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伤急救基本技术范文

创伤急救基本技术精选(九篇)

创伤急救基本技术

第1篇:创伤急救基本技术范文

[关键词] 交通事故;卫勤保障;军民融合;创伤急救

[中图分类号] R14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5(c)-0165-03

[Abstract] This article focused on the practical requirement for trauma care organization after fatal traffic accidents. Firstly, the complexity of serious traffic accident care and the necessity of military-civilian combination rescue are analyzed. Then, difficulties in military-civilian combination rescue ar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including difficulties in legislation, institution, technology, and so on. And on this basi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an idea about constructing military-civilian combination first aid mode of trauma in major traffic accidents, and systematically formulates from construction principle, hardware construction, and professional training. It will be a good guida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traffic accident rescue.

[Key words] Traffic accidents; Medical support; Military-civilian combination; Trauma first aid

近年来,高速交通工具改善居民生活出行方式的同时,也使交通事故对人们生命财产的威胁越发明显[1-3]。2011年7月23日,温州发生重大动车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事故救援中救治技术支撑与组织环节的问题随之暴露,自此,重特大交通事故伤员的创伤急救日益受到重视[4]。研究与实践显示,提升重特大交通事故联合救援效能,一体化的救援体系不可或缺[5-7],而军地力量的结合在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8]。本文将从的现状背景、现实需求、问题难点和体系设计等方面对重特大交通事故军地一体创伤急救模式的构建做一论述。

1 重特大交通事故特点

笔者将重特大交通事故的特点归结为两个“复杂”,即综合环境复杂和专科救治复杂。

1.1 综合环境复杂

重特大交通事故往往发生突然,难以预料和防备,瞬间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为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最大程度降低经济损失,必须尽快组织综合救援力量进行营救。同时,引起事故的原因是多元的,现场环境不确定因素多,现场可能存在携带易燃易爆品及有毒物质的较大型的事故车辆,在事故现场条件下,可能出现意外情况,造成二次损害,从而大大增加了事故处理过程的专业程度、风险程度和复杂程度[9]。

1.2 专科救治复杂

在重特大交通事故中,驾驶员以及乘车人员的损伤程度往往较重,而且受伤部位往往不止一处,伤情累及机体多个系统[10]。我国部分省市近年的交通事故伤谱数据[11-14](表1)也反映出了交通事故特征性的伤情分布,可以看出,以颅脑伤和多部位伤为代表的较为严重的伤情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在重特大交通事故中,这一比例还会增加[15-16],在这种情况下,受伤人员的救治也会变得更为复杂,对医学专科交叉合作的要求更为急迫。

2 军地一体急救的必要性分析

2.1 单一单位无法短时间内妥善处理批量伤员

重特大交通事故会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伤员且伤情复杂,伤势较重,而事故区域内地方医院在设计规划时通常不会超量储备卫生资源,难以单方面应对重特大交通事故的伤员救治工作。另一方面,在21世纪初军事斗争卫勤准备的系列工作推动之下,军队医院以及驻地部队多储备有以专业车辆、医疗装备和技术人员为主体的卫生资源,且具备紧急启动的能力,是处理大型突发卫生事件的重要应急力量,在需要时,可积极加入交通事故的救援工作。

2.2 军地联合救援是对平战结合军民共建的促进

重特大交通事故伤员伤谱与战时伤员的伤情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面ο嗨频娜挝瘢积累经验,对战时军地联合实施卫勤保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17]。同时,军队建制卫勤力量和区域医疗机构可以在重大事故的紧急救援中进一步密切与当地地方卫生实体的联系,顺畅沟通协调通路,理清组织指挥机制,有利于军队卫生机构自身的建设发展。

2.3 救援工作需求军地综合力量的通力合作

重特大交通事故的救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除本身专业的医疗救护外,很多的工作同样需求军地力量的合作支撑。如伤员在完成现场的急救处理后即进入后送流程,在后送道路保障方面,军地的协同不可或缺;又如平时的血库储配在重特大交通事故情况下可能供不应求,此时除协调中心血站积极备血外,驻地部队官兵的献血动员与组织也是非常关键的措施。

3 现阶段军地一体化实施创伤急救的困难

重特大交通事故属于突发、偶发事件,军地一体救援的经验少,法规、制度不健全,卫生力量本身的能力素质也还存在短板,@些都是现阶段军地一体化实施创伤急救所面临的现实困难。

3.1 法规制度不健全

不只是交通事故,我国针对灾害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军地联合救援法规体系和动员协同机制至今尚未系统构建。虽然《中国人民卫生工作条例》《中国人民动员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对军队救援工作做了原则性的规定,军队尚未纳入地方救援体系,这为军地一体化实施创伤急救带来一定困难。

3.2 指挥机制未建立

由于缺少机制、预案和演练经验,事故初期没有统一的指挥机制,各救援力量只能盲目的各自为营进行伤员救治,基本谈不上联合,卫生资源利用率不高,效能未得到有效输出,整体救援效率受到很大影响。

3.3 专业能力待加强

事故发生后,救援的关键在于拥有较强业务能力的多只救援力量密切协同。而现阶段可动用的卫生力量,无论是单独的救援专业训练还是综合的军地协同训练,都很少参与,技术支撑和协调渠道都较为薄弱,军地双方的卫生部门缺少彼此间的了解,在平时未能做到有效沟通和磨合,这也重特大交通事故的紧急联合救治带来不小的困难。

4 重特大交通事故军地一体创伤急救模式探讨

针对上述分析,笔者对重特大交通事故军地一体创伤急救模式做一简要探讨。

4.1 重特大交通事故军地一体创伤急救的基本原则

重特大交通事故军地一体创伤急救需把握三个基本原则:①统一指挥,各负其责。在事故区域地方政府的指挥下,各部门遵照职责权限划分,有序协同,形成核心指挥机构。具体的处理过程中,各单位人员各司其职,积极沟通,按照职责分工扎实开展工作;②确保安全,以人为本。救援先救人,将确保事故现场伤员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兼顾降低财产损失。③强调快反,决策果断。参与救援急救的卫生力量应深刻理解救治的时效规律,措施得当,果断决策,尽力降低事故所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

4.2 重特大交通事故军地一体创伤急救的制度完善

在理论层面对相应的指挥关系、建设标准、战备制度、专业技术和支撑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规划。在此基础上,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对具体的军地一体化急救框架下各类卫生力量的组织结构、职能划分、工作流程、处置要点进行规范,确保军地双方的救治力量组织实施有法可依,心中有数,准备得当,一旦进入状况,就可以有条理、有侧重地协同开展事故现场伤员紧急救治的相关专业工作。

4.3 重特大交通事故军地一体创伤急救的预案建设

军地卫生救援力量主体应依据现有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任务定位和人员装备情况,系统详实地制订重特大交通事故军地一体急救的系列预案。通过预案,对本单位的人员抽调、床位调整、装备使用、集结机动、展开部署、专业分工以及后勤保障等方面工作事物进行明确[18],从而提高应急反应综合处置重特大交通事故的能力。

4.4 重特大交通事故军地一体创伤急救的物资保障

建立充足高效的物资储备与调用机制,以确保救援过程中的物资需求得到满足,避免或缓解可能出现的物资紧缺。地方政府和军队部门应对可及卫生资源、物资装备、机构床位保持实时的掌握,预先明确储备部门和救援力量的保障协同关系,动态组织重特大交通事故军地一体创伤急救过程中的物资保障。

4.5 重特大交通事故军地一体创伤急救的信息建设

信息化建设在重特大交通事故军地一体创伤急救模式中属于基础性建设,应依托既有平台、规范数据结构、突出平台整合、强调综合效能[19-20]。现有的警务和医疗感知终端可以作为信息系统建设的信息获取端口;救治指挥部门和执行实体应建立稳定通讯路径,确保指令和反馈传输的及时性;成立专业的信息系统维护保障中心,以备紧急处理因突发事件造成的通讯不畅、滞后以及内容失真等问题。

