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程师学习材料范文

工程师学习材料精选(九篇)

工程师学习材料

第1篇:工程师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工程材料;现状;课程目的;创新举措

1关于工程材料教学的现状

首先,工程材料作为一门高等大学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如课程的实际性强,与生活息息相关等,但是它也有教学方面的不足,课程的专业名词很多,理论知识十分抽象,知识点多而繁复,相似内容多,这些课程自身因素给学习造成了一方面的困难;其次,大多数高校老师讲解都是按照课本或者大纲要求学一遍,没有对知识点的深入剖析,只是照本宣科,还有老师因自身专业的限制,并不是对每一种材料的各方面都很熟悉,只是对某一类材料十分了解,造成讲其他方面时的短板,这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造成薄弱环节的因素;当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思考很多深入问题,只是简单的学习,机械地求过,也是造成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因素。

2课程的目的

如Q235的热处理方式、热处理组织及应用性能,合金钢的合金元素的作用等。根据零件技术要求和使用条件,能正确地选择材料和制订加工处理工艺。目的在于加强学生知识学习的连贯性,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如有研究材料方面的兴趣则可以提前做好准备,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自己的感悟与理解,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日后技术人员的培养提供了先决条件。

3对于高效学习工程材料的举措

(1)工程材料学习在高校中的受众面广,除了医学以及财经专业、农林学外,几乎所有的工科专业都会学习工程材料,所以学校对工程材料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我校推广的多人共同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多名老师共同教授一门学科,每位老师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这样每位老师各展所长,讲述自己的专业领域,学生即不会觉得枯燥,老师也不会产生视觉疲劳,同时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将每一块内容都学的十分扎实,学生还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向老师咨询提问,与老师进行共同研究,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2)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要重视案例式教学,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生动的实例,尽可能多的结合我们身边的事物,这样才会显得真实可靠,容易理解,做到深入浅出,案例鲜活,记忆深刻,从使用中再反推性能和组织要求,让学生举一反三,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单调的学习变得有趣味性,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自主学习、积极思考、实践能力等。(3)多开展实验课,将简单的纸质学习与鲜活的设备操作相结合,增强实践性与真实性,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应用中将各知识点理解透彻,调动主观能动性,理解不同条件按下材料加工处理的不同结果;可以增加一个大的课程设计,让大家从零件的选材、热处理到应用的所有指标自己设计,做到真正的理解。有条件可以进行实验室的参观,进行真实生产线上的成品的生产的参观,将学习过程中的知识与实物对照。(4)学校因地制宜,结合校内教师队伍、科研设备、特色领域等条件,建立自己的特色专业,如学校老师在研究超塑性材料,学校可以以此为契机,在工程材料的学习中加入对超塑性材料的讲解,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向老师咨询,和老师一起创新研究;若学校老师在进行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研究,则可以在讲金属材料时穿插这一部分的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习的趣味性。(5)老师与学生多多分享交流,分享材料研究领域最新的成果,牢牢把握最前沿的发展方向,通过分析研究,掌握更多核心知识,同时在他人研究基础上发现新问题,深入研究,做到学以致用,服务大众。(6)作为知识的受众,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一条主线,紧紧抓住“工作条件-环境-成分-工艺-组织-性能”这一主线,以合金化材料使用性能为核心,重点讲述合金材料成分和制造工艺及热处理工艺的特点,以及合金材料组织、性能及应用之间的关系。做到重点突出、条理清楚,力图掌握各种合金材料成分设计和工艺制定的依据。结合相图分析各成分,这样在学习记忆的过程中不会发生混乱,知识更容易被消化吸收,让学习过程更加轻松。

4展望

工程材料学的教学需要花时间、有目的、多角度、多途径的探索,多种教学手段综合使用,需要几代人的不断摸索,其目的必然是培养专业基础扎实、专业兴趣浓厚、专业方向明确、能够学以致用的学生。采用古老的教学手段,寄希望于照本宣科填鸭式的“满堂灌”或强化式的“多做习题”来灌输知识,则是收效很少的。高校教师在进行工程材料学的实际教学时,应紧扣自身的专业背景,并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并将鲜活的实际案例以图片、音频、视频的形式充分体现出来,结合实验及实践参观,让学生真正把理论学习与工程实际有机结合,在实例中进一步加深对相关概念或理论的理解,并能够简单的应用,为以后的科学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解念锁.在工程材料学课程中培养学生工程意识[J].机械管理开发,2009,24(5)164-165.

[2]郭训忠.工程材料学教学的若干思考[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2012.

第2篇:工程师学习材料范文

(一)教师作用的转变

从古至今,作为一名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一直处于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师的角色与定位必须改变,以适应现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要将传统教学活动以教师的课堂教学为中心,转变为从学生专业需求出发,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是课堂讲授、布置与批改作业以及考试考核;信息化技术发展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活动除课堂讲授及布置作业和组织考试之外,更多的应该是借助信息化技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组织、引导和帮助。课堂教学也可以借助多媒体电脑技术;学生的自主学习则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多种信息化技术来完成。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主要的学习任务是认真聆听教师的课堂教学,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完全处于被动接受学习的状态;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学生学习的方式应该转向自主学习模式,即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主动树立学习目标,通过包括现代教育技术在内的各种途径自主地获得各种知识;学习目的也应该由“掌握知识”转为“学会学习”;学习内容应该由“教材、讲义、参考书”转变为“以教材、参考书为基础,网络共享资源为辅”;学习方式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答”转变为“学生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

二、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信息化教学的实践

针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特点,笔者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一)坚持以课堂教学为基础

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将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以课堂教学为基础,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在教育信息化时代,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师在遵循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电脑技术和数字影像技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1.多媒体电脑技术

