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程类专业范文

工程类专业精选(九篇)

工程类专业

第1篇:工程类专业范文

关键词:专业认证;实践教学;改革;

一、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落后

传统的实验教学是学生按实验指导书操作,缺乏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实验方法与实际生产脱节,学生实践能力难以得到锻炼。出于安全角度考虑,很多情况下实验教师讲解演示教学,学生没有机会实际操作,实验教学无法达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预期培养目标。

(二)实践教学衔接不合理

实践教学环节设置没有考虑各环节间的衔接性和连贯性。实践课程各自为政,没有循序渐进,各实验课程之间缺乏相互渗透、融合,通常在理论课程结束后进行综合实验和课程设计等。这些安排易产生知识断层,不利于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影响学生创新思维发展

(三)考核评价方式单一

实践教学考核没有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主要由实验报告成绩、平时出勤和实验表现三部分组成。没有根据不同实践环节制定不同考核内容和标准,无法考查学生实践学习全过程,也无法体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关于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8]。

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专业认证的目标是学生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强调高校专业应具有满足工程需要的实践教学。黑龙江科技大学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对实践教学方法、实践模块设置和考核评价体系进行了改革,探索构建材料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实验教学方法

开展实践教师教学岗位大练兵,切实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二级学院定期组织实践教学示范课活动,通过观摩促进教学交流,带动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学校积极开展关于实践教学研究与改革的项目申报工作,近几年获省级以上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改革项目十几项。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下,实践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理念。根据理论课程进度统筹安排实验项目和课程设计进度,把实践教学融入理论教学过程;丰富教学内容,在课程设计或实验中引入实际工程项目或学生创业创新项目,鼓励和引导学生沿着探索、研究的路径思考;鼓励学生参加科技竞赛,锻炼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团结协作意识。学生可将各种成果申报专利,达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工程能力要求。

(二)实践教学模块

根据专业认证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分层次构建不同实践教学模块,包括基础实验、专业实验、课程设计、大学生科技竞赛、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项目、毕业设计、实习与实训8个部分,覆盖材料类本科生实践学习全部内容。这8个组成部分与工程教育专业提出的5个能力指标要求对应,又有所交叉,满足专业认证对材料类毕业生工程能力的要求。主要通过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实现对工程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通过课程设计实现设计或开发解决方案,通过科技竞赛和科技创新创业项目实现复杂工程问题的研究,通过毕业设计实现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通过实习、实训环节实现服务社会,实现校企对接。5个能力指标要求是逐层递进的,对应的实践环节也逐层递进,各个环节多层次融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第2篇:工程类专业范文

关键词:手绘课程;工科类;培养目标

作者简介:丁治中(1980-),男,江苏丹阳人,河海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讲师;严波(1978-),男,江苏常州人,河海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系主任,讲师。(江苏 常州 213022)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海大学2011年度研究性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河海大学2011年度建设教学团队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114-02

工业设计是一个涉及学科非常广泛,专业知识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边缘性的专业。[1]该专业涉及技术与艺术的诸多领域,知识结构较为复杂,设计师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繁多。经过数十年发展,国内各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模式各具特色,但在一些理念上达成共识。实践证明,重理论轻实践的模式不适合社会需求,必须强化对学生应用型技能的培养。

设计师需要掌握的技能很多,主要有美术理论、制造知识、分析能力、色彩运用、设计战略、构思草图、快速表现、工程技术、研究能力、审美、人机工程和用户需要等。这些技能很多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传授,有些必须通过工程实践掌握。这其中多项技能与手绘相关,是工科类工业设计学生急需提高的必备技能。

工科类学生接触手绘的时间晚,手绘基础差异大,对画什么、怎么画没有清晰概念。工科的培养模式注重知识的学习,技能训练较少,学生对学习技能的方法陌生。手绘技能训练建立在感性评价体系上,很多问题无法量化表述,水平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时间的投入。但由于学时的限制不可能对单一技能训练投入过多时间,因此必须调整培养目标、改变教学方式。

一、手绘技能的发展趋势

传统设计方法中,手绘贯穿设计的各个环节,素材搜集、概念发想、方案讨论、效果表现都有不同程度的手绘需求。现代设计方法借助各种工具弱化了对手绘的依赖: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获取数字化的图形素材极为方便,设计前期已不再需要用手抄本的形式搜集素材;计算机辅助工具被广泛应用于工业设计中,产品效果表现可以完全依托各种软件;新型手绘工具取代了纸笔尺规,便于图纸存储与修改。

但在记录概念、分析验证方案、设计交流等环节手绘仍无法取代。这些环节强调效率,需要用最快捷的方式记录设计思维。记录概念强调快与准:因为灵感转瞬即逝必须讲时效性;准意味着特征明确,这个阶段不会纠缠于细节问题。方案分析验证阶段需要全方位考量产品、记录思维过程,要用最习惯的方式把握形体刻画重要细节。这两个环节需设计师自己记录、研究、分析,图只需自己看懂,可以用个性化的表现方式。设计交流是多人参与的过程,图必须大家都能看懂,必须用通识性的表现方式。

手绘不再是仅仅用于表现效果、追求完美视觉感受,而是用于设计思维的记录与交流,表达与传递图形化信息,因为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可以实现更佳的视觉效果。因此,快速表现技法是手绘训练的重点。

二、手绘技能的作用

手绘只是技能而不是产品设计的核心。设计过程是图形语言化和语言图形化的交互过程,手绘是将抽象的思维具体化的技能,用以直观展示形态、色彩、质感、结构、使用方式等设计要素。手绘技能不会改变设计思维,但一定程度上影响概念的表达。

手绘有助于激发灵感,提高创新能力。看似简单的手绘过程是人脑进行积极思维、设计探索的外在表征。手绘过程是信息处理反馈过程,是概念呈现与形象化的过程。手绘适应设计思维的连续性,把设计师头脑中模糊的概念具体化,并不断更新。手绘不及软件表现精准、表现力强,但灵活性占绝对优势,手绘过程中的偶然性客观上刺激思维变化。

手绘有助于设计交流。手绘是设计师交流的语言,用于传递设计理念。图形语言比文字语言直观、形象,传递信息准确,手绘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交流方式。

手绘有助于培养审美能力。手绘过程中需要把握产品设计本身的美学要素,根据情况实时调整,体现对产品形、色、质的要求。设计交流过程中画面体现出美学要素,构图、技法表现力都会刺激设计师的美学要求。

三、各手绘课程的培养目标与训练要求

工科类学生基本上没有美术基础,需要从最基础的内容学起,手绘课程的培养目标不宜过高、训练内容不宜过杂,适用于产品设计即可。手绘训练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手绘训练主要培养两方面的能力:一是形体塑造,即准确表现形体空间感,处理形态变化的能力;二是色彩应用,掌握色彩使用原则与搭配规律。各课程必须将培养目标细化,使其目的明确、内容衔接合理、学分分配合理从而提高效率。

1.各课程培养目标

(1)设计素描课培养目标。素描是设计类专业的通识性课程,授课内容差异明显。工业设计不同于艺术创作,设计对象为产品,形体较为简单。授课内容可设定为结构素描,培养目标设定为要求学生了解形体特征、学会几何形体的加减组合。从基本的几何体训练入手,在一个角度能够将对象把握准确的基础上,尝试从各个角度以各种形式去表达,如营造穿插的前后关系、创造不同的几何体组合等方式,训练学生对透视关系的理解,提升学生的空间塑造能力。[2]总的原则是不求精美但求精准,把形态画准。

