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员工分享心得体会范文

员工分享心得体会精选(九篇)

员工分享心得体会

第1篇:员工分享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体系构建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近年来出现并流行起来的会计和报告业务管理方式,其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实体的会计业务统一到一个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记账和报告,有效保证了会计记录和报告的规范、结构统一,而且由于不需要在每个公司和办事处都设会计部门或会计人员,节省了系统和人工成本。在我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以其高效率和低成本,越来越受到大型企业集团的青睐。特别对于业务同质化程度较高的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体系的建设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集团财务人员数量,提高企业集团的财务处理效率,促进企业财务人员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中去,不断提升财务对企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同时,由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加之其实施后的财务处理工作相对简单,对于企业是否适用财务共享服务体系,如何提升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人员的稳定性等,都是企业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因此,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体系,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财务核算模式,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一、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概述

传统的财务核算模式是基于会计主体假设搭建的企业会计管理框架,一般将企业分支机构作为会计主体,进行会计核算、报表编制等工作。在这种模式下,往往存在业务基本相同的共性财务机构重复建设,财务业务分散处理,会计记录和报告规范不统一等诸多问题,造成机构复杂,人员冗余,制约企业效率提升。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对企业业务流程全面梳理的基础上,将业务与信息系统结合到一起,实现随时随地报销和上传附件、集中审核费用报销单、批量生成凭证及结账、集中编制报表等功能,提高财务处理效率,进而实现企业成本效率集约发展。

二、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体系的优势

(一)提高企业财务处理效率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体系的构建是对企业所有财务处理流程的集中梳理,是对企业内部控制合理性与实施有效性的全面检验。通过梳理流程,将同质业务处理流程统一,并实现线上处理。网络化的系统平台,使得业务涉及人员在有处理终端的地方都可以上传业务单据,传输业务数据,同时,审核人员通过线上处理,减少了无纸化审核,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在财务核算方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实现了凭证的批量处理与生成,减少了传统模式下逐笔录入凭证的工作量,也大幅提升了会计处理的准确性,这些都有效提升了企业财务处理效率。

(二)降低财务核算人工成本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体系的建设将大部分财务处理活动线上化,由于信息系统的引入,解放了财务人员的手工核算劳动,同时财务人员集中操作,使得财务人员消耗大幅降低。在财务核算人工成本降低方面,一是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将业务涉及的财务会计处理集约化,使得人员数量减少,人工成本降低,二是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一般设立在发展较为缓慢的地区,如中西部地区,人工成本单价较低,这也使得企业的财务人员成本大幅降低。

(三)发挥财务决策支持作用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体系的建设,在提升企业会计处理效率的同时,使得财务人员可以腾挪出更多的时间,从事财务管理的工作,重新定位财务人员的作用。一方面,企业可以设置相对较多的财务管理岗位,定位财务管理的职能,促进其决策支持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通过信息化处理,快速处理企业经济活动事项,提供实时会计信息,更便于企业相关决策者掌握企业决策相关财务信息,帮助其作出较为正确的决策。

三、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体系的劣势

(一)制约财务人员对业务的了解程度

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体系下,财务人员相对精简,凭证审批工作将占据财务工作的大部分时间,由于财务人员主要集中于凭证单据的合规审核方面,对业务的了解相对较少,长此以往,可能造成财务脱离业务,不再与公司的销售人员直接接触,可能沦为辅助岗位。同时,由于其面对的仅仅是一堆冰冷的数字,这些数字往往无法确切表达企业目前所面临的各项财务状况,很多业务现象背后的实际情况难以通过财务分析表达出来。

(二)系统开发成本较高,加重企业负担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体系建设是企业的巨大变革,企业将面临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的成本极大提高。一是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需要与全国甚至世界建立网络与数据连接,信息系统平台开发与数据处理存储需要花费高昂的费用。二是为保障系统运营稳定和数据安全,需要指派专人负责设计财务共享中心的信息管理模式及提升信息系统管理功能,可能加重企业的成本负担。为了满足财务共享中心的需要,这些花费必然产生,由于费用巨大,将给企业造成严重的负担,更有甚者因为盲目推崇昂贵的国外大型信息系统而导致破产。

(三)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人员稳定性较低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使得财务人员的主要工作层次下移,大部分工作依赖系统直接完成,降低了财务人员工作的含金量,使得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员工可能变为弱势群体,人员流动率大幅度提高。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员工是否沦为弱势群体取决于企业集团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定位。在一些企业中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被定为与原财务部同一级别机构,则不会沦为弱势群体;而在另一部分企业被定位为原财务部下属机构,则很可能沦为弱势群体,造成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员工离职率较高。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往往是求职者的“离职陷阱”,应聘者进入该中心即意味着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离职。

四、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体系构建的主要做法

(一)注重体系构建前期调研准备工作

前期调研准备是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体系构建的基础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体系建设的成败。一是充分分析企业的实际情况,论证企业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必要性,作出正确决策。二是加强与已实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学习借鉴成功企业的经验教训,结合企业实际,加以改进。三是做好选址考察、系统规划、组织设置等体系建设基础工作,确保人员到位,同时结合选址于系统规划,对系统开发有初步的预算,权衡企业的负担能力。四是全面梳理企业各项业务制度流程,提出较为完整的系统需求,尽量减少系统开发阶段以及实施阶段的系统调整及变更工作。

(二)注重体系构建平台建设统筹工作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体系建设的核心工作是系统平台的建设。以较为成熟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平台来看,全面建设平台一般包括财务共享服务平台、费用报销系统、影像扫描系统、银企直联系统等若干平台系统的整合建设。财务共享服务平台是面向用户的界面,涵盖了用户需求实现的所有功能;费用报销系统根据企业制度及流程规定设置,并开通相应人员的部分权限;影像扫描系统实现相关单据的上传与下载管理,便于业务人员与财务人员使用;银企直联系统将平台与银行连接在一起,便于银行数据与企业信息的稽核,同时资金的实时划转也将提高财务处理的效率,使得系统功能更加完整,使用更加便捷。

(三)注重体系构建分步实施推广工作

第2篇:员工分享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知识共享;双因素激励理论;强化理论;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8.044

21世纪知识已经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如何将知识进行有效共享受到理论界和实用界的普遍关注。知识共享能将企业员工的个人知识转化为企业知识从而更好地进行知识创造,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如果组织内知识共享活动不能有效进行,个人知识就难以发展为组织知识,进而出现重复性的知识探索,增加企业成本。

很多国内外学者都围绕对知识共享活动展开了研究。成就感、工作责任、获得认可、晋升机会和工作挑战性等激励因素能够促进员工进行知识共享。组织中,如果成员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关心、关系融洽,成员会倾向于愿意将自己的知识与大家分享。组织内部的公平公正也会影响知识共享行为。内外生激励因素的研究指出,外生因素是行为发生后的物质激励与非物质激励,该因素与行为本身无关。内生因素则是员工进行行为时所感觉到的成就感与满足感,与外界诱因无关。外生激励会削减内生激励,产生“挤出效应”。有学者通过对组织承诺与知识共享行为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员工对组织的情感承诺与共享知识的意愿是正相关的。实际上,组织采取激励措施后,仍然可能存在着有激励无共享的现象。激励方式不当也会使员工榱嘶竦米橹的奖励而倾向于显性知识的共享而不共享隐性知识。因此,如何能使组织的激励能够有效地促进员工进行知识共享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结合双因素理论与强化理论,通过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为中介变量来讨论影响员工的知识共享行为的激励因素,刻画出组织激励影响知识共享的机制,进而在机制模型指导下提出促进员工知识共享的建议,同时也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1 理论背景

双因素激励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激励因素是以工作为中心的,即对工作本身是否满意,工作中个人是否有成就、是否有晋升机会等。保健因素则与工作的外部环境有关,属于保证工作完成的基本条件。工作满意度是员工个人对其工作各方面的总体评价。激励因素未得到满足时不会引起员工不满,满足时能够给员工带来满意感。保健因素未满足时会引起员工不满,但当保健因素在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后之,再进行改善也很难使员工感到满意。在知识共享情境中,激励因素是以知识共享活动为中心的,即知识共享能否为员工带来成就感、晋升机会、员工自身对于知识共享活动是否认同等。保健因素是与知识共享环境有关,即人际关系、薪酬等。

强化理论指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它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如果行为后果对个体有利或不利,这种行为在今后就可能重复出现或消失减少。组织可以通过影响员工行为后果对某种行为进行强化,从而修正个体的行为。通过强化的作用,使员工受到鼓励或惩罚,可以使管理者期望行为的发生概率增加。在知识共享情境中,管理者期望知识共享行为的发生,可以通过控制员工进行知识共享或不进行知识共享的鼓励或惩罚来促使员工进行知识共享活动。

2 相关变量分析

2.1 激励因素

结合双因素激励理论可以看出,激励因素可以提高员工工作满意度,使其具有积极的工作状态。同时,合理运用激励因素补偿员工共享知识丧失的收益,促进员工进行知识共享行为。

成就感表现为个体完成某项行为或正在完成某项行为时,从自我状态中感受到成功或者收获愉悦。希望通过与他人共享知识而获得同事和组织的尊重和认可,从而体验到成就感,或是对知识共享本身有兴趣的员工,往往有着自愿和同事分享知识的倾向。

他人尊重是指外界对个人的能力、成就以及社会地位所表现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个体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会对自己充满信心,对工作和生活充满热情,体验到自己的价值。组织的认同、同事的尊重与信赖能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使其意识到自己的独特作用与良好的人际关系,产生组织归属感,对工作充满热情,从而倾向于做出有利于组织发展的行为。

