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沉浸式课堂范文

沉浸式课堂全文(5篇)

沉浸式课堂

第1篇:沉浸式课堂范文

关键词:沉浸式;阅读教学;初中语文

沉浸理论最早由美国学者哈里齐克森米•哈里提出,当人们在从事一项任务级别与其掌握技能相一致的情况下,人们会进入一种沉浸状态。处于沉浸状态的人们,会对所从事的任务和活动入迷,注意力高度集中在任务活动中,从而获得一种忘却时间、忘却自我的心理体验。人们往往能在阅读、运动、艺术活动、玩耍中获得沉浸体验。沉浸理论提出后,最初被广泛运用在语言教学领域,而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来说,沉浸式教学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沉浸式阅读教学的特点

沉浸式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同学们真正走入文本,从而获得情感体验、审美体验,促成学生在文本、作者、读者三者中形成有效联结。在《“沉浸式”教学研究》一书中,详细提出了沉浸式语文教学所包括的七个特征。具体到沉浸式阅读教学,笔者认为其具备了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共生性。从课堂主体来看,沉浸式阅读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沉浸,教师首先要对文本进行一个深刻的了解,沉浸文本当中,才能有效带动学生沉浸。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也需要沉浸文本中,以自己的情绪带动学生走进文本,一同沉浸。第二,共情性。从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关系来看,沉浸式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带领学生通过一系列途径,透过文本与文章作者产生共情,理解作者在文字背后所蕴含的真实情感。第三,整体性。从文本的角度看,沉浸式阅读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在沉浸式阅读教学课堂中,应当重视文本的连贯性和整体性,不单独单段地理解文章,不断章取义,而是结合全文感知文本所要表达的内容。

二、沉浸式阅读教学的教学手段

(一)虚心涵泳,打破学生共情壁垒虚心涵泳是宋代儒学家朱熹提出的读书方法。“虚心”即为面对新文本时,不可带有先入为主的主观经验排斥文本,须以公允客观的态度面对新文本。“涵泳”是指鉴赏文本时须沉浸文本中,反复赏读。学生面对新的文本往往会带着主观的情绪,特别是一些抒情性的散文,很多正值青春期的同学,本能抵触打开内心,进入文本中。因而使得学生与文本产生了一层厚厚的共情壁垒,学生无法走进文本,就很难达到沉浸式的阅读体验。笔者认为,打破这层共情壁垒需要依靠教师的引导,教师首先要放弃一味追求答案的功利追求,不满足把文章主旨、内涵灌输给学生。教师应当给足学生时间,让学生打破与文本的“共情壁垒”真正走入文本当中。比如我们来看程翔老师在《背影》这篇文章时的一个教学片段:师:读完这篇文章后,内心受到触动的举手。(有几位同学举手)师:没有触动的举手。(也有几位同学举手)师(问一生):为何没有触动。生a:作者太夸张了。短短一篇文章,作者哭了好几回。太夸张了!师:和他一样感觉的举手?(有同学举手)师:“有不同意见的举手。”学生b:“我觉得语言很质朴。”师黑板板书“夸张、质朴”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学生在面对《背影》这篇文章中是有距离,若不能带领学生虚心沉浸入文本中,学生就很难真正与作者产生共情。程翔老师非常智慧地抓住了学生的阅读的第一感受,让学生a将他认为夸张的流泪部分找出,再一一回到文本中,通过反复地阅读上下文,引导学生们自己说出流泪的合理性,一步一步把“夸张”击碎,打破文本与学生之间的壁垒。引领同学们触摸到朱自清文字下那份质朴的父子情,使学生真正沉浸到文本阅读中。

(二)情境还原,引导学生沉浸文本特级教师李吉林曾说:“创设典型的场景,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所创建的一种教学模式。”由于教材中很多选择的文本材料离学生生活时代较远,学生很难准确把握到作者写下文本时真实的情感体验,更无论与作者产生共情。因此教师需要创设情境,还原作者的心境,如此可以更有利于帮助学生走入文本,读懂作者。比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看电影事件”对鲁迅先生的影响,杭州建兰中学的李春波教师在执教《藤野先生》时,就创设了这样一个场景:师:下面我将找一位同学扮演鲁迅,在场剩下的同学模拟其他学生“拍掌欢呼”喊万岁的场景。众学生:哄闹,拍掌(教室一片喧闹)学生a(教室安静后):读课文“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这一教学片段模拟了当时鲁迅先生在看纪录片时的真实情境,能够快速地由文及境,让读者走入真实情境中,与作者产生共情。这一教学片段笔者在自己的课堂上采用过,在众学生的一片喧闹过后,留下的是安静,是扮演鲁迅那位学生铿锵有力的阅读,在这一静一闹中间,学生对鲁迅在文章中所说的“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有了更为确切的理解。在学生读完之后,老师适时地引导,让他们回想一下刚刚那片嘈杂的喧闹,如果落在每一个人学生头上,一个身在异乡没有同伴的人的身上,那么同学们,你们又会是怎样一种心情呢?学生们各抒己见,对鲁迅当时的心境还原越来越深刻。通过情景还原,学生能够与作者共情,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沉浸式阅读,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

