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不同地域文化的共享

不同地域文化的共享

【摘要】由于多方面原因,文化具有差异性、多样性,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因为地域不同,人们所处地区、身处环境不一样,所以接受的文化也不一样,最终形成各地区、各自特有的文化,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愈发便捷、密切,民族与民族间的往来更为友好,这样就产生了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使得文化在这些碰撞中传播,从而体现了文化的共享性。文化的共享性在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伴随全球化全方面发展,了解并把握共享性是文化、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文化;共享性;一致性

一、文化的共享

其实,文化的共享并不单单只是各个民族、各个国家之间的形式,在文化形成初期就已然出现了文化的共享,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文化的共享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如今,在我国,作为五大发展理念的”共享”具有双重指向性,既包括物质财富的共建共享,也包括精神财富的共建共享,即文化共享。作为生存方式符号表征的文化,特别是精神文化具有“超级”共享性。文化共享契合文化主体与文化发展的需要,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具有合目的性;文化共享也符合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动态与趋向,具有合规律性。文化共享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有机统一。文化共享不仅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人类文化发展与文明进程具有当代价值。无论对于民族还是国家,这种共享性都是普遍存在的。文化的共享性体现在同一件精神产品可以供数人共同享用;古代人创造的精神财富可以供当代人和未来的人们享用;一个国家和民族创造的精神产品,可以供其他许多国家和民族的人们享用。在当今世界上,许多人同看一种书、同看一台戏,是屡见不鲜的,这就是精神产品共享性的突出表现。首先要说的是本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共享。以我国为例,回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我国从原始部族社会逐渐发展到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精神文化上从百家争鸣逐渐形成了各朝代自己的体系;历史的变迁,各民族交往征战,文化相互融合,这样才有了现在令中华儿女自豪的悠远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这些都依赖于我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共享性。我国民族文化丰富,堪称精神瑰宝,但在最早期的部族社会,部族间的往来大多以争夺土地、人们赖以生活的资源为主,各个部落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那是由人类形成群体,开始群居模式之后就形成的。在争夺、抗衡,最后合并或者建立友好关系的同时,文化产生碰撞,这时候就发生了文化的扩散,文化向其他民族扩散、延伸,接着彼此相互影响,这种影响不单体现在精神文化上,还体现在劳作物等物质资源上。所以,从最原始的人类开始,这种文化共享性就已经存在了,每个民族、每个时代都是如此,只要有交流、有交往,无论是抗争还是友好,文化共享都在潜移默化地发生。我们再来说说国家与国家间的文化共享,以中西为例。从地理、气候上来讲,我国以季风气候为主,地理面积广泛且基本固定,正如我们所说的,中华民族地大物博,位居青藏高原以东、太平洋以西,集中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这就形成了我国自古以来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与我国相比,西方就是另一番样子了,他们不习惯于耕种,临海国家多以捕鱼为生,欧洲各国分散,战火不断,在各种利益因素的驱使下,西方民族常常探索新大陆,向外冒险。根据中西双方地理条件对比,不难发现中西人民的生活方式、思想模式都是不一样的,这也就导致了我们的精神生活差异,在文化上差异尤为明显。但到了我国清朝末年,终于打开了闭关锁国的大门,我们进行了“洋务运动”和“西学东渐”的尝试,不断向西方学习。西方也在探索我们中国的文化,与我国思想家、学者交流,这时候就产生了文化的融合,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共享。时至今日,这种共享已经深入到文化、经济脉络,各方面全球化发展日益迅速,文化交流、文化共享亦是普遍。很多学者在此基础上更是提倡共享文化,与世界交流接轨,虽然很多人都在探讨这其中的利弊,但这已然是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所以,文化在具有多样性的同时亦具有共享性,文化的多样性使得各民族、国家文化更为丰富多彩,以他们创新性的思维创造本民族优秀文化和精神瑰宝。反之,共享性则是促进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互利互赢,使文化相互融合、博采众长。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上,在人类精神文化宝库中,每个国家和民族都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人类的知识文化宝库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创造的,也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文化的共享总是能使一群人将他自身的文化和属性传递给另外一群人,彼此联系,发生文化的交往,又在为彼此扩散、传播本民族的文化,同时不断创造新的文化,甚至发展出共同的文化,这样一来文化就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在民族的未来中后人继承、发展、弘扬,再以此共享。由此可见,文化的共享体现了文化的一致性,这不是特殊的存在,甚至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特性,就流淌在源远流长的文化之中。

