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我的信念教案范文

我的信念教案精选(九篇)

我的信念教案

第1篇:我的信念教案范文

关键词:档案工作者 革命烈士纪念馆 档案管理 创新

爱国主义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教育的灵魂和源泉。革命烈士纪念馆是展览重大历史事件,著名历史人物和革命运动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的专题性纪念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是保护、展示革命烈士英雄事迹和历史文化遗产的教育机构。

在纪念馆工作的档案人,要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锐意进取、爱岗敬业、开拓创新、为档案事业的发展,建设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要树立远大理想,用先烈们的精神激励自己、鞭策自己;净化思想、提升素质;脚踏实地、勤奋敬业、勇于创新;内练素质、外树形象。把默默无闻的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展示这一事业的光辉历程。

1.革命烈士纪念馆档案工作者肩负着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008年,、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根据通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将全部实行免费开放。

纪念馆由过去“神圣殿堂”而置于广阔的天地之间,显示出它顽强的生命力,这为革命烈士纪念馆提供了历史的契机。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档案工作者抓住机遇、迎头而上才是时代的骄子。面对未来我们充满信心,我们应该充分做好各种准备,清醒地认识自己、清醒地认识现状、清醒地认识未来。把责任感、使命感与时代的脉搏联系起来,与档案事业的发展和档案学术的研究紧密结合起来。

2.坚持不懈地学习是革命烈士纪念馆工作者学术研究的基础

目前,全国共有各类博物馆3589个,并继续以每年100个左右的速度增长。如果不学习业务知识,不提高专业水平,要想把纪念馆档案学术研究的发展引向深入,是难以实现的。

纪念馆烈士档案的管理工作也是一门科学,不仅仅是单纯存放档案,而是一项有着内在联系的系统工程。所以,纪念馆档案工作者在管理工作中应该不断学习,与时俱进。

3.革命烈士纪念馆档案资源信息化、文化共享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当前档案工作者的又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如何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不断创新档案服务机制,积极构建信息系统平台,为观众提供更多的信息咨询,这一创新服务手段,便于宣传和利用,为最终实现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而共同努力。

2005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吉林市革命烈士纪念馆中的陈展实物――抗联战士用过的缝纫机头和零部件,被送往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陈列展出,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国际友人,我们不难看出文化共享的前景是美好的。

纪念馆实现资源共享能使烈士档案、馆藏文字、实物等信息形成网络,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实现网络文献资源互补,深层次开发档案信息,使其内容丰富,是建立社会信息系统的前提条件和核心内容之一。同时,展品的异地展出,也为观众搭建了一个参观平台,能让观众得到深层次、一体化的资源服务。

4.收集史料是革命烈士纪念馆档案工作者的历史记录

收集史料是积累、丰富烈士档案内容、实现烈士档案集中管理的首要工作,可以说收集史料是立档的基础工作。史料的收集范围,应该包括对烈士家属捐赠的烈士遗物(烈士照片、日记、家谱、手稿、书信等原始资料)的接收和对分散在社会上知情人手中的珍贵资料的征集,同时要注意接收在机构改革中撤并后有关部门转交的烈士资料,更要集中人力、物力、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去收集那些掌握在部分老同志手中有关烈士的珍贵资料,这是我们烈士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纪念馆收集的史料,具有档案和文物的双重性,它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档案工作者的历史记录,因为史料记载了历史轨迹。

5.档案工作者要对实物档案――革命烈士纪念馆中的立体教科书,进行深度研究

笔者20来年的工作实践经验,觉得革命烈士纪念馆就是一个开放的档案馆。就教育而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这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必须经历的。烈士纪念馆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陈展宣传而成为终身教育的大课堂,实物就是革命烈士纪念馆中的立体教科书。

纪念馆对观赏性较强的实物展品是有需求的。除了有价值的纸质文书档案和声像档案外,还要辅以一定数量直观的实物,(实物复制品或仿制品)这不仅是展览内容的需要,也是观众视觉上的需求。

实物是档案、文物与纪念馆的交融,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纪念馆档案工作者对实物的管理和研究是自身建设、发展、宣传的需要,是强化教育功能的必然,是纪念馆工作者劳动智慧的结晶。

6.新时期的档案工作者如何面对枯燥的工作环境

档案工作并不是享清闲的美差,而是要在单调、乏味、枯燥、寂寞中度过时光。试想,如果一个经常困惑、沮丧、消沉的人,会直接影响到其业务水平、服务质量,怎么会把这项工作做好?

在对这一职业的问卷调查中显示,新时期的档案工作者普遍存在心里健康问题。在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的同时,也需要我们共同探讨档案工作者良好心理素养的途径。

档案工作者要培养自己的心智;享受工作的乐趣;积极主动地修炼素养;磨炼自己的意志。要找到这把钥匙,我们必须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调整。在追忆历史,品味历史中快乐的生活。

7.新时期革命烈士纪念馆档案工作者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传承历史、创新未来是新时期革命烈士纪念馆档案工作者的追求和目标。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机遇与挑战共存,档案工作者的发展需要理性的总结和反思:在机遇面前是否有心动无行动?在挑战面前是否缩头缩脚不肯迈步?社会是变化的,发展的,我们无法阻止时间的脚步,让历史凝固?你、我都做不到!

第2篇:我的信念教案范文

(一)人文教育是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的坚实基础。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做很多的事情。其中之一就是要对学生做好人文教育工作,通过人文教育的过程,大学生才会更加认同现代公民素质提升的必要,才会认识诚信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才会从言语到行动讲究诚信,从而才能为诚信档案建设提供一系列的诚信记录材料和基本的个人信息。因此做好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工作是搞好学生诚信档案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二)大学生诚信档案工作是高校人文教育开展的重要平台。人文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引起了高校师生的注意和重视,也纷纷开展了各项人文教育活动,搭建了人文教育的各种平台。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设是其中之一。通过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设工作,使大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更加注重自己的公民素质提升,注重参与各种人文教育活动,注重学习各种人文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做好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设工作是大学生人文教育提升的重要平台和路径。

二、大学生诚信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人文教育的影响

诚信档案在我国建设时间不长,在高校也推行实施不久,再加上各项诚信机制的不健全,我国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工作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人文教育,影响了诚信档案教育引导作用的发挥。

(一)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存在的问题大学生本人对诚信档案工作的支持与参与力度不够、学校对诚信档案工作的重视不够、档案工作人员本身的素质不高等原因引发了当前高校学生诚信档案工作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急需科学及时处理。

1、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的价值理念与发展取向问题。高校在开展学生诚信档案工作中,科学化、系统化与协调发展的理念坚持不够,没有很好地将这些理念融入到大学生诚信档案工作中去;人文教育性理念坚持不够,大学生诚信档案工作的价值取向过于强调制约性,人文关怀性不够。

2、大学生诚信档案的覆盖内容与体系不健全。高校在收集学生诚信档案材料时只注重收集学业、奖助学金等方面材料,其他如交友恋爱、为人处事、兼职等方面的诚信记录覆盖不够,大学生诚信档案系统没有完全覆盖大学生各方面的活动,导致诚信案材料单一化。

3、大学生诚信档案的管理模式与方式落后。高校学生诚信档案工作网络化手段采用不够,导致大学生诚信档案的网络平台建设不得力;传统手段更新不及时,导致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工作方式过于陈旧。

4、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功能发挥不够。高校开展学生诚信档案工作时,没有很好地将诚信档案的建设与学生的教育成长引导结合好,没有真正发挥好诚信档案的监督教育作用、威慑追踪作用,导致很多学生对诚信档案不重视。

5、公众对诚信档案建设的认识不足。目前,广大师生对于诚信档案建设问题的认识存在一些误解,认为诚信档案在当今社会没有多少价值,因此对诚信档案的建设表现得都不是很积极主动。

(二)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存在的问题对人文教育的影响

当前我国高校诚信档案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对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办学质量、档案工作的发展等各方面均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就人文教育视角来看,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非常不利于高校人文教育工作的开展,具体如下:

1、影响了人文教育理念的发展。高校诚信档案建设的价值取向人文性不够,没有很好地彰显人文关怀,在一定程度上会不利于人文教育理念的拓展。

2、影响了人文教育内容的充实。高校诚信档案建设的内容不全面,没有完全覆盖学生的各个层面,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人文教育涉及的方面不全面,导致人文教育不能很好地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各个领域。

3、影响了人文教育对象的素质提高。高校诚信档案功能发挥不够,会引发大学生对自己的现代公民素质提升重视不够,使得很多学生离人文教育对大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要求还存在很大一段距离。

4、影响了人文教育的效果发挥。高校诚信档案工作没有很好地将人文教育思想融入其中,导致人文教育的效果不明显。同时,诚信档案对大学生的监督教育作用发挥不够,也影响了人文教育的作用发挥。

