,从丰富的优秀茶文化中汲取其蕴含的营养,并充分的吸收应用,学习茶事活动及茶艺心态所代表的茶人精神,从而掌握正确的为人处世方向与原则,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发展。所以,在高校的心理健康课程中应用茶文化,以茶文化作为心理素质培养的载体,通过学生对茶道精神的深刻领会体悟,对学生进行思想心理方面的健康保持及强化,从而帮助学生定期的自省,以良好的心态认识自己,以平稳和悦的心态调整自己的社会人际关系,平和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

2.2帮助学生更好地修身养性

茶文化与人类的精神理想追求息息相关,其本质就是从泡茶、品茶过程中领会其所蕴含的各种文化韵味。在这种文化本质的促使下,人们通常可以通过细微的视觉、听觉、味觉等来感受茶道精神,从而对未知的事物进行有效的细致探索,使学生能够在茶文化引导的心理教育中达到自我认知层面上的自我超越。茶道精神蕴含了我国传统美德中的仁义与诚信,而这两种美德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心理发展,是学生素质修养表现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学生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将茶文化引入高校的心理教育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品茶与学习两者互促,领悟深厚的茶道精神,培养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更加注重人与人交往的仁义与诚信,改变自己原有的性格中的劣势,重新在修身养性中塑造自己的人格,以乐观积极的心态为社会、为人民服务,利人利己。

2.3提升整体素质,实现全面综合发展

学生的高校学习时期是学生的“三观”正确保证的关键阶段,他们的各方面技能素质都在逐渐的成长完善,所以,将茶文化融入于高校教育课程具有重要的影响。茶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沉淀之后,已经具有了比较完善健全的文化体系,且其精神内涵意蕴博大精深,对保持学生的心理健康十分有效。此外,茶文化根植于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中,包容了美学艺术、礼仪风俗、哲学思想等理论精髓。学生在心理教育课程中接触茶文化,不但可以体会到华夏千年丰富文化的独特魅力,而且还可以从中学习为人处世的原则、理念,改善自己的心理、言行与价值观,了解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发展特色,以茶道精神对学生未来走入社会的发展方向进行有效指导,并结合自己的发展目标,以修身养性的方式升华自我。

3大学生思政教育中融入茶文化的价值研究

3.1思想引导价值———行为规范的丰富

茶文化对于茶客的行为、礼仪及社交等都有一定的要求,其价值观念也是淡泊悠远、积极向上,是目前浮躁喧嚣社会的有效补充。教学活动尽管是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的,但如果一味的追求目的,则会对学生的思想心理上形成急功近利的局部价值观念引导,不利于其长远发展,而通过融入茶文化,使学生的心态保持积极、清新的状态,乐观豁达地看待将来会遇到的社会问题,从根本上完善自己的价值观念,规范自己的行为准则,从而帮助完成心理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

3.2文化学习价值———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茶文化作为一个完善的知识文化体系,具有丰富的历史人文内容,在之前传统的心理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过分的依赖于心理教材,仅仅是传授理论内容,不仅增大了学生的理解难度,而且很难帮助学生理解心理课程的内涵与魅力,从而促使学生的心理课程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强。将茶文化与心理思想课程的教学知识有效的结合,不但直接丰富了学生所学习的课程知识,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中国茶文化历经千年的发展渊源与知识体系,加深高校学生对于心理知识内容的印象,以其特有的文化学习价值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3.3人才培养价值———理性、健全价值观念的形成

目前的心理课程教学中,教师通常以知识内容的讲解作为教学重点,而相对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心理,忽略了学生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甚至是某些如利益导向等的片面错误的观念,从而无法有效的帮助学生改善自己的价值观念,培养与同学、集体、社会中的情感友谊。茶文化的精神蕴含包括了修身养性、与人为善和淡泊宁静等思想价值内涵,而这正是学生的人生成长所具有一定程度缺失的理念。所以,通过高效心理教育课程对于茶文化的合理借鉴,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理性、健全的价值观念体系,从而达到心理思想教育的教学目的,最终培养出适合我国未来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结语茶文化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涉及到了多种多样的文化知识领域,包含了宁静致远、仁义诚信、社交礼仪等多方面的哲学思想及处世原则,将其应用于心理教育课程,对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极为有益,可以帮助他们保持正确的自我认知方向,从而实现综合性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桂华,高旭晖,金哲.茶文化与大学和谐校园的建设[J].中国茶叶加工,2010(3):46-48.

[2]张学连.浅谈茶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开展[J].科技文汇,2009(15):58-58.

[3]黄晓琴,张丽霞,向勤锃,试论《茶文化学》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茶叶加工,2010(1):40-42.

[4]兰岚.中国礼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J].长春大学学报,2014(10):1431-1434.

[5]刘芬.论优秀传统文化的诚信教育价值[J].文教资料,2013(11):4347.

