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多媒体信息技术论文范文

多媒体信息技术论文精选(九篇)

多媒体信息技术论文

第1篇:多媒体信息技术论文范文

学生对一堂课的重难点部分能否充分理解和掌握是一堂优质课的重要指标。按照课堂教学计划,几乎每堂课都会有重难点部分,如何有效突破这些重难点知识是教师在备课和实施教学活动的环节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在高中生物学科中,重难点知识往往都具有抽象性较强的特点,要想理解这些抽象的重难点知识,往往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而这一能力恰恰是大多数高中生所欠缺的能力,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如何把抽象的知识进行直观化的处理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而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的一个有效的手段就是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动画、图片等手段,将抽象的文字化的知识直观的展示出来,在形象的知识面前,学生的学习难度自然会大大降低。就拿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来说,由于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通过常规的实验器材又很难把这个过程完整的呈现出来,这个时候,利用多媒体工具就是最好的选择了。教师可以在课前制作一个Flash课件,将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这样学生可以看到一个形象的连续的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对于学生的理解来说具有非常大的帮助。

二、利用多媒体工具丰富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时间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教学任务,很多时候,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必须要对一些内容进行删减,而经过删减后的教学内容容易出现这样几个问题,一是教学内容过于单薄,缺少必要的材料支撑,二是教学内容理论性过强,内容相对比较枯燥,三是教学内容的完整性被切割,知识显得过于零散,不利于学生知识系统的形成。怎样才能解决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之间的矛盾呢?多媒体工具就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了。在传统的教学工具下,教师需要一字一笔地将重要的教学内容写在黑板上,形成板书,这样的方式不但效率低下,内容量也十分有限。而有了多媒体信息工具就完全改变了这一局面,教师可以通过制作课件,将教学内容先准备好,到了课堂上直接运用电子白板,在几秒钟内就将教学内容呈现到学生眼前,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知识的传递密度。

三、利用多媒体工具优化课堂实验教学

第2篇:多媒体信息技术论文范文

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之后,为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将数学课堂的气氛从严肃枯燥变为生动活泼,不仅增加了数学课堂的趣味性,还能够有效突破学习难点.对于初中数学课程,学生们一致反映最难的知识点是几何和应用题部分.自从使用信息技术,在几何画板的辅助下,很多难点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动态直观演示下,变得更加易于理解和掌握了.例如,在讲授“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个基本数学公理时,可以巧妙地借助信息技术,运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出两点之间线段的距离,同时还可以分别作出不同直线和曲线,测量它们的长度,最终得出这个结论.学生们通过这个演示过程,也对这个公理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二、运用信息技术,开发学生潜能

初中教育实际上属于人生的启蒙教育阶段.因此,如何在这个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远远比教会学生一个习题重要.思维的创造力直接关系着学生思想水平的高低.而优良的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后天的培养.在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教师如果能够借助信息技术,便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例如,在学习《统计》这一章时,可以综合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效率.实际操作过程中,笔者在给学生上课之前,精心准备了一套课件,包括录像和幻灯片,具体内容如下:在美丽的校园中,笔者录制了本班学生课外活动时的影像,跳绳、踢毽子、乒乓球、摄影各有一部分学生……这活泼生动的画面,熟悉的人物,延长了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全班学生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1)你可以得到哪些数量信息?(2)可以把这些信息怎样表示出来?这样做不仅较顺利地将具体形象的事物转化成抽象的数学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观察力、注意力,从而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运用信息技术,巩固新知

第3篇:多媒体信息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字:课件 隐忧

一、课件制作缺乏通用性方面的考虑。

通用性是考察课件效率和效益的最重要的标准。许多人制作课件,出发点不是为整体的教学服务,只是为了偶然上公开课的需要。课要好看,要充分显示出“运用了最先进的教学手段”----这就是许多人运用计算机上公开课的心态,为此花很多的时间(可能是半个学期,也可能是一个学期)来制作课件。因为这个课件从一开始就是为了某一节特定的课例而设计的, 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它不可能用在别的课上或者不能用在别的老师的课上。这样搞出来的课,大部分都是很好看的。这种课我们最常听到的评语是:课件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课堂气氛很好,信息量很大,效果比传统教学方式好,等等。“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这能说是好处吗?假如这些时间精力花得不值得呢?“课堂气氛很好”,学生不是天天在多媒体课室上课,一年才上这么一次两次,感觉新鲜,又加上是公开课,有那么多的老师来听课,注意力能不集中吗?课堂气氛能不好吗?“信息量大”,“效果好”,大多数的多媒体公开课课例,信息量是大的,这是事实;这个课是花了几十甚至上百个小时的艰辛劳动弄出来的,效果当然会显得好一点。

这就等于效率和效益高了吗?平时用三个小时备的课,现在因为要用多媒体,花了六十个小时去准备,也就是说多投入了二十倍的时间和精力,而那节课能好二十倍吗?我们都知道,一节公开课,能比平时好三倍就不得了了,哪怕你花一百个小时去准备。算它效果好三倍吧,投入跟产出折算,二十减三得十七。也就是说,效率降低了十七倍。当然计算一节课的效益,不能是这么简单的数学运算。但运用了昂贵的先进的工具,效率反而降低了,这一事实却是确凿无疑的。何况,一个人能有多大的精力? 整一个学期都在为一节课翻肠倒胃, 其它的课肯定打折扣。这对学生、对学校都不是好事。

