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负债融资范文

负债融资精选(九篇)

负债融资

第1篇:负债融资范文

关键词:软件类企业;负债融资;企业绩效

中图分类号:F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7-0043-03

引言

软件业不仅具有高效益和绿色环保的特点,其发展还能促进其他新兴产业的发展,并带动产业的升级改造,因此,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1]。

负债融资是企业主要融资方式之一,一般认为,适度的负债融资可以凭借利息减少税收、降低企业资金成本,借助财务杠杆提高资金收益水平[2]。但关于负债融资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尚未有一致性结论。目前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由于债权治理的软约束和治理弱化的特点,导致负债融资和企业绩效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3];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债务融资具有的避税效应、消减成本效应、信息传递作用、利润形成效应[4],其较股权融资更能提升公司的创值能力和成长性[5],从而有利于提升企业绩效。

本文拟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在控制企业规模、营运能力、成长能力等因素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前提下,研究我国软件类上市公司负债融资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一、假设提出

负债融资的债权治理作用会受到公司规模的影响,公司的营运能力和成长能力影响绩效债权融资的盈利效果。同时,企业的规模、营运能力、成长能力等因素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绩效。

(一)研究数据及样本

软件类企业包括软件外包、管理软件(ERP软件、财务软件)、电力行业软件、金融行业软件、医疗行业软件、电信行业软件、物联网应用软件、智能交通软件、安全软件以及其他行业软件公司。本文所选择的是我国软件类A股上市公司(以下统称为软件类企业),根据2015年中国证监会官方公布的结果,在我国A股上市的软件类公司共52家,其中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有12家,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有40家。本文采用的数据为上述52家公司2013―2015年公开的年报数据。

1.因变量

有学者采用净资产收益率(ROE)[6]、总资产收益率(ROA)[7],和每股收益(EPS)[8]作为企业绩效指标。净资产收益率从财务角度来评价企业绩效。每股收益通常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是做出相关经济决策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本文将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作为该模型的被解释变量。

净资产收益率为每期期末的税后利润与净资产的比值。每股收益每期期末的为税后利润与股本总数的比率。

2.自变量

反映企业债务融资的指标主要有银行贷款比率(BLR)[7]与资产负债率(DAR)[4]等。选用资产负债率变量是基于该变量能够全面反映企业总体负债水平,资产负债比率表示在总资产中有多大比例是从债权人处所筹集的,它有助于确定在破产情况下对债权人保护的程度。故将该指标作为模型的解释变量。

资产负债率为每期期末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

3.控制变量

本文设置了三个控制变量,以更好地控制其他因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控制变量包括:

企业规模。企业规模使企业竞争优势获得多种驱动因素的支撑,竞争优势会更强、更持久。因此,企业规模会对企业绩效产生显著影响。规模较大的企业相比于规模较小的企业,具有信誉和资产优势,所以能向债权人举借更多的资金。企业资产总额能够更好地体现企业规模。本文使用企业资产总额代表企业规模。

企业资产总额(S),为每期期末的Y产总额,单位为万元。

营运能力。企业营运能力能够优化企业财务结构,加速资产周转,改善财务状况,因此,营运能力对企业绩效有显要的影响。而总资产周转率可以反映企业本年度以及以前年度总资产的运营效率和变化,发现企业与同类企业在资产利用上的差距,促进企业挖掘潜力、积极创收、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资产利用率。因此,本文使用总资产周转率代表企业营运能力。

总资产周转率(T)。总资产周转率为每期期末营业收入净额与每期平均资产总额的比值。

成长能力。成长能力有利于股东对企业创造股东价值程度的衡量,也有利于经营者对作出经营策略和财务策略提供关键性因素,所以企业成长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突出的。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是衡量企业经营状况和市场占有能力、预测企业经营业务拓展趋势的重要指标,不断增加的营业收入,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条件。因此,本文使用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作为企业成长能力的指标。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N)。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为每期期末的营业收入总额同上年营业收入总额差值的比率。

(二)假设提出

对影响软件类企业绩效的因素作如下假设。

负债融资具有股权融资所具备的治理效应。负债融资会减少成本、企业自由现金流,从而加强公司治理,提高公司绩效。但是过多的负债会引起企业因负担不起负债而造成企业的营运风险。因此提出假设1。

假设1 负债融资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由于具有企业规模的企业能保证企业在研发、服务、广告、销售等方面的费用投入,并且生产规模和市场规模能分摊、消化这些费用,从而降低产品的单位成本,提升顾客价值。企业规模使企业竞争优势获得多种驱动因素的支撑,竞争优势会更强、更持久[6]。因此,提出假设2。

假设2 企业规模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一般情况下总资产周转率的数值越高,表示企业的总资产周转速度越快,销售能力越强,资产利用效率越高,企业的绩效也因此增加。因此,提出假设3。

假设3 收入增长率如果大于零,表示企业的营业收入有所增加,该指标值越高,表明企业的增长速度越快,企业的发展前景越好,企业的绩效也就越好。反之,则说明存在产品或服务不适合,销售方式不对,质量差价格高等方面的问题,市场份额萎缩,企业绩效越差。因此,提出假设4。

假设4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二、模型构建及数据处理

本文采用Eviews7.0统计软件,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根据资产负债率与每股收益以及净资产收益率的关系假设,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9]。

线性模型如下所示:

模型1 以净资产收益率为因变量的经营绩效模型

R(1)i =αi+β1Bi+β2Si+β3Ti+β4Ni (1)

模型2 以每股收益为因变量的经营绩效模型

R(2)i =αi+β1Bi+β2Si+β3Ti+β4Ni (2)

其中R(1)i 则表示第i期的净资产收益的值,R(2)i 表示第i期的每股收益的值,αi为第i期的常量,β1,β2,β3,β4为第i期解释变量与自变量和控制变量之间关系的系数值,i则表示年份2013年,2014年,2015年。

模型估计结果见表1。

表1显示,对于软件类企业,模型1和模型2的DW值基本都在2.0左右,这就说明各变量之间不存在自相关的可能性更大。而通过查阅DW检验表得知,dl和du的值分别为1.5和1.59(dl和du的含义为上下限值),只有2013年以净资产收益率为因变量时的DW值在dl和du之间,表示不能确定是否自相关,其余年份DW值都是大于du,小于4-du的,说明不存在自相关。同时,模型2的总体显著性水平高,而从单一变量来看,只有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软件类企业的主营业务增长率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显著性的正相关关系。模型2的结果为资产负债率、企业规模、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在90%的置信水平上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只有总资产周转率没有通过检验,这就说明总资产周转率对于软件类企业的影响力小,而负债融资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三、模型的结果分析

1.从两个模型的估计结果来看,模型1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不明显,而模型2的结果明显可以看出是负相关关系。这就说明,净资产收益率并不能够很好地表示软件类企业的绩效情况,可能是因为软件类企业目前发展不稳定,盈利状况不稳定,净资产收益率的波动性大,不足以表示软件类企业的业绩情况。而每股收益可以根据股数取值的不同,将每股收益全面摊薄并且得出加权平均收益,因此,可以更好的表现软件类企业的绩效情况。

2.模型2的结果反对了假设1,企业绩效与资产负债率呈现出负相关,说明了公司要定期偿还利息,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对现金的流动性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导致企业的绩效下降。因此软件类企业的负债融资的占比越大,企业的财务风险越高,破产威胁就越高,最终导致软件类企业的价值降低。

3.模型2的结果支持了假设2,说明软件类企业的规模越大,企业规模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正向效应。这与软件产业的规模效应有关,软件行业的特征之一是报酬递增和自然垄断特征,随着行业的大规模、标准化的生产,成本将会降低,市场容量会扩大,整体规模也会增加,从而导致企业的绩效上升。

4.模型结果显示,对于软件类企业来说,与总资产周转率的相关性并不大。可能的原因是总资产周转率反映的是企业的销售能力,而软件类企业资产的技术含量高,产品的生命周期短,更新速度快,研发周期较长,因此资产的周转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并不明显。

5.从模型结果可以看出,对于软件类企业来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越高,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越好。可能是因为企业的销售能力增加,用户信息系统在更新时的接收度增加,或者软件的创新性技术和产品的管理等方面对收入的推动作用,对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的增加提供了依据,使得企业的绩效增加。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在控制企业规模、营运能力、成长能力等因素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前提下,研究我国软件类企业负债融资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具有一定的规模、较低负债融资结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速度快的软件类企业的绩效较好。

笔者在此提出以下建议:(1)软件类企业需要在大力发展的同时,正确掌握负债融资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尽量将企业负债融资所带来的风险降低到可接受范围,同时对于软件类企业来说应该注重股权融资,可以扩散风险,保证企业拥有大量的现金流来支持公司的产品研发,降低企业的风险。(2)软件类企业的规模效应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优势所在,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需要通过企业的规模化、生产的标准化,降低企业的成本,扩大市场容量,增加企业绩效。(3)软件产品可以将企业的销售能力增加,提高产品的实用性和广泛性,软件类企业可以在该产品的基础之上,补全和整合自身的产品及服务体系,创造出一个完整的产品和服务研发的标准平台,制定一套属于该产品和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的标准体系,巩固自身的领先优势,增加企业的收入,从而提升企业的绩效。

参考文献:

[1] 曾珠,李冰.我国软件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差异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824-829.

[2] 朱庆须,赵立根,张玉华.IT企业负债规模与经营业绩相关性研究[J].会月刊,2008,(6):67-68.

[3] 黄文青.我国上市公司债权融资的治理效应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0,(8):69-72.

