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认识范文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认识精选(九篇)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认识

第1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差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294-01

差异教学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历程,也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差异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打破传统的班级统一授课模式,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性特征,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和推广,立足于学生之间的差异,开展差异教学,满足学生个别需求,促进学生的最大发展。现结合当前小学语文差异教学现状,谈谈自己的肤浅认识。

一、小学语文差异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差异教学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差异教学仅局限于小班化教学,小组合作性学习等形式。很多教师在授课中虽然已经认识到差异教学的重要作用,并且开始重视对差异教学的研究,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果不能合理地加以解决,不仅会影响到差异教学的效果,甚至还会严重阻碍到语文的教学,笔者认为小学语文差异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师的差异教学理论基础薄弱

很多教师授课模式的基础都是在常年的教育工作中所获得的经验,所以往往会出现教育理论基础薄弱的情况,尤其表现在差异教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上,由于这种教学方式较为新颖,教师在以往的教学中接触较少,所以很多教学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得要领,或是盲目地照搬照抄其他“无用功”,浪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可是效果并不好。

2、对学生差异性了解不全面

想要得到差异教学的良好效果,需要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学习、家庭情况都有所了解,这要求教师拿出大量的时间进行调查和谈话,可是现在很多学校的班级人数设置并不合理,有的班级人数多达60-70人不等。教师也无法完成对所有学生的分类,最后只能依靠考试成绩来划分学生的差异性,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点并不了解,导致很多具有潜力的学生由于一次成绩不好而被忽视。

3、语文教师对语文学科教学理解不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可是一些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忽视了由于学生个体差异性而对教学提出的不同要求,过分的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课上缺乏足够的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不仅学习氛围枯燥、乏味,教学也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和认识。

二、对差异教学的思考

1、加强教师差异教学理论学习

许多老师深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一时之间难以适应新时代下的教学理念,这对小学语文教育改进带来了困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是学习主体,老师是教学的主导。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也就是所谓的个体差异,所以教师必须关注学生之间的不同之处,实施差异教学。但是目前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差异性教学时往往是无意识的,这样的教学方式作用甚微。其原因在于教师并没有有意识地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专门组织教学。所以学校应组织小学语文教师深入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差异教学的理念,这是非常重要的。

2、强化差异教学的实施

分组教学是差异教学理念中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之间的差异,找出学习问题类似的学生,进行分组式教学。在这短短的四十分钟教学中,可以有效地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差异教学开展的核心。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需要等不同,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这种分组方式是随着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不同特点随时改变的,有效地将差异教学在教学中开展开来。

3、及时进行差异教学反思

教学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反思的过程是帮助教师归纳教学经验,总结教学方式的有效方式。在备课过程和课堂教学后,反思会让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不足发现和改正,从而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方式。这对于小学语文差异教学来说,也是尤为重要的一点。老师的教学所面对的是整个课堂上不同的学生,因此,在教学中会发生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由于学生之间的学习方法和思维都大不相同,教师在课堂中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方法是否得当,是否还有更好的处理方法,怎样回应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在教学反思中进一步思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差异教学的水平。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完美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优化教学中的不足,努力为学生寻找到一种趋于更好的教学方式。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差异性教学对推动新课程教育改革发挥着深远影响,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习成绩的提升。作为一线教学的教师,要认真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并从素质教育教学要求出发,不断促进教学思想的开放和创新,切实为提高教育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第2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认识范文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发展的主渠道,是学生获取新的知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主阵地,因而确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基于此,对如何确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浅谈几点认识。

一、深研课程标准和教材,是确保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

新课改不仅指向促进学生的发展,也力求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首先,教师应深入钻研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但在实际教学中,农村部分教师并不钻研,仅仅依赖教材和一本并不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的教学参考资料开展教学。结果,课堂教学低效或无效,甚至造成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制约了学生智力和个性的健康发展。如果教师花费一定的时间去钻研课程标准,深刻体会并掌握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目标和方向的要求,对开展有效课堂教学就十分有利和便捷。

