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西药学毕业论文范文

西药学毕业论文精选(九篇)

西药学毕业论文

第1篇:西药学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医药;就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128-02

当前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经济社会方面的原因、高校方面的原因,也有中医药毕业生自己的原因。推进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高校、毕业生等各方面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

一、当前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现状

长期以来,医生作为一种相对稳定而又理想的职业,与教师、公务员一样被看成是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稳定的一个群体。因此,与其它专业的毕业生相比,中医药学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一直较好。近几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不断完善,高等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就业体制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中医药院校扩大招生规模,毕业生的规模也急剧扩大,中医药专业性强,就业面相对狭窄,再加上国家不断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推行“精简高效”政策,很多中医药院校毕业生进不了医院,只能做医药代表,或者干脆离开医药行业,使得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二、当前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

1.当前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社会原因

(1)地区差别。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对毕业生的需求反而越小。这些地区的医疗事业起步早,发展比较成熟、稳定,特别是公立医院人才基本上已经饱和,每年新进的人才很少。一些基层、边疆地区,极度缺乏中医药专业人才,而绝大多数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却不愿意去。毕业生想去的单位人满为患,急需人才的地方却无人问津。

(2)单位吸纳中医药院校毕业生能力降低。医药类大学生的毕业量远远超过以前,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都面临着找工作难的问题,无论是中医院还是西医院,对应届毕业生的需求都非常有限。加之用工模式的灵活化打破了终身就业的格局,聘任制、合同制等多种方式造成了毕业生就业的不稳定性。

2当前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学校原因

(1)中医药院校扩招的影响。由于招生规模扩展过快,教学基地建设和教学经费投入相对滞后,而中医药学是一门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学科,上述局面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对毕业生就业形成冲击。

(2)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中医药院校的专业名称大而全,不像西医院校那样有针对性,与分工越来越精细的岗位需求不能直接挂钩,导致毕业生就业处于劣势。同时,课程设置有待进一步改革,素质教育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语课、西医课程比例过大,占用了学生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的时间和精力,导致毕业生实际水平与培养目标有差距,难以适应就业市场需要。

3.当前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的自身原因

(1)期望过高。相对于非医学类院校而言,中医药院校学生学费更高,学制更长,学业更紧张,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更多,这些都让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希望获得比非医学类院校毕业生更高的社会回报,因此对就业具有更高的社会期望值,在激烈的就业中更容易陷入低实现的困境,因为心理失衡而影响就业质量。

(2)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受传统文化和学校文化氛围的影响,普遍存在自主就业意识不强、独立创业意识缺乏等问题,不善于利用国家政策积极开拓就业渠道,实现有效就业。

三、解决当前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难的指导对策

1.社会方面

(1)加强政府宏观引导与政策支持。政府应进一步完善促进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坚持面向企业生产一线、面向城乡基层服务一线、面向西部边远地区建设一线,同时根据新需要开发更多的就业岗位,拓展就业领域;完善鼓励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到企业、到边远地区就业的各项政策;还要从政策法规、教育制度上、教育制度上认真贯彻落实“中西医并重”精神,制定大力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法律法规。

(2)政府还应对现有的中医执业资格考试制度做一些改革。在学生毕业的同时,由学校负责组织考核中医专业毕业生的中医理论水平和医疗实践技能的实际能力,经考核合格者发给中医师执业资格证书。这样,即使他们毕业后在医院或其它医疗机构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亦可根据自己专业特长,申办中医诊所或从事有益于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社会工作。

2.学校方面

(1)维持适度的规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招生和就业成为中医药院校发展的两个瓶颈。高校为谋求发展努力扩招,虽然扩招促进了学校发展,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如学生数量增加了,而原有的教学资源却不能同步增长,师资力量有限,教室、实验设备、网络设施、后勤保障等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中医药院校的大量招生,导致培养的学生质量下降、实践能力不强。因此,应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办学规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适应市场需要,优化课程设置,培养现代医药学理念。要改变现行高等中医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陈旧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在保证中医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对中医药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使其人才培养与现代社会需求相适应。

3.中医药院校毕业生自身

第2篇:西药学毕业论文范文

泛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伟大实践,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及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现今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将定位在以全面提高质量为重点,更加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研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要求高等教育优化结构办出特色。为此,我们积极转变办学理念,将素质与技能教育贯穿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中心,为培养能适应市场变化的、基础扎实、素质良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和奉献精神的实用型医药生物技术人才,进行了一系列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性改革和实践。

1 确立以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医药生物技术人才培养要注重实用性和医药特色,顺应我国特别是泛北部湾经济区医药生物产业发展的需要,围绕理论、实践、科研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为主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应用、高素质”为培养目标,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实验技能训练模块,强化实践教学内容和科研创新应用技能训练,优化人才知识结构,培养既具备扎实的生物技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又具有医学和药学相关知识技能,富有敬业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体魄和心理素质,能在医药生物行业从事科技开发、教学及管理工作的实用型生物技术高级人才。进一步将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优质专业,在全国同类专业中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并增强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的综合能力。

2 医药生物技术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措施

2.1 构建合理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实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就是要为学生本文由收集整理构建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而这种结构的实现与合理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紧密相关。依据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原则,课程设置采取前期趋同,后期分化,以必修课为主体(专业基础及专业课),以专业核心技能课为重点(细胞培养、基因克隆和生物技术大实验等),以医药专业基础课为背景(组织胚胎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等),以选修课为补充(实验动物学、生物技术制药和免疫检测技术等),辅之以学术讲座等多种方式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积极作用,从根本上改变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合理运用虚拟实验,以课题设计、探索性强的科研小课题代替传统的教学实验,以课题设计报告、科研小论文或口头ppt汇报等代替实验报告。建立《生物技术大实验》核心技能培训模块,使学生在下实习点前得到实验技能的系统强化,有效缩短学生在实习单位的适应期,增强毕业生就业时的核心竞争力。注重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如将“多肿瘤抑制基因在本地区常见恶性肿瘤中变异的研究”用于肿瘤的分子生物学教学等,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紧跟生命科学前沿的教学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倡导有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鼓励推行开放式、pbl等创新教学方法,教师根据课程特点,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互动授课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培养科学严谨的思维方法。一直以来酶工程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沿用讲授式教学,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近两年在继承传统教学优点的基础上,对“酶的应用”章节采取“学生自主授课”的教学方式,变灌输式学习为主动的“教与学”,学生在这种教学角色的转换中,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逐步形成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学习方式。我院现有两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和一门校级精品课程,教师100%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理论教学,积极引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实验教学,大大提高授课的趣味性、可视性和精确性,提高学习效率。另外,通过网上答疑、演示等手段为学生提供无限的重复学习机会,弥补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延展学习范围,扩大专业知识覆盖面。我院教师自主研制的课件在各级多媒体课件比赛中获得一系列奖项。

