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五官科护士年终总结范文

五官科护士年终总结精选(九篇)

五官科护士年终总结

第1篇:五官科护士年终总结范文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军人社会经济地位一反我国“右文左武”之传统达于社会中心化之顶峰。清末军制改革成果及民初军制的路径依赖,推进了军人社会地位中心化的历史进程。其对民国军阀政治有深刻影响。

一、军官人的社会经济地位

(一)新军官制度与军人地位的制度保障

北京政府于1912年先后8月、10月先后颁行《陆军官佐士兵等级表》、《海军官佐士兵等级表》,建立军官军佐制度。少尉军衔以上的军人叫做军官。分三等九级(将官、校官、尉官,额外军官改称准尉官,但不列入官等)。海军也分三等九级;另外,海军有代将一级,介于上校与少将之间。对于非直接指挥部队的军队现役官员,则实行一种与军官衔并行的军佐衔。军佐衔比军官衔少一级。其最高衔相当于中将,称谓也与军官不同。如在陆军中分别称“监”,“正”。士兵制度:陆军军士和兵共分为六级,即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海军军士衔的等级和称谓与陆军相同,兵分五级。

北京政府对部队军官的任职和升职有详细规定,军职分为简任、荐任、委任三种。如师长、旅长、参谋长、上校参谋和其他同级军官要由大总统简任,是为简任官。团长、营长、中校、少校参谋及其他同等官,要由所在部队主管推荐,再由大总统或军事部、参谋部明令发表,是为荐任官。连长、排长等则由部队长官委任。而士兵主要采招募制。以后,陆军部还颁布了《陆军官佐随从规则》,(1915年10月22日)等,[1]海军部、陆军部、参谋本部联合颁布了《陆海军军职任用暂行规则》[2]并颁布了军人荣典相关条例,使新军军制日臻完善。这是民国前期军人社会经济地位提高的制度因素之一。

(二)军官士兵经济待遇

北京政府实行文武分轨的职官制度。军事机关及军队任职者均为武职。中央军政机关,如参谋部,次长 中将;参事 少将;第一至六司司长 少将;科长上校;副官 少校;一、二、三等科员依次为中校、少校、上尉;副官处设高级副官、副官、一、二、三等副官与前述相应职级军衔对应。另设二科,科长及一、二、三等科员分别由上校、中校、少校、上尉军衔者担任。[3]具体经济待遇分述如下。

1、陆军部驻保定军械局,初为部辖机构,其军官军士兵夫待遇:1923年5月,总办280元、(未注明者单位均为元,后同。)副官60、一等局员130、二等局员110、目15、马 12、 护兵6,5、库 12、伙夫5、马夫5、兵夫每棚98、后改属直鲁豫巡阅使署后有所降低,1923年7月,械库主任、药库主任、书记官、军需官、军医官、司事、录事、工务长、旧装子厂员、副官、一等局员薪资依次为:80、60、60、60、40、22、17、130、50、50、100。[4]

2、“二次革命”北洋军队南下前设立保定留防总司令,1913年7月2日该署编制饷章规定,总司令、参谋官、副官、一等书记官、书记长、稽查官月薪依次为600、200、140、80、60、50。而司事生、司书生、目、马 、护目、护兵、伙夫月薪依次为20、16、14、12、9、6、5元。

3、野战部队混成旅司令部:1914年陆军部军务司编制“混成旅司令部暂行编制薪饷表”[5]p449页] 少将旅长薪公900;中校参谋长200;上尉参谋官70;少校副官100;上(中)尉副官70;少校级军法官100;三等军需正军需官及三等军医正军医官均为100;二等军需军需官及二等军医军医官为42;一等兽医兽医官70;二等书记官55。司书生、司号长、 目、马、护目、护兵、伙夫依次为17、22、15、12、8,5、6,4、4,7。

4、参战军军官教导团团部:队长160,队付35-60,连长75,连副45,班副35,教官75,科长100,炮兵科、骑兵科、步兵科科员依次为100、60、35。兽医处主任210,兽医60;军医处主任150,军医45,军需处主任150,一等军需6-90元。[6]

5、超省级军事机构,如长江巡阅副使署,副使1000,公费1000;参谋长300;少校参谋100;上尉参谋70;副官长200;中校、少校、上尉副官140、100、70;少尉副官30;军需处长及军法处长140;三等军需正100;三等军法正80;军医处长80;秘书处长200;秘书120、40、30;译电生20;总稽查官40;调查员18;书记长35;书记生20; 目18;马 14;护目10;护兵7;伙夫5。[7]直鲁豫巡阅使署军乐队(连)正队长薪240,公60;副队长40;司事生22;司书生17;一等兵18;二等兵14;三等兵12;学习兵8;护兵8;伙夫6;兵夫0,3元;[8]

