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伤不归路范文

创伤不归路精选(九篇)

创伤不归路

第1篇:创伤不归路范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逞启居,獗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逞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全诗前三章为第一层,表现思归之情;四、五两章为第二层,主要写将帅车马服饰之盛和戍卒的辛苦;第三层即最后一章,写归途的情景。

对于整首诗的理解,教学参考上是这样说的:《采薇》的抒情主人公是一名士卒,他强烈地思念家乡,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能尽快回家,内心充满忧伤。前三章的许多诗句都表现了这种感情,最后一章又加以深化。由于意识到是玁狁入侵才使得自己“靡室靡家”“不逞启居”,因此,他对这场战争满怀怨恨,在对玁狁的战斗中充满同仇敌忾之情,对于自己的阵营也怀有一种自豪感。这种感情在第四、五章里有所表现。

对于四、五两章的理解除了教参外,我还查阅了一些资料,比较多的看法是说戍卒在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膘肥体壮的战马、高大华丽的战车、威风凛凛的将军、装备精良的弓箭,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也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

不能说以上的解读不准确,只是我也有一点自己的不同看法。“彼尔维何?维常之华”一句用了比兴的手法引出“彼路斯何?君子之车”,这里用娇丽的棠棣来比喻将军的战车,写出将军战车特别华丽高大的特点;再看对战马的描写——“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多么的高大雄壮且训练有素;还有“象弭鱼服”这样精良的弓箭装备恐怕也只有将帅才有资格配备的。

由此,我认为这两节中描写的车、马、将帅、装备等并不是表现戍卒的满腔自豪和同仇敌忾的决心,而是含有一种嘲讽的意,味,因为这一切正好与士卒的生活境遇形成鲜明地对比:让我们来看看戍卒们的生活:诗歌前三章重章反复说“采薇采薇”,而且是在薇菜“柔止”“作止”“刚止”各个阶段,这说明戍卒不是偶尔要采野菜充饥,而是一年四季经常会食不果腹。需要在打仗之余去采野菜过活。这边戍卒连一顿像样的饭菜都没有,可是将军的战马却喂得肥壮,将军的战车却装饰的华丽,将军的装备却配备的精良!这不正是高低有别、苦乐不均的体现吗?在这种情况下戍卒哪还有什么自豪与激昂,有的只是满腔的思归之情,满心的怨恨之感,而这怨恨又归结在这场战争上,即使这是一场抵御外族入侵的正义的战争,可战争毕竟是残酷的,而连最起码的生活需求都不能保障,戍卒又怎能振奋、怎能自豪呢?

另外,我认为这两节车、马的集中细致的描写还是诗歌反映战争激烈、残酷、频繁的最好意象。诗中虽没有血流成河、刀光剑影的描绘,但我们从战马、战车、人等形象上就能感觉到战争的惨烈、频繁。“岂敢定居?一月三捷”“岂不日戒?猿狁孔棘”两句也正是说明了这一点。而这样紧张的战事,归家又在何时啊,戍卒油然而生对战争的极端厌恶、对家乡的无比的思念之情。

我觉得这样解读四、五两章的内涵可以使诗意更加贯通一致,不会牵强附会、节外生枝,而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并且接受。

当然,诗歌最后一章直接表现戍卒的伤痛悲凉也就顺理成章了。

追昔抚今,痛定思痛,怎能不令“我心伤悲”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戍卒饱受了战争之苦,带着满身满心的创伤,面对着纷飞寒冷的冬雪,即使人在归途也没有半点喜悦。“行道迟迟”,似乎还包含了戍卒对父母妻孥的担忧,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相知——种种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晓,更无人抚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

由这一点不同的解读,我再一次体会了文学作品的多解性。是啊,作者富有个性,读者富有个性,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评判也就千差万别。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力求丰富、开拓自己的思维。

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而教师的工作就是把课本内容准确无误地传递给学生;学生的任务就是理解、接受和掌握这些前人留下来的知识,很少有对这些知识的怀疑。这种将知识由一种容器倒入另一种容器的教学方式是很少会有创新火花的产生。

第2篇:创伤不归路范文

[摘要] 通过查阅近几年来国内外的对于老年痴呆治疗的相关文献,将其中关于老年痴呆分子机制的文献进行分析与总结,以求通过这些归档与整理能够促进老年痴呆的治疗研究。研究当归的有效成分,针对这些有效成分分析老年痴呆的分子机制及药理作用,并据此提出适当的治疗老年痴呆的有效措施以及针对老年人痴呆的作用机制、作用谱和药效特点,提出创新药物的研发思路。研究发现,老年痴呆由于病因较为复杂,因而西医暂无针对性的治疗方法,中药当归由于其药理作用及有效成分,可以针对老年痴呆进行治疗,为老年痴呆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由于目前研究当归治疗老年痴呆的药理作用以及分子机制的研究主要见于单一成分上,而对于研究多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相对较少,本文就此基础上对其机制及药效进行分析,加强对分子间相关性的研究,为更好地治疗老年痴呆提供依据。

[关键词] 当归;老年痴呆;药理作用;分子机制

[中图分类号] R749.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11(b)-0114-02

Explor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effective components of angelica and its therapeutic characters of anti-senile dementia

YE Juan1 ZHANG Haiyan2

1.Department of Pharmacy, Guangfu Tumor Hospital of Jinhua City, Zhejiang Province, Jinhua 321000, China; 2.Qiqihar Medical Univers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Qiqihar 161006, 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about molecular mechanism of senile dementia is searched and summarized from the articles about the treatments of senile dementia in recent year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herapeutic researching of senile dementia. The effective components of angelica are researched and made for the foundation of researching about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on of senile dementia, which are made for the effective treatment of senile dementia, and the research idea of innovative drug for senile dementia are made based on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action spectrum and pharmac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senile dementia. The researching shows that there is no special western medicine for senile dementia because of the complex of disease, while angelica can be made for treatment and take new ideal for treatment because of the mechanism action and the effective components of angelica. The most of researching for angelica is for the single component and the researching for multiply molecular interactions is not common at present. The mechanism and medicine efficacy of angelica are analyzed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in this article, and the researching of molecular interaction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for taking the basis for better treatment of senile dementia.

[Key words] Angelica; Senile dementia; Mechanism action; Molecular mechanism

当归最早被《神农本草经》记载,该药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当归的干燥根。其性温,味甘平,功效主要为补血、活血、调经、润肠、止痛[1]。近几年对于当归的研究发现在治疗老年痴呆患者中其阿魏酸、藁本内酯等化学成分具有独特的疗效,并受到了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2]。本文主要分析当归的有效成分、单一成分以及成分间的相互作用,而根据其对老年人痴呆药效特点、作用谱以及作用机制,提出研发创新药物的思路。

1 有效成分

当归主要化学成分为糖类化合物、苯酞类、香豆素类、黄酮类以及挥发油类等。而其挥发油中主要包括藁本内酯、丁烯基苯酞等四十多种有效成分。蒿本内酯属于苯酞类,作用主要是降低氧化应激性损伤与抗细胞凋亡,同时蒿本内酯可进行再灌注缺血性损伤细胞,故能够缓解脑细胞的损伤;丁基苯酞作用主要为改善能量代谢、保护神经细胞、改善脑血流与脑微循环、抑制细胞内钙超载、抗氧自由基以及改善记忆障碍[3]。而其水溶成分主要包括阿魏酸、当归多糖等。阿魏酸钠为阿魏酸的一种衍生物,具有增加抗氧化酶活性、清除自由基以及降低膜脂质过氧化作用。黄酮类化合物可通过抗氧自由基的作用保护脑组织不受到损伤。以上化学成分以及药理作用是当归减轻老年痴呆的临床作用基础,故应对其相互作用进行评价与研究。

2 药理作用

研究人员通过大量实验发现了当归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2.1 保护损伤后脑细胞

当归具有保护损伤后脑细胞的作用,故可减少脑细胞凋亡,助于大脑损伤后的神经生长,修复相关蛋白细胞,促进生长相关蛋白的表达。减少脑细胞凋亡的机制与促进微管相关蛋白表达密切相关。通过TUNEL法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研究表明,当归对于脑损伤患者疗效显著。当归能够促进患者大脑损伤后神经的生长,其生长相关蛋白及修复相关蛋白细胞的表达可降低患者细胞的死亡。当归能够促进脑损伤后Bco-2基因的表达[4]。

2.2 抗炎作用

针对各类急慢性炎症患者,当归的水煎液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若在老年痴呆患者的老年斑周围发现小胶质增生,而当归水煎液可改变其免疫反应,小胶质活动的产物与沉积有神经毒性,能够使神经细胞发生蜕变,故发生老年痴呆症状,而当归的抗炎作用可使AD炎症情况明显的降低[5]。

2.3 抗衰老及氧化作用

当归能够提高哑急性衰老小鼠大脑皮层的超氧化物酶歧化物的活性,并可减少脂褐素含量,从而缓解老年痴呆。

2.4 减缓记忆消退

有学者通过研究被动性躲避试验以及研究水迷宫试验结果证实,当归的提取物可缓解小鼠的记忆缺失,其主要是通过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从而降低其记忆缺失速度[6]。

2.5 降低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

由于阿魏酸是当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有效抑制血小板的凝集,因而能够起到抗血栓的作用。同时它可抑制应激活化蛋白激酶(JNK)以及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2)。通过研究证实,对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阿魏酸可成为重要药物。有学者通过研究结果表明,当归煎剂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当归水浸膏提取物中的5-羟基呋喃甲醛就能对血小板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还有学者发现当归挥发油对老年痴呆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聚集也会产生影响。因此,当归挥发油具有延长凝血酶原时间、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不同产地的当归能够使部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凝血时间不同程度的延长[7]。