2.3 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和科研实践相结合,更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科研实践和项目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并以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理论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我院历年重视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生物技术专业为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广西首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并获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项目资助,生物技术实验教学中心为广西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建设中心,医药生物技术实验室为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等,这些项目的获得极大地促进了本专业学生教学实践和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近年实验教学中心和医药生物技术实验室投入200多万元购置和更新了部分仪器设备,实验室原有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为学生动手能力、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提供良好平台和条件。注重加强校内外交流与合作,借助区内外同行优秀的科研实验平台和生产科研资源,坚持毕业生回访,重视校友会建设工作,稳固和扩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和合作单位,目前,我院已在北京、武汉、长沙、广州、深圳、南宁等地建立了十多个包括生物制品研究所、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点大学的科学实验中心或研究所、三甲医院的科学研究机构等拥有较好科研、实习条件且关系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学院还将继续加强对外交流,密切与区内外高水平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学术交流、科研合作、毕业实习,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缩短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变过程,提高职业素质和就业质量。

转贴于

2.4 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重视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质量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大学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途径和有效平台。我们也积极探索建立产学研密切结合的运行机制,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充分利用地方及周边地区科研院所和大型科技企业的人才、设备、课题资源,实行产学研紧密结合,如将学生带到广西植物研究所现场教学“植物标本观察与野外考察”,将学生带到污水处理厂见习“酶工程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等。毕业实习是本科生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创新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我院毕业实习采取医学科研模式、临床实验室模式和生产经营型模式等,以适应地方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科研实验型人才、临床应用型人才和生产经营型人才的目标。为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应用于科研和生产实际,并保证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质量,我们精心遴选实习点和指导教师,规范实习程序和实习教学环节,明确实习任务,与实习单位、指导老师及实习生保持密切联系和信息畅通,对学生的开题、实习工作内容和工作量、毕业论文等采取随访、中期检查、校内教师评阅和毕业论文答辩等多种方式全程跟踪和监控。近年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明显提高,其中08-11届毕业生的论文在学校优秀毕业论文评比中均获一、二、三等奖,并且囊括了各等奖项的前几名。

2.5 以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为载体,深入实施大学生人才培养导师制

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选择学历高、素质好的青年教师充实到大学生导师队伍中,以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为载体,深入实施大学生人才培养导师制,强化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注意引导的针对性,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技术特长、性格特点等,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真正做到关心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引导学生组织科研兴趣小组,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缩短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时间。我院教师近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30余项,不少学生大学期间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实验并公开,得到科研实践能力的历练。我院学生今年积极申报广西教育厅创新创业计划,8项课题获资助,标志着我院学生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学校团委每年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在近三年校级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自然科学类竞赛作品中,生物技术专业约有130人参与,获得立项项目占全校总数的37%,获奖项目占全校总数的40%。我院亦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专设了“生物技术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首批立项18项,其目的是进一步提供本科生和指导教师相互沟通的渠道,改善、协调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充分利用大学的教学科研资源,发挥专业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直接参与或独立完成科研项目的机会,并通过项目的实施,引导大学生进入生命科学前沿、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培养科研基本素质、启发创新性思维、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我院学生的作品在“挑战杯”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及广西高校大学生化学化工类论文及设计竞赛中获得一系列奖项。

2.6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打造医药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培养高素质人才需要高水平教学质量,高水平教学质量需要高水平师资队伍。我院医药生物技术学科为广西高校重点学科,医药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为自治区级教学团队,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的示范带头作用,加强学术梯队建设,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注重培养青年教师的三种素质(科学人文素质,专业素质以及师德)和四种能力(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外语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进修和学术交流,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到校进行学术讲座和交流,鼓励教师在职读研和晋升高一级职称,多种方式和多条途径促进教师的在职提高和学科在区内外影响度的提升。聘请生产一线有丰富实践经验且有教学能力的管理人员到学校做兼职教师,充实现有的教师队伍。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急需的高学历、高水平人才的引进,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改善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促进医药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7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需掌握专业职业技能和满足上岗要求,也需要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相统一。我校近年注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学生,以富有高尚情操内涵的文化主题活动激励和感染学生,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多元的校园环境,营造一种平等、共容、和谐的文化氛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和职业道德,使他们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人文素质、科技素质、专业素质及身心素质。此外,通过开展英语演讲比赛和英语戏剧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应用能力;改革考试方法和教学效果评价标准,加大形成性考核的比例,注重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文献查找、口头书面表达和生物医学统计分析能力的培养;以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活动有效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交流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系统思维和应用能力等综合素质。

第3篇:西药学毕业论文范文

 

关健词:中医药学传承/高等中医药教育 经典医学文献

    中医药学是我国的传统医学,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其存在与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起着不可抹杀的功绩。周恩来总理曾经多次说过:“我国医学有几千年的历史,有丰富的经验。医务人员要树雄心,立壮志,在医学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这样一门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学科,它一直具有自己独特的传承与教育方式,即“师带徒”的师承传承和诵习经典医学文献的教育方式。然而,正是由于这种独特的传承与教育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被逐渐打破,所以时至今日,我们不得不对其进行新的思考。

1中医药学传承与教育的发展

    近一个多世纪来,现代中医药学经历了“五四”前后的全盘否定,解放前中西医学汇通,解放后复苏和改革开放后复兴等几个时期。上个世纪50年代,在毛泽东主席和中央人民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成都等地成立了高等中医院校,改变了中医药学师徒授承的师带徒模式,开始了现代课堂教学的高等中医药教育模式。与传统的中医药学传承和教育模式相比较,现行高等中医药教育模式整合了中医药传统理论,中医药教育趋向理论化、系统化和规范化,对中医药学的继承和发展有着非常大的贡献。然而,新式高等中医药教育模式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中医界对其效果的评价,可谓毁誉参半。肯定者可以列举若干数据,如培养本科生、硕士、博士各多少,成长为教授、主任医师、硕导、博导、院士多少等等,成绩蔚为壮观。否定者则认为,高等中医药教育是失败的,它没有培养出叶天士那样的一代名医,中医阵地也越来越小

2高等中医药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从近年的实际来看,目前中医院校的本科毕业生、研究生临床水平较差,很难适应医院的要求,就连很多中医院也不愿接收中医院校毕业生;而对中医研究机构来说,毕业生的科研能力也明显不足。因此,导致许多毕业生就业分配困难,进而又进一步影响招生生源的质量。其中,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中医院校的毕业生进人医院后,大多数都要进行医学基本技能的再培训,并且都要进行院内各科轮转或去西医院进修一年以上,以提高临床诊断治疗水平。究其根源,可以说和现行高等中医药教育存在的缺陷有关。现行高等中医药教育模式有着一些比较明显的不足之处。首先,其“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的培养,给创新能力的塑造带来了障碍。其次,按照前、后期界限分明的阶段划分,学生在校必须学完全部基础理论、专业理论课程之后才能进人系统的临床实习,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被割裂为相互独立的两个阶段,使得理论实践脱节,临床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第三,受纯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院校教育往往只注重单科的专业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等中医药理论形成的外部因素的了解和学习,使得学生出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第四,相关经典医学文献学习不够,中医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使得同学在学习高年级临床课程时感觉吃力。