2.2 保健因素

由于隐性知识的共享主要依赖员工间的相互交流,所以员工间的人际关系在知识共享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作为保健因素代表因素之一的工作环境会涉及员工的工作情绪,也会影响员工的知识共享。

人际关系作为保健因素的代表因素在知识共享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企业内部中,员工与同事之间的关系会对员工是否进行知识共享以及共享程度产生深刻影响,个体往往会根据关系疏密决定是否共享和共享程度,并且知识共享行为有助于个体社会关系网络的构建和维护。较差的人际关系会影响员工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带来不满。良好的人际会消除不满,同时会增加员工之间的信任程度,影响员工的知识共享态度。

工作环境也会对员工在工作时的心情产生直接影响。恶劣的工作环境容易使员工产生焦虑感和工作疲倦感,不公正的政策与制度会使员工产生对组织的敌对情绪,对工作产生排斥。在知识共享情境中,组织知识共享硬件设施的缺乏会使员工工作满意度降低并减少知识共享行为。组织制度不完善会使员工共享知识之后得到的收益与共享程度不相称,会使员工感觉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激发员工的负面情绪。员工感受不到组织对其共享行为的支持,从而产生焦虑感。

2.3 工作满意度

工作满意度指组织成员对其工作或工作经历评估的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即组织成员所拥有的对其工作各方面的总体评价。员工满意度较高时,会有更加积极的工作态度,倾向于做出有利于他人的活动,也倾向于做出有利于组织的角色外行为,如进行组织倡导的知识共享。研究证明,工作满意度与员工的角色外行为显著相关。

2.4 组织承诺

组织承诺是员工对组织的一种态度,当员工认同组织时,组织承诺体现为员工对组织的积极评价和员工为组织的利益而工作的意向,来自于对上级,同事,工作环境及工作本身等因素的多次积极评价,会逐渐从表面层的工作满意度提高上升为组织承诺。

3 模型构建

依据上述理论,并对其进行整合提出模型。探究知识共享情境中哪些因素对工作满意度产生影响,组织激励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机制以及如何运用激励有效的影响员工行为。本文在回顾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双因素理论,强化理论以及现有的研究成果,提出以下整合模型,如图1所示。

3.1 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的作用分析

根据双因素激励理论可以看出,激励因素用以带来工作满意度,保健因素用来减少工作不满。在知识共享活动中,由于知识提供方向他人共享知识会丧失知识的垄断收益,会使员工拒绝共享知识。因此,组织需要对员工丧失的收益进行补偿,即通过激励的方法来促使员工进行知识共享行为。同时,组织应当重视保健因素的作用,防止引起员工的负面情绪致使员工活动与组织目标不一致的现象发生。

3.2 工作满意度与组织承诺

工作满意度是员工对组织及工作各个方面的态度,组织承诺相对来说是更加持久,是整体性的态度。工作满意度直接地随着工作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从工作满意度的易形成性以及不稳定性来分析,工作满意度是员工产生组织承诺的前因。实证研究证明,工作满意度对组织承诺存在着显著的正向作用。

3.3 组织承诺与知识共享

员工承诺水平越高,越认同组织目标与组织的政策,更加愿意为组织的目标而努力。因为知识共享活动能够促进组织的创新给组织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提高M织的绩效,组织内知识共享能促进组织整体知识水平的提高。因此,组织承诺水平高的员工,出于对组织目标,政策的认同感以及更高程度的责任心,更愿意积极的共享自己的知识,以提高组织整体的知识水平。

3.4 强化作用分析

正强化作用有两种作用机制,与双因素激励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机制一为某一行为如果会带来行为者的愉快或满足,如给予金钱、赞誉等,行为者就会倾向于重复该行为。机制二表示如果某一行为能减少或消除行为者的不或厌恶感,如减少噪音、拥挤等,行为者也会倾向于重复该行为。

正强化通过机制一作用于激励因素,在员工共享知识后,组织运用各种激励方法,例如荣誉,晋升等给予员工满意感与成就感,促使员工重复知识共享行为。通过机制二作用于保健因素,通过完善保健因素,例如提供完善的工作条件,减少员工可能产生的不快与厌恶的情绪。知识共享完成后,组织为员工改善工作条件、提供更多福利,使其重复知识共享行为。在本模型中,组织可以通过对强化物的控制来修正员工的行为使其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结合双因素激励理论,组织可以在员工进行知识共享活动后,鼓励员工之间更加和谐的同事关系,完善工作环境,培养员工之间更加互相尊敬的组织文化等使员工意识到进行知识共享活动可以得到更好的工作环境,减少员工因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差产生的不愉悦感,从而促使员工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环境来重复知识共享行为。给予员工更多的荣誉,更高的工作自由度来提高他的成就感,使其为了得到更多的成就感与尊重来重复知识共享行为。

4 结束语

本文从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出发,结合双因素激励理论、强化理论和其它理论成果,分析了双因素理论中成就感、他人尊重、人际关系、工作环境等这些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对知识共享活动的影响机制,创新性结合强化理论解释了上述因素对知识共享活动的直接与间接影响。基于模型机制,组织可以给予员工更多的成就感,如荣誉,鼓励等;培养组织中互相尊重的组织氛围;注重员工之间人际关系的发展,鼓励员工之间的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及时改善更新办公设备等方式来促使员工进行知识共享。同时,不仅要在员工进行知识共享前对其进行上述激励,还要在员工进行知识共享活动之后通过上述因素对其进行行为的强化修正。

参考文献

[1]Hendriks P.Why share knowledge?The influence of ICT on the motivation for knowledge sharing[J].Knowledge & Process Management,1999,6(2):91-100.

[2]Hansen M T.The Search-Transfer Problem:The Role of Weak Ties in Sharing Knowledge across Organization Subunit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9,44(1):82-85.

[3]Bartol K M,Srivastava A.Encouraging Knowledge Sharing:The Role of Organizational Reward Systems[J].Journal of Leadership & Organizational Studies,2002,9(1):64-76.

[4]金辉.内、外生激励因素与员工知识共享:挤出与挤入效应[J].管理科学,2013,26(3):31-44.

[5]孙道银,熊捷,荣昱等.员工组织承诺与知识共享意愿关系研究[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6,28(2):70-75.

[6]周三多.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7]霍甜,李敏.员工工作满意度、工作行为与组织承诺关系述评[J].经济与管理,2011,25(7):74-78.

第3篇:员工分享心得体会范文

一、财务共享中心在企业财务核算体系应用的优势

(一)降低企业的运作成本

传统的财务核算体系在处理内部财务检查、审计、监督等一些操作所消耗的管理成本比较高,而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下的会计核算体系将之前企业内部财务工作中的一些重复、简单、操作性比较强的事务进行集中处理,有效地减少集团内部财务管理层人员数量,降低管理成本,还能够提高财务工作人员对于财务结算的熟练度和业务流程的标准化和效率化,减少失误的发生,降低运作成本。尤其是对于薪资水平不高的地方企业来说,财务共享中心下财务核算系统的建设,能够显著地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并很大程度上降低运作成本。

(二)提升企业经营的管理效率

在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财务核算系统可以将集团总部的标准作业流程应用到各个分子公司当中,减少并标准化分子公司复杂的工作步骤和流程,让所有岗位的员工各司所职,充分发挥规模优势,有效提高各个业务流程的工作效率。由于在专业人员运用方面比较集中,集团总部更加容易提供相关方面的培训,节省了大量的培训费用;同时,有利于提高人员总体的专业知识,让服务变得更加标准化。

(三)支持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

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支持下,如果企业在其他地区建立分支机构或公司,这些分支机构或公司便能马上得到共享服务中心提供的财务核算服务项目,避免了集团财务部门需要对报表和数据进行整合的复杂过程。同时,企业的管理人员更加有时间和精力对企业的核心业务进行处理促进企业业务范围的拓展。共享服?罩行南碌牟莆窈怂闾逑的芄晃?企业业务部门的经营管理者以及高层领导者进行战略决策提供高质量的财务决策支持数据,确保企业的业务健康、有序进行,确保集团战略的落实。

二、现有财务共享模式下财务核算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核算体系的沟通渠道需要加强

一方面,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下,企业财务人员将适度脱离企业业务实际,导致财务人员不再与销售人员进行直接接触,仅仅是通过所面临的财务情况进行分析,无法与销售业绩实际情况相结合,或者说结合的力度不够;另一方面,虽然当前信息技术很发达,给企业的数据传输和信息传递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是它同样也可以通过网络传输渠道,给我们带来信息安全的问题。如果之前财务与业务人员之间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导致数据丢失,严重影响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二)财务核算体系的操作人员素质需要提高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整合了多个组织的财务工作,可能会涉及到很多层面。财务核算体系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工作内容是比较复杂的,对于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相对较高。专业岗位人员需要不断充实自身的专业技能,而管理岗位人员,需要在了解财务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管理协调能力,适应专业化、现代化的运营管理模式。

三、财务共享中心下企业财务核算体系的建设方案

(一)对财务核算体系的功能进行合理定位

为了充分发挥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对财务核算系统的支持作用,需要对服务中心体系进行科学定位。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主要功能分为一般性事务处理功能、决策支持性服务功能、专家咨询性服务功能。决策支持性功能主要是对财务结果分析及决策支持;专家咨询性功能主要是对企业情况进行法规审查、审计支持等服务。在实际的财务核算操作中,我们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对财务核算系统所要具备的功能进行合理定位。

