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沉浸式语文教学范文

沉浸式语文教学精选(九篇)

沉浸式语文教学

第1篇:沉浸式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沉浸式;语文教学;人本;文本;静中求活

品一杯香茗,邀数名同道中人,在语文世界里徜徉,是一件乐事。“沉浸”是一个非常形象化的词语,犹如碧螺春茶,用活泉冲泡,方能浸润出沁人心脾的香茗。语文教学是感性的,充溢着情感、精神、人文的美感。语文教学引领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品味、感悟和运用,在此过程中注重学生心灵的浸润,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如何才能让语文教学真正获得丰润之美?我们需要随时对传统的教学进行反思。创造、寻求、选择新的教学方法。几个关系需要我们好好把握。

一、把握好“人本”与“文本”的关系

传统的阅读教学强调的是教师对教材、文本的阅读,要求教师把自己阅读的结果或者某一种结果(如教参对文本的解读)灌输给学生,导致“满堂灌”的弊端。“以学生为本”的“人本”思想应该是我们教学的首要目的和最终目的,而教材这一“文本”是教学的凭借。从教师的角度讲,叫做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

我们要正确理解“人本”与“文本”的关系,把握好学生与教材的

关系。

本着这一原则,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对教材进行二度加工,发挥读者的主体创造性。比如,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四篇课文《鼎湖山听泉》《林中小溪》《飞红滴翠记黄山》《画山绣水》分别写了四处自然风光,赞颂了山水的神奇美丽,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教授这一单元课文时,把文言文单元的《与朱元思书》结合在一起学习,从分析写景散文的角度入手来解读这篇著名的山水小品文,学习如何有层次地描摹景物。作者由山水之美油然而生的感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和《鼎湖山听泉》中作者的“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的感慨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认识到了中国古代散文在内容、思想、写法上对现代散文产生的影响,对古今散文发展有一定的认识。这些都是单一教授课文所达不到的。

二、把握好课堂教学中“静”与“动”的关系

教师上课都希望课堂气氛活泼,但只是追求表面的“动”,过于热衷课堂教学的气氛,则会陷入另一个误区。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遇到了这样一个现象: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教师会提问一些浅显的不足以成为问题的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或独立思考就能完成的问题。课堂气氛热闹是热闹了,但学生并无所获。有时为了追求课堂观摩的效果,没有能登堂入室地仔细研读作品,徘徊于文本之外,热热闹闹地说一些陈陈相因的话。课堂教学中的这种“动”显然是不足取的。

课堂中同样离不开“静”。比如,在古诗教学时,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静思静想,体会诗歌的意境是必须的。在“静”中凝神深思,顺着教师语言的点拨,渐入诗境,反复品味。小令《天净沙・秋思》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不必在学生读后即让其大谈感受,而是让他们对这九个名词组成的意象静想片刻,在头脑中形成各种有关画面,从而在沉吟中对下文“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之“断肠”二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品味出诗的美感。

这种“静中求活”的课型,表面上课堂大部分时间是安静的,但由于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引导,全体学生的思维却总是处于活跃状态,并且这种思维在适时的交流碰撞中常常能走向深入。

三、辩证对待阅读中“入”与“出”的关系

长期以来,传统阅读教学和阅读观念限制了学生的阅读创造力。认为阅读只是作品信息由外到内的输入,认为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是阅读的最终目的。其实,做到以上两点只是完成了阅读过程的一半,我们认为全程的阅读应是读者和作者理智、情感的交流,是吸收和表达相统一的过程。学生的阅读应是对作品主动进行加工和重构,从而提高自身素质的精神创造过程,也就是说,“进得去”还要“出得来”。学生不仅要接受作品信息,还要能由内到外地输出信息;不仅要理解作品思想内容,还要训练阅读的感知力、鉴赏力、判断力,从而提高阅读的创造力,真正体现阅读教育的人文价值。

阅读是学生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灵魂,与作者心灵默默对话。“出”,要求对阅读材料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性情、气质以及知识的积累来解读作品,激发对生活的思考和创造的欲望。不“入”则无所谓“出”。“入”是“出”的基础,“出”是“入”的最终目的。当前,课堂阅读教学强调“整体感知、探究研读、质疑评价、迁移拓展”,也就是先“入”后“出”。

第2篇:沉浸式语文教学范文

一、酒店管理专业“沉浸式”双语教学模式的含义

双语教学的含义主要是通过外语教学的方式,让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都得到同步的提高,而双语教学的模式主要分为“沉浸式”“浸润式”“过渡式”和“维持式”。其中,“沉浸式”双语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处在第二语言环境中,教师不单单使用第二语言进行英语知识点讲授,并且还使用第二语言进行其他学科课程的讲授,也就是说,在酒店管理专业中实施“沉浸式”双语教学,不单单是将英语作为学习的内容,更是将英语作为了学习的工具,在学生的日常学习过程中,就使用英语进行学习。在酒店管理专业中实施“沉浸式”双语教学,能够极为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英语掌握水平,让学生可以快速的融入到第二语言环境中,提升英语水平和专业水平,成为社会需要的国际化人才。

二、现今酒店管理专业“沉浸式”双语教学的现状

虽然国内诸多高校已经相继开展双语教学,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如下:1.师资力量不足。现今各大高校层出不穷,很多高校的师资力量并不雄厚,很多刚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都来到高校任课,缺乏专业的知识与经验,而有很多英语基本功扎实的教师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但是英语口语方面并没有达到专业要求,也有英语水平高的教师,却缺少相关的专业知识,无法在酒店管理专业中实施“沉浸式”双语教学。因此,提高高校师资力量是最为关键的一点。2.课程设置不合理。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双语课程主要是针对于前台、餐饮以及客房等相关方面,除此之外,其他环节并没有严格按照双语教学的标准来进行教学,这样一来,高效培养出的酒店专业人才其实并不专业,在全面性上有所欠缺。3.教学方法不够规范。我国国内的双语教学模式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规范的体制和模式,教育者也没有对双语教学模式做出硬性的规定,教师在教育过程当中,无法合理的把握外语所占的比例,不能够有效的结合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定制双语教学的强度。因为没有规范的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的制约了在酒店管理专业中实施“沉浸式”双语教学。

三、在酒店管理专业中实施“沉浸式”双语教学,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方法

第3篇:沉浸式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 双语教学 双语沉浸教学 成人英语学习者 访谈法

一、双语教学的意义

在《朗文应用语言学词典》中,双语教学被定义为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国语进行学科教学的运作方式。从狭义上讲,双语教学指以母语和外语两种语言作为教学用语,外语作为教学媒介全部或部分运用到教学中作为获取知识的工具的教学方式(王慧静,2008)。从广义上讲,双语教学是在课堂中使用母语和一门外语的教学活动,包括一切学科课程――语言类的和非语言类的(何阳,2006)。也有学者认为,双语教学指的是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从而使学生通过授课语言的运用来达到掌握两种语言的最终目标(卢丹怀,2001)。本文所探讨的双语教学指的是在中国目前的教育环境下,使用英语作为中国成人英语课堂的教学语言讲授英语语言知识的教学活动。

