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交互设计论文范文

交互设计论文精选(九篇)

交互设计论文

第1篇:交互设计论文范文

1.1进行模块化教学的出发点

最近几年我们将交互设计模块化教学逐步渗透到产品设计专业的本科教学中。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产品设计专业基本技能与设计方法的训练,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以便更快的适应当前就业的需要。

1.2模块化教学改革的根本

进行交互设计模块化教学改革应该坚持几个原则:一是以目前的产品设计系统化为目标,以用户的实际需求为目的搭建课程体系,首先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进而学习专业的职业规范和技术;二是将CBE能力本位模式的方法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找出产品设计与交互设计的相似性与不同点。将两者在教学的课程建设上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既可以在课程横向结构之间建立一种呼应的关系,也可以在课程纵向结构之间在内容上建立逐渐深入的关系;三是课堂教学与科研项目紧密结合,教师在教学中引入实际项目,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确实运用。

1.3交互设计模块化教学的搭建方针

在构建产品开发设计课程中的交互设计体系时,我们参考了CBE模式的DACUM(DevelopingACurriculUM)课程开发模式。CBE模式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模块化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很适合以实践为主的产品设计专业本科教学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进行交互设计相关的职业岗位分析与职业技能的分析:通过大量的取样调查,我们对交互设计所从事的工作进行类别归纳。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交互设计、界面设计、用户调研与分析、动画设计等工作。从而我们可以确定在产品开发设计课程中进行交互设计,需要从上面提到的几个就业方向进行培养。

2交互设计在产品开发设计专业的应用效果

笔者在近几年产品开发设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渗入了交互设计模块化教学理念,同时还开设了《产品服务设计》的课程,从中深深感受到学生有着强烈的热情来学习交互设计。在这几年的实践教学中有值得继续发扬下去的经验,也有需要不断改进提高的地方。

2.1将共同的知识点进行揉合

我们将交互设计作为考查课程加入到产品设计专业本科教学课程设置以后,如何将交互设计与产品设计的相关课程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难题。经过分析,制定了交互设计与产品设计在坚持各自研究方向的基础上,将自己的研究特色应用在对方的课程教学体系中,形成了求同存异、交叉共生、各具特色的课程结构。例如在产品设计专业本科二年级的课程体系中增开了几门与交互设计相关的课程,如《图形创意设计》《互动多媒体设计》等课程。在《计算机辅助图形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会教授学生如何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进行文字、图像的设计创意的技能,为后期学习界面设计做好充分的铺垫。在《互动多媒体设计》课程中会贯穿几种应用较为广泛的动画设计软件的教授,并要求学生能熟练的与平面设计软件结合起来使用,这些课程的开设都是为培养学生具有交互式原型设计的能力。设计程序与方法是交互设计与产品设计区别最大的地方,所以我们在产品设计专业三年级和四年纪的课程构架中增加了《界面视觉设计》《软产品开发设计》等课程。这些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将交互设计的研究内容及其起源、发展脉络融入到产品设计的相关课程中,课程的核心观点来自于“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即在设计过程中以整体用户体验为设计决策的中心[2]。在进行用户研究的同时还会有角色建模、场景分析、任务分析、原型设计等一系列相关内容需要进行分析。“以人为中心的设计”体现在交互设计与产品设计的教学上,主要区别在于产品设计教学侧重研究人与产品在使用功能、外观形态、内部结构、包装运输等实体的内容;交互设计教学则以洞察人的需求和设计人的行为活动为内容,以数字化艺术设计或服务系统为载体来实现人的操作行为。从技术层面划分,产品设计注重工艺、材料、成型方法等客观性的因素,交互设计则侧重研究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与信息科学等主观性的因素。通过对两门专业课程目标定位的差异性来看,《界面设计》主要讲述运用点、线、面、色彩、空间等元素来设计符合视觉舒适度的画面,侧重方法的研究;《软产品开发设计》则侧重于设计流程内容的讲解。在现实中,设计方法与设计流程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设计方法是贯穿在整个设计流程中的,而设计流程又通过一个个相互关联的环节和步骤来解决一系列的设计问题。

2.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用户研究所包含的范围很广泛,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只能根据产品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来教授相应的教学内容来适应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如互联网、终端产品、信息产品的界面设计。在实践环节模块的课程设置中,我们把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而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是能力提升的媒介,也就是贯彻“知能合一”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我们无法预知学生毕业后会从事什么样的具体工作,行业以后会朝向哪个方向发展都是一个变化的和存在多元因素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也无法教会学生毕业后所有需要用到的知识,所以传授给学生最基本的专业设计理念和方法,并培养学生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能够通过自己的体验来分析、掌握某一种行业的发展趋势及发展需求将是学生受益终生的事情。在这种能力的前提下,他们在将来就可以做到与时俱进,从而获得更多的个人发展空间。在课堂教学的同时,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企业中的工作氛围,我在产品设计专业四年级学生的《产品设计WorkShop》课程中,挑选了5个学生组成一个工作组。并布置给该工作组一个设计大赛的任务,大赛的命题是2014年腾讯QQ空间设计大赛,以腾讯QQ空间应用开放平台的开发为题,大赛内容是体验从空间内容策划、应用技术支持、用户需求调研、设计到原型开发的全部开发过程。由于学生是新接触交互设计,对项目的实施展开有一定的困惑,所以我把工作组的任务分成了前期策划、概念初期、概念中期、概念后期以及技术支持五个阶段。前面三个阶段的任务由工作组一起来完成,5个学生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在团队中承担不同的角色,并按照项目任务进度表按计划的展开工作。进行到概念后期时,为了提高每个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项目需要每人提交一份视觉设计报告和演示DEMO,然后对每套方案进行评价,从中挑选出一套最有创新性的方案进行开发,完成腾讯QQ空间网页设计。由于比赛都有时限性,工作组的学生们会在既定时间内按照进度表来控制每个环节的进展,整个课程结束后,学生对交互设计的方法、流程、合作方式,以及后期技术支持有了一个更加系统的认识和感受。在这种实践性的课程模式中,将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与项目中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并通过团队合作的形式来完成项目,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

2.3合理进行课程设置

在进行模块化教学改革的进程中,由于积累的经验不足,使得交互设计在产品设计专业的教学课程结构设置中有发生冲突的地方。例如在某些课程教学内容上存在部分内容重复或者相近,而教师在教学中又没有知识点侧重的情况下就会给学生带来厌烦情绪,而降低课堂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在交互设计模块化教学改革过程中要充分协调每一门课程,合理规划课程结构,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交互设计更为重视的是对于用户的行为和心理等主观方面的研究,所以在教学中需要增加设计心理学、人类行为学、人类社会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但是目前产品设计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列出的理论课程多半与产品的结构、技术、功能等知识有较强的关联性,在先导课程较为缺失的情况下,学生在后期的交互设计的学习上会出现知识链断点,对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不利影响。

3结语

第2篇:交互设计论文范文

“设计”正成为中国最热门的词汇之一。企业界的人向外寻找学习的标杆,他们发现,韩国三星通过设计改变了其低廉产品的品牌形象。时尚产业早已经把一切都称为设计,一件设计品会被标上其实际价值的几十倍甚至更离谱的价格。这样的策略也似乎可能在市场上获得成功,在基本的功能需求被满足之后,中国消费者开始想要更好的产品,那些紧跟潮流的人已被像苹果iPod这样的酷产品所吸引,ALESSI这样的家居设计品也成为话题。

尽管现在还只是在很小的范围里传播,但看起来,设计有潜力成为又一个中国企业界人人谈论的能改变一切的“魔法棒”。外界的声音也在推动着这股潮流,《商业周刊》亚洲版试图在题为《中国设计(ChinaDesign)》的封面文章中回答:“中国大陆如何成为热门产品的全球中心?”菲利普·多德(PhilipDodd),英国创意机构“中国制造”(MadeinChina)的主席,则在东西方媒体上都强调着这样的观点:“现在每个人都还认为,创意工业属于西方。看着吧,用不了多久,英国人就该学会如何去适应中国创意风行全球的局面。”

以前在企业界流行过不少“魔法棒”,比如质量、技术、品牌、学习型组织、互联网、韦尔奇等等,它们都或多或少产生了一定的作用,但最终我们都会发现,它们并不是神奇的魔法棒,不会立竿见影。过去的魔法棒的命运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在失去表面的作用之后就被迅速抛弃,一种是成为无所不包的东西,它可以被用来解释所有的问题,却无法发挥什么实际作用。设计的流行可能是好事,它能够把中国企业的注意力稍稍从自主创新的一个方面——技术上稍稍移开,使得它们意识到,创新除了核心技术以外,还有设计这一条支柱。但是,如果我们希望从设计中获益,那么在设计成为一个包罗万象的流行词汇之前,我们不妨自问一下这样的问题,设计是什么?

