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分课堂教学范文

对分课堂教学精选(九篇)

对分课堂教学

第1篇:对分课堂教学范文

关键词:对分课堂;学为中心;教学模式

自2014年“对分课堂”在复旦大学首次尝试以来,作为本土原创的新型教学范式,“对分课堂”具有理念深刻、简明易用的特点,在高校的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效果。计算机类专业课程大多兼具理论和实践双重要求,需要学生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知识内化是将理论运用到实践的必要环节,“对分课堂”是实现知识内化的有效教学模式。本文将针对计算机类专业课程的特点,探讨如何设计“线上线下”混合式对分课堂教学新模式。

1以学为中心“混合式对分课堂”设计

1.1面向知识宽度的教学内容

1.1.1内容设置瞻前顾后

教学内容的设置,既考虑到对“先行知识”的巩固和顺承,又兼顾为“后续知识”夯地基、做引路。例如:《数据结构》中的二维表在C语言中利用结构体数组实现,作为先行课的《C语言程序设计》的相关内容可在此处巩固、深化。又如:《数据结构》中的拓扑排序可判断有向图是否有环路,在《操作系统》中的死锁判断可采用此算法。

1.1.2课程讲解多维度

教学中的概念、术语、原理不仅要着眼于本课程的知识体系,还要考虑专业的全局知识构架,进行跨课程的多维度讲解。例如:在计算机专业的不同课程中,对“二维表”中的“行”命名不同,《数据结构》中对应“数据元素”,《数据库原理》中对应“元组”,“数据库应用软件”中对应“记录”,《操作系统》中的页表对应“表项”。这种“多词一义”或“一词多义”的现象,在专业术语中并不罕见,对其理解掌握有助于学生自学专业资料,把握知识体系的全局,更有助于对专业问题进行准确描述。

1.1.3多种类混合式教学资源

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以及社会的信息化和资源型社会的发展,促使教学资源日趋多元化。如何将多种教学资源整合,使其与教学目标、教学观念一致,如何将教学资源安排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关系到教学模式改革的成败。因此,依据教学目标,将教学资源的建设定位为“以学为中心”,以“模块化自适应学习”思想作为主线,以提升自学能力作为关键,进行多种类混合式教学资源的整合。课件制作不局限于教材,引入丰富的应用案例,按照难易程度分类,设置根据课堂上学生接受度而进行动态微调教学补充内容的空间。设置雨课堂互动,将手机由阻碍学生课堂专注力的麻烦转变成学习互动工具,可实现实时全体学生的问答,实时进行学习情况的反馈,更方便课堂数据统计和教学资源与作业的。在纸质教材之外,增加线上资源,如微课视频。利用微信、钉钉等实时通信平台建立学习社区,课件、布置作业等辅助教学资源,构建学习共同体;布置课后MOOC平台国家精品课选看,拓展知识宽度。

1.1.4兼顾学科新变化的课程思政

将学科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以案例、故事、问题等形式纳入教学内容。在学习的各个阶段,针对各种算法、技术和理念,介绍其发明者及其发明过程,即生动富有趣味性,又能大大地激励学生。将以上构想预先在每堂课的教案中进行设计,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做好教学设计。

1.2基于三维的教学目标

修订教学大纲,在传统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基础上,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会学”“乐学”。从三个维度对教学进行设计、把控和评价。

1.3基于四元的教学组织

讲授、独学、讨论和对话是“对分课堂”的4个要素,以此作为教学流程的四个环节,组织教学。讲授引导构成个体学习的基础,个体学习构成小组思维碰撞的基础,小组研讨的成果在师生对话中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与提升。教学设计遵循模块化教学资源的原则,便于教师将课程进行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整体规划。对分课堂的四个要素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的融入设计见表2。

1.3.1课前

通过微信、钉钉群等学习社区为班级学生布置作业、以问题形式引导,使学生开启在“独学”中启发思考和自主学习模式。相对于传统课前模式,学生能够更快捷地接受预习资料,在线上虚拟学习社区中相互交流,使线下的独自预习转变为线上的集体互动式预习。

1.3.2课中

课堂组织上主要采用学生互评、小组讨论、翻转课堂等形式,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客观评价;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提高协作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坚持“每章总结”部分以翻转课堂的模式展开,既有助于自主梳理归纳知识体系、促进知识内化,又有助于使用专业术语对知识体系进行系统性描述。

1.3.3课后

布置具有拓展性、涉及应用问题或答案多元性的作业,由小组讨论,集体解决,给出解决方案,分组提交,锻炼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教师在学习社区中各章知识点的延展性学习资料,鼓励学生交流学习心得。

1.4多样化考评形式、过程化反馈机制

本着加入学生互评、重视形成性评价和相对评价、注重发挥评价教育功能的原则,参照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设计考评机制。

1.4.1基于“雨课堂”的过程考评

主要包括考勤、预习测试及课堂表现,贯穿于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总成绩35%。雨课堂的后台数据中有学生进入课堂的时间,迟到或者旷课的情况一目了然,不再需要传统的签到方式,有效节约教学时间。课前,教师将预习材料推送学生,通过课前的习题得到学生的预习情况数据,作为对预习情况的考查。课堂中,设置客观选择题检测学生对知识原理的掌握情况或主观题带动学生参与讨论,既方便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情况给出客观评价,又方便教师通过对错误结果的逆分析及时得到学情反馈,调整教学方案。