其次,教师应深入研读教材。解读教材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教材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依据,是“课程标准”目标的具体体现,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和学的凭借,是教学过程的支架。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教材,在通览教材的基础上,解读当前教学文本,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文本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教材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重点不突出,难点不突破,学生的质疑未能解决,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构建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全过程。为此,教师应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学习兴趣的潜在因素。

1.激情有趣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可精心设计导语,言简意赅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教师也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在课堂上提供一些与学习内容有直接关系的实物演示情境,从而引起学生直观的学习体验;教师可采用谜语、小故事和游戏的方式导入新课,既增长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思维,又产生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活跃了课堂,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也可结合课题巧妙地设问,制造悬念,引发学生高度的思维,激起学生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2.在教学中,教师如能注意一些细节,悉心捕捉学生的每一闪光点,给予及时表扬与鼓励,一个肯定的动作,一个会意的眼神,一个满意的笑容,一朵象征性的小红花,同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以旺盛的求知欲投入到后继的学习中去。

3.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学生好胜好强的心理,可在班级开展广泛的竞赛活动,如作文竞赛、演讲比赛、诗歌朗诵、词语接龙、优秀主持人等竞赛活动,既发展了学生的多元智能,又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信赖、喜欢的教师。如上课时用循循善诱的语言启发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应用期待的目光看待;回答错了既不能讽刺,又不能不加理睬,而应耐心地引导,使之正确地回答完毕,再予以肯定。这样一来,学生体会到探索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加了学习语言的信心。

三、教师的有效指导,是提高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保障

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同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安排预习任务时,必须要按照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

1.为了帮助学生学会预习,教师可以先在课内让学生进行预习,这样便于教师直接传授预习方法,做出具体指导,使小学生掌握预习的步骤,学生在掌握了预习方法后,就能够自己在课外完成新课的预习。

2.每堂课教师都不应急于先讲,本着“先学后教”的原则,让学生先自学,而这种自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师要观察、引导和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解读学生的行为,要深入到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去,了解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分析他们的思路,及时发现他们的失误,以便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进程。对个别有独到见解或发现创新性思维火花时,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握好一个“度”,既不能过多干预,又要适时地介入,还要能及时地走出,还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当问题难度大,学生一筹莫展而陷入僵局时,教师要个别地给予点拨、诱导,促其茅塞顿开、灵感突现;当学生学习浅尝辄止未能深入或出现明显破绽时,教师要给予提示、纠正,以养成好的思维品质、学习习惯,及勇于克服困难的学习意志。

第3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 问题 对策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悄然发生变化。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被打破,出现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各因素之间的互动,以团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到教学目标的学习组织形式,其实质量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

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注重形式,缺乏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时机不当。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追求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特殊性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如,有的教师在教学内容过易或过难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学生自主探索或动手实践的地方安排小组交流,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全班教学或教师引导的地方组织小组探究,有的教师一节课中安排了多次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由于时机不当,收效甚微。

2.分组不科学。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小组合作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组,座位的编排往往又是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搭配而成的。这样分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3.规则不明。在课堂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闹讨论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就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只是心不在焉地坐着;有的小组借此机会闲聊、说笑或者干别的事。究其原因,是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

4.时间不足。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止”。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5.评价不全。开展小组活动后常要以小组为全班进行汇报交流,往往不是代表小组意见,而是代表个人意见。教师对小组的评价有时也不科学。

那么,怎样才能解决以上问题,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呢?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只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把学生领进“最近发展区”。合作学习的问题,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题中主动提出的问题,但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

2.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

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二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三是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3.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

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呈现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

(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职责,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2)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三是认真倾听的习惯;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

4.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第4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认识范文

自从教以来,已经连续担任7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任务,对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状况深表担忧。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有两个现象,一个现象是语文课堂老师教的内容太多,这使得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烦,课堂效率低。另一个现象是语文课堂展示多,过于注重形式,偏重于听课老师的视觉效果,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学效率差。除这两个现象以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师生对话多,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少;分析内容、开掘人文多,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少。这也严重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应该实在一些,要尽量做到在短短一堂课里,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方法,只有扎实教学,才能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兴趣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加强。那么,什么是高效课堂呢?高效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务实是课堂教学的手段。高效课堂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

