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欧美艺术范文

欧美艺术精选(九篇)

欧美艺术

第1篇:欧美艺术范文

[关键词]欧洲歌剧 美学特征 审美欣赏

“欧洲歌剧”一词如今已是众所周知的语汇。特别是近十几年来,欧洲歌剧经典接二连三地登台,人们大开眼界,歌剧以自身神奇的魅力传达给人们美的享受,是其他任何艺术形式都无法与之相媲美的。那么。欧洲歌剧究竟是什么?我们该如何欣赏歌剧呢?下面我就从欧洲歌剧的起源、歌剧艺术的美学特征、歌剧的审美欣赏等几方面来分析。

一、欧洲歌剧的起源

欧洲歌剧,最早产生于十六世纪末“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1597年由罗马作曲家佩里和佛罗伦萨诗人里努奇尼创作的抒情音乐戏剧《达芙妮》,常被认为是第一部歌剧,描写了太阳神阿波罗初恋的故事,但现已失传。现存最早的歌剧是1600年上演的由佩里和里努奇尼为庆祝法王亨利五世与美第奇家族的玛丽的婚礼而创作的《尤丽狄茜》。此后几百年间,歌剧在整个欧洲迅速发展,逐渐完善,并形成多种风格和流派,于十八、十九世纪达到黄金时期。

二、欧洲歌剧的美学特征

欧洲歌剧是以音乐为中心要素的综合性高雅艺术,也是诗、乐、剧、画、舞交融的戏剧舞台表演艺术结合体,具有鲜明的艺术美学特征:

1、“写实”求真的美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给戏剧下过定义:“以行动中的人为模仿对象,以动作为模仿方式,即为戏剧。”因而,欧洲歌剧作为戏剧体系的突出代表,“再现”、“模仿”奠定了其“写实”求真的传统。它承续了古希腊艺术,偏重再现生活,注重酷肖原物,强调真与美的统一,强调模仿与写实,形成了色彩浓重、热情洋溢的“写实”求真的美学表演体系。

2、“复调”立体的美

欧洲歌剧是一门充满活力、极富动感的立体舞台艺术。从歌剧序曲奏出第一个音符直到剧终幕落时。回响在人们耳边的最后一首合唱、重唱或咏叹调,歌剧艺术就一直处于运动状态中。歌剧中的音乐、剧情、人物的性格与命运、舞蹈场面的表演,都在时间流程中逐步展现:歌剧中人物的动作与交流,都有空间的移位与舞台上的调度。随着歌剧各种艺术因素的不断发展、演变,多声部的交织、对比。节奏间的疏密、错落,旋律走向中的起伏、变化。舞台布景、道具、不同服饰造型的变幻,以及穿插于各场景中的风俗性舞蹈。使歌剧的主题鲜明,人物刻画生动。戏剧冲突尖锐。情节推进更为扣人心弦。歌剧中诗、乐、剧、画、舞这些艺术因素在持续运动中,时而融合。时而对照,歌剧多侧面、多变幻的“复调”立体建构美由此呼之欲出。

3、戏剧音乐化的美

歌剧之所以有别于舞剧、电影等动态综合艺术,就在于戏剧的音乐化。欧洲歌剧是以剧本歌词为基础,以作曲家的音乐为主线,戏剧随着音乐歌唱展开。因此,德国人通常把歌剧称为“Singspiel”,即是“带音乐歌唱的戏剧”,并通过音乐(声乐与器乐)来揭示剧情的发展和进行人物的塑造。歌剧中的音乐表现是以戏剧框架为基础。情节发展为线索,戏剧人物为手段,并将富于色彩性的管弦乐与旋律性的声乐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衬托。互为生辉。

三、欧洲歌剧的审美欣赏

在各类音乐艺术中,歌剧属于较易欣赏的。因为它有三条阐释的途径:台词、音乐和视觉画面,彼此有助于相互理解。

1、从剧情概要中感知歌剧

歌剧是“剧”,所以它具有“剧”的特点。如情节、人物、特定的环境,以及在情节发展过程中的悬念、矛盾冲突、高潮、最后的结局等。

在欣赏歌剧时,我们试先阅读该剧的剧情概要或者该剧的剧本台词能帮助自己更好的感知歌剧。若歌剧采自于著名的故事。我们可以尽量去读读原著。譬如: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通过阅读该剧剧本,由此了解到该剧讲述了一个沦落风尘但仍然憧憬幸福生活的曲折而不幸的经历,然后再去听剧中的那首耳熟能详的《饮酒歌》,你将不仅能感受到音乐所传达出来的欢乐,还会对这欢乐背后流露出的辛酸为之动容。

2、从音乐构成中体验歌剧

法国剧作家博马舍曾经说过:“音乐在歌剧中就如同诗句在话剧中一样。是更加宏伟的措辞,表达思想和感情更加有力的方式。”为了更好地对一部歌剧进行审美欣赏。了解歌剧的音乐构成十分必要。

歌剧的音乐构成分为声乐演唱和器乐伴奏两大部分。

(1)旋律性的声乐演唱

声音是传情的主要因素。欧洲歌剧在19世纪40年代,随着威尔第爱国主义歌剧的兴起。加之乐队扩大,配器加浓,要求声乐侧重于表现激昂慷慨的情绪,即用浓重的胸声、宏大的音量和圆润的音色。即通常人们所说的美声唱法,以及旋律性的声乐演唱,以达到刚劲奔放的戏剧效果。一般来说,歌剧声乐是以咏叹调为主。并辅之以宣叙调、重唱、合唱和朗诵、对白、道白。