4.6 重特大交通事故军地一体创伤急救的专门训练

专业训练是形成救治能力、生成救援实力的重要方法。军队与地方卫生机构自身应定期组织重特大交通事故创伤急救的知识学习技能培训;机构间应积极组织联合演练,科学实施考核评估。

4.6.1 机构自主组训 卫生机构自主组织专门训练形式大致有3种:①知识技术专项培训班。组织重特大交通事故创伤急救相关基础知识和必备技术的专项培训是提高卫生人员现场处置技能的有效方法。②岗位练兵。对于日常医疗工作繁重的卫生机构,组织人员以日常工作为基础,结合自身岗位实际,通过自主学习、专家指导、共同学习等形式,对与应急救援相关程度高的技术进行常态化训练。③实景模拟。结合大型训练计划,引进模拟训练设备,组织所属人员进行止血、包扎、固定、搬运以及基础生命支持等专项技能练习,以及危险环境下的危机应对和生存训练,提高受训人员的任务适应性。

4.6.2 军地联演联训 卫勤演练是军队卫生力量卫生战备的必要工作,同样也适用于地方医疗力量,日常工作中,军地双方按照统一计划,组织人员进行灾害条件下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专业保障联合演练,对提升整体的专业救治能力和综合保障水平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4.6.3 训练效果评估 对卫生力量在应急条件下的组织专业急救效果的评估,通常方法是按照通用组织形式,在既定时间内,对分队的专项技术和整体流程进行考核评定。考核形式包括理论和实训两部分,理论考核目的在于对专业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估,实训考核则是为了综合评估分队的全部队员或参与任务的多支分队的整体专业保障能力。评估结果归档保存,既可以作为针对性总结点评和横向纵向对比的参考,也可以作为下一步改进训练方式方法的依据。

第2篇:创伤急救基本技术范文

在我国,煤矿行业居于高风险行业之首。据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往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每年矿难中死去的矿工多达万人。我市地处西部山区,矿井1 300多个,矿井数量多,产量小,是原煤炭工业部划定的全国五大灾害俱全的六个重点灾区之一。据近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市煤矿2002年死亡463人,2003年死亡446人,2004年死亡419人,2005年死亡455人,煤矿事故死亡人数一直占据全市各类事故死亡总数的12%左右。

为提高煤矿创伤的救治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伤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煤炭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简称国家局)专门成立了国家矿山医疗救护中心,通过调研成立了南桐(省级)分中心,下属有南桐、永荣、松藻和天府4个矿山企业总医院,形成国家矿山医疗救护中心、省级矿山医疗救护分中心、各矿山企业总医院的救护体系(见图1),完善健全了重庆市矿山医疗救护系统。我院地处重庆市郊区,辐射区域内有7个大矿、9个井口和35个小煤矿,每年都收治大量煤矿创伤病人(2000~2006年以来创伤危重伤员抢救统计见表1)。在重庆市煤矿安全监察局及南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的支持下,我们对国家煤矿创伤医疗救护体系进行了补充,建立了以总医院、各矿山的矿医院、井口急救站为框架的救护网络系统(见图1),对煤矿创伤急救网络绿色通道的建设进行实践。

图1 急救网络系统示意图

1 煤矿创伤急救网络建立与实施

煤矿创伤急救网络的规划布局和组织建设:在各煤矿生产基地原有总医院和矿医院的基础上,在每一个煤矿井口建立急救站,形成以急救站、矿医院与总医院为框架的三级急救网络结构,尤其注重急救站、矿医院的建设。急救服务半径平均为2.5~3公里。

煤矿创伤急救网络的救治能力建设:由生产调度专线电话系统承担急救通讯联系、传递信息和下达指令,以保证24小时畅通无阻;总医院、矿医院均备有专供急救使用的救护车,二级机构救护人员接警后5分钟内出发,15分钟内到达井口,三级机构救护人员在5分钟内出发,30分钟内到达出事井口;各井口急救站备有电子血压计、脉搏氧饱和度监测仪、急救箱、急救呼吸皮囊、通气面罩、通气道、气管导管、咽喉镜、吸引器、四肢骨折简易固定夹板等,二级机构以上备有功能齐全的监护仪、麻醉机、呼吸机;三级急救网络中每一个医护人员掌握过硬的初级急救技术,能独立完成畅通呼吸道、心肺复苏的初级急救程序和止血、包扎、固定、搬运以及护送伤员安全升井等急救技术,在各自岗位上能发挥预定的功能。

煤矿创伤急救网络的管理及运行:为了保证煤矿创伤急救网络的正常运行,我们明确规定了一级、二级、三级急救机构人员的相关职责,制订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及相应的考核措施,总院定期对网络范围内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凡2次考核不合格者即予调离。

2 煤矿创伤急救绿色通道的建立与实施

所谓煤矿创伤绿色通道,是指在接到事故电话后,各级医疗机构医生、急救车在最短的时间到达现场,在对伤员进行入院前抢救时,将患者的心电图、脉搏、血氧、呼吸、血压等监测数据,实时传输到医院急诊科;急诊科医生据此初步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指导急救医生在院前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抢救;同时,院内医护人员做好手术或ICU准备,让生命危急的患者免于急诊科分诊的麻烦,直接接受手术或特护,从而挽救生命。通过实践,我们认为煤矿创伤急救绿色通道至少应达到以下两个标准:

时间标准:网络系统中每一个急救站或医疗机构通讯24小时必须保持通畅,严格岗位责任制度。事故发生后井口急救站医生立即将急救设备准备好,伤员一旦被救援人员送到井口就可以得到紧急处理;网络中二级机构救护人员接警后5分钟内出发,15分钟内到达井口,到达后即接替急救站医生进行急救;在遇到严重煤矿事故,估计伤情较重时,网络中三级机构救护人员在5分钟内出发,30分钟内到达出事井口,到达后即接替二级机构救护人员进行急救;同时院内每一个功能单位能够在5分钟内完成所有准备工作,根据急救人员传送的病情信息,直接对伤员进行分诊,X线检查,需紧急手术的伤员直接送入手术室,边抢救,边诊断。危重伤员及手术后伤员及时被送到加强治疗科进一步抢救,直到伤情稳定后回到普通病房进行后续治疗及康复治疗。

2.2 技术标准:三级急救网络中每一个医护人员能够掌握过硬的初级急救技术,能独立完成畅通呼吸道、心肺复苏的初级急救程序和止血、包扎、固定、搬运以及护送伤员等急救技术,在各自岗位上能发挥预定的功能。

煤矿创伤急救绿色通道的保障措施:为了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较高素质的急救队伍,保障煤矿创伤急救绿色通道的畅通,我们建立了一套严格的急救规章制度、完善的培训教材、培训计划和考核措施,为此,我院专门编写了《煤矿创伤急救指南》,对网络中每一个医护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和定期考核,理论和技能考核必须100%达标,不合格者予以置换。

3 煤矿创伤急救绿色通道的运行效果

我们统计网络成立前3年(2001~2003年)抢救伤员454例,抢救成功率为79.49%,网络成立后(2004~2006年)抢救伤员571例,成功率达到了90.72%。急救网络的各级医疗单位的急救人员都处于全天候、全方位、全员以待的急救应急状态。仅以2005年为例,共出动医疗急救车1004次,另矿山救护车出动117次,从接警到派出急救车平均不到3分钟。近3年统计,井口急救站医生在岗率100%,都能够立即进行抢救。救护车从接到指令赶到急救现场的时间,平均只有8分钟35秒,比分中心成立前缩短了7分30秒;从井口现场到达急诊科实施救治的时间,平均为13分钟,比分中心成立前缩短了11分钟;从急诊科检诊处理到手术室(或ICU)的时间平均为9分钟,比分中心成立前缩短了4分钟。从井口现场到手术室(或ICU)比分中心成立前共缩短了22分30秒。在市卫生局组织的十佳医院评定验收的急救测试中,我院的救护车从接警到出车的时间为2分3秒。