二、课件制作简单地以计算机代替一切。

计算机是功能十分强大的工具,传统的教学手段似乎都可以由它来代替。于是有人觉得有了计算机黑板粉笔也可以不要了,投影仪也可以不要了,幻灯机录音机录象机也都可以不要了。在不少人的眼里计算机就等于是多媒体的同义词,多媒体课就是用计算机上的课,多媒体课成了独媒体课。

机确实拥有传统教学工具的一切功能。但有必要让计算机来代替一切吗?录相机放录相很方便,把带子往机子里一塞就好了,干吗非要把录象资料转到计算机中去呢?计算机转存影视文件要花很多时间,考虑到效率和效益,这时间花的不值得。也有不少人喜欢把图片转存到计算机中去。多媒体室有实物投影仪的话,这样的转存也是在浪费时间。 举个例子。好比说某人要向快餐店订个比萨,打个电话,说一声,电话放下,事情就办妥了。如果那人是个电脑疯子,他非选择上网来订购他的比萨。他得开机,移动鼠标,点鼠标,一步步进入特定的网站,再键入他要的物品名称,然后确定,他这比萨才算是订好了。从这例子我们学到什么?电脑是什么都能做,但不是什么都非得让电脑来做。

当我们在设计课件的时候,一心想着什么环节可以用计算机,那很容易觉得每个环节都可以用计算机。我们的思路应该反过来,应该想着什么地方可以不用计算机,首先把没必要使用计算机的地方确定好,剩下的就是可使用计算机的地方。计算机应该是能少用就尽量少用,能不用就尽量不用。能用别的工具达到预想的效果,就用别的工具。多媒体不等于独媒体,能把计算机跟其它传统媒体结合得好的课,才是真正好的多媒体课。如果只是把教材、教案、图片简单地‘搬’到电脑上,和放幻灯片有什么区别?重形式而轻内容,用电脑玩花样,使多媒体课件看上去像一块块美观漂亮却内容贫乏的黑板报。

三、课件制作不能体现计算机的优势。

计算机课件的优势在于超文本功能、人机互动功能和网络功能。目前许多已制作出来的课件,都不能体现这三大功能,都只不过是把图片、影视或文本简单地转换为计算机演示罢了。与其花那么多时间、那么大的精力去把它们制作成计算机课件,还不如直接使用投影录象来得方便省事。 比如《故宫博物院》,如果只是放放课文录象, 用录象机就行了。如果要用计算机来演示故宫的建筑构造,那就要跟一般的录象有所不同,调用者要能够通过操纵鼠标或键盘随意进出故宫各处,并且可以即时调出解释说明或相关背景资料或有关诗词歌赋趣闻逸事等等,起码这样,才能是计算机的《故宫博物院》。总之,计算机课件必须至少体现上述三大功能的其中之一,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还是不要用计算机的好。计算机要么不用,要用就得用在点子上。

四、不顾实际,忽视条件的是否可行。

目前的中国教育,总体上还是相对落后的。除了少数条件较好的地区、学校享有“全方位”的多媒体教学的优厚待遇外,大多数普通的学校,其落后的设施让多媒体根本无用武之地。一般的学校只拥有一两间专用的多媒体教室,如果真的提高了多媒体制作的“ 普及率”,其结果还是僧多粥少,难逐人愿。

由于客观条件和个人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学科教师很少有人能熟练制作多媒体课件,而帮助其制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又大多对教学内容不熟悉。“熟的不会,会的不熟”,就很难达到内容与效果的最佳结合。教师在讲课中处理不好与多媒体的关系,要么先画面后讲解,要么只顾讲忘了换,造成讲解内容与多媒体画面的不同步。人机

“两张皮”,很大程度上使上课变成“看电影”,教师成为“解说员”。

还有,如火如荼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直接影响着“评级”“评优”等各项考核,那种“非多媒体(课件)者一票否决”的不平等原则也导致了诸多矛盾和隐患。众多教师心有不乐却也无可奈何。 总而言之,教学情况千差万别,不能单纯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对待,调查显示,当前多媒体教学在基层已形成热潮,但却只“热”了教师一头。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有必要做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一哄而上,势必带有盲目性。人人赶时髦,难免产生负效应。多媒体不是惟一选择,三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问题,为何要费力做成多媒体呢!多媒体终究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要正确处理教师与多媒体的关系,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而不能本末倒置,陷入误区。教学要从实际效果出发,眼光不能盯住多媒体不放,而应该提倡“土”、“洋”结合,灵活运用各种手段教学。避免“两张皮”,力求“二合一”。教师要真正懂电脑,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人与机的结合上做文章,把着眼点放在结合多媒体手段提高授课能力上。多媒体教学需要从教学实际出发,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灵活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而不能一味代之以多媒体,搞教学手段的“一刀切”。

参考文献:

1.《多媒体教学的体会》……2002年《计算机教育报》第2期6版

第4篇:多媒体信息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传媒技术媒介权力受众参与

一、传媒技术的再讨论

传播学的发展,离不开对于传媒技术的研究与讨论。在整个传播学的流派发展史上,可以窥见各家之言。芝加哥学派的杜威和帕克曾多次在著作中叹息以人际传播为主的传统社会逝去的无奈,他们认为,传媒技术未来的发展,尤其是交通技术和传播技术的发展,也许是一个新的机会。①并且希望通过传媒技术的发展,能够让人们之间重新回到无障碍的交流,回到美国草根民主的时代。同时,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现代传播技术造成了大众文化对于精英文化的替代,使得精英文化逐渐边缘化。著名学者伊尼斯认为“一种新媒介的诞生,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诞生”,对某种媒介的偏好,将使社会文明的整体进程发生改变。伊尼斯得出一个结论:一切的文明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媒介的问题。可见,传媒技术的发展对整个社会的变迁起到了决定的作用。