第5篇:茶文化中的哲学思想范文

关键词:道家 自然 茶宠 文化

一、何为茶宠

“茶宠”就是人们早期所谓的“茶虫”,属于茶器中的一种,是人们品茶时放在茶盘上的小摆件,顾名思义就是茶水滋养的小宠物,大多是用紫砂或澄泥烧制的陶质工艺品,喝茶时用茶汤涂抹或剩茶水直接淋漓,年长日久它就会被薄薄的一层茶浆包裹从而温润可人,茶香四溢。是供人们把玩和陶冶情操的,其寓意也是招财进宝、吉祥如意。

茶宠起源于宋朝,这与宋朝鼎盛的茶文化息息相关,在茶文化中向来有着“兴于唐而兴于宋”的说法。由于茶文化的兴盛,茶器和茶礼仪也逐渐开始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各种形式的茶器也开始出现,直到明朝时期随着紫砂茶具的出现紫砂茶宠也随之出现,然而与茶宠相关的记载非常稀少,直到上世纪2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才开始在品茶时把玩茶宠。

二、茶宠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我国的吉祥文化分为物体吉祥和行为吉祥两种,而茶宠就是物体吉祥中的其中一种传承,茶宠的造型小而精巧,这些造型多是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在品茶工程中也体验了其中的趣味。这些茶宠制作工艺精湛,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还有些茶宠利用中空结构,浇上热水后会产生吐泡、喷水的有趣现象。

茶宠有吉祥寓意,有文化气息,有搞笑逗乐,或是趣味童真,全看主人喜好。在市面上常见的有神兽茶宠、情趣茶宠、谐音吉祥茶宠等。其中神兽茶宠;有朱雀、金蟾、貔貅、长寿龟等,因其在传说中都有各自的神通,或辟邪、或镇宅、或旺财、或赐福,人们在把玩茶宠的时候,无形中也会有一些美好的心理暗示;还有谐音吉祥茶宠,谐音文化其实是一种趋吉避凶的民族心理,简单来讲就是一种趋吉避凶文化,它凸显了汉字的文化与魅力。比如说一只脚之上有蜘蛛图案,寓意就是“知足常乐”;又如两只蝙蝠抱着寿桃的造型,其寓意为“福寿双全”,无处不体现着中国人一种含蓄的传统文化。情趣茶宠就在于三五好友坐在一起喝茶时能够逗人一笑,放松心情。

三、茶宠继承的传统文化所映射的道家精神

茶宠所继承的传统文化主要是从“形”和“意”这两方面,所谓的“形”即是自茶宠起源至今的造型,多是运用了中国古代的传统吉祥图案作为基础,在今后不断的发展中根据时代和人们的喜好又有了进一步的演变,但“形”的变化始终是围绕着“意”,虽然茶宠只是人们在品茶过程中茶盘上把玩的小摆件,但正是这个小玩意却体现了我们对吉祥瑞景的向往和美好寄托。

在过去,茶宠被人们视为“丧志”的表现,然而随着时代的不同,人们不再持有过去的旧思想而是开始关注茶宠并重新拾起这个小玩意,把美好愿望寄托在这些小玩意上。所以人们对它的喜爱可以说是一种精神寄托,可以说是一种“意”的体现,而茶宠正是我们寄托情感的器物。

因为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道”是幽远玄远的、抽象的、不可言说的,而“器”则是直观可感的、形象的、触目所及的;“器”的制作受“道”的引导与制约,“道”则要通过“器”来传达与表现,并发挥作用。尤其是礼器的造型、名称和规格尺寸是与使用方式融合一体的,具有远超乎实用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器物是应人们的各种需求(包括个体的、群体的,物质的、精神的)而产生的,受人们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制约;但同时,它又反作用于对方,对人们的生活和思想具有引导和塑造作用。“器”不仅作用于外在的事物,更作用于人类内在的心灵和思想,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

所以器物不仅仅是技术发展程度的衡量器,更是反映人的生活方式、生存面貌、伦理道德和精神状态的一个参照系,茶器亦不可简单地视为满足渴饮饥餐的生理需要,孤立地看做单纯的日常器具,而是蕴含了更多更深层的文化内涵。因而茶宠也不仅仅是满足物质之用的器物,而是从物质世界向着精神世界飞升的一个媒介,是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不再是其对于日常生活之适用、造型装饰之雅致,而且赋予了更多的思想内涵。“品茶”之“品”虽蕴妙无穷,但首先是“品”茶器。在对茶的品饮和对陶瓷茶器的创作、欣赏中,人们倾注了更多的情感体验、精神追求和人文关怀,使普通的日常生活饶有兴趣。

茶宠虽为小器,但其演进变化实际上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的演变是同一的。在当代社会,经济发展迅猛,中外交流频繁而迅捷,不仅仅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整个社会都处于一个极其浮躁和急功利近的状态,凡事追求立竿见影的经济生态利益,为了眼前的一点小利,不顾人文道德与精神的追求,也不惜破坏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这种“杀鸡取卵”的做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相脱节,导致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优秀的人文精神和整体价值的断层与失落,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也是难以长久的。