咏叹调是歌剧的主要组成部分。以独唱形式出现,具有高超的技巧性和丰富的表现力,多是对角色内心繁复的心理刻画。宣叙调亦称朗诵调,是一种以语言音调为基础、吟唱性质的曲调,以独唱形式出现,用以代替对白的歌唱,节奏自由,伴奏简单,通常是用来交待与展开剧情。重唱是指几个演员按各自的声部同时演唱。表现各自相同或不同的情感、意念,常出现在叙事或强烈矛盾的情景中。合唱是歌剧中多声部的声乐曲,表现众多人的情感、行动与意志,是塑造群体音乐形象的手段之一。朗诵、道白、对白则指的是有器乐部分衬托的与无器乐部分衬托的“说话”。

(2)交响化的器乐伴奏

欧洲歌剧中的音乐除了旋律性的声乐演唱以外,还有交响化的器乐伴奏。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担负着塑造人物、表达剧情、渲染气氛的职责。歌剧中的器乐部分主要包括:序曲及间奏曲。

序曲,是指在歌剧揭幕前,由乐队合奏的管弦乐曲。作曲家常在这采用歌剧中重要咏叹调的旋律素材。给以观众剧情暗示(如喜剧或悲剧性质、情节发展脉络等)。间奏曲是歌剧场与场之间、幕与幕之间演奏的器乐合奏。它对剧情的发展起到衔接、过渡或缓冲、加剧等作用。

3、从社会反响中了解歌剧

第2篇:欧美艺术范文

关键词 波普;优化融创;散点透视

1.对中西方波普艺术的比较分析

波普艺术的产生是经济技术政治变化下催生的一种文化特征。上世纪60年代波普艺术的艺术表达手段虽然多种多样,但并不是简单的仅仅是为了拼贴而拼贴,而是以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而存在。更多的艺术动机来源于社会的政治、经济、物质文化生活带给人们的心理状态的视觉感受,以其方方面面为艺术内容,艺术语言更加丰富。60年代的波普艺术之所以能够被人们所接受,并成为日后影响多国的艺术现象,且在中国获得了飞速发展。它的长久生命力是基于社会发展的趋势,是社会发展现象所激发出的文化,它是对社会现象的一种反映。它之所以会产生并成为主流,是由于它迎合了时代的变迁,满足了人们的感官需求,并证明艺术不是那么高不可攀。

2.共性

(1)东西方波普艺术作品内容的结构处理形式均采用拼贴、重组、并置、色彩基调协调统一等表现手法。

(2)设计领域多元化,边缘艺术成为主流,创作结构采用散点透视法。

中国波普艺术作家魏光庆的红墙系列画内容对比强烈,把现代的符号特征(手机、卡通头像)置于中国传统人物画中,重新组合的效果,使人的思想深深的陷入时间的和空间的对话中。构图整齐,中国画的散点透视与西洋画的焦点透视相结合,采用并置,拼贴、重组的表现手法,是一副典型的中国风格的波普作品。构图与弗朗西斯科.克莱门特作于1980年的作品《无极限》有很多相似的特征,作品的思维方法都是通过接受片段,观察片段的组合结果产生的效果,色彩以暖黄为基调,色彩的调和统一协调,区别是弗朗西斯科.克莱门特的作品特点没有按照任何价值等级刻意的安排画面中的媒介和图案,强调片段性和多极化,强调一个图像和另一个图像来回的转换,颠覆了控制性与核心性的内容,关联性的缺失和错位赋予艺术家极大的创作空间,我认为,弗朗西斯科.克莱门特在这幅作品里运用的实际上是中国绘画结构采用的散点透视法,而不是西方传统的焦点透视,从中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3)强调自我价值,对传统的行为规范提出挑战。

波普艺术的精髓在上世纪90年代后,在中国得到了完美的演绎和发展。

3.个性

中国艺术家以传统的文化元素为基调,采用现代西方波普艺术的创作手法,动机来自于对社会内容现象的关注,但综合反映整体画面的语言却是温馨的、传统的中国式的温和。西方艺术中所表现的暴力,色彩的社会内容,表现手法是相似的,但创作动机却是经纬分明的。

3.1 西方波普艺术强调艺术冲动和自感之间的必要联系

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社会保守主义,因循守旧、科技的威胁、暴力、死刑、和政府的外交政策都是60年代初期波普艺术攻击的目标。安迪•沃霍尔创作的一系列生硬的、黑白丝网影像,以美国的自杀者、重大车祸和监狱里死刑用的电椅等为表现主题,严酷地展示了美国的暴力事件,其木纹效果和有意的重复将作品产生的轰动效应与让人渐趋麻木成功的结合在一起。强调了在艺术冲动和自感之间的必要联系。作为旁观者安迪•沃霍尔的艺术充满一种有意识的被动,还有一种深刻的冷漠。

3.2 中国强调对各种具有历史与政治含义符号的借用

与美国波普不同,中国的波普艺术家更强调对各种具有历史与政治含义符号的借用,从而揶揄历史与政治的神话。中国波普艺术的衍生作为一种通俗文化力量,反映了当代中国在设计上对于公众文化的重视,是与政治经济无法分开的。

