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格化社会治理先进经验范文

网格化社会治理先进经验精选(九篇)

网格化社会治理先进经验

第1篇:网格化社会治理先进经验范文

廖xx,女,1969年3月生,198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经济学学士,现任贵阳市白云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铝兴社区党委书记。先后荣获贵州省"三八红旗手"和白云区"十佳公务员"称号;2014年还参加了贵阳市平安建设宣讲团宣讲铝兴社区先进经验。同时,社区先后荣获全国"基层科普示范社区"、"贵州省‘五好’基层党组织"和"贵州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2014年还被贵阳市命名为"新型社区·温馨家园".自担任社区党委书记以来,廖爱玲率领工作团队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和实践,摸索建立了一套"小投入大成效,小网格大服务"的社会管理新模式——"全天候"网格化星级服务。铝兴经验成为网格化的蓝本在白云区乃至贵阳市推广。

抓党建强责任"零距离"换来"凝聚力".一是认真履职,强化责任意识。自担任社区党委书记以来,廖爱玲切实履行党建第一责任人职责,将党建工作实行周调度月考季评,专题研究党建工作百余次;建立"支部+网格"工作星级化考核机制,建成了35个网格(院落、社会组织)党支部,实现了党的工作全覆盖。二是从严治党,落实主体责任。坚持党务公开,民主集中制,亲自与干部职工交心谈心百余次。创新推行了群众党风廉政建设义务宣传和监督队,对社区民生工作、项目建设、工作作风进行全面监督。三是精细管理,深化基层堡垒作用。以党员干部群众广场见面会、民情恳谈会为载体,收集群众意见建议1329条次并全部解决;在各居委会党总支推行"2336"党员分类管理机制,让广大党员发挥作用有平台、有载体、有组织、有成效。四是抓班子带队伍,增强加强能力建设。建立常态化的学习机制,通过党委班子长带头上党课,部门教业务、党支部""等形式,以"两书一堂三师一网"为抓手,带头抓好班子和全体社区职工学习,进一步提高履职能力。到所联系的村开展大扶贫调研活动。JPG    创机制建载体"小网格"解决"大民生".率先在全市开展网格化管理试点,设计并推行在全市都有影响力的"一格两员,一员十岗"的工作模式、"1+X"服务团队和"1+N"服务协作模式,打造了一支"全科医生""网格管理"式的"全天候"服务群众的网格团队。建成全省首家"事事帮您民生110"综合指挥中心,打造"全天候"24小时便捷服务窗口;设计网格服务员"七清七掌握"服务标准,创建社区资源和警务资源高效整合的"1121"工作机制。

坚持与坚守"辛勤付出"呈现"真情回报".退休工人毛羽义是中铝贵州企业上访群体的两名代表之一,在廖爱玲多次劝返的真情打动下,该同志不仅不再上访,还成为一名优秀党员愿卫士,2013年带领几名老党员成立了"毛师傅余晖工作室",协助社区开展居民自治和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目前,该工作室拥有志愿者100余人。已经成为社区和居委会做好群众工作中坚力量。

整合与联动"创安工作"结出"硕果垒垒".统筹各方力量,以网格为主阵地,以居委会为主战场,围绕"打、防、管、访、宣"五字诀,强化人防、物防、技防措施。通过3366机制,即打好"三张牌",筑牢平安建设"三道防线",实施禁毒工作"六大工程",强化社会稳定"六联机制",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治安防控体系,织密筑牢社区平安稳定防护网。刑事发案从2012年的88件下降到2015年26件,降幅达70%.安全感上升至98%.

鼓励与发动"群众参与"形成"社会共治".2012年以来,把"新型社区·温馨家园"公益项目做为群众工作的有效载体,充分发挥"支部+网格"的基层小堡垒作用,让群众借助项目充分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也使得项目建成"环境提升、群众满意、干部干净"的民心工程。同时,廖爱玲为鼓励居民做好建成院落后续的长效管理,亲自制定了"三有四好五落实"标准,一方面以"支部+网格"为主心骨,指导居民如何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己服务、自我监督;另一方面,引导居民在社区既定的轨道上开展自治,确保了打造"和·美院落",培育"睦邻文化"的常态化。

第2篇:网格化社会治理先进经验范文

2013年上半年,______区坚持做好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坚持领导干部大接访、坚持政法部门领导干部联合接访工作制度,坚持实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坚持严打工作常态化、经常化,坚持项目带动综治创安工作再上新台阶,全力以赴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一、坚持做好社会矛盾化解工作。今年1-5月份,全区共排查一般性矛盾纠纷217起,已经化解214起,化解率98%,全区态势平稳向好,呈现出了“四个下降”的良好局面。县级部门共受理群众总量为116件889人次,同比下降15%;赴市集体上访下降了8%;重信重访下降了18%,特殊群体上访下降了20%。“春节”、全国各级“两会”等敏感时期,没有发生来自______的干扰。连续5年被焦作市委市政府评为稳定工作先进县区;多次被评为稳定工作优秀县区;多次受到市委市政府的表彰;2013年元至5月份,______区工作综合排名位列全市第一名。完成了三木园区项目等10家重点项目的风险评估工作,评估率100%,准予实施100%,做到应评尽评。

二、坚持“严打整治”工作常态化、经常化。今年以来,共立各类刑事案件162起,较去年同期的171起相比下降5.3%;破获案件72起,较去年同期的69起相比上升4.3%.

坚持严打整治”工作常态化、经常化,______公安分局充分发挥警种联动,连续作战,克难攻坚的优良传统,年初,一个月时间内连续破获了市局挂牌B级督办“20__.12.19”系列单人徒步抢劫案、“2013.1.26”现行命案、市局挂牌A级督办“2013.2.15”入室盗窃保险柜案、“2013.2.19”系列单人抢夺、抢劫、案等一批重特大、系列性案件,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50余万元,及时消除了社会影响,彰显了______派出所在打击犯罪方面,尤其是在侦办大要案中具有的强劲战斗力,为此,区委、区政府在3月6日隆重召开表彰大会,对______公安分局进行了专题表彰。

第3篇:网格化社会治理先进经验范文

一、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

全局明确局党组书记、局长为平安建设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平安建设工作的副局长为直接责任人,局党组成员按照分工对分管领域内平安建设工作实行分工负责制,坚持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平安建设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凝心聚力抓好工作落实。

(一)健全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工作体系。一是聚焦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建立完善考核考评、应急处置和责任分工等配套措施,严格按照县维稳指挥部工作部署要求,切实做好敏感期24小时值班值守及网格化巡查工作。二是健全“感党恩、爱祖国、守法制、奔小康”群众宣传教育机制,加强网络评论监督队伍建设,做好价格网络舆情监管,及时封堵删除和依法打击处置各类负面信息,牢牢占领舆论阵地。三是将思想统一到县委、政府维稳工作部署上来,严格按照县重点部位点上守护、线下巡逻、面上防控工作制度。结合全局工作实际,完善应对更大风浪考验应急预案,确保各类突发事件能够快速果断正确处置。

(二)健全稳定风险防范化解工作体系。一是健全单位接访制度,落实干部接访、下防、回访制度,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二是深入推进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践,健全“三大调解”衔接联动机制。三是健全矛盾纠纷源头信息“一张网”综合管理制度,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深入开展“命案攻坚”和“血亲仇杀”等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大力营造懂法遵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氛围。

(三)深化治安安全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完善自然灾害事故、公共安全事件等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社会动员和舆论引导等机制,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强化全民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切实提升风险管控能力,提高社会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按照“一格一员”工作要求,全力配合检察院做好网格区域值班值守工作,贯彻落实“机关干部+政法干部+专职网格员”方式,安排一名干部作为网格区域机关单位干部。

第4篇:网格化社会治理先进经验范文

加强和创新城乡社区社会管理是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切实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举措,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抓手。为认真贯彻落实南通市《关于开展新型社区社会管理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切实完善社区服务管理体系,强化社区服务管理功能,创新社区服务管理方式,增强社区维护稳定能力,不断夯实基本现代化建设的基层基础,现就加强和创新全市城乡社区社会管理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积极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委会为基础、政法综治组织为重要力量、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为依托,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建设管理体制和机制,努力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为“迈进基本现代化、建设美好新”夯实基层基础工作。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把握正确方向;坚持依法自治,发展基层民主;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管理服务;坚持分类指导,促进协调发展;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

三、主要目标

今年上半年,镇建成以杨码村、居、郭李居社区管理体制完善,社区组织体系健全,社区干部队伍结构优化,社区管理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的城乡社区社会管理试点社区。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全面推进,力争年内全面达标,明年全覆盖。

