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内审工作计划范文

内审工作计划精选(九篇)

内审工作计划

第1篇:内审工作计划范文

以保障卫生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为主线,认真贯彻落实卫生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卫生中心工作,坚持审计监督与服务并重的理念,扎实有效开展内部审计监督工作,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和卫生经济管理依法开展,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中“免疫系统”功能和监督、服务职能。

二、工作要点

(一)完善内审组织建设,强化基础规范

一是按照卫生部《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第二章第五条的要求,区级医院须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科,配备专职审计人员;其他单位可以根据需要,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科,配备专职审计人员,也可以授权本单位其他科室履行审计职责,配备专职或者兼职审计人员。各单位领导要高度重视,积极支持,确保全系统内审组织网络建设得到进一步增强。

二是重点加强对单位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有效性、合理性的审计,努力构建内部审计监督长效管理机制,推动内部审计工作的转型和发展,实现以“合规审计”为主向以“风险和内部控制为导向审计”的转变,提升内审工作水平。

(二)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开展内审工作

1.强化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自20xx年起,拟对局属各单位任期五年以上的正职领导干部或主持工作的副职领导干部有计划地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断完善以任中审计为主、对主要领导干部进行任期内轮审的工作制度。重点审查单位负责人在任期内的重大事项决策、内部管理制度、银行帐户、经营情况、财务收支、资产管理、债权、债务等,客观、全面地反映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

2.建立局属单位“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告知制度”。

发放《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告知书》,提前告知每位领导干部已被纳入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并对任职期间应负有十一项经济责任及所在单位、个人应禁止和避免的十项经济行为进行明确告知。运用审计手段实施权力监督,强化预防和警示作用。

3.深化常规性财务收支审计。

主要是加强单位货币资金、固定资产、往来款项、专用基金等审计监管,加大对财务风险和违规行为的纠正力度,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及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各单位要在本年度中安排不少于4次对出纳人员、收费人员库存现金的随机抽查;4月份完成:截止20xx年3月末本单位城镇职工医保、新农合刷卡未结款项——“应收医疗款”、区级医院POS机刷卡应收款以及局直属单位财政专户存款的核对工作;完成本单位20xx年财务收支的合规性、合法性审计。具体审计方式:凡具备自审条件的以单位自审为主,不具备自审条件的可委托具有法律资质的社会中介审计。审计检查情况或出具的书面报告单位存档并上报区卫生局,针对自审中发现的问题,必要时卫生局将组织人员进行复审,复审结果报局主要负责人或相关会议讨论处理。

4.严格基本建设、维修工程项目结算审计。

随着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标准化达标加快推进,加强基本建设和维修项目专项资金的使用监管、充分发挥资金效能显得尤为重要。各单位要严格按照《县卫生系统基本建设管理规定(暂行)》中相关规定执行,基本建设、维修工程项目结算审计重点检查被审单位在项目招投标、合同签订、工程款支付、相关工程设备材料采购核算、竣工决算(外审或局基建领导小组内审)、资产交付使用等环节的运作情况和相关经济管理活动的审计监督,规范基建行为,防范基建投资管理风险,保障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各单位务必认真清理已竣工交付使用、尚未进行决算审计、未转增固定资产的基本建设项目,抓紧做好后续相关工作,确保10月底前全面完成,从而准确、真实地反映单位国有资产的实际状况。

5.开展经济效益审计调研和专项审计调查。

根据省卫生厅要求,4—6月分别组织开展20xx—20xx年度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0xx年—20xx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20xx—20xx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20xx年—20xx年乡镇卫生院配置医疗设备的使用情况的专项审计调查。强化专项资金监管,促进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及有效使用。

6.切合实际,多形式开展内审,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围绕医疗体制改革大局,经济管理、财务控制、审计监管的任务十分繁重。考虑目前财务、审计人员紧缺,区卫生系统内审工作将通过单位支出事先报账审核、事中单位自查、互审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等多种形式开展,认真分析审计中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时反映基层单位的困难和建议,提出合理的审计整改措施和审计建议,从规范制度、堵塞漏洞、提高效益方面发挥内部审计的功效。

7.加强业务培训,完善内审基础工作。

在区内审协会的业务指导下,将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单位内审人员业务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第2篇:内审工作计划范文

一、审计工作目标

按照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八项规定”的要求,紧紧围绕税收中心工作,强化系统内部审计监督职责。以风险为导向,以内控为主线,以治理为目标,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的精神,做好税收执法审计工作。促进规范管理,进一步推进审计结果的运用,督查问题的整改落实,促进各项制度的完善和贯彻落实。完善相关操作流程和内容,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进一步规范和发展。

二、2015年度审计计划

(一)今年,经局党组研究决定,拟对第一税务所开展内部审计“回头看”。

(二)根据工作需要和领导安排,适时开展专项治理、专项审计或审计调查工作。配合、协调做好州局对我局的审计工作。

三、审计内容及工作重点

2015年审计的重点内容:

1、内部审计“回头看”,着重检查第一税务所是否针对2014年《内部审计报告》中提出的问题,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时限,认真整改;是否举一反三,认真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排查管理漏洞;是否采取有效措施,逐一逐条整改;是否强化风险预警,完善相关制度防止类似问题再度发生

2、税收征管方面应强调税收征管职能审计,重点审计房地产企业土地增值税的预征和清算、存量房的管理及评估价格调整情况;财政资金项目的税收管理情况;营改增后各项税费附加的征管情况;所得税政策执行情况;欠税上线管理等情况。

四、审计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抓好内审队伍建设

加强对内审工作的领导,高度重视并着力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其监督职能作用。采取以审代训、抽调业务人员及派驻纪检监察员参加内审工作等形式,不断提供审计队伍业务技能。加强项目审计实践,提升审计人员整体素质。

(二)创新审计方式,推进审计信息化

要充分利用征管软件和税收管理决策分析平台软件的数据,进行计算机辅助审计数据分析工作。扩大审计抽样范围,强化数据分析效果,降低审计风险,推动内审工作便捷高效,高质量开展。

第3篇:内审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思考

作为企业内部监督部门的审计,每年年末如何筹划好下一年度的审计工作计划,成为年末审计重点工作之一。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本人认为做好来年的审计项目,一年之计在于项目计划要确立好。下面就如何做好内部审计项目计划谈几点思考。

一、理清思路,重视审计计划的意义

年度审计计划是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为了完成各项审计业务,达到预期的审计目标而编制的工作计划,是审计工作总体目标和工作主线。

年度审计计划应当是全方位的,包含所有应当履行的职责范围的工作项目和任务。审计计划应结合实际经营发展情况,重点突出,增强科学指导性。对审计有效履行监督职责,更好地为企业经济发展服务,提升审计工作整体质量,推进审计工作高效有序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全面总结,加强调查研究确保计划的科学性

计划前全面总结,对以前年度查出的问题分类,对那些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到位,对同一类问题屡查屡犯或是发生违纪问题的单位首选列入计划;加强调查研究,到生产、营销等部门开展深入调研,探索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效益的措施;对拟定审计项目进行必要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研究,多方征求意见,反复甄选,形成对象明确,范围合理,目标可行,要素完整的审计项目计划,切实保证审计项目立项的科学性。从而制定出适合审计工作实际情况的有效策略和计划。

三、围绕中心,突出审计项目计划的重点性

围绕中心,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项目计划要紧紧围绕国家政治、经济工作中心,作为指导方针编制审计计划;另一方面是要紧紧围绕公司党委年度重点工作、“两会”精神,上级审计部门的工作重点和对审计工作的总体部署及有关要求为中心,制定审计项目计划。

突出重点,就是要在制定审计项目计划时,科学确定审计覆盖面,根据现有的审计力量,本着轻重缓急的原则,确保工作的主动性,有计划地安排审计不同重点专业,针对财经违纪问题高发区域,争取在短期内完成对审计对象的审计,基本掌握被审计对象资产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以便发现宏观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企业及时提供风险预警报告。要准确掌握制定审计项目计划的关键因素,逐步完成由事后审计向事中事前审计转变,实现审计从“裁判员”向“教练员”的有效过渡。

