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第二学年个人总结范文

第二学年个人总结精选(九篇)

第二学年个人总结

第1篇:第二学年个人总结范文

一、参加研讨活动方面

我能秉承求真务实、追求卓越之精神,积极参与课题组开展的各项研讨活动,在教育研修和教学反思中不断提升自我。在本学期里,我与课题组成员先后参与、观摩学校青年教师基本大赛之课堂教学展示;组织“每周一课”研究课观摩与研讨活动;参与我校与江都国际学校联合教研活动;编写、实施校本课程;参加武进区初中思想品德基本功竞赛和校课堂能力考核,等等。

二、日常教育教学实践

作为初二政治学科组长,能坚持组织和主持每周的集体备课与学科组教研活动,并在各项研讨活动中积极发言。

2015年3月,在校基本功竞赛第三轮课堂教学能力展示中,执教《学会休闲》,观摩课堂获得好评。

本学期对外开设三节研究课,在陈XX工作室研讨活动中执教两节公开课,都及时撰写了教后反思。

作为校自主学习型课堂考核小组成员,坚持随堂观摩政治学科老师12节课并都按时参加有顾校长指导下的观课评议活动。

2015年4月,在校教师大会上作了《从置疑到笃信,我与课改共成长》主题演讲,交流发言获得好评。

本学期参加了武进区初中思想品德基本功大赛,在理论考试、教学技能展示、教学设计与模拟课堂等竞赛环节中得到了锻炼。

在平日工作中,我也能虚心向同事们学习,努力做到每周听课不少于2节,通过课堂观摩、听课评议等活动,用心钻研和反复揣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

三、教科研方面

在理论学习上,我能遵照工作室、课题组和学校有关自主学习型课改精神与要求,坚持进行专业阅读和教学反思,增强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的意识和能力。本学期,我坚持每周到教工阅览室学习,经常阅读《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思想政治课教学》、人大复习资料、《人民教育》、《XX教育》、《南风窗》、《教师博览》、《半月谈》、《教师报》等书籍,注重边研读边思考且实践。我还能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去了解学科教学、社会时政热点、文史知识等,在教育微博、微信、QQ群等平台上广泛收集有益信息用于个人学习、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能有意识地加强对通识、专业知识、教学理论、课题研究和教育教学前沿之科研成果等方面的学习,努力提升学科专业素养和拓展、完善知识结构。

第2篇:第二学年个人总结范文

一、思想认识。

在这一个学期里,我在思想上严于律己,热爱党的教育事业。这一学期来我严格约束自己,鞭策自己,力争在思想上、工作上,在同事、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榜样的作用,使自己的思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同时也是对自己思想上严格要求的一个新的开始。一学期来,我还积极参加各类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配合领导和老师们做好校内外的各项工作。

二、教学工作。

1、在教学工作方面,整学期的教学任务都非常重。但不管怎样,为了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我坚持经常翻阅《小学数学教学》、《青年教师》等书籍。还争取机会多听课,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领悟其中的教学艺术。平时还虚心请教有经验的老师。每上的一节课,我都做好充分的准备,我的信念是----不打无准备的仗。在备课过程中认真分析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

2、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数学课,就连以前讨厌数学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

3、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每节新授课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三、师德方面

作为教师,应该明白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和缺点两方面,对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对后进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尤其是在学习上后进的学生,往往得不到老师的肯定,而后进生转化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全班学生的整体成绩。所以,一年来,我一直注重从以下几方面抓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1、用发展的观点看学生。应当纵向地看到:后进生的今天比他的昨天好,即使不然,也应相信他的明天会比今天好。

2、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后进生也是孩子,厌恶、责骂只能适得其反,他们应该享有同其它学生同样的平等和民主,也应该在稍有一点进步时得到老师的肯定。

3、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首先做到“真诚”二字,对待学生没有丝毫虚伪与欺哄,一旦学生发现“有假”,那么教师所做的一切都会被看作是在“演戏”。其次做到“接受”,即能感受后进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表现和看法,如对学习的畏惧、犹豫、满足、冷漠,错误的想法和指责等,信任他们,鼓励他们自由讨论。最后做到“理解”二字,即通过学生的眼睛看事物。

四、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第3篇:第二学年个人总结范文

首先是自己担任教学的琵琶教学。琵琶是最重要的中国民族乐器之一,属于弦乐器族内的弹拨乐器类。琵琶的音色清澈、明亮,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着名诗句“大珠小珠落玉盘”,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琵琶的音质特点。其演奏技巧相当复杂,不同的演奏技巧可以模仿许多声音效果(如潺潺流水乃至战场上的人喊马嘶等等),十分逼真。

由于琵琶技法相当复杂,面对的学生又大多是低年级的学生,而且每个学生的接受情况也不一样,教学上也遇到了相当多的困难,我自己不断摸索不同的教学方法来适应每一个学生,通过一年多的教学工作,看到孩子们由连琴都不知道该怎么拿,到现在能上台演出,学习了琵琶的弹、挑、轮指、双弹、分等五种指法,并逐渐对琵琶越来越感兴趣,在迎接中央教科所的客人到我校参观时获得了一致好评。

另外,对有基础的几个学生,通过这学期的学习,不仅完成了《送我一支玫瑰花》、《大浪淘沙》两首准备新年晚会演出的乐曲,还完成了《欢乐的日子》、《金蛇狂舞》、《阳春白雪》等曲目以及一系列练习曲的学习。

另外,校民乐队在本学期学习了合奏曲《康定情歌》、《美国民歌二首》,其中二胡的同学和琵琶的同学排练的民乐连奏——《华夏神韵》(包括《南泥湾》、《赛马》、《茉莉花》)参加了学校各项活动的演出,演出获得了圆满成功,并获得了好评。

第4篇:第二学年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长三角经济区 产业结构 经济增长 灰色关联分析

中图分类号:F062.9,N9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056-02

按照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全社会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就业人口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向第三产业转移。在发展中国家中,钱纳里的研究规律是产业结构的转变和人均收入增长有着密切的联系,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会导致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而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也会导致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1}。本文将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长三角经济区进行产业结构的演进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性研究。

一、长三角经济区各地区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上海:随着经济持续增长,对产业结构而言,1978—1998年产业结构是二三一,1999—2010年产业结构是三二一,即以第二产业为主的鼓型II结构向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倒金字塔型结构演进。

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比重较大并占有绝对优势,第一产业比重较小;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比重在1998—1999年进行交叉,与第一产业比重无交叉关系。第一产业比重稳中有降,即由1978年的4%降到2010年的0.7%;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下降,即由1978年的77.4%降到2010年的42%;第三产业比重迅速攀升,即由1978年的18.6%攀升到2010年的57.3%。

江苏:1978—1988年产业结构是二一三,1989—2010年产业结构是二三一,即以第二产业为主的鼓型I结构向以第二产业为主的鼓型II结构演进。

第二产业比重较大并占有相当优势,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比重较小;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比重在1988—1989年进行交叉,与第二产业比重无交叉关系。第一产业比重迅速下降,即由1984年开始的34.5%下降到2010年的6.1%;第二产业比重平稳下降,1978年是52.6%,2010年是52.5%,2005年最高是56.6%,1979年最低是47.3%;第三产业比重迅速攀升,即由1984年开始的17.2%攀升到2010年的41.4%。