多媒体电脑技术在国内各个行业的应用已经非常成熟,也是当前教育教学最基本的信息化技术,但还有相当多的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不高,习惯于传统教学方式,不愿接触新技术和采用新手段,无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同步。对此,作为学生学习引路人的教师应摒弃旧观念,紧跟时代步伐。就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信息化教学而言,首先要考虑按不同专业方向准备授课内容。例如,建筑学学生最关注的是材料的颜色与质感、材料的使用与表现、材料与环境的关系等;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需要加强水泥混凝土、建筑钢材等结构材料的知识;路桥专业的学生则需要增加沥青混合料方面的内容,补充土、土工材料等相关知识;给排水专业的学生则需补充管材与管件方面的内容。此外,要重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质量,在课件中适当使用动画,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2.数字影像技术

在土木工程材料课堂教学中引入数字影像技术,主要涉及一些实验环节。例如,为了更直接更方便地让学生了解混凝土拌合物流动性的定义,掌握混凝土拌合物坍落的测试方法,可将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的测试过程进行录像,然后通过视频播放的方式在课堂授课时展现给学生,以加深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技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学会学习,是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在这方面,笔者充分利用重庆大学的网络教育平台,引导学生挖掘网上教育资源,向学生提出“终身学习”的概念和要求。

1.网络教育平台

自2009年开始,重庆大学开通了网络教育平台(eol.cqu.edu.cn)。通过网络教育平台,教师与学生可以分享各种公开的教育资源,及时了解与教学相关的通知公告。每位教师还可以在网络教育平台的个人主页内通过教学邮箱、课程作业、答疑讨论等方式与学生进行教学互动。如:按照土木建筑专业的不同专业方向,有针对性地将教学周历、讲义与课件等上传至平台供学生下载学习,学生也可提前了解教师的授课内容,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教师利用网络教育平台的教学邮箱和答疑讨论功能与学生进行交流,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在网络教育平台上布置和批改学生作业。可以说,网络教育平台已成为除课堂教学之外,教师与学生联系最紧密、最方便的教学互动渠道。

2.网络资源

在网络教育平台上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有些问题在教材中是很难找到现成而又准确的答案,需要学生借助网络资源寻找完整的答案。同时,也可针对不同专业,并根据学生的兴趣,提炼出一些无标准答案的问题供学生思考,查阅资料。例如,组织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思考:“流动的石头———混凝土”,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工程材料,帮助学生领悟在建筑设计中如何应用材料。

3.终身学习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基础性很强,一些经典理论和公式历经多年,延续至今。但需要注意的是,土木工程材料发展迅速,新技术与新品种不断涌现,工程应用中的新问题层出不穷,有些信息教师也很难捕捉,即使在教学中及时向学生作了讲授,但学生毕业后,乃至整个职业生涯中,目前有效、适用、普遍的材料工艺与应用技术,将来很可能被淘汰,这就需要学生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主动在工作中不断发现与学习新的知识,而网络则是自主学习的理想工具。如,土木工程材料的生产与使用一定要依据现行有效的国家或行业标准,因此,教师授课时,乃至学生今后工作中首要的是确保相关工程技术标准一定是现行有效的,以保证工程设计、施工等技术活动在现行有效的标准规范规定下进行。

三、结语

第3篇:工程师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工程材料 成型技术 教学方法

《工程材料与成型技术》是高等院校机械类和近机械类专业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主干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从机械工程材料的应用和成型加工角度出发,阐明工程材料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及常用工程材料的应用,掌握铸造、锻压、焊接、快速成型等成型技术的基本理论和主要生产方式,使学生基本具备根据机械零件的使用要求,对其进行合理的选材并制定加工工艺路线的技能。该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今后的设计制造等生产技术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工程材料与成型技术》课程具有理论体系复杂,概念抽象,内容广泛,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同时要配合相应的实验和生产实践,以此达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强化学生感性认识,增进对相关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力的目的。目前我校相关课程建设尚在起步阶段,课程结构和教学资源急需优化和改进。为此,我们对《工程材料与成型技术》课程进行了改革,希望探索出适合于该课程特点、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学模式。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讲解,课堂教学模式为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造成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差,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重点的教育体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课程教育紧随科技发展的步伐,可适当介绍当今材料发展的新发现和新动态,将科技发展最前沿的成果展示给学生,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应结合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教学中结合日常生活实践中可接触的材料和成型工艺,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可增加讨论环节,由老师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下查阅资料,课堂自由讨论,将单一的讲授型教学向问题式教学模式转变。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由教师制定实验计划,学生根据制定好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实验过程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乏自主思考的过程,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与当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相矛盾。因此教师可在实验课程环节安排若干综合实验,由教师提出实验基本要求和实验目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独立设计实验方法和路线,教师审核实验的可行性,并协助优化实验设计,以此锻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和提高其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

二、开展多模式教学方式

《工程材料与成型技术》课程的理论体系复杂,概念抽象,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传统板书难以全面的展示材料的形貌、结构和工程应用情况,课堂教学中通过视频、动画、图片和音频等多媒体手段,可以将抽象难懂的概念和知识点直观生动的展示给学生,将知识点形象化具体化,减小教学难度,加深学生的理解力并强化记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相关图片、动画和实物增加教学效果,注重课件的生动性,给予学生一个直观的感性认识,教师可制作相关的flash和3D动画,实验曲线和各类生产录像,通过多模式教学模式,增强教学质量和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改进课程考核方式

目前课程的考核方式以闭卷考核为主,学生考前突击复习,通过死记硬背大量的概念和习题以达到通过课程考核的目的。这样的考核方式违背了课程学习的初衷,无法使学生真正理解相关的理论和概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为了避免这种考前突击的应试考核模式,教师可在课程学习中,针对每章节的学习重点,给学生布置若干讨论课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课下调研和讨论,提交相关课题的调研材料,成绩计入课程考核最后成绩。课程考核的最终成绩可由实习成绩、实验成绩、课堂研讨及调研报告几部分组成,这种方式优化了课程考核,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避免了学生平时不努力,考前突击,死记硬背的应试考试现象。

四、结语

作者通过分析《工程材料与成型技术》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开展多模式教学方式、改进课程考核方式三方面,对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目前我校《工程材料与成型技术》课程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我们的教学改革方法只是初步的,探索性的,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师还应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不断完善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赵晓栋.《工程材料及成形技术基础》教学方法初探.科技时代,2009,(2):216.