(三)驱遣想象,帮助学生走进意境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在《驱遣我们的想象》中谈到,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鉴赏文艺,接受美感经验。诚然,印在纸上的文字是没有温度的,只有当他们通过一系列的联想与想象在我们脑海中建立形象,这些文字才会一点点具有温度,读者和作者之间才能获得真正的沟通。因而在沉浸式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驱遣他们的想象很有必要。比如鲁迅先生的《故乡》中有一段作者从赵庄归来路上的一段月夜水乡的环境描写。这一篇写得很美,但是真正让学生走进鲁迅文本中描述的情境,让学生想象出画面却是有难度的。笔者在进行这一段教学过程中,尝试先为学生出示一张朦朦胧胧的月夜江南水乡图,让同学们记住此图,闭上眼睛,教师配上配乐朗读这这段月夜之景,让同学们在脑海中想象画面,帮助学生沉浸到作者营造的意境中来。需要注意的是,在帮助学生驱遣想象走进意境时,教师也必须要在脑海中形成自己对文本的想象,只有师生共同的沉浸阅读中,才能达到真正的效果。总之,沉浸式阅读教学是一种新颖的阅读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沉浸体验中把握作者情感,获得审美感受,唤醒学生的主体体验。教师应当尽可能为学生创设桥梁,帮助学生获得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其能从中收获情的熏陶、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冯美红.初中语文沉浸式散文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1.

第2篇:沉浸式课堂范文

【关键词】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沉浸式教学;运用研究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当前高校培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重要课程。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将“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完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作为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能力、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质量、激发大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手段着重提出[1],要求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适应时代变化,探索新的课程教学模式。这就要求高校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大学生的成长规律,紧密结合时展的需要,创新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实施课程改革,提高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质量,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现状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融合了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其中既有求职择业的实践技巧,又有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工具[2]。当前,高校这一课程采用的一般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大一和大四年级各开设8学时的线下课程,大二和大三年级以线上慕课的形式开展教学。大一和大四年级的课程虽然名称和学时都相同,但教学内容上各有侧重。大一的教学内容为职业生涯规划,包括6个板块:觉知与承诺;自我探索;探索工作世界;决策;目标与行动;再评估。大四的课程内容为求职应聘技巧和职场发展知识,其课程目标是“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与生涯管理能力”[3]。目前,该课程的线下教学模式还是以传统灌输式教学为主,虽然近几年开始注重课堂上的互动,但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切身感受不强,印象不深刻。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参与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应从课堂教学模式上探索改革创新的有效途径。

二、沉浸式教学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耦合

(一)沉浸理论的内涵

沉浸理论是对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的“心流”“最优体验”“沉浸体验”等观点的统称[4]。“心流”是指人在从事既有挑战性又能够胜任的活动时全情投入而进入的一种忘我的状态,能够带给人持久的幸福感。“最优体验”是指我们觉得能主宰自己命运、控制自己行动的掌控感,是一种能自行决定生命内涵的参与感。“沉浸体验”是指人们在活动时如果完全投入情境当中,注意力专注,过滤掉所有不相关的知觉,即进入沉浸状态。沉浸体验是一种正向的、积极的心理体验,会使个体在参与活动时获得很大的愉悦感,因而即使反复进行同样的活动也不会感到厌倦。沉浸体验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目前,沉浸理论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二)沉浸式教学在大学教育中的应用

基于沉浸理论的沉浸式教学是一种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教学理念,有学者将这种教学模式概括为:“教育教学工作者在实施过程中巧妙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一种‘沉浸体验’的学习状态。”目前,沉浸式教学在语言、表演等专业教学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沉浸式教学之所以有效,是因为沉浸体验的内涵与教育促进人发展的目标高度契合,也符合教学理论中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沉浸式教学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具有更加充分的代入感,面对知识或技能学习时,能减少物我对立,而获得更好的学习状态。显然,相对于传统学生被动受教的模式,沉浸式教学更能提高学生的接受度和认同感,自然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沉浸式教学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中的运用