1.4.2基于“生生讨论”的答辩考评

对于实训大作业,采用分组答辩、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结合的考评方式。将学生分组,一组学生共同完成一个实训大作业、演示结果、答辩汇报、组间互评。答辩环节的引入,既有助于学生梳理知识体系、提升表达能力、促进知识内化、将课程实训做一个全面总结,也有助于增强学生团队的合作能力,发挥考评的竞争功能,潜移默化进行课程思政。

1.4.3承继传统考评优势

客观性原则是进行考评设计的重要原则。如果缺乏客观性就失去了意义,将导致教学决策的错误。传统的终结性考评具有客观性的优势,目前仍是主要的考评手段。因此,笔试、实验采用终结性考评,即教师评阅给出分值,占总成绩50%。终结性考评是较为典型的传统考评,具有标准明确、规则清晰、评判客观的优势。

1.5多种技术手段

1.5.1智慧教室

智慧教室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具备触碰屏、手机投屏等先进功能,在整个教学过程运用现代化手段,让教学更高效、智能、有效促进学生自主思考与学习能力的提升。课堂中可随时测试,方便教师快速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并动态微调讲授内容。同时,利于学生协作学习、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使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大为提高。

1.5.2雨课堂

实现基于智能手机联动的课堂教学,进行实时学生互动答题、统计学生出勤和生成学习报告。团队教师已经能够熟练使用此类软件,为学生参与课堂、实时共享课件提供便利。

1.5.3即时通信平台(微信、钉钉、QQ)

利用即时通信的便捷性,在平台上构建虚拟学习空间,学习资源,进行“师生”“生生”互动,实现“学前预习指导———学中讨论交流———学后作业点评”连贯无缝的学习流程。即方便教师监察学情,又方便学生随时求教。此外,甄选智慧树、MOOC等线上教学平台的精品教学资源,利用其测试、讨论、统计等功能,结合实际情况,为教学服务。

2教学效果分析及推广应用价值

2.1教学效果分析

经过教师间访谈、学生座谈以及问卷调查等形式的调研,发现教学改革后的《数据结构》教学效果有很大改观。

2.1.1学生成绩稳步提高

以往教学中经常出现班级学生高分少、大多数成绩集中在60~70分之间的现象,随着教学改革的开展,智慧课堂、雨课堂等新型教学设备不断深入学生学习环境,以及小视频在虚拟教学环境中课前预习的广泛应用,学生学习成绩大幅提高,班级近80%的学生成绩集中在80~90分之间。

2.1.2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改善

在创新教学方法过程中,课堂教学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逐渐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转变。这一转变带来了课堂教学从形式到内容上的改变,课堂中学习氛围更加积极和讨论环节更加热烈,教学互动效果明显加强。

2.1.3学生参与度显著提高

学生在智慧教室的课堂参与度极高,放松与合作的空间更能普遍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此外,小组讨论、小组PK等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效果。

2.1.4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热情高涨

《数据结构》这门课程是计算机相关各级各类比赛的核心与基础,教学改革使学生对课程的课外学习时间增加,也带动了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热情。学生全方位参与课程学习,在各类竞赛中多人多次获得过省级一等奖和部级三等奖的好成绩。

2.1.5教师教学水平显著提升

团队教师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教育教学经验,不断磨炼的过程中,增加了教学自信,进一步促进教学,曾在省级教学竞赛中获得二等奖、三等奖的优异成绩,并在各学期的评教中名列前茅。

2.2推广应用价值

2.2.1基于学习目标的角色分配

不同于翻转课堂的学生主角地位,对分课堂同时强调了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和教师讲授与点评的重要性,不同的角色为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努力,创设的学习共同体,有效地将课堂45分钟达到效率最大化。

2.2.2由小视频创造大价值

以小视频方式展现的模块化题集,充分利用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极大提高了学生课前预习的积极性,也为不能及时参加课堂教学的学生提供了补课的学习机会,使班级学生无一掉队,教学模式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同时也满足了不同接受程度学生的学习需求,具有很强的实践和推广应用价值。

3结语

本文立足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特点,基于“以学为中心”,通过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组织、考评形式、反馈机制和技术手段六个方面进行分析、设计来构建对分课堂。在教学内容部分,提出了教学内容设置要兼顾继承性和后驱性,知识讲解从专业课程体系的全局出发,注重知识的延展性。在教学目标部分,设计了三种教学目标的表达方式,为课程大纲的编写提供了参考。在教学组织部分,将“对分课堂”的四要素———讲授、独学、讨论和对话融入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教学环节,并给出了具体策略。针对于上述教学模式的构建,设计了基于雨课堂和“生生讨论”的线上线下混合考评形式,同时将反馈机制融入教学的全过程,方便教师实时掌握学生情况,进行教学的动态微调。智慧教室、雨课堂和即时通信平台,以及MOOC等线上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是构建新教学模式的主要技术手段,在具体的应用中,各取其长为教学服务。最后,对在实践中的教学效果进行了分析,并对该模式的推广应用价值进行了阐述分析。

参考文献:

[1]孙宁.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整合要因与取向.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270.

[2]赵海冰,邢翠芳,吕洁.对分课堂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探索和实践.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9:41(S1).