四、工作要求

(一)健全发挥好社区五大组织作用。

1.健全发挥社区党组织核心作用。城乡社区党组织是党在城镇、农村的基层组织,是社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社区党组织的主要职责是:宣传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执行上级党组织和本组织的决议;讨论决定本社区建设、管理、服务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和重大事项;领导社区居民自治组织,推进社区居民自治;领导社区群众组织、支持和保证其依照各自章程开展工作;联系、服务、宣传、教育群众,反映群众意见和要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区稳定;指导社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的党组织开展党建工作,组织协调辖区单位党组织开展区域性党建工作;加强自身建设,做好社区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发展党员工作。社区党组织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合理调整组织设置。对正在形成过程中的新型社区可采取建立临时党组织的方式,实现过渡期党员教育管理;对已完全入住搬迁安置的新型社区,推行“以居住地为主,利益联系为辅”的建设方式,建立以党组织为核心,以社区居民委员会为基础,以综治维稳组织为中坚、其他社会组织为补充的新型社区组织体系;对因推进集中居住、土地流转,没有跨村安置,可按居住点在不调整行政区划的基础上,升格或依托现有党组织统筹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二要加强党员分类管理。对离退休党员实行“直管”,对在职党员实行“双管”,对流动党员实行“共管”。发挥无职党员在社区建设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推动和谐社区建设。三要建立组织协调机制。建立由社区党组织牵头,社区自治组织、社区综治组织、社区群团组织、社区社会组织、驻区有关单位参加的联席会和协调会,形成多元管理主体共同治理的局面。

2.充分发挥社区自治组织作用。要进一步强化社区居委会的自治功能,着力发挥好自治组织的“四大职能”。充分发挥管理职能。搞好社区的卫生、物业、计生、流动人口和治安管理等。组织居民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展群防群治,调解民间纠纷,及时化解社区居民群众间的矛盾,促进社区和谐建设。充分发挥服务职能。开展便民利民的服务活动,为社区特殊群体提供社会福利。兴办有关服务事业推动社区互助服务和志愿服务。充分发挥教育职能。开展法制教育、公德教育、青少年教育、职业培训等,教育居民遵守社会公德和居民公约。开展各种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增强社区群众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充分发挥监督职能。对政府有关部门和其他社会组织履行社区服务的职责进行监督,实行居务公开、评议社区干部等制度,切实保障社区居民的民主监督权。

3.强化发挥社区综治组织作用。一是进一步建强社区综治组织机制。大力加强社区综治办建设,综治办主任由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并按照“112211”要求,每个村(社区)设立1名综治专干、1名社区民警、2名专职调解员、2名专职保安、1名大学生综治社工、1名政法干警综治特派员,整合、配备社区综治组织力量,充分发挥其统揽社区维稳工作的重要作用。二是进一步建强社区综治阵地。建立集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防邪反邪、社区矫正、安置帮教、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禁毒宣传、群防群治”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标准化综治警务室,组织开展社区的各项综治基础工作,切实筑牢“长安”建设的根基。三是进一步强化社区综治组织功能。及时收集掌握各类社会信息,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切实抓好重点特殊人群教育管理、外来人员的服务管理等;组织开展治安、交通、消防、生产等安全防范宣传教育,落实源头管控措施;组织巡逻防范工作,指导社区开展群防群治工作;大力开展“平安村(社区)、无社区(村)、无毒社区(村)、青少年零犯罪社区、平安家庭”等创建活动,确保社区居民安居乐业。

4.注重发挥社区群团组织作用。要坚持“党建带工建”、“党建带团建”、“党建带妇建”,大力加强新型社区“工青妇”等各类群团组织建设,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在推动社区妇女儿童维权工作、青少年帮教工作、社区救助、教育培训、丰富社区文体娱乐活动等方面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5.引导发挥社区社会组织作用。要按照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并重的原则,围绕居民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大力发展服务类、慈善类、活动类社区民间组织,充分发挥民间组织促进社区体制创新、提高社区自治水平、服务居民群众、承接政府职能的作用。大力吸纳社区党员、公务员、志愿者、大学生等参与到社区服务管理中来,推进行业组织、自治组织、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其在社会救助、社区服务及促进和谐社区建设中的应有作用。

(二)健全完善好一个社区公共服务平台。

1.加强社区平台硬件建设。要按照上级规定、农村社区不低于600平米的标准,通过新建和改造等方式,确保每个社区均有一个“便于管理、便于服务、便于居民自治”的服务平台。

2.完善平台功能设置。社区服务中心要具备“五室两站两栏一厅一校一场所”。五室:党组织和居委会办公室、综治警务调解室、多功能活动室(党员活动、居民代表议事室)、图书阅览室、资料档案室;两站:居家养老服务站(不少于100平米)、计生卫生服务站(不少于80平米);两栏:宣传栏、居务公开栏;一厅:整合服务资源和力量,设立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将“党员服务、劳动保障服务、社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优待抚恤、外来人口服务管理、妇女维权、法律援助”等项目统一纳入,一站式受理,高效、快捷地为社区群众提供公共服务事项;一校:居民学校;一场所:健身活动场所。农村社区服务中心除具备以上“五室两站两栏一校一场”外,还应按需要设置“三市”,即爱心超市、生活日用品超市、农资超市。

3.配齐社区工作人员。要按上级有关规定,选优配强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成员。要积极吸纳社会专业人才、大学生从事新型社区工作,不断提高职业化和专业化程度,努力培养一支政治坚定、责任心和事业心强、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群众满意、组织放心、结构合理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三)倾心抓好社区三类服务。

1.积极抓好以民生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公共服务。开展社区救助服务,让困难群众享有基本的生活和服务保障;开展社区就业服务,重点解决“零就业家庭”就业问题;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大力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开展社区养老服务,健全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开展社区计生服务,免费提供优生优育等咨询指导;开展社区家政、文化、体育和教育等服务,不断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开展社区法治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制宣传、法律援助、矛盾调解帮助。

2.积极抓好以居民互助为主要形式的社区志愿服务。各社区要积极推进和倡导以自助、互助、志愿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新型社区居民互助救助机制,通过广泛动员组织社区居民参与公益性、福利性群众活动,壮大志愿者、义工队伍,广泛开展以低收入人群、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留守儿童为重点的社区志愿服务、互助服务,积极营造“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浓烈氛围。

3.积极抓好以满足居民多种需求为主要目标的社区社会化服务。积极培育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社会组织,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为社区居民生活需求提供更多的便利服务。与此同时,还要抓好社区资源整合和共驻共建,鼓励和引导驻社区的机关、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发挥各自优势,将文化、教育、体育等活动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建立多种形式的资源共享机制。

在全力加强城乡社区服务管理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类型社区,强化个性化管理工作。农村社区要着力加强农村社区服务管理网络机制建设,把网络延伸到组到户,切实帮助社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努力让农村社区群众能够逐步享受到城镇居民的保障服务,提升社区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搬迁安置社区要着力加强社区组织和服务平台建设,加大救助帮困力度,加强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提高社区教育引导服务群众的能力;社区要着力改善公共服务条件,落实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措施,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居民转变生活方式,融入城镇生活。镇社区要加强社区环境管理和建设,改善社区服务设施,让更多的居民享受文体、娱乐活动,大力加强社区精神文化建设,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商品房社区要大力开展居民自治管理活动,积极搭建居民互动交流平台,着力提升居民参与程度。企事业单位社区要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强化驻区单位责任,加大共驻共建力度,推动资源共享共建共用。

(四)全力强化社区四项管理。

1.加强社区网格化管理。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是推动社区力量下沉、管理重心下移,实现责任包干、管理到户的有效抓手。要因地制宜,划好社区网格。要根据社区不同类型特点,对社区合理划格,形成管理责任单元格。农村社区一般以3—5个居民小组为一格,搬迁集居、集中居住区一般以5—10幢楼为一格。要整合资源,建好网格服务管理队伍。大力整合资源,将网格内的楼长(居民小组长)、居民代表、治安信息员、治安志愿者等明确为网格协管员,进一步健全扩大网格服务管理队伍。要明确职责,落实好网格服务管理责任。社区党组织书记对社区服务管理负总责,农村社区联组长、镇社区楼组长是各自责任网格的第一责任人,网格内的协管队员负有协管责任。要通过层层明确职责、落实责任,更好地把社区各项服务管理工作一并开展起来,切实提高社区服务管理效能。

2.加强社区信息化管理。建立健全社区信息化服务管理平台,是提升社区服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支撑。突出“人”的信息管理。要将社区内的实有居住人口、重点人头(社区服刑、两劳释放安置帮教、吸贩毒、人员、精神病人、社区闲散青少年等)、特殊人员(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重点户头(人员)、外来人员全部纳入社区信息平台,使社区管理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不漏管不失控。突出“事”的信息管理。要将社区的各类不稳定事端、不安全隐患、不和谐因素,发生的各类事件,全部摸排纳入到社区信息平台,使社区服务管理做到“耳聪目明”,处置反应快速、及时,确保不发生重大事件、恶性案件。突出“物”的信息管理。要将社区内由政府、社会投入的公共服务设施、物件全部纳入信息平台,既注重加强日常管护,又能更好地为群众提供便利服务。突出“财”的信息管理。要将社区年度的财务收支计划执行情况,各项收入、支出、资产余额、债权债务增减变动、收益分配等经济事项纳入信息平台,做到及时掌握、每月更新。突出“组织”的信息管理。要将社内互助、志愿、慈善等各类社会组织纳入信息平台,更好地组织社区内的服务、救助等工作,满足社区群众多种多样的服务需求。为切实推进社区信息管理,市、镇综治办要会同有关部门,针对不同类型的社区,开发信息管理软件并全面推广