三、主动适应人文教育的要求,不断推动大学生诚信档案工作创新发展

鉴于人文教育与大学生诚信档案工作存在诸多的相关性,针对高校学生诚信档案工作存在的种种不足,我国高校应该主动适应大学人文教育的新要求,从各个层面全力推动大学生诚信档案工作创新发展,力求构建人文教育主导的大学生诚信档案工作体系,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现代公民素质,具体路径和措施如下:

(一)按照人文教育对档案建设理念的要求,构建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的发展取向。大学生诚信档案工作的推进需要健康的、科学的工作理念来引领。人文教育为高校诚信档案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理念,这就要求高校开展大学生诚信档案工作时,要将人文教育的理念纳入整个诚信档案工作的理念体系中,构建起具有人文性、现代性的大学生诚信档案工作理念系统,从而推动大学生诚信档案工作人文化、现代化发展。

(二)按照人文教育对档案建设的内容要求,不断丰富拓展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的范畴。人文教育要求诚信档案工作要尽可能覆盖学生的各个层面,这就要求高校要努力做好学生各方面活动的记录,在这些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中,尽量将人文教育的要求贯穿其中,力争构建起人文性的诚信档案工作内容。

(三)按照人文教育对档案建设模式与方式的要求,不断创新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的手段。人文教育为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工作理念,要求大学生诚信档案工作要努力采用人文性工作的方式,充分利用发达的互联网络,开展远程档案服务和对学生的远程教育;同时,不断创新发展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模式与方式,不断提升大学生诚信档案工作质量,更好地发挥诚信档案的人文教育功能。

(四)按照人文教育对档案建设主体的要求,不断提升大学生诚信档案工作人员的现代档案工作素质。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良好的实施主体和责任主体去执行落实,高校学生诚信档案工作也一样需要负责认真高素质的实施者去执行。人文教育为提升高校学生诚信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这就要求高校在推动大学生诚信档案工作时,要注重对档案工作人员的档案专业素质、教育学与心理学素质等方面提升外,还要更加注重档案工作人员的人文素质提升,注重通过各种形式和平台加大对档案工作人文知识、人文素质和现代公民素质等方面的培训提升。

第3篇:我的信念教案范文

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能力是我们语文教师一直追求的目标,往日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因而,课堂效率低下就成了必然。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这一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出现了:教师讲得越来越少,在课堂上只是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课堂是热闹了,可实质性的内容却减少了,这种重形式、轻内容的课堂,是念歪了新的教学理念。

如何真正的实施“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新的教学理念,笔者认为,实施导学教学模式,可以把这一新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因为导学教学模式,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起着“方向盘”的作用。下面是我校推行导学模式给师生和课堂带来的变化,仅供参考。

变化一:规范了,深入了,教师的理念更新了。

往日的教案,虽说是个性化教案,但仍存在着许多弊端:比如,有的教师先上课后备课,目的是为了应付部门检查,有的教师教学时间长,写一个提纲式的教案敷衍了事,更有甚者,用往年的教案滥竽充数,诸如此类的做法,在各地各校屡见不鲜。

实施导学案后,喜人的局面出现了:在年级备课组的指导下,大家集中智慧和精力,分工合作,资源共享,采取集体讨论―编制初稿―展示交流―补充完善―超前印发---学生分组预习等措施,极大的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减轻了手写教案带来的繁重劳动,更增强了老师们教学教研的能力。当然,集体制定的导学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位教师都会根据班情做进一步的增删,使导学案真正成为符合班情的学案。这种由教案到学案的转变,不仅是学生多年来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一次转变,更是老师教学理念的一次彻底革命。

变化二:自主了,胆大了,学生的作业减少了。

有了规范的导学案,老师和学生课内外就有了行动的指南。课外有了变化:制定好的导学案,提前一天发放给学生,学生利用自习时间,独立完成预习案,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能主动使用工具书,查阅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为课堂实施合作交流―成果展示―反思小结―达标补偿,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由于这样,良好的课堂氛围出现了:瞧!学生成了学习的参与者,往日从不发言的学生,他们也能针对自己的问题主动质疑了,或代表小组发言,他们希望得到老师与同学的帮助、肯定和点评,课堂真正实现了“老师问学生答”到“学生问师生互答”的转变。由于课内“容量大、密度高、节奏快”,学生许多问题在课内都得到了解决,课外作业减少了,更可喜的是:压抑、沉默,胆小等一些不良情绪慢慢消失了,自信、愉悦、活泼等健康的心态展现了出来,因此,学生们学习的兴趣空前的高涨。

变化三:讲少了,导多了,学生的能力增强了。

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依据导学案学习,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再是往日课堂的演讲者,而成了策划者,引导者,成了顾问,成了学生中的一员,于是,教室里的氛围变了:老师放下了居高临下的架子,走下讲台,融入小组,参与讨论,师生关系融洽了,成了朋友,在交流、合作、探讨中,一个又一个问题得到了解决。

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有时提的问题或发表的观点,让老师也从中受益,豁然开朗,这时,学生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学习的兴趣更浓了,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教学相长”的教学原则,在课堂上得到了印证。老师的水平因与学生的交流而提升,学生的能力因老师的引导而增强,到达了双赢的教学效果。

变化四:考试少了,压力小了,诚信的学生增多了。

我们在实施导学案的过程中,采取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精讲精练”的模式,做到了随堂检测,章节过关。因此,减少了月考,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减轻了学生因频繁的考试带来的心理压力,学生的面貌发生了变化:学生因检测而自信,因检测而诚信,部分班级也因检测实现了无人监考。诚信做人,诚信考试,成了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变化五:观念变了,效率高了,学生的成绩提升了。

第4篇:我的信念教案范文

关键词:高校;以人文本; 学籍档案信息管理

21世纪的教育是面向全世界的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求人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现如今,社会迅速发展,社会需求呈多元化,过去的高等教育的教育模式是传统的制度化管理模式,人才朝单一化方向发展,这种教育模式与如今的社会需求明显不符,随之一种新教育理念渐渐取而代之,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尊重个性发展才是真正的现代化教育所要做到的。为了满足高等教育顺应时展的需要,推动高校协调、可持续发展,在高校的学籍档案信息管理建设中理应坚定并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

一、强化高校学籍档案信息管理意识

学籍档案信息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籍信息不仅对学生本人很重要,甚至对于学校和社会都意义非凡。由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各方面表现都反映在学籍信息中,而这些表现将影响学生的就业,因而对学生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就业上。而对学校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学校制定和修改教学计划的过程中,教师教学成果和学校教学就业质量如何,可以根据学籍信息来了解。此外,对于社会而言,学籍信息是学生通往社会的桥梁,也是社会了解学生的媒介。学籍档案信息管理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学校应强化学籍档案信息管理意识,加强管理制度改革。在笔者看来,进行高校学籍档案信息管理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目前高校学籍档案信息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高校学籍档案信息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 学籍档案信息管理模式具有滞后性

大多数高校还在以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学籍档案信息管理,远远满足不了高校学籍档案信息管理的现实需要。在各大高校学生人数日益增长的今天,学籍档案信息管理要求也随之提升,过去的由教务处统一管理全校学生学籍信息的一级管理模式呈现出一定的滞后性。

2.学籍档案信息管理制度守旧,管理流程不规范

近几年,部分高校还在使用过去的一套学生学籍档案信息管理制度,管理流程缺乏规范性,随着学籍管理要求的提升,过去的管理制度难免显得落后,只有规范管理流程,才有可能提高学籍档案信息管理质量。

3. 学籍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不完善

目前,高校使用的学籍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还是过去的,各项功能需要更新升级。尽管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被应用到了学籍档案信息管理虽然高校都在使用计算机技术及学籍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但是许多高校的学籍信中,但是建立的学籍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功能滞后,学籍信息兼容性有待增强,与目前教育部及省级学籍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相形见绌,高校的学籍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覆盖范围较小,难以实现全校学籍信息的统一化管理。

4.高校学籍档案信息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高校学籍管理人员的素质不够高。目前,学籍制度日益完善,学籍档案信息管理技术不断提升,自然也将对学籍管理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不过,由于大部分高校未加强对学籍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学籍管理人的工作能力和专业管理素质较低。

三、“以人为本”创新高校学籍档案信息管理的对策

“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主体地位,所以,应着手于以人为本的理念,看清高校学籍档案信息管理现状,其中对于新建高校的学籍档案信息管理环境与需要应特别关注。