第2篇:对分课堂教学范文

关键词: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调查分析

本文是定西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以生为本的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的成果,课题批准号 DX[2012] GHB72

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也体现出了教师的智慧与教师的基本功。特别是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更具灵活性与广泛性。在中职数学的课堂教学中,由于中职学生数学基础的局限性,更考验着每一位教师。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上要下更多的功夫,使每一堂课都能有较好的效果。因此,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尤为重要,下面笔者就多年的经验以及部分课堂调查的现状做一分析。

第一种模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自学为辅的模式,即“30+10”的模式。即一节课教师先将本节课内容讲授给学生,大约用时30分钟,然后让学生练习,大约用时10分钟。此种模式已在大部分学校形成定式,大多数数学教师都采用这种模式。对于学生来说,也因为教师长期的影响形成了习惯,对这种模式比较乐于接受,学生家长也比较认可。甚至在教育界的同行中也认为这才是真正的课堂,岂不知它最大的问题在于扼杀了学生的思维,折断了学生想象的翅膀,摧残了学生幼小的心灵。一位教师在讲分式不等式时,有学生提出采用去分母的方法做,即两边同时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进行化简,当即被教师否定,教师说不能用去分母的方法去做,这是分式不等式。其实是完全可以尝试让学生这样做的,出现问题再加以解决,可提高学生思维的品质。但传统模式的优点就在于学生学习时难点容易突破,缺点是学生容易形成懒惰的毛病,不能积极地思考,课堂气氛沉闷,可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式的填鸭式教学。

第二种模式是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的模式,即“10+10+10+10”的模式。此种模式就是教师将本节课所讲的内容分解成若干个板块儿,然后根据内容设计好所对应的习题(或者将课本习题板块化),再将课堂时间做相应的安排。学生在课堂上跟着教师的节奏,教师讲,学生练。这种模式的的优点在于能在很大程度上分散难点,使中差生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但对于优秀生来说却压抑了他们的发展。

第三种模式是以练为主,以讲为辅的模式,即近几年所说的洋思中学教学模式,也可以说是“10+30”的模式。此种模式是摒弃了传统的以教师讲为主的模式,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课堂充分地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课堂成为了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而不再是教师演绎自己的平台,并且在推行过程中提出了“预习有纲,讲授有度,巩固有标”的总要求。特别强调教师要做到“讲授有度”,即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内容不讲,学生自己学不会而小组讨论能学会的内容不讲,学生自己不会教师讲了也学不会的内容也不讲,俗称“三不讲”。做到了这“三不讲”,教师讲的时间少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时间自然就多了,学生自己动起来了,无论学了多少,都是学生自己学的、自己掌握的。不会出现教师在课堂上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一堂课下来教师感觉很满意,学生都不满意。我们在推行此种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不但没有降低教学效果,反而能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欲望,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训练学生主人翁的意识,即“我的课堂我做主”,教师主要起引导、答疑、解惑的作用。当然对于比较难于理解的内容,教师还是要讲的,但一节课教师讲的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

以上三种教学模式,各有优劣之分,但相比较而言,第三种教学模式比较适合学生,适合他们开放、自由的个性。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主要采用的还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教学模式,第三种教学模式还在试验和推广阶段。主要原因有:一是教师长期形成的教学习惯难以在短时间内进行改变,或者说不愿意改变,怕有一定的风险。特别是数学学科,一直以来就是教师讲过后,学生来练习,模仿教师做,如果突然要放开让学生自己学,教师会不习惯。二是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在义务教育阶段一直是“填鸭式”的学习,现在一下子要自己学,学生有点不知所措。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引导,教会学生自己学习。三是家长的抵触情绪。家长大多思想比较传统,他们接受的教育就是第一种模式,对现在的教育不是太了解,认为教师就是讲课的。四是教育管理部门的不认可。现在教育管理部门评价学校的唯一标准就是成绩,因此在推广新课改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失误。

对于中职学校的数学课堂教学,各个学校都在努力探索适合各个专业的教学方法,但总的来说,不外乎这三种模式。当然这三种模式不是完全割裂开来的,它是课堂教学模式的三种形式,是有机的统一。教师要根据自己所讲授的内容选择适合自己、适合学生、适合课型的模式,达到课堂效率的最优化。对于比较抽象、难于理解的内容,教师还是要选择第一种模式,如函数的定义,就比较抽象,让学生自学是不行的。当然对于比较容易的内容,教师就没有讲的必要。对于这三种模式,教师要比较灵活的运用,不能死板硬套,一概而论,必须是有选择、有计划地实施。特别是在推行第三种教学模式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推行。不管是高中还是初中,如果照搬,效果不一定好,毕竟初中和高中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再者要有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有的学校就要求一学期或一年必须完成任务,否则就全盘否定,这实在是不可取的。当然,对于有些教师认为在中职学校推行“洋思中学”模式,根本不可能的说法,也是不可取的。教师要在新课改上下功夫,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相信中职生的数学课堂一定会充满活力和朝气,相信数学在他们的职场工作中是会有用武之地的。

第3篇:对分课堂教学范文

初中化学教学有效性创设问题情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教育实践研究的永恒话题,新课程、新教材既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又对课堂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仍是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教师的素质、教师的思想观念、学生的素质、新教材本身等因素影响到了新课程课堂教学。笔者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师的教学策略,学生学有所获等方面进行探究,开展有效教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不仅能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奠定基础,也能为解决处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和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打下基础。我们一线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追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下面就笔者在多年工作实践中的一些经验,谈几点体会。

一、教师自身要不断充电,更新教学观念

新课程标准强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发展。众所周知,课程改革是牵动全局的整体性改革。其中,教师的教育理念和素养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增高,教师应向专业化的程度发展。教师只有不断地在专业化的道路走下去,努力地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才能在教学中真正地实施有效教学。已故无机化学家戴安邦教授曾说:“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更要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才能使学生由学会转为会学、乐学。”