双语教学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沉浸式、双向沉浸和结构型沉浸。本文着重探讨其中一个分支:沉浸式教学,即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模式,第二语言或外语既是学习的内容又是学习的工具。

二、双语教学在国内外的发展

正式的双语教学起始于19世纪。在二战期间,双语教学用于为了让士兵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快速掌握目标语以达到交际的目的而进行的强化语言训练。1965年,加拿大进行双语沉浸教学试验并取得成功,随后不计其数的双语沉浸教学项目在世界各地开始实施,这些项目不仅在美国、新西兰、卢森堡、比利时等说两种或多种语言的国家里取得了成功,而且在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匈牙利、保加利亚、中国等单语国家里得以尝试。

随着中国社会对双语型国际化人才需求的增加,双语教学在中国得到推广。从幼儿园到大学,在西安、香港、上海、广州、苏州、无锡、辽宁等城市都先后开展了双语教学。2000年,教育部指出,条件允许的所有小学都要开设英语课。和儿童学习英语的需求相比,中国成人英语学习者表现出更大的热情。毫不夸张地说,英语已经被普遍认为是能获取能力,成功和地位的一种语言,品目繁多的成人英语培训机构应运而生。

尽管加拿大双语沉浸教学取得巨大成功,但这种教学法在中国具体环境中的适应问题一直在学术界很有争议。和双语沉浸教学在国外悠久的历史和大量的研究相比,双语沉浸教学在中国是一种新的尝试并研究较少,徐宏晨(2008)指出中国双语教学研究主要是理论探讨或教学经验总结,对学生关注不足,研究方法方面实证基础薄弱。因此,本文的调查将以实证研究为基础探讨适合中国国情的双语沉浸教学模式,研究焦点集中于成人英语学习者。

三、实证研究

笔者所调查的是在中国南方沿海地区举办的一个成人英语沉浸式强化培训项目,其特色是“每天让学习者在英语的语境中至少浸泡十个小时,短期内迅速提高其英语水平”。该项目以四个月为一个学期,本次调查于该项目第一学期即将结束之际进行。

该项目设有1位主管教师,6位任课教师(其中2位外教)。26个成人学习者组成两个班(英语初级班和中级班),年龄跨度从18到43岁,平均年龄为27岁。征得允许后,笔者进入英语课堂随之一起参加教学活动,了解教学模式,并邀请师生参加此次调查。

考虑到该项目规模相对不大,因此本次调查采用定性研究,对参加者进行深入的开放式访谈。鉴于本次调查的信效度,笔者郑重保证此次调查的保密性,分别邀请了项目主管、任课教师和成人学习者进行一对一的访谈,从“三边关系”中获取他们对项目实施过程及教学活动各自不同的看法。

1位项目主管、3位中国教师和3位成人学习者接受并积极配合了笔者的访谈。每位参加者都回答了以下4个问题:

1.在中国目前的教育背景下,您认为在成人英语学习者中实施沉浸教学培训项目可行吗?

2.和传统英语教学相比,沉浸教学培训项目具有哪些优点?

3.在中国目前的教育背景下,沉浸教学培训项目的实施具有哪些问题?有什么相应的对策?

4.沉浸教学培训项目中成人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学习存在哪些障碍?如何克服?

四、实证调查分析

(一)成人英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Dornyei(2001)认为,没有充分的动机,即使最聪明的学习者也不可能坚持学习任何一门语言。该项目中成人学习者的动机来自各方面,有些是为了个人事业需要或深造学业,因此有强烈的学习愿望;而有些是被家长送来学习,以期接管家族生意或出国移民,因此他们的学习动机不太强烈。

(二)成人英语学习者的自主学习

根据Candy(1987)的调查结果,只有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成人学习者表现出积极自主的学习态度。该培训项目的教师们也一致认为在他们培训的部分学习者身上缺少学习语言的良好态度并对语言学习产生误解。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学习者认为教学活动的所有过程都要由教师主导并参加,例如教师应该在每一个学习环节告诉他们如何去做,立刻指出并纠正他们所犯的每一个语音或语法错误,随时告诉他们不会表达的新单词,甚至帮助克服自身的懒惰习惯。

(三)成人英语学习者的学习障碍

成人英语学习者的学习障碍指他们在学习中面临的难题,可以分为以下三类:情景障碍(Situational barriers)、性情障碍(Dispositional barriers)和机构障碍(Institutional barriers)(Cross,1990)。

情景障碍指的是在学习者生命中的某一段时间产生的障碍,如有些学习者因为工作原因在学校和公司之间两头奔波,有些周末要照顾家庭、孩子而占用了学习时间,有些担心出来学习而晋升机会被其他同事抢去等。据教师们反映,当学习者们因担心工作、操劳生意、思念孩子而心情不好时,他们在课堂上就精神不集中,也不积极参加课堂活动。

性情障碍一部分来自于学习者心中自我形象的内在因素,一部分来自于社会、教育及经济方面的外在因素(Apps,1987;Cross,1990)。从三方访谈的数据中可以总结出,一些成人学习者对英语学习期望过高,急于求成。他们认为,付出了高额的学费后,他们的英语水平理所应当地就会脱胎换骨。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当他们发现在这里学英语仍然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每天要读例句、背单词、学语法、做练习,而且好不容易记住的东西又会忘记时,他们就会对课堂教学产生失望、不满甚至抵触情绪。

机构障碍是指机构之中某些会妨碍学习者参与的因素,主要来自以下方面:课程编排、地区及交通、课堂内容、固定时间的要求,以及繁杂的手续等(Carp,Peterson and Roelfs,1974)。在本次调查中,成人英语学习者所面临的教学机构障碍可以归纳为:

1.缺乏合适的教材

该项目所使用的教材是现有的剑桥英语及新概念英语系列。授课教师和学习者们共同指出,这两套教材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者的英语水平,但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授课教师们虽然结合自己的实际准备了一些补充材料,但耗时耗力,都希望配备一套合适该项目教学的教材。受训的学习者来自各行各业,他们反映从目前的教材中只是学到基本的英语知识,对他们从事的具体职业没有很明显的直接帮助。

2.缺乏目标语大环境

参加该培训项目的学习者每天至少有十个小时“浸泡”在英语环境中。在他们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早读及晚修中,使用的语言都是英语。但是,脱离了教室的环境,成人学习者们却不能保证都用英语交流。主观原因是因为自身英语水平有限,用英语交流比较困难,一遇到生词就转换成了汉语;客观原因是因为置身于汉语这个大环境,即使学习者们想和每个人都用英语交流,也是不可能的。

3.班级成员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该项目的班级和人数在开学之初没有固定,再加上一些没有英语基础但急于提高自己英语水平的学习者要求进中级班学习,造成了中级班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英语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英语基础好的学习者觉得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而基础差的却认为课堂讲解过于深奥,不敢回答问题,没有信心参加课堂活动。