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呢?怎样才能在课堂上呈现高效教学呢?通过我大量的教学实践,我有以下几点思考和认识:

1 用心解读

1.1 用心解读文本首先要做到正确解读文本。所谓解读文本就是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解读文本,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确定课文教学的重难点。精心的去解读语文课,巧妙设计语文课。

1.2 用心解读文本还应做到多元化地解读文本。文本是一座精神花园,教师把学生带进这座“花园”,不仅要让学生看到红花,还要让学生看到绿草。因此我们应该秉承一种欣赏并悦纳的良好心态尊重学生多元化解读文本。很多优秀教师的课,他们的课堂没有华丽,只有朴实;没有太多精美的课件,只有书本与粉笔,而我们每一个听课的老师却往往不知不觉地陶醉其中,随着老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学生或喜或悲或乐或怒,仿佛置身的不是课堂,而是走进了文本,带着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自己仿佛就是文本中的角色。

1.3 超越性地解读文本。

超越文本使孩子的文学素养更厚实,使孩子的人文素养更沉实,教师责无旁贷。用心与文本对话,用灵魂与文本对话,从而正确地引领学生在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漫游,并在其中自我发现、自我提升、自我成长。在听《落花生》的课时,当老师问你们想做什么样的人时,有的学生最后说,我想做一位像落花生一样的人,有的同学说,我想做一位像苹果,石榴一样的人,最后老师总结,不管做什么样的人,都要做有用的人。这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多元化的,而且老师对文本的理解也超越了文本。

2 精心备课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文本的解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预先设计,是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的方法对教与学的活动进行安排规划的过程,是教师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学设计的再创造。精心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有了这个预备过程,才能把语文课上好。小学语文中的许多知识,只要我们精心地设计问题,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设计话题性,开放性等问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供平台,为学生提供广阔思考的空间,设想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案,使教学过程成为多向交流互动,充满活力的过程。让学生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学到的基础知识得到了应用,更摆脱了长期教师传授的学习模式,使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

3 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情境教学,对于小学生而言,不但能够激发兴趣,并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如果都是把握好这一环节,教学效果将会很高效。它要求教师以实际行为关心全体学生成长,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治的精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力,从各方面感染学生。记得听一次低年级公开课,课前老师带领同学们边做手势操,边念儿歌,同学们的热情被调动起来,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在五年级《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中,当老师问学生,如果你就是地震中的儿子,你会说些什么,你会想些什么?把学生带入情境中,让学生用心体会,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形成印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

4 运用灵活的方法,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通过向其他老师学习、观摩优质课等,我逐渐的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方法,这些方法大大提高了我的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在实践中证明,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4.1 小组合作学习。在班级中建立学习小组,发挥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每个小组选一个小组长,特别是小组的课堂竞争模式,有效的提高了课堂的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4.2 高效的课堂必然是思考的课堂,思考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是高效学习的助跑器。通过设计具有明确目的性的思考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促进小学语文学习效率的提高。

4.3 适度运用多媒体组织教学。教学多媒体可以把教学抽象内容转化成直观内容,利于小学生的学习效率的提高。

第5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认识范文

一、加强目标意识,全面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并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而且提出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这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的依据。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有的是一以贯之的,如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前面的学段提出了,后续的学段要贯彻始终;有的可以分出层次,如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目标,是环环相扣、螺旋上升的,前面的学习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后面的学习是前面学习的深化与发展。

二、营造自主学习的情境

1.学生与文本对话。

学生阅读课文,通过想象文中的描写建立生活影像,通过关照文中人物的心灵来净化自己的心灵。“我仿佛看见了‘雨后春笋’的画面。”(《乡下人家》)以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想象作者描写的画面,实现有意义的阅读。“我知道结尾两个自然段和前面三个自然段的联系是……”(《夜莺的歌声》)通过对文章结构形式的揣摩和推测,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小英雄当时的心情,达到和人物心灵沟通的境界。