3.加强社区“三防”管控。大力加强社区技防监控网络建设。农村社区在加密治安复杂场所、重点部位技防监控的基础上,要把技防视频监控探头向农村通达工程延伸,同时要深入推进“小技防入户”工程,确保年内技防入户实现全覆盖。搬迁安置社区要切实抓好集居小区的技防建设,严格落实同规划、同设计、同建设、同验收“四同步”制度。目前已经建成但没有安装技防设施的小区,必须迅速将技防补建到位,确保小区安全。大力推进社区人防队伍建设。在加强社区专职巡逻防范的同时,更要大力加强社区群防群治工作,全面发动社区群众参与治安防范,形成天罗地网。各社区要严格按照综治委下发的《关于加强综治长安服务队建设指导意见》要求,建立社区“综治长安服务队”,要善于整合现有的楼长、信息员、“四位一体”环管员等人力资源,将其作为综治长安服务队的主要力量,有效组织开展社区巡防工作。大力加强社区设施防建设。在宣传、指导居民做好自家门窗设施防的同时,要切实做到小区封闭管理,大力加强小区消防、交通等公共安全设施建设。

4.加强社区环境管护。要以创全国卫生镇创建为抓手,建立完善社区环境管理体系和居民参与机制,进一步加大新型社区的环境管护力度。切实抓好社区环境卫生宣传教育。增强社区居民公共卫生意识,落实“门前三包”,使保持环境整洁保护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社区文化,一种人人应当参与的行为。切实抓好社区“四位一体”的环管网络建设。真正把河道管护、道路养护、绿化管理、村庄保洁等工作落实到位,确保常用态化管理。切实抓好社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加强社区绿色建筑、社区绿化、垃圾分类、污水处理、节水、节能和新能源应用等硬件建设,为抓好社区环境管护提供基础支撑。切实加强社区环境管理长效机制建设。严格落实环境管护责任,严格考核奖罚,并积极组织和吸纳社区环保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社区群众参与环境管护和监督管理的作用。

五、保障措施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为切实抓好城乡社区社会管理工作,镇成立城乡社区社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石兵书记,副组长党委副书记薛美银、政法书记孙康担任,领导小组成员为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负责组织、指导、协调全镇城乡社区社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牵头负责全镇社区社会管理工作实施意见、推进方案的制定,并加强组织推进、管理考核。

2.建立试点督评机制。为发挥典型引领作用,以点带面推进城乡社区加强和创新服务管理工作,上半年镇确定杨码村、居、郭李居为试点社区先行先试,积累经验,作出示范。镇领导小组办公室、各职能部门和试点社区要紧扣阶段任务,倒扎时点,环环紧扣,强势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根据阶段目标任务,切实加强对试点工作的过程控制力度,认真制订阶段考核细则和达标验收细则,切实抓好考核考评工作,促进试点工作的高效开展。要加大对试点工作的宣传力度,及时发现、总结试点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要加大典型培育力度,更好地指导、引导面上社区服务管理工作的有力开展。要加大表彰激励力度,对试点工作成效明显的,要优先推荐上报省、市和谐社区命名表彰,同时采取以奖代补形式,给予5000元的资金补助。

3.加大保障投入力度。镇要切实加大对城乡社区社会管理工作的经费保障力度,争取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社区公共服务领域。各社区要多措并举,大力发展社区经济,增加社区经营收入,有效落实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待遇,为社区服务管理工作提供必要保障。

六、实施步骤

加强和创新全镇城乡社区社会管理工作总体分为试点先行、全面推进和考核验收三个阶段。

(一)试点先行阶段

1.制订方案,启动试点(2014年4月)。按照实施意见的要求,建立城乡社区社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人员,明确责任,制订方案,并实质性启动试点工作。

2.深入推进,总体到位(2014年5月)。按照实施意见的要求,认真组织推进试点工作,并取得阶段性成效。

3.巩固提升,总结试点(2014年6月)。镇领导小组办公室对试点社区进行检查验收,总结试点经验,进而在全镇推广。

(二)全面推进阶段

1.以点带面,全面推进(2014年7月一10月)。组织召开城乡社区社会管理工作动员会,组织学习试点成功经验,全面推进城乡社区社会管理工作。

2.巩固提高,落实到位(2014年11月)。镇对照标准要求,对存在问题进行整改,对未完成任务的组织集中攻坚。

(三)考核验收阶段

第5篇:网格化社会治理先进经验范文

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学习民法典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学习民法典心得体会1作为我国民事法律的集大成者,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也是第一部直接以“民”命名的法典。

以“法典”命名,表明凡是纳入民法典的规则,都具有基础性、典范性的特点;以“民”命名,说明民法典把人民愿望置于首位,充分反映了人民的利益诉求。此次民法典草案亮点很多,最大的亮点就是为民立法、以民为本,最大化地谋求人民的利益。民法典的立法宗旨和目的就是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保障私权,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人民的福祉是最高的法律。”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对民事权利的保护逐渐加强。今天,我们之所以要颁行民法典,是因为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提高,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对民事权利的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保障人民更加广泛的民事权利十分重要。民法典的分则各编由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和侵权责任编构成,既确认了个人享有各项具体民事权利,明确了这些权利的具体内容和边界,又保护个人能够正常行使和主张权利,免受他人不法侵害。

民法典不仅广泛确认了各类主体的财产权,以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还广泛确认了人格权,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追求。民法典对私权的充分保障,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展开:

一是按照党的报告的要求,保护公民的人身权、人格权。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权利均受到民法典的保护。为避免列举权利不完整,并为未来社会发展不断创设的新的人格权益提供保护,人格权编还确认了对人格权益保护的兜底条款。针对他人发送垃圾短信、垃圾邮件侵扰个人私人生活安宁的行为,专门在隐私权部分规定了此种侵害隐私权的行为类型,并明确将个人私人生活安宁规定在隐私权之中,禁止非法进入、窥视、拍摄他人的住宅、宾馆房间等私密空间,禁止非法拍摄、录制、公开、窥视、窃听他人的私密活动,禁止非法拍摄、窥视他人身体的私密部位。这些规则既有力回应了个人隐私遭受侵扰的现实问题,又为保障社会生活安定有序提供了法律依据。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泄露已经成为一种公害。人格权编专门规定了个人信息保护规则,在对个人信息进行正面确权的基础上,对合法收集、处理个人信息的规则作出了规定。此外,针对网络诽谤、网络暴力、人肉搜索等网络侵权现象,民法典积极应对,构建了预防与救济一体的制度体系。人格权编中的禁令制度和侵权责任编中的网络侵权规则对有效规范网络侵害人格权的行为,实现对侵害人格权损害后果的预防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完善财产权制度,强化财产权保护。财产权是人民群众获得美好幸福生活的物质保障,保护财产权就是保障民生。民法典在物权法和合同法等的基础上,采用完善既有规则或增设全新规则的方式实现保障民生的目的。在财产权客体方面,民法典适应大数据的发展,将网络虚拟财产等纳入财产保护的范围。民法典明确了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自动续期规则,从而建立了财产权保护的长效机制。民法典通过完善征收征用、禁止非法限制个人行为自由等制度,防止公权力对私权的不当侵害,使每个人生活在安全的环境中,享受安宁的生活。民法典针对业主大会成立难、表决难,以及维修基金使用难的问题,完善了相关制度。民法典合同编为实现人民群众居住的需求,注重维持租赁合同的稳定性,完善了承租人优先购买权,新增加承租人的优先承租权,有利于规范租赁市场秩序、保障承租人的居住利益。民法典采用租购并举的体系,并辅之以居住权制度,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居住需求提供了多层次的制度供给。民法典增设的居住权制度,对于解决非继承人的居住问题、离婚后需要经济帮助的一方的居住问题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提供了法律支撑。为适应农村土地改革的需要,民法典完善了土地经营权制度并与土地“三权”分置相衔接。民法典规定了土地经营权以约定的方式设立,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并明确了土地经营权变动的生效和登记规则,使其融入现有的物权变动规则之内。民法典同时明确了土地经营权的权利内容,即在约定期限内占有农村土地,自主开展农业生产经营并获取收益。这些财产权利规则的创设或完善共同构成人民群众民生保障的法律基石。

在确认对人身权、人格权、财产权保护的基础上,民法典通过各项民事责任制度充分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的实现。例如,在产品责任制度中规定了惩罚性赔偿,可以有效保护人民“舌尖上的安全”。再如,鉴于高楼抛物行为频频发生,民法典在总结我国侵权责任法立法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于侵权责任编中专门规定了高楼抛物致人损害责任规则,强化了有关机关在查找行为人方面的职责,有力保护了人们“头顶上的安全”。