(2)设计色彩课培养目标。工科生几何知识掌握良好,形体认知能力较强,但色彩认知较差。产品的表现离不开色彩,设计色彩课一般以标准色卡为参照,要求学生准确把握色彩搭配,不需要过于强调色彩的混合、明度、灰度。为了与实践环节衔接,尽可能将色彩参数化,而不是拘泥于色彩的学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考虑将色彩构成的课程内容融入其中,但训练方式需要改变。尝试将产品设计定色彩的含义与用法进行科学阐述。

(3)设计速写课培养目标。速写是强化训练快速表现的重要环节,通过把观察、分析、记录的过程细化,从而掌握高效的技法。将速度与效率挂钩,不过分强调逼真,以形体分析为主线,强化形体特征,可以考虑忽略主体以外部分,必须使用圆珠笔、中性笔等工具,弱化不断修正作品的习惯性动作,用以提高效率。进行专项练习,提高手脑协调性。关注速写时的思维过程,不仅提高技法,更要训练思维。

(4)设计表现课培养目标。设计表现课传授草图与效果图的表现技法,核心是形成适合自己的表现方式。手绘工具多,表现力差异大,如表1所示,因此不宜过分限制绘图工具。工科生接触过的的绘图工具少,缺乏体验,最好的选择办法就是亲自尝试各种不同的材料,直到找到最合适的。[3]不过分强调手绘风格,工科生的手绘能力尚不能达到这么高的艺术性要求。

训练时弱化临摹、强化写生,要求在形体分析基础上结合工具特点总结画法。临摹手绘产品效果图只能熟悉工具的使用,无法训练形体分析能力。草图与效果图重在传达语意,可以弱化材料、质感、光影的表现。注意二维到三维的渐进过程,二维形态容易把握,可以从熟练绘制各视图入手,然后调整观察视角,绘制透视效果。产品并不是几何体的简单堆砌,应适当考虑细节刻画。

(5)与产品设计课的衔接。产品设计课培养目标不再是训练技能,而是在培养创新能力的同时要求学生能够综合应用各项技能。此时一些学生会有采用其他方式替代手绘的想法,必须做到不能略去手绘环节、不能降低评价标准。

2.手绘训练要求

手绘训练周期长、见效慢,需要明确要求。首先,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训练时情绪影响效果。其次,定时定量。技能训练需要量的累积,一般每天连续练习半小时到一小时,持续半年左右。再次,把握好度。根据自身基础设定目标,不与大师比拼。最后,营造氛围。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兴趣、提升效率。

四、结论

手绘技能是工业设计师的必备技能,也是工科类工业设计学生的薄弱环节,这一问题无法回避。通过分析手绘技能的发展趋势、结合手绘技能的作用,适时调整课程设置、明确培养目标与要求,力求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肖著强,蔡克中.构建多学科结合的工业设计专业教学质量管理体系[J].长沙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24(5):95-96.

第3篇:工程类专业范文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BIM;课程体系

一、引言

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对建筑行业BIM信息化人才需求日益增加,高职院校应该承担起BIM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任务,将BIM技术引入到专业建设中,培养既能运用BIM技术,又能掌握相关岗位工作技能的优秀建筑人才。以高职工程管理类专业为例,对人才培养方案做出相应调整,增设的BIM相关教学环节。

二、基于BIM技术的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BIM课程体系的内容应根据BIM人才的基本职业能力构建课程体系,增设的BIM教学环节,优化BIM教学模块和设计路径,在课程设置上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和创新,突出体现构建的“可视化”建筑模型,模拟建筑物实体,模拟建筑物施工建造过程,模拟建筑物的运行维护等方面,培养学生具备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实践应用能力。

三、基于BIM技术的课程体系

在工程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将建筑方案设计、场地分析、结构详图模拟、管线综合、协同设计、建筑性能分析、算量统计、施工进度控制、施工组织设计、竣工模型交付、运维管理等BIM技术的应用一一对应专业课程如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建筑施工技术、建筑设备、工程造价、施工组织、项目管理等多门课程,对相关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确定BIM应用在课程体系中应占的比重。综合BIM应用的人才需求、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既有课程体系及BIM应用的相关软件功能特点,给出BIM应用教学内容、相关课程、教学要求如表1所示。

四、基于BIM技术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充分融入建设项目全生命期管理模式,建立起三维建筑模型,附加工程进度、工程造价,形成了多维度的工程管理数据模型,也就形成了满足工程管理专业教学的真实、多维、协同的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将课程体系分成建筑CAD教学、BIM建模教学和BIM应用教学三个模块,使学习内容与工程项目相结合,大幅度提升专业水平和学习效率。

(一)建筑CAD教学模块建筑CAD教学模块,运用制图理论、CAD软件、天正建筑软件应用知识与建筑施工图相结合,绘制符合工程制图标准的二维图形,通过天正建筑软件可以调整门、窗、柱、墙等常用建筑构件并设置建筑材料属性,自动进行标注、编号以及处理门、墙相交之类的构件冲突关系,在绘制二维图形后自动生成简单的三维模型,让学生初步掌握建模的基本思维。

(二)BIM建模教学模块BIM建模教学模块,主要运用Revit、MagiCAD等软件绘制建筑三维模型。引入工程实例,依据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给排水、暖通、照明等施工图,先利用BIM技术根据图纸给定的设计参数建立建筑的三维模型;再进行机电三维模型的绘制,学会对设备以及管线的布置进行碰撞审查并进行管线优化,完成从二维图纸到三维模型的转化。BIM技术建造的三维模型既能反映出全部构造节点,也可按施工顺序分层分段展示各节点构造原理与做法,领会设计意图,掌握引用的标准图集,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三)BIM应用教学模块BIM应用教学模块,利用仿真模拟施工、三维动画、漫游和构件分解等功能,在课堂再现真实的建设项目[1],使学生掌握建筑材料、施工技术、施工组织等专业技术知识,实现岗位技能与课程内容零距离衔接,掌握建筑材料的使用、施工程序、施工工艺、施工场地的布置、合理安排施工组织、优化施工方案、控制施工进度、工程计量及造价管理等职业技能。施工技术课程运用BIM虚拟施工技术,展现施工程序,使学生理解复杂工序的施工工艺,动态显示建筑构件施工顺序,结合各节点部位施工要点,发现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难点,将真实的施工现场再现在课堂上,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工程造价课程中利用BIM建模软件(如Revit),将建模数据相对应的数据接口(如IFC),导入到算量软件中,将BIM信息模型与造价信息相关联,将BIM5D、BIM审计等内容融入工程造价课程中,使学生掌握多维度的多算对比的方法。项目管理课程利用BIM技术,将建筑信息模型附加上时间维度,模拟建造全过程,发现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潜在问题,调整施工内容,重新组织进度计划,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施工进度优化的重要性。工程造价控制课程利用BIM技术,将BIM模型附加以材料信息,结合时间信息,分析不同时间段完成了哪些建筑构件,消耗了哪些材料,轻松实现资源的动态管理,工程量结合消耗量定额和市场价格等信息很容易得出施工成本[2]。利用BIM模型使学生对工程施工成本形成的过程、工程施工成本的控制要点有更全面的理解。