二、演示操作实验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以其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能自然地去激发和满足学生的知觉好奇。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化学实验的优势,使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但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只是机械地照方抓药,实验内容又单调、毫无新意,使大多数学生感到实验只是看看有味、做做有趣,领悟不到实验教学对化学学习所起的特有的功能。因此,实验必须变革。传统的演示实验是由教师在讲完性质、原理之后,按照教材中所要求的来做的验证实验。它虽然能体现出实验直观、鲜明的特点,但学生在教师演示的整个过程中只起到看表演的作用,他们并没有参与到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而且这样的演示实验也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激发。于是,教师在演示实验中应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过程中,应是先通氢气,把试管内空气排净后再用酒精灯加热,当黑色氧化铜完全变为红色铜时,要先撤酒精灯,等试管完全冷却后再撤掉氢气流。这个实验经演示讲解后,我们用“氢——灯——灯——氢”四个字来表示,使学生很快地掌握了,并能完整准确地说出其四个字顺序的含义及为什么。另外,我们还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多地依赖于学习兴趣,其形象识记能力超过了抽象识记能力,喜欢动手,再造想象力比较丰富的特点,成立了化学科技兴趣小组,目的即为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的能力,从而激发兴趣,着眼训练发现思维和创新思维,发动学生利用小药瓶、塑料袋、铁丝、蜡烛等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例如,学习了燃点以后,我们组织学生做“烧不焦的手帕”“玻璃棒点灯”等实验。只要抓住它们的内在联系,区别异同,进行归纳对比,形成网络,抓住其实质,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探究式教学法

1.要营造一个有利于探究式教学的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方面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各级管理人员一旦认识到探究式教学的内涵及优势,不仅会予以人、财、物等的支持,还会在政策上予以优待。

2.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搞好探究式教学,必须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教师要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他们的工作,要深入理解探究式教学的本质,并掌握一些教学策略和技巧,如怎样提问、怎样设置问题情境、怎样收集信息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探究式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

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形成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采取多种方式激励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和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等。同时,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志趣、情感、意志、态度等方面的培养、教育,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化学科学素质的目的。

四、学生有所收获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体现

课堂学习必然要讲求收获和回报。因此,作为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依据的学生学习收获,必须在课堂教学之中具有明显的体现。教学的有效性要关注学生的发展,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懂的少到懂的多,从不喜欢到喜欢化学课程,这都表示学业上有收获,有进步,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是有效的。更进一步来说,无效低效的课堂教学也可以说是不需要教师教,学生也能理解;而负效教学是指学生对教学产生抵触、排斥、厌恶的学习情绪,干扰学生的发展。所以,高效的教学就是学生获得充分发展,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这是从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来规定“发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标的三维目标,这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知识与技能要在过程与方法中获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在过程与方法中培养,同时在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中不断升华。知识点和技能要抓核心,有的知识点思维价值和情感价值比较丰富,这就需要挖深挖透。要根据知识的不同特点来整合思路。

五、课堂上注重有效的尽可能多地激励学生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个眼神,能激励学生,为学生提神醒脑;教师的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精心设计问题都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影响学生一辈子,也将为你的课堂增色,激励学生更加专心致志,奋发向上。这样的安排能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是我们教学的目标,是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也真正落实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综上所述,要实现有效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基础上,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同时也应建立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没有心里压力的状况下进行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会真正有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习方法的获取比现成知识的获得重要得多,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够源源不断地发掘学生自身的学习潜力。

参考文献

[1]胡振虹.有效教学和谐课堂.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第4篇:对分课堂教学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例题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而高考的压力又迫使师生不断进行题海战术,加重学生的负担.下面,是笔者根据平时的教学经验,从难度设置、知识点整合、题型归纳等方面谈一谈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例题设计的几点看法:

一、设计难度梯度,由浅入深的学习

教学例题的难度要有一定的梯度,既要照顾不同水平学生的接受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得到收益,也要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学习到更高难度的数学思维方法.比如下面的例题:

以上例题,从最基本的求交集开始,到边界端点问题,再从两个集合的交并问题,到三个集合的交并问题,最后由一个参数的问题,延伸到两个参数的问题.由此将难度不断提高,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的不断思考,从而加深对知识要点的理解.

二、知识点整合,承前启后的学习

数学的发展是一个是不断积累、不断突破、承前启后的过程.许多知识在某一阶段适用,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会出现更新的知识,这些新知识是对原有知识的肯定和突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新旧知识进行联系和比较,做到承前启后,温故知新.

在学习几何概型的时候,可以突出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的异同。比如下面的例题:

通过这样的例子,使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别一目了然,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不会对旧知识造成混乱,学习效率更高了.

三、题目整合,实现轻负高效的学习

数学是一门规律性强,归纳度高的学科,一个知识点可以引申出很多背景条件不同的题目,形成题海;反之,题海中很多题目的知识点、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也有相似相通之处.因此教师要对各类题目进行有效整合,摒除各种背景条件的干扰,从知识点、解题思路等方面对各式题目进行归纳,使学生能进行轻负高效的学习.

分析可知,这3个例子都是利用平面几何或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标准方程,除了知识的侧重点不同外,并没有难度上的差异,如果一一讲解,十分费时费力,因此,可以将这几道题目整合起来,在同一背景条件下进行讲解,在达到教学目标的同时,又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1)求其外接圆方程;

(2)求以AB为直径的圆的标准方程,并判断C是否在圆上;

(3)求经过A、B两点,圆心在直线l:x+y-1=0上的圆的方程;

总之,高中数学课堂的例题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根据课堂知识点、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试的常见题型等各方面因素,对例题进行精心的整合设计,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减轻学生的负担,由浅入深、旁征博引地引导学生学习,提高课堂的学习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宋雨.高中数学教学中例题设计技巧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1,33(12):45-46.

