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世界经济的发展阶段范文

世界经济的发展阶段精选(九篇)

世界经济的发展阶段

第1篇:世界经济的发展阶段范文

世界近代史是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至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前,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关于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史学界还存在着不同观点,尚未形成定论。1995年新编订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仍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而1996年秋季启用的新编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教材,则从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兴起讲起,将这段历史作为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折,作为世界近代史正式到来前的序幕。

从14、15世纪到17世纪早期,欧洲正处在封建社会解体和资本主义兴起的阶段。在经济和生产领域,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在地中海沿岸和西北欧的一些地区,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早期阶段——工场手工业已经兴起,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正在解体。国际关系方面,以西班牙、葡萄牙为首的殖民主义者,开辟新航路,侵占掠夺殖民地,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在思想文化领域,新兴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天主教会和封建传统观念的桎梏,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在阶级关系上,一方面是农民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更加高涨,一方面是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要求取得政权,16世纪后期发生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尼德兰革命,独立后的荷兰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世界近代史的第一阶段是从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到19世纪早期的拉丁美洲独立革命,被称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是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一些先进国家确立的时期。这一阶段,英国、法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美国和拉丁美洲各国通过民族独立性质的资产阶级革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而这一阶段欧洲和亚非的大多数国家,还处于封建社会或更早的社会阶段。欧洲的一些封建国家如俄、普、奥等国的君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虽然加强了君主专制,但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蒸蒸日上的资本主义制度和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发生在19世纪早期的反法同盟和拿破仑的战争即是突出事例。亚洲的封建国家如中国、日本、朝鲜、印度等国,日趋腐朽没落,成为西方各国的侵略对象。在生产领域,虽然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开始,但资本主义各国占主流的生产方式仍然是工场手工业,商业资本和工业资本没有明显分开,由金融资产阶级控制着工业生产。由于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各国的经济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在社会巨烈的变革时代,欧洲思想领域出现了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为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为资本主义制度设计了一套政治构想。在国际关系方面,英、法、荷等国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大肆殖民扩张,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殖民地和争夺殖民霸权的斗争,最后英国取得了霸权地位。

英、法、美、拉丁美洲各国进行的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由于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还未走向成熟,所以在革命中起主导作用的往往是金融资产阶级,或资产阶级化的贵族——新贵族,在美洲则是“把自己的经济建立在黑人奴隶劳动上的资本家”——种植园奴隶主,或封建的大地产者。由于封建势力的顽固和反扑,各国都采用了暴力斗争的手段,革命经历了反复和曲折的过程,资产阶级充分发动和依靠工农群众,人民群众起了革命的主力军作用。这些就构成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

第2篇:世界经济的发展阶段范文

一、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境况

进入21世纪,当代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些新境况。这些新境况既给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又给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了新挑战。来自Witwatersrand大学的Jacklyncock认为,世界的变化以资本主义的变化最为注目。运用信息化、网络化宣扬价值观是当代资本主义的新手法及新途径,网络价值观及其迅速的传播,可能会加强资本主义的影响,也可能会加强反资本主义的影响。美国WomeninMining的代表SamanthaHargreaves认为,过去,资本主义的发展总是以牺牲全球妇女的利益为代价,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形式上已经弱化了妇女受奴役的形象,但实质上全球妇女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受迫害、受妇役的境况更隐蔽,更残酷。来自南非开普敦Westerncape大学的DarleneMiller认为,21世纪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全球妇女运动的领导权显得更为重要。资本主义的危机,导致了全球妇女运动领导权的加强,但这种加强并不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的幻想上。妇女运动应在政治、经济、生态、公共事务等各方面彰显其领导权,才能促使资本主义的加速灭亡。来自OxfordBrookes大学的PritamSingh将资本主义发展划分为自然发展阶段、自由竞争阶段、垄断竞争阶段、危机竞争阶段、自然融合阶段、完全替代阶段。

他认为当代资本主义正处于危机竞争阶段,这种阶段已延续了两百多年,在经历了这种阶段之后,资本主义将被社会主义自然融合,进入自然融合阶段。随着现代科技手段的发展,特别是网络化、信息化的高速发展,自然融合阶段的到来会加速,这时就进入实现社会主义的完全替代阶段。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FionaTregenna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命运的论述是完全正确的。但在当代,由于在新的世界格局变化中出现的资本严重虚拟化、资本发展不平衡化、资本分布的世界区域不平衡化,这些资本主义新现象必须用马克思的理论进行新的诠释。不管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的形式如何多样,都不会脱离马克思揭示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规律。中国武汉大学颜鹏飞认为,资本主义的新境况印证了中国搞社会主义的正确性。中国经济体系经历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调节经济的三部曲。但要注意资本主义新境况对中国的影响,特别是不能在理论界出现“集体失语”,不能完全按西方理论中的观念、规则、范式、方法来说明中国的经济发展道路,将中国的发展境况歪曲为非社会主义的发展境况。中国武汉大学简新华教授进一步指出,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资本通过新的手段更加膨胀,使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分化更加剧烈。由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资本膨胀的副作用不能低估,贫富分化的消极影响不能低估。一百多年前,孙中山就提出了要“节制资本”,这与马克思的思想是十分相似的。因此,要在全球范围内通过节制资本,遏制贫富分化来遏制资本主义的泛滥。日本Keio大学HiroshiOnishi认为,根据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当代资本主义已经进入了一个污染大国时代。资本的扩张及贪欲,造成世界性灾难。事实证明,资本主义发展越快的国家,污染情况越严重。所以,资本主义大国实际上就是污染大国。这种大国不是指一个国家幅员的大小,而是一个国家资本发展的扩张程度及污染严重的程度。

二、关于资本主义非均衡发展及危机与中国经济崛起

来自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面对当代资本主义的非均衡发展及面临的种种危机,十分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状况。他们通过对中国经济社会的研究,普遍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非均衡发展及危机,恰好给实现“中国梦”,促进中国经济的崛起提供了极好的机遇。我国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樊明教授认为,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境况下,中国的发展情况印证了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方法。实际上,世界各国的阶级结构与其政治结构是十分相关的。资本的非均衡发展,会导致社会经济主体的结构变化,从而导致国家政治结构的变化。中国经济社会出现的诸如分配不公、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样会导致社会成员的分层,从而引起政治结构的变化,这必须予以重视。中国西南交通大学李杰认为,根据世界格局的新变化,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力量对比来看,现在更有利于社会主义。在中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国有企业的改革是举足轻重的战略举措。中国当前通过“混合经济”形式进行的国企改革,必须要防止弱化公有经济的倾向。当前,公有经济中的国有经济比重已不到20%,比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还低,这很危险。可以把国有企业分为战略性国有企业、竞争性国有企业、公共性国有企业、垄断性国有企业四类,各类不同功能的国有企业能在中国经济改革中发挥不同的重要作用,从而保证中国经济改革健康运行。澳大利亚MarxistJournal的DavidMatters认为,中国的经济改革早已纳入世界经济运行的轨道,面对非均衡发展的资本主义,中国经济的崛起是一个奇迹。但资本主义的新状况,会对中国经济造成冲击,而其中金融冲击及互联网冲击尤为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发展,应在解释新问题中发挥作用。中国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刘成认为,不论在何种世界形势下,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这是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原则,决不能动摇。这个原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目标决定的,因为中国的市场经济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有自身的内容及自身的特色。中国东北师范大学王学军进一步认为,在新的世界变局中,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应进一步寻找新的途径。例如,与国际资本联合、国有资本进入世界市场、发挥国有资本迅速扩张作用都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注重的。

美国AlleghenyCollege的DonGoldstein教授认为:资本主义的非均衡发展,已导致了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的新变化,各国污染问题、环境问题、人口问题日益严重。中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这些问题也很多。这究竟是贫富分化造成的问题,还是管理技术方面的问题,或是政府不负责任的问题。他进一步认为,根据统计数据,中国私人资本形成的GDP总量已达到50%以上,可以认为这些问题的出现仍然是私人资本逻辑造成的问题。因此要更加遏制私人资本。中国西南财经大学蒋南平教授认为,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非均衡性,造成了能源方面的巨大危机。中国必须要在经济新常态的情况下,借鉴西方经验,注重从立法方面、天然气等的管理运作方面、天然气币的储备手段方面予以加强,以保证中国天然气币储备的经济安全,保障中国经济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日本Senshu大学的SatoshiMatsui认为,中国的经济新常态,既是中国经济的新变化,也直接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对于中国构建新的经济“航母”,带动全球经济好转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社会主义作为新一轮解放运动的最好实践。西北大学白永秀认为,中国根据国内外的新形势,适时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这是中国进入新常态后提出的新的世界性战略。“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经济全球化的代名词,是现实与历史、经济与政治、区域性与全球性的有机统一。这个战略构想,形成了全球化的“点—轴—面”的格局。这个格局,将对中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经济增长环境,形成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战略走廊,形成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安全环境提供走向世界的区域引擎,提供了进行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平台。中国黑龙江大学的焦方义认为,在新的世界格局下,其对中国的对外贸易有着更加重大的意义。中国云南师范大学的周文通过中国与印度经济发展的不同路径的比较,认为中国比之印度有更加优越的主客观环境,更加具备国际性的战略机遇。