在传媒技术改变社会历史与文明的变迁这一过程中,存在着一条自上而下的组织分化研究。分为两个层次:一、媒介技术与权力赋予的关系;这里的媒介技术是一种隐性的权力,从传媒技术的发展史来看,权力赋予经历了从传统媒介为少数人赋权到现代的新媒介技术有能力给多数人提供表达机会的过程,这一历程参杂着主动与被动,平等与共享的内涵。二、当技术不再是“特权”后,受众也由原来的“受传者”演变成一批参与式受众,甚至变为主动的提供者,这对于媒介技术的发展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认可。新媒体时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必然为了适应受众的口味,吸引受众的眼球,推出新的技术产品与服务。这个自上而下的从权力赋予到受众参与的过程,传媒技术自始至终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媒技术的变革与发展培育了新的受众群体,同时也在驯化新的媒介权力组织。

二、媒介权力的分享与重新赋予

海德格尔曾说过:“关于技术工具的中性把握,恰好表明对技术本质的茫然无知。”②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以技术为基础的大众媒体在开拓人类生活空间,延伸人类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通过信息垄断霸占着另外一种权力资源,生活在现代的人们,往往需要通过媒介技术获取信息,对媒介及其技术的依赖导致了传媒权力赋予的延伸。

传统媒介是少数人的媒介,也只有少数人才拥有媒介赋予的权力。“马克思主义奠基人多次讲过,语言的形成、文字的问世和印刷术的发明,是人类信息传递的伟大革命,是人类文明的杠杆。”③继口头传播与文字传播后,印刷媒介的广泛传播,改变了人们对媒介的认识,使得传播交往的范围不断扩大,同时也要求对文字有基本的解码能力,使得很长一段时间内,其只能是部分人的媒介。广播电视的出现使人类进入到了大众传播时代,人们凭借自我的认知感知系统,分析影像与声音的符号信息表达,就能够理解并且传达正常的媒介信息,媒介的受众群普及到社会的各个阶层,成为大多数人的媒介。但媒介的流向是自上而下的逐步释放的信息注释和灌输,每一种媒介的信息生产都有不同的传播者充当把关人的角色,受众是被动的接受信息,他们对于信息的筛选和规避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传播的权力。这一时期的传媒技术所代表的权力在少数人的手里,媒介的信息传播是单向的、线性的传播流程。

互联网等新型媒介的出现,开创了平行的、相互交错的多融合状态下的信息应用局面,使得大多数人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信息传播成为人们平时生活中最普遍、最简单的沟通和交往的方式,比如微信、微博的运用,打破时空的限制,随时的传播和反馈信息。这种主动化的、以个人为主的媒介环境,使得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以不同的组织方式架构起来,每个个体都拥有了在传统媒介时代无法彰显的话语权力。媒介权力受传媒技术的影响分散开来,并不是简单的权力切割,而是形成了表达权力的“裂变”,一条信息的交流与互动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比如转载和评论,有时候一条并无多大价值的信息或许会吸引大量网民的关注,进而形成大众的舆论场。

与权力赋予的分享性与裂变性相比,网络的公民权力表达同样也存在着趋同化,这也是传媒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后果之一。过多的网络表达释放在新媒体技术的领域中,会造成大量的网络信息资源的浪费,网民的评论造成网络虚拟舆论场的固定成见,很难接受异质的意见。这样的不健康的网络舆论状况,是传媒技术进步带来的不良影响,制约了公民的理性表达,相比较传统的媒介技术环境下的表达的数量有限,理性的成分较大,网络表达在没有边界的情况下多了一些辱骂、造谣等言语的侮辱,加剧了表达的非理性倾向。因此,在媒介技术依然会不断进步的时代,处理好传媒技术与公民表达之间的关系,建立良好的公民自由表达的行之有效的机制,才能让技术充分的服务于我们所要表达的时代。

三、受众的角色演变与参与进阶

第5篇:多媒体信息技术论文范文

媒介环境学(Media Ecology)是20世纪30年代在北美萌芽,在70年代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传播学派。经过三代学者的努力,它已成为与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鼎力的第三学派。媒介环境学(Media Ecology)关注媒介技术本身、聚焦于媒介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在对技术发展与社会变革关系的反思中,重构理解媒介社会的理论视角。

一、媒介环境学的理论特征

传统的媒介研究包含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两大主流,经验学派是对媒介效果的研究,其研究忽略了媒介技术形式变革对社会的影响(沉默的螺旋,枪弹理论等);批判学派关注大众媒介的内容对社会的影响,其中更多的是媒介的所有权。其源头一部分是法兰克福学派,关注的是媒介中内容所导致的影响。批判学派不关注传播的效果影响,也忽略了媒介技术形式方面带来的社会影响。

媒介环境学一方面强调媒介和人的关系,媒介是人与人之间的桥梁;另一方面强调媒介、技术对文化和社会的影响。关注媒介的不同形式带来的影响,以新的观念看待媒介技术和社会相互共生关系。

二、媒介环境学视角下的媒介技术历史分期

媒介环境学学者认为,人类社会的变革和媒介技术的变革是同步发展的,基于这样层面,把人类社会变革按照媒介技术的变革作如下历史分期:

(一)口语传播时代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依靠人体的发声,面部表情,肢体手势动作,简单物品摆放等完成的,传播在近距离实现,信息量少,零散无序。信息传播源是族里长者,是最重要的信息媒介。