设计包罗万象

提到“设计”这个词,我们会联想起什么?美、酷、新奇、让人眼前一亮,这大概是对设计的普遍期待,它常常被等同于美的外观。设计被视为塑造品牌形象的工具,是漂亮的标识、包装、场所,或者其他一些可以被用来营销的概念。设计也常常让人联想起由艺术家组成的设计团队,设计被看成艺术天才的大脑的神奇产物。设计也常常和奢华联系在一起,它通常意味着更高的价格……这一切是设计,又不是设计。改变产品、品牌的外在形象的确是设计的力量能立刻展现出来的地方。外形上的美是我们可以一下子发现的,产品是美的也逐渐像质量一样变成产品成功的必要条件,但是,设计不仅仅是这些。

所有人都看到了苹果和Google的设计,但是,把产品颜色变成苹果的略带透明的白色,或者把网站界面设计成类似Google那样的简洁样式就可以获得它们的设计感吗?答案很显然是“不”。在我看来,技术决定提供的顾客的功能,而设计决定如何把这些功能提供给顾客,它包括产品或服务的外形、产品与顾客的交互界面,包括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意象,包括对提供哪些功能给顾客、而不提供哪些的决策,它涵括顾客在与产品和服务交互时的所有体验。

这正是为什么家居用品、时尚产业不是企业在试图改善设计时能找到多少借鉴的领域。虽然它们有很多非常美的产品、被认为是设计最多的地方,也有着最多的设计界明星,但是,问题在于,它们的功能本质上都非常简单,因而设计师把几乎全部力量都用在外形之上。企业界过多地向它们借鉴只会误入歧途。

交互的体验界面

在把设计视为与用户交互的界面这一层面上,以强调设计的易用性闻名的美国西北大学教授唐纳德·诺曼(DonaldNorman)曾这样分析道,设计必须反映产品的核心功能、工作原理、可能的操作方法和反馈产品在某一特定时刻的运转状态。

对功能和外形的平衡,我们可以看看处在另一极端的例子:Google。在后台,Google的服务器收集网络上几乎所有的信息,以复杂的公式进行运算、排序,但对用户而言,我们只需要在它那个简洁的页面中输入一个或几个要搜索的词,就可以得到我们想要的。2002年飞利浦公司把公司围绕“simplicity”(简单)这个词重新定位,它所采用的中文广告语是“精于心,简于形”。Google首页的设计师玛丽莎·梅耶(MarissaMayer)这样阐释它的成功:“在你想要的时候,给你你所要的,而不是给你所有你可能要的,甚至在你并不需要它的时候。”

当然,Google和这两个例子所说的并不是说设计就应当是“少就是多”(LessisMore)、追求所谓极简主义,而是说设计应当与功能匹配,为顾客创造好的用户体验。Google的成功与其强大的搜索性能有关,也与其简洁的首页界面有关,它的成功更由于它强大的功能和简洁界面是匹配的。针对“少就是多”,著名设计师米尔顿·格拉塞(MiltonGlaser)曾说:“少不是多,恰恰够才是多。”但不管怎样,总的来说,对于产品界面的设计,世界知名的产品设计公司IDEO总经理汤姆·凯利(TomKelly)的一句话值得记住:我们其实都在的寻找各自的“简单明了的界面”。

在设计产品或服务与用户交互界面时,有时候还需要考虑到这样的情形:尽管用户根本不会用上很多繁复的功能和界面,但他们希望拥有感觉。比如很多人就用微软的Word软件录入文字,但他们仍希望用有着各种用不上的复杂功能的软件,尽管他们绝大部分时候用不上英特尔最新CPU的性能,但只要有可能他们都希望自己的计算机装的是最快的CPU。按分类广告网站客奇集(Kijiji)中国总经理王建硕的说法,我们仔细分辨,用户是“喜欢有之,还是希望用之”。

如果不能满足功能需求,再美的设计也是无效的。把设计称为“新企业的灵魂”的管理大师汤姆·彼得斯(TomPeters)非常痛恨一些酒店的设计,虽然那些酒店有着美轮美奂的设计。彼得斯一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外进行商务旅行,他往往要在酒店房间坐着工作4-6个小时,但是,尽管酒店提供了舒适的睡椅和大衣橱,却没有舒适的写字台和椅子。很多星级酒店特别是针对商务人士的酒店没有意识到,它们的房间实际上是“办公室”。

功能与纽带

设计是要满足用户的需求,因而很多时候对用户需求的调查和分析被视为设计的第一步。在三星的设计中心,他们会请普通消费者将几大袋食品装进冰箱,设计师会记录下各种食品所摆放的位置,从而设计出符合消费者生活方式的产品。明基公司的设计团队有这样四个小组进行趋势研究:宏观社会趋势研究小组、研究生活和行为的微观小组、设计调研小组以及产品进入市场后观察消费者反应的市场调研小组。

这些用户调查显然是我们在改进设计时应该做的,但知名设计公司ZIBA所推崇的用户研究方法也值得关注:它不再是观察人们的一举一动,而是去挖掘他们这样做的最初动因。比如说,苹果的iPod并不只是代表音乐,用iPod听音乐的真正含义更接近于成为某一群人中的一个。对于中国人来说,轿车并不仅仅是交通工具,在它之上往往负载了很多别的意义。这大概是ZIBA公司总裁梭罗·凡史杰(SohrabVossoughi)在北京召开的一次会议上宣称“设计已死”的原因,他紧接着解释道,“我指的是那些只是美的、差异化的、让人眼前一亮的设计。”

设计除了在产品与用户之间充当实际存在的联系纽带之外,还应该是意义的纽带。在ZIBA总裁梭罗·凡史杰看来,设计伟大的产品是建立联系的过程,与人们的需求建立联系,与人们的渴望建立联系,与他们的文化和所处的世界建立联系,有的时候,帮助人们在他们的情感和自我之间建立联系。这常常被视为品牌的领域,但它也是设计能够发挥效能的地方——好的产品、把产品交给客户的方式、客户每一次和企业接触的体验——这些都是设计的领地。

第3篇:交互设计论文范文

广义上,工业设计师的责任是定义新产品,使用对象和使用环境的相互关系,通过产品创造出更加满足人们的需求,使生活更加方便。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是通过设计产品的形式向使用者传达产品的功能品质等信息,即为一个产品找到其恰当的表现形式,创造出适用于用户和目标市场的不同的结构外观和风格,而交互设计却刚好是以用户为中心,做体验化设计。这几方面都证明了交互设计的出现和人们对其的重视使得工业设计从明确实实在在产品本身向着虚拟的系统方式转变。随着这些转变,使得工业设计教育教学中也出现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方式。

从现有的工业设计教育方法来看,主要是从人们对产品的需求入手,研究不同人群对现有产品的需求,由工业设计师针对此需求提出多种设计设想,从这些概念中慢慢形成产品原形,制造完成结测试后投入市场成为商品。整个过程是从满足需求和工程制造的角度进行产品设计。

尽管人们使用此产品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和任务,但用户在此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或者完成预期效率的高低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因此,有必要在此系统方法中导入交互充计的思想方法。交互设计解决问题的核心思路是以产品用户为中心,对用户使用产品时所产生的行为进行研究和规划,交互设计思想的导入使工业设计系统进行相对应的调整和完善。调整后,基于交互设计思想的工业设计系统,不仅研究用户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如何实现产品的功能,如何低成本高效率的制造出产品,更关注用户如何更加方便地使用这些产品,得到更好的体验。

交互设计思想在工业设计的领域不断深入,其应用不仅在计算机相关的产品领域,交互设计并不只是设计活动中的一个过程,也并不只是关注软件界面设计和网页设计,交互设计的思想、原则和方法应贯穿在整个工业设计过程之中。为了解决目前人与产品这间在交互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为了人与物之间的协调与和谐。基于交互设计思想的工业设计系统,优化了产品设计部门的人员构成,提出工业设计师,交互设计师与其他设计人员协作共同完成,这为工业设计研发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使产品在投入市后成功率更高,人们也相对应的得到更好的产品用户体验。同传统设计教育的重技巧、经验传授,重感性直觉与灵感产生的培养训练有所不同,现代工业设计教育更加重视知识的背景、创意过程、思维方式、运用方法,以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研究能力。

第4篇:交互设计论文范文

(一)交互式教学方式的必要性

只会纸上谈兵是不能够创造价值的,理论和实践是缺一不可的。中职学校在服装教学中需要秉持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理念,让学生自己动手,加深学生的操作能力。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学生才能够熟悉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才能够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才能够在服装企业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交互式教学模式正好迎合了这一要求。综上所述,在中职服装设计教学中,使用交互式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也顺应了专业知识的教学要求。

(二)交互式教学方式的基本要求

1.以人为本的要求。

具体的表现在:在教学目标上,强调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在课程内容上,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在教学方法上,主张教师引导,学生是知识的探险者和追求者。交互式教学要求“以人为本”,重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既学习到理论知识,又能让他们在学习中得到放松,同时又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这种以人为本的要求中,重视学生的感受力,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2.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服装设计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只有将服装设计的理论运用到具体的实践设计中,才算是真正地将服装设计的知识领悟到。交互式的教学方式重在实践,提倡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从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二、实行交互式教学方式的动力

近年来,中职服装设计教学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急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行能够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新形式,交互式教学恰恰符合这一需求。

(一)教学方式缺乏实践性

服装设计人才应该具备综合能力,而根据现在的教学模式,多数都是采取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教学内容也多为理论性质,严重偏离了社会发展的实际,这也不利于学生今后工作中的操作。

