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改造设计论文范文

改造设计论文精选(九篇)

改造设计论文

第1篇:改造设计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将针对目前政府大力提倡的可持续发展政策,探讨关于功能空间的重新塑造问题。结合环艺专业特色,文章认为应注重低成本、低能耗以及资源的再利用等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第一章旧建筑改造利用的现状简介

二十余年的经济飞速发展,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当我们面对着高大的混凝土森林和高架桥,发现许多曾经的记忆永远消失了:首都的四合院成片的被拆掉,只有故宫博物院守着那条古老的中轴线;更多的城市在经济大潮中“旧貌换新颜”,千城一面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城市沉淀的历史魅力一天天丧失,在各种利益的驱动下,甚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现的,不到正常使用年限仍然具有使用价值的工业建筑也被大量拆毁,导致了在经济和文化上的巨大损失。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旧工业建筑改造在西方形成了一股热潮:当时改造的对象多为工业革命时代大量兴建的轻工业建筑及少量重工业厂房,例如将瑞士苏黎世面粉厂、德国鲁尔工业区煤气罐改造为文化艺术中心等案例。当时西方的一些城市职能开始发生变化,金融、贸易、科技、信息、交通运输与文化等方面的功能日趋成为大城市的主要职能,过去在制造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出现不同程度的衰落,其遗留下的工业建筑的功能、结构、形态需要得到更新以适应城市新职能新工作、生活方式的需求。

当然,我国与西方国家由于国情的不同,在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在动力机制、技术手段、观念及政策等具体实施运作方法方面都有区别,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学习国外先进的方法与经验,并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第二章旧工业建筑改造的典型方法和设计手段

往往建筑本身的属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改造的方法。我们按照工业建筑原有的外部特征以及建筑原有形象的美学、文化价值,把工业革命至今所出现的工业建筑分为以下三类:

1、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旧工业建筑

这类旧工业建筑历史相对较远,建于20世纪初或者更早,对于这类旧建筑,其外部形象的处理采用比较谨慎的态度,保留大部分原有建筑的外部特征,并对其进行必要的维护整修或更换局部构件。

2、有城市地标特征的旧工业建筑

许多工业构筑物如水塔、烟囱,由于其外观特征成为当地的地标建筑,对这类旧建筑的更新,如果通过保留、美化原为人们所熟悉的建筑特征,进行符合逻辑的更新,可以很大程度地在保留城市记忆的基础上,给人们带来新的建筑体验。

3、普通工业建筑

对于大多数现存的旧工业建筑来说,并没有上述那么多的文化价值,也不具有特别明显的历史、美学价值和特征,一般说来,这类旧建筑历史价值相对不高,但大都结构坚固,内部空间宽阔,使用性较为灵活,而且数量肯定是最多的。我们的改建方式也可以更加自由,多样化。

接下来让我们分析一下在改造过程中常见的几种方法:

1、保护(Preservation)

如果旧建筑的结构没有大的损坏,现状与原貌的差别只是因为时间所留下的痕迹:如建筑的表皮材质因为风化、降水等原因变旧,色调发生改变;室内构件如金属制扶手等器具因为长期磨损出现光滑的现象等,应采取保护的措施,尽量不做大的改动。这些不妨碍建筑功能的局部变旧——建筑会因为这种“旧”显示出一种沧桑感,保护的方式应选择保持现状;当然,为避免可能出现的进一步毁坏,应加大保护和维修的费用。

2、修复(Restoration)

即通常所说的“修旧如旧”,指的是在原物部分残损的情况下,按照原来的结构用材等特点进行修复,使其能够最大程度地和原来的风貌相同。使用当时所使用的材料和技术,尽量使旧建筑恢复到原有的状态。损坏严重,材料、结构使用寿命已到,可按保护内容部分或全部复建,须遵循“原真性”原则,确保地址、尺度、式样、材料、工艺等的一致,尽可能利用原构件、装饰。

3、更新与重塑(Remodeling)

更新建筑,使之更好的适应现代生活,可以增加适应目前生活状态的室内系统,甚至对原建筑的功能和形式会有一定变化;关于“重塑”,有人称之为“适应性再利用”,即赋予现有建筑全新的功能,或者运用文化和材料的內在价值加诸于旧的建筑外壳上,使得“新”与“旧”产生联系。许多成功的经典案例都是在更新和重塑方面展开实践,但这两种分类不是互相排斥,有可能在不同的部位采取不同的方法。既可以完全抛开旧建筑的原始特征,采用现代的技术、材料和装饰风格对建筑外形重新设计,也可以保留局部的旧建筑原貌,或者是某些能体现原始状态的细部,改造部分则采取完全现代的手法,使新旧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达到对原有风貌的重塑。

以上的三种改造方法,不是生搬硬套的标尺,需要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旧工业建筑的改造设计不是片面的废旧立新,也不一定绝对的修旧如旧,而是结合具体项目的属性在新旧之间作出一种平衡、一种选择。尊重历史、继承精华,从深层的角度来解决最根本的问题,在我们面对一栋旧建筑时需要去了解它的背景、历史、环境、特点、乃至它的文脉,以及“新主人”是否需要赋予它新的灵魂与使命。简而言之,就需要做到“对症下药”,才能起到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深圳新世纪出版社1995.

[2]《空间的形式实验》沈慷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

[3]《论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优势转换战略》沈镭中国矿业出版社1998.

[4]《色彩与室内设计的关系》罗晓容2007.

[5]《中国环境艺术设计》鲍诗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6]《旧建筑的改造性再利用—种再生的设计开发模式》张艳锋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

[7]《旧建筑再利用设计中文化因素的探讨》于立波,周立军低温建筑技术2007.

第2篇:改造设计论文范文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以行业协会为代表的社会中介组织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行业协会作为政府与企业之外的“第三种力量”,它能有效地协调政府和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过程中,行业协会在行业技术开发、转移政府职能和招商引资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东北老工业基地行业协会发展的现状入手,提出了行业协会发展的问题,接着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最后提出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中建设行业协会的对策。

【关键词】东北老工业基地;行业协会;管理

党的十六大提出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的重大决策,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完成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历史性任务,必须解决组织创新与经济发展相脱离的问题,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中的地位和作用。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需要政府职能转变,需要创新的环境,这对行业协会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新的需求。

1东北老工业基地行业协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1.1行业协会发展的现状。

东北地区作为全国的老工业基地,有其独特的发展经历和经济地位。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进行,为推进行业协会组织的建设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历史性的机遇。目前,东北行业协会的发展状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1.1.1创新型。协会积极开展活动,活跃于社会,能不断适应环境新的变化,捕捉机会,调整自我,开拓新的领域,研究新的课题,使自身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是组织的生命,创新意味着不断打破旧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模式,使自己拥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1.1.2维持型。维持型协会活动开展正常,但较少考虑新的发展方向,总是采取因循守旧的工作方式,这类协会往往依附于某个政府部门,行政化倾向较为明显,在转型期潜藏着被社会淘汰的危机。

1.1.3冬眠型。冬眠型协会较少开展活动,或是因长官意志应景而设,或是负责人年龄、知识结构老化,或是组织涣散,无人过问,使工作长期陷于停顿,实际上已经起不到社团应有的作用。