第4篇:工程师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土木工程材料 教学方法 改革 探索

中图分类号:TU5;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10-030-03

《土木工程材料》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主要是介绍各类土木工程材料的成分、生产过程、技术性能、质量检验以及使用等基本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针对不同工程合理地选用材料,并能与后续课程紧密配合,理解材料与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的相互关系,初步具备解决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土木工程材料问题的能力[1]。自2008年,我校主持湖南省精品课程《建筑材料》的建设以来,全体任课教师注重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灵活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在引导学生掌握有效学习方法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经过多年的课程教学实践,取得了一些经验,本文针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难点,结合地方本科院校自身的特点,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有益探索,总结出了“激发兴趣,引导思维,把握主线,建立联系,注重实践,提升能力”的教学策略。

一、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难点

(一)种类繁多,各种材料自成体系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中介绍的材料品种繁多、涉及面广、内容庞杂,各材料自成体系、各章节横向联系不显著,而且课时少,实践性强。课程中概念多,专业术语多,经验表格与规范多,公式推导少,逻辑与连贯性不强且以叙述为主,要求学生机械记忆力较多。而工科学生往往习惯于逻辑运算和理论推导,空间想象力和数学思维能力较强,而不太善于叙述、归纳和总结,因而学生在学习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时常常感到枯燥乏味、没头绪、难记牢,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影响学习效果。另一方面,本课程中的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水泥的矿物成分、水化产物及其性能特点;构成混凝土各材料的特点、性能及配合比与混凝土拌和物及硬化混凝土性能的关系等教学内容,涉及材料的化学组成较多,但土木工程类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开设化学相关课程,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理解上的难点。

(二)承上启下,桥梁作用不易发挥

土木工程材料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承上需运用之前学习的物理、化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课程的基础理论,领会与理解各种土木工程材料的组成、结构、制备方法或施工工艺与其技术性质、质量间的相互关系和土木工程材料的环境行为与服役性能及其失效机理等知识;启下需与该专业后续课程和工程应用紧密配合,掌握土木工程材料的技术性质及其影响因素和在土木工程应用中的合理选用。本课程的教学难点是如何把握适当尺度,在基础理论、工程材料科学知识与土木工程应用间架起“桥梁”,建立紧密联系,在不同种类的材料间形成知识的连贯性,知识内容间透出逻辑性,在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的同时,注意激发、提高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良好的训练,缩短“桥梁”。

二、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策略的探索与实践

(一)激发兴趣,启发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能激发孩子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要提高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是十分重要的环节[2]。

1.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来调动学习热情

将“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模式,以导学为主线,建立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3]。先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建筑材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时教师要深入浅出地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枯燥的理论学习变为生动的工程实例。比如学习水泥的特性时就让学生根据水泥的特性、工程特性和环境特点来思考水泥的应用情况,某工程适宜选用何种水泥,不宜选用何种水泥。此外,在每次上课期间(课间10分钟休息),教师确定或学生自选感兴趣的2个与本次课内容相关主题,学生课余利用网络并查阅图书馆相关书籍资料,并在下次上课时由学生自己讲解(每次汇报时间为5-8分钟)。教师适时穿插提问,也应鼓励学生提问,或就提出的问题在全班展开讨论,最后再由老师总结点评,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教学过程。这种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方式,不仅回顾并拓展了上节课程的相关内容,重要的是学生独立完成查阅资料、整理材料、制作课件、自己讲解和回答问题等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综合自己所学过的知识从多角度看问题,既培养思维能力,又锻炼表达能力;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也非常乐意参与这种教学方式。这种角色的转变使得教师教学更生动,学生学习更主动,教学活动氛围更活跃,形成一种教学相长、师生共同探讨的良好环境。

2.以新颖、实用、丰富、开放的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随着当前教学设备的更新和多样化,采用多媒体教学,将大量的实验动画、工程录像、工程实景图片资料、工程实例、工程案例、工程事故、实验视频等适时地插入到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缓解教学学时少与教学内容多和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矛盾,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拓宽专业知识面。另一方面,材料科学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进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土木工程材料的品种不断增多,质量不断提高,功能不断丰富。新材料、新技术、新标准、新规范、新观念、新政策法规和学科发展动态都应及时充实到教学中来。新材料、新技术因其科技含量高、可持续发展性强,是今后工程建设应用的必然。如与水有关的性能引入国家大剧院 “自洁净”建筑材料,建筑钢材引入“鸟巢”的Q460新型合金钢,混凝土引入上海世博会意大利馆的透明混凝土,建筑塑料引入水立方的乙烯- 四氟乙烯共聚物(ETFE)膜等,在对应章节授课时,如能将这些新材料的研究最新进展和工程应用情况介绍给学生,一方面展示了材料在工程建设中的重大作用;另一方面可使学生掌握最新的科研信息,了解材料的发展动态,能有效的增强学生的求知热情。

3.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思考各种问题[4]。由于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方法,就可以节约一部分板书的时间,所以在课堂就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一些具有启发性或争论性的问题先让学生展开自由讨论,然后在教师统一指导下组织大家讨论发言。这种方法可以采用3种实施形式:一种是在课前布置讨论话题并提出方向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查阅相关资料,做到有的放矢,上课时组织大家讨论并发,例如在讲混凝土强度时,先提出混凝土在外力作用下为什么会发生破坏,混凝土强度与哪些因素有关等几个问题。第二种是在课堂教学中也可设置一些疑问和悬念,不但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有效控制课堂气氛,还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在绪论中可向学生提出在18、19世纪以前为何没有大跨度建筑?在讲授影响材料导热性因素时,可提出“为什么住进新居的人们总觉得较老房子冷,到冬季更甚”等等疑问,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第三种是就某一综合性问题布置思考题,把全班学生随机分成几组,进行小组讨论,增强学生对材料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去思考解决的方法。