五、教学改革的难点

应用BIM技术的教学要求专业教师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能熟练地运用软件创建BIM信息模型,并对BIM信息模型进行深化应用,同时还需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采取措施支持教师参加BIM技术相关培训,参与BIM项目工程建设实践,与BIM软件公司、建筑设计研究院、施工单位等相关企业合作,聘请行业内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专家来校授课,提升BIM教学师资队伍水平,保证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第4篇:工程类专业范文

[关键词]电工电子;雨课堂;EWB;Multisim;双创;混合式教学;专创融合

电工与电子技术是山东工商学院面向非电类专业开设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1],校内开设本课程的专业包括工业工程、安全工程、物业管理、工程管理等。本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教学内容涉及电工电子的各个领域(电路、数电、模电、电机拖动等[2]),信息量大、知识面广。而学生理工基础薄弱,有些专业的学生连大学物理课程都没有修过,仅有的物理知识局限在初中、高中水平,学起来事倍功半。各专业需求不同,工业工程专业本课程的理论学时为72,实验学时为16;安全工程专业本课程理论学时为48,实验学时为8;工程管理和物业管理等不同专业需求不同,对于本课程的课时选择也有差别,教学实施过程复杂。受学时和教学惯性的影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比较少。课堂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收,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将逐渐下降,如多处知识点搞不清楚后往往会丧失学习的信心。本课程的实验内容偏少、形式单一,缺乏学生创新的土壤,缺少差异化的实验内容。学校的实验室设备较少,试验台是固定好的实验板,只能做固定的实验,学生通过插拔连接线获得参与感。学生缺少新鲜感和创新的余地,遏制了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同行交流和走访调查发现,以上几个问题在其他高校中也非常普遍[3-8]。在建设“新工科”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课程团队从案例引导式教学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虚实结合的实验环境、结合“双创”的课外实践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案例引导式教学法

部分学生理工基础薄弱,理论知识欠缺,教学从实例出发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案例是天然的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结合点,能将相关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使教学内容更加紧凑、合理。案例引导式教学法将学习内容模块化,适合不同学时的班级选用。案例引导式教学法分为三个步骤:案例导入、理论教学、案例分析。首先是案例导入:教师团队对电工电子内容进行整理,分为电路、电机、模电、数电四大模块,每个模块设计若干案例。在讲授课程内容之前,教师给学生该案例的描述和相关的知识点列表,明确课程资源和案例考查内容,学生根据知识点索引有针对性地学习课程内容、查阅资料、思考案例提出的问题,并进行探索性解决。其次是理论教学:课堂上对案例呈现的相关知识点展开讲解。教师根据授课内容采用多媒体辅助。经验表明,通过动画讲解抽象的电学理论知识,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理解。最后是案例分析:该部分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前期所学知识和课堂授课内容对案例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教师分析学生的答案,解答学生的疑问,总结理论知识在案例中的应用情况。比如在二极管整流模块教学中,可以引入手机充电器的案例来讲解。手机是学生最常见的电器设备,通常能够引起他们足够的兴趣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半波整流电路和桥式整流电路的效率、变压器的原理、电容滤波电路的作用、二极管的应用,巩固电容、电阻、电源、正弦交流电路等电路知识。在电机拖动部分,可引入教室里的电风扇案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学习三相异步交流电机的原理、定子线圈的缠绕、电机拖动的机械特性曲线和电器控制电路。案例引导式教学法把知识点模块化,使得知识点更容易被学生掌握,更贴近实际应用,使得电工与电子技术课不再充斥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案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内容多、课时少,仅依靠课上时间很难把所有的内容模块讲透彻。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前期结合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上的课程建立SPOC课程,后期依靠学校搭建的平台,建立线上课程资源。教师可自行录制专业视频,每节视频时长为15~20分钟,讲解模块化知识点。平台不仅可以视频、PPT、作业,还有在线上论坛发表话题和评论的功能。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线上教学模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上课之前,教师提前给学生学习内容通知,学生在空闲时间提前学习相关的视频资料,做到心中有数,带着问题来到课堂。在课堂上教师有比较高的灵活度,可以着重讲解重点和难点,也可以发起关于知识点的讨论,学生具有学习主动性,就对课程保持了高度热情。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打破了学习空间和时间限制,有效利用了学生的碎片化时间,让学生远离游戏,提高了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在自主学习时的效果不一样,掌握程度相差较大,在课堂上很有可能跟不上教师讲课的节奏,容易造成班级学习两极分化。这反而让教师的工作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加了。教师不但要正常线下备课,还要把握学生的线上学习情况,这样才能在课堂上灵活应变,更好地掌控课堂。因为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在学习过程中,可把学生分组,按照团队组织的形式查找资料、相互讨论,最后由团队轮流派代表发表分析结果。团队的形式能够让队员取长补短、互帮互助。实践证明,运用该方法后学生积极性显著提高,思维能力和思考能力都被激发出来,口头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也都得到大大提升,小组之间形成相互竞争、相互帮助的学习风气。基础课程通常都需要一定数量的作业来巩固。我们要求每个团队选出代表讲解习题,教师在旁监督,要求讲解思路清晰、板书详细、结果正确。同时,其他团队成员在下面要随时应对来自同学们和教师的质疑,最后将板书结果拍摄下来,整理成电子参考资料供大家参考。这样的教学过程严肃、活泼、紧张、有趣,受到学生的欢迎。在授课过程中,教学团队利用雨课堂的相关软件在课堂测试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利用随机点名的功能让学生回答问题,保持适度的紧张感;利用弹幕功能让学生发表感想,以达到“共情”的效果。教师在后台不仅能清晰地看到学生的到课情况,还可以统计学生答题的数据。手机不再是上课的障碍,而是成为得心应手的学习工具。实践证明:采用该方法后,学生的参与度大大提高。课程考核内容包括到课率、听课及参与情况、作业及实践情况、个人考试成绩。其中到课率及听课情况占10%,团队表现占30%,考试成绩占60%。从开课到结课,学生每节课的表现都能在考核结果中体现出来,基本上实现了全过程考核。从中还可以看到,团队考核占据相当重要的比例。在全过程团队考核的方式下,学生很少有偷懒、抄袭的情况,基本上都能为团队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虚实结合的实验环境

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内容较多、跨度较大,实验分布在不同的实验室,如电路、模电、数电、电机拖动实验室等。课程大部分的经典实验都可以在实验室完成,如基尔霍夫定律验证、戴维南定理和有源二端网络研究、单管放大电路、触发器逻辑功能测试等。这类经典实验有成熟的设备和教材,有实验教师专门指导,学生通过这些实验能快速掌握电工电子的基本操作和基本理论。但是该类实验设备比较单一,实验类型基本上是固定的,大部分的实验学生通过接插电路即可完成,除非改动设备,否则学生很难对实验进行创新。为弥补以上不足,课题组利用EWB、Multisim[9]、Pro⁃teus[10]等一系列软件建立了虚拟仿真实验室,根据课程内容编制仿真教材、积累案例[11-12]。仿真实验一般是基于传统实验的拓展和创新,趣味性和挑战性更强。学生可利用仿真软件和教程完成所选实验线路的搭建、仪器仪表的选择,得出仿真结果。这样,学生既熟悉了仿真软件,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可以节省实验时间,缓解了学校实验室压力,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效果相当好。虚拟仿真实验与传统实验室相辅相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详见表1、图1、图2.