3诵习经典医学文献的意义

第4篇:西药学毕业论文范文

1.1多元化的合作培养模式马来西亚高等院校的中医专业主要为学生提供以下几种不同形式的培养模式,即在马来西亚学习获得结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与国外大学合办双联课程,承认学分转移,毕业后可获得国外、国内双学位;与中国的中医药大学合办“4+1”课程,即前4年在马来西亚高校学习中医理论,最后1年在中国进行临床实习,毕业后可获得中国高校的毕业证书及学位证书。仍以拉曼大学为例,该校的五年制中医药学士(荣誉学位)中医课程即属于双联课程,该课程系拉曼大学与南京中医药大学合办,学生可选择5年都在马来西亚学习,获得拉曼大学颁发学位;或者参加“4+1”项目,最后一年的临床实习在中国进行,毕业后可同时获得拉曼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颁发的毕业证书及学位证书。由此可见,多元化的合作培养模式不断加强了与国外同等级高校的合作交流,在促进学校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可以加速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以及提高高等教育发展水平[3]。

1.2国际化的教学模式和语言拉曼大学在合作培养中,除了使用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还采用了网络教学模式以及PBL、案例讨论等教学方法,也是值得借鉴的。该校中医课程采用中英双语教学,该大学的中医课程是马来西亚高教部唯一批准以中英文双语教学的中医类课程。马来西亚国际医学大学、英迪大学等高校的中医课程则采用全英文教学。由此可见多元化的教学语言,有利于学生的终身教育,也有利于中医学教育的国际化。

2对我校国际教育发展的思考

目前,我校国际教育的主要不足在于总体规模较小和生源分布不均衡,学生来源集中在东盟国家,如马来西亚,占留学生总数将近三分之一,其他国家留学生所占比例较小。因此,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积极引入外国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国际化输出型人才,丰富课程教学语言,打造我校面向海外中医药特色品牌专业,是我校国际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

2.1推行适应外国多样化市场需求的课程东盟国家与中国地缘接近,受中国传统医药文化影响深远,其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用药习惯等等与中国传统医药有很多共通之处。在马来西亚高校面向多样化市场需求所推行的特色课程的启发下,我校优化了中医学课程的学科、学分和学时,开办了面向东盟学生的传统特色鲜明的中医学(传统中医方向)课程。该课程精简了西医课程,增设了一学期的师承教育,每一位学生都由一名临床经验丰富的中医师带教,师承导师的临床诊疗经验,使东盟学生回国后能够尽快适应中西医严格分工的医疗环境。我校还计划开设面向外国市场的中西医结合课程、护理学课程等,目标是培养出具有扎实的中医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同时具有较强的中医传承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适应本国医疗环境的中医药高级人才。此外,面向外国中医师和中医药机构,我校也计划推出国医大师班秀文中医妇科经验研讨班、桂派整脊手法研修班、广西针灸技法培训班等各具广西特色的短期研修班,旨在培养特色技法人才,适应外国多样化市场需求的同时,积极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2.2发展多元化的合作培养模式马来西亚诸多大学与外国大学开展多样化的课程合作,这是马来西亚中医学教育的显著特点,值得我校学习借鉴。在马来西亚“联合课程”的启发下,我校积极改革创新合作培养模式,针对部分外国留学生由于工作繁忙,无法完成全日制课程学习的情况,推出兼读制硕士研究生项目。如与德国、马来西亚、印尼的中医院校或机构实行这一合作形式,每年定期组织外国留学生到我校集中进行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同时我校派遣教师到留学生所在国授课和临床指导1~2次,大部分临床实践由留学生在本国完成。与马来西亚“4+1”课程初衷一致,我校获得教育部批准与美国督优维尔学院开展“3+2”护理学合作办学项目,即前3年在我校完成所有课程学习,后2年在美国完成实习,即可获得中美两国大学文凭和学位。我校计划在药学、中医骨伤和食品科学等专业开展合作办学项目,培养国际化输出型人才。此外,我校还应该加强临床基地的建设,分批次地吸引和安排外国留学生来我校进行临床实习,发展我校中医药国际教育。

2.3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语言在马来西亚网络教学的启发下,除了上述传统的课堂授课外,我校还应该积极探索教学新模式,如理论课方面外派教师到国外上课,或通过互联网进行远程教学等,引进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BL)和案例讨论教学方法等[4],提高我校中医药国际教育的质量。教学采用何种语言也是留学生选择留学国家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双语教学和英语教学更能吸引留学生前来就读。我校目前开设的所有医学课程,均采用中文授课,这就要求留学生在进行专业课程学习之前,具备一定的汉语能力,这一点制约了我校国际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我校应积极培训精通中医又通晓英文的双语教师,推行双语教学,创造条件申请全英授课资质,从而吸引更多留学生到我校学习。

3小结

第5篇:西药学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就业创业教育 就业期望值 中医药校园文化 临床实习教学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高等教育就业市场、就业形势和就业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也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特别是中医药院校的毕业生更因为专业性强、就业渠道窄、职业资格等多方面的限制,形势更加不容乐观,在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如何克服困难已经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面对这个问题,各个高等中医药院校纷纷加强了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教育,可他们往往忽视了对毕业生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性。高等中医药院校在对毕业生开展相关的教育中往往注重于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技巧、就业信息的宣讲,却忽视了思政教育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的重要作用。实际上思政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是就业指导工作当中一对助飞的翅膀,两者缺一不可。

一、高等中医类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1、国家政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总体上来看,国家在医疗卫生方面所进行改革并没有彻底改变中医药在群众心目中的弱势地位,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竞争压力,导致了相当多医疗机构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从而影响医疗机构对产生经济利益更高更快的西医类毕业生需求的增大,甚至出现了中医院不要中医药专业的毕业生反而只要西医院校学生的情况。而1988年《职业医师法》政策的出台更使得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毕业生只能参加中医类别的职业医师的考试,而不能参加临床类别的执业医师考试,这就大大限制了中医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范围,无形中让许多中医院校的毕业生陷入了就业困境。

2、医学人才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的影响。其实,随着我国的教育模式由原本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各个高校包含许多的高等中医类院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扩招,虽然近年来,这种趋势有所减弱。但是由于专业的多样化原因,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一方面,中医院校的师资与教学资源跟不上扩招的步伐,而大众教育带来学生的整体的综合素质呈下降的趋势,影响了中医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医疗机构中的中医类型的学生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毕业生增加的速度,表现为一定程度上的结构性供大于求,从而导致“就业难”。

3、中医院校相关专业设置错位的影响。由于在规模与数量上存在一定程度做大做强的现状存在,许多中医院校中一些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一方面,不少医学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与现实广大医疗机构的需求变化的步伐,往往导致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还没进就业市场,就已经被拒之门外;另一方面,各个中医院校的医学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对“热门”医学专业过于追究,造成某种程度上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医类的“人才过剩”,而是一种相对过剩。