1.1.4问题型。问题型协会是指那些偏离了协会正确发展方向的少数协会。这类协会虽然数量不多,但影响很坏。

从总体上来看,行业协会的市场化水平较低,运行质量不高,行业协会的职能和作用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不仅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不相适应,而且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要求不相适应,已经成为企业迫切需要,社会广泛关注,政府亟待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1.2行业协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2.1协会职能定位不清,出现企业化倾向。

行业协会大都强调它们的宗旨是为会员企业“维权”、“服务”。但不少行业协会对到底如何维权、如何服务,却没有具体的办法,不清楚自己该怎么去做,来赢得会员和社会的肯定,为自己开拓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出现企业化倾向是指行业协会与企业组织形成利益集团,双方各取所需,而社团组织则从企业那里获取不正当的资金来源,寻租设租,导致社团组织的自身腐败,最终形成了“双重俘获”的恶性局面。

1.2.2与政府关系不明确,出现政府化倾向。

行业协会应是民间组织,但目前仍带有较浓的官方色彩,有的被称为“二政府”,政府希望通过行业协会部分转移政府职能,使自己对行业管理的权力得到“合法”延伸,则行业协会的管理职能实际仍由政府所把持,行业协会缺乏相应的权力。

1.2.3营利与非营利的界限不明。

目前,从事营利性活动是行业协会发展中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强行收取中介费,谋取小团体利益。二是自立项目标准乱收费,私设小金库。三是费用很少纳入正规的财务管理,有的私设小金库,有的滥发私分。四是有些行业协会利用目前有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工作机制尚不规范的空子,通过所谓的“服务”,来为机构本身谋取经济利益。

2行业协会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根源

2.1观念上的原因。

行业协会功能缺失,有其观念和认识上的原因,行业协会作为企业与政府之间沟通的中介,其具有服务于企业和政府的双重功能。但是行业协会服务于二者的功能不是平均分配的,其主要宗旨和职能是为企业,也就是其会员服务,其与政府之间的联系也仅仅是服务于行业并最终使构成行业的企业受益。

2.2立法上的原因。

目前,我国有关行业协会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直接影响了行业协会的发展和有序运作,关于行业协会的性质、地位、作用等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行业协会的组建、登记、运营等方面的法规、制度也不完善,而且缺乏监督,导致市场竞争无序、违规违法现象不断。目前除上海等少数地区以地方规章的形式出台的行业协会管理规范外,还没有形成全国性的具有较高效力层次的专门规范性文件。

2.3体制上的原因。

我国行业协会体制上的障碍主要涉及行业协会与政府部门的不正常关系。一是管理体制的弊端。首先,我国社团受登记管理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的双重管理。成立社团要经业务主管部门和登记管理机关的三次实质性审查,会员、财产、发起人及负责人、接受捐助都需要得到业务主管部门的认可,客观上赋予管理部门过分大的权力,使行业协会自主性受到很大约束。其次,行业协会的划分标准通常为企业的所有制形式,保留着强烈的计划经济色彩。

3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中行业协会建设的对策

3.1明确自身职能。

行业协会明确自身的职能,首先必须明确为会员服务的宗旨。行业协会成立的根本目的是为会员企业谋利益,满足成员的需要,为了维护企业的整体利益,行业协会需要进行行业内部的价格协调,建立行业自律机制,监督会员企业履行行规、行约,会员企业约束自己的行为是出于维护企业整体利益的需要。其次,行业协会必须明确自身的职能,即是一定的服务职能,其追求的最终目的是促使作为行业协会成员的企业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3.2加快行业协会立法。

目前,我国尚未出台有关行业协会的专门法。政府和民间虽然都意识到在中国加入WTO后行业协会的特殊地位和重大现实意义。首先,立法部门和有关行政机关应加紧制定和颁布一些有利于培育和发展行业协会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其次,要建立和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内部管理制度,变由政府依靠权力管理为通过法律制度来规范。

第3篇:改造设计论文范文

(一)项目概况

平沙落雁及延伸段是兰州市南滨河路重要的交通节点改造工程,是进出兰州市以及连接市区各路段重要的枢纽通道之一。北侧紧邻黄河,是人们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的重要区段。是兰州市黄河风情线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兰州“外滩”的美名。道路沿线有许多非常有名的旅游景点,是兰州市人民引以自豪的生态路、景观路。也是兰州市每年举行大型国际“马拉松”赛事的重要比赛场地。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和观赏价值,是兰州市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重要的宣传窗口。城市景观照明设计是利用灯光的照明效果塑造城市的夜间形象,通过对山水、江河、道路、桥梁、广场、建筑物、构筑物、园林、雕塑、小品、历史文化古迹和遗址等诸多具体景观的照明设计,丰富城市的空间感和动态感。科学而合理的景观照明设计,是解决平沙落雁及延伸段交通节点改造工程夜间照明朝着巩固、完善、提高等方面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形成一幅和谐、优美、宁静的夜景画面的基础,是景观照明设计前提,是实现兰州市景观照明系统化、实现兰州市景观照明灯光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

(二)指导思想

景观照明是通过人为的设计和创作,让其在灯光作用下显得更有艺术感,或者说更加有美感,让普通的夜晚弥漫出不一样的文化气息。平沙落雁交通节点工程是兰州市“畅交通”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工程效地改善兰州市交通环境,缓解城市环境污染,提升城市品位,带动兰州市的经济发展。平沙落雁景观照明以“景观、文化、生态、绿色”为主旋律,将与南滨河风情线、兰州水车园、历史人文雕塑相得益彰,有利于提升主城区城市品牌形象,对打造特色景点、品牌旅游有着重要作用。

(三)技术亮点

平沙落雁及延伸段交通节点改造工程新建城市高架与原有路段连接,路况复杂多变,属于城市道路的高危路段。本项目照明工程采用新型钢管护栏灯具有效的解决了高杆/低杆照明引起的安装维护不方便、抗台风差、对周围居民造成严重的光污染等问题。新型钢管护栏灯实现了路面照明,又成为城市夜景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其亮灯形成的近线性灯带对驾驶员还有良好的路型诱导作用,保障了驾驶员与乘客的安全。有机地将道路照明功能、景观照明功能、护栏防撞功能合三为一。新型护栏灯采用LED光源,耗电量较小,可大幅度降低电费50%左右。LED灯具环保效果较好,LED灯具中不含汞和氙等有害元素,利于回收和利用,而且不会产生电磁干扰普通灯管中含有汞和铅等元素,这些都是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而道路照明采用的高压钠灯中的电子镇流器会产生电磁干扰,影响其他电器的正常运作,长时间的电磁干扰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二、景观绿化设计

(一)城市道路景观绿化设计

结合城市道路环境特点、工程特点、构造物分布与选形、路基断面布设形式及景观规划定位等因素,确定如下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内容:

1.人行道景观。根据沿线用地性质不同进行有区别的设计。结合地面道路及高架桥的空间形态,景观打造以开敞式为主,让沿线的景致和景深成为一道优美风景线。其中行道树设计应注重树形及分支点的选择,体现高大挺拔。主要树种选择有大叶香樟、银杏等。