道家的老庄思想的核心是道法自然,人们只有顺其自然,才能无为而无不为,守柔弱处至虚静以保全自身。这也正好符合茶宠之“宝瓶”的形象,在祈福平安的同时,也崇尚与天地融合为一体、寄情于山水之间的逍遥生活。庄子以赞美鲲鹏展翅九万里之志来表达自己在天地间逍遥神游的希冀,“乘天地之正气,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无不传递着崇尚自然、含蓄、冲淡、质朴、高韵的精神追求。饮茶于尘表外,寄情于山水间,让自己与天地共融以游浩然苍穹。道家的逍遥、崇尚自然的避世思想恰恰导引了中国文化柔和的一面。体现在茶事中,就是茶道所追求的习茶品茗过程中恬静与亲近自然的心境,大象无形的妙境,茶是自然灵物,器乃载情之物,天涵之,地载之,人育之,天地人和谐共融才有醉人心田的茶事。

四、结束语

在中国文化中,茶道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传统文化中,道家的哲学思想,追求“天人合一”,淡泊名利、亲近自然、宁静致远,对于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调解人的精神和心理状态都有积极的意义,奠定了我国古代的文化心理结构。这种精神也浸润在中国古代茶器和茶文化中。通过品茶、品器,领略万物之真性、真美,体悟生命的真谛,怎样在当今如此快速的生活节奏和模式中,享受平淡的生活和生命之美,这正是东方的人文精神和工艺之美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 王子怡.中日陶瓷茶器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9-20.

[2] 田真.古今茶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45-48.

[3] 冯兰友.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102-112.

[4] 昝娜娜.浅析茶器与传统吉祥文化的相生性――茶宠之说为例[J].农业考古,2011(02).

第6篇:茶文化中的哲学思想范文

【关键词】白族;“三道茶”;茶文化;教育

白族“三道茶”,是云南大理特有的一种礼俗文化,是大理人迎接宾客、抒感、富含人生哲理的独特茶道。“三道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把提倡高尚的情操、敬老爱幼、淡泊名利的茶德渗透到各道程序,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融为一体,把茶与茶点、茶礼、茶艺连成一线,是增进友谊、修身养德的一种品茶形式。[1]

一、“三道茶”涵义[2]

“三道茶”,白族称它为“绍道兆”或“少稻早”,是一种宾主抒发感情,祝愿美好,并富于戏剧色彩的饮茶方式。

第一道茶,称之为“苦茶”。制作时,由司茶者将一只砂罐置于文火上烘烤。待罐烤热后,取适量茶叶放入罐内,待茶叶发出“啪、啪”响声,叶色转黄,发出焦糖香味时,立即注入烧沸的开水。这种茶闻起来焦香扑鼻,喝下去滋味苦涩,故称苦茶。

第二道茶,称之为“甜茶”。当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后,在茶杯内放少许红糖、核桃仁片、烤乳扇、桂皮等,待茶汤煮好,倾入八分满,敬献给客人。二道茶又甜又香又有乳香味,十分可口,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第三道茶,称之为“回味茶”。先将蜂蜜、花椒、姜片、桂皮末等按比例放入茶杯,然后冲入六七分热茶水。此道茶集甜、麻、辣、茶香于一体,饮时别有风味,令人回味无穷,故名回味茶。

二、“三道茶”的教育功能

1.“三道茶”的德育功能

白族人民以茶待客,以三道茶敬献贵宾,主人不用“吃喝”等粗俗字眼,一律用“请”字。每盅茶只冲半杯,不能盛满,白族民间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的风俗。主人首先接过茶盅,待客人都有茶后,双手举杯,“请” 字邀客,然后一饮而尽。白族茶礼,始终贯穿“礼”、“真”、“美”三字。礼,即客来敬茶,举止文明;真,即仁者待人,真诚朴实;美,即品行高尚,追求完美。充分体现了白族人好客讲理、待人和善的道德品质。[3]

2.“三道茶”的美育功能

“三道茶”蕴含着无限深邃的人生美学哲理。人们通过品“三道茶”领悟“一苦二甜三回味”的哲理意蕴,这是美的形象性。美还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三道茶”是白族人民款待宾客的最高礼遇,寓意要想学得真本事,首先要吃得苦,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练,才能享受到人生的真谛,激发人的感情的同时,唤起人们追求美好的生活的愿望。美的社会性,则体现在对社会生活的依赖,白族“三道茶”从它渊源的民族文化和历史发展来看,其社会效用主要为陶冶情操,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

3.“三道茶”的智育功能

多元智力理论由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他认为每个人都至少具备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自然观察智力等八种能力。三道茶对人智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音乐―变奏、身体―动觉方面