现代法治强调“规范公权,保障私权”。民法典助推实现公权与私权的良性互动,以私权保障规范公权力行使,是权利保障的宣言书。民法典通过充分保障私权,充分调动各类主体参与国家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有利于实现多层次、多维度的社会治理,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学习民法典心得体会2编纂民法典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立法任务,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设部署。编纂民法典,就是通过对我国现行的民事法律制度规范进行系统整合、编订纂修,形成一部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体例科学、结构严谨、规范合理、内容完整并协调一致的法典。这是一项系统的、重大的立法工程。

编纂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党和国家曾于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先后四次启动民法制定工作。第一次和第二次,由于多种原因而未能取得实际成果。1979年第三次启动,由于刚刚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制定一部完整民法典的条件尚不具备。因此,当时领导全国人大法制委员会立法工作的彭真、习仲勋等同志深入研究后,在八十年代初决定按照“成熟一个通过一个”的工作思路,确定先制定民事单行法律。现行的继承法、民法通则、担保法、合同法就是在这种工作思路下先后制定的。2001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并于2002年12月进行了一次审议。经讨论和研究,仍确定继续采取分别制定单行法的办法推进我国民事法律制度建设。2003年十届全国人大以来,又陆续制定了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等。总的看,经过多年来努力,我国民事立法是富有成效的,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民事法律规范体系,民事司法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民事法律服务取得显著进步,民法理论研究也达到较高水平,全社会民事法治观念普遍增强,为编纂民法典奠定了较好的制度基础、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和社会基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发展和全面依法治国深入推进,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对编纂和出台民法典寄予很大的期盼。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依法治国摆在突出位置,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征程中,编纂民法典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编纂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需要

回顾人类文明史,编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法治建设工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现出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正是伴随着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而形成并不断发展完善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系统总结制度建设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编纂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不仅能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成果和制度自信,促进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也能为人类法治文明的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编纂民法典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民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它规范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建立健全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以良法保障善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民法通过确立民事主体、民事权利、民事法律行为、民事责任等民事总则制度,确立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等民事分则制度,来调整各类民事关系。民法与国家其他领域法律规范一起,支撑着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保证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正常有效运行的基础性法律规范。编纂民法典,就是全面总结我国的民事立法和司法的实践经验,对现行民事单行法律进行系统编订纂修,将相关民事法律规范编纂成一部综合性法典,不断健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对于以法治方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地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三)编纂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以法治为基础、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受法治规则调整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我国民事主体制度中的法人制度,规范民事活动的民事法律行为制度、制度,调整各类财产关系的物权制度,调整各类交易关系的合同制度,保护和救济民事权益的侵权责任制度,都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可或缺的法律制度规范和行为规则。同时,我国民事法律制度建设一直秉持“民商合一”的传统,把许多商事法律规范纳入民法之中。编纂民法典,进一步完善我国民商事领域基本法律制度和行为规则,为各类民商事活动提供基本遵循,有利于充分调动民事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维护交易安全、维护市场秩序,有利于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编纂民法典是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民权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事法律制度逐步得到完善和发展,公民的民事权利也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保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随着经济发展和国民财富的不断积累,随着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希望对权利的保护更加充分、更加有效。党的明确提出,要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而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规范已经滞后,难以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编纂民法典,健全和充实民事权利种类,形成更加完备的民事权利体系,完善权利保护和救济规则,形成规范有效的权利保护机制,对于更好地维护人民权益,不断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习民法典心得体会3民法典中与互联网相关的条款与规则,不仅是为了规范、约束,更是为了推动我国方兴未艾的互联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如今,互联网早已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塑造着人际互动的基本模式,中国民法典在编纂过程中敏锐捕捉到这一深刻的社会变迁,并在多个方面予以回应。也正因此,中国民法典被视为互联网时代的一部标志性民法典,将在世界民法典编纂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互联网带来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无纸化”“电子化”模式普及,在社会经济交往中得到广泛应用。对此,民法典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规范。比如,在网络上进行交易或签订电子合同时,什么时候可以被认定为订立了一个合同?网络上哪些行为被视为有法律约束力的要约,哪些被视为承诺?以在线方式交付标的物,在什么时间节点被认为完成交付?这些问题在民法典中都能找到法律依据。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法典为线上经济交往提供了一套较完整的法律规则,将有效降低线上交易的制度性成本,助力电子商务等业态的发展。

互联网也催生了平台经济的兴起,许多互联网平台开始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枢纽作用。面对平台这种新型市场主体,民法典给予了足够关注。在2009年制定的侵权责任法中,只有一个条文涉及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问题;而在民法典中,则发展出相对完备的平台责任条款群,包括广为人知的“通知删除规则”,也被更加详细的“通知与反通知规则”所取代。民法典中的平台责任条款搭起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制度框架,围绕平台产生的各类权益侵害,都可在这一制度框架下获得救济,平台经济也必将借此驶上更加规范、更加可持续的发展快车道。

互联网时代,人的社会活动进一步“在线化”,使得人格权、财产权等呈现出新的特征、新的变化。比如,每一位网民都可能拥有的“网名”,成为人的社会性人格形象的重要载体之一,民法典因此将网名纳入保护范围。对于互联网时代出现的新的财产现象,民法典富有创见地将网络虚拟财产、数据等设定为一个立法层面上的概念。可以期待,随着互联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民法典相关规定为基础,有望发展出一套全新的互联网时代的财产法体系。

还需特别强调的是,加大互联网时代的个人信息保护力度,也是民法典的一个重点和亮点。互联网时代的个人信息保护是个全球性问题,很多国家通过制定单独的个人信息保护专门法律来回应这一需求,在中国也有类似的立法安排。即便如此,我国民法典仍然从民法的角度,对作为个体私人法益性质的个人信息法益给予了充分关注。可以说,伴随民法典的颁布实施,我国在法律层面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将被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民法典所展现的互联网时代的深刻烙印,与中国信息技术产业的长足发展密切相关。民法典中与互联网相关的条款与规则,不仅是为了规范、约束,更是为了推动我国方兴未艾的互联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相信随着民法典的施行,一个稳定、可预期的法律制度环境将日趋完善,中国的数字化、信息化脚步将走得更稳、行得更远。

学习民法典心得体会4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具有里程碑意义。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法典编纂工作,将编纂民法典列入党中央重要工作议程,并对编纂民法典工作任务作出总体部署、提出明确要求。十二届、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都高度重视这一立法工作,将编纂民法典纳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工作计划,确定为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工作重点项目,积极持续推进。为做好民法典编纂工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先后多次向党中央请示和报告,就民法典编纂工作的总体考虑、工作步骤、体例结构等重大问题进行汇报。2016年6月、2018年8月、2019年12月,三次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听取并原则同意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就民法典编纂工作所作的请示汇报,对民法典编纂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民法典编纂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和基本遵循。

编纂民法典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有关中央全会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结实践经验,适应时代要求,对我国现行的、制定于不同时期的民法通则、物权法、合同法、担保法、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侵权责任法和人格权方面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全面系统的编订纂修,形成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为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完备的民事法治保障。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切实做好民法典编纂工作,必须遵循和体现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全面贯彻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决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坚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充分发挥民法典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保护民事权利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回应人民的法治需求,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充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民法典成为新时代保护人民民事权利的好法典。三是坚持立足国情和实际,全面总结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民事立法和实践经验,以法典化方式巩固、确认和发展民事法治建设成果,以实践需求指引立法方向,提高民事法律制度的针对性、有效性、适应性,发挥法治的引领、规范、保障作用。四是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大力弘扬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维护公序良俗。五是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不断增强民事法律规范的系统性、完整性,既保持民事法律制度的连续性、稳定性,又保持适度的前瞻性、开放性,同时处理好、衔接好法典化民事法律制度下各类规范之间的关系。

学习民法典心得体会5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安排这次集体学习,目的是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推动民法典实施,以更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更好保障人民权益。

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民事法律制定实施。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在中央苏区、陕甘宁边区等局部地区就制定实施了涉及土地、婚姻、劳动、财经等方面的法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相继制定实施了婚姻法、土地改革法等重要法律和有关户籍、工商业、合作社、城市房屋、合同等方面的一批法令。我们党还于1954年、1962年、1979年、2001年4次启动制定和编纂民法典相关工作,但由于条件所限没有完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事商事法制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先后制定或修订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婚姻法、经济合同法、商标法、专利法、涉外经济合同法、继承法、民法通则、土地管理法、企业破产法、外资企业法、技术合同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著作权法、收养法、公司法、担保法、保险法、票据法、拍卖法、合伙企业法、证券法、合同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一大批民事商事法律,为编纂民法典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第6篇:网格化社会治理先进经验范文