三、关于全球新格局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

在当前世界的新格局下,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是各国专家学者热议的话题。南非共产党及工人联盟副主席JeremyCronin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又到了一个历史机遇期,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已经到了今非昔比的国际问题破解时期,这使得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新内容、新方法、新途径及新对象,必须抓住这个机遇期,让世界劳动阶级有一个全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美国MassaChusetts-Amherst大学的DavidM•Kotz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非均衡发展出现的新形式,使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理论再次上升到一个新水平。马克思经济学的原则虽没有过时,但在不同的层面上,马克思的经济理论特别是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理论,出现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应用领域。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有助于解决资本主义当代危机发生后的许多新问题。南非约翰内斯堡Witwatersrand大学的JacklynCock认为,当前资本主义面临着一系列世界性难题,这使资产阶级在缓解危机方面也注意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世界价值。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毕竟是一种革命的经济学,对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当代科技的高速发展,社会的网络化、虚拟化使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资本积累中可能会出现新途径,使资本积累得到新发展。但这些情况对马克思的资本理论,正是进一步印证其正确性的大好时机,也正是进一步发展马克思资本理论在内的经济学理论的大好时机。中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程启智教授认为,在当前的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应抓住机遇来一个大发展。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这一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应有新的发展分支。应该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分成两个维度,使生产力能够体现出内在的互动性,从而科学地说明分工及协作为什么会导致产业聚集的问题。生产关系既存在所有制关系,又存在人与人、人与物的依赖关系,这种关系实际上马克思早已论及。基于这个逻辑框架,将形成二维生产关系理论范式的马克思主义纯经济学、依赖理论范式的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日本东京大学的大西广教授认为,可以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只是二维的,而是三维的,这样划分,其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将更为重大。

AfricaninstituteforAgrarianstudies,Harare的SamMoyo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得益于世界各国的理论运用与实践。例如安哥拉这个国家近些年经济的困境、缓和、再困境的变化,就引起了这个国家许多专家学者的认真思考,他们进一步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则与实际联系起来,使马克思主义的运用有了新拓展。一些学者还根据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结合世界新格局的实际,特别是结合非州国家的实际,对世界典型国家的阶级关系作了分析。例如UKZN的ToendepiShonhe及JoyMabenge认为,资本主义的非均衡变化引发的阶级分化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新变化。非洲国家的阶级分化最为严重。发达国家的阶级分化开始趋于固化,而发展中国家的阶级分化因为有许多变数,还处于动荡的状态。阶级分化也能促进社会发展,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标志。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的MaryGalvin认为,过去形成的阶级与新出现的阶级即便是属于同一阶级,在当今世界格局中,其实质上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高科技、大数据、互联网等已经迅速催生了新兴资产阶级,这为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新发展提供了鲜活的材料。

四、世界新格局下的双重危机问题

第3篇:世界经济的发展阶段范文

我们知道,对所处时代的科学判断和所处时代特征的准确把握,是一个政党、一个国 家制定基本路线、基本政策、基本发展战略的基础。越南共产党也认为,每个国家、每 个民族,首先是每个共产党——马列主义的党都必须懂得自己正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 代,这个时代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基本矛盾,其发展方向如何,以便选择一个正确的、 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前进方向。因为正如列宁所说,只有在对时代有了正确认识的基础 上,“我们才能够正确地制定自己的策略;只有了解了某一时代的基本特征,才能在这 一基础上去考虑这个国家或那个国家的更具体的特点。”(注:《列宁全集》第2版第26 卷第143页,第145页,第143页。)人们对于时代的性质和特征的理解和判定是十分重要 的,如果他们对自己生活于其中的时代的性质和特征的判断不合时宜甚至是错误的,那 么他们的实践活动也必然会陷入谬误之中。不仅如此,任何对时代的不正确的认识都必 将给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事业,给各民族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造成损失。可见越 南共产党非常重视时代问题。那么,越南共产党又是怎样判断所处时代的性质和特征的 呢?

越南共产党认为,时代这个概念有时被阶段、时期、纪元或文明等概念所代替,但一 般地说,时代这个概念被认为是根据一定的标志确定社会历史的分期、确定人类社会发 展的各个阶段的概念。人们从不同的基础和视角出发来划分时代,对人类历史时代的划 分也就有不同的内涵。例如,黑格尔把人类历史的发展划分为三个主要时期:东方时期 、古代时期、日耳曼时期。摩尔根把社会史分为三个主要时代: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 文明时代。还有人把时代划分为三种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也有人 以技术发展的水平为依据来划分各个时代。这些划分方法虽然从时代的某一点、某一方 面来说,具有一定的合理成分,突出了时代的某些方面、这样或那样的重要特征,但是 不可能说明社会的性质和时代的发展动力。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 ,找到了时代划分的客观基础,并在他们的社会经济形态学说中加以阐明。恩格斯曾经 指出:“每一个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 ,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 史才能得到说明……”(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57页。)

在越南共产党看来,确定时代性质的惟一的科学基础是客观的物质条件,也就是社会 经济形态。“社会经济形态这一概念,指的是某种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并以有相应 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的生产关系为特征的、处于某一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而时代则是 指某种社会经济形态形成、发展和处于支配地位的历史时期。”(注:[越]马克思列宁 主义、胡志明思想学科全国通用教材中央指导编撰委员会《关于当代马列主义的若干问 题》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第84页,第90—91页。)社会经济形态理论为分析时代问 题提供了科学依据,包括分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分析政治、经 济、文化、社会、科学、技术等构成整个时代面貌的全部要素。从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 出发,可以清楚地说明时代的各个方面。

社会经济形态理论还明确指出了在阶级社会中,是哪一个阶级处于时代的中心,成为 支配时代运动的主要动力,决定着时代的主要内容、时展的主要方向、时代的历史 背景的主要特点等等。例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称资本主义时代为资产阶级时代,因 为资产阶级是当时的主要阶级,“处于上升的阶级,惟有它能以压倒的力量去反对封建 专制制度。”(注:《列宁全集》第2版第26卷第143页,第145页,第143页。)而工人阶 级作为大工业生产的产儿,能够把劳动群众和被压迫阶级集合起来,团结斗争,资 本主义制度,把人类引向一个新的时代,使劳动群众、各民族、社会以及整个人类获得 完全彻底的解放。从全世界的范围来看,在各种基本社会形态之间存在着从一个社会向 另一个社会过渡的历史时代。在过渡时代,处于统治地位的旧的社会经济形态开始被打 破,新的社会经济形态诞生并逐步发展。新的制度战胜旧的制度一开始只是零星的现象 ,然后逐渐扩大成为普遍现象。在历史进程中从未出现过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对另一种社 会经济形态的替换在全世界所有国家和各大洲同时地、迅速地一次完成的现象。同样, 一个时代的各个历史运动的发展也不会是一种模式和直线前进的,正如列宁所说:“每 个时代都有而且总会有个别的、局部的、有时前进、有时后退的运动,都有而且总会有 各种偏离运动的一般型式和一般速度的情形。”(注:《列宁全集》第2版第26卷第143 页,第145页,第143页。)

这里所说的是大的历史时代。一个历史时代又可以分为若干个不同的时期或阶段。列 宁就常常把“时代”作为“阶段”的同义词来使用,或者用“时代”来指称某个大时代 中的一个小时代,认为每个大的历史时代经历的不同发展阶段,也可看成是其中不同的 小时代,而阶段之长短、时代之大小,又都是相对的。

关于当今时代的性质问题,越南共产党认为,“后工业社会”时代、“信息社会”时 代、“智慧文明”时代等提法突出了时代的某些方面的重要特征,但回答不了当今时代 的社会经济本质是什么和哪个阶级处于时代的中心的根本问题。应当“从社会基础及社 会整体性上揭示人类社会历史的时代性”。(注:阮德平《关于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若 干思考》,载于李慎明主编《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 24页,第34页。)因此,越南共产党坚持认为,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俄国十月革命“ 为民族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开辟了道路,开创了一个历史的新时代——全世界从资本主 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注:《胡志明全集》河内真理出版社1989年版第10卷第5 94页,转引自《关于当代马列主义的若干问题》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第85—86页。 )尽管在过去几十年,尤其是过去十几年中,世界形势发生了许多复杂的变化,“苏联 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崩溃使得社会主义暂时陷入低潮,但时代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人类仍然处于以伟大的俄国十月革命为开端的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之中。 ”(注:[越]马克思列宁主义、胡志明思想学科全国通用教材中央指导编撰委员会《关 于当代马列主义的若干问题》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第84页,第90—91页。)从资本 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将是一个很长的历史时代。

为了使人们对这个“过渡时代”有个正确认识,不至于因为某个时期的潮涨潮落而对 整个漫长的世界历史的时代产生错误的估计,越南共产党把“过渡时代”划分为四个主 要阶段:第一个阶段(1917年至1945年)是无产阶级革命在一个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 突破性胜利,开创一个崭新的社会制度的阶段。第二个阶段(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初 期)是社会主义在许多国家扩大、发展,并形成社会主义体系的阶段,是世界工人运动 迅猛发展的阶段,是民族解放运动取得胜利、数以百计的国家赢得独立、冲破旧殖民主 义的殖民体系的阶段。它是世界和平、独立、民主、社会进步运动迅速发展的阶段,同 时也是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中产生了重大分歧的阶段。 第三个阶段(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是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由于种种原因经济增长缓慢,在 与资本主义的较量中经济水平日益下降,出现经济危机和发展停滞不前的局面,一些敌 对势力和反对势力乘虚而入,内外勾结发动进攻并搞垮东欧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的阶 段。第四个阶段(当前阶段)是社会主义陷入低潮,现代资本主义企图确立对世界的绝对 统治地位的阶段。社会主义正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和考验,世界历史正在经历着一个曲折 的发展阶段。