4、就业单位存在就业隐形歧视的影响。一方面,有些医疗机构从自身利益出发,所招收的人员往往附加了种种条件与规则,有的在招聘启事上明文规定只招收本地区生源中医类别的毕业生,更有的只招收自己从属或附属的院校的毕业生,这样对于其他中医院校的毕业生产生不公平;另一方面,有些医疗机构过分强调名校高分的重要,而对于普通中医院校的毕业生则持有挑剔的眼光,认为名校出来就代表高分高能,还有的医疗机构则无限制地提升所招聘岗位的学历层次,原本只需本科学历却提升到研究生学历,从而导致了中医类人才的浪费与过剩现象的出现。

5、中医类院校毕业生依旧存在着自身期望值过高的影响。受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因素的影响,一些中医类院校毕业生自身期望值过高,其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就业观念仍旧没发生变化。一方面,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本科医学生毕业,就业目标定于大城市里的大医院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区县级医院就不想去,而对那些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很大的西部地区、基层农村却更是不予关注,这些毕业生却没有意识到中医药人才在广大农村地区与城市社区其实会更大有作为,也更有竞争优势。就如基层社区所需求的全科医生,中医院校的毕业生在校期间所学到的中医药理学知识完全可以胜任。

另一方面,一些中医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着一定盲目性,他们往往不肯舍弃所学医学专业,将自己就业范围死死地局限在医疗机构,而不想去改行或独自创业,这种择业取向在现在的就业大环境下遇到的阻碍越来越多,其实大多数的高校毕业生目前所从事的职业与其大学阶段的专业并不吻合。

二、开展高等中医类院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可以说造成中医类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充满着复杂性,既有现实大环境的影响,也有中医院校本身盲目发展所带来负面效应的影响。某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所持双重标准也是影响因素之一,而中医类院校毕业生中就业观念落后也是其就业难的一大阻碍。

针对这种现状,各个中医院校都加强了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但事实上一些院校对就业指导的功能与内容上理解有偏差,也没有意识到在中医类院校毕业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与重要性,这表现为:

1、就业指导工作偏重就业创业教育,往往只是围绕当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而开展,过多强调解燃眉之急,狭隘地把就业指导理解为给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帮助毕业生找工作、落实具体单位、追求高就业率,而在对毕业生开展思想引领、端正其成才观和就业观、增强中医院校毕业生到医药领域为人民服务的光荣感和使命感方面却做得不够。

2、旧有的就业指导行为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范围窄、手段旧、途径少、方法单一。对于解决广大中医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只能是应一时直急,是一种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治标行为,而解决这一缺漏的方法就是在旧有的就业指导上融合进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医院校的就业工作全过程,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使中医院校的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强化他们的理想信念与职业道德,坚定毕业生投身医疗人才紧缺的西部、社区、农村等基层地方的信心和决心。 三、开展高等中医类院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相对其他综合性院校而言,因为特殊的中医药文化教育背景和毕业生将来所从事的职业特点,以及目前所表现的“就业难”现象,中医院校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其不同点与特殊性,所以采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也应该因时、因人、因地而变,具体情况如下。

1、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以名医先贤为榜样,加强毕业生理想信念教育和荣辱观教育。学校应该引领毕业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以历代名医先贤的事迹和精神为资源,加强他们的理想信念教育和荣辱观教育,并增强同学们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学报、校报、校广播台、宣传橱窗、阅报栏为主体,构成校园先进理论舆论阵地,引领他们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并引导他们以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为择业基本出发点,自觉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作为求职首选,到那些紧需医疗人才的西部、社区、农村等基层地方去。

2、结合中医院校的医学专业特点,以中医药文化校园为教育基地,因势利导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我国中医药传统医学历来讲究仁德济世,追求大医精诚,至仁至善的精神,所以中医药院校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理念的同时,可以把“仁德、仁心、仁术、仁人”的传统医学文化教育和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相结合。以充满中医药文化气息的校园为教育基地,依托校内中医药博物馆、中医药材种植园、模拟医院、校史馆等场所来进行教育。强化同学们的医德仁心,引导他们成长为心系群众疾苦,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好医生,从而培养和造就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新一代又红又专的中医药人才。

3、在临床实习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宣扬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成就,坚定中医院校毕业生的职业理想。在临床实习教学的各个环节,学校和教学医院应该积极宣传本中医药事业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机遇、挑战,宣扬本医院发展与建设的成绩,并大力宣传在中医药行业中的杰出人才的出色业绩,并通过教师们和一线工作的医生们言传身教,对毕业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学生稳定中医药的专业思想,明确职业道德,激发他们热爱所学的医学专业和行业,树立长远职业理想,增强投身本专业本行业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4、注重发掘毕业生和校友先进典型,发挥榜样教育功能来做为思想政治教育又一延伸。学校可以在各个学院网站上、就业宣讲会、就业指导课和就业讲座中设立专栏,挖掘和宣传在医药领域或在其他行业中自主创业做出成绩的以往中医院校毕业生典型事迹,邀请他们回校,通过讲座、座谈、联谊和论坛等各种形式活动,让校友用自己的成长经历来激励毕业生们,让毕业生们知道广阔天地,到处都可以成材发展,都可以做一番事业来,而不必受自己专业限制。

5、依靠毕业班党团组织的堡垒与示范作用,培养同学们科技创新与自主创业能力。学校应该积极培养同学们的科技创新能力,实施创业引领工程,鼓励学生们自主创业,而在这过程中,更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要注重发挥毕业班中党团组织的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党员同志们在择业与创业,乃至科技创新方面也做出自己的榜样,表现出应有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先进带动后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在思想引领他们,在生活中帮助他们,为解决就业难问题做出贡献。

总之,在解决中医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过程当中,学校应该全面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而就业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两者缺一不可。从某种角度来看,学校的就业创业教育重结果轻过程,重数字轻思想,关注于学校当年毕业生的就业率的高低,偏重于毕业生的就业前的“推销”问题,而缺失对毕业生的人文关怀与思想引领以及毕业生就业后的人生成长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则对就业创业教育起着一种弥补的作用,在学生灵魂与人格塑造过程中至关重要。它发挥了中医药院校自身传统文化教育的优势,强化了中医院校毕业生思想道德修养,培养了医学毕业生医德仁心,激发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树立了良好价值观和就业观,乃至为毕业生就业后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从而为解决中医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然 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探析[J].中医教育,2006(6)。

[2]刘晓兰 关于现代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亚太传统医药,2007(13):81-83。

[3]闫忠红 杨天仁 中医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探索,出版2010(7):91-92。

第6篇:西药学毕业论文范文

黄明安,男,生于1953年10月。中共党员。1979年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中医专业;198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获法学学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行政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获行政管理学硕士学位证书和硕士毕业证书;2005年于武汉大学“民商法”专业博士毕业,获武汉大学法学博士毕业证书和法学博士学位证书;现任湖北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院长、三级教授。为校级“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重点学科带头人、湖北中医药大学“农村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湖北中医药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湖北中医药大学学位委员会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分委会主席,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北中医药大学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硕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兼职博士生导师。社会兼职方面:现任湖北省医学伦理学委员会副会长、副秘书长;中国银行业协会科技专家;武汉市科技局科技专家;全国医药院校数理研究会卫生管理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首届教育行政管理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教育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公共管理研究会理事;湖北省经济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管理项目函评专家;湖北省社会科学大学生优秀毕业论文评审专家;《湖北中医杂志》、《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编辑委员会委员。

