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发现母亲范文

发现母亲精选(九篇)

发现母亲

第1篇:发现母亲范文

小时候,母亲在我们眼中是最最好的,喜欢跟在母亲身后看她那忙碌的身影。喜欢她那一双充满奇妙的手烧出可口的饭菜。喜欢她为我们讲述那充满神奇的故事。渐渐地我们长大了,对母亲这个词的意义变了。

这个正是青春期的我们开始叛逆,开始小心翼翼的喜欢上一个人,即使我们还不懂爱。开始为母亲的唠叨而烦恼,开始对母亲进行无理取闹的争吵。开始挑剔母亲的不足,说别人的母亲对他的孩子怎样。却忽略了我们对母亲是怎样的。

不知什么时候母亲变成了我的仆人,开始向保姆一样伺候我们,饿了便叫她烧饭。不知什么时候母亲是我的出气筒,在外面弄的心情不好再也不与母亲诉说,便发疯似得因母亲的一句;:“回家怎么这么晚”便回了句:“要你管”弄得家里乌烟瘴气。不知什么时候母亲变成了我的银行,一句我要钱买东西。便从母亲微薄的收入中拿走一半,随意挥洒却不知挥洒的是母亲的血汗。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女人是弱者,但母亲却是强者。渐渐地我开始明白母亲对我的爱,是那么的无私,宁愿自己苦也不要让自己的孩子苦。母亲这个伟大的词,包含了多少含义啊!我们也许对于这个解释有很多但却无一贬义。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发现最美是我的母亲。这个发现我觉得不晚,母亲对吗?你说过知错就改的就是好孩子。我是你心中最好的孩子吗?我来替你回答是尽管你说不是但我一定会努力争取在你心中的最美。

发现最美是我的母亲,应该是从来到这个世界第一眼看到你是便下的结论吧。

不知什么时候发现最美是我的母亲!!!我想亲口对你说在我心中有一个最美:她既不是吴菊萍,也不是吴斌,而是陪伴我成长的您——我最最最最最美的母亲。

第2篇:发现母亲范文

关键词:母亲教育;青少年成长;社会化;家庭教育

一、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特点

(一)青少年生理发育加速。近几十年来,有专家学者指出,人类在生物性成熟方面出现了全球性提前的倾向,主要体现在青春发育完成缩短和青春发育提前两方面。

青春期发育期普遍提前的趋势,使青春期青少年身心发展不平衡和各种危机和困扰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心理生物性紊乱。青少年生理发展加速和性成熟的加速,导致其自身对自己的状况不适应,甚至对于这种突然发育会产生陌生感和失衡感。(2)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与障碍。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与障碍包括吸毒、酗酒、犯罪、网络成瘾、学校相关问题、心理抑郁与自杀以及饮食障碍。

(二)青少年的认知发展迅速提高。(1)记忆的发展。记忆广度达到一生的顶峰。对各种材料记忆都达到高值。(2)思维的发展。思维形式摆脱了具体内容束缚,抽象逻辑推理能力显著发展。

(三)青少年个性发展和社会性发展。这个时期的特点是:(1)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风度。(2)深切关注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成绩。(3)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和强烈的自尊心。(4)自我中心性出现并增强。烦恼增多、孤独感,压抑感增强,经常出现难以控制的情绪波动。反抗心理普遍存在,对外在强加的力量和父母控制予以排斥。由于青春期生理上的变化冲击着心理发展,从而导致身心发展失衡。生理上的成熟使青少年产生成人感,然而心理发展的相对滞后使青少年仍处于半成熟的状态,这种不平衡是造成青少年各种问题的根本所在。

二、母亲在青少年教育中的作用

(一)母亲对青少年成长中的作用。在生活技能方面。长期的陪伴,母亲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会在日常生活中展现给孩子并成为孩子效仿的对象。在基本生活技能方面映射出了母亲的特点。在学习方面。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学校和家庭g其主要的活动场所,教师和家长成为了教育的主力。基于传统的家庭分工观念,母亲成为学校――家庭项目的主要参与者。在家里,母亲们能在能力范围之内,向子女讲解知识、检查作业,甚至与子女一同学习。子女的逻辑思维方式、处理问题的能力逐步向母亲习惯靠拢。

(二)母亲在青少年社会化中的作用。青少年自主接触社会的初始阶段,家庭当担负起子女社会化的首要任务,在子女社会化进程中,母亲的为人处世、道德修养成为子女标杆,为子女人格养成定下基调。

(三)母亲对青少年心灵抚慰。母亲一生都是子女心里话最忠实的听众。通过对所带学生简单的问话统计,高达90%的大学生在平时拨打家庭电话的选择对象是母亲,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们觉得与母亲的谈话轻松且愉快,能感受到来自于母亲的关怀。在家庭教育中父亲既是教养者又是纪律执行者,父亲往往是规则和力量的象征,从而会对父亲产生敬畏感,从而增强了对母亲的亲近感,因此母亲更多地承担起了与子女心理沟通和压力缓解的任务。