2.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

作者写文章是和读者交流,学生边读书边理解,就是在和作者交流。“我知道为什么叫双龙洞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中三次提到‘万年牢’,这中间有什么联系呢?”(《万年牢》)提示语引导着学生的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达成一致,通过文字读明白作者的思想。

3.学生与学习伙伴对话。

人教版教科书,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了两个学习伙伴:一个是小林,一个是小东。其实,学生完全可以把其中一个想象成自己,另一个就是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学习伙伴。学生通过阅读这样的对话,能够进入学习情境,也能激发自己的想象,能通过学习伙伴的对话,碰撞出思维火花,进而点燃学习语文的热情。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我的发现”体会编者列出的方法,更可以有自己的发现,可以发现更多的语文学习方法。

4.学生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别人有的感觉我有没有呢?别人看到的景象我能不能看到呢?教科书的编者就是用这样的阅读提示语,给学生一个具体的环境,给学生一个心灵的启示,让学生去问问自己。教科书通过具体的语言,为学生营造了学习环境。最终使学生达到和周围人和自然万物的对话,启迪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进而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

三、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人教版语文教材,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又有利于学生的学,努力使教科书既成为教师的“教本”,又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本”。这一特点在教材里有多种呈现方式:一是在课文的文前、文中或文后,以吐泡泡的形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自读自悟;二是在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中,安排了引导自主、合作、探究的题目;三是在每组课文后面安排了学生对本组所学字词进行自查自测的“词语盘点”;四是“语文园地”中设置了“我的发现”、“展示台”、“宽带网”等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栏目。

四、重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语文学习是母语的学习,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语文学习决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课堂,应该把语文学习引向生活,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本着这样的思想,教材的编写加强了开放性,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第6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认识范文

小学语文教学将有力促进儿童认识能力的发展。因为在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表达,都是与儿童认识能力的提高分不开的。儿童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反之,对客观事物有了较深的认识,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也相应提高。因此,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必须从儿童实际出发,注意把语文教学与发展儿童认识能力密切结合起来。

关键词:小学教育 ;认知能力 ; 能力培养

小学教育与幼儿教育是既相关联又有区别的两个相邻阶段,搞好两者衔接极端重要。我做为一名小学一年级的普通语文教师,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认知能力(cognitive abilities,cognitive ability);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人们对事物的构成、性能与他物的关系、发展的动力、发展方向以及基本规律的把握能力。它是人们成功的完成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的能力都被认为是认知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R.M.Gagne)提出3种认知能力:言语信息(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的能力);智慧技能(回答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的能力);认知策略(有意识地调节与监控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能力)。 

刚入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还带有明显的幼儿期的特点。这在思维活动上表现的特别明显。幼儿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幼儿阶段末期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在心理活动中占主要地位的是感性认识。因此,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是具体的、肤浅的,并多与他们的直接经验相联系。而学龄儿童则能从对事物外部表面认识,过渡到对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即能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这一变化将影响儿童的整个心理活动,使儿童的认识发生质的飞跃。但这一变化,决非一入小学校门就自然发生的,它是一个逐渐的发展过程。

小学语文教学将有力促进儿童认识能力的发展。因为在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表达,都是与儿童认识能力的提高分不开的。儿童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反之,对客观事物有了较深的认识,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也相应提高。因此,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必须从儿童实际出发,注意把语文教学与发展儿童认识能力密切结合起来。

一 、在识字教学中把识字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重视从词中识字和加强句的训练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是以识字为重点。教儿童识字,从字义来说就是教儿童学词。词是代表事物及其关系的语言单位。儿童学词,把词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才能理解正确,运用得当。脱离具体词义和语言环境孤立地教儿童识字,是很难准确理解字义的。因而字词教学中提出“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这是语文教学客观规律的经验总结。在新编小学语文第一册教材中,把识字和认识客观事物结合起来,大量运用各种插图,如看图拼音识字,看图学词学句,看图填空组词等。图画是客观事物在纸上的具体反映,它同文字一样也是一种表现形式,而且能比文字更形象地直接作用于儿童的感官,符合一年级小学生思维的特点。同时,要把识字教学和加强词句的训练结合起来,只有把字放到语言环境中去,才能反映客观事物,起到表情达意的作用。 