四、整合资源,提高效率力争达到事半功倍的审计效果

准确掌握审计资源。审计资源可分为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切实整合审计资源,提高效率效益。目前,大多数单位都面临这审计人力资源不足的现象,如何做好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强审计计划管理,无疑是实现资源有效利用的重要环节之一。结合有限资源,通过任务和人力等资源的统筹安排,集中优势兵力打攻坚战,合理安排时间,注重审计信息化工具运用,做到审深审透,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功效,力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精心组织,明确责任确保项目计划的有效执行

采取措施精心组织实施,把审计项目计划任务层层分解、明确责任、落到实处。通过采取会议传达、目标分解、信息宣传等办法进行贯彻落实。实行多种形式的责任制,将审计项目计划任务落实到审计组。在分解审计项目计划时,注意平衡工作量,根据审计种类、任务繁简以及有效工时,分配工作任务。要求项目实施审计组组长在审计工作方案的基础上具体制定审计实施方案,确保审计项目计划完成质量。

审计组织的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因素,在未来实施中都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变化性。审计计划是面向未来的,能够通过周密细致的研究,系统运作各种科学方法手段来预测审计未来变化,尽可能将审计未来的变化和不确定因素转为确定因素。通过审计计划,将各种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减少未来不确定因素的负面影响,促进审计工作顺利进行,全面落实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企”,确保审计计划项目有效执行。

参考文献:

[1] 徐鸿飞.浅谈内部审计对企业管理的推动作用[J].现代农村科,

2011(15).

[2] 李德安.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管理制度建设刍议[J].财经界(学术),2009(12).

[3] 杨肃宁.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内部审计的职能与措施[J].中国外资(下半月),2012(11).

第4篇:内审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审计管理;组织发展;战略计划;启示

未来组织的一大特点是管理的灵活性,是以科学设计组织发展战略计划为前提的。未来审计组织的使命要求加强审计管理。李金华审计长在2007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指出:“当前审计管理不到位、不适应已经成为制约审计工作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要落实‘十一五’期间审计工作目标和任务,推动审计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必须加强和改进审计管理。”为此,笔者拟从审计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的设计出发,结合我国政府审计管理的现状。对加强和改进我国政府审计管理进行一些思考。

一、国家审计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

国家审计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的构建,应当公布《××至××年政府审计组织发展计划》(以下简称“组织发展计划”)予以确定。组织发展计划应成为政府审计组织未来几年计划编制、战略规划的纲领性文件,内容包括明确政府审计组织发展的主要任务与目标,重点工作事项的具体发展目标和相应对策,以及为落实“组织发展计划”制定的各项战略计划。

(一)战略计划框架

为确保“组织发展计划”的实施,政府审计机关要以“组织发展计划”为核心,在分析未来面临的外部环境可能变化的基础上,制定包括部门预算、审计业务(滚动)计划、风险管理计划、舞弊控制计划和单项业务绩效协定在内的一系列战略计划,共同构成政府审计的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

外部环境对政府审计工作的开展和法律职责的履行会产生重要而又持续的影响。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越来越多,操作环境越来越复杂。如不断发展的由私营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趋势,以及随之而来的强化管理责任和合同计划管理的必要性与服务需求;国家持续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和预期;越来越复杂的信息技术持续投入使用;为保持组织核心能力,在更大范围内关注人力资源管理等。二是职业会计和审计的不断发展。如对健全的公司治理的持续关注;越来越强调风险管理和健全的控制环境的重要性;对审计方法的重新评估,包括对合法性的评估;提供的审计和咨询服务更加合理,鉴证审计更强调“可持续性”和“三重底线”(主要指企业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三重责任)以及其他关联需求。

根据上述变化,政府审计组织制定的战略计划主要有如下内容:

1、部门预算。部门预算每年由政府审计机关准备并向同级财政提供。主要是为实施“组织发展计划”为核心的各项战略计划提供资金支持。提交财政部门时,还需列示所提预算的考虑和部门绩效考核,以及预期的产出和成果。

2、年度审计业务滚动计划。审计业务滚动计划是实施“组织发展计划”的重要战略计划之一,旨在明确提出如何逐步实现“组织发展计划”确定的重点工作事项的目标。按照批准的部门预算确定的审计项目和可利用的审计资源,政府审计机关在年度审计业务滚动计划中应制定绩效计分表,以方便评估、监督和衡量自身的绩效。审计业务滚动计划是以三年为周期的流动计划,但是每年都要进行更新和修订。

3、风险管理计划。审计机关各项战略计划框架的实施需要风险管理计划的有力支持。审计机关每年要对其风险管理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回顾,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修改业务要求,控制环境,分析“组织发展计划”确定的重点工作事项的主要风险水平,提出解决之道,并在向政府提交年度工作报告中专门陈述。

4、舞弊控制计划。舞弊控制计划是与风险管理计划直接相关的重要战略性文件,是风险管理计划的延伸。为适应环境的变化,审计机关至少每两年要检查一次舞弊风险评估和舞弊控制计划,重点是识别和分析所有与审计业务相关的风险,所有的舞弊风险都由风险所在单位的上一级部门确定和处理。

5、单项业务绩效计划。单项业务绩效计划是年度审计业务滚动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不单独形成文件。单项业务绩效计划主要关注如何按照“组织发展计划”和审计业务滚动计划中确定的重点工作事项,将直接相关的各项要素(如产品、服务、单项经费预算等)细化到具体的审计项目。

需要说明的是,组织发展计划的实施还需要其他方面诸如战略的、管理的或具体的实施计划的支持,这些计划更侧重审计机关业务或行为的某一方面,如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技术和外部环境管理等。

(二)“组织发展计划”的组织实施及实施过程中的风险控制与绩效考核

1、组织实施。为确保“组织发展计划”的落实,一方面,组织内要成立专门的管理执行委员会,由审计首长直接领导,主要职责是领导审计组织实现“组织发展计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协助审计首长履行法定职责;另一方面,在每年向人代会提交的年度工作报告中,都会从组织管理的角度,专门报告“组织发展计划”的实施情况。

2、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确保“组织发展计划”实施的保证。要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框架,既包括对审计组织事例的风险管理计划,也包括对每一工作领域的风险管理计划。

3、绩效考核。业绩考核是衡量“组织发展计划”实施效果的直接手段与方法。计分卡是年度审计业务滚动计划的组成部分之一,主要是根据“组织发展计划”确定的重点工作事项和年度部门预算确定的绩效指标设立,旨在使审计组织能够随时掌握和关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绩效。

二、对我国政府审计管理的若干启示

以《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以下简称“五年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为标志,我国政府审计管理工作近年来取得较大进展。五年规划实施近四年来,审计署对强化审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先后颁布了《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审计署关于改进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的实施办法》等加强和改进审计管理的重要文件,但审计管理滞后于审计实践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已成为制约审计工作取得更大进展的重要因素。

审计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的设计与实施给我国政府审计机关一个新的、从组织发展的视角开展审计管理的启示。与以“组织发展计划”为核心的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相比,我国政府审计机关还缺乏从审计机关的内(内部管理)、外(外部环境)部,从审计业务的内(审计业务的自身管理)、外(审计业务支撑体系的管理)部综合开展审计管理的认识和实践。当前的审计管理在管理制度框架的系统性(主要是框架的设计与完善,以及界定框架中不同计划之间的管理定位与职能)、管理内容(主要是外部环境以及具体目标与对策)的充实性和框架实施的制度保证程度方面,还有一些值得改进和提高的地方。

(一)建立和完善审计管理的制度框架

尽管五年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收到较好效果,但从组织发展管理的角度看,目前我国政府审计管理制度框架的内容比较单一,还缺乏与五年规划配套和相互支撑的具体的审计业务滚动计划、单项业务绩效协定;缺乏对五年规划实施中的风险分析与可能的舞弊控制;没有将五年规划中的重点工作与部门预算建立对应关系,部分规划内容缺乏应有的资金支持。因此,完善审计管理的制度框架,就是要以五年规划为核心,建立审计业务滚动计划、审计业务支撑计划、单项审计业务绩效协定以及风险管理计划(含舞弊控制)为内容的战略计划框架,重视部门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中对五年规划重点工作的支持,注意各个计划之间的衔接,使审计管理的制度框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二)清晰划分审计管理制度框架中不同计划或制度的管理定位

1、五年规划主要是确定审计机关的指导思想、总体发展目标和事关全局的重点工作的具体目标与对策(通过具体目标支撑总体目标),明确审计管理制度框架中包括的各项计划或制度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