2.分车带绿化。分车带设计注重简洁通透,以时令草花、修剪整形灌木和球类植物为主,展现沿线道路的整洁大气,注重桥下植物耐阴性的选择。

3.节点景观。节点景观设计应将建筑、场地、绿化结合,统一考虑,打造富有特色的现代城市景观,并注重与地块现有景观的衔接与融合,复铺装则延续原有地块的铺装形式。

4.环境小品。灯饰、椅、凳、桌、花盆、花池、花架、标识牌、护栏以及亭、廊、雕塑等以精美灵巧的造型来点缀空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北滨河路黄河风情线上不同路段布置了风格各异的小品雕塑并精心配制灯饰,形成了一系列既相互独立,又协调统一的游憩空间。5.绿化树种选择。针对兰州市地处高海拔严寒地区,气候干燥,降水少、蒸发强烈常年干旱少雨的地理气候特点,在植物配置上以适宜兰州市气候、土质的常绿树种如:侧柏、针叶松、黄杨等为基调树种,保持一年四季绿意盎然的景观效果,适当搭配一些开花有色树种如:红花紫荆,榆叶梅、月棘等,让兰州市黄河风情线更富生机。

(二)城市桥梁景观设计

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前提下,追求的是流线畅舒展的总体线型和自然的曲线。桥梁的夜景亮化综合采用泛光照明、LED点状照明和带状照明营造炫丽多彩的桥梁夜景效果。在高架桥两侧防撞墙外侧设置花槽,种植景观植物,增加绿化率。高架桥立柱下种植爬藤植物,为垂直绿化的生长提供空间。

(三)地下人行通道桥景观设计

静宁路十字路口北侧与东侧、金昌路十字路口西侧与北侧路口、平沙落雁西侧(原通道加长)、南滨河路、读者大道、平凉路北口处人流量较大,需要设置地下人行通道解决行人横向同行问题,分别设1~5m的通道桥,净宽5.0m,通道两侧设人行梯道。

1.安全性。安全性是地下通道环境设计的基础和前提,结构计算、抗震设计、地下通道防排水设计、照明设计等安全可靠。通道内部和出入口适当距离,布置醒目的标识牌,对行走安全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并在在此基础上对其标识牌进行个性化设计。特别是进行夜景设计时,通过各种灯光色彩来渲染环境和烘托气氛。

2.舒适性。通道处入口是地下空间和地上空间的交换节点,也是人们视觉明暗变换的过度段。设计采用浅灰色钢化夹胶玻璃、钢结构驳爪风雨篷,可以有效缓冲光线明暗变换而产生眼睛的不适感。

3.内饰材料。(1)墙面材料运用干挂大理石等装饰材料体现空间的延伸,让封闭的地下空间具有通透性。墙面砖施工缝横平竖直,自然形成一种韵律感。(2)地面材料采用耐磨、抗压、防水、抗腐蚀、防滑的花岗岩石材。局部采用套色处理。(3)地下通道楼梯是主要的交通枢纽之一,踏步的踏面两侧设计凹槽,避免积水。(4)顶棚设计采用亚光白色雅克力板吊顶,明快而富于变化。顶棚的高度结合空间功能高低错落,赋予流动感。并结合照明灯具的选择,引导人流方向。

三、结语

第4篇:改造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山师东路;改造;生态城市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生态城市设计概念的产生和发展

1.1 生态城市概念的产生

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人与生物圈”计划(MAB第11项计划)中提出了“关于人类聚居地的生态综合研究”,首次给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明确提出了用综合生态方法,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城市,这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了生态学理论的广泛应用与生态城市、生态社区、生态村落的规划建设与研究。

19世纪80年代,前苏联生态学家扬诺斯基(O. Yanitsky)提出生态城市是人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充分发挥、人的健康和生存环境得到充分保护、物质、能量和信息高效率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一种理想栖境。美国生态学家瑞杰斯特(Richard Register)提出生态城市是紧凑、充满活力、节能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聚居地、是生态健康的城市。

生态城市的概念反映了人类谋求健康发展的意愿,也反映了人类对人与自然认识的提高。生态城市概念一经提出,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1975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创办了《城市生态学》杂志,各国研究者积极研讨,生态城市的概念不断充实和完善,研究方法不断进步和拓展,生态城市理论不断丰富和升华,生态城市为现代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

1.2 生态城市设计的内涵

从生态哲学角度看,生态城市设计重点关注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从生态经济学观点看,生态城市注重利用绿色能源实现生态与经济的相互促进和发展;从生态社会学观点看,生态城市注重提高人们生态意识促使人们自身素质的提高;从城市生态学观点看,生态城市使社会、经济和自然的有机结合,提高城市自我调节的能力,提高城市的持续稳定;从城市规划学观点看,生态城市使人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完全符合人的心理要求。因此,生态城市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经济、社会、环境协调一致为价值取向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

1.3 生态城市设计概念的发展

西方国家对生态城市设计研究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早在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就表达了人类对和谐的理想型城市的追求和向往。自19世纪80年代前苏联生态学家扬诺斯基和美国生态学家瑞杰斯特等学者提出了生态城市概念后,生态城市设计引起了很多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和兴趣,西方国家对生态城市设计问题进行了深入、广泛的探讨,不断召开研讨会,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很多大胆的创新性想法不断产生,新观点、新理论不断推出,大大丰富了生态城市设计的内涵,推动着生态城市设计理论的发展。值得提出的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鲍罗•索勒里提出的金字塔形城市构想,成为当时最具特点和争议的代表性构想。他认为,在自然界,越复杂的有机体占有的空间越少,随着复杂性的增加,有机体更趋向为内向爆裂或微缩的系统。他设计出了容纳17万人生活,满足人与人、人与城市内外自然环境高度密切联系城市原型图,如图1所示。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每个家庭都能既面对城市外部自然景观,又能面对高度联系的城市内部本身。鲍罗•索勒里的城市生态理论是一种试图体现建筑学与生态学相融合的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理论。它给出,理想生态城市是高度综合且具有合适的建筑高度和密度,在最大限度的容纳居住人口的同时,居民享受着生态化、和谐、美好的环境。

图1. 金字塔形城市构想示意图

我国的生态城市设计起步较晚,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停滞不前之后, 20世纪80年代有了较快的发展。起初的生态建设主要从绿地和改善和控制环境污染出发,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总体上体现了生态城市设计的某些要求,但按照城市生态系统的要求还相差甚远,20世纪90年代,我国研究者积极参与国际生态城市设计学术会议,结合我国实际,积极开展研究,不断完善我国生态城市设计的发展目标,逐渐形成以社会、经济、自然符合生态理论为指导的相对完整的城市建设理论方法体系。1988年生态城市领域著名专家王如松教授出版了《高效和谐—城市生态调控原则与方法》, 对生态城市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1996年王如松、欧阳志云的《天人合一山水城市建设的人类生态学原理》为我国生态城市设计建设指出了发展方向。之后,我国陆续进行生态城市建设试点,从此生态城市建设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主流方向。