4 展望

随着医学科学和地区经济的发展,把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无线数据通信等多项技术与煤矿创伤急救医学结合起来,进行实时监控、数据库支持和标准化操作,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来提高救护效率,通过合理整合煤矿卫生资源,建立以煤矿医疗救护为基础,逐步向非煤矿山延伸,向危险化工系统拓展,最终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覆盖全国矿山的医疗救护体系。

第3篇:创伤急救基本技术范文

[关键词]卫勤分队;灾害医学;救援能力;培训

灾害是指对于人员及经济的损害超出地方资源范畴危机应对的危险性事件[1]。随着工业化程度的快速提升、全球气候变暖、社会矛盾加剧,各种自然与人为灾害发生日益频繁[2],灾害救援成为现代社会不可忽视的议题。灾害医学救援既不同于单纯的院前急救,也不同于院内急诊和ICU,灾害现场必须采取切实可行、及时高效的应对行动,科学有序地开展批量伤员的检伤分类,进行紧急救治和早期处理,才能防止和减少灾害带来的影响,为患者后续的专科治疗和康复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国内外的灾害医学救援体系中,发生重大灾害事件时,可利用军队医疗单位和特种救灾队的医疗资源积极投入救援[3]。和平时期,我军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任务明显增多,而卫勤分队具有医疗、防疫和心理干预等职能,参加各种灾害医学救援是检验卫勤分队保障能力的重要途径[4]。作为灾害医学救援的突击队伍,卫勤分队掌握院外现代医学救援的知识与技能至关重要。然而,我国绝大多数医务人员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灾害医学教育,缺乏必要的灾害救援专业技能训练,特别是急救技能专项培训的数量和质量尤显不足[5],这必然会影响救援效果。另外,我国灾害医学虽然进入院校教育,针对在职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也在普遍开展,但大多注重灾害危急重症救治理论讲授,缺乏救援组织和救援能力系统训练的专业规范以及实战化的培训课程体系。本研究拟构建突出灾害医学救援特点的、注重卫勤分队灾害救援个人能力和团队协作的培训模块,以提高应对迫切救援任务时的救援质量。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课题组根据研究目的,遵循结构合理、优势互补以及知情同意、自愿参与的原则,选取20名专家进行访谈和咨询。专家基本情况:①年龄:<40岁3人(15.0%),40~50岁11人(55.0%),>50岁6人(30.0%);②学历:博士13人(65.0%),硕士5人(25.0%),本科2人(10.0%);③职称:正高级11人(55.0%),副高级7人(35.0%),中级2人(10.0%);④工作年限:10~20年5人(25.0%),21~30年15人(75.0%);⑤专业领域:临床医学8人(40.0%),军事学5人(25.0%),医学教育4人(20.0%),管理学3人(15.0%)。

1.2研究方法

1.2.1研究内容的筛选

运用文献回顾、专家访谈、比较研究等方法,初步拟定灾害医学救援能力培训模块草案。①文献回顾:通过数据库检索10余年来国内外灾害医学救援发展现状,进行分类整理和归纳总结。②专家访谈:选择关注灾害医学救援研究并参加过汶川地震医学救援、抗击西非埃博拉疫情等任务的专家,就卫勤分队灾害医学救援能力培训模块构建进行访谈;③比较研究:通过前期收集整理的资料,对各院校、培训机构的灾害救援培训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在文献回顾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课题组通过讨论,拟定卫勤分队灾害医学救援能力培训模块草案,包括培训形式、专题设置、具体内容三大板块,同时对各项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1.2.2培训模块的确定

在前期形成的培训模块草案基础上,结合本院野战医疗所现行灾害救援能力培训教学计划形成咨询问卷。通过邮寄、E-mail、亲自发放问卷等方式邀请上述20位专家对模块设置进行评价及建议,并设有修改意见栏和需补充项目栏,专家可对各条目指标进行修改、补充和删减。采用Excle2010、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整理和分析,最终形成三大培训模块。

2研究结果

通过系统研究,课题组构建完善包括专题理论培训模块、仿真技能训练模块、综合实践评估模块三位一体的卫勤分队灾害医学救援实战化培训体系。

2.1专题理论培训模块

包括灾害医学救援组织与管理、国际灾害医学救援的启示、灾害医学救援中批量伤员救治、个人防护、灾害现场急救基本技术、批量伤员伤情评估与检伤分类、各部位创伤早期规范化救治、多发伤的救治、烧(创)伤患者早期规范化救治、中毒急救这10个培训项目。

2.2仿真技能训练模块

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现场救援技能模拟培训,包括现场搜救、自救、互救模拟培训,伤员分类救治模拟仿真培训、多场景仿真模拟转运培训;二是后方综合救治,包括烧(创)伤手术救治虚拟仿真培训、重症监护救治技能虚拟仿真实验。

2.2.1灾害医学现场救援模拟培训

2.2.1.1现场搜救、自救、互救模拟培训

在灾难现场或战场背景条件下,伤员进行快速有效的搜寻、急救、后送是训练中必须解决的问题[6]。结合本院参与的“5•12”汶川地震、“4•20”芦山地震、贵州冰冻雪灾、西非抗击埃博拉等实战灾害现场作为背景模拟灾害救援现场环节,现场搜救、自救、互救培训通过声、光、电等营造弱光、狭窄空间等真实救援氛围,同时大量使用医学模型,并通过伤情化妆技巧等专业技术,模拟伤员的特殊和不同伤情等,通过对灾难现场仿真“伤员”的救治,突出实景化现场[7]。

2.2.1.2伤员分类救治模拟仿真培训

通过环境设定、模拟人等,并根据不同实验项目进行预编程,建立伤情数据库,或训练时临时改变高端模拟人“病理生理”指标参数。通过伤情多样性来创设伤员群流,分类“真实”场景,包括模拟信息不全、演示伤员到达分类场混乱等,仿真模拟突发伤情如气道梗阻、心跳聚停、药物中毒、生化毒剂和遭遇核事故(如核辐射、热灼伤)的医疗小组现场急救等案例,以角色扮演情境模拟实践,团队成员轮流扮演指挥者、实施者、记录者等角色对“伤者”进行救治。

2.2.1.3多场景仿真模拟转运

在常规的灾害医学救援中,伤员转运尽可能通过水、陆、空等多种交通工具实施立体后送[8]。培训时采取环形三维立体屏幕动态模拟海、陆、空自然环境的变换,采用计算机编程控制的六自由度救治舱的颠簸、晃动[7]等动态环境,高度模拟实现海、陆、空不同转运救治平台的搭建,可训练参训队员在动态环境下的烧(创)伤实战技能,并能有效提高参训人员应急反应和心理素质。

2.2.2灾害医学后方综合救治

2.2.2.1创伤手术救治技能虚拟仿真实训

围绕灾害现场挤压伤、外伤合并感染、胸腹联合伤、骨折伤等手术救治,建立虚拟仿真创伤手术训练模块。主要应用能够模拟20多种人体生命参数的SIMMAN高端综合模拟人,结合相应伤情的软件编程和自主研发的创伤手术组件,通过时间参数、执行项目正确率、错误次数等参数,全面考查外科救治小组的创伤救治手术决策、手术技能、手术并发症处置、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