1.落实以人为本,健全学籍档案信息管理制度,规范管理流程

一个大学以育人成果为荣,而并非以学校设施与招生人数来论好坏。在制定与完善高校学籍档案信息管理制度时,应着眼于高校组织的总目标,着眼于制度实施的育人效应的预见,努力朝人性化管理的方向发展。在高校的一系列工作中,高校学籍信息的管理工作显得难度更高, 高校的学籍档案信息管理水平可以从学籍信息的准确性来判断,可见,学籍档案信息管理水平的提升有赖于学籍信息的准确性的提高。而只有完善学籍档案信息管理制度,规范管理流程,才能帮助提高学籍信息的准确性。因此,一方面,高校应根据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学籍档案信息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学籍档案信息管理制度,以求学籍档案信息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另一方面,还应适当调整学籍档案信息管理的操作流程,确保其规范有序。学籍信息的准确性随制度的完善和流程的规范会有所提高,学籍信息的管理工作质量也将随之提升。此外,高校的学籍档案信息管理应做到人性化。“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以学生为本的核心内容。制度建设应以服务理念为指导,抛弃过去的管理理念,始终坚持育人原则,注重引导式管理,适当减少硬性规定,强化学生在校的主体地位。在管理过程中,学生应是占据重要地位的,应以学生为服务对象,管理工作围绕学生进行。90后的学生性格各异,追求个性,所以,高校在建设学籍档案信息管理制度时,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性格特征,关注学生的追求,挖掘学生的潜力,并且加强学分制等管理模式的宣传推广,深入制度改革。学籍管理制度文本应刚柔并济,中和硬性与柔性化规定,适当给予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再适时加以引导,践行素质教育,加强人文关怀,以求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2.高校学籍档案信息管理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转换学籍档案信息管理模式,关注学籍档案信息管理工作

在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剧增的今天,学籍信息量也不断增多,加之各级领导及各部门对学籍信息要求的提高,过去的学籍档案信息管理模式的不足暴露无遗。对此,高校应一改传统的学籍档案信息管理模式,以二级管理模式取而代之,即由教务处、院系分级承担学籍档案信息管理。除转换管理模式以外,还应实现学籍信息的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实现学籍信息共享,建立一个面向全校的网络共享平台。高校学籍档案信息管理建设能够促进高校的发展,相应地,高校的发展能够强化高校学籍档案信息管理建设。学籍档案信息管理关系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职能,是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这一期间的管理。所以,高校应该对学籍档案信息管理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籍档案信息管理建设不能只停留于制度本身的建设,还应将人本理念落实到学籍档案信息管理建设中去,并加强制度建设宣传工作。加强培养学生对学籍档案信息管理的认识,强化其学籍信息利用与维护的相关知识,从而协助学籍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了强化全校相关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其管理能力,高校应该开办培训班加强组织其接受专业培训。其次,应通过张贴宣传单、印发制度学习手册、组织问卷答题和知识竞赛等各种渠道和方式来加大对学籍档案信息管理规定的宣传力度。

3. 建立学籍管理支持系统,提高学籍信息兼容性

拥有一个较为完善的学籍管理支持系统是评价一个学籍管理体制好坏的标准之一,学籍管理支持系统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学籍管理自动化、信息化系统,也即在学籍管理工作中引入现代化的信息资料管理技术。利用计算机上设计一套学生学籍信息资料档案以实现登录、统计分析、查询检索、公开共享等功能,这套学籍信息资料档案和学校各系、综合档案室应该是相通的,为学生和教师的查询与管理活动提供方便。构建这样一个校园网络信息平台并非空想,毕竟我们已经实现了管理技术的信息化,并改变了过去学籍管理半人工半自动化的局面,不过计算机技术的使用还只处于初步阶段,尚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首先是目前许多高校使用的学籍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在功能上有所欠缺,只能依靠学籍管理工作人员以手工操作代替。此外,高校使用的学籍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中的信息的字段名和字段长度与教育部的不同,未兼容教育部和省级教委电子注册要求的信息,影响学籍信息的管理质量。我校的学籍管理系统功能上也有所欠缺,主要体现在大部分学籍管理工作难以通过学籍管理系统来完成。北京市教委的学籍档案信息管理平台是对外开放的,相比较而言,我校的管理系统的总体水平还有待提升,我校目前已经启动该系统的二期开发工作,届时将优化更多功能。

4. 以人为本,不断优化学籍档案信息管理队伍,提高学籍档案信息管理人员素质

学籍管理工作的完成交由学籍管理队伍负责,所以应肯定并强化它的主体地位,使其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了提高学籍档案信息管理质量,就高校而言,要求应对学籍管理人员强化素质训练。素质训练同时包括学籍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的培训和其职业道德素质的培训,既要使其了解上级制定的新的学籍管理制度和政策,熟练掌握学籍管理的各项业务和新的计算机管理技术,从而对计算机技术应用自如,又要使其服务意识、责任心以及敬业精神得到强化。就学籍档案信息管理人员自身而言,一方面应勤于思考,善于学习,通过与其他高校学籍档案信息管理人员的交流来充实自我,另一方面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勇于创新,通过经验的累积探寻更佳的方法,在创新中寻求学籍档案信息管理水平的提升之路。

总之,学籍档案信息管理水平影响着学校教学质量和教育部学籍信息注册效率,同时也关乎着学生切身利益。在学籍档案信息管理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当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而形成一个灵活的体系,充分突出学生以及学籍人员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籍档案信息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人性化。

参考文献:

[1] 张均智,石峻. 浅谈新形势下高校学籍档案信息管理改革[J]. 科技信息. 2012

第5篇:我的信念教案范文

关键词 基础课 说课

所谓说课,是指教师针对某一课程、某一观点或具体课题,面对同行或专家,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研活动。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探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课程第一章的说课设计。

1教材分析

1.1本章地位与作用

“基础课”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的主渠道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重要课程。“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是本课程开篇第一章,本章节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较强的理论性、突出的综合性、鲜明的实践性等特征,本章内容关涉到学生树立什么样的人生理想和社会信仰,进而影响到他们走什么路、做什么人、为什么学等根本问题。因此,本章内容对其他章节起着统摄作用,是思想教育的前提,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

本章选用的教材是全国统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3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和学生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整合。

1.2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程性质、本章内容以及学生实际,将本章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理解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明确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2)能力目标: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社会责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精神境界,牢牢把握理想信念这个核心。

(3)素质目标:帮助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努力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大学生如何树立新的奋斗目标及崇高的社会理想。难点是怎样树立科学的理想和信念以及如何实现理想。

2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式上,我们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改变了传统的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了互动式教学。

(1)系统讲授法。对于基本知识点的讲解,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比如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为什么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等。

(2)案例教学法。将典型人物案例、典型事件案例作为素材,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激发思考,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采用案例时力求最新,最具影响力,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使案例更具时代性和代表性。

(3)讨论式教学法。此方法在于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讨论,自我探究找到答案。比如在讲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这一问题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的形势下,马克思主义有没有过时?社会主义有没有希望?

(4)任务型教学,主要针对本章第三节:如何实现理想,作为一个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来思考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个也刚好跟学校的职业规划大赛相衔接。

3学习方法

(1)文献阅读法,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理解理想信念的含义和特征;收集一些成功者的事例,分析理想信念对青年人成长的作用。(2)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自学、观察、实践等方法获取知识,使学生在探索研究过程中分析、归纳、推理能力得到提高。(3)知行统一,理想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有了理想不付诸行动,再美好的理想也只是空想。谈论理想,关键在于要把理想与行动结合起来。

4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说课的重点内容,本章课时安排4课时。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

(1)导入新课。采用案例导入法,案例导入的好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采用的案例是:哈佛大学的一项调查以及一位大学生在校友录的留言,引导学生讨论有没有目标或理想的区别,由此引出本章。

(2)讲授新课。讲授新课的过程,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过程。主要采用问题式教学,把本章内容整合为四个大问题:第一,什么是理想信念;第二,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有什么重要作用;第三,大学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理想信念;第四,如何实现理想。

对于第一个问题,采用启发式教学。我们首先从讨论“我的理想是什么”入手,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教师总结理想的含义、特征以及理想的类型。 (下转第31页)(上接第28页)

第二问题,采用案例式教学,明确了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后,引入大量案例,比如马克思、海伦凯勒以及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归纳出理想信念对人生发展的定向作用、动力作用和提升人生境界的作用。还可以举反面事例,让学生在正反实例的对比中,明白不同的人生理想导致不同的人生结局,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人生选择负责,明确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也可以让学生欣赏台湾诗人流沙河的诗《理想》,进一步加深对什么是理想以及理想的重要作用的理解与体会。

