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地域文化下的乡村改造设计

地域文化下的乡村改造设计

[摘要]随着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国家越发重视各类形式的乡村改造,不管是历史悠长的传统家族聚落空间更新,还是乡村普通民居以及民俗项目的发展,都给乡村带来浓郁的生活气息;地域文化元素以其特有的美学、情感属性在诸多项目中充当了重要角色。文章将从地域文化探究乡村改造设计的特征、方法,通过相关的乡村优秀案例研究来探讨乡村改造设计中地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关键词]问题;乡村改造;地域文化;设计方法

1现有待改造乡村存在的问题

1.1乡村公共活动空间缺少规划及景观设计

乡村公共活动空间作为乡村的“形象代表”,在乡村的风貌展现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许多乡村往往会忽视这些空间的维护和设计,导致村落空间单调破旧,广场过于简陋且让人无法驻足,甚至有的乡村连广场等公共空间也缺失,不利于乡村的形象塑造和乡村活力的激发。

1.2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不够

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投入的力度不足使乡村发展滞后,如以乡村道路改造为例,许多未经改造的乡村,其道路还保留着过去的形式—青砖水泥铺地,两侧无灌木等绿植遮挡,道路两侧也无污水排放口,导致村子的道路在晴天尘土飞扬,在雨天泥泞不堪,给日常出行带来诸多不便,也带来了健康问题。

1.3部分乡村建筑布局杂乱、破损严重且空间简陋乡村建筑作为乡村改造的一大重点,是乡村形象改造的核心内容。乡村建筑普遍都因为建成时间久远,建造时缺乏设计,内部流线混乱且空间简陋,同时渐渐出现表皮剥落、发霉、建筑结构腐蚀的问题,给使用带来了不利影响。另外随着乡村的发展,现有的建筑已经不能满足居民生活的需要,改建扩建已经势在必行,由此如何进行乡村改造成为了村民和设计者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2基于地域文化的乡村改造设计方法

当今乡村改造项目的类型主要集中在酒店、民宿、餐饮、广场等功能性质的场地,与自然景观空间不同,也区别于人口密集的一、二线城市,乡村是结合了自然环境和人文脉络的场所,近年来为众多人所推崇,也受政策的多次推动。总之,乡村场所体现出的文化元素主要是由长期以来耕作所沉淀下来的经验及习惯所组成。因此在进行乡村空间改造时,可以采取把具有地域性的传统习惯及现代文化元素以符号为基本单元进行提取和再表达的方法进行改造,以构建具有乡村地域特色的场所。

2.1根据地域文化合理规划乡村及景观

将景观设计规划观念融入到新农村建设与其他有关规划中,在新时期下,充分发挥地域个性[1]。在景观规划前,对乡村地域性的文化、人文环境,地理条件等方面进行研究,将这些人文地理要素具象化,在景观设计中合理利用,体现美丽乡村的魅力和个性特征。丰富物种的多样性,不仅能保证植物景观饱满度及视觉感,还能妥善解决生态体系过弱问题[2]。不同植被对空气环境的净化能力、适应的温度湿度条件等方面有巨大差异。因此在景观规划时应综合考虑当地地形地势,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四季植被,进行景观设计,以期待达到预期的视觉效果和环境改善。

2.2因地制宜,选择符合地域文化的改造形式

乡村依据不同的条件,选择不同的结构和风格。历史文化的传承以及地域气候地理条件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性建筑风格,南方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抬高了建筑的楼板,以适应南方潮湿闷热的气候和多山密林的地形;窑洞是北方地区的一大特色,这些建筑洞口朝南,以获得充足的阳光,以实墙为主、减少开窗和冬季的冷风渗透,都是为了适应寒冷干燥的气候条件。因此乡村改造过程中对建筑风格形式的选择应适应周边环境,减少对乡村环境统一性的破坏,与当地的地形环境和气候特点相适应,如南方地区应减少厚重实墙的使用,适当采用玻璃及合理开窗及加强通风,改善夏季室内潮湿炎热问题。(2)对现存的传统建筑保护与改造在新农村发展规划上,很多时候会忽视对传统乡村建筑的保护,而且农民求新求异的自建房,使得原有的特色建筑风格消失殆尽[3]。在乡村改造过程中,加强对传统建筑的传承保护,合理地将现代技术与传统建筑相结合,保留传统建筑的核心也是乡村改造中的一大要点。

2.3就地取材,降低改造难度,减少改造成本

乡村积极地进行改造得益于国家新农村建设政策的支持,但改造所需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常使很多未开发的农村难以承担。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已发现了如何有效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相关加工从而获得理想的建筑材料的方法,这些材料的运用不仅能解决传统原始材料的弊端,又能保留传统建筑的特点,因地域性建筑材料大都来源于自然,具有易取性、生态性等特点,所以在改造过程中尽量选用当地或者附近生产的建筑材料,不仅可以减少购买现代化材料所需的金额,同时可以降低运输成本,也便于施工。河南兰考县张庄改造采用当地的材料和文化元素,因地制宜,为乡村百姓营造了舒适的生活空间。(图1)