三、母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母亲教育知识的匮乏。母性的本能决定母亲是子女的主要教育者,但其并非天然就是合格的教育者。有调查表明,有超过73%的准母亲在孕育期间没有做母亲的心理准备,对教育子女的知识更是知之甚少。这种情况使得母亲在教育中仅仅依靠在长辈传授的理论和自己零散学习的教育学知识,缺少科学的理念作为指导,效果是事倍功半。

(二)母亲教育的“错位”和“越位”。现在社会中,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其对子女和家庭生活都有了更高的期望,并且许多母亲会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自己子女的身上,这就容易产生母亲对青少年教育的“错位”和“越位”。“错位”是指母亲对青少年进行过多的知识技能教育,把青少年的生活时间都变为学习时间。“越位”是指母亲为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违背其身心发展规律,使青少年超负荷地承担学习任务。这种教育的“越位”和“缺位”会导致青少年产生不快,甚至会对母亲的教育产生反感,但母亲不了解自己施加给青少年的痛苦,这会进一步激发青少年和母亲的矛盾,助长了青少年的叛逆心理。

(三)母亲行为有失偏颇。对于青少年而言,这一时期他们的模仿能力强,可塑性高,母亲的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青少年。有些母亲不注重自身的言谈举止,过分追求物质,贪图享乐,这都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四)母爱的缺失。根据调查,中国农村 “留守儿童”数量已超过6100万,57%的儿童父母是一方外出,43%的是父母同时外出。在同时外出的情况中,79.7%的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托付于亲戚、朋友,7.3%的孩子无人监护或者不确定。由于缺少亲情关怀和应有的家庭教育,留守儿童和不完整家庭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的成长发育中比较容易偏离正常轨道。这一部分青少年往往存在着人际交往问题、情绪问题、自卑心理、怨恨心理、逆反心理等问题。

四、完善母亲对青少年教育的对策

(一)社会应重视母亲教育。母亲对子女和社会的发展都起着奠基性的作用,我们应该认识到母亲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动力。当社会认可了母亲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通过社会的研究和宣传,使母亲教育深入人心,只有这样才能唤醒全社会的家庭教育意识,让母亲认识到自己的教育价值。

印度妇女教育的先进鲁纳卡兰先生曾经说过:“教育一个男人,受教育的只是一个人;教育一个女人,受教育的是几代人。”在社会普遍倡导母亲教育的背景下,要想让母亲履行好教育职责,就应使女性学习和掌握作为一位母亲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现在社会可以通过向结婚登记的女性发放母亲教育手册、拍摄母亲教育的宣传片等方式普及母亲教育的相关知识,营造重视母亲教育的社会大环境。

(二)让母亲成为教育家。首先,让母亲认识到其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社会对母亲教育的普及宣传活动,母亲对正确的教育方式有初步的了解。可以在学校或者社区成立“母亲教育俱乐部”,给母亲之间的交流提供一种渠道,让母亲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良因素,避免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其次,由于青少年阶段的子女在校时间长,学校应承担辅助母亲教育的责任。再次,母亲自身应该主动学习科学的教育知识。母亲只有在主观上认识到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其才会利用社会和学校提供的资源完善自身的教育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综上所述,母亲在青少年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尽管每个母亲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尽相同,并且有许多母亲的教育方式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是由于母亲对青少年成长发挥着关键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全社会有更多的人聚焦母亲,关注母亲教育,帮助母亲提升自身素质,以此来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最终实现增加国家实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第3篇:发现母亲范文

的教育方法是中国传统母教文化的精华所在。弘扬母教文化,有助于强化母亲意识,使女性乐于做母亲;有助于提升母教质量,让女性成为合格母亲;有助于培养健康个体,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关键词]母教文化;精髓;当代价值。

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生存环境中,孕育了各具特色的文化类型。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经过不断创造与积累,形成了自己博大精深、丰富璀璨的传统文化,母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母教文化的内涵阐释。

母教文化是关于母亲教育的文化。目前,我国学者对“母亲教育”的界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母亲的教育”,认为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教师,承担着教养子女的重任;二是“教育母亲”,即通过对母亲实施教育,提高母亲的素质,从而提升母亲的教育质量。母教文化包含的是母亲的教育,是指母亲这一社会群体在抚养教育子女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行为经验等精神文化成果以及与此有关的人文景观等物态文化现象的总和。本文采用文献分析和问卷调查等方法,从现实需要的角度对精神层面的“母教文化”进行探讨。

二、中国传统母教文化的精髓。

中国有着悠久的母教传统,历来重视母亲对子女的养育作用,《韩诗外传》卷九说“贤母使子贤也”,说的是贤良的母亲重视教育,使孩子长大成为德才兼备的人。中华民族历史上出现过许多贤母名母,她们深明“妇道”,教子有方,培养出众多的杰出人才,充分显示了母亲教育的力量。‘古代华夏女杰中的“周室三母”,可称为中国最早的家庭女教师。据《列女传·母仪传》记载:“三母者,太姜、太任、太姒……君子谓太姜广于德教……太任为能胎教……太姒仁明而有德……颂曰:周室三母,太姜任姒,文武之兴,盖由斯起。