(二)加强财务核算人员的专业素质

首先,企业应该招聘一些能够对财务系统中部分模块进行熟练的操作,并且具有一定会计经验的人员,保证其能够实现快速上岗,保障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下的财务核算体系的有效运作。此外,应该加强对企业现有员工的定期培训,使其全面了解财务共享下财务核算系统的管理流程、风险控制等要求,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责任感和团队意识,充分控制好财务核算系统的全过程。企业还可以开展一些活动,提高全员对工作的积极性,使得企业在有效解决人才流失的同时还能够构建起高水平的财务核算人员队伍,最终实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下的财务核算体系的规范化运作。

第4篇:员工分享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财务管理;共享服务;优劣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5-0157-01

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的巨变,企业财务管理体制作为其中的一份子,也在孕育着巨大变革。为实现真正的国际化,确保以最低成本在多个市场和经营领域保持统一、高效的管理机制,不少企业开始广泛关注和采用财务管理共享服务的新模式。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财务共享服务将不同会计主体和财务业务通过人员、技术和流程予以整合并共享,达到实现财务业务标准化和流程化。

一、企业财务管理共享服务的优势分析

在新经济时代,除技术创新之外,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亦是构成新经济的两个重要因素。财务共享服务这种模式,通过对流程的再造和标准化,使工作更为迅速和有序,大大减少了不增值的环节,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具体而言,财务管理共享模式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1 提高财务工作效率

财务管理共享通过集中规模把复杂的工作变得更简单、更标准,分工更细,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一方面,专业化分工使得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会计核算能力能有提升;另一方面,共享服务中心建立后,财务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有目的性的沟通,节省工作时间。此外,财务管理共享服务中心统一使用经整合的会计科目表,进一步规范会计科目的使用,保证会计报表内容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2 降低企业成本

财务管理共享服务使得业务操作标准化和流程化,企业对人员的学历、技能等要求有所降低,在很大程度上会降低企业的运作成本。另外,财务管理共享模式将同类业务集中处理,实现了规模经济效应,从而明显降低成本。

总体而言,在加强内部控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减少资金风险、提高报账全流程效率,节约报账成本以及提高员工满意度等方面,财务共享服务均表现出极大的优势。据统计,通过对50家世界500强企业的调查发现:共享服务的投资回报率平均为27%,员工人数可减少26%,成本平均下降了83%。

二、企业财务管理共享服务的劣势分析

作为一种新型管理模式,财务管理共享服务被我国企业广泛运用的时间并不长,实施过程中难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 财务管理共享服务存在财务核算风险

财务共享模式下,全集团所有的财务数据都集中在同一个共享平台之下,财务信息加大。原来每一个下级员工的失误都可在下级机构逐级解决,没解决造成的损失也只是下级机构的损失。而现在财务高度集中,下级机构的缺陷将会导致整个共

2 下级财务人员的控制力削弱

下级员工是最接近市场的,他们对企业相关项目的分析、控制采取市场规则。这种方法灵活、实时、准确。现在财务共享服务从宏观层面对企业财务进行控制,下级员工跟共享中心建立对接点。而下级人员在共享平台中管理权限受限,可能直接使得整个公司的控制力和应变力削弱。

三、企业财务管理共享服务模式的发展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虽然具有许多优势,但这种模式并不适合于所有的企业,其有效运行需要强大的信息系统、管理模式和员工素质作为技术支撑。

1 信息系统支撑。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下,远程财务流程需要建立强大的网络系统,需要强大的企业信息系统作为IT平台。在满足信息化的环境下,财务人员可以更好地使财务直接用于支持战略决策的增值分析,为公司战略发展提供及时正确的导向,根据市场快速调整业务策略、经营战术等。所以共享服务的模式是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管理变革,只有利用现代的IT技术,才能使企业集团的财务共享服务真正落到实处。

第5篇:员工分享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知识共享 障碍 人际情报网络 协调-紧密型 分散-松散型

〔分类号〕F270O

bstacles and Solution of Knowledge Sharing in Enterprise Human Intelligence Network

ZhaoChao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510275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y of strength ties, the paper discusses knowledge sharing in harmony-tight and scattered-loose type of human intellingence network, analyzes their priorities and barriesr and proposes some advices for knowedge sharing, such as to build the effective excitation, mutual benefit and trust, fine communicating channels in reality and virtual condition, so as to provide some help for effective knowledge sharing of enterprises. Finally, the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future study directions.

〔Keywords〕knowledge sharingobstaclehuman intelligence network harmony-tight scattered-loose

1引言

知识是形成组织智慧的关键因素,情报是应对市场竞争的重要武器。作为知识和情报的载体之一,人一直都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企业中的员工通常不是以个体形式单独开展情报工作,而是处于某种人际关系网络中,与其他网络成员进行交互,共同完成工作任务。此过程不可避免地要调用员工的知识。有效的知识共享大于个体知识独立运用效果的简单累加。然而,现实中企业知识共享的成效往往不尽如人意,如何克服诸多障碍,实现有效知识共享是企业知识创新及核心竞争力增强的关键问题。

2人际情报网络与知识共享障碍

人际网络是人与人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利用的关系网,是个体搜寻知识的主要途径[1],也是获取信息[2]、学习如何工作[3]、解决复杂问题[4]的重要方法。人际情报网络是应情报活动需要构建的一种人际网络,情报和知识通过其流通共享时,很可能衍生出新的情报、知识,实现原有资源的增值。

然而,现实中企业人际情报网络知识共享面临诸多障碍,共享难点视网络中“联系/人际关系”强弱程度的不同而有区别。如基于强联系的协调-紧密型人际情报网络冗余知识多,缺乏共享动力;基于弱联系的分散-松散型人际情报网络成员先备知识差异大,共享成本高等。前人对弱联系在求职思想[5-6]、公共信息[7]及技术建议[8]的传播扩散的优势的论证和认为强联系更具影响力、帮[9],是有用知识的重要源泉[10],等等,均强调单方的优势。但强弱联系的优势是彼此相对而言的,企业中两者并存,各自固有的缺点必定给知识共享带来障碍。本文将两者综合考虑,对基于强弱联系的不同类型企业人际情报网络中知识共享障碍进行探讨。

3企业人际情报网络成员先备知识状态

协调-紧密型和分散-松散型人际情报网络如图1所示,其中结点表示网络成员,连线表示成员间的联系。

图2对应两种网络中成员的先备知识状态(知识背景)。其中,圆表示网络成员的知识领域背景,圆心表示其掌握的核心知识,距离圆心越远的区域表示对知识的掌握和涉入程度越小。协调-紧密模式下,成员知识领域处于同一平面,交集很大,且核心知识均处于交集之中。分散-松散型模式下,成员知识领域处于空间中不同平面,交集很小,只存在于交线部分,成员B的核心知识坐落在A的知识领域内,但距A的核心知识较远,即B擅长的方面对于A来说较少涉入,反之亦然;A与C均是在各自涉入不深的领域知识上有交集;B与C的领域知识无交集。

上述两种网络中成员先备知识状态(同质或异质)是知识共享的主要障碍之一。例如在同质情况下,显性知识重复性高,隐性知识的增值和新知识生成需要成员更大的认知成本,提供方也不愿无偿共享;异质情况下,“隔行如隔山”,沟通理解本身就存在困难,等等。

4不同企业人际情报网络类型下知识共享障碍

4.1协调-紧密型

4.1.1知识共享的重点问题该模式多运用在部门内部,成员间联系密切,具有相似知识背景。加之有过较多合作经验,所以对彼此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及行动习惯比较了解,存在某种默契。以竞争情报部门为例,成员大多经过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培训,需要完成的工作具有高度一致性或前驱后继关系,部门成员需要共享数据库、历史数据分析结果等内部资源,通过紧密合作,对从不同渠道获取的情报进行分析、挖掘。由于彼此熟悉,为知识的相互理解和交流提供了良好氛围。但成员知识结构相似,通过相似的学习方法获取的可编码知识冗余度较高,而带有个人理解创新成分的隐性知识则含有较大的认知努力和时间成本。因此,在该网络模式下,隐性知识的共享障碍更应该要重点对待。

4.1.2知识共享的障碍分析隐性知识在客观转化和主观意愿上都存在较大困难。协调-紧密型网络中,成员联络频繁,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更为方便可行,成员先备知识同质性较高,相互理解更易实现,所以一定程度上可避开先将隐性知识编码化、书面化的困难。此时,知识共享的主要障碍在于成员的共享意愿。

知识共享意愿具有很强的主观性,网络成员是否愿意共享隐性知识很大程度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首先,隐性知识往往经过个人的理解加工,已上升到智慧层面,具有较高附加值,员工正是利用隐性知识维持个人优势,实现自身价值。所以当人们预知贡献出知识将使自己利益受损,并且很可能导致因接受知识而对自身地位构成替代性竞争威胁的人的出现时(比如师父担心知识被徒弟完全掌握而使自己丧失优势),人们更倾向于独占知识,抵制共享。其次,知识共享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若无相应补偿(尤其是在接受方花费大量时间却得到对自身利益提高没有帮助的重复性知识的情况下),人们也会抵制共享。

尽管协调-紧密型网络成员有较多合作经验和默契,但这仅为隐性知识共享提供了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合作关系背后同样存在竞争,员工个人理性依然会发挥作用,假设人们愿意接受知识,从博弈角度进行分析。员工作为博弈方都有两种行为:共享知识和不共享知识。若均不共享,相互封锁,那么个人的知识只处于低水平重复状态,双方不存在由知识交互带来的增值,假设收益为q;若一方获得另一方的知识而自身不提供知识,他将获得发展机会m,同时需要花费学习成本z;若双方均共享,则都会获得发展机会p,均需要花费学习成本z。得益矩阵如图3,并有如下关系:①m-z>p-z>q>q-m;②2(p-z)>m-z。