如果说前两个问题主要讨论个人理想信念巨大作用,那么,社会理想信念对于国家、民族的发展进步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生也只有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祖国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只有把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才能在奋斗的实践中把理想转化为现实,引入第三个问题,大学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理想信念。这个问题既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涉及两个大问题: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四信”教育来实现,即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信心。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由马克思主义严密的科学体系、鲜明的阶级立场和巨大的实践指导作用决定的,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长期探索的历史选择。当代大学生只有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才能深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深刻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统一起来,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的形势下,马克思主义有没有过时?社会主义有没有希望?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有没有前途?引导学生参与讨论。首先,回顾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历程,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社会主义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及其在世界历史发展的中的作用,引用英国BBC广播电台在世纪之交做的四次关于千年伟人和千年思想家的调查材料,用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其次,剖析剧变的原因。一是要说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不过是一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不能说明整个社会主义理论过时或者失败了;二是要说明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种崭新的制度,任何新生事物的产生发展过程中难免要有挫折和失误。讲到这里,插入案例,讲解英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反复性及其长期性,让学生认识到理想信念的实现具有艰巨性、长期性和曲折性的特点,为实现远大的理想要做好艰苦奋斗的准备。再次,引导学生客观地认识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外原因。最后,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成就,所有内容落脚在树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上,通过事实对比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活力与生机。

第四个问题,顺理成章,有了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要在实践中实现理想。采用任务型教学法,作为任务布置给学生,让他们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跟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主要谈职业理想。

(3)课堂小结。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以引导学生温习学过的知识,并学会把它运用到对新的问题的认知,使学生的认知活动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了方法,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思政课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

(4)布置作业。课后作业注重训练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体现教学目标,从而达到运用新知,解决新情况,实现“知”与“行”的统一。本章的作业即是任务型教学内容,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

第6篇:我的信念教案范文

学校心理教师督导是指心理教师接受专业人员提供的指导、反馈和经验分享,用以评估工作表现,发展理论和实践知识与能力,提升自我觉察,形成职业认同和发现工作意义的过程。心理教师只有通过长期不懈的实践、反思和督导,方能形成持续性的专业发展。

在学校场景中,督导可采用一对一的个别督导形式和多个心理教师参与的团体督导形式。团体督导具有动力多样和经济高效的优势,往往成为学校心理教师督导的常用形式。由于工作性质和工作任务,笔者经常开展学校心理教师和心理热线接听人员团体督导工作。2015年4月下旬,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论坛在杭州下城区举行。笔者应邀开设学校心理教师团体督导工作坊,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学校心理教师一起经历督导过程。在工作坊中,笔者发现自己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情况,在来自各地的教师身上也发生过,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反思和总结。

本文按照学校心理教师团体督导的进程展开,论述各阶段的督导任务,描述教师与督导者的互动,探讨不同阶段的督导需求、督导议题、督导策略和督导成效,探索有效的团体督导模式,以期提升督导效能,帮助心理教师更好发展。

一、团体形成阶段

在团体督导中,督导者身兼团体领导者和督导者两种角色。在团体形成阶段,督导者主要扮演团体领导者角色,任务包括解释督导功能和作用,澄清团体督导目标,规定团体结构和规范,说明督导者自身的理论和实践取向,了解参加教师的需求,建立良好关系,营造自由而安全的团体氛围。

团体督导要充分利用团体动力。然而在团体互动中,既可能形成有助于个人成长的支持性力量,帮助成员袒露真实的想法和感受;也可能出现引起个体防御性反应的阻碍力量。当团体成员对话时,良好关系会使成员更容易共情案例汇报者的处境,提出建设性意见。当团体缺乏良性关系时,成员建议可能出于自身能力展现和胜任竞争,汇报者将采用否认和辩解回应。因此在团体形成初期,要高度重视督导者与教师、教师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会为团体奠定基本的情绪基调,成为团体主要的互动模式。

督导者(或委托团体中的教师)可以带领成员开展建立关系的游戏和小组活动,组织教师在小组内讨论对督导的理解和督导需求,承担协商者的角色,与成员沟通活动目标、内容和形式。这个过程一般需要30分钟左右。教师在此阶段主要会有以下几点想法:(1)自己的问题能否得到解决?(2)对于解决自己的问题,督导者能否胜任?(3)团体氛围是否安全,允许自己自由表达?

不同生命经验和理论取向的督导者对这些问题有不同回答。笔者遵循人本―存在理论取向,往往淡化督导者直接教导的功能和角色,减少教师对专家、权威和外在因素的依赖,突显教师自身的问题解决能力,强调自我觉察比问题解决更重要,探求问题背后的意义和责任等议题,相信团体互动能为自我成长提供有利条件。

这样的引导在团体初期会形成具有不信任和不稳定色彩的氛围。很多督导者希望与受督导者形成信任稳定的督导关系。但在笔者看来,信任是一个时强时弱的变化过程,少有非常稳定的情况。正是各种情绪和关系的夹杂和表达,形成了团体摇摇摆摆的非稳定状态。督导者或者团体带领者更主要的任务是维持团体处于不确定和不稳定状态。具有不稳定性的团体才具有充沛动力,包含有利于个体成长的因素。不确定的团体状态为每个人的发展都提供了可能性。重要的是督导者如何创设、识别和利用这些动力,将其转化为成员成长的动力。

有意识地引发教师对督导者的质疑和不信任,恰恰映射出教师在学校中经常受到的来自学生的质疑和不信任。教师在学校和班级中处于此类情境,往往会进入情绪控制状态,采用攻击、回避和僵持等自动反应模式。督导者如果能够跳出情绪控制状态,采取自动反应模式之外的具有建设性的方式回应,将是一次绝佳的人际关系应对示范和演示。此时督导者已经开始督导工作。例如在一次团体督导中,发生了如下对话:

教师:您自己平时做个案吗?

督导:听上去老师有些担心,能不能告诉我们您担心什么情况?

教师:您让我们提供案例,万一大家没有提供案例怎么办?

督导:这的确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谢谢您的提醒。(转向全体)希望我们通过小组讨论,能够为大家呈现出案例。

这样的督导风格对教师是一个挑战,教师需要克服“找到确定答案”和“获得专家意见”的需求,抱着反思和审视的心态,为自己的生活承担责任,依靠自己和同伴展开活动。这样的督导风格对督导者也是一个挑战,督导者需要将团体发展的掌控权更多地交给教师和团体本身,接受自身地位和权威遭受到的挑战,需要自身具有足够强大的安全感和价值感,在恰当的时候能够主动暴露自身的弱点,接纳教师某种程度和某段时间的不信任甚至不尊重,将团体焦点由自身转向和教师互动的过程。

二、案例概念化阶段

当团体形成一定的结构和氛围后,可先请教师回想教育辅导中的关键事件,经小组讨论后在团体中呈现。所谓关键事件是指在对学生开展心理教育和辅导过程中,让教师感到困惑、矛盾和冲突的案例和事件。教师呈现关键事件时,需具备起因、经过和结果等情境要素。关键事件镶嵌于背景丰富的生活之中,与其他事件彼此关联。很多教师呈现的关键事件包含多个主题和问题,涉及复杂的关系和线索,需要通过督导帮助其形成案例概念化。

所谓案例概念化是指心理教师运用特定的认知框架,对来访者从生活事件和成长经验进行理解和分析,形成问题假设、辅导目标、优势资源、辅导思路、辅导阶段、辅导技术和辅导评估的过程。很多教师面对个案感到手足无措或者思路混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心中缺乏理解和分析来访者和问题的认知框架。对心理教师案例概念化的过程进行督导,表面上看是督导者与教师共同梳理案例,实质上是督导者帮助教师在内心建立案例理解和分析的认知框架。

督导者往往承担支持者、组织者和协调者的角色,请教师呈现关键事件,然后请团体成员就想要更多了解的信息提问,督导者催化成员之间的对话(加强或者削弱成员问题),使对话聚焦在案例概念化的要点上,并且保持不断推进概念化进程。最后呈现结构化的案例概念化要点或表格,请大家做整理。整个过程一般需要40分钟左右。教师在这个阶段会有以下几点想法:(1)汇报教师希望能够形成正确的案例概念化;(2)教师希望督导者对案例概念化过程给予积极指导;(3)成员希望对汇报教师提出辅导建议。

根据笔者的督导经验,心理教师容易关注某些辅导要素(比如问题诊断、辅导技术),忽视概念化的整体模式;关注概念化结果的正确与否,忽视案例概念化的思考过程;关注案例的问题解决,忽视自身的认知建构。督导者可以利用团体动力,协助教师探寻来访者的需求,关注来访者的言语与非言语信息,尝试进行问题评估与诊断,提供不同理论对某种现象的假设和认知,逐步澄清辅导目标和思路,引导教师建构自己完整的概念化模式。

在团体督导过程中,有些场景会让案例汇报者感到自己的能力被怀疑。督导者需要保护案例汇报者,并且帮助团体成员成长。常见的需要督导介入情境是:其他教师会在有限信息条件下,根据自己以往的成功案例或者学习到的理论和技术,对汇报教师提出辅导建议。

督导者可以与团体一起追寻辅导建议的来源,探询成员对辅导建议的理解,让团体成员领悟:所有成功和有效的技术都有完整的理论假设和适用情境;脱离概念化的整体认知框架,单纯摆弄技术并不能保证辅导达成预期目标。同时可以强调此时此地,请案例汇报者觉察自身,当前情境能否接纳地听取意见,阻碍交流的因素有哪些等等;请意见提供者觉察自己,提供建议是为了展示自己的能力还是帮助成员成长;请团体共同觉察,在何种条件和情境下,案例汇报者可能更容易听取大家的意见。

这个过程恰恰映射了平日教师与学生谈话的情形。教师往往没有完全倾听学生的想法和感受,不是引发学生更多的表达,而是匆忙地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站在“过来人”的位置给学生提供建议。在这样的谈话过程中,教师也较少觉察学生的情绪和认知状态,无视教育是否能够进入学生的内在世界,而只是一味地说服。督导者可以暗示教师将当前场景与日常教育场景相联系,进而对自身习以为常的教育模式产生觉察。例如在一次团体督导中,发生了如下对话:

教师:这位老师有没有了解过,爸爸一来孩子就好了,他们是怎么沟通的?