2、审计业务滚动计划主要是关注五年规划确定的总体目标的实施步骤和绩效分解与落实。具体地说,一是将重点工作事项的目标和对策细化为具体的、以“三年为一个滚动周期”的审计任务计划;二是将“三年为一个滚动周期”确定的审计任务与“年度审计项目计划”衔接起来,切实发挥计划效能;三是通过年度审计计划的选择,确定具体审计项目,并同部门预算挂勾。

3、单项绩效协定主要是结合部门预算中的项目预算、审计工作方案、实施方案,关注具体审计业务或审计支撑业务的绩效,实现已经明确的年度审计工作具体目标的进一步分解与衔接。重点做好资金、人员等审计资源的管理,并通过审计机关与审计组织签订协定的方式将其确定下来,以便于落实与考核。为此,要通过审计成本管理,实行项目预算管理,加强成本控制。对基本支出和外勤审计经费分别实行定额定员管理和项目测算管理;在做好审计成本基础数据的分析和测算工作的基础上,审计项目要做到审前调查时有概算,正式审计前有预算,项目结束后有决算,实施结果有评估。

4、审计业务支撑体系主要是针对五年规划确定的、业务工作之外的对业务工作起到支撑作用的其他审计工作的具体任务。我国审计业务的支撑体系就是“人、法、技”建设,是今后审计工作不断取得新发展的重要保证。审计机关可针对支撑体系的某一方面制定发展计划,如关于人才工作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计划;关于《审计法》的宣传与落实、审计标准、审计准则和审计指南研究的发展计划等。

5、风险管理(含舞弊控制)计划主要是关注五年规划和其他计划和制度实施过程中的风险管理与控制。它将风险管理的理念引入各项审计工作,针对“五年规划”确定的每一个重点审计工作领域,从确定风险存在的环境、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和处理风险等五个环节,合理地确定风险控制措施。同时定期分析和总结回顾五年规划审计工作的各个重点领域的风险水平和控制措施,修订风险管理(含舞弊控制)计划,确保审计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关注外部环境变化对政府审计管理的机遇与挑战

改进和提高政府审计管理必须高度关注其外部环境变化。在我国现行的审计管理体制下,外部环境的变化同时意味着政府审计发展与管理的机遇与挑战。当前政府审计发展与管理过程中应该十分关注以下几个外部环境问题:

1、新的会计、审计准则体系的颁布对政府审计管理的影响。一方面要求政府审计人员必须具备针对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下的企业审计的技术能力;另一方面,已实现与国际审计准则接轨的社会审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势必要求加快政府审计准则体系的建立。从国际上看,社会审计与政府审计在财务报表审计准则的技术方法上的趋同,要求政府审计机关借鉴社会审计准则体系规范和其他一些好的技术方法,建立起政府审计准则,进一步规范政府审计行为。

2、政府审计的国际潮流与我国政府的国际定位。总体而言,目前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审计工作包括财务报表审计与效益审计两部分。各国财务报表审计多是基于风险基础的审计方法,在审计准则的建立和审计方法的运用方面多趋向于国际审计准则,较为规范,但各国效益审计的方法和领域则有所不同。在财务报表审计领域,目前我国政府尚未开展真正意义的、符合国际审计准则的财务报表审计。实际工作中的财务报表审计(或预算执行审计)仍停留在账户审计或交易审计的层面,很少运用风险基础的审计方法,也没对单位财务报表的总体发表意见。这些方面都需要改进,以实现政府财务审计的规范发展,尽快并入国际审计潮流。在效益审计领域,我国正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如何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将合法性审计纳入效益审计的范畴,赋予“经济、效率、效果”以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内容,将是探索有中国特色效益审计的关键,也是我国政府效益审计实现与国际同步的关键。新晨

3、适应管理体制对审计工作的影响。从目前的情况看,审计机关隶属于政府管理的体制短期内不会改变。基于这种判断,管理体制对审计工作的影响的核心问题就是审计工作如何适应这种管理体制的要求,寻求最佳途径,发挥更大作用。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舆论和社会监督,针对不同的对象,制定不同的宣传内容、重点和方法,使审计工作更好地得到各方面的支持、理解和帮助。

(四)重视审计管理体制框架落实的组织保证和业绩考核,从制度上保证审计管理工作的连续性

第5篇:内审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方法

一、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涵义和目的

内部审计质量是指内部审计工作和审计结果的优劣程度,是内部审计的生命,提升内部审计质量是加强和改进审计工作的核心内容。根据《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定义为:内部审计机构为确保其审计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其涵义是指内部组织和内部审计人员为了提高内部审计质量,防范内部审计风险,而对内部审计质量进行的督导、自我控制和外部评价三个方面的内容。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保证,是提高公司治理能力、有效评价企业风险管理、提高内部审计水平和提高内部审计效率、效益和效果的需要。重视和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有其现实的针对性和长远的导向性。笔者根据多年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实践经验,以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中自我控制层面为切入点,突出审计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从内部审计实务的角度探讨如何提升内部审计质量。

二、目前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现状

提升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是保证内部审计项目质量、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的重要手段。审计质量与审计风险成反比,审计质量越高,审计风险就越低,反之亦然。近年来许多单位在审计质量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审计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日常审计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部分审计项目质量客观上仍存在一定的隐患和风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计划缺乏科学性

审计计划是审计机构为履行审计职责而对计划期内的审计项目和专项审计调查项目做出的统一安排,是审计机构依法开展审计工作最直接的依据。科学合理地编制审计项目计划,可以充分利用审计资源、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增强审计效率和效果。目前的审计计划的制定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在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时,缺乏对对审计项目进行科学、充分的风险评估,凭主观臆断安排审计项目计划的情况时有发生,使一些涉及重点、难点领域的审计项目被排除在审计计划之外。二是审计计划编制时将审计工作目标与单位的总体目标相互衔接不够,当单位总体目标发生变化时,审计目标无法根据单位总体目标的变化适时调整其工作目标,导致内部审计工作效率低下。三是对审计人员的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考虑不充分,部门之间配合协调不够,审计资源不能有效地进行整合,导致部分审计计划项目不能适时开展,使得审计计划的严肃性大打折扣。

(二)审计实施方案编制不周密

审计方案是指审计组能够顺利完成项目审计业务,达到预期审计目的,在执行审计程序之前编制的具体审计项目工作计划。审计方案的编制是审计工作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联系审计计划和审计实施的桥梁。但是目前部分审计项目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对审计实施方案缺乏足够的重视:一是缺少审计项目的审前调查,造成审计实施方案缺乏针对性和前瞻性,不能够保证所有的审计步骤和方法都能够被实施和使用;二是对被审计单位审计风险的评估、审计的重点和对审计目标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估计不足,造成遗漏,增加了遗忘重要审计步骤的风险,导致未能解释实际存在重大问题的可能性。三是审计方案反映的要素不全面,一些基本的内容如审计工作进度及时间预算、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及风险的评估都没有在方案中体现,甚至存在有些项目连审计方案都没有编写的情况,既影响审计效率效果,也伴随着较大的审计风险。

(三)审计工作底稿不完整

审计工作底稿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审计工作记录和获取的资料,是形成审计报告的重要依据,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直接影响审计报告的质量和水平,不规范的审计工作底稿隐含着审计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审计工作底稿内容记录不充分,只有发现问题事实没有审计结论,审计查出问题的摘要以及依据等事项不全,给审计定性和审计处理造成困难;二是相关的审计工作底稿之间没有清晰的勾稽关系,相互引用时没有交叉注明索引编号,层次较乱;三是填写审计工作底稿编制人、复核人未签名或没有填制日期,由于填制的不规范使审计工作底稿不能充分支持审计报告的结论。

(四)审计报告的效果较弱

审计报告是反映审计工作情况和审计结果的载体,审计质量最终体现在审计报告上,审计报告主要是为管理层经营决策提供依据,为经营管理部门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要求审计报告的内容应实事求是地反映事实真相,客观公正地做出审计评价。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审计报告尚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一是审计报告以协调关系为出发点,以肯定工作成绩为基调,问题定性模棱两可,报告重点不突出,未能真实反映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和管理情况。二是审计报告中对于反映的问题定性定量不准确,引用的法律法规规章不正确等。三是审计报告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缺少建设性和可操作性,针对性较弱。四是审计报告格式不统一,文字表述上含糊不清,逻辑性不强。这些问题最终都会影响审计报告的使用效果。