二、研究成果

主持参与了多项课题。主要为:主持完成了湖北省委高校工作委员会“加强医药院校附属医院医德医风建设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01Y093);主持完成了湖北省卫生厅2006年“湖北省中医现状调查”课题,其成果在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于2008年9月出版;主持完成了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研究所下达的国家软科学研究课题――“湖北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特色院校案例研究”(国家项目编号:2003DGQ2B171)子课题;主持完成了湖北省教育厅2005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医疗保障法律制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05Z125);主持完成了“湖北省中医人才需求与高等中医教育改革研究”湖北中医药大学校级教学研究课题;牵头完成了湖北省委、省政府重大调研课题基金项目“湖北省中医人才现状调查与现状分析”;主持了2012年度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专著项目《医疗保障法律制度研究》;主持了武汉市科技局2012年项目――“公立医院公益性质与运行机制研究”(序号21号,项目编号:201240933345);参与完成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参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相关政策研究”项目;牵头完成了武汉市江汉区科技局课题“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和应用研究――以江汉区为例”等等。

三、主要荣誉

论文多次获得部级、省级、厅级学会奖励,如:《医药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作法与思考》在2010年11月第七届中国教育家大会上被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重视学科建设 把握其原则和环节》,于2008年12月获全国高校管理科学论文二等奖;《加强育人环境建设,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获湖北省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1998―1999年度科研成果一等奖等等。于1991年4月被湖北省高等学校毕业生领导小组评为“先进工作者”;1994年5月被国家教育委员会评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先进工作者”;2001年11月被湖北省卫生厅政研会评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党委书记。

第7篇:西药学毕业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市场经济体制下。商校犹如“工厂”,教学过程及管理似为生产;学生的就业视为销售.学校培养人才与社会凡才市场密不可分,如何提商教学与管理质量,提高人才素质,解决就业难的问题,是高校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高等教育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国立院校不断发展的同时,各种社会力量开办的学校不断涌现,并逐步走向规范。而且,计划经济下的国家分配制度不复存在,“‘双向选择”成为时下通行的就业方式.在这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作为高校和就读的学生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方式和就业思想,提高中医药教育人才素质与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以适应时代、社会的需要,成为一个巫需解决的问题,笔者就此陈述一点着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佼犹如一个“工厂”,其产品即毕业生。产品的价值最终是在销售和使用中体现的,能够顺杨实施销鲁的前提是供销对路,高品质的产品亦是关键,任何违背市场需求的产品或残次产品都难以在市场上寻得自己的位置。据此,笔者以为就学校教学及管理而言应注意从两大方面着手:

1. 转变办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

市场经挤要求不断深化改革、教育部门要重视素质教育。首先是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突出教育质量是永恒的主题,创新教育是努力的方向,改革是前进的动力。我们要努力探索构建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机制和模式。为此,笔者认为:

其一,变封闭型教育为开放型教育。中医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能胜任中医药临床、中医药文献整理和中医药现代研究工作的合格人才。因此,它必须与医学科学及中医药学本身的发展趋势相符合,中医药既是防治疾病的应用学什,又是探索人体奥秘的基础学科。在这“信息社会’和“知识爆炸”的年代,中医药教育必须跟上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例如传统的四诊(望、闻、问、切)与新的仪器设备结合起来,不但提高了诊治的精确性,而且也提高了速度、效率。而新的仪器设备掌握又与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知识、统计学等不无联系。所以,以中医药院校为独立的教研机构,自成封闭而与其它学科几近隔绝的教学方式在这学科日趋综合发展的今天日见弊端。笔者认为,应使中医药教育从封闭型教育模式发展为开放型戈综合大学式),以利于快速获得新信息,充分利用先进科技成果武装医、教、研;促使多学科对中医药广泛渗透和边缘学科的开发;促进不同专业师生沟通与学术交流,以提高智能;有利于拓宽知识面与多样化知识结构;有利于培养协作创造精神;有利于造就横向学科人才。

其二,变灌翰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现今灌输式教育培养的人才主要是借助记忆的知识再现型人才。我们必须加强对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的学习、研究和应用、加快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研制开发和推广使用,加速实现教学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要使中医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休制下不致落伍、淘汰,就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强化人才的智能培养,特别是理论思维和辩证思维及科学方法论素养的训练,以造就实用型、创造型、复合型中医药人才。除通过一些有效的传统教学方式之外,还必须利用多媒休技术、电化教学等手段。多媒体技术是运用计算机交互地综合处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及视频等多种信息、并使这些信息建立逻辑连接关系的一种技术,其主要特点为信息的多样性、交互性和集成性。它充分利用影像实物等诱导启发,自学讨论,克服目前死抠书本或唯老师所讲为是的背诵式教育,提高学生的智能开发,联系实践,方法技术训练等。例如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模拟血液流动、心脏动态立体图像等‘又如电化教学把一些老药抑掌握的濒于失传的中药炮制、制剂绝技等应用录像保存下来,既避免中药传统技术的失传,又增加教学的直观性。还可以采用问题案例式课堂教学,进行课堂讨论、老师答疑等方式的教学活动,教学相长,充分调动师生双方面的积极性,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都有促进作用。总之,突破传统教学方法,废除满堂灌,提倡启发式与多媒体电化教学,重视学生智力、能力、创造力的培养确为迫切.

第三,设工选修课.信息时代中医药人才多样化知识结构,要求增加大量现代学科的选修课程。开放型教育为此提供了可能。而多媒体电化教学的运用,又为解决课目大量增加带来的课时量的加大提供了途径。这样的安排,教学灵活性加大,利于因材施教,让学生在调节自己知识结构上有一定的自主权,也为将来学生就业的分流提供了契机与多途径性。

2.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典道

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统一分配高校毕业生。高校教育一般不过多考虑学生专业知识是否与社会需要完全一致,这种只顾生产,不顾市场的做法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时代是行不通的。笔者认为:

2. 1学校首先要加强和规范学生就业推荐工作。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生产经营已由传统的‘枣核式”经营转向现在的好亚铃式”经营,即在搞好产品生产质里的基础上把市场销售工作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在社会就业供求关系中还有矛盾。在这种现状下、坐等用人单位上门要人的观念和做法只能是死胡同一条。因此,学校有关管理部门应主动出击,为学生就业创造和挖掘出路,尽可能沟通中医药院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供求联系。设立人才库网络,与省内外用人单位、人才交流中心建立联系,架起校方与社会相关部门的供需桥梁,使中医药人才资源尽可能得到充分利用,为经济建设服务。学校要象工厂抓销售那样抓好毕业生就业工作,要“两手硬’,即一手抓“生产’吃教学),一手抓“销售伙就业)并重、做到招生、培养、管理与就业有机地结合起来,推动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同时,学校有关部门应拿出一部分精力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工作,通过分析反馈的资料信息以明确社会对中医药专业的实际需求,并据此对学科、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进行一定程度的修订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 2. 2引导学生有选择地进行自我设计和自我塑造。学校的教学和就业推荐工作是学生“供销对路”的外在条件二学生能否适应时代需求的决定性因素即内因,还在于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塑造和就业思想的转变。为此,学校要进行这一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市场经济不仅需要高层次的专业性人才,同时更需要大量的以专业为主兼具其它的复合型人才。联系到中医药院校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基础上.可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与兴趣特长,使自己成为有个性特色的中医药人才。如何达到这个目的呢?