(二)教学思路缺乏针对性

这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变化,服装行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目前服装企业的专业分工更加细化,在企业中分工分明,而在中职服装专业教学中,缺乏专业方向,没有按照服装工种的不同开展有目的的教学,使得教学目标比较笼统。

(三)教学理念的陈旧性

由于“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许多中职院校还是延续多年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针对现在服装市场的发展已经落后了,缺少了对市场调研的分析,所以教学体系也会陈旧,也是由于这样,对知识,教学模式都应该进行更新和转变。

三、交互式教学方式在中职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服装设计属于艺术性较强的学科,所以这种课程要营造愉悦的氛围,只有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下,学生的创作灵感才会激发出来。

(一)《服装美术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服装设计基础》是服装设计的入门课程,它在职业教育里服装设计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设计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发挥着异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把互动教学模式应用到《服装设计基础》这门课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服装设计的关注度。在第一次上课的时候,做一个“以型猜图”的互动游戏把学生带入主题。首先,教师要在课前准备一些材料,分别在纸上写画上一些著名的建筑或者人像等,如鸟巢、广州塔、明星头像等,然后把学生平均分成若干组。宣布比赛规则:各组依次给出一个同学去作为代表,以抢答的形式,猜出具体的事物,答对的加分,让学生理解几何形体组合的意义。“以型猜图”让学生在游戏课堂中锻炼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专业学习兴趣。

(二)《项目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项目设计》这门课程在中职的服装教学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让学生学习服装设计师的基本工作技能,熟悉服装企业的从设计到生产整个工作流程,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作才能。培养学生学会捕捉到市场流行趋势与企业产品风格的切合点;如何在设计过程中熟练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产设计中;如何培养学生形成市场意识,使自己的设计商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在此情况下,推行项目教学法,通过引入企业品牌,进行品牌企划定位,服装产品自主研发的方法,将真实的产品设计项目引入课堂,真题真做,自主研发一个季节的服饰。“y-jolie”这个服装品牌是企业授权,由我校教师带领的开发团队进行品牌定位并主导设计的一个服装品牌。通过导师主持,设计团队辅导,让学生从市场调研开始,通过市场调研、面料采集、主题讨论、主题版设计制作、主题风格效果图绘制、款式图的设计及绘制、样衣试制等环节,逐个进行实践练习,学习服装设计师的基本技能,将知识和技能融入到工作任务中。

四、结语

第5篇:交互设计论文范文

远程教育教与学时空分离的本质使得交互一直是远程教育领域国内外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为系统把握我国近十年远程教育交互研究的现状,本研究收集了2003年至今我国远程教育领域专业期刊中与交互相关的文献,利用Nvivo软件按照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等进行编码和分析。在对核心研究者及关注点、研究主题的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交互研究的内容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总结。最后结合国际远程教育研究的最新进展,指出了我国远程教育交互研究的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交互相关理论研究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研究者希望本研究能够推动我国远程教育交互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 交互;远程教育;系统分析

【中图分类号】 G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3)09—0025—06

一、引言

远程教育教与学时空分离的本质使得交互研究的重要性得到认可。陈丽指出:以“媒体为中介的交互是远程教育教与学再度整合的关键”(陈丽,2003,p.1)。Garrison指出:“远程教育领域正在酝酿一股完美的风暴,这股风暴的核心的关注点即教师和学生是如何交互的”(Garrison, 2011, p.126)。Moore等指出: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机会是远程学习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Moore,1989;Woo & Reeves,2007)。陈丽(2004)在《远程教学中交互规律的研究现状述评》一文中对2003年前我国远程教育交互研究状况进行了系统的综述(陈丽,2004c)。在此之后的十年里,我国远程教育交互相关研究又取得了哪些进展,表现出哪些特点?未来的研究又该从何处着力?只有回答了这些问题,未来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

二、研究方法

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利用CNKI数据库对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领域的主要学术期刊进行全面检索。这些期刊包括:《中国远程教育》、《远程教育杂志》、《开放教育研究》、《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现代远程教育研究》和《现代远距离教育》,检索日期从2003年1月1日到2013年3月,检索的关键词为 “交互”和“交互性”。

本研究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收集到的文献借助专门的质性研究软件Nvivo10并按照研究的内容和主题进行编码与分析。为了保障研究的真实与可靠,笔者首先根据标题和摘要对文献进行了筛选,筛选的标准为:① 专注于远程教育中的研究,而基于课堂教学的交互则排除在外;② 交互必须是研究的核心主题,而不能只是研究中的某一个方面。研究过程中,首先根据搜集到的文献建立了编码方案,然后按照该方案对搜集到的论文进行逐一分析。

三、文献基本分布情况

1. 文献概况

检索发现,上述8种期刊中以“交互”和“交互性”为关键词的文献共392篇文章。根据本研究确定的文献的筛选标准对文献进行了初步的剔除,最后剩237篇。这237篇论文的年度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交互相关研究年度文献量数统计

[年度\&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文献量\&11\&24\&24\&32\&25\&28\&25\&24\&21\&21\&2\&]

从文献的年度分布情况可以看出,我国的研究者从2004年起一直对“交互”保持持续关注,2006年至2009年的关注度最高,从表1可看出交互一直是研究者持续关注的主题。

2. 主要研究者与核心关注点

从作者分布和研究团队来看,与交互相关的研究中排前五位的作者分别是陈丽(14篇)、曹良亮(5篇)、丁新(5篇)和丁兴富(4篇)。这些研究者的关注的领域与贡献分别如下:

·陈丽:关注交互基本理论研究,对教学交互研究从概念梳理、理论模型的建立、交互水平的研究、交互设计的流程、交互行为方式和特点、社会互的策略与方法、交互的质量评价以及相关的案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研究。

·曹良亮:主要关注异步交互,包括学习者的交互水平、观望者原因、交互行为方式和特点,以及交互结构与模型和在线学习的交互设计。

·丁新:系统介绍了国外与交互相关的研究者的理论与实践,建立了远程教育教学模式分析框架。

·丁兴富:关注远程教学交互作用理论的研究。

3. 交互年度研究主题的变化

为了把握交互研究的总体趋势,笔者对每一年中相对集中(论文数≥2)的研究按主题进行了统计。如表2所示,2003年研究主题相对比较单一,而2004年的研究主题比较丰富且相对集中,2005年后对CSCL情境中的研究开始增多。交互设计方面,2005年之前关注交互系统的交互设计,而之后则多关注网络课程和资源的交互设计。2006年开始关注交互分析和评价,且交互的促进策略的研究也在增多。从2008年之后,研究的主题则相对比较分散,尤其是2011年和2012年,很难找到两个同一主题的研究,研究的关注点从系统和媒体转到了课程和资源的设计、交互影响因素分析和交互策略设计、交互过程和交互内容的分析、交互效果和交互质量的保障等方面。从这些变化可以发现:我国研究者对交互的研究开始注重实效且逐渐深入交互的本质。

四、分析结果:交互研究内容

根据Nvivo编码结果,研究的内容可以分为如下五类:新的交互技术、媒体及其交互性;交互的基本原理;交互策略与交互设计;交互过程与交互质量的分析;其他特定情境下的交互研究。

1. 新的交互技术、媒体及其交互性的研究

新的技术总会带来新的交互机会和可能。为了充分挖掘这些技术与媒体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许多研究者致力于该领域的研究。这些技术和媒体既包括传统的多媒体技术、学习管理平台、社会会软件(blog、wiki等)等,又包括新兴移动互联技术、虚拟三维技术、多触点技术、普适计算技术、交互式微视频等技术。从我国远程教育的实际开展情况来看,多媒体、学习管理系统等传统的技术已成为远程教育基础性的支撑平台,而新兴的技术例如移动互联、普适计算和交互式微视频等的应用正处在试验和探索阶段。随着这些技术的推广、普及以及深入发展,它们将会给远程学习者带来更加丰富的交互体验。

2. 交互的基本原理

交互的基本原理的研究包括基本概念与分类研究、交互的理论模型与模式,以及国际上交互理论的介绍与其他理论的引入。

(1)远程教育中的交互的概念和分类

陈丽在《术语“教学交互”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一文中提出了教学交互的概念,并将其与交互、自主、学习、教学、交互性等概念进行了区分,为教学交互相关研究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她指出,教学交互的本质是“学习过程中,以学习者对学习内容产生正确意义建构为目的,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的相互交流与相互作用”(陈丽,2004a,p.14)。张静然(2012)指出并非所有的交互都具有教学意义,也并非所有的交互都是为了促进学习者认知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意义交互,认为“有意义的交互有助于建立学习者之间的信任,加深相互间的情感联系,提升群体凝聚力和认同感,促进社区发展,以及能激发学习者的求知欲,使他们投入到富有成效的教学活动中,并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张静然,2012, p.70)。“教学交互”和“有意义交互”两个概念的提出加深了我们对远程教育中交互的认识。