2 山师东路改造的背景

山师东路改造是对传统街区进行生态城市建设改造的一个例子。山师东路是一条南北向的道路。位于济南的历下区,南起经十路,北至和平路,全长810米(见图2所示),担负着疏通经十路和和平路这两条主干道作用,然而,由于山师东路附近,高校多,学生多,居民多,文化氛围浓厚,生活品的需求量大。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山师东路成了一条文化商业街道,有经营文化用品、工艺品、服装、小食品、小玩具等各种各类小商品的店铺,也有理发、维修等店铺,车、人、商摊混杂,交通堵塞,卫生状况极差(如图3所示)。此外,房屋的建筑风格不一,道路排水管线不完善,道路狭窄造成车辆拥挤,商业小摊占据道路的情况严重,自建临时房等建筑物压道路红线的现象十分普遍,所以,改造前的山师东路已经无法承担其应有的交通疏导线作用。而且,这种现象愈演愈烈。在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的今天,山师东路的发展已经远远落后,恶化的购物环境、生活环境与当地的人文环境已经十分不协调,更是谈不上满足生态城市建设的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极大地影响了济南市的省城形象。在这种情况下,2008年济南市人民政府对山师东路进行了彻底改造。

图 2. 山师东路区位图

图3.改造前的山师东路人车混杂

3 山师东路改造中生态城市设计的理念

山师东路的改造从以下五个方面体现了生态城市设计的基本思想。

(1)道路拓宽。按照现代城市规划的规范和要求,根据道路规划还原了山师东路的道路宽度,人行道与机动车道分开。这样,在提高车辆交通畅通的同时,可以满足行人步行的需求。解决了交通拥挤现象,也保证了交通安全,消除了一些安全隐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符合生态城市设计基本思想,符合城市资源合理分配利用的基本原则。

(2)完善道路排水系统。作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一项重要内容,对道路的排水系统进行了改造和完善,使其与城市的排水主线相连接,保证道路的雨水及生活用水的畅通,大大改善了道路的环境质量。体现了生态城市设计与建设的基本内容。

(3)道路绿化。在部分保留原有植物的同时,补充了较多的景观植物,并赋予景观人文特征,给山师东路带来了绿色、带来了生机、带来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需求,环境的改善也促进了人的素质的提高。

(4)店铺的设计。沿街店铺的设计,考虑了布局的合理、美观、建筑风格和色彩的协调、使用材料的环保以及方便街道管理原则。总体效果,改造后的山师东路有利于市容的改观,有利于城市的交通管理以及工商管理,体现了城市的文化文明和城市生态建设。

(5)文化品位的提升。在道路的两侧增加了部分壁刻,有明清时代的市井图、百福字,辛弃疾、李清照词等等,提升了道路的文化品位,这是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注重人文关怀,将人文、自然与社会有机结合、注重人文关怀、创造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在这种设计思想指导下改造后的山师东路基本解决了交通拥挤、人车混杂问题,改善和提高了居民生活和购物的环境,提升了街道的文化品位,满足了居民的基本需求。因此,山师东路的建设改造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经济的和谐,符合生态城市的基本要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见图4、图5所示)。

图 4. 改造后的山师东路道路交通改善

图 5. 改造后的山师东路绿化及文化氛围

4 山师东路改造后存在的不足

尽管山师东路的改造体现了生态城市设计的基本思想,但全面分析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1)按照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在资源紧张的今天,应该更加注重环境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充分利用可持续能源,例如,充分利用成熟的太阳能技术等等,在这些方面,山师东路改造建设中没有充分考虑。

(2)在山师东路改造中,植物、花卉、壁画等之间的联系较为松散、连贯性较差,内容单薄,缺乏互动和生动、生肌和活力,缺乏与人之间的协调,没有达到利用现有的空间和资源让居民得到充分享受、充分文化熏陶、充分满足的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讲,按照生态城市设计的要求,改造后山师东路仍然还有相当大的改进空间。

(3)山师东路的商业气息过于浓重。改造后的山师东路店铺的安排缺乏文化气息,造成居民就是单纯的购物,这与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的要求是有差距的。

5 对于山师东路改造后的两点建议

对于改造后的山师东路,仍然有较大的优化空间,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和节能减排工作。生态城市必须注重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济南位于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理位置,因此山师东路首先应充分重视太阳能的充分利用,为此,政府还可以制定政策,鼓励商户节能减排,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2)城市的生态化是各个小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所以,小节点的生态化城市设计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努力增加山师东路的自然特征,景观的人文效果,小范围内的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使其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使居民感到温馨亲切。

6 结语

山师东路改造是成功的,解决了长期道路交通拥挤问题,解决了居民生活、购物、娱乐环境恶劣的问题,符合生态城市的基本要求,符合以人为本的理念,基本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但是仍存在改进的空间。由此也得到启示:

(1)与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相比较,我国的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尚处于初始阶段,有关生态城市的理论、规划思路、设计方法和管理机制尚在探索之中,同时,生态城市设计以及改造需要多学科专家的积极参与。这就启发我们,设计者、决策者和建设者还需要学习研究,要有超前意识,不断进行思路创新和实践创新。

(2)我国城市建设和改造的任务是十分繁重的,必须按照生态城市设计的理念、遵循生态学原理和方法进行城市建设和改造,尤其是既有建筑的改造必须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的环境综合整治,这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城市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宋晔晧 . 鲍罗索勒里的城市建筑生态学[J]. 世界建筑,1999(2)

[2]黄光宇,陈勇 . 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 城市规划,1997(6),17-20

[3]刘萍,刘菁 . 城市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J]. 新建筑,1999(6)

[4]景星蓉,张健,樊燕妮 . 生态城市及城市生态系统理论[J]. 城市问题,2004(6)

[5]梅林 . 泛生态观与生态城市规划整合策略[D]. 天津大学城市规划设计,2007(1)

[6]王祥荣 . 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内涵与实证研究[J]. 规划师,1997

[7]沈清基 .论城市规划的生态学化—兼论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规划的关系[J]. 规划师,2000(3)

[8]王榕杰,任婷婷,李楠楠 . 广义生态化城市设计[J]. 中国城市林业,2006(6)

[9]任倩兰 . 生态城市: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浅议[J]. 长沙大学学报,2000(6)

[10]周彝馨 . 如何在城市设计中焕发传统居住区的活力-广州文德路地区总体城市设计[J]. 建筑与文化,2008(3)

[11]毕涛,鞠美庭,孟伟庆,路立 . 国内外生态城市发展进程及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对策[C]. 1994-2010

[12]刘佳燕 . 社会关怀的回归:关于城市规划本质的反思[J]. 研究-社会和规划 2008

[13]刘宛 . 城市设计实践的特征[J]. 城市设计 2003(1)

[14]刘宛 . 城市设计的范畴及要素[C]. 城市规划汇刊 2003(1)

[15]刘宛 . 城市设计理论思潮初探[J]. 国外城市规划 2004(4)

[16]高军波,张润朋 . 基于城市本质认识的城市规划模式探讨[J]. 城市规划 2008(8)

[17]侯 蕾,夏奇星,陶金莎,张宏兰 . 夏热冬冷地区城市设生态策略研究[J]. 2009

[18]翟宝辉,王如松,陈 亮 . 中国生态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R]. 中国建材 2005(3)

第5篇:改造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设计策略

1绪论

在我国有一些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由于长时间以来进行过度开采,而且采矿管理松懈,不仅会破坏土地资源,而且还会破坏地区生态平衡。过度开采煤炭资源,会形成大量的煤矿废弃地,煤矿废弃地内的植被会退化,进而造成水土流失,会造成泥石流等各种灾害。还有,一旦煤矿废弃地塌陷,这些土地就几乎报废,会浪费大量的土地资源。所以,对煤矿废弃地的再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是必须要重视的。随着景观设计学等多个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景观工作者开始参与到煤矿废弃地的生态修复和景观设计中,同时也带来了利用煤矿废弃地的新方法。在国外,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工作开始较早,对于不同情况的煤矿废弃地,结合自己的理念和方法,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我国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出现煤矿废弃地改造项目,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2煤矿废弃地概述