二、 在阅读教学中把培养阅读能力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在认识事物过程中深刻地理解语言文字

阅读教学是语言文字理解能力的训练。学生在阅读中,能否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不仅与字量有关,更与儿童认识事物能力的高低有密切关系。教学中,应使儿童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来掌握课文内容认识新的事物;在认识事物过程中,提高儿童的认识水平,从而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如我在阅读书中找到的《秋天到》一文,写“天气凉了,树叶黄了,大雁南飞”等秋天特有景象。学生阅读课文后,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理解了课文内容。反之,借助语言文字的描绘,学生对秋天特征的认识也更具体,更深刻了。

三 、在说话写话当中,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

说话和写话是小学低年级作文的特有形式,它符合刚入小学不久儿童的语言与思维发展的特点。一年级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已有一定发展,但要说得清楚、完整、流畅、准确,还需进一步训练。特别是受认知发展水平的局限,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常常是片面的,简单、肤浅甚至是错误的。说话和写话不仅能提高儿童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观察、思考、说话、写话,能正确认识事物,从而提高儿童的认识能力。因为无论是说话还是写话,首要的都是要使学生有话可说,都需要材料,这个材料就是生活。因此,说话写话教学中,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与对事物的认识统一起来,使语言文字起到表述对事物认识的工具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说话和写话不仅是对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而且在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第7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小学教育 教学问题 有益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小学学习阶段是孩子各方面认知的形成期,这就需要在小学教学中,对学生的各方面认知予以正确的引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要为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但是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弊端,本文就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对小学语文教学问题做出几点有益的思考。

1 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认知能力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培养内容,但是传统的小学教育中,采用单一的、被动的教学,这种被动的学习方法,使得学生的想象力受到了极大的阻碍,这种教学模式,很难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学习意识,枯燥的教学方法,没有将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成长所需进行良好的结合,这也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率很低,这种现象的存在是与小学教育的初衷相违背的。

而语文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对学生的人生观及情感认知等进行有效的培养,而目前的小学教育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这种教学理念,使应试教育的种子从小就根植于学生的思想中,这与现在所广泛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不相符的,语文学习是学生进行语言学习的基础,只有打好了母语的基础,学生才能进行其他领域的学习,并且现在小学教育也已经开始普及英语教学,这会增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会产生一定的冲击力,要使语文教学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应该在现有基础上,加强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教学效果的提高。

2 关于小学教育语文教学问题的有益探索

2.1 加强学生的情感认知的培养

我国的历史文化渊源流长,在祖先留下的历史文化中充分的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态度及艺术造诣,语文知识的学习,除了要对作者的艺术手法进行学习,更重要的是能够体会与学习古人的先进的情感认知能力,这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尤其是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学生各方面的认知能力还很欠缺,学生的性格特点还没有完全的定型,这时候加强学生的情感认知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采用的情感认知培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总体来说,可以根据课本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有效的情感扩展,下面举几个简单的例子予以说明。

小学课本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反应爱国精神的课文,在此类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对课本内容予以适当的扩展、引导,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深切爱国情怀,从而引导学生树立起强烈的民族意识及爱国精神,这对于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是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的。虽然小学阶段是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的打基础阶段,但是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中,对学生的文学修养进行适当的培养也是非常必要的,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相关语言知识的学习中,积极创造意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加强学习过程中字、词、句的延伸意义的理解与掌握,为后续的复杂的语言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加强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

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培养目标的改革创新等,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与发展,任何存在于社会大环境的事物,要想跟上社会的前进步伐,就需要不断的革新与进步,小学语文教学也一样。