土木工程材料类型繁多,但是每一种材料又有许多不同的类型,所以就可将具有可比性的两个或多个不同对象进行系统的比较和研究,得出研究对象的本质、特点和规律。如在讲授掺混合材料的硅酸盐水泥时,在系统讲授活性混合材性质及二次水化反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混合材料的掺量、混合材料的特性等方面去对比硅酸盐水泥系列的共性和个性,从而总结各种水泥的应用规律,这样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能主动运用已有的理论基础知识,达到对新知识深化理解和强化记忆的目的。

(二) 把握主线,建立联系

把握每种工程材料的性质及其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这条主线,将枯燥的知识讲述与工程实例相结合,从工程材料的组成、结构与制备或施工工艺等方面,分析和阐述工程材料是如何满足这些技术性质要求的,从而将工程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与工程应用等课程内容建立其相互间的逻辑联系——架起“桥梁”。

1. 以“一个中心、两条线索”的教学思路贯穿理论教学的全过程

由于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涵盖了上十类常见的工程材料。虽然各类材料不同,但由于同属材料大类,在第一次上课时,可提醒学生,从材料科学与工程的角度出发,以“材料性能”为中心,以“材料的组成决定材料性能”和“材料性能决定其使用领域与范围”为线索,分析各种材料在组成(Composition)、性能(Property)和应用(Utilization)上的共性和特性,采用这三个内容英文字母的第一个字母, 简称为“CPU”主线,既形象又便于理解掌握。学习每类材料的“CPU”,便掌握了土木工程材料的核心内容和教学目标[5]。如本课程的核心章节“混凝土”部分,教学过程中只要把握“CPU”主线,及组成(水泥、集料、水、外加剂和掺合料)、技术性能(混凝土硬化前的和易性及混凝土硬化后强度、耐久性和变形)以及使用(根据环境、工程特点,选择合理配合比的混凝土) 便可将其主要知识点涵盖,也能够对其有一个整体掌握。

2. 以“自主协作、虚实结合”的工程实例教学架起基础课与专业课桥梁

土木工程材料作为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材料品种繁多、性能各异。一项实际的工程,不但对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质及耐久性有着具体的要求,而且,成本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要做到合理、正确地选材,就必须清楚地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将课堂学习与工程实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如讲述研究土木工程材料耐久性的意义时,可给出一些因材料耐久性达不到要求而出现严重事故的例子,引起学生的重视。如某年我国某处一水塔的突然崩溃,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而事故的原因,是由于混凝土内钢筋的锈蚀。再如,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的混凝土所面临的耐久性问题已相当严重,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若全部进行修复所需费用非常巨大。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和保证土木工程材料耐久性的重要意义。这些工程事故的案例使学生心灵产生极大的震憾,虽然有设计和施工方面的原因,但是也有采用劣质材料或不严格验收原因。学生听后深感今后工作责任的重大,唤起学生的工程意识,加深了对本门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也激发了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学生课后信息反馈也表明: 学生对改革后的教学方法非常满意,学习热情得到提高。后续的建筑构造课和建筑施工课,任课教师反映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力有了明显提高,为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注重实践,提升能力

结合科研开展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将与本课程内容相关的工程材料及其应用的最新科研问题引入课堂教学,将国家正在建设的重大土木工程和需要解决的重大技术难题介绍给学生,将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教学。针对不同的工程, 如何合理选择和正确使用土木工程材料, 如何对传统材料进行改性, 或研制和开发新材料, 都与建筑结构的使用功能及安全息相关。随着土木工程材料的发展, 如何合理地综合利用工业废渣、废料, 对土木工程材料进行改性和降低成本, 研发生态型、功能型、智能型建材等问题, 都已成为当前建材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让学生接触到本课程内容的科学前沿知识,引发学生思考,明确自己肩负的重任;同时,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与本课程的开放式研究型实验和申报省级、校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课题,以此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2009至2011年期间,我系学生申报的课题先后有“提高湖南地区砖混结构沼气池材料耐久性研究”、“回弹法测定混凝土强度能力研究实验”、“ 湖南地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方案研究”等5项课题被遴选为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新型自洁净建筑外墙材料的研制”、“废弃混凝土回收再利用研究”、“双掺重钙和粉煤灰对自密实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等8项获校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立项。这些项目的开展,不仅巩固并拓宽了学生所学的土木工程材料相关理论知识,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也为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提供了新途径。

三、结语

教学改革是一项综合性和系统性的工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院校追求的目标。实践证明,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改革与探索是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总结出了“激发兴趣,引导思维,把握主线,建立联系,注重实践,提升能力”的教学策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能够为地方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新途径。

参考文献:

[1]张旭贤.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探索[J].塔里木大学学报,2010,22(1):114-117.

[2]谢振国.土木工程材料课堂教学方法讨论[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3):78-80.

[3]黄维蓉.“道路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3:59-60.

第5篇:工程师学习材料范文

行动导向教学法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它要求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为了行动而学习并通过行动进行学习;而教师则是引导、组织学生去主动学习,并在这个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帮助,真正的让学生在学习中达到手脑统一。行动导向教学法侧重对相关案例的学习,注重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而进行自主学习。行动导向教学法主要包含:利用图片进行学生思维的训练、通过卡片进行简单的展示、活动演讲、课堂提问、问题启发、分组合作学习法、实际案例分析法、情境导入法、多媒体辅助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情境法、项目教学法等。行动导向教学法中教师主要是指导、引导的作用,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则需要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各种行为能力都能得到很好地提升。

2.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课程中教学的意义

工程材料及热加工工艺课程包含了大量的知识,并且涉及的范围也较广。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出现,其课程的内容也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传统的教学方法,找出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工程材料及热加工工艺课程的学习。同时热加工工艺的实践性特别强,仅仅通过课堂上知识的讲解,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工艺的具体做法,因此教师还应该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此外,学生在很长阶段的学习中,很少甚至没有参加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更别说工程实践了。他们虽然在课堂上学习相关技术的理论知识,但也是非常有限的,因为很多技术是需要通过具体的操作才能理解的。