4.授课教师有待增强理论基础

该项目的学习者普遍认为他们的授课教师在课前课后付出了很多心血,但教师们却发现了很多自身的不足,比如他们对沉浸教学法的理解目前还比较片面,经验相对较少;很多教师受的都是传统教育,要想使沉浸教学法完全与传统教学法隔离开来,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

(四)访谈总结

随着英语在国际间交流的重要性的增加,国人迫切需要并希望在短期内能掌握英语这门语言以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学业或事业,因此,英语沉浸教学培训项目具有充足的生源和巨大的市场,在目前中国尤其是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是可行的。

在本次调查中,被访者反映了在该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人英语学习者面临的学习障碍,同时也总结了沉浸教学培训项目所取得的成就。和传统英语教学的大规模课堂相比,该项目实行小班教学,因此学习者有更多和教师交流互动,得到教师辅导的机会。另外,该项目举办了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学习者在真实语境中创造性地运用并无意识地消化吸收在课堂上所学到的英语知识。除此之外,该项目还每班配备了2位外教,在精心策划的教学材料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学习者学习英语的兴趣。最后,沉浸教学培训项目特别为那些急切需要运用英语的学习者举办,相对来说,他们学英语的时间会更加集中,也更将有助于快速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

五、本次调查的启示

(一)对授课教师的启示

1.考虑到学习者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有必要在学期初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分班考试。

2.授课教师有必要挑选或编撰适合该项目教学的教材,或设计相关的教学补充材料满足学习者的需求。

3.为了了解学习者们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教师们可在学期初进行需求分析,另外,可在教学环节中采用不同形式的评估方式让学习者们了解到自己的进步以增强其信心。

4.课堂语言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互助活动。教师和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对学习者的英语学习有积极的影响作用(Evertson and Emmer,1982),并有助于帮助学习者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能力。

(二)对成人学习者的启示

1.外语学习需要大量的自我约束与自我纪律(Rubin and Thompson,2004)。在成人学习者语言学习的过程中,积极主动的态度和自主性学习占据着主导作用。

2.语言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习成果最终取决于他们的努力和坚持,因此学习者们应该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

(三)对培训项目主管的启示

1.在调查中授课教师们认为他们对实施双语沉浸教学法的理论基础薄弱,急切需要理论研究方面的培训。因此,可以邀请一些双语沉浸教学的专家来举行讲座或培训,招聘有经验的双语教学教师,并对现有的教师提供深造的机会。

2.为了取得长期的成果,可进行阶段性的研究,以分析问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

3.引入或选取教材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

参考文献:

[1]王慧静,浅论法语双语教学模式的不足与对策[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12).

[2]何阳.我国大学双语教学的本质探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6,(1).

[3]卢丹怀.双语教育面临新挑战[J].全球教育展望,2001,(10).

[4]徐宏晨,中国高校双语教学七年回顾[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4).

[5]DOrnyei,Z.Motivational Strategies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6]Candy,P.Evolution,Revolution or Devolution:Increasing Learner-Control in the Instructional Setting.In David,B.and Griffin,V.(Eds).Appreciating Adults Learning:From the Learners’ Perspective.Biddles Ltd,Guildford,Surrey,Great Britain,1987.

[7]Cross,K.P.Adults as Learners.Jossey-Bass Publishers,1990.

[8]Apps,J.Returning to College Study:Barriers for Adult Learning.In David,B.and Griffin,V.(Eds).Appreciating Adults Learning:From the Learners’ Perspective.Biddles Ltd,Guildford,Surrey,Great Britain,1987.

[9]Carp,A.,Peterson,R.,and Roelfs,P.Adult learning interests and experiences.In Cross,K.P.,Valley,J.R. and Associates,Planning Non-Traditional Programs:An Analysis of the Issues for Postsecondary Education.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74.

第4篇:沉浸式语文教学范文

沈坚,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副局长,星海实验中学校长、党总支书记。以“人人成功、人人成星”为教育理想,以“关注主体、科学创新”为价值观念,全面实施精品化管理,全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先后主持或参与11个课题,包括江苏省“十一五”规划重点立项课题《初中语文“沉浸式”教学研究》;发表文章或文章获奖70多篇次,指导学生获奖或发表作品80多人次;主持编撰出版《星海E时代》《活动教育思想实践研究精彩案例集粹》《初中语文沉浸式教学研究》《科技与生活》等多本专集。先后获苏州市教案评比一等奖,苏州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等奖项,2007年12月参加省级优质课展示活动。先后荣获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二届全国优秀校长、江苏省二级星星火炬奖、江苏省优秀青少年科技教育校长、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苏州市劳动模范、苏州市第七届名校长、苏州市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我与沈坚相识有好几年了,当时他在苏州星海中学当校长。印象中星海中学是一所新建的学校,学校管理得颇有条理,教学质量更是有口皆碑。沈坚文静而谦和,没有才气自负的年轻人的那种孤傲。今年5月份,在苏州的一次会议上,听了他的学术报告,我更真切地感受到他那种温润、典雅、灵动的个性风格。他及他的团队所进行的“沉浸式”语文教学的研究,体现了一种对诗意和德性境界的教学追求。

“沉浸式”教学作为一种教育境界,体现的是审美的诗意。教育的根本首在立人,语文教育的宗旨,就其本质而言是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殷殷守护;就教育过程而言,是青少年一代完美人格与崇高精神的培育。语言是思想的家,不过海德格尔说:“思必须在存在之谜上去诗化,诗化才能把早被思过的东西带到思者的近旁。”沈坚及其团队主张语文教学应“沉浸在纯粹、经典的语文环境中”,他们所关注的是“身心”的“洗礼”,“品位”的“提升”,“素质”的“优化”。他们不仅仅着眼于“知识”与“训练”,也不执著于“有效”与“有用”,不止步于“工具理性”。他们追求一种诗意的境界。这种理想境界的践行,需要足够的理论勇气与坚毅的实干精神。沈坚的“沉浸式”教学所彰显的是灵性而不仅仅是理性,他“把文字化为有声有色的事,有血有肉的人,色彩缤纷的景,感人肺腑的情”。语文的教学使师生完全沉浸在情感的体验之中,这是马尔库塞所竭力提倡的教学生活的艺术化。“沉浸式”语文教学是我们所非常盼望看到的具有古典诗意传统的人文教学,这正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它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倘不从知识点切入而是由情感导入,或许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精神修养。

“沉浸式”教学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创设的是教化的情景,体现的是德性的提升。何为教化?《礼记》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这种教化,其实是借助“六经”实施语文的情景教育,陶冶性情,转识成智。这次新课程改革引进的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知识建构的个体差异性,较之标准化测试强调知识的客观性和结构性是认识论上的一场革新,但二者都忽视了知识的教育性。知识只是人的成长和发展的凭借,它的作用不仅仅在于让人很好地应顺自然或参与社会竞争,而是让人有现实的关照,更有终极的关怀。语文教学要让人富有柔情,有优雅的风度,让生活有一种韵味,从而让世界充满虔诚、爱心与责任。沈坚所主张的“使身心世界融入语文世界”,“用情感和意象去读语文”,“生成理性,提升智慧”,这就是一种语文的教化,这是内在的涵泳体悟而不是外在的灌输和强化训练。即如哲学家冯契所言:由无知到知,再由知到慧,而后由智慧化为德性。