浙江:1978—1986产业结构是二一三,1987—2010年产业结构是二三一,即以第二产业为主的鼓型I结构向以第二产业为主的鼓型II结构演进。

第二产业比重较大占有一定优势,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比重较小;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比重在1986—1987年进行交叉,与第二产业比重基本无交叉关系(1978、1979年除外)。第一产业比重迅速下降,即由1979年的42.8%下降到2010年的4.9%,下降了37.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稳中有升,即由1978年的43.3%上升到2010年的51.6%;第三产业比重迅速攀升,即由1984年开始的18.7%攀升到2010年的43.5%。

二、长三角经济区各地区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分析

上海:随着经济持续增长,对就业结构而言,1978—1982年就业结构是二一三,1983—1999年就业结构是二三一,2000—2010年就业结构是三二一,即以第二产业为主的鼓型结构向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倒金字塔型结构转移。

江苏:1978—2003年就业结构是一二三,2004—2010年就业结构是二三一,即以第一产业为主的金字塔型结构向以第二产业为主的鼓型II结构转移。

浙江:1987—2001年就业结构是一二三,2002就业结构是二一三,2003—2010年就业结构是二三一,即以第一产业为主的金字塔型结构向以第二产业为主的鼓型I结构转移。进而向以第二产业为主的鼓型II结构转移。

三、长三角经济区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将长三角经济区两省一市生产总值{2}{3}{4}汇总,并核算结构如表1。

随着经济持续增长,对产业结构而言,1978—1984年产业结构是二一三,1985—2010年产业结构是二三一,即以第二产业为主的鼓型I结构向以第二产业为主的鼓型II结构演进。

第二产业比重较大并占有相当优势,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比重较小;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比重在1984—1985年进行交叉,与第二产业比重无交叉关系。第一产业比重迅速下降,由1978年19.64%下降到2010年4.65%;第二产业比重稳中有降,由1978年61.27%下降到2010年50.13%;第三产业比重迅速攀升,由1978年19.1%攀升到2010年45.22%。

四、长三角经济区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分析

将长三角经济区两省一市就业人数{5}{6}汇总,并核算结构如表2。

随着经济持续增长,对就业结构而言,1987-2001年就业结构是一二三,2002年就业结构是二一三,2003—2010年就业结构是二三一,即以第一产业为主的金字塔型结构向以第二产业为主的鼓型I结构转移。进而向以第二产业为主的鼓型II结构转移。

五、长三角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与三次产业产值实证性研究

用灰色关联分析法{7}研究,其步骤为:

step1确定参考数列为X0={X0(1),X0(2),…,X0(n)},被比数列为Xi={Xi(1),Xi(2),…,Xi(n)},i=1,2,…,n;

step2进行初值化;

step3计算曲线X0与Xi在点K的关联系数为:

可分3个起点进行关联分析实证性研究:

第1个起点1978年改革开放。

1978—2010年按照关联分析方法步骤,经计算关联序为:第二产业0.957326;第一产业0.872009;第三产业0.811274。

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关联度在同一个数量级上,而第二产业的关联度要高出1个数量级,并对经济总量有相当的影响。

第2个起点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1992—2010年经计算关联序为:第二产业0.97397;第三产业0.806945;第一产业0.713713。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关联度分别属于不同的数量级,第二产业对经济总量有相当的影响,第一产业对经济总量影响较小。

第3个起点2003年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

2003—2010年经计算关联序为:第二产业0.921144;第三产业0.85689;第一产业0.605545。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关联度分别属于不同的数量级,第一产业隔了一个数量级,对经济总量影响更小。与1992—2010年相比,第二产业影响在缩小,第三产业影响在加大。

六、结论

1.稳步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以第一产业为主的金字塔型结构向以第二产业为主的鼓型I结构调整。进而向以第二产业为主的鼓型II结构调整,最终实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倒金字塔型结构。

2.努力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并且注重高端部门的升级。

3.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的制造业。

4.加快探索和培育新兴产业。

注释

{1}陈景华,吴燕红.建国60年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关联分析[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2),22-25

{2}上海统计局.2011上海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3}江苏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2011[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4}浙江统计局.2011浙江省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5}上海统计局.上海统计年鉴1998[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6}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9-2011)[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2012

{7}王学荫,罗建军.灰色系统预测决策建模程序集[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6,129-134

第5篇:第二学年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苏州市青少年;业余训练;“体教结合”;发展趋势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Physical Training and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Juvenile Amateur Sports Training in Suzhou City

ZHANG Ai-li1 ,YU Qing-chuan2

(1.the second Amateur Sports School of Suzhou, Suzhou, 215000,2.University Sports Institute, Suzhou, 215006)

【Abstract】Through the results and the fact of “Combination” of the second Amateur Sports School to participate in the 2009 Jiangsu Province Provincial Sports preliminary,we did a lot of surveys and research to provide more data and reference models for the sports authorities and training of Amateur Sports School.

【Key words】Suzhou Amateur Training,Amater Traning, Physical Training and Education, development

我国的竞技体育一直以来实行的是“举国体制”,这种体制为我国进入世界竞技体育第一集团立下了汗马功劳,但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经济的转轨,“举国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出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上也出现了招生困难,经费匮乏、读训矛盾严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背离等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体教结合”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强化学校体育工作、推进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为国家培养、造就高素质劳动者和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一项新的重要举措,是整合体育、教育资源而实施的重要人才培养战略,由此可见,随着时代的进步,优秀运动员后备人才教育培养机制的改革势在必行。目前苏州市直属体育局的运动队及管理中心共有6个,他们代表了苏州市青少年各个体育项目整体水平,我们以苏州市第二青少年业余体校为研究对象(该校在2009年1月入选国家体育总局认定的“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名单),通过对他们参加2009年江苏省省运会预赛成绩和体育学校开展“体教结合”的训练模式进行调查和研究,可以为体育主管部门和运动学校的业余训练提供更多的数据和参考模式。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苏州市第二青少年业余体育运动学校八支运动队。

1.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归纳总结法等。

2结果与分析

2.1苏州市第二体校参加2009年江苏省青少年部省运会预赛的竞赛成绩分析

江苏省全省运动会是江苏省政府举办的四年一次大规模综合性运动会,它是检阅全省所有体育项目的一次盛会,它也代表了江苏省全省体育系统各个级别、各个年龄阶段的最高体育竞技水平,青少年的竞技水平高低,是衡量该地区和城市体育后备人才储备状况的标志,也是在今后能否冲击最高体育竞技水平的希望,所以青少年部的比赛也是各城市参与项目、参与人数都相对比较多的比赛;2009年举行的全省运动会各个竞赛项目的预赛,是对参加2010年在常州市举行的第十七届全省运动会的一次提前检验,因此江苏省的各地方政府和体育主管部门都十分重视,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苏州市第二体校代表苏州市参加第十七届江苏省运动会预赛的运动项目共有八个:乒乓球、射击、自行车、摔跤、柔道、散手、套路、跆拳道。