出于个人利益最大化考虑,某一次员工的知识共享很可能陷入"囚徒困境",导致帕雷托次优的纳什均衡,即均不共享知识。对于协调-紧密型网络,成员联系的紧密性及工作内容的同质性都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只对一次是否共享知识进行决策,而是要经常进行。那么员工间的博弈就不是上述一次静态博弈那么简单,至少是重复博弈。根据博弈论的思想,若进行有限重复博弈,个人对先期及后期的全部信息均了解,若公司没有规定对不共享者进行惩罚,那么他们均出于单方效用最大的考虑,在博弈各阶段依旧选择不共享,因为对于任意一方来说,不论对方共享与否,与共享相比采取不共享策略都相应的有(m-z)-(p-z)或q-(q-m)的相对增益,即获得m-p的增益或不会有m的机会损失,然而这使双方不仅达不到预期最大效用m-z,而且连较好效用p-z都无法达到。但如果博弈次数是无限多次,员工渐渐发现每次不共享都至少存在p-z-q的潜在损失,而双方共享可弥补该损失,某个员工可能首先选择暂时牺牲眼前利益,并通过采取措施促使另一方改变策略进行共享。但如果没有任何激励共享者或惩罚不共享者的措施或共享文化的影响下,这种期待员工自觉放弃短期利益,保持耐心和信心继续参与无限重复博弈是很难的。

上面是在员工乐于接受知识的假设条件下对共享意愿的分析。在实际情况中,并不是所有人都倾向于接受别人的知识。例如研发部门,员工可能更倾向于证明自己的能力而非“搭便车”,甚至对于知识提供者的知识不屑于接受。由于知识背景相似,员工会认为没有必要花费学习成本接受他认为重复的知识,他们未能意识到共享获得的发展机会p远大于学习成本z。而且长期的工作模式使员工形成某种习惯并对打破惯例的新知识产生排斥心理,阻碍共享。

4.2分散-松散型

4.2.1知识共享的重点问题该模式基于弱联系,适用于部门之间建立联系的情况。由于不同部门工作内容和侧重不同,网络成员不仅不具备相似的知识结构和背景,反而存在较大差异,如竞争情报部门与人事部门。不同于协调-紧密型,该网络成员之间的合作(指跨部门成员的合作)机会少,交流和互动不频繁,需要借助那些身在不同部门,但彼此之间存在直接联系的关键结点(员工)建立间接关系,知识共享渠道的曲折性会造成流通中的知识偏差、丢失、失真等,非正式交流场合下“口耳相传”更易导致“道听途说”。可见,该网络模式下有效知识共享的实现首先要克服沟通障碍,既包括客观上显性知识传播途径的障碍,还有主观上隐性知识理解的障碍。当然员工的主观意愿仍在考虑范围内。

4.2.2知识共享的障碍分析

该模式下知识共享成本较高:①物理实体和地理位置的限制给共享带来不便,因为不同于协调-紧密型,该模式中成员既不易共享书籍资料等知识资源,又少有面对面的交流机会,若要实现这两点首先需要突破物理实体的限制,或搭建专门的沟通平台,导致共享成本提高。②知识背景不同为知识表达和理解带来困难:一方面,知识提供者花费大量时间和脑力进行讲解,却发现结果“对牛弹琴”,付出的努力未达到理想效果甚至相距甚远,共享积极性受挫,拒绝继续提供知识;另一方面,知识接受者面对自己较少涉及的领域知识,吸收起来较为困难,且无法在短期之内意识到这些知识的重要性,产生轻视心理,比如情报从业人员希望向其他部门员工传授相关知识和经验,以求提高全员情报意识,但接受方认为这些知识对于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并无帮助,情报工作由专门的情报从业人员负责即可,学习这些与自身工作内容无关的知识不仅没有必要反而加重学习负担,心理上和行为上抵制知识共享。

由于部门内部的关系是基于强联系的,员工已适应内部友好的合作氛围或工作模式,与其他部门员工打交道时需要“入乡随俗”,而当员工迫使自己以外来者的身份去适应新的环境和工作模式时,很可能由于不习惯带来不快及合作上的挫折感,不利于知识的交流和共享。反之,某个部门对接纳其他部门员工的介入也需要一段适应期,而该员工很可能仅是短期或临时介入,介入时间小于双方的自然磨合期,在此期间,该部门会认为没有必要花费精力将知识分享给这个与本部门联系较弱的员工,或在短期内通过高强度的互动和交流同他发展强联系。

部门内部的某些知识对于本部门在企业中地位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为维护本部门利益而不愿与其他部门共享知识,这又将陷入以部门为单位博弈方的“囚徒困境”。无论是一次博弈还是有限重复博弈的各阶段,博弈方均在追求单方效用最大,况且跨部门合作发生的频率远低于部门内部,一定程度限制了可以达到帕雷托改进效果的无限重复博弈的发生,导致(不共享,不共享)成为唯一的纳什均衡解。

5建议

5.1有效的激励机制

针对员工出于个人利益不愿共享知识的情况,尽管无限重复博弈可能起到改善作用,但更为实际快速的方法是引入有效的激励机制,尽量降低学习成本z,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m和p。企业既可以从反面对知识独占行为进行压制,增加不共享者的机会成本,抬高这种自私行为的门槛;也可从正面补偿知识提供方的损失,回报其知识贡献,使其认识到提供知识比独占知识对自己更为有利,增强共享意愿。同时,利用网络中的人际关系可以使知识提供者对知识独占者施加影响,激励其共享知识。这种影响可以是主动的即知识提供者通过交流进行说服,也可以是被动的即让知识独占者看到提供知识获得收益的实例,进而自觉效仿。

企业可以在制定限制知识独占行为的规定的基础上,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进行激励。物质激励可以是薪酬、福利,也可让员工持有公司股票,使其个人利益直接与公司股价挂钩,而他在受知识共享程度影响下的工作表现又会关系到公司的股价,这样员工个人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密切相关,有助于激励知识共享行为。精神激励可以通过评优、表彰、树立榜样给员工带来精神上的荣誉感、成就感、认同感。

具体可以对知识贡献者从其提供知识起到工作任务完成,直至最终对部门甚至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全程记录,只要其提供的知识在整个过程的任意阶段做出了贡献,都应对其进行奖励。而且对那些对其他员工参与知识共享有发动作用并取得效果的员工也应褒奖。同时,该全程记录也可以用来观察知识独占者的行为,并根据规定进行批评或惩罚。

5.2互惠和信任

知识共享很大程度上是员工自发的行为,很难设立完善的衡量标准,相应地运用激励时也会遇到困难。若某次激励没做到位,未能很好补偿知识提供者的损失或者让知识独占者“钻空子”,就会打消前者继续参与知识共享的积极性,其不满情绪也会波及周围同事,导致大家将其视为“前车之鉴”,陷入不共享的恶性循环。因此,促进知识共享不仅需要“事后激励”,更要注重共享过程本身,即互惠。每位员工均提供知识则可以消除最基本的不平衡心理,知识提供者同时又作为接受者,知识的损失得到知识的补偿,使成员在无限重复博弈中重视知识的增加胜过追求单方效用最大或短期不共享的“保本心理”,利于知识共享良性循环的实现。

互惠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彼此的信任。研究表明当信任存在时,人们更愿提供有用的知识[11],也更愿听取和吸收他人的知识[12]。一些学者认为强联系更易使个体之间产生信任[13]。这是可以理解的,长期合作与共事有可能发展出基于了解、认同和情感等方面的信任,而且强联系本身从某种程度上讲就表现出联系主体的信任关系。但强联系与信任之间并无必然联系,例如员工可能并非自愿而是被迫指定一起参与某项工作,虽然工作将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但这种联系并不能与信任挂钩。而对于弱联系,也不一定因为联络频度低,沟通次数少,知识背景差异就导致信任的降低(虽然这种情况确实存在)。相反,有时人们更倾向于信任他们并不很了解的人。研究发现那些之前没有合作过的临时工作小组反而能迅速发展出信任关系[14]。这也可以理解,当员工联系过于紧密,面对同质的工作,更易产生竞争和利益冲突,而且由于过于了解,就更加有所顾及和保留,更倾向于保护自己的隐性知识。

因此,对于协调-紧密型和分散-松散型网络要分别根据其特点,充分利用利于知识共享的因素,避免上面提到的弊端,发展员工之间的信任关系。对于前者存在利益冲突的情况,结合激励机制,保证激励公开、透明、有效,发展员工基于制度的信任,消除后顾之忧,使员工在无限重复博弈中更加有耐心、信心选择知识共享。在此基础上,利用该类型网络成员彼此熟悉的特点,提倡团队建设,发展基于声誉、了解和认同的信任,促进知识共享。对于后者要充分利用跨部门成员之间竞争较小且不明显的特点,发展信任关系。当然,如果涉及到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时,同样需要结合有效激励措施为发展信任关系做好铺垫,企业文化的影响也必不可少。