3.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课程中的实践

3.1营造适合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教学环境和学习背景

教师应当根据当前的教学设施和环境,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如做实验、观看录像、参加实践活动等,更好的实现行动导向教学。教师可以多让学生自己做实验,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行动能力。如在金工实习阶段,教师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小锤子,并给出小锤子的力学性能指标,学生需要根据这些性能指标,制定小锤子的加工工艺路线,设计热处理方案,然后进行动手操作处理,同时检验产品的性能指标是否满足规定,并填写实验报告。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的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并懂得应该根据物体的使用条件来确定其使用性能,通过合理选材,确定最佳工艺,同时提高生产效率。

3.2编排的课程内容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当秉承以“运用导向,提高能力”、“基础与实用相结合”、“理论与技能融会贯通”三个原则,以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为核心,转变传统的教学体系,将教材合理分为工程材料、热加工工艺、材料选用三大部分,运用问题引导、项目教学、案例分析的方法,让学生真正做到学和做的融会贯通。工程材料、热加工工艺两部分多为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及较为复杂的工艺参数,学生往往也提不起兴趣,因此教师将该部分的课堂安排在金工实习之后,这样通过金工实习学生对一些工程材料的性能、应用,以及相关的热工艺方法有了简单的了解,可以促使他们更好的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如教师给出焊接件的零件,要求学生分析它的工作条件,并合理选择材料及生产方法,合理安排热处理工艺及制造工艺流程,进而了解设计产品的一般过程及实际生产的步骤。

3.3建立多样化的立体教材

行动导向教学法主要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但是当前的教材并不适应行动导向教学法。因此,教师应当对当前教材进行改进,首先教材内容要贴合生产实践,并强调以生产应用性内容为主,理论知识为辅。其次应当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改进理论知识,并在教材编写足够的实践内容,强化实践性教学部分;最后教材应当实用、简单、直观、多样化,还应当多编排一些简洁直观的插图、简单易懂易操作的实验、具体的实例、案例,形成利于学生学习需要的立体化的教材体系。

3.4转换教师的角色

行动导向教学中教师主要扮演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的角色。因此教师应当改变教学观念、教学习惯,积极参与专业的实践活动,提升他们的现场教学能力。教师应当积极开展多种样式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并积极了解学生,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并根据学生反馈的知识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运动先进的现代技术进行教学。在教学初始,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有效的方式,如提问、巧设悬念等,合理引入课题。如在结构钢的讲解中,教师首先提问学生:钢属于结构钢吗?结构钢都有哪些?生活中哪些属于结构钢?随后教师用学生熟悉的实际例子进行讲解和讨论,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实际,利于学生的学习。

3.5改变学生的学习意识

行动导向教学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意识,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并有效跟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这门课堂有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多举一些学生身边比较常见的与工程材料有关的实例,积极调动学生的兴趣,并逐步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工程材料知识,同时将工程材料及其热加工工艺和工程材料应用的实例结合起来更好的进行教学。教师还可以依据教学目标,巧设一些模拟项目,让学生自主去完成,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项目的执行中,同时强化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有利于他们综合能力的提升。

4.结语

第6篇:工程师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0-0139-04

在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大政方针指引下,教育部推出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目前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在于,坚持工程教育服务国家的发展战略,坚持高校工程教育与工业发展的密切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国际化人才[1,2]。在这一指导思想指引下,我们上海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有幸获准成为上海市教委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和上海高等教育内涵建设“085”工程特色专业。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在教育国际化、工程化和创新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并在2012年顺利进入国家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批准的本科专业。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贯彻“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主旨,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人格”和谐发展,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国际化视野和工程实践能力。

一、立体化递进式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我们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广阔的国际化视野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为此,我们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是由课堂教学、创新实践和交流合作三个教学链组成,构建了全方面、递进式的符合工程教育规律的专业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该体系包括了课堂教学、创新实践和交流合作三大教学链。三大教学链相辅相成,相互贯穿构建了有机并完整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卓越人才的培养体系。我们构建的培养体系特点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基础与工程文化相结合,加强综合素质教育。我们对卓越人才的培养采用“3+1”的培养模式,即前三年在学校完成通识平台课程、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专业平台课程等学习,第四年前半年在企业实习实践,后半年在企业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合作导师共同指导完成毕业设计。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学生在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平时实验过程中得到巩固,在最后一年的企业工程实践中因为充分应用而加强,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反过来让学生带着目的去学习学科基础知识,也促进学生的课程学习主动性和课外参与实践的主动性。

2.采取创新的教学方式,突出工程教育的主线。课程教学与项目实践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增加学术前沿报告、学术研讨和国内外交流性的课程比例,扩大开放性实验、研讨性和实践性教育环节。使学生通过研讨和交流拓宽专业化和国际化的视野,并逐步拥有创新意识。通过探究式、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新方法,实现教学交流互动。

3.引入国际化的“校企、科研院所联合培养”机制。目前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的讲授式课程教学中,有多门课程邀请国外教授和专家以及企业专家授课。例如,我们开设的“材料科学前沿”这门专业课程就是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教授和企业专家讲授最先进和前沿的材料科学及应用,同时,本校的授课教师也都具备国际交流经历或企I经历。

4.增加企业工程教学环节。与本专业国内外领军企业深化产学研合作,向企业全面开放教学与科研,使企业真正成为专业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撑力量。我们鼓励学生进入企业学习,参与企业的课题研究。工程教学安排每位学生到企业实习一年的时间,完成系统的工程训练,在企业参与完成工程项目,获得以企业评价为主的实践学分,使学生在工程环境下接受熏陶,激发学习兴趣,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另外,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由聘请的企业专家根据工程项目进行针对性指导,实现企业对学生的培养。我们在3年内选派了8位青年教师结合研究项目到企业进行半年到一年的车间实习与工程训练,提高了专职教师工程教学水平与实践能力。