(五)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和审计手段落后

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是影响审计质量的决定性因索,内部审计的检查方法和审计手段是保证审计质量的必要条件。随着内部审计工作转型与发展的不断推进,内部审计的涵盖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财务会计领域,而是需要审计人员参与到企业的整个经营管理过程,这就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许多内部人员的专业结构仍然以财会为主,经营管理、工程、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人员较少,这种仅具有单一的知识结构已不能满足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需要。面对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原始的手工审计方法已显现出苍白无力和较为滞后的状态,仍有部分审计人员不懂得在计算机环境下财务数据的检查以及财务数据的获取技术等问题,面对被审计单位的海量数据,无法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进行分析、筛选、查找审计疑点,势必对审计工作质量造成影响。

三、提升内部审计质量的方法

(一)加强审计计划编制的科学性管理

编制年度审计计划要做到全面审计,重点突出,体现内部审计机构本年度业务的主要审计工作目标,并和单位总体目标保持一致性。计划编制初,应对本单位相关业务进行风险评估、量化分析,确定高风险业务,使得一些高风险、重点项目不会被排除在审计计划之外,以减少计划制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同时要充分考虑审计人员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合理分配审计资源,保障审计工作科学、有序和高效运行。最终编制完成的年度审计计划应由审计机构主管领导签发,如遇重大审计项目调整,应由审计机构提出申请,报经主管领导同意,以维护审计计划的严肃性。

(二)严格执行审计方案编制程序

在审计项目实施现场审计之前,必须严格执行审计方案的编制程序。同时结合审计项目的复杂程度适时开展审前调查工作,确保审计工作有的放矢,高效实现审计目标。审计组长通过审计方案,可以全面把握审计工作的整体部署,使其在整个现场审计工作中实现自我控制和自我指导。在实践工作中可以通过建立审计业务规范体系,制定内部审计工作具体规范,在审计方案中需确定审计目标和重点审计范围,编制详细、具体的审计步骤,落实审计人员的分工和审计责任,下达准确的指令,防止审计操作与审计实施方案脱节,真正发挥审计方案指导、规范和控制审计过程的作用,从而降低未能揭示存在重大问题的可能性,以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三)规范与完善审计工作底稿内容和形式

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最终直接影响审计报告的质量和水平,是审计项目实施现场审计过程控制的直接载体,审计人员应当真实、完整地记录审计实施过程、得出的结论和与审计目标有关的重要事项,为编制审计报告提供充分支持。要加大审计组长对审计工作底稿的现场审核力度,及时发现和纠正审计证据不充分,审计记录不完整,审计结论不恰当等问题,这就需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审计复核制度,在实际工作中实行审计工作底稿的三级复核制度,通过内部审计工作具体规范,明确审计工作底稿必须反映的相关要素,切实解决审计工作底稿未经复核或复核流于形式的问题。以保证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使审计风险降到最低水平。

(四)强化审计报告的效果性

审计报告必须以审计工作底稿为基础,以审计证据为依据,所披露的问题应当体现重要性原则,突出重点,不能泛泛而谈和追求面面俱到,如实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和管理情况。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定性准确,每一个问题都要有明确、充分的法律依据,并将其列示于审计报告。审计组应当在防范审计风险的情况下,从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方面提出审计评价意见和建议。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都应当具有科学性和建设性,尤其是应当符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同时审计报告的形式要符合统一规定,文字表述简明扼要。严把审计报告的复核关,通过审计组长、审计机构负责人的层层审核,进一步提升审计质量,充分体现审计报告的效果性。

(五)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和审计技术手段

审计人员是审计活动中最关键的因素,也是加强审计质量管理的有力执行者。因此审计机构应加强审计人员的素质培养,通过岗位培训及专业进修等方式,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执业能力。鼓励审计人员一专多能,成为具备多方面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而且还具备较强的综合业务工作能力。目前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是信息技术应用在审计实务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审计人员在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方面还需积极探索,改变传统的审计方法和思路,将信息技术与审计业务相结合,熟练掌握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手段,并将其作为提升审计质量的有力保障。

四、不断创新和探索,提升内部审计质量

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水平,这需要全体内部审计人员共同不懈的努力,需要决策者和最高管理层给予不断的关注和支持,需要被审计单位的积极配合与充分理解,更需要对审计质量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机制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探索。从根本上全面提升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水平,促进内部审计事业不断进步和发展。(作者单位: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

参考文献:

[1]陆兰丹,2004:当前企业内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内部审计

第6篇:内审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审计资源

中图分类号:F239.6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2-0121-02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和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内部审计在高校管理和防范财务风险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也面临更多、更新的挑战。内部审计质量是内部审计的生命线,内部审计质量的优劣会影响到内部审计工作的效果,进而对整个内部控制情况产生重要影响,加强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努力提高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是当前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意义

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就是由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和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根据内部审计质量标准,使高校各项内部审计管理工作和内部审计业务工作按预定目标和在规定程序中运作,以便达到规定的质量水平,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水平和内部审计工作效率。高校内部审计质量包括高校内部审计计划的质量、高校内部审计程序的质量、高校内部审计方法的合理性、高校内部审计报告的质量和审计建议书质量等诸多具体质量因素。

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高校内部审计效用的发挥程度,因而必须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质量控制。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对于防范财务风险和审计风险,保证高校内部管理控制效果,促进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提高职业水平、业务能力,充分发挥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有着重要意义。首先,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提高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前提。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是高校管理工作发展的内在需求,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才能使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满足高校内部控制管理的发展需求。通过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可以发现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的漏洞和不足,加强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可以减少影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提高的不良因素的发生或形成,对一些已经存在的影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因素,通过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也可以及早应对,从而达到提高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目的。其次,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提高高校内部审计效益的需要。内部审计工作与其他各项经济工作一样,都要讲究经济效益。高校内部审计效益体现在以较小内部审计投入取得较大的内部审计效果,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满意的内部审计效果。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就是以不断提高内部审计效益和效率为目的的,即提高内部审计效益和效率有赖于搞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最后,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内部审计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需要,高校内部审计的发展和完善,是在对其质量控制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摸索的前提下实现的。

二、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方法

(一)高校内部审计程序质量控制

高校内部审计程序质量控制是指对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执行业务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促使高校各项内部审计活动都能合理高效的进行并能达到预期的审计目的,实现必要的审计效果。在过程控制中对于内部审计质量标准不符的质量偏差应即时记录,迅速反馈,专人分析,进而筹划应对问题的对策。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程序控制主要体现在对内部审计计划的控制上。

高校内部审计计划是对高校内部审计的预期范围和审计行为的实施方式所作的规划,是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从接受高校校长委托的审计任务到出具内部审计报告的整个过程基本工作内容综合计划。

制订审计计划需要考虑被审计部门的基本情况;审计目的、审计范围及审计策略;重要会计问题及重点审计领域;审计工作进度及时间、费用预算;审计小组组成及人员分工;审计重要性的确定及风险的评估;对专家工作的利用等具体问题。这一阶段的主要控制点是审计风险的评估。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由于高校内部审计所处的环境日益复杂,其所面临的任务日趋复杂艰巨,同时高校内部审计须支持成本效益原则,因而高校内部审计过程中存在着审计风险。这要求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制订内部审计计划时应充分考虑风险存在的可能性,并采取相应措施尽量避免审计风险或控制审计风险水平,找出高校内部审计计划执行中容易遇到的问题,并分析原因,以便制订出高质量的高校内部审计计划。

制订了高质量的审计计划之后需要注意的是如何确保审计计划的执行。落实审计计划需要相对完善的制度、组织机构及有较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制度、机构和人员是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载体,没有完善的制度、健全的机构和高素质的人员就无法对高校内部审计质量进行控制。高校内部审计计划的严格执行是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点之一,在此过程中面临着问题的发现、信息的反馈和分析、质量控制体系方法的改进等诸多问题。计划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阻碍计划执行的制度、部门和人员都要认真记录,并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根据实际情况改进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方法。这一阶段应有专人或部门对高校内部审计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抽检,对审计范围、重点审计领域、审计进度、重要性标准执行和小组分组情况、分组任务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了解有无未执行或未很好执行计划的情况,如存在未按计划进行审计的情况,应写明造成问题的详细原因并录入审计工作底稿。如果是按照预定的计划进行审计活动,要检查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审计目的,如未达到预期目的应写明原因,以便改进。