“沉浸式”教学作为一种教育策略,体现的是一种情知的共生与内外的融合。教育的过程使潜在的人成为现实的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造就杰出的人才。教育策略的选择,中国古典教化强调情感与实践智慧,西方古典教化则强调意志与理论智慧。整个古典教化都将经验的完整性作为根本目的,而现代教育则更看重经验的新异性和独特性。但无论古典或现代,教学过程总是两条线索互相渗透,一是认知线索,一是情感线索。认知线索所遵循的是“可接受性”原则,体现因材施教,教学过程必须考虑知识教学的适宜性,教学行为的准确度。但单一维度的认知教学,是一种学习者缺乏兴趣与热情的分离式教学,这是一切应试教学的共同特征。情感线索所遵循的是“乐学接受性”原则,注重情感需求,强调愉快教学、幸福体验,体现的是“情感度”。但如果一味迎合学生的喜好,则使教学缺乏了教育的导向性。智与情的结合,才能突破唯智主义的框框,改革情感放任的缺陷,让学生既有感官的愉悦感,又有理解的成功感。沈坚的目标是“学生进入角色”,这是一种内在的体验,并且“读懂了课文,读懂了生活,读懂了历史”,这里的“懂”不仅仅是认知,更是一种强烈的感情。他认为:“语文,是一种文字化的生活。语文是用感性来承担理性的。语文教学不能完全理性化,更不能概念化。沉浸式语文教学特别重视学生学习时的浸润状态,这是一种身心世界融入语文世界的状态。”说得多好!

“沉浸式”教学作为一种体验性教育,表现为内省和外显的一致性,达到含英咀华的品味和高峰对话的表达之辩证统一。沈坚认为“有了审美的体验,学习就有了兴趣,就能达到‘好之’‘乐之’的效果,达到忘我的境界”,他“特别注重对语言文字进行分析品味和学会有效的语言表达”。语文教学一般来说有两种思路,一种关注知识的累积,以期通过量的积累达到质性的飞跃,他们强调双基,注重训练,比较赞同语文的工具性。一种关注品味与涵泳,致力于语境中语感的培养,以期达到一种认识的顿悟,比较倾向于语文的人文性。当前关于“书香校园”“心灵成长”的说法颇为流行,这虽然丰富了学生的读书活动,但也可能导致阅读教学的泛化;同时也有人主张尊孔读经,提倡死记硬背。这种阅读教学泛化和历史文化倒退的现象很值得警惕,它模糊了学校教育和社会化学习的界限,否定了教学的教育性。况且,如果阅读教学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有美的感受,不能在阅读中提高素养与品位,这种读书活动是没有多少价值和意义的,也势必不能持久。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在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书是永远读不完的,泛泛地谈“书香”,有可能会从浅表化走向庸俗化。沉浸式教学所极力主张的“投入”“沉浸”“品味”“表达”“评价”所构成的逻辑体系完全合于学生认知发展和情感发展的心理规律。读书历来有偏于文本(作者)与偏于鉴赏(读者)的两种不同路线。读书即是品味,是再创造,或动于情,或见于理,或为文体所打动,或跳出文本有主见,“六经注我”或“我注六经”。于学校教学而言,课堂情景中的学习与自然情境下的阅读有很大不同,学生的阅读需要教师的相机诱导,而不是放任自流。学生披文以入情,教师循路以识真,情境同生,情智共融,见仁见智,殊途同归。

第5篇:沉浸式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沉浸式教学法 大学英语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4-0061-02

沉浸式教学指用第二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校的全部或部分时间内,沉浸在第二语言的环境中,教师只用第二语言面对学生,不但用第二语言教授第二语言,而且用第二语言讲授部分学科课程。也就是说,第二语言不仅是学习的内容,而且是学习的工具。它具备两个显著特点:(1)绝大多数的教学时间都直接用第二语言上课;(2)不仅通过语言课学习第二语言,还要通过第二语言来学习其他课程。这种教学模式以互动式交际为主要教学形式,课堂气氛轻松活泼,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让学生在逼真的英语环境中耳濡目染,并养成英语的思维习惯,突破心理障碍,能随口说出流利的英语。

一 创设沉浸式英语教学环境的必要性

1.语言环境是人类获得语言能力的决定性因素

语言环境可分为自然语言环境和课堂语言环境两种。自然语言环境是一种无人教授的自然或接近自然的语境,而课堂语言环境主要是在课堂教学方式下的语言环境。大量研究表明,身处自然语言环境和课堂语言环境都有助于二语习得。根据问卷调查,学生从日常生活到在校学习,时时处处被汉语的声音和汉字包围,缺乏真正的外语自然习得环境,而且传统的外语教学也过分地强调教师用母语讲授,教师主导课堂,学习者不能充分地参与,无法主动地、自由地运用语言,即使有口语、听力课,也上得很少,更不用说用多媒体软件上课了,课堂语言环境不利于学生的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造成了“聋哑英语”的产生,不利于外语习得。

2.课堂最佳习得模式为沉浸式

美国的人类学家和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认为,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不仅仅指他能否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且包括适当、得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外语成绩好并不等于外语水平高,语言归根到底是要使用和交流的。自然习得环境的缺乏和传统的外语教学,都不利于学生的语言习得,而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他们的外语习得主要来源于指导性习得即课堂。我国的外语教学由于缺少使用语言的现实环境——自然习得环境,教师只能人为地模拟,使课堂学习环境尽可能地接近自然环境,努力营造出一种浓厚的外语氛围,使学生完全参与课堂活动,自身兴趣完全融入其中,专注在自身注意的事情上。在这种课堂环境下,他们可以充分使用目的语进行听、说、读、写,大大地增加了他们使用目的语操练的机会和提高使用英语的兴趣,进而使使用目的语的能力大为提高。在语言环境里,与自然环境比较接近的环境即“沉浸式环境”,那么创设“沉浸式”课堂教学就非常有必要了。

二 创设沉浸式课堂教学的方法

1.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

挑战和技能保持平衡是沉浸式课堂教学成功最重要的条件。这种平衡不但能促进参与者高效地完成任务,而且能促进参与者进一步提高技能,在更富于挑战性的层次上,达到新的平衡。这样,在挑战和技能之间,形成一个不断持续的循环,每次循环都带来新的挑战和新的提高。挑战若高于学习者技能水平,学习者容易产生焦虑,若低于技能水平,学习者会感到厌倦。这两种情绪都不利于学习者技能水平的提高。教师在课堂上所使用的英语输入材料应是略高于他的语言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习得是从开始至结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如果能够把握好输入材料的难度和学习者技能水平之间的平衡,学生才能品尝经过努力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