太姒最贤,号曰文母。三姑之德,亦甚大矣!”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和孟子的母亲,更是母教文化的典范。中国母亲在长期养育子女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经验,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母教文化。

(一)“重德”“勉学”的教育内容。

古代女性被限制在家庭中,承担着“女儿、妻子、母亲”三重角色。“母以子贵”的现实使女性不仅要去创造生命,还要含辛茹苦地去培育这些生命,使他们成为“贵人”以光宗耀祖,显示自身的价值。为此,母亲从小就按“德才兼备”的目标去教育子女,在教育内容上表现出“重德”“勉学”的特点。

“以德为本”,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我国传统母教非常重视对子女“德”的培养,教子为善、诫子勤俭,倡导信实爱人、忠孝仁义,造就出许多仁人志士。“岳母刺字”已家喻户晓,岳母姚氏从小教育儿子“以身许国,报效国家”,还亲自将“精忠报国”四个字刺在儿子背上,使岳飞成为著名的抗金英雄。

“陶母退鱼”也广为流传,据《世说新语》记载:“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饷母。母封鲊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陶母湛氏身为女流,却深明大义,见利而不忘义,退回了儿子尽孝的腌鱼,并训导儿子要清白做人,廉洁奉公。陶侃遵循母亲教导,一生清正廉明、勤于政事。

我国传统母教除注重德性培养,还把“勉学”作为教子的重要内容。古代母亲们深知“人之有学也,犹物之有治也”的道理,通过各种方式勉励、鞭策孩子勤奋读书,刻苦学习,锲而不舍,学有所成。孟母仉氏为给孟子创设一个良好的生长学习环境,曾三次迁居。

(二)“说理”“垂范”的教育方法。

我国古代社会奉行的“男尊女卑”思想,特别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的“三从”妇礼,使女性受到各种约束和压制,她们无论是作女儿、妻子还是母亲,都要服从男性。虽然,儿子为了尽孝,不得不听从母亲的管教,母亲教育子女成为理所应当之事。

但是,母亲的性别地位使她们不会也不能像父亲教育那样,主要借助家威和家法,而是较多采用“说理”“垂范”等正面、温和的方式,这样恰恰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我国传统母教善用言传,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寓教于喻,循循善诱,使孩子领悟其中的道理,自觉去践行。孟母“断机教子”已成为天下母亲教育子女的样板故事。孟母看到孟子逃学回家,没有打骂,而是通过“断其织”告诫儿子“: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从母亲的话语中领悟到了深刻的道理,从此发奋勤学,做事有始有终,成为天下之名儒。

“教者必先正己”是古代家训的明理。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贤良之母,正是在日常生活中,用她们自身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言行率先垂范,做出榜样,影响子女发展的。《隋书·郑善果母传》记载“:母恒自纺绩,夜分而寐。善果曰‘:兒封侯开国,位居三品,秩俸幸足,母何自勤如是邪?’答曰:‘呜呼!汝年已长,吾谓汝知天下之理,今闻此言,故犹未也。至于公事,何由济乎?

今此秩俸,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当须散赡六姻,为先君之惠,妻子奈何独擅其利,以为富贵哉!又丝枲纺织,妇人之务,上自王后,下至大夫士妻,各有所制。若堕业者,是为骄逸。吾虽不知礼,其可自败名乎?’”说的是善果官至三品,但是其母崔氏仍坚持每天纺纱织布,夜深才睡,善果不解,其母对儿子说:“你的俸禄是皇上对你祖辈以身殉职的报答,应用以赡养亲属,我们怎可独自享用,作为富贵的资本呢!况且纺线织布,是妇女的本职,我不做这些事,就是骄奢淫逸了。”善果深受母亲良好品行的影响,一生为官清廉不奢。

三、中国传统母教文化的当代价值。

(一)弘扬母教文化,有助于强化母亲意识。

当代女性具有较高的道德文化素质,也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些本应使她们在教养子女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但是,母亲教育并没有引起女性的足够重视,也没有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致使在一些地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母教危机”。现代社会提倡男女平等,女性对社会生活的参与越来越多,有些女性特别是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的年轻女性为了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过分看重自己的职业角色而忽视甚至放弃母亲角色。有些女性虽已成为母亲,但是生而不养或养而不育,孩子出生几个月就丢给老人或保姆照顾,即使把孩子留在身边也因工作压力而无暇顾及。

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全国有66.47%的祖辈照看孙辈。在我们进行的“城市小学生母亲教育现状”调查中,只有35.66%的母亲认为“母亲的重要工作是养育子女”,55.49%的母亲不完全同意这一观点,还有7.51%的母亲持反对态度,由此可见,多数母亲对养育子女的职责认识还不到位。