(二)文字传播时代

文字的出现使信息传播由听觉符号转变为视觉符号,文字信息量大,精准,易储存,实现异地传播。文字作为媒介的传播,从时间悠久性、即时性和空间的广袤、无界限上实现对信息的传播。

(三) 印刷传播时代

印刷术给人们提供大批量复制信息的途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使信息传播进一步民主化。印刷术给大众传播信息的同时也给大众创造新行业和产业,国家的法律条文通过印刷媒介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

(四)电力传播时代

电报、电影、广播、电视等新媒介技术相继问世。电子媒介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得到巨大改变,因为媒介传播给大众的信息种类繁多,信息量大、质量高。

(五)数字传播时代

新兴起的媒介有电脑、互联网、万维网、手机及不同的社交软件等。信息传播以数字信号形式进行传播,传播速度极快,且及时播报;存储空间大,可云同步,实现全球性传播。数字媒介较电力传播媒介不同的是,使用者可以控制信息流向,实现媒介和使用者的互动传播。

三、媒介环境学视角下的社会变革

“任何媒介的‘内容’都是另一种媒介。如文字的内容是言语,文字是印刷的内容,印刷又是电报的内容一样。新媒介的内容是旧媒介的延伸 。媒介社会与人类历史发展一样,从口语到文字的传播时代,社会背景不同,技术也不相同,文字出现使信息准确度得到提升,使口语传达过时,文字所表达的内容使言语思维得到再现,发生逆转后出现了印刷技术,印刷技术是被高度抽象化了的言语。而我们今天所处的媒介社会,互联网使人们认知能力得到提升,它使电视功能被弱化,而互联网传达的信息使电视内容得到再现。

媒介对社会的变革产生重要作用。媒介对我们产生影响并不限于内容,媒介技术形式本身一样带来了变革。一切的技术都是媒介,一切的媒介也都是我们自己感官的延伸。媒介与社会关系是非线性的,整个人类历史发展是动态的,是一个范式到另一个范式的转化,这个转化并不一定都是前进的,从口语时展到如今的新电子时代,历经了口语(感知的听觉)时代,进入印刷(感知的视觉)时代,逆转回归了电力媒介(听觉和视觉结合)时代。

而媒介环境学的基本洞见:“媒介即讯息”,并非字面的意思,媒介就是讯息,并非侧重内容,在媒介传播过程中,媒介本身的形式比媒介所传播的内容更为重要。每一个新媒介的内容往往与旧媒介相同,因此,要分辨不同的共同体,理解这些共同体的不同特征,则这些共同体赖以维系的媒介形式本身比他们所交流的具体内容更加重要。

四、媒介环境学的理论命题

媒介即环境,环境即媒介。社会的主导传播媒介发生变化,符号系统就会发生根本的变化。

作为感知环境的媒介。在生理―感知层面,把每种传播媒介当作感知环境,每时每刻都调动着自身感觉器官去感知周围环境。而每个人感知世界的程度取决于我们受遗传获取的感觉器官情况,感官赋予每个人不同程度感知世界的能力。

在符号层面上,把每一种媒介看作一种符号环境,由一整套的独特的代码和句法有条不紊的构成符号环境。一方面,我们凭借感官来感知我们周围世界,另一方面,我们又从媒介的符号世界内部去思考、感知物质世界。而语言的内部符号结构和逻辑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参数,在这个参数内我们重新构建周围世界的概念。

总体上看,媒介环境学的理论思维展开,是以下面的基本理论命题为前提的:

理论命题1:传播媒介不是“搬运工”。不单单只是把数据和信息从原来的地方完整的传输到新的地方,不是无价值标准的渠道。界定信息性质的是媒介的结构。

理论命题2:每种媒介具有不同程度偏向性。其中具体包括有时间偏向、空间偏向、形而上、认识论以及政治和社会偏向等。每种传播媒介均起源于非真空里,都必须以某种物质为载体。

理论命题3:传播技术对心理、感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影响,这些影响中包含正面和负面影响,而这些影响往往与媒介技术本身偏向有关,两者是相依相生的。

其理论命题是一个连续体,其两端是两种不同的解释视角,一端是软技术决定论,在媒介的一系列发展、传播和使用过程中,人是核心,人的主观能动性占据主导地位;相反另一端则归于硬技术决定论,推崇技术至上,技术是引起社会变革发展的主要因素。而媒介环境学的视角,应该在两端找到平衡,即媒介技术共生论,认为人的能动性在社会变革中虽占有一定的影响,但既不偏向与媒介技术,也不偏向人的能动性,人与技术或媒介相互作用相互共生,而引起的社会变革。

五、重构媒介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第6篇:多媒体信息技术论文范文

第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传媒经济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比而言,传统媒体的传播只能以单向传播的形式进行,而新媒体技术可以让媒体实现双向传播,创新、丰富了媒体传播的方式。与此同时,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大大降低了传媒行业的运行成本,例如,各种社交媒体的应用大大降低了用户与媒体间的互动成本,电子商务技术的应用大大降低了传媒行业的交易成本,其原因在于电子商务使交易过程变得简单安全,交易过程采用互动会谈和第三方支付,缩减了业务洽谈的时间,交易效率大大提高,从而促进了传媒经济的发展,同时推动了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推动了传媒企业的规模扩大,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背景下,要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就要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强化管理,不断创新,以此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推动传媒行业的深度变革。