5.加强课外创新教学环节。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快速发展的高水平科学研究团队,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项目、挑战杯等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活动。我们依托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创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截止目前已资助80多项大学生创新项目。我们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科学竞赛,2015年我们承办了上海市教委主办的上海市第二届大学生先进材料创新创意大赛,鼓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同时设置大学生创新学分,要求每个学生在四年期间要有一次创新性实践,并获得学分,以期进一步强化、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6.加强国际化教育。除了外教课堂教学外,我们在学生的毕业评价体系中还引入了国际化学分,即安排学生到国外高校、科研院访问交流或短期学习,并取得国外高校的认可学分。通过这种方式鼓励支持学生走出国门,拓宽视野,以国际化的理念培养学生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

经过三年多的教学实践,我们已经逐渐形成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办学特色,教学内容丰富,手段先进,实用性强,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工程实践应用结合紧密,教学效果显著。

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

在课程体系整合的基础上,我们结合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大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在培养计划的授课内容方面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因地制宜的进行了更新,结合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重新制定了教学考核与评价标准,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的改革创新。

1.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在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体系中,我们增加了设计性和创新性的实验和实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综合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改革实验室管理模式,采用实验室教师弹性坐班制,实现实验室全天候开放预约,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验创造条件。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环节,鼓励学生在生产一线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推进以项目为驱动的教学模式,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融入教学计划,作为选修课开设,培养创新创业型应用人才。

2.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人才。校企双方制订专业培养计划,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方式等方面展开充分沟通。校企联合建设卓越工程师资队伍,强化教师的工程背景。改革部分专业前沿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将专业课程开到生产一线。大多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引用了大量的工程实例。通过多种运作模式,如学校自建、校企共建、引进企业(车间)等多种建设形式,保持教学设施和设备的不断更新,并同时增加工业生产仿真实习条件。建成集教学、实习、科研、技能考核、技术推广与服务为一体,多功能、综合性校内材料工程实践教育基地,为学生进入企业提供岗前培训,使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成为联系高校与企业的桥梁,成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工程实践能力训练以及技术服务的窗口,实现企业与高校实践教学资源共享。

3.推行全英文和小班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依托学院优良的教师资源,开设全英文课程,英文课程占培养计划中专业课程的40%以上。依托上海市第四期本科教育高地,进行英文课程群建设,包括英文教材编写与选择、课程网站建设等,满足教育国际化的要求,使教学内容与国际接轨。例如我们编写的《材料科学基础》、《高分子科学基础》、《现代材料分析方法》等9门全英文课程获上海市英文示范课程称号。与此同时,我们积极引进了世界知名高校(如MIT等)的网络课程,采用翻转课堂等先进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将专业课尤其是英文专业课的人数控制在30人以内。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参与教学过程的机会,特别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模式,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根据研究问题、案例和项目的需要将小班进一步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小组内分工合作,共同分析、讨论与研究问题,小组间相互竞争和促进,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互动,相互协作的学习气氛。同时,我们与美国匹兹堡大学、德国拜罗伊特大学、英国考文垂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为探索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

4.改革考核方式,推行多元化评价。在考核学生能力的方式上,期末考核的“一考定成败”模式逐渐被弱化,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富有活力、鼓励创新的、多元化的考试制度。在这个制度下更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实践和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考察。

积极开展考试方式的改革,改变过去的考试模式,将教学过程与考核有机结合,将考分分解到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加大平时考核成绩的比例(占总成绩的30%―50%),丰富平时考核内容,将课堂出勤、课堂讨论、课程论文、课程设计、课堂测验、作业、调研报告、案例分析、实验等内容纳入平时考核;平时考核成绩注重公平、公正、有据(记录)可查,具体的方式考核由教师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提出方案。

三、企业的工程实践

企业的工程实践过程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最重要的环节。企业学习阶段主要以工程化人才要求为指导,从实际工程背景出发,通过工程技术的学习,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同时,注重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建立。学生在签约的校外实习基地参加实践学习,熟悉材料制备、性能、加工工艺等。通过让学生参与企业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的设计、开发与研制,巩固和深化学校课堂中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在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综合能力,并在与企业导师的沟通过程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我们以具体专业方向为主体,选择5―6家生产链齐全、产品研发能力强的企业,如上海振华重工机械配套有限公司、德国兹韦克有限公司等高水平新材料领军企业,作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联合培养单位。校企双方成立卓越工程师培养专家委员会,共同制定培养标准,共同制订和实施培养方案,共同设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使各项校企联合培养目标得到具体落实。学生在企业里采取实验班分批分散的方式进行实习学习。学校在相应的企业推荐名单中,遴选企业指导教师,并与企业指导教师一起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参与专业技能教学,并指导学生在企业的学习。

学生在企业工程实践过程中实行双导师制,即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负责。校内导师由专业教师担任;企业导师由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责任心强的专家担任。校企导师成立联合指导小组,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下的学生在企业的学习主要包括认识实习和“3+1”培B计划中的企业集中学习两个环节。其中,认识实习主要包括认识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生产流程等,培养学生适应企业工作的能力,同时进一步了解专业特点,增加专业认可度。考核成绩根据考勤及认识实习报告综合评定,由校企双导师给予综合评分。在企业集中学习时有重点的安排学生参与金属材料冶炼、锻造、热处理及加工制造等过程;高分子材料制备、改性、产品设计及加工制造等过程;复合材料机构、性能、制备及加工等过程。并在企业现场接受专业课程(如航空复合材料、环境友好材料、汽车材料、新型炭材料等课程)的学习。最后与企业导师一起针对企业实际课题完成毕业论文的工作。

企业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对本专业的技术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更加了解,同时了解实际产品设计或工程项目(设计、生产工艺、实际应用研究)方案的制订和实施过程,能够对产品设计、生产工艺或研究方案的制定进行分析、讨论、改进和总结,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生个体与项目组其他成员的讨论、协调的过程中,锻炼其沟通交流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通过参加企业部门生产会议、项目组内汇报或组外汇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撰写产品设计书、项目研究实施方案、项目进展报告及总结报告过程中完善自身的书面表达能力;通过充分了解企业相关部门生产活动组织管理情况以及参与项目组的任务、人力和资源等的协调组织工作,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从中可以看出,企业学习的这一年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相当关键的一年。学生要通过进入企业了解工程的实际需要,培养良好职业素养、分析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等工程综合能力,从而具备独立从事产品设计与生产、创新与开发、管理与营销等能力。