失去了原有功能的土地称被废弃地,废弃地从功能上讲已经毫无价值,但是景观设计者却能从中获得灵感。废弃地主要有三类,包括矿业废弃地、城市工业废弃地和垃圾处理场地。煤矿废弃地是由煤矿开采而形成的,是矿业废弃地的一种。煤矿主要有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两种开采模式,露天开采会在根本上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煤矿开采设备、洗煤场地、煤矸石等都会对地表植被等造成破坏。地下开采形成的煤矿废弃地对地表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比较小,但是很容易出现塌陷和地质灾害。以自然规律为指导,通过人工方法恢复天然的生态系统叫做生态恢复,生态恢复能够重新创造、引导和加速自然演化过程。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就是将群落进行组装,并且试验生态系统的工作方式,也是对自然群落的再造过程。人类不能够将被破坏的天然系统进行恢复,但是可以将基本的动植物放到被破坏的区域,采取基本的改善措施,让其自动实现生态恢复。生态恢复停止人为干扰破碎的生态系统,使其通过自身的调节能力和组织能力向有序的方向发展,也可以加入一些人工辅助手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使生态系统得到恢复。

3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的理论基础

景观体现了某一地区的人文、经济社会以及自然条件等方面的特征,是自然因素的综合体。景观具有系统性、符号性和时间性。景观设计价值体现在:⑴使废弃地重新具备了功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土地资源紧张的问题;⑵具有美学价值;⑶具有文化教育价值。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的理论基础主要有:⑴恢复生态学理论,主要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以及恢复重建技术的科学,其目标是通过重建生态系统将其恢复到受到干扰前的自然状况;⑵景观生态学理论,通过运用地理学中的景观理论和生物学中的生态理论,对生态系统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进行观察研究,达到保护和合理利用景观的目的;⑶园林美学理论,注意将园林美学理论运用到煤矿废弃地的景观设计中,而且要符合地域文化和历史背景;⑷生态演替理论,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5)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理论,运用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进行景观的创造,建成自然环境;(6)旅游发展规划设计理论,主要是考虑到实际的经济价值;(7)可持续发展理论,实现在经济价值、社会文明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4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策略

4.1树立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新价值观

(1)树立美学价值观,把握历史文化内涵,树立新的自然美;(2)树立生态价值观,以恢复煤矿废弃地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充分尊重场地的景观特征,减少对场地的干扰,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体系;(3)树立合理的经济社会价值观,煤矿废弃地是具有经济价值的,可以从文化的角度或者是生态循环方面对煤矿废弃地进行改造;(4)树立矿业的历史文化价值观,重视并凝练煤矿废弃地的历史文化信息,保留建筑和构建物。

4.2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原则

(1)废弃地景观的生态性原则,尽量使用可再生材料,充分利用遗留的建筑物,结合美学思想涉及景观,顺应场地情况,合理利用资源;(2)煤矿废弃地景观的历史文脉原则,尊重自然和人文特性;(3)煤矿废弃地景观要素整体性原则,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和共同协调;(4)煤矿废弃地景观的艺术性原则,传承自然美,注重各要素的尺度感,体现景观设计的特色和人文特性。

4.3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元素

在进行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时,有以下几个设计元素:(1)地形地貌,主要有塌陷沼泽地、积水塌陷地和矸石山;(2)植物景观,尽量种植当地树种,而且还要注重近期和远期的效果结合和植物群落的营造;(3)景观小品,其具有独立性,用途分明。

4.4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要进行改善

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改善:(1)水环境的改善,利用植被净化处理水源,形成丰富的景观效果;(2)土壤环境改良,恢复煤矿废弃地的土壤结构;(3)场地挡土墙设计,要进行合适的类型选择;(4)植被修复,降解土壤中的污染物;(5)合理利用工程材料。

5总结

虽然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已经取得很多成果,但是依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今后的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可以从园林思想、结合城镇发展、搭建公众平台等方面进行。本文通过对煤矿废弃地和相关理论进行分析,提出几方面关于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的策略,希望能够提供一些参考作用。

【参考书目】

[1]王海燕,霍海鹰,张亚婷,等.煤矿废弃地景观更新设计研究[J].煤炭工程,2013,45(9):20-21,24.

[2]程夕,程澜,胡俊峰,等.煤矿废弃地的生态景观设计研究与应用[J].山西建筑,2014,(29):227-227,228.

[3]王洪海.采矿废弃地的生态恢复与可持续景观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5(34):1369.

[4]李瑞琪,王琴.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与景观设计初探--以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为例[J].现代园艺,2016,(23):139-141.

[5]葛书红,王向荣.煤矿废弃地景观再生规划与设计策略探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4):45-53.

第6篇:改造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 环境设计 理论研究 实践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环境艺术又称为环境设计,它借助于多学科的理论,以艺术设计为根本,进行理论分析和专业设计。艺术设计的目的是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前提下,遵从提高环境质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提高感官,视觉享受,可持续化,以满足人们的各项行为活动舒适性和便利性。针对人们对生产生活环境的需求和生活状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生产生活环境进行科学,专业,艺术的规划与设计,最终创造一个生态良好,可持续的人居环境。

1环境艺术的概念

按照空间来界定的话,环艺设计分为内部环艺设计和外部环艺设计。其中内部环艺设计主要以室内的家具,空间,主题为要素进行设计,而外部环艺设计主要以建筑,环境,生态等要素进行设计和规划。我国的环境艺术现状如下:

传承与发展:环艺设计从侧面反映了社会的精神状态和文化素养。环艺设计既要对历史文化传承和延续,又要与时俱进,满足当代社会的行为模式和审美观。

动态与可持续:环艺设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会随着人们对艺术追求,欣赏风格的改变而改变。因此,环艺设计者在进行创作与设计时要考虑到可持续性,循环性,可变性。协调社会、人工、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秉持动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环艺设计涵盖的内容

环艺面向了心理学,建筑学,社会学,行为学,文化历史等多个领域,是跨越多个学科的系统工程。环艺设计原理包含的内容大致如下:

2.1景观与环境

美好的环境设计不仅能够给人带来视觉的享受,同时也直接反映了一座城市的类型特点,结构形式,经济状况,以及文化特征。环境艺术往往指的是环境与艺术的结合,主要通过园林,街道,雕塑,绿化,广场等元素互相联系,将这些元素优化组合起来从而整体展现出一个城市的景观之美。

2.2人居环境

人们随着环境的改变,不断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在与环境融合的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逐渐形成了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和互动关系,然后创建出自己的领域。使用环境资源来改造和加工自己的居住环境,最终创建出了居住空间和人居环境。

2.3建筑设计

建筑空间展现了一座城市的物质形态,是一座城市最为直接的表现。一座城市的建筑设计,有旧的更替,也有新规划的诞生。因此,建筑文化和建筑设计需要扬优弃弊,需要优化的设计和组建,展现设计之美。