沉浸理论符合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实际需求,沉浸体验的主要元素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实践方向高度契合,沉浸式教学的理念符合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因此,将沉浸式教学理念运用到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探索具体可行的实践路径,是提升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育人实效的有效切入点。

(一)以学生为主体,搭建场景化的沉浸式课堂

1.打破传统课堂的灌输式教学

将沉浸式教学理念运用到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中,可以结合不同年级的课程内容,设计沉浸式教学场景,在其中组织对话、交往,设置灵活的教学专题项目,促使学生理解课程意图,真正融入课程学习之中,在参与和体验中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从而引导学生将自己转变为自主教育的主体,变被动接受指导为主动树立目标,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互动中去。

2.搭建场景化的沉浸式课堂环境

通过精心设计,用音乐、灯光、多媒体等手段营造课堂氛围,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沉浸体验。通过沉浸体验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性格倾向、兴趣特点,充分认识自己的职业价值观、职业技能和职业偏好,进而引导学生从单一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体验式、探究式的主动学习,在逼真的沉浸式课堂环境中完成自我认知体验、职业生涯发展体验和未来职业选择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热情和实践动力,真正将“课上所思”转化为“课下所行”。

(二)以需求为导向,构建多维度的沉浸式教学模式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要针对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创设不同的沉浸式课堂环境,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探索实践第二课堂,注重理论知识的实践转化,构建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多维度沉浸教学模式。

1.在时间维度层面,设计个性化沉浸式教学方案

根据不同年级的需求,设计个性化沉浸式教学方案,因材施教,建立目标导向明确、氛围和谐活泼的课堂学习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例如,大一年级课程的侧重点是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背景在课堂上搭建场景,引导学生了解自我、增强自信。又如,在课程的“自我探索”部分,可以运用不同的场景,引导学生探索自身的性格、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可以设置不同的专题,如角色扮演、情境模拟训练等,让学生在积极的沉浸式体验中深入了解自身,并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建立符合自身特点和需求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和方案。

2.在空间维度层面,构建沉浸式第二课堂

构建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多维度沉浸式教学模式,要注重探索实践第二课堂,注重理论知识的实践转化。构建沉浸式实践第二课堂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可以举办模拟面试、职场体验、杰出校友访谈等实践活动,注意在此类实践活动中融入沉浸式设计,增强学生的沉浸体验,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沉浸式实践第二课堂对参与其中的学生来说,既具有说服力,又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三)以育人为目标,创建个性化的沉浸式辅导与咨询体系

在课程改革进程中,不仅要提升沉浸式课堂教学的总体效果,而且要结合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性别学生的特点,一生一策,对个别有需求、有疑惑的学生实施精准对接,深入开展个性化的沉浸式辅导与咨询[5]。

1.开展沉浸式辅导与咨询服务

可以通过设立职业咨询小教室、职业发展工作坊等方式,开展沉浸式、面对面的个性化辅导与咨询,及时疏导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确立合理的职业目标和规划,增强其积极应对竞争、勇敢面对挫折的能力。

2.注重辅导与咨询工作的延续性和课程教学的完整性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服务性、指向性很强的课程,服务于大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和整个成长成才过程。因此,要在切实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基础上,主动适应形势变化,加强对特殊学生个体的指导和服务工作,并将其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从而助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切实提升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育人实效。

四、结语

第3篇:沉浸式课堂范文

关键词:VR技术;高职英语口语;沉浸式教学

在《2018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教技厅[2018]1号)文件的重点任务中,教育部明确将虚拟现实(VR)技术列入教育信息化的年度重点工作任务,推动信息化2.0,明确要求全国高校、中小学、职教等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动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入应用,并落实责任明确到教育部各职能部门。使用VR技术是探索教育与教学改革,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因此,应加强对VR技术的使用研究,将其优势充分地融入高职英语口语教学当中,促使沉浸式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得到充分提升。

1VR技术的内涵及特征

VR技术是基于传感技术、3D控制器技术、立体眼睛以及传感器等电子设备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组织应用数据交换活动,将使用者在捕捉图像同时,获得听觉、视觉以及触觉上的感官信息,模拟一个仿真度较高且可感知虚拟现实的环境,进而将其带入近似于现实世界的逼真环境,让使用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VR技术主要有沉浸性、交互性、想象性三个特点。其中,沉浸性是VR技术最主要的特征,因为,使用者可以感受到自己是系统所创造的环境中的一部分,仿佛像进入真实世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交互性是指使用者利用传感器等设备与虚拟环境进行交互,并能从环境中得到反馈,这样的交互比平面图片的形式更加丰富。而想象性是使用者可以主动地从VR技术创造的虚拟环境中去寻找信息、拓宽认知范围,深化认识,进而创新。