[2]王刚.高中数学教学例题设计的原则与反思[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23(07):66-69.

第5篇:对分课堂教学范文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课堂教学语言 教学建议

一、引言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所使用的教学语言不但关系到教学质量,而且极大地影响着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因此,对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探讨得体规范的课堂教学语言,能够更好地指导教师的教学,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效益。

(一)研究对象

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语言文化教学中心的9个中亚留学生班和9位老师。

(二)研究方法

采用了观察法、问卷法和访谈法,记录了9位教师的教学语言的使用情况,并对这些班的留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问卷调查与访谈

(一)调查问卷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问卷75份,收回有效问卷65份。问卷调查分三个内容:第一部分为教师课堂语言使用的调查,第二部分为教师课堂语言的受现性和动态性的调查,第三部分为教师课堂语言得体性和规范性的调查。

1.教师课堂语言的惯性调查

从表1中可以看出对外汉语精读课的教师教学课堂语言大部分是符合对外汉语教学要求的,但其中也有一些教师使用了“非正式语言”,给初级留学生带来了一定负面的影响。第2题反映出了留学生对于这些教师经常使用的语言的反映,他们会模仿教师的语言。对学生所喜欢的教学方法的调查中反映出,学生更喜欢轻松活泼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比如教师教学注重劳逸结合,讲练并重,灵活转变教学方法,注意引导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等等。

2.教师课堂语言的受限性和动态性的调查

从表2中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课堂语言基本能根据学生的汉语水平来调整所使用的教学语言。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师的课堂语言是可理解性的输入,这符合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语言的要求。成绩较好的学生对教师语言的理解程度较高,但部分成绩偏下的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教师的语言,这就要求教师及时了解班级学生的学习现状,以及每位学生的汉语水平和学习能力,针对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学语言。第5题反映了教师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课堂上的学习是留学生的主要学习环境,也是留学生获得语言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要抓住课堂教学,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知识要点。

3.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规范性和得体性

从表3中可以看出教师的课堂语言总体上符合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语言的规范性和得体性的要求。同时也可以看出,初级留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大,他们大都不具备发现错误的能力,但他们对教师语言具有很强的敏感性,会对教师的语言进行模仿学习,所以初级阶段的汉语教学就更要求教师知识输入的规范性。

(二)访谈和观察中发现的问题

在对9位对外汉语教师的初级精读课观察记录之后,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

1.有的老师没能根据学生的水平做到理解性输入,一旦听不懂的东西太多,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

2.个别老师在教学中使用了“儿童式语言”,部分学生表明老师总是将他们当成小孩子而过多地关心呵护。教师应当关心学生,但要意识到学生的汉语水平不代表他们的心理认知水平。

3.有些教师的习惯性动作在中亚留学生看来是不礼貌的。如有的老师用手指来指人或点人,留学生更习惯于用头来指,实在要用手也是用手掌。在课堂上教师请同学回答问题时,教师应多用五指并拢的手掌来示意学生回答问题。

4.教师上课时的目光对学生的学习也有影响。学生需要得到教师的关注和认可,教师可多与学生进行目光交流。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不经意地打断学生的话,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相关教学建议

(一)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汉语水平,尽量用可理解性输入。对于初级阶段的学生来说,最常听到的汉语就是老师的课堂语言,因而要努力让大多数学生听懂老师的课堂语言。

(二)教师发音吐字要清晰、富有感染力,增加自己的亲和力。学生喜欢发音清晰、语速适中、亲切活泼的老师。

(三)教师要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及时关注学生,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课上要采用劳逸结合的方法,适当组织学生进行游戏和娱乐活动,调节课堂气氛,并适当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

四、结语

此次调查反映了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初级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语言的使用情况,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希望老师在教学中能更加注意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使初级汉语教学取得更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关春芳.对外汉语教师课堂用语浅论[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3):89.

[2]彭利贞.试论对外汉语教学语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6):126.

[3]白朝霞.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课堂用语的特点和组织原则[J].德州学院学报,2005,(1):83.

[4]李彦春.浅析教师的眼神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199-201.

第6篇:对分课堂教学范文

关键词:对分课堂;心理学;教学改革;教学效果

基金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对分课堂”的心理学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H150741

中图分类号:G642

一、“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产生背景与基本内涵

(一)对分课堂的产生背景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指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现在普遍采用的讲解-接授式模式。这种模式起源于赫尔巴特的五步教学法,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其最大优势是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简洁、高效、成体系地完成知识传授。讲授式教学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以教师讲授为主,重视知识本身的传达与接受,常常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忽视其潜能开发、人格培育、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忽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学习与培养等[1]。

虽然讲授式教学存在很多不足,但在目前中国的教育背景下还不能彻底将其舍弃。如何能既发挥传统讲授式教学的优势,又能克服其不足,就成为许多教育者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对分课堂就是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产生的。