古代妇女“相夫教子”,心甘情愿地为丈夫和孩子付出自己的一切,精心养育子女,并以此为幸福。我们应该继承这一母教传统,这并不是让女性放弃自我,回归家庭,而是要她们处理好事业与家庭的关系,多一些时间与精力去教育子女,展示更全面的自我。让女性成为母亲,不是自我价值的否定,而是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一种方式。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母教文化,与历史上众多的贤母名母零距离接触,感受其人格魅力,有助于当代女性深刻认识母亲角色的意义,强化母亲意识,自觉承担起母亲的职责,乐于做母亲。

(二)弘扬母教文化,有助于提升母教质量。

在当今社会,不管母亲是否意识到母亲职责,是否乐意承担母亲职责,客观上她们都扮演着子女的主要照顾者和主要教育者的角色。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80.16%的母亲和75.58%的学生认为在家庭中主要由母亲照顾子女,71.31%的母亲和59.74%学生认为在家庭中主要由母亲负责子女的教育。比例如此之高,认识如此相似,表明了母亲在家庭中承担着教养子女的重任。不可否认的是,母亲在培育人才方面确实发挥着独特作用,每个人的生命都毫不例外地由母亲孕育,来到世界上接触到的第一个人也是自己的母亲,在婴幼儿时期任何人都不能替代母亲的作用,体现了母亲教育的唯一性;母亲不仅能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和情感饥饿,还是孩子灵魂的塑造者和人生的引路人,对孩子智能的发展、人格的形成和行为模式的养成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体现了母亲教育的全面性;母亲与孩子血脉相连,息息相关,这种亲子依恋关系使孩子乐于听从母亲的教育,体现了母亲教育的权威性;母亲与孩子朝夕相处,寓教于日常生活之中,这种自然的教育方式易于被子女所接受,体现了母亲教育的高效性。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论您在工作岗位的责任多么重大,无论您的工作多么复杂,多么富于创造性,您都要记住:在您家里,还有更重要、更复杂、更细致的工作在等着您,这就是教育孩子。”但是,目前很多母亲还是“自然母亲”,凭着感觉、本能或老辈的经验来养育孩子,缺乏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教子方法,存在着“重教不会教”的现象。天津市儿童发展中心针对天津市5000名0-6岁儿童的母亲进行的“母亲教育需求问卷调查”显示,家长普遍缺乏科学教育子女的经验和知识,对母亲教育有需求的有4991名,占被调查人数的99%。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43.43%的母亲认为自己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但效果不佳。59.52%的母亲非常希望、39.95%的母亲希望掌握更多科学的教育知识和方法。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母教文化,能使当代母亲更多了解母教文化的精髓,学习母教经验,掌握有效的育儿和教子方法,提升母教质量,由“自然母亲”成为“合格母亲”“优秀母亲”。

(三)弘扬母教文化,有助于促进家庭和社会和谐。

幸福和谐的家庭,是每个社会人的渴求,也是和谐社会的具体表现。当代女性既要担负社会职责,又要承担家庭事务,还要挑起教育子女和孝敬老人的重担。女性的性别角色决定着她们是家庭的主角,是幸福家园的经营者。她们时时刻刻为子女做榜样,用自己慈爱、贤惠的品德去感染孩子,用自己孝亲敬老、相夫教子的行为去引领孩子。为使子女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母亲尽量展示自己最优秀的方面,回避克服自己的缺点。母亲教育正是在这种自觉与不自觉中感染着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释放出爱与和谐的元素。

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和谐发展的人才,人才的成长由母亲把好第一关,母亲的综合素质与教养方式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如果一个人自幼得到母亲良好的教育,使之将来步入社会成为一个具备良好素质和修养的公民,这是一个家庭的幸事,也是社会的幸事。正如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所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手中。”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母教文化,在全社会形成尊母、爱母,重视母亲教育的社会风尚,必将造就更多健康的个体,促进家庭的完美和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张涛。列女传译注[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

[2]葛彬。论传统“母训文化”与家庭美德的“爱幼”教育[J]。江西社会科学,1997,(7)。

[3]刘义庆。世说新语[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4]王符。潜夫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5]欧阳永叔。欧阳修全集(附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6.