2.2.2.2重症监护救治技能虚拟仿真实验

课程设置主要针对野战状态下的后方救护医院的创伤高级生命支持(ATLS)救治技能的训练,通过应用SIMMAN综合模拟人技术,模拟20种人体生命体征变化,并且具有多种医学救援操作的感应反应,可供队员以小组形式开展心肺复苏、电除颤、气管插管等100余项高级生命支持操作技能训练。

2.3综合实践评估模块

构建理论量化考核和技能复盘式考核体系。培训后,采用通用的试题库管理软件,通过建立涵盖气道与呼吸、心脏骤停、核武器伤、化学武器伤、生物武器伤等病例的题库进行理论培训效果评估。实践评估通过计算机虚拟场景的变化,及学员采用综合处置的方式评估学习效果。如对转运培训成效的评估,通过网络化随机指令并以出题的方式,建立“魔方”式转运救治训练场景,能够仿真模拟不同工具进行转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多种情况,高度模拟灾难“现场”的多样性和伤情的复杂性,评估受训者的应变处置能力。在重症救治方面,在高端模拟人的标准化伤情软件库中建立40余种常见烧(创)伤急重症案例,通过改变模拟人的生命参数设置,仿真模拟常见非典型情况,实现灾难急救医学训练的多元素、多要素的环境和伤情变化,评估参训人员处置各种突发状况的应急反应能力。除了虚拟仿真,还通过卫勤演练,形成灾害救援完整救治链,建立技能考核体系,在实践中检验评估培训效果。

3讨论

3.1遵循“人类健康”这一明确的救援核心

世界卫生组织负责应急事务的助理总干事BruceAylward博士提出:“近期和持续的灾害———从菲律宾的台风海燕到西非的埃博拉危机,突出表明人类健康是我们通过各部门减少灾害风险方面共同目标的核心。”培训模块的设置结合人类健康这个核心,突出国际化的救援理念、科学的救援流程,注重专业的救援技能、科学的自我防护等知识,同时提倡有效管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在灾害来临时,救援人员能够提供更加切实有效的现场紧急救助,伤者在“白金10分钟”“黄金1小时”得到有效救治,从而挽救更多生命,降低伤残率和死亡率[9]。例如院前心脏骤停后,重要脏器对缺氧缺血的耐受时间极其有限(大脑4~6分钟),因此有效的现场急救至关重要。如果能够得到恰当有效的处置,则大多数患者可以抢救成功[10]。

3.2依托灾害医学救援平台确保培训实战化

本院紧跟当今医学教育发展前沿,以高质量的规范化培训课程为核心,建立整合高仿真急救模拟培训的实战化研训中心。依托实战化研训中心这一平台,通过仿真模拟突出灾害大规模伤害特点,参训的卫勤队员能够在灾害现场的模拟环境下,了解和掌握救援基本技能,利于参训队员从多方位熟练掌握救治技能,并能极大地增强心理适应性,同时也可提高队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在卫勤演练中,体现三个重要环节:灾害一线的伤员分类和早期处理、医疗后送及持续的医疗保障、后方的接诊与处置,这三个环节必须紧密衔接,互相联系[8]。这不仅培养和训练综合性专业救援人员,而且也检验设备装备标准化以及药品和物资的供应保障效能,同时增进救治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和配合,训练抢救小组的技术技能和团队决策、实时管理、监测、沟通与交接等非技术技能。

4展望

无论是“9•11”恐怖袭击还是“5•12”汶川大地震,都以血的教训告诉民众:人类社会正不断遭受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磨难[2],世界正面临着一个更为宽泛的灾害谱。本院野战医疗所作为承担国家和军队机动卫勤任务的一支重要救援力量,多次经受灾害或应急医疗救援等重大任务的历练,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本院从重大灾害抢险实战出发,设计建设并获批部级灾害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施救环境完全按灾害现场设计,同时“超现实”地将非战争军事行动、抢险救灾等多种战术需求融会贯通,以任务牵引、问题倒逼的形式最大力度地激发受训者的想象力和应变力[11],突出以规范化的课程为核心、以骨干师资培训为重点、以课程的环节质控及评估为持续改进的依据,在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卫勤分队的功能模块组成、人员分工、信息化建设等基础上,逐步评估和改进灾害医学培训课程体系,推动我国灾害医学教育开展,培训军队卫勤分队专业化的灾害医学救援能力,培养提高灾害医学研究的优秀人才,使得灾害医学的学科建设和基础性研究工作逐步适应我国应对灾害事件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侯保龙.公民参与重大自然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问题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2:24-25.

[2]董谢平,沈录峰.国内外灾害医学救援现状分析[J].临床急诊杂志,2010,11(4):207-209.

[3]杨国忠,贺晶.关于我国灾害医疗救援体系的几点思考[J].医学研究杂志,2009,38(10):9-12,133.

[4]张刚,曾艳,李开荣.适应多样化军事任务,建设新型机动卫勤分队[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9,7(5):318-319.

[5]张勘.上海全科医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前瞻[J].实用全科医学,2008,6(5):441-442.

[6]张雁灵.地震灾害批量伤员医学救援的组织与实施[J].医学杂志,2012,37(1):1-5.

[7]彭雪,王丽华,马炬.“三位一体”卫勤组训室构建[J].医院管理杂志,2014,21(11):1050,1087.

[8]姬军生.地震批量伤员空运后送体系的构建[J].医院管理杂志,2008,15(10):906-907.

[9]黄辉权.重大车祸伤院前急救的研究进展[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14):5-6,8.

[10]王娟,郭海涛,刘刚,等.社区医师急救技能培训工作的分析与思考[J].重庆医学,2014,43(29):3980-3981.

[11]孙东,张泽华,许建中,等.基于模拟人系统的室内人工合成训练环境在机动卫勤分队训练中的应用[J].医院管理杂志,2015,22(8):770-772.

第4篇:创伤急救基本技术范文

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也是教育的最高追求。高职学生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指高职学生生命观的教育。人的生命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的复合体,我们可以从生理、心理、伦理层面上提出,也可以从自然、社会、精神的三个角度来把握,还可以从成长、成才、成功的目标上来确定。高职学生生命教育不仅要教会高职学生珍爱生命,更要启发他们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也不仅只是告诉他们要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关注、尊重和热爱他人的生命。

2应急救护知识的普及是高职学生生命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

20世纪90年代我国大陆的生命教育才真正进入人们视野。关于生命教育课程的开展,我国大陆的中小学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目前,关于高职学生的生命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从2007年开始只有武汉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几所学校将生命教育作为选修课开设,但只是对生命教育进行一些笼统的理论介绍。学生们掌握了丰富的理论却缺乏相应的动手能力或生命救援技能.在面对生活中常见的意外伤害时束手无策,错过最佳救援时机。现在我们讲应急救护指的是现代救护,现代救护是在事发的现场,对伤病员实施及时、先进、有效的初步救护,它是立足于院前急救,以第一目击者的身份对伤病员进行现场救援。它遵循先救命后治伤的原则,以通俗易懂的理论和简单有效的操作技能使第一目击者尽可能在黄金救援时间内抢救伤病员。我院以黑龙江急救中心编写的《现场急救技能手册》为蓝本,里面主要包括心肺复苏、创伤救护、常见急症、意外伤害和突发事故这些与人们生活紧密联系的一些急救知识和技能。同时专门聘请医护人员和红十字会的培训师和志愿者来对学生和老师进行救护培训。培训过程中,同学们不仅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能,而且懂得了突遇灾害时,在确保自我安全的情况下怎么样去救援别人。在亲自实践和切身感受救护的过程中,同学们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不仅仅是在挽救别人的生命和自救,同时也在实现自身生命的价值。珍惜生命、抢救生命、关爱生命这些都是生命教育关注和研究的最基本的内容。从应急救护培训角度来看高职学生生命教育,不仅充实了生命教育的内容更重要是为生命教育的实施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学生们在掌握应急救护技能的过程中体会到生命的脆弱,在救援生命的过程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在进行心肺复苏操作中,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操作技能就能用自己的双手通过有效的按压使停止呼吸的伤病员有可能恢复呼吸,从死神的手里夺回一条鲜活的生命;在创伤救护中,用一条条绷带、三角巾、止血带就可以让血流不止甚至命悬一线的伤病员生命得到保障;用各种现场取材的木板、报纸等就可以将出现骨折疼痛不能动的伤病员进行固定,控制伤情等等。这种学生亲自体验的方法,比在课堂上纯粹的理论灌输效果要好,单纯的理论灌输仅仅只让学生知道“是什么”而不能真正的了解“怎么办”,学生是知道了生命的重要性、珍贵性,应该珍爱生命,但却不知道怎么样真正的做到珍爱生命,不知道怎样去关爱别人的生命,当生命受到威胁时怎样能够挽救别人的生命。应急救护技能的培训与普及,使同学们在观摩救护技能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通过自我的参与,了解常见的意外伤害种类及救护方法,掌握各种常见伤病的急救技能,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利用自己的双手就可以让别人的生命得到延续,使生命之花开的更加绚烂。