身穿民族盛装的姑娘小伙跳起鹤舞、耍花舞、灯盏舞等舞蹈,由姑娘唱着歌为客人献上第一道茶。当各种白族调、唢呐齐奏的表演开始时,上第二道茶,并由姑娘们边敬茶边唱。喝完第二道茶,压轴舞蹈“八角鼓舞”开始,随着八角鼓、竹板在身体各部位敲击的节奏,双膝轻轻颤动,肩、胸、腰也随之晃动。表演进入高潮,节奏加快,动作幅度随着增大,第三道茶上来,边敬边唱。白族三道茶歌舞表演,不仅带来丰富的视觉享受,而且在音乐节奏、身体动觉智力培养方面有重大的教育意义。[4]

(2)视觉―空间方面

游洱海,品白族“三道茶”,在船上看“三道茶”表演,饱览苍山洱海奇妙风光。观看湖光山色的同时欣赏优美的歌舞表演,是一顿视觉盛宴,给人视野辽阔、心境开阔的空间感受。

(3)自知―自省方面

“三道茶”的人生哲理概括为“一苦二甜三回味”,象征人生三部曲、事业发展的三个阶段。头道苦茶,暗示:人生需要艰苦奋斗,只有吃尽苦中苦,才能获得幸福美好的生活。二道甜茶,品味丰富,清香爽口。暗示:先苦后甜,苦尽甘来。第三道回味茶。暗示:对人生道路、美好的生活、事业的成功要反思和回味。不断反省自我,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前进。[5]

(4)人际交往方面

人们在品茶过程中,交流思想,交流感情,对形成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以及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具有盛誉的三道茶茶舞走向欧洲、走向世界,也为增促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5)自然观察方面

无论是坐在洱海的船上欣赏湖光山色时观看三道茶表演,还是在大理文献楼品三道茶,亦或是纯粹的喜迎宾客时表演的三道茶,姑娘小伙激情澎湃的歌舞表演,优美的湖光山色,表演者精湛的茶艺表演等等,提高了其自然观察的能力。

4.“三道茶”的健康功能

“三道茶”讲究烤茶与配料。烤茶对于肠胃不适和消化功能不好以及身体虚弱、寒性肠胃的人,是一种良方。三道茶的第二道和第三道都要加各种配料,如核桃仁、煎乳扇末、芝麻以及姜片,肉桂丁,花椒和蜂蜜等。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花椒除风邪,古已有之。白族三道茶的烤茶和各种佐料都有滋补、滞腻的作用,有促进肠胃蠕动,增进食欲的功能。

三、对“三道茶”教育传承的思考

1.合理有效的开发“三道茶”旅游资源

“三道茶”是大理白族人民的一项重要民俗,也是白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大理旅游开发的重要人文旅游资源,对于“三道茶”的开发应坚持与白族的民族、历史、民俗紧密结合,坚持旅游开发与白族民族身份强化、历史文化展示与民俗传统传承等重要原则,[6]使“三道茶”这一民族文化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2.社区开展“三道茶”文化教育活动

组织茶文化工作者深入社区,以寓教于乐为原则,通过茶艺表演、专题讲座、开办宣传栏等方式,向社区居民宣传茶文化以及茶叶、茶艺、茶与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弘扬和传授具有地方特色的“三道茶”文化,丰富社区文化生活,提高居民素质和文化底蕴,营造和谐文明的社区氛围。[7]

3.“三道茶”文化教育进校园

学校通过开展“三道茶”文化教育活动,例如通过组织相关的茶文化教育讲座,将茶文化教育列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范畴,编写具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茶文化教材,创办相关茶文化组织社团,举行茶文化歌舞表演等形式,在交流茶文化知识,丰富校园生活的同时,向学生传递“三道茶”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人生思想。

【参考文献】

[1]李宏国,冯炎培,花永芝.白族“三道茶”对社会文明和健康的功用[J].中国茶叶加工,1995(03).

[2]文彦.白族三道茶的由来[J].福建茶叶,2010(11).

[3][5]苏松林.白族“三道茶”文化特征初探[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1(04).

第7篇:茶文化中的哲学思想范文

【摘要】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两千七百多年前,茶就已经在中国这片神秘的土地上被发现,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茶从古老文化中的医学价值脱离出来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社会作用。茶从一件简单的事物扩展成了一种文化,一种处世之道,一种哲学思想。茶艺和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由茶这个载体升华出来,成为一种精神内涵,茶与佛、道相通,与儒学思想相联系。中国的茶之道中饱含了“静、美”的中国古代文化精髓。道家思想讲究“天人合一”老子曰:“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一杯茶,一缕茶烟,饮茶需心平气静,讲究井然有序地啜饮,以求环境与心境的宁静、清净、安逸,饮茶人的心灵与茶合二为一;佛家思想讲求“主体感受,非深味而不可”也同样说明了这一点。