2.2 苏州市第二体校在江苏省省运会青少年部比赛中获得奖牌总数、团体总分及排名

我们通过对比赛成绩册和表1中的数据分别分析苏州市第二体校各个参赛项目的基本状况。

1)乒乓球和自行车

乒乓球和自行车这两个项目是苏州市代表队参赛运动员最多、获得奖牌数最多的项目,两大项的金牌数、奖牌总数、团体总分苏州市均是第一。其中乒乓球项目金牌苏州队获得11枚,占该项目全部金牌总数的47.8%,比金牌第二的徐州市多了8枚;获得奖牌总数17枚,比排名第二的泰州市多了10枚,占奖牌总数的25%;团体总分也比第二名的泰州多了80分。自行车项目金牌苏州队获得7枚,占该项目全部金牌数的38.8%,比金牌第二的盐城市多了3枚;获得奖牌总数15枚,比排名第二的泰州市多了6枚,占奖牌总数的29%;团体总分比第二名的盐城多了54分。

2)射击、跆拳道、散手

射击项目获得的奖牌总数排名全省第一,金牌数和团体总分别排名全省第三;跆拳道项目获得金牌数量排名全省第一,团体总分第三,奖牌总数苏州和南京两个城市并列第4名。散手项目苏州队获得2枚金牌,分别和徐州、无锡、南通、淮安五个城市并列第2名,奖牌总数苏州和常州、扬州三个城市并列第2名,团体总分排名第三。

3)摔跤、柔道、套路

摔跤项目苏州队获得金牌数和团体总分排名全省第五,奖牌数全省第四;柔道项目苏州和常州两个城市都获得2枚金牌并列第5名;在获得奖牌总数上:苏州和镇江两个城市都获得6枚奖牌并列第7名。套路项目苏州队获得金牌数量排名全省第六,团体总分和奖牌总数分别排名江苏省第七。

从以上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出:苏州市第二体校参赛的8个比赛项目中,乒乓球和自行车这两个项目目前在江苏省处于领先的地位;射击、散手、跆拳道、摔跤这四个项目也属于第一集团;柔道和套路属于中游偏上水平。

2.3 国内外及江苏省青少年业余训练现状

2.3.1国内外青少年体育训练开展模式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1996年有308282人,到2000年只有150508人,减少了157774人〔3〕。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家普遍认为竞技体育训练成才率较低,运动员出路窄,影响文化学习等。由于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大力发展,特别是高校连年扩招,使许多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不愿走体校这条路。我国三线队伍向二线队伍的人才输送率为6.10%,而二线向一线的输送率仅为1.96%,这种体育人才的高淘汰率严重影响了一些家庭对体育成才的态度,造成一些家长不支持子女从事竞技体育,使部分体育后备人才流失,从而导致了我国高水平体育人才出现了断层。

在欧美国家,运动员并不是从小就进行专项训练,而是注重在中学或大学阶段培养其兴趣和展示其天赋,然后再进行合理的引导。这样,他们不仅仅是运动员,同时也在学校接受正规的教育并被授予学位。美国NBA球员中有90%来自大学联盟,每年选秀的对象绝大多数是大学生;而在日本,选拔优秀运动员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一是经过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实业团体或一般队―国家队逐层选拔;二是直接从高中或大学队中抽出入选国家队。日本国民开展体育运动的商业成分和群众参与意识浓重,雄厚的群众体育基础,为优秀运动员的选拔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相比之下美、日的优秀运动员输送培养模式有较大的合理性,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

2.3.2苏州市第二体校业余训练模式

苏州市第二体校从1999年起与新区一中联办自行车队,开启了我市少年业余运动队走“体教结合”之路的先河,现有运动队由于专业不同,招收的运动员年龄不同,因此在实施训练和教学过程中也分别采用了不同的训练模式。

1)乒乓球项目采用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训练模式,目前在体校训练的运动员包含了6岁―17岁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为了保证不同年龄的运动员既不影响学习又不影响训练,学校采用了小学生在附近的东大街小学上文化课,初中在田家炳中学初中部上文化课,高中在田家炳中学高中部上文化课;运动员专业训练就统一在田家炳中学体育馆,平时的吃饭、住宿由学校统一安排;这样既保证了学习的时间,又保证了训练的质量、也方便了对运动员的整体管理。

2)自行车项目运动员在高新区一中上学,训练在高新区一中附近新建成的一个标准的333.33米自行车赛场里面进行;射击项目的运动员训练在苏州市体育中心的体育馆里进行(这两个项目只招收初中生),文化课学习就在附近的彩香中学。

3)柔道和跆拳道两个项目都招收的是初中学生,平时学习都在体校自己办的学校里,训练就在苏州市体育中心的体育馆;摔跤和套路两个项目的运动员文化课学习在附近的苏州市三元二小,训练在苏州市体育中心体育馆。

4)散手运动员平时在苏州市工业园区唯亭中学上学,训练在该学校的体育馆。

苏州市第二体校的“体教结合”的模式,经过十余年的运行,收到了十分可喜的成效。在与其他学校的合作过程中,一般是学校向运动队提供训练场馆和学员教练宿舍,作为队伍训练和生活的场所。同时还负责运动员的文化学习。而运动队在参加省市比赛时都将以学校的名义参赛,通过一个训练周期的培养,向上输送优秀的运动人才。运动队是借助学校的优势资源培养后备人才,而学校可以通过运动队提高知名度,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因此高新区一中成为四星级学校,其中它的自行车体育特色教育功劳不小;而田家炳中学也因为乒乓球运动的深入开展,近年来在苏州声名鹊起。

2.4 “体教结合”模式遇到的困惑

2.4.1 出发点和培养目标的差异

教育系统认为自身在文化育人方面的优点再结合体育系统在竞技体育方面的优势,可以减少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长期未能解决的人才代价问题,以及通过高水平运动员参加比赛取得好的成绩来提升学校的知名度,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而体育系统提出“体教结合”的动机在一定程度上是为解决运动员的文化课教育问题,甚至是解决学历学位问题,为运动员退役后一次性就业提供更大的可能,其出发点的不同是客观存在的。在培养目标上,体育特有的竞争性使得“夺标主义”的思想根深蒂固。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育部门认为体育是教育的一部分,“教体结合”是体育回归教育的本原,否则教育就失去了育人的根基。可是竞技体育追求的却往往是唯一竞争,残酷的现实是金牌的风光无限。因此,“育人”与“夺标”的目标差异也是导致“教体结合”和“体教结合”存在分歧的主要原因之一。

2.4.2 “学训”矛盾与竞赛目标不一致

目前全国各地大部分实施“体教结合”的学校,基本上都是教育部门提供优质教育条件,在手段上大部分学校只是采取了分散插班上课而已,而体育部门提供为学校争得竞赛殊荣的运动员,在训练上依然采取了传统的训练方式。因此,“体教结合”对于学生运动员自身来说,与过去变化的只是得到一个名校的学籍,他们期盼的既有针对性又能调和学训矛盾的模式并未真正实施。在竞赛体制上,教育部门主办的竞赛,侧重于体育运动的推广和普及,在运动员的资格上,强调在籍的学生,是按学段组织赛事;体育部门侧重于选拔体育后备人才,在赛事组织上按年龄段,因而在赛制上、在比赛时间和分组年龄段上经常有冲突现象。这一冲突现象的解决,有赖于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3结论与建议