当今时代的基本特点和基本矛盾是:(1)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是社会主义 与资本主义交织在一起的时代。贯穿在整个过渡时代的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的矛盾。这种认识已经为从俄国十月革命到今天的历史实践所证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 义之间的矛盾,当前主要表现为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2)资本家与劳动者的 矛盾仍然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矛盾之一。尽管现代资本主义在经济和社会方面作出一定的 调整,以调和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部分矛盾,避免发生直接威胁资本主义制度生存的激 烈行动;同时,由于应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所取得的成果,采取改进管理方法、改变生 产结构、调整所有制形式等各种措施,资本主义还存在着继续发展经济、缓和社会冲突 的潜力,但这并不能消除资本主义同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阶层的矛盾。(3)殖民地、附 属国各民族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二战后,殖民地、附属国赢得了民族独立 ,使旧殖民主义的殖民体系陷于崩溃。但政治上的独立并不意味着经济上可以立刻繁荣 昌盛起来。由于原有的经济基础、文化基础异常薄弱和落后,各民族独立国家仍然必须 依附于一些发达国家,而帝国主义也迅速改变了它们压迫、剥削落后国家、不发达国家 的形式。今天,殖民地各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正在转化为不发达的附属国与帝国 主义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依然是时代所要求解决的基本矛盾。(4)在反对社会主义和 共产党的斗争中,各资本主义国家是互相配合、步调一致的。它们希望这个星球上所有 的国家都搞资本主义。但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矛盾,主要是资本主义世界中最大的三个 政治经济中心(美国、日本和西欧)之间的矛盾,各跨国资本集团之间的矛盾,即“资本 主义反对资本主义”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常常是很尖锐的。这些矛盾不仅依然 存在,而且还在继续加深和发展,虽然在表现形式上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

越南共产党呼吁,为了实现时代的目标,在当前这个阶段中,各国人民必须共同斗争 ,以反对敌视和平、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的势力。“在帝国主义强权势力即使为 最多利润而互相激烈竞争但仍紧密勾结图谋统治世界之时,工人阶级,劳动人民,发展 中的、后进的、力量薄弱的各个民族,民主、进步和革命的运动,社会主义各国怎么能 不为共同的利益而加强团结呢?”(注:阮德平《关于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若干思考》, 载于李慎明主编《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4页,第34 页。)

从以上介绍中可以看出,越南共产党在分析和界定时代问题(包括时代的性质和特征) 时,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为依据的。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概念不仅具有生 产力发展的内涵,而且具有生产关系或社会关系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总是从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结合中去考察人类社会发展和演化的历史进程,“因而他们所说的 时代总是对人类社会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经济制度、社会阶级关系 的界定,绝非单纯研究生产力的发展历程。”(注:王金存《如何认识当今时代的性质 》,载于李慎明主编《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70页。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时代概念的鲜明的社会和阶段内涵正是它与其他各种时代概念最 显著的区别所在。

正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越南共产党认为,越南在20世纪通过无产阶级革命争 取民族解放,实现民族独立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以及今天推进革新事业,都是顺应时代 潮流之举,属于时代的主流范畴。

越南共产党在分析和判断时代问题时,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时代观,强调所处的时代仍 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的同时,也对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和越南社会主义 所处的国际环境以及社会主义运动的实际状况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其新观点和新看法具 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指出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趋势进一步发展。这一趋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 ,同时也受到一些发达国家和资本主义跨国经济集团越来越粗暴的支配,因此存在着许 多矛盾。其中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既有合作又有斗争。经济全球化对越 南社会主义将产生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双重影响。面对全球化进程,越南的原则是:“融 入”和“开放”,其目的在于争取利用全球化提供的有利因素,限制和克服全球化的消 极因素,促进越南社会经济发展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在融入的过程中应当采取主动 ,立足于自己的实力,不能放松警惕,忘记斗争,必须牢记“融入”而不“融化”。

第二,认为和平、合作和发展是大趋势,反映了各个国家和各国人民的迫切要求。尽 管局部战争、武装冲突、军备竞赛、恐怖活动等在许多地方发生并且日益复杂,但今后 几十年发生世界战争的可能性很小。世界正面临着许多如果没有多方合作,任何国家都 不能单独解决的全球问题,如环保、限制人口增长、制止危险病疫、打击国际犯罪等。 发展经济成为各国的优先任务。“争取和平、民族独立、民主、民生、进步和社会公平 的斗争,将出现新的发展步骤。”(注:《越南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越南 世界出版社2001年中文版第12页,第23页。)从全球范围看,斗争的主要形式是经济上 和政治上的斗争。斗争中有合作,斗争不影响合作。和平与发展代替战争与革命是时代 发展的必然,也赋予了世界社会主义以新的使命,要求社会主义力量为反对帝国主义强 权势力、维护世界和平,为建立民主和公平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人类的和平和进 步事业做出新贡献。

第三,承认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虽然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中还存在帝国主义 强权政治,但各国独立自主、自立自强意识增强。独立国家为选择和决定自己的发展道 路而加强斗争。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和平共处中既合作又斗争。此外,“大国也需要 保持稳定的框架。其他发达国家一方面在努力加强自己的力量、巩固自己的地位,另一 方面在为反对建立‘单极世界秩序’、争取实现‘多极世界秩序’而相互角逐。”(注 :Le Kha Phieu,The Communist Party of Vietnam is Forever For the People,Forthe

Country,and Loyal to Friends,speech at the ceremony in celebration of  the 70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Vietnam,

http ://.)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政治的多极化和多样化趋势既为越南社会主义 的发展带来严重挑战,也为之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四,强调科学和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在发展生产力中日益发挥重大作用。科技 革命促进了世界经济结构的转换和经济社会生活的国际化进程。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发 展对生产和消费需求产生了重大影响。建立在高科技基础上的知识经济正在改变世界的 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激烈,经济因 素成为影响世界和国际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给发展缓慢的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造成重大 压力,也给世界社会主义带来新的挑战。越南应当利用世界科技的发展加快自己的工业 化进程,提高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率,同时努力为知识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 。

第五,肯定资本主义表现出了很强的扩展能力。资本主义依靠科技革命促进了生产力 的发展,改变了统治策略,缓和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 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 间的矛盾、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且不断发展着,只是表现形式和程度有所不同。

第六,明确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复兴需要较长的时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给21世纪的社会主义留下了许多经验教训,这些经验教训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朝着更加 健康的方向发展。

根据时代特征和客观形势的新变化,越南共产党调整了自己的发展战略。

第一,从依附大国的发展战略转到独立自主的发展战略。过去,越南背靠苏联和中国 ,内外政策有明显的依赖和效仿痕迹,在革新之前,甚至到了迷失自我的程度,以致国 家陷入严重的经济社会危机之中。革新之后,尤其是剧变后,失去了靠山,痛定思 痛,终于挺起腰杆,走上了谋求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现在,越南党和政府坚持从本国 特点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处理国际国内一切事务,以独立自主的形象展现在世界舞台 上。

第二,从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转到建设符合越南条件和特点的社会主义。过去, 越南的社会主义受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影响。机械照搬苏联 模式,按照苏联的榜样建设越南的社会主义,结果犯了唯意志论、主观冒进等错误,弊 端百出,欲速不达。经过反思,越南共产党重新认识了社会主义,努力开辟一条既坚持 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使社会主义符合本国国情,能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发 展道路,以确保越南的民族独立和人民的幸福未来。其目标就是越共九大进一步重申的 把越南建设成为“民富、国强、社会公平、民主、文明”(注:《越南共产党第九次全 国代表大会文件》越南世界出版社2001年中文版第12页,第23页。)的国家。

第4篇:世界经济的发展阶段范文

关键词: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资本主义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都曾有过重要论述。资本主义历史发展阶段的研究涉及的方面较多,这里主要介绍关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和当前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呈现出的新特征。

一、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划分:主流观点

马克思的《资本论》主要研究古典或者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生产和社会关系,部分涉及了垄断资本主义。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布哈林的《帝国主义与世界经济》和希法亭的《金融资本》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列宁关注的不是单个资本主义经济,而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他以资本主义19世纪末期的主要数据和事实为基础,分析了世界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使用金融资本的概念分析了帝国主义阶段。可见,在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是比较粗糙的。

规范学派和社会积累结构学者们主要以宇野、米切尔等为代表,提出了资本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即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和帝国主义。重商主义阶段主要以纺织工业为代表,以英国初期的商业资本为主。自由主义阶段主要是19世纪中期之前的世界经济体系,当时仍然以英国为主的资本主义国家占统治地位。帝国主义阶段主要是指美、英、德等国家的金融资本占据了统治地位的时期。

当前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划分方面主导的划分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从15世纪到18世纪中叶的英国产业革命,为期约300年;第二阶段是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阶段,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第三阶段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第四阶段是二战后出现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绝大多数学者在时间划分上持有这种观点。

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划分的新发展

20世纪90年代后,有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划分标准,有些学者对上述划分进行了补充。

Robert(1987)对资本主义阶段进行了划分。1.自由主义国际经济来临(大致从1789年到1873年);2.帝国主义竞争时代(1873-1945);3.新自由主义世界秩序(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在第三个发展阶段,有两个发展进程,即生产的国际化和国家的国际化。在每个世界秩序中都有新的国家形式、新的历史集团和生产关系新的组织方式出现。