四、结合“双创”的课外实践

教育部鼓励高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广大教师积极指导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激发大学生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13-15]。团中央和教育部组织了“互联网+”“挑战杯”等面向大学生的大型赛事。山东工商学院建立了创新实验室,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和各类科技协会,为学生参赛提供一系列软硬件设施和便利条件,推进专业+创新、专业+创业两大类专创融合的进程,详见图3。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上了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涌现出许多创意并急于验证。有的学生有一些想法却不知从何下手,在课余,教师可指导学生购买元器件,通过组装、焊接、创新实现自己的想法。教师应鼓励学生录制趣味视频及教程,引导他们通过互联网和多媒体学习。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传播方式普及的电工电子小知识,虽然不及电类专业有深度,却能受到更多非电类专业学生的欢迎。科技协会组织学生参加比赛,通过每年纳新,形成以老带新的模式,逐渐具备“造血”功能。电工与电子技术任课教师在公开课和学生测评中都获得了广泛称赞。图3学生课外实践活动

五、结语

第5篇:工程类专业范文

ABET最初只以工程教育认证为主,主要为美国工程专业人员和工程专业的学生提供教育、认证和专业发展的机会。自1946年开始,ABET在工程教育与认证委员会下设技术学院分委会,并出台了第一个两年制工程技术类专业的认证标准,开始对工程技术专业开展评估和认证。随着美国技术教育的不断发展及社会对高级技术人才需求的快速增长,1965年ABET批准工程技术委员会(EngineeringTechnologyCommittee,ETC)在工程教育与认证委员会之外以独立的身份进入理事会,并于1967年制定了第一个四年制工程技术类专业认证标准[1]。1980年“工程技术委员会”更名为“技术认证委员会”。2009年ABET代表美国正式签署《悉尼协议》,成为该协议的第8名正式会员,这意味着从2009年开始经ABET评估认证的四年制工程技术类专业学历资格将实现国际互认[2]。为凸显委员会的认证功能,并与国际性工程技术类专业认证协议,如《悉尼协议》《都柏林协议》等保持一致,2012年ABET理事会投票决定将“技术认证委员会”更名为“工程技术认证委员会”[3],具体负责两年制和四年制工程技术类专业的评估和认证等相关事宜。在过去的70多年里,工程技术类专业认证标准一直被不断修改和完善。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美国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以及工程技术劳动力市场人力需求的变化,ABET原有的认证标准和程序因其过于僵化、指令性太强等问题遭到一些学者和组织机构的质疑[4]。经过多年探索,1995年ABET为工程专业认证制定了新的基于结果的认证标准———《工程标准2000》(EngineeringCriteria2000,EC2000),其不再强调各专业对标准的严格遵守,而更强调专业质量的持续改进和创新。随后,工程技术委员会成立了审核委员会(ReviewCommittee),对其认证标准进行改革。2000年该委员会针对工程技术专业发表了类似的认证标准———《技术标准2000》(TechnologyCriteria2000,TC2K)。2001年秋,该标准获得了ABET董事会的批准,开始取代工程技术专业原有的认证标准。TC2K的正式出台意味着美国工程技术专业认证理念的重大变革,即原有标准注重考查专业资源和投入,TC2K注重考查专业毕业生的能力;原有标准对专业采取实时快照的方式进行考察,TC2K对专业进行持续性的考察;原有标准要求专业展示数据,最后由ABET考查小组下结论,而TC2K要求专业展示本专业持续进行自我评估的结果;原有标准根据专业过去的表现做出判断,TC2K则根据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性做出判断;原有标准会让专业采取变化很快的措施,TC2K会让专业采用具有持续增长力的措施;原有标准要求专业有基本的持续改进计划,TC2K将持续改进计划视为是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5]。为简化评估认证程序,让同时参加不同专业类认证委员会认证的专业和学校明确评估过程,2011年ABET决定开始制定通用认证标准的统一版本。这意味着四个不同专业类的认证委员会在制定认证标准中将使用共同术语,认证标准的指标顺序也相似。2012年10月,ABET理事会投票通过了四个认证委员会统一的通用标准模板,规定这四个不同学科领域的认证标准均包括学生、专业培养目标、持续改进、设施、机构支持这五个指标[6]。这不仅有利于减少参与认证专业和学校的工作量,而且有利于ABET根据结果来加强对各专业类认证委员会的管理。随后,工程技术认证委员会根据统一的通用标准模板对工程技术类专业认证的通用标准进行了相应的完善。

二、ABET工程技术类专业认证标准的制定主体

工程技术认证委员会中设立了专门的标准分会(CriteriaCommittee),主要负责审查工程技术类专业标准并提出修改建议,使工程技术类专业认证标准的持续有效,其成员由工程技术认证委员会主席任命。在修改具体的工程技术类专业的认证标准过程中,先由各专业领域的盟主协会(LeadSocieties)自行听取所有合作协会(CooperatingSocieties)的建议,然后工程技术委员会标准分会将向这些盟主协会征求意见来对具体专业的原有认证标准提出修改建议。根据ABET的程序规则,尽管各认证委员会有权对其认证标准、政策及程序进行持续性审核和改进,但他们如需对认证标准进行任何修改都需经过ABET理事会(BoardofDirectors)的批准和同意[7]。ABET理事会作为ABET最高决策机构,全面负责ABET的正常运作,包括拟定和修改章程、程序规则、认证标准及其他政策等。理事会由34个协会成员组成[8],其中不仅有教育界的专家,还有工业企业界的代表,他们大都具有工科背景和相关工作经验[9]。理事会通过投票的方式决定实质性事务,其中包括认证标准[10]。这意味着工程技术认证委员会标准分会仅负责就具体专业标准提出修改建议,ABET理事会将在网站上公布这些修改建议,最后实行民主决策,通过投票的方式来对认证标准做出最终决定。可以说,ABET工程技术类专业认证标准是民主决策的结果,其集结了众多专家学者、工业界和企业界人士的要求和期望,从不同主体需求的角度对工程技术类专业教育质量提出要求和建议,也因此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三、ABET工程技术类专业认证标准的具体内容及其要求

ABET工程技术类专业的认证标准是美国工程技术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其主要由两部分组成:通用标准和专业标准。通用标准适用于工程技术认证委员会认证的所有专业。工程技术委员会认证的所有专业必须满足所有的通用标准,是美国高校工程技术专业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其主要包括学生、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教师、设施、学校支持等八个方面做出了相关规定和要求,其中每一项内容都有较为详细和明确的要求,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性。专业标准则是根据各专业大类制定的认证标准。工程技术类专业标准则对各具体专业的适用范围、培养目标以及毕业生能力要求做出了进一步的规定和要求。本文在此仅以ABET最新的2015—2016年四年制工程技术类专业的通用认证标准为例:

1.学生。根据标准要求,参与认证的专业不仅需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监督,以帮助学生顺利地达到毕业要求,从而使毕业生能够达到专业培养目标,而且还应该为学生提供课程和职业方面的咨询。同时,该专业还必须具有接收新生和转校生,认可他们在其他学校修习课程所得的学分,认可在本校以工代学获得替代性学分①等方面的政策并能够予以执行。该专业必须具有确保毕业生达到所有毕业要求的程序和实施过程(enforceprocedures),并予以记录。参与认证的专业需要说明本专业有关新生入学、学生评价、学生学习进度监控、学生就业咨询、替代性学分认定、转校生和转学分等方面的规定、程序及其实施情况,简述本专业在确保所有毕业生达到本专业毕业要求的保障程序和记录过程。