4.结语

由中西方波普艺术的共性和个性可以看出,在思想文化边界消解的后现代,被现代社会所否定、所断裂的历史精粹返本开新,在融创中获得了新生命,相信中国波普艺术必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第3篇:欧美艺术范文

【关键词】形式 思想 古典 现实 现代

应该明确,艺术品的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两者间无非是主次、渗透与融合的关系。这些关系独自存在、相互依存又逐渐演化,形成了无数的经典作品,表达了不同时期艺术家的深刻思想和探索、追求的勇气。

一、古典主义美术

在古典主义风格盛行的时期,各个民族和地区的艺术流派都呈现出独特的表现形式与精神意义。以古希腊、罗马神话、历史事件以及圣经故事为绘画题材,表现某种哲理观念和社会问题,宣扬一种理想化的崇高境界。

文艺复兴时代的画家形成了注重构思典型情节和塑造典型形象的艺术手法。与此同时,画家还分别探索解剖学、透视学在绘画中的运用、画面明暗分布的作用等,形成了造型的科学原理。这一时代的意大利画家比较注重明暗法的运用,画中景物的暗部统一笼罩在阴影中,明暗交界线呈柔和的过渡,造就了画面集中而浑然的效果。列昂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1452-1519)的《岩间圣母》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

同时期的尼德兰画家则清晰地刻画画中景物各个细部,景物之间是色彩的差别而非明暗的过渡,安基利訶(fra angelico 1400-1455)的三叶祭坛画《受胎告知》就细致地呈现室内外的所有景物。wWW.133229.cOm

15世纪意大利大画家桑德罗·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1445-1510)的作品《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前期重要的代表作。它通过罗马神话故事中的人物表现了春天的美和典雅。代表春风的西风神从画面右端飘然而入,他的双手触及了大地的仙女,仙女的口中溢出了鲜艳的花朵,不知不觉地沾在了前面花神的身上,它象征着春天的来临。显然,诸神们是为春天的到来而欢歌。美的追求和爱的觉醒是这一作品的主题。它是一首讴歌维纳斯爱的胜利的赞歌,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肯定和赞美。平面的装饰性的构图和生动细腻的人物描写,体现了波提切利独特的艺术风格。

1495年波提切利绘制了《诽谤》(calumny)——据说古希腊画家阿佩里斯(apelles)有一幅同题杰作,波提切利凭想象对它进行了复制。

早在 1435年,阿伯提(leon battista alberti,1404-1472)就在《论绘画》一书中称赞了阿佩里斯的《诽谤》。乍一看,波提切利的《诽谤》中的人物与阿伯提的描述完全相符。但究其实,这幅画非常有个性,充满了感情。画中被“诽谤”拖着头发的裸体青年没有像异教徒那样把手伸向天空,而是像基督徒一样合什祷告。人们很容易想到,这幅画中隐藏着萨沃纳罗拉在那些不相信他能与上帝对话的批评者面前所作的辩解。波提切利的画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美感,他的《诽谤》使美本身成了一种令人不安的威胁性力量,其中承载着深刻的个人恐惧……

二、现实主义美术

“现实主义”一词早在十九世纪初的哲学领域即已出现。现实主义要求正确、完全、忠实地描写当下生活的社会环境,譬如库尔贝等画家利用写实的技法,描绘当时不太被重视的农民和劳动者,所代表的理念恰巧与学院理念反其道而行,成为具有革命性的开创之举。

居斯塔夫·库尔贝(gustave courbet,1819-1877),生于法国南部小镇奥南,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的伟大艺术家,被称作“写实之父”。

库尔贝最欣赏17世纪西班牙画家委拉斯贵支的作品。在1846年间他创作了以自己为主题的《抽烟斗的人》。这幅画富有灵感,暗红色的背景,灰色的上衣,带有灰绿色阴影的白色衬衫,黑色的头发和胡子围笼着带有橄榄色阴影的微红脸部;这个脸画得犹如提香的手法那样有力,感觉柔和表现得极其雅致。这种雅致的感觉还带动了画面的深色调子,使得这个“得意而调皮、富有幻想的、似乎沉醉在熏污烟斗的烟雾之中的”脸,盖上了安逸而幸福的烙印。

可以说库尔贝的现实主义,是19世纪中叶法国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产物。社会上严重的两极分化、贫富不均和政治腐败的现象,使艺术家更自觉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在思辨方式和认识方法上,他要求艺术家揭示事物的本质方面,而不仅仅停留在一成不变的形式模式上。因此,法国评论家认为:“没有库尔贝,就没有马奈;没有马奈,便没有印象主义。”所以说库尔贝在发现生活中平凡的美和朴实的外光技巧方面给予以后的青年画家们以重要影响。

三、现代派美术

快节奏的社会生活赋予了这些标新立异的现代派艺术家们以更多的褒贬和争论。印象主义(new impressionism)、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概念艺术(conceptual art)等等各个流派丰富多变。在这里传统的画面构成法则都被逐渐放弃,创造者的印象、感受成了主导画面一切的原动力。历史崇高感与现实生活的体会都不如当前生活即时赋予的感受来得更真实、鲜活!