Scott和John(1987)从组织化和非组织化角度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第一阶段(大致1875年之前),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所有的企业都是小型企业,企业的诞生和死亡都很高。第二阶段(大致1875-1970年左右),组织化资本主义阶段,三种企业得以发展:不可能转变为更大企业的小企业;进行跨国扩张的区域性的国内公司;以单一中心进行扩的,母公司对国外分公司和分支机构保持严格控制的跨国公司。第三个阶段,非组织化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一些企业发展了“多中心”的结构,它们的分公司更独立的经营和一个多部门组织类型的出现,当多中心跨国公司兼并本身跨国经营的其他企业时,这些企业通常生产不同的产品,采取不同的工艺流程。众多多中心跨国企业已经发展为至关重要的全球公司。

第5篇:世界经济的发展阶段范文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按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世界近代史可划分为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机时代和电气化时代三个阶段。

1.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代(16世纪—19世纪初)

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人类社会走向融合统一。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及海外殖民和贸易,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引起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这两次思想解放运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封建自然经济走向瓦解,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趋势首先在西欧明显表现出来。16世纪尼德兰革命后,出现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潮流。英、美、法三国先后用革命的手段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又用法律手段巩固了革命成果,初步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俄、普、奥等国进行的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这一时期,民族解放运动的中心在美洲。美国独立战争首先打破了英国的殖民枷锁,赢得了民族独立。在资产阶级革命潮流的推动下,拉美人民进行了反对西班牙、葡萄牙殖民统治的艰苦斗争,最终取得独立,基本形成了今天拉美的政治格局。

这一时期,欧洲殖民国家间进行着激烈竞争。英国先后打败了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在18世纪建立了世界殖民霸权。法国在美国独立战争中援美抗英,英俄等国组织“反法同盟”和拿破仑对外战争,都体现了欧洲争霸的特点。

2.资本主义的蒸汽机时代(19世纪初—19世纪70年代)

18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开始,到19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法国、美国、俄国、德意志、日本等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的国家也进行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欧洲封建势力打败拿破仑之后,通过维也纳会议在欧洲恢复了旧的统治秩序。1848年席卷欧洲大陆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沉重地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有利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19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德意志、意大利、俄国和日本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走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至此,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上确立起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工业革命也是社会关系的革命,它使社会日益分裂为工业无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必然引起无产阶级的反抗斗争。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早期工人运动非常激烈,但最终都失败了。为了适应时代和工人运动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通过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作为新的历史潮流发展起来。19世纪中期,工人运动又有了进一步发展。第一国际的成立,标志着工人阶级走向世界范围的联合。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伟大尝试。

这一时期的民族主义运动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以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为代表的、争取民族自强和振兴的运动。这是属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范畴的运动。其二,是反对异族控制的民族解放运动。其中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独立运动,如1848年的东南欧革命;有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地区的民族运动,以19世纪中期的亚洲革命风暴最为典型。

3.资本主义的电气化时代(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19世纪70年代起,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展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征是:科学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并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它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发展,把人类从蒸汽时代推进到电气时代。

随着生产与资本的越来越集中,垄断组织应运而生。垄断资本家越来越多地干预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以攫取更多的利润。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者,对内加强剥削,对外加紧侵略扩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它们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加剧。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缓慢,美、德等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后来居上。俄、日等国的经济也得到了较大发展。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促使各国加紧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世界。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不断加剧,终于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这一时期,国际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工人觉悟明显提高,各国工人政党和工会广泛建立,工人运动主要以合法斗争、政党斗争为主,曾取得很大成就。但是,各种机会主义思潮也在增长。20世纪初,列宁主义诞生,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从德国转移到了俄国。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各国疯狂地进行殖民扩张,世界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为了抗击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亚非拉人民开展了民族民主运动,其中“亚洲的觉醒”尤为突出。

二、世界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从俄国十月革命开始,世界进入现代史时期。世界现代史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竞争共处,世界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界,世界现代史可划分为两个时期。

1.世界现代史第一时期(1917-1945年)

这一时期是社会主义国家兴起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时期,是世界经济在发达国家开始现代化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酝酿时期。这一时期以1929年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世界历史进入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一度高涨。其中,德国十一月革命和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建立影响最大。由于十月革命鼓舞和亚非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亚洲和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涨。1919年共产国际在莫斯科成立。在国际帝国主义经济封锁和政治包围下的苏联,成功地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并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工业建设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次世界大战从整体上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德、奥、俄、土四大帝国崩溃,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建立,英、法、意等国的经济也遭到破坏,只有美、日两国的经济实力得到膨胀,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在全球推行“金元外交”,日本则成为东亚的霸主。战后,协约国集团按其实力对比,调整它们在欧洲和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运动低落,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运动也被镇压。资本主义进入短暂的相对稳定发展时期。但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充满着矛盾和斗争,在其繁荣发展的背后,却隐伏着严重的危机。

在第二阶段: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与销售的矛盾日益尖锐。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为了摆脱危机,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采取了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的政策,使经济得到恢复,缓和了阶级矛盾。德、日两国则相继建立了法西斯,实行对内独裁,对外侵略的政策,形成了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

由于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中国、朝鲜、西班牙、埃塞俄比亚等国开展了反法西斯斗争。但是,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终于使局部战争演变成第二次世界大战。

2.世界现代史第二时期(1945年至今)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至今是当代世界史时期。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冷战共处和激烈竞争的和平共处时期,是当代资本主义的大发展和腐朽趋势共存的时期,是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时期,也是民族主义和发展中国家兴起和困扰同在的时期,它还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及其对全球影响的深化和扩展的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主义越出苏联一国范围。40年代末,亚洲、欧洲出现了连成一片的社会主义国家,50年代初,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5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及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先后进行经济改革,但成效不大。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使社会主义阵营内部控制与反控制的矛盾加剧,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的逐步瓦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中国在经历了十年“”的劫难之后,走上了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践证明,社会主义也需要通过不断的改革完善,才能充分发挥其优越性,以推动社会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欧洲,使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在美国的扶植下,战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恢复。从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对第三世界的剥削掠夺,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被称为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从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相继陷入“滞胀”状态。

第6篇:世界经济的发展阶段范文

关键词:世界经济;周期波动;新特征;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4.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0-02

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以及加入世界WTO组织,我国进一步融入到了世界经济体系当中,推动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不论是国际贸易,还是国际资本,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世界范围内的投资、贸易项目越来越多,这时,就加强了各个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经济周期。在此背景下,我国也逐渐的对其展开了研究,出现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我国对世界经济周期波动重视的时间较晚,研究的时间不是很长,使世界经济周期波动还会对我国的经济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在当前阶段中,加强对当前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新特征及中国的对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良好的保证。

一、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走向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国都加强了对经济增长的重视,不断的对其进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逐渐的发现了世界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周期性,可以应用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19世纪初期提出的新理论来对其进行研究,将其分成6次不同的长波周期,第一次为17世纪80年代到18世界50初期年代,主要的标志就是第一次世界工业革命的开展;第二次为18世纪50初期年代到18世纪90年代末期,主要标志为钢铁行业快速的发展,以及铁路建设的出现;第三次为18世纪90年代末期到1949年,主要标志为电力大范围的普及,以及汽车行业快速的进步;第四次为1949年到1980年,主表表现为石油化工行业快速的发展;第五次为1980年到2011年,在这一波动周期内,包括了很多的内容,如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劳动最组的形式不断的变更等,原本可以使经济的发展一直持续下去,但是,在2007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出现,使世界各国的经济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导致世界经济开始逐渐的出现下降的趋势[1]。从2011年开始,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逐渐减小,世界各国的经济开始缓慢的复苏,从而使世界经济开始进入到第6次周期当中。而由于经济刚刚进入到第6次波动的上升阶段,起到了一定的过度作用,使世界经济发展以U型体现出来,正处于经济发展的低谷阶段,不论是新技术,还是新产业的形成,都还不是很完善,据有关专家估计,只有到了2040年,新技术才能不断的完善,新产业才会逐渐的成熟,才能使世界经济快速、稳定的增长[2]。

二、当前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新特征

在当前阶段中,世界经济周期对我国经济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制约的作用,因此,为了使人们对其具有更好的了解,本文就通过VAR来建立出相应的模型,并应用最小二乘法对世界经济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当前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新特征,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各个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经济联动性增强,同步性趋势显著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世界经济周期波动具有很多的传递方式,如贸易活动中的传递,金融投资方面的传递等,在此背景下,世界经济周期波动就会出现明显的国家之间联动性增强,同步性趋势显著的新特征。根据相关调查可以发现,从1980年开始,一直到2011年的3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世界经济整体发展为增长的趋势,平均增长率为3.36%,其中又可以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将其分为五个阶段,分别为1980年到1984年的上升阶段,1984年到1991年的下降阶段,1991年到2000年的上升阶段,2000年到2007年的下降阶段,2007年到2011年的上升阶段。其中,从2000年开始,上升或下降的趋势更加明显,同步性趋势更加显著[3]。并且,根据VAR模型评估中还可以发现,在拟合优度中,除了美国、英国等少数发达国家之外,大部分国家都体现出增长的趋势,其中巴西、南非等国家增长的作为明显,这就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这些国家更深的融入到了世界经济当中。虽然有一些国家的经济联动性有所降低,但是在整体上依然呈现上升的趋势。