1)江苏省是全国的体育大省和体育强省,苏州是江苏省的体育大市和强市。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苏州市的竞技体育成绩在全国地级城市中名列前茅,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政府部门职能的逐步转换,江苏省和苏州市青少年业余训练工作也遇到了全国各地体育运动学校一样的矛盾与困惑,说明现有的传统培养体制已经受到了外界较强的冲击和挑战。

2)“教育”和“体育”应该建立学校和体育系统的双负责制,建立有关处室领导参加的“联合办公”机制,以契约或合同(协议书)来规范双方的权限、责任及利益,遵循共同制订的各项管理条例及法规进行操作。在管理方面,应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估考核、监督管理制度,制订系统的管理条例。根据办学质量建立竞争机制,优胜劣汰,提高设点校的地位。同时,还可以采用分级负责制,利于各级设点校加强自身内部管理和主管部门简化管理程序。

3)建立学校运动课余训练的网络化、系统化,从全市及各个区、县范围考虑,纵横有序,既要注重一定的广度,也要重视上下衔接;打破地区界限,既要建立全市性网络,更要全盘规划,注意点和面的有机结合,建立起以重点中学和传统体育学校为龙头的课余运动训练体系。

4)处理好学校招生与体校招生的关系,对优秀苗子,设点校和体校学生同样有获得降分录取的权益。设点校和体校在对口输送的同时,也应承担对对方学校的输送任务。为了缓解学生初中、高中升学和运动训练高峰期的冲突,可采用减缓学习进程、配备优秀教师集中补习,用时间来保证运动员训练高峰期和学习文化知识的需要,保证学生学习、训练两不误。逐步完善竞赛制度,充分发挥其杠杆作用。重点奖励培养输送体育人才的教师及有关人员,对优秀的体育特长生在升学方面应有优惠政策,高校专业队教练应深入各级设点校,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辅导和教练员培训等。

参考文献

〔1〕祁社生等.上海市优秀运动队“体教结合”运作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科研,2003(5):39-41.

〔2〕周建林.江苏省中学“体教结合”现状与发展对策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体育学院,2006.

〔3〕黄衍存.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

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07(5):11-13.

〔4〕杨再淮.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2.

第6篇:第二学年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模型;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回归分析

一、模型建立和数据来源

(一)数据收集及预处理

本文采用的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选用1978-2008年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时将GDP数据用GDP平减指数换算成1978年的不变价格计算的实际GDP。本文采用的变量有:实际GDP、X是用比重来表示有关的经济结构,Y是以不变价格计算的人均收入(人均GDP),N是总人口数(年底数)。为了克服数据中的异方差和剧烈波动,分别对三个变量取对数,于是得到本文三个变量为lnY、lnX、lnN。

(二)模型

LnX=?琢+?茁1LnY+?茁2Ln2Y+?酌LnN+?滋(1)

其中,X是用比重来表示有关的经济结构,Y是以不变价格计算的人均收入(人均GDP),N是总人口数(年底数)

对(1)式Y求导,并乘以Y得:

其中(2)式表示经济结构的收入弹性,若观察期内人均收入(人均GDP)是增加的,(?茁1+2?茁2LnY)的估计为正表示该部门比重上升,(?茁1+2?茁2LnY)的估计为负表示该部门比重下降。(3)式表示经济结构的人口弹性。?酌的估计值表示总人口增加1%,若?酌>0则表示该部门比重上升个百分点;若?酌<0则表示该部门比重下降个百分点。

二、回归结果和分析

(一)生产结构变化的趋势

用(1)式对我国1978―2007年期间生产结构数据进行估计,解释变量是人均GDP(为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在此以1978年的不变价格计算)和人口总数(年底数)

其中X1,X2,X3分别表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GDP所占比重,它们分别作为被解释变量

1.第一产业回归结果

LnX1=28.88143+0.469162LnY-0.081197Ln2Y-2.658428LnN

(3.148749)(3.558289)(-7.572629)(-3.273703)

R2=0.999999R2=0.999999

D.W=1.403484 F=4352.659

回归结果说明:第一产业GDP比重的收入弹性是(0.469162―0.162394LnY),表明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部门生产比重下降,且下降速度逐渐加快,人口弹性为-2.658428,表明如果收入水平不变,人口增长1%,则第一产业GDP比重下降7.66%

2.第二产业回归结果

LnX2=37.49796+0.362824LnY-0.013936Ln2Y-2.658428LnN

(7.824895)(7.083908)(-3.630364)(-7.991102)

R2=0.999962R2=0.999958

D.W=1.452195 F=96.59340

回归结果说明:第二产业GDP比重的收入弹性是(0.362824-0.027872LnY),表明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第二产业部门生产比重逐步提高;人口弹性为-3.370307,表明如果收入水平不变,人口增长1%,则生产比重下降3.37%

从此说明第二产业生产比重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而上升,但上升速度又被人口增长产生的相反效应所减缓。

3.第三产业回归结果

LnX3=-5.2.21124-0.301225LnY+0.01729Ln2Y+4.445641LnN

(-17.42694)(-8.195543)(6.418044)(16.80395)

R2=0.999944R2=0.999938

D.W=1.77214F=2547.672

回归结果说明:第三产业GDP比重的收入弹性是(-0.301225+0.034592LnY),人口弹性为4.445641,这说明第三产业比重随着人口增长而大幅度上升,但上升速度又被人均收入增长产生的效应。

(二)就业结果变化趋势

再用(1)式对1978~2007年我国就业结构进行回归分析,其中N1,N2,N3作为解释变量,它们分别表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部门比重。

1.使用第一产业就业数据得出的结果

LnN1=8.362440-0.259783LnY-0.032023Ln2Y-6.205529LnN

(13.88437)(-49.43181)(-11.37898)(-14.90976)

R2=0.999999 R2=0.999999

D.W=2.269839F=189608.1

2.使用第二产业就业数据得出的结果

LnN2=-0.050790-0.11312LnY+0.017810Ln2Y-0.429601LnN

(-0.467052)(-17.36648)(16.95667)(-5.433042)

R2=1.000000R2=1.000000

D.W=1.264394 F=69837.90

3.使用第三产业就业数据得出的结果

LnN3=1.118439+0.682658LnY-0.0877092Ln2Y-2.461746LnN

(1.786708)(22.98997)(-15.40536)(-5.559841)

R2=0.999961 R2=0.999956

D.W=1.444947F=5623.711

根据以上计算,我国在1978~2008年期间,第一产业部门就业比重的收入弹性为(-0.259783-0.064046lny),人口弹性为-6.205529,表明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随着人均收入提高而下降,下降速度随着人口增长而趋强;第二、第三产业部门比重的收入弹性分别是(-0.110312+0.035620lny)和(0.682658-0.174184lny),人口弹性分别是-0.429601和-2.461746,说明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而上升速度因人均收入增加和人口增长而减缓。

(三)经济增长部门因素分析

式中,G表示GDP增长率;G1,G2,G3表示第一、二、三产业部门增加值的增长率下面对1978~2007年期间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GDP增长的部门贡献进行测定

G=0.022985+0.318613G1+0.265069G2+0.397852G3

(1.113094)(16.88725)(6.464233)(9.514428)

R2=0.999993R2=0.999992

D.W=1.546981F=2408.892

从上模型得知1978~2008年期间,第一产业部门GDP弹性为0.318613,说明第一产业部门增长1%,将带来GDP总额增加0.239227。同理第二、第三产业部门GDP年增长率对于整个年增长率的贡献分别为0.265069和0.397842。

参考文献:

[1]钱纳里,塞尔昆.发展的型式:1950-1970[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1988.