正因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中存在种种的弊端,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体系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首先从教学内容上说,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很多事物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需要在语文教材中的实例的选择时,应该选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接近的事例,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其次是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对于基础的字、词、义、音的掌握,很多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反复抄写,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增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而且具有很低的教学效率,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所以,要加强小学语文教学教学方式的创新,变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对学生的学习予以正确的引导,采用各种高效的基础知识的教学、学习方法,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基础知识的识、记,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还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最后,小学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应该进行适当的改革,除了要让学生牢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情感认知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3 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培养能容,这对学生后续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尤其要注重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例如,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所学内容,积极组织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教学,让学生在实际的环境中,自主的学习、探索所学知识,最终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其它学科的学习当中,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真正得到锻炼。另外,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也应该积极的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对于所学的新知识,在课堂上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与领悟,这对于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牢固掌握是非常必要的。

3 结语

小学阶段是各方面基础知识掌握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各方面认知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本文就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现状进行了简单分析,并针对其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教学模式的模式的改革、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情感认知能力的正确引导,对于小学教育的教学效果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第8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认识范文

    一、基本概念比较

    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的范围是很广泛的,它研究的对象、任务决定于这门学科的性质以及小学语文教学的 目的任务和内容。

    (一)小学语文教学法的性质

    任何一门学科的性质问题都是对该学科进行研究的首要问题,小学语文教学法也不例外。对它性质的认定 ,综观六本教材,尽管各自的表述不完全相同,但它们均给予明确而具体的界定:小学语文教学法是由语言科 学和教育科学两大门类接缘而产生的一门应用理论学科。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应用性是它的基本性质。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法是不是一门科学,存在两种意见:一种意见,高本、叶本、袁本、崔本认为小学语文 教学法是一门应用学科,而周本认为它是说明小学语文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一门科学。小学 语文教学法是一门学科,还是一门科学,高本认为,这首先要辨清教学法和教学方法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前者 发展成为一门学科,后者则是这一学科的局部内容,两者不可混为一谈。其次要认清的是,它有自己的理论主 张,有自己的概念和范畴,它的各个部分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并初步形成一个认识体系。它吸收了诸多学科的 研究成果,依据对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的研究,发展成为独具特征的学科,但作为一门科学,它还在形成之中。 高本的分析丰富、深化了人们对小学语文教学法性质的认识。

    (二)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个孕育、产生、发展的过程,而独立存在的标志之一,就是研究对象的确立。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对象,高本提出,小学语文教学法是以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和规律作为自己的研 究对象。它研究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目的、任务、教材、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的检 查和评价。周本强调,教学大纲中说明语文要教什么,教学法就应该把怎样教的问题加以阐释。叶本提出,小 学语文教学法研究的对象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分析说明小学语文教材体系、内容和特点,二是研究小学 语文教学法。

    笔者认为,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问题,实际上是一门学科研究范围问题,小学语文教学法重点是研究小学 语文教学的规律,既包括小学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也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听话说话、作文、基本训练等特 殊规律。

    (三)小学语文教学法的任务

    崔本根据中师语文教学大纲的规定,明确提出,学科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基本知识,具 备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初步能力。袁本提得比较笼统,只是讲,这门学科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毕业以后,能够 比较顺利地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成为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要求提得比较高。

    笔者认为,在中等师范阶段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基本属于入门课,主要使学生了解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 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知道怎样备课和上课,使之能在小学顶岗上课,如果要使学生成为较高水平的小学语文 教师或者成为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那应该是专科程度的具体目标。

    (四)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学习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法,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因此,袁本、崔本、周本、高本、叶本都十分强调学习方法,都 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作为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必须贯彻的基本原则和学习这门课的基本方法。袁本明确提出 理论与实际并重。袁本、崔本和叶本还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如何来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笔者认为,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作为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基本方法,这是为本学科性质所决定的。在学 习方法上,应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思并重,知行合一。

    二、教材体系比较

    纵观六本教材的体系,其共同点在于:教材结构的前后组织遵循从基本理论到具体操作的顺序。教材首先 在绪论部分阐述学科的性质、研究的对象、教学任务、学习方法,然的着重论述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小学语文 教材的几个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再对识字、阅读、听话、说话、作文、基本训练作专题叙述。在理论揭示 的基础上阐述具体问题,较好地体现了学科的理论性和应用性的双重特征。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学法教材的 理论框架、内容体系已初步形成,其学科独立性日益增强。