(二)非周期性波动因素的影响变大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无法对未来进行预测,常常会出现一些随机事件,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增加世界经济非周期性波动,从而对经济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对非周期性波动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能够对其造成的影响因素有很多,通常可以将其归纳为三个种类,分别为经济发展过程中自身的因素,国家或地区内部的政治因素,以及自然情况下产生的因素。而在当前阶段中,对世界经济周期进行深入的分析后就可以发现,非周期性波动造成的影响在逐渐的变大[4]。

在上一个经济周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非周期性波动因素,例如在2001年,美国发生的“9.11”事件,在2004年,出现了大范围的禽流感病毒,在2007年,世界金融危机的产生等,本文就引入危险系数来对这些因素进行表示,同时结合世界各国的生产总值与世界生产总值,构建出相应的回归方程,将这些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5]。在分析结果中可以发现,不论是各个国家的生产总值,还是世界整体的生产总值,与其滞后性都存在正相关关系,也就是所,在前一期生产总值增长的情况下,本期的生产总值也会得到一定的增长。并且,在任何一个模型中,拟合优度都高于0.95,体现出了其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同时还可以发现,不论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自身的因素,还是国家或地区内部的政治因素以及自然情况下产生的因素中,都会通过一定的危险系数体现出来,并且,大多数的危险系数小于零,这就正好说明了,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非周期性的影响较为巨大,导致经济的发展进入了另一个周期。

(三)国家政策起到的作用逐渐增加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策起到不同的导向作用,根据其导向作用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两种,一种为内部政策,包括了货币政策以及财政政策,另外一种为外部政策,包括了贸易政策以及汇率政策,在本文分析中,对贸易政策进行分析时,可以用各国的出口与进口贸易作为衡量指标;对汇率政策进行分析时,可以用不同国家的汇率变化情况来衡量;对财政政策进行分析时,可以用各国的支出占生产总值的百分比来衡量,对货币政策进行分析时,可以利用各国准货币年增长情况来衡量。对其进行回归分析,在结果中可以发现,大部分国家的拟合优度都在0.6以上,而且还有少数国家的拟合优度在0.9以上,说明了该回归方程的拟合效果较好。在出口数量、支出占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准货币年增长情况都会对经济的增长起到促进作用;而对出口数量、汇率变化情况分析时可以发现,不同国家经济发展起到的效果具有一定的差异[6]。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国家政策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我国应对当前不同国家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对策

(一)提高经济发展的内动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事实施,加强了我国与世界之间的联系,使我国经济发展的类型发生了转变,逐渐的向着以出口导向为主,以引进外资为辅的发展模式,这时,就使我国对外具有严重的依赖性,当外部经济出现一定的问题时,一定会对我国造成严重的影响[7]。因此,增加自身的内动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当前阶段中,依然是以生产行业为主,而我国内部的资源数量往往是有限的,需要从国外进行大量的进口,因此,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就要积极的加强材料资源市场发展,有效的参与到相应的市场环境中,提高我国在材料市场中的地位。而且,还可以加强科学研究,研究出新的材料,或者是新的技术,减少对传统材料的需求。并且,在我国当前世界贸易活动当中,主要的贸易伙伴多为欧美等发达国家,出口的数量超过了一般以上。因此,为了使我国经济更好的发展,就要开拓出新的贸易伙伴,降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出口数量,将贸易活动进行分散,避免一个国家出现问题对我国造成严重的影响[8]。

(二)构建完善的非周期性波动因素安全预警机制

在非周期性波动因素中,包括了很多的内容,如人口的数量、资源的使用情况、科技的发展情况、自然灾害的发生、地缘冲突事件等。其产生的时间无法推测,但是往往具有一定的可预见性,随着贸易与金融活动的进行,逐渐向外进行扩散,从而使世界经济造成影响。因此,为了使经济更好的发展,就要构建出完善的预警机制。在预警机制中,就包括了对经济的预警机制,对政治的预警机制,以及对自然因素的预警机制。在经济预警机制中,要拉近我国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加强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合作,减少负面波动的产生;在政治以及自然预警机制中,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出合理的资源供应链,保证我国材料资源得到保证。而且,其中还要对环境问题产生重视,使我国向着低碳的方向发展[9]。

(三)科学的利用国家政策进行调控

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国家的政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就要科学的利用国家政策进行调控。首先就要将财政体制进行转型,使其向着公共财政的方向发展,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效的对其进行利用,推动了民间投资,使投资更加的科学与健康,有效的改善人们的生活。而且,还要建立出完善的货币政策,不仅要求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而企业还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对产业结构调整起到更大的作用。其次,是要将政府的智能进行相应的转变,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重新确定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的界限,避免进行一些不必要的干预活动。而且,在地方政府工作的过程中,还要将眼光放长,制定出长久的发展战略方针,并根据社会实际的变化情况,及时的对其进行调整,制定出科学的投资与产业政策,为经济更好的发展提供保证[10]。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当前阶段中,随着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世界经济周期波动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对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其中对我国造成的影响也是非常的明显,为了使我国的经济更好的发展,本文就从三个方面对当前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新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根据其具有的新特征,提出了相应的应对对策,为我国经济更好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但是,社会会逐渐的进步,经济周期波动也还会随着不断的变化,本文的研究就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对当前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新特征及中国的对策的研究步伐就不能停止,保证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的更新与完善,使其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中都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有效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余韵,陈甲斌,冯丹丹等.基于合成指数模型的中国煤炭行业周期波动研究[J].资源科学,2015,06(05):969-976.

[2]刘金全,刘达禹,张都等.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软着陆”态势与持续期估计[J].经济学家,2015,07(06):48-57.

[3]张兵.中美经济周期的协动性:基于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的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15,12(03):3-18.

[4]杨杰,叶小榕.世界经济新形势下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双边贸易流量分析――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J].市场经济与价格,2015,01(05):52-54.

[5]祁树鹏,冯艳,李京晓等.经济周期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影响分析――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5,05(04):1-14.

[6]周大鹏.影响新工业革命的关键要素及中国应采取的对策研究[J].科学发展,2015,10(07):50-60.

[7]杨树坪.国民经济安全视角下房地产泡沫治理研究[J].管理观察,2015,06(29):13-73.

[8]孙红.对新形势下国际贸易冲击与中国经济的周期波动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04(03):218.

第7篇:世界经济的发展阶段范文

关键词:历史线索 阶段特征 基本线索

线索就是联系。历史线索就是历史的联系。历史之万千变化有线索,万千纵横有线索。历史就是线索(联系)的交织品。基本线索就是历史的内在联系,是跳动在历史有机体中的脉搏。会抓会用历史线索尤其基本线索,是历史学科独特有之的一项能力。下面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下民办近代史和现代史线索的一些认识。

一、世界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按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世界近代史可划分为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机时代和电气化时代三个阶段。

1.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代。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人类社会走向融合统一。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及海外殖民和贸易,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引起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这两次思想解放运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封建自然经济走向瓦解,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趋势首先在西欧明显表现出来。16世纪尼德兰革命后,出现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潮流。英、美、法三国先后用革命的手段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又用法律手段巩固了革命成果.初步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俄、普、奥等国进行的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资本主义的蒸汽机时代。18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开始,到19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瑛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法国、美国、俄国、德意志、日本等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的国家也进行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欧洲封建势力打败拿破仑之后,通过维也纳会议在欧洲恢复了旧的统治秩序。1848年席卷欧洲大陆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沉重地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有利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19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德意志、意大利、俄国和日本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走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至此,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上确立起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工业革命也是社会关系的革命,它使社会日益分裂为工业无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必然引起无产阶级的反抗斗争。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早期工人运动非常激烈,但最终都失败了。为了适应时代和工人运动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通过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作为新的历史潮流发展起来。19世纪中期,工人运动又有了进一步发展。第一国际的成立,标志着工人阶级走向世界范围的联合。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伟大尝试。

3.资本主义的电气化时代。19世纪70年代起,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展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征是:科学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并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它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发展,把人类从蒸汽时代推进到电气时代。

二、世界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从俄国十月革命开始,世界进入现代史时期。世界现代史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竞争共处,世界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界,世界现代史可划分为两个时期。

1.世界现代史第一时期。这一时期是社会主义国家兴起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时期,是世界经济在发达国家开始现代化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酝酿时期。这一时期以1929年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世界历史进入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一度高涨。其中,德国十一月革命和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建立影响最大。由于十月革命鼓舞和亚非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亚洲和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在第二阶段: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与销售的矛盾日益尖锐。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为了摆脱危机,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采取了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的政策,使经济得到恢复,缓和了阶级矛盾。德、日两国赠相继建立了法西斯,实行对内独裁,对外侵略的政策,形成了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

2.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至今是当代世界史时期。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冷战共处和激烈竞争的和平共舞时期,是当代资本主义的大发展和腐朽趋势共存的时期,是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时期,也是民族主义和发展中国家兴起和困扰同在的时期,它还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及其对全球影响的深化和扩展的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主义越出苏联一国范围。40年代末,亚洲、欧洲出现了连成一片的社会主义国家.50年代初,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5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及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先后进行经济改革,但成效不大。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使社会主义阵营内部控制与反控制的矛盾加剧,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的逐步瓦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