[2]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3]杨云龙.中国经济结构变化与工业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张晓峒.计量经济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5]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第7篇:第二学年个人总结范文

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全体艺体教师基本完成了本学期的工作任务。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常规教学

艺体科多次召开全体体育教师会议,强调体育课堂安全,要求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教授安全知识,危急时刻应对措施。上课前体育教师在校内集合整队,整齐带到操场,下课时整队点名,整齐带回校园,确保不发生安全事故。并做好了课堂记录,请假或旷课学生均有记录。

二、课间操和课外活动

本学期艺体科结合三个年级对课间操继续进行整顿,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效果,在县阳光大课间评比中,获得了县一等奖。

根据学生的爱好,艺体科成立了各种艺术兴趣小组,有绘画、素描、剪纸等。根据艺术教师的专业和特长,对教师们进行了明确分工,每个兴趣小组都有专门的教师进行辅导。

体育教师成立了男女篮球队、男女排球队、乒乓球和地掷球运动队,充分利用时间进行训练。

三、校内活动

本学期学校组织了多种多样的文体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而且增强了学生体质,陶冶了学生艺术情操。

组织了七年级乒乓球比赛和拔河、跳绳比赛和九年级跑操比赛,通过比赛锻炼了学生的身体,增强了学生的体质和班级的凝聚力;还筹划了八年级广播操比赛,使八年级的武术操和广播操的动作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举办了学校第五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本届艺术节分才艺大赛、作品展评、文艺汇演三部分,项目全面,内容丰富,参与面广。全校40个教学班共计近500人次参加了艺术节的各项活动。

四、外出竞赛

本学期9月,葛宪敏、杜艳新老师组织学生参加县教师节文艺汇演。

10月,胡学珂同学在市田径运动会上获得800米第四名,4×400米接力第二名。

11月参加了阳谷县第三届青少年地掷球比赛。取得了塑质球团体第二名,女子三人赛冠军,双人赛第二名,男子双人赛和三人赛均为全县第二名。

11月参加县中小学生排球赛,取得男子排球第四名,女子排球第二名

12月参加了县中小学生乒乓球比赛,取得了县团体第二名,其中韩宗鹏同学荣获男子单打第二名,田存营女子单打第一名,魏汝鑫女子单打第三名。

第8篇:第二学年个人总结范文

关 键 词: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欠发达地区;适度超前;合理化

中图分类号:F061.5;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6)06-0084-05

一、第三产业发展的研究综述

对第三产业的发展问题,近年来学者们主要关注点在内部结构及其升级和现代服务业界定等方面。李冠霖(2002)[1]从投入产出的角度研究了第三产业的产业关联度与产业波及特性,揭示了第三产业及其内部各行业与第一、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等。李江帆等(2003)[2]通过对我国第三产业及其内部结构升级趋势及发展特征进行实证分析,总结出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第一层次比重下降、第二层次比重上升的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规律,并进而对物流业、生产服务业、生活服务业和非营利服务业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靖学青(2003)[3]对较发达的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两地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虽有差异但具有较大程度的趋同性,分析指出了它们各自优势细分行业和在金融保险、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存在的共同的不足。邓于君(2003)[4]着眼于我国战略产业,分析了其过于分散、规模经济无从体现的现状,提出了合理构建产业组织、促进第三产业内部结构高度化演进的扶持政策。杨来科(2004)[5]从产业关联度、成长性及就业吸纳力等方面论述了我国服务业的结构优化,认为导致服务业发展水平低下的原因在于没有选准主导行业,要优先发展房地产、物流、社会服务业以及金融、旅游、电信等对就业作用大的行业。林民书、韩润娥(2005)[6]分析了生产与消费同步的产业特征对服务业发展的影响,指出我国第三产业落后主要不在生活服务领域而更多体现在生产业发展滞后,提出了促进生产业发展的主张。徐国祥等(2005)[7]对现代服务业内涵进行了思考和界定,认为“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高度发展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电子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而发展起来的知识密集型的生产业”。这一界定符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4年第35号调研报告对现代服务业的基本内涵的阐释。李江帆(2005)[8]的进一步研究表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表现为流通部门比重下降,生活生产服务部门比重提高,传统服务业比重下降,现代服务业比重上升,认为我国很有必要全面推进第三产业现代化。欠发达地区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及其优化的研究相对薄弱,赵丽(2000)、刘孟晖等(2004)、刘有章(2004)、杨秀云等(2005)[9]分别就内蒙古、河南、湖北、陕西等省区第三产业结构变动情况进行了分析,但多为借鉴李江帆的研究范式,尚未达成较具影响的适于欠发达地区的研究成果。

二、我国欠发达省区第三产业及其内部结构发展实证分析――以江西为例

学界和政府主要从GDP总量及GDP构成情况来区分地区的发达程度。在我国,中西部及内陆大部分省区往往被泛指为欠发达地区。金玉国(2005)[10]通过测算经济发展水平与体制转型进程对相对交易费用的边际效应系数和对各省区交易费用离差进行因素分解,定量划分了我国各省区的“发展程度”。他分出了四个类型,江西与山西、内蒙古、广西、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同被归类为最欠发达的第4类地区。在完整资料难以 获取的情况下,以个例剖析来进行带普遍性问题的探索,也不失为有效的科学方法。本文以江西省为例分析研究我国欠发达地区第三产业及其内部结构发展。2005年,江西省前三季度实现生产总值2589.3亿元,年人均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586美元增加到1100多美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正是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剧烈变动的时期。从国际经验看,发展中国家在人均收入进入600美元至1000美元,乃至2000美元的阶段,服务业产出比重的上升主要靠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金融保险等生产业的推动。在此,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考察近几年江西省第三产业及其内部结构的演变。

1. 近年来三次产业发展总体情况

1997~2004年,江西三次产业发展情况见表1。2003年以前,江西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呈现“三、二、一”的状态,2003年开始转型为“二、三、一”。1997~2003年,第一产业所占比重由29.6%下降为19.8%;第二产业2001年前一直徘徊在占35%左右,后快速上升到43.4%;第三产业先升后降,存在两个明显阶段:第一阶段从1997年的占36.2%上升到2000年的40.8%,第二阶段是从2000年开始下降为2003年的36.8%。

表11997~2004年江西省三次产业生产总值构成(%)