[4] 彭熠,陈清,徐国锋.债务融资水平、期限结构与公司绩效――基于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的检验[J].工业技术经济,2015,(2): 3-14.

[5] 黄莲琴,屈耀辉.经营负债杠杆与金融负债杠杆效应的差异性检验[J].会计研究,2010,(9):59-65,97.

[6] 温晓,韩志成,毕肖松.基于差异化战略和债权融资的中小企业绩效探讨[J].商业时代,2013,(31):69-70.

[7] 唐洋,宋平,唐国平.企业生命周期、债务融资与企业绩效――来自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经论丛,2014,(11): 49-56.

第2篇:负债融资范文

关键词:负债融资;投资行为;治理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落实企业改革,我国企业的权责利关系开始理顺,逐步形成了相应的责任和风险约束机制。与此同时,我国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呈现出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如过度投资、投资效率低下等。目前已有众多学者对上市公司的非效率投资行为进行了剖析,但大多都是从股权融资角度入手,从负债融资的角度研究其对上市公司投资行为影响的文献相对较少,使之成为企业融资理论研究中亟待完善的领域。因此,本文从负债融资的角度来研究其对投资行为的影响,进而分析负债融资对非效率投资的治理作用。

一、不同结构的负债融资对投资行为的影响

在研究不同结构的负债对投资行为的影响时,本文中假设公司存在债务资本,且股东与经理人利益相一致。

(一)不同期限的负债对投资行为的影响

按照负债期限长短的不同,债务可划分为流动负债与长期负债。从我国企业的负债期限结构来看,近年来,我国企业的债务融资中流动负债比例明显高于长期负债。负债本金利息或货款的近期固定支付,使得经理们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倾向于短期投资,较少考虑长期投资,因此流动负债与长期投资的规模负相关。再者,根据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理论,其实证研究表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大都采用中庸型营运资金管理策略,流动负债与流动资产呈现出同方向的变化趋势,因此流动负债与短期投资规模正相关。

(二)不同类型的负债对投资行为的影响

按照负债来源不同,可将负债分为银行借款、商业信用、公司债券、融资租赁四种类型。

1. 银行借款。银行借款一般金额较大,有固定的利息需要支付,从负债的相机治理作用出发,可知投资规模与银行借款数额反方向变动。

2.商业信用。相较银行借款,商业信用一般与企业特定的交易行为相联系,在信用期内可供企业无偿使用而不用支付利息,其债权人对企业基本没有约束。因此,商业信用的变动会对企业的自由现金流量产生比较大的影响。从自由现金流理论出发,我们推断,商业信用同投资决策之间的相关性较大。但是,商业信用的期限通常不到一年,企业在短期内可以使用,但较难用于长期投资项目。所以,商业信用与短期投资正相关,与长期投资负相关。

3.公司债券。公司债券通常被视为与银行借款具有相当的替代性,与投资规模负相关。

4.融资租赁。融资租赁作为一种长期的债务融资方式,其最大的特点是融资与融物相结合,这一特点使银行信贷和财产信贷融合在一起。但目前来看,我国融资租赁业务发展的规模还比较小,这使我国企业无法充分利用融资租赁方式来融通资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投资行为。

二、负债融资对非效率投资的治理作用

根据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发生形式,可将非效率投资划分为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两种。产生非效率投资的主要原因是公司的治理机制不够完善,没有发挥应有的制约效果,使一些投资行为偏离了企业的经营目标,成为决策者谋取个人私利的手段。

(一)股东-经理人冲突引起的非效率投资与治理

Jensen最早提出成本理论。该理论指出,股东和管理者由于目标的不一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成本。而负债的存在能够降低该成本,从而减少非效率投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经理人员的绝对投资额不发生变化时,增加债务融资比例会相对增加经理人员的持股比例,从而有利于降低股权融资产生的成本。二是负债融资的增加使经理人员面临着还本付息的压力,不得不减少在职消费,以有足够的现金在负债到期时用以偿还。同时由于负债的偿还,使得企业的自由现金流减少,有利于减少经理人员过度投资与在职消费。三是从控制权角度来看,如果经理们到期无法偿还债务,企业将面临破产,企业的控制权将由经理转移至债权人,且企业破产会给经理人员带来声誉上的损失,使其在行业内的地位下降等,这种潜在的压力激励着他们努力工作,注重投资效率,避免企业破产。

(二)股东-债权人冲突引起的非效率投资与治理

负债具有相机治理作用,能够有效地制约由于股东和债权人冲突引起的投资不足和资产替代行为,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负债融资的资金成本制约公司的投资行为。根据资本成本理论,公司通过举债为项目融资时,必须考虑负债的资本成本,只有投资收益率大于负债资本成本的项目才是可行的,从而对企业的投资行为进行约束。第二,负债融资的破产威胁效应制约公司的投资行为。负债合同是对股东/经理层的“硬约束”,股东为了避免失去企业的所有权,会慎重选择投资项目,而不会进行过度投资。

(三)大股东-中小股东冲突引起的非效率投资与治理

大股东为了其控制权收益,可能会进行过度投资,从而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而负债融资对此有一定的治理作用。债权人会对控股股东有一定的监督,防止控股股东谋取私有收益而损害债权人的利益。同时,由于债务具有优先受偿权,在非效率投资导致公司出现财务危机或破产时,债权人优先于股东得到投资的偿还,而股东并不愿意看到此现象,因此负债融资对大股东-中小股东冲突引起的过度投资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三、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本文从负债的结构方面介绍了不同结构的负债对投资行为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总体来说,负债规模与投资规模负相关。对不同负债结构进行研究发现,流动负债与短期投资正相关,与长期投资负相关;银行借款和公司债券与投资规模负相关;商业信用与短期投资正相关,与长期投资负相关;融资租赁本身就是一种长期投资的方式,因此与长期投资正相关。

从成本角度,企业中存在三种利益冲突,股东-经理人冲突可能会引起管理者的在职消费和过度投资,股东-债权人冲突可能会产生资产替代和资产不足等非效率投资,大股东-中小股送冲突中大股东可能会为了控制权私有收益,产生过度投资行为。而负债融资的存在会通过对经理人员的监督,以及破产机制来对企业的这些非效率投资予以制约。

(二) 启示

1.大力发展我国债券市场。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有别于西方的有序融资理论,更偏好股权融资,负债则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债券市场的不成熟使上市公司无法有效地进行市场化的直接债务融资,从而无法充分发挥负债融资对管理者的约束作用。

2.充分发挥银行对企业的相机治理作用。我国银行对企业实际上是一种“软约束”,因此必须进行改革,使目前的“软约束”转变为银行对企业的“硬约束”,充分建立银行的相机治理作用。

3.不断创新负债融资工具,增加负债融资方式,为企业负债融资提供外部条件。

4.改善股利分配政策。修改和完善股利分配政策,加强股利分配,尤其是现金股利,有助于降低企业的自由现金流,从而治理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过度投资行为。

参考文献:

[1]童盼,陆正飞.负债融资、负债来源与企业的投资行为[J].经济研究,2005(05).

[2]汪群.负债结构与企业投资行为[J].商业时代,2006(17).

[3]兰艳泽.对我国上市公司债务约束功效的实证检验和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10).

[4]油晓峰.我国上市公司负债融资与过度投资治理[J].财贸经济,2006(10).

第3篇:负债融资范文

关键词:负债融资;治理效应;交通运输业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6016803

1引言

公司治理有效性与公司融资结构密不可分。作为一种融资方式,负债融资可以使企业获得财务杠杆利益;同时,作为一种治理机制,债务融资具有重要的治理效应。首先,负债融资可以有效发挥监督约束作用,抑制经理的非效率投资;其次,负债融资也是一种担保机制,可以使公司管理人员更投入地工作,更谨慎地进行投资决策;再次,负债对经理人员形成一种压力,如果经营失败,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经理人员会丧失企业的控制权;最后,负债对企业的价值产生影响,企业价值信息能通过负债体现。

对于负债融资的治理效应,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但研究方法各异,研究结论不尽相同。为此,本文在对国内外有关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进行综述和评论的基础上,利用交通运输业上市公司数据,对负债融资和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

2文献综述

2.1国外文献综述

2.1.1负债融资的激励约束效应

Jensen和Meckling(1976)、Grossman和Hart(1982)、Diamond(1989)、Hirshleifer和Thako(1989)、Harris和Raviv(1990)、Stulz(1990)从激励的角度解释了负债融资的治理效应。

Meckling和Jensen建立了成本模型,他们认为因为经理人并没有完全掌握企业的所有权,于是股东和经理人就会有利益冲突,这种冲突会导致成本的产生。

Jensen(1986)进一步指出由于企业要用现金来偿还到期债务,所以债务会使得经理能控制的现金流减少,另外,债权人的监督也能降低成本。

Diamond(1989)认为好的声誉能降低成本,所以为了避免丧失声誉而带来的成本增加,声誉好的企业就会选择投资一些安全的项目。

Hart(1982)和Grossman认为负债作为一种担保机制,能够激励经理人努力工作,做出对的决策,从而使得成本降低。

Hirshleifer和Thako(1989)也认为经理人为了维护自身的声誉,也会选择投资一些相对安全的项目。

Stulz(1990)也认为债务的存在可以产生硬的约束,限制经理人能够控制的资源,抑制经理人过度投资、缓和股东和经理人的矛盾。

2.1.2负债融资与控制权竞争

Harris和Raviv(1988)、Harris和Raviv(1988)、Aghion和Bolton(1992)、Dewatripont和Tirole(1994)等从控制权角度解释了负债融资的治理效应。