[6]魏徵。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第4篇:发现母亲范文

电影美术的色彩和艺术综述 更多精品 资源 来自3 e d u 教 育 网

一、“父亲、母亲”的人物造型反映时代的特征

在电影的创作中,要表现影片中的故事背景主要通过人物的造型美术来凸显。从年老母亲憨厚的笑容中就给人一种朴素善良的内心感受,而就是这样一个人物造型上的美术设计就可以表现出母亲是一个知识分子。而影片中展现了年轻时候的父亲身着一件整齐的中山装,再加上一头短短的头发,配上干净的笑容也反映了影片中的历史时代,并且这一人物造型也为影片中父亲遭遇了“文革”的变故而埋下了感情的伏笔。但从父亲这一人物造型上看,也能让观众感受到母亲对他的爱慕心理,同时也为母亲后面执着不悔的等待提供了历史背景。而年轻时候的母亲,则是一个扎着两条辫子的姑娘,并穿了一件红色的棉袄,这一人物的美术造型正把当时的乡村姑娘的特征表现出来了。而且从年轻时候的母亲跑步时的略显笨拙的样子中,就把母亲质朴的乡村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母亲具有淳朴的笑容和清秀的脸庞,这些人物特点把人物身上的青春感反映出来了,而就是这样一个质朴的乡村姑娘,在面对爱情时,展现出来的执着不悔更是让人为之动容,而这一情感的表达也与当时社会背景中的乡村爱情具有一致性的特征。在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通过几个主要人物的美术造型,能让人们很轻易就了解到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从人物的着装就可以清晰的了解到影片主要展现的就是一个美丽的乡村爱情故事,并不是发生在城市的爱情故事,更不是有关城市人之间的。另外,从人物的着装造型上也可以帮助观众进一步区别人物的身份特征。影片中刻画的父亲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而母亲则是一个鲜明的淳朴的乡村姑娘。人们从人物的造型上也可以知道故事大概发生的历史年代,父亲身穿中山装,母亲穿红棉袄,从中可知故事的时代并不是发生在古代,也不是在讲述近几年的故事。另外,从人物的美术造型上也可以看出故事发生的地区,并以此来判定人物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这样就能有利于观众掌握整部影片中的故事内涵。

二、以“路”为道具造型表达了人物之间真挚的感情

在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把主要的情感碰撞都展现在这条具有道具作用的乡间“小路”上,影片在开头部分就描写了一条弯曲的道路,同时这条路也被赋予了美术的效果从而来象征了父亲和母亲之间的相伴相随的感情。影片中的路是通过一条静谧的乡间小路来展现的,并且路在影片中所起到的美术作用就是告诉观众父亲和母亲在这条路上是怎样的执着,同时也是表达母亲毅然决然要把父亲的遗体带回家的真挚情感。在此后,影片中就曾多次出现了路的景物描写。当彩色的画面出现在观众的视线中,就出现了一条路是直通往村子,而父亲就坐在马车上来到了这个村庄,母亲则是在路的另一个尽头在等待着,这一景物的描写就暗喻着父亲和母亲即将要展开两人的故事。在影片中,正是这条路的景物画面才指引了父亲、母亲之间的相遇,父亲是一位乡村教师,而母亲则为了能多看父亲一眼,并且和父亲多说上一句话,两人的感情变化多次都发生在这条路上,并且这条路的美术效果也正是表明了父亲和母亲之间相互追逐的爱情故事。故事发展到后来,父亲被牵连到“文化大革命”的事件中而被强行带走,此时的母亲一路上追逐,并希望父亲能吃上自己做的饺子离去,但最终还是没有追上,而此时画面中出现的是一条没有镜头的道路,及至母亲无力倒在了路上,路的印象也逐渐隐退,在这一处中,路所营造的美术效果就是为了凸显出母亲在爱情道路上的种种艰辛。自父亲离开后,母亲则日日都在路上等待,而此时的道路则赋予了凄美的美术意义,表达了母亲对爱情的执着和坚信。母亲在最后也终于等到了父亲,而这一处的描写也借助这条路来展现,寓意了两人之间的爱情终于有了明了的结果,影片中描写路的画面也到此终结了。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路的作用已经包含了父亲和母亲之间通往幸福的道路。从影片中的现实部分来看,观众也似乎明白了为什么母亲坚持要把父亲的遗体带回来,也感受了两人之间的爱情艰辛。而父亲的遗体也正是通过了这条路,影片中出现了感人肺腑的关于路的画面。在影片中,路作为拍摄过程中的一个道具,蕴含了深刻的美术意涵,也是最能表达父亲和母亲之间的爱情,同时也代表了一种朴质的乡土情感。

三、景物的美术造型折射出人物细腻的心理活动

在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导演恰当地把景物融入影片的抒情过程中,并实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也获得了非凡的美术视觉,巧妙的景物刻画为整部影片增添了美感。在影片的回忆部分中,当母亲穿着那件红棉袄出现在路口在焦急等待父亲的出现时,整个镜头从远景到近景都展现,并通过全景、近景之间的相互变化,着重凸显出母亲当时的心理活动,并且正是随着景物描写的不断切换中,也逐渐把剧情带向了高潮的发展阶段,而观众也可以通过这一个美术上的视觉刻画来了解人物的内心。在影片的另一处中,母亲为了能够听到父亲的声音,便每天都到村里去打水,此时把金黄色的画面背景和弯曲的道路相互映衬,再加上母亲脸上纯净的笑容,与整个画面相融合。在这个场景中,导演主要把每一幅的画面都定格住,并着重展现人物身上的那种自然和纯美的感觉,并以此来表达母亲心中对父亲的绵延不绝的爱意。在影片的另一处描写中,母亲为了能让父亲吃上自己做的食物,导演还特意把一个青花瓷碗放在了一个固定的地方,并且对此进行了远景和近景的特写,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这一美术造型来告诉观众母亲对父亲的真情。母亲在父亲被带走的那一条路上等待着,影片的画面也在金黄色的美术色彩中得到了开展,把母亲的凄美完全展现出来了,这就实现了人物和景物相结合的美术效果。在电影中,导演还对母亲做饭的情景进行了特写,并把母亲劈柴、烧水等情境都生动展现出来了,在这一个画面中,不需要添加任何的语言,仅仅是随着镜头的特写而把人物的情感和自然景物唯美地结合在一起,凸显出母亲心中强烈的情感特征。当影片的故事发展到后面,母亲独自一人在那条路上无尽的奔跑着,导演把画面替换为彩色的回忆中,这不仅是对回忆内容的概括,也表现了那种深入骨髓、真挚感人的爱情终结。影片中充分表现景物过程中,也带领观众一起感受和体会人物的情感,这也是电影独特的艺术魅力。