资料来源:由《江西统计年鉴》(1998~2004)统计资料计算得出{1}

江西2001年开始实施工业兴省战略,之后第二产业才得到较快发展,2002年以前的“三、二、一”产业结构并非后工业化特征,而是第二产业发展滞后、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低下的表现。以标志性的2001年为例,江西人均GDP仅630美元,其三次产业总产值与周边较发达省份差距巨大。

表22001年江西省与周边省份三次产业总产值的比值

资料来源:由《中国统计年鉴》(2002)统计资料计算得出

2001年后江西第二产业发展带有“补欠账”的性质,是沉积多年、起点低下的一种“喷发”。第三产业暂没有得益于第二产业的发展,所占比例不升反降,其原因在于过去份额已高的第三产业发挥了“余热”作用,而服务于第二产业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又尚未跟上。

2. 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及其细分行业发展状况

(1)第三产业4个层次的比例情况分析

按照第三产业分四个层次的统计口径,江西近年来四层次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如图1所示。

图11997~2003年江西省第三产业四个层次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

资料来源:由《江西省统计年鉴》(1998~2004)统计资料计算得出

江西省第三产业四个层次的变化具有鲜明的规律性。第三产业第一层次的比重呈稳步上升的趋势;第二层次比重则呈持续下降的趋势;第三层次基本维持平稳,上升趋势不是很明显;第四层次的比重则平稳中略微有下降的趋势。上述情况有悖于“随着经济发展第三产业比重与第一层次比重负相关、与第二层次比重正相关的规律(李江帆,2003)”,与我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方向相背离(全国第三产业四个层次增加值比重情况参见图2)。

图21997~2004年我国第三产业四个层次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

资料来源:由《中国统计年鉴》(1998~2004)统计资料计算得出

(2)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增加值构成分析

按照统计资料,我们经过计算,得出了近年来江西省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增加值构成(表3)。

我们按时间演进进行纵向比较可以发现: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房地产业呈现较高速度的持续增长;金融保险业、农林牧渔服务业所占比率下降较快;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文教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所占比率变化微小。对各行业进行横向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三产业构成比重最大的还是一些传统的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商贸、餐饮等;其次主要有房地产、金融保险、机关社会团体、教育文艺广播影视业;其它各行业所占比重都比较小。

表31997~2004年江西省第三产业各个行业增加值构成(%)

资料来源:由《江西省统计年鉴》(1998~2004)统计资料计算得出

房地产业所占比重的迅速攀升符合第三产业自身发展的要求,而与之相对的金融保险业所占比重快速回落是逆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规律而动的;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得益于“九五”和“十五”期间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电信事业现代化的成就;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比重居高不下,而与生产有关的现代服务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比重微小与第二产业及经济总体发展水平滞后密切相关。

3. 三次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状况分析

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指某一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除以该产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它能够反映产业结构效益,帮助指明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向。近年来江西三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见表4。

表4江西省三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

资料来源:由《中国统计年鉴》(1998~2005)统计资料计算得出

库兹涅茨根据大量实证分析证明,随着人均收入提高,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会趋于稳定并在进入较高收入水平后明显上升,第二、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随着人均收入提高则会明显下降,而当三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接近时,产业结构效益水平提高。具体说明如下:

假设某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V′=(GDP′/GDP)/(L′/L)

那么可推导出V′=(GDP′/L′)/(GDP/L)

每年的GDP/L是一定的,若要使比较劳动生产率接近,各个产业的GDP′/L′应比较接近。也就是说,三次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都大致为1.0时产业结构效益最佳。表4的数据表明:1997~2003年,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不但没有上升,反而从0.627下降为0.471;第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大幅度上升,从1.320升为1.656;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有所下降,从1.347下降到1.157。

应该承认,存在农村外出务工从事非农产业人员未能从计算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分母中扣除,以及外来务工人员从事二、三产业的统计有所缺失、计算分母本应更大些的事实。考虑这一因素,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会有所上升,第二、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会有所减小,但仍可以预料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与第二、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仍会有很大差距。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既是国民就业的需要也是产业结构效益的必然要求。表4反映出,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持续下降,与第二产业的偏差不断拉大。这种情况说明了江西整体产业结构失衡问题突出,不仅影响了服务业产业素质的提升,也制约了工业效率乃至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

三、欠发达地区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理论分析与路径探索

上文的实证分析告诉我们,江西处于工业化发展初期,第三产业内部四个层次的发展不符合内部结构升级的一般规律。杨秀云、官升东(2005)在研究陕西第三产业演进趋势及其内部结构分析时也得到相似的结论。可以说,与江西、陕西一同被归类为最欠发达的第4类地区的其他九省区的产业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大体也同属这个层次。其产业特征是第三产业比例居高而总量很小且增长缓慢,第二产业尚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上看,主要是结构层次落后,缺乏明确的主导产业带动(杨来科,2004)。总体而言,欠发达地区新兴服务业还没有成为增长的主体,传统部门仍是带动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力量;与现代产业相联系的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服务业发展不足、与制造业的相互关联程度较低,其主体行业(金融保险)出现加速下降态势,影响了整个服务业的发展质量与数量;第三产业总量扩张缓慢与内部结构落后相互交织,还妨碍了第一、二产业的发展环境优化。欠发达地区发展愿望迫切,普遍施行经济发展的赶超战略,为防止“欲速不达”甚至“南辕北辙”,探索其产业与经济的健康发展道路显得尤为重要。

1. 理论分析

按照生产社会化系统发育的整体视野,存在三次产业系统协调发展和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与第一、二产业之间及内部各行业彼此相互间社会化系统发育的关系问题。人类生产形式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表明,生产的社会化经历着从初期的胚胎发育到成熟的系统发育过程:农业主导、商品经济不发达时,生产的社会化只能是一种胚胎发育形态;在发达的商品经济基础上,生产的社会化才可能展示出其系统发育形态。工业化的完成,为生产社会化的系统发育提供了强大的支柱。在这个基础上,为生产过程提供配套服务的第三产业,才可能以强大的工业为支柱而进行社会化的拓展。这就是第三产业与生产社会化系统发育的关系。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或规模组合,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其中一个有决定意义的历史条件,就是只有完成了工业化,奠定了生产社会化系统发育的牢固基础之后,第三产业才能进入大发展的时期。

产业结构的演变还有一条需求拉动的客观规律。居民消费需求结构的演化有着一定的顺序,人们只有在较充分地满足了物质生活的需求后,才会有较强烈的精神生活的需求。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以解决“生存”和“温饱”问题,发展工业以增进物质丰裕程度才谈得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三产业的发展和高度化有利于满足富裕了的人们的多彩的人生需求并反过来促进前两次产业的生产力发展。一定程度上,居民的消费结构决定了产业结构,居民的消费结构不能跨越。厂商的生产性消费需求原发于居民消费需求的拉动,为了适应由于居民消费需求导致的市场变化,厂商需预测或跟踪市场需求的改变而决策未来投资或生产的方向(产品与技术),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所谓优化配置,是要放到成本与效益的参照系中来衡量的。第三产业,即服务业,为三次产业及各细分行业、所有的参与厂商及个人提供服务产品(Services):知识型的服务、活动型的服务、实物型的服务(李文,1986)。[11]当服务产品的获取成本与服务产品的使用效益相比划算时,服务产品就会市场广阔、发展迅猛。服务产品的功能与效用有时不能像实物产品那样直接衡量。直接用于个人消费者的服务产品功能与效用的评价有赖于消费者的主观评判,与个人偏好和精神性感受有关;服务于厂商的生产产品的功能与效用的评价取决于厂商因此能够获得的间接收益。当获得某种服务产品能带来厂商(有时也存在于个人)下步营业或业务的超利益,提供这种服务产品的第三产业部门或厂商(姑且还称为厂商)将得到发展,得到这种服务产品的其他部门(可能是一产、二产或其它的第三产业部门)或厂商将加快生产力的进步,形成产业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反之则会造成恶性循环。这种正向或是逆向的选择,最终导致产业结构――既有三次产业结构又有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演变。