Harris和Raviv(1988)考察了投票权的经理控制。他们认为,负债水平的提高可能会导致经理人取得更多的委托投票权,经历的股权比例也会增加,那么尽力为自己谋取私利的可能性也会降低。

Stulz(1988)也认为负债水平对经理人的投票权有影响,从而对公司控制权竞争产生影响。Israel(1991)则认为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同时出现在一个收购行为中,收购企业的股东利益会随着债务比例的提高而减少,那么一旦发生兼并,目标企业股东的收益就越高。最优的负债水平就取决于债务提高目标企业股东收益与债务减少收购企业股东收益而导致的兼并可能性的减少之间的权衡。

Dewatripont和Tirole(1994)指出外部人拥有一定的控制权对经理人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当外部人拥有一定的控制权,他们就会提供一些对企业经营活动有影响的控制决策。

Aghion和Bolton(1992)认为当企业破产时,股权能顺利地从股东转到债权人手上,说明此时的负债水平是最优的负债比例。债权人拥有控制权对经理人而言是不利的,他会是经理人存在失去职位的危险,所以债务对经理人的行为有很好的约束作用。

2.2国内文献综述

国内对负债融资治理效应的研究主要是考察西方经典理论是否适合中国。在我国,负债融资的治理效应并不一致,有一小部分学者认为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负债融资具有治理效应,而另一大部分学者认不存在治理效应,还有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当负债融资在一定水平上时是有治理效应的。

汪辉(2003)的研究结果表明,负债具有治理效应,能够使企业价值提高;于东智(2003)通过实证分析得出负债不具备治理效应;徐向艺(2006)的实证研究表明负债融资与治理效应存在明显的的二次关系,当负债低于某一水平时会导致公司绩效增加,此后则会导致公司绩效的降低;李世辉、雷新途(2008)以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发现负责能降低显性的成本,而对隐性成本却不存在影响;胡援成(2008)通过实证分析得出负债融资在我国不存在治理效应,但增强对预算的约束能降低成本;马君潞(2008)指出我国上市公司的负债融资治理效应取决于其他治理变量和公司性质,同时随着时间的推进我国上市公司中的债务治理正在逐渐优化;储成兵(2010)的研究则得出在不同的负责区间下负债比例和公司绩效的关系是不同的;田侃(2010)通过实证研究得发现虽然负债融资不能是成本降低,但对抑制大股东剥夺小股东很有效。龙建辉(2012)认为,银行负债和非银行负债的治理治理效应是不一样的,非银行负债会导致成本降低,而银行负债则会导致成本增加,这种差异是因为产权性质不同。

因为中国的制度背景特殊,近年来有一些中国学者开始考虑制度背景变量,如金融发展、市场化进程以及政治联系对负债治理的影响如:唐松(2009)通过实证发现在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负债融资与公司的价值是正相关的关系;罗正英(2010)发现市场化程度对发挥银行债务的功能有显著影响。

2.3对国内外研究的评论

由上述文献可以看出,国内外对于负债融资治理效应方面的研究很多,但研究对象、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不同,研究结论也不一致。国外学者的研究是基于西方发达资本市场,西方发达国家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与我国不一致。我国上市公司尤其是交通运输行业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模式与西方有很大不同。最根本的是,我国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以及所有制机构,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因此,需要从我国实情出发,在借鉴国外成熟研究成果基础上,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债务融资治理理论,以期指导公司治理实践。

3实证研究

3.1研究设计

3.1.1研究假设

(1)负债期限结构对成本的影响。

负债融资的成本理论认为,负债融资可以减少经理满足个人私利而造成浪费,以及不努力工作所造成的成本。负债融资中的短期负债融资可以减少经理人掌控的自由现金流,降低经理谋求私利造成的成本。然而,我国交通运输业企业特殊性,例如,债权主体对企业的监督力度小,还没有完善的破产机制,对经理人员股权激励不足等。因此,负债融资的成本效应可能失效,即短期债务与经理人谋求私利造成的成本不一定存在负相关关系。另外,企业的经营者受到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的约束,两者不同之处在于短期负债需要在短期偿还,出于偿还短期负债的紧迫性,经理人决策失误的风险要大于长期负债。因此,提出假设1:

假设1:短期负债与经理人谋求私利造成的成本正相关,并且短期负债比长期负债对成本的影响更显著。

(2)负债来源结构的治理效应。

一般来说,企业的负债按来源可分为三大类,即银行借款、商业信用与企业债券。负债融资的最主要来源是银行借款,银行借款的金额较大、期限长,另外,债权人是专业的借贷机构。银行拥有较多的内部信息,便于对融资企业进行监督评价,对债权人形成较强的约束力。与银行信贷相比,债券融资的债权人比较分散、债权规模小,另外,债权人获得的信息较少,加上能力有限,经验有限,很难对企业实现较强的监督。所以债券融梓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远不足银行贷款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商业信用具有短期负债的特点,能缓和经理人与股东的矛盾,降低经理人的决策失误。但是,商业信用具有融资规模小、使用方向不确定的特点,债务人受到债权人的约束力也不够。因此,提出假设2:

假设2:银行贷款对成本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债券融资,商业信用对成本的影响最小。

3.1.2样本选取

本文以2010年至2014年中国沪市和深市交通运输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为了保证研究数据的可靠性,消除了异常样本数据。研究样本排除发行B股与H股的上市公司,仅限于发行A股的上市公司;剔除ST与PT类上市公司样本,避免这类公司财务数据异常对实证结果的影响。有效样本共387个。本文数据均来自国泰安数据库,数据的分析处理软件为Excel2013和eviews7.0软件。

3.1.3变量设置

表1变量定义

变量名称变量代码计算方式因变量管理费用率COST管理费用/年末总资产自变量长期负债率LFZ长期负债账面价值/资产总额短期负债率SFZ短期负债账面价值/资产总额银行借款

融资比率LOAN(长期借款+短期借款)/资产总额债券融资比率ZQRZ应付债券/资产总额商业信用

融资比率SYXY(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

/资产总额控制

变量公司规模

变量SIZE总资产的自然对数大股东占总股

本的比例HLD公司前10位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1)因变量:成本(cost)。指股权成本,本文采用管理费用率表示。

(2)自变量:负债融资结构指标。

短期负债率(SFZ)=短期负债账面价值/资产总额

长期负债率(LFZ)=长期负债账面价值/资产总额

商业信用融资比率(SYXY)=(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资产总额

银行借款融资比率(LOAN)=(长期借款+短期借款)/资产总额

债券融资比率(ZQRZ)=应付债券/资产总额

(3)控制变量的选择。

①公司规模变量(SIZE):以期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来表示。

②大股东占总股本的比例(HLD):用公司前10位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来表示。

3.1.4回归模型

为了检验假设1和假设2,建立以下待检验回归方程:

cost=α1+β1sfz+β2lfz+β3lnsize+β4hld+u1(1)

cost=α1+β1syxy+β2loan+β3zqrz+β4lnsize+β5hld+u2(2)

3.2描述性统计

由表2可知,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均值在34%左右,相对于近十年来的44%左右更低,这也符合了上文对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整体较低的描述。流动负债比例的平均值为17.6%,源于交通运输行业投资周期长的特点,这一比例较为合理。资产负债率低也说明了其融资的股权偏好,对于负债融资的忽视有碍于治理效应作用的有效发挥。而银行借款融资比率,商业信用融资比率和债券融资比率的均值分别是19.2%,7.8%,4.5%。银行借款融资比率的均值明显高于商业信用融资比率和债券融资比率,这说明交通运输也偏向向银行借款。

3.3回归结果及分析

根据表3,短期负债、长期负债与成本的的回归系数分别是0.0560,-0.0703;显著性水平分别是0,0.0710,t值分别是4.5594,-1.8105。短期负债与成本成正相关,即短期负债越多成本越多;长期负债与成本成负相关,这与假设1相符。短期负债的p值小于长期负债,这说明短期负债比长期负债对成本的影响更显著,这也与假设1相符。

银行贷款和商业信用与成本的关系是正相关,而债券融资与成本是负相关的关系。其中商业信用对成本的影响最大,而银行贷款最小,这与假设2不符。

公司规模、股权集中度与成本的系数分别是-0.0162,-0.0070。股权集中度的相关系数为负,这说明了当股权过于集中时,会出现投资过度,减少自由现金流,导致股权的成本降低,而且会损害债券人的利益,这反而导致债权成本的增加,所以总的来看,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并不大。而公司扩大规模时,不但会导致成本明显降低、自由现金流,减少同时导致公司绩效提高,实现规模效益。因此,上市公司的规模大,不仅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借贷优势,同时也可通过银行监督来加强对公司内部的治理。

4政策建议

从政策选择角度,首先应尽快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确保上市公司的破产有一个相对完善的法律依据,努力使破产退出机制对经营者形成硬约束,充分发挥出负债融资的治理效应。其次,银行作为最大的债权人要充分应用获得的内部信息对融资公司的经营进行监督。为此,应加快完善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使得负债融资能充分发挥治理效应。具体来说,发行债券的方式要改变,信用评价的制度也要及时改进,加强对债券投资者的培养,为企业债券市场的发挥提供更好的外部环境。此外,对我国上市公司而言,要重视债务融资,认识到他是一种融资方式,把融资比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要优化银行贷款、商业信用、债券融资三者之间的融资比例,控制好长期负债比例和企业债务融资的比例,充分发挥治理效应,提高公司绩效。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进行债券融资,这不仅能改善我国上市公司目前的债务融资结构,而且能降低成本,使公司治理效应提高。

参考文献

[1]冯根福,吴林江,刘世彦.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学家,2000,(5):5966.