    六本教材在编排体系上的不同之处表现在:第一,教材基本线索的差别。有的教材各章节之间有明显的线 索,以贯穿各章,统领全书。如崔本、翟本注重以教学大纲的精神为指导,除了列专章(第一章)论述,还将 教学大纲精神渗透到每章每节之中,崔本直接援引大纲的有关论述,就达27处之多。此外,为了便于学生全面 了解大纲的内容,还附录了大纲全文。周本最后一章(第十一章)用一节的篇幅从六个方面阐述教学大纲的主 要精神。袁本、高本也注重渗透大纲的精神,但未能像崔本、周本那样安排专章进行阐述。笔者认为,师范生 在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各项具体内容之前,先学习教学大纲这一章,可以了解大纲的基本精神,有助于明确 小学语文教学法的理论指导,是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十分重要的一环。因此,教学大纲应成为教材的主心 骨。袁本则强调小学语文教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并以此为主线,贯穿全书。其他教材缺乏明确的线索。 第二,教材的篇章构成有所不同。小学语文教学,包括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听话说话、作文五个方面 的内容。周本、高本、翟本、崔本、叶本分若干章进行阐述。而袁本则把上述内容纳入两章来阐述,用小学语 文的课堂教学(一)和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二)列出。袁本作这样安排,主要后面有“语文课外活动”一章 。第三,文章内容的构建方式不同。周本、崔本、翟本、高本采用比较自由的编排方式,崔本、袁本、叶本皆 按一定的逻辑进行构建。如崔本体现得比较显著,语文教学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按照“教学意义要求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应注意的问题”这样的逻辑顺序编排,这是比较科学的。因为任何教学方法 都受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制约,教学方法只有与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相适应,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理论探索比较

    小学语文教学法教材建设有许多理论问题需要探讨,有宏观的、中观的和微观的。理论中最根本的、最为 基础的有三个:一是对小学语文性质的阐述,二是对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阐述,三是对小学语文教学原则的阐 述。因为这三个理论问题对整个小学教学具有决定性、导向性的作用。以下主要围绕这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比 较,从而了解教材理论探讨的状况。

    (一)对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的阐述

    综观六本教材,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共同之处表现在:一是都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和思想性。二是都能遵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国家教委所颁发的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的规定。所不同 的地方表现在:一是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的阐述详略的程度不一样。高本、叶本阐述是很详尽,其他几本阐述得 比较简单。二是对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看法不一样。有的本子认为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有的则认为 ,工具性和思想性都是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

    (二)对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阐述

    小学语文教学目的是语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语文教学的全部工作都是受它制约、被它决定、为它 服务的。

    六本教材对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阐述其共同特点有:一是都强调要全面完整地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 二是都能遵循特定历史条件下国家教委颁发的教学大纲对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规定。三是都能从个性(特定的 教学目的)和共性(共同的教学目的)的关系进行分析。

    六本教材对小学教学目的的阐述所取的角度不同,高本认为要正确理解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就要了 解确定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前提和根据,着重从新时期对人才的总要求,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任务和小学语文 科学具有的教育、教养、发展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袁本从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关系、语言和思维的关 系、特殊任务和共同任务的关系、学生今后的发展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崔本在阐述小学语文教学目的时,紧扣 小学语文教学目的中语言文字训练、思想教育和一般发展三个方面的内容,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详尽地 分析听说读写的关系,听说读写基本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培养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关系,智力因素和非智力 因素的关系,突出了“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这个核心,抓住了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关键。叶本则 从培养语文能力、学习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笔者认为,人们对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认识,既基于语文科的客观性质,又基于主观要求,小学语文学教 学法教材,对这个问题的阐述,要特别强调准确、全面地认识小学语文教学目的。崔本和袁本体现得比较好。

    (三)对小学语文教学应遵循的教学原则的阐述

    教学原则是教学理论的一部分。文革前,有少数小学语文教学法讲义提到教学原则,但内容比较单薄。小 学语文教学原则真正成为大家普遍探讨的课题,是80年代以后,这是一个进步。