2.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是对本专业毕业生在毕业数年后能够达到的成就的总体描述,是根据该专业相关利益方②的需求来制定的。具体来说,参与认证的专业培养目标必须符合学校定位、满足相关利益者需求;必须有一套用文字记录并系统化使用的有效程序来对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定期审查,以确保培养目标与学校定位、相关利益者需求以及专业认证标准相一致。参与认证的专业不仅要提供学校定位声明,说明学校定位与该专业培养目标的关系,还要对专业相关利益者参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过程和定期审查过程进行描述,以此来考察专业目标与学校定位、相关利益者需求以及专业认证标准的一致性。

3.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是指通过专业学习,学生所具备的技能、知识和素养等,它描述了学生毕业时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四年制工程技术本科专业必须证明其毕业生具备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具备筛选和运用知识、技术、技能和现代学科工具从事广义的工程技术活动③的能力;具备筛选和运用数学、科学、工程和技术的知识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其不仅需要运用理论知识,还涉及应用程序或方法(appliedproceduresormethodologies);具备进行标准测试和测量,开展实验、分析实验和解释实验以及利用实验数据改进程序的能力;对于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广义工程技术问题,具备设计系统、部件或程序的能力;不论是作为技术团队的成员还是领袖,都具备有效地开展工作的能力;具备识别、分析和解决广义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在技术和非技术环境中都能够进行书面、口头和图表形式交流;具备识别(identify)和使用相应技术文献的能力;认识到自主持续专业发展的必要性并具备相应的能力;理解并具有专业和职业道德,包括尊重多样性;了解工程技术解决方案对社会乃至全球的影响;致力于优质、时效和持续改进。根据要求,参与认证的专业不仅必须记录学生的毕业要求,以确保(达到毕业要求的)毕业生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而且其还必须具有一套有文字记录的有效程序来对学生毕业要求进行定期审查和修订。此外,参与认证的专业还必须说明学生毕业能力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关系,即本专业毕业要求的达成是如何促进本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

4.持续改进。参与认证的专业必须定期对学生毕业能力的达成度进行评估和评价,并予以记录;必须将这些评价结果系统地运用于专业的持续改进之中。当然,这些专业还可以利用其他现有信息来促进专业的持续改进。

5.课程。该标准要求参与认证的专业必须有效地开设数学、技术、物理和自然科学、综合课以及合作教育等科目领域(subjectareas)的课程,以支持学生毕业能力和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①数学类课程必须包括与学分毕业要求和专业培养目标相符的微积分应用或其他(难度)在代数和三角学科目水平以上的数学科目,必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②技术类课程内容必须聚焦于科学和工程的应用方面:其一,技术课程学时至少要占专业总学时的1/3,但不要超过专业总学时2/3;其二,技术类课程必须包括一门技术核心(atechnicalcore)(科目),旨在为学生在后续课程中学习越来越复杂的技术专业领域奠定基础;其三,培养学生使用专业中常见的(commontothediscipline)设备和工具的能力。③物理和自然科学类课程:科学类课程的基本内容必须包括与专业相符且与实验相结合的物理或自然科学科目。④综合内容:必须开设顶峰体验④或综合性体验的课程,培养学生应用技术和非技术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⑤合作教育:如果参与认证专业规定合作教育/实习等类似经验可获得学分,其必须包括由本专业教师对相关理论部分进行评价的内容①。⑥咨询委员会:参与认证的专业必须利用有毕业生代表参与的咨询委员会对专业课程进行定期评估,并对专业目标的确立、评估和修订提出建议。该标准要求参与认证的专业说明本专业咨询委员会的人员构成,并注明该专业毕业生的代表成员,同时还必须描述咨询委员会的活动内容,并提供其参与协助专业审核课程、确保专业目标有效性方面的佐证材料。总的来看,ABET认证的课程标准以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生能力要求为核心,并没有对课程的学分分布、课程内容等具体细节做出过多硬性的规定,这无疑给予了参与认证专业更大的自主空间和灵活度。该标准强调课程服务于学生毕业能力的培养,重点考察课程与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毕业能力要求之间的相关性。

6.师资队伍。该标准规定参与认证的专业教师不仅必须具备专门的知识技能和教育背景,必须具有足够的广度和深度承担专业所有课程领域的教学工作,其主要通过教师的教育背景、职业资格、职业证书、职业经验、持续的专业发展、对学科的贡献、教学效率及交流技能等方面进行考察;而且参与认证专业的教师数量必须充足,且与学生互动,为学生提供咨询,参与专业监管(oversight),确保专业持续和稳定发展。因此,参与认证的专业不仅需要对教师资质、规模及其工作量进行介绍,还需要对每位教师参与的专业发展活动进行详细说明。此外,参与认证的专业教师还必须承担充分的职权来提升本专业水平,既可以制定和修改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毕业要求,也可以通过实施教学计划促进学生毕业要求的达成。参与认证的专业不仅需要说明教师们在课程制定、修改和评价中的角色,而且还需要说明教师们在制定和修改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能力以及促进学生达到毕业能力要求中的角色。

7.教学设施。参与认证的专业必须拥有充足的教室、办公室、实验室和相关设备来为学生达到毕业要求提供支持,为学生提供一个合适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必须提供现有的、可以使用的专业现代化工具、装备、计算资源和实验室,并对其进行系统地维护和更新,确保其满足专业需求,使学生能够达到毕业要求;必须适当地为学生提供有关专业工具、实验器材、计算机资源和实验室等使用方面的指导。参与认证的专业必须有充足的图书馆服务、计算机信息基础设施等资源,为师生们的学术与专业活动提供支持。该标准非常注重考查专业如何确保安全使用相关的设备、工具和仪器。

8.学校支持。学校必须给予参与认证的专业足够的支持和领导力,为其提供足够的资源,具体如学校服务、经费支持和教职员工,以确保专业的质量可持续发展。就参与认证专业而言,学校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参与认证的专业必须获得充足的资源来吸引和留住教师,并为本专业合格教师的可持续专业发展提供支持;其二参与认证的专业必须获得充足的资源来购买、维护、运作专业建设所需的基础设施、设备与实验器材,并为学生达到毕业要求提供适宜的环境。参与认证的专业不仅需要对本专业领导力的现状及其充足程度进行介绍,还需要详细阐述学校在财政经费、教职工聘用、留用、培训以及专业发展等方面为该专业所采取的支持性措施。

四、对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启示

随着2014年《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2014—2020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等文件的陆续颁布,我国一批地方本科院校将建设应用技术大学作为转型发展的目标。然而,应用技术大学作为新生事物,仍处于探索阶段。基于此,本文通过参照和分析ABET工程技术类专业认证标准,结合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所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3点建议:

1.构建技术本科教育专业认证体系,推进技术本科教育专业认证与国际接轨。目前我国技术本科教育专业认证体系仍处于缺失状态,这不仅不利于技术专业建设的特色发展,也不利于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美国等发达国家不仅建立了工程技术教育专业认证体系,而且还积极与国际接轨,通过签署《悉尼协议》促进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国际互认。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构建我国技术教育认证体系,以加快我国技术教育专业认证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就目前来看,其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其一,我国政府可以通过授权某个全国性非官方的专业认证组织机构,如中国科协等,成立“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具体负责技术教育专业相关的评估和认证事宜,并以加入《悉尼协议》为契机,建立与《悉尼协议》对标的工程技术教育专业认证体系,以国际化技术人才培养标准提升我国技术教育专业质量和国际竞争力,提高我国技术教育的国际声誉,促进应用技术大学向国际标准靠拢;其二,我国政府可以寻求他国工程技术专业认证机构的帮助,通过鼓励国内技术教育专业参与国外权威认证机构的境外工程技术教育专业认证,以国际化的技术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标杆引导我国技术教育专业建设,推动我国技术教育改革和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我国技术教育专业认证体系,推进我国应用技术大学评估工作的开展。