在计划制订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应及时全面的处理。组织团队对高校内部审计计划制订和执行中所发现的问题及写明的造成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应对问题的措施,并保证措施的落实或执行。整个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贯穿于按照审计计划执行审计业务的整个过程,因而这也是进行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主要过程。

(二)高校内部审计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

高校内部审计的关键环节是指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具有重大影响的高校内部审计活动。高校内部审计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是指内部审计计划中所列的重点审计领域和环节中采取的必要的手段和措施。

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前提是找出审计活动中的关键点。在高校内部审计的计划准备阶段就要确定审计项目的关键点,重点审计领域和重点过程控制部位。比如,在某一审计活动中,特定的人和物可能就是审计的重点,在其中可能包含重要的审计信息,隐藏着极大的审计风险。在高校内部审计活动的实施阶段,关键点可以按审计内容确定。内部审计报告的关键点是内部审计工作底稿与审计证据的全面整理、分析与综合。判断是否为高校内部审计关键点的标准是看其是否会对整个高校内部审计活动的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

在确定高校内部审计关键环节之后,根据具体环节的特点,按照内部审计计划和审计小组的分工,指定专人进行关键环节质量控制。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应对每个质量控制关键点提出明确的质量要求,相关责任人员应提出可行的控制措施,以保证内部审计质量。对关键环节的内部审计情况也应进行抽检,确定相关责任人员是否按规定执行了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并达到了预期效果,每个高校内部审计人员都要对自己所负责控制的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标准严格执行。

(三)高校内部审计资源质量控制

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需要制度、机构和人员等内部审计资源,制度是体,机构是用,人员是魂。内部审计资源是内部审计活动得以进行的根本,高校领导的委托是内部审计活动进行的驱动。要搞好高校内部审计资源质量控制,一定要从根本入手。制度是体,没有完善的制度,就没有体系可谈,再怎么说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都是虚的,因而要集思广益,要在审计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高校内部审计制度。机构是用,完善的审计制度需要对应的执行机构,制度是建立机构的前提,机构是贯彻制度的组织,二者相辅相成,皆不可或缺。人员是魂,内部审计人员作为审计制度的执行者、审计组织的责任者和审计行为的实施者,占据了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全部精髓,以人为本、善用优质审计人员是高校内部审计资源运用的中心。要有相应的制度保证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对高校内部审计制度、机构和人员情况,应建立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对于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成果高校领导应足够重视。

总的来说,合理的分配和运用高校内部审计资源是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徐启哲,刘.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对策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65).

[2] 李胜利.谈内部审计质量控制[J].经济师,2004,(8).

[3] 陈艳军.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点和方法[J].内江科技,2009,30(10).

第7篇:内审工作计划范文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审计项目计划,是指审计机关按年度对审计项目和专项审计调查项目预先作出的统一安排。

审计项目计划一般包含上级审计机关统一组织项目、授权项目、领导交办项目和自行安排项目等。

第三条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制。审计署负责管理审计署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计划和署本级审计项目计划,指导全国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分别负责本地区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工作。

第四条编制审计项目计划,要依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和审计工作发展纲要,严格执行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确保履行法定职责。

第五条编制审计项目计划,要紧紧围绕政府工作中心,明确具体审计目标,合理选择审计重点,注重提高审计成果的质量和水平。

第六条编制审计项目计划,要根据审计资源状况,量力而行,留有余地,统筹协调,合理均衡地安排任务,避免重复,减少交叉。

第七条审计机关编制审计项目计划,除上级审计机关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外,应当在规定的审计管辖范围内安排。

第八条上级审计机关直接审计下级审计机关审计管辖范围内的重大审计事项,要列入本级审计项目计划,并及时通知有关地方审计机关。

第九条审计署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计划,由署各专业审计司于每年11月提出安排意见,并填制统一印发的审计项目工作量测算报表,办公厅汇总提出计划草案,经审计长会议审定后下达。

署各专业审计司提出的审计项目计划安排意见,应在充分调查研究,认真听取地方审计机关和署各派出机构意见的基础上,对拟安排审计项目的审计目标、重点内容、主要方法、实施时间、地域分布、所需审计人员数量和工作量等,进行详细说明和测算,科学、合理、均衡地安排全年工作任务。

省级审计机关根据审计署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授权审计项目和当地实际情况,编制本地区审计项目计划,于4月底前报审计署备案。

第十条审计项目计划下达后,审计机关应当及时编制审计工作方案。审计实施前,有关审计组应当依据审计工作方案,结合实际情况编制审计实施方案。

审计署统一组织项目的审计工作方案,由署有关专业审计司编制,经审计长会议审定后下达。

地方审计机关组织的审计项目的审计工作方案,经厅(局)长会议研究确定。

第十一条授权审计项目计划,由下级审计机关提出申请,报上级审计机关统一协调后依法审批。授权审计项目的确定,要从有效利用审计资源和有利于加强对上级所属基层单位的审计监督出发,注意上下结合,重点解决一些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不断提升审计成果的质量和水平,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第十二条审计署对中央审计项目的授权,实行统一管理,一年一定的原则,一般在每年年初集中审批一次。省级审计机关应于每年1月底前向审计署提出授权审计的请示,同时抄送审计署有审计管辖权的派出机构。授权申请应说明审计或审计调查的目的、理由、范围和内容等。署办公厅负责汇总审核,统一征求有关部门意见,报审计长审定后,批复地方审计机关执行。

第十三条中央审计项目只授权给省级审计机关,由省级审计机关统一组织实施。省级审计机关应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审计质量责任制,严格按照审计法、审计准则以及授权审计通知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执行,确保审计质量。

第十四条审计署授权项目审计结束后,省级审计机关要及时向审计署报送审计情况综合报告。审计署每年对上一年度授权审计工作情况进行通报。

第十五条审计署每年有重点地对中央授权项目的审计质量进行抽查。对未按规定认真履行职责,或审计质量未能达到要求的地方,予以通报批评,并暂停对其授权。凡因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工作失职、渎职等造成重大审计质量问题的,要依法追究有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

第十六条地方审计机关授权审计项目计划的具体管理办法,由省级审计机关制定。

第十七条审计署派出机构在确保完成署统一组织审计项目计划的基础上,如确有余力,可在各自审计管辖范围内,向署申报自行安排审计项目计划。自行安排的审计项目必须有明确的审计目标,符合审计署确定的年度审计工作重点,并且从严加以控制。

第十八条审计项目计划一经下达,原则上必须确保完成,不得擅自变更。如确有必要调整,应当按照下列程序报批:

(一)审计署统一组织审计项目计划的调整,由署有关专业审计司提出意见,送署办公厅协调办理,报署领导审批后,通知有关单位执行。

(二)授权地方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计划的调整,由省级审计机关提出意见,报审计署审批。

(三)地方审计项目计划的调整,由下达计划的审计机关审批。

(四)领导交办项目及时报批、调整。

第十九条审计机关实行审计项目计划执行报告制度。

审计署统一组织审计项目计划的执行情况,由审计署有关专业审计司和省级审计机关分别于每年7月和次年2月向审计署提出上半年及全年计划执行情况的综合报告。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计划执行进度、审计的主要成果、计划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与建议等。

第二十条各级审计机关应当对审计项目计划执行及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检查和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计划编报及计划执行情况报告的及时性、完整性,计划安排的科学性、合理性,计划完成的质量和效果等。

第二十一条各级审计机关应当积极推进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高计划管理工作效率和水平。

第8篇:内审工作计划范文

一、改革原则

本次审批制度改革的原则:

(一)依法行政,规范程序;

(二)提前介入,并联审批;

(三)适度调整职能,合理再造流程;

(四)集中受理业务,实行“一站式”服务。

二、改革目标

本次审批制度改革以“打造有限政府、责任政府、高效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切实加强行政执行力”为宗旨,通过理顺各审批环节,对部分环节进行并联,并适当调整部门职能,实现“流程通畅、审批高效、服务优质”的目标。