2.6 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作用

当归提取物可激活信号传导路径,增强抗氧化的能力,促进其中iNOS的表达,故能够减少氧自由基的损伤。研究发现,ELCAS能够降低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还有研究显示,当归对于降低丙二醛的含量也有显著作用。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的增加,证明当归能够清楚自由基。还有研究显示,当归注射液可清除患者体内的超氧自由基,降低其氧化反应,通过提高超氧化物的活性,减少患者SOD的损耗,进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8]。

3 分子作用机制

国内外经研究发现,对于脑细胞来说阿魏酸有很强的保护作用,所以对神经原变形过程进行加速可以通过激活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因为突触小体膜的氧化可以被阿魏酸所抑制,破坏已经形成的淀粉样肽并降低对自由基的损害,故对于治疗早老年性痴呆效果。因为当归可以促进雌激素的分泌,而雌激素能使患者发生选择性的神经元退化,所以神经元易感性的增加与雌激素的缺乏紧密相关,进而可以预防AD发生。其具有扩张血管、促进神经递质的合成[5]、改善神经营养、抑制ApoE、抑制焦虑感以及改善血供的作用。对于早老年痴呆的患者胆碱能学说认为因胆碱乙酰转移酶一般在脑基底受损严重的部位,所以引起了患者的乙酰胆碱功能的缺失,从而使记忆与认知有了障碍。而ChAT活性的降低是因当归中的丁基苯酞的抑制,其还可以维持神经递质乙酰胆碱水平,所以丁基苯酞可使早老年性痴呆的症状得以改善[9]。

4 讨论

早老年性痴呆症是一种退化性病变,又为阿尔茨海默病。而致使其病理表现发生的痴呆症候群主要是因脑细胞萎缩等;早老年性痴呆症在临床上起病较为隐匿,主要症状表现为患者的记忆力与智力不断下降,直至部分或完全消失,从而导致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与社交能力受到严重影响;早老年性痴呆症常伴有精神异常、行为异常等症状。目前,西医针对老年痴呆尚无明确的治疗药物。《内经》认为老年痴呆主要表现为“善忘”。中医学认为脑主神明、脑为元神之腑。现代研究表明,当归中的很多有效成分均具有延缓早老年痴呆的作用。如丁基苯酞作用主要为改善能量代谢、保护神经细胞、改善脑血流与脑微循环、抑制细胞内钙超载、抗氧自由基以及改善记忆障碍;黄酮类化合物可通过抗氧自由基的作用保护脑组织不受到损伤;阿魏酸钠为阿魏酸的一种衍生物,具有增加抗氧化酶活性、清除自由基以及降低膜脂质过氧化作用;蒿本内酯属于苯酞类,作用主要是降低氧化应激性损伤与抗细胞凋亡,同时蒿本内酯可进行再灌注缺血性损伤细胞,故能够缓解脑细胞的损伤[10]。因而我们应在此基础上对其机制及药效进行分析,加强对分子间相关性的研究,为更好地治疗老年痴呆提供依据。本文主要分析当归的有效成分、单一成分以及成分间的相互作用,而根据其对老年人痴呆药效特点、作用谱以及作用机制,提出研发创新药物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吴丽颖,朱玲玲.当归有效成分抗缺氧损伤作用的研究进展[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008,32(1):87.

[2] 倪竹南,吕圭源,楼招欢,等.当归挥发油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7):93.

[3] 常艳.薛毅珑.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及其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康复,2004,8(4):693.

[4] 丁新生.老年性痴呆的病理、发病机制及其诊断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4,8(19):3885.

[5] 任晓蕾,韩冬,李玉珍.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治疗进展[J].中国执业药师,2007,(7):3.

[6] 李育新.阿尔茨海默病病因研究进展[J].中国医疗前沿,2009,4(4):24.

[7] 王雪梅,李应东.当归有效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甘肃中医,2009,22(11):50.

[8] 马静,马玲.中药川芎中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9):9.

[9] 赵惠茹,冯素香.当归挥发油中丁烯基苯酞在兔体内的药物动力学[J].华西药学杂志,2009,24(2):162.

第3篇:创伤不归路范文

[关键词]洛丽塔;创伤理论;主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4-0179-02

俄裔美籍作家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是美国乃至世界文坛享誉盛名的作家,《洛丽塔》是其经典之作,该作品自问世以来就备受学界关注,众多学者以不同的理论视角来剖析、解读这部备受争议的作品,围绕伦理问题、语言风格、叙事技巧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小说描写的女主人公洛丽塔,其形象深入人心,其悲剧令人心痛。本文基于创伤理论,通过深入解析,揭示了女主人公从主体意识缺失到成熟女性的艰难成长历程的悲剧人生,以凸显作品的现实意义。

一、创伤理论

弗洛伊德将“创伤”(trauma)定义为:“一种经验如果在一个很短暂的时期内,使心灵受一种最高度的刺激,以致不能用正常的方法谋求适应,从而使心灵的有效能力的分配受到永久的扰乱,这种经验便可称为‘创伤。”通常情况下,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育尚未成熟,较于成年人则更易遭受创伤,受到伤害。“遭受创伤的儿童和青少年,大部分会出现情绪和行为上的症状,并延续到青春期和成年期”,在弗洛伊德看来,因创伤引起、未及时得到缓解并“坚持”许久的症状,就是“童年创伤性悲伤”。人在旅途,难免会遭遇各种创伤性事件如灾害、意外等的发生。面对这些创伤性事件,儿童、少年等未成年人群体,往往难以接受,甚至会产生强烈的恐惧和绝望感。因此,部分未成年人会罹患创伤后应激障碍,当然,如果适当应对,这也不失为一剂良方,既治愈了创伤,又锻炼了心智,进而促进了身心健康。

美国创伤理论家卡露丝认为:“创伤描绘了对对突发或灾难性事件难以承受的经历,而人们对这些事件的反应通常是滞后的,并出现难以控制的重复性的幻觉以及其他的困扰症状”。这种症状在未成年人群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而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洛丽塔就是颇具代表性的一例。长期严重的创伤会导致少年儿童内心产生恐惧、抑郁、愤怒甚至情绪紊乱。“童年创伤性悲伤”在少年儿童群体中的突出表现是情绪状态的大起大落和有意疏远社会或他人,呈现出情感离解的状态,只愿与自己有类似经历的人为伍,当然同龄健康者不在之列。由此可以看出,创伤的复原关键在于构建当事人的安全感,并恢复、提高其对外界的信任度,引导他们向外界敞开心扉,倾诉其创伤经历,进而构建新的人际关系,回归正常人生。

二、洛丽塔自我意识的丧失:多重创伤

洛丽塔,一个12岁的少女,作为社会边缘群体的一员,饱受多重心理创伤:身处单亲家庭、母女关系不和谐、遭遇亨伯特非人般的控制而失去人身自由、又蒙受奎尔蒂爱的欺骗。历经重重创伤之后,洛丽塔逐渐丧失了其主体意识和身份意识,终日生活在惶恐抑郁和愤怒之中,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活,曾数次陷入创伤的漩涡。

首先家庭的悲剧留给洛丽塔无尽的创伤。12岁本应是享受父母之爱的年纪,而洛丽塔却无缘拥有。早年丧父,弟弟夭折,亲人的相继离世带给洛丽塔无尽的心灵创伤。更不幸的是,母亲并没能给予她必要的心理疏导和关心,来缓解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的强度。与之相反,母亲对她却极度冷漠甚至是厌烦,她认为洛丽塔“是个十足的讨厌货”一无是处,浑身的坏毛病:暴烈、好斗、吹毛求疵、喜怒无常、固执难管。母亲只看到洛丽塔身上诸多的缺点却看不到她身上的闪光点。由于家庭的变故,母女关系的极度紧张。加之母亲突然的离世,致使原本就不完整的家庭亦不复存在,洛丽塔彻底成了孤儿,这无疑给她幼小的心灵又增添难以抚平的创伤。

母亲离世后,亨伯特则以继父和监护人的身份出现,但他并未给予洛丽塔真正的父爱。相反,亨伯特给予她的却是非人般的控制,使其丧失了原本的自由与天性,亨伯特施与的畸形的爱,让小姑娘无法接受、难以忍受。变态的同居生活完全摧毁了12岁少女原本应有的正常生活。为了进一步控制洛丽塔的人身,掩盖这种反常的父女关系,亨伯特禁止洛丽塔约会、与陌生人交流,干涉她参与社会活动;亨伯特不尊重她的人格,限制她的人身自由,肆意搜查她的房间,侵犯她的隐私,对她严加防范,防止她离家出走,这意味着一定程度上洛丽塔失去了人身自由。此外,亨伯特对她进行威逼利诱,来维系这种畸形的关系。在周游美国的两年中,洛丽塔饱受折磨,身心俱疲,经常处于无助、恐惧、愤怒与抑郁之中。这种变态的生活方式致使洛丽塔主体意识逐步丧失,无法回到少女本应有的生活状态。因此,这种创伤经历带给这个小姑娘的伤害是致命性的,对她人生的影响是毁灭性的。

而奎尔蒂的出现带给了洛丽塔人生新的希望,重新点燃了她生命的火焰。奎尔蒂是洛丽塔生命中真正为之痴狂、爱恋之人,然而,这个男人带给洛丽塔的却是更多的女性伤害、留给她更多的心理创伤。较之亨伯特,奎尔蒂带给洛丽塔心理创伤程度更深、危害更大,原因就在于:亨伯特毁掉的只是她的生活,而奎尔蒂却彻底毁了她少女的心。为了控制、利用洛丽塔,奎尔蒂展现了他的表演天赋,通过制定并参与实施洛丽塔摆脱亨伯特的计划,使洛丽塔产生错觉,误以为这个男人是真心爱他。然而,事实证明,这也不过是一个骗局,奎尔蒂真实的目的不过是想利用她去拍摄一些低级下流的电影,而当洛丽塔不能满足他的这些需求时,便一脚将其踢开,彻头彻尾地欺骗了洛丽塔对他的感情。迷恋奎尔蒂的过程,同时也是洛丽塔再次迷失自我的过程,又一度丧失自我的主体意识。可叹,命运对这个少女是如此之不公,再一次被男性捉弄。当她清醒过来的时候,发现一切晚矣,洛丽塔的内心再度遭受重创。