交互的分类方面,胡勇、殷丙山(2012)基于交互的参与者、交互的功能、交互的目的和交互发生的逻辑对国际上的交互分类方式进行了综述。我国的研究主要沿用Moore(1989)的三种交互的分类方式,即学生与学生的交互、学生与教师的交互、学生与学习资料的交互,以及Hillman等(1994)提出的学习者与界面的交互。同时我国也形成了系统的交互的分类,例如根据教学交互层次塔,交互可分为操作交互、信息交互和概念交互三类(陈丽,2004b)。这种交互分类方式让我们对交互的层次性、抽象程度以及与意义建构的学习之间的关系有了深入的认识,但此处的信息交互和教学交互在内涵上有重复。

此外,我国交互研究还有认知交互(刘英杰、杨雪、马捷,2008)、情感交互(林秀曼,2006)、社会交互三种。认知交互从本质上来说即概念交互,而情感交互是指主客体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互动,注重个体的主观情绪体验(刘英杰等,2008)。社会交互通常也叫社会互,既包括个别化的交互又包括人际交互(陈丽,2003)。从文献分析的结果来看,这三类交互是我国远程教育研究的热点。对认知交互的发生机制的研究是远程教育交互研究的核心;情感交互主要关注其实现方式、设计模型、质量评价标准等;社会交互一直都是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包括社会互的规律、特性、质量、策略、支持模型等。但目前还缺乏一个系统的框架对它们进行综合研究,也缺乏对每种交互的二级维度及这些交互之间关系的研究。

(2)交互的理论模型与模式

目前我国与交互相关的理论模型有四个:远程学习的教学交互模型和教学交互层次塔、教学交互层次双塔模型(丁兴富,2006)、远程学习情感与认知交互层次塔模型(刘英杰,2008)和CSCL的交互研究理论模型(刘黄玲子等,2005)。教学交互层次双塔模型是以远程教学交互层次塔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校园教学交互层次塔,相对于已有的教学交互层次塔来说,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突破和发展。而认知和情感交互层次塔则是从情感交互的角度对教学交互层次塔的发展。因此,最核心的理论成果即教学交互层次塔和CSCL的交互研究理论模型。

·教学交互层次塔

陈丽(2004a)基于Laurrilard的学习过程会话模型构建了教学交互层次塔。根据该层次塔,远程教育中的教学交互从具体到抽象、从低层到高层可以分为操作交互、信息交互和概念交互。三种层次的交互从低到高互为基础。其中信息交互包括了学生与学生的交互、学生与教师的交互以及学生与学习资源的交互。她指出(2004a,p.28),“远程学习实际上是由操作交互、信息交互和概念交互这三个层面的交互共同作用的结果,三种形式的教学交互是教学设计的重点”。操作交互综合体现了媒体界面的交互性和学生对媒体的熟练程度,信息交互与学生和学习支持人员的表现关系密切,而概念交互则是教学交互的最终目标,并且可以用概念交互来衡量教学交互是否真正促进了有意义学习的发生。

在该层次塔中,信息交互连接着操作交互和概念交互,因此,研究三种交互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把握了中间层的三类交互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的特点和规律,才能够更深入地指导远程教育的理论实践。

·CSCL交互研究的理论框架——TAP2模型

刘黄玲子等(2005)以活动理论为基础,根据CSCL交互中协同知识建构为目标,基于对交互发生的过程和交互的基本特点与规律提出了CSCL交互研究的理论框架——TAP2模型,该模型包括话题转化、情感变迁和过程模式三个维度。话题转化主要结合协作学习的具体任务和目标,来分析交互内容的时间分布特性和时间变化特性;情感变迁包括小组整体交流氛围的情感空间和成员间情感态度的变化两方面;而过程模式则注重探讨交互目的互动结构关系。“TAP2规划了CSCL交互研究的框架,从交互内容、交互情感和行为模式三个综合的思路建立了CSCL交互研究的三个重要维度及具体的方法”(刘黄玲子等,2005,p.22)。该模型对CSCL交互环境的设计以及CSCL交互过程的系统分析具有指导意义。

教学交互层次塔和TAP2模型都是在建构主义(包括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对交互的研究,学习的最终目标即知识(或者协作知识)的建构。前者将远程学习中的交互从具体到抽象、从低级到高级进行了分层,抽象概括的程度较高,是对交互的纵向的分析。而后者则是对CSCL这一特定的学习情境中的协同知识建构活动的交互过程的动态分析,相对比较具体,是对交互过程中所涉及的因素的动态变化过程的具体展开。这两者对交互的抽象程度与对交互过程的关注从纵横两个维度丰富了远程学习中对交互的认识。

(3)国际已有交互理论的介绍与其他理论的引入

在过去的十年里,我国的研究者也特别重视国际上已有的交互相关理论的介绍和引入,体现为两种方式:访谈相关研究者或翻译他们的论文、借鉴已有的理论来指导我国的实践。例如对Terry Anderson的访谈(郑炎顺,丁新,2005)及其交互等效原理的介绍(特里·安德森,董秀华,2004),将交互影响距离理论与学习支持服务的实践相结合(焦广兰, 2006;田静, 2010),以及对国际上交互相关理论的直接梳理和述评(丁兴富,李新宇, 2009)等。

此外,还有借助社会决定论(娜仁,杨成,2005)、对话理论(刘欣,2006)、生态学(曾祥跃,2012)和结构主义(王志军,待发表)的观点等来研究远程教育中的交互,丰富和发展我国的远程教育体系。

从交互相关理论模型的研究现状来看,我国远程教育交互的研究基础性的理论创新只有教学交互层次塔一个,虽然后面有研究者试图对其进一步发展,但是这些模型的解释力和对实践的指导力都不如教学交互层次塔强。受层次塔的启发,还有以下问题需要研究:信息交互中的三类交互究竟是如何作用的,它们和最终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关系?在远程学习中,情感交互和社会交互分别对概念交互有什么影响,教学交互和情感交互在认知和情感交互层次塔中是一一对应的吗?远程教育中实际的学习发生模式和该层次塔之间存在哪些差距?同时随着联通主义远程教育学时代的到来和远程教育实践的发展,远程教育实践需要进一步揭示新时代教与学相互作用规律、原理的理论。

3. 交互策略与交互设计

从文献分析的结果来看,大部分文献都集中于对交互策略和交互设计的研究(交互机制与策略14篇,而交互设计研究53篇,共占约29%)。

具体来看,对于交互机制和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主题:① 网络课程的交互及其控制策略;② 课程论坛和CSCL的交互行为促进与交互活动组织策略;③ 网络教学环境中的交互作用及其运用策略;④ 虚拟团队的形成和交互机制的研究; ⑤ 社会互策略与方法(包括师生交互策略及其维度)。相对于以前只关注“印刷材料的交互策略和方法,计算机课件中的交互和基于媒介的交互”(陈丽,2004c,p.16),目前对交互策略的研究深入网络课程和环境中,并从交互控制、运用、选择和组织等多个维度进行研究。

而对交互设计的研究主要涉及了以下几个主题:① 交互系统的设计;② 交互学习环境的设计;③ 交互资源的设计;④ 网络课程的交互设计;⑤ 交互式学习活动的设计。交互系统设计中,除了传统学习管理系统、远程实时教学系统、网上辅导系统、实验教学系统等的交互设计以外,对虚拟现实环境中的交互设计也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交互资源的设计包括电视节目、文字教材、资源库、课件、教育游戏、虚拟实验、移动学习资源、开放课程视频类型资源的交互设计。在这些研究中较有代表性的系统的交互设计研究为曹良亮(2010)提出的以交互结构为核心的交互设计方法。从的时间来看,对交互设计的研究体现出以下几个特色:逐步从单独的交互系统的设计转变为交互式学习环境的设计;既注重课程整体的交互设计,也注重单独学习活动和学习资源的交互设计;研究从宏观到微观逐渐深入。

总体来看,该研究主题下的大部分的研究都没有理论基础,很多都是思辨性的探讨,缺乏严格的实验设计和实证分析。

4. 对交互过程以及交互质量的分析

分析发现,我国研究者对交互过程和交互质量的关注有提高。对交互过程进行分析的研究也在逐渐增多,包括交互内容分析、交互网络分析、交互结构分析和交互水平分析等。在交互质量方面,有交互影响因素的研究,也有交互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研究方法也多种多样:理论思辨、个案调查、实验研究、实证分析。研究的范围包括网络学习社区、异步交流、协作学习、网络课程等,并开始研究有效学习的发生。

5. 其他

分析发现,有部分研究比较关注特定情境下的交互,包括CSCL、BBS、wiki、blog、异步学习和移动学习等。所调研的文献中有13篇综述性质的文献,包括交互理论、交互规律、交互设计、交互研究现状与趋势(3篇)、学习交互、交互式多媒体学习环境、交互评价模型和交互分类等。这些研究有助于从某一个角度了解交互的研究现状。

五、讨论

从我国远程教育交互的研究总体情况来看,在近十年中,对交互的研究逐步深入到交互的实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引进已有交互理论的同时有了自己的理论创新。交互设计和交互策略的研究也逐渐深入。从研究水平来看,不仅关注交互过程而且注重交互的结果——交互的有效性,并开始建立系统的交互分析评价指标来对相应的交互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对情感交互和社会交互的重视也是我国交互研究的特点之一。

但同时,我国远程教育交互研究也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对交互基本原理和规律的研究不足。根据Anderson和Jon (2011)从教育学的角度对远程教育进行分代,认为国际远程教育的发展经历了认知行为主义、(社会)建构主义和联通主义教育学三代。目前我国的远程教育实践也开始进入社会建构主义时代,并对联通主义有所关注。但从远程教育交互的理论研究来看,我国缺乏对社会建构主义和联通主义教育学的交互规律和特征的研究。调研发现,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的实践都迫切需要与时俱进的交互理论来指导交互实践的深入开展。此外,在借鉴国外交互相关理论方面,对其吸收和借鉴的深度还不够,只停留在理论提出之初的基本思想的吸收层面,而没有深入研究这些理论的最新研究进展。

其二,对不同类型交互的研究有待深入。根据教学交互层次塔(陈丽,2004b),对教学交互中各类交互之间的关系的探讨是指导学习设计人员,课程设计与开发人员、导学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王志军,待发表)。目前还没有研究涉及如下问题: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学生和学习内容的交互之间究竟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情感交互、社会交互以及教学交互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随着媒体发展而出现的各种新的交互分类方式之间是什么关系?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有什么影响?