二、军人经济地位职业比较分析

(一)文武官员社会经济地位比较

文武官员经济地位比较。1912年10月,《中央行政官官俸法》:分四级,特任、简任、荐任、委任。特任如中央各部部长,简任如司局长及副部长,荐任如处长,委任如科长及科员。薪资,国务总理1500元,各部长1000元。从简任以上官员分9等22级。简任3级月薪400-600元;荐任7级月薪200-360元;委任12级,月薪50-150元。[9]p286同年8-10月军衔制规定,军职分为三级,简任、荐任、委任三种。简任如师长、旅长、参谋长、上校参谋和其他同级军官要由大总统简任,荐任如团长、营长、中校、少校参谋及其他同等官,要由所在部队主管推荐,再由大总统或军事部、参谋部明令发表,委任如连长、排长等则由部队长官委任。师长薪公1000两,(薪400两,公费600两。)[10]p82少将旅长薪公900;团长薪公240两,(银100两,公费140两);连长薪公80两(60两,20两公费)连副45、班副35。从薪公费用咋看文武职官无甚高下。但一个普通师长的薪公费用可与中央部长等齐,这已经是左文右武了。

(二)文武职官社会地位转换

1、左文佑武与文武关系逆转。早在清末编练新军时期,即奠定了民国军官军士制度的基础。前述《陆军人员补官暂行章程》,《陆军军官军佐官职品目比照文官补官等差表》及1910年7月规定,陆军司法人员比照军需军医等官阶分别补用,列为军佐。[11]该制对军人社会地位意义重大。一改重文轻武,以文统武传统,武职品级崇高,完全比照文官办理。一位新军排长(协军校)为正七品,与文官知县同品级。在清代,同品级的文官与武官总督与提督,皆从一品,但上奏权限、朝廷的重视、庶民的尊敬,则相去甚远。一位从二品武官副将,要与一位正四品文官道员有事相商,可能要“大礼”跪拜相见。[12]民初县长分三等,一等荐任中级,二等荐任末级,三等委任一级。约相当于步兵中校至上尉之间。民初进一步完善军官军士制度。加快了军人从边缘到中心的进程。到曹锟为总统时,我国文武关系扭曲达于顶峰。如,1923年,正值国家多事之秋,中央政府财政困难几近决裂之境。北京裁员、索薪、索饷风潮,彼伏此起,[10],乃至外人有共管中国财政之叫嚣。为此,军阀政府的办法就是文职的减政减员。1923年11月30日曹锟颁发大总统令,裁撤冗滥,“至于各部院现有官吏除实职人员外,应按照事物繁简酌定额外人数薪等就考试分发甄用等项人员遴选派充,另定简章办理,总以经常政费不超出八年度预算为度。”[13]同日,财政部令 “本部经费现经国务会议议决以八年度预算为标准自应切实裁减以期适合除现行编制内实缺人员外所有考试分发甄用等项人员听候分别去留另令遵行此令。”陆军部明令,裁撤额外人员。[14]文职人员被严格控编,以节靡费。到1927年6月军政府时期,中央减政,每月政费只留80万元,财政部减员只剩下28员。[15]p118

(二)军人与社会其他职业经济地位比较

1、军官与教师职业经济地位比较

1917年5月《国立大学职员任用薪水及规程》,四等每等六级共二十四级,正教授,300-400元;本科教授,180-280 元;预科教授,140-240元;助教50-120元;[16]中学教师:1932年前是时薪制,其中1922年改制前,中学0,5元-2元;1922年后,初中为1-1、25元,高中1、75-2元;1917年《小学教员俸给规程》:3等33级,正教员,8-60元,专科教员,6-40元, 助教员,4-22元[16] 1917年全国小学校长教员月俸表级别月俸:职别1-14级校长及正教员各级依次为60、55、50、45、40、35、30、26、22、18、15、12、10、8(元);专科正教员及专科教员11级依次为40、35、30、26、22、18、15、12、10、8、6(元);助教员8级依次为22、18、15、12、10、8、6、4(元)。[16]