新媒体最大的优势在于其特有的丰富性和交互性,同时又保留了媒体的专门性和个体化,其传播成本与其他形式相比较低。比如,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媒体的传播结构,在互联网环境下,不仅人人都是传播者,媒体也成为了信息的受众。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信息的传播变得丰富而迅速,信息的传播与接收不再是单一地由媒体向大众传播,媒体与大众的角色变得灵活、可互换。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又或者成为信息的受众,这使得社会话语权结构发生变化,人民群众的话语权变得多元化,从而促进了跨平台媒体的发展。人们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媒体进行新闻交流,还可以通过网络论坛和社交软件进行交流。新文化的产生便是大众与媒体互动的结果,比如网络流行语言、网络文化等,比如“菜鸟”“大虾”等词汇,都产生于互联网这个大环境下。同时,公民可以通过网络与政府机构进行交流,由此可见,新媒体使传媒行业变得更具包容性,媒体互动性大大提高。

第三,新媒体的发展促进传媒行业的发展壮大。

传媒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很大,据统计,传媒行业在去年所创造的经济价值达数千万亿元,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行业之一。新媒体时代,传媒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社会行业的信息化进程,从而对国家经济结构调整贡献了力量。同时,新媒体技术使得传媒行业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多元化、高自由度的传播方式,使得信息的时效性大大提高,因此有利于传媒行业获得更多的广告收入,形成良好的多元化发展模式。

第四,新媒体技术突破了传统媒体的信息处理方式。

互联网的超链接方式使新闻报道更具深度和广度,人们的信息接收方式更具自主性和可选择性,提高了受众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新媒体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传媒行业信息传播理念的发展,促使传媒企业接受新的理念,建立新的多位一体的新闻模式。不仅如此,还可以促进新闻采编方式的不断更新,大大提高新闻采编的效率。

第7篇:多媒体信息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对外汉语教学;互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8-0000-02

1 引言

最近二、三十年,对外汉语这门学科得到长足发展。目前,许多高校成立对外汉语学院,除了教授外国学生汉语之外,也培训对外汉语师资。台湾地区作为前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地区,当前的对外汉语教学在繁简字和拼音系统的使用上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美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一直在迎合西方语言教学的理论,而无视于汉语的内在特征。近十年来,海峡两岸许多高校都成立了以对外汉语教学为专业的研究所,但其研究的重点依旧是在语言的结构和教学的技能上。

现代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媒体技术,可以对音频、视频、图形等多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能实现人—机交互式操作,可以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对外汉语教材的科学性、艺术性、交互性得到交互结合。多媒体技术通过多元化呈现交互式活动,创造一种适合学习者认知特征的学习环境,并且可以有效地开展远程教学、协作性学习。多媒体技术容量大、信息足,为教学提供各种各样的训练模式,使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大大增加。

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只重视“技巧”和“功能”的传授而忽略“内容”与“结构”的教学。近年来,以常见情景、常用句型为线索,配以常用语词和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教学的计算机辅助汉语教学迅速发展,但在综合性、直观性、可选择性、认知性等方面还显不足。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具有跨时空特点,可变平面教学为多元立体化教学,因之也更符合语言学习的心理过程。因此,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2 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模型

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是由美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家理查德·迈耶·E·迈耶在其书《多媒体学习》中提出,并通过大量的心理实验证明该理论的正确性和科学性。迈耶认为“按照人的心理工作方式设计的多媒体信息比没有按照人的心理工作方式设计的多媒体信息更能够产生有意义的学习”。基于此认识,迈耶研究了多媒体学习的认知规律,依据双通道假设、容量有限假设、主动加工假设的心理学原理提出了多媒体学习的五个步骤。

2.1 双向通道假设。双向通道假设是指人们对视觉表征材料和听觉表征材料拥有单独的信息加工通道。双向通道假设在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中指人们的信息加工系统包括听觉/言语通道和视觉/图像通道。两个通道能分别加工不同种类的信息,呈现给眼睛的材料由视觉通道来加工,呈现给耳朵的材料由听觉通道负责加工。如下图1所示

图1双向通道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模型

2.2 容量有限假设。容量有限假设是指每个通道一次性加工的信息数量是有限的。当向学习者呈现信息时,不管是插图、动画或口头解说,学习者并不能记住全部的内容,而是记忆了部分的或片断的信息。

既然人的信息加工容量是有限的,那么假如向学习者呈现大量的信息就势必会造成认知上的负担。斯韦勒和钱得勒(P.Chandler)(1994)和斯韦勒(1999)区分了学习中认知负担的内部来源和外部来源。内部认知负担依赖于材料的内在难度—有多少组成成分以及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当材料的组成成分较多,并且相互之间的作用很复杂时,内部的认知负担就高,反之则低。外部认知负担依赖于教学信息的设计方式—材料的组织和呈现方式。当信息设计不是很好时,学习者必须进行无关的或无效的认知加工;只有当信息设计良好时,外部认知负担是最小的。

2.3 主动加工假设。主动加工假设是指人们为了对其经验建构一致的心理表征会主动参与认知加工。这些主动的认知加工过程包括形成注意、组织新进入的信息并将新进入的信息与其他知识进行整合。简言之,人是试图理解多媒体呈现信息的主动加工者。

主动学习的三个基本的加工过程是:选择相关的材料,组织所选择的材料,将所选择的材料与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当学习者注意到呈现材料中合适的文字和图像时,对相关材料的选择就发生了,这个过程就是将材料从外部带入到认知系统的工作记忆中。组织所选择的材料就是在这些要素间建立结构联系,这一过程发生在认知系统的工作记忆中。将所选择的材料与已有知识进行整合就是指在新进入的材料与已有知识中的相关部分之间建立联系,这一过程包括激活长时记忆中的知识并将其带人工作记忆中。