[2]朱清海.企业负债融资结构分析[J].商业研究,2004,(23):117119.

[3]王满四.上市公司负债融资的公司治理效应分析――考虑环境因素[J].证券市场导报,2005,(5):7177.

[4]李桂芝.负债融资发挥治理效应的条件与对策[J].科技和产业,2007,(7):5961.

[5]黄讷新.关于负债融资的公司治理效应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18):6163.

[6]戴钰.我国上市公司负债融资的治理效应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5762.

[7]彭飞.上市公司负债融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24):1113.

[8]陈馨.浅析债务融资的治理效应[J].致富时代(下半月),2012,(4):5556.

[9]钟海燕.公司治理作用机制下的债权治理效应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2,(11):6063.

第4篇:负债融资范文

一、负债融资的作用

负债作为融资工具的一种,实事上对企业运营产生了重要的作用。简言之,不同融资方式的选择对企业相关主体的行为和利益均会产生影响,并影响权力在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分配。所以不同融资方式的选择就是不同治理机制的选择。负债融资有其不容忽视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1、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

(1)资金规模在市场竞争中举足轻重。第一种情况:企业运营困难时通过举债可以在较短时间内筹集足够的资金,弥补企业营运和长期发展资金的不足,扩大经营规模,激活现金流,继续参与市场竞争,获得更大市场占有份额和企业规模。

第二种情况:在资金比较充裕时实行负债经营。因为内部积累资金再多,对于不断扩大企业规模,以适应市场竞争所需的资金数量来说总是有限的。市场抗衡的需求源源不断,单纯依靠自有资金明显不足。而通过负债融资可以很快获得足够的资金。在短期就可以获得企业需要积累很久才能得到的资金数量。超前获得的资金,提高了企业规模和竞争能力。

(2)成本低,速度快。企业在取得贷款和发行债券时,利率是固定的。不论盈亏均应按期偿还本息,安全性较高,相对其他的融资方式报酬率也较低。发行股票等权益融资方式,股东因投资风险大,要求的报酬率就高的多。

负债融资速度快,容易取得富有弹性。在企业需要资金时借入,在资金充裕时归还,非常灵活。能给予企业充裕的时间和较宽松的融资环境,较小的压力能让企业较快面临自己的问题,作出较好的决策。

2、负债可以作为一种激励机制,促使经营者努力工作

举债经营能缓和经营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冲突。假定经营层在企业中持股比例为零或接近于零,这个假设如果符合大型或超大型企业的情况,这时债务可被视为一种担保机制,能够使经营者多努力工作,并做出更好的投资决策,从而降低融资的成本。其理由是经营者的效用依赖于他的经理职位,对经理来说,存在较高的私人收益与较高的因破产而丧失的所有任职好处的风险之间的权衡。企业破产的可能性与负债比例正相关,所以,负债融资可被当作一种缓和股东与经理冲突的激励机制。

3、传递市场引导信息

融资方式的选择能够有效地将经营管理者掌握的关于企业发展前景的正确信息传递给外部投资者。负债水平成为传递企业质量情况的一个信号。迈耶斯和麦吉勒夫(Myers & Majluf,1984)认为,负债水平可以传递出有关企业价值的信息。当企业价值被低估时,现有股东因为担心利益流向新股东而偏向采用负债融资。

因此,举债可以被看作一个积极的市场信号,反而可以吸引投资者。

二、积极作用伴随的风险及弊端

1、负债融资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导致财务危机成本

一方面,负债给企业增加的压力是因为本金和利息的支付是企业必须承担的合同义务。如果企业无法偿还,则会面临财务危机,而财务危机会增加企业的费用,减少企业所创造的现金流量。随着企业负债额的增加,这种危机成本会越来越大,影响也会越来越显著。

另一方面,虽然“财务杠杆效应”能有效地提高权益资本收益率,但风险与收益并存。企业面临经济发展的低潮,融入资金所带来的投资利润率就会小于债务利息率。由于固定额度的利息负担,在企业资本收益率下降时,权益资本的收益率会以更快的速度下降。因此,企业进行负债经营必须保证投资收益高于资金成本。否则,将出收不抵支或发生亏损,从而加深了经济困境给企业带来的压力,降低了企业的偿债能力。

在亏损的情况下,企业负债额越多,以企业资产偿还债务的数量就越大,亏损就越大,财务风险也就越大。持续增长的负债最终会导致财务危机成本。

财务危机成本可以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企业依法破产时所支付的费用,企业破产后,其资产所有权将让渡给债权人,在此过程中所发生的诉讼费、管理费、律师费和顾问费等都属于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宣布破产之前企业可能已经承担了巨大的间接财务危机成本。如由于企业负债过多,不得不放弃有价值的投资机会,减少研发费用;消费者可能因此会对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服务质量提出质疑,最终放弃使用该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供应商可能会拒绝向企业提供商业信用;企业可能会流失大量优秀的员工。所有这些间接成本都不表现为企业直接的现金支出,但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并且随着企业负债额的增加,这种影响会越来越显著。

2、过度负债将影响企业决策

负债融资引起股东――债权人利益冲突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股东往往喜欢投资于高风险的项目。因为如果项目成功,债权人只能获得固定的利息和本金,剩余的高额收益均归股东所有,于是财富就由债权人向股东的转移;如果高风险项目失败,则损失由股东和债权人共同承担,有的债权人的损失要远远大于股东的损失。而债权人为保护自己的利益,把风险限制在一定程度内,往往会要求在借款协议中写入保证条款来限制企业增加高风险的投资机会;为了防止发行新债,债权人也会在契约中加入回售条款。

债权人的牵制和股东的追求,以及二者的相互牵制都可能限制了企业的正常投资和融资,给企业带来一种无形的损失。如果企业未来的投资收益大部分流向已有的债权人手里,以至于股东不能获得足够的利益,股东可能不会投资。企业拥有的投资机会越大,股东和债权人冲突的可能性越大,结果是造成投资不足。财务困境中的企业,即资不抵债企业中股东与债权人利益冲突对企业投资会有极大的影响。过多的公共债券是公司无效率投资的主要原因。具有优先权的银行债务、短期公共债务等会导致公司投资不足;而低等级的银行债务、长期公共债务等会导致公司过度投资。

3、过度负债降低了企业的再筹资能力

由于负债经营使企业负债比率增大,对债权人的债权保证程度降低,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增加负债筹资的能力,使未来筹资成本增加,筹资难度加大。银行和其他金融单位向企业提供借款时,往往会先考察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和信用记录。若企业过度负债,导致债务负担过大,且信用状况恶劣,则债权人会认为投入的资金没有保障,不再考虑借款给企业。同时企业债务到期,若不能按期足额的还本付息,就会影响到企业的信誉。信誉好的企业可以很容易举新债还旧债;但是信誉不好的企业,金融机构或其他企业就不愿意再给此企业提供资金,再筹资能力也就降低了。

三、如何规避风险

为显现负债融资的管理作用,就必须尽可能的规避风险,体现其积极的一面。

1、充分掌握政策规定

所得税率越高,利息的抵税效果就越明显,企业的举债愿望就越强烈。同时企业要考虑折旧费用抵税效果的好坏。如果折旧抵税效果明显,企业就没有必要过多的负债,以避免承受较大的财务风险。所以企业必须了解、分析国家税收政策及有关规定,以保证企业真正从中受益。

2、树立风险意识

企业应建立风险防范机制,采取多元化经营策略及时分散风险。具体表现在:在进行资本结构决策时,要充分应用稳健性原则,估计未来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对企业获利水平可能产生不利的影响,尽量使总价值最高,资金成本最低;企业应充分分析自己的营运能力,赢利能力,选择经济效益好的项目。只有在收益率大于贷款利率的前提下才举债筹资;企业必须建立一套风险预防机制和财务信息网络,及时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和防范,制定适合实际情况的风险规避方案,通过合理的筹资结构来分散风险。

财务危机风险较高的企业,其负债比率应该小于财务危机风险较低的企业。企业在举债之前应对其自身的未来收益能力和偿债能力进行科学分析,以判断自身财务风险的大小。唯有如此,负债经营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制定合理的资产结构

资本结构是企业自有资本与负债之间的比率,由于负债融资和股权融资在发行成本、净收益以及税收等方面的差异,导致资本结构影响企业的融资成本和市场价值,进而影响企业的治理结构,以致对资本市场的运行和宏观经济的增长产生影响。

正确把握负债的量和度,满足企业的自有资金税前利润率应高于负债利息率这一先决条件。负债规模取决于所有者与债权人的认同程度。负债规模通常是用资产负债率指标来表示的。资产负债率的大小与企业经营的安全程度直接相关。对于一般企业,普遍认为资产负债率30%为安全,40%比较合适,突破50%资金周转将出现困难,债权人也将考虑不再增加贷款。

企业所拥有的全部资产中,假若无形资产比重较大,其破产成本就较高。因为企业的无形资产价值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是难以变现并用以偿债的。所以该类企业资本结构中的负债比率应相对降低,以保持较强的偿债能力。而对资产总额中无形资产比重较低的企业,由于其破产成本较低,企业就可在其资本结构中保持较高的负债比率,充分运用财务杠杆,以获取良好的预期效益。

4、确定适度的负债结构

企业要确定适度的负债结构,充分考虑各种筹资渠道的潜力、约束条件和风险程度,合理搭配中长期负债。首先要考虑借入资金的来源结构。随着资本市场的开放,企业的举债方式以由单一的向银行借款,发展到多渠道筹资。企业可根据借款的多少,使用时间的长短,可承担利率的大小,分别选择向银行借款、发行债券、向资金市场拆借,还可以引进外资。