因此,如何保障企业学习目标的实现就成为非常关键的一环。我们不仅将学生在企业的学习与实习均定为必修课程,在培养计划中有严格的执行方案,而且建立了综合评定措施,保证学生在企业工程学习的效果和质量。考核评定措施包括:(1)建立考勤制度,由校企双导师共同监督学生出勤;(2)实行中期检查,以汇报面试的方式,由校企双导师检查实习效果;(3)完成阶段性实习过程生产分析报告;(4)对于企业毕业论文设计,严格实行开题、中期检查和毕业答辩及企业学习阶段总结工作;(5)企业工程学习结束时,校企双方导师根据学生企业学习表现,做出评价或鉴定,作为最终考核成绩的一部分。

企业的工程实践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学有所用,巩固专业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通过为企业做出贡献,体现自身价值。在学习到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同时,还拉近了象牙塔的学子们与社会的距离,学生在实践中开拓视野、增长才干。只有在实践中多与先进技术接触,才能在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时减少磨合期的碰撞,加快自身融入社会的步伐。而在企业工程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之处,恰好也鞭策了学生回到学校后更加珍惜在校学习的时光,有的放矢的学习理论知识,并不断深入到实践中,为今后更好的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对学生走访以及学生反馈中,我们了解到目前的课程体系对培养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的卓越工程师是十分有效的。

致谢:感谢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上海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支持。

参考文献:

第7篇:工程师学习材料范文

1.基于专业认识实习的建筑材料参观认识。

由于我院《建筑材料》课程开设在第一学期,很多学生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处于懵懂状态,对建筑材料有很多错误的认识。例如,很多学生在学习《建筑材料》课程之前,都将“混凝土”和“砂浆”都称为“水泥”,而事实上混凝土、砂浆和水泥是三种不同的材料,技术性质及其应用都有很大的差别。为了更加有效地开展本门课程的堂课教学工作,将建筑材料参观认识环节融入专业认识实习,即建筑类专业专职教师带领学生参观施工现场和校园建筑物时,除给学生讲解建筑结构、建筑构造、建筑施工工艺、建筑设备、施工组织及工程管理等内容外,尽可能多地给学生讲解有关建筑材料的具体应用及其注意事项、工程中因材料问题常见的各种弊病及其解决方法,从而引导学生平时要多观察、勤思考、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做到学以致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以工程实际案例切入理论教学。

以施工现场实际工程案例作为切入点,使学生对这些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在学生对问题充满各种想法和期待时,教师围绕这些问题导入新课,再回到实际工程案例进行分析总结。例如,讲解水泥的保管时,给出水泥不同程度受潮的图片或实物,让学生思考水泥受潮的原因,教师根据学生思考的结果再进行分析总结,让学生了解水泥在保管时所需要注意的问题。讲解混凝土和易性时,给出混凝土表面出现蜂窝麻面和流沙现象的图片或相关施工视频,先让学生思考问题所在,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分析,并引入混凝土和易性主要表现在流动性、黏聚性、保水性及影响混凝土和易性的因素,让学生对混凝土和易性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通过介绍事故案例并辅以正确做法讲解,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材料课程的重要性。

3.建材市场调研。

《建筑材料》课程是研究各种建筑材料的组成、构造、生产与加工方法、材料的技术性能、质量检验以及如何合理使用的学科,它内容庞杂且理论实践性较强,可以说是通往专业课程的桥梁,也是决定学生专业面宽窄和工作适应性的关键因素。因此,《建筑材料》课程的学习至关重要。高职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我院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了建材市场调研专周,旨在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培养,为实践教学改革开辟新的道路。

(1)建材市场调研内容。

建材市场调研实践教学环节采用项目化教学来实施,按班级分组进行,6~8人一组,每组需完成两个项目任务,具体如下:①项目任务一:认识一栋高层建筑主要土建用材料。要求学生一周内认识一栋高层建筑主要土建用材料,具体材料种类由教师规定,每种材料需拍出清晰照片,并对材料的特点、性能、价格、品牌与用途等进行描述,并最终以调研报告和PPT的形式呈现;②项目任务二:认识一套90平方米的住宅装饰装修用材料。要求学生在一周内认识一套90平方米的住宅装饰装修用材料,具体材料种类由教师给定,每种材料需拍出清晰照片,并对各材料的特点、价格、用途等进行描述,最后以小组形成调研报告并用PPT在全班展示。

(2)考核办法。

建材市场调研成绩包括过程考核、调研报告和成果汇报三项,分值比例分别为30%、40%、30%。其中过程性考核主要为每天晚上指导教师晚点到对学生当天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调研报告主要为调研任务及总结完成情况;成果汇报要求每组学生根据调查过程、形成成果、主要感受等制作PPT,汇报时间控制在6~10分钟内,根据每组汇报的实际情况教师进行现场打分。

4.开展实验教学。

在实际工程中对于材料的检测主要是在施工现场取样后交送专门检测机构。因此,学生要胜任施工现场的工作,不仅需要具备能在现场正确对材料进行取样的能力,还要具备对检测机构送来的检测结果有一定的分析和处理能力,故建筑材料实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设置实验项目时不能盲目,要注重目的性,有针对性地开展实验,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到东西,并学以致用。目前我院开设的建筑材料实验项目有水泥性能检验、混凝土性能检验、砂浆性能检验、骨料性能检验及钢筋力学性能检验。实验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突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集中辅导为辅”的教学方式,激励每位学生积极自学,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团队精神,增加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提高动手能力。