督导:老师是想要了解信息还是提供建议?

教师:提供建议。我觉得这位老师可以学习一下他们父女俩沟通的方式。

督导:是什么让您觉得这种学习很重要?会对解决问题有帮助?

教师:焦点解决理论要求我们多关注事情好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我想父女间交流良好应该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例外。

督导:所以这个建议是在焦点解决理论的框架下提出的。

教师:是的。

督导者:焦点解决不单有自己的操作步骤,对人和问题的理解也有自己的假设。

教师:是的。我正想说,其实我不同意这位老师对学生的看法,他(学生)这样的表现是完全正常的,不能说是有问题。

督导:所以老师您的意见不单是一个做法,其实包含了对整个案例的理解。我能不能说我们汇报的老师和您在这个案例的认知框架上,有着不同的建构?您认为采用焦点解决的概念化架构更利于解决问题?

教师:(点头)

督导:我不知道老师有没有注意过一个情况?(停顿)我们现在提的这些建议,汇报的老师能听得进去吗?

教师:(沉默,微笑)

督导:也许这个问题问汇报案例的老师更合适。(面向全体)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有一个很好的建议,很对的道理,然后就非常想要告诉别人,让他们相信和接受,这有没有让你想到自己平常的某个生活片段?

团体中的其他教师:教育我儿子。(团体发出笑声)

三、提升自我觉察阶段

经过案例概念化的历程,教师逐渐能够将零散的案例线索和辅导策略进行串联,形成较为系统和结构化的案例理解和分析模式。表面上看,案例的理解和分析源于来访者及其生活,然而从事件细节到概括推论,人们都是依靠自身的生命经验和生活背景作出的。因此同样的事件在不同的人眼中具有不同的意义。督导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帮助教师觉察事件推论背后的信念和假设、情感和需求,最终将视线聚焦和回归到自身。

督导者在这个阶段主要承担辅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可以运用角色扮演、空椅子、心理剧、隐喻叙事等技术,陪伴教师一起体验案例中隐含的感受、想法、价值观和生命意义。这个过程一般需要40分钟左右。教师在这个阶段的想法有:(1)固着在问题分析和解决技巧上,回避自我探索与内在表露;(2)希望有更加结构化和系统化的知识技能呈现,对于自我觉察的引导不知如何跟随;(3)希望得到团体和督导者更多的共情和支持。

与前面两个阶段相比,自我觉察阶段显得更加开放、更显深度,需要极大的安全感和自由度。督导者和团体需要容忍更多的停滞、沉默和抗拒。如果说督导者在前面阶段主要利用团体的冲击和映照力量,那么这个阶段则主要利用团体支持和托扶力量,要更加微妙地调节团体成员间的互动,放大督导者自身作用。由于这个阶段多涉及教师的个人议题,而督导的主要任务则是帮助教师应对案例,督导者需要在督导目标和督导议题上保持平衡,只探寻与本案例有关的个人议题,不能演变成对教师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

让我们来看一段团体督导中,引导教师感受情绪的对话:

教师:看到他爸爸赶到学校来,我顿时无语了。

督导:我不清楚“无语”是什么情况?

教师:就是没什么好说的。

第7篇:我的信念教案范文

我校全体党员集中开展党员干部反腐倡廉教育警示活动。

首先,我们阅看案例,剖析危害,了解到一些干部为了自身的利益贪污受贿。其次,观看警示教育片活动。通过集中观看警示教育片和集中学习违纪违法案件警示教育材料,以案说法、以案明纪,汲取教训、引以为戒,自觉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最后,王书记上廉政党课活动。他以生动的案例警示党员干部要清醒认识到腐败行为的危害性,要坚定信念,提高党性修养,谨慎地走好反腐倡廉的每一步;要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这些位高权重,风光一时的高官要员之所以堕落成腐败分子,沦为阶下囚,甚至走上断头台,正是由于他们放松对自己世界观的改造,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自己谋取私利的工具;经受不住金钱的诱惑,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严重扭曲,使他们最终腐化到无可救药的地步;这些腐败分子心存侥幸、不惜触犯党纪国法、肆意放纵自己的行为,导致了他们走向了人生旅途的不归路。

我们要不断加强对自身的廉洁警示教育,要加强学习,坚定信念。纵观任何领导干部的腐败案件,无不是放松了学习、理想信念动摇,导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扭曲所致。要坚持经常性的深入学习,大力提高自身的政策水平和理论水平。在学习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反面案例与正面教育相结合,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大力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警省能力,不断增强新时期自身拒腐防变的能力。要以案为鉴,廉洁自律。在加强自身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结合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的开展,观看案例警示教育片,思想受到极大震撼。我深刻认识到领导干部一旦贪欲膨胀、利欲熏心,就会丧失理想信念,在金钱面前打败仗;一旦追逐名利、捞取功名,就会导致急功近利,贻误事业的发展;就会触犯法律受到制裁,最终变成人民的罪人。这些反面的案例也使自己清醒地认识到,作为党员干部,应该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奉献意识、服务意识,忠实践行"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廉洁自律、洁身自好。

通过这次学习,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廉洁从政教育。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引以为戒,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政绩观,打牢思想政治基础,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以警示教育中的反面典型为鉴,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思想道德防线,耐得住艰苦,管得住小节,挡得住诱惑;时刻用反面典型警醒自己;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人民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并结合自身的工作、思想实际,干好本职工作,做到依法从政、务实为民,为保民生、促发展、维稳定、促和谐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8篇:我的信念教案范文

1 认清形势,紧跟时代步伐,转变思想观念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党校档案管理工作部门作为党校对各级领导干部教育培训的教辅部门,它通过对高校档案的整理、保存、服务来传播文化科学知识、提供信息,间接地为党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建设服务。一方面,它服务的对象是党校的教研人员,另一方面,它为在党校学习深造的各级领导干部服务。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向广大在党校学习的领导干部全面开放,根据服务对象需求,结合自身实际,向其 开放信息资源、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提供电子信息、文献信息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利用党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各种资源与优势,逐步实现电子信息、文献信息资源扩大开放范围。这不仅是党校档案管理工作信息服务功能的延伸,而且是社会要求共享有效信息资源的客观反映。所以,我们从事党校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档案管理工作也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在各类档案管理工作中,多少都存在着“重保存轻收集少利用”的思想观念,党校档案管理工作也不例外。许多人认为,档案管理工作的主体是纸质档案盒上级的文件,忽视了教研人员的科研成果和课件,认为这些是档案管理中的辅助收藏品,把档案阅览室看作读者消遣的场所,忽视了档案可以为现实服务的性质、特点和作用。因此,在档案的收藏上追求“小而全”、“大而全”,而且,资料的储存和检索仍旧采用手工作业,既复杂又繁琐,致使最新的信息不能及时、准确而方便地反映出来,使得读者在查阅档案时受到一定限制,直接影响了档案的利用率。

被动的服务观念使大量的档案信息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利用。首先,档案管理工作部门仍存在着“坐等服务对象上门”的现象,缺乏市场服务意识,对档案中深层次的档案信息不能深入地分析研究。在主动开发信息服务方面力度不够,致使馆藏信息不能充分利用。其次,缺乏对档案信息的宣传。党校学员来校学习周期短,流动性大,对档案管理,尤其是教研人员的课件、课题成果不熟悉,来阅览有很大盲目性,不能尽快找到所需信息,宣传引导不到位也影响读者对档案的利用。最后,对不同读者利用信息资源的限制也影响了档案的利用。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网络信息应用的普及,教研人员的课件、科研成果收集的数量相对减少,而且,无复本可存,因怕丢失、损坏而影响馆藏,外借只对教研人员不对学员。这种限制也无疑是对信息资源的浪费,更谈不上利用率的提高。档案管理工作必须进行自身的改革与提升,适合文化体制改革的需要,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方面,使其适应党校教学、科研体制改革的需要,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另一方面,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封闭”“半封闭”的状态,把档案管理工作改革的目光投向社会,从单纯服务型向开放服务型发展,并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单纯服务型走向全方位服务型。