其三,从研究方法来看,我国对远程教育交互的研究以思辨性研究为主,实证分析、应用研究和案例研究只占很少一部分。这使得相关研究结论的得出缺乏强有力的说服力,而且也导致研究结论对实践的指导力还需进一步检验。未来的研究应该加强实证研究,通过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严密的分析来发现规律,建构理论,以增强理论对实践的解释力和指导力。

Garrison(2000,p. 1) 指出理论框架和模式对一个实践领域的长期的信度和效度是至关重要。Gorsky和Caspi(2005)认为理论或者理论框架的存在使得对现象的解释、假设的形成、问题框架的建立以及对它们的实证性检验成为可能。在上述问题中,对实践具有直接指导力的系统的交互理论的缺乏是最突出的问题,未来,我国远程交互研究只有在交互理论上取得新突破才能快速推动相关实践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Anderson, T. & Dron, J. (2011). Three generations of distance education pedagogy. 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12(3), 80-97.

[2] Garrison, D. (2000). Theoretical challenges for distance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A shift from structural to transactional issue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1(1), 1-17.

[3] Garrison, D. R. (2011). E-learning in the 21st century:A Framework for Research and Practice (2nd Edition). London: Routledge/Falmer.

[4] Gorsky, Α. & Caspi A. (2005).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ransactional distance. The Quarterly Review of Distance Education, 6(1), l - 11.

[5] Hillman, D. C. A., Willis, D. J., & Gunawardena, C. N. (1994). Learner-interface interaction in distance education: An extension of contemporary models and strategies for practitioners.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8(2), 30-42.

[6] Moore, M. G. (1989). Editorial: Three types of interac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3(2), 1-7.

[7] 曹良亮. 在线学习中的交互设计——以交互结构为核心的交互设计方法[J]. 中国远程教育,2010,(01):38-43,79.

[8] 陈丽. 远程教育教学交互研究[D].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

[9] 陈丽. 术语“教学交互”的本质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J]. 中国远程教育,2004,(03):12-16,78-79.

[10] 陈丽. 远程学习的教学交互模型和教学交互层次塔[J]. 中国远程教育,2004,(05):24-28,78.

[11] 陈丽. 远程教学中交互规律的研究现状述评[J]. 中国远程教育,2004,(01):13-20,78.

[12] D.R.Garrison, Anderson, T., & 张秀梅. 虚拟学习社区中提高教学性存在的实践指导原则[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8,(05):38-42,72.

[13] 丁兴富. 论远程学习的理论和模式[J]. 开放教育研究,2006,(03):17-27.

[14] 丁兴富,李新宇. 远程教学交互作用理论的发展演化[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9,(03):8-12,71.

[15] 胡勇,殷丙山. 远程教育中的交互分类研究综述[J]. 远程教育杂志,2012,(06):100-109.

[16] 焦广兰. 浅析交互影响距离理论及其对学习支持服务的指导意义[J]. 现代教育技术,2006,(02):30-32.

[17] 林秀曼. 情感交互在网络教育教学交往中的实现[J]. 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06):45-47.

[18] 刘黄玲子,黄荣怀,樊磊,宋彬彬. CSCL交互研究的理论模型[J]. 中国电化教育,2005,(04):18-23.

[19] 刘英杰,杨雪,马捷. 远程学习的情感与认知交互层次塔模型的构建研究[J]. 中国远程教育,2008,(06):23-25.

[20] 刘欣. 从对话理论看远程教育师生交互原则[J]. 中国远程教育,2006,(03):37-39.

[21] 娜仁,杨成. 基于班杜拉的交互决定论谈网络教学中的交互[J]. 现代教育技术,2005,(01):21-23,27.

[22] 特里·安德森,董秀华. 再论混合权利:一种最新的有关交互的理论定理[J]. 开放教育研究,2004,(04):19-26.

[23] 田静. 远程教育中交互影响距离理论的扩展应用与启示[J]. 中国电化教育,2010,(09):47-51.

[24] 王志军(待发表). 结构主义对远程教育教学交互研究的启示[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5] 张静然. 远程教育中有意义交互的含义及其确认[J]. 电化教育研究,2012,(09):69-73.

[26] 曾祥跃. 生态学视野下的远程教育教学交互分类模型[J]. 中国电化教育,2012,(02):36-41.

[27] 郑炎顺,丁新. 特里·安德森远程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 2005,(4):42-46.

第6篇:交互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活动理论;非正式移动微型学习;交互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5-0189-03

0、引言

随着移动设备、无线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非正式学习的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移动微型学习,以其学习个性化、便捷化、交互性、及时性及泛在性等特点,作为一种理想的非正式学习方式,愈来愈得到人们的青睐。而交互活动作为移动微型学习中知识内化和外化的促进者,对学习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活动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是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双向交互过程。它不仅考虑活动本身所包含的动作及操作顺序,而且还将活动中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双向交互过程也都纳入其研究中,为人类活动的描述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本文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知识特点,以活动理论为框架,进行了移动微型学习交互活动的设计。

1、移动微型学习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移动设备以更小巧的外形、更强大的功能不断涌现,促使人们运用移动设备来进行学习。德耶认为,移动学习是运用移动计算机设备支持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的学习,设备必须能呈现学习的内容并且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无线的双向交互。

Theo Hug是较早界定微型学习概念的学者之一,他认为,微型学习是处理比较小的学习单元并且聚焦于时间较短的学习活动。微型学习作为一种理想的非正式学习方式,它具有以下特点:①学习时间碎片化。这是微型学习“微”的涵义之一。学习时间短。日由学习者自由控制;②学习内容碎片化。微型学习中“微”的另一层涵义是指微内容,微型学习中的学习内容是微小的、片段式的学习组块,即“小片段、松散连接、一直处于动态重组中的信息单元”;③个性化学习。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及需求,选择学习的内容、时间、地点和方法等。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移动微型学习就是在移动学习中按照自己的需求及意愿进行内容精简的、短时间的学习活动,具有微型学习和移动学习的特点。

2、活动理论对移动微型学习交互活动设计的启示

活动理论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源于康德和黑格尔的古典哲学、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维果茨基、列昂捷夫、鲁利亚等俄国心理学家的社会文化和社会历史的传统。活动理论的基本研究内容是人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双向交互过程,它认为,人类的活动可以看成一个系统,包含三大核心元素:主体、客体和共同体,以及3个中介元素:工具、规则和劳动分工,核心元素与中介元素的关系如图1所示。

作为分析人类活动的一般性框架,活动理论对非正式移动微型学习交互活动设计的启示有:

(1)活动要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性。活动理论的观点认为,学习是有意义的建构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学习者受到来自外部环境的各种信息刺激,而当其不能完全消化或接受这些信息时,就会产生不平衡的状态,而自我调节机制通过同化和顺应将这些不能接受的信息纳入到自己的内部结构中,从而与外界信息达到平衡。也就是说学习者的认知发展过程,实际上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通过活动不断地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动态发展过程,每一次新的平衡出现,就表明学习者的认知发展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因此,要想学习者能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积极地进行知识建构,在进行移动微型学习交互活动设计时应充分体现出学习者的主体性,依据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学习兴趣、生活经验等,使学习者融入到交互活动的过程中。

(2)活动要凸显移动技术的中介作用。在活动理论模型中,工具是支持活动开展的基础环境和基本条件。在移动微型学习交互活动的设计中,移动技术是活动开展的环境和条件,其包括无线通讯网络、移动终端设备和移动微型学习平台。而在移动微型学习交互活动设计中,只有凸显移动技术的中介作用,才能将课程特点和移动微型学习优势相结合,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3)强调学习活动的内化与外化过程对知识建构的作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是通过外部活动内化和内部活动外化的双向转化机制得以建构和应用的,也就是说学习活动的过程就是外部活动内化与内部活动外化的统一,因此在移动微型学习交互活动设计中,要重视知识内化和外化对学习者知识建构的重要作用。在交互活动中,不仅要促进学习者吸收知识、掌握技能,而且要激发学习者积极主动地运用已学到的知识,从而完成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的双向转化。