第8篇:世界经济的发展阶段范文

    无论是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货币供应量的论述都主要集中于讨论通货膨胀。就全球经济横向比较看,各国政府在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时也主要针对通货膨胀进行防范,显然对通货紧缩的准备不足,而且对受经济周期制约的通货膨胀于通货紧缩的交替性认识不足。本文拟通过通货紧缩的界定及其负面影响和通货紧缩与经济发展周期的关系来分析我国目前是否已进入通货紧缩阶段。

    关键词: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  交替性  可容忍区间

    通货紧缩就其概念范畴来讲,在经济学中是对应通货膨胀而存在的。通过对通货膨胀概念的考察,我们不难理解通货紧缩的概念,即一国发行的货币量少于现实流通中和经济交易中所需的货币量。但目前学术界对通货紧缩的定义主要侧重点有所不同,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相对应,主要表现为物价总水平持续下跌三年左右,即认为进入通货紧缩;第二种观点认为通货紧缩是与货币供给和信贷供给紧缩同时发生的物价总水平下跌;第三种观点认为通货紧缩是在经济处于周期性下降阶段,即危机和萧条时期发生的通货紧缩。显然,三种观点在通货紧缩的界定上有所不同。第一种观点主要从物价总水平下降时限的角度来考察通货紧缩;第二种观点又加入了货币供给和信贷供给的作用;第三种观点则认为通货紧缩应与经济周期结合考察。下文中我们就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的测度和阶段界定进行分析。

    一、 通货紧缩的可容忍区间

    无论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都内含一种数量关系,即人们用以测量经济中货币效率的指标:通货膨胀率和通货紧缩率。正如法国经济学家莫里斯·阿莱指出的:“过度的通货膨胀以及为了校正前一段时间的货币超量发行而采取的通货紧缩政策这两者之间的不断交替发生,一般来讲对经济增长都是十分有害的。”(参:莫里斯··········阿莱《无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第2页)显然,社会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承受力都是有限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超过社会承受力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关于社会所能承受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度”,我们不妨引用陈东琪教授与1998年提出的“可容忍区间”这一概念。当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度处于“可容忍区间”内时,则其正面效应可以存在并能发挥作用,而当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度超出“可容忍区间”时,则其负面效应可以存在并发挥作用。显然,研究通货紧缩的“可容忍区间”,具有与重视通货膨胀率同等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一样都是国家经济运行失衡的表现,是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指标。通货紧缩一旦超出“可容忍区间”的警戒线,必然会向经济发展亮“红灯”。这将督促政府当局尽快制定相应的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通过提高货币和信贷的供给来缓解通货紧缩导致的负面效应。其次,通货紧缩率的衡量与测度也对政府调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于宏观调控政策经济化、效率化、精确化。通货紧缩率的衡量必须严格区分通货紧缩政策作用的阶段。一般可分为:正效应阶段、零效应阶段和负效应阶段。正效应阶段通常指对经济动力起恢复作用的阶段,零效应阶段指经济打到均衡时的阶段,负效应阶段则指通货紧缩抑制经济发展的阶段。

    如何科学准确地界定通货膨胀率和通货紧缩率的上、下界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通货膨胀按成因可以分为三种: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和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测度主要通过一定期限内货币供给增长率与物价总水平上涨率之比来测量。一般认为:零通货膨胀为下界,通货膨胀率达到8%时为上界。即当这一比值低于零时即进入通货紧缩,高于8%时就超出社会所能承受的通货膨胀“可容忍区间”,开始对经济发展起抑制作用。通货紧缩虽在概念上与通货膨胀对应,但在测度上却不能简单对称。恩格斯曾指出:“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显然不对称,盖若把有效需求紧缩到充分就业所必需的水平之下,则就业量与物价都降低;但若把有效需求膨胀到充分就业所需水平之上,则只有物价受到影响,这一点也许令人不解。然而这种不对称,正是事实之反映。”(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第251页)就是说通货紧缩会使就业和物价都下降,而适度的通货膨胀只会使物价上升。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0——-8%为通货紧缩的“可容忍区间”。凯恩斯主义革命不难令人得出这样的结论:适度的通货膨胀利于经济发展。但适度的通货紧缩是否同样利于经济发展呢?我认为必须结合经济周期加以考察。如果是为了校正前一阶段的通货膨胀而采取通货紧缩政策则利于经济降温;而若在危机或萧条期保留通货紧缩则只会加剧经济的滑坡。因此,通货紧缩的下界由于受经济周期的影响,理论上一般界定在0——-3%。通货紧缩率如果低于-3%,则视为超出“可容忍区间”必须加以控制。

    二、 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的交替性

    考察二战以来的世界经济发展不难发现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交替与经济周期是交织在一起的。通常表现为:经济高增长伴随着较高的通货膨胀率,经济萧条期则存在严重的通货紧缩。20世纪50——60年代世

界经济处于战后恢复期,经济增长较快,通货膨胀率较高;进入70年代后,经济发展更快,通货膨胀率达到两位数,到80年代时出现“滞胀”,即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90年代以来,由于新材料、新能源的发明创造和高新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使得生产过剩,商品价格一降再降,经济开始出现下降趋势,从而世界经济转入通货紧缩阶段。尽管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交替间隔周期较长(战后四十年内未发生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交替),但我们必须承认二者具有交替性。此外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交替性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美国著名投资专家加利·西林博士在《通货紧缩》一书中指出:“当今世界的通货紧缩正是过去较长时期通货膨胀发展的直接结果。原有的成本推进和需求拉动成为促进通货紧缩的因素,世界各国大量裁军、缩减政府支出、减少财政赤字、宏观政策中重视防范通货膨胀、世界范围的经济结构调整、高新技术发展导致的成本下降和生产率提高等都成为通货紧缩产生的重要原因。”从世界经济运行的实际来看,这一分析显然是科学的。

    我们必须承认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之间这种交替的现实。当代经济发展已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自由市场体制几乎无处不在。除了像美国、欧盟和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外,就连新兴市场国家如:四小龙(香港、新加坡、韩国、台湾),三幼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以及拉丁美洲国家、

 inflation.  seen from a comparison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industry, most countries were mainly busy guarding against inflation, and its negative effects, while making their currency policy.through investigating the delimitation and its negative effects of deflation, this article talk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flation and economic periodicity, and draws the conclusion: china is in the deflation period now.

第9篇:世界经济的发展阶段范文

 

关键词: 马克思;邓小平;社会主义理论; 同时胜利论; 改革开放

abstract: lenin’s theory of “communist victory in one coun try” successfully a pplied in “october revolution”, which meant a revision of marx’s theory of “ synchronic victory of communist revolution”, later became the theoretical weapo n in socialist revolutions in other countries. however, the late 20th significan t events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world call for a deeper contemplation of t he two theories. in considering this issue, close attention must be paid to marx ’s judgment with regard to “regional communism” in his discussion on the theo ry of “synchronic victory”, which has long been ignored by the academic world.today, only by reinterpreting this theory of marx’s, can we really understanddeng xiaoping’s theory of reform and opening door.

 

key words: marx; deng xiaoping; socialist theory; theory ofsynchronic victory; reform and opening door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认为,世界历史是近代以来人类在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基础上,依 靠世界市场的自发联合,在世界范围内共同创造的历史,也是人类社会在全球范围内逐步地 自发地实现统一的历史。造成人类自发统一的客观力量是工业革命,它产生的大工业“首次 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 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1]114,因为它 “创造了 交通工具和现代化的死界市场,控制了商业,把所有的资本都变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 速(货币制度得到发展)、资本集中”[1]114。实现人类在世界范围内自发统一的 主体力量——资产阶级凭借大工业和世界市场的力量开创了世界历史,实现着人类的自 发统一。资本所具有的无限扩张的本性驱使它的主人“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 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 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2]276。在这个历史阶段,“资产阶级社会的真实任务 是建立世 界市场(至少是一个轮廓)和以这种市场为基础的生产”[3],因为“资产阶级 历史时期 负有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的使命,一方面要造成以全人类相互依赖为基础的普遍交往, 以及进行这种交往的工具,另一方面要造成发达的生产力,把物质生产变成对自然力的科学 统治”[4]。

由于资产阶级开创了世界历史,因此资产阶级的统治必然是世界性的,无产阶级只有 在世界范围内联合起来才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消灭资本主义。也就是说,“无产阶级只 有 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 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1]86-87。这样一来,“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 各民族 ‘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1]86-87。这就是马克思十 分有名 的关于共产主义革命的“同时胜利论”。为了实践这个理论,马克思在世的时候曾经组织过 “共产主义者同盟”(1847年6月建立),并为该组织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号召全世界 无产者联合起来。1864年又建立了第一国际,并通过第一国际领导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运 动。尽管马克思晚年根据俄国土地所有制的特点,提出“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 ,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用到公社中来”[5]。这样,就可以使俄 国社会避 免“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极端不幸的灾难”,而“现今的俄国土地公有制便能成 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6]251。但是,马克思同时也指出这种跨越资本主义卡 夫丁峡 谷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相互补充的 话”[6]251。也就是说“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 发生的行 动”才能成功,这说明马克思直到晚年并没有根本改变自己的观点。随着世界历史的深入发 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马克思当年关于共产主义革命“同时胜利论”的设想在 实践上无法立即实现。当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之后,列宁提出了“一国胜利论”, 并率先在苏联实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世界上先后出现了十 多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把列宁的“一国胜利论”的观点看作是对马克思的“同时胜利论” 的发展。但是,当我们面对社会主义实践后来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特别是20世纪后期所发生 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时,今天重新比较这两个观点,可能对我们准确理解社会主义在世界历史 阶段的性质、地位、使命和前途等问题会有一定的启发。