产业结构既决定就业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劳动力的状况与分布(W・刘易斯,1979)。[12]参照关于发展中国家就业吸收和城乡劳动力迁移的“二元经济理论”的研究框架,我们将服务业和现代工业部门统称为非农业部门,设想在国民经济中同时存在着非农产业和传统农业两大部分。传统农业部门仅具有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收入,相对于资本和自然资源劳动力有剩余、存在着劳动力供给。而非农业部门具有相对高的收入,可以得到劳动力的供给。随着非农业部门通过利润再投资得以扩张,源源不断地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待农业劳动力减少到一定程度后,农业总产出下降引发农产品价格上升,既减少了非农业部门利润,又使农业劳动力平均工资上升,逐渐扯平两大部门的平均工资。这时农业劳动力就会停止向非农业部门转移,劳动力胜任工作的素质和劳动力成本对产业结构有一定影响,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及传统服务业的兴旺就得益于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2. 路径探索

从以江西为例的实证出发,按照上述理论指导,考虑我国欠发达地区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的路径时应该遵循下列原则:既能帮助又能借助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和促进第一、二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发展;符合第三产业内部结构高级化规律;适度超前对接知识经济要求。

这四条欠发达地区的服务业发展原则是存在路径升级要求的。即对于欠发达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及必须的传统服务业,利用城乡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这部分劳动力贡献的社会价值,是最应该优先采用的易于见效的发展策略;欠发达地区最突出的落后在于工业发展滞后,要优先发展与工业息息相关的生产业,优化工业发展的软硬件环境,同时带动第三产业内部结构高级化和总量增长。第三产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内部结构高级化的一般规律,这也是在前两步基础上地方产业整体发展和经济社会和谐进步的必然要求。欠发达地区如果亦步亦趋地因循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路子,落后必然成为永恒,最终必须思考和安排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现代服务业的适度超前发展。具体而言,下列第三产业门类在欠发达地区应该优先发展。

(1)合理发展餐饮娱乐、物流商贸、居民及其他社会服务业,有特色旅游资源的地方要大力发展旅游业、旅馆业,努力扩大就业、增加社会总产出;

(2)理顺各类客货运输业、仓储业、通讯业发展,改革和发展公用事业,为工业振兴提供良好的生产;

(3)加快发展金融保险、各类咨询、科研开发、广播电视和新闻出版、文教卫生、农林牧渔服务等知识型现代服务业,使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和实现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4)按适度超前原则发展信息技术服务业、推进社会服务领域信息化建设――进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应用传输新技术,推进光纤到路边、到大楼、到千家万户工程。

四、结束语

欠发达地区第三产业内部四个层次的演进有悖于第三产业高级化的一般规律。在实行经济赶超战略时,要保证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十分必要,不能一味强调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从生产社会化系统发育的整体视野,考虑消费拉动和劳动力分布因素,我们认为欠发达地区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合理化的原则应该是:既能帮助又能借助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和促进第一、二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发展;符合第三产业内部结构高级化规律;适度超前对接知识经济要求。

――――――――

注释:

{1}江西省于2004年开始按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02)编制统计年报,由于统计口径有所变化, 2004年统计数据与2003年前的缺乏可比性,因此本文只采用2003年以前的按GB/T4754―1994分类统计的数据。

――――――――

参考文献:

[1]李冠霖. 第三产业投入产出分析――从投入产出看第三产业的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特性[M]. 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

[2]李江帆,曾国军. 中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趋势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3,(3).

[3]靖学青. 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比较[J]. 上海经济研究,2003,(1).

[4]邓于君. 我国战略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发展政策研究[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2).

[5]杨来科. 论我国服务业的结构优化及重点行业选择――从产业关联度、成长性及就业吸纳力等方面谈起[J]. 求是学刊,2004,(1).

[6]林民书,韩润娥.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及结构调整[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1).

[7]徐国祥,常宁. 我国现代服务业统计分类标准的设计及应用研究[J].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5.

[8]李江帆. 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第三产业现代化[J]. 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4).

[9]杨秀云,官升东. 陕西第三产业演进趋势及其内部结构分析[J]. 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1).

[10]金玉国. 中国交易费用水平的地区差异及其形成机制[J]. 当代财经,2005,(6).

[11]李文. 近年国内对第三产业理论的讨论综述[J]. 经济研究参考资料,1986,(168).

[12]W・刘易斯. 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J]. 曼彻斯特学报.1979.

责任编校:一诺

――――――――

第9篇:第二学年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浙江省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8-033-03

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史表明,一国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就业水平的高低,经济的较快增长会带来就业的相应增长。那么在浙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这一过程是否也出现了?经济的增长是否真正带来了就业的增长?而又是哪些产业在带动就业增长?产业结构的变化与就业结构的变化有何关系?

一、就业总量与经济增长关联密切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幅度巨大。按当年价格计算,浙江省的国内生产总值在2014年为40173.03亿元,相比1978年的123.72亿元增长了324倍。从可比价格计算,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的国内生产总值保持了年均12%以上的高速增长。经济的高速增长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浙江省在2014年的就业总量为3714.15万人,相比1978年1794.96万人增长了1919.19万人,增长幅度达到106.92%,年均增长幅度2.06%(见图1)。

进一步分析能够发现浙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与就业总量增长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如表1所示,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增长速度很快,就业增长也很快,就业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到了上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开始大量精简从业人员,同时国家就业体制开始市场化改革,使得各产业特别是制造业释放出大批隐性失业人员。在此阶段浙江省的就业数量增长缓慢,在1995、1997和1998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整个90年代就业人数增长不到200万人,年均增长速度达到0.4%。随着国有企业冗余人员大量排出,劳动力资源的市场化逐渐形成,在这种情况下浙江的就业人员数又出现快速增长的局面,1999年底浙江就业人数为2625.17万人,2009年底就业人员总量达到3591.98万人,10年里增长966.81万人,平均年增长速度为3.2%。

奥肯定律认为经济的高增长率伴随着低失业率,低增长率伴随着高失业率。但是从已有的研究来看,生产总值与就业总量间虽然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与就业数量增长速度之间却不存在显著的关系。{1}浙江省的情况同样如此。从整体上看,浙江省生产总值和就业数量基本保持增长态势。生产总值增长率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变化的幅度比较大;就业增长率低于经济增长率水平,其变化趋势有明显的阶段性,与经济增长率变化趋势并不一致(见图2)。其中有两个时间段值得关注。