3、活动理论视角下的非正式移动微型学习交互活动设计

3.1 非正式移动微型学习交互活动系统结构

活动理论强调,活动中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的任何因素都对活动的开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要想达到好的学习效果,在交互活动设计时,必须要考虑到所有的因素。根据活动理论,移动微型学习交互活动的系统结构设计如图2所示。

(1)主体:非正式移动微型学习中的学习者。在移动微型学习中,学习者与普通课堂情境中的学习者有较大区别,其大部分为有较强自控能力的成年人,处于经常性的运动状态,利用零碎的时间进行学习。这个特点就要求学习者要有强烈的学习兴趣或者学习需求才能达到学习效果。而活动是按照学习者的意愿进行的,因此,在进行交互活动设计时,对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学习动机、技术素养等因素进行了解,能够更好地设计交互活动中的其它因素,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2)客体:非正式移动微型学习中学习者的操作对象。包括移动微型学习交互活动中的学习任务、学习资源等。交互活动中的客体为主体的学习对象,根据非正式移动微型学习中学习者的特点,交互活动的客体应当具有趣味性、简短性、易读性和可读性,从而激发主体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保证活动的进行。因此,对于活动客体内容的设计要求如下:首先,知识应以短小的知识组块,通过某种信息形式呈现,例如一小段文本、一个图片、简短的视频或音频等;其次,要重视内容整体的完整性,虽然客体的内容是以“知识组块”呈现的,是独立的一个知识块,但又是整体内容的一部分,与整体有着密切联系;最后,内容设计要有趣味性,能够吸引学习者,例如简短幽默的语句、有趣的或者引人深思的图片等。

(3)工具:非正式移动微型学习的学习环境。包括各种移动终端设备、无线通讯网络、移动微型学习平台、认知工具、学习策略等。在移动微型学习交互活动系统中,工具是交互活动能够开展的基本环境。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手机、电子记事本、掌上游戏机、网络学习机等移动设备越来越多,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同时也为移动微型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持,让我们能够随时随地、随心所欲的进行学习。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3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手机网民的比例上升至总体网民的72%,从中可以看出,手机已经成为人们随时随地进行移动微型学习的最便利工具。

(4)共同体:非正式移动微型学习中与主体共同合作完成学习目标的其他学习参与者。在移动微型学习交互活动中,共同体的成员为主体提供学习所需的资源及帮助,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建构。在交互活动中,主体、客体及共同体三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主体在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形成共同体,而共同体能够帮助主体达到客体要求。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形成学习共同体,通过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共享学习资源等方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学习者之间通过交流和合作,共同建构知识、分享知识。同时在沟通交流中,也可以看到不同信息,看到理解问题的不同角度,而这又会促使他们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想法,重新组织自己的理解和思路。

(5)规则:非正式移动微型学习中为保证学习的正常进行,主体和共同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规则、标准等。在交互活动中,有活动参与规则、协作交互规则、学习资源评价规则等。

(6)劳动分工:非正式移动微型学习中共同体成员之间需要有明确的分工,通过不同角色的相互合作,使交互活动顺利进行。在活动中,学习者的角色可能会随时发生变化,这也正是活动的乐趣所在。

3.2 以《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为例的非正式移动微型学习交互活动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门知识体系庞大、内容错综复杂的学科,其知识内容具有零散性、杂乱无序性、趣味性等特点,非正式移动微型学习内容简练、短时间、随时随地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得两者很好融合,从而达到传播传统文化的目的。

这个交互活动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学习者通过将自己所经历的、特殊的、鲜为人知的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各种内容(传统活动、民俗风俗、传统节日、传说故事等)以自己的语言,简短明确地表述出来,这些内容以随机的方式由其他学习者进行审核,通过审核的内容可以在社区中,社区中的所有成员均可阅读和评论。运用学习者的成就动机,注重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学习资源、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的交互,激发学习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传播传统文化的目的。

该活动以参与《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学习者为主体,以移动设备为中介,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资源的学习。在这个活动中,学习者首先可以从社区已的资源中获得知识,进行知识内化,其次作为学习资源的者,通过内容构思、语言组织等将自己的知识外化,再次作为学习资源的审核者,需要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来判断被审核资源的真假性、合理性等,可以进一步促进知识的构建。客体为相关的学习资源,由学习者自己组织的学习资源更具有趣味性、易读性和可读性,从而更容易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共同体由在这个过程中参与活动的其他学习者共同构成。规则包括学习者参与这个交互活动的规则,以及对此规则下其他学习者的学习资源与自己所上传学习资源的细则等。对于活动中的劳动分工(如图3),学习者在活动中担任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审核者以及学习者三种角色,通过学习者个人之间的交互(资源评论等)、学习者与学习资源的交互(资源审核、资源上传)、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的交互等,促进学习者知识的内化和外化,从而形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

第7篇:交互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体验经济;设计;交互理念;体验;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186-01

体验经济的来临使设计面临着新的冲击,原本的设计思维必须有所创新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设计的创新就是设计思维的创新,设计思维的改变才能促发新的创意的产生。从工业到农业、计算机行业、因特网、旅游业等很多领域和行业上演着体验或体验经济,这些体验带给我们愉悦的感受和情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一、体验经济

伴随计算机系统的发展,很多看似距离我们生活很遥远的东西正跟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体验经济被称为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阶段之后的第四个人类的经济生活发展阶段,或称为服务经济的延伸。

从几种经济之间的转换可以看出,体验经济的到来有其特定的原因。生活条件的改善可以满足不同的需求,想买衣服又没时间逛街可以网上购物快递到家,读书又想环保可以下载电子书等等。体验经济的产生,使看得见摸不着的设计变成可触可视甚至可感受的设计,花钱买感觉成为一种可能。体验是创造难忘的经验,生活条件的富足让想变为可能。

二、体验经济下设计创造新的思维方式

交互设计产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它由IDEO的创始人比尔·莫格里奇在1984年的一次设计会议上提出的。交互设计的三要素是人、物和环境,交互设计就是这三者之间所产生的联系和行为。传统的设计学科主要关注的可能是形式,内容和内涵,而交互设计则是规划和描述行为方式,注重一系列行动的反馈,直到完成一件事情为止,交互的过程才终结。它是解释动作,而非产品。交互设计中包含传统设计,借鉴了可用性以及工程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它具有特殊的实践和方法,有传统设计的部分却又不同于传统设计。

互联网行业在交互设计方面的发展非常迅速,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交互设计的行为。比如说人与人的相遇,看似一秒钟面部的沟通,其实可以看做是人与人交互的一种形式。我们使用的触屏类的手机交互比按键手机有意思,我们和手机互动,通过屏幕可以知道要找什么东西,按照上面的指示可以一步一步操作和反馈最后完成命令,得到最终想要的。在过去的几年,诺基亚的用户界面简洁,任务单策划比较流畅和直观。但是相较于今天的安卓系统,无论界面还是操作步骤都明显比塞班系统好很多,安卓用户大量增加的现象也不足为奇了,好的用户体验总会带来大批的簇拥者。

三、交互理念对设计的影响与冲击

(一)交互理念折射出的设计本质

交互理念融入设计,它设计一个任务,可以描述不同类型的设计,它可能是方法和灵感,可以对不同类型的任务做一对一的反应。比如在人机交互过程中,人总是处于主动的地位,机器则是被动的,但是就目前来讲,智能机器的出现开始使它自身变得主动起来。交互理念的重要性在于是设计从传统的设计物转变为设计行为。设计不再只是告诉消费者这是什么,而是从人的心理情感及接受度出发,关注对行动和动作的设计,更多的考虑人和环境的关系。

(二)设计中的人文关怀

交互理念使设计更理性,合理,体现人文关怀。现代设计中很多具有针对的设计方向已经体现出人文关怀的气息,比如老年设计、残障设计等一些特殊设计。比如我们常用的聊天交友软件QQ,除了给正常人带来很好的用户体验之外,给特殊人群,比如中老年人,盲人,自闭症儿童他们如何使用,如何给他们带来很好的体验?现在很多盲人通过互联网增加与外界的联系,获取信息和知识。盲人在上网的时候可以没有显示器,比如使用QQ,通过读屏软件传达和反馈信息,互联网给了他们从未有过的体验和快乐。这就是设计师通过关注这一部分人的需求来帮助他们实现想法和表达的权利。

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关注交互,关注体验成为设计领域所关注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的创新就是设计思维的创新,设计思维的改变才能促发新的创意的产生。交互理念应该在设计的所有方面得到认可和重视,切实从受众的体验出发,感知受众的需求。交互理念使设计更理性,更合理,体现人文关怀的气息。

参考文献:

[1]迪人.世界是设计的[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

[2]李四达.交互设计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

第8篇:交互设计论文范文

一、引言

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十九章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传统教育形式在互联网浪潮的席卷下正在进行颠覆性的创新革命,而正在兴起的联通主义在某些方面更好地解释了网络时代的学习发生过程,为解决当前互联网时代的学习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中学习资源建设是核心,因此,就必须借助互联网教育大环境,结合联通主义精神内涵,设计出最适合学生学习的高效移动学习资源。