三、洛丽塔主体意识的重构:创伤后走向重生

(一)建立安全感,讲述创伤经历

抚平创伤,建立当事人新的安全感以及引导当事人敞开心扉讲述创伤经历是行之有效的路径。洛丽塔正是借助这两种方式彻底挣脱亨伯特控制,重获新生的。为了摆脱亨伯特的人身控制,洛丽塔刻意重构与外界的联系,通过吸引外界的关注,为自己赢得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一方面,她会通过参与网球运动,参与校际的戏剧表演来缓解亨伯特施加给她的痛苦、恐惧与不安。另一方面,洛丽塔开始向亨伯特的权威发起挑战,作为独立个体的她,主体意识被逐步唤醒,她通过借助奎尔蒂来打乱亨伯特的计划,这些都在无形中增加了洛丽塔的安全感。最终,在奎尔蒂的帮助下,洛丽塔成功挣脱了亨伯特的人身控制,摆脱了这种扭曲的生活方式。另外,通过向好友蒙娜讲述创伤经历也有益于帮助洛丽塔重构主体意识,逐渐恢复了与外界的交流与联系,慢慢抚平了创伤经历带给她的创伤,慢慢走出亨伯特带给她的创伤阴影。

(二)重建人际关系,回归正常生活

摆脱了亨伯特的控制不久,洛丽塔却又深陷奎尔蒂的骗局,真爱的付出换来的却是欺骗,这再次将洛丽塔推人心理创伤的万丈深渊,而且彻底毁了她的心。经历这次创伤之后,洛丽塔自我的主体意识和作为女性的自尊心再一次被唤醒。她勇敢地直面现实,不再任由奎尔蒂摆布,开始踏上了追求新生活的征程。在随后的岁月了,她相继在一些地方小镇从事餐厅工作,有缘结识了丈夫迪克。接下来他们的婚姻生活虽然波澜不惊,但却很幸福。即便亨伯特又做出了承诺,要给她幸福,洛丽塔也断然回绝。因为,她深知只有跟迪克在一起,她才能回归正常的生活。虽然生活比较清贫,但她却能免受身体上的虐待和精神上的折磨。在创伤理论中,重建人际关系抚平创伤及其重要的一环,事实上,洛丽塔正是通过重建人际关系,融入了社会,组建了家庭,回归到了正常的生活,回归到了生活的原初。

第4篇:创伤不归路范文

关键词: 杜鹃意象 宋词 悲情

在自然界的鸟类中,杜鹃常作为悲伤的意象出现在古典诗词中。鹃声凄凄,晨鸣暮吟,自然特性加上哀伤的神话传说,杜鹃逐渐成为一个感化人心的艺术形象。《全宋词》中杜鹃意象出现了266次,百余位词人写到杜鹃,苏轼、秦观、辛弃疾、贺铸、周邦彦、刘辰翁等著名词人更是不止一次用到杜鹃意象,既表达了宋代词人丰富的内心世界,也扩大了杜鹃意象的文化内蕴。目前,研究宋词中杜鹃意象的论文数量很少,而且多为研究单一作品或撷取名句赏析,所以本文试图简要分析宋词中的杜鹃意象,以展示宋词中杜鹃意象的文化价值。关于宋代以前的杜鹃意象,已有专文详细论述,分析唐前的杜鹃意象溯源,研究唐代的杜鹃意象拓展,这些本文就不再涉及。

一、宋词中杜鹃意象的创作情况

杜鹃,“出蜀中今南方亦有之。状如雀鹞,而色惨黑,赤口,有小冠,春暮即鸣,夜啼达旦,鸣必向北,至夏尤甚。昼夜不止,其声哀切”[1],又名子规、杜宇、谢豹、布谷、望帝、蜀鸟等。对《全宋词》进行检索,“杜鹃”出现了109次,“子规”出现了67次,“杜宇”出现了82次,“布谷”出现了6次,“望帝”出现了1次,“蜀鸟”出现了1次,没有出现“谢豹”,说明宋人对杜鹃别名及其意义的创作是很明确的,最常用的还是“杜鹃”、“子规”及“杜宇”,尤其是“杜宇”的使用,相比唐诗,概率有了明显提高。杜鹃意象在宋词中一共出现了266次,北宋时出现了29次,且都是以意象形式出现的;其他都出现在南宋,虽然绝大多数仍是作为抒情的蓄势意象而存在,但也出现了以杜鹃为题的专门词作,其中1首以杜鹃为题,2首以杜鹃花为题,8首以闻杜鹃为题,1首以问杜鹃为题,1首以杜鹃赋为题,这些也间接表明宋词中杜鹃意象的文化底蕴有所发展。

靖康之难后,杜鹃意象出现了237次,词人写作的思路,或是由听闻鹃啼而引发的离情别绪、思归之心,或是由杜鹃的悲凉传说而想起的亡国之痛,比较多的写作这一意象的词人有:辛弃疾、陈允平、程垓、刘辰翁、吴潜、赵长卿,在这些人的词作中杜鹃意象分别出现了15次、12次、10次、10次、10次、8次,此外苏轼、秦观等在词作中也多次提到杜鹃意象。

杜鹃意象在南宋时期如此频繁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靖康之难后,人们的精神状态更多的表现为消极和颓废,而杜鹃正好是寂寞、悲凄、愁闷等消极状态的代言。其次,杜宇的传说,体现了人生的变化。靖康之难无疑是一场巨大的变化,对人们的人生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再者,战争之下,人们总是特别的思念家园,想要回归故土。《本草纲目》说杜鹃鸟“其鸣若云不如归去,故尤动离人之思”[2]。杜鹃悲鸣“不如归去",由此衍生出乡思离愁的内涵,不论是仕宦游旅,还是亲朋离别,抑或是思念故国等,都是让人伤悲不已的。

在唐代诗歌中已出现闻鹃啼而思归的意象,只是较少,因为唐诗中主要体现冤禽形象和杜鹃啼血意蕴,对于“不如归去”的这一象征意涵,到了宋代才普及开来[3]。“如果说,晋至唐多以胡乐唤起乡情,那么,晚唐北宋后便多以飞禽尤其是杜鹃引出乡思,且后更有着广泛性”[4]。

二、宋词中杜鹃意象的情感意蕴及意象组合

词的主要功能是抒情,但通常是情不直抒、意不径吐,因而词人常借用自然界中的实体来传递或喜或忧、或悲或怒的思想情感。清人张潮在《幽梦影》里写道:“物之能感化者,在天莫若月,在乐莫若琴,在动物莫若鹃,在植物莫若柳。”

(一)情感蕴涵

1.烘托伤春惜春之情

杜鹃是一种候鸟,每到暮春便鸣啼不已。暮春时节,花落飘零、烟雨迷蒙,当文人看到流水中凋零的花瓣,看到风中飞扬的残絮,伤春惜春之情油然而生。比如:

“风雨初经社。子规声里春光谢。”——陆游《安公子》[5]

“杜鹃过尽芳菲歇。只道无春,满意春犹惬。”——程垓《醉落魄》(赋石榴花)[6]

“莫开帘,怕见飞花,怕见啼鹃。”——张炎《高阳台》[7]

烟雨苍茫,飞絮飘荡,杜鹃鸣啼,人们触景生情,闻声生悲,杜鹃自然成为伤春悲情词中一种特殊的情感符号。

2.表达思乡离愁之感

杜鹃的叫声凄楚动人,很能煽动人的愁绪。杜鹃的叫声原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但在多愁善感的文人听来,却格外动情。人们将其叫声附会为“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因此杜鹃也叫“催归”或“思归”。这种“不如归去”的叫声,尤其能唤起旅人的思乡之情,使游子平添许多愁绪悲情,比如:

“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柳永《安公子》[8]

“百花深处杜鹃啼……声声只道不如归。”——晏几道《鹧鸪天》[9]

“好个江南风景,杜鹃犹自催归。”——李处全《朝中措》[10]

天性敏感的文人离家在外,本就伤感,一经杜鹃“不如归去”鸣啼的点拨,内心思乡的情愫按捺不住,发乎悲情而形成煽情的词作,展现内心深处那种对归期的渴盼,以及现实条件下欲归无路或者归期遥不可及,而心中无限忧虑。宋词中杜鹃意象体现这种情感蕴涵的最多。

3.抒写亡国之痛

《辞源》中“杜宇”的词条中讲到:太平御览汉扬雄蜀王本纪:“杜宇……乃自立为蜀王,号曰望帝”,又十三州志:“当七国称王,独杜宇称帝于蜀,……望帝使鳖冷凿巫山治水有功,望帝自以德薄,乃委国禅鳖冷,号曰开明,遂自亡去,化为子规”[11]。此词条显示子规是失国后杜宇之魂所化,因此人们常借杜鹃意象表现亡国之悲。南宋,这种情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比如朱敦儒在《临江仙》中写道:“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12],词人痛心国土沦陷,南北亲人分离14年而不能团圆,以小家的分离反衬大家的破碎,反映出整个时代的大悲剧,将亡国的悲痛刻画得入木三分。此外还有:

“莫问杜鹃啼蜀。只有江南水竹。北客凄凉无伴独。”——韩淲《谒金门》(和昌甫)[13]

“但箭雁沉边,梁燕无主。杜鹃声里长门暮。”——刘辰翁《兰陵王》[14]

“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文天祥《酹江月》[15]