2.任务型教学

促进英语教学中学生的成功体验可与任务型教学结合起来。任务型教学可以改变学生在课堂上比较被动的状态,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小组讨论和主题发言都是任务型教学的主要形式。从语言习得来看,小组活动也有利于外语水平的提高,学习者在小组活动中通过交际获得可理解性输入,这种输入比经过预先简化的语言更有效,而且小组活动是一种促进互助的学习方法。因此我们把学生有目的地分成小组,可以使他们的心理和语言能力在彼此合作中得以发展,降低学生使用英语的紧张感和焦虑感,同时使学生“浸泡”于英语的环境里。教师是活动的设计者、指导者、帮助者,同时也是活动的参与者,小组活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在进行任务型小组活动时,要注意有明确的活动任务目标,任务既需有一定的难度,又不能超过学生能驾驭的范围。没有挑战性的任务只能使学生单纯练习已熟练掌握的句型,达不到真正交际的目的,任务太难又不能保证小组中每个成员都积极地参与,特别是那些能力较差或焦虑感强的学生往往会失去参与的热情和兴趣。所以,教师在设计小组活动时,要全面考虑使用对象,注意活动任务难易程度的搭配,并采用一些控制措施,促进信息的交流,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用英语交流的活动。

3.视听法

视听法是在听说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视听法除了注重听说还注重“看”,即在英语教学中,利用幻灯机、投影机或教学电影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画面、影像和文字,使视觉、听觉并用。同时学生可以伴随着纯正、地道的发音与生动的画面,一边听,一边看,一边模仿着说。他们可以把看到的情景和听到的声音自然地联系起来,仿佛置身于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这种接近自然的获取信息的方式要比传统、单一的以语言为主的传播方式更能节省时间,增进记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所以说,视听法除了注重按照语言习得的规律教授语言,还注重语言输入的“质”。

4.听说法

听说法提出学习语言必须先学听和说,在听和说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学习读和写。听在英语的听、说、读、写四要素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说的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听的能力。专家认为,耳朵受到很好的训练实际是一个听的刺激量的训练过程,刺激越多,输入量越大,这也有助于阅读,随之有助于写作。这符合语言习得的过程。听说法强调要使学生学到地道的语音、语调,教学中要由所学语言国家的人对学生进行听说训练,在没有这种条件的情况下,要用他们录制的录音磁带,让学生反复收听和模仿,以保证学生学到纯正、地道的语音、语调,教学中只许接触和使用正确的语言,在课堂上尽量不用母语,听说法很注重语言输入的“质”。另外,听说法强调外部刺激对人的语言行为造成的反应,它认为所谓“学习”无非是一系列刺激和反应的结果,这说明听说法是很注重语言环境的创设的。

5.建立英语第二课堂

开展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有利于复习巩固课堂上所学过的语音、词汇、语法,提高听、说、读、写的技能。英语第二课堂有利于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课外活动的开展,可以增加练习语言技能的机会,学生的潜能能够得到发挥,长处得到发挥,而个别学生的困难也能得到解决。另外,在英语学习中,学生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常常存在于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自身的努力等方面,并且这种差异直接导致了学生自信心的丧失。而在英语第二课堂,老师可以设计较为简单的活动来激发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成绩好的学生设计较难的内容以避免他们出现自满的心理。心理学研究已证明,学生只有胜利的体验是不足以引起他们的兴趣的。给学生不同的任务,这对他们更好、更均衡地发展十分有利。因此,第二课堂是对学生因材施教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苏州市初中语文教学研究组.“沉浸式”教学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

[2]钱明才.沉浸式教学及其对我国英语教育的启示[J].国外外语教学,2003(3)

第6篇:沉浸式语文教学范文

一、 英语原声电影在教学应用中的问题

(一)教师不看好影视作品对教学有帮助

用看英语原声电影的方式来学习英语知识,这在老师的理解中简直就是打着学英语的幌子去看电影。显然,这种教学方式大多数老师还是接收不了的,多媒体教学的灵活性强,符合年轻的学生们的口味。[1]

电影中涵盖了很多知识,更多的是电影背景的知识,学习英语不能照葫芦画瓢,更重要的是要让人知道某句话的具体含义,这就需要结合时代背景或者电影背景了。画面所传递出来的知识远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表达清楚的,所以观看英语原声电影学习英文,不仅能增加知识,还能考验学生的口语能力和思维应变能力以及快速阅读能力。但是,至今还是有很多老师固守着传统的教育方式,传统教育过于刻板,缺乏互动性和交流,学生很容易上课分神而导致厌学。并且,传统英语教学不注重口语,还是注重卷面成绩,但遇到实际问题就没招了。比如两人见面时会说“Hi, how old are you ?”外国人也会回答“What’s up, man ?”这种对话出现在卷面上的话估计很多学生都会晕菜,但如果出现在电影中,配合着电影剧情的发展来看这两句台词,你会发现这样的回复简直是太好了。所以,原声英语电影不仅教授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如何去应用。

(二)学生对原声电影教学模式的错误认识

现在已经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在课堂教学中。但有一部分学生对这种教育方式存在着偏见,并没有认识到这种教学方式给自己带来的正确作用,反而觉得是一种消遣、娱乐的方式,而没有意识到电影可能对人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2]如果这种教学模式被这样错误地认为,那它就已经失去了原本的教学初衷。

电影教学模式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所以总的需要一些时间让人适应。但如果某些学校不支持,或者不重视这种教学方式的话,是不能让学生受益的。一方面,学校的多媒体设备不完善,导致影视教学模式不能完全展开,学生也无法享受乐在其中的教育方式;另一方面,学校不关注这种教学模式,这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

二、 英语电影中的教学素材

英文电影作为一种现代化教育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教学质量。这种方式也是了解国外文化的最有效的捷径。

(一)电影中的语言知识

在传统的英语教育当中,教师有时候不会讲解一个词的深层含义,无法对这个词语有更多的了解。在《阿甘正传》中有一个片段,阿甘说自己能吃下“150万块巧克力”。

“I could eat about a million and a half of these.”

“million”在句子中是大量的意思,并不是真的“百万”。而学生通过这种方法来了解美国人日常说话时的夸张。

(二)电影中的文化知识

学生也可以通过电影来了解外国的历史知识以及各国的文化和历史。学生除了学习英语之外,还要对英语的文化背景有深刻的了解。[3]

以电影《华尔街之狼》来看,这部电影通过主人公――乔丹・贝尔福自叙经历的方式,描绘出了美国1929年发生的世界金融大危机情况,以及华尔街那些黑心企业,并且对人性、婚姻、朋友等关系进行了描写;外国的电影很多都是包含有非常非常多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再如:《追梦赤子心》《肖申克的救赎》以及动漫电影《机器人总动员》等。这些电影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来讲,它们已经不仅仅是作为一部电影而存在,更多的是最生活的解读、对人性的剖析、对未来的憧憬等,学生们在观看的时候,不仅会收获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要接受电影中传达出的正能量的价值观。好的电影是让人回味的,回味的过程中一直伴随着思考。这样,学生掌握英语学习方法就容易的多了。