5.3良好的沟通交流

在知识共享主观意愿障碍得以克服的基础上,要保证知识共享的具体实现过程更为有效,良好的沟通交流必不可少。分散-松散型网络中共享双方因知识结构、理解差异等阻碍共享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沟通可以通过正式的渠道,如座谈会、讲座、培训等,也可以利用非正式渠道如电子邮件、BBS讨论区、留言板、周末旅游、小型聚会等,还可以适当开展一些团体合作的游戏或比赛,打乱部门界限,由不同部门的员工任意组队参与比赛等。在具体的工作中,以竞争情报部门为例,可以在各部门设立情报工作人员,该人员既熟悉所在部门的工作流程,又掌握情报工作的知识与技巧,将不同类型的工作有机联系在一起,成为知识传递的桥梁和枢纽,有助于缓解知识背景差异带来的共享障碍。例如,国内某IT企业购买Lotus Notes软件作为内部网络平台,员工可以随时接收通知、消息,还可利用休息时间聊天,负责情报工作的决策支持部门利用这一平台将行业新闻、市场走势以及细致分析出的情报主动推送到各个部门,使公司员工能够及时、实时地共享知识。

除上述现实中具体的沟通外,还可利用人际关系网络软件建立虚拟网络关系视图,对网络结点(员工)、联系及强度进行直观的可视化描述。可以引入面向对象的思想将网络成员(结点)定义为结点类,每个成员即为该类的一个对象(实例),类定义见表1。联系可以用人际关系地图来显示,地图中结点间有向线段的方向及是否双向可以用来描述知识流动和共享的情况。对于需要共享知识的结点可以先在地图中做出标识,由系统控制自动生成共享空间或直接对各自的资源进行互换,若保密级别要求较高,可利用RBAC(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等方法为其设定某种权限,开通专门的网络沟通渠道,提供安全畅通的虚拟共享环境。

6结语

有效的知识共享有助于知识创新及竞争情报工作的顺利开展,进而提升企业竞争优势。企业中分别基于强弱联系概念的协调-紧密型和分散-松散型人际情报网络中知识共享存在不同障碍。实现知识共享就应有针对性地趋利避害,采取的解决方案也应对症下药,选择效果最佳的措施,同时辅以其他方法。比如协调-紧密模式下共享隐性知识时,员工可能更倾向于心理平衡和互惠,此时重点要致力于发展员工之间的信任关系,同时采用激励作为辅助方案。

未来研究可以就如何实现两种网络模式知识共享的优势互补进行讨论。例如利用协调-紧密型人际关系网络中的强联系开拓新关系,建立分散-松散型人际关系网络,在不断试探性接触中使弱联系中的主体逐步加深了解,促使资源交换和知识共享。也可就如何发展两种网络模式下的信任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王越. 组织内社会网络的知识传导及成本. 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04,22(4):74-77.

[2]Burt R. Structural hole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13-34,45-49.

[3]Lave, J,Wenger E.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pheral particip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4]Hutchins, E. Organizing work by adaptation. Organization Science,1991(2):14-29.

[5]Granovetter, M.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 network theory revisited. Sociological Theory,1983(1):201-233.

[6]Rogers, E.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New York:Free Press, 1995:5-7,17-27.

[7]Uzzi, B, Lancaster R. Relational embedded ness and learning: The case of bank loan managers and their clients. Management Science, 2003,49(4):383-399.

[8]Constant, D, Sproull L, Kiesler S. The kindness of strangers: The usefulness of electronic weak ties for technical advice. Organization Science,1996,7(2):119-135.

[9]Krackhardt, D. The strength of strong ties: The importance of philos in organizations.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2:216-239.

[10]Ghoshal, S, Korine H, Szulanski G. Interunit communication 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Management Science, 1994,40(1):96-110.

[11]Andrews, K M, Delahay B L. Influences on knowledge pr0ocesses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The psychosocial pilter. The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0,37(6):797-810.

[12]Mayer R C, Davis J H, Schoorman F D. An integration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trus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5,20(3):709-734.

第6篇:员工分享心得体会范文

一、知识共享的概念界定

Bostrom(1989)认为有效的知识共享是团体间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互相理解与尊重。Huber(1991)则将这种互相的理解与尊重演化到了组织内单位与单位之间。Tan与Margaret(1994)将这种相互间的理解应用到信息系统设计时系统分析师与使用者的互动上,他们认为这种理解强调了双方共享知识的必要,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它也是一种交换。

Hendriks(1999)则指出知识共享是一种沟通的过程,他认为知识不像商品可以自由地传递,当一个人向别人学习东西共享知识的时候,自己也必须有一个知识重构行为。因此,知识共享涉及到两个主体:知识的拥有方与知识的需求方,知识的拥有方以演讲、写作或其他行为等形式提供知识,而知识的获取方则必须觉察知识的这种表达,并以模仿、倾听或阅读等方式来认同、理解这些知识。Jim Botkin(2000)认为知识共享是网络管理模式的核心所在,共享知识简而言之就是沟通;但为了达到沟通的目的,两者间必须有联系;因此,知识共享就是人与人间的联系与沟通。他同时指出,这种联系与沟通有不同的程度和规模,如个体、工作小组、企业等。Eriksson&Diekson(2000)在研究知识共享时,也认为组织应该创造一种知识共享的环境。

Nancy(2000)则提出另一种观点,他认为共享就是使人“知晓”,将知识分给他人,与对方共有这种知识,它的极至是整个组织都会“知晓”此知识。Senge(1997)认为,知识共享与信息共享有所不同,知识共享不仅仅是一方将信息传给另一方,还包含愿意帮助另一方了解信息的内涵并从中学习,进而转化为另一方的信息内容,并发展个体新的行动能力。

Davenport & Prusak(1998)将知识共享过程看作是企业内部的知识参与知识市场的过程,正如其它商品与服务,知识市场也有买方、卖方,市场的参与者都相信可以自此获得好处。虽然知识共享与市场交易过程类似,但其中还是有差异的。然而,Nonaka认为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通过社会化、外化、综合化、内化这四个互动过程,使得成员间的知识得以共享并间接促成了成员与组织彼此共享知识。

二、知识共享的因素分析

1.知识共享态度的影响因素分析。知识共享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人际关系,解释这种社会人际关系的两个主要的理论是经济交易理论和社会交易理论。经济交易理论认为每个人的行为都是理性的自利行为,只有收益大于成本的时候行为才会发生。因此对于知识共享来说,如果员工认为知识共享将给他们带来如薪酬福利、晋升、培训机会等的外在收益的话,他们对知识共享的态度将更加积极,这也是许多研究者不停的强调知识管理激励系统的原因。经济交易理论关注外在报酬,社会交易理论关注内在报酬。社会交易与经济交易的不同之处在于社会交易包含了一些不可言语的职责。与经济商品相比,社会交易中的好处难以根据某种交换媒介给出一个准确的价格,并且其回报的性质也难以确定;因此,社会交易容易造成一个人的责任、感激或者信任之情。所以,对于知识共享来说,由社会交换带来的外在和内在利益都应该作为影响知识共享态度的因素来考虑,如果员工认为通过提供知识可以改善与其他员工的关系的话,他们对知识共享的态度就可能积极一些。

2.知识共享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分析。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达成特定工作自我能力的一种判断,也就是对有关自我能力信息的权衡、整合和评估。影响知识共享自我效能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是:知识共享的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当前的身心状态等。对知识共享来说,由社会学习理论的三因素模型可知,知识共享的经验主要是指以往共享知识的绩效对自我效能的影响;成功或积极的知识共享经历是提高自我效能最重要、最基本的途径,而反复失败或消极的经历容易降低知识共享效能;另外,不同的人受个体知识共享行为结果的影响程度也不一样;对于高自我效能的人来说,偶然的失败不会影响他对知识共享能力的判断,而更可能从环境、努力程度或策略方面寻找原因;同时这样的思维方式又能激发个体通过加倍的努力克服知识共享的困难以取得成功,进而保持和提高其自我效能。知识共享的替代性经验主要与环境有关,指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知识共享行为而产生的自我效能。言语劝说的使用也很广泛,是鼓励时常用的手段,它可以极大激发知识共享的热情,在知识共享技能发展的早期阶段特别有用。但它的价值取决于它是否切合实际;缺乏事实基础的言语劝说对自我效能影响不大,在直接或替代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劝说效果会更好;当然负面的语言如批评、指责、甚至讽刺挖苦都会对知识共享产生消极的影响。此外,身心状态也会影响效能,如焦虑、紧张、疲劳时,可能会低估自己的能力;情景的可控制性,不同环境人们可获知的信息是不一样的,个体对某些环境更难适用和控制。当个体进入陌生而又易引起焦虑的情景时,自我效能的水平和强度会下降;这也是知识共享更易在两个熟悉的人身上发生的。