关键词 茶道 人道 静美

传说一千八百多年前,布朗人在面对族人受到瘟疫席卷的时候,偶然看到了茶的医疗效用,用它拯救了这个民族。从此每年的4 月16 日、17 日,布朗人会举行大型的茶祭,在山顶呼唤他的名字……一片树叶随风飘入水中,改变了水的味道,但是来自同一片叶子,却能调出千变万化的香。

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两千七百多年前,茶就已经在中国这片神秘的土地上被发现,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茶从古老文化中的医学价值脱离出来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社会作用。茶从一件简单的事物扩展成了一种文化,一种处世之道,一种哲学思想。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它从神农的手中开发,鲁周公也曾提到过,而在唐朝兴盛,到了宋代,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家家都清楚茶的功效和作用,现在已经成为了世界上三足鼎立的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爱好者遍布全世界。全球已知共有50多个国家正在种茶,追根问宗,全球各地起先所喝的茶叶、工艺技术、礼仪风俗等等,都指向一个来自东方的泱泱古国—中国,中国也因此被美誉为“茶的祖国”。茶,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我国的西南地区最早开始产茶,也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利用茶树的国家,其茶史历经几次变化。

茶最开始被民间当作药用。《神农本草经》中曾提到“: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原名荼),这句话中提到在公元前2737-2697 年间茶被神农氏发现且推广,之后逐渐开始用作药材使用,但是什么时候开始当作人们业余消遣休闲的饮品,并没有明确资料,只有公元前59 年《僮约》文中说到了“武阳买茶”“烹茶尽具”一些类似于当作饮品的记载。

后来,茶开始在寺庙和贵族之间流通和使用,喝茶的这种习惯养成,起源于西南地区四川及周边,之后随着文化互相沟通融合和交流传到世界各地,茶都当作身份的象征。之后,茶开始大量普及发展,渐渐融入了市井之中,“柴米油盐酱醋茶”在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烙下了自己独有的印迹,如“客来敬茶”之礼,无论大江南北,家中来了客人,便泡上一杯香茶,用来帮客人洗去旅途的疲乏,或是表示热情的欢迎,再如平常人家的自家生活便是“粗茶淡饭”,而泛指休息或空闲的时候又叫做茶余饭后等等,茶几近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悄悄的进入了每一户寻常的百姓人家。

茶之道,自然在这每一步过程当中逐渐衍化成熟。

我国茶道主要分为两种形式:煎茶和斗茶。

煎茶据书中记载:“是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而斗茶据记载是喝茶之人提前备好茶叶以及水源,通过现场泡制相互对比泡过后水的色泽、茶的冲泡次数以及颜色等等,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在唐代末期到宋代之间渐渐兴盛起来,这属于茶艺术中的精品表现形式。

在此之后,清代至今某些地区还有一种流行的茶道—功夫茶,功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有了如此多的理论作为支撑,中国茶从生长到采摘到加工成品,自然也有许多独到的特色工艺和手法:

采摘茶叶的时间只能在清明节前后7-10 天内,还规定了9 种情况下不能采摘,即雨天、风霜天、虫伤、细瘦、弯曲、空心、茶芽开口、茶芽发紫、不合尺寸等。采茶的时间会因为茶叶的出产地域和品种而各不相同。对一般人来说,绿茶通常都讲究“清明前后”,但实际上是,太过于细嫩的茶叶其实只有“清气”而没有香气,并且不耐冲泡。一些老人家爱喝的乌龙茶似乎更要在长老些味道才浓郁。而有些茶冬天采摘的才是极品,比方说台湾乌龙。但是也有例外,比如花茶的窨制茶底一般都是到了夏天才会采摘的,这就可以使茶叶在反复的窨制过程中保持最佳吸收味道的能力,还可以令茶形完整。一般采茶的时间都是选择在清晨完成,这时是湿度最大而又凉爽的时间,可以在堆放茶叶时令茶不发酵、不畏缩,在炒制前将茶儿素最大限度的保护好,令鲜味不会消失。

茶之道与人之道

采茶的讲究要求已经如此之多,茶的加工过程更有许多需要注意,这从生下来开始就如同人呱呱坠地,已经注入了茶师们热切的希望和汗水,而每个人不同的方向选择,正如同不同种类的茶叶,在各种渴望发挥着自己的特色和作用;茶的采摘挑选,经历了如同社会般现实的优胜劣汰,加工中更是经历了水与火、生与死的历练,古人的头悬梁,锥刺股,现在家长的热切希望,学兴趣辅导、家教课程,自身的奋斗;茶的命运往后展开来想,也如同我们的命运,人生也只有经历种种磨难,去打拼,方才有希望可以有机会让人一品其清香,茶作为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默默的向我们诉说了人生的奥义和哲理。