(三)电影中的思想教育意义

电影主题的时代感很强,也有很多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比如近些年的《为奴十二载》等,这些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更在思想上为他们进行一次洗礼。有很多电影人将自己的见解和风格与时代相融合,将时下的社会背景或曾经的历史事实呈现出来,有利于让学生增长见识。比如电影《蜘蛛侠》中,主人公Peter Parker的叔叔对他说:“The more ability, more responsibility”(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这句话伴随着他整个生活,成为他的行事准则。这是他们的对话,但实际上是说给观众听的,让人们意识到在自身强大的同时,要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三、 沉浸式英语教学模式

沉浸式英语教学模式,顾名思义,让人“沉浸”在英语里学习,怎么沉浸呢?就好像人钻进一个游泳池一样,让学生生活在一个完全是英语的环境中,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在课外,凡接受讯息皆是英语,让学生完全淹没在英语的海洋中。长期如此,学生耳濡目染得多了,不知不觉就潜移默化地了解。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增强课堂气氛,挖掘学生的积极性和潜力,培养他们的兴趣,从而让他们自主学习,而不用靠强迫,并且这样的方式,还能解决我国现阶段学生是“英语哑巴”的现象,能让学生说一口流利的英语。[4]

英语环境的好坏是决定学习英语好坏的重要原因,客观环境不行,可以人为地创造出一个英语环境。通过看电影,学生会有意识地将自己代入,仿佛身临其境。通过看电影,不仅能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同时还学会了英语的说法,以及了解国外的历史文化,可谓一举多得。沉浸式的英语教学模式,用多媒体观看英语原声电影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

结语

综上所讲,沉浸式英语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也能让学生对英语本身的感知力增强。情景学习法是提高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手段,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人们的行为语言都受到环境的巨大影响。所以,将沉浸式英语教学模式作为学习英语的方式是很有必要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如今学习英语的情况,必须得与时俱进采用新方法,为社会培养更多人才。

参考文献:

[1]穆莉萍.原版英文电影引入大学英语教学之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11(23).

[2]李艳.沉浸理论对大学英语听说课的启示[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3):47-50.

第7篇:沉浸式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直播间 英语教学 空中英语教室 听力训练

直播,是近期网络中频频被人使用的一款软件,有海外代购的直播、女性护肤化妆技巧的直播、养生课堂的直播以及学生课堂的直播。有一些直播间人气火爆,能够吸引成千上万的陌生人参与并聆听、在线提问、现场解答。从本人开始接触直播间这个新词,到自己亲身体验作为一名陌生人进入直播间进行聆听,然后开始反思:直播是否也可以用于英语教学?这仅仅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课堂中,我经常苦恼学生没有足够的听,缺乏大量的听力,导致对单词、句子意思的不理解,阻碍了上课的节奏。如果能够利用好直播,把教室学习英语变为空中英语,随处可听,随处可学,这是不是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听力练习?使学生模拟在一个英语的环境中?带着这个反思,我把直播引入了自己的英语课堂。

一、直播模拟了语言的沉浸式教育

语言的学习,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自身的母语出发,作出反思:为什么我们并没有背单词、背句子、记语法,就可以脱口而出?为什么我们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把母语说得那么好?反之,我们每天苦苦记单词、学语法,却一直学不好英语?

答案相信大家都知道,因为我们生长在自己的母语环境中。这,就是沉浸式教育。对于语言来说,最好的学习,就是沉浸式学习。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学习英语的人能够长时间处于一个完全说英语的环境,那他对英语的理解,并不需要过多的刻意背诵单词或者学习语法,因为他已经把英语视为自己的母语,每天大量的聆听,积累到一定的量,必然可以脱口而出,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可是国内的学生缺乏这个出国沉浸的优势,那么,直播可以帮助学生模拟自己在一个说英语的场景中,完全沉浸于一个English-speaking environment。

二、直播o英语教学中的听力带来了变革

直播最大的优点,是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听力水平。直播不同于一般的英语电台,它是教师利用的一个平台,编辑出一系列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听力材料,可以是课文、对话、场景模拟描述、产品描述、英文歌等,有针对性地听,回到课堂上加以讲解,无疑是模拟了一个强迫性让学生做了预习工作的动作,但是“直播”比“强迫”一词更具有趣味性。直播内容用于课前热身、课后复习、平日口语训练。课堂效果也比平日要强许多。我总结了利用直播练习学生听力的几个要点如下:

1.课前听:不求甚解地听。每天给学生布置的直播内容,不需要太多,最开始的听力内容时长控制在1分钟内,但是要求学生必须做到此内容听九次以上,反复听,不要求学生能够听懂所有的内容,旨在学生能够对英文的句式、句子分割以及说话的内容有个整体的概括的了解。为了与一般的英语电台广播区别开来,直播内容的前后,可以插播几首课堂上学生学过的英文歌,用来调节气氛,只要听力的内容足够贴近学生的日常,学生会很愿意收听。

2.课堂中的听:理解场景后听、掌握关键词汇后听。第二阶段的听,是教师课堂上需要正确引导学生的精听。教师在课堂上播放两次这个1分钟的听力内容,学生会快速反应到是自己前一天反复听到的内容。此时,教师需要用英语加以描述听力内容中的场景,用到一些引导性的语句,例如:Where does the passage take place? Wha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peakers?这一系列引导性提问,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到场景中来;等学生熟悉了场景描述以后,教师可以挑出一些关键词汇加以解释,这里的解释,可以尽量多用英文去解释英文单词,配合一系列例句,可以是教师造句,也可以是教师说中文,学生用英文翻译,这个环节是测试学生是否能够准确理解该单词的意思,考察学生对单词的运用能力。课堂上的这个主体,已经帮助学生解决了听力内容的理解困难,学生在课堂上应该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3.课后听:有感情反复模仿的听。课后的听,是在课堂深度学习以后,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边听边跟读,用自己最大能力跟读、模仿,此时学生已经理解了场景,学过了单词,有了前面反复听的基础,带感情地模仿这段一分钟的听力内容,难度已经不会很大了。尽管学生不能一下子完全模仿出来,但是反复练习,进步是可以很快看得见。

三、英语教学要与时俱进,给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沉浸式学习对于学外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善于利用直播间,给学生带来更多课后的学习乐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还可以在直播间与老师同学们一起互动,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方式,变换着练习方法,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学到许多语言知识。这种沉浸式学习,让学生们面对英语笔试考卷不再觉得很困难。因为沉浸式英文学习,已经给学生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语感。