所以我们看到,在十九世纪欧洲的艺术长廊里,独坐着一个保罗·塞尚(paul cezanne,1839-1906),还在用他的静物进行着传统画面形式的拙劣模仿,几乎就再没有人对传统投入过多的精力。而前进的时间已经不由自主地为现代派艺术树立了独特的纪念碑。

文森特·梵高(vincent william van gogh,1853-1890)是继伦勃朗之后被认为是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他和高更、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他们吸收了印象派的精髓,却反对印象派纯客观理性的描绘,提倡事物的实质和象征意念,是现代艺术最重要的先驱。

梵高漠视学院派珍视的教条,甚至忘记自己的理性。在他的眼中只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他陶醉于其中,物我两忘。他着意于表现他对事物的感受,而不是所看到的视觉形象。梵高把他的作品列为同印象主义画家的作品不同的另一类,他说:“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其实,不仅是色彩,连透视、形体和比例也都变了形,以此来表现与世界之间的一种极度痛苦但又非常真实的关系。而这一鲜明特征在后来成了印象派区别于其他画派而独立存在的根本。

虽然梵高的大部分色彩观念用来表达对于人物和自然的爱,及其表现过程中的愉快,但他对较深的色彩十分敏感,所以在谈到《夜晚的咖啡馆》时说:“我试图用红色和绿色为手段,来表现人类可怕的激情。”《夜晚的咖啡馆》是由深绿色的天花板、血红的墙壁和不和谐的绿色家具组成的梦魇。金灿灿的黄色地板呈纵向透视,以难以置信的力量进入到红色背景之中。这幅画,是透视空间和企图破坏这个空间的逼人色彩之间的永不调和的斗争。结果是一种幽闭、恐怖和压迫感的可怕体验。作品预示了超现实主义用透视作为幻想表现手段的探索,但是没有一种探索,能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

梵高是一位具有真正使命感的艺术家,梵高在谈到他的创作时,对这种感情是这样总结的:“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溃了;不过这都没关系……”

第4篇:欧美艺术范文

【关键词】东方主义;中国时尚;丢勒;华托

东亚美术西渐的历史是与整个东学西渐史相依相随的,但就像美术较之于其所从出的其他物质文明成果一般是后发的引起关注的那样,东亚美术西渐要比东学西渐本身晚的多。如果说东学西渐最早可远溯到古罗马时代,那么,欧洲人对东亚美术工艺品的最早了解有迹可循的应该在16世纪初。虽然15世纪文艺复兴某些欧洲画家的作品中曾出现过一些与中国山水画画法相似的风景,但这只是画法上的相似,无论东方还是西方,艺术家的创造在心理上都有某种相似,在人的心理过程相似时便有可能画出类似的山水风景。

而到了16世纪初,当时与传教士、外交使节一起来到中国的欧洲商人则开始将视线投向工艺美术品,主要是瓷器。葡萄牙人于1516年到达中国广东的澳门后便向欧洲运回大量的中国瓷器,如今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就收藏着最早被运到欧洲的两件白色瓷器。德国画家丢勒(Albrecht Duerer,1471-1528)在其1515年所画的素描中置于两根奇特柱子之间的便有这种具有中国陶瓷征兆的花瓶:一件是宋元时期的青花瓷器,另一件细长的瓷壶应该是明朝景德镇产的白瓷。丢勒的素描可能是欧洲著名画家对中国艺术产生兴趣的最早体现。后来,荷兰在1596-1598年间的人物画中也曾出现过中国人的形象。不过,在东亚美术最初期的西渐旅程中唱主角的主要是工艺美术品,尤其在17世纪的五六十年内,东亚,主要是中国的瓷器在当时欧洲对东亚贸易居于领先地位的荷兰得到了广泛传播,因此,“在17世纪30年代,中国瓷器,尤其是青花瓷,开始大量出现在荷兰的静物画中。不管怎样,17世纪上半叶是东亚美术西渐的重要时期,正是在这一时间段,以中国瓷器为主的东亚工艺美术品开始较多的出现在欧洲绘画中。

在欧洲最早的,即16、17世纪对东亚美术的关注中,中国是关注的焦点,当时言说的东亚瓷器或绘画绝大多数来自中国。中国美术对当时欧洲的主流艺术家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因此迈克尔・苏利文就当时意大利的情形写到:“虽然意大利的博物馆里最早出现了中国绘画,而且意大利的学者对之加以关注,可是意大利的艺术家却对之漠不关心,甚至还显示出蔑视的态度。”到了17世纪晚期,这种情形开始有所改善,主要在工艺美术领域出现了大量效仿中国的尝试,一直到整个18世纪出现了欧洲艺术史上著名的“中国时尚”(Chinoiserien),从而使中国美术在历史上第一次进入了欧洲艺术创作领域。

欧洲艺术史上的“中国时尚”是继巴洛克艺术(1720-1780年)后与洛可可艺术一起出现的。当时,主要在诸如艺术挂毯、装贴画、制陶、室内装饰、家具制作等工艺美术领域出现了一股影响广泛的运用中国美术品中构图要素的风潮。当然,这种运用主要的并非艺术上的跟风,而是将当时在运到欧洲的中国工艺美术品中看到的看到的中国美术要素,如人物、花鸟、建筑造型等点缀或装饰性的直接运用到自己的构图中。一般西方艺术史研究者大多将艺术史上出现的这股“中国时尚”归为对异国文化的好奇,而很少将之视为从事创新的艺术性尝试。