2沉浸式教学模式简要概述

沉浸式教学最初可以追溯到20世纪的加拿大,这种教学模式的使用一般体现在对第二语言的教学当中。通过将与学习语言相符的环境和内容与语言充分地融合在一起,促使学生“沉浸”在相应的环境内实现高效的学习。其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教师不仅会在该课程教学时全程使用该语言,同时在其他课程开展过程中也会加入该语言。因此,该项语言已经不仅仅作为学习内容而存在,同时还可以以教学工具而体现。沉浸式教学最大的优势体现在其做到将语言和专业实现了充分联系融合,促使学生能够良好地将语言与其他课程有效地联系起来,实现了全面性提高。沉浸式教学所涉及的时间和空间是持续性的,学生在校期间都会具有语言学习的感受。而在我国开展沉浸式教学的主要问题有:教师的专业素质不强,很多英语教师只能够就英语内容展开教学,而专业课程教师的教学开展也只是针对专业内容进行,而二者独立教学的后果就是学生无法将英语和专业有效地联系起来。并且英语教材的编写也很少考虑到学生的专业课程,缺乏沉浸式环境,学生的良好学习就受到了极大的阻碍。

3基于VR技术的高职英语口语沉浸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优势

3.1符合学生自身需求

传统英语口语教学模式的开展,一般都会利用统一的教学模式,教师很少考虑到学生的个人情况,但是很多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比较差,难以保证学习质量,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也就被逐渐地消磨掉了。而基于VR技术的高职英语口语沉浸式教学的开展促使英语口语课堂变得更加生动灵活,让学生能置身其中,从而更好地开展英语口语学习。而这些场景,对学生拓展知识面,提升口语表达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也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口语教学低效进行的情况。例如,在轨道交通英语口语学习中,学生能在高铁乘务员日常工作、动车组应急处理、高铁站人身检查等不同的交际情境所面临的人不一样,所产生的交际对话也是不尽相同。而学生在VR技术下呈现出来的虚拟情境,让学生更有真实感地沉浸在该环境中。英语口语的表达也就会自然而然地脱口而出,并非为了学习而学习。与此同时,学生沉浸在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环境下,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英语口语表达,尤其是对性格内敛的学生具有很大的帮助,促使学生能够自信积极地将英语脱口而出。除此之外,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力也得到了切实地提升。

3.2降低沉浸式教学的开展成本

在VR技术使用前,沉浸式教学的开展依托于人为创造的专业环境,主要有两种实现方式。一种是教师自己为学生创建一个开展英语口语教学的沉浸式环境,但是迫于现实情况的阻碍,学生无法真正沉浸其中,反而浪费教学时间。另一种是为学生聘请专业的相关人员为学生创建职业环境。但问题在于开展的成本极高。而VR技术的良好利用,能够保证教师随时随地地开展沉浸式教学,并且减少了专业人员聘请的费用。学校只要投入一次设备费用,学生就能够充分地开展英语口语教学。除此之外,基于VR技术展开的英语口语沉浸式教学,只需要在VR技术的支持下,可以实现在各种场合,各种时间自由地开展英语学习活动。并且VR技术所创造出来的英语教学资源是传统教学模式下无法做到的,能够充分满足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