第8篇:沉浸式语文教学范文

导入型双语教学模式是沉浸式双语教学的变种。沉浸式双语教学模式起源于北美和欧洲的一些双语或三语言国家,用来使母语不同的学生获得相同的学习能力,后来一些单语制国家学习并改造了这一模式,导入型双语教学模式就是其中之一。在这一模式中,学生在学习初期仍然使用母语,但在学习过程中外语的比重逐渐增加,也就实现了从母语导入,而逐渐使学生沉浸在外语学习环境中的过渡。如果把公共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看成一个长期的专业教育过程,而不仅仅是4年本科教育,那么这种导入型双语教学应该贯穿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始终:在本科专业课教学中适当加入一些双语课程,使学生从母语逐渐适应本专业的外语书籍和资料;在研究生阶段增加外语教学的比重,从母语教学导入,慢慢过渡到浸入式双语教学,到研究生的最后阶段才有可能实现完全浸入式教学,与国际专业教育接轨。除大学英语课程外,专业教育首先应该开设专业英语课。不论采用上述哪一种双语教学实践模式,都离不开基本专业英语技能的学习———公共管理学专业英语双语教育课程设置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所承载的主要功能是使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核心词汇,掌握专业的主要议题,并让学生接触一些本专业经典外文读物的节选。专业英语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营造了一个语言氛围,给学生更多了解专业术语和专业概念英语表述,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外语知识和专业知识,在提升外语技能的同时,锻炼非母语文化思维能力和运用能力。专业外语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以外语为应用语言传授公共管理学知识,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核心议题等,为其获取外文专业知识打好基础。

2.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及其运用。

公共管理专业虽然有很多外来理论和知识,但是其运用背景可以立足于国内社会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在大学教育中,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和分析方法,使其能够运用舶来的理论和方法思考、研究、分析和解决中国社会的问题,这是公共管理专业教育的重要目的。所以,如果沉浸式外语教学并不完全适合专业教学的需求,可以选用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过渡型与导入型双语教学模式的区别在于它的目的不是沉浸,而是把专业外语课程扩展到各门专业课程。在这一模式的实践中,可以先设置公共管理专业英语课程,首先让学生熟悉公共管理专业词汇、句式、常用行文结构等,再把这种专业英语教育扩展至其他专业课程,将不同课程的内容双语化,在推进课程双语化的同时深化和扩充专业英语知识,拓展学生的专业英语技能。在其他课程中穿插双语教学内容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方式,学生通过阅读英文案例并进行案例分析,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专业英语技能。公共管理专业的案例来源很广,由于公共管理的基础学科包括了管理学、社会学和法学等学科,所以管理学案例、社会学案例和法学案例都能为公共管理专业英语的课堂教学所用。管理学和法学案例资源非常丰富,而且时事英文案例也容易获得。案例不仅能够说明理论问题,而且能使教材内容更加形象生动,学生在学习案例的过程中更能感受到理论知识在现实中的体现和运用。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相应的实践热点问题,激发学生进行讨论,既能拓展与实践相关的专业知识,又可以增加专业词汇量,锻炼专业英语综合应用能力。通过这样的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公共管理学的时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鼓励学生用英语就专业问题作专题演讲是一种有效的互动教学方法,尤其是对于英语水平较好的学生,其效果更突出;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之间专业知识与英语学习的相互促进。另一种方法则是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教师组织学生对核心问题进行辨析,将学生分组就案例中所体现的问题进行辩论。这种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学术争论热情,加强学生对专业问题的思考强度,强化其专业知识记忆,提高学生驾驭英语的能力。如果能够用英语进行课堂讨论,那么专业知识的教学效果将会更好。当然这需要教师和学生都有较大的专业词汇量和相对较高的英语口语水平。

3.研究性双语教学模式及其运用。

公共管理专业教育并不一定要像英语专业那样拓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对于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平衡地发展听说读写等各项外语技能并不是必须的,而通过外语技能来掌握更多专业知识才是主要目标。特别是对公共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而言,外语阅读能力和翻译能力是双语教学的重心。研究性双语教学模式就是注重这些能力的培养,在教育过程别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翻译能力,以便大学生能更快、更直接地获取外文资料中的信息,从而更好地掌握专业课程知识、扩大学术视野。我们不仅在研究生阶段需要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在本科生阶段也必须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和能力,所以,研究性双语教学模式也是公共管理双语教育模式中很重要的部分。如果说在专业课程中穿插双语教学比较适合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教学,那么学科前沿的双语讲座则更适合研究生阶段的学生。开设国外公共管理学科前沿理论课程或讲座,探讨国外公共管理实践产生的新变化和新趋势以及对我国行政管理实践有哪些借鉴,这对研究生教育十分有利。这样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还可以切实增强学生的外文文献研究能力。通过这样的形式能引导学生关注公共管理的前沿理论问题和新的实践创新,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

第9篇:沉浸式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虚拟技术;学科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32-9108-02

Virtual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of Subjects

WANG Xing-can

(Xiamen Airlines Co., Ltd., Xiamen 361000, China)

Abstract: Virtual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on the application, creating a "virtual technical disciplines of education" of the new area, it is education, high-tech display and reflect, but also educational means modernization, one of the hallmark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an extremely wide application prospects.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eaching is a promising simulation means of teaching. Teaching simulation using computer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technology to the performance of some systems (natural, physical, social) structure and dynamics in order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a kind of experience and observation for the environment, show the meaning and structure of knowledge, to acquire knowledge purpose.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scription of the logic of simulation objects, teaching, or the process model, to a certain extent, reflects the real-world knowledge system to demonstrate knowledge of the ideal picture. Created by using virtual technology, virtual learning scenarios, you can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enrich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expressive.

Key words: virtual technology; disciplinary education

1 虚拟技术及其特征

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即将本来不存在的事物和环境,通过各种技术虚拟为沉浸式交互环境,使人感觉如同处在真实世界一样,又称为灵境技术或临境技术。

沉浸性、交互性、想象性是虚拟技术的三个突出特征,三者就像三个顶点,构成了虚拟技术的三角形,使参与者能够沉浸于虚拟世界之中并直观而自然地实时感知和交互。

1)沉浸性:是指使用户感觉到好像完全置身于虚拟世界中一样,被虚拟世界所包围。虚拟技术的主要技术特征就是让用户由被动的观察者变成主动的参与者,觉得自己是计算机系统所创建的虚拟世界的一部分,沉浸于其中并参与虚拟世界的各种活动。视觉沉浸、听觉沉浸、触觉沉浸、嗅觉沉浸的感知技术目前己较为成熟,身体感觉沉浸、味觉沉浸还有待进一步开发。

2)交互性:是指用户从过去只能通过键盘、鼠标与计算环境中的单维数字信息发生交互作用,到能用多种传感器,借助于虚拟现实系统殊的硬件设备,以自然的方式与多维化信息的虚拟世界进行交互,实时产生在真实世界中一样的感知,甚至连用户本人都意识不到计算机的存在。

3)想象性:是指虚拟环境是人想象出来的,同时这种想象体现出设计者相应的思想,可用来实现一定的目标,如从定性和定量综合集成的环境中得到感性和理性的认识,进而使人能深化概念、产生新意和构想,主动地寻求探索接收信息,而不是被动地接收等,更有创意。

2 虚拟技术在学科教育领域中的关键技术

VRML(Virtual Reality Modeling Language)虚拟现实建模语言是在Internet上广泛流行的一种图形建模语言,用它可以在Internet上创建三维的虚拟场景。许多互联网上创建的具有可导航、超链接等功能的三维虚拟现实空间都是用这种技术创建的,其中网上虚拟大学用的主要技术就是虚拟现实建模语言技术,它已经成为在互联网上创建三维虚拟场景的事实上的标准。