改革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从*年2月至9月。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前提下,政府投资重大项目从立项到批准开工的审批时限由原来的316—386个工作日缩短到120个工作日;社会投资重大项目从选址到开工的审批时限由原来的256—336个工作日缩短到100个工作日。新审批制度从*年2月15日开始试运行;3月1日正式运行,市监察局、行政服务大厅管理办开始监察;5月1日之后对新审批制度进行评估,根据实际情况微调后,正式进入行政监察阶段。各审批部门在本阶段要积极探索研究,做好下一步内部流程再造、实现体制创新的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从*年9月开始,争取*年底完成。要根据第一阶段改革方案实施情况,按照体制创新的要求,通过职能调整和流程再造等举措,不断深化改革,将审批时限进一步缩短到100个工作日以内。

三、改革措施

(一)加强领导,大力推进改革

成立*市重大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由刘应力常务副市长担任组长,吕锐锋副市长、闫小培副市长,陈玉堂、南岭、李林副秘书长担任副组长,陈玉堂同志负责日常协调工作;市发展改革局、财政局、国土房产局、建设局、规划局、交通局、水务局、农林渔业局、环保局、安监局、城管局、政府采购中心、政府投资审计专业局、公安消防局、公安交警局、民防办等审批部门及市监察局、法制办、行政服务大厅管理办等监督协调部门为成员单位。

(二)加大重大投资项目责任制落实力度

各审批部门、各项目单位要按照市委、市政府掀起“责任风暴”、实施“治庸计划”的要求,主动工作,认真负责。

审批部门之间要加强协调和沟通,明确职责,密切配合,提高审批效率,并将责任落实到分管领导、经办处室负责人和经办人。市政府办公厅和市监察局定期对重大投资项目实施进度及审批部门履行职能情况进行督办和监察,对未按本方案要求完成审批业务的部门和责任人员,由市监察局追究其责任。

对于政府投资的重大项目,各项目单位必须按照《*市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责任书》的要求,制定政府投资项目实施方案;对于社会投资的重大项目,各项目单位应按《*市重大建设项目责任制》的要求,做好前期工作。

(三)统筹安排好前期工作计划

项目单位应对前期工作各审批环节制定周密的工作安排,特别要注意各环节的并联审批事项,申请报告及必备材料应同时报送各审批部门,以便各部门进行并联审批;对前期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或困难提出解决措施;在此基础上制定重大投资项目实施方案,送市重大办统筹协调并提请市政府审定后颁布实施。

(四)充分发挥行政服务大厅职能

市行政服务大厅是市政府各职能部门对外办文窗口,在现有大厅功能的基础上,要按照“方便高效”的原则,增加或重组大厅窗口,将重大项目审批部门的办事窗口相对集中,由行政服务大厅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管理。

各审批部门要充实行政服务大厅一线窗口力量,逐步实现“一站式”服务。行政服务大厅管理办负责协调督导各审批部门在规定时限内完成相关的审批工作,应尽快建立有效的督导机制,指派专人负责重大投资项目审批协调与监督工作。市监察局要将审批制度改革作为行政监察的重点,加大监察工作力度。

(五)提高土地审批效率

为加快重大投资项目的实施进度,在原有的土地审批制度基础上,市规划局应每月汇总重大投资项目的用地申请,上报市政府常务会议审定。

(六)加大征地拆迁工作力度

重大投资项目中难度较大的征地拆迁工作,由市国土房产局提出工作方案,充分发挥各区、各街道等基层力量的作用,并会同有关部门,解决征地拆迁难题。

(七)充分发挥专业中介机构作用

对需进行工程技术性审查事项的重大投资项目,各审批部门应主动委托专业中介机构按照行业规范要求和标准进行技术性咨询,以便提高工作效率,保证质量。

(八)相关工作提前介入,并联审批

各审批部门要主动提前介入各审批事项的准备工作,指导项目单位开展相关前期工作;凡相对独立且相近的各审批事项,一律实行并联审批。

(九)简化报审材料

项目单位应按照每个审批事项要求逐步备齐三类材料:必备材料、补充材料和追加材料。必备材料是指与审批业务直接相关,缺少时无法履行审批业务的材料或项目单位办理相应审批事项时必须报送的材料;补充材料是指与审批业务间接相关,缺少时基本不影响审批工作进行的材料或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应报送,但可以在审批过程中进行补充的材料;追加材料是指必备材料和补充材料以外的资料,但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也应报送,可在审批完成后进行追加的材料。

各审批部门在项目单位提供必备材料后进行相关审批工作,凡需补充材料的应及时通知项目单位在规定的时限内补齐材料,补充材料的时限不得超过相应审批时限;凡需追加材料,项目单位必须在承诺的时限内(最迟应在相应审批工作完成后10个工作日)提交给各审批部门。

(十)修改和完善有关法规规章及行政许可实施办法

各审批部门要按照新审批流程要求,认真核对原有的审批程序,原有行政许可实施办法与新审批流程要求不一致的,各有关部门应从改革方案印发之日起,3个月内修改原有行政许可实施办法,并报市法制办审定后重新公布。需要修改我市相关法规规章或向上级部门提出修改相关法规规章的,各部门按照各自职能,从改革方案印发之日起,3个月内向市法制办提出修改建议,由市法制办审核后,提出修改相关法规规章的意见。

四、审批流程

按照政府投资项目和社会投资项目两种类型,将审批流程分为以下两种。

(一)政府投资重大项目审批流程

政府投资重大项目从立项到开工划分为七个阶段,审批时限共需120个工作日。

第一阶段:项目建议书阶段(15个工作日)

审批单位:市发展改革局

审批事项:项目建议书

具体流程:项目单位按要求编制项目建议书,备齐必备材料报送市发展改革局,市发展改革局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项目建议书审批工作。

政府服务性采购及财政拨款在项目建议书批准后,随前期工作穿行,服务性采购每次所需时间不得超过30个工作日,财政审核拨款所需时间不得超过3个工作日,此项工作时间不影响流程总时间。

第二阶段:选址、用地预审和环评阶段(20个工作日)

审批单位:市规划局、国土房产局、环保局

协调单位:市行政服务大厅管理办

并联审批事项:选址意见书(10个工作日)、用地预审(10个工作日)、环评审批(15个工作日)

具体流程:项目单位按照各审批事项要求,备齐必备材料,同时报送市规划局、国土房产局、环保局。市规划局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选址意见书审批,市国土房产局在此后的10个工作日内完成用地预审工作。

市环保局提前介入,凡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选址项目,市规划局应在7个工作日内将选址初审意见抄送市环保局;其他对环境造成一般影响或轻度影响项目的环评审批从本阶段计时开始不得超过15个工作日,不需要市规划局的选址初审意见。

此外,涉及交通或水务的项目,项目单位还应按照各审批事项要求,备齐必备材料,向市交通局或水务局报送。市交通局或水务局在5个工作日内提出选址意见并抄送市规划局。

上述工作完成后,项目所需建设用地由规划部门上报市政府常务会审定,此项工作不计时限。

第三阶段:用地方案图及用地规划许可、工可阶段(20个工作日)

审批单位:市规划局、发展改革局

协调单位:市行政服务大厅管理办

并联审批事项:用地方案图(10个工作日)、用地规划许可(10个工作日)、可研报告审批(15个工作日)

具体流程:项目单位按照各审批事项要求,备齐必备材料,同时报送市规划局、发展改革局,市规划局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用地方案图核发,之后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用地规划许可证》的核发工作;市发展改革局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可研报告的批复。

第四阶段:工程设计阶段(20个工作日)

审批单位:市规划局、水务局、公安消防局、民防办

协调单位:市行政服务大厅管理办

并联审批事项:工程方案设计及扩初设计(各10个工作日)、水土保持方案(10个工作日)、建筑工程消防设计核准(10个工作日)、人防报建审核(10个工作日)

具体流程:项目单位按照各审批事项要求,备齐必备材料,同时报送市规划局、水务局、公安消防局、民防办。市水务局、公安消防局、民防办均须于1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并将意见抄送市规划局,市规划局在此后10个工作日内出具审批意见。

此外,涉及交通或水务的项目,项目单位应按照各审批事项要求,备齐必备材料,向市交通局或市水务局报送。市交通局或市水务局在10个工作日内出具审查意见并抄送市规划局。

第五阶段:概算审批阶段(10个工作日)