第5篇:发现母亲范文

癌症的阴影瞬间笼罩在头顶,我忽然觉得手脚发软,心慌意乱。一直以来,父亲就是家里的主心骨,他虽然快八十岁了,但耳聪目明,连感冒都很少有。母亲被父亲宠坏了,从年轻时便依赖他。母亲自从前年做了手术,衣食住行都靠父亲照料。家里常见的情景是:父亲弯腰弓背拖地抹桌子,母亲背靠沙发看电视、读报纸。父亲做好了饭,喊母亲来吃,母亲放下报纸,摘下眼镜,坐到餐桌前喊一句:“筷子呢?”父亲便从厨房里拿着筷子和碗应声而出。偶尔,母亲做针线被扎破了手,也会很娇气地让父亲给她缠上创可贴。可如今,父亲若是倒下了,母亲怎么办?

去省城医院那天,我开车去接父亲。我一边帮父亲收拾行李,一边嘱咐母亲要照顾好自己,有事就给姐姐打电话。突然,我注意到母亲竟然系着一条大丝巾,遮住了整个下巴。我一边笑母亲怎么好好地系起了丝巾,一边走过去想帮她整理一下,却发现她的下巴一片淤青。我刚要张嘴,母亲赶紧摆手示意,她压低声音说:“昨天出去遛弯,不小心摔了一跤,没事儿。别和你爸说,不然,他今天肯定不去看病了。”

我连忙上下打量母亲,又摸摸她的胳膊和腿:“妈,你没事吧!还有哪儿疼不?要不一起去医院看看吧!”

母亲轻声说:“我没事,就是胸口还有点疼,你赶紧带你爸爸好好查查,给他宽着点儿心。”

父亲在省城医院住了三天,检查结果出来,是食道息肉,医生直接切除了。我心头的乌云立刻散了。父亲嘱咐我,赶紧给母亲打电话。拨通后,我还没说几句,父亲就要过手机,乐呵呵地说:“老婆子,放心吧,我明天就回家去,你这几天怎么吃饭的……”

母亲在那边如释重负,大声说:“我挺好的,你们几点到家?我好准备饭。”我在一边忍不住笑,妈妈多少年没下过厨房了,估计连粥也熬不好了。

傍晚,我们驱车赶回老家的时候,已经是万家灯火。院门虚掩着,我推开进去,发现母亲正在厨房切萝卜丝,那刀仿佛有千斤重,萝卜丝也粗细不均,旁边还有几盘切好的菜。

我有些心酸,赶紧接过菜刀,说:“妈,我来吧,你跟爸说说话。”母亲拗不过我,转身出了厨房,我回头看了一眼母亲,发现她是挪出去的,扶着墙,背佝偻得很厉害。

我忙跟过去,扶着母亲问怎么了。母亲摆摆手,虚弱地说:“没事,就是胸口有点疼。”说话间,我扶着母亲进了里屋母亲坐到父亲身边,笑着说:“没事就好,吓死我了。”父亲望着母亲,豪迈地说:“我这身体能有什么事!不过,你脸色怎么那么差?”

我赶紧打岔说:“好啦好啦,虚惊一场。”

可是,我在厨房还没炒完菜,就出意外了。母亲从床边站起来的时候,倒在床上了。一家人慌成一团,连忙把母亲送往医院检查。结果出来,母亲左侧两根肋骨竟然有裂缝!原来,母亲怕父亲知道她摔着了不肯去看病,竟然忍着剧痛,坚持了三四天。而现在,得知父亲没大碍,母亲放松下来,身体也就扛不住了。

因为母亲年纪大了,医生建议不做手术,说让回家静养。回到家后,母亲瞬间便回到了从前,连翻个身都要父亲帮忙,吃饭也不肯下床,必须得父亲端到床前一勺勺喂着吃。

第6篇:发现母亲范文

当我起来时母亲又要为我穿衣,让我去刷牙洗脸吃早饭。等我吃完时,母亲又要急忙送我去上学,回来后母亲才开始慢慢的做着家务。过了好一会儿后,忙碌了一上午的母亲终于可以闲下来看电视了。