2.政府进行有效介入,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我国应用技术大学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己任,这类人才的特性决定了单凭高校一方的努力是难以完成培养任务的。然而就目前来看,我国企业对校企合作带来的益处认识尚浅,参与积极性不高,校企双方很难在人才培养方面开展深层次合作。从前文分析可以看出,美国企业已经广泛参与到美国工程技术教育中:企业不仅积极参与工程技术类专业认证标准的制定,而且工程技术类认证标准明确要求相关专业在制定和更新培养目标过程中必须有企业、行业成员等相关利益者的参与,以确保专业培养目标符合其相关利益者的需求。因此,一方面我国政府应该尽快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尤其是地方政府应该制定具体的实施条例规范和指导校企合作,明确企业和高校双方在校企合作教育中的权利和义务,并对其进行必要的监督和约束,从而为校企合作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机制;另一方面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应该积极主动邀请相关企业参与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改中来,给予他们应有的话语权,根据企业用人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行业需求真正对接,为企业提供所需的人才资源,建立“互利共赢”的校企长效合作机制。

第6篇:工程类专业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学分制;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6-015-01

高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大多是以面向施工一线技术岗位就业为培养目标而开设的。施工一线技术岗位则要求建筑工程类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应该掌握相应的岗位技能及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因此,当前高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则都以培养学生技能与实际工作岗位能力需求零距离对接为最终目标。不断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岗位技能就成为所有高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核心及全部任务。

根据现有的教学体系和各自实训条件,各个高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都会根据本专业开设课程所对应的岗位能力目标设置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用以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然而,并不是每个高职建筑工程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考核都落到了实处。有相当一部分都将实践教学最终培养目标未能完全实现,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佳,流于形式,致使学生岗位技能培养目标不能实现。

当然,这样的现状并不是说明各高职院校要求不够严格,也不是说某位教师责任性不强,究其根源,主要是没有合理可行的实践教学管理考核制度。要培养与施工一线技术岗位能力需求零距离对接的高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的技能,则必须根据现有高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实际情况以及现有高职院校教学体系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考核方法。

现有高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多数以男生为主。这些学生,被高职院校录取时,高考成绩一般都只是高出各高职学院录取分数线10分到30分。因此,他们的理论学习基础以及理论学习方法都不是十分出色,并且,学习自觉性和自律能力均相对较弱。相反,这样的学生,其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学习兴趣却十分浓厚。这样的学生,在实践教学期间,如果没有相应的切实可行的考核办法及标准,他们则会以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或作业为目标,对于个人技能的熟练掌握就会放松,更有甚者在实践教学期间放松自我约束,逃课、抄袭等现象屡见不鲜。

现有建筑工程类专业的高职院校都是以学年制进行教学,每学期开设相应专业课程,每门课程大多都设有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教学内容。理论课采用传统的笔试考核,实践课程则由相应的专业课教师或实训指导教师予以考核。最终,根据学生理论考核成绩、平时表现、实践考核成绩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本门课程是否合格。这样的考核体系,对于突出学生实际操作技能要求的高职学生而言,则显得有些欠缺。

针对这样的学情,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应该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以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行到导向教学法,即信息收集―制定计划―做出决定―实施操作―检验校正―总结评价五步实施实践教学。例如:在理论教学部分完成信息收集的主要部分,留有一定的课外信息要求学生自主收集;在实训前夕,应使用一定的学时制定实训计划。在初期,学生应在教师的参与下制定计划,到后期学生掌握此工作流程并具有了相对独立制定计划的能力时,可以让学生自己独立制定计划,然后交老师审查;确定计划无误后,做出决定进行实际操作;检验校正时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参与,互相检查;最后,由教师做出总结评价,让学生清楚此次活动的收获和不足,进而为下一此实训积累经验。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教授,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工作能力,为学生技能与工作岗位需求零距离对接提供最有效的保障。

针对现有教学体制改革,首先应该明确高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的重要性,在学生综合考评中予以凸显。并且和理论笔试考核相同,设置相应的补考、清考环节。其次,打破原有的课程总体学分制的束缚,将原有的课程学分一分为二,理论考核合格取得理论学习学分,实践技能考核合格取得实践学习学分。将学生个人综合素质考核以30%―40%的比例,分解到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当中去,从学生理论学习成绩和实践学习成绩中体现。最后,实践教学考核应制定明确的考核目标及切实可行的考核方法。这样,学生对于实践技能练习就会更加重视,实践教学目标也能落到实处,从而完成既定的人才技能培养目标,实现高职建筑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目的。

笔者根据几年的实践教学认为,当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基本思路可以从三方面着手:第一,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明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在具有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技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应用性人才。第二,深入国家大、中型建筑工程公司、监理公司等企业,对从业人员现状、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标准、专业知识、能力结构等几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充分了解专业的人才市场需求情况,对就业岗位进行分析,当然也不可忽视有市场优势的小型企业,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就业岗位,围绕能力培养把专业课程体系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大块。第三,注重顶岗实习的效果,实现“双证制”,加强职业能力考核。在加大专业实习的基础上,实践教学体系中引入“双证制”,即在获取文化素质证书(含英语、计算机、普通话等级证)的前提下,学生毕业前还应获取土建施工员、土建造价员、材料员、质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和钢筋工、混凝土工、抹灰工建筑技能上岗证书。为毕业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并且在较短时间内能够顶岗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马福军.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2007.(23):39-40.

第7篇:工程类专业范文

1.1CDIO教育模式概述

20世界80、90年代,高校工程专业所培养的毕业生难以适应现实工业生产的需要,使工业界逐渐意识到高等教育脱离实践这一问题,直接教育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现今社会教育的发展需要。迫于这种形势,2001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其他三所著名高校,共同开发的一种全新工程教育理念和实施体系CDIO。CDIO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具有知识体系健全、双基扎实、工程业务水平高以及道德高尚的“新一代”卓越工程师。

1.2CDIO教育模式的应用情况

在国外,根据不同学科领域的要求,CDIO工程教育模式已被广泛应用且形成了一些特色CDIO教育模式。CDIO工程教育模式首先应用于麻省理工学院等4所高校的机械系、电气系。紧接着得到其他发达国家的认可,并且根据自己的情况开发出适合自己的具有特色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以培养科学基础知识扎实,工程能力过硬的现代工程师,提高国家科技竞争能力。在国内,CDIO工程教育模式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001年由北京交通大学主办,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汕头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等高校协办的“2011北京CDIO区域性国际会议”称中国共57所高校开展CDIO工程教育模式试点工作,且已取得较好的成果。例如:汕头大学已根据自身教学情况以及资源,提出一种以工程设计为导向,以培养个人能力、团队能力和系统调控能力为主要目标的EIP-CDIO工程教育理念。汕头大学这种教育模式并不是发达国家CDIO教学模式的复制,而是吸取原有CDIO教育模式的经验精华之后,创立的属于汕头大学自己的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具有自己的特色,更符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情况。同时,CDIO工程教育模式也被应用于具体专业,例如: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基于TOPCARES-CDIO工程教育理念,对专业设置驱动因素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已有专业设置模型,应用鱼骨图的设计结构,引入模块化理念,突破固定维度限制,设计出鱼骨型专业培养方案设置模型。回顾国际工程教育改革背景,从哈尔滨理工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出发,结合校情,基于我校的物理专业的现况,以国外先进的CDIO教育模式为指导,借鉴国内的CDIO实践措施,建立起自己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势在必行。