首先.要转变学生的就业思想。当今时势,教育振兴,国运昌盛,有所谓高校毕业生“过剩”的说法。事实上这种“过剩‘,是“地区性过剩”或‘结构性过剩”。—即由于大量的毕业生涌向相对发达地区所造成的“地区性过剩”、或某些专业供大于需的“结构性过剩”。特此,要使学生准确把握市场机遇和正确认识自我:

第一,针对“地区性过剩”—纵观全局,从长远的观点看待就业和个人发展。毕业生在选择就业时不应只盯着发达地区,应该看到广大的、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县乡级医药部门仍然需要大量的中医药院校毕业生。这些落后地区可能役有发达地区提供的自我发展条件好,待遇高,但从长远的观点看,却为我们青年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问。尤其是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广大中西部地区繁荣腾飞之日正在来临,为广大青年学生的就业和个人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时间与空间。

第二,针对“结构性过剩”—就业思想必须灵活。传统砚念认为,学生只要学好专业就行,但在当今,这种观念必须改变,而且颇为急切,“学以致用”古训常在。如何被社会接纳,使自己所学知识与自身之无形价值转化为生产力至关重要,而用人单位用人时对人格、业务、能力、思维等总体素质都有考虑。联系中医药院校学生,一方面在学好本专业的基础上,可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其它专业知识:例如中药专业可参加西医医药自考、财会学习、市场营销等。中医专业可参加汉语言文学自考、英语自考、高等护理学习等。通过多方位学习拓宽知识面与知识深度以及通用性;另一方面.打破僵硬之就业模式。即改变传统的学医必当大夫,学药必当药师的观念,使自己成为适应多向性职业的人才,也就是说.在不离医药方向的基础上.可当大夫、药师,亦可搞医药经销、医药广告策划、中药材开发、医药信息网络交流、医院药厂管理等。要让学生意识到,“上帝给予睡个人的机会都是均等的,但得到上帝恩赐的东西永远不会均等。”坐在同样的一个课堂读书.将来拿着同一张文凭的各个人,绝不会得到同样的幸运和自我认为理想的工作,这就需要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和特长,并结合社会需求为自身做好市场定位:

其次,倡导学生从自身出发,自我塑造各种各样的时代人才:例如.可培养自己为。

①专业型人才。学有心得,学有专攻,学有所成之同学可走深造考研、考博之道路,塑造自己为学术型、临床型人才。

②“时尚”型人才。比如精通、爱好电脑者,可进行医药卫生保健等新兴电子音像传媒的开发、运用。

③经营型人才。比如承包中小型医院、药厂、诊所、医药原料厂加工厂等。

④设计策划型人才。形像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强的谋士型人才也是医药企业或相关企业、医院需求的专业与管理人才

⑤公关型人才。对于善于交际、有商业意识、善于辞令的学生.同时又有较高教养、气质、风度者可走医药销售之路。

第8篇:西药学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 药学;新生入学教育;本科新生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12(a)-0152-02

我国高等药学教育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真正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却是近十多年的事情[1]。广义的药学专业主要包括药学、中药学和制药工程三大类,招收药学专业本科生的单位也涉及独立药学院校(如中国药科大学)、医学院校(如首都医科大学)、中医院校(如广州中医药大学)、军事院校(如第四军医大学)、综合类(如南开大学)、理工类(如华东理工大学)和其他类(如哈尔滨商业大学)等高校[2]。面对近年来办学规模扩大、招生院校和招收人数激增的特殊情况,社会、高校和学生都会不知所措,医药行业的迅猛发展也给药学专业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

我校自2002年开始招收药学专业四年制本科生,十年来,通过探索和实践,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在对药学专业本科学生四年的培养过程中,新生入学教育是第一站[4],能为处于迷茫中的入学新生答疑解惑排忧解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近年来直接参与药学专业本科生的入学教育,现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和展望。

1 入学新生总体情况

我校药学专业本科生每年招生人数约50人,30人来自山西省内,另20人分别来自陕西、河南、四川、湖南、贵州、海南、山东、黑龙江、河北和天津。分成两个班,女生与男生人数比例约为1.3∶1,年龄18~20岁。

由于本校为医科院校,临床医学及其相关专业为大专业,药学等专业为小专业,人数相对较少。

2 入学教育方案及内容

2.1 思想道德教育

2.1.1 热爱医药事业,提升自己,惠及家庭,回报社会 懵懂的少年进入大学校园,当初的目的可能只是为了升学,报考医药专业也可能是家长和老师给的建议,甚至有些学生是被调剂过来的,种种情况总会使新入学的同学心里有些不安定情绪。针对这一情况的思想道德教育以引导为主,使同学们将自己置身于祖国医药卫生事业中[5],认识到学习医药专业所肩负的神圣使命,从而将自己四年的专业学习融汇在提升自我、惠及家庭和回报社会的理想和实践中,这样就会使其提高自信,积极向上,对未来充满期待,将本来飘忽不定的心安定下来,排除杂念,为即将来到的大学生涯做好思想准备。

2.1.2 明确大学期间的任务,制订目标 经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和三年的高中学习,绝大多数学生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认知,那就是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得好成绩和好名次,或者继续升学,如果这一认知惯性继续在大学期间蔓延,将会大大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高分低能的毕业生是大家最不愿意看到的。这就需要进行扭转和干预,使其从思想上认识到大学学习的任务是为以后从事该领域的工作实践打好坚实基础,具备独立思考精神、分析问题思路和解决问题本领,避免只追求表面分数而忽略内涵能力的现象。

2.1.3 找准自身定位,完成过渡和角色转换 上大学之前,大家的学习生活是在家长、老师的管理约束下进行的,紧张有序甚至乏味,被动接受的多。进入大学之后,很多同学会发现一下子没人管了,反而不知所措,学习生活没有,作息毫无规律。有关这方面的引导教育并不拘泥于形式,从其入校到第一学年结束,辅导员、高年级同学、老乡等都会从各个方面帮助新入学的同学在生活上逐渐自理摆脱对父母的一贯依赖,适应集体宿舍生活,学习上发挥主观能动性,适应大学的学习节奏。

2.2 学科专业教育

2.2.1 药学学科内涵解析和专业方向介绍 我国传统的药学教育以化学教育为中心,大学前两年的课程里面有大量的化学科目,很多学校药学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方案中也主要涉及化学课程,这些背景都会给新入学的药学专业学生形成这样的印象:药学学科是以化学为核心的,其他课程并不重要。这样理解是很不对的。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要提前给他们敲响警钟:现代药学学科是建立在医学、化学和生命科学等基础上的一个交叉学科,各方面的知识储备相辅相成,是有机整体,避免失之偏颇。专业方向的介绍主要是使新生了解到我国现有的高等药学教育大概有药学、中药学和制药工程三种专业名称,药学领域的分支或方向有药剂学、药物化学、生药学、药理学和药物分析学等,使新入学的学生有一个大概的认识。