3制约环艺设计理论理论研究的因素

3.1研究的区域性和主观性

目前,环艺设计分为两个派系:绘画派和制图派。虽然两个派系的理论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自成一体,但研究成果并没有得到很好学习与交流。由于这两个派系是由美术设计和建筑设计不同专业的人员参与的,其研究方向不尽相同。并且因其区域性和主观性的差异,在知识传播与交流上也存在一定的障碍。

3.2教学体系不完善

随着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人们对环境艺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环艺设计人才的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虽然开设环艺相关专业的高校和培训机构随之增多,但不乏是为了抢占就业市场而开设的新专业,教学力量和师资设备相对欠缺。

3.3创新意识不够

盲目地追求现代化或者西方化,违背了科学,环保,循环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会对环境造成过大的压力,造成资源的浪费,削弱城市特色。环艺设计定位不够准确,盲目跟从,只求发展不求长远使得环艺设计很难得到创新。

4新形势下环艺发展的思路

4.1加强专业理论建设

基本的环艺设计理论知识主要有:艺术设计概论,中外美术史,工艺美术史,人体工程学以及环境行为心理学等等。我国的环艺设计在理论建设上起步较晚,发展相对薄弱。因此,专业学会要积极关注环艺设计的发展,增强支持力度,鼓励不同设计专业的学生展开深入研究。专业学会要起到统筹指导的作用,规范制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投入师资力量建设。逐步建立成熟的理论基础,不断完善学科框架。

4.2教学改革新思路

环艺设计跨越多个学科领域,涉及到文化,历史,宗教,民俗,政治,同时还有多种设计方法,内容和表现形式,单一的思维模式面对复杂的审美需求显得力不从心。环艺设计者不仅要求有严密的抽象思维,还要有丰富的形象思维。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可以以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为切入点,广泛开设课程,让学生从不同的知识和艺术领域获取知识,开拓创造力。

4.3注重创新与实践

创造性是对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与统一。创新就是在学习了现有的知识与技术后,突破常规,创造出新的事物。然而不是任何新的事物都可以称之为创新,创新不仅仅是有所改变,改变必须是对现有的优化。在教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注重细节,避免采用标准化的尺度去评判学生的成果。

理论源于实践,实践检验理论,实践与理论互为依托。艺术设计流于理论的话,只是纸上谈兵。环艺设计最终会以实体的形式展现出来,唯有在实践中不断验证,理论才能得以完善和发展,然后更有效地指导实践,从而避免理论研究中的盲区。

5总结

从城市建设,园林艺术,室内设计到人生活所处的所有空间,都有环艺设计的踪影。环境艺术将艺术融入到生活中,有利于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关注和发展环艺设计作为一项社会事业,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时代背景下,环艺设计教育同样也要顺应社会发展需求,加强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杜异.环境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系统的基本理念[J].装饰,2005(11):10.

[2] 张绮曼.当代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现状与发展[J].科学中国人,1998(z1):39.

[3] 杨文会.环境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第7篇:改造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字】设计阶段市政工程造价途径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设计阶段进行工程造价控制的意义

1、设计阶段是控制工程造价的重点

从国内外工程实践及工程造价资料分析表明,各阶段影响工程项目投资的一般规律为:初步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约为20%,技术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约为40%,施工图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约为25%,很显然,设计阶段是工程造价控制的重点。在设计一开始就将控制投资的目标贯穿于设计工作中,可保证建设项目选择恰当的设计标准和合理的功能水平。

2、设计阶段控制工程造价可以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设计阶段通过编制设计概算可以详细了解工程造价的构成,分析资金分配的合理性。并可以利用价值工程理论分析项目各个组成部分功能与成本的匹配程度,调整项目功能与成本,使其更趋于合理。

3、设计阶段控制工程造价会使控制工作更主动

由于市政工程具有单件性、价值高的特点,采用被动控制等事后控制的方法,只能发现差异,不能消除差异,也不能预防差异的发生,而且发现差异时损失往往已经发生。如果在设计阶段控制工程造价,即先按一定的质量标准,列出市政工程每一分部或分项的计划支出报表,即拟订造价计划。在制定出详细设计后,对照造价计划中所列的指标进行审核,预先发现差异,主动采取一些控制方法消除差异,使设计更经济。

二、设计阶段造价控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技术与经济相分离

由于受传统和设计习惯的影响,市政工程项目设计往往由道路、桥梁、给排水等专业技术人员来完成,造价工程师待项目方案确定后再就工程造价进行核算。而专业技术人员在设计中往往更加注重工程的使用功能以及安全性能,对经济因素考虑较少。

2、设计取费有待完善

我国现行的设计收费标准取决于工程造价的高低及建设规模的大小,设计图纸质量好坏、投资是否超限与设计费没有太大关系,导致在项目设计中,随意加大安全系数,造成投资浪费。相反,优化过的设计方案给业主节约了投资,却得不到应有的奖励,所以不能调动设计人员主动控制造价的积极性。

3、重施工 轻设计

长期以来,项目管理普遍存在重施工,轻设计的传统观念,建设单位往往把控制工程造价的主要精力放在施工阶段上,而忽视设计阶段程投资的重要影响。由于项目的前期论证不充分、项目仓促上马后又对设计方案进行较大改动,造成实际投资超出批复投资,以及在项目设计阶段就由于急于开工建设,设计周期被不合理压缩,造成设计阶段缺乏深入细致的实地调查研究,不能进行设计优化等工作,导致“三超”现象(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结算超预算)时有发生。

4、设计阶段缺乏监督机制

在我国目前推行的建设监理试点工作中,虽然要求针对设计阶段实行监理,但事实上由于各种原因,使得许多设计阶段的监理工作没有开展,监理往往局限于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进度和费用的控制。这种舍本求末的做法,严重阻碍了建设项目设计水平的提高,使得设计阶段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三、市政工程造价在设计阶段的控制措施

1、优化设计

优化设计是采用价值工程理论就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评价,是设计阶段的首要步骤和控制工程投资的有效手段。在设计阶段采用价值工程理论,按照“功能提高,造价降低;功能不变,造价降低;辅助功能在允许范围内降低,造价大幅度降低;适当提高造价,功能大幅提高”等原则,才能在优化设计过程中提高项目经济效益,最终推出最优的设计方案。

2、积极推行限额设计

限额设计应按照已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实施方案所确定的建设规模、建设内容和投资总额组织进行限额设计。其具体内容就是按立项批复的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按批准的初步设计总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即将上阶段审定的投资额作为下一设计阶段投资控制的总体目标。在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中采用限额设计是我国工程建设领域控制投资支出,有效使用建设资金的有力措施。限额设计控制工程投资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一种是按照限额设计过程从前往后依次进行控制,称为纵向控制;另一种途径是对设计单位及其内部各专业设计人员进行考核,充分调动设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脱颖而出,进而保证项目设计质量、控制工程投资的一种控制方法,称为横向控制。日常的设计工作实践证明,限额设计是促进设计单位改善管理、优化结构、提高设计水平,同时提高建设项目投资效益的有效途径。

3、增强采用标准设计意识

市政工程标准化设计是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上成熟,经济上合理,适用范围比较广泛的设计。它是工程建设标准化的一个重要措施,是组织现代化工程建设的重要手段。采用标准化设计在保证设计质量、工程质量的同时,可以减少重复劳动,提高设计效率,并有利于节约建设材料,降低工程造价,提高建设项目的整体经济效益。