4基于VR技术的高职英语口语沉浸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

4.1创建虚拟环境下的英语课堂

在VR技术下良好开展高职英语口语沉浸式教学,能够很好地将英语自有内容以及拓展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在开展英语口语沉浸式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任务式教学,通过为学生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良好的学习,促使英语口语得到相应的提升。具体表现形式有:数字化呈现,虚拟角色演绎,项目学习等。首先,在数字化呈现中,学生将视频、音频、语言等作为媒介,将自己想要表达的观念用英语进行阐述,其他同学也可以采用这种形式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或者对其进行客观的点评。在这个过程中,所有人都能够充分地表现自己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高职英语口语教学效果得到了切实的保证。其次,在虚拟环境下进行角色演绎,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极大的启用和激发。学生需要选择角色,从角色的角度思考,按照角色的语气表达,进而用英语演绎相应的对话情节。例如,铁道运营管理专业的学生在选择角色时,通常会挑选问询服务、车厢服务、餐车服务等工作人员,学生通过分别演绎铁路客运服务的人物,对相关情况做出服务并进行交流。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在虚拟环境下的口语表达,对于性格内向、容易害羞、平常不敢表达自己的学生是很大的福音,因为在虚拟环境中他们能够没有负担地表达自己,参与英语口语的学习。这不仅是有效提升英语口语的过程,同时还很好地锻炼了学生表达自己的能力。最后,在项目化教学当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应的项目以及完成项目的场景,让学生在这个场景良好地完成项目任务。例如,教师为学生安排的场景是车厢服务,让铁道运营管理专业的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乘客进行服务。抑或者教师让旅游专业的学生带领一个外国队伍,学生的任务就是为他们布置一个旅游行程,并以此为其介绍每一个旅游地点等。从而不仅能够充分提升高中英语口语教学效果,同时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促使学生具有更大的热情参与到学习当中。

4.2构建虚拟现实英语学习社区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表达形式,需要良好的语言环境随时的支持,学生才能够得到良好的锻炼。且良好的语言环境所起到的积极作用相对于教学活动会更加明显,能够无意识地将英语知识渗透到学生的大脑中。但传统课堂无法支持英语环境的实现,而基于VR技术下的沉浸式教学能够很好地将英语环境呈现给学生,将符合学生开展英语口语学习的环境营造出来。学生只需要戴上虚拟设备,真实的情景就能够充分地呈现到学生的眼前,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能够实现良好的学习。并且在符合自身需求的虚拟环境下,对于英语口语的表达会更加顺利。VR技术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只需要具有设备,就能随时随地地为学生创造各种环境,让人置身其中。学生在VR技术的支持下,具有符合自身需求的英语口语社区,实现良好的学习。例如,高职学生对与专业相关的环境具有更大的兴趣,教师就可以基于此,在VR技术支持下开展沉浸式教学为学生创建一个职业场景,在这个场景里,教师会要求学生的对话都要通过英语实现。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地沉浸在虚拟技术创造的情境中,学生基于此情况英语口语得到充分的锻炼,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激发。

4.3利用虚拟现实激发英语学习积极性

从高职学生的现实情况来看,其自身所具有的学习基础并不深厚,学生之间的差异比较大。而在传统教育模式中,学生的差异性被极大地忽视。客观地说,对于一些具有较强接受能力的学生来说,可以做到在短时间内进行良好的适应,参与到英语教学活动当中。但是问题在于适应能力比较弱,性格内敛的学生,既无法阐述自己的想法,又无法良好地融入教学活动当中,最终导致学习的效果越来越低下。而基于VR技术开展的沉浸式教学将课堂的话语权交到了学生的手上,轻松地让教师让出自身在英语课堂上的领导地位。学生能够在VR技术的支持下,按照自己的需求和特点,在虚拟空间里为自己选择符合自己层次的教学模式。并按照自身实际情况,配合相应的课外拓展活动。兴趣是推动学生实现自主高效学习的重要动力,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选择相应的英语口语学习模式,能够极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并且学生是按照自己需求展开的学习,切实地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观点。除此之外,教师良好地开展沉浸式教学,促使教学活动开展更加轻松,有活力,彻底地摆脱了传统模式下教师一成不变的教学形式。而当前社会下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各种电子设备的功能越来越完善,学生开展学习的场地已经不局限于本高职院校的虚拟平台上,彻底打破了虚拟学习平台之间的界限,学生可以在各大虚拟平台上实现英语口语的良好学习,切实地做到了无空间、无时间的障碍。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开展良好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的个性化和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尊重,为学生开展有效的自主学习创造了充分的条件。反之,学生将虚拟现实技术运用在英语口语学习中,对VR技术在沉浸式教学中的功能完善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做到了良性循环。

4.4培养教师有效利用

VR技术VR技术在高职英语口语课堂上的良好利用前提是教师对其具有一定的掌控能力,因此,英语教师对VR技术的掌握是必然条件。针对教师关于VR技术知识和使用进行相应的培训,促使教师对其具有全面的认识,促使其功能充分高效地利用在英语口语沉浸式教学当中。教师对VR技术在沉浸式教学中的良好使用,充分体现在英语口语教学课堂之中。教育部门对教师使用电子智能产品进行教学活动,具有明确的要求,即教师在将电子智能产品使用到教学活动中时,要充分保障其与课程实现全方面的融合,教师对自身利用电子智能产品的能力要具有不断提高的意识,为学生提供前沿的,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资源。这需要教师和相关部门共同努力,教师需要以身作则,不断增强自身实力,用课余时间去观摩学习VR技术的使用,为学生提供可以高效使用的VR课件。