5、宽松的财务政策,以保持适当的财务弹性

一方面企业在经营状况良好时,要积累一些现金储备,当企业出现意想不到的好的投资机会时,可立即进行投资。另一方面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作为债务人往往会限定企业最大的借款额度,企业在日常融资时要尽量保持一定的筹资储备能力,这样在企业未来出现意外的较大资金需求时,可以迅速筹集债务,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而负债过多的企业就不会存在这种弹性,它的处境就会艰难的多。

第5篇:负债融资范文

[关键词] 负债融资 资本结构 风险控制

一、树立正确的融资观念和风险意识

负债融资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通用的理财方式。合理适度的负债融资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但由于债权人对企业财产拥有优先求偿权,如果负债企业决策失误、经营不善或过度负债,导致无法按期偿还本息,就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企业在进行负债融资时,要经过慎重考虑。负债融资是资本成本最低的融资方式,但不一定最佳的融资方式,更不是唯一的融资方式。企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和行业的性质,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融资方式,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企业必须独立承担风险。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实际结果与预期效果相偏离的情况是难以避免的。因此,必须树立风险意识,要明确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勇于承担和面对风险,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和防范风险才是明智之举。

二、确定适度的负债结构

企业不论采取哪种负债融资方式,首先都需对决定资金借入量即负债规模做出科学的决定。由于资金具有稀缺性和时间价值性,必然要求企业举债规模既经济又合理。在实际工作中,对一些生产经营好,产品适销对路,资金周转快的企业,负债比率可以适当高些;对于经营不理想,产销不畅,资金周转缓慢的企业,其负债比率应适当低些,否则就会使企业面临财务风险。企业应兼顾财务杠杆效应和财务风险,依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确定合理的负债规模。企业可以通过每股盈余无差别点法、因素分析法,或通过计算偿债率等相关财务指标来定量分析负债规模。

当然,光是确定负债规模还不够,还要确定适度的负债结构。例如处于创业期的企业利润通常微薄甚至亏损,缺乏负债融资的条件,主要是利用股权资本,债务比率很低,适宜采用有优先权的短期银行借款。而成熟期的企业财务状况良好,资信度高,企业具备了公开发行有价证券的资产规模和信息条件,企业应提高无优先权的长期债券比例,或发行可转换债券等。而且,企业要充分考虑资金的投资方向,要保证借入资金的正确投向和合理分布。

三、寻求最佳的资本结构

企业在筹措资金时,既想要尽力加大债权资本在企业资本总额中的比重,以充分享受财务杠杆利益,又想要避免由于债权资本在企业资本总额中所占比重过大而给企业带来相应的财务风险,因而常常陷入两难的境地。应当提起注意的是,在进行融资决策与资本结构决策时,只有当预期普通股利润增加的幅度将超过财务风险增加的幅度时,借债才是有利的。为了减少筹资风险,企业可以采取多种融资方式的合理组合,在股权资本和债权资本之间确定一个合适的比例关系,寻求最佳的资本结构,使负债始终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

寻求最佳资本结构的具体做法是:首先,企业要分别计算出各种融资方案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并在众多备选方案中选择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的那个,因为融资方案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越低,依据其计算的企业价值就越大。其次,要注意备选中的融资方案并不意味着可以形成最佳资本结构,更重要的是要观察投资者对贷出款项的要求、债券市场的价格波动和银行贷款利率的变动等情况,同时利用一些财务分析方法对资本结构进行更详尽的分析。最后,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之上,根据企业执行融资方案中遇到的实际情况,随时机变化进一步修正融资方案,不断改进其资本结构。

四、建立风险控制制度

为了保障债权人的利益,确保企业在到期日有足够的偿债能力,企业应在经营活动发生之前,对可能出现的致险因素采取控制行为,来达到事前规避风险、预防损失的目的;在经营活动过程中,针对已经出现或即将出现的偏差,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尽量消除致险因素的影响;对经营活动已经出现的偏差采取补救措施,防止已经发生的偏差继续扩大或今后再度发生。在企业控制财务风险运作的过程中,不能只是一味的追求眼前的短期利益,只有在出现偏差或风险时才予以纠正,而是应当综合运用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方式。

除以上所述之外,融资机会的选择也会对财务风险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企业对外部融资环境的影响有限,企业要能够及时掌握国内和国外利率、汇率等金融市场的各种信息,了解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国家货币及财政政策以及国内外政治环境等各种外部环境因素,合理分析和预测能够影响企业融资的各种有利和不利条件,以及可能的各种变化趋势,以便寻求最佳融资时机,由此做出的融资决策才更具有超前预见性。此外,企业应提高经营者自身素质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在不同环境下采取随机应变的财务策略,把握住投资管理和经营控制能力,注重收益与风险的均衡性,使企业经营在利益与风险的二难决策中处于不败之地,取得预期经营效益;加强资产的流动性,一旦企业出现不能及时足额偿还负债的情况,企业可以变卖资产来偿债,这就要求企业资产的流动性要较强。

负债融资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企业要发展,经济要增长,在企业自有资本短缺的情况下,负债性融资是企业必然的选择。但我们必须注意,负债融资在给企业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企业要增强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制定有效的风险防范对策,使企业在充分享受负债融资带来的财务杠杆效益的同时,把风险降到最低,以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第6篇:负债融资范文

根据最早的有关资本结构和企业价值的研究,即诺贝尔 经济 学奖得主美国金融学者莫迪哥莱尼(Modigliani)和米勒(Miller)在1958年共同提出的“MM无关定理”,在完美的市场中,由于无套利因素的存在,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无关。换言之,企业选择什么样的负债水平均不会影响企业价值。直观看来,该理论建立了负债水平和企业价值之间的最简洁的联系,但是它忽视了价值创造的形成和决策过程,使得企业内部的授权状况和决策过程成为一个“黑箱”。

二、基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负债融资与公司治理的互动

(一)负债融资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传统的金融理论将负债视为股权的一种可替代的融资工具。实事上,不同融资方式的选择对企业相关主体的行为和利益均会产生影响,并影响权力在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分配。从本质上讲,不同融资方式的选择就是不同治理机制的选择,[3]负债融资的治理功能不容忽视。

1.负债融资对股东和经理人员的激励和约束。

詹森和麦克林(Jenson & Meckling,1976)在其经典性的论文中,通过讨论公司价值与经理人员股票所有权之间的关系,首次将由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所带来的问题纳入公司估价(Corporate Valuation)的 分析 范畴中。经理人员有追求额外消费的积极性,这将给企业带来价值损失,即“成本”。而负债融资将通过增加经理人员相对持股份额激励经理人员努力工作,进而降低成本。

此外,和股权融资相比,债权人的权利受到债务契约的明确保护。当企业违反契约或资不抵债时,债权人通过处理抵押资产和迫使企业破产等制约性方式行使权力,这将对公司经理人员产生一种强制性约束。经理人员必须考虑债务到期时,公司是否有足够的现金或其他可变现资产,否则就会面临诉讼或破产。詹森(Jenson,1976)认为,随着财务杠杆比率的增加,将减少经理人所控制的自由现金流量(Free Cash Flow),进而抑制经理人员的过度投资行为。但是,采用负债融资将导致经理人员倾向于投资高风险的项目。因为债券是一种固定收益的金融证券,如果利用负债融通的资金报酬率远远大于利息率,项目投资的相当份额将归属于拥有股份的股东和经理人员所有,而项目投资失败的风险将由债权人、股东和经理人员共同承担。因此,无论股东还是经理人员都有投资高风险项目的动力。

2.负债融资的破产机制和“相机控制”。负债被普遍认为是与破产联系在一起的硬约束机制。破产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经理人员的最大惩罚。因为,企业破产不仅会导致经理人员对企业支配权的丧失,而且破产的“劣迹”反映在经理人市场上,其 社会 名誉和地位就会下降,这将直接影响他的再就业前景。在这种潜在压力下,经理人员不得不努力提高公司的业绩。

3.负债融资的信号传递功能。当企业对外融资时,内部经营者和外部投资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因此可能引发经理人员的道德风险,有必要对经理人员进行激励约束。设计激励约束机制的关键环节就是获得经理人员行为的信息。信号传递理论认为,经营者会通过自己的某些行为向市场传递信息,而作为投资者则可以通过经营者的行为推测其拥有信息的内容。融资方式的选择就能够有效地将经营管理者掌握的关于企业 发展 前景的正确信息传递给外部投资者。

罗斯(Ross,1977)认为,由于破产概率和企业的质量负相关,和负债水平正相关,相同的负债水平对于质量不同的企业而言破产概率不同,优良的企业破产概率低,质量差的企业破产概率高。这就意味着,同时使用较高的负债水平,优良企业成本较低,而质量较差的企业将无法模仿优良企业的经营者选择高的负债比率,因此,负债水平成为传递企业质量情况的一个信号。迈耶斯和麦吉勒夫(Myers&Ma jluf,1984)认为,负债水平可以传递出有关企业价值的信息。当企业价值被低估时,现有股东因为担心利益流向新股东而偏向采用负债融资。因此,举债可以被看作一个积极的信号。