二、结语

第8篇:工程师学习材料范文

建筑工程计量计价课程知识内容广泛,定额、清单不断更新,为了让课程紧跟时代前沿。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改变过去的全部课程都由教师讲解的模式,老师针对课程拟定一些题目,给学生介绍一些该领域有针对性的,最新、最具代表性的参考资料,学生课下准备,课堂上老师启发学生对所讲授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课堂上随时与老师进行讨论交流观点,找出问题的答案。在授课过程中,授课的重点是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开发让学生亲自参与,积极动手、动脑探索性学习,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充分调动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他们对本门课程的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二、认知式教学在工程造价课程中的应用

由于学生对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缺乏感性的认识,为了让学生直观了解工程造价相关知识。对于教师很难用语言表述清楚的内容,在具体实施中,教师将建筑装饰材料形式直观的展示给学生,带领学生到建筑材料市场参观,组织实地教学,现场讲解建筑材料、建筑的结构形式和建筑的施工技术,对于施工难度比较大的,现场不能完全展示的内容。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播放建筑施工视频,展示各种材料施工工艺操作流程和施工现场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在观完视频后,老师再把材料和施工工艺进行适当的讲解,师生之间相互讨论,避免了单纯讲解理论的情况出现,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工程造价课程的知识体系、内容梗概、重点难点等方面,用直观的形式,或者用课件或者去工地现场参观,加深学生对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正确列出分项工程项目和准确计算工程量。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创新教学方法。

三、实物操作教学法在工程造价课程中的应用

第9篇:工程师学习材料范文

《建筑材料》是技工院校建筑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长久以来,《建筑材料》以其凌乱的系统、繁杂的内容困扰了很多教师和学生。面对新时期课程体系的挑战,如何又好又快地完成教学任务,应是专业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

1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内容多,涉及面广,系统性差

《建筑材料》主要介绍了常用的建筑材料,如石灰、石膏、木材、混凝土、吸声材料、建筑砂浆、水泥、轻体材料、建筑装饰材料、建筑钢材、石灰、防水材料、绝热材料、建筑胶体、管道材料等,内容繁杂,品种繁多。虽然各类材料自成体系、但各体系内缺乏逻辑关系,系统性较差,学生学起来易枯燥乏味,上课时提不起兴趣、提不起精神,更别谈能学到多少东西了。

1.2 内容枯燥,逻辑性差,实践性强

本课程经验性内容多,概念术语多,纯文字叙述多,逻辑推理内容少。看似好学,实则不然,要想真正学好这门课,掌握起来还是比较较难的。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若教学方法不对路,学习方法无要领,教师们教起来就会比较累,学生们学起来就会比较吃力,掌握不了多少实用知识。

1.3 课程学时少,不能保证学生能够学完

一般来讲,技工院校建筑专业的学生最后一个学期或两个学期通常会被安排到建筑工地一线实习,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在校学习实际时间减少,为保证教学内容的顺利完成,很多教师就自然而然的出现了“填鸭式”教学,教师不顾学生的学习效果,单追求“快”忽略了“好”,最终导致学生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教师教起来紧张无奈。

1.4 教材内容滞后,缺乏创新

目前,《建筑材料》相关教材中,传统材料如石灰、水泥、普通砼、钢材、木材等讲得过多、过细,占用了较多的课时。但很多新材料教材中多数并未提及,例如建筑工程中已经被广泛使用的高性能砼、各种新型玻璃、双钢筋、新型防水材料、新型管材等。

1.5 教学方法与手段相对落后

目前,传统教学方法在不少技工院校中仍然有较大的市场。虽说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某些学科中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有些效果,但对于建筑材料这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来说,只采用上课老师讲、学生被动学的方法,根本无法使学生真正掌握这门课程的精髓。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仅停留在理论的基础层面上,对各类材料的应用知识以及工程实际材料的应用知之甚少,进入工地后,并不能针对现场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出反应,更谈不上综合应用所学的材料知识去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了。

2 课程教学方面的改进

根据技工院《建筑材料》课程标准、自身特点和建筑材料教学过程中经常存在的问题,教学方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 改进教学方法

2.1.1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直观,这样可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筑材料是一个发展一日千里、日新月异的行业,新材料层出不穷,但目前广泛使用的教材内容远远滞后于实际。由于各地师资条件不同,在不能实现实物讲课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将各种建筑材料的特点、应用等以多媒体展示的形式将原料结构、内部构造等呈现在学生面前,以增加感性认识。多媒体教学以动静皆宜、声像俱佳、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把知识点直观、生动地结合起来,把抽象的理论以形象、易于接受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了边看、边听、边做、边想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2.1.2 大量引入案例法教学

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针对技工院校学生非常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深受广大师生好评。建筑材料课程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针对建筑工程常用建筑材料,运用发生在身边的工程案例,从引入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使知识在案例中呈现,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增加他们的直观认识。

2.1.3 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的、必须的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有利于学生素养的提高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建筑材料学科中有大量的建材需要学生去认识,通过建材实验,不仅能验证已学的理论知识,还能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强烈的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巨大的,学生有控制课堂的渴望。教师教学要以促进学生智能提高为核心,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讨论、观察、思考、质疑、评价,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力。

2.3 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

目前,多数技工院校都覆盖了高速的互联网络,学生能够轻而易举的在网络上获取相关资料,不断学习,增加的知识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例如各种专业的建材网站、科研院所网站、甚至建材市场动态。这些他山之石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技术、市场零距离接触是非常有好处的。

2.4 选择内容浅显实用而又不失新颖的教材

选对一个教材的作用非常之大,作为专业教师应该把好学生的教材关。选择教材要把握好“三关”一要把握“浅”字,二要把握“用”字,三要把握“新”字。浅显是指应在通俗易懂上下功夫,解决一个“浅”字,在必需、够用、有用的基础上尽可能地降低难度;“用”字就是实用之意,实用是指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再学习能力有用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新”字即新颖,新颖是指教学内容符合并能反映科学技术进步和时展的新形势,具有先进性,突出一个“新”字。近些年来建筑领域新材料、新技术等新的信息都要在教学内容里反映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