5结束语

通过对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的了解,沉浸式教学的良好运用对提升教学质量具有很积极的影响,同时基于VR技术在沉浸式教学的充分融入,促使沉浸式教学的优势得以极大地呈现。因此,立足于VR技术的使用和特点,对高职院校英语口语沉浸式教学进行充分的思考,促使VR技术能够良好地运用在教学开展,促使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被充分地尊重,英语学习兴趣得到充分地激发,教师开展英语口语教学的效率也得到了极大地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宁红.VR全景视频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9(31):100-101.

[2]王珍.虚拟现实(VR)技术在高职英语视听说教学中的应用[J].农家参谋,2019(21):284.

[3]邓敏,林春香.信息技术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福建茶叶,2019,41(10):141.

[4]张全政.互联网背景下高职英语口语智慧课堂构建[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17):160-161.

第4篇:沉浸式课堂范文

关键词:沉浸法;地球村;语言文化环境

一引言

沉浸法作为一种在国外取得丰硕成果的教学方法,提出语言与环境的有机结合,强调环境对于语言学习的重要性。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反映。因此,学习语言也离不开文化的熏陶。吉林外国语大学地球村创造的正是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沉浸式环境。

二沉浸法概述

沉浸式教学法(ImmersionProgram)起源于加拿大魁北克省,是指将学生浸泡在外语语言环境之中,教师只用外语作为教学用语,学生通过外语学习其他课程以及技能,外语既是教学的内容,也是教学的工具。20世纪60年代,英语和法语同为加拿大官方语言,为解决政治问题和双语人才的需要出现了沉浸式教学法。其成功的实践使这一教学法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并引起广大学者的深入研究。20世纪70年代末,这种教学法最先在中国西安的幼儿园和小学进行实验,效益颇丰。于是沉浸法在中国的小学、中学、大学以及职业学校开始得到广泛应用。随着沉浸法在外语教学中的普遍实施,许多学者便对此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展开研究,如袁平华(2011)和董昕(2017)均对沉浸式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通过对沉浸法的内涵和理论依据的分析,从语言环境、教学方法、教师和教材等方面提出其对我国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刘云(2013)和周波(2018)以实证研究为基础,分析目前沉浸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如语言环境缺乏、教师素质待提高以及教材编写不合理等,并提出相应的创新路径。从近几年的研究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学者都致力于沉浸法在课堂内的研究,也一致认可语言环境对外语学习的重要性。而“地球村”沉浸式教学打造的不仅是教室内的语言环境,更打造了一种专门学习语言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自然而然习得外语、使用外语。

三“地球村”简介

吉林外国语大学地球村是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型综合性语言文化实践教学基地,集教学功能、实践功能、研究功能和交流功能于一体,用于语言文化体验课程及实践教学活动。“地球村”内设中国村、韩国村、日本馆等17个村。每个村都配有信息化、智能化教学设备,并通过目标语国的标志性建筑微缩景观、展板、沙盘模拟及部分实物来展示该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这些文化元素都渗透着各语种国家丰富的文化内涵。“地球村”用各国文化元素组成目标语国的语言文化环境,使学生能够把语言和文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校园内就能身临其境的领略世界各国的不同文化和独特风情,通过文化沉浸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吉林外国语大学作为涵盖17个外语语种的语言类高校,其自身在创建外语语言环境上就占有优势,且拥有大量的外籍教师和留学生,为学生打造了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基于这种潜在的条件,在地球村开展用外语进行的语言交际活动,如地球村“语言诊所”、外语戏剧、外国知识大奖赛和出国全过程模拟等,有利于学生形成外语思维模式,增强外语应用能力。

四“地球村”中沉浸式教学的环境和条件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的学习也离不开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语言学习就是文化学习。因此,要准确、适当的运用语言就必须了解其背后的相关文化知识。在地球村的17个村中,各村均体现了目标国的文化特色,均是由目标国衣、食、住、行等相关文化元素组成的一种新型课堂形式。在这样一个仿真的外语国家的文化环境下,通过文化环境的浸泡和熏陶,提高学生外语习得的兴趣和能力,激活学生的语言能力。吉林外国语大学作为语言类院校,除了有良好的沉浸式文化环境外,更具优势的是能为学生创设动态的语言环境。在创造“地球村”沉浸式语言环境时结合地球村资源和外籍师生,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实践和实训活动。以外语为教学和交际语言来开展用外语进行的语言交际活动,如模拟在银行兑换和在法庭指证、辩论等场景。在体验真实的国外生活场景过程中习得语言,并通过外语学习其他的生活技能、职场技能。