终于,茶经历了层层挑选加工,分档次高低装入了每个标记它自身价值的包装中,一批批向外运输,准备着体现自身的价值。喝茶,是简单的事;同时,喝茶也在简单之中复杂了起来,由简至繁,再由繁至简,精华自在其中。茶的那颗灵魂仍藏在叶中,朴质、优雅,只有时光才知道。

古茶已不在,每年上市的新茶各自独领着各自的风劲,但由古代延续而来的各类茶道,依旧在各个茶馆、茶桌上勾画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哲理。

“今日鬓丝禅塌畔,茶烟轻扬落花风”,茶艺和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由茶这个载体升华出来,成为一种精神内涵,茶与佛、道相通,与儒学思想相联系。中国的茶之道中饱含了“静、美”的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道家思想讲究“天人合一”,老子曰:“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一杯茶,一缕茶烟,饮茶需心平气静,讲究井然有序地啜饮,以求环境与心境的宁静、清净、安逸,饮茶人的心灵与茶合二为一;佛家思想讲求“主体感受,非深味而不可”也同样说明了这一点。

茶在儒家思想当中更是“穷独兼达正人正己、洁身自好”的象征,秦汉达官显贵也纷纷作出清廉姿态,衙门府上的公正廉明匾牌也正是如此,茶便在此时被赋予了“清廉”的化身而深入人心。

从茶叶落入杯中的那一刻起,古老的哲理在现今继续延伸开来,倒入沸水之后,茶如同一个个初出茅庐的青年,彰显锋芒,漂浮在水的表面,给人们展现它饱满的叶面,华丽的成色,光泽的外表,只有完全被水中社会浸润的茶叶才慢慢去学会逐渐下沉,由内而外的平静下来,不再在乎表面的光鲜亮丽,因为它们知道,自身的价值已然融于水中,心与天融于一体,只需一个执杯的机会,便会赞叹道:“好茶”。

茶文化的“清静无为”之美

清静,指心性纯正恬静,可是无为却并非真的无为,很多人错误的理解了这一概念,并不是不求作为,而是认为得“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以讹传讹固然可怕,古人用词精简也确实得细细寻味。而“消极”,读到此处,可能豁然开朗起来,“消除偏极”才是此词正解。这也顺应了茶之道,树叶在适当的时机落入水中改变了水的味道,包括制茶过程中恰到好处的采摘时机,以及喝茶人心平气静,井然有序的啜饮。人们在饮茶的同时研习着其中的学问,在一片动乱的世俗中体味心中的那一片宁静,守护住最后的一片净土。

老祖宗在茶文化中播种下的无为并没有被时光的碾子磨去,也躲过了焚书坑儒的劫难,在杯中洒下,土地上延续,依然影响促进着后世继而繁荣昌盛,祖先们喝着祖上传下来的茶,并没有生搬硬套留下的经验,而是与实际相结合,在“无为”被动之中加入人为的主观性,用自然态势结合主观努力,这里面吸取了法家的思想、儒家的仁爱、墨家的兼爱,恩威并施,从社会环境中克服了老庄思想里容易让人曲解的“消极无为”。

时至今日,“清净无为”依然作为很多茶园特色的经营理念和解析饮茶品味奥妙的精华。纵观古今茶事,“清静无为之美”思想是茶道乃至整个茶文化的精华所在。

第8篇:茶文化中的哲学思想范文

关键词:高中政治 命题 实例 美感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146-01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一切知识是从感官开始的。”一份充满情趣、智慧的灵光政治试卷,使人如走在山阴道上,一路美景引人入胜、应接不暇;一份富有美感的政治试卷,能激发学生情感,产生兴趣,启迪智慧,帮助思考;一份富有美感的政治试卷,如面对慈祥的长者,对你推心置腹,对你窃窃私语,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沉静思考的境地,让学生愉悦地做题,不知不觉得完成试卷,各种能力被自然和谐成功地调动。

1 乡土气息熏陶的文化美

乡土情结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爱国爱乡情感教育更是思想政治课教育的主旨。富有乡土文化气息的试题具有乡土风情美文化美,可以使抽象、枯燥的政治原理、概念、论述注入美的元素。学生在审题、思考、答题过程中如走在熟悉的乡间小道、街巷,自然地完成解题。

例:蕉城歌词作家钟情家乡,走茶山访茶农,借明朝乡贤林俊童咏茶诗 “品归陆谱英华美,歌入声咽兴味长”之韵, 创作出轻柔、清爽、甜润的新茶歌《天山绿茶天山红》。上述材料启示我们,文化创新要( )

①参加实践,深入群众 ②借鉴传统,推陈出新

③回归古典,崇尚自然 ④捕捉灵感,搜寻创意

A.①② B.②③ C. ③④ D.①③

【答案选A】

本题以入选《中华之春・中国民族歌曲选粹》的歌曲《天山绿茶天山红》的创作过程为背景。这首歌咏茶香,并利用当地畲族畲歌的素材,再引入当地乡贤的诗句,并点明起曲调轻柔、韵律清爽甜润的特点。在当地富有盛名,使题干材料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色彩美,学生们也很熟悉,极易打动他们的情感。