17、18世纪欧洲艺术中的“中国时尚”虽然还没有囊括诸如绘画、雕塑等这些主导性艺术领域,但这绝不意味着他并没有波及到这些领域,当时著名的洛可可时期画家华托(Watteau)就创作了大量吸收中国人物构图要素的作品。也许由于这些作品只是外在的将东方和西方的构图要素粘在一起,还没有触及欧洲绘画艺术发展的主脉,因此无法进入当时绘画艺术发展的主潮。一般西方艺术史研究都将艺术史上的“中国时尚”归为洛可可艺术中的一个特有现象,而不是将之视为一个独立艺术潮流。

18世纪下半叶开始,欧洲艺术史上的“中国时尚”渐渐退潮,退潮并不意味着西方从此不再对中国工艺美术感兴趣。自艺术史上的“中国时尚”降温之后,欧洲社会上的中国工艺美术品贸易从未间断过,再像巴黎、伦敦、阿姆斯特丹等这样的城市里,一直有专门商店在经营东亚工艺美术品。“中国时尚”的退潮只是标志着欧洲美术创造开始不再关注中国,不再关注东亚。虽然社会上依然可以买到来自远东的美术作品,但是主流社会的美术创造已经远离了东致。到19世纪上半叶,这种情形开始出现了变化,当时法国画坛出现东方主义现象,安格尔(Aueuste Dominque Ingres,1780―1867)、德拉克罗瓦(Eugene Delacroix,1798―1863)等一批画家在作品中画上了近东和北非的一些异国情调,这个东方主义显现虽然还没有带来画法上的突破,但再次宣示了对非西方艺术的关注。到了19世纪中叶,当西方主流社会美术创造者再次将目光看向东亚美术时,就很快出现了西方艺术史上的第二次东亚热,不过,这次居于核心的已不再是中国美术,而是日本的着色版画――浮世绘。

“中国时尚”以自己独特的美学精神和艺术魅力感染着世界。独特的个性和画风无疑是世界各国绘画艺术得以借鉴、丰富和发展的重要元素。各国画家根据本国风土、生活习尚所养成的审美意识和价值观,对这些具有神秘色彩和“中国时尚”的规范加以自由取舍,创造出了更加崭新的艺术世界。

【参考文献】

[1]沈福伟.西方文化与中国[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第5篇:欧美艺术范文

【关键词】欧普艺术 招贴设计 生活中的应用

1 欧普艺术产生的背景及特点

欧普艺术是即波普艺术之后在西欧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出现的一种新的风格流派。早起的欧普艺术主要以黑白形式出现,直到60年代初才加入色彩。1965年,纽约现代美术馆举办了题为“眼睛的反应”的展览。其中展出了大量精心设计并且按照特定规律排列的波纹和几何形画面,造成视知觉的运动感和闪烁感。这些几何形体间的关系,以及光亮、色彩和视觉对于形状感知而产生的幻觉使欧普艺术家们展开了深入的探究,也使得欧普艺术备受关注并且成为流行艺术,并对欧美日本的工艺美术和装饰艺术以及家具设计等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欧普艺术变幻无穷的视觉印象,以强烈的刺激性和新奇感,广泛地渗透于欧美和日本的建筑装饰、都市规划、家具设计、娱乐玩具、橱窗布置、广告宣传、纺织品印染,以及芭蕾舞、电视观赏等多种设计领域,之后更蔓延全球,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 欧普艺术在服装中的应用

欧普艺术在生活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地方当属服装领域。欧普艺术风格的服装主要利用欧普艺术的光效应原理,通过几何形和色彩对比,构成视觉错乱的印象。最典型的方式就是通过几何印花来表现。如Buberry的经典格纹,miu miu的羊皮褶皱包等都是通过几何形的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排列构成的欧普艺术形式的表达。在2007年秋冬季,英国知名时装设计师亚历山大・麦奎因、日本时装设计师川久保玲和纪凡希品牌以大小不同的黑白棋盘式格纹等,成功塑造女性丰美的胸线和臀线,以及纤细的腰身。同年,马克・雅各布斯、乔治・阿玛尼和Marni等设计师品牌也相继推出采用类似欧普艺术手法的服装。欧普艺术应用在服饰作品上应归功于20世纪60年代的纺织和印染技术水平的提高,缤纷亮丽的欧普风格服饰正式问世,掀起时尚界的革命,使得服装的设计更加多元化。

3 欧普艺术在招贴设计中的应用

欧普艺术家主张艺术必须反映当时社会的技术水平和知识水平,因此在艺术创作中运用精确严谨的设计方法,以纯抽象的几何形式表达科学的理性思维来吸引观众。这一理念给招贴设计带来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招贴设计中设计师常利用垂直线、水平线、曲线不断地重复交错并且和圆形弧线尽享有规律的排列组合,使图形出现立体感并随之产生颤抖视觉效果。