无论是伤春思乡,还是怀念故园,杜鹃意象承载的感情是悲凄的,体现的意蕴是悲情的。中国古典式的悲情主要以“悲剧性”和“伤感性”两种形式存在,而杜鹃在这两类中都频频出现,同时还蕴含了凄婉、悲怆等悲情意识,营造出一种怅然凄切的氛围[16]。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如此“悲剧性”主要指英雄老去、壮志难酬的悲哀、忧叹,感慨亡国悲痛的都属于这一范畴,其情可悯,其心可叹。“伤感性”侧重反映伤春离愁或物是人非之感,烘托伤春之情、抒发乡愁思念的大致属于这一范畴,其情可感,缠绵悱恻。

(二)意象组合

词中经常用意象为抒情创造一种氛围,有时是单一意象,有时是两个或多个意象组合,扩大了艺术表现空间,增强抒情的力度。克莱夫·贝尔认为,意象的组合,不仅是为了意象的作用得到确认,而且是实现比各部分相加之和的价值大得多的整体价值的最终手段[17]。在宋词中,与杜鹃意象组合最多的是月,形成“月夜鹃啼”的模式,如“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文天祥《酹江月》)[18],月亮残缺,杜鹃啼血,眼见耳闻的都是苍凉,将失家丧国之痛渲染到极致;再如“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陈亮《水龙吟》(春恨))[19],疏烟淡月下几声子规啼叫,在外的游子更显凄清,悲情顿生。

笔者粗略统计,宋词中这种“月夜鹃啼”的模式一共出现了28次,月亮本身就凝聚了沉重的乡愁,与杜鹃凄美的叫声相配合,更激发词人孤独、惆怅及思乡之情;而且,杜鹃主要是依赖声音的传递,与明月组合后,融合视觉与听觉,动静交融,丰富了审美艺术空间,更易产生共鸣。此外,宋词中,杜鹃还与蝶燕(大约10次)、杜鹃花(大约3次)、杨花飞絮等意象组合,并且组合多个意象,如“啼尽一川花,愁落千山月”(向子諲《生查子》)[20]、“念蝴蝶梦回,子规声里,半窗斜月,一枕馀香”(蔡伸《风流子》)[21]等,将杜鹃、月、蝶或花等意象组合,给人的听觉、视觉形成冲击,字里行间只是意象的组合,没有任何含带感彩的字眼,但读来却是深沉的悲情,或是怅然若失的悲痛,或是迷惘彷徨的惆怅,或是思归不得的愁情满怀,诸多悲情蕴涵在意象中,并渗透到读者内心深处。

三、辛词中的杜鹃意象研究

杜鹃是悲情的代音,每当词人郁结之情不得不发的时候,杜鹃意象便飞出笔端,替之悲鸣哀泣。南宋词人辛弃疾壮怀激烈然命运坎坷,空有满腔抱负而报国无门,悲剧的稼轩遇上悲情的杜鹃,催生佳作。纵观宋代词人,辛弃疾笔下的杜鹃意象出现次数最多,杜鹃7次,子规2次,杜宇2次,还有一首词以杜鹃花为题。

辛弃疾笔下的杜鹃意象承载的悲痛之情,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达。四十三岁前,辛弃疾的生活充满传奇色彩,虽然仕途坎坷,但是一直渴望收复山河,报效南宋朝廷的“沦肌之恩”,这一阶段的词作只有两首用到杜鹃意象,且偏重思归,如“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辛弃疾《满江红》)[22]。“归正人”的身份使得词人的报国之路很坎坷,求归不得而惆怅无奈,但此时词人对朝廷仍抱有希望,且正值壮年,精力充沛,所以很少用到杜鹃意象,也没有赋予浓郁的悲愁色彩。

淳熙九年(1182),四十三岁的辛弃疾看透官场复杂,罢官归隐,开始赋闲生活,寄情田园,淡泊闲适。生活看似平淡,然词人的忧国之心、不平之气益甚,诉诸杜鹃意象的悲彩也不断加强。在《婆罗门引》里,开篇即确立凄婉的感情基调,“落花时节,杜鹃声里送君归”[23],送别密友,本就哀切,在“杜鹃声里”显得更为凄迷,而且青春不再,壮志未酬,借用鹃啼一吐心中悲凉和失望的情绪;在《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中,借送别族弟来感慨时事,用典讽刺南宋王朝的妥协,抒发自己无路报国的悲愤,“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24],经历宦海沉浮,反思人生,借由杜鹃意象传达的悲剧色彩里既有感慨自身的“悲剧性”,也隐含了对南宋奸臣误国的痛恨,此时词人心中已生绝望之意。

杜鹃意象的悲情性某种程度上契合了辛弃疾的悲剧命运,于是他在词中常采用这一意象来抒感,与宋词中杜鹃意象承载的主题情感意蕴相吻合。同时,词人有意识地组合或选择杜鹃意象的侧重点,不同时期承载不同的内容,从而体现他从希望到失望,最后绝望的心路历程,很有感染力。

四、结语

在宋词乃至中国古典诗词中,杜鹃都是悲凉意义的象征,集哀愁怨恨相思于一身,充满悲情;然“杜鹃出蜀中……田家侯之,以兴农事”[25],杜鹃常被看作催耕鸟,又名“布谷”,“一犁梅雨,前村布谷正催耕”(葛长庚《水调歌头》)[26],宋词中采用布谷作为杜鹃意象的,基本都是体现这层意思,然而在宋词中此类词作很少。

在英语诗歌中常被作为悲伤的意象是夜莺,而且还有很多诗篇以它为标题,比如约翰·济慈的《夜莺颂》。作为悲伤的意象,杜鹃和夜莺都来源于忧伤的传说,在历史的进程中,意象得到不断丰富,但是夜莺既表达哀伤,又是欢乐的载体,而且形成浪漫主义诗歌的一大特色。相比之下,宋词中的杜鹃意象并没有与某种固定的文学流派产生关联,虽然出现了一些以杜鹃为题的词作,如陆游的《鹊桥仙》(夜闻杜鹃)、陈人杰的《沁园春》(问杜鹃)等,但这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绝大多数情况下,杜鹃还只是构成词人整体意境的一个因素,以其悲凉、哀伤的象征义来衬托悲情的意境,这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杜鹃意象植根于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状态,已经作为悲愁的种子撒播在宋词中,催生了许多感动人心的词作,抒发伤春、别愁、亡国之叹。

参考文献:

[1]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第四十九卷).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1756.

[2]同上.

[3]万贺宾.古典文学中的杜鹃鸟意象研究.

[4]王立.中国古代文学十人主题.文史哲出版社,1983:237.转引自万贺宾.古典文学中的杜鹃鸟意象研究.

[5]唐圭璋编纂.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1,新1版(卷三):2057.以下宋词作品引文均出此,只标页码,不再详注.

[6]全宋词(卷三):2573.

[7]全宋词(卷五):4382.

[8]全宋词(卷一):63.

[9]全宋词(卷一):292.

[10]全宋词(卷三):2240.

[11]辞源(修订本,建国六十周年纪念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654.

[12]全宋词(卷二):1089.

[13]全宋词(卷四):2891.

[14]全宋词(卷五):4069.

[15]全宋词(卷五):4181.

[16]蒲生华.杜鹃:中国古典悲情词中的一个显性情感符号.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1(1).

[17]吴晟.中国意象诗探索.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142.转引自王功娟.论唐诗中杜鹃意象及其情感蕴涵.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VOL29(4).

[18]全宋词(卷五):4182.

[19]全宋词(卷三):2718.

[20]全宋词(卷二):1264.

[21]全宋词(卷二):1336.

[22]全宋词(卷三):2518.

[23]全宋词(卷三):2474.

[24]全宋词(卷三):2470.

第5篇:创伤不归路范文

【关键词】 后路椎间盘镜手术; 青壮年; 腰椎间盘突出; 椎管狭窄; 相关因素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是骨外科中极为常见及多发的疾病,是导致患者出现腰腿痛的主要原因[1]。该病可由多种原因诱发,如椎间盘破裂、蜕变或者后凸。采取保守治疗可治愈绝大多数患者,但仍有10%~20%的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才能治愈[2-3]。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习惯、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青壮年患腰椎间盘突出症,严重的影响了其正常的工作、生活。而传统的手术治疗因手术创伤大、疼痛剧烈、康复期长,患者接受度低而限制了其临床应用推广[3-4]。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快速发展,后路椎间盘镜手术作为微创技术发展的成果,采用该术式治疗LDH,创伤较小,提高了患者的疗效及恢复速度,使患者的活动功能得到极大的恢复,受到患者的欢迎,临床应用价值高[5]。本科采用此术式治疗青壮年LDH合并椎管狭窄患者,临床疗效较好,但各病例间的治疗效果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探讨影响此术式治疗LDH疗效的相关因素显得尤为必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进行手术的青壮年患者资料,分析影响LDH后路椎间盘手术的影响因素,期望为提高LDH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提供指导性建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6例LDH青壮年患者均来自2011年7月-2013年8月本院骨外科,均进行后路椎间盘镜手术,其中男35例,女21例。年龄18~65岁,平均(36.42±4.3)岁,病程3 d~20年,平均(6.5±1.4)年。中央型25例,后外侧型31例。腰椎间盘突出间隙:L4~5 30例,L5~S1 14例,L4~5并L5~S1 12例。临床表现:40例患者具有剧烈的下肢放射性疼痛及腰痛,传统的保守治疗不能缓解疼痛;16例患者症状表现为剧烈的下肢神经痛,尚无无腰痛,或行走困难。56例患者患肢经直腿抬高试验测试为阳性,已表现出不同程度下肢及肌力肢感觉减退。患者资料纳入标准:(1)符合LIDP诊断标准;(2)年龄18~65岁;(3)首次接受手术治疗。排除标准:(1)有骨肿瘤、骨质疏松症或严重骨结核患者;(2)精神异常,女性处于经期患者;(3)合并其他不宜手术疾病,如血液病、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等;(4)伴有马尾综合征患者。