审批单位:市发展改革局

审批事项:概算审核批复

项目单位按概算编制要求,备齐必备材料报送市发展改革局,市发展改革局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概算批复。

上述工作完成后,政府投资项目必须上报市政府、市人大审定,此项工作不计时限。

政府设备采购及财政拨款在此介入穿行,设备采购每次所需时间不得超过30个工作日,财政审核拨款所需时间不得超过3个工作日,此项工作时间不影响流程总时间。

第六阶段:工程规划许可和政府投资计划阶段(15个工作日)

审批单位:市规划局、发展改革局

审批事项:工程规划许可(15个工作日)、政府投资计划下达(10个工作日)

协调单位:市行政服务大厅管理办

具体流程:项目单位按照各部门审批事项要求,备齐必备材料,同时报送市规划局、发展改革局,其中市规划局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核发工作;市发展改革局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政府投资计划的下达工作。

第七阶段:施工许可阶段(20个工作日)

审批单位:市建设局、政府投资审计专业局

协调单位:市行政服务大厅管理办

并联审批事项:招标投标等备案(共5个工作日)、标底审计(15个工作日)、施工许可(5个工作日)

具体流程:项目单位按照各审批事项要求,备齐必备材料,同时报送市建设局、政府投资审计专业局。市政府投资审计专业局的标底审计和市建设局的招标投标等备案及招标人自行招标活动并联进行。招标人自行开展招标活动,市建设局根据招标活动进展情况分别完成招标公告和招标组织形式备案、招标文件备案、招标投标情况报告备案;政府投资审计专业局在招标公告后15个工作日内完成标底审计;市建设局在此后的5个工作日内出具施工许可。

在标底审计和招标投标备案后,凡属交通类项目,项目单位按要求备齐必备材料报送交通部门,交通部门在5个工作日内出具开工许可。

另外,项目单位应按要求备齐必备材料报送市水务局,市水务局与上述工作并联进行,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排水许可。

凡涉及城管、农林渔业、公安交警、安监等部门的审批事项,项目单位应按要求同时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必备材料,各部门与上述部门并联审批,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有关事项的审批。

市城管局:占用和挖掘城市道路,占用城市绿地及树木砍伐或迁移;

市农林渔业局:海域使用,征用占用林地;

市公安交警局:占用和挖掘城市道路;

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设施改建、扩建审批。

大并联阶段:征(收)地、拆迁许可及土地使用权出让

审批单位:市国土房产局

审批事项:征(收)地(不计时间)及拆迁许可(20个工作日)、土地使用权出让(10个工作日)。

具体流程:项目单位在取得用地方案图之后按要求备齐必备材料报送市国土房产局,由市国土房产局开展征地拆迁赔偿谈判工作(不计时限),征地拆迁赔偿合同签订后20个工作日内签发拆迁许可证,此后10个工作日内完成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该阶段与第四、五两个阶段并联进行,形成一个大并联的审批流程结构,该阶段时间不影响整个流程的时限。

(二)社会投资重大项目的审批流程

社会投资重大项目从选址到开工划分为7个阶段,审批时限共需100个工作日。

第一阶段:选址意见书(10个工作日)

审批单位:市规划局

审批事项:选址意见书

具体流程:项目单位按要求备齐必备材料报送市规划局,市规划局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项目选址意见书的审批工作。

此外,涉及交通或水务的项目,项目单位还应按照审批事项要求,备齐必备材料,向市交通局或市水务局报送。市交通局或水务局在5个工作日内提出选址意见并抄送市规划局。

第二阶段:前期计划立项、用地预审和环评阶段(15个工作日)

审批单位:市发展改革局、国土房产局、环保局

协调单位:市行政服务大厅管理办

并联审批事项:前期计划立项(10个工作日)、用地预审(10个工作日)、环评审批(15个工作日)

具体流程:项目单位按照各审批事项要求,备齐必备材料,同时报送市发展改革局、国土房产局、环保局,上述部门同时开展相关工作。市发展改革局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前期计划立项工作;市环保局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批工作;市国土房产局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用地预审工作。

上述工作完成后,项目所需建设用地由规划部门上报市政府常务会审定,此项工作不计时限。

第三阶段:用地方案图及用地规划许可(20个工作日)

审批单位:市规划局

审批事项:用地方案图(10个工作日)、用地规划许可(10个工作日)

具体流程:项目单位按要求备齐必备材料报送市规划局。市规划局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用地方案图核发,之后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用地规划许可证》的核发工作。

第四阶段:工程设计阶段(20个工作日)

审批单位:市规划局、水务局、公安消防局、民防办

协调单位:市行政服务大厅管理办

并联审批事项:工程方案设计及扩初设计(各10个工作日)、水土保持方案(10个工作日)、建筑工程消防设计核准(10个工作日)、人防报建审核(10个工作日)

具体流程:项目单位按照各审批事项要求,备齐必备材料,同时报送各审批单位,各审批单位同步开展工作。市水务局、公安消防局、民防办均须于1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并将意见抄送市规划局,市规划局在此后10个工作日内出具审批意见。

此外,涉及交通或水务的项目,项目单位还应按照各审批事项要求,备齐必备材料,向市交通局或市水务局报送。市交通局或市水务局在10个工作日内出具审查意见并抄送市规划局。

第五阶段:新开工计划阶段(10个工作日)

审批单位:市发展改革局

审批事项:新开工计划

项目单位按要求备齐必备材料报送市发展改革局,市发展改革局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新开工计划的批复工作。

第六阶段:工程规划许可阶段(15个工作日)

审批单位:市规划局

审批事项:工程规划许可

具体流程:项目单位按要求备齐必备材料报送市规划局,市规划局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核发工作。

第七阶段:施工许可阶段(10个工作日)

审批单位:市建设局

审批事项:招标投标等备案(共5个工作日)、施工许可(5个工作日)

具体流程:项目单位按要求备齐必备材料报送市建设局。招标人自行开展招标活动,市建设局根据招标活动进展情况分别完成招标公告和招标组织形式备案、招标文件备案、招标投标情况报告备案;市建设局在此后的5个工作日内出具施工许可。

在招标投标备案后,凡属交通类项目,项目单位按要求备齐必备材料报送交通部门,交通部门在5个工作日内出具开工许可。

另外,项目单位应按要求备齐必备材料报送市水务局,市水务局与上述工作并联进行,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排水许可。

凡涉及城管、农林渔业、公安交警、安监等部门职能的审批事项,项目单位应按要求同时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必备材料,有关部门应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有关事项的审批。

市城管局:占用和挖掘城市道路,占用城市绿地及树木砍伐或迁移。

市农林渔业局:海域使用,征用占用林地。

市公安交警局:占用和挖掘城市道路。

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设施改建、扩建审批。

大并联阶段:征(收)地、拆迁许可及土地使用权出让

审批单位:市国土房产局

审批事项:征(收)地(不计时间)及拆迁许可(20个工作日)、土地使用权出让(10个工作日)。

具体流程:项目单位在取得用地方案图之后,按要求备齐必备材料报送市国土房产局,由市国土房产局开展征地拆迁赔偿谈判工作(不计时限),征地拆迁赔偿合同签订后20个工作日内签发拆迁许可证,在此后10个工作日内完成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该阶段与第四、五两个阶段并联进行,形成一个大并联。

(三)其他事项

1.上述流程和时限,不包括技术专业性咨询及评审工作时间、国家和省级部门审批时间、政府审批土地时间及征地拆迁、赔偿谈判及协商所耗用时间。

所有技术专业性咨询及评审工作时间不超过15个工作日。

2.招标投标活动由招标人自行完成,该段时间不计算在本流程时限内。

3.重大项目公示及听证时间不计算在本流程时限内。

4.涉及公安消防部门的特殊事项:

第9篇:内审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内部审计 质量管理

一、导语

根据2011年1月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的新版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中,对内部审计进行了全新的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是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单位内部管理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单位领导决策和民众的“眼睛”,为此加强内部审计对于规范各部门、各单位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促进加强内部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基本概述