早在20世纪30年代,欧普艺术的代表人物维克托・瓦萨雷利创作的重要作品《斑马》就是由黑白条纹曲线组成。而被誉为欧普艺术领军人物的布里奇特・路易斯・赖利的一系列作品都呈现出波纹式的光效应特色,简约细致的各种动态波纹或几何图形使画面形成独特的空间感和律动感。欧普艺术除了图形的应用也少不了色彩的排列。欧普艺术家们认为色彩除了运用冷暖色以强烈的反差之外,同时还具有前进感和后退感。瓦萨雷利在1969年创作出了名画《委加派尔》则是非常典型的代表,画中仅运用圆形图案和紫色系与黄色系的排列穿插就形成一幅动态的轴对称图案,使其产生了非常奇妙的艺术美感。欧普艺术的出现与发展使招贴艺术不仅局限于绘画形式,也更进一步使艺术的表达方式朝着更科学严谨的方向前进。

4 欧普艺术在家装和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我们在家庭房屋装修设计中,空间的变换和色彩的搭配都能产生各种各样不同的效果,也会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感觉。欧普艺术的加入使空间和色彩能够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比如窗帘的应用,厚重的遮光窗帘和轻柔的半透明纱帘就能给人在空间上造成封闭与通透的不同体验。家中相对的两面墙中都摆放镜子能使人产生空间增大的错觉。灯光的应用也能造成温暖、冷清、简洁、华丽等不同风格的表现。而墙纸的选择,由于色彩、图案以及质地的不同也能带来不同的体验。这种欧普艺术所带来的视觉效果给室内空间创造出了特有的视觉艺术气息。

结语

欧普艺术的出现是对现代艺术的一大冲击和突破,它打开了艺术设计界的新世界,同时产生了巨大的价值。它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结合息息相关。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欧普艺术越来越普及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也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如果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探索和掌握这门艺术语言,这将会使我们的眼界更开阔,想象更丰富,思维更敏锐并富有逻辑性,带领我们创造出更加具有价值和时代感的世界。

参考文献

[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四川人民出版社.

[2]卜向阳.《服装艺术判断》.东华大学出版社.

第6篇:欧美艺术范文

如果重新来看俄罗斯艺术,会发现19世纪末巡回画派出现的重要性,巡回画派将西方油画造型艺术转化为民族艺术语言,油画造型艺术实现了其油画本民族化。在有了自身独立的民族语言后,俄罗斯艺术完全走向艺术自觉和艺术自律的道路。20世纪初形成了俄罗斯现代艺术,即当时的俄罗斯前卫艺术,这些前卫艺术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欧洲艺术的发展,甚至成为欧洲艺术的先锋。在19世纪末西欧文化运动浪潮的影响下,俄罗斯艺术最终发展出自身的前卫艺术,与西欧艺术相互影响。而能够与西欧文化艺术相互互动,则在于民族文化的不同特质和民族传统文化中思维、理念、态度的独特性,正因为这些不同才提出了相对于西欧未曾提出来的艺术新主张和艺术口号,从而影响到西欧艺术,甚至成为西方艺术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自20世纪初西学东渐以来,中国油画艺术经历百余年的历史,一直有两股重要的文化力量影响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一股文化力量是引进的欧洲油画造型教育,另一股文化力量来自于俄罗斯油画造型艺术教育。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俄罗斯的美术教育体系对中国油画造型艺术教育体系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前者因当时政治环境的原因,留法等国的艺术家未受到重用,未能形成相应的美术教育体系,而后者因政治环境和意识形态的原因而发展,并最终促使中国美术教育体系的形成。中国油画造型艺术经历了百年的历程后,现处于历史的转型期中,与20世纪初的俄罗斯艺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艺术开始走向自觉性和自律性。我国改革开放后,在欧美文化和现当代艺术流派、艺术思路、艺术观念、艺术思潮冲击下,中国油画造型艺术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并波及到各高校的美术教育之中。由于我国油画造型艺术还未完全形成民族化语言,多是模仿西方艺术史和当代艺术中的各个艺术样式,要使中国当代艺术走向世界,在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如何建立自身的价值显得尤为重要。油画艺术的民族化或文化价值的输出终将在未来发生,而在这个发生的过程中,可以借鉴20世纪初俄罗斯的前卫艺术带来的启示。 

对20世纪初俄罗斯的前卫艺术进行挖掘、认识和理解,一方面有助于重新认识俄罗斯艺术和俄罗斯美术教育,全面正确的看待俄罗斯造型艺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对于俄罗斯艺术发展过程的再认识,有助于了解中国油画造型艺术所处的历史阶段。中国百年的油画发展,一直处于模仿和学习阶段,没有完成油画民族化,如今中国的油画正处于这一历史的转型成熟阶段。对于俄罗斯20世纪初艺术的再认识,有助于认识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阶段。 

二、俄罗斯艺术的民族化 

俄罗斯造型艺术的民族化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俄罗斯从彼得大帝时期开始引进西欧文化艺术,包括油画造型艺术,这是全盘学习西欧文化和西化的过程。因此在19世纪60年代前,俄罗斯油画造型艺术一直沿用的是西欧古典艺术的体系,即油画题材以传统的圣像画题材、宗教题材以及古典题材为主;所营造的画面以古典写实为主;油画造型技法多是欧洲传统的古典绘画技巧,酱油色的调子、经典的人物形象等,没有过多地加入俄罗斯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和民族面貌。这也表明从欧洲引进的油画造型艺术更多的是继承,并没有多少融合和发展,更无从谈起油画语言的民族化和艺术的自由性。 