(二)公司治理对负债融资的影响

中外理论界对公司治理有不同的解释,总的说来,都是以委托理论作为分析的框架。从狭义上而言,公司治理是指所有者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和制衡机制,要解决的就是因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所带来的问题。从宽泛意义上而言,则是用以处理不同利益相关者即股东、债权人、经理人员和职工之间关系的权利和责任结构,以实现企业效率经营的一整套制度安排(青木昌彦和奥野正宽,1996)。但是,这两种解释都没有涉及公司治理的终极目标,即降低成本的目标是什么?企业的效率经营用什么指标来表示?笔者认为,公司治理的最终目标是优化决策,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㈤负债水平的确定是公司财务决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融资决策),它的最终决定则是股东、债权人和经理人员相互博奕的结果。公司治理正是通过决策机制来确定公司是否需要负债融资和负债融资的数量,进而改变现在的负债水平。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无论负债融资还是公司治理都会影响到企业价值,而负债融资和公司治理之间又存在着互动的关系,孤立地研究两者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是不全面的。负债、公司治理和企业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1表示:图1 负债、公司治理和企业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略)

三、负债融资在我国发挥治理作用的约束条件

中国 国有企业负债比率过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此,很多学者将研究的焦点局限于如何降低企业的负债比率并提出了很多对策,例如债转股、国家免除企业债务和实行破产制度等等。但是,较高的负债率只是一个表面现象而不是根本性的问题,日本和德国的企业在负债率较高的情况下也取得了很好的业绩。负债比率的高低涉及公司治理问题,其本身就是一个权利、责任和利益分配的问题。笔者认为,我国国有企业债务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负债比率过高,而在于未能成功地保障负债融资治理功能的发挥。从重视负债的治理功能、从关注如何保障其治理功能发挥的角度研究我国企业负债融资,才是解决企业负债融资问题的突破口和根源所在。从三者关系的框架可以看出,约束负债治理功能发挥作用的因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股东财富价值最大化是企业的经营目标

现代企业是利害相关者之间缔结的“关系网”,各利害相关者或者在企业中投人物质资本,或者投入人力资本,目的是获得作为单个主体无法获得的合作收益。因此,作为一个现代企业必须通过为利害相关者服务才可能获得可持续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前,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企业目标倍受推崇。

但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只强调股东利益,而忽视了对其他利害相关者的关注。在我国整个国有企业改革的渐进过程中,由于一直没有解决所有者缺位和一股独大等问题,造成实际上上市公司的目标就是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在这种目标导向下,债权人的权利不可能得到充分的保护。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践也证实,国有资本和政府权力的结合使得经理人员随意剥夺中小股东和债权人利益的事件时有发生。

1999年5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其制定的《公司治理结构原则》中特别强调指出,公司治理结构的框架应当确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利。在这种“共同治理”的逻辑下,强调企业整体价值最大化就成为 科学 的企业目标。

企业价值是用企业持续经营期间自由现金流量的贴现值之和来表示的。贴现率则和企业的风险相适应,因此,只有在风险和收益实现较好的均衡时,企业价值才达到最大。这一目标考虑了利害相关者的利益,注重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理念可以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方方面面,例如,它要求营造企业与股东之间稳定协调的关系;要求加强与债权人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培养可靠的资金供应者;要求重视客户利益,提高市场占有率等等。总之,只有其他利害相关者包括债权人的利益得到保护和合理的满足,才有利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股东的财富才能持续增加。而企业价值实现了最大化,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都能有所增加。

(二)银行的事前监控和事中监控弱化

在以银行融资为中心的日德融资模式中,银行对 企业 的监督分为三个阶段,即事前监控、事中监控和事后监控。在事前监督阶段,银行主要了解贷款企业的信用状况并且在企业使用何种资金筹措方式和融资规模方面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在事中监督阶段,银行向企业派遣董事行使股票权,从而使银行尽量规避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而造成的经营风险。其实,和股票市场的证券融资相比,银行在筹资过程中的优势更加明显。因为,银行拥有掌握信贷 分析 方法 的专业人员,他们能够直接接触公司账目,并与高层管理人员保持密切的联系,这使得银行用较低的成本便可以获取公司的内部信息。在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健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应当充分发挥银行的信息和监督优势,积极地利用债权约束来参与公司治理。

目前 ,虽然我国已经逐步建立和规范了一套信用评级制度和指标体系,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仍然有“人情债”出现,并且公司财务数据的不真实严重 影响 了评级结果的可信性。因此,除了政府干预之外,由于银行决策失误而造成的低效率贷款和关系贷款,在其庞大的不良债务中占有不可忽视的比例。此外,在企业使用贷款的过程中,银行没有足够的激励去监督企业资金的使用情况。银行对企业的事中监控几乎是空白,从而导致债务对经理人员过度投资的约束作用没有实现,反而使其倾向于投资于高风险的项目。这些 问题 的存在使我国企业的负债融资表现出很强的软预算约束的特征。

(三)破产机制不完善

负债治理功能的有效发挥还取决于是否存在完善和健全的破产制度,破产制度是债权人对企业的事后监控。但是在我国的破产实践中,股东、债权人和地方政府却都不希望企业破产,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我国企业的破产并不是一种市场选择的结果。

从股东的角度而言,公司破产后,剩余的款项首先用于支付职工和债权人,多数情况下股东得不到任何钱。所以,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退市或企业破产向来没有足够的动力。从银行的角度而言,一方面,破产制度和程序对债权人的保护不够,即使是有抵押的债权也要为安置受影响的职工而受到损失,破产债权完全清偿的概率极小,负债很难成为促进企业改善业绩的“大棒”;另一方面,我国 金融 体制改革还不完善,为了保持“良好”的业绩,银行宁愿维持无法收回的呆帐、坏帐,也不愿企业由于破产而清产核资。地方政府在参与企业破产过程中也有自身的利益趋向,国有企业破产会产生 社会 成本和职工安置成本,因此地方政府也不希望企业破产。对于破产的企业,将其损失转嫁给作为主要债权人的国有银行就成为地方政府的现实选择。

破产不仅是对债权人的补偿和对原有经营者的惩罚,重要的是它可以使企业的存量资产达到最优配置。有关破产的 法律 体系是债权人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发挥作用的依据。在我国公司治理的改进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培育完善和严谨的法律体系,使公司治理建立在更坚实的基础上,为债权治理功能的发挥创造条件。

(四)经理人员股权激励不足和经理人市场缺失

我国尚未形成独立的职业经理阶层和竞争性的经理人市场。职业经理人的存在及其功能的发挥是 现代 经济 发展的微观基础,没有职业经理人,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目前,在我国为社会所承认的职业经理人员为数很少,而且主要是从一些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中产生的。在我国国有企业甚至上市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一直是政府委派,并不是市场行为。从而就不存在针对经理人员的独立利益和声誉,更没有来自经理人市场的被更高经营才能者替代的威胁。

四、结束语

以上我们着重分析了负债融资、公司治理和企业价值最大化之间的关系以及负债融资在我国发挥治理功能的约束条件。本文考察了我国企业在融资和公司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及其根源,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着手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例如完善破产法、使银行人主公司董事会和推行经理人员持股计划等等。但是,企业负债融资问题和金融中介、资本市场以及经理人市场有着必然的联系,并不是若干个具体措施就可以解决的。从负债融资和公司治理的互动关系出发,可以引发我们继续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股份制改造乃至企业上市固然能够改变企业单纯依靠财政资金和银行间接融资的问题,但是如何建立有效和竞争的控制权市场?如何进行金融体制改革,打造真正独立的债权主体?中国应当构建一种怎样的银企关系?既然在负债融资过程中政府干预过多,通过“政企分离”是否能完全解决企业经营机制以及由此引发的债务问题?在我国企业经理人员不持股或持股比例过低但却成为事实的内部人的情况下,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约束与激励?如何更好地实施经理人员持股计划?等等。

这些问题既涉及到宏观和中观层次的制度改革,又涉及到企业微观层次的治理结构改革。对这些问题的妥善解决才是保证负债治理功能发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根本途径。

注释:

①“企业利用负债创造价值”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负债融资只能通过对企业经理人员形成正面的激励和约束,进而降低成本,间接地提升企业价值,负债和股权简单的替换并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价值创造的源泉在于正确的投资决策。从这个意义上而言,MM无关 理论 说明负债比率与企业价值无关,从而提示我们重视企业的投资决策,选择净现值大于零的投资项目,意义是深远的。

②资本结构是指企业长期负债和权益资本的比例关系。因此确定了负债水平,资本结构就会得以确定,反之亦然。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本文所言的负债水平和资本结构可以相互替代。

③从宏观层面上而言,世界上主要存在两种融资模式和治理模式:一种是以日德为代表的以银行融资为主的融资模式,并由此决定的银行主导型的治理结构;一种是以英美为代表的以股权融资为主的融资模式,并由此决定的市场主导型的治理结构。本文对宏观层面上负债融资和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不做分析,仅仅 研究 负债融资在企业微观层面上所发挥的治理功能。

④一般认为。一个良好的公司治理体制应当能够提供三种有效的机制,即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决策机制。笔者认为,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是运作层面的问题,最终由决策机制制定。因此,只有决策机制才是公司治理体制的核心问题。

[ 参考 文献

[1]张春霖。从融资角度分析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改革[J].改革,1995,(3)。

[2]胡玉明。中国国有企业债务问题的制度性分析[J].经济评论,2001,(1)。

[3]吕景峰。债权的作用与我国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改进[J].经济 科学 ,1998,(3)。