二、文化的共享对人类文化的影响

如果说原始时期和古代,不同民族、国家的人们在无意识地进行着文化的共享,他们之间对彼此的影响是发生在潜意识中的,他们并没有刻意这么做。然而,随着文明的发展,人类历史在其发展的不同时期,曾经看似十分偶然的,同时也是十分客观地对东西方不同的文化精神及功能进行了颇有意思的评价和选择,这就使历史发展所表现出的阶段性与东西方文化所存在的差异性之间具有了某种内在的联系。时至今日,快捷的沟通渠道、便利的媒体、发达的交通枢纽,这些都是人类为全球化做出的贡献,并在有意地促成文化的共享。近些年更是在多地、多领域提出了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共享工程,这对于全人类来说都将是文化发展新的台阶。但也正是这样的环境、条件下,涌现出很多学者对文化共享进行了全方位分析,甚至有人提出这其中的利与弊。事实上,文化的共享所带来的价值全人类有目共睹,一部分观点类似的人将自身的文化传递给与他交往的另一部分人,如此往复,直到形成具有影响性的文化。对于本国来说,如今文化的共享可以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将文化逐渐扩散,传播至基层,提高文化自信,从而带动人民共同发展。对于国际来说,促进文化的共享是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这种跨文化的扩散、交流,提高了人类的创新水平。正如前文所说,全球的优秀文化,离不开的是全人类共同的努力,无论是东方西方,都在各自分工,各自创造着世界瞩目的辉煌文明。在21世纪的时代背景下,这是不能阻止的,这必然也是人类赖以前进的趋势,这个时候有意识地促进文化的共享也可以说是全新的渠道,在开创着文化新的纪元。但文化的共享所显现的争论也屡见不鲜,大家探讨在文化发生共享的同时对本民族本土文化所带来的影响。一方面,文化共享的发生使得本民族传统文化逐渐溶解,新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变得薄弱,这样不利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就像我们国家还有很多专门研究古典文化的资深学者,他们对于当代学生在传统文化方面的忽略进行批判甚至斥责,他们宣传重新学习传统文化,开办国学学校,努力弱化文化的共享所带来的中西文化结合的效应。另一方面,文化的共享也在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同时未能完全阻止糟粕文化的流入。近年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日益受到重视,尤其是网络发达的今天,青少年接触外来文化的途径已经非常广泛,而他们难免会遇见外来的糟粕文化。青少年受这些文化的影响树立起不健全的价值观念,攀比成瘾、寻求刺激,而这些文化也正通过文化的共享融入我们的生活。青少年由于还不能完全选择正确的思想,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很容易受到不良影响,这一方面也是文化的共享所带来的不利因素。但我个人认为,文化的共享不能因为遇到一些阻碍就停滞不前,现在我们已经发现了在文化的共享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那就要想办法解决问题。提高对外来文化的过滤,加强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都是可取的办法。而且对于传统文化方面,我们不能忘记中华五千年所传承下来的瑰宝,但我们也不能只学习传统文化而不与时代接轨,我们要兼收并蓄,时刻秉承扬弃的精神,把握文化一致性的核心。与此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把西方的科学精神和东方的人文精神放在同一个层面进行讨论,并非出于一种狭隘的文化比较心态,一定要分出个孰长孰短,并给一个确切的名份。更不是将它们根本对立起来。今天看来,在东西方之间寻求文化的异同,探索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其意义又深远了许多。如果用一种更具理想性和前瞻性的目光去审视,我们一定可以在两种文化真正交融的点上看到“世界文化”的轮廓。综上所述,文化的共享是不可阻止的,它也是推动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文化的共享所带来的弊端也是不容忽视的。面对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畏惧,必须结合实际明确方向,提出可行方案,尽量减少文化的共享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是一条漫长的发展道路,还需要我们在前进的路上不断摸索前行。

参考文献:

[1]付秀荣,刘蕊萱.“文化共享”何以可能[J].中原文化研究,2018,6(2):72-76.

作者:钟静雯 单位:黑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