3案例分析

3.1安吉山川乡村记忆馆

项目位于浙江湖州安吉县山川乡船村,乡村改造中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完美结合,原先的屋面瓦、墙体因为常年的风吹雨淋与太阳暴晒,墙体表面脱落,破败不堪。设计师希望能通过对当地传统工艺的研究,将其与建筑融为一体,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使其重新焕发生机。为使记忆馆更加亲近于自然,屋顶设置了较多天窗,将光线引入室内且将外界风景纳入视线。同时为减少其对周围民居的干扰,设计师在外立面上减少了开窗;同时为推行“低碳生活”理念,就地取材、废物利用,如墙面运用村民废弃的红砖等乡土材料;在室内大量运用传统木架结构,在室外利用白墙灰瓦,营造沉静悠远的氛围。

3.2无锡阳山田园东方

为了呈现江南农村独有的田园风光,项目选址于曾经的拾房村旧址,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设计师通过保留村庄内的古井、池塘、原生树木,甚至一砖一瓦,最大程度地维持了村庄的自然形态;同时保留了其原有的民居特有的建筑风格,在建筑立面造型、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内部装饰、植物院落等方面都尽量与原建筑保持一致,不仅改善了老建筑的破败,也使得整体民居的风貌得到了完美的延续。通过对当地文化的研究,建造了一个拥有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乡村乐园,给当地的居民,塑造了一个地域特色鲜明、乡村文化气息浓郁的乡村改造的优秀典范。该案例给人的思考是乡村改造不仅要保留传统建筑、环境、风貌等,而生活其中的村民及其生活习俗、习惯的保护和留存也是改造的重点。

4乡村建筑改造中地域文化元素应用的意义

4.1传承保护乡村的历史文化

地域文化元素是历史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与表现,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与情感。因此在乡村建筑空间改造中实现地域文化元素的有效应用,可有效挖掘乡村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地域特征能增强地域特色,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是加强各个乡村间的交流、研究的宝贵素材。

4.2提高乡村建筑地域识别性

如今各地建设成就显著,规划各地区之间的城市发展所使用的方法论基本上是围绕着如何适应人们现在的生活方式而思考。假设一个城市没有地标性建筑,那么该城市名片将很难传递,乡村建设亦是如此,尽管大面积的集中式住宅区以及各具特色的居住空间是时展的必然结果,但乡村与生俱来的浓厚乡土气息及与众不同的人文特征在乡村规划所表达的地域特征上得天独厚,乡村建筑地域识别性至关重要。

4.3赋予地域文化元素新价值新功能

乡村改造可以通过将地域文化元素,如水井,灰墙黑瓦、梯田耕作等传统工作形式以艺术欣赏的形式进行改造,如此可赋予地域文化新的历史含义与功能,提升乡村建筑及地域文化的生命力,通过生态功能的修复、创意农业的发展等方式将新的价值、新的功能融入,体现与时俱进的文化特质。

5结语

乡村改造进行得热火朝天,但改造过程往往忽视了地域文化,现代建筑思潮涌入农村,不仅破坏了农村原有的建筑风貌,也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所以乡村改造加强对地域文化的研究,对乡村历史文化的传承以及未来的经济文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乡村改造现状的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对景观、建筑等方面的改造提出了一些设计建议,以期能为未来乡村改造更加完善提供一些帮助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刘振宇.传统乡村景观的保存和改造[J].现代园艺,2018(11):93-94.

[2]林卓.艺术介入乡村建设模式研究[J].公共艺术,2018(09):96-103.

[3]喻里遥.乡村建筑建设与改造面临的问题及建议[J].乡村科技,2018(06):124,126.

[4]汪晓敏,汪庆玲.现代村镇规划与建筑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7.

[5]沈洪玉.乡村旅游背景下的低成本民宿改造设计教学研究[J].普洱学院学报,2018(06):41-42.

[6]冉茂宇,刘煜编著.生态建筑[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11).

[7]钱理群.晏阳初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运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6):18.

[8]吴惠明.勿忘初心—近年乡村改造之案例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04):38.

[9]陈曦.陕南乡村民居改造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10]雍蓓蕾.乡村聚落的旅游性更新改造设计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8.

[11]夏淼.当代中国乡村文明建设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1.

[12]韩玫霖.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改造的探究--以土们岭镇马鞍山村为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7.

[13]张冬晴.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改造设计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8.

[14]张瑶.乡村传统产业建筑改造设计研究--以祝家甸村砖窑厂改造项目为例[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6.

作者:金晓莉 钱翀 王飞飞 单位:南京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