    综观六本教材,对小学语文教学原则阐述其共同点有:一是都能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教学目的以及 学习规律提出教学原则。二是都能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提出教学原则。三是都能从“结合”上探讨每项 教学原则。

第9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 启发式教育 问题意识

小学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教育阶段最为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理念、教学形式以及教学手段的革新与发展,会对小学生价值观念及学生方式的形成产生极大影响,为了彻底打破传统小学语文教育所带来的局限性,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引入了很多先进教学手段,其中小学语文启发式教学方法在多年的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启发式教育模式在应用中彻底打破了应试教育对小学语文教育产生的壁垒,使学生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有了很多自主性,教师在课堂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语文知识的认识与了解,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1 教师要打破灌输式教学的局限性

多年来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一直以灌输式教学模式为主,该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在教学实践中小学生一般要被动式的接收知识,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采取的教学策略是不断的反复与灌输,导致小学语文课堂中严重缺乏创新性、活跃性,这也是导致很多小学生在学习中缺乏主观性的主要原因。我们无法否认传统小学语文教育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当代小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若无法培养出主观性、主动性,则会导致其对小学语文课堂缺乏学习兴趣,从而导致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处于严重下降的态势中,启发式教学在应用中强调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小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小学生这一小学语文教育对象成为课堂主导者。小学语文启发式教育中的核心不在于教师向学生进行单一的知识传授,而是培养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去发现新的知识、掌握新的知识,并从新的知识中主动地发现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利用所掌握知识去解决新问题过程中将各类知识进行整合,从而帮助小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知识链,这便达成了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的形象化记忆,彻底打破了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所带来的局限性与被动性。小学语文的知识点在本质上是一个较为抽象的事物,不是数学公式只要学生可以掌握便会使用,而这样的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中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深度,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面对多种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时,不能将启发式教育这一优秀的教学手段彻底丢掉,因为小学语文启发式教育模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现代基础教育阶段教师要尊重小学生个体的创新精神,这是因为当前教育模式下各教育层次学生严重匮乏创新能力,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的发展进步,同时也导致我国社会各领域严重匮乏创新能力,因此,现代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彻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所形成的壁垒。小学语文启发式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培养学生主动的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便要求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来设置一些引导性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将每一个小学生都能培养成善于主动思考的学生,虽然课堂提问只是教学实践中的一种手段,但是课堂提问的主旨在于激发小学生的潜在意识,不断重复的一个问题可以加深小学生的印象,同时也对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学生抱着主动的态度来积极参与到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这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成效有着重要作用。小学语文启发式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如何去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是当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容易接受的问题是一个前提,只有小学生对该问题持肯定态度后教师才能进一步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与了解,这样才能让学生慢慢领域到问题中要包含的知识,这也是小学语文启发式教学中教师无法忽略的一点。

3 小学语文启发式教育要保证学生的积极配合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往往会有一些对话形式为主的文章,所以语文教师要对该类文章进行分类,将所有对话进行分配后来让小学生完成对话,教师也要针对该类文章内容设置一些话题,让每一个学生都抱着良好的学习兴趣来参与到教学实践中,这便可以让学生可以积极的与教师进行交流、互动,师生之间会围绕相同话题积极开展讨论,这样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和掌握,同时也对创没一个和谐学习氛围有着重要作用。本文认为小学语文启发式教育的主旨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小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学习与探索中,这样便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去发现新的知识及新的问题,并可以利用所掌握的小学语文知识去解决问题。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适当、适时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并要给予所有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这样便可以激发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每一个小学生都有着不同的想法和探索方式,这样便可以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会发现很多不同的问题,不仅可以培养小学生对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兴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尽情享受语文知识探索与实践的乐趣。小学语文启发式教育中教师要认识到师生间的平等地位,在尊重学生主体个性化发展的同时,教师要本着相同的态度去与所有学生进行积极的沟通与交流,忽略传统教育体系中优等生和差等生的这一分界线,并要鼓励每一个学生勇敢的将自己的想法与问题提出来,这样便可以有效提高每一个学生对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参与热情,同时也达到了启发式学习的根本目标,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