(二)“对分课堂”的基本理念与操作程序

1. “对分课堂”的基本教学理念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张学新于2014年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针对传统讲授式教学的不足而提出来的,即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把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学”和“思”结合起来。“对分课堂”的突出特点是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为基础,通过“对分”的形式克服讲授式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框架和要点,使学生通过听课、作业、讨论等方式对知识进行积极建构。从师生角色方面,教师由传统课堂中的单纯讲授者变成讲授者、评价者与引导者的结合;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还是知识的探索者和交流者,教学的中心从教师转移到了学生,这种教学必然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进学生课堂内学习的投入性和课外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2.“对分课堂”的操作程序

“对分课堂”具体操作上把课堂教学的时间一部分分配给教师讲授,一部分分配给学生讨论。先教后学,具体分为三个过程:第一个环节为教师讲授(Presentation),即教师在课堂上对教学内容进行精讲,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框架和重点难点进行把握;第二个环节是学生课后的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即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后通过阅读教材或其他材料讲将知识内化为个人的经验,这个过程通过学生的作业形式完成,作业中包括让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梳理、理解和对所学知识的思考两大重点内容,被称为“亮考帮” [2]。这个环节是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过程;第三个环节是学生的课堂讨论(Discussion),可分为小组内讨论和小组间讨论,学生将学习和思考的结果带到课堂中与同伴分享讨论。经过这三个环节,把教学中的讲授和讨论错开,让学生在中间有一定的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最后以讨论的形式展示、交流学习的成果。

二、“对分课堂”在心理学理论课教学中的教学效果

基于“对分课堂”的理念和教学模式,对《发展心理学》和《西方心理学理论与流派》两门理论课进行了教学改革。改革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教学模式改革。改变了以往的单纯讲授,按照”对分课堂”的三个环节展开教学。第二是评分方式改革。改变了以往的评分方式,重视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过程性评价。第三是考试方式的改革。改变了以往的闭卷考试方式,采用一页纸式考试。

学生学习状态的显著改善

学生在传统教授式的理论课课堂中存在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隐性逃课”。隐性逃课是相对显性逃课而言的,是指学生身在课堂,心在外边,虽然按时来上课,似乎也在认真听课,但实际是“形在神不在” [3]。学生隐性逃课的表现是以玩手机为主,还包括学习其他课目、赶写作业、聊天、睡觉、发呆或者阅读小说杂志等。这些行为给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对分课堂”增加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直接影响着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整个教学过程关注的是学生做了什么,学生学到了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让学生体验到了自己是学习的主体,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因此有效地改善了隐性逃课现象。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的观察发现,学生出勤率达到100%,学习更加投入,玩手机的行为几乎不存在,99%的学生能按时完成作业,并在讨论环节积极发言。

在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模式中还存在一种现象被称为“背多分”,即学生在平时不需要在学习中付出努力,在考试之前对课程内容进行临时抱佛脚,背的越多分数越高。传统教学模式和考核模式过于重视对学生成绩的终结性评价,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为了避免“背多分”现象,“对分课堂”把优质学习应该付出的努力和时间分散到整个学期,强调学习的过程性。将学生的作业、听课和讨论的表现、提出问题的质量等都作为成绩评定的组成部分,连同最后的纸笔考试成绩作为学生的最后成绩。因此,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一直努力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在纸笔考试中采用的一页纸考试方式,也有助于避免学生的临时抱佛脚现象。一页纸考试需要学生在考试前的一段时间将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分析后,写在一页A4纸上面,作为考试时的参考。这样的考试形式使学生对知识不必进行死记硬背,而是抓住重点进行整理,更加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学生考试前改变了以往平时不学习,考试前机械记忆的状况,而是集中精力对整个课程的内容进行梳理,找出知识点之间的横向和纵向关系,精心设计一页纸的内容安排,为纸笔考试做准备。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一页纸考试对自己的影响是:更好的复习教材及学校资料,注重对知识点和知识结构的梳理和归纳而不是死记硬背;减轻了复习的负担,降低了考试焦虑,提高了对取得较好的考试成绩的信心。

“对分课堂”的内化吸收和讨论环节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思考提出问题,并与其他学生分享讨论解决问题,给学生们提供了思考和提问的空间,使每个学生都在动口、动手、动脑,彼此交流意见、想法,减少学习中对教师的依赖。学生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既能够接收到碜酝伴的信息,又能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被尊重的和被关注的,给学生提供了获得成就感的机会,满足了学生尊重的需要和归属的需要和成就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对分课堂”比传统课堂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因此受到学生的欢迎。

总之,“对分课堂”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讲授式课堂单向传授的不足,增加了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重视过程性学习,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归纳、概括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同时更加利于促进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信息与情感交流,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有利于促进学生人格的成长。

三、对“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思考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刚刚开始在全国大、中小学的各个学科中应用,虽然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教学效果,但要科学合理、灵活地应用“对分课堂”并非易事。在课堂实践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应该成为比学生更加积极的学习者。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称职的教师兼有双重身份,拥有两套本领,即教师不但是“让学”者,更是学习者;教师不但能让学生学,更要自己先学,而且他要学的比学生多得多(Heidegger,1976,14-16)。因此,只有深厚的知识的积累才能更好地创造“学习空间”(Olson,2000),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与知识的联系,才能扮演好一个深思熟虑的指导者[4]。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学。

第二,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加强对学生学习和思考方式的指导

当代的大学生已经习惯传统讲授的课堂形式,在面对教学流程的改变和自身角色的转变时,很多学生必然会出现不适应现象,“对分课堂”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教学模式,教师不再事无巨细地讲授。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变成了探索者,很多学生感到不知所措,出现学习上的困难。为此,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改变学生“学习是为了考试”的学习观念,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让学生不仅知道学什么,还要知道如何学;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并对思考的角度、方式等给予一定的指导,让学生建立信心,并且对学生的不适应表现应持包容心态,不要对学生过份苛求,让学生慢慢适应。

参考文献

[1] 周亚玲. 讲授式与探究式教学在思想政治课中的整合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2011.