[4]潘敏。融资方式、金融契约与公司治理机制[J].经济评论,2001,(5)。

[5]李峥,孙永祥。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J].经济评论,2002,(4)。

[6]王国成,王峰。企业治理结构与资本结构的互动关系[J].南开管理评论,2002,(8)。

[7]李国民。融资制度变革的内在逻辑和次序安排[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4)。

[8]Jenson M C,w Meckling. The theory of the Firm:Managedal Behavior,Ageeny Cost,and capital structure[J].Joumal of Finance Economics,1976,(3)。

[9]Jenson M C.Agency Cost of Free Cash Flow,corprate Finance and Takeover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76)。

第7篇:负债融资范文

关键词:负债融资;风险;控制

1 企业负债经营的优势

(1)负债经营可使企业得到财务杠杆效益,提高企业股东的收益。

由于对债权人支付的利息,是一项与企业盈利水平高低无关的固定支出,在企业的总资产收益发生变动时,会给权益资本收益率带来负的更大的波动,由于这种杠杆效应的存在,在投资利润率大于债务利息率的前提下,会显著提高企业自有资本利润率。

(2)负债经营可利用税收的屏蔽效应。

负债经营存在着固定的财务费用,而目前几乎所有的国家税法都这样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有一部分负债利息作为企业的财务费用可以在当期或以后若干期内的税前利润中扣除。这样,在企业按名义利息率支付的债务利息中,有一部分便转移给国家财政负担了。因而,负债经营便大大减少了企业的所得税。

(3)负债经营可减少货币贬值的损失。

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利用举债扩大再生产比自我积累资本更有利,因为通货膨胀可以导致货币贬值,借款与还款时的利率差,使债务人偿还资金的实际价值比没发生通货膨胀时的价值要小。实际上债务人将货币贬值的风险转嫁到债权人身上,减少了由于通货膨胀造成的损失。

(4)负债经营能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综合资金成本率。

企业的负债经营要求定期支付利息并到期还本。对投资者来说投资风险较小,因而要求的投资报偿亦低。并且债务利息在税前支付,企业可以减少缴纳的所得税,从而使债务资本的成本低于权益资本的成本。因此,在一定程度内增加负债,可以降低企业综合资本成本率。

2 负债融资风险分析

2、1 负债融资风险的外在原因

(1)经营风险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本身所固有的风险,其直接表现为企业税前利润的不确定性。

经营风险不同于筹资风险,但又影响筹资风险。当企业完全用股本融资时,经营风险即为企业的总风险,完全由股东均摊。当企业采用股本与负债融资时,由于财务杠杆对股东收益的扩张性作用,股东收益的波动性会更大,所承担的风险将大于经营风险,其差额即为筹资风险。如果企业经营不善,营业利润不足以支付利息费用,则不仅股东收益化为泡影,而且要用股本支付利息,严重时企业丧失偿债能力,被迫宣告破产。

(2)预期现金流入量和资产的流动性负债的本息一般要求以现金(货币资金)偿还。

即使企业的盈利状况良好,但其能否按契约的规定按期偿还本息,还要看企业预期的现金流入量是否足额、及时和资产的整体流动性如何。现金流入量反映的是现实的偿债能力。资产的流动性反映的是潜在偿债能力。如果企业投资决策失误,或信用政策过宽,不能足额或及时地实现预期的现金流入量,以支付到期的借款本息,就会面临财务危机。

(3)金融市场企业负债经营要受金融市场的影响。

负债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借款时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情况,而且金融市场的波动,如利率、汇率的变动,都会导致企业的筹资风险。当企业主要采取短期贷款方式融资时,如遇到金融紧缩,银根抽紧,短期借款利率大幅度上升。就会引起利息费用剧增,利润下降,更有甚者,一些企业由于无法支付高涨的利息费用而破产清算。

2、2 负债融资风险的内在原因

(1)负债的利息率在同样负债规模的条件下,负债的利息率越高,企业所负担的利息费用支出就越多,企业破产危险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

利息率对股东收益的变动幅度也大有影响,因为在税息前利润一定的条件下,负债的利息率越高,股东收益受影响的程度也越大。

(2)负债的规模负债规模是指企业负债总额的大小或负债在资金总额中所占比重的高低。

企业负债规模大。利息费用支出增加,由于收益降低而导致丧失偿付能力或破产的可能性也增大。负债规模越大,财务风险也越大。

(3)负债的结构是指企业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的比例。

如果负债的结构安排不合理,会增加企业的筹资风险。原因在于:第一。如果企业使用长期借款来筹资,它的利息费用在相当长的时期中将固定不变,但如果企业用短期借款来筹资,则利息费用可能会有大幅度的波动;第二,如果企业大量举借短期借款,并将短期借款用于长期资产,当短期借款到期时可能会出现难以筹措到足够的现金来偿还短期借款的风险;第三,长期借款的融资速度慢,取得成本通常较高,而且限制性条件较多。

3 负债筹资风险的控制

3、1 确定并保持最佳负债结构

负债结构是指各种负债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它包括两层涵义:①负债与权益资本的比例关系,也指自有资金与负债资金的最佳比例。通常可通过产权比率、资产负债率等指标来反映,可衡量企业的负债水平、负债经营程度、基本财务结构的合理性以及偿债能力。适当的举债数额既可产生财务杠杆收益,又可维持良好的偿债能力。②流动负债与长期负债的比例关系。企业的负债偿还能力是债权人和债务人共同关心的问题。流动负债是企业将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一般用流动资产来偿还;长期负债是指偿还期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主要依靠在生产经营中获取的盈利来偿还。长期负债与流动负债的比例关系是否合理对企业的财务风险影响很大,若其不合理,同样也会引发财务危机。长期负债与流动负债的比例可以根据企业的销售状况、资产结构、规模大小、现金流量和所处的行业性质来确定。

3、2 准确预测资金需求量

投资规模决定企业筹资额的多少,因此企业筹集资金时应首先对资金需要量进行预测,只有这样,才能使筹集来的资金既能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又不会有太多的闲置。预测资金需求量既要对短期资金需求进行预测,还要重点对长期资金的需求做好资本预算。在进行资本预算时应以当期的现金流量作为考虑的重点。特别是在会计政策的选择和现金流动的估算上,应以当期的现金净流量而非当期利润为考虑的重点,保证已耗费资金的充分补偿。

3、3 建立偿债基金,确保债务安全

所谓企业偿债基金。就是为了保障债权人的利益,确保企业债券、贷款或长期应付款到期时有足够的偿还能力,债务企业在企业债务存续期间,按期提存一定数额的现金,交由银行信托部或信托公司代为管理运用,在企业确实无力偿还到期债务本金和利息时才动用的专项基金。提取偿债基金的金额=长期负债额×基金提取比例。企业偿债基金提取比例可用多种方法确定,这里着重介绍资信等级配比法。企业每次举债时,应对企业进行一次资信评估,重新计算企业资产负债率,以确定偿债基金提取比例。

企业建立偿债基金制度,为获得贷款和发行债券提供保障。为企业信誉程度提供保证,还可成为担保行为的保护伞和还款效果的试金石。但对偿债基金的管理和使用应注意把握以下原则:除非还本付息,一般不能动用;债务单位资金困难,确需动用的,应有严格的审批手续并有相应的担保手续;交由专业公司运作经营,确保增值,增值部分用于偿债基金的积累;债务单位应在银行指定公司设立专户,银行有权按约定的比例从债务单位的资金中扣除偿债基金归人专户;债务单位短款长还或赖账不还时,债权单位有权通过一定法律手续从债务单位的偿债基金中扣除其债权部分。

参考文献

第8篇:负债融资范文

[关键词]高校;负债融资;风险;功效系数法

[中图分类号]F28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4-0061-02

1 高校负债融资的风险分析

1.1 高校负债融资风险的表现形式

1.1.1 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主要指国家政策变化对高校负债融资所带来的风险。贷款要受到国家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和教育发展政策等的影响。首先,国家采取鼓励高校扩大发展时,政府往往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如贴息贷款、无息贷款、无偿划拨土地等,这时高校的发展环境比较宽松,容易得到资金支持,风险是比较小的;其次,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好坏也直接与高校负债融资风险相联系,当经济不景气时,由于高校资金来源渠道相对稳定,银行对高校贷款是比较积极的,甚至根本不需要质押就能贷到资金。但经济形势好转时,资金会流向高利率的行业,去获取较高的利润率,促使银行转向高利润的行业,而对高校贷款有了严格的要求,学校的贷款风险就增大;最后,如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紧缩银根,各银行缩小对高校贷款的规模,或停止发放新的贷款,筹资风险立刻显现,学校资金链有可能断裂,在建工程将无法按期完成,甚至造成“烂尾”工程,这将严重影响高校的建设和发展。

1.1.2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高等院校信用质量降低的风险。虽然信用质量的降低并不意味着违约,但表明违约概率的增加。通常,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制定不同的贷款利率水平或贷款条件来评价高校的信用质量。由于信用质量的下降直接导致高等院校进行金融市场再融资环境的恶化,再融资的成本升高和融资困难加大。而且,信用质量的下降还会导致高校的社会声誉下降,使高校无形资产受到损失,这对高校今后的招生和正常的教学科研活动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如果高校的招生人数下降,教学、科研活动不能正常开展势必会减少学校的学费收入和科研收入,这样会恶化还款紧张的局面,导致信用质量再次下降,信用质量的进一步下降导致贷款难度增加,成本增高,最终可能导致高校的资金紧张状况陷入恶性循环,使高校的资金链断裂(时麟,2006)。