19世纪60年代,沙皇政府被迫废除农奴制度,涌现出一批文化先进人物。在美术领域内,皇家美术学院打破了18世纪建院时的常规,非贵族出身的青年也可以考试进入学院学习,为“巡回画派”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正因为贵族制度的打破,艺术不再服务于贵族皇室,一批思想比较开明、活跃的带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学子试图用自身的感受进行艺术创作。正是因为这些带着独立思考的年青学子,将油画造型艺术为自身服务,促使油画造型艺术向民族文化方向上进行探索。这种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俄罗斯民族风情艺术作品。因此,“巡回画派”在19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经历了繁荣的阶段,阵容日益壮大。 

相比之下,学院派的作品非常平庸,无法与之相抗衡,被迫于19世纪90年代中期进行教学改革。皇家美术学院的改革代表整个社会的艺术变革,重新建立新的教学体系,表明俄罗斯艺术开始否定欧洲传来的古典油画艺术,开始由“巡回画派”成员参与到教学和油画造型的民族化过程,而后批判现实主义成为学院派教学的主导力量,俄罗斯油画造型艺术逐步带有强烈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文化。 

“巡回画派”的出现,摆脱了长期以来一直继承的欧洲古典艺术样式,题材开始趋于世俗化和平民化,并将油画语言与俄罗斯民族文化、民族性格融入其中,形成具有本民族语言的艺术。绘画技巧方面脱离了一直沿用的欧洲古典技法和古典调子,采用更加率真的技巧,其面貌、形象更加接近于俄罗斯现实生活,强调真实性和社会性。这样的变化进一步促使绘画技巧趋于更加直观的表达,艺术脱离贵族趣味后具有更多的自由,从而为艺术完全的自发性和自律性奠定了基础。 

第7篇:欧美艺术范文

儒家的礼乐教化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艺术教育、美感教育的理论基础,它从不把艺术视为纯粹满足感官欲望和情感发泄的手段,而是把艺术与人的德性、智慧的培养紧密结合在一起,非常注重艺术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儒家美学强调艺术中的情感美,提倡“美善相乐”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个体的生理与心理种种关系都处于和谐一致的状态,这与北欧设计中强调的人情味、平和之美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以“情”为美

北欧家具在1900年巴黎博览会初次与世人见面时,就以既具现代化又有人情味的特点在设计界引起轰动。它在适应本土地域文化环境的同时,在外形上一反德国功能主义作品中那种常见的冰冷、严肃的纯几何形式,将不必要的直线换成曲线,并倾向于运用当地传统的木材、皮草等天然材质,使北欧的功能主义显示出对自然与社会的亲和力,因此北欧家具被称为“人文功能主义”的典范。北欧家具和室内设计与其他国家的设计最大的不同在于突出一个“情”字,这个“情”不仅指的是具有人情味的人性化设计,同时也指本民族深厚的传统情调。它与漠视民族差异、忽视人的心理情感的早期功能主义形成鲜明对比。

儒家对“”的基本态度,奠定了中国美学“以情为美”的思想基础,儒家思想认为符合礼的“情”是善的,而超乎礼之外的“情”是恶的。到六朝时期,将“情”从道德礼教的牢笼下独立出来,在文艺美学中出现了“以情为美”的观点,“诗人有情就有美,无情就无美,寡情就少美”,这一观点与德国早期功能主义漠视人情、冰冷、机械的设计理念相对立,而北欧提出的“人文功能主义”重情、表情同时又不失功能主义的原则,得到长足发展。《诠赋》篇说:“情以物兴,物以情观。”创作是物与情互相感应、互相生发的结果,而作为设计的创作也是如此。蔑视创作中的“情”,无视设计创作中的“感”,其作品必将是苍白无力、冷漠呆板的。

明末清初的艺术家提倡以“情”为至善至美的美学思想,即凡是至美的文艺作品,都是饱含情感之作。北欧设计不仅具有合理的功能要求,更重要的是强调设计对人心灵的抚慰与寄托。与冰冷的机械功能主义和一味追求时尚的产品设计截然不同,北欧设计体现的是北欧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传统的眷顾和对人性的关爱。因此,北欧设计所具有的饱含深情的生命力正是北欧设计兴盛的根源所在。

二、以“和”为美

无论是室内设计,还是家具设计,北欧设计师都强调与周围环境的相和谐,把建筑、家具及产品设计作为自然环境的补充。在传统与现代设计观念的双重冲击下,北欧设计尽力保持着两极间的平衡,现代设计的机械、冰冷、严格、准确等特征,在北欧设计中都作到了恰如其分的修正,并将其真正优雅的个性化、人情化的因素融合起来,注入到现代机械化生产的设计之中,形成了热情、欢快、富于生命力的设计品位。人们在其中可以体会到一种远古与现代浑然一体的艺术生命在搏动,呼唤着对自然、生命、艺术敏感的心灵的回应。

儒家思想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了“以和为美”的思想,使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达到和谐,同时也指形式元素关系的和谐。“和”之美的现实表现形态有天地之和、天人之和、人人之和、政和为美、人和为美等。在中国古代的文艺美学中处处都有“和为美”的体现,比如“乐之务在于和心”“琴所首重者,和也”,都是指艺术之美重在心和、情和。