2、士兵与工人农民经济地位比较

工人 二十年代开滦煤矿工人月均工资9-13元。[9]p287一个熟练技术工人均月薪为十几到二十几元。粗工、临时工或家庭雇工则更少,仅4-10元不等。家庭女工月薪低至1元。二三十年代中国物价水平变动不很大。如上海批发物价1926年为100,则最高年份1931年为126,7。1927年上海,一个非熟练工人抚养五口之家月生活费用约 21,34元 ,熟练工人之五口之家最低生活费用月为35,85元,需两个人挣钱。[17]

第2篇:五官科护士年终总结范文

我国宪兵之萌芽,始于唐虞,如尧典之士,周官之环人,秦代之中尉、郡尉,汉之执金吾、郡尉,两晋及南北朝之中领军与府兵,隋唐之金吾卫、禁军、宿尉,宋之禁兵,元之宿尉,明之上直尉、五军都督府、全国都司尉,清之步兵统领、提、镇、协、参、游、都、守、千、把,巡防营、稽查处等,历代名称虽殊,其行使职权与今之宪兵类似,故亦可视为我国宪兵历史,已滥觞于四千年前。

清光绪卅二年(1906年),清廷颁布陆军警察试办章程,准各地各军自由组设宪兵,是年十二月,张之洞曾选吴元鸩渴勘二百名为宪兵,令吴统率,稽察各军风纪。次年二月,设宪兵学堂,选镇兵三十余人入堂教练,足见当时组设宪兵之各自为政,并未确定完整制度,以是组织遂无中心,编制复不统一,且法令称之为陆军警察,而实际仍用宪兵名称,又兼管海军,名实不符,遂演变成宪兵后来破碎之局势,而为军阀之工具,此类宪兵迄民国十七年(1928年)北伐胜利止皆结束。

一、革命宪兵之制度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于中华民国建立后,创设革命宪兵,名符其实,故称为建设时代,约可分为五期:

第一期为创制期――孙中山先生于民国三年组设军政府大本营,内分秘书、参谋、法制等三处,陆军、海军、内政、外交、财政等五部,并创设革命宪兵,手订宪兵职务规程十九条,规定宪兵领章为白色,隶属于陆军部(总务厅主管),采用军民并管制,多由大本营直接指挥服务,此种宪兵随革命之成败而消长。迨东征之役,随军警卫之黄埔军校学兵连,改为宪兵连,并扩充成营;调回黄埔训练后,民国十五年七月扩充成团。时值誓师北伐,奉令隶属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分任随军北伐及护卫国民政府北迁等勤务。迄民国十七年三月,始扩编为两团,初隶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警卫司令部,次改隶南京司令部及其改组之首都卫戍司令部,服拱卫京畿及警护京沪、沪杭、津浦等铁路勤务,在此期中宪兵制度已粗具规模。

第二期为确定期――民国二十年冬,京沪卫戍司令长官部组成,宪兵中枢机关开始更张,其时适日寇发动“九一八”事变,内忧外患,纷至沓来,总司令深感革命武力须加巩固,革命本身内层尤须保障,乃令总司令部宪警处与首都卫戍司令部合并筹组宪兵司令部,民国二十一年一月十六日正式成立于南京,隶属军政部统辖全国宪兵。同年八月二十日国民政府公布《宪兵勤务令》,九月二十一日军政部公布《宪兵服务规程》,确定宪兵制度,明定宪兵职权,扩编宪兵部队,正规宪兵自此建立。

第三期为充实期――宪兵司令部成立之初,宪兵勤务系由本部总务处与南京警备司令部稽查处及军法处指挥(时宪兵司令谷正伦兼南京警备司令),事权未能划一,且不合体制,遂于二十三年六月一日成立宪兵司令部警务处,初设总务课及第一、第二两课,分掌总务、军事及外事、民政及刑事。嗣于二十四年秋,中央召集全国外事警察会议后,警务处奉令改组,将原属第一课之外事部分划出,成立第三课,将机要室改为第四课,并以原警备司令部之稽查、军法两处,改编为该处之第五、第六两课,自此警务处乃设六课一看守所,开始订定各种勤务规则。此一时期,自二十三年六月至二十六年终,宪兵司令部内部渐次充实,而所属宪兵部队亦增加较多。