1.1.3 资金运作风险

资金运作风险是指高校因受未来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而使其投入的本金和预期收益产生损失的可能性。资金运作风险又分为日常管理风险和投资风险。日常管理风险是指由于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资金管理不当、没有严格的还款计划、缺乏贷款资金科学高效的使用机制等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此外,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也会造成日常管理风险。投资风险是指出于投资计划、决策、程序、制度等失误或漏洞而造成投资于无效益或重复建设的项目,导致高校资源的浪费。项目投资缺乏科学论证,学校发展定位不明确,极易造成投资损失。从国家实施高校扩招政策以来,大多数高校往往只注重扩建新校区、建设学生公寓等硬件建设,而不注重引进软件资源,导致师资力量不能与之同步增长,影响了知识更新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使教育质量下降、科研能力减弱,这必将导致学生培养质量的下降,就业率低,其必然导致学校无形资产受损、生源短缺,投资效益下降,引发投资风险。

1.2 高校负债融资风险的成因分析

1.2.1 教育经费来源的有限性

从我国当前现状来看,高校教育经费主要有三种来源:财政拨款、学杂费和其他经费。

就财政拨款而言,自1998年以来,虽然国家财政对高校教育经费的投入绝对数逐年增加,但是,财政拨款占高等教育总体经费的比重却逐年下降(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07)。从1998―2004年,财政拨款占高等教育总体经费下降了19%,平均每年下降2.7个百分点。

当前,学杂费收入是高校偿还贷款的主要来源。然而学杂费收入取决于高校的招生规模和学费标准,这两者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经济以及高等教育市场等宏观因素的影响。另外,民办高校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和国外教育机构的大举进入,促使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程度日趋激烈,高校的招生规模能否维持并继续扩大还有待于经受市场的考验。学杂费收入虽逐年增加,但实际上,自2000年以来高校学费标准已被“冻结”了近8年。在名义收费标准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物价上涨,这期间高等教育的实际收费标准是下降的。而且,国家对高校财政拨款增速远落后于学生规模的增速。以1998―2004年为例,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99―2006年)的数据计算,我国普通高校的学生规模增加了2.3倍,而同期财政拨款仅增加了1.4倍,高校的总收入仅增加了1.8倍,生均教育经费下滑。可见,学杂费标准要受到国家宏观调控和社会承受能力的制约,上涨空间有限。

至于其他经费来源,除了少数高校拥有校办企业的经营收入外,大多数高校在这方面仅仅是以获得企业的或个人的捐赠收入为主,而且捐赠收入是有专门用途的。

因此,经费来源的有限性是高校形成负债融资风险的重要因素。高等教育的成本正在稳步上升,高校扩招、扩建校区都需要大量的办学经费来支撑。

1.2.2 高校的法人资格和产权虚置的不完备性

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自批准设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而《教育法》则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的国有资产属于国家所有。”两部法律的矛盾之处,使得高等院校不可能具备真正的法人资格。可见,高校法人地位不彻底,其结果必然导致高校产权的两个不到位:一是高校资产的所有者职能不到位,具体明确的人格化承担者缺失;二是高校法人实体和法人财产主体地位不到位。由此形成高校财产是“国家所有,人人所有”的模糊界定。高校产权权能上的不可分割性和非流动性导致产权不能重组、交易和教育资源垄断,从而形成高校法人治理结构上缺乏相应的激励和约束的局面。

在这种产权虚置障碍下,高校由于“责任不明、缺乏市场风险约束,形成资本放纵”,即产权虚置―责任不明―约束不硬―资本放纵,往往形成“前人负债,后人偿还”。所谓“通过银行的钱办学校的事,用今天的钱办明天的事”,这样既给银行留下一个“窟窿”,也给学校后任领导留下一笔负债。而且一般认为,高校无须担心还不了债,因为政府最终会埋单。银行也不担心高校还不了款,因为有政府做后盾。地方政府同样不担心,因为有中央政府做后盾。最终的结果是,高校负债融资的规模会进一步递增,由此将会引发越来越大的财务风险。

1.2.3 高校信贷管理的薄弱性

首先,缺乏资金监管和约束机制。高校建设资金主要是由财务部门负责筹措,并采用拨款的方式用于建设,资金筹措部门和项目建设部门脱节,资金拨付与项目建设进程不匹配,容易造成高成本贷款资金闲置。而且,部门间没有内在的约束机制,在拟定贷款项目计划时,缺乏深入的论证和可行性分析,项目使用效益不高,甚至重复建设,资金浪费的现象普遍存在。

其次,缺乏还贷机制,偿债能力有限。学校收入主要是财政补助收入和学费收入。财政补助收入和行政事业性收费价格由国家严格控制,学校还贷资源是有限的。如负债过度,利息支出过大,为了保证建设资金的筹措和对外负债的还本付息,高校往往采用借新债还旧债来维持资金的周转。随着借款规模的扩大,学校的负债比例急剧上升,继续向银行贷款将发生困难。再则贷款规模将随之扩大,容易引发负债融资风险。

最后,负债结构不合理。由于目前高校负债融资主要用于新校区等大型项目建设,一般数额较大,负债的结构往往会对负债融资风险产生较大的影响。现在高校使用的银行贷款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项目贷款,这类贷款的期限长,不确定性因素较多,风险的可控性较差(主要表现为利率风险),其特点是贷款利率较高,如果贷款时机与项目进度不匹配,易造成贷款资金的闲置,加重债务负担;另一类为短期流动贷款,这类贷款使用弹性大,易筹措,其特点是贷款利率低。银行为了降低自身的风险,也希望发放这类贷款。但是高校过多地使用短期流动贷款,则会导致负债融资风险的短期集聚,在不能保证适量现金流的情况下,会造成还款困难,出现资金链断裂的财务风险。此外,还款期限的设定不当,还款时间过分集中于某一时间段,则会导致高校资金正常周转紧张,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引发财务危机。

2 结束语

第9篇:负债融资范文

一、政府通过为商业银行的债务提供担保的方式改善其资产负债表

储户将自己的钱存入商业银行,实际上是商业银行欠了储户的钱,储户是债权人,商业银行是债务人。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越来越大,欧洲各国政府不得不为商业银行的债务提供担保,以避免储户挤兑,从而缓解商业银行的资金压力,这种做法起到了改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作用。因为如果发生储户挤兑的情况,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上流动性最大、质量最好的资产———现金将极大减少,从而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正常运作。例如,在没有英国政府担保的情况下,仅2007年9月14日一天,诺森罗克银行就有约10亿英镑的存款被储户提走,①尽管英国央行为诺森罗克银行提供紧急贷款援助,但是,储户的挤兑直到2008年2月18日英国政府将诺森罗克银行国有化才停止。英国政府将诺森罗克银行国有化实际上是向该银行注入了国家信用,保护储户存款的安全。首先为本国商业银行所有储蓄提供全额担保的是爱尔兰政府,后来,希腊、德国、丹麦、瑞典、法国、英国等不得不效仿。政府通过为商业银行的债务提供担保的方式改善其资产负债表,避免了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恶化。

二、政府通过注资的方式改善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

注资是各国政府为了抵御金融危机而采取的一种主要的救市手段,如2007年8月11日世界各地央行48小时内向银行系统注资超过3262亿美元救市。②注资的目的是急于改善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注资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注入资本金,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收到政府注入的资本金时,“借:银行存款,贷:股本”。二是提供贷款,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收到政府提供的贷款时,“借:银行存款,贷:短期借款或长期借款”。因此,不管采用哪一种注资方式,金融机构的资产都会增加,而且是流动性最大的优质资产,反映到资产负债表上,是资产负债表质量的改善。得到注资的金融机构可以增强流动性,偿还到期债务,减少破产风险。

三、政府通过收购有毒资产的方式改善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

有毒资产是指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及持有的MBS(房地产抵押支持债券)、CDOs(债务抵押支持债券)、CDS(信用违约互换)等金融产品,这些资产在经济预期看好的情况下其市场价格远高于其内在价值,或者说这些资产存在的质量问题被掩盖起来,但是,金融危机发生后,经济发展前景不被看好,这些资产存在的问题被暴露出来,其市场价格大幅下跌,信用评级机构不得不降低对这些资产的信用评级,金融机构的这些资产的变现价值太低或不能变现,造成了金融机构经营的困难。政府收购金融机构的有毒资产是指政府给金融机构提供现金,换回金融机构的有毒资产,这种做法改善了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因为它们的有毒资产被换走,换回来的是优质的资产。政府这样做是迫于无耐,因为如果不这样做,金融机构陷入困境,会对实体经济造成更大的伤害,甚至崩溃。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2009年3月23日宣布了一项收购“有毒资产”计划,根据该计划,美国财政部将联合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和联邦储蓄保险公司,以及私人投资者一起购买总值高达一万亿美元的银行“有毒资产”,计划宣布当日道琼斯、纳斯达克、标准普尔三大股指涨幅均超过6.5%。③虽然宣布收购“有毒资产”计划不会马上改善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但是,该计划让投资者看到了经济发展的希望,这是计划宣布当日美国三大股指大幅上涨的原因。

四、通过修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方式改善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

议性减资产负债表的资产项目及投资者权益项目的金额,也2008年11月日本放宽银行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允许各日本银行无需将部分金融资产的未实现亏损转为实际亏损。日本此举实际上是避免由于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下跌影响到银行的资本规模,从而提振日本银行业,特别是小型地区银行的借贷意愿,从而支持经济增长,该规定在2012年3月底以前一直有效。④目前IASB(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F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都放宽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允许银行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时有更大的灵活性,欧盟对IASB的做法表示欢迎。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时有更大的灵活性的内含是:金融机构对于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下跌造成的账面浮夸可以不反映到损益表及资产负债表中,从而使得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不受公允价值下跌的不利影响。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