2.1 虚拟现实建模语言的场景描述

在虚拟场景建模的时候,一般把整个场景进行适当的分割,对分割的小场景再进行渲染。

虚拟现实建模语言定义的三维场景由一个节点树表示,场景中的每个对象由一个或多个节点描述。从理论上来说,节点可以包括任何东西――3D几何体、MIDI数据、JPEG图像。虚拟现实建模语言标准节点集中定义了许多不同类型的节点,多数节点分为以下几类:

1)外形类节点(shape node),唯一一类能被绘制的节点。

2)属性类节点(properties node),这类节点的处理通过影响外形类节点进行。

3)组节点(group node),组节点把其它节点收集在一起,允许把节点的集合当作一个节点来处理。其他的节点诸如材质节点(material)节点、纹理(Textual)节点、灯光节点(分为DirectionalLight节点和SpotLight节点)、背景(background)节点。每个小场景都可以形成虚拟现实建模语言文件,由多个小场景构成的多个虚拟现实建模语言文件用内联节点(Inline)之间的嵌套技术合并成一个虚拟现实建模语言文件,这个虚拟现实建模语言文件完成了整个场景的建模。这种场景的建模基本有两点好处:

1)虚拟现实建模语言的小场景文件可以有机的整合,不会因为每个小场景的文件太大而不利于调试、检查。

2)用户浏览的时候不用把整个场景文件都读入本地客户机中,这样就适应了网络带宽的限制,提高了在虚拟空间中浏览的速度。

2.2 虚拟现实建模语言的文件组成

虚拟现实建模语言文件主要包括四个主要成分:虚拟现实建模语言文件头、原型、造型节点和脚本、路由。在这四个要素中,只有文件头部分是必须的,它用来告诉浏览器虚拟现实建模语言文件符合的规范、标准以及使用的字符集等信息。原型定义了创建带有指定名称、接口和整体的新节点类型,一旦成功地定义了原型,它就可以在虚拟现实建模语言文件的其他地方随意使用。造型节点是虚拟现实建模语言中的基本建造模块,它构成了虚拟现实建模语言文件的主体部分,正是由于造型节点的定义而产生了虚拟的虚拟现实建模语言空间。脚本可以看作是一个节点的外壳,它有域值、eventIn事件、eventOut事件。事件本身不能产生任何动作,但它可以通过程序脚本来赋予脚本节点值来产生各种动作。这里的程序脚本是一种简化了的应用程序,一个典型的脚本是由JAVA或JavaScript编程语言写成的程序。路由(Route)是一种文本描述消息,一旦在两个节点之间创建了一个路由,第一个节点可以顺着路由传递消息给第二个节点,这样的消息被称为事件。虚拟现实建模语言还可以包含下列条目:注释、节点和域值、定义的节点名、使用的节点名等。

2.3 虚拟现实建模语言语言的编译

设计虚拟现实建模语言虚拟场景时,最简单的方法是直接使用文本编辑器来编辑描述文本。这种方法类似于程序设计,它简单方便,但不是很直观,对设计者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设计的效率也不高。现在有很多可视化的虚拟现实建模语言设计工具,如CosmoWorld和HomeSpace等,这些工具将虚拟现实建模语言的标准节点都做成可视的组件,用户设计时,只需要将这些组件组合成自己需要的虚拟场景就可以了,而且设计的效果在设计时就可以看到。设计完毕后,系统自动将这个可视的虚拟场景生成标准的虚拟现实建模语言描述文本,这样,这些文本传送到用户的浏览器后,便会在用户的屏幕上重现这个虚拟场景。虚拟现实建模语言在各方面都展现出强大的应用潜力,蕴藏了无限生机。

3 虚拟现实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虚拟技术能够为参加教育的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学习坏境,学生能够成为虚拟环境的一名参与者,这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技能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虚拟技术在远程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3.1 探索学习

虚拟技术可以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提出的各种假设模型进行虚拟,通过虚拟系统便可直观地观察到这一假设所产生的结果或效果。如在虚拟化学系统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假设将不同的分子组合在一起,虚拟出组合的物质来。真正对虚拟现实学习环境的研究是对分布式真实虚拟现实感的教学环境的开发与应用进行研究,通过人体模型或者化合物等分子结构演示的虚拟体验,教育者和学习者之间,或者学习者和同伴之间可以在一个虚拟的现实空间中,进行虚拟人之间的面对面的情感交流。

3.2 技能训练

利用虚拟技术,可以做各种各样的技能训练。由于这些虚拟训练系统无任何危险,学生可以不厌其烦地反复练习,直至掌握操作技能为止。如虚拟飞机驾驶训练中,学员可以反复操作控制设备,学习在各种天气情况下驾驶飞机起飞、降落,通过反复训练,熟练掌握驾驶技术。虚拟技术在教学中应用几乎最成功的案例就是模拟训练系统的开发与研制。由于空间探索和军队战争训练需要高昂的费用,以及这些领域需要极高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使得虚拟技术最早应用在了这个领域,并且发挥出了巨大的使用价值和商业价值。随着社会的进步,虚拟技术也延伸到的一般的医学教学、汽车驾驶以及电器维修等需要培养各种操作技能的领域。在动作技能的学习中,学习者只有从虚拟现实系统中接受到操作或动作的反馈才能起到积极的学习作用。因此在运用虚拟技术研发模拟训练系统时应该具体考虑学习产生的条件以及教学的效果,这种模拟训练系统应该能够提供真实的模拟训练的情景,校正学习者的错误以及跟踪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等功能。

3.3 虚拟实验

利用虚拟技术,还可以建立各种虚拟实验室,如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学生可以自由地做各种实验。利用虚拟技术建立的各种虚拟实验室(Virtual lab)在教育上应用前景广阔,尤其在物理、化学、生物等需要实验的学科中更是如此。创建这种虚拟环境的演示物体可以摆脱真正实验室所需要的昂贵的设备,减少了教育部门的实验开销,教学的效果基本接近运用真正的实验仪器设备进行实验所能达到的教学效果。虚拟实验室基本上分为两类:一种是由编程者设计只能插入并操作实验中有限的实物,这是现今大多数虚拟实验室系统的工作环境;另外一种是基于广泛学科领域知识的虚拟现实系统。

4 结束语

教育是借助于一定的技术手段来实现的,因此教育技术的变革,必然会带来教育模式、规模和意识上的变革。教育技术的先进性,直接促进人类教育行为的方方面面,同时也进化着人类的教育思想。显而易见,在崭新的教育技术――虚拟技术支持下的虚拟教育,不仅仅是为教育技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前所未有的模式,而且将对远程教育乃至整个人类教育,在思想观念上带来重要的、也许是根本性的革命。21世纪是虚拟技术更加成熟的时代,虚拟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将进一步拓展其广度和深度。

参考文献:

[1] 郑少俊.浅谈虚拟演播室技术(系统)在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应用[J].知识经济,2009(07).

[2] 高丽娜.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内的应用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