天人之和是中国古代处理人与自然、神灵关系时所追求的审美境界,古人一直追求自身与“天”(神灵、自然)处于一种和谐状态。在北欧设计中,这种天人之和的表现便是人与自然的相协调。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北欧人希望能回归自然,成为自然的一分子,轻松随意、顺乎本性地居家度日。北欧设计所展示的是以其特有的方式所创造和升华的、潜藏于材料本身的、固有的美。这种尊重材质、尊重自然,以及与自然相融合的设计理念正是北欧设计的根本特征。

第8篇:欧美艺术范文

欧式家具是以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的家具风格为主要代表,延续了17世纪至19世纪欧洲皇室贵族家具的特点,讲究纯手工的裁切和雕刻,家具轮廓和转折部分由对称或有节奏感的曲线或曲面构成,并 装饰有镀金铜饰、仿皮等,家具结构简练,线条流畅,色彩富丽,艺术感强,给人的整体感觉是华贵优雅,十分庄重。从营造氛围的角度而言,欧式家具追求富丽恢弘的气势,强调理性的和谐宁静之感,在装饰上追求浪漫主义氛围。无论是奢华大气华美庄严的欧式古典家具,还是古典风范与现代风格相融合的欧式新古典家具,都以其细腻的工艺、优雅的线条、华美的气质在家具市场里占据重要位置。

武汉唐仁家居连锁自创立伊始,就以倡导欧式风情美家为宗旨,先后了“优品U舍”、“秀玫瑰”、“露依莎”、“皇家工艺”、“拉菲贵族”、“格伦迪”、“IMO”等多个欧式高端家具品牌,以多样不同的各具特色的欧式家具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

拉菲贵族

武汉唐仁家居连锁总经理唐志国称,之一拉斐贵族法欧新古典艺术家具是由香港金丽典国际家具集团荣誉出品,产品以法国浪漫主义的巴洛克风格为艺术表现形式,以其精美纤细的自由曲线,艺术上对称、均衡的规律,采用纯手工雕琢与手工描绘工艺,并在装饰曲线上与雕琢花艺处勾勒出代表着张扬贵气的金与代表低调奢华的银,使产品透露出典雅、贵气、浪漫与恢弘的气质。

而且,拉斐贵族产品家具用材极其考究,大多数产品与部件产用进口木材,工艺精细柔美,漆面饱满柔和,一款三色做法既增添了居家环境的现代个性与时尚,也彰显了主人非凡的个人品位。而雕刻花形栩栩如生,更完美地体现了家具的韵律美。设计师的巧夺天工,将拉斐贵族每一件产品打造成一件艺术品,似是家具,更胜家具。将艺术融入生活,是心灵的向往,更是智者的高尚。

露依莎

而另一强势品牌露依莎,其系列家具灵感来源于英国的乡村文化,展示了欧陆家居的精湛工艺,蕴藏着强大的震撼力。露依莎家具采用传统的手工雕刻艺术,注重实用与美感的和谐,朴实而略带些许贵族气息,让人在工作之余享受别样的田园生活……

第9篇:欧美艺术范文

欧式家具是以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的家具风格为主要代表,延续了17世纪至19世纪欧洲皇室贵族家具的特点,讲究纯手工的裁切和雕刻,家具轮廓和转折部分由对称或有节奏感的曲线或曲面构成,并装饰有镀金铜饰、仿皮等,家具结构简练,线条流畅,色彩富丽,艺术感强,给人的整体感觉是华贵优雅,十分庄重。从营造氛围的角度而言,欧式家具追求富丽恢弘的气势,强调理性的和谐宁静之感,在装饰上追求浪漫主义氛围。无论是奢华大气华美庄严的欧式古典家具,还是古典风范与现代风格相融合的欧式新古典家具,都以其细腻的工艺、优雅的线条、华美的气质在家具市场里占据重要位置。

武汉唐仁家居连锁自创立伊始,就以倡导欧式风情美家为宗旨,先后了“优品U舍”、“秀玫瑰”、“露依莎”、“皇家工艺”、“拉菲贵族”、“格伦迪”、“IMO”等多个欧式家具品牌,以多样不同的各具特色的欧式家具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

露依莎

露依莎系列家具灵感来源于英国的乡村文化,展示了欧陆家居的精湛工艺,蕴藏着强大的震撼力。露依莎家具采用传统的手工雕刻艺术,注重实用与美感的和谐,朴实而略带些许贵族气息,让人在工作之余享受别样的田园生活……极致考究的工艺、优良上乘的质料、功能卓越的配件与灵活实用的组配所营造的家居空间,让人感觉生活是一种享受、一种品味、一种追求。在精美墙纸的衬映下,色调的搭配彰显出高贵深邃的格调,也在无形之中成就了设计师刻意营造的艺术氛围,让生活更加精彩。

优品U舍

优品U舍源自浪漫之都巴黎,出身不凡,基因显贵,真正传承了法式家具经典浪漫的设计精髓,精湛手工、考究细节,处处彰显高尚情怀,同时又准确捕捉现代小资情调脉搏,秉持大器而不张扬、简约而不简单的品牌风格,让人动心、动魂。奉行“软实力至上”原则,公司整合法国、中国多名资深设计师和艺术家,形成无比可拟的研发设计能力;不定期在欧、美、日、韩等地采风、交流,以全球化眼光,引领现代家居时尚潮流;与时俱进,真正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对经典款式进行个性化改进,并适时推出富有市场竞争力的战略性品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