3 基于多媒体认知理论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多媒体技术才真正开始辅助对外汉语的教学工作。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汉语教学,应该认识到计算机屏幕或者投影幕布是教材内容表达的介质。在知识获取者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应将书本教材、教师与辅助的教学设备进行有机结合,同时提供给学习者充分的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权力。

3.1 对外汉语语言教学中多媒体认知理论的实践。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基础是汉语语音教学,结合多媒体的图像、图形和视频技术可将其非常成功的应用到语音教学中。以单韵母“a”的教学为例,多媒体技术就可成为很好的辅助。在教师讲述“a”的发音时,可以给学生放一段视频,视频内容为:小王最近嗓子疼,到医院找医生看病,医生告诉小王,把嘴张开同时发“a”的音,此时屏幕显示小王的嘴型和发音。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很好的获取单韵母“a”的发音,而且不容易遗忘,每当学生见到单韵母“a”时,一段熟悉的视频就会在脑海里中出现,其发音就很容易掌握。

除提供上述视频及其他情景外,针对汉语教学中的重要发音或难发音,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进行动态的发音器官活动图的制作。通过该活动图,可以清楚的呈现发音器官的动态活动图,在该活动图展示的过程中,授课教师再配合对每个音的发音部位的动作及具体的发音方法进行详细的讲解,这样学生就可以从直观上和理论上非常清楚该音的发音方法。举例:很多外国学生对“ü”的发音总是掌握不好,是外国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该音的学习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很好的解决。在教学中,授课教师可以采用先教学生发的音,首先在多媒体幕布上,呈现出“i”的发音过程,让学生掌握;其次,采用带音法将“ü”的发音带出来,并结合多媒体技术进行详细讲解,在多媒体上呈现出舌面元音舌位唇形图;学生通过多媒体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这两个音发音的舌位高低前后都相同,唇形的圆展与否是他们的主要区别。因此,“ü”的发音可以这样教授:让学生先发“i”的音,发出后,舌位保持不变,将嘴唇拢圆,此时发出的音便是“ü”的音。结合多媒体技术,学生在准确掌握“ü”的发音的同时,还能够“i/ü”这组音的区别与联系。

3.2 对外汉语字形教学中多媒体认知理论的实践。目前,多媒体技术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也非常的成功和有效,学生反映非常好,引起学生的极大学习兴趣,课上、课下的学习气氛非常活跃,提高词汇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汉语像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一样,是博大精深,一个词语或一个成语的背后,都隐含了一个故事,或者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若学生对词语产生的背景不了解,就很难真正地掌握该词语。留学生欠缺的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因此,授课老师在口头讲解词语时,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很差,学生不知道在讲什么。通过将蕴含着历史文化背景或者典故的词语,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整理刻画成动画视频或者一系列的图片,再结合老师的生动讲解,学生就可以理解词语的真正含义,同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举例来讲,“掩耳盗铃”这个成语,如果教师单纯地用语言或者肢体动作去讲解,学生可能理解不了,此时,如果能通过多媒体技术将该成语的典故展现给学生,学生在了解了词语的典故之后,告诉学生:“掩耳盗铃”的意思就是“偷钟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比喻自己欺骗自己”,学生就会很自然的将该成语学会。

很多抽象的词语,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很好的讲述。如与心理状态有关词语:后悔、难过、内疚、伤心、激动等,通过多媒体技术将设计的情景小故事展示出来,让学生在情景中感悟这些词语的内涵。比如,“伤心”这个词语,一个故事可以这样设计:小王养了一只非常可爱的松狮,他们两个感情很好。有一天,由于车祸松狮不幸去世了,小王看到死去的松狮,感到非常的伤心和难过。用动态的视频将上述场景展示出来,相信学生一定对“伤心”和“难过”有深刻的记忆并且能够非常好的运用。

3.3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多媒体认知理论的实践。在教学实践中,最常遇到的是这种情况:外国人可以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但是却写不了几个汉字。这种情况说明:汉字是外国人遇到的另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而自从有了多媒体教学,这种状况可以得到很好的改善。

采用多媒体技术可将文字信息、图片信息、视频信息、动画信息等各种形式进行优化组合,以解决之前教师单一的讲解方式。采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以提高教学效率。象形字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通过象形字可以看出中国汉字的起源,而象形字不仅外国人学起来困难,即使国人也是很困难的事情。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形象化的展示由实物到象形字的由来,象形字到繁体字的演变,繁体字到今天简化字的演变过程,每一个汉字是有意义的,学习汉字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就像是了解了一段历史。借助多媒体技术,月亮的月字的由来,可以通过点击鼠标将屏幕上的一轮弯弯的明月,慢慢的演变成一个“月”字。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汉字的学习是事半功倍的。

4 结论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引起了社会巨大的变化,为社会提供了巨大的服务,同时也为学校的教学活动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信息化的发展,带动了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也带动了教学过程的信息化,也带动了对外汉语教学过程的发展。在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是对外汉语教学活动的一次大的变革,从实践来看,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其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任何事物有利就有弊,我们要清醒的看到多媒体技术的不足,在实践中要避免这些不足,使多媒体技术真正为教学所用。

参考文献:

[1]敬雅兰.浅议多媒体技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09,238.

[2]宫可成.多媒体技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电化教学,1995,3:32-33.