2物理类专业现阶段的教育教学情况分析

第一、在大学物理类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师的教学量,进而忽视了其科研与办学的能力,这样就阻碍了大学在教学质量、科研成果和学校规划方面的发展。第二、学校的发展未能与社会同步,学校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更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校四年学习过程中,过多的学习科学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实践环节,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而这与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工程性人才是相悖的。第三、过分强调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人文科学的重要作用,致使培养来的学生丢失了传统文化,丧失伦理道德,成为“有才无德”之人,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然而,CDIO工程教育模式要远远优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它拥有一套完备的教学框架,有自己的教学的大纲以及教学宗旨。首先,以德为本,培养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人;其次,以学生自学为主,帮助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以及精湛的技艺,帮助学生开拓自己的创新能力以及认识自己潜在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在人才培养中将教育过程与实际工程领域具体情境结合,培养“德才兼备”的新一代高水平工程师。因此,我校物理类专业可依据经典CDIO工程教育模式,构思适合自身情况的教育模式以及培养方案,以弥补现阶段教育教学中的不足,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科发展,适应社会发展。

3构思基于CDIO模式的物理类专业教学培养方案

3.1科学理论基础的学习以及考核制度

根据大学生教学大纲指示,为完成大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任务,有关学生科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当实施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老师答疑解惑为辅”的主观能动性学习模式。第一阶段:首先由教师对相关学科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并制定学习计划,然后将学习知识点以及学习计划分发到学生手中,由学生自行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记忆、理解),最后由教师编辑题库,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考核,考核结果分为优、良、中,不合格4个级别,不合格者则不得进入下一学习阶段。第二阶段:首先由教师划分制定不同的知识模块,完成由同学选择自己喜爱的知识模块进行系统研究,挖掘知识深度,再由同学针对已学习的知识模块进行答辩,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重点讲述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以及相关知识的联系性,最后由老师对其的答辩进行点评,提出今后的学习研究重点,并且给予答辩评价,并且此过程为循环过程,要求每个同学依次掌握不同的模块。第三阶段:基于第一以及第二阶段的学习成果,教师评定出学生的学习成绩(优、良、不合格3个级别),成绩为优、良者方可参加相关的科技竞赛、科研项目,并且科技竞赛与科研项目的成绩可以转换成一定的学分,对于在科技竞赛以及科研项目中表现突出的同学,学校可以对其进行精英式培养,作为学校、社会以及国家的储备人才,为进一步培养优秀人才,奠定基础。第四阶段:仅仅经过以上3个阶段的培养,只能在专业技术方面对一个人有一定的提高;然而,这并不能使一个人在德行方面有所提高或蜕变。因此,对于基于CDIO模式物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还需要新阶段的锻炼与培养,并且这个阶段势在必行。基于本校的特殊情况,应采取以下方案,来对学生的德行方面进行一个积极的考量与培养:首先由学生在年终进行自我评价,尤其是德行方面的表现进行逐一评价;接下来有辅导员、班主任以及一名任课老师给出相关的综合评价,最后由专家评论组对学生的德行给予中肯符合实际的评价。同时,将这次的评价结果告知学生,以便学生明确以后努力的方向,弥补不足,完善自己。

3.2科学理论学习与科技竞赛相结合

在夯实基础知识与基础能力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对理论分析、计算能力要求比较高的竞赛,比如: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术物理竞赛,全国大学生“高教杯”数学建模竞赛等。通过这类比赛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比赛过程中,可以将学习的数学、物理、化学等理论知识应用其中,使同学们对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有一个新的认识。并且通过竞赛可以带动、检验基础知识的学习,让同学体验到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解释现象的快乐,这样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术修养。在我校近期举行的《哈尔滨理工大学首届物理学术竞赛》中,参赛队员在比赛过程中得到锻炼,掌握设计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由教师结合比赛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以及学生的比赛结果基于一定的评价分别为(优、良、中、差)。此评价结果计入学生的期末总评成绩。

3.3科学理论学习与科研项目相结合

在进行上述2个环节之后,接下来的环节要注重科学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以及交叉学科知识的运用,根据哈尔滨理工大学的现况,采用工程项目育人还是可行的。首先由教师进行交流、讨论,针对学科特点以及知识进行构思,设计出覆盖知识面广、切实可行的不同类型的工程项目;接下来由同学们进行自由组队,进行选题;然后,开展团队合作,对工程问题提出解决方法,进行实验验证亦或制作出作品;最后由专家在组织答辩,学生的作品以及研究方法进行评价。比如,我校近期开展的《哈尔滨理工大学首届物理实验演示仪器竞赛》,这个活动激发大学生对大学物理的兴趣,培养大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科学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进行实验研究的能力,并且对于改进我校的实验演示仪器作出了贡献。

3.4横向学习要与纵向学习相结合

在3.1、3.2以及3.3中拟定了具体的基于CDIO模式的物理类专业教学培养方案以及实施方法,本节将从一个高的层次来看待CDIO工程教育模式。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学习不仅仅是单一方面的横向学习与纵向学习,而是二者的有机结合。纵向学习,能够解决一个问题的“然”与“所以然”,能够让学生深刻的理解一个问题的来龙去脉,但是对于与这个问题相联系的事物却没有详细的了解,从而限制了人思考的角度,没有全局的意识;然而横向学习,能够拟补这一缺憾,从类比、相似以及反推的逻辑思维来阐释同一类问题,这从通俗的层次传授了方法论与逻辑学知识。这样,基于横向与纵向学习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不仅仅培养了具有较高等技术的工程师,更是培养了有思想的较高素质工程师。

3.5校内学习与社会实践学习相结合

综上提出的4个方面,仅仅是依托于学校固有的教学资源,开展的培养提高学生能力的项目,然而这些项目却与实际的社会生产创造需求脱轨;虽然它们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专业、道德水平,甚至说是综合素质,但是离高水平一流的工程师还有一定差别,有一段距离。为了弥补这一差距,还应进行以下三方面的改进:第一、学校除了在充分利用现有固定可见教学资源的基础之上,还应该发挥学校各种潜在的能力,挖掘一定的社会资源,比如:在专业技能培养方面,应注重与科技公司,生产工厂等建立联系;在社会公德、道德培养方面,应注重与一些敬老、养老院或者与志愿者相关的部门单位建立关系等。第二、学校在挖掘这些潜在的资源之后,应将学生定期派遣到对应单位,进行短期、长期等时间不等的培养与教育,与这些单位共联合,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出努力。在培养过程中,所涉及的培养内容,无需拘泥于形式,可以是实践操作、工程技能培训、讲座、交谈会、茶话会、素质拓展以及其他的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活动。第三、在完成以上相关活动后,每位同学都需要进行答辩报告,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包括表现突出以及不足两方面,以及自己在整个培训过程中自己的收获;除此之外,学校与相关参与单位应该组成专家评审团,根据学生的表现,给出客观可行的综合评价,主要包括专业技能的提高以及道德修养进行点评,给学生提出合理、公正、客观努力方向,使得学生想优秀、甚至是杰出的工程师买进一步。