[2] 刘秋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2016,1.

[3]张慧.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的调查研究[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9-40.

[4]李茵.教比学更难―我们该如何理解教学[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4.

作者简介:

杜艳飞(1982-),女,吉林省长春市人,长春光华学院讲师,吉林大学心理学哲学在读博士。 研究方向: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

第7篇:对分课堂教学范文

一、明确课前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积极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

在开始历史教学之前,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督促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组织思维,在其头脑中形成更为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进课堂,促进学生更有效地获取课堂知识。

2.合理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地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让学生努力寻找问题、提出问题。而要达到这种效果,教师需要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精心设计每节课的结构,创设一些新奇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进行“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实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影像资料带领学生走进那段历史,以形象的视觉效果激发学生的提问热情,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深刻地认识和感受历史,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

3.不断改革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当前,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改革教学手段的重要方式之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使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了解历史事实,给历史课堂注入生命活力。教师可以根据学习任务制作带有图片、视频的课件,在课堂上形象地呈现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涉及的人物、发展的经过等内容,再现历史现象,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让学生在这种教学形式下更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其问题意识。例如,在进行“长征”这一历史事实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动画生动地展示“红军长征路线图”,让学生带着探究的心情了解与长征相关的历史知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巧设悬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巧妙地设置悬念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就像说书人常说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设置悬念可以很好地激发听众对故事的兴趣,吸引他们继续听下去。历史教学也是如此,例如,在进行“经济危机”这一历史事实的讲解时,教师可以提出“同学们是否知道历史上有两个罗斯福总统”这样的问题;在讲述美国内战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疑“美国广播公司曾进行了一项民意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林肯在‘最伟大的美国总统’的排名中居于首位,这是为什么呢?”以上这些问题,能够促使学生更加迫切地想了解其中的奥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此外,由于历史教材的内容是环环相扣的,旧课通常是新课的基础,所以教师还可以在每节课结束之前设置一些悬念,揭示本节课内容与下节课内容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产生学习下节课内容的兴趣。

三、加强历史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历史学科与政治、语文等学科之间的联系是密切的,中学文综考试更是将政治、历史、地理知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进行考察。因此,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其他课程的特点使其更好地为历史教学服务,以使历史课堂变得更为丰富、有趣,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利用语文学科的语言。

语言作为一种最为普通、直接、常用的教学工具,能够将教师的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历史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上运用生动、幽默、饱含激情的言语讲课,就能更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更高效地学习知识。

2.利用政治学科的观点。

政史是不分家的,历史可以为政治提供具体的事实依据,而政治则能够为历史提供婵论观点,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对历史现象进行分析,以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同时,又要使学生懂得运用史实进行论证,史论结合,而不是机械地堆砌历史事实。

3.利用地理学科的图示。

第8篇:对分课堂教学范文

【关键词】分组教学 英语课堂效率 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04-01

分组教学是英语课堂教学常用的组织形式,是学生开展积极互动的平台,也是提高英语教学效果的关键措施。在英语课堂上,运用分组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分组教学的形式,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分组教学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

一、分组教学对英语课堂效率的影响

(一)分组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英语课堂的分组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将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在发现知识与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英语学习的畏难情绪,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知识探究的乐趣。在分组教学的模式下,课堂教学模式将发生转变,由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中心,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开展交流与互动,在英语口语交际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与运用能力,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其学习的能动性与自信心。

(二)分组教学能增加学生交流的机会,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分组教学的形式灵活多样,通过多种多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为学生创设不同的言语交际环境,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同时也能够通过相互的交流与沟通,增强学生的凝聚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分组教学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平等的主体,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是平等的、相互的,为了小组在整个班级中的排名,无论是成绩好的学生还是后进生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大胆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提高自己的言语表达能力与自信心,调动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分组教学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与成就感

在分组教学中,学生可以在灵活多变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激发学习动机,在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下提高英语表达能力,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信心与成就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体验、感知、参与、实践和合作等方式,实现小组任务目标,使学生感受成功,体验知识学习的成就感。小组合作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堂英语课教学效果的优劣,成功的分组教学需要师生共同创造,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总而言之,分组教学可以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将小组合作学习目标转化为学生个人的学习目标,在积极主动的实践中,体验英语学习的乐趣。

(四)分组教学能提高学生英语成绩

作为一门语言学习课程,英语课中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途径不应仅仅局限于教师的讲授,还包括学生的练习与实践。分组教学加快了教学的节奏,增强了英语学习的广度和密度。在不同的合作形式中,学生通过组练、对练、单练等学习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合理运用激励手段,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竞争意识,在合作与竞争的过程中逐渐提高所有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

二、提高分组教学有效性的举措

(一)构建结构合理的学习小组

构建结构合理的学习小组是开展分组教学的前提与基础。英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结合具体的英语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分组教学计划。教师可以通过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熟悉英语教材、广泛阅读参考材料来充实分组教学的学习内容;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认知能力、年龄特点、思维特点和知识基础为科学分组打下基础;通过拟定分组教学计划,为具体的分组教学与合作学习提供计划指导。