1.2 治疗方法 采用美敦力椎间盘镜系统,所有患者均行椎管内或局部浸润麻醉,麻醉感觉满意后取俯卧位,腹部悬空,C臂透视定位病变节段,以体表定位线为中心,病变腰椎节段旁0.5 cm处,纵行切开2 cm,分离组织达椎板,导针定位,序贯扩张,钻开窗,置入工作套筒,周围软组织先清理干净,插入椎间盘镜,将黄韧带咬除,使神经、根硬膜和突出的椎间盘显露出来,切开纤维环,摘除髓核组织,显微镜下探查彻底摘除后,椎间隙加压止血、冲洗,彻底止血后,骨窗外放置生物蛋白胶,将工作通道拔除,引流条放置伤口处,切口缝合1~2针,无菌纱布覆盖。术前采用阿莫西林预防感染1次,术后常规应用3~5 d。术后第1天卧床休息,第2天可练习直腿抬高试验,2~3 d即后可佩戴腰围后下床活动,7~10 d后可行腰背部肌肉功能锻炼。

1.3 疗效评价 JOA评分术后改善率:无症状者记15分,客观体征(0~6分),主观症状(0~9分)[6-7]。术后改善率=(术后评分-术前评分)/(15-术前评分)×100%。JOA评分术后改善率≥75%为优,50%~74%为良,25%~49%为可,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首先对各纳入因素采用单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存在差异的变量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没有出现严重的并发症。随访4~24个月,术前患者腰痛VAS评分为(7.60±1.84)分,术后评分为(0.86±0.51)分;腿痛术前VAS评分为(8.49±0.82)分,术后评分为(0.63±0.84)分,改善率92.58%。全部患者术前JOA评分平均4.53分,最后一次随访时为14.1分。优43例,良11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6.4%。术后所有患者腰腿疼痛明显减轻,可以正常工作生活。

2.2 单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 对影响疗效的可能相关因素如性别、年龄、病程、诱因、既往病史、突出节段、突出类型等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中病程、突出节段为危险因素,而诱因和突出类型为保护因素。即病程越长、突出节段为L4~5并L5~S1和椎管矢状径狭窄者疗效较差,而有诱因和突出类型为外侧型者疗效较好。见表1。

2.3 多因素分析结果 对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病程、诱因、突出节段及突出类型做进一步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诱因最终进入模型,拟合的Logistic回归方程为:疗效=-0.635×病程+0.847×诱因,见表2。即发病时间越短、有明确诱因的患者治疗效果较好。

3 讨论

3.1 青壮年后路腰椎间盘镜手术治疗 青壮年患者如发生LDH合并椎管狭窄,可先考虑进行保守治疗,并进行随访观察,在确定保守治疗无效后应尽快进行手术治疗。本次研究手术疗效高,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且术后恢复好,未出现严重的术后并发症。此外在手术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如下的事项:(1)术前应定位准确;(2)手术切除椎间盘要尽可能少,尽可能保留保留椎间盘功能,以保证椎间盘术后的再生恢复,为防止复发必须将破裂和髓核的纤维环切除;(3)尽量保留黄韧带及椎板,维持脊柱的稳定性,对防止脊柱过度前曲具有重要作用,避免术后神经根、硬膜外周围血肿以及瘢痕形成牵拉、压迫神经根以及硬脊膜;(4)椎管内止血:术中少量出血即可将MED手术视野充满,影响手术操作,因而术中止血尤为重要;(5)术后应确保残留细小的髓核被冲出并吸除干净;(6)术后在椎管内注入生物蛋白胶,可起到预防神经根粘连和止血的作用;(7)黄韧带可以避免对神经根、硬脊膜和血管的损伤,使神经根松解良好,因此在切开黄韧带之前进行侧隐窝减压。神经根以移动0.3~0.5 cm为宜,如髓核游离于椎管内,可通过调节工作通道上下寻找,以防遗漏[8-9]。

3.2 影响后路腰椎间盘镜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 通过对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进行了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短、知晓发病诱因的患者相对于其他患者临床手术疗效较好,此外性别、年龄、职业等对疗效影响不显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病程越短,突出物发生钙化、纤维化的可能性越小,髓核未发生严重的纤维化、脱水,依然保持相对较好的弹性,与周围组织及神经根未发生严重的粘连,可复性较好,因此疗效较好。依据相关文献[10-12]报道,病程长的患者神经根粘连水肿明显,被卡在黄韧带与突出物之间,几乎没有活动空间,由于局部组织如肌肉、神经、血管等,长期受到压迫,引起缺血性反应,出现非特异的病理性变化。此类变化恢复较难,症状较难缓解,传统保守治疗更是难以起效。此次研究也证实了上述内容,病程较长者,后纵韧带发生炎症反应,病久使之增生、退变,而增生肥厚的韧带,会增加神经根的压迫,此类型的患者仍给予保守治疗,疗效欠佳,应及早进行手术治疗。

扭伤、外伤、受凉、弯腰搬重物等均可诱发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中还包含部分诱因不明显的患者[13]。纳入本次研究的临床患者中,无明显诱因者26例,有明显诱因者32例。本研究结果显示,存在诱因患者的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无诱因的患者。可能是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程度在有无显诱因患者中表现较重,腰椎间盘血运差、结构松弛、水分流失、弹性减低,从而引起LDH症状。

综上所述,后路腰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高的康复治愈率,且具有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是治疗该病的首选术式。对于经影像学和临床明确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有椎管狭窄、无明显发病诱因或病程较长的患者,经传统的保受治疗不能缓解病情者,应尽早接受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陈俊柱,胡广健,张敏,等.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6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6):71-72.

[2]程继伟.退变性下腰痛微创手术治疗随访评价系统的建立及相关临床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13.

[3]丁中华,孟庆涛,邵长敏.后路椎间盘镜手术在青壮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9):64-65.

[4]赵世桥,刘清华,李淑娟.小切口手术与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J].中医正骨,2008,20(6):20-22.

[5]傅宏,刘敏波,孙正友,等.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附145例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03,5(1):14-15.

[6]韩国忠,曹家绪,张怀华,等.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国水电医学,2004,17(2):68-71.

[7]刘庆国,宋志斌,高建伟,等.腰椎间盘镜手术和显微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系统评价[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2,12(4):399-406.

[8]莫海龙,周兵,黎庆初,等.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青壮年腰椎间盘突出症[J].微创医学,2012,7(1):39-40.

[9]邹戟,赵红卫.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青壮年腰椎间盘突出症[J].亚太传统医药,2012,(12):169-170.

[10]刘西花,高杰,岳寿伟.快速牵引联合骶裂孔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影响因素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48(9):113-116.

[11]浦小兵,杨双石,曹海泉,等.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青壮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分析[J].西南军医,2014,16(4):361-364.

[12] Ozturk B, Gunduz O H, Ozoran K, et al. Effect of continuous lumbar traction on the size of herniated disc material in lumbar disc herniation[J]. Rheumatology International,2006,26(7):622-626.

第6篇:创伤不归路范文

离别伤感之情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诗人触景生情,伤离感怀,抒写对友人贬谪他乡的担忧和牵挂。杨花落尽,漂泊无定,友人离恨天涯,颇有隐喻身世飘零之感。子规啼鸣,泣血含冤,更是诗人为友人鸣抱不平的体现,也渲染了离别之恨,相思之苦。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词人用杜鹃来表达百花凋零、春已归去的伤感之情。

肠结乡愁之心

杜鹃的叫声恰如“归去”音,仿佛在叫唤“不如归去”,所以最容易触碰羁旅他乡的游子心弦。崔涂《春夕》:“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夜深人静,月光如水,子规在月下哀哀啼唤:“子归,子归!”由思乡而入梦,梦醒而更思乡,子规啼唤,愁上加愁,令人触目伤怀。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词人所居住的是寂寞的孤馆,所感受的是料峭春寒,所听到的是杜鹃啼血,所见到的是日暮斜阳,此情此境,怎能不引起思乡念友的情感?

忧心报国之志

杜鹃鸣叫时昼夜不停,一直到啼血为止。这种飞蛾扑火般的壮烈情怀很容易引发忧心报国志士的共鸣。如文天祥《金陵驿二首》其一:“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此诗是文天祥被俘后,次年押赴元都燕京途经金陵时所作。诗人决心以一死报效国家,化用《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哀江南”的语意和望帝死后化为杜鹃的神话表示:现在“我”虽被迫离开故乡,绝无生还之望,但一片忠魂,终归南土。“我”死之后要化成啼血的杜鹃鸟,飞回江南。表现了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坚定不渝的民族气节,感动了众多后人。陆游《三月三十夜闻杜宇》:“子规独抱区区意,血泪交零晓未休。”子规声声,引发了诗人身世之伤和家国之痛。

哀情哽咽之思妇

杜鹃声声,在闺中人听来,也象征着内心的抑郁、寒凄和伤感。洪迈《踏莎行》:“杜鹃啼月一声声,等闲又是三春尽。”前句表面上只写环境,创造冷清的气氛,因为“杜鹃啼血猿哀鸣”是自然界凄厉的声音。实际上是用催归的杜鹃声表现思妇对行人的期待,洋溢着对丈夫的深切怀念。元好问《清平乐》:“杜宇一声春去,树头无数青山。”孤寂无聊的女子柔肠寸断,她想借远处的景色来排解心中的离愁,可除了杜鹃催春归去的声音外,便只有茫茫青山了。作者以杜鹃为意象,使相思之情现于言外。