3学会救护珍爱生命,当代高职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第5篇:创伤急救基本技术范文

【关键词】 基层卫生员 ;战伤救护 ;综合措施

武警部队是一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武装力量,随时都有可能在处置突发事件或捕歼任务中受伤,所以要求我们基层卫生员,要熟练掌握战伤救护技术及时有效实施战伤救护,对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对近年来22例在处突中伤员的救护,谈谈战伤中的救护方法。

1临床资料

22例患者均为在处突中受伤伤员,男18人,女4人,18~20岁7例,21~30岁12例,31岁2例,32岁1例。7例头部轻伤流血,2例严重伤员当场昏迷,3例腹部被顿器击伤,腹痛剧烈不能站立,1例眼睛受伤疼痛不能睁眼,2例上臂开放性骨折,一例锁骨骨折,2例下肢被火烧伤,5例软组织受伤。

2方法

2.1迅速转移伤员至安全地带

2.2首先抢救危重伤员,对头部受伤昏迷者,先看受伤部位,检查是否有呼吸、脉搏,没有呼吸者对其进行心肺复苏。其次对头部受伤流血伤员进行简单清除异物,然后进行三角巾包扎止血。

2.3对开放性骨折伤员使用绷带、夹板给予有效包扎固定,昏迷者并标注伤标,写明受伤部位、时间,并给予注射止血针。腹部受伤者检查有无伤口,并注意观察病情。

2.4对轻伤人员,把伤员从一线撤下至较安全地点,检查受伤部位,眼部受伤使用清水冲洗用双眼,用三角巾对其眉骨进行加压并包扎双眼。对下肢烧伤者,立即隔离火源,用剪刀剪去裤腿,清除异物后用紫草油搽上,并服止痛片。对软组织受伤人员只需清创。

2.5转移伤员,对重伤员应立即转移,使用担架抬至救护车迅速送往就近医院,转移过程中应根据受伤程度及受伤部位采用不同搬运方法。视情对轻伤员先不急于先送,可先扶至安全地点。

3结果

头部受伤昏迷者2位伤员均被确诊为颅内出血,以与颅内手术,手术均成功,开放性骨折者得以有效治疗,腹部受伤者一位被确诊为脾破裂,手术成功切除脾脏。眼外伤者为眉骨外伤,以与清创缝合。烧伤、锁骨骨折均给以及时有效治疗。所有伤员均被及时有效治疗,痊愈出院。

4讨论

4.1在和平年代,武警部队主要担负维护社会稳定、处突及抗洪抢险。在处突和抗洪抢险中难免有有受伤伤员。卫生员作为最基层、最一线的医护人员,应该熟练掌握战伤的五大基本急救技术包括:止血、包扎、固定、运输和心肺复苏。还要掌握简单的清创术。

4.2在处突、抢险救灾的伤员救护的过程中,由于人员多、杂,要求卫生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冷静的头脑,首先抢救危重伤员,对于昏迷伤员进行心肺复苏,对于流血者进行包扎止血,骨折伤员有效固定制动。总要求:止血确实,包扎牢固,通气及时、有效。

4.3对于危重伤员首先安全、迅速转运至就近医院,以便及时有效抢救;轻伤员,转移至安全地带,注意观察病情,可在任务结束后,转移至卫生队治疗。

4.4战伤救护技术,每个基层卫生员应熟练掌握。平时应开展群众性的自救互救训练,使每个参战人员都能学会急救包的使用和基本的急救方法,是伤员得到及时救治的重要保证,是减少伤亡,提高抢救率,弥补卫生员不足的重要方法。

参考文献

[1]《实用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 第11版.

第6篇:创伤急救基本技术范文

【关键词】多发伤;急救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053-0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民群众对院前急救服务的要求逐步提高,急救对象更加广泛、复杂,难度加大。我国目前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在急救平均反应时间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无专门的院前急救法规,对从事院前急救机构、人员、业务、救护车与装备等方面准入制度的规定不够完善,存在着全国院前急救工作发展不平衡,网络建立仍不完善,资源配置不甚合理,缺少对院前急救从业人员的特殊的培训及配套政策,筹资渠道不畅等问题。

1 多发伤的定义

一般而言,多发伤是指同由于一个致伤因素而导致人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严重损伤。在医学解释上多发伤这一概念包括以下三个内涵:

第一个内涵是指:患者的损伤一般是由同一个致伤因素而引起的,而这一致伤因素主要指由于机械力所导致的损伤,比如说交通事故、坠落、火器、高空坠物等。而在医学领域,与多发伤极为相似的是复合伤,但是多发伤与复合伤有完全是不同的概念,复合伤由不同致伤因素引起,如机械伤复合冲击伤、烧伤复合冲伤、烧伤复合放射伤。

第二个内涵是指:患者的损伤一般而言必须是由两个以上的致伤因素造成。按简明创伤分级标准,人体分为9个解剖部位:头部、面部、颈部、胸部、腹部及盆腔、脊柱、上肢、下肢、皮肤。多发伤指上述9个解剖部位中有两个以上部位受伤。同一部位内的多个脏器损伤或同一脏器的多处损伤也称为多发伤,但须冠以部位或脏器名称,如胸部多发伤、腹部多发伤、小肠多发伤、脑多发伤等。

第二个内涵是指:患者的损伤必须是严重的,对伤员生命构成威胁,需要立刻进行急诊处理的。一般而言严重损伤的定量标准一般是指损伤严重程度评分≥16。

2急救护理的定义

急救护理学是医学上一个极为常见的一门学问,它主要是研究各类急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疾病急性发作以及会危重病人的抢救与护理的一门学科。而且急救护理学确定了急救护理实践的角色、行为和过程。它已经成为护理学科中的一个重要专业。

3多发伤急救护理的措施

3.1保持呼吸道通畅 严重多发伤患者多伴有呼吸道梗阻以致窒息,应迅速清除呼吸道异物,若为年长的患者还需检查是否佩戴假牙,若佩戴假牙就要取出假牙、血块,同时还需要及时吸净呼吸道分泌物,并给予面罩吸氧,其中将氧流量设定为4―6L/min。

3.2 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补充血容量 此措施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加快补充有效血容量是抢救严重多发伤休克的重要措施;但在进行血容量补充的时候也有许多的注意现象,这就要求进行医学急救的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的血压、中心静脉压、尿量调节液体滴速,这样可以极大地保证医学急救的质量同时为抢救工作争取时间和保证手术的成功率,最关键、最人性的一点就是可以大大的缓解病患的痛苦。