关键词:太原市 社会管理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1-191-02

一、太原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必要性

社区作为城市基层管理、服务居民、社会工作的平台,是社会管理创新最直接最有力的抓手,党的十报告指出,“加快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进一步突出了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基础性地位和重要作用。作为省会城市,随着社会转型和社会化进程的加快,太原正在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对社会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特别是在面临新一轮改革的形势下,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社区作为城市的基础和细胞,其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凸现;城市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龄化、居民消费快速增长和多样化趋势日益明显,下岗职工和外来人口增多等等,迫切需要社区进一步做好对居民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带来社会矛盾和纠纷增多,也迫切需要社区在化解矛盾、消除不安定因素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从太原市社区建设现状看,其发展水平和管理能力都与城市化快速发展及居民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一是管理体制不顺。社区成为政府的“腿”,承担大量繁重的管理工作和考核指标任务,但多数是只下任务,很少配套经费,社区工作超负荷运转,社区干部疲于应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区职能发挥的更好。据不完全统计,社区目前大约承担17大类120余项工作,而其中90%以上具有行政行为;二是基础建设滞后。全市社区共有543个,由于历史欠账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办公和服务用房滞后,社区面积在100m2以上有243个,占45%;在60m2~100m2的社区有164个,占30%;在60m2以下的社区有136个,占25%。全市89.1%的社区用房无产权、无手续,老旧社区100%无产权,影响工作深入开展;三是专业人员缺乏。全市共有社区工作者4788名,其中“两委”干部3272名、专职社工1516名,仅占全部社区工作者的31%,更多的社区工作人员多为“4050”人员安置,缺乏专业社会管理知识,加之整体待遇偏低,不仅严重影响了社区干部工作的积极主动性,还造成高素质人才流失严重,社区工作力量薄弱等问题。由此可见,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注重基层社会服务管理能力建设,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整合各方社会服务管理资源,加快构建新的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工作体系,是太原在全省率先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必然举措,必将推动我市社会建设、社会管理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为实现率先转型跨越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太原作为全国35个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之一,近年来已经做出了许多积极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基层社会管理体系建设方面仍处于起始阶段,需要进一步的健全与完善。宜昌市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形成了许多宝贵的“宜昌经验”,它探索构建了以人为本的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全程化服务“一本三化”的社会管理新体系,做到了“社情全掌握、矛盾全化解、服务全方位”,对太原市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开创社会管理新局面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全市应紧密结合实际情况,学习借鉴“宜昌经验”,夯实基层基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宜昌市的主要做法

宜昌市是一座拥有24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城,全市辖5县3市5区,国土面积2.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15万,是35个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之一。近年来,宜昌市紧紧抓住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重大机遇,围绕公共服务保障、重点人群管理、社会组织管理、社会矛盾化解、基层社会工作运行、信息综合支撑、社会领域党建等内容,全面系统推进社会管理实现从条块分治向整体联动转变,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服务转变,从传统方式向信息化手段转变,探索构建了以人为本的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全程化服务的“一本三化”社会管理新体系。

(一)高层面的体系设计

宜昌市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全面推进网格化管理,推动各类社会服务资源在网格这个基本单元上聚集整合,形成了社会管理基础平台。这个平台按照“街巷定界、规模适度、无缝覆盖、动态调整”的原则和每个社区2000~3000户、每个网格200~300户的标准,把城区121个社区划分为1110个网格,人、房、事、物、组织全部纳入网格管理范畴,实现了社会服务管理全覆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性、关键性作用,构建起以网格为基础的全市统一、动态更新、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这个平台以人的生命全过程为周期,制定出13大类119个子项的人口基础信息目录,除网格采集的8个子项外,还集中汇集了公安、人社、房管、卫生、民政、司法、计生、城管、教育、工商、国土等11个职能部门采集的111个子项的信息,切实做到了“人房底数清、社区情况明、基础信息交换共享”。

(二)高素质的基层队伍

宜昌在网格化管理过程中,通过政府统一购买、统一薪酬、统一履职、统一考核,聘用了1120名高素质网格员,成立了一支专业队伍。网格员在规定的“格子”内工作,履行信息采集、综合治理、劳动保障、民政服务、计划生育、城市管理、食品安全等七大职责。网格员每天处在社区、街道和人群之中,大到传达国家政策、协助打击犯罪,小到下水道维修、调节邻里纠纷,无所不包。同时,通过网格化管理带动街办社区职能变革。所有街办都成立了便民服务、综治维稳和网格管理“三个中心”,与之相对应,所有社区都整合建成了便民、维稳、网管“三个站”,并M建了社区专职工作者、网格管理员和社区志愿者“三支队伍”。同时,大力推进职能部门、网格管理员、社会力量融合,形成了力量层层倍增的服务管理新格局。

(三)高效率的联动操作

宜昌市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关口前移、上下联动”的工作理念,利用网格化管理优势和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基层社会矛盾的超前研判、全面收集、及时掌控和有效化解。他们通过居民恳谈、干部下访、定期排查、网格巡查、诉求热线、媒体监督等渠道,将社会矛盾信息收集、排查、化解的关口延伸到社区(村)、楼(栋),对各类社会矛盾实行社区、街道、部门“扁平式”联动操作,流程不断优化、环节大大减少。2011年宜昌城区社会矛盾化解率达到93.8%,其中社区化解率达到97.8%,有效实现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的目标。

(四)高质量的服务水平

宜昌市始K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根本理念,以全程化服务为核心,充分利用网格化管理基础和信息化平台支撑,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贯穿于全市常住人口生命周期和流动人口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积极探索“双代服务”,大力推行社区为行政部门事务,网格员为居民群众代办事宜的“双代服务”,以特色社区服务打造“一刻钟便民服务圈”。针对生活困难家庭、失独家庭和空巢老人、农民工、精神病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服务需求,拓展服务项目,全力打造出“银手杖工程”、“爱心超市”、“爱心小课桌”等一批特色服务品牌。同时,建立社会管理服务电子监察系统,实行“痕迹”管理,有效确保了各项服务全面扎实有效推进。

三、对策建议

借鉴宜昌市加强社会管理的成功经验,太原市应以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为总抓手,以社区网格为基本单元,以信息化平台为支撑,以服务群众为重点,全面提升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能力,努力为转型跨越发展创造良好的基层环境。

(一)拓展服务领域,夯实网格化管理基础

作为城市移动的“探照灯”、工作效能的“倍增器”,宜昌市网格员在规定的“格子”内工作,履行信息采集、综合治理、劳动保障、民政服务、计划生育、城市管理、食品安全等七大职责。这为太原市发挥政府行政、公共资源、行业协会等优势,有效整合各方力量,科学组建基础性、自、个性化三级服务团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全市应充分发挥督导员、网格长、信息员三级管理队伍的作用,实行全方位、扁平化、联动式的动态管理,切实做好政策宣传、信息收集、治安巡逻、矛盾调解、环境保护、帮扶困难群体等工作,实现“人到格中去,事在网上办”的精细化管理目标。通过开展多层次、多样化、品牌化的社区服务,将社区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8181890”、“95081”等便民利民服务、关爱空巢老人、残疾人等志愿服务覆盖到社区全体居民,推动建立市、区、街道、社区、网格五级联动的网络服务体系。

(二)整合各方资源,搭建全市信息共享平台

针对太原市目前各职能部门分别“建网”,却全部在基层社区“落地”的实际情况,宜昌城区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搭建起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实现了“人房底数清、社区情况明、基础信息交换共享”。这就建议全市应以“党委政府主导,部门共建共享”为原则,由政府统一安排部署,依托电子政务数据交换平台,以公安“大情报”系统和人口计生信息网络为基础,整合人口计生、公安、民政、教育、人社、卫生、工商、城管等各相关部门专网,建立部门间横向联接、纵向贯通的全市性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这个平台将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整合各类信息资源,达到社区综合信息服务管理、人口信息分类管理、社会矛盾联动化解、公众诉求信息管理和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的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

(三)打造工作特色,强力推进“星级社区”创建

在社区管理方面,宜昌市围绕社区“三站”建设、社区工作职能、社区运行机制、社区志愿服务、社区专职工作者和网格管理员管理、社区基础设施配置、社区经费投入等方面,全面推进社区建设规范化。结合太原市实际情况,要积极开展“星级社区”创建活动,围绕社区党建、社区服务(公共服务、志愿服务等)、社区建设(基础设施配置、人才队伍建设等)、社区自治(经费投入、社区运行机制建设等)、社区文化、社区管理(网格管理队伍建设等)等内容,细化评选标准,完善创建内容,采取竞争制与达标制相结合的方式,分阶段组织实施星级达标。同时,科学运用区分的方法,加强考核考评,把考核结果与收入挂起钩来,进一步增强社区工作者的责任感、使命感,调动他们为民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融合工作力量,强化基层社会工作队伍建设

为营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宜昌市积极提供全程便捷服务、全程精细服务和全程监察服务,完善队伍建设,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全市应针对社区工作人员大量流失的现状,积极引导推动各级职能部门整合基层资源、下沉工作重心,与街道、社区、网格工作力量融合,加强基层基础力量,强化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力。要积极鼓励大学(专)毕业生、干部、下岗职工、待业青年到社区工作,大力发展社区志愿服务队伍,推进社区工作者职业化,逐步形成各职能部门、社区专职工作者、社区志愿者,力量层层倍增的服务管理新格局,不断促进服务功能拓展延伸。

参考文献:

[1] 郭有明.创新构建“一本三化”社会管理体系.政策,2012(8)

第7篇:网格化社会治理先进经验范文

一、深刻认识社会管理创新的目的和意义

首先,创新社会管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种矛盾多样多发,影响稳定的案件事件时有发生,暴露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方面存在着薄弱环节。这要求我们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紧迫性,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认真履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职责,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建设,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完善社会管理格局,使社会发展与自然、经济环境都均衡统一,切实做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其次,创新社会管理是建设法治国家和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建设法治国家和服务型政府,就是要进一步提高政府部门依法行政、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社会管理服务是人民群众权益得到保护的最基本的实际需要。很多社会问题,都和政府部门管理服务不到位有关。创新社会管理,就是要找准服务大局、服务稳定、服务群众的结合点,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执法为民,坚持公正执法,坚持监管与服务相统一。

再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承担着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责任,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应站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高度,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使命的高度,站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来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二、切实把握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目标原则

(一)目标任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市场监管与行政执法中,按照监管与发展、监管与服务、监管与维权、监管与执法相统一的要求,进一步找准监管服务工作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结合点,是当前各单位的重要政治任务。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深化全员维稳责任制、基层基础建设、执行力建设,积极参与"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着力破解运行机制不畅、管控能力不强、资源整合不到位、服务水平不高等突出问题,切实在建立健全社会维稳组织体系、社会矛盾化解体系、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社会服务工作体系、社会舆情引导体系、社会管理保障体系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二)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谋划,协调发展。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结合工商实际,认真谋划社会管理创新,使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生态建设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相得益彰。

--坚持服务全局,统筹兼顾。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坚持把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作为服务经济社会全局的重要内容,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加快转变管理理念,改进管理方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做到服务为先、民生为重,关注民意、集中民智,回应民声、维护民利,努力实现由"控制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

--坚持求真务实,注重实效。坚持深入调查研究,科学把握规律,大胆探索实践,总结实践经验,健全长效机制,使社会管理创新取得实效。

三、突出社会管理工作重点

(一)建立健全社会维稳组织体系。认真履行工商职能,积极参与镇乡街道协作联动工作机制,完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建立"一格三员"社会服务管理模式。

(二)建立健全社会矛盾化解体系。以构建"大调解"格局为抓手,完善矛盾纠纷排查、隐患排查和维稳工作形势定期研判机制,热情接访,主动约访,走进矛盾,破解难题。推行网上、联合接访、法律援助、现场调解、、心理疏导等新型工作机制,提高初信初访办理化解效率。完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确保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常态化、制度化。

(三)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配合公安部门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深入开展"三治一优"活动,进一步完善以110指挥中心为核心的应急联动机制,提升各类突发性事件预防处置工作能力和水平。

(四)建立健全社会服务工作体系。完善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和控制机制,健全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大力加强网上服务大厅建设,提高各窗口办事效率,方便群众办事,发挥消费投诉、行风热线等平台作用,构建全覆盖的服务网络平台。

(五)建立健全社会舆情引导体系。畅通信息报送渠道,及时上报涉法涉诉信息;加强网络监管,建立健全网络协同监管、应急处置、外联合作、舆情导控和涉网案件协办机制。

(六)建立健全社会管理保障体系。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监管,确保公众生产生活安全。充分发挥个私协会作用,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服务管理工作。

四、程序步骤

第一阶段:研究部署(2011年11月至12月)。成立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统一认识,明确目标任务,落实相关责任。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2012年1月至2012年8月)。市委决定在镇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商所要高度重视,按市委总体部署推进这项工作的开展。各单位按实施方案进行责任分工,积极探索,完善措施,健全各项制度,力争取得实效。

第三阶段:总结验收(2012年9月至2012年10月)。认真总结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经验和取得的成效,梳理好的典型和做法,及时进行推广。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组织,加强领导。成立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由局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办公室,负责工作部署、信息汇总报送。

(二)明确职责,合力推进。细化分解项目任务,将责任落实到科、室、所和个人,定期汇报进展情况,研究项目推进工作,解决存在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做好方案制定,综合协调等日常工作。

第8篇:网格化社会治理先进经验范文

一、简要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

2012年,街道在市委、市政府和街道党工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为主线,创新举措,真抓实干,有效推进辖区内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和谐快速发展。先后荣获“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先进集体”、“市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乡镇(街道)”等称号。在市2012年度乡镇(街道)综合绩效评估中排A类乡镇(街道)第二名。

一年来,我们坚持以项目建设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全年共新增项目34个,总投资达19.8亿元。其中过亿元项目有中央下放煤矿棚户区改造、大道提质扩改等2个,过1000万项目有市区防洪工程、环城北路建设、秀流公园二期扩建、民生路建设等11个,过500万项目有煤矿技改、矿业集团组建、保障性安居工程、城区道路改造、城区给水管网改造、和美小区创建等21个,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或民营企业项目的竣工投营,进一步引领和推动街道经济发展新高潮。全年共完成征地任务1126亩,拆迁安置153户。实现GDP13.2亿元,比去年增长12%;完成财税总收入3963.87万元,比去年增长26.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3亿元。

一年来,我们坚持以群众工作统揽和谐社区建设。大力推行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网格化,在全市率先成立群众工作站,建立社情民意收集调处中心,把矛盾隐患稳控在萌芽状态,积案解决在街道基层。在人口众多、社情复杂的背景下,民调工作取得历年最好成绩,排名第4,第2。街道已成为、乃至创新社会管理先进示范点。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排查矛盾纠纷460余起,解决实际问题380余件。不断深化社区服务功能,在8个社区(村)统一设立政务服务大厅,努力为群众提供“一站式受理、全程式服务”。同时,大力支持和鼓励社区开展各类群众活动10余次,群众的幸福指数和满意度稳步提升。

一年来,我们坚持以环境同治构筑秀美靓丽新城。城乡环境同治工作开展以来,通过组织干部赴攸县学习考察、常态化推进“周三百人大规劝活动”、评选表彰百户文明卫生户等举措,不断引导和教化干部群众思想意识。投入204万元,增添垃圾箱43个,安装路灯130余盏,清除垃圾1000余吨,拆除违章建筑136处。并聘请94名保洁员对居住小区和城乡结合部区域实行12小时保洁。大力推进城乡绿化攻坚,共种植苗木10720余株,完成周边山头绿化500亩。同时,对工作开展情况实行“每周一考核一督查、每月一讲评一分析、每季一奖惩一兑现”,先后涌现了新民村康家塘组、文锋社区、唐煤社管中心等环境同治工作先进典型,在全市城乡环境同治季度和年度考核中名列前茅。

一年来,我们坚持以民本民生统筹各项社会事业。不断优化计生服务水平,逐步落实农村独生子女享受双份待遇政策,使计生工作得到有效提升。一年来,共兑现计生奖扶资金121.2万元。积极开展防汛救灾、森林防火等应急演练,大力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活动,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全年实现安全生产“零事故”。配合市环保局、经信局完成中顺焦电有限公司关闭淘汰工作。认真落实民政救济、危房改造、城乡低保、新型农保、家电补贴等惠民利民政策,累计发放涉民资金800余万元。大力实施“民生100”和“一户一产业工人”工程,共完成民心工程200余项,培养新型工人1200余人。

过去一年,我们在砥砺前进中收获了新的成绩。但是,对照冲刺百强县的新要求、建设“美丽”的新目标,我们不能满足小步前进,而应该跑步前进。我们务必坚定信心,加压奋进,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谋求新跨越,实现新发展。

二、2013年工作重心

2013年,街道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建设“转型升级示范区”、“城乡一体先行区”、“品质生活实践区”、“社会管理创新区”为目标,争当冲刺百强排头兵,再创街道新辉煌。

(一)争当排头兵,务必实现经济稳步提升。就目前街道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投资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是经济发展的引擎。

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创新招商模式,把实体经济、项目经济、总部经济作为招商重点。

要加大征地拆迁力度。棚户区改造、民生路建设是市里的重点工程,也是涉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工程用地量很大、拆迁的房屋较多,且时间很紧、任务很重。我们要创新征地拆迁方式方法,集中力量突破一些重点和难点,击破一批“钉子户”和“困难户”。要建立街道、社区(村)、组“三位一体”的征地拆迁体系,切实发挥好各个主体的职能作用,形成齐心协力、合力攻坚的良好氛围。

要加大“城中村”和旧村改造力度。要用好政策、用活政策,做好宣传,争取群众支持,大力推进“城中村”和旧村改造工作。

要加大项目建设环境整治力度。严格落实“排查矛盾纠纷、督办困难问题、打击破坏行为、落实环境维护责任、保障群众权益”等“五项制度”,切实优化项目建设环境。要以打击阻工闹事和强揽工程为整治重点,严格杜绝把投资者当“唐僧肉”,把项目建设当“摇钱树”的形象发生。广大干部群众要敢于维护正义、敢于得罪人,对破坏项目建设环境的行为要坚决打击。