勤劳播种之号角

在农夫嘴里杜鹃叫作布谷鸟,它仿佛在欢唱:“布谷,布谷!早种包谷!”清代无名氏《布谷》:“江南三月早春里,子规声声催人勤。”这里的杜鹃声声,显然不是忧郁、伤感的哀鸣,而是生活中催人勤劳播种的号角。

第7篇:创伤不归路范文

关键词:当归拈痛汤;张元素;遣方用药;学术思想

中图分类号:11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7-1407-03

当归拈痛汤是金元著名医家张元素所创的经典方剂,研究当归拈痛汤对研究张元素的遣方用药思想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气味配伍

当归拈痛汤出自金・张元素所著《医学启源》卷下,方由“羌活半两,防风三钱,升麻一钱,葛根二钱,白术一钱,苍术三钱,当归身三钱,人参二钱,甘草五钱,苦参(酒浸)二钱,黄芩(炒)一钱,知母(酒洗)三钱,茵陈(酒炒)五钱,猪苓三钱,泽泻三钱”组成。他在《医学启源・五行制方生克法》中说:“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他在该篇中还说:“当归拈痛汤,治湿热为病。肢体烦痛,肩背沉重,胸膈不利,遍身疼,下注于胫,肿痛不可忍。经云:湿淫于内,治以苦温。羌活苦辛,透关利节而胜湿:防风甘辛温,散经络中留湿,故以为君。水性润下,升麻、葛根苦辛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而上行,以苦发之也。白术苦甘温,和中除湿;苍术体轻浮,气力雄壮,能去皮肤腠理之湿,故以为臣。血壅而不流则痛,当归身辛温以散之,使气血各有所归,人参、甘草甘温,补脾胃,养正气,使苦药不能伤胃。仲景云:湿热相合,肢节烦痛,苦参、黄芩、知母、茵陈者,苦以泄之也。凡酒制炒药物,以为因用。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猪苓甘温平,泽泻咸平,淡以渗之,又能导其留饮,故以为佐。气味相合,上下分消其湿。使壅滞之气得以宣通矣。”详细阐明了方义。可见张氏制方之理。是以药物气味与病机的协调为基础,以五行相生相克为法则,从而拟订了制方原则,本方主要由苦温、苦寒两组药组成,再佐以淡渗之品,功善分消湿热、宣通气血、和畅经脉。据当归拈痛汤的气味配伍理论及方义来看,凡湿热壅滞所致之内、外、皮肤各科疾患,本方皆有良效;清代张石顽称此方为治“湿热疼痛之圣方”。

2 分消湿热

当归拈痛汤一方中羌活辛温而气雄,发表力强,以散外受之风邪,尚有胜湿,通利关节而止痛之功,尤其以上部肩背肢节疼痛者佳,茵陈苦泄下降,善于清利湿热,使之从小便而出,二药相合,羌活走表,茵陈走里,表里同调,疏风清热利湿,可收湿热去,经络疏,痹痛除之功;猪苓、泽泻淡渗利水,且性寒又可泄热,下焦湿热尤为适宜,黄芩、苦参二药可清热邪,又可燥湿邪,黄芩走上焦,苦参归下焦并可利小便,二药合用相得盖彰,使湿热之邪上下分消;防风、升麻、葛根三药解表疏风,配合羌活则疏风之功更强,一则风可胜湿,二则取升麻、葛根升阳化湿(其因脾主升清化湿,若脾之阳气下陷,则湿邪内生,若阳气升达,其湿浊自化,其法在升阳,清阳上升、浊阴下降),以上诸药合用,外可散风邪,内可除湿邪,构成散表邪之主将,而其余11味药则走里;脾主运化,湿邪内阻则脾之运化无力,湿邪更加滞而不行,聚而不散,白术、苍术健脾燥湿,标本兼顾,除中焦之湿,健脾则脾之运化有力,湿邪不再内停,燥湿则可去已停之水湿,外伤风邪,内蕴湿热,邪气壅阻,内外合邪每致气血耗损,加之方中辛香走窜药、苦燥药、渗利药等皆易耗伤人之气血,为了使邪去而正不伤,故以人参、当归益气养血,扶正祛邪,且当归质润,又可制诸药之燥,此外,当归还有活血止痛之功,寓“医风先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知母归少阴经,苦寒而不燥,与上药相协,清热养阴之力益著,甘草既可调和诸药,又可加强人参、白术等益气健脾之功,张氏寒热并用之际,善用甘草以调和药性。是方合风药胜湿,健脾燥湿,升阳化湿,淡渗利湿,清热燥湿诸法于一贯,融上中下分消湿热法,表里分消湿热法为一体,诸法合用,以期除湿之力合而为功,诸法之中,尤以利湿清热法为主,以期湿去热孤,热清湿解,该方苦辛并用,升降同调,攻补兼施,分消湿热,15味药共奏利湿清热、疏风止痛之功。张氏用因势利导,给邪以出路的王道之治,实开后世湿热分消法之先河。

3 升降浮沉

张氏从药物气味厚薄阴阳升降的作用,又将常用诸品,分为5类,如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这就是药物的升降浮沉。下面就用当归拈痛汤中的药物来看张氏的这一思想:①风、升、生:意谓风药气温。其性上行,犹如春气之上升,有利于生长发育,这些药物,又是味之薄的,为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酸、苦、咸味之薄者,平者皆属之。如方中防风、羌活、升麻、葛根皆属于此类;②热、浮、长:意谓热药气浮,其性发热,犹如夏气之浮胜,有利于长养万物,这些药物,又是气之厚的,为阳中之阳,气厚则发热。辛、甘、温、热者皆属之。张氏在方中未用本类药物,盖一则纯阳助火,易伤人体之阴;二则取热者寒之,用热远热之意也;③湿、化、成:意谓入于湿土之药,能调和脾胃,使土化兼及四化,周备万物,而成生长化收藏之用。这些药物,其本气平,其兼气味辛、甘、咸、苦。如方中人参、甘草之甘温补脾气;当归甘润补血;白术、苍术之健脾除湿等,皆属于此类,其中功用各不相同,但都是恢复土化所需之品,论土化兼及四化,在平素,升降浮沉都从中土而出,即脾胃为升降之枢纽;在病时,张氏把补气、补血、健脾、和胃诸药都引入于这一项,为后人脾胃之治,大开了门径。张氏此论。是以土为万物之母,而百病又皆以胃气为本的精神,发挥“湿、化、成”的意义和作用的;④燥、降、收:意谓燥类药中有去湿致燥的,有酸以收敛的,有润以治燥的,有苦以降气的,功用不同,但其气皆降,其性收敛,犹如秋气下降,使万物收敛之义。这些药物,是气之薄的,为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辛、甘、淡、平、寒、凉皆属之。方中猪苓、泽泻属此类;⑤寒、沉、藏:意谓寒药下沉。其性敛藏,犹如冬气阴沉,万物闭藏。这些药物。是味之厚者,阴中之阴,味厚则泄。酸、苦、咸、寒皆属之。如方中黄芩、知母、茵陈、苦参之属。由当归拈痛汤中的药物可看出张氏论药升降浮沉之大略,张氏称之谓“药类法象”,意即是说,从药分类,取法于天地五运之象,而神其用也。由此可以看出张氏用湿、化、成之品最多,即重脾胃的思想在该方中的具体体现。

4 归经引经

上述气味厚薄阴阳、升降浮沉所论,均具有药物归经意义,即使纷繁庞杂的几百种药物,从它的气味厚薄阴阳升降浮沉等几种特性,分别归纳约编为几类,如归十二经络,归五脏六腑等,就可以执简驭繁,并能合理选药。所以他的论药诸书,每味药都注明人某经。张氏还指出,取各药性之长,使之归于各经,则力专用宏,疗效更著。如当归拈痛汤中的清

热药,就有黄芩泻肺火,知母则泻肾火之别。此乃张氏药物归经之大略。《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谓:“夫五味人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人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张氏基于这些理论,开创归经引经之理。合理应用引经药,能使药效更加集中于某一经络,某一脏腑,某一病情之上,以利充分发挥药效。在当归拈痛汤中张氏太阳经用羌活,阳明经用升麻,少阴经用知母,从中可略见一斑,至于引经报使理论,在张氏所创的许多方剂中皆有体现。

5 制方之法

张氏认为,制方最要紧的,须“识其病之标本脏腑,寒热虚实,微甚缓急,而用其药之气味,随其证而制方也。”当然制方还要考虑君臣佐使,轻重缓急,大小反正逆从之制,奇偶远近等法,张氏亦很重视。张氏化裁古方,匠心独用,如变通麻桂两方而为九味羌活汤,拓宽了解表剂的用药范围;易枳术汤为枳术丸,创消补兼施之法门;就当归拈痛汤而言,笔者不才,认为亦源于仲景,张氏指出:“人参,甘草甘温,补脾胃,养正气,使苦药不伤正,”人参,甘草,加白术有仲景理中丸之意,去干姜不用者,盖干姜属热、浮、长之品,为阳中之阳,故去而不用;张氏指出:“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而用猪苓、泽泻、白术之品,去桂枝、茯苓而不用,取五苓散之方意而去桂枝,盖桂枝亦属热、浮、长之品;另外张氏仿仲景之治痹名方桂枝芍药知母汤之意。而用知母、防风、白术、甘草等药,亦去附子、生姜、桂枝等纯阳之品而不用,易风、升、生之麻黄为羌活而作当归拈痛汤。盖麻黄性烈而羌活性缓故也。从中可以看出,张氏制方,法师仲景,而药异也,正如《金史》指出:“元素治病,不用古方,其说日: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新病,不相能也,自为家法云。”张氏亦指出:“大法日:即当时对证之药也,后人用之,当体指下脉气,从而加减,否则不效。余非鄙乎前人而自用也。盖五行相制相兼,生化制承之体,一时之间,变乱无常,验脉处方,亦前人之法也。”见《医学启源》卷下。此点也为后世温病学的法法不离仲景法,方方不用仲景方提供了思路。可见张氏辨证用药,白成家法,其理法源于《内经》,《难经》,《本草》,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华元化之《中藏经》,钱仲阳之《小儿药证直觉》以及河间之说。如谓:“医家学内经法,学仲景心,可以为师矣。”用药重脏腑,即抓住脾胃,突出元气。临证用苦药之际,善用人参、甘草,补脾养正,以防苦寒伤胃。后人尝云:“近世医术,洁古之书,是医中之王道。”据此,可知其大略矣。