(二)订立有效的小组合作规则

由于大多数学生具有生动活泼的性格特点,因此课堂气氛一般是非常活跃的。英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订立一套分工明确、行之有效的小组合作章程,通过合作纪律规范学生的行为,使分组教学更加的规范与高效。在面对秩序混乱的课堂环境时,教师要提示学生小声说话,通过表扬纪律好的小组为全部学生树立学习的典范;在组员分配角色时,要在每一个小组内选出组长,负责小组学习的整体工作,选出记录员,记录小组讨论的进程,选出发言人对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通过不同角色的设定,使每一位小组成员都能够明确自己的职责,通过组员之间的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的力量,有效完成分组教学任务。

(三)科学的分组教学实施

科学的分组教学实施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环节,也是分组教学的核心内容。英语教师应在合理引导、科学分组的基础上展开分组教学,并在小组交流与讨论的过程中有效调控教学进程。在分组教学的实施环节,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当好分组教学的引导者、合作者与组织者,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发挥教师的指导与引领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正确的评价与反思

在分组教学之后,正确的评价与反思是提高分组教学效果的关键,也是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应组织学生共同对分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与反思,通过学生之间的评价、小组之间的评价、教师对小组的评价,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教师对分组教学要做好教学反思,对分组教学过程做出客观性、科学性、发展性和过程性的反思与评价,认清教学过程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从正反两个方面激励和鞭策自己,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三、结语

在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英语教师要不断革新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分组教学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并不断改进、不断总结,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特点,选择切实可行的分组教学形式,在结构合理、规则有效、科学实施的基础上有效开展分组教学,并做出正确的评价与反思。只有这样才能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把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有效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第9篇:对分课堂教学范文

关键词: 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存在问题

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处于改革与发展之中,经历着转型和变化。可以说,历史教学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在改革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在这种新形势下,老的问题如何处理,新的问题又如何解决,需要广大历史教师进行深入研究。我认为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一、历史在中考中还不是必考科目而不被重视

历史近年来在中考中仍然不是必考科目,所以从学校领导、老师到学生、家长都不重视历史学科。教学内容虽然多,“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但是教学时间安排得短、紧,加上在小学阶段虽然开设了“社会”课,但是有名无实,从未有老师正式上过课,可以说小学生都是历史盲。到了初一、初二一般每周两课时,追炮子似地上完新课就差不多,初三课时多一些,但既要学完世界历史,又要系统复习三年所学的内容。学校在安排教师分担课程时,多作为零头任意分担给教师,专职历史教师很少。因而大部分历史教师上课时就是照本宣科读一次,或大概讲解一下,然后就是读。临考就利用音乐、体育、美术课等突击读一下,让学生在教本上标记重点、难点,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由于受传统观念主、副科观念的影响,在基础年级各阶段,历史学科在学生心目中地位不高。而且因为平时考试没有体现足够的能力要求,一些死记零散知识点的学生照样能取得好成绩,所以“历史容易学,此无他,唯背熟尔”的观念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虽然近年来有所重视,但根深蒂固的思想很难改变,因此教师的讲解成为徒劳。

二、研究性学习难开展与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性不强

现行的历史教材容量太大,使教师感到即使删除一部分内容不讲,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也相当吃力,于是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自由思考和动手的时间所剩无几;初中学生缺乏自觉性和自控能力,而一些班级人员过多,教师不具备“威严”是难以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的,加之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一些活动课、研究性课根本无法开展,即使勉强开展,也难见成效;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受课时少、考试压力等方面的限制,教学仍注重知识的灌输而轻视实践应用,重视学科的系统性而忽视学科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交叉渗透,尤其缺乏社会实践活动。

新课改下,新课程教学将教学的本质定位于交往,课堂教学中要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全员互动。就目前来看,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已经具有这种意识,但实际操作往往效果不佳,比如启发式教学,存在“启而不发”的问题,问题教学存在“满堂问”的现象,讨论、合作流于形式等,教师不能调动学生讨论问题的积极性,不能走进学生中参与学生的讨论,没有形式探究型的学习气氛,还在控制学生的思维,使本来应该鲜活的课堂变得枯燥死板。

三、不重视接受性学习,弱化基础知识教学

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和接受性学习等不同的学习方式有不同的作用,无所谓绝对的好与坏、对与错,接受性学习自有它独特的用武之地。基础知识,即《课程标准》中学习水平归入A层次的那些明确知识――能清晰地陈述和反思的知识,前人认识的结晶――通过接受性学习获取,直接、系统、花时少效率高。只是我们要注意,采用接受性学习方式时,不要硬塞,而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之成为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学生通过老师的传授接受知识,是天经地义的,所以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正确运用,在基础型课程教学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

但目前不少老师把接受性学习方式等同为“灌输教学”,将其视为糟粕,置如弃履。过于单一地强调、突出研究性学习,就会有意无意地放弃对基础知识的系统传授,它的直接后果是弱化了基础知识。在这种状况下,老师的教学行为表现为连续不断地提问。听过这么一节课,未见老师对基础知识的指点传授,也未见学生对知识的识记,上课伊始老师就不断提问,整堂课竟提了三十多个简单而直接的问题。学生随之忙忙乎乎不断举手起立,照本宣科。在课后随机的抽查中,大部分学生离开教科书,连最基本的知识都答不上来。

这种高密度低要求的提问,囿于教学内容的表面,基本无质疑、思辨的价值,却排挤了本该得到重视的基础知识教学,还将历史课极为重要的时序――历史事件的延续性、人物的完整性等割裂得支离破碎,教学过程毫无生趣。其实,这种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的做法,其本质仍未跳出“灌”的泥淖。

四、历史教师观念急需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