二、移动学习资源建设现状

发展移动学习教育,网络建设是基础,资源建设是核心。因此,资源建设的定位和水平直接决定了移动教育的办学质量。然而目前移动学习资源存在着数量多、覆盖广、形式多样等特点的同时,也存在着重复率高、针对性低、含金量小、碎片化严重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移动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而且更是在线学习资源建设所要突破的窠臼。当前移动学习资源的这种现状就迫切要求有一个适合互联网思维的理论来指导在线学习资源的建设,提高在线学习资源的整体质量,保证移动学习的效果。

三、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内涵

1.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最新进展。联通主义学习理论是数字时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产物,它适应了当前的学习需要和社会变化。联通主义作为网络时代的“新生儿”,更加强调知识的连接性、流动性、情境性、适应性。西门思在Connectivism:A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一文中系统提出了联通主义的思想,指出学习不再是一个人的活动,而是连接专门节点和信息源的过程,同时也概括出了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八条原则:①学习和知识存在多样性的观点。②学习是与特定的节点和信息资源建立连接的过程。③学习也可能存在于物化的应用中。④学习能力比掌握知识更重要。⑤为了促进学习,我们需要培养和维护连接。⑥发现知识、观点和概念之间关系的能力是核心的能力。⑦流通(准确、最新的知识)是所有联通主义学习的目的。⑧决策本身是学习的过程。此外,联通主义学习理论还认为“管道比管道中的内容更重要”,也就是说在我们所处的网络时代中获得知识和学习知识的能力比掌握知识本身更加重要。经过近十年的发展,联通主义已经形成了自己相对完整的体系,分别从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和教师观等方面全面揭示了学习发生的过程,已经逐渐成为新型学习方式的理论支撑。

2.互联网思维、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和移动学习的内在相关性。互联网思维是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思考方式,其典型特点是实现“每个个体、时刻联网、各取所需、实时互动”的状态。互联网思维的三个核心本质是链接、去中心化和社群化。

联通主义表达的是“关系中学”和“分布式知识交互”的观念,它指出在进行移动学习资源设计时应该关注移动学习资源的交互方式和连接方式,方便学习者与内容的交互、学习者与学习者的交互、学习者和教师的交互。联通主义同时也指出网络中的知识生长方式是通过与其他节点的交互而建立的新连接,学习者必须具备学习的能力,有能力找到分布在其他网络节点的个人所需的知识,在这种交互和建立新的连接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学习。因此我们在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下讨论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非常有必要,从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角度看待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将为我们今后无论是移动学习还是学习资源建设提供了更多的指导和参考。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要点和联通主义的理论内涵,笔者发现其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相扣性。互联网的差异化思维和联通主义学习观中强调的学习和知识的多样性具有内在一致性,就要求相关学习资源建设人员在进行移动学习资源开发时要注意知识的内容属性;互联网思维中的分享社会化属性加联通主义的“关系中学”就要求在移动学习资源建设中要注重情境属性;互联网思维中的平台数据化思维、创新跨界化思维结合联通主义中的知识生长和“管道比管道内容更重要”的思想就要求注重移动学习资源建设的管道属性。因此,三者有效的融合、启发才能更合理地指导移动学习资源建设。

四、联通主义视角下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原则

移动学习资源是支持开展移动学习活动的重要条件,移动学习资源建设需要充分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联通主义代表人物乔治?西蒙斯认为内容、情境和管道形成知识的意义。内容开始知识的循环,情境使其有意义,管道使其关联、流通并可获得。根据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对知识观的解释,我们主要考虑移动学习资源的内容设计、情境性设计和交互性设计三个方面。

1.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的内容性原则。移动学习资源设计除了要遵循一般学习资源设计的原则,如学习资源的科学性、艺术性、教育性和技术性外,由于移动学习还具有学习时间碎片化、学习环境复杂和学生与教师分离等特点,所以我们在进行移动学习资源设计时也要考虑这些特点,还要遵循移动学习本身的特点,并设计出符合移动学习规范的资源,在具体设计中要遵循学习内容微型化、知识性等特点。①微型化原则。移动学习本身是一种碎片化、片段式的学习,移动学习中的学习者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的目标性不强、强烈的学习动机弱等现象,所以在设计移动学习资源时要注重对资源进行微型化处理,具体包括学习内容和过程的微型化,把一个知识点细化为多个小的知识点,这些小的知识点就是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中所说的知识节点,移动学习者通过这些小的知识节点的学习,通过寻径和意会进而建构起个人内在的知识逻辑网状图。②知识性原则。在线网络知识具有动态性、隐性和情境性等特点。因此,我们在设计与开发学习资源时要考虑网络知识中知识的这种特征性,保持知识的更新以及知识之间的链接和流动,以促进移动学习者更好地学习。

2.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的情境性原则。联通主义认为内容开始知识的循环,情景使知识有意义,管道使其关联、流通并可获得。知识只有与具体的情境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激发学习者兴趣,所以我们要重视移动学习资源的情境性设计,情境在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中就是学习者连接各个知识节点的网络和路径。因此在资源设计时要遵循移动学习者的特点,创设真实直观的情境,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具体直观的进行展示,为移动学习过程中知识点之间连接的建立过程也就是联通主义知识观中强调的意会创设情境,使学习者在具体的情境中形成知识的意义。

3.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的交互性原则。联通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交互是连接和网络形成的关键,连接的建立和网络的形成本质上体现为人与人之间、人与知识资源之间、知识资源与知识资源之间的交互,因此重视移动学习资源的交互性设计有利于移动学习中的知识转化和联通。在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习过程中的交互,学习者不仅需要与教师、与同伴进行交流,更需要与学习资源本身进行交互。具体包括移动学习资源本身的交互和移动学习过程中的交互两大块。

移动学习资源本身的交互性设计体现在界面的交互设计方面,要求移动学习资源的界面设计保持简单并且导航方便,尽量让学习者自己控制学习进度,随时暂停和保存学习内容,做到学习过程是可以控制的。此外,学习资源的组织形式也要做到以用户为中心,尽量做到纵向和横向两条线索的排列组合。

移动学习过程中的社会交互性表现为学习者可以对资源进行评论、可以通过邮件、论坛和社交账户,如微信群、QQ群等多种方式与专家、教师、同伴进行交流。此外还可以开设与该学习内容相关的主题帖,方便网络中学习者之间自主进行交流,构建起交流与沟通的通道,以实现移动学习者的社会性交互和优化学习体验。

第9篇:交互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写作教学;多模态;多元识读能力;间性理论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2-0076-04

一 间性理论概述

20世纪以来,间性(intersexuality)理论逐步应用于哲学、美学、文学、艺术等人文学科,成为一种新的理论共识,主要指一般意义上的关系或联系,强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研究视角。间性理论的哲学基础是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共在性、平等性和主体间对话沟通、作用融合及不断生成的动态过程。主体间性理论的研究成为不同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的交汇点,并逐步衍生出一系列间性理论视角,如:媒体间性、文化间性等。媒体间性(intermediality)也称媒体相互性,指的是现代媒体的相互关联,即媒体之间从信息内容到技术形式基于社会间性的综合、整合、转换与演变。媒体都兼具个性与共性,媒体间性就是媒体以共性为基础的差异性之间的桥梁。文化间性(interculturality),也叫跨文化性,体现了从属于不同文化的主体之间及其生成文本之间的对话关系,表现出文化的协同共存、交流互动和意义生成等特征。间性理论研究视角极大地拓展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空间和研究维度。

二 间性理论指导下的英语教学原则

问性理论对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有助于师生更新教与学的观念,有助于改进英语教学模式,有助于构建新型的教与学的文化。

1 基于主体间性的交互性教学原则

主体间性理论的实质是主体交互性,强调主体间的主观性和能动性以及文化深层交流中体现出来的人性(如:和谐、平等和互相尊重)。师生之间主体上的动态交互关系,在教学组织、方式和手段上主要通过交际教学法来实现。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应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主体间关系的平等、自由、相互理解、默契合作为出发点,通过平等性和指导性共融、共识性与创新性共融、差异性与共通性共融、交互性与发展性共融等机制,构建动态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意识和思维方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不断探索和适应教师的多元化角色;其次要求教师根据互动教学原则,改革教学内容和组织方式,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

2 基于媒体间性的多模态教学原则

探讨媒体间性,有利于课堂教学媒体、模式和模态形式的创新。媒体间性通常有三层含义:一指不同媒体的综合与配合;二指同时运用几种感觉模态的交流;三指具有构件属性的媒体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依赖的关系。因此,多媒体、互文性(intertextuality)、超文本性(hypertextuality)等都是媒体间性的重要体现,它们改变着人类关于识读能力的界定和标准,因而也改变着教学理念、手段和方法。

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使学生可以选择在学校网络自主学习中心的多媒体机房、语音教室、校园局域网、网吧、手机、iPad等多媒体条件进行学习,为学生创造了立体化、数字化学习环境。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多媒体、多模态的英语教学与研究。

3 基于间性整合的教育生态学原则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文化多元化、语言多样性背景下,通过对主体间性、媒体间性、文化间性等理论的整合,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必须站在教育生态学的高度,充分发挥师生主体能动性,加强多媒体、多模态的协同,培育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优化英语教学的生态环境。