列宁的“一国胜利论”确实是对马克思的“同时胜利论”的发展,但这种发展只是局部 意义上的补充,而不是全局意义上的推进。马克思的“同时胜利论”实际是从世界历史视野 出发,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作出的战略性判断,它具有全局性和长远性的战略指导意义。 而列宁的“一国胜利论”实际是从世界历史发展的特定时期(即帝国主义世界大战时期)对 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作出的战术性决断,它对于某些国家和地区来说具有实际的战术指导作 用。当帝国主义国家之间进行瓜分殖民地的世界大战时,在帝国主义统治比较薄弱的地区就 出现了有利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机会,如果无产阶级政党能够及时地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 ,社会主义革命就完全可以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历史已经证明列宁这个战术性的决断是正 确的,苏联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机会赢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其他的社会主义国家也 是利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机遇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但后来的历史同样证明了 马克思的战略性判断并没有错,也没有过时。因为在世界历史阶段,由于资本主义的统治具 有世界性质,反对并消灭资本主义的斗争就不可能在个别国家取得彻底的胜利。只有全世 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并在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在世界历史阶段占统治地位的国家能够消灭 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取得彻底胜利。在此之前,个别国家的无产阶级可以发挥 创造历史的能动性,在世界历史阶段利用有利的时机夺取政权,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但这 种社会主义实际上属于“地域性的共产主义”。据丰子义和杨学功的考证,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社会主义”和“共产 主义 ”作为未来社会的两个名称,有时加以区分,用以表示未来社会发展中的不同阶段或在实现 理想社会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有时又未作区分,社会主义社会就是共产主义社会,二者 都是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社会。(参见《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人民出 版社2002年版,第258-259页)因此,这里所说的“地域性的共产主义”也就是地域性的社 会主义。

马克思在论述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是“同时胜利论”的时候,顺便提出了对于“地域性的 共产主义”的看法。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来看,这种“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发展前途并 不美妙。因为在世界历史阶段,由于资本主义的统治使整个人类普遍被异化了,而“这种‘ 异化’(用哲学家易懂的话来说)当然只有在具备了两个实际前提之后才会消灭。要使这种 异化成为一种‘不堪忍受的’力量,即成为革命所要反对的力量,就必须让它把人类的大多 数变成完全‘没有财产的’人,同时这些人又同现存的有钱有教养的世界相对立,而这两个 条件都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另一方面,生产力的这种发展(随着这 种发展,人们的世界历史性的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同时已经是经验的存在了)之所以是绝对 必须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 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其 次,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只是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 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普遍交往,一方面,可以产生一切民族中同时都存在 着‘没有财产的’群众这一现象(普遍竞争),使每一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最后 ,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不这样,(1)共产主义就只 能作为某种地域性的东西而存在;(2)交往的力量本身就不可能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因而 是不堪忍受的力量:它们会依然处于地方的、笼罩着迷信气氛的‘状态’;(3)交往的任 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1]86。

马克思的这段经典论述已经被人们普遍地理解为个别国家和地区不能独立进行社会主义 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只能是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起的行动。当苏联“十月 革命”取得胜利之后,特别是“二战”后世界上有了十多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时候,马克思当 年的这段论述就成为过时的看法被人们忽略了。但如果联系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和教 训,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社会主义国家所发生的变化,并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来重 新理解这段论述,那么,马克思在论述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是“同时胜利论”时,关于“地域 性的共产主义”的论断应当合乎逻辑地蕴涵着这样的看法:

首先,在比较落后的国家搞的社 会主义只能是“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因为这些国家的发展还处于地域历史阶段。这种看法 被后来的社会主义实践所证实,20世纪世界上所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都是比较落后的 国家,这些国家的发展正处在由地域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中。由于西方比较发达的国 家率先实现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并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创了世界历史,因此,在世 界历史形成过程中比较落后的国家和民族就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成为被殖民和被征服的对 象。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就成为比较落后的国家和民族进行民族自救、实现历史转型、 希望跨越发展的一种选择,而且历史也证明了只有这种选择才能有效地抵抗西方资本主义国 家的殖民侵略。

其次,在个别国家搞的社会主义也属于“地域性的共产主义”,这种社会主义必然处于 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和封锁之中,并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存在着被资本主义渗透、颠覆和演变 的危险性。这种看法也被后来的社会主义实践所证实,20世纪世界上所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 ,基本上都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和封锁之中。即使后来有了社会主义阵营,世界分裂 为对立的两大阵营,社会主义被资本主义包围和封锁的局面也没有多大的变化。因为资本 主义在世界历史阶段处于主导地位,因此,资产阶级不但要“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 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民族,使东方从 属于西方”[2]276-277,而且还要使无产阶级屈服于自己的统治,使社会主义国 家和阵营 从属于资本主义阵营。整个20世纪针对社会主义国家和阵营所发生的战争、制裁、封锁、渗 透、颠覆和演变活动,就是资本主义企图统治和消灭社会主义的活动。经过多半个世纪的较 量,有相当多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各种原因最终被资本主义所演变,但也有个别的社会主义 国家正在通过改革继续坚持着社会主义道路。

最后,在比较落后的个别国家也可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但这种“ 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在世界历史阶段要能够存在下去,并最终取得世界性的胜利,就必须明 确认识“地域性的共产主义”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并高度重视发展生产力,实行对外开放 政策,特别是要正确处理和资本主义世界的关系,否则就只能是死路一条。马克思的世界历 史理论对于“地域性的共产主义”的论断,从表面上看似乎对“地域性的共产主义”持否定 态度,但它的真实底蕴则是揭示了在世界历史阶段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充分条件。这些条件 可以概括为两句话:第一句话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第二句话就是要弄明白“怎 样建设社会主义”。这里说的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指的就是对“地域性的共产主义 ”的性质和历史地位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而弄明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实际是指对“地 域性的共产主义”的历史任务必须十分清楚,并且通过一定时间的努力积极完成这些任务。 如果不具备这些充分条件,那么“(1)共产主义就只能作为某种地域性的东西而存在;(2 )交往的力量本身就不可能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因而是不堪忍受的力量:它们会依然处于地 方的、笼罩着迷信气氛的“状态”;(3)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 [1]86。20世纪80年代的全球化潮流使社会交往扩大为世界性的普遍交往,正是在这 种交往 的扩大过程中,有些“地域性的共产主义”被资本主义消灭了,而个别的社会主义国家依然 处于地方的、笼罩着迷信气氛的“状态”。这种情况充分说明了马克思的论断是十分正确的 ,也说明了创造使“地域性的共产主义”能够生存和发展的充分条件是多么的重要。

在列宁的“一国胜利论”观点的指导下获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国家,要坚持和搞好社 会主义,就必须创造使“地域性的共产主义”能够生存和发展的那些充分条件。

而在“十月革命”的故乡苏联,人们一开始并没有认识到“地域性的共产主义”的性质 、地位和任务,革命胜利后就立即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的经济政策。这种政策规定在农 村实行余粮征集制,在工业中加速实行普遍的国有化,并在商业领域实行国家贸易垄断,取 消商品生产,禁止自由贸易。人们以为通过“战时共产主义”的经济政策,就可以直接过渡 到共产主义。而且列宁当时也认为通过“战时共产主义”就可以很快地取消商品货币。但 是,“战时共产主义”经济政策的实行却使苏联经济陷入困境,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工 业生产几乎瘫痪,黑市贸易猖獗,投机倒把泛滥,工农联盟几近瓦解,当时的形势已经十分 险恶,这使列宁也不得不承认:“我们遭到了苏维埃俄国内部巨大的、我认为是最大的政治 危 机,这个危机不仅引起相当大的一部分农民的不满,而且引起工人的不满。”[7]661 他马上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严峻的形势促使列宁重新思考社会主义的实践问题, 他放 弃了彻底革命的办法,采取了改良主义的办法。“所谓改良主义式的办法,就是不摧毁旧的 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只 是随着它们活跃的程度能够使它们受到国家的调节。”[8]575当有人对这种改良 主义办 法提出质疑,并认为当初就不应当进行革命,而应该从改良开始。列宁指出这种看法“不是 政治上‘饱经风霜’的人的诡辩和彻头彻尾的骗人的鬼话,就是‘没有经受’真正考验的人 的幼稚无知的言语”[8]575。他还特别批评了那种夸大革命性的人“忘记适当地和 有成 效地运用革命方法的限度和条件”,并指出,“真正的革命家,如果失去清醒的头脑,一心 设 想什么‘伟大的、胜利的、世界性的’革命在任何场合、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而且应该用革命 的方式来解决种种任务,那他们就会毁灭,而且一定会遭到毁灭”[8]576。因此, 他主 张落后的国家在社会主义革命之后应当考虑退却问题,“凡是在不久的将来准备直接向资本 主义进攻的政党,现在也应当考虑一下如何保障自己的退却问题。我认为,除了从我国革命 经验中吸取其他一切教训外,如果我们还能注意到这个教训,那么,这对我们不但没有任何 害处,而且在许多场合下很可能对我们有好处”[7]661。苏联的教训就是在“十月 革命”胜利后没有及时进行退却,几乎导致了毁灭。多亏列宁有十分清醒的头脑,他很快 就意识到 革命胜利之后,“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不是我们力所能 及的事情,如果我们不能实行退却,只去完成一些比较容易的任务,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 。我觉得危机是从1921年2月开始的。就在这年的春天,我们便一致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 [7]661-662。新经济政策是苏联在1921年由国内战争转变到和平经济建设时所实行 的经济政策,其重要内容是: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缴税后的剩余粮食,可以自由 出卖;发展商业,在一定限度内允许自由贸易和私商存在;在国营企业中实行经济核算,并 以租让、租赁等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把某些国营企业租给外国资本家或私人经营。新经济政 策实行一年半之后,“农民不仅战胜了饥荒,而且缴纳了这么多的粮食税,……至于轻工业 ,我可以有把握地说:在这方面有了普遍的高涨。……根据这一切可以得出结论说,新经济 政策现在已经收到成效”[7]664-665。正是这个卓有成效的新经济政策,才使苏联 避免了“地域性的共产主义”被消灭的命运。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根据苏联“十月革命”胜利之后的形势提出来的,但它所具有的意义 远 远超出了苏联当时的特殊情况,对于世界历史阶段存在的“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具有普遍的 启示和指导作用。如果说列宁的“一国胜利论”是对马克思的“同时胜利论”的一种战术 性 补充的话,那么他所提出的新经济政策恰恰是对马克思的“同时胜利论”从相反方面进行的 战略性论证(即个别国家独立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无法彻底消灭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也表明列宁对马克思关于“地域性的共产主义”论断所蕴涵的真实底蕴有了清醒的认识 ,无疑这个清醒的认识意义十分重大。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清醒的认识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忽略 ,而他提出的新经济政策也随着他的逝世没有得到长久而有效地贯彻,苏联后来在斯大林时 期完全中断了新经济政策,搞成了“集权、计划、封闭”式的社会主义模式。由于对世界历 史阶段比较落后国家所搞的社会主义,即“地域性的共产主义”的性质、地位和任务没有充 分、清醒的认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最终走向了灭亡。