(二)争当排头兵,务必改善城乡环境卫生

去年以来,我市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空前,城市硬件建设基本达到现代城市要求,但作为一个城市的软环境,市民素质是关键一环。我们开展城乡环境同治,不仅是要把环境卫生搞好,更重要的是教化市民养成良好习惯。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性工作,我们必须要巩固好成果,发挥好优势,切实营造一个宜居宜商宜游的良好环境。要继续加强宣传。要借助电视网络、移动通讯、短信平台、播放公益片等媒体加大宣传,要结合各类文化活动加大宣传,今年还要继续推进“周三百人大规劝”活动,力争举办1—2期大型文艺活动来宣传城乡环境同治工作。要向部门执法力量借力,探索城管进社区执法、“十禁止”在全范围实施。广大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带动亲人朋友,使环境同治理念深入人心。要持续改善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环卫基础设施,合理布局垃圾收集处理器具。要加大老旧小区和背街小巷改造步伐,着力实施好腾达小区沥清铺设工程。要健全完善保洁员队伍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工作岗位,落实工作责任,提高工作待遇。要强力推进小区物业管理,确保龙泉头、建材大市场、腾达等重点小区物业管理正常化。要进一步开展大清洁大整治活动,集中清除多年堆积、卫生死角垃圾。要加大督查考评。要严格执行“每周一考核一督查、每月一讲评一分析、每季一奖惩一兑现”,对连续两个季度排名倒数第一的社区(村)主要责任人进行诫勉谈话,对连续三个季度排名倒数第一的社区(村)主要责任人坚决停职专抓。要坚持以暗访为主、明查为辅,以社区(村)居(组)干部为主、以街道干部为辅的机制来推进督查考评工作。

(三)争当排头兵,务必实现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事务管理这个课题包罗万象,涉及很多工作,我们要积极创新,切实抓好抓实抓出成效。要以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为基础。要狠抓社会风险评估工作,建立健全风险评估事项的跟踪管理、督促检查和考核评比机制,把社会风险评估纳入重大事项研究的法定程序。要注重矛盾纠纷的排查和化解工作,每个社区(村)年内要解决几件群众反响较大、涉及群众利益较多、民怨积累较深的矛盾纠纷。要注重正面宣传各项政策,特别要宣传好各社区(村)为群众所做的工作,让群众理解、支持、包容社区(村)干部。要以社会管理网格化为核心。按照“人在网格站、事在网格办”的新型社会管理理念,深化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网格体系,建立健全1—5级大小网格,实行治安、城管、服务、计生、环境同治等工作网格化管理。各级网格员由楼栋长、居(村)民小组长、社区干部职工、街道干部职工担任,使街道、社区(村)干部不仅要做好自己份内工作,还要进网格管理好本网格内的社会事务。要以一线工作法为行动指南。一线工作法,顾名思义就是要深入到一线,深入到群众家中、深入到企业工地。我们要扎实推进一线工作法,要多到责任网格内的居民群众家走一走,看一看,问一问,聊一聊,要全面了解责任网格内居民群众的所思、所想和所盼。要以一线工作法来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一线工作法来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四)争当排头兵,务必着力改善民本民生

改善民本民生是一切工作的基础,也是我们工作所追求的目标。要加强社会保障。完善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养老、医疗、失业、生育保险覆盖面,提高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困难群体救助水平,保障低收入居民生活。加大棚户区改造、实施好中央下放煤矿棚户区改造项目,切实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继续推进“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提升失业人员从业技能,促进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和创业。要加强平安建设。不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保持对各类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重点做好龙泉头小区监控安装工程,切实扭转小区案件多发态势。不断完善工作网络,畅通渠道,妥善解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深入开展煤矿等重点领域和行业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抓好森林防火工作,有效预防各类安全事故发生,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要繁荣社会事业。坚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公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教育、卫生、文化的更高需求。进一步强化计生基础工作,着力突破“三查一治”、“四大手术”、流动人口管理和社会抚养费征收等工作难点,推动计生工作上新台阶。

(五)争当排头兵,务必实现作风廉洁过硬。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争当排头兵,再创新辉煌”的基本要求。要提升服务水平。积极推进政务小超市建设,开展“一站式服务”、“亲情式服务”、“保姆式服务”评比活动,进一步提升街道、社区(村)干部的服务意识。要完善和优化各类审批程序,进一步精减审批环节,提高行政服务效率。要深化政务公开制度,充分利用宣传公示栏、电子显示屏、服务指南等形式,进一步公开行政收费、办理人联系电话、办理程序等行政服务内容,提高行政运行透明度。要改进工作作风。今年,从中央到地方都将转变干部工作作风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市委市政府也把今年定为“发展环境整治年”,从正月初七开始就派出暗访组到各乡镇(街道)各部门督查暗访,其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把转变干部作风作为“冲刺百强县”的基本要素保障。我们也要紧抓干部作风建设,以精简会议、简化接待、勤俭节约为入手点,以大兴亲民亲商之风、求真务实之风为着力点,进一步解决当前干部队伍中庸懒散等问题。要强化廉洁自律意识。要强化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思想觉悟,明确各自的人生方向,坚持守住道德底线。要提升岗位风险责任意识,增强依法履职的自觉性和规范性。要加大惩处力度,对涉及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坚决打击,对违纪国法的人员坚决查处。

三、切实抓好当前几项重点工作

第9篇:网格化社会治理先进经验范文

一、数字城管“杭州样本”的主要经验

(一)建设经验――资源整合逐步向行业监管领域拓展

在建设上,杭州数字城管坚持走资源整合之路,在做强数字城管主平台基础上,逐步向行业监管领域拓展延伸。杭州数字城管没有单独组网,而是借助政务外网,实现了与数字城管各处置部门的互联互通;同时基于统一的数字城管网络数据库,实现了与公安视频监控、桥梁在线监测、地下水资源在线监测、城区防汛决策、环卫GPS、固废监管、综合统计、四化抄告等多个行业监管系统的“串珠成链”,建成了统一的城市管理综合信息平台,打通了“信息孤岛”,提高了资源使用率,大大提高了政府应对城市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处置能力。

(二)运行经验――全国数字城管领域首创“市场化采集”

市场采集、保质带量的发现机制,协同互动、分层交办的管理网络,效率为先、严格考核的制度设计,标准引领、法规定向的保障体系,以及快速回应、破难解困的城管服务等,是杭州数字城管保持快速、高效、良性发展的基本经验。

第一,市场采集、保质带量的发现机制

发现问题是数字城管的首道关。要确保问题的全面、及时、公正和准确发现,必然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尽可能降低政府的成本投入,根据建设“效能型政府”的要求,杭州数字城管在问题发现上坚持政府“掌舵”,而将街面问题的采集这一“划桨”的具体事务交由市场化招聘的信息采集公司去完成,并通过合同设定和科学考评强化对采集公司的管控。从上线之初的“保量促质”、中期的“量质并举”以至目前的“保质带量”、落实“举手之劳”(信息采集员代为解决细小的城管问题)等,体现了较强的管理应变性和政策层递性,更好地满足了城市管理有机更新的现实需求。“市场化采集”也是杭州在全国数字城管领域的首创。

第二,协同互动、分层交办的管理网络

将“监督”和“指挥”职能剥离开来,是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推广数字城管的要求。如此既保证了各自独立,又能够提高效率。杭州数字城管按“一级监督,两级指挥,属地管理,按责处置”的模式,搭建了市、区两级数字城管网络。市级层面建立以数字城管信息处置中心受理大厅为“监督轴”、市城市管理协同工作平台为“指挥轴”的“新两轴”,各城区政府设立二级协同指挥中心。市、区两级“协同平台”采取相关部门派驻的形式,将全市815家单位联接为可以实施扁平化管理的闭合网络,对数字城管问题实行分层交办,横向交由相关责任主体,纵向交由城区政府落实,强化了部门协同,增强了城市管理合力。

第三,效率为先、严格考核的制度设计

为不断提升运行实效,杭州市建立并完善了一系列的管理机制:一是建立了运行考核的倒逼机制。推行并完善了数字城管问题及时解决率考核,以及时解决率作为评价城区和市级相关部门(单位)数字城管运行绩效的唯一指标,将年度考核结果纳入市政府对城区政府的城管目标考核(占20―40%的权重),纳入市委市政府对主城区党委政府的经济、社会、文化综合考评指标之一,纳入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考核指标体系,对年度数字城管及时解决率考核排末位的,启动问责制。二是建立了配套的协调处置机制。坚持“问题处置在先,责任追究在后”,全面实施“代整治”,积极推行“备货制”,设立了“代整治”和“备货制”专项基金,建立了数字城管情况向市委市政府直报制度,确保问题的第一时间解决。

从图1数字变化可以看出实施数字城管问题及时解决率考核后,杭州数字城管运行成效逐年提升效果。

第四,标准引领、法规定向的保障体系

根据城市管理动态性、差异化的要求,杭州数字城管出台了《杭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事件、部件立案、结案规范》,并逐年调整和完善,强化了刚性执行,减少“自由裁量权”。2008年8月,杭州还以“政府令”颁布实施《杭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实施办法》,对数字城管的实施职责、规划和建设、监督和考核以及法律职责等内容进行了明确,开创全国数字城管的立法先河,加快了数字城管的立法进程。此外,还落实了“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等。