五沉浸法在“地球村”的应用途径

“地球村”作为综合性的语言文化实践中心,不仅是学校的教学场所,更是开展语言实践和实训的基地。学生不仅是通过在教室学习语言来获得语言能力,而是通过外语交际学习其他技能和知识的同时促进其语言能力的提升。首先,通过各种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融入文化情境中,切身体验和感受两国或多国文化差异,提升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如中意/俄联谊活动、中西饮食或婚俗文化交流活动等。其次,口语角、英语演讲或辩论赛和主题沙龙等语言交际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可沉浸的语言环境,通过与留学生、外教的直接交流,形成外语思维模式,提高外语交际能力。最后,俄罗斯民俗体验日、出国过程模拟和日本茶道表演等模拟体验活动让学生置身于所处文化环境中,通过外语完成交际和相关实践任务,潜移默化习得外语。文中以“语言诊所”和“咏春拳讲习”两种活动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一)“语言诊所”

地球村“语言诊所”模拟医院就医的场景,旨在充分发挥外教和国际学生的nativespeakers的作用,营造动态语言文化环境,促进外语交际和文化学习。“语言诊所”就医场景的创建,使学生融入情境中,以外语为交际语言咨询就诊流程、填写挂号单、向主治医生问诊等。学生可以请外教和留学生给自己纠音、诊断外语学习方法或分享学习资源,也可和外教、留学生聊各种话题,如饮食、电影、困惑等。外教和留学生根据学生的描述诊断出该生在学习方法或语言技能方面的问题和原因,并给出相应的指导建议,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真正的沉浸式语言和生活环境,学生不仅可以用外语表达自己的诉求,还可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外语学习效率。

(二)“咏春拳讲习”

咏春拳是一套非常实用的中国功夫。在整个咏春拳的讲习过程中,外教和学生均只以外语为唯一的交流语言。外教在用外语教学时会使用对应的动作来帮助学生理解,以身示范,学生跟着模仿。咏春拳讲习班不以教室为教学地点,而是选择在地球村具有文化环境的场所开展,加上特定的语言环境,使学生能够真正融入到情境之中,自然而然开始外语的交流。本活动以教授咏春拳防身的基本知识为内容,以外语为基本教学和交流语言,使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了解一些常识和技能,为咏春拳爱好者提供沉浸式的语言环境,获得语言能力的提升。

(三)沉浸法在“地球村”应用的成效

地球村为学生创设的沉浸式语言文化环境,保证了学生外语的输入和输出,提高了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被教育部评为“部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多员文化教育中心”。首先,在这种新型的教学中,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替代了教室中沉闷的学习环境,学生能在真实的互动中感受外语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引来了国内外220多所大学代表团和长春“十佳大学生”和中小学生前来参观。其次,沉浸式环境使学生接触了大量的接近生活的语言,进行有意义的交际,使学生感受到语言学习的实用性,融入到语言学习中,口语表达能力明显提升,在各大外语演讲比赛中都有吉外学子的身影。最后,在教师和同学的共同帮助下,学生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增加学习资源的获取渠道,提高了外语学习效率,提升该校专业四级的通过率,也在“LSCAT”全国口译大赛中脱颖而出。

六结语

在地球村沉浸式教学中,学生不以在教室这一传统的外语教学学习外语,而是浸泡在语言文化环境中。通过与外语本族语者的交际互动,养成外语思维模式,在真实的语言文化环境中习得外语,提升外语运用能力,是一种值得推荐的外语实践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董昕.沉浸式教学法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09):267-269.

[2]鲁子问,康淑敏.英语教学设计[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7):106-107.

[3]米艳丽.沉浸式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2018(29):15-17.