三、知识共享的实现路径

1.改善知识共享态度。(1)利用外在报酬驱动知识共享。第一,制定相应的补偿制度,使补偿额度高于垄断利益;如,将每位员工为企业知识平台提供知识元素的数量或解答他人提出问题的次数与知识共享的程度与绩效挂钩,对员工知识共享给予各方面的补偿,从而充分调动员工的共享热情。第二,企业也可采用补贴个人投资支出的方式,鼓励隐性知识的共享。补贴额以创新投资额为准。这样,员工个人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得到不同的新知识激励,从个人兴趣出发研究新的知识,然后可以从企业获得成本补偿,避免了知识垄断。企业既鼓励了员工个人的创新投资,又保证了知识的共享。第三,除了有形的薪资、奖金及红利外,还有公告知识文件排名,予以表扬;员工技术突破,予以升迁或调薪等。第四,设立建议制度,举办知识共享竞赛。建议制度奖励集体或个人的思想贡献,以改进生产或工作过程。(2)利用内在报酬促进知识共享。在工作设计上给有自我成长动力的人多一些自我挑战的机会;在工作团队的设计上,减少工作上的独立作业,增加合作讨论部分以制造团队互相了解、彼此分担的氛围,使利他特质充分发挥作用;除此之外,激发员工的成就感、荣誉感,提高员工沟通和共享知识的意愿。实现知识全程追踪制;知识全程追踪,是将知识提供者的姓名永久性的附在其所提供的知识记录上,并通过相应的技术支持使该提供者能够了解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如何利用其所提供的知识,从而增强知识提供者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同时能使该项知识的利用者与提供者之间保持密切的联系,激发利用者对提供者的尊重,并通过双方的相互交流和探讨进一步的创造新的知识或新的应用。在绩效评估方面,引入个人的成长发展、工作自主性、工作成就感等较为无形的指标。将团队绩效与员工创新精神放入个人绩效成果之中,并通过成员间的相互评比,引导成员产生知识共享行为。

第7篇:员工分享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现代化企业;财务共享服务;构建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以及集团企业的出现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也逐渐改变,企业的财务职能也发生变化,企业的经营管理需要及时、真实的信息,并保证财务信息的共享,这种情况下财务共享服务出现。财务共享服务已经在我国有了一段时间的发展,想要实现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构建,从而实现企业的集约化发展。财务共享服务是一种新的财务管理方式,能够使企业的运营成本得到降低,促进企业控制力以及竞争力的稳步提升,并且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

一、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概述分析

1.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含义及内容

共享服务模式是从各个业务单元中将内部的非核心业务分离出来,将其集中到新的能够实现计费服务半自主业务单元[1],减少成本支出,促进效率以及服务质量的提升。财务共享服务就是利用网络技术,对财务业务流程进行标准化、流程化的再造,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集中处理,减少企业成本,促进服务质量的提升,使客户更加满意,这是一种创新性的企业核心业务的管理模式。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新的财务管理方式,以客户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与企业内部以及外部签订服务水平协议,以市场价进行费用收取[2],从而提供专业化的共享服务。能够将分散的业务整合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实现集中处理,从而使企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核心业务中,保证资源整合,减少成本,促进服务水平的提升。

2.财务共享服务的模式

要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需要先解决模式问题,也就是使用各种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当前可以将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分为基本模式、市场模式、高级市场模式以及独立经营模式4种[3]。基本模式是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最为基础的形式,将企业各单元的日常基础业务进行整合,实现规模经济,减少成本,促进流程更加标准化。在财务业务活动中,需要处理应付账款、工资支付等业务,这一环节中构建共享服务中心主要注意地址、人员以及工作标准等。市场模式是高于基本模式一种管理模式,不仅要对日常的业务进行合并,还需要主动向市场提供一些增殖性的业务[4],使控制与服务职能相分离,共享服务中心利用服务收费对成本进行抵偿,从而减少成本支出,强化服务水平。高级市场模式在国外大型集团以及跨国公司中使用比较普遍,这种模式下,客户的自更大,可以选择自己满意的共享服务机构,并且收费逐步实现市场化,能够在满足企业内部需要的同时提供外部服务。这种模式能够更好地引入竞争,使客户获得更好的服务选择。共享服务中心是独立的经济实体,能够依靠自己的专业技能、知识技术等,以服务提供者的身份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实现自负盈亏。还可以对产品以及服务进行升级,获得更多的新客户,使企业进一步发展。我国中,这种模式的跨国公司比较少。

二、现代化企业财务共享服务构建的必要性

企业中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能够实现成本的降低,主要有人力以及其他费用等。对财务事项进行集中性的处理之后,原有的分支机构中的财务管理人员数量会有所降低,共享服务中心的操作管理人数会少于原有分支机构中的总人数,能够很直接的减少人力成本。企业发展中,管理层都希望尽量不增加或者是少增加成本。通过这种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也能够促进管理质量的提升,实现管理目标。共享服务中心利用集中核算与支付的方式简化账务工作,保证分工更加明确,促进工作效率以及效果的提升。在财务共享服务下,账务能够被分成几块,每一块都有不同的岗位划分,每个岗位可以处于一定数量的工作,对财务共享服务人员的素质水平要求也会降低,很多优秀的财务人员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分析和决策企业财务发展。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能够对企业财务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保证企业信息的科学准确。共享服务中心能够获得更多财务核算之外需要的信息,从业务报销的前端开始,利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对企业员工以及客户信息进行查询,获得更多更价值的信息,从这些信息中获得创造性的价值因素,使决策更加科学。此外,还能够促进会计科目的规范以及标准化,共享服务后,能够对企业的会计科目进行统一管理,会计科目的变化需要经过逐层的审核,保证报表内容的可比性,财务人员能够通过企业资源计划平台了解企业信息[5]。

此外,现代化企业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也能够满足市场竞争的实际需要。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日渐网络化,企业的会计核算以及控制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共享服务的模式能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促进运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实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能够转变以往财务人员的工作方式,财务人员不在于业务人员直接联系,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人员只是面对业务,这种情况下的现象就会减少,财务部门能够利用共享服务平台对企业的业务以及历史进行查询,能够及时发现财务处理过程中的问题。并且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人员不再是分支机构管理,直接由总部管辖[6],在处理业务时能够更加客观、独立。

三、现代化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构建设计

财务共享的价值与意义并不只是简单的操作,以及财务信息质量的提升。财务共享需要至于财务转型的框架内,为其提供大量的数据、组织以及人力资源保障,通过财务的转型实现管理的转型,最终促进经营发展的转型。通过财务公告向实现财务管理的创新与变革,有机结合财务共享、全面预算、运营数据等工作,保证决策、会计核算以及财务管理更加高效、协调,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的发展与创新,满足现代化企业的精细化发展需要。

1.总体框架设计

在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下,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设立在集团总公司财务部之中,对母公司以及子公司的会计核算以及审核进行统一管理,促进整个集团会计一级核算。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对总部以及各个子公司的会计核算、资金收付以及相关的审核工作。子公司的财务部门不会再对账务以及资金等进行管理,总公司财务部门管理和考核财务共享中心以及子公司的财务部门[7],从而使总公司以及各个子公司的财务部门能够将更多的资源以及精力投入到业务以及决策中。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整体设计图如下: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总公司与子公司的财务框架是保持不变的,但是在核算、管理等方面会适当的分离,促进管理水平以及效率的提升。在总公司的计财部设立财务共享中心,对基本的会计业务进行统一的核算,使得其工作量大量增加,但是对于子公司而言,能够促进其财务的转型,保证运行以及业务响应能力的提升。

2.组织结构设立

在拥有企业总部、区域管理总部以及营业部的组织结构中,财务共享中心一般建设在总部,在区域设立财务共享中心的派出机构,取消营业部的财务组织。将电子化远程报账系统设立在企业总部,集中审核办理区域总部的财务事项、会计处理以及资金支付等,实现会计凭证以及报表的自动化生成,使企业的会计核算以及经营管理需要得到满足。区域管理总部要在报销财务审批的前提下,由专人利用财务系统将报销单据上传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由其集中审核,保证后续工作的科学推进。按照上述的分工,区域总部以及营业部的工作内容会发生变化,如果没有事先对这一问题进行明确,共享服务过程中就容易出现责权混乱的现象,使得共享服务质量得以提升。在共享服务组织机构的构建过程中,需要对人员以及职能进行充分的划分,共享服务人员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业务知识,还需要有很多综合管理知识。

3.对标准化流程进行改造

共享服务中,流程的共享是其核心内容,现代企业要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需要进行科学的发现、评估、实施以及运营,保证流程的持续化发展,促进流程设计的科学合理。企业要促进流程运行效果的提升,满足客户需要,就需要对现有的财务业务流程进行分析,保证实现科学、标准化的流程,促进现代化企业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服务流程的具体流程如下。

4.构建信息系统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构建以财务信息化平台作为基础和前提,能够使会计信息实现安全的传送,客户能够通过共享服务中心的信息平台获得共享服务。信息技术会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形式产生影响,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平台能够保证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顺利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信息化平台能够实现多节点资源的共享,为客户提供财务业务的支持,信息系统的设计需要考虑系统的兼容与安全性。平台架构上,平台由四部分组成,分别为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网络报销系统、影像扫描系统、网上支付和银企互联系统[8]。

5.建立绩效评价体系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绩效评价体系建设需要同时考虑成本、效率、质量、满意度等各个方面,共享中心绩效评价体系要从宏观上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发展以及价值创造进行把握,并从微观上对这些因素进行分解。当前比较常见的评价方法有以平衡计分卡为代表的企业绩效评价方法,以六西格玛为代表的过程改进方法,以及用于约定和客户之间绩效关系的服务水平协议[9]。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明确对象,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与员工作为绩效评价的重要对象。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利用生命周期理论可以分为初创、成长以及成熟期。初创期,就要集中精力减少成本,提高效率。成长期要注重组织效益的实现,关注员工与客户。进入成熟期,重点工作应转移到企业的运营、员工的长远发展以及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上。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绩效管理体系还有信息技术、激励措施以及沟通机制等作保障。总而言之,绩效管理体系需要促进个人、部门以及组织的绩效持续提升,将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相结合,实现个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实现多赢。

四、结束语

企业的财务共享服务就是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放大,对财务业务进行集中性的处理,从而使企业集团对子公司的财务管理力度得到提升,减少人为因素对财务数据的影响,利用技术手段对繁杂的会计核算进行规范操作与管理,减少财务人员的工作量,使其有更多精力和时间去从事更加高端的工作。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财务工作需要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实现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升级,使财务人员更好的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黄庆华,杜舟,段万春,等.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探究[J].经济问题,2014,(7):108-112.