4、积极使用可再生材料,降低工程造价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原有城市道路的改造工程也逐渐增多,改造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旧道路工程材料,过去这些废旧材料通常采用填埋等措施进行处理,不仅占用了有限的土地资源,而且对生活环境产生污染,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因此在对既有道路改造的项目设计中,道路废旧材料的再生利用可以大大提高项目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如在北京市某区的道路改造工程设计中,道路基层设计中采用既有路基层冷再生技术,即将既有路结构层按面层和基层、石灰土底基层进行两次铣刨回收,面层和基层铣刨料水泥稳定后作底基层以替代二灰土底基层,石灰土底基层铣刨料用于路基高程调平。冷再生处理底基层较同厚度的二灰土基层降低工程造价36%。道路面层设计中采用胶粉改性沥青砼,其是以废轮胎胶粉作为改性剂加入沥青中并辅以其他化学助剂,通过物理和化学反应对沥青进行改性最终形成性能稳定的新型铺路材料。胶粉改性沥青具有降噪声、耐高温、抗车辙、寿命长等优点,其每吨的材料价格较普通改性沥青砼相比降低15%,本项目道路面层设计中采用的胶粉改性沥青砼,在解决越来越多废旧轮胎带来的“黑色污染”的同时,合理降低了工程造价,具有较高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5、实行设计—建造即工程总承包方式

工程建设项目是一个系统工程,设计、施工是工程建设生命周期中两个有机联系的阶段。设计是对项目产品的详细和具体的描述,施工是根据设计描述建造项目产品。由于我国的建筑业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把设计与施工截然分割开来,设计、施工的承包停留在平行承包的模式上。这种模式缺乏在一个主体下的有效控制,协调成本高,难以发挥设计的主导作用;设计与采购和施工的脱节,不可避免地会导致采购和施工的返工,从而提高了造价。采用设计—建造承包方式,设计、采购和施工有一个工程总承包公司或设计与施工单位组成的联合体承包,承包商对工程造价、工期、质量全面负责,这样能实现在一个主体下对设计、施工进行系统的整体的管理和控制,从而实现设计、采购、施工之间的深度交叉和内部协调,有利于设计承包商从设计、施工全过程和整体上考虑和处理工程问题;有利于主动地进行设计方案的优化,能更好的配合设备、材料采购和施工;同时能调动承包商的积极性,在确保项目产品功能和质量的前提下,对整个工程的造价进行有效的控制。

6、加强设计阶段管理,认真进行图纸会审

在设计监理还不能大范围推进的前提下,进行图纸会审是加强设计阶段管理的有效途径。在设计工作完成后,应组织各专业对施工图进行会审,对图纸的技术合理性、施工可行性、工程造价经济型进行全面审核,及时纠正设计中的各项缺陷以及工程投资中有无重复及漏项的现象,使得设计文件更加准确,降低施工过程中由于设计不完善、设计变更而引起的投资增加风险。

四、结语

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管理受相应外界环境和政策的影响,尚处于起步阶段。笔者通过设计阶段降低市政工程造价途径和措施的探讨,提高人们对设计阶段造价控制重要性的认识,使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得到较为合理的控制,提高建设项目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童沈勤 吴任剑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措施[期刊论文]-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5)

[2] 黄建国 徐杰市政道路工程施工成本控制浅析[期刊论文]-硅谷2008(23)

[3] 张茹 浅谈市政道路施工成本控制[期刊论文]-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16)

第8篇:改造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材料成型;控制工程;专业实践

一、尽可能地培养实践操作型的人才,控制工程需要能手与动脑相结合

对于任何一项制造项目,模具在一开始的设计和成型对于接下来的材料制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在这项设计和制造工作当中, 非常注重工程人员的技术能力和操作水平, 在社会技术发展的今天,我们还可以将计算机应用到模具的制造和设计当中,获得更为准确的设计模板以及制造数据,使结果更为精确缜密。这一项技术的成型和开发无疑让众多的工程操作人员在技术和理念上都产生了一个观念的飞跃与革新,为模具的设计和制造这一基础工程和环节塑造了更多的人才,建立了一个更为效率且科学的制造业氛围。

相对于传统的控制工程专业教学理念,现如今更加注重的是让学生在知识科学理论学到位, 基本功过硬的前提上,要充实更多的实时信息与社会动态,将知识理论与实践应用有机结合起来, 操作水平的高低, 关系着模具制造以及材料成型的基础问题。为了与时俱进,跟上社会科技发展的脚步,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应用技术的掌握已变得必不可少。为了达到这样的要求, 在实践教学当中, 要优化教学课程的结构以及教育方式,适当地改正以往不合理的教学理念及手法。

二、培养人才知识技术的同时,不可忽略其素质方面的教育

为了培养更多的高级工程人员, 其自身的知识文化水平,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培养和思维能力塑造都是缺一不可的。针对学生各自的特点,思维方式以及能力,可以将其培养成具有自身优势的工程型人才。通过对各个电子行业或机械行业的材料制造以及模具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完整地结合在一起进行感受和操作, 让学生打好设计及应用实践的基础能力, 在掌握技术的同时拥有健全的人格,熟练了解塑性成型的理论技术及应用方法, 尽可能地用现代化的技术进行创新与改革, 熟知材料制作的整个过程。

三、以知识水平作为前提,教学工作中要讲究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控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当中,教育人员应从几个反面入手,重点培养学生的制造水平及创新能力:理论基础是教育教学的基础,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方式方法在革新的同时,理论永远是必不可少的依据和前提,文化知识课可以改革但不可以削弱, 可以用适当的方法将理论课的授课效率以及授课方式进行变动和改革,但是,应当掌握的知识内容是不可删除的;理论知识和能力素质双重培养, 不光是指重视基础理论知识,从更广的意义上说是指要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 要全方面进行素质及能力培养工作,除了基础理论知识以外, 还包括作为工程应用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劳动技能、集体主义精神、个人创新能力和良好素质的培养。因此在新的培养计划中, 规定了理工科学生必须选修学时的人文类和经管类等课程规定了大学生必须参加为期二周的军事训练同时学生还可以参加第二课堂学习及结合我校特色开展产学合作教育等。

开展这些活动和课程, 是为了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最后还要大力加强和深化实践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和熟练,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能力培养, 大约可分四个方面, 即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前项可由教学计划加以指导, 后项则主要通过实践来逐步养成。在模具专业培养计划中, 除了必修的课程以外,学生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练习, 达到更高的水平。

四、开设计算机课程,发展现代化科学技术能力

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是通过开设计算机系列课程来实现, 在模具专业试点班中计算机课程作为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有所加强。一年级学习“ 计算机应用基础”和“ 程序设计基础”这门计算机基础类课程, 在学科基础课部分增加了“ 计算方法” 和“八基础” 门应用性比较强的计算机专业基础课。在专业课阶段开设了“ 模具计算机应用”和“ 模具” 专业计算机应用课程。在实践环节加上了周的“ 计算机辅助测绘”和周的“ 模具实习” , 通过系统的理论教学和大量的实践, 使学生在毕业时掌握了计算机原理、计算机编程、计算机绘图等学科的基础知识, 并初步具有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能力。重实践。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特征之一, 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念和组织纪律观念, 进行技能训练, 了解专业的生产工艺和设备的一个必要教学环节。在试点班培养计划把实践教学环节的总周数从周提高到周, 我们安排的主要实践教学活动含实习和实训周课程设计周及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周。