6 脏腑用药

第8篇:创伤不归路范文

随着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的发展, 高能量创伤明显增多,其中脊柱脊髓损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整体伤情严重,治疗困难且预后较差,是严重创伤治疗的一个难题[1]。回顾文献多见颅脑损伤为上、胸腹部损伤为主或四肢损伤为主的多发伤报道,但对于强调脊柱脊髓损伤为主严重多发伤的治疗却少有研究。目前此类疾病可见于复合性脊柱损伤或多发伤合并脊柱损伤的报道[2,3],以往的脊柱分类学也未阐述此类疾病,造成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治疗模式的混乱。近来一些新的治疗进展提高了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的救治成功率,本文就此综述如下。

1 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的特点

1.1 定义

多发伤为多发性损伤的简称,是指单一因素造成的2个或2个以上解剖部位的严重损伤。国内外对其严重程度尚无统一的标准,国内1993年多发伤会议建议凡创伤严重度ISS(injuried severity score)≥16分为严重多发伤,而经典的AO学派将严重多发性损伤标准定为ISS>17分[2]。ISS是以1971年美国机动车医学会制定,向AIS(abbreviated injury scale,简明损伤定级标准)为基础(为1~6分),目前国内外运用最广的为AIS-90版,促进了损伤的比较性研究。

AIS(90)手册将某损伤部位按程度分为6度,其中AIS值≥4的为严重伤。严重脊柱脊髓损伤(AIS值≥4),指某节段不全脊髓损伤或完全性脊髓损伤,伴或不伴脊柱骨折或脱位。以往脊柱分类学对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未形成统一,有将其归入多发伤合并脊柱骨折的范畴;有将其归入脊柱损伤的特例,如国外Blauth等[2]于1998年最早提出复合性脊柱损伤(complex injuries of the spine)指多节段脊柱骨折,或脊柱损伤同时伴有其他器官、组织损伤。

为此,作者结合临床典型病例提出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的定义为:在严重多发性损伤中,以脊柱脊髓损伤为主(AIS值≥4),即某节段不全脊髓损伤或完全性脊髓损伤,伴或不伴脊柱骨折或脱位,这些损伤超过限定的严重程度(ISS>17分)。如此,既有解剖部位的规定,又有严重程度的量化标准。

1.2 临床特征

文献报道在以脊柱脊髓损伤为主的多发伤中具有以下特征[4~7]:(1)青壮年居多,占2/3,男女比率4∶1;(2)病因分别为交通伤占45%,坠落伤占20%,运动伤15%;(3)合并伤中头部伤占26%,胸部伤占24%,长管状骨折占23%。最常见的合并伤是四肢创伤;(4)脊髓损伤可累及各个脊髓节段,其中C1、2,T10~L2和脊髓圆锥较多见;(5)致伤因素:多以交通伤、坠落伤、压砸伤、爆炸伤为主,而切割伤、刺扎伤、绞榨伤较少见;(6)致伤机制复杂,以高能量创伤为主要损伤因子,不同致伤原因造成不同部位、程度损伤,既有高能直接暴力造成的损伤,又有间接位移造成的损伤涉及组织、器官多,对全身影响大,易漏诊或延迟诊断[8~10];(7)并发症多,易并发休克、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脂肪栓塞和肺炎、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和脓毒血症、血栓栓塞等并发症;(8)多见神经源性休克。

2 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的早期救治

目前认为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的早期救治应根据合并伤的严重程度、脊柱稳定性和神经系统的状态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对危及生命及肢体成活的创伤及主要关节脱位应给予相应处理。大量证据表明早期的外科干预对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经过有较大的改善作用[11~13],但对合并多发伤的患者试图立即恢复脊柱稳定性而缺乏相应的骨与神经状态的了解,有时起到相反的结果。一旦怀疑有脊髓损伤,应立即确定损伤类型,确定脊柱稳定与否,检查患者的神经功能,保证准确到位的放射学检查及其他相关的影像学检查。如果损伤时间

2.1 创伤严重度评估

严重多发伤的创伤严重度评估是抢救的一项重要环节。多发伤伤情程度评估方法很多[14],Baker等(1974)提出了ISS评分,有人称此法是建立在AIS基础上的多发伤评分的金标准。目前很多学者探索ISS评分在脊柱损伤的救治中的临床意义[15,16],认为对脊柱脊髓损伤合并多发伤的患者全身情况的评估、手术时机的选择以及预后判定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Hebert等[17]通过一项研究认为合并脊柱脊髓损伤的严重多发伤,创伤严重度(ISS)越高有更长的住院时间、更多并发症、更高死亡率、更多手术及更多残疾。Dai等[18]对147例多发伤患者的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时机与ISS评分呈负相关,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5)。

2.2 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的损伤控制

损害控制在骨科领域最早运用于长骨骨折[19],旨在打破失血性休克导致的代谢性酸中毒、低体温和凝血障碍死亡三角形成的恶性循环,包括三个阶段即简化手术、ICU恢复、最终手术。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的损伤控制如何规范,具体涵盖哪些步骤有待临床总结验证。近来文献报道损伤控制运用于脊柱脊髓损伤合并多发伤的救治[13,20],建议分为2个阶段:(1)进行相对安全的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手术或颈椎暂时外固定;(2)按计划延期至患者生理状态稳定之后,进行前路重建或复杂的脊柱手术。此时进行延迟的一期确定性手术考虑到患者的生理康复,便于更安全的进行麻醉和低血压技术的应用,减少术中出血。此外,采用2步策略允许最终手术择期进行,并由1名有经验的脊柱外科医师来完成从而获得最好的临床效果。在最初的伤害控制与第2步最终手术之间,一项高标准的全身监护包括通气支持、肠道和膀胱管理,预防静脉血栓和院内感染控制更加利于减少此类患者全身性损害。

近来一项前瞻性纵向研究表明对于脊柱骨折合并多发伤的早期外科干预这种两阶段治疗是安全和恰当的[13],同时指出这种损害控制策略可减少胸肺损伤导致肺功能的损害,减少后路手术感染率、肺炎和静脉血栓的发生。

2.3 合并多发伤的脊柱脊髓损伤的外科治疗

合并多发伤的严重脊柱脊髓损伤与单纯的脊柱脊髓损伤治疗并无原则不同,但对于脊髓损伤的预后及脊柱外科最佳手术时机方面仍存在不一致。文献较少报道多发伤对手术时机、治疗方案、危险性及脊髓伤预后的影响,而且不同的作者报道的结果相互矛盾[21,22]。目前较多学者对合并多发伤的严重脊柱脊髓损伤倾向于尽早完成延迟的一期确定性手术,即在确定生命体征稳定的情况下,对不稳定骨折,特别是伴有神经损伤者应争取尽早手术治疗,整复骨折脱位,解除脊髓压迫,恢复和维持脊柱稳定性,避免继发瘫,使损伤脊髓获得某些神经功能恢复,尽快进行康复训练,减少和预防并发症[22,23]。多数学者认为生物力学不稳及脊髓持续受压仍是合并多发伤的严重脊柱脊髓损伤外科手术治疗的适应证,不稳定的脊柱导致畸形愈合和神经损伤。近年来,随着对脊柱生物力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脊柱前路复位、植骨内固定术逐渐流行。对于一些累及脊柱三柱的合并多发伤的严重脊柱脊髓损伤,稳定性极差的骨折脱位,由于脊柱后柱张力带结构的损伤,仅仅前路内固定是不够稳定的,应选择适应证开展脊柱前后联合入路内固定手术[24]。

McLain等1999年通过一项前瞻性纵向研究27例(ISS>26)多发伤合并脊柱损伤治疗,术期与术后疗效用于分析与手术时机、ISS、手术入路的相关性。急诊手术限定伤后24 h内,早期手术限定伤后24~72 h。其中17例有脊髓损伤(63%),无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神经损伤、褥疮、深部创口感染或败血症等发症。急诊组前路手术失血量明显更高,但后路失血量两组无差别。通过平均49个月的随访,疗效无差别。结论:急诊脊柱手术在多发伤合并进行性脊髓损伤时是安全和适当的;胸腹部伤或骨折不稳定增加了延期治疗的风险。Hebert等于2004年一项混合横断面观察和队列研究通过前瞻性收集脊柱创伤数据,报道多发伤合并脊柱损伤有更差的近期和远期结果;需要更积极的干预、更多医药资源、更多随访。

3 早期并发症的预防

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病人早期救治应避免各类并发症出现及注意类固醇药物的应用。救治的每一步骤都要想到下一步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予以预防,如早期预防感染、电解质紊乱、ARDS、MODS及血栓栓塞等并发症;大量输液抗休克又要防止输液过量引起肺水肿、脑水肿和ARDS。对颈髓损伤患者必要时行早期气管切开可预防窒息或ARDS[25]。进行抢救手术前、术中都要预防感染,除注意无菌操作外要静脉注射抗生素。禁食较长时间者,早期应用全静脉营养。对重型创伤应予监护治疗,全身监护包括通气支持、肠道和膀胱管理,预防静脉血栓和院内感染控制更加利于减少此类患者全身性损害[20]。

美国NISCIS建议类固醇药物在脊髓损伤的使用后,大剂量甲强龙(MP)治疗脊髓损伤成为常规。但近来有学者不支持急性脊髓损伤时用大剂量甲强龙(MP)改善神经功能,相反有增加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患者死亡率的危害[26]。许多研究机构己建议甲强龙(MP)的使用作为脊髓伤治疗的一种选择,而非一项标准。

4 展望

创伤生命支持理论、伤害控制性处理和尽早外科干预为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病人救治提高了成功率,近年来微创外科和图像导航技术在脊柱脊髓损伤的运用也显示出其特有的优势。如何通过损伤严重度评分与脊髓损伤手术时机、治疗方案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以及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患者如何防治感染、ARDS、MODS及血栓栓塞等并发症,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的救治成功率如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促进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康复,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Stanislas MJ,Latham JM,Porter KM,et al.A high risk group for thoracolumbar fractures[J].Injury, 1998,29:15.