选取乡土材料重在“适”字。要适合于中学生的认知范围,内容要生动、贴切、富有美感的,切入政治课要准确,合符题意,真正能调动学生情感,产生审美效应,又能真正达到考察学生思想政治的目的。

2 诗情画意浸染的艺术美

客观题经常以诗文、联句、名言、漫画、名画等入题。其用意显然也是以形象生动的材料感动学生,富有诗情画意的题目可以展现不同风格的美。选取的诗文图画是引题的“桥”。既要符合审美范畴,寓意也不能太直白和太晦涩。诗情画意在于皴染艺术美,通过美的感受,达到理的探索。符合审美范畴的诗文图画素材,要符合规律性,也要符合人们共同的审美意愿。

例:2012年是一个农历龙年,某书画家创作了书法作品“龙”字,他在创作随笔写道:甲骨文中众多的“龙”字艺术处理成此图形“龙”,中国文化有关天圆地方一说,而飞龙在天,故此“天圆”作龙造型。圆又象征大团结,愿龙的国度早日完全统一,龙的传人早日阖家大团圆。下列选项能说明“龙”字创作及随笔的文化寓意的是( )

①“龙字”作品是封建色彩的落后文化。

②它是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文化作品。

③只有创新,才能使民族文化焕发生机,历久弥新。

④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凝聚人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选B】

本题“龙”字 造型,它符合我们民族的欣赏习惯,做到抽象的汉字与形象的画的统一,有深含着团圆、统一的意蕴。可以说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较为完美。

3 青春个性展现的生活美

当代中学生有着充沛的精力和敏捷的思想、开阔的心胸,张扬青春个性。在参加各种校园社团活动施展自身才能的同时也在感受、享有着生活美。在设题时巧妙地切入学生的社团活动、创作的文艺作品、学生关心的热点话题、思想的困惑等等,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思维。也可以让他们在解答题目中展现自我,体验生活的美好。

例:第十五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于2013年4月1日拉开大幕,该届青歌赛除了保持以往各届的专业、权威、精品的整体风格外,在组队方式、赛程设计、表现形式等方面均有较大创新。这在哲理上表明( )

①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联结

④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选C】

歌手电视大奖赛是青少年学生最喜爱的文艺节目,有许多学生还模拟选手在校文艺表演中一显身手。以这为命题的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愉悦地审题、答题。

4 精思妙想渗透的知性美

知识的内在和结构,各种思维品质的内涵无不闪现着美感。知识和理性本身就是美得矿山,真理本身就是至美,人们在探索真理中就是在感悟着美。因此,每道题的字里行间都应该包含着美得元素,解答每道题就是一次美的历程。

例:“天人合一,物我玄会”“思与境偕,情与景冥”的中国茶道美学,吸收了道家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以及佛教、儒家的思想。人们可从小小的茶壶中去探求宇宙玄机,品悟人生百味。这表明了

①人要尊重自然并与之和谐相处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③人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④世界的本原是人们的精神活动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答案选C】

第9篇:茶文化中的哲学思想范文

摘要:

茶道是一种古老的饮茶文化,是一种生活文化。柴烧工艺作为一种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最古老的陶瓷烧制技艺。上面两者都是对中国文化的继承与延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从茶道和现代柴烧茶具自然回归、环保养生、精神文化等方面进行研究,浅析现代柴烧茶具对茶道文化的影响,希望能从更多的方向和角度对茶道文化和柴烧工艺进行研究。

关键词:

茶道;现代柴烧茶具;自然回归;环保;精神文化

1茶道文化的概述

“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出自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的《饮茶》篇,意思是:有个叫常伯熊的人,根据陆鸿渐(陆羽的字)的论说作了大量补充,于是茶道盛行,王公朝臣没有不喝茶的。这是“茶道”一词被首次提出。茶道是饮茶文化的最高境界,融入了哲学和人们对生活的思想、精神的一种文化。茶树,是东方一种神奇的植物,它原产于中国,中国也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顾炎武曾道:“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说明中国人在秦统一巴蜀以后就有饮茶的习惯。茶道文化始于唐,兴于宋。唐宋年间,我国的茶道文化已经十分成熟,人们对饮茶的流程、习惯等已经很讲究,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仪式。“茶圣”陆羽的《茶经》记录了唐代人们煮茶的技艺、制茶工具和方法等等,非常清晰地反映了唐代大兴茶道的情况。到南宋年间,日本僧人将中国的茶叶、茶具和饮茶的方式带回了日本,自此,中国茶文化传到了日本,日本茶道文化逐渐形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茶具就是茶道这件“事”的“器”,是茶道文化最关键的媒介。器为茶之父,对茶道而言,茶具不仅仅是一种盛放茶汤的容器,更是人们在享受茶道时把玩的器物,是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每个时代的喝茶习俗不同,茶具呈现的特点也不相同。陆羽在《茶经》中详细地介绍了茶道所需的二十几种器皿,包括规格、结构、造型、用途和使用方法,这是对茶具最清晰、最完整、最系统的记录。唐朝的茶具配套齐全,略显繁琐;到了宋朝,大兴“斗茶”,相应的茶具则有罗茶、候汤、点茶、品茶等工具;元、明以后,人们饮茶就开始简化,茶具也随之简化为茶壶、茶杯、茶罐等。中国的茶道文化吸收融入了我们本土的儒家和道家思想,以及佛学的禅宗文化。道家学说崇尚“天人合一”,崇尚自然回归、环保养生、质朴极简的生活,笔者认为这便是茶道的灵魂,也是现代柴烧器的精髓所在,而现代柴烧茶具和茶道文化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2现代柴烧的发展