2.2.2 我校药学教育的开展情况介绍 很多新入校的药学专业本科生普遍会有这样的疑惑:一所医科院校的小专业——药学专业,其办学规模不大,实力会不会很有限呢,针对这样的想法,笔者也用以下的内容使大家迅速了解这个专业:

我校药学专业自2002年开始招生至今已走过十个年头,虽时间不长,却在办学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药学专业被评为“山西省特色专业”,药学综合实验中心被评为“山西省综合实验示范教学中心”,药理学与药物化学学科是“山西省重点扶持学科”,药理学还拥有山西省精品课程、优秀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这些都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开展奠定了基础。这样的介绍为广大新入学的药学专业学生消除了疑虑,开阔了视野,增强了信心。

2.2.3 毕业实习基地和人才培养质量情况介绍 相对于其他方面,新生和家长更加关心的是经过四年的学习,这些学生能否成为合格的药学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我们用往届本科毕业生的去向来给新生作介绍:

我系一直重视学生毕业实习工作,建设了一批优秀的实习基地,长期合作的实习点有国内药学院校如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知名科研院所如中国科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药检所等,制药企业如北京双鹤药业、上海现代制药、江苏中康药物、山西太行药业、山西振东制药、山西康宝生物等,有些制药企业已经形成了校企合作—毕业实习—学生就业的一条龙。毕业生由于经历了严格的实习阶段的考验和锻炼,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就业率在全校始终名列前茅,一些毕业生还能够进入跨国制药公司如辉瑞、默沙东等。

此外,我校药学专业学生毕业时一部分选择继续深造,考取研究生,考研率每年在30%上下,部分学生考取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广东药学院、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第四军医大学等知名药学院校。

这些可喜成绩的取得也使入学新生倍受鼓舞,听了这些介绍之后,很多新生当即就表示一定会珍惜大学时光,勤奋努力,全面发展。

2.3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是在对个人和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个人兴趣、能力和个人发展目标的有效规划,以实现个人发展成就最大化为目的做出的行之有效的安排[6]。

一年级新生入学往往刚从高三的紧张中舒缓过来,离开父母来到大学,很多会感到一下子不知道下一步要干什么,没有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同时也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和目标,这时候的指导尤其重要。当然,大学生仅仅是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7],何况是刚入学的新生,所以我们入学教育环节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引导其进行深刻自我剖析,明确自己的兴趣、优势和弱点;帮助其适应新环境,迅速融入大学新生活;鼓励其制订短期目标,树立远期目标,有意识地朝着既符合自己兴趣又能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方向发展,顺利迈出职业生涯规划第一步。

3 完善入学教育机制,适应时代要求

当然,如今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要想适应时代要求,培养优秀人才,还要认真研究教育规律,加强自身学习和相互交流,提高教育水平,拓展教育视野,丰富教育手段。

新生入学教育不仅教育了新入学学生,也使参与这个过程的教师受益匪浅,经过十年的沉淀积累,已经在药学专业建立了新生入学教育机制,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与后续的各个教育环节相互衔接,构成了我校药学专业完整的教育培养过程。今后还需在以下方面努力:

3.1 加强交流

我校药学专业办学时间不长,在很多方面与国内外先进药学院校还有差距,对药学教育规律和现状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加强交流,学习先进教育理念将会为我校药学专业新生入学教育带来新的活力。

3.2 广泛参与

以往我校药学专业的新生入学教育主要有药学系教师、专职辅导员和军训教官参与,今后尚可考虑请学术泰斗、企业主管、高年级学生、往届优秀毕业生等人员参与进来,为新入校的学生勾画出更加绚丽多彩的大学和人生蓝图。

3.3 丰富入学教育方式,师生互动

教育不应该仅限于教室,方式也不应只是教师教导而学生被动接受。今后的入学教育方式也应积极探索,如参观实验室、新生研讨课[8-9]、辩论赛、制作入学专题教育课件和影像材料等。

3.4 建立长效机制,设立新生入学教育专员

我校药学专业新生的入学教育确实在药学专业的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将入学教育机制固定下来,并在选择长期参与该教育过程的教师担任入学教育专员,充分重视这一大学教育第一课,则会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学生的全面进步贡献更大力量。

[参考文献]

[1] 徐晓媛,吴晓明.中国高等药学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展望[J].中国大学教育,2008,(1):24-26.

[2] 王欣然,姚文兵,樊陈琳.我国药学本科专业现状分析及其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6):38-40.

[3] 刘旭明.对药学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趋势的思考[J].药学教育,2006, 22(5):5-7.

[4] 蒋玮,倪潇潇,刘芳.大学新生教育的科学实施探索[J].高教论坛,2011,(2):12-15.

[5] 陈小英.医学院校新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3):443-446.

[6] 倪慧玲.药学类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构建[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5,21(4):452-453.

[7] 陈兰兰,赵健.药学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J].药学教育,2012,28(1):11-13.

[8] 胡育筑.药学专业新生研讨课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0):53-54.

第9篇:西药学毕业论文范文

然而,在成绩的背后,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当代中医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有中医前辈感慨:“中医最大的危机是后继无人,也许不出50年,中医不需要被别人取消,就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

1.1忽视中医文化传承

中医不仅是一门临床实用医学,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明清以前的西医相对滞后,也很少传入中国,对中医的影响甚小,老百姓生病了基本都是用中医进行治疗的。而且,这一时期的中医师终生接受的几乎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对诸如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儒释道文化都有较深的认知。俗谓“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由儒从医者、由官业医者不胜枚举。古代还有“秀才学医,笼中捉鸡”之说,更是形象地道出了具备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人学习中医相对容易的事实,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医与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目前中医院校教育普遍忽视文化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严重“缺课”,中医文化的欠缺,对中医的传承非常不利。不少中医院校淡化中医经典著作的传授,四大经典课时越来越少,有的院校将四大经典合为一门课程,甚至将其作为选修课。而介绍中医文化的《医古文》、《中医各家学说》等课程往往都是选修课,对中医名家经验的传授更少,加之学生学习这些课程的能动性较低,导致学生中医文化底蕴不足,知识面不广,对中医缺乏深厚的感情。