第四期为实验期――自民国二十七年二月以来,宪兵司令部依据“三民主义”与国民革命之理则,并参照世界各国宪兵制度,衡量国情,经常研究宪兵建设之理论工作教育,并配合时空设施一切,以为战后创制之初步。盖当我国宪兵组设之初,一切法制,率皆译抄日本制度,二十三年警务处成立后,宪兵组织始为中日制度参合采用,事实上仍有研究改进之必要。适三十六年卢沟桥战事发生,继之全面抗战,南京失陷,宪兵部队随时在调配派遣整训之中,无论勤务制度教育皆能在实验中获取进步。抗战胜利后,中央国防机构改组,宪兵制度循是以变,宪兵司令部依据国防需要、本身经验并参考美国宪兵设施,于三十五年六月暨三十六年六月将宪兵司令部两度改组,均属实验期中之重大变革,其他各项亦在研究改进中。

第五期为新制期――日后国防设施,既以超时代之学术建设为目标,宪兵为配合国防建设,应即创立新制,以不抄袭不承袭为原则,对此后宪兵之职权部署、编制装备、人事待遇、教育警务等方面积极改进,务期适应时代,然后呈请政府颁行适合中国宪兵之新法令,实现适合中国宪兵之新设施,故在台湾复校之未来,为宪兵之新制期。

二、宪兵教育之组织

宪兵开始组成,即注重教育,惟以往之设施,并无体系,爰就建设时代之宪兵教育之组织,简述如下:

1.黄埔军校宪兵科――民国十三年八月黄埔军校第二期成立,由各地考取学生共四百四十九人,于八、九、十等月先后到校上课,当时分步、炮、工、辎四科,十一月二十七日,校当局为应东征实际需要,复派管理部主任顾祝同组织宪兵队,增加宪兵一科于广州省城北校场陆军讲武堂旧址,十二月即开始上课,当时原定六个月修学期满,嗣以随征之故,迳延达一年之久,至十四年八月二十一日始行毕业。

2.黄埔军校附设宪兵教练所――民国十四年东江底定后,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宪兵营,调回黄埔训练,总司令以东征时宪兵随军作用甚大,为培植北伐宪兵,特于十五年二月,在广州成立黄埔军校附设宪兵教练所,选训学生二百余人以为干部,至八月毕业。同时并招考学兵五百余名,于七月四日举行学兵考试,四个月毕业后,即分发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宪兵团服务。

3.中央军校军官研究班宪兵组――民国十七年中央第一次裁兵后,中央军校为使优秀军官乘时深造起见,特于九月二十七日设立军官研究班,以造就专门人才,委周址为班主任,严尔文为副主任,为宪兵、警察、政治及土木工程四组招训,修业期间定为一年,于是年十二月六日开学,至十八年十二月毕业,其中宪兵组学员三百七十九人,于毕业后改组为宪兵教导队,实习服务。

4.中央军校宪警班――民国十九年,中央第二次裁兵后,中央军校奉令设宪警班,十二月二日温应星奉派负责筹备,经二月之久,始行成立,委温为班主任,林斯贤副之。其投考资格,计分特准与考者,黄埔毕业后志愿学习宪警者,经三次考试结果,录取一千三百零五名,于四月二十日上课,分为宪兵、警察、军事、政治四组训练,修业期限定为一年,原应于二十一年四月中旬毕业,嗣因时局关系,呈准提前二十一年二月毕业。

5.宪兵教练所――民国十九年终,南京卫戍司令部设立宪兵教练所于申家巷,派殷学瀛为主任,专事训练宪兵军士及新兵,嗣以办理不善,于二十年十二月间即行停办。

6.宪兵军官讲习所――民国二十年春,南京卫戍司令部为训练宪兵干部,特设宪兵军官讲习所,聘日籍顾问加滕少佐、长友大尉及本国专家为教官,由谷正伦司令亲自主持,召训营长以下、连长以上干部二十一员,以六个月为修业期;嗣以“九一八”战事发生,干部抽调至为困难,遂改为宪兵军官讲习会。

7.宪兵军官讲习会――民国二十一年,宪兵司令部成立后,以前南京卫戍司令部所设宪兵军官讲习所训练时间较长,调训军官颇多困难,乃改为宪兵军官讲习会,定讲习时间为两个月,轮流调选干部受训,授以宪兵学术,嗣以宪兵训练所奉准成立,即行停办。

8.宪兵教导总队及团――民国二十一年七月宪兵司令部奉令设立宪兵教导总队于南京三十四标,抽调干部军士,招训新兵九队,于二十二年四月训练期满结束,改编为宪兵第六团,当时名义上只训练新兵,实际则包含干部队军士队同时训练,虽范围狭小,设备简陋,然仍可视为今日新宪兵教育发轫之始,乃后改为宪兵教导团。