五、进行集体实地事物操作训练,做好操作报告,进行相互交流学习

在集体进行的时间操作活动当中, 不仅可、可以加深基础知识的印象, 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还可以增强团体之间的协作能力、集体荣誉感和纪律性也得到了增强。通过实际动手训练, 对于各类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和模具加工方法也更为熟练。为了提高课程的教学效率和教育成果,教育工作者对于课程结构的掌握是使学生能否更好地巩固所学深化实践的重要因素。应当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计算、制图及查阅资料的能力。使学生能正确应用专业知识,初步掌握有关设计原则和方法, 为今后的工作及适应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

毕业答辩是考察学生在校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 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最重要的教学环节, 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 毕业设计的选题应符合应用为主、面向实际的原则, 并尽可能多的覆盖所修课程。在导师的帮助下, 通过毕业设计,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培养创新意识, 获得工程师能力的基本训练, 其内容包括检索、查阅资料文献,调查研究、数据采集, 分析计算、综合比较、计算机应用、撰写论文、论文答辩。

总的来说,控制工程专业实践教育对于学生今后能否适应社会的需求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及塑造作用。为了能成为制造业中有用的人才及工作人员,现如今对于能力型人才的培养,已经越来越重要。为此,要加快脚步,改革控制工程专业教育的落后状态,让材料成型这一基础环节更加过硬,可靠。

参考文献:

第9篇:改造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旧工业建筑改造 项目管理 安全控制 质量控制

1、引言

由于近几年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规模化的发展,大部分的原“三线”企业进入了一个新的调整时期。除部分企业通过产业调整顺利转型外,有相当一部分企业面临搬迁、停产、破产、倒闭,这就造成了大量旧工业厂区失去原有功能而被闲置。将旧工业厂区内的建筑作为工业遗产进行改造再利用,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我国的旧工业建筑改造利用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虽然落后于西方国家近二十年,但是已经有许多厂区被成功地改造为民用建筑或公共建筑。比如北京手表厂改造成双安商场,中山造船厂改造成岐山主题公园,陕西钢铁厂改造成高等学校园区等等。尽管如此我国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利用也还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改造工程的管理体系也不完善,而我国的工程监理制度本身起步较晚,目前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矛盾不断暴露,因此旧工业建筑改造工程各阶段项目管理就有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2、设计阶段

在设计阶段管理工作很多,首先是进行项目总目标的论证,对方案设计比较分析,协助业主选定设计方案;其次是对设计过程监督管理,尽可能将业主设计意图反映到设计中,对设计经济分析和概算。但是旧工业建筑改造工程的设计完全不同于新建工程,为保证改造工程的投资、质量、安全,改造工程的监理必须深入参与到设计阶段中。

2.1准确核实尺寸

待改造旧工业建筑已经建成几十年,历经岁月的变迁原始建设图纸有可能遗失或不完整,即使图纸保存很好,由于沉降变形等原因,实际尺寸与图纸也可能不符,这就要求建设管理单位组织协调设计人员在设计之前必须对现场实际勘踏准确核实尺寸,保证旧工业建筑改造工程的设计准确无误。

2.2确定合理的设计方案

由于待改造旧工业建筑年久失修,或者已经达到使用年限主要构件老化,因此改造设计首先要根据改造后的功能要求确定是否需要对原地基和结构进行加固处理,保证改造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和质量以及改造后功能的安全正常使用;其次设计方案要合理,使得在改造施工过程能够选择可行的施工工艺实现设计意图。

2.3选择恰当的改造材料

旧工业建筑改造的材料使用完全不同于新建工程,受到原建筑的局限,除了要保证改造后的功能要求,还要考虑改造的造价,以及改造施工时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所以对于改造设计中选用的材料要进行仔细的审查。

除了以上几点,改造工程设计还需要认真审核图纸,在正式会审前认真熟悉图纸,并进行内部会审,形成监理意见,并在正式图纸会审时提出,在施工前将图纸不清楚、不详细的地方搞清楚,并和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达成一致,形成纪要,及时对设计经行修改,避免在改造施工过程中变更使投资增加。

3、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项目管理就是通过动态控制、组织协调、合同管理,使项目施工质量、施工进度和投资达到业主目标规划和计划的要求。旧工业建改造工程的施工阶段监理,对于安全和质量的控制又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3.1安全控制

安全管理包括施工安全和文明施工管理两项内容,监理单位应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工程管理组织机构,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实施切实有效的管理方法,将安全项目管理贯穿于整个工程管理之中,做到思想到位、人员到位、工作到位、管理到位, 切实保障施工安全, 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旧工业建筑的形式特点鲜明,特别是重工业建筑,虽然构造比较简单,但是空间高,承重结构坚固和维护结构年久失修,因此在旧工业建筑改造施工过程管理的安全控制尤为重要。

(1)按《建设工程标准强制性条文》审阅改造工程设计图纸、文件,检查改造技术措施,以确保改造施工过程中旧工业建筑结构安全,改造后功能使用安全、施工操作过程安全。

(2)审查《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安全措施的完整性和可靠性。由于旧工业建筑的构造特点,改造施工过程中多为高空作业,需要具体制定合理可行的高空作业技术措施和个人保护措施。

(3) 结合《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对施工现场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对改造施工过程中执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技术措施、运作方法的落实情况作经常性的检查,达到处处落实、件件可靠。

3.2 质量控制

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是项目管理的重要核心内容,也是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重点。作为旧工业建筑改造工程项目管理的施工质量控制,旁站、巡视、检查和督促也只是现场质量控制的手段,对改造工程施工现场质量控制的认识应该提高到管理的高度,强调施工组织设计审查和严格执行、材料管理管理制度和工程工序质量报验核查制度等质量控制的管理工作。

(1)认真审查施工单位上报的改造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与施工单位明确,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包括管理人员及技术素质、施工工艺的程序、机具设备的配置、质量标准和进度计划节点及交叉,都是现场检查施工单位的依据。特别应该注意涉及加固的施工工艺和施工程序,首先要保证施工后的加固效果达到设计要求,其次要针对旧工业建筑的实际条件保证施工过程合理可行。

(2)改造施工中为达到改造后的功能要求,又由于原旧工业建筑的自身限制,可能会使用新材料和非常规材料,或者将常规材料非常规使用,这就要求对改造过程中使用的施工材料、半成品和构配件严格审核有关证明文件,使改造工程质量有可靠的物质基础。

旧工业建筑改造工程施工阶段的投资控制和进度控制管理的特点不明显,可以借鉴新建工程项目管理对于投资和进度的控制。

4、结语

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利用在我国正处于萌芽阶段,但很快就会进入高潮。旧工业建筑改造工程的项目管理也正在探索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也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需要通过在旧工业建筑改造工程实践中继续总结完善。

参考文献:

[1]殷文慧.国内旧工业建筑改造现状与分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9期.

[2]田元福,李慧民.我国建筑安全管理的现状及思考[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3年第13卷第12期.

[3]李慧民.工程项目管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

[4]韩明.土木工程建设监理[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5]徐际红.浅析现阶段安全监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建筑安全,200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