在新的形势下,党校档案管理工作要改变以往“重收藏轻利用”的观念,要牢固地树立“读者第一、服务对象第一”的思想,充分开放电子信息资源和文献资源,拓宽服务领域,大力推行开放式服务,尽可能地吸引读者,调动读者的阅读热情。

2 党校档案管理工作要为教学改革与科研提供优质的服务

从2009年开始,我们党校开始了教学改革与探索,进行了“模块”式教学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深受学员的欢迎。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对于这样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方式,党校档案管理工作如何从一个边缘的教辅部门走向前台,为教研人员和广大学员提供更新更为完善的服务,如何积极参与这种教学改革,是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面临的一个全新的课题。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的出现,要求档案管理工作必须为党校的教研人员提供优质良好的服务。

服务环境是制约读者利用档案信息的重要因素。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树立优质服务形象是强化信息服务职能的前提条件。档案管理工作服务环境应该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一般指馆舍建设、馆舍环境、馆藏资源、技术设备等硬件条件。我们服务的对象是党政领导干部和党校的教研人员,这就决定了它的档案信息服务职能与一般档案管理工作有着质的区别。因此,必须把档案管理工作建设成为来自各行业的党政领导干部、党校教研人员提供一个了解世界、把握时代脉搏、提高理论水平、增强领导能力的“第二课堂”和掌握先进理论知识的平台。因此,把党校档案管理工作建成一个现代化的具有党校特色的一流文献信息中心,是时代赋予的要求。这也需要有关领导进一步提高对档案管理工作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继续增加投入,完善现代化设备的配置,开通网络信息服务,为档案管理工作者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手段,创造好的硬环境。

软环境建设应该包括党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服务宗旨、工作人员的服务方式、行为规范以及工作人员的精神风貌。创造良好的档案管理工作部门服务环境,特别是软环境,树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优质服务的形象是党校档案管理服务工作的当务之急,需要全体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因为,档案管理工作服务的目标和宗旨,须通过规范全体馆员信息服务的具体行为来体现。具体来说,要做到如下几点:

2.1 要建立档案管理工作服务管理制度等。如,信息服务准则、行为规范、岗位职责等。在档案管理工作部门内部开展各种优质服务活动,把服务管理制度体现到具体工作中去,形成一种风尚和工作作风。

第9篇:我的信念教案范文

本文论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的现状及其重要性,分析了构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的原则,并探讨了在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构建的5种概念、规律和几何整合教学模式的目标、操作程序、适用条件以及评价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学整合教学模式 1引言 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不仅从手段上,而且从观念上、教学模式上都引起教学的深层次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了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然而,目前信息技术在中小学理科教学的应用水平仍然非常低,大多是作为教学内容的展示工具。中小学理科教师对于如何将信息技术与理科教学整合感到非常困惑,他们心中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如“什么时候用信息技术比较合适?怎么用?”、“怎么做才能体现‘主导——主体’教学思想?”、“怎么做才算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回答这些问题,除了让中小学教师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信息技术以外,更为重要的是进行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思想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为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一个可参考的范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既是教学理论的应用,对教学实践起直接指导作用,又是教学实践的理论化、简约化概括,可以丰富和发展教学理论。研究“主导——主体”教学思想指导下信息技术与理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一些可用于指导教学实践并借以改造的教学模式,对于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显得非常重要而迫切。 2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有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方面的研究,语文学科走在其他学科的前面。由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主持的全国学科“四结合”(原为全国语文“四结合”)课题组和试验学校的教师们结合长达7年之久试验研究的实践,提出了几十种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与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相关的研究,基本上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一是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二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的研究,三是计算机应用于数学教学的作用和方式的研究。关于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模式的研究却很少,有的也只是零星的、个别的。 自从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乔伊斯和韦尔等开创性地提出将教学模式作为教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独立研究方向以来,教学模式的研究一直是教学研究领域一个重要的课题。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近些年来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贝尔在其著作《中学数学的教与学》中提出先行组织者、发现法、证明定理、解决问题、利用计算机等许多数学教学模式。由冯克诚、田晓娜主编的《最新教学模式全书》中也提出了数十种数学教学模式,还有《数学教育学报》、《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教法与学法》、《数学通报》等期刊上名目繁多的数学教学模式,真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研究数学教学模式的学者和教师从数学学科教学的视角研究教学模式,对数学教学实践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然而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这些教学模式中最多只是起一种教学手段或教学媒体的作用,贝尔提到的利用计算机教学也仅仅是众多教学模式中的一种,对于当前如何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全面整合起来的问题缺乏直接的指导作用。 近年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的研究引起了教育技术界的重视,提出了不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如何克抗教授提出的讲授、个别辅导、探索、协作等5类网络教学模式,祝智庭教授总结归纳的个别授导、教学模拟、智能导师、问题解决等23种信息化教学模式,李克东教授提出的情境——探究式、小组合作——远程协商式等4种数字化学习模式。这些信息化教学模式对于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但由于其学科的普适性而缺乏数学教学的针对性。 计算机应用于数学教学前期研究的重点在于如何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工具,近些年来则更加关注计算机认知工具的作用,尤其是校园网、因特网在中小学的广泛普及以及“几何画板”、“mathcad”、“mathematica”、“Excel”等软件的引入与使用,许多数学教学研究人员和数学教师对于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其中运用“几何画板”革新数理化教学(特别是数学教学)的试验研究项目取得了尤为显著的影响和效果,如运用“几何画板”讲授抽象的数学概念、做数学实验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这些计算机应用于数学教学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计算机作用的描述、教学经验描述的层面上,没有对这些经验进行理论化、抽象化、模式化的概括,不利于其他教师的借鉴和运用。 3构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的原则 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的简约化描述,但教学程序却不等于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构建虽然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受到构建者对教学规律和原理的理解和具体的教学实践的影响,但是必须在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符合教学规律,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也就是说我们构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双主教学模式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3.1基于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原则 教学模式与教学思想、教育教学理论有天然的联系,没有一定理论的指导,教学模式就没有了灵魂。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应该包含主题、目标、条件(或称手段)、程序和评价五个要素(张武升,1988)。主题即教学模式所依据的教学思想或理论,对教学活动作出理论的解释,规定了教学模式的本质,还渗透、影响其他四个要素。影响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有现代的教育思想、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等。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从根本上把握了教学模式培养人的最终目标;学习理论解释学习的内在机制,要求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是有意义的学习;教学理论是用于指导教学操作程序和方法的系统理论,直接指导教学模式的形成。 “主导——主体”教学理论是构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教学模式最主要的理论依据,“主导——主体”教学理论取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和奥苏贝尔等以“教为中心”的学与教理论之长,避两者之短,认为在教学的展开进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思考,教师则在教学过程中起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过程的组织、帮助和指导等主导性作用,使学与教有机的统一起来,体现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教育思想。 