第5篇:沉浸式课堂范文

关键词:虚拟现实;高等院校;计算机教学

当今社会正处于高速前进的发展时期,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各项新技术、新成果层出不穷。在这样的现代化背景下,全国各行各业的工作方式及工作手段也不断的得到更新,教育行业也不例外,传统的教育方式作为我们教学的基础性根基发挥着其稳定而不可动摇的作用,但是仅靠传统教学显而易见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教育工作需要,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积极主动的引进学习新的教学手段和技术,将创新与传统巧妙融合。接下来,笔者将以计算机教学为主题,试着从虚拟现实技术的特征及其与计算机教学的联系等方面谈一谈虚拟现实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一、虚拟现实的特点及其与计算机教学的联系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老师的言传身教为主,老师说、同学们听,一对多的教学方式搭配一些简单的视频、图片等辅助文件,这样的教学是基础,却已经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所谓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它利用计算机技术造成一种虚拟情境,是一种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可以让使用者进入到那个情境之中去,从而身临其境的进行工作和学习。结合虚拟现实与计算机教学之间的联系,笔者将虚拟现实的特点,概括有下面三个部分:第一,沉浸感。学生们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进入虚拟世界中,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都有着鲜活、真实的感受,这种独一无二的沉浸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教学实境中,在虚拟现实的体验中,更加专注、热情的投入计算机学习的进程之中,进而得到更好的学习成效。第二,交互性。传统的计算机教学,老师在上面传授,同学在下面单方面的接收信息,这样的教学特别依赖老师的表达水平和语言能力,教学效果很难达到最佳。而虚拟现实技术将同学们全部投入三维真实模拟的认知环境之中,同学们的每一个学习操作都会有相对应的合理反馈,教学之间产生一种频繁、高效的良性互动,这种交互性对于我们的计算机教学有着极佳的教学效果,值得我们推广应用。第三,构想性。所谓构想性,是指在虚拟现实技术的前两个特点:沉浸感和交互性的基础之上,虚拟现实所构建出来的逼真世界有着良好的构想性特征,它的建立本身结合了现实世界的大量特征,同时又在用户使用中的真实感知进行不断改良,从而获得了与真实世界最大可能的相似度与反应状况,这样建立起来的虚拟现实教学系统,对学生们的知识水平和视野的提升都带有极大的优化效果。沉浸感、交互性和构想性是虚拟现实技术的三个重要特点,在计算机教学中,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学生们在高等院校专门构建的虚拟教学世界中可以更好地学习,一改以往那种老师教、学生学的单一传授模式,同学们可以在逼真的教学环境和良性互动中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课程的学习中去,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在是一举多得。

二、虚拟现实技术在计算机学习中的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作为近年来广受关注的一种新兴技术,通过计算机对现实世界进行进行全面模拟仿真,从而为用户提供逼真的使用环境。在作为虚拟现实的载体———计算机的教学中,这种手段的加入显得更为迫切和有益。接下来,笔者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试着谈一谈虚拟现实技术在计算机学习中的应用。第一,虚拟仪器。高校的计算机教学往往会涉及多种仪器的相关学习,可是以当前的教学能力,这些仪器很多时候都无法普及到每位学生身上进行一对一的操作练习,从而导致教学效果的极大程度下降,而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善这个缺陷。学生们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在逼真的虚拟世界里进行仪器操作练习,这样的练习可以减少许多现实的仪器损耗,练习的人数和时间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扩展。第二,虚拟课堂。虚拟课堂作为传统教学的补充,可以补足许多传统教学所不能实现的地方。一些传统课堂出于时间、空间、金钱或者技术问题而无法实现的展示教学,在虚拟课堂中有了更多、更大的实现可能。同学们通过虚拟课堂,可以很大程度增强对传统课堂知识的学习体会,也可以学到许多传统课堂学不到的知识。第三,虚拟远程教育。当前的教育模式已经渐渐向网络化时代过渡,学生们不仅可以通过考学、进入大学校园这样的方式进行高等教育学习,一些已经工作或者身处远方的人也可以通过远程教育的方式进行进一步的深造,从而对国民整体的综合素质、学习水平的提高都有所提高、促进,而虚拟现实技术支持下的虚拟远程教育,就是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工具和关键一环。就计算机教学而言,很大程度上来讲它是具有极大实践性的一门科学教程,作为一种职业培训,很多需要它的人并没有办法全职来到高等院校进行实地学习,这种时候,虚拟现实技术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解决途径———通过虚拟远程教育给那些需要它的人一个学习的机会,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目的。

三、结语

虚拟现实技术在当前来讲还是一门新技术,很多地方都还没有完善,完全进入课堂的条件尚不充足,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的前景是十分光明的,尤其作为计算机科学,与虚拟现实技术的联系十分紧密,将虚拟现实应用在计算机教育中就显得更加的必要和紧迫了。在可以预见的以后,虚拟现实技术会越来越完善和普及,其在计算机教学中独一无二的优势也会越发明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虚拟现实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是必然且无可替代的,各大高等院校眼前也在积极的进行这样的教学探索和初步实践,最终它会在计算机教学乃至各门各科教学中都发挥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