3.3 及时控制出血以及严重多发伤的开放性伤 因为有出血和严重多发伤的患者很可能会由于出血过快、失血过多而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血容量锐减从而导致休克,更严重的还会导致死亡。因此,我们对开放性骨折、活动性出血患者,医护人员要给予夹板固定和用无菌敷料加压包扎止血。

3.4 及时监测病患的身体状况 采用多功能监护仪,监测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根据中心静脉压掌握补液量及滴数。根据少氧饱和度了解缺氧情况,随时调整吸氧浓度。留置导尿,准确记录每小时尿量。这样可以每时每刻都对患者的情况进行了解,以确保医学急救工作的进行,同时还可以根据各项身体机能指标的变化对患者进行适度、准确的急救活动。

3.5 做好术前准备 护土应及时做好配血、皮试、备皮、导尿、置胃管等术前准备,以减少在手术过程之中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同时还可以增加手术的成功率。

4体会

4.1 科学规范的急救护理程序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保证。而且我们要根据多发伤患者的数量、受伤程度以及抢救任务重等特点,提前制定医护人员的抢救配合分工任务。这样可以极大的充分的利用时间和人力,确保抢救工作急而有序,行之有效,为抢救患者生命赢得宝贵时间。同时还可以极大的减少人员工作的重复,确保每一个伤患人员都有医可治,有药可用,极大地保证了伤患的康复率。

4.2 熟练的医学急救技能是抢救成功的关键,一方面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病情病情判断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在对多发伤患者进行医学急救的过程之中要做到严密观察,准确无误发现问题并快速的作出判断,及时处理;另一方面熟练的医学急救技能对提高医疗工作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因为熟练的医学急救技术可以大大的保证手术的成功率,减少不必要的手术失误,而且拥有熟练的医学急救的医护人员也拥有很多的实践经验,这样就可以大大的提高医护人员的信心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这也是手术成功的一个保障。

4.3重视心理护理。大多被送到医院进行医学急救的多发伤患者由于病情来的过于突然,大多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而且大多对于病情的不了解,这个时候就需要医护人员对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进行心理辅导,以平缓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情绪。这样不仅可以使患者及其家属对于病情及时的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定。同时患者心理的平复对于医学急救也有很大的帮助,因为积极乐观的心态可以使患者有强大的内心,这也可以极大地保证手术的成功率以及康复率。

第7篇:创伤急救基本技术范文

以1987年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成立为标志始,我国急诊医学专业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已有20余年历史,急诊医学专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断发展成为现代化医疗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培养出了大批业务素质高、热爱专业的急诊医护工作者,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根据最近几年来频繁发生在国内外的各种传染病、灾害及安全事故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造成大批量病人或伤员需要及时的救治和安抚工作来看,需要大量医护人员的直接参与和执行各种急救工作。为了提高病人或伤员抢救与治疗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培养和造就技术过硬、作风优良、反应迅速的高素质急诊人员,是保证和提高急诊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前提和保证。由于急诊病人病情危重,常伴有生命垂危、脏器功能衰竭和肢体伤残的可能性大等特点,作为急诊工作者应养成以病人为核心、急病人所急的良好工作作风。我们认为,从大学时期抓起,以大学生作为普及急救知识的切入点,不仅可使他们学会一些基本急救技能,还能通过他们对其周围的人群起到间接影响和灌输作用。在校大学生年轻好学,活动面广,易接受新生事物。一旦发生突发灾害时,接受急救培训的大学生即可成为积极施救的第一目击者[1]。因此医学院校在读大学生在扎实学好基础课程和各专业课程的同时也要加强学习急救医学理论知识,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非常必要的。

2注重临床实践

对于在临床实习阶段的大学生来说,心肺脑复苏是医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急救技术。随着医学不断的革新和进步,心肺脑复苏的内容也逐渐的被完善和规范,普及心肺脑复苏是目前危重病医学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2]。除了准确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外,还要了解气管插管、电除颤技术、静脉切开、深静脉穿刺置管术、胸腹穿技术及胸腔管留置术等抢救操作技术。近年来我校部分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自发的来我急救中心提前进行见习,学习并参与各种内外科急诊病人及伤员的救治工作,将在课堂里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临床实践中。毕业实习时,这部分学生处理各种急危重病人及伤员的诊断思维和操作能力远远高于同班其他同学,毕业后也能很快适应临床工作。这就说明理论结合实践的重要性,因为临床工作本身就是实践性较强的工作,遇到急危重伤病员时,遵循时间就是生命的原则去抢救病人,而无法去看书准备再抢救。因此使学生在学校阶段就养成学好每一门理论课程的同时,要注重临床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培养应急能力

培养学生快速反应应急能力是当代医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一名医生,除了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外,要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以及很好的协作精神。通过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培训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一是进行急诊专业思想医德医风教育,使之树立稳固的专业思想及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二是强化心理训练,以培养医护人员快速反应能力、敏锐的观察力、正确的判断力以及临急不乱、有条不紊的应急能力;三是进行急诊理论和急诊技能训练,着力加强心肺脑复苏,重要脏器衰竭和各种急性中毒及危重症患者的监护,各种急救器材的正确运用等内容的严格培训,以具备临床快速诊断能力和熟练的操作技能[3]。另外开设演习课程,演练院前及院内急救流程,按照轻重缓急顺序对群体性伤病员的处理,提高相互的协调能力,身体各部位的包扎固定和搬运技术以及危重伤病员生命监测和急救注意事项等措施来提高学生对各类紧急情况的应急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就业后很快就能投入到临床工作当中去,并且独立能完成各种急诊或创伤病人的急救与治疗,一旦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造成大批量人员需要救治时,能承担并圆满完成各项任务。以我院为例,在我院急救中心实习的本科生及研究生经常能参与交通事故、煤气中毒及食物中毒等各种安全事故所致群体性伤员或病人的救治工作。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时,上百名受伤人员几乎同一时间送来我院救治,临床实习生协助带教老师参与了危重伤员的抢救、清创缝合、包扎固定、病历书写、检查搬运以及手术治疗等救治全过程,争分夺秒在短时间内完成抢救任务,使受伤人员生命健康及时得到平稳,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际效益。

第8篇:创伤急救基本技术范文

关键词:急诊科; 有效组成; 管理工作; 三个层次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563-01

1 引言

急诊科是医院科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对于处理快速急性疾病,解除病人痛苦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从宏观来讲,急诊科并不是一个专门处理病人疾病的治疗科室,它其实是一个中转服务机构。具体而言急诊科是抢救急、危、重病人的前哨,其主要任务是对危及生命的患者组织抢救,对无生命危险的急性病人进行诊治,及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开展科学研究、提高急诊医疗水平。所以,急诊科一般设立在医院最适中的地区,以保证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及可随时得到有关部门、科室的支援。

2 医院急诊科的有效组成及其要求

与其他医院科室相比,急诊科无论是工作性质还是工作内容都有一定的特殊性,这就决定了其有效组成的特殊。从科室的整体系统划分,可以从硬件、软件以及专业技能三个方面进行划分。

2.1 急诊科的硬件组成要求:由于急诊科所要面对的需要及时处理的病理情况,所以,其硬件要求较高。首先,急诊科室的划分以及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急诊科应设急诊室、抢救室、监护室及留观或观察室等部门,急诊医护人员均须已从事三年临床实际工作。护理人员是急诊科的基本力量,应相对固定。急诊医护人员均须做到能熟练掌握抢救及监测设备的性能及操作;其次,急诊科要配备相应的急诊仪器,例如心电图机、心脏除颤、起搏器、氧气、喉镜、气管插管、人工呼吸机、吸引器、电动洗胃机及各种急用药品。急诊科应设专线电话24h应诊,并制定有关急诊工作规章制度。