客观地说,斯大林后来的许多做法也同列宁对于“地域性的共产主义”的性质、地位和 任务的认识不够彻底有一定的关系。尽管列宁也认识到比较落后的国家所搞的社会主义“不 够格”,因此,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后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而这种“国家资本 主义较之我们苏维埃共和国目前的(即当时的)(也就是“战时共产主义”——作者注)情 况,是一个进步”[7]659。“如果我们先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然后再实行社会主 义,那也 许更好一些。”[7]660但他更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这个政权建立 社会主义 制度。所以对我们最重要的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做好经济准备。我们不能用直接的方法来进行 这种准备工作。我们不得不用迂回的方法来做到这一点。”[7]667实行国家资本主 义实际就是这种迂回的方法,虽然“我们已经退向国家资本主义了。但我们的退却是有限度 的”[8]581。当苏维埃政权稳固之后,这种退却就达到了最后的限度,退却重新转 变为进攻,而这个进攻的任务是由斯大林完成的。

实际上作为第一代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领袖人物,列宁和毛泽东一样,他们对资本 主义和商品经济的看法十分相似,革命的本能使他们对资本主义和商品经济充满了敌意和高 度警惕。虽然他们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及时地提出了由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之间必须有一 个“小过渡”时期,但他们都把这个过渡时期设想的过于短促,而且把搞国家资本主义和商 品经济看作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这种对“地域性的共产主义”的性质、地位和任务的不彻底 认识,在苏联最终导致了斯大林主义,在中国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

如果说列宁提出的“一国胜利论”解决了帝国主义阶段个别国家和地区能否进行和如何 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话,那么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论”则解决了“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在世 界历史阶段如何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当邓小平同志在“文化大革命”中反复思考并在改革开 放初 期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时,他实际上思考的正是世界历史阶 段存在的“地域性的共产主义”的处境和命运问题。长期痛苦思考的结果使邓小平同志清醒 地认识到,在世界历史阶段我们所搞的社会主义实际上属于“地域性的共产主义”,这样的 社会主义只能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 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9],所以“现在虽说我们也在 搞社会主 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 社会主义”[10]225。作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有机会吸取2 0世纪 整个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并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这个阶段由于生产力落后使得社会主义不够格,因此,必须经历 很长一段时间的建设,在中国“如果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算起要用上百年时间”的发展, 到 21世纪中叶才能说真地搞了社会主义。这种对于“地域性的共产主义”性质的明确认识和准 确的历史定位,使我们才真正搞清楚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即我们现在搞的是什么样的社会 主义),显然,这种认识有助于我们克服过去由于对此认识不清楚而急于过渡的极“左”思 想和行动。

我们现在搞的社会主义在“事实上不够格”,这是邓小平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判断, 这个判断可以说适合迄今为止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且这个判断和马克思关于“地域性的 共产主义”论断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只不过马克思从他的论断中得出“同时胜利论”,而 邓小平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他的判断中提出了“改革开放论”。这种“改革开放论”认 为“地域性的共产主义”或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要能够生存和发展,首先必须以经济建设为 核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因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 [10]225。“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 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11]63 因此,“ 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 主义”[12]。社会主义国家如果不把发展经济放在核心地位,没有生产力的大力发 展,就 不能赢得和资本主义斗争的优势,而且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 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 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1]86。中国“文化大革命”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完全 证明了这个道理。

其次,必须积极主动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充分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所创造的文明成果,积 极参与世界历史的创造活动。邓小平敏锐地观察到当今世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清醒地看到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对外开放 。在邓小平看来,中国从明朝中叶以来就闭关自守,结果“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而新中国成立以后,20世纪50年代我们只对苏联和东欧开放,以后就关起门来,没有什 么发展 。所以,中国在历史上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 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11]64。邓小平还认为:“资本主义已 经有 了几百年历史,各国人民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发展的科学和技术,所积累的各种有益的知识 和经验,都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学习的。我们要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 术和其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13]“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 学、技 术、经营管理方法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闭关自守、故步自封是愚蠢的。” [14]在他看来,“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 借鉴人类 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 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15]373。这样,社会主义才能在事实上 超越资本主义,成为吸引人的先进制度。

再次,必须坚定地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通过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世界发生普遍交往 ,并在普遍交往中使“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发展为世界性的共产主义。在大工业基础上,资 本主义通过市场经济创造了世界历史,建立了超越地方局限的普遍交往。而社会主义国家由 于普遍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反倒把自己局限在地方性的交往之中,成为名副其实的“地域性 的共产主义”。这样的社会主义“会依然处于地方的、笼罩着迷信气氛的‘状态’”,全世 界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普遍存在的个人崇拜和迷信现象,证明了马克思的论断是多么 地具有远见。社会主义国家如果与资本主义世界彻底断绝关系,不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不 但不能发展上去,而且只能是死路一条,因为“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 ”。为了克服社会交往的地方局限性,为了能够摆脱地方的、笼罩着迷信气氛的“状态”, 为了使社会主义在交往的任何扩大过程中不被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或初级阶段的社 会主义必须走市场经济道路。邓小平在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为 中国改革指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他认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 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5 ]373。正是市场经济这个手段才能建立起普遍的社会交往,“地域性的共产主义”也只 有利用这个手段才能克服自己的地方局限性,并通过普遍交往使自己发展为世界性的共产主 义。

最后,必须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 义在 世界将始终站得住”[16]。20世纪80年代末所发生的社会主义的世界性哗变,一方 面说 明了“地域性的共产主义”要能够生存和发展,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革,把自己的事情搞好 ;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资本主义最终想战胜社会主义,过去拿武器,用原子弹、氢弹,遭到 世界人民的反对,现在搞和平演变”[17]。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开放过程 中必须始终 保持独立自主性和高度警惕性。因为“整个帝国主义西方世界企图使社会主义各国都放 弃社会主义道路,最终纳入国际垄断资本的统治,纳入资本主义的轨道……如果我们不坚持 社会主义,最终发展起来也不过成为一个附庸国,而且就连想要发展起来也不容易……中国 本来是个穷国,为什么有中美苏‘大三角’的说法?就是因为中国是独立自主的国家。为什 么说我们是独立自主的?就是因为我们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18]。 邓小平 为我们指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但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 就,而且也“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 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10]225。

我国的改革正沿着邓小平所指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当本世纪中 叶中国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时候,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将会对整个世界发生巨大的影响。那个时侯,我们“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社会主义 才能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成为吸引整个世界的先进制度。也只有在那个时候,“ 地域性的共产主义”由于它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才能发展为世界性的共产主义。马克思当年所 担忧的“地域性的共产主义”的历史命运将通过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论”而得到彻底改变, 应当说邓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论”真正揭示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对于“地域性的共产 主义”论断的真实底蕴。

[ 参 考 文 献 ]

[1]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 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 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马克思.马克思致恩格斯的信(1858年10月8日)[m]∥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48.

[4]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 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3.

[5] 马克思.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 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36.

[6] 马克思,恩格斯.1882年俄文版序言[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 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 列宁.俄国革命五周年和世界革命的前途[m]∥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 民出版社,1986.

[8] 列宁.论黄金在目前和在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m]∥列宁.列宁选集:第 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9] 邓小平.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m]∥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2.

[10] 邓小平.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m]∥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3.

[11]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m]∥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 民出版社,1993.

[12] 邓小平.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m]∥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7.

[13] 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m]∥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3:154.

[14] 邓小平.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m]∥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4.

[15]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m]∥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6] 邓小平.坚持社会主义,防止和平演变[m]∥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3:346.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