第8篇:多媒体信息技术论文范文

多媒体 中职学校 理论与实习教学 应用

在中职学校的理论与实习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育,更加生动、形象和直观,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新知识、新理论。因此,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多媒体教学优势

(一)多媒体技术的高效优势

首先,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是利用计算机对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使各种信息能以文、图、声、影相结合的方式建立起逻辑联系,从而让人们对各种信息能有更清晰、准确的掌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处理信息方面的强大能量和广泛应用,能接收、组合各种形式的信息,包括课堂教学所必须的文字、声音、图像等。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大量信息可在短时间内根据需要被接收、组合,使人们能够更清晰、全面地把握和感受它们,从而大大提高信息使用的效率和效益。这样,一种信息通过多种手段展示,形成了一种立体信息,而这是现代教学别需要的,因为它能起到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调动人体接受与感知器官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二)信息来源广,内容丰富

多媒体技术能从多种途径获取与加工信息,可提供多种文本、图片、声像资料信息,通过网络还能在更大范围内获得更优质的信息。理论上,上述优势对于课堂教学必将产生积极作用。

(三)在教学应用中的综合优势

在多媒体技术辅助下,教师的教学手段得以丰富,视野进一步开阔,教学信息传达和展示方式多样化,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既节省时间,又使有效信息量大幅增加。随着科技进步,教师可利用新的科技成果更新教学思路,一方面,拓宽课堂教学空间;另一方面,提高自身能力。二者交互作用,使人、机潜力得到充分发掘。上述优势,使多媒体在中职学校的理论和实习教学中都能得到很好发挥。

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一)多媒体在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1.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车工工艺学》是一门理论知识丰富,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学科,有这样一句话:“车工是万能工种之母”,也就是说,在机加工领域中,如果全面学好车工知识,再学习其它工种就会容易很多。尽管车工这一工种历史久远,但是对大多数从普通中学到职业学校求学的中职学生来说,车工工艺还是陌生的。要让他们了解车工,并使他们对车工产生兴趣,入门教育尤为重要。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充分利用其形、声特点去创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景。《车工工艺学》的概述课,我选择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播放多媒体教学短片。首先,介绍车工专业的分类,让学生初步了解车工。其次,介绍车工基本操作技能、常用设备。使学生知道车工能做什么,能操作哪些机器设备,使他们对《车工工艺学》这门课逐渐产生兴趣。最后,当他们看到车床加工出来的产品如锉刀把、圆球、葫芦等画面时,顿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激发他们感情的参与,诱发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相比之下,仅靠传统的教学模式死板、单一,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没有感性认识,靠机械式的记忆来维持学习活动。应用多媒体技术声画并茂,影像和图片有机结合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以前的被动学习为现在的主动学习。

2.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在工艺课中讲到车床时,由于设备不能进入课堂,学生只能在书上了解车床构造,所讲的工艺步骤只能靠死记硬背,而在生产现场进行实际操作时,往往又不知道如何下手,学习效率很难提高。现在由于多媒体教学变得多样化,同时又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教学中常将难以表达的理论,需要模拟的课堂实验合并处理成影视片段形式编排成最佳的学习课件,激活学生们的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二)多媒体在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中职学校的学生,不仅要学会专业理论知识,还要熟练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只有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才能把专业知识学扎实,真正成为企业需要的技能人才。因此,在实习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更快促进学生直观地了解、掌握车削加工的相关内容和要求。如学生在加工零件时,除了必须正确掌握车刀的刃磨技术外,常用量具也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并熟练掌握其使用方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游标卡尺的刻线原理、读数方法是该内容的重点,准确读出所测量的数据是这部分的难点。

游标卡尺的读数是以副尺刻线与主尺刻线的对齐方式,读出精确到0.02毫米的尺寸。学生刚接触车工实习时,对于游标卡尺哪两条刻线的对齐从视觉上判断能准确读出数据比较难,存在一定误差,通过较长时间的测量,反复练习就可以达到要求。但如果我们在实习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设备投影仪放大功能,采用“比较法”,就可以大大缩短这一段测量练习时间。具体作法是:学生车削加工轴类零件,粗车、半精车,取游标卡尺测量的某个尺寸,先根据教师讲解的读数方法,读出学生们认为的尺寸数值,并作记录。然后,将游标卡尺放在投影仪上,调节放大按扭,使卡尺上的刻线放大,刻线对齐情况在屏幕上清晰可见。比较与自己所读的数据有多大的误差,用这种“比较法”反复练习,大大缩短读数练习的时间,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学生普遍掌握较好,教学效果也有所提高。

三、多媒体在教学应用中的几点思考

(一)应避免课堂单一、缺乏生动性的现象

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有的老师上课时只需按一个键,一节课结束,教师几乎只是不停地点鼠标,没有讲解,没有生动地组织课堂,更没有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等,这样的教学结果是更强化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被动,显得课堂没有活力。

(二)应避免“华而不实”

多媒体课件一般来说,涵盖的知识面要比书本知识多,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也费尽心思,堆积采用了大量的图片,而忽略了主要内容的文字阐述,导致专业知识的主要原理、规律没有讲深、讲透,使学生没能掌握要领,没能真正学到专业技术。

(三)避免“一次备课终身管用”

备好专业课某个章节的多媒体教案,几届学生教下来,教案内容没有及时修改、更新,造成工作倦怠、教学上没有创新,老师的教学水平也会止步不前。

“要想就业有出路,快到中职学技术”。学生就读中职学校的目的,就是要学到真正过硬的操作技能本领,学到扎实的理论基础,这就为中职学校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不断创新。多媒体教学应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使用,相辅相成,更好地为我们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第9篇:多媒体信息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信息隐藏 安全 技术