1.1990―1999年,浙江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由升转降,在1993年达到22%的峰值,以后逐年回落,到1999年增长速度下降为10%。然而在如此高速的经济增长背景下,就业增长却维持在极低水平,也就是“高经济增长,低就业增长”。

2.2010年至今,浙江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回落到10%以下,与此同时,就业增长速度也出现回落,且幅度更大。2014年的就业增长速度只为0.15%。在这个时期,统计上表现出来的特征是“相对低经济增长,低就业增长”。

二、就业结构受产业结构影响明显

配第―克拉克定律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转移。{2}但在不同国家实际情况中,就业结构能否得到有效转换,取决于现代非农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数量和劳动者的就业能力以及劳动力市场体制的完善程度等外在因素。{3}

近些年来,浙江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政策的实施,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图3显示的产业结构变动趋势看,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持续下降,由1985年的28.98%下降到2014年的4.42%,下降了24.56个百分点。1987年三次产业结构由“二、一、三”转变为“二、三、一”,此后第一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已明显弱化。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相对稳定,在45%~54%之间波动,2014年下降到47.73%。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持续上升,从1985年的24.49%上升到2014年的47.85%,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形成“三、二、一”的产业格局。

三次产业的经济结构调整使浙江省的就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1985年至2014年间,浙江省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从1273.25万人下降到501.73万人,减少了771.52万人,减少的幅度达到60.59%,其比重从54.92%下降到13.51%,下降了41.3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从735.22万人增加到1846.32万人,增加了1111.1万人,增加的幅度达到151%,其比重从31.71%上升到49.71%,上升了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从310.09万人增加到1366.09万人,增加了1056万人,增加的幅度达到340.54%,其比重从13.37%上升到36.78%,上升了23.38个百分点。从图4中也能够看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出现比较持续稳定地减少,第三产业则是稳定地增长,第二产业却是有阶段性。第二产业就业比重2000年以前出现过波动,在2000年之后却是稳定增长。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由1985年的“一、二、三”自2002年之后转变为“二、三、一”(见图4)。

三、就业结构变动滞后于产业结构变动

劳动效率的差别导致各产业间产值出现差异,也使得各产业的劳动收入出现高低差别,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因为逐利将流向劳动效率高的产业,从而影响到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因此许多已有的研究都认为经济的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一般都要超前于就业结构。{4}这种就业结构的滞后性可以用产业―就业结构相似系数来说明。产业―就业结构相似系数具体公式:

SGE=(■GiEi)/(■Gi2Ei2)1/2

其中Gi、Ei分别表示产业和就业结构比重,i表示一二三次产业。SGE范围为0和1之间,越接近1表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是强相关的。

从表2能够看出,浙江省的产业―就业结构相似系数逐渐变大,即意味着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逐渐一致。这一系数虽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仍低于上海{5}。

为更详细分析不同产业间就业变化的滞后性,需要引入结构偏离度来说明。分产业结构偏离度计算公式:Si=Gi-Ei

如果Si=0,则表示该产业的产值份额与就业份额相同;如果Si>0,则表示该产业的产值份额大于就业份额,将吸引更多的就业人员;如果Si

将一二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取绝对值之后再求和,即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计算公式:S=■Gi-Ei

由表2可以看出,浙江省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由1985年的51.84上升到1992年的66.12。在此之后出现了一个和缓的下降阶段。自1998年出现另一高点59.48后就进入一个快速下降期。2014年浙江的产业偏离度已下降到22.13,说明从整体上看各产业的产值与就业结构仍存在差别,但这一差别已明显缩小。这一特征也可以从产业―就业结构相似度系数中体现出来。产业―就业结构相似度系数与产业偏离度出现明显的对称性。

分产业考察偏离数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的偏离数一直为负值,但其绝对值有减小的趋势,原因就是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快速下降,与其产值快速下降相适应。但直到2014年,这一偏离值仍有9点多,说明第一产业仍有排出劳动力的可能。第二产业的偏离数从1985年的14.83上升到1999年的24.19,但之后的几年中一直在下降,2010年下降为1.79的极低值,也就是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的差距拉大后又缩小。但最近4年这一数值出现负数,即就业比重超过了其产值比重。这一变化与浙江整个经济发展和就业政策相关。第三产业偏离数整体表现出一个“V”字型,从1992年的14.79进入下降通道后,从2007年开始上升,2014年达到11.07,这30年里第三产业的偏离数基本上围绕10上下波动,表明第三产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但变化不大。从发达国家及我国发达地区的经验来看,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应该比其产值比重要大,这也说明浙江省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四、结论及思考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浙江省的经济增长确实带来了就业的增长,但并不是高经济增长就一定带来高就业增长。上个世纪9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大量隐性失业人员被挤出,使得就业数量出现负增长;而2010年以来,随着产业升级和淘汰落后产能,浙江省的就业数量再次出现低速增长的情况。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虽然跟随着产业结构在进行调整,但明显有滞后性。第一产业随着其产值比重的下降在理论上仍存在减少就业比重的可能,但空间也有限。第二产业在近几年出现了就业比重超过产值比重的现象,也就意味着有挤出劳动力的可能。唯有第三产业仍存在着充足的吸纳就业的空间。因此,在“十三五”期间,要稳定浙江省就业市场,仍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一)多角度支持农村发展,扩大农村就业空间

在吸纳了大量农村转移劳动力之后,城市的就业压力已然增加。{6}农村仍需要发挥“劳动力蓄水池”的功能。通过农村金融改革以及政策扶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进一步发展农村的第二、三产业。利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机会,将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借助互联网力量,做好农村的创新创业,发展农村电商,从而扩大农村就业空间。

(二)积极发展职业教育,稳定制造业就业吸纳能力

一直以来制造业都是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升级,特别是近几年提出的工业4.0,“机器换人”的现象在制造业中表现越来越明显。但“机器换人”并不意味着制造业将大量减少劳动就业。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在挤出劳动力的同时,新兴的制造业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因此浙江省要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一方面是进行大量的在职劳动者的转型培训,另一方面是在中高职院校中设立适合产业发展升级需求的专业,从而培养适合产业发展升级,能够在新兴的制造业中就业的劳动者。{7}

(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数量

第三产业是浙江产业结构中的薄弱环节,无论是产值和就业都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第三产业中的社区服务业、教育产业、旅游业、金融业、计算机及软件、电子商务相关产业等不仅是经济增长的热点,而且也具有显著的就业增长潜力,应该成为浙江以后重点发展的行业。

[基金项目: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十二五’产业升级背景下浙江省人力资源市场发展研究”(L2011B010)]

注释:

{1}张志奇.我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问题研究述评[J].生产力研究,2012(2):249-251.

{2}陈祯.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20.

{3}胡鞍钢.就业与发展[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107-108.

{4}陆铭.劳动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75-78

{5}吴凯.上海市产业发展对就业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6}陈诗达.2007年浙江就业报告:农民工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68

{7}吴凯.绍兴市产业升级中劳动力市场变迁研究[J].发展,2014(1):85-87.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