主体间性视角下,师生主体的定位至关重要。共治(collegiality,或称“分享权力”)和团队合作(teamwork)是教师最需要的文化价值观。在发挥自身主体作用的同时,教师必须考虑如何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能够与学习者分享话语权,分享知识和经验,协同完成教学任务。这也是文化间性的必然要求,是文化间性在课堂教学文化上的体现,符合教育生态观的基本思想和组织原则。

媒体问性的研究对于优化教学环境和文化氛围也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媒体的意义空间也不断拓展,新媒体不断衍生出新的文化产品,对文化的增值、多重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随着数字移动工具在高校学生交流和学习中的应用,过去课堂教学中曾被视作干扰物而往往被老师强令“关机”的“手机”,现在却随着微博等交流模式的诞生而用于课堂交流与互动。这个例子表明,手机作为一种媒体,过去仅仅意味着打电话、发短信,所以在课堂上被禁止使用,但现在随着微博媒体的应用,手机就不只是电话、短信的载体,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互动工具。这里,“手机”媒体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不仅成为一种新的信息表达和交流的模式,还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促进了课堂互动的学习文化。

文化间性作为跨文化哲学的重要范畴,表现出多元文化的共存、交流互识和意义生成等特征,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既基于语言而又超越语言的隐型间性。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把文化间性的原则贯穿在基于主体间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措施中,还要在媒体间性作用下,通过媒体互动推动文化交流、传播和增值。

三 间性理论指导下的数字化英语写作课堂教学设计

全球化、信息化、文化多元化和语言多样性背景下,新的交际媒体正在重塑我们使用语言的方式。为了适应现实生活、学习、工作的数字化需要,学生要熟练地进行多模态的写作,学会运用多媒体收集、分析信息,还要学会运用故事、报告等不同的文体以及书面、视觉、口头、色彩等多种模态,开展有意义的数字化写作。

1 间性理论对数字化英语写作教学的指导意义

数字化英语写作远远超越了传统的文字和文本模态,还可包含静态图表、画面、动画、色彩、音乐、录音等,具有典型的多模态属性。多媒体、多模态教学使传统的教学系统三要素发展成为现代教学系统四要素,即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由于主体间性和媒体间性的作用,现代教学系统四要素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数字化英语写作教学不仅对师生的媒体素养有较高要求,而且改变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使师生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显著的多样性和交互性;教材逐步发展为多媒体、数字化的教学资源,而且,师生都是教学资源的共建主体。可见,现代教学媒体的介入,从本质上改变了传统教学系统三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极大地提高了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信息传递和转化的效率。同时,中国语境下的英语教学深受文化间性的影响,具有显著的跨文化属性,是高校培育具有较强思辨能力和国际视野人才的重要途径。总之,数字化英语写作教学应当遵循上述基于间性理论的三条基本英语教学原则。

2 数字化英语写作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个原则模型

为了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写作课堂教学的整合,我们根据上述基于间性理论的交互性教学原则、多模态教学原则和教育生态学原则,提出了数字化英语写作课堂教学设计原则模型MAP(Multimodal Apple PIE,或称“多模态苹果派”)。如图1所示,MAP就是以多媒体(Multimedia)、多模态(Multimodal)为基础,以PIE(Productive,Interactive,Engaging即:有效性、互动性、参与性)为核心,以APPLE(Activation,Presentation,Peer collaboration,Learner-computer interaction和Evaluation)为五大支点的数字化英语课堂教学设计原则模型“多模态苹果派”,其深层立意在于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

3 数字化英语写作课堂教学设计原则模型的应用

(1)以PIE为核心原则,强化主体互动,追求有效教学

PIE代表有效性、互动性、参与性三个原则,但在MAP模型里,它被视作一个整体原则。根据多媒体、多模态教学的特征,以主体间性和媒体间性的思想为引领,通过交互式教学,提高学生参与度,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性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中之重,它是英语写作课堂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追求目标。

实现有效教学,互动是关键。互动性是当代语言教学的核心原则之一,也是MAP的核心原则,互动包括人际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人机互动。在数字化英语写作教学设计中,注重通过多媒体技术促进互动,既要加强人机互动,更要关照多模态语境下的人际互动。互动性是间性理论对英语教学改革最重要的启示,它体现在教学资源、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等多个层面。以教学资源为例,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媒体间性、文化间性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多模态的自主学习资源和多样性的文化体验,例如:网页作为一种新型的多模态文本,它不仅是可供阅读、打印的文本,还可以包括超链接(超文本),使读者通过点击链接而阅读、倾听或观看其他相关学习资源,甚至可以通过在线评论参与互动。

参与性也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体现。数字化英语写作教学中,如何加大学生的参与度、扩大学生的话语权、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这是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核心任务,也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之一。为了确保学生的参与度,不仅要充分利用课室的教学设备,还要将课堂任务延伸到课外,强化以学习小组为主要形式的协作学习,并将学生及学习小组在课外的学习成果(如:英语调查报告)通过手写稿、Word文档或者PPT等不同媒体形式,呈现于课堂教学过程之中。

(2)以APPLE为支点,加强教学设计,实施多模态教学

教学设计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础。基于MAP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利用多媒体、多模态教学优势,把以互动性为重心的PIE整体性原则贯穿于课堂教学组织的APPLE设计中。

APPLE教学设计以间性理论为指导,突出教学设计的整体性、教学主体的互动性、教学的多模态化和生态化。APPLE既可以代表五个教学环节,也可以代表五种教学组织形式,它们之间相互支撑,根据教学内容和对象,每节课的设计在五个方面可有所侧重或者取舍。

①A(Activation):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的前提是学生的课前预习,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问题,撰写基于师生互动的教学计划,并以问答法、小组活动法等方式组织课堂导入。

课前预习包括三个主要步骤:首先,观看写作教学讲义(PPT或录像);然后,反思预习中的问题和困惑;最后,通过写作教学管理系统或者Email、QQ等方式向老师反馈问题。

教师及时整理学生反馈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准备授课方案和教学资料。教师不能被动地绕着学生的问题转,必须清楚地把握学生英语写作中的薄弱环节,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过去所学的写作知识和技能寻求解决新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鼓励学生通过主动的写作实践提高英语水平。在这种互动式教学中,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有准备的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运用新的技术和资源,及时调整和设计教学方案。

课堂导入时,既可以采用“对话――问答法”,就课前整理好的、难度适宜、有代表性的问题,提问学生,引导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英语写作的基本技巧;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和口头汇报,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通过英语写作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学生通过与同学交流讨论,激活以往学过的知识和技能,领会新知识;教师或聆听学生的对话,或参与小组讨论,或与学生单独交流,并及时点评。

②P(Presentation):信息呈现

这是讲授新课的主要环节,新的教学内容是通过这个环节落实的,演示者既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小组。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计划地选择部分章节,在学期初就分配给学习小组备课,重视以学生和学习小组为主体的课堂展示与交流。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信息呈现必须注重不同媒体、模态的灵活运用,如:听广播,阅读报刊,观看视频节目,浏览网页,等等。

③P(Peer collaboration):同学合作

MAP中“同学合作”主要指信息呈现环节之后学生的任务型合作学习环节,包括结对、小组、角色扮演、辩论、讨论、续写竞赛等各种活动,旨在通过交互式、真实性、建构性、分享型语言交际活动,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能力。

当然,同学合作也常用作课堂不同教学环节的组织形式,比如:课堂导入、信息呈现阶段的小组合作。同学合作还包括学生在课外开展的社团实践,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方式。

④L(Learner-computer interaction):人机互动

根据交互性教学原则,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多向(师生、生生、人机)互动的过程,通过合理的人机互动和人际互动,可以促进模态之间的合理搭配,避免因滥用多媒体课件而忽视学生主体性、分散学生注意力从而削弱教学效果。

数字化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人机互动是学生利用写作教学系统进行课堂训练的重要教学环节,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作文、练习、测验等训练或自由写作,突出互动教学理念的落实。同时,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有计划地跟踪部分学生的训练,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人际互动。所以,这里所指的人机互动实质上是指人机互动为主、人际互动为辅的教学环节。

⑤E(Evaluation):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既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也可作为学生课后自我评价的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写作教学系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分析、评分,以便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步情况,也有机会体验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利于学生自我调整和成长;而教师通过形成性评价,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对学生的表现情况和学习效果进行客观的记录和评价,是学生课程学期总评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3)整合“三多”,推动社团实践,创新写作学习文化

通过多媒体、多模态的写作教学与实践,强化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Multiliteracies),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三多”数字化英语写作教学,旨在通过贯彻社团实践(community of practice)教学理念,提高英语写作教学效果,创新学习文化。

社团实践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了主体间性、文化间性和媒体间性的思想和原理,在数字化英语写作教学中,重点通过自然学习(a natural way of learning)、社会学习(social learning)、情境学习(situated learning)等教学理念,倡导生态化的学习交流,组织学生开展真实的、有意义的写作,培养学生数字化写作能力、思辨能力、“以文成事”(Do things by writing)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适应未来生活、工作需求。例如,学生通过小组协作,针对某个热点问题进行探究,运用数字化英语写作,将调查研究在一定的社会网络系统(比如Facebook),推动社区交流,解决社会问题。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