3.2体现数学教学特点的原则 为数学教学服务所构建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不可避免地受到数学的特征、数学教学的特点、原则以及数学教学改革的趋势和方向的影响。数学既是基础性学科又是工具性学科,因此数学教学既要重视基本知识、基本概念、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又要重视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教学,重视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针对现在数学只能为越来越少的人所掌握以及学了数学没有用处的情况,国际数学教育界提出“大众数学”、“人人都要学会的数学”的口号,美国数学教师协会(NCTM)在1989年3月制定的《学校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中提出了全美学校数学教学目标:“为估价数学而学习,为数学推理而学习,为数学交流而学习,对于自己从事数学活动的能力有信心,成为数学问题的解决者”。我国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些数学教学目标为现代数学教学提供了如下启示: 基于“做”(hand-on)的教学——学习抽象的数学概念之前,让学生做数学实验、动手操作实物或模型,培养数学的意识,强调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 基于思维(mind-on)的教学——关注核心概念、有判断力的思维方法和能力的教学,以使学生重构并形成自己的数学概念和关系,强调思维的培养。 基于事实(reality-on)的教学——使学生学会探索、发现、讨论和有意义建构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数学概念和关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3.3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思想的原则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李克东,200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经过许多中间过程的,最终将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学习的高级认知工具,并带动教育的全面改革。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同程度和深度,将整合的进程大略分为三个阶段(马宁、余胜泉,2001):封闭式、以知识为中心的整合阶段,信息技术作为演示、交流和个别辅导的工具;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整合阶段,信息技术作为资源环境、信息加工工具、协作工具和研发工具;全方位的课程整合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引起了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组织架构的全面变革。构建基于课程整合的数学教学模式要充分利用教育技术的优秀成果,并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整合方式,强调将信息技术认知工具的作用,加强整合的深度,而不是仅仅将信息技术作为演示的工具。 3.4最优化教学效果的原则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和具体化,来自于教学实践。教学实践是教学模式的基石,教学模式必须用于教学实践才有其存在的必要,也只有通过教学实践的检验才能不断完善。因此,在研究教学模式的同时,还要将之用于实实在在的教学活动中,研究教学模式是否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和效果,这是我们研究和构建模式的根本所在,也是验证模式是否有效、是否值得推广的基本途径。 4几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双主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研究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研究,其“中介”性质决定了教学模式的研究有演绎法和归纳法两种方法。演绎法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从一种思想和理论假设出发,设计一种教学模式,用实验检验证明其有效后,确立这一教学模式”(张武升,1988)。归纳法是在大量教学实践基础上总结、概括形成教学模式。随着教学理论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和变革,尤其是现在对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重视以及运动研究方法再度受到关注,教学模式的研究更强调运用演绎法和归纳法相结合的方法。 我们运用演绎法和归纳法结合的方法就数学的概念、规律、几何教学构建了5种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双主教学模式,下面就对这5种模式的操作程序、适用条件、评价等进行阐述。 4.1概念的归纳——获得教学模式 “概念的归纳——获得教学模式”是在参考乔伊斯(B.Joyce)和韦尔(M.Well)的“概念获得模式”和塔巴(HildaTaba)的“概念发展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的,其目标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了解概念的含义以及通过参与和反思概念化的过程,提高分析和概括的思维能力。概念的归纳——获得教学模式包括七个步骤。 (1)情景导入,明确教学目的 情景导入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学习的心理倾向。所创设的情景一定要与要讲授的概念有关,可以是与概念相关的生活实例、资料,可以是一些例子,也可以是用以明示该概念与其他概念关系(上位、下位、并列组合)的先行组织者等。在概念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阐明本课的目的是通过寻找其本质属性界定某一概念。 (2)呈现例子,分类归纳 教师选择一些肯定性例子(具备概念所有属性的例子)和否定性例子(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概念属性的例子),然后呈现给学生,让他们把相似的归为一类,并找出其共同属性(即归类理由)。如果低年级学生的分析能力不够强,则可以先呈现肯定性例子,让学生提取其中的共同属性,再呈现否定性例子,剔除非本质属性,引起学生对本质属性的注意,加强对本质属性的认识。 (3)提出概念假设 当学生把所有的属性都罗列出来后,要求学生给这组例子取一个名称,思考如何用这些属性来表述这个名称,此时教师不要对任何学生的观点进行评价,要鼓励他们多思考、多说。 (4)呈现例子,检验假设 同样呈现一些肯定性和否定性的例子,让学生用自己提出的假设判断是否所有的肯定性例子都能归到概念组中、概念是否已包含了所有的本质属性,必要时可以将一些属性添加到概念中。 (5)概括总结,形成概念 教师展示全体学生提出的概念属性和概念假设,要求学生共同提取该概念所包含的所有本质属性,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概念,然后再现概念的规范表述。 (6)应用概念,巩固理解 可以呈现一些比较复杂的例子,让学生应用概念进行分类,也可以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符合该概念的例子,加深他们对概念的理解。 (7)反思概念化过程 教师可以用问题来激励学生回忆、反思、讨论自己概念化的过程,如“请回忆一下你们得出这一定义的过程,你们是怎么确定其主要特征的”,从而提高其思维能力。 在上述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作用以及教师和学生在过程中的活动可用表1来概括。 表1概念的归纳——获得教学模式中信息技术的作用和师生活动 模式程序信息技术的作用(理想状态)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情景导入,明确教学目的情景创设工具创设情景,说明教学目的明确目的,建立心理倾向 呈现例子,分类归纳例子展示、操练、表征观点(提取的概念属性)工具选择例子,确定呈现方式,收集概念属性例子分类,归纳概念属性 提出概念假设表征观点、交流讨论工具鼓励学生思考、发言,收集学生提出的假设提出属性和名称,讨论 呈现例子,检验假设展示例子、操练、表征观点、交流讨论工具选择例子,阐明阶段目的,参与讨论,收集概念属性假设例子判断,归纳属性,讨论 概括总结,形成概念呈现假设、表征观点、交流讨论工具展示概念属性和假设,参与讨论,评价学生概括的概念概括概念,讨论互评 应用概念,巩固理解呈现例子、操练工具选择例子,评价效果判断,举例 反思概念化过程交流讨论工具提问引发讨论反思,讨论 这种教学模式适合于讲授那些具有明确属性的概念,如有(无)理数、方程、等式等,也可以用于教授代数运算法则,如合并多项式、合并同类项等,对信息技术的要求不高,有大屏幕投影设备和一台计算机的教室基本满足教学条件(讨论口头进行,分类、提出假设可用纸代替),但是在教学前,教师必须选择准备好肯定性和否定性例子以及一些复杂的、似是而非的例子。教学的效果可以用判断、举例的方法来评价学生是否已理解、获得了该概念。 4.2规律的应用——探究教学模式 学习规律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规律,此模式的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应用概念和规律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培养数学方法的应用能力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包括六个阶段。 (1)情景导入,明确问题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创设现实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2)分析问题,明确应用的概念或规律 让学生思考分析问题,提取问题中的已知条件、未知条件和要求的结果,引导学生讨论解决该问题需要用到的数学概念和规律,确定解决问题的概念和规律。 (3)分组讨论,提出假设 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猜想、讨论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案。这个阶段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多猜想,而不要求计算、证明,但是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限制,时间的长短则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而设定。 (4)共享方案,评价筛选 当学生已提出足够多的方案时,让小组成员汇报小组提出的方案。教师收集、汇总学生的方案,并把全部方案展示给全体学生,选出其中不同的方案后,让学生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淘汰不可能的方案,进一步筛选出可能方案。 (5)计算证明,验证假设 让学生对剩下来的可能方案用严密的计算和证明的方法来验证其有效性。如果学生的信息能力较强,也可以要求学生用信息技术来表征最后的方案。 (6)汇报总结,反思 学生汇报验证的结果,总结问题的解决方案。如果方案比较复杂,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计算机来演示该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最后要求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讨论问题解决过程中所用的数学方法。 模式中信息技术的作用以及教师与学生的可能见表2。 表2规律的应用——探究教学模式中信息技术的作用和师生活动 模式程序信息技术的作用(理想状态)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情景导入,明确问题情景创设、问题呈现工具创设情景建立心理倾向,明确问题 分析问题,明确应用的概念或规律交流讨论工具引导,总结讨论,分析,确定应用的概念或规律 分组讨论,提出假设交流讨论、表征假设工具分组,设定讨论时间,鼓励学生,关注小组内所有成员的发言情况讨论,提出假设