1.2西医模式指导下的中西医结合教学模式

中医与西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医学模式,二者在起源、思维方式、诊疗手段等方面都有不同,二者各有优势与不足。我们所从事的中西医结合,初衷是将中医与西医统一为一种“中西医结合”的医学模式,使学生“既中又西”,充分利用中西医各自优势,更好地诊疗疾病。然而,课程设置上,中医课程日趋淡化。很多中医院校的西医课程往往占一半以上,且有越来越多的趋势,英语、计算机等其他课程又占去不少课时。中医研究生教育的本意是培养具备相当临床经验及科研水平的复合型高级中医人才。但是,目前的培养模式过于注重科研能力的培育,评价学生优劣的标准不再是中医理论、临床技能及科研水平的综合能力,只要能申请课题、发高质量文章(最好是SCI),学生就能顺利毕业、找到好工作,甭管你会不会看病。在这种氛围下,为了完成课题、毕业、就业,学生不得不将绝大部分时间花在实验室中,导师为了个人职称也往往忽视学生的中医理论及临床技能的培养,导致学生真正用于学习中医的时间少之又少。所以,中医院校的研究生,学习中医短则7年,长则11年,却往往不能独立应诊,可谓药不识几味,方没记几个,中医不曾精通,西医有些糊涂。正是由于中西医结合的观念、方法及标准完全是按照西医的一套,其结果只能是中医教育的西化、中医科研全盘西化。

1.3缺乏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的有机结合

中医的传授,需要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丰富临床经验的老师,在其悉心指导下,学生才能逐步掌握中医理论精髓,逐步学会应用这些临床经验。在院校教育方面,主要通过机械性记忆去消化前人在临床实践中总结的经验,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被割裂为相互独立的两个阶段,难以有机地结合并融为一体。而且,目前高等中医院校的教师,往往研究生出身,理论、科研有余,临床经验非常有限,还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忙于科研、职称晋升,教学热情不足。在临床实践方面,目前各级中医院临床诊疗的西医化现象非常普遍,病房基本都是西医的一套,门诊应用中医思维进行的诊疗行为也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这些都导致学生在早年的临床工作适应性较差。

1.4中医药人才就业难

中医院校学生就业困难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任何一门技术、学科的招生,最终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才,对于学生则是找到比较合适的工作。中医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往往不尽人意,因为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中医院校的毕业生只能在中医院、西医院的中医科以及中医诊所从事医疗工作,而上述机构的规模相较西医院来说要小很多,又因为近些年来的高校扩招,使得供远大于需。加之中医院校的学生存在“中不中,西不西,科研又一般”的普遍问题,很多西医院(包括相当一部分中医院)宁肯要西医的本科生,也不要中医的研究生。这种尴尬局面又反过来影响了学生从事中医药事业的信心和信念,使得不少学生被迫研究生改上其他专业,甚至转行。

二、应对策略

当前高等中医院校出现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决问题的前提是了解问题的在哪里,正如医生治病需要了解患者所患疾病及其特点一样。

2.1摒弃“中医是伪科学”的观念,加强中医药文化教育

绵延几千年的中医,为中国人民的健康、民族的繁衍不息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中国近代一百余年的屈辱历史,中国人对自我民族的认同越来越低,对中国传统文化日趋抵制,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医当然也不例外。从1879年的经学大师俞樾第一次明确提出废止中医,到北洋政府第一次以“政府”的名义提出废止中医,直至今日的某些人,一次次的“废止中医”之风席卷中国大地,中医药非但没有烟消云散地退出历史舞台,反而迸发出勃勃生机。为什么?源于几千年的中医早已根植于中国人心中,源于中医实实在在的临床疗效!面对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面对“中医是否科学”的不断质疑,面对一次次“废止中医”浪潮,中医应该怎样应对呢?笔者以为,当前中医的当务之急不是用现代科学知识来证实自己是否“科学”,不是用还原论的方法来寻找中医的物质基础,而是要集中精力、认真地去研究如何提高老百姓最为关心的临床疗效。对于人类健康而言,“科学”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临床疗效才是检验医学的标准。“科学”的医疗手段可以用,“非科学”的医疗手段只要能治病为何不拿来用?中医几千年的临床经验早已证实的理、法、方、药,经历了无数病人的临床实践,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在积极继承前人经验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唯有此,作为“原创医学”的中医才能保持其永久的生命力,蓬勃发展。笔者以为,在中医药知识体系传授之前应加强中医药文化的入学教育,让学生在系统学习中医之前,首先补补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如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哲学、中医药典故、中西医文化比较等课程,既能使学生从源头认识中医、接受中医,又能使其在比较中、西医不同中培养他们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和兴趣。

2.2优化中医课程,突出中医特色,兼顾西医知识

现在中医院校的课程设置是盲目效仿西医院校的。相对于古人,当代人学习中医要困难许多。从小学至中学,学生一直接受着数、理、化知识,人们早已习惯唯物的、科学的事物。进入中医院校后,突兀地接受阴阳五行、五脏六腑、经络循行等知识,一时之间不觉一头雾水,晕头转向。不仅如此,中医院校的学生还要学习诸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内科学》等西医课程,而且其比例逐渐增多。中医是高度抽象的、模糊的,西医是高度直观的、细化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在中医初学者的头脑里不断斗争,使得初学者往往不知所措,大有“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之势。早在1962年,北京中医学院秦伯未、于道济,陈慎吾、任应秋、李重生5位老中医就当时中医教育及毕业生所存在的问题,向卫生部递交了《对修订中医学院教学计划的几点意见》,这就是现代中医教育史上的“五老上书”。五老认为:“中医学院培养目标是高级中医师”,“中医学院加西医课,其目的在于:使现代中医师具备一些自然科学和西医学的基本知识,为将来医学科学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这是必要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必须在保证学好中医的前提下加西医课。”50年前,中医院校还有相当一批诸如秦伯未、于道济、陈慎吾等老中医,中医老师一般都是临床医生,有相当丰富的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基本也没什么科研压力,加之当时的社会风气比较朴实,老师往往以授课传道为主。所以,当时的学生相比于现在的学生,其中医功底要扎实很多,即便这样,5位老中医还是,其目的就是“必须在保证学好中医的前提下加西医课”。因此,当前高等中医院校更应加强学生的中医学习力度,在课程设置上要遵循中医自身的规律和理论体系,不能面面俱到,需突出中医特色,增加传统中医课程,特别是加大中医四大经典等课程及名中医经验的传授。

2.3维持适度规模,加大师承教育力度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招生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制约中医院校发展的两个重要瓶颈。一方面,高校扩招虽然从某种程度促进了学校发展,为社会培养相关技术人才;另一方面,由于社会需求的限制,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加,相当一部分学生毕业就等于失业。在当今医疗环境中,中医早已从绝对主导地位逐渐演变为从属地位,地位的转变必然使得其需求有所改变。所以,为了适应社会发展,中医院校应正视现实,不能片面追求学校发展而盲目扩招,需维持适度规模。中医的优势在门诊,具有“简、便、廉”的优点。西医的诊疗离不开现代化的化验与检查,而中医则只需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苔、脉象等,通过望、闻、问、切的手段,即可进行相应治疗。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我健康意识不断提升,对中医的需求更是逐年增长,而这个需求是对中药汤剂、针灸、推拿等传统中医诊疗手段的需求。而传统中医诊疗的传承更多来源于中医的师带徒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并重视师带徒模式。可喜的是,目前国家已意识到传统师带徒模式的重要性,不少中医院校已经开始将师带徒引进日常教学。今后,我们还需进一步加大师带徒教育的力度,摸索新时期下师带徒的新模式,努力为社会培养既具备现代医学知识的医学人才,更具有传统中医诊疗能力的高级中医师。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