[2]李军.大型钢铁企业构建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研究[J].冶金财会,2013,(1):14-17.

[3]蒋旻.对企业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探讨[J].时代金融,2013,(6):31,51.

[4]叶慧良.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提高财务控制力——基于A公司建设实施FSSC的分析[J].财会实务,2010,(5):30-32.

[5]骆克军,何炎兰,林昕.推进财务共享服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基于中国电信广西公司的管理实践[J].经济研究导刊,2013,(26):214-215.

[6]李少武,毕强,彭飞.浅析财务共享模式下内部控制相关体系的构建——以中国电信广东分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为例[J].财务与会计,2012,(1):32-34.

[7]李国杰,程学旗.大数据研究:未来科技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领域——大数据的研究现状与科学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4,(6):647-657.

[8]张庆龙,董皓,田春红.有效实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绩效管理[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2,(7):48-52.

第8篇:员工分享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财务共享;优势;问题;策略

一、共享服务中心的优势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以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基础,把集团内部数量多,会计核算重复的作业都集中到财务共享中心这个平台,实现高层次的财务管理模式,最终为客户提供低成本、高效率、流程化、标准化的服务。其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和质量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将集团内部服务工作流程标准化,为各种数据的统一和管理提供了平台,将各个单位的后台功能集中在一起,各单位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可以相互交流,从而使集团内复杂的工作变得标准而又简便,分工更加细致。在这种模式下,信息资源集中调度和共享,既控制了风险,又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集团公司各分子公司财务人员也可以让原来繁忙的工作变的得心应手,同时集团公司也能得到准确可信赖实时动态的财务数据。

2.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成本的不断降低是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立的重要驱动因素。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随着业务量的不断增长,在不增加工作人员的情况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成本降低的优势会进一步的凸显。原来集团下属分子公司需要多人完成的业务,在共享服务中心模式下只需少量人员完成,大大降低人工成本。另外,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对操作人员的要求相对较低,也使得薪酬成本大量减少,进而提高了经济效益。

3.增强企业竞争力

有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后,企业在开拓新领域时解除了后顾之忧。在新模式下,财务人员的角色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变,由原来的繁忙的财务工作转变为更多的决策支持,更加突出了财务人员的贡献和价值。另外,新模式下集团公司有了统一的业务标准和财务口径,获取的财务数据质量高,真实性强,财务数据在经营管理领域发挥着前所未有的功能,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二、企业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服务职能得不到有效发挥

首先,对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职能的界定不清晰,导致其职能混乱,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名称带有“服务”二字,应该发挥服务职能,服务于业务,从属于服务部门,但很多下属的分子公司看来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管理部门,有些公司的财务部门和共享服务中心合署办公,更会让人理解成服务中心就是管理部门。这种理解使得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自身职能的界定也存在问题,有无所适从的感觉,子分公司对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管理和服务存在较大的争议。另外,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以企业信息化建设为基础的,需要企业信息部门的大力配合,有些共性的工作很难分清该由信息部门来做还是服务中心来做,部门与部门之间有壁垒,协调出现问题。

2.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不合理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构建时需要对企业的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和再造,但由于不同企业的业务特点和组织框架不尽相同,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模式,都是要不断探索和磨合,即便是起初设置的较为合理,也会随着战略目标,新业务的开展而有所变化。当前,我国很多企业在组织架构和规章制度上执行不严,职能和流程存在部分重复,标准化程度不高,部门之间协调和共享机制不健全,这些都会影响到财务共享中心的构建。还有一些企业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营过程中对业务和流程的管理缺乏正确的认识,流程管理人员和基层业务人员沟通不充分,基层人员无法有效参与到方案优化,流程管理人员单打独斗,大大影响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作用的发挥。

3.财务共享服务人员管理和培养不力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构建的过程和运营过程中,相关人员的素质和人员管理始终是重要课题。由于涉及范围广,特别是有些财务人员的切身利益会受到影响,在构建和运营中又遇到一些阻力。困难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后,业务流程相对简化和标准化,所需要的岗位减少,很多人员面临着部门分流和安置问题,触动了部分人员的利益,造成变革的阻力。二是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基层岗位的人员,由于流程化,标准化的长期机械的工作,会使其担心业务能力的退化,晋升通道的不顺畅,基层工作待遇不高等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甚至跳槽现象发生,造成基层工作人员的不稳定。

三、企业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策略

1.领导积极参与,营造共享服务文化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构建涉及到不同部门和组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需要改变原有的流程、组织框架、组织人员的变动,组织的革都会影响到不同部门的利益,因此,在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时要得到公司管理层的支持,管理层的支持和推动是顺利进行构建的基本保证。首先要加大宣传的力度,让财务人员和员工都认识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优势和对企业价值的积极影响,消除部门员工的质疑,可以带部分员工到其他企业实地考察成熟企业的做法,真正了解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作用。其次,营造共享服务文化,将其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来建设,由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构建和运用耗时长,投入多,不形成强有力的文化很难顺利推进。再次建立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员工参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运营中,对有贡献的员工进行奖励和表彰,使员工在变革中得到实惠。

2.加强专业人员培训,提高专业胜任能力

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构建初期以及后续的运营中,专业人才始终是关键因素。由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涉及到大数据,信息化等高新技术,对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系统的掌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等专业知识,还需要沟通协调,逻辑分析,项目管理等实践经验。在人才的招聘和培训上,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在选聘核心成员时坚持内部人员、同行业人员优先,外部适当的原则,综合考虑专业知识,实践经验,沟通能力等因素。二是制定长期的财务人员队伍建设规划,形成培训长效机制,让既懂财务、业务流程,又懂信息系统的人员参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并不断加强这类人员培养。

3.规范制度流程,建立组织保障体系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不仅涉及到财务部门的整合,也涉及其他部门和职能的重组和整合,是将原来相对孤立,分散在不同层级的组织和职能再造成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实现财务的集中处理,实现统一提供财务分析报告,统一口径进行业绩管理和评价,统一制定财务战略等。由于涉及不同的组织和部门,因此,在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时要制定规范统一的财务作业标准和制度,建立相关的组织保障部门,保证相关组织和部门的实际工作符合政策和制度要求,同时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管理的需要对制度流程持续的改进和完善。从根本上说,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立的过程就是财务管理流程的优化和再造的过程,在建成运行后也要持续的改善优化,使之真正实现稳定高效地运行。

4.优化信息化平台,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水平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必须依靠强大的信息技术为支撑。当前,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出现给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化建设不仅是财务管理的基本要求,也是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信息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的推进:一是更好的解决集团公司与分子公司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可以加大综合管理门户共享平台建设。将财务人员使用频率较多的系统集成在综合管理门口上,实现登录一次就可以访问相关的系统。二是将业务系统进一步与共享服务系统整合,可采用当前较为先进的XBRL方式,基本实现数据的集成与最大化利用。企业还可以将F有的软件进一步的升级和改造,开发通用的数据接口,减少信息的转换和丢失,让信息在不同部门交互使用时没有障碍。

四、结束语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当前集团财务管理的新模式。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能加强与分子公司的业务联系,有效的降低管理成本,提高集团公司的整体效率,使得集团财务管理精细化、专业化程度提升,能够有效的防控财务风险,进而推动整体业务的发展,其强大的优势日益显现,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公司的青睐。但集团公司也不能生搬硬套,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探索建立适合自身业务特点和管理体制的财务管理新模式,促进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员工分享心得体会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县级图书馆目前状况的认识,以及实施共享工程的具体实践,提出县级图书馆实施共享工程的思考:应从加强宣传,提高领导认识,增加经费投入;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做好服务工作等方面加强共享工程的建设,服务广大人民群众。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国家文化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的一项文化创新工程。其主要内容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通过文化共享工程网络体系(建立在国家现有的骨干通讯网络上,网络节点由一个国家中心、32个省级分中心以及数以万计的市县分中心、基层中心、基层服务点构成),以卫星网、互联网、镜像、移动存储、光盘等方式,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文化共享工程在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形成互联网上中华文化信息资源的整体优势,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共享工程以各级公共图书馆作为实施主体,作为公共图书馆基层服务点的各县级图书馆,在其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开展好共享工程这项惠及广大民众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并以此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是县级图书馆目前所面临的新课题,笔者根据自己所在馆工作实践谈一点粗浅认识。

1县级馆目前状况

众所周知,县级馆作为基层公共图书馆,由当地政府投人主办,其建设与发展受当地经济发展制约,从某种角度来说其受重视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与当地政府领导的个人喜好有一定关系。尽管时代已经进人二十一世纪,互联网已进人寻常百姓家,但在西部地区大部分县级图书馆中,整体情况都不容乐观:不论是开展“共享工程”所必备的电子阅览室,还是必不可少的具有一定计算机网络知识的专业技术人员,都不具备。云南省从2004年开始实施共享工程,但到目前,由于种种原因,仍有相当一部分县图书馆尚未被列为共享工程县级分中心。

1: 1硬件设施设备问题

西部地区县级图书馆由于受当地经济发展滞后的影响,图书馆现代化管理的设施设备一直处于较为落后状况。以昆明地区为例:14家县(区)馆中,除城区五华、盘龙、晋宁、石林四县(区)图书馆各建有规模不等的电子阅览室外,其它9个县区馆均无电子阅览室。这些馆有数量不等的电脑,多的有12台,少的仅有i台,只能用于办公或业务管理。到2006年底,昆明地区共有7家图书馆和2个乡镇文化站被列为基层分中心,这些分中心分别由省级分中心配套配置了一台卫星地面接收器、一台服务器、一台投影仪。此外就无别的设施设备了。