(一) 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内容和依据

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组织责任制度体系,制定科学可行的审计计划,严格规范执行内部审计程序,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采用创新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合理配置审计部门资源等。对于某一个具体的审计项目,还应针对审计对象的特点,确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控制的具体内容。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依据是内部审计协会颁布的内部审计规范和企业内部的有关规章制度,主要是其中的审计质量标准。以中国石油为例,其审计质量标准为Q/SY1454.1-2011,即陆续出台并及时修订的《内部专项审计规范》及《内部通用审计规范》。

(二) 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方法

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方法包括事前管理法、事中管理法和事后管理法。事前管理法是制定规范和方案,即制定适合本企业特点的内部审计规章制度和指导具体项目实施的操作方案或作业方案。事后管理法主要是审核法。事中管理法是在实施审计活动过程中,由审计组长、主审及有关人员随时检查和修正审计人员的工作质量。

(三) 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意义

一方面,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是企业提高内部审计绩效的重要保证。内部审计质量的提升体现在以较小的审计投入获得较大的审计效果,在短期内可以获得良好的审计结果。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基本目标就是为了服务于内部审计的效率和效益,因而,只要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工作,进而能够有效促进内部审计效率和效益的提升。另一方面,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是企业内部审计不断发展创新的客观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推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水平,进而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良性发展,因此,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三、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内部审计实务界对内部审计定位的理解有待深入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2002 年对内部审计的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采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进行评估和改善,从而帮助组织实现它的目标。”随着内部审计概念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内部审计工作也从财务合规性审计为主向效益审计为主转变。

但是,尽管这些年国家和一些大型骨干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审计转型,宣传效益审计,但是收效甚微,主要是因为审计人员自身没有真正理解审计内涵的发展到底跟自己的工作联系在哪里,因而难以将定位从查错防弊的监督者向为组织经营管理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帮助组织增加价值的内部管理参谋者转变。“审计就是审会计,不需要把手伸得太长”等外界和决策层对审计工作的陈旧观念,从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和制约着审计转型的效果。

(二) 审计计划不完善

审计计划是进行审计宏观控制、提高审计质量和整合审计资源的关键,科学合理地编制审计项目计划,可以充分利用审计资源、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增强审计效率和效果。

目前的审计计划制定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计划的制定缺乏宏观性。计划体系不够完善,审计目标、计划调控方式、计划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和审计资源的配置等均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不能充分体现内部审计的效率和效益。二是计划制定不科学,在计划编制之前没有进行充分的学习和调研,凭经验和想象闭门造车,计划制定比较草率。三是计划缺乏协调性。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内部审计机构没有和被审计对象进行充分的沟通,部门之间配合不紧密,审计资源不能有效地整合。四是计划缺乏技术的支撑。审计信息化技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应用,导致审计计划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降低,而且缺少支撑审计计划科学管理的审计资源信息库,导致其技术含量不高。

(三) 内审部门缺乏独立性

按照《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各单位应当单独设立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要真正能够开展工作,发挥其内部监督的作用,首要前提是保证自身的独立性。独立性要求保证两个层面上的独立:形式上的独立和实质上的独立。形式上的独立比较容易做到:成立独立的内审部门。但现实中,由于受到人员编制、办公经费的制约,很多单位没有单独设立内部审计部门,而是把内审职能设在财务部门、纪委或综合等管理部门。诸如此类种种。实质上的独立则相对较难:最典型的是人员和经费的独立,需要依靠于人事部门和财务部门的支持,否则无法正常开展内审工作。因为人事部门可以决定内审部门的绩效考核和人事晋升,财务部门可以控制内审部门的财务运算和资金拨付。此外,内部审计工作不是“一把手”工程,而是在总会计师或其他班子副职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上述状况的普遍存在,导致内审部门无法做到实质上独立,也就无法保证工作的客观性,从而影响到审计质量。

(四) 审计工作底稿不规范,增加审计风险

审计工作底稿是指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在审计中对审计工作记录和业务凭证经过全面系统地整理,按照审核的程序严格归纳编写审核中每一个问题的说明书。审计工作底稿是形成审计报告的重要依据。审计底稿不规范主要表现在审计记录表述不清,审计证据不充足,造成审计风险等情况;审计记录不充分,审计中发现问题的依据等事项不全,给审计风险评定带来困难。另外,审计人员和审计机构负责人还需通过审计复核阶段对审计问题再次审核,规避内部审计风险,但实际工作中,经常成了二级甚至一级复核,潜在地增加了审计风险。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审计报告的质量水平,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和审核,是加强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关键。

(五) 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控制内部审计质量,人的因素是关键。现代金融需要现代人才,现代人才需要加强现代金融知识的培训。审计人员素质和能力的高低是决定审计风险大小的主要因素,直接影响到内审工作开展的深度和广度。在审计人员中懂旧式财务审计即旧时“查账”理念下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的多,掌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模式、现代管理知识、科技知识,和掌握经济、金融、会计等综合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较少,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全方位、多视角地透视问题能力不足,综合分析能力较差,以上种种因素都会导致审计风险的增大。

四、对策建议

(一) 加强研讨交流,深入理解内部审计的定位与作用

内部审计机构管理部门应采取专题理论研讨、专题论文集刊印等方式加强现代内部审计定义和定位的宣传,通过现场观摩交流、经验介绍等方式,使内部审计人员深入理解和掌握现代内部审计的概念、目标、职能和作用。一些大型国企、央企“管理+效益”式的内部审计定位与宣传,使他们的审计质量引领了国内甚至是国际先进的内部审计水平。

(二) 严格完善审计计划管理

制定审计计划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制定周密的计划,加强科学的管理,保障审计工作科学、有序和高效运行。审计计划管理过程中应注重两个方面:第一,根据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企业的审计资源确定年度审计工作重点,编制年度审计计划,做到全面审计,突出重点,抓住要害,提高审计质量。第二,对被审计对象做好充分的调研工作,力求掌握被审计对象系统、完整的材料,获取可靠的信息,减少计划制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增强其针对性和准确性,同时对一些重要的项目应当统筹规划、统一安排。

(三) 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

内审工作的质量要依靠管理当局的重视程度和所赋予的权力大小,内部审计在公司中的地位越高,其独立性也就越强,也就越能发挥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在实践中,首先应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构建新的内部审计管理模式,建立董事会审计委员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机构。除了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以外,还要用法律保障内审人员的独立性,实行内部审计人员及薪资的“条条管理”,把“一把手”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还可以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对内审人员的工作和业绩进行监督、考评等等。只有确保了内审人员的独立性和客观性,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四) 审计工作底稿标准

内部审计工作底稿,是对审计证据收集、鉴定和利用全过程的记录,是组织审计工作、编写审计报告的重要依据。其质量标准至少应包括如下三项:第一,内容完整。审计工作底

稿的内容主要包括被审计单位的名称、审计事项、实施审计的时间、审计过程记录、编制者的姓名及编制日期、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和附件等。第二,重点突出。审计过程中查出问题的性质、大小等重要性程度不尽相同,是否全部写入审计工作底稿,以及列示的繁简程度,应当视审计的目的与要求而定。但是,重要事项或重大问题一定要在底稿中详细列示。第三,责任明确。审计工作底稿应有审计人员签名盖章,有审计领导审核。

(五) 加强内部审计队伍素质建设

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业务水平。随着内部审计由财务领域向经营和管理领域延伸,审计机构在人员组成上也应该实现多元化,不仅要有懂财务与审计的人员,而且要适当选择一些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的人员充实内部审计队伍。面对现代内部审计工作的新要求,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有关部门应通过绩效考核、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等形式,为内部审计人员创造学习、进修及深造的机会,内部审计人员自身也应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以便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使之适应高层次审计工作的需要。在内部审计人员队伍建设上,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从业门槛;第二,优化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和年龄结构;第三,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

五、结语

提高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水平,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长期不懈地坚持、管理层对于内部审计的重视和关注以及部门间的积极配合与协助。加强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任重道远,企业要将提升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机制逐步深入到日常经营业务审计工作中,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从而切实提高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水平,加强审计成果的充分利用,促进企业内部审计事业不断完善,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孝华: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思路[J].中国城市经济,2011(17)

[2]李传奎:浅谈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问题[J].时代金融,2011(5)

[3]肖菲:构建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探索 [J].工业审计与会计,2011(1)

[4]张宇:浅谈提高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对策[J].会计之友 (下旬刊),2010(6)

[5]赵润杰:浅谈目前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现状及对策.跨世纪.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