一直到了中午时,爸爸回家了,但是他只是吃过午饭后就急冲冲地去工作了,只剩下母亲在那里慢慢的吃、洗、望,默默地望……等到快放学时,母亲又要去接我了。在看到我时,母亲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只不过我把它忽略了。而当我拉着母亲的手一步一步地回家时,母亲心中才开心了起来。回到家后母亲又要忙着为一家人做饭,我则在一旁玩耍。等了一会儿后,一家人一起吃饭了。那时肚子早已饿了的我狼吞虎咽的吃着饭菜,没有时间和母亲说话,本来想和我聊聊的母亲只能把话咽到肚子里去了。

吃过饭后母亲终于有时间和家人一起聊聊天了,可是那些不多的话语有时也会被我不懂事的打断。现在我长大了,母亲没有那么忙碌了,但是只能做做家务活的母亲更加犹郁了,每天只能坐在沙发上看着电视。有时,妈妈就只能独自做做家务看看电视盼望有人能早点回家和她聊一聊,分担一下她的寂寞。

第7篇:发现母亲范文

母亲和我说过,她上学的时候,就很厉害,怎么个厉害法呢?她的村里出了小偷,她一下子就能把小偷揪出来。每当谈到这儿,母亲的脸上就会涌现出自豪的笑容。别看母亲现在气色红润,过得很幸福,她的童年可是很苦的。

母亲上学的时候,正赶上文化大革命,学习抓的不紧。但母亲始终都很刻苦,边学习边劳动,勤工俭学。母亲一直都是班里的尖子生。不幸的是,母亲初中没有入团。为什么呢?原来,母亲的外祖父是地主,由于这种关系,所以不能入团,母亲的心里很压抑。到了高中,大学生闹学潮,交白卷也可以上大学。受他们的影响,学校不重视教学质量,而注重搞社会实践。就这样,一直到高中毕业,母亲直接参加了工作,在农村当民办教师。恢复高考后,母亲努力考上了师范学校。毕业后,母亲终于成为了一位名副其实的教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就是母亲艰苦的求学路程。母亲自打小学一年级就边劳动边学习,日子非常贫苦。哪像我们,小学一年级就接受良好的教育,不愁吃,不愁穿,不用劳动,回家就看动画片……多么幸福呀!

不瞒你说,我的母亲还是我的老师,而且从小学三年级一直教到小学毕业。在这三年里,母亲待我和其他同学一样,严格要求,犯错也照样罚。在这一点上,我非常敬佩母亲,。母亲教的是语文,她讲课时绘声绘色,身心全都投入到其中去,使学生爱听,也易懂。所以我们班语文考试每次都拿第一名。现在母亲虽然年过五十,但身心却还投入在事业当中,直到现在,她还是担任语文老师兼班主任。

现在我渐渐地长大了,而母亲却渐渐地老了,皱纹也渐渐爬满了眼角,但母亲的脸依然绽放光彩。小时候的许多事情我都已经淡忘了,忘记了母亲养育我的艰辛,我有时甚至对母亲大发脾气,而母亲只是一笑带过。我知道母亲是关心我的,我也知道,那时,我伤害了母亲。其实我不想对母亲发脾气的,可不知道为什么,这些话就像连珠炮一样射了出来。当时,听着母亲渐渐远去的脚步声,我的内心充满了愧疚。母亲对我如此宽容,让我感到母亲如此的伟大,却又让我充满了罪恶感。我忽然觉得,母亲的爱就像空气一样,让我赖以生存,而我却常常忘记了它的存在。

第8篇:发现母亲范文

在孤零的灯下,我静静地坐在教室里,献给母亲的歌作文700字。拿起笔又在勾画一些文字,而这次有所不同的是,这篇文章是献给我最亲最爱的却又非常陌生的一个人—母亲。我不知道,记忆里母亲究竟是什么样的?更不知道母亲该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一直在思考——可得不到答案。

当我看着这个题目的时候,我发呆了,献给母亲的歌该怎么去写,是歌颂她把我带到了这个世界,还是歌颂她给了我生命……我想用脑中的言语来歌颂母亲,但却是一片空白。我已度过了十七个春秋,可这十七个春节里,却没有母亲的存在,有些事情我真的不想太透露的,我的记忆中,母亲那是一个陌生的词语,一场病患,让我与妈妈再没有一句对话,她不会再叫我一声儿子,也不会再去吵我去骂我,我的妈妈不会说话,没有语言能力,高中一年级作文《献给母亲的歌作文700字》。直到现在我仍没能接受这个现实,每当看到别人妈妈喊孩子回家吃饭时,心里羡慕的同时又多了一份心痛;看到别人写给妈妈的文章时,我再想我的母亲是怎样的?我不知道母爱是什么感觉,有人说很温暖,很安全,而我却没有体会过。母亲的爱如涓涓细流,流过孩子的心田,我的心田却是干涸的……

也许现实就是如此,现实永远改变不了,虽然我不晓得什么是母爱,但我却明白什么是感恩,我没有母爱,是上天的不公,我有生命,却是我的母亲赋予的。我不再奢求母亲能给我什么,我的母亲给了我一个身躯,这一点也许是我永远应该铭记的。

如果非要歌颂母亲什么,我想大声告诉全世界:感谢母亲给了我生命,感谢母亲给了我一切。不论母亲将来会是什么样,但她永远是我的妈妈,我亲爱的母亲。她在我的记忆里几乎为零,但我的一切记忆都是母亲所给我的,我的生命没有母爱,却有母亲。

献给我母亲最感动的歌,我想那是发自心的呼唤!