柴烧,是以木柴为燃料的一种陶瓷烧制工艺。有传统柴烧和现代柴烧之分,传统柴烧是一种较为纯粹的以柴烧制的工艺,为了避免坯体烧制过程中直接接触火焰和柴灰,人们将坯体放置在匣钵内进行烧制。而现代柴烧则追求自然落灰的效果,坯体直接放置窑内,木材作为燃料,燃烧产生柴灰,高温下,落在坯体上的柴灰和泥土中的金属发生反应,形成天然的柴灰釉。现代柴烧器种类越来越多,主要涉及到茶具、花器、食器等生活用器。茶具主要包括茶碗、茶托、茶壶、壶承、茶盘、茶叶罐等等。

3现代柴烧茶具对茶道的影响

黑格尔曾说,理念的最浅近的客观存在就是自然,第一种美就是自然美。现代柴烧茶具采用天然的泥料和木材,自然落灰,呈现出自然材料最本质的样子,追求自然的和谐之美。自然的材料、原始的工艺,加以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是大自然最美的馈赠。饮茶文化也是一样,取人工种植和制作的茶,配以自然的泉水,三五好友聚集,饮下这自然的香甜。不管从工艺材料还是文化的角度,柴烧茶具和茶道都不谋而合。自然健康的器,才配得上人们对茶道的追求。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茶道可以暂停我们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慢下来,坐下来倾听内心的声音,享受精神上的追求和愉悦。被快捷的高科技包围的我们,渴望回归自然,现代柴烧茶具从材料到工艺,反映了更高层次的回归,遵从质朴的原始美。现代生活中,茶是健康的绿色饮品,也是环保养生界的翘楚。喝茶不仅仅为了解渴,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茶道是快节奏生活中的一丝清凉,一抹绿色,修身养性。现代柴烧茶具恰恰契合了茶道这一特点,自然环保,无工业添加。具有手工温度和人文气息的现代柴烧茶具,盛装着最健康的茶水,是我们追求绿色环保、健康养生的良选。柴烧器盛着茶,茶水滋养着器,茶道文化和现代柴烧茶具就这样相辅相成,给我们最好的体验。过去,人们追求工艺精致、装饰精美、色彩华丽的陶瓷,现代柴烧工艺的出现,表明人们的审美在发生变化,开始追求自然淳朴之风。人们逐渐以一种包容、随意的心态看待周围事物。茶道经历改朝换代的发展,逐渐变得简单,不仅是一种仪式,一种礼节,还是我们对生活的一种追求。茶道不再循规蹈矩,而是以更多的形式存在,这是一种好的现象,人们越来越包容的审美,让茶道文化的发展有更多的可能性。

4结语

伟大的思想家、哲学老子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而庄子尊重天道,主张“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就是我们中国的道家思想,其“清静无为,顺应天道”的主张正是柴窑烧制的诠释,顺应自然,崇尚自然,土和火的自然结合,便有了素雅脱俗的柴烧器。一件不起眼的柴烧杯就能体现老庄思想的人生哲理,这就是现代柴烧器的精髓。而我们的茶道可以体现一个人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属于一种东方文化,包括道家的“天人合一”。现代柴烧茶具与茶道文化密不可分,相得益彰,柴烧茶具对茶道文化来说是点睛之笔,而茶道文化也是柴烧茶具的一种完善和升华。

参考文献:

[1]丁佳青.大巧若拙———现代柴烧陶艺的美学分析[J].上海工艺美术,2014(4):56~58.

[2]刘祥.论柴烧的过程美[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

[3]徐德龙.浅谈陶艺中偶然性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J].才智,2009(10):184~186.

[4]南芳.器为茶之父———中国茶具的历史文化变迁[J].茶博览,2006(6):14~15.

[5]高进.浅谈中、日茶文化中陶瓷茶碗的差异及成因[J].中国陶瓷,2009(09):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