共享方案,评价筛选展示方案、交流讨论工具收集、呈现方案,参与学生讨论汇报,讨论评价 计算证明,验证假设计算工具,实验环境,交流讨论工具提供工具,工具使用方法指导,提供帮助计算、证明,交流讨论 汇报总结,反思表征方案、交流讨论工具评价,总结,引发反思汇报,讨论总结,反思 此模式适用于与生活有关的计算公式、规则的复杂应用教学,如相遇问题、解方程问题等,对信息技术的理想要求是具有多媒体投影设备、网络环境、计算器、几何画板等数学探索工具等,要求教师和学生熟练使用Word、计算机、几何画板、网络交流讨论工具等。如果不具备网络教学环境,则学生的交流讨论可以口头进行。教学效果可以用解决类似问题来进行评价。 4.3几何概念、规律的“数学实验”教学模式 运用几何画板的“几何概念、定理的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的目标是通过“做”的教学,让学生正确理解几何中的概念、规律,了解概念、规律的形成原理,培养发现问题、转换问题的能力,培养用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模式的步骤为: (1)情景导入,明确目的 情景导入的目的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明确数学实验的重点(要学习的概念/规律),如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例子引入课题,如用飞机或飞机模型引入角平分线教学、用飞翔的蝴蝶引入轴对称概念的教学、演示离心率变化引起曲线变化的动画引入离心率概念的教学等。 (2)做“数学实验”,自主探索 学生明确了本课的目的后,让学生用几何画板做数学实验,利用教师编好的课件独立探索,发现数学概念包含的本质特征、规律形成的原理。如果学生能熟练使用几何画板,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简单的课件。 (3)讨论总结,形成概念/提出规律 学生将探索获得的概念属性或规律与学习伙伴进行讨论,在教师的帮助、引导下提出正确的概念或规律。 (4)概念/规律应用 将所获得的概念或规律应用于解决一些问题,可以是进行一些练习,也可以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用轴对称概念解决“在河边建一个水电站,使之到两个供水站的距离之和最短”等。此时还可能用几何画板进行数学实验。 (5)反思 用提问的方法引起学生回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讨论如何获得概念、发现规律的,在应用规律的时候是如何应用规律的,用“数学实验”进行学习对自己解决问题有什么启示等。 表3说明了信息技术在此模式中的作用以及模式程序中教师和学生的活动。 表3几何概念、规律的数学实验教学模式中信息技术的作用与师生活动 模式程序信息技术的作用(理想状态)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情景导入,明确目的情景创设工具创设情景建立心理倾向,明确学习目的 做“数学实验”,自主探索实验环境,表征概念或规律工具提供工具,监控、帮助、引导做数学实验,探索,记录探索的心得 讨论总结,形成概念/提出规律交流讨论、表征概念或规律工具总结,评价讨论,提出概念,互评 概念/规律应用呈现问题工具,练习工具,实验环境提出问题,提供工具,监控、引导、帮助练习,做“实验” 反思交流讨论工具引发思考,参与讨论讨论,总结 这种模式适用于抽象的几何概念、几何定理、复杂概念的研究和利用几何知识解决问题教学,如轴对称概念、多边形的内角之和、离心率概念、复杂曲线的形成、空间几何等,也可以用于物理、化学的教学中。要求师生都熟练使用几何画板和Word、记事本等记录工具,可用需要转换的复杂问题来评价教学效果。 4.4基于Internet的数学计算应用——合作探索教学模式 现代数学教学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要从身边的生活问题出发、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Internet提供的丰富资源又为此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基于Internet的数学计算应用——合作探索教学模式”就是为实现使学生将学到的数学计算知识用于解决生活问题、从而培养其联系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而设计的,其步聚包括七个环节: (1)情景导入,提出问题 情景创设的目的是激发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兴趣,创设的情景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且要利用视频、音频、图片等多媒体信息来呈现问题,如深圳南山实验学校的易伟湘老师用悉尼奥运会的资料、用图片展示活动城市的情况[17]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2)分析问题,明确方向 要求学生分析解决问题需要确定哪些条件,这些条件与哪些数学知识有关系,最后确定解决问题涉及的数学概念,复习概念间的数量关系。 (3)小组学习,查找信息 教师按照学生的兴趣或位置关系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确定每个小组成员都有相应的任务后,提供给学生信息记录表、相关的资源、网址或搜索引擎,传授学生使用这些资源的方法,让学生开始查信息。要求每个学生都独立自主地查找信息,他们所查找的信息都是为了解决共同的任务,是小组任务的一部分,培养他们协作的意识。这一阶段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资源,使他们能进行充分的探索,学生还要及时记录所找到的信息。 (4)交流协作,解难释疑 当小组成员找到所需的信息后,让他们回到小组中,交流他们所查的信息以及为什么选择这些的理由,讨论其中分歧的意见以达成共识。对于一些学生容易忽视的因素,教师要及时引导。 (5)计算数据,问题解决 学生计算经过讨论的数据,比较、分析计算结果,讨论、选择恰当的解决方案。这里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可能不是惟一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角度考虑解决方案,以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 (6)成果汇报,讨论评价 学生在小组交流达成共识后,由小组成员向全班同学汇报学习的结果以及提出方案的理由,教师和其他组的学生可以就他们的方案提出适当的建议。 (7)反思 要求学生回忆探索、协作的过程,反思如何从问题中提取数学知识、怎样才能找到需要的信息、如何选择有用信息、解决该问题用了哪些数量关系、与小组成员协作是否愉快、学习伙伴有哪些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打算以后怎么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习方法等等。 模式中信息技术的作用及教师与学生的活动如表4所示。 表4基于Internet的数学计算应用——合作探索教学模式中信息技术的作用及师生活动 模式程序信息技术的作用(理想状态)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情景导入,提出问题情景创设工具创设情景,阐明目的明确目的,建立心理倾向 分析问题,明确方向讨论工具,展示数量关系工具帮助学生提取、复习数学概念、数量关系分析、讨论,提出、复习数量关系 小组学习,查找信息信息探索、记录工具提供记录表、资源和工具,监控、帮助查找、记录数据 交流协作,解难释疑交流工具监控、引导,启发讨论,选择有用信息 计算数据,问题解决计算工具、表征方案工具提供工具,监控、引导计算、讨论,提出方案 成果汇报,讨论评价展示成果工具,讨论工具参与讨论,提出建议汇报,讨论、互评 反思讨论工具引发思考,参与讨论反思,讨论 这种模式适用于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计算知识的教学,如行程问题、利息问题等。运用此模式进行教学的前提是具备并师生熟练使用Internet教学环境、Excel等电子表格工具、Word等文字处理工具软件。教学效果的评价可延续到课后进行,可让学生写学习体会、学生互评协作意识与协作能力。 4.5基于Internet的综合性应用问题的合作研究学习模式 这是一种多学科、多纬度的综合性教学模式,将知识、计算、规律的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等目标综合在一起。应用这种模式的教学一般不能在一节课中完成,根据项目的难易程度确定所需的时间。此模式的实施分为八个阶段: (1)设置问题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可以由教师口头提出或用展示某一事件引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情景应该是真实的,能够引起学生探索的热情。 (2)分析问题,明确评价方法 要求学生分析问题情景中所隐含的数学知识,列出已掌握和未掌握数学概念的清单。教师向学生说明研究的成果形式以及评价的方法。 (3)组织小组,确定研究计划 教师按照一定的分组策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或者由学生自行分组,小组人数以4-5人为佳。小组成员一起讨论研究的方法、进度以及小组成员的分工,制定研究计划表和数据记录表。 (4)自主探索,学习概念,查找信息 每个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任务分工,学习自己未掌握的数学知识,并开始收集与解决问题相关的信息。学生通过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查找所需的信息,逐步建构起关于该领域知识结构原形,并形成自主思维的能力与习惯。教师帮助学生判断所查信息的有效性。 (5)交流协作,完成数据表 学生搜索到所需的信息后,回到小组,与其他小组成员一起交流所找到的信息以及该领域的相关知识以及自己关于解决问题的见解,并用查到的信息完成数据表。如果交流发现有不恰当的数据或数据不充分,则需要重新查找数据。 (6)计算数据,提出假设 将所查的数据进行必要的单位转换、中间计算,计算出最终数据,形成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7)讨论假设,问题解决 对提出的可能解决方案进行组内讨论,决定最佳解决方案。 (8)汇报,评价,反思 由小组成员向全体同学作出口头汇报,如果可能还需提交书面报告。教师和其他小组根据评价的方法对他们的研究进行评价。要求学生对研究的过程进行反思,思考自己又学到哪些新的知识、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自己在小组中的贡献有多大等等。 在这个模式中,信息技术的作用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可能活动见表5。 表5基于Internet的综合性应用问题的合作研究学习模式中信息技术的作用及师生活动 模式程序信息技术的作用(理想状态)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置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情景创设工具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明确问题 分析问题,明确评价方法讨论工具,展示成果形式和评价方法的工具帮助引导,说明成果形式和评价方法分析问题,提取数学知识,了解成果形式和评价方法 组织小组,确定研究计划制定研究计划和数据电子表工具确定分组,提供工具和工具使用帮助分工,制定计划表和数据表 自主探索,学习概念,查找信息资源、查找工具,探索工具提供资源,监控、引导学习概念,查找信息 交流协作,完成数据表讨论工具,数据记录工具监控、帮助、引导讨论,输入数据 计算数据,提出假设计算工具,方案表征工具监控、帮助、引导计算数据,记录结果 讨论假设,问题解决讨论工具监控、帮助、引导讨论,提出方案,准备口头汇报,撰写研究报告 汇报,评价,反思汇报撰写工具、讨论工具总结、评价,引发思考口头汇报、互评,反思 此模式适用于研究一些用数学知识解决社会性问题,如分期付款问题、投资回报问题、问题等等,模式的运用要求在Internet教学环境中,师生熟练使用浏览器、搜索引擎、Excel等表格工具、Word等文字处理工具、PowerPoint等演示工具,学生具备一定的协作技巧和进行口头、书面汇报的能力。教学效果的评价可以从问题解决、汇报、协作等方面进行。 以上是我们在这个领域所作的一点探索,所提的模式并不能包含所有内容的教学,还有许多内容的模式尚待研究,相信随着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研究的深入,这些模式会得到不断的修正、完善,更多的模式也会出现。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优秀案例论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1. [2]冯克诚,田晓娜.最新教学模式全书(上卷).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8. [3]高文主编.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4]何克抗,李克东主编.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全国经验交流会论文集.全国学科“四结合”总课题(内部资料).1997-2001./www.etc.edu.cn/articledigest10/net-instruction.htm. [6]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电化教育研究.2001.(8).(9)./www.etc.edu.cn/academist/ysq/infor-tech-sub.htm. [8][美]贝尔.中学数学的教与学.许振声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8./www.cbe21.com/subject/maths/jxck.php. [10]向玉琴,刘英健.美国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山东教育.1998.(3). [11]张武升.关于教学模式的探讨.教育研究.1988.(5). [12]祝智庭主编.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9. [13]BruceJoyce,MarshaWeil&EmilyCalhoun,ModelsofTeaching,Allyn&Bacon,1999./www.techknowlogi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