献给母亲的歌作文(2):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听到这首歌。每个人都会不由自主的想起自己的母亲,甚至还有些人还会失声大哭,这都是母爱的力量。

母亲使我们来到这个人世间,是母亲给予了我们生命,我们是在母亲的怀抱下,快乐幸福的成长。在母亲谆谆教导下的我们,拥有了一颗善良的心,母亲的话语使我们牢记在心,让我们得以生存。

提起母亲这个词每个人都很熟悉,提起与母亲之间发生的事时,每个人也都有。我们与母亲间发生的事,都会使我们感动。母亲为了我们的幸福,不惜牺牲自己.

我曾听到过这样一个感人的事例.一个孩子他爸爸死的早,从小就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为了孩子能上大学,就每天4点多就起来去帮人家摇豆浆;白天还去帮别人洗衣服;晚上还要整理家务;这样每天还算化得来.可是,不幸的是正在上大学的儿子,在路上碰到一个劫匪,他见义勇为却没想到被劫匪刺成重伤.这使一个本身就不幸的家庭受到跟更不幸的打击,这无疑就是使这对母子雪上加霜.母亲为了救儿子,就到医院里买血,儿子的病是治好了.但是母亲由于劳累过度而倒了下去.

第9篇:发现母亲范文

听母亲说,她从十多岁就开始蓄辫子,这两根长长的发辫已经跟随她很多年了。长大后,因为有时候干活碍事,不少人撺掇她剪掉辫子,但是她舍不得。也有收头发的出高价诱惑母亲,母亲总是严词拒绝。她坚持说要一辈子留着大辫子。

在那个年代,人们穿的衣服大致相同,梳的发式大致相同,围的头巾也大致相同,混在一起干活,分不出彼此。我们哥仨却能在人群中一下子认出母亲,因为母亲的大辫子与众不同。

母亲最终还是狠心将自己的大辫子剪掉了。那是一个秋天,我和哥哥需要买钢笔,家里没有余钱,父母一筹莫展,我们又央求得急。

有一天晚上,我半夜醒来,看见母亲还在煤油灯下缝补衣裳,蒙蒙中发现母亲投射在墙上的影子变了。揉揉眼睛,发现母亲的辫子不翼而飞。我猛地坐起来,伸手摸着母亲的头发问:“妈,你的大辫子呢?”母亲说:“睡吧,孩子,我让你爸把我的辫子剪掉了,明天上供销社卖了,给你们买钢笔,不能再用蘸水钢笔了。”

第二天早晨醒来,我看着梳着“五号头”(齐耳短发,上世纪50年代因电影《女篮五号》主角的发型而命名)的母亲,觉得一切都是那么陌生,我好像不认识母亲了。我心里空落落的,似乎整个世界失去了什么。我摸着母亲剪下来的粗辫子说:“妈,你不是说要永远留着大辫子吗?”母亲说:“妈的岁数大了,留着它干活还碍事,就剪掉了。剪了多好,多利索啊!剪掉了以后还会长出来的,没事的。”母亲说着,用力地甩着她齐刷刷的“五号头”让我们看。母亲的脑后空荡荡的,没有了长辫子的飞舞和垂感。

有一天,我偷着问我们村供销社那个白白胖胖的售货员:“我妈的头发被卖到哪里去了?”他神秘地笑着说:“被省里的评剧团买去了,买头发的人说是做李铁梅的道具辫子了。”

从供销社走出来,懵懂中,我一下子长大了。

后来,我们兄弟都有了英雄牌的钢笔,我们的钢笔字都写得很周正。

有一天,我在大队部的门上发现了《红灯记》的剧照,看见李铁梅那根又粗又长的大辫子。不管白天黑夜,我做梦都想着要把这张剧照偷回来。有一次,趁着天黑没有人,我将李铁梅那张剧照狠狠地撕下来,拿回家,也没敢让母亲看见,偷偷地用剪子将李铁梅那张画得很愤怒的脸给剪掉了。我觉得这张脸不配有这样好的大辫子,只有我母亲才配有这样好的大辫子。

想想那时候也太天真了,其实一切都跟李铁梅没有关系。

当时没有条件,母亲没有留下一张梳着大辫子的照片。

今年正月回老家,摸着母亲花白的头发,发质依然那么好。我对母亲说:“妈,你哪天去朝阳,我领你把头发烫了吧,再点儿油!”母亲说:“你妈都这个岁数了,还什么油啊!就让它自然地长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