第五,快速回应、破难解困的城管服务

随着杭州城市化的不断加速,城市管理破难解惑的任务日益艰巨,广大市民对提高城市生活品质的诉求也与日俱增。加强对这些“难题”和“诉求”的回应,开展各种公众所盼、发展所需的城管服务活动,是数字城管实现科学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杭州数字城管坚持“在您身边、为您服务”的根本宗旨,建立了全时段、广覆盖、多层次的回应机制。一是开通“12319”城建城管热线,建立全天候回应机制。通过与数字城管的并轨联动,实行全天候受理服务,全面受理城建、城管十二类问题以及停车服务诱导方面的咨询和投诉。二是开展近距离服务活动。会同相关部门,经常性地开展数字城管与12319联合进社区、进广场活动,面对面地释疑解困,帮助广大市民解决实际问题。三是开展专项整治普查,落实管理长效。充分发挥数字城管平台的人力、技术、信息等资源优势,共开展各类专项普查300余次,为行业专项整治提供了及时、准确、翔实的数据信息,并将专项整治内容逐步纳入日常采集,进一步落实长效管理。四是破解城市难题。围绕杭州市委、市政府推出的“停车新政”的实施,建设了停车收费管理服务和道路停车服务诱导平台,提供多种手段帮助市民实时查询泊位信息,合理配置和利用现有停车资源,缓解停车、行路“两难”,同时还合理缓解了“清洁难”问题。

(三)拓展经验――加速城乡一体的“大城管”格局形成

五年多来,杭州数字城管逐步建成为一个可延、可控、可深化、可连通的平台系统,推进了资源整合共享,加速了城乡一体的“大城管”格局的形成,在城市综合管理中发挥了作用。一是管理内容不断拓展。随着城市管理要求的不断调整和提高,杭州数字城管在管理时间、区域和内容上不断拓展延伸。城市管理事件(动态的“事”,即人的行为和自然因素)、部件(静态的“物”,即所谓的“城市家具”)由原先的122类问题增至201类,全面覆盖了城市街面、立面、水面、桥面等的“四化”(洁化、序化、亮化、绿化)管理问题。二是管理区域不断拓展。根据全市数字城管推进“三年计划”,坚持“统一流程、统一标准、统一评价”,基于杭州市主平台,利用同一套硬件、软件和网络体系,全面建成了包含所属十五个区、县(市)在内的市辖城域统一平台,并探索建立了对应的运行模式,即:在主城区建立“一级监督,分级指挥”的“主城模式”,在副城区建立“一级监督、自行指挥、市级保障的“副城模式”。同时提出向区域内各中心镇覆盖的“三年计划”,萧山的临浦镇和余杭的余杭镇数字城管已上线运行,开创了依托区平台,建立两级监督、一级指挥、按责处置、区镇联动的适应城镇实际的数字城管运行新模式。目前,全市数字城管覆盖面积已达404.19平方公里。

二、数字城管“杭州样本”的启示

(一)开辟民主参与新途径,逐步消解了城市管理方面的“政府失灵”问题

通过对数字城管“杭州样本”的研究,不难发现信息采集的市场化模式是其最大的亮点。这一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它一方面实现了数字城管监督与指挥职能的剥离,而将其中的监督职能交由通过市场化招聘的“社会第三方”――信息采集公司去完成,以市民的眼光巡查发现街面问题且都做到有案可查,从而直接将问题的发现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使之更为阳光、公正、客观,开辟了社会公众民主参与的新途径,实现了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政府与市场对公共事务的互动合作管理;另一方面,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资本特性,使各采集公司这一“市场主体”在数字城管工作中奋发作为,积极参与竞争,不仅成为街面城管问题发现的最主要力量,而且不断向城市摸底调查、行业监管、重大节会保障等城市管理的多个领域延伸,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综合效益,参与解决了很多政府想管也管不了、管得了效率也不高的事情,使政府得以在众多繁琐的复杂事务中“华丽转身”,不事“划桨”而专事“掌舵”,逐步消解了城市管理方面的“政府失灵”问题。

(二)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开拓了数字城管发展的广阔空间

杭州数字城管积极适应政府职能的转型,几年来不断拓展参与社会管理领域,努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从市容、市政、公用、环卫等街面问题发现到破解停车、行路“两难”,从城市日常“四化”(洁化、序化、亮化、绿化)管理到渣土乱倒、广告整治、重大节会保障等突击治理,从防汛抗台、防雪抗冻等应急管理到古井保护、夜市设置、“盲流”管理等城市摸底,从高考考场外秩序、夜间噪音扰民、“文明工地”管理到“背街小巷”、庭院改善、截污纳管等民生工程管理,等等,涵盖城管、交通、环保、教育、绿化等多个行业的管理需求,涉及百姓的就业、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提供了全面、及时、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成为了城市实施综合管理的一个有力抓手和重要平台,而且还有进一步延伸和拓展的趋势,赢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通过展示民主、效能政府的良好形象,为实现数字城管快速发展积累了丰厚的社会资本

是否具备丰厚的社会资本,是影响政府绩效提升的重要因素,也是数字城管实现科学发展的促进因素。从实践层面看,社会资本与政府绩效呈正相关关系,一个政府积累的社会资本越多,绩效就越高;反过来,一个政府的绩效越高,便越能促进社会资本的进一步积累。杭州数字城管在实施中,始终坚持以“市民利益无小事”为宗旨,建立了多渠道的问题解决和为民服务机制,通过“三进四问”(进基层、进广场、进社区;问情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绩于民)服务、开通“12319”全天候受理热线、邀请市民代表亲临体验等途径,架设与市民沟通和互动的桥梁,社会公众对数字城管的满意度和信任度进一步提升。据杭州统计局连续三年对5000名市民的问卷调查,市民对“数字城管”保持了较高满意度,2010年达到了98.4%。

(四)坚持新型城市化、城市网格化的“双轮驱动”,是数字城管实现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

新型城市化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加快转型、体制加快转轨、社会阶层加快转换、发展方式迅速转变的新形势下发展起来的。它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为产业基础,以现代交通通讯网络为物质技术手段,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合理的结构和空间体系、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和功能,并以城乡和谐发展为目的,城市带领农村发展,从而形成国民经济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其核心是城乡和谐发展、共同富裕、可持续发展。它并不单是以城市人口占全区人口比例的大小作为城市化的唯一标志,而是以要素互补、城乡一体、共同富裕,全面流动为标志,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共生。以统筹城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为标志的新型城市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形态、经济形态、社会形态和文化形态的统一体。杭州数字城管是适应本地新型城市化的发展要求而产生的,并在新型城市化的推进中不断赢得新的发展机遇。在2008―2010的三年间,杭州数字城管坚持“平台统一,梯度管理”的拓展原则,覆盖区域由起初的四个主城区拓展为覆盖市域内全部十五个区、县(市),并逐步向城郊结合部、城中村和中心镇延伸,既消除了各区、县(市)发展数字城管的资金和技术顾虑,又满足了城乡居民不断提高的城市管理诉求,促进了城乡一体和社会和谐。

城市网格化是运用网格地图的技术思想,以一万平方米为基本单位,根据城市区、街道、社区行政区划设置和城市地面建筑、道路、水域分布实际情况,按照方便管理的基本原则,科学合理地将城市所辖区域划分成许多个网格单元,对每个单元网格内的城市管理对象实施责任制管理和监控。数字城管将城市管理区域划分为从区、街道、社区到单元网格的4个逐层包含的管理层面,由此,城市管理就建立起一个分层的、精确的、立体的、透明和可控的管理空间,即网格空间,实现管理空域、管理对象、管理过程、管理部门和社会参与者的整体融合。在基于网格空间的城市管理中,城市管理过程与空间数据和行为属性通过网格做到密切相关,城市管理者可以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准确反映问题,快速处理问题。从理论上讲,一方面,城市管理可能遇到的所有事件都将能够纳入网格化管理的范畴,具有极大的延展性和动态包容性;另一方面,所有相关的城管职能部门,均能从网上获得归属自己管理的信息,具有一网多用和资源共享的优点。目前,杭州主城区有10074个单元网格,建立了200余万个部件数据库。网格的划分,构成了实施精确城市管理的基础条件。网格思想的可贵之处,在于管理责任的精确化,即网格内的每个城市管理对象(事件、部件)的责任主体和属性要素都十分明晰,可据可查,为实现数字城管问题准确和及时处置提供了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杨重光.新型城市化是必由之路[J].理论参考,2010(2):9-11.

[2]牛文元,李倩倩.可持续发展,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的认识[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10(1):14-20.

[3]张勇进.基于网格空间的城市管理创新[J].行政论坛,2008(3):83-86.

[4]阎耀军.城市网格化管理的特点及启示[J].城市问题,2006(2):76-79.

资讯

促进专业人才培养,加快技术创新

――北京成立城市照明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