4结语

第8篇:工程类专业范文

关键词:工程管理本科 教学效果 培养方向

一、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方向定位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具备工程咨询、工程监理、工程造价管理能力,能够在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工程监理、工程造价管理、工程施工、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及研究工作的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

二、应健全系主任、二级学院院长任职制度

由于现阶段系部专业发展遵循的是系主任或二级学院院长负责制,因此该岗位聘任应遵照以学科专业建设为主、行政领导为辅的方针。通过我本人对国内几所211院校的调研得知,大部分系部主任或院长为博士、教授,还有个别院校为“长江学者”,当然这是国内高校注重专业建设的具体体现,更充分体现了教授治校的理念。但是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二本院校,不注重这种学科建设的理念,一味的“官本位”思想,该职位往往是处级干部担任甚至兼任。由于对专业方向的把握不到位,失去了办学根本,始终把生源和就业看做第一位,既然办不出特色,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生源和就业当然会成为问题,不可能促进整个专业的良性发展。

三、特色课程设置应适应现阶段生存环境

国内大部分综合性院校几乎都设置工程管理类专业,各大院校为了体现出办学的与众不同往往设置特色专业,但是只注重特色而失去了学生适应现阶段生存环境的根本,为了规避这种现象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合并部分专业基础课

在主要课程设置中,专业基础课有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基础、管理运筹学、工程经济学、工程项目管理、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课程。就针对前面所列举的课程而言,经济学基础和工程经济学两门课程就可以选择其中之一。

(二)开设公共关系课程

新世纪的高等教育强调的素质教育,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建筑市场,具体来讲主要是在建筑工程公司就职,部分学生可能进入政府或者金融机构就业,因此在复杂以及乱象丛生的建筑领域生存,要注重任何人之间的相处,以及和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公共关系。因此开设公共关系课程有利于指导学生在和各种人群沟通交流中解决问题。

(三)开设谈判课程

由于我国现阶段建筑市场是采用招投标的方式来确定中标人,因此在谈判时如何使自己的利益更大,或在合同实施过程中如何使自己的损失变得更小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谈判时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甚至博弈,各方追求的不是损人利己,更不是损人不利己的结果,而是如何通过沟通与交流使双方取得双赢的局面,这样不仅可以保持利润目标,而且还可以交往很多该领域的朋友,对公司和个人以后的发展开创出新的局面。因此谈判时一种艺术,要想培养工程管理专业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过硬的综合性人才,建议应该开设谈判类课程。

四、应健全专任教师教学效果评价制度

高等教育中专任教师是整个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灵魂”,教师应该具备“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能力,三尺讲台可以使人“明理、笃行、思远”,因此老师的教学效果应是任何高校生存的根本。

(一)建立多媒体教学效果预评价制度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子设备进入了千家万户,同样也进入人类灵魂的殿堂--高等学府,现在的高校老师大多采用电子教案、PPT、Flash等媒体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起到了帮助作用,但无形之中也会带来弊端。

(二)鼓励教师与学生之间加强互动

“教学”是“教”与“学”的配合,作为老师如果只按传统的授课方式来讲授,只是做到了教而忽视了学,学生学习中,知识的来源最多的不是来自老师的讲授,而是学生自学得来的。因此老师在讲授过程中要注重加强和学生的交流,在课堂上和学生打成一团,像朋友一样相处。

五、让学生加入到教师的科研中来

高校教师都应该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不仅有利于个人的提高,也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为工程管理学科,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学科,更应该加大科研力度,另外科研应该学以致用,因此让学生加入老师的科研团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工程管理研究方向的了解,并且能够深入的应用到具体工作中去。

六、结束语

总之,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面向现代化市场经济的多学科相融合的专业,面临的建筑主体的素质参差不齐,要想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当代大学生,就要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建立培养工程管理本科专业的学科方向,健全教师授教学生的教学方法,设置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特色课程,使得工程管理本科专业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能够适应时代需要的整体方向。

参考文献:

[1]骆舒洪.有效教学的理念、实践与思考[J].江苏教育,2007(5).

[2]钟启泉.“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J].教育研究,2007(6).

[3]刘广富.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07(4).

第9篇:工程类专业范文

《化学基础》课程是这些专业通行专业基础课程,包括专业理论基础课和专业技能基础课,其功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后续课程学习的直接基础,包括知识和技能两个方面。二是,《化学基础》课程所讲授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还应为学生离开学校后在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持续发展打下相应的基础[1]。《化学基础》课程现存在问题1)《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参考本科同类专业的教学大纲压缩而成,学科色彩浓。这样的教材不能适用高职人才的培养要求。2)《化学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重理论轻应用,或者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验、综合实训不能很好有机结合。不能适用培养高技能实用人才的需求。

针对课程定位及教学存在问题

《化学基础》教材的横向整合,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取消与专业实际技能培养关系不大、理论性偏强的内容。同时打破原有课程、学科之间壁垒和界限,以人才培养目标作为课程内容取舍和结构组合的标准。例如,将《化学基础》教材中的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进行简化,保留必需的基础知识,穿插在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中讲授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不再单独讲授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删去晶体场理论、配位场理论、仪器分析、有机反应机理、元素有机化合物、杂环化合物、萜类、甾族化合物、界面现象和化学反应速率理论等偏、难、杂的部分。纵向整合实现《化学基础》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有机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培养目标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整合后的教材,与应用化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环境治理、工业分析、制药合成、生物制药、高分子加工技术专业的后续课程有机衔接。例如,在石油化工专业后续课程有化工产品合成、高聚物加工技术,整合教材时编入相平衡部分,结合实验、综合实训的重结晶、蒸馏、水蒸气蒸馏、分馏进行讲授。对于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教学大纲、教案和教学计划,使《化学基础》课程支撑着后续专业课程并紧密联系。基本实验、综合实训改革《化学基础》课程的实验、综合实训的目的是巩固学生已学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应用结合起来。例如,现开设的基本实验有“s区化合物、p区化合物、过渡元素化合物的性质,配位化合物的生成及性质,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滴定分析基本操作,高锰酸钾溶液的配制及标定和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常压蒸馏,水蒸气蒸馏,简单分馏”等28个实验,这些实验的开设,巩固理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综合实训是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运用,筛选典型的实训项目达到要求。例如,综合实训项目“石灰中总钙的测定———酸碱中和法”训练学生分析天平操作的基本练习常用分析仪器的基本操作盐酸溶液的标定石灰粉中总钙含量的测定。通过这个综合实训项目,学生们在物质的称量、溶液配制、溶液标定、滴定分析基本操作、分析计算等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提高。用多种方法(配位滴定法、高锰酸钾法)[5]测定石灰中总钙的含量,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操作能力;综合实训项目“氨基苯磺酰胺的制备”,训练学生掌握苯硝基苯苯胺乙酰苯胺对氨基苯磺酰胺制备的操作,这个综合实训项目让学生们掌握了熔点测定、重结晶、回流、蒸馏、分馏、水蒸气蒸馏的操作方法;综合实训项目“从废电池中回收锌制ZnSO4•7H2O”培养学生们称量、除锈、沉淀溶解、过滤、结晶、物质的鉴定等操作。这些综合实训项目使学生们在无机物制备、有机物合成、物质的分析鉴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充分提高,并将已学的理论知识有机结合来,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结合应用实例和科研项目讲授《化学基础》课程传统的照本宣科授课方式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