2.2 急诊科软件组成要求:急诊科软件主要是指急诊科人员的基本义务操作技能。前文中提到,在急诊科中的医护人员必须具有三年左右的临床工作经历,但是这些依然是不够的,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要加强对于人员的培训,这也是急诊科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培训包括对急诊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以及对基层人员及大众的急救基本技术培训两部分。专业培训急诊专业人员的培训内容反映急诊科的工作职责及专业人员应掌握的技能;基层培训多着眼于重大灾害事故,心脏病及战争救护等方面,重点多为心肺复苏、创伤止血、包扎、骨折固定及转送病人等。

2.3 急诊科的具体技能组成及其要求:严格意义上说,急诊科是医院所有科室的有效综合体,因此,在其技能的组成及要求上较高,在涉及到具体的技能要求是,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主要知识、技能:急诊科医护人员必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的诊断和处理;酸碱平衡紊乱的诊断和处理;昏迷的诊断和处理;创伤、烧伤、发热、咯血、缺氧、休克、大呕血、急腹症、急性中毒、心律失常、急性传染病、急性脑卒中、中暑、溺水、电击等物理因素,急性脏器功能衰竭的诊断和处理,以及五官科急症的诊断和处理等。

(2)基本急救技术:除了专业知识及技能之外,还应具备基本的急救技术,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气管插管术及气管切开术;呼吸机的应用;心肺脑复苏;临时心脏心搏术及电转复术;建立静脉通道的技术;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电图动态监测)的识别和处理;胃管插入术及洗胃术;各种穿刺术(包括心包穿刺术);三腔管压迫止血术;创伤止血、包扎、清除、缝合及固定技术等。

这些具体的内容几乎涵盖了所有急性病理,因此,要达到急诊科的工作要求,必须具备这些完整的知识技能机器基本急救技术。

3 急诊科急救工作的三个基本层次

急诊科工作与其他科室的工作不同点,在于其工作的层次性。一般而言,急诊科急救工作分为三个基本层次。首先,基本的现场急救。现场急救多为心脏骤停或创伤患者,应做好组织工作,并要求急救人员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止血、骨折固定等技术;其次,危重病人的转送。 转送途中监护及抢救目前已改变了“救护车的任务只是把病人转运到医院”的概念,强调运送过程中应边监护、边抢救、边与急救中心或接受医院联系,报告病人情况及接受指导。设备完善的加强监护机动车及小型救护飞机或直升机的使用,有力地提高了抢救成功率;第三,救治及观察职能的体现。医院内急救医院是急救医疗的主要实施地,包括医院的急诊科和各专科重症监护病房。急诊病人到达医院后,首先由急诊科医护人员进行抢救,分诊及观察。其后按病人具体情况转入相应科室、各专科重症监护病房或综合性危重病监护病房。

4 结语

文章内容大多是对急诊科的工作及组成要求进行了分析,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这些内容都体现了管理的内涵。从文章分析可以看到,急诊科危急重症病人的管理涉及面相当广泛,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抛弃凭直观经验的传统方法,并逐步将安全管理工作纳入系统化、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 陈君英.急诊科护理组织管理模式调整的探索 [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15

[2] 黄正东,王光华,郭雪清.基于HIS的急诊科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7,5

[3] 杨佳川.浅谈县级医院急诊科规范化管理在医院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中国保健营养,2010.8

[4] 柳琳琳.浅谈急诊科医院感染管理.中外医疗,2011,15期

第9篇:创伤急救基本技术范文

【关键词】创伤急救;放射影像技术;合理应用

患者在医院检查中对于疾病的诊断主要借助放射影像技术,帮助医生更快更准确地进行疾病诊断,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节约时间快速进行患者抢救[1]。现阶段医院主要的放射影像技术包括X线、CT和MR检查,在临床中应用可以准确地帮助患者诊断,能够有效地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根据检查的结果,制定符合患者治疗的有效治疗方案,因此要重视放射影像技术在创伤急救中的应用合理性,以便创伤急救患者在医院就诊中采取适合的诊断[2]。借助放射影像技术在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合理应用,能够帮助患者较为准确地对患者病情状况进行评判,准确掌握患者病情详细状况,在检查的过程中要注意的是,检查中由于患者病情比较严重,需要快速得到救治,要缩短检查诊断的时间。鉴于此,选取2020年1月—2021年8在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拍片检查的76例创伤急救患者,分析总结创伤急救患者合理应用放射影像技术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8月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拍片检查的76例创伤急救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应用放射影像技术类型和检查的结果,76例创伤急救患者中男性41例,女性35例;患者年龄36~68岁,平均年龄(52.62±8.12)岁;76例创伤急救患者疾病类型包括胸部创伤患者23例、头部创伤患者26例和四肢创伤患者27例,患者就医治疗时均需要放射影像技术协助进行疾病诊断,以此为依据帮助医生制定更加符合患者疾病治疗的方案。纳入标准:①在我院诊断治疗的创伤急救患者;②患者临床治疗资料完整,可以为试验提供相关的准确数据;③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其他类型的慢性疾病患者,严重的肝肾脏功能障碍的患者;②对本次诊断检查依从性不高的患者、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和精神病患者。

1.2方法

医院主要的放射影像技术包括X线、CT和MR检查,其中CT检查包括CT平扫和增强,使用检查的仪器为SIEMENS64排CT以及GE单排螺旋CT,MR融入治疗中,MR检查使用的仪器为GE1.5TBrivo355MRI,利用X线可以检查平片,使用的检查仪器为GE飞天6000ⅢDR,在检查中应用相关的检查仪器进行扫描检查[3]。

1.3观察指标

①观察头部创伤急救患者使用应用CT平扫以及MR检查的具体诊断结果,分析比较检出率;②观察胸部创伤急救患者使用CT平扫以及X平片检查的具体诊断结果,分析比较检出率;③观察四肢创伤急救患者使用CT平扫以及X平片检查的具体诊断结果,分析比较检出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研究数据结果的计算,计数资料以频数、百分比(%)表示,经χ2检验,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头部创伤患者诊断结果

头部创伤患者26例均采取CT平扫和MR检查,MR检查检出率100.00%高于CT平扫检查的8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胸部创伤患者诊断结果

23例胸部创伤患者诊断用CT平扫和X平片检查,CT平扫检出率95.65%高于X平片检查的7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四肢创伤患者诊断结果