[2] Patel RV,Delong W Jr, Vresilovic EJ.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spinal injuries in the patient with polytrauma[J]. Clin Orthop Relat Res,2004,429:348-349.

[3] Blauth M,Knop C, Bastian L, et al. Complex injuries of the spine[J].Orthopaede, 1998, 27:17-31.

[4] Jayesh M.Trivedi.Spinal trauma: therapyoptions and outcomcs[J]. 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2002,42:127-134.

[5] Prasad VS,Schwartz A, Bhutani R. Character istics of injuries to the cervical spine and spinal cord in polytrauma patient population: experience from a regional trauma unit[J].Spine,2000, 25:55-60.

[6] Holly LT,Kelly DE, Conelis GJ, et al. Cervical spinal trauma associated with moderate and severe head injury:incidence, risk factors, and injury characteristics[J] .Neurosurg (spine3),2002, 96:285.

[7] Robertson A,Giannoudis PV, Branfool T,et al. Spinal injuries in motorcycle crashes:patterns and outcomes[J] .Trauma, 2002, 52:5.

[8] 戴力扬,姚维芳,崔一民,等.多发伤中胸腰椎骨折误诊漏诊原因分析[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2,17:326-328.

[9] Shen FH,Crowl A,Shuler TE. Delayed recognition of lumbosacral fracture dislocations in the multitrauma patient: the triad of transverse process fractures, unilateral renal contusion and lumbosacral fracture disloeation[J].Trauma,2004, 56:7000-7055.

[10]Sengupta DR.Neglected spinal injuries[J]. Rolo, 2004,176:1142-1150.

[11]Papadopoulos SM,Selden NR, Quint DJ,et al. Immediate spinal cord decompression for 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 feasibility and outcome[J]. J Tauma, 2002,52:323~332.

[12]Rosenfeld JF,Vaccaro AR, Albert TJ,et al. The benefits early decompression in 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J].J Orthop(Am), 1998, 27:23~28.

[13]MeLain RF,Benson DR. Urgent surgical stabilization of spinal fractures in polytrauma patients[J].Spine,1999,24:1646-1654.

[14]朱演芳.损伤严重程度评分的演进[J].中华创伤杂志,2004,21:36-39.

[15]Anderson S,Biros MH, Reardon RF. Delayed diagnosis of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in multiple trauma patients[J]. Acad Emerg Med,1996,3:832-839.

[16]Harris MB,Kronlage SC, Carboni PA,et al.Evaluation of the cervical spine in the polytrauma patient[J]. Spine,1999,24:1646-1654.

[17]Hebert JS,Burnham RS. The effect of polytrauma in person with traumatic spine injury[J]. Spine,2000,25:55-60.

[18]Dai LY,Yao WF,Cui Zhou Q.Thoracolumbar fractures in patients with multiple injures:diagnosis and treatmenta review of 147 cases[J]. Trauma,2004, 56:348-355.

[19]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 committee on trauma:initial assessment.In advanced life support student manual[R]. Chicago, 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1997,21-46.

[20]Thomas K,Larissa T, Ilan F.Damage control surgery for spine trauma[J]. J Care Injured,2004,35: 661-670.

[21]McLain RF,Benson DR.Urgent surgical stabilization of spinal fraclures, in polytrauma patients[J]. Spinal Cord, 1999,37:560-568.

[22]Papadopoulos SM,Selden NR, Quint DJ,et al. Immediate spinal cord decompression for 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 feasibility and outcome[J].Trauma, 2002, 52:323-332.

[23]王爱民.应加强对胸腰椎骨折前路手术并发症的总结与研究[J].中华创伤杂志,2005,2:120.

[24]陆建忠,唐守英,王贵青,等.Ⅰ期前后联合手术减压固定治疗严重颈髓骨折脱位[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13(12):955-956.

第9篇:创伤不归路范文

【中图分类号】R274.12;R6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8)08-0052-02

肿胀在创伤性疾病中最为常见,尤其是四肢骨折,其治疗无论是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或石膏外固定,或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或者采用外固定架固定,术后肿胀长时间不消在临床上极为多见,其部位多发生在上肢的肘关节以下、下肢的小腿和足踝部,肢体肿胀长时间不消可影响静脉回流,如果处理不当,则可能出现伤口愈合时间延长、伤口感染等,严重影响患肢功能恢复,尤其是胫腓骨骨折,其肿胀最易形成骨筋膜间室综合症,一旦出现,后果比较严重,所以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我科2007年8月~2008年1月应用活血祛瘀汤加减和中频脉冲理疗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胫腓骨骨折术后肿胀30例,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16岁,平均37.1岁;均为闭合性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按下列标准评定,轻度肿胀3例,中度肿胀19例,重度肿胀8例。

1.2 病例纳入标准 ①有明确的外伤史;②经X线摄片确诊为骨折,并有明显移位;③除外开放性骨折及伴有神经、血管损伤指征者;④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有明显肿胀。

1.3 肿胀程度评定标准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参考软组织损伤症状分级标准制订。轻度肿胀:较正常皮肤肿胀,但皮纹尚存在,标尺法与健侧对比肿胀中心高度<0.5cm。中度肿胀:皮纹消失,但无水泡,标尺法与健侧对比肿胀中心高度为0.5~1cm。重度肿胀:皮肤重度肿胀,出现水泡,标尺法与健侧对比肿胀中心高度>1cm。

1.4 观察方法 为了准确地观测记录术后肢体肿胀的变化,被测肢体用龙胆紫做好标记,用肉眼观察和标尺法于每天8∶00和17∶00两次对比检测健侧和患侧肢体肿胀情况,并做好记录。

1.5 治疗方法

1.5.1 中药内服 采用活血祛瘀汤加减煎服,药物组成为:黄芪20g、当归20g、红花6g、自然铜9g、狗脊12g、骨碎补15g、没药9g、乳香9g、三七6g、路路通9g、桃仁12g、泽泻15g、茯苓12g;每日一剂,水煎服,分三次温服。

1.5.2 中频脉冲治疗 用威海众恒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22-300Ⅱ电脑骨创伤治疗仪干扰电模式,一次20分钟,一日两次,连续使用一周。

1.5.3 功能锻炼 术后三天嘱患者开始进行患肢功能锻炼,即患肢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及患肢做登自行车样活动,每个动作每天不少于200次,分4~5次完成。以主动锻炼为主,被动锻炼为辅。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以肿胀消除程度及天数为指标进行疗效评定。显效:肿胀程度明显减轻,出现皮纹,标尺法治疗后肢体差值<0.3cm,消肿时间<3天;有效:肿胀程度减轻,标尺法治疗后肢体差值0.3~0.9cm,消肿时间3~6天;无效:肿胀程度无明显减轻,标尺法治疗后肢体差值>0.9cm,消肿时间>6天。

2.2 结果 本组30例中,服药最少3剂,最多6剂,显效14例,有效16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

3 讨论

祖国医学则认为损伤与气血的关系密切,正如《血证论・吐血》云:“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谧。”骨折术后,失血耗气,久病卧床,其气必虚,气血两虚,津液不得正常输布,血运不畅,经络瘀闭,淤血停积而为肿胀,又筋脉受损,血不循经,溢于脉外,瘀积不散而致肢体肿胀,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气伤痛,形伤肿”。损伤日久,水肿不消,经脉受阻,气滞血瘀,营卫不和,发为肿痛。清・陈士铎在《辨证录》中指出“内治之法,必须以活血化瘀为先。血不活则瘀不能去,瘀不去则骨不能接。”由此可见,治疗骨折的首法是活血化瘀,使瘀血祛除,才能为加速骨折愈合创造良好的条件。本方中黄芪补气利尿退肿;当归补血活血;桃仁、红花活血化瘀;乳香、没药活血散瘀,消肿止痛;茯苓、泽泻健脾渗湿利水;路路通活络,利水通经;狗脊补肝肾,强筋骨;自然铜散瘀、接骨、止痛;骨碎补补肾强骨,续伤止痛;诸药合用,活血化瘀、利水消肿、接骨续筋。现代医学认为肿胀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外伤性炎症反应,术后由于组织出血,体液渗出,同时由于疼痛,反射性造成肌肉痉挛,唧筒作用消失,造成静脉及淋巴管瘀滞,回流障碍;长期肢体固定,肌肉不运动产生肌肉萎缩,肌肉弹力降低,失去肌肉舒缩功能,造成静脉及淋巴管回流缓慢或瘀滞。由于长期静脉、淋巴瘀滞,其管壁扩张,通透性增加,造成组织间水肿,骨折术后肿胀的发病机理在于骨折及骨折术后筋膜间隙内肌肉出血肿胀,使间隙内容物的体积增加,静脉压增高,渗出增多,内容物进一步增加,形成恶性循环[1]。中频脉冲理疗可以促进肌肉唧筒作用的恢复,从而使静脉血液回流通畅;积极的功能锻炼可以使粘连的组织撕裂、松解,也可以防止肌肉萎缩,同时也促进唧筒作用的恢复;以达到消肿的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