多媒体技术和通信技术带来极大方便,但数字化的多媒体信息很容易受到非法访问、篡改、复制和传播,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及生命财产带来隐患。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信息隐藏技术应运而生。

一、信息隐藏技术及其特征

信息隐藏技术利用载体数据的冗余性以及人的感官局限性,将一个特定信息隐藏在另外一个被称为载体的信息中。信息隐藏技术融合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信号处理、通信、多媒体技术等多学科,是新兴技术体系。信息隐藏所用载体可以是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甚至可以是某个信道或某套编码体制。信息能够隐藏在载体中,载体数据本身具有很大的冗余性,未压缩的多媒体信息编码效率是很低,将某些信息嵌入到该载体信息中进行秘密传送完全可行,不会影响多媒体信息本身的传送和使用;人的感觉器官对于所接收信息都有一定掩蔽效应,如人耳对不同频段声音敏感程度不同,可将信息隐藏到载体中而不被觉察。

信息隐藏技术的特征明显:不可察觉性,嵌入信息后,要求不会引起载体发生可感知变化;不可检测性,嵌入隐藏信息后,计算机不能发现和检测;安全性,嵌入信息后,必须拥有相关信息才能够提取所嵌入内容;纯正性,提取操作时,即便载密文件受到损压缩、解压缩、滤波、转换等扰动,也能提取隐藏信息;稳定性,隐藏信息能“永久”存在;安全性,第三方在不知道隐藏算法和隐藏密钥情况下,不能获取信息相关数据。信息隐藏技术按载体分为,基于文本、图像、音频、视频、超文本、网络层、图形等媒体的信息隐藏技术;按嵌入域分为基于空域(或时域)和变换域的隐藏技术;按嵌入策略分为替换调制、模式调制和扩频叠加调制等技术;按提取要求分为盲隐藏技术和非盲隐藏技术;按作用分为隐蔽通信和数字水印技术;按密钥分为无密钥隐藏和有密钥隐藏。

二、信息隐藏技术的研究及演进

信息安全事关个人利益,也事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以及经济发展,各国政府无不重视信息和网络安全。密码技术一直是保障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但这并不能解决问题。截获者发现网络文件加密,往往会引起注意,并激发其破解欲望,即使不能成功破解,也能轻易拦截并破坏秘密信息,干扰通信进行。针对密码技术的局限性,上世纪90年代国际上出现了信息隐藏技术(InformationHiding)。

现代信息隐藏研究主要集中在静态图像领域,目前信息隐藏所用载体已扩展到文字、图像、声音及视频等领域。在全球信息化、数字化迅猛发展时代背景下,对知识产权保护、隐密通信等需求激发了对信息隐藏技术的研究热潮。国际上研究信息隐藏的机构主要有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NEC美国研究所、IBM研究中心等,已提出了一些优秀隐藏算法。我国于1999年在何德全、周仲义、蔡吉人等三位院士大力倡导下召开了第一届信息隐藏学术研讨会,我国对信息隐藏的研究也取得重要成果。目前在信息隐藏中无论是数字水印还是隐密通信,都得到越来越广泛应用。应用领域不断扩大,从最初静态图片发展到文本、音频、视频、电脑文件、流媒体、网页及网络传输中的数据包,甚至是无线通信领域中的语音通信和手机彩信等领域。我国对信息隐藏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基本与世界水平保持一致。如今信息隐藏研究已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

三、信息隐藏技术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人类利用的信息越来越丰富,通信技术发展使人们能够方便、快捷、灵活地使用文本、语音、图像与视频等多种方式通信;各种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使得网络中传输任何类型的文件(如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等)都可被数字化,极大方便了对各种信息数据压缩、存储、复制、处理和利用。

信息隐藏技术主要有隐写术和数字水印。目前,信息隐藏技术的应用主要在以下方面:一是隐密通信。通过隐写术将秘密信息嵌入在公开媒体文件中传播消息。早期的隐密通信,接收方和发送方甚至不必交换电子邮件,直接交互文件或登录特定计算机和账户。随着网络及通信技术发展,隐密通信所用通信方式从简单数据文件交互到互联网以及无线通信领域。二是版权保护。通过数字水印技术在媒体文件中嵌入特定数字标识或签名,标识媒体文件所有权和版权信息等。三是数据完整性保护。防护篡改、完整性保护中所采用的数字水印为易损水印或脆弱水印,任何对媒体文件修改都会从隐藏数据中反映出来。四是印刷品防伪。印刷品印刷之前嵌入一定标识信息,印刷后作品可经过扫描再次输入计算机,通过特定水印提取和鉴别方法来鉴别作品真伪。五是拷贝控制。控制媒体文件拷贝次数,防止大规模盗版或非法复制。

信息隐藏技术重点运用领域是移动通信领域。移动通信网络方便快捷,在军事和商业通信中广泛应用。移动通信领域多媒体短信将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组合成多媒体消息进行发送。移动通信领域中多媒体短信以其特有的直观性、生动性和集成性,面市以来得到广泛关注。多媒体短信即彩信的最大特色是支持多媒体功能,可将不同的媒体,如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组合在一起进行发送。彩信标准并没有对彩信所支持的文件格式给出具体限制,理论上只要在封装打包时为彩信所包含的各媒体文件设置好适当类型参数即可;但实际上具体的彩信所支持媒体格式还是有限的,这主要与手机终端彩信软件和MMSC支持传送媒体格式有关。随着3G普及以及手机终端行业发展,彩信所支持的媒体文件格式将更丰富多样,为信息隐藏技术在彩信中的应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刘宏.信息隐藏技术在遥感影像中的应用.信息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