27例四肢创伤患者采用CT平扫及加强和X平片检查,CT平扫及加强检出率100.00%高于X平片检查的8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致伤的因素以及条件不断变化,创伤已经成为人类的致伤以及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依据国家疾病的相关分类统计,在发达国家中创伤在疾病的病死率中高居第4位,并且在儿童以及青壮年中高居第1位[4]。创伤的主要定义从广义角度来看,是机体受到某些物理性或者是化学性以及生物性的致伤因素,而导致组织内部结构的破坏以及出现功能障碍;从狭义角度来看,是指机械性的智商因此导致机体的完整性遭到破坏[5]。依据伤口的情况,将创伤分为开放性创伤以及闭合性创伤,根据部位分为颅内、胸部以及腹部损伤和脊柱、四肢损伤等[6]。对于四肢骨折来说,可以将其分为开放性或者是闭合性,将肢体进行固执后,要观察其手指或者脚趾的血运情况,在急救过程中要包扎骨折位置,出血时要使用止血带肢体的畸形较为严重时,要先顺着畸形的方向进行牵引,使其逐渐恢复正常后进行妥善的固定,脊柱上的骨折主要发生在颈椎以及胸腰椎等交界的位置,颈椎的骨折可能会使四肢出现瘫痪情况,胸腰椎的骨折会使下半身出现瘫痪,在急救过程中对颈椎骨折的患者搬动时,要将双手抱于患者的头部两侧,并且沿着颈椎的轴线进行牵引,避免出现脊髓的损伤,在转移过程中依据患者情况进行人工呼吸,对于颈椎骨折要通过使用颈托或者是制作简易的纸卷来进行颈部的固定;腹部的损伤也分为开放性和闭合性两种,闭合性的腹部损伤主要有肝、脾等重要脏器官的损伤,会导致大出血,使患者出现休克现象,开放性的腹部损伤主要是对腹腔相通的肠管有所损伤,对此类患者进行急救要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搬动,禁止食用水以及食物,伤者要采取平卧位,通过无菌纱布或者是三角巾,对其伤口进行包扎[7]。胸部损伤相对较多,可能包括肋骨骨折、气胸、血胸以及肺挫伤等,对其进行急救时,要选择合适的并迅速转至医院接受治疗;对于颅部的损伤,可能会出现头皮的血肿、挫裂伤以及骨折、颅内血肿等情况,患者可能会出现意识障碍,此类患者的病死率相对较高,对此类疾病进行急救,要迅速将伤口包扎,保证患者的呼吸通畅,必要时进行紧急抢救并快速转入医院进行治疗[8]。创伤急救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先进行抢救,再固定搬运,并在此过程中注意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病情的加重或者受到污染,如患者出现伤口出血等症状时,要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在使用止血带的过程中,要先将较为柔软的布片垫在止血带的下方,但是要注意避免在上臂1/3或者是腋窝下使用,以防出现神经损伤,止血带的使用材料不可以用电线、细绳等。在包扎伤口时要注意伤口的保护,预防伤口出现感染,包扎过程中动作相对较轻,避免伤口大量流血,确定包扎位置[9]。在对患者的转运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情况,如果患者出现面色苍白或者头晕、脉搏以及血压减弱等症状时要先停止转运,就地进行抢救;搬运的主要方式有担架搬移以及徒手搬移等。在患者送至医院后,要积极采用有效的技术来确诊患者的病情。在创伤急救中患者出现颅内损伤的情况较为严重,部分患者通过CT进行平扫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与临床的病情并不相符,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迟发性的颅脑损伤,因此在进行病情的确诊中进行CT复查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中胸部创伤在急诊创伤患者中有较大的比例,对其进行影像学检查,大多是通过X线片来进行,但是对于病情相对较重的患者,因为检查中的不仔细,不能为诊断提供较为准确的受伤部位,很容易导致遗漏情况出现。对于腹部的创伤,通过X线片以及B超来进行诊断,很容易错过抢救的时机,出现较为严重的后果。传统的X线片检查是通过模拟影像来进行诊断,但现目前随着医学的影像技术发展,可以通过数字影像来进行疾病的诊断,有着较高的准确率以及检出率[10]。随着医疗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放射影像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与革新,主要是为了确保在患者应用放射影像技术疾病确诊的时候,保障其检查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医生对患者疾病诊断提供准确的依据,其检查的结果也可以帮助医生制定患者针对性的治疗方案[11]。现阶段临床应用的放射影像技术包括,X线、CT和MR检查等,探究放射影像技术发展历史,均是从常规X线检查发展而来。在医院检查外科损伤的时候,一般会采取X线平片检查,在临床应用中,调查发展具有比较高的应用价值,而且患者采取X线平片检查,检查的费用也会相对较低,患者的接受程度较高。但是X线平片检查也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椎体骨折可以很好显示,但是会忽视附件骨折,需要应用CT检查,更好地显示患者骨折的细节[12]。对于胸部创伤患者采取CT平扫及加强检查准确率要高于X平片检查,因为好很多的胸部创伤患者疾病比较复杂,创伤部位也相对比较多,X平片检查对于胸部创伤严重患者来说,临床检查的结果就不容易准确,造成胸部创伤部位遗漏的情况,胸部创伤患者病情一般比较严重,不能够有效准确地诊断,就会比较容易错过最佳的抢救时机,对患者治疗效果造成了严重影响,因为为了保障胸部创伤患者检查结果的准确性,采取CT平扫及加强检查,更加准确地制定临床治疗方案,挽救患者的生命。头部创伤患者采取了CT平扫和MR检查,其中MR检查的检出率更高,能够更加准确地对头部创伤患者,脑部挫伤、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颅脑骨折疾病类型进行准确诊断。创伤急救中应用放射影像技术诊断,可以根据患者创伤部位类型,选择适合的放射影像技术,进行疾病诊断,保障创伤患者疾病检出率。为了更好地将放射影像技术应用在临床患者诊断中,帮助患者加强疾病治疗的效果,因此对于不同创伤患者采取不同的放射影像技术诊断准确率进行了探究,其中创伤患者包括头部创伤、胸部创伤和四肢创伤患者,对比可以看到头部创伤患者26例均采取了CT平扫和MR检查,MR检查检出率100.00%显著高于CT平扫检查的84.62%(P<0.05)。头部损伤患者病情变化十分快,在临床应用CT平扫诊断结果和患者临床病情表现大多时候是存在一定的差异,部分患者因为没有准确的诊断病情,导致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因此在临床对于头部损伤患者应该采取MR检查诊断。23例胸部创伤患者诊断用CT平扫和X平片检查,CT平扫检出率95.65%显著高于X平片检查的73.91%(P<0.05),可以看到临床对于胸部创伤患者CT平扫准确率更高,尤其是对于危重病人,临床检查不仔细或者出现了患者不配合的情况,就不能准确地提供受伤部位,不能够展开治疗措施,因此在胸部创伤患者临床诊断中采取CT平扫准确诊断患者疾病情况。27例四肢创伤患者诊断检查CT平扫及加强和X平片检查,CT平扫及加强检出率100.00%显著高于X平片检查的81.48%(P<0.05),在临床四肢创伤患者诊断中CT平扫检出率更高,主要是传统的X平片对于脊柱、四肢创伤患者大多数是可以做出诊断,但是在检查中X平片还是有一定的缺陷,对于隐匿性的骨折症状及一些椎体附件骨折症状,诊断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而且在诊断中CT平扫检出率更高,还能够有效地检查出骨质水肿症状。综上所述,创伤急救中应用放射影像技术诊断,头部创伤疾病患者采取MR检查、胸部创伤患者应用CT平扫检查、四肢创伤患者实施CT平扫及加强确诊,放射影像技术在临床患者治疗中应用,可以帮助患者疾病诊断,对于患者疾病及时治疗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金燕,杨丽萍,彭庆荣.基于多学科协作团队的急救护理路径在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1,27(7):948-951.

[2]夏倩倩,朱姬莹,朱湘文,等.SPARK教学模式在非医学影像科住院医师放射科专业基地轮转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21,41(8):699-702.

[3]胡锋兰,法萍萍,谢展松,等.非同型输血方案在重度创伤患者紧急抢救中的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20,33(2):123-126.

[4]傅玉川,余行.医学影像自动分割技术在放射治疗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20,44(5):420-424.

[5]朱超,REVELMP,PARKARAP,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人与放射科:来自欧洲放射学会和欧洲胸科影像学会的建议[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20,43(6):745.

[6]鲁美丽,杨国浩.模拟教学在院前严重创伤气道管理培训中的应用[J].浙江医学,2019,41(10):1100-1102,1107.

[7]王彦军,赵威,张松涛,等.战创伤模拟人在急诊创伤救治技能培训中的应用观察[J].人民军医,2019,62(8):675-677.

[8]张慧媛,孟祥溪,谢馥芯,等.18F-FDGPET/CT影像组学对肺腺癌患者PD-L1表达水平的预测价值[J].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2021,41(8):473-478.

[9]张永珍.分析数字放射技术在胸部创伤诊断中的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3):95-96.

[10]孙健锋,杨红燕.影像放射技术的临床应用及意义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16):318.

[11]赵书才.胸部创伤数字放射诊断技术的应用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6):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