1.2专业技术人员问题

这里所指的专业技术人员是指具有电子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人员,具有较强的网络知识,能解决各种电脑故障和网络技术问题。县级馆由于人员编制的局限,加之无用人自,馆内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与业务技能只能保证传统的管理与服务,同现代化的服务设施与技能需求有较大差距。昆明地区县(区)馆中,除五华、盘龙、西山、官渡四城区有基本掌握电子计算机知识的人员外,其它县区馆均无此类人员,给工作的开展带来极大困难。

1.3经费问题

经费问题制约了整个图书馆事业的建设与发展,经济尚不发达地区县级馆每年的购书经费都得不到保障,共享工程的专项经费就更谈不上了。昆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各县区馆经费的悬殊,条件较好的馆年购书经费达30多万,条件差的馆仅有7000多元,有5家图书馆的购书经费在2万元以下,(以上为05年统计数据)。其它经费几乎没有保障。我馆去年购书经费(含报刊)为18万元,今年增加为20万元,但在财政经费预算中共享工程费用却没有核拨一分钱。

综上所述,县级馆由于经费的不足、硬件设施的不配套、专业技术人员的匾乏,在实施共享工程中存在许多实际问题.迫切需要得到政府各级各部门的帮助,以摆脱困境,让共享工程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不是作为一种设备摆设或只停留在口头上。

2我馆实施共享工程工作中的实践

对于加人了共享工程分中心的县级馆来说,虽然面临着经费不足、没有电子阅览室、没有专业技术人员等现实问题,但可以摸索一条适合自己条件的路子,尽自己所能将共享工程的优秀文化信息资源传递到广大群众当中。

我馆于2006年1月被云南省级分中心列为县级分中心,配置了一套基本设备:地面卫星接收器、投影仪、服务器。由于馆内没有电子阅览室,又没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因此一直未能正常利用。为了尽快利用起这套设备,通过对其他馆及其他地区共享工程开展情况的学习与了解,考虑到短期内解决不了电子阅览室问题,我馆决定从现有条件着手,逐步推进此项工作的开展:第一步:首先加强同省分中心的联系,多次上门请教、学习共享工程工作开展所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以及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并派出2人先后两次参加省级分中心对基层中心人员的培训;其次,添置一些必备设备:利用昆明市知识工程领导小组2006年为各馆拨付的1. 6万元的知识工程、共享工程专款,购置一台容量为3006的移动硬盘、一台便携式手提电脑及部分光盘;第三,在馆内开设一间教室,从主管局争取到8000元经费,订做了50套桌椅,制作了一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益讲座”的布标悬挂在教室。如此,有了基本的共享工程所需的设备与场所。第二步:每天按时接收卫星传送的各种共享工程信息资源进行存贮,同时利用移动硬盘从省级分中心下载相关信息资源,如:各种讲座、电影、戏曲等视频节目进行资源补充。第三步:根据其它图书馆的经验,我们利用投影设备,周末组织到馆借阅书刊的部分中小学生及家长到共享工程教室免费观看动画形式的消防知识讲座《从小远离火魔》,滚动播放,受到孩子们的喜爱。此次尝试获得成功,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为以后的工作积累了较好的经验。

为了更好的宣传共享工程,让更多的读者受益于优秀文化信息资源,馆内先将从卫星接收的节目以及从省级分中心拷贝回来的资源进行分类整理,打印出篇目名单,向读者进行宣传,根据读者需求结合馆内工作安排,定出全年播出计划,即:每月为成人读者播放两场,暑假期间每周为孩子们播放一场儿童专场片。此外,还不定期组织人员带着投影仪及宣传片到馆外深人到民办小学为孩子们播放,受到学校及家长与同学们的欢迎与好评。4月28日到安宁民办小学—朝阳小学播放后,5月份学校领导找上门来要求为孩子们再次播放。馆内6月1日到该校为同学们滚动播出了5场寓教于乐的少儿片()l童自救宝典》,全校700多学生得到观看。我们还与市老年大学联系,主动上门为老同志们播放了《中老年自我保健》视频讲座;利用广场电影,为市民播放文化部“四进社区”优秀节目—戏剧小品《对门》等节目。从3月9日开播第1场到12月16日,共播出35次45场次,共有3000余人次观看了我们播出的各种视频知识讲座与少儿节目。目前,我们每周馆内都为孩子们播放一场少儿片,既有动画形式的知识性节目《唐诗300首》,也有孩子们最喜欢的世界名著动画片《格林童话》等节目。每隔一周为成人播放一场保健类或法律、历史等视频知识讲座。通过馆内播放与上门播放,宣传了共享工程,满足了大家对各类知识的需求。为保证资源的充足,弥补卫星传送节目的不足,我馆根据读者需求近期购置了1500种包括成人及少儿适用的各类知识性、娱乐性光盘,共投人了经费1200元。下一步,我们计划将购置到的适合部队以及对服刑人员有教育帮助意义的光碟刻录后送到部队、监狱,为丰富战士的文化生活及帮助服刑人员改造思想提供服务;同时深人到农村,了解农民群众的需求,为他们制作共享工程传送的农业科技知识光碟,为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科技致富提供信息资源与服务。

3对实施共享工程的思考

政府实施共享工程建设目标是把文化信息资源传送到城乡基层文化网点和群众身边,缩小东西部地区及城乡间的数字鸿沟,是一项文化创新工程,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文化部、财政部近期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实施意见》,对今后实施共享工程提出了具体要求,县级图书馆要抓住这一契机,趁势而上,加快共享工程建设步伐,改变现有局面。

3.1加强宣传,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

共享工程在全国的实施已经近五年,惠及了数亿百姓,但仍有相当一部分领导和群众对此不太了解,因此,不论是上级主管部门还是图书馆要通过各种媒体、各种方式加强对共享工程工作的宣传,以便引起各级政府对此项工作的重视及在群众中的普及。特别是图书馆作为实施共享工程的主体更是要做好各项工作。上海图书馆吴建士说过:图书馆没有做出成绩去引起人们的重视,读者带着各自的目的来到图书馆,有浏览资料的,有获取信息的,也有为了解决一两个问题而来的。如果读者的问题都不能得到答复,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要求社会给予我们应有的地位和待遇呢?可见,图书馆必须实实在在地做好各项服务和宣传工作,才能期望得到上级领导和社会的认可。我馆在宣传工作中,一是将相关资料打印张贴在宣传栏内,同时在馆内各对外服务窗口放置宣传资料,提供给读者;二是利用召开读者座谈会机会,对参会人员进行宣传,同时邀请媒体记者参与活动,通过报纸、电视进行更为广泛的宣传;三是通过馆内馆外播放节目在群众中进行广泛宣传。

由于共享工程是以卫星网、互联网、镜像、移动存储、光盘等方式,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因此对技术环境、场所设置、设备配置、信息服务和日常管理等工作均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国家从2006年开始在全国360个县进行试点县建设,建设经费标准为68万元,由中央财政承担80%,地方财政承担20%。由试点县配置可看出,共享工程所需费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对于非试点县来说,要按照这个标准建设不太现实,但仅有目前由省级分中心配置的基本设备(即:一台卫星地面接收器、一台服务器、一台投影仪)只能局限在馆内开展一些活动,如组织读者或观众在馆内观看卫星传播的节目,一旦走出馆外就受到限制,若要将接收到的农科知识刻录成光盘,送到农民手中,还需要添置刻录设备、购买光盘。此外,目前卫星传播的节目中多是农业科技知识,相对于城区读者来说这些知识不太适用,需要从其它渠道(从省级中心拷贝、另外下载知识讲座、购买有针对性的光盘等)进行资源补充,这些都需要经费的投人,因此必须要有政府的一定投人,并逐年增添一些设备,才能真正发挥共享工程惠民的作用。

3. 2加大对共享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

共享工程工作的开展除了资金的保证外,另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技术人员的配备与培训。目前县级图书馆普遍存在缺少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人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共享工程工作的开展。我馆在工作运行中就遇到不少困难:接收节目出现问题,服务器出现问题,刻录光盘出现问题等等,由于馆内工作人员尚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每次都只能不断通过电话向省级分中心技术人员请教,电话解决不了时,只好把服务器送到省级分中心进行维护、排出故障。由于省中心技术人员本身配置不足,又面对全省,工作非常繁忙,很多时候并不能马上帮助解决问题,非常影响工作的开展。因此培训专门的技术人员对县级馆来说非常重要。根据我馆的体会,由于省级分中心管理着全省的共享工程工作,且中心管理人员较少,许多时候根本顾及不到县级馆的问题,因此,培训县级分中心的人员,应由市级分中心(市馆)来统一安排,从业务指导角度来讲,市馆面对的是全市范围内的各县区馆,工作量较省馆相对来说少了许多。从地域上来说,地州的县级馆若遇上问题频繁的往返于省城与专县,经济上就是一大负担,甚至于负担不起。囚此,市馆对县级馆的培训应该说是责无旁贷。市馆应有计划地对各县区图书馆负责共享工程工作的人员进行分期分批的培训,实行上岗资格证制度,建立起一支技术过硬、业务熟练、管理规范、服务优良的管理人员队伍,为各地实施共享工程工作提供人员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