9.宪兵训练所――民国二十二年四月宪兵教导总队训练期满结束后,五月一日,即呈准设立宪兵训练所于南京中华路江宁府旧址,将原有宪兵司令部之军官讲习会,改为甲级学员队,以办宪兵军官转科教育;并将原宪兵教导总队之干部队,改为乙级学员队,以办宪兵军官养成教育;原宪兵教导部队军士队,改为丙级学生队,以造就宪兵军士;复将宪兵教导总队改为宪兵教导团置于宪兵训练所之下,以训练新兵,一面编印各种教程,设置器材,规模较前大备。自二十二年五月一日成立时起,至二十五年二月底改组为宪兵学校时止,计两年又十个月。

10.宪兵学校――宪兵学校之组织亦也可分为四期叙述:

第一期为改组期――民国二十五年三月一日,宪兵学校由前宪兵训练所扩编成立,校本部按编制区分为总务、教育、经理、医务四科,旋奉令增加政训科,后又改为政治部,其时各班队团之名额亦有扩充。二十六年一月呈准将原有甲级学员队,改称为学员队;乙级学员队改称为学生队;丙级学生队改称为军士队;同年九月成立军事体育班。时值抗战发生,京沪紧张,未几沪杭陷落,学校奉令于十一月二十八日由京迁湘,在此时期学校殆完全在改组过程中。

第二期为动荡期――宪兵学校原设南京江宁府旧址,军士队及教导团补充团则分驻于三十四标及中华门外五贵桥等处。二十六年年底,因抗战关系,奉命迁驻湘西之常德德山,二十七年复由德山迳驻芷江,二十九年冬又由芷江迁渝,分驻于壁山来凤驿及青木关狐狸树两地,三十一年复由青木关迁驻江北贫儿院及治平中学旧址,以迄奉令还都。五六年来学校完全在动荡中,且在此时期内各队班名额亦多变动,如二十七年六月学生名额增为一百名至二百名,二十九年四月又扩增学生队为二队,每队由一百五十名至二百五十名,军士队扩大为二大队,每大队由三百名至四百八十名等,在学校编制上,复有三十二年一月会计室之成立,三十四年三月人事科之增设,以及三十四年四月改教务主任为副教育长,成立办公室,扩大教育科为教育处等。三十五年春,学校呈准学生队军士队考训时,得招考普通高初中毕业学生,九月军士大队第二十四期,即招考普通学生一中队,此在制度上实为一大变革。同年九月始复员抵南京,旋计划扩充校址,增添教育设施,以配合新制,校部及初级班驻江宁府,军官训练班驻下关,军士大队驻芜湖。

第三期为改制期――国防部为适应现代国防之需要,研究及公布军官教育制度草案及新旧学制过渡时期军官教育大纲,而联合勤务总司令部为准备实施新学制计,特于三十五年九至十月间开办联合勤务学校干部训练班,召训所属各学校正副教育长、教育处科组长,本部保送五员,旋筹办联合勤务学校教官训练班,本部除派教职员七员外,并考选宪兵中校以下、中尉以上之干部三十九员入班受训,研究宪兵学校编制及教育总则、细则、课程计划等件,自三十六年九月起开始改制,希望将来成为理想之宪兵学校,藉以造就宪兵新人才。

第四期为结束期――民国三十七年冬,校方奉令南移,于十二月二十三日由南京出发,经苏、浙、赣、湘,迁驻耒阳,三十八年元月三日到达。未及半年,再西迁重庆,于六月十四日出发,七月二日抵渝。分驻于立华法商学院、贫儿院及中央警官学校。同年十一月,向大西南进军,云、贵相继解放,奉令又迁至成都。十二月由最后一任校长李成仁率领起义而结束。

三、宪兵教育之人员

(一)职教人员――宪兵学校自二十五年成立以来,均由兼任校长,宪兵司令兼任教育长,而以教务主任秉承校长教育长之意旨,并随时受教育长之指示监督,负责处理校务。历届教务主任,皆遴委优秀宪兵军官充任。教官方面除一部分由本部学资优深之官长兼任外,凡教育界、司法界、外交界之有名学者及兵学专家多为学校聘请为教官。至职员方面则纯由宪兵司令部及所属各团营中选调知耻重礼、守纪笃行、克苦俭朴者任用之,藉为学员生及军士之表率。

第3篇:五官科护士年终总结范文

今年以来,支队纪委在总队纪委和支队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中纪委五次全会、全军、总部纪检工作会议及总部、总队纪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精神,始终把严格维护党的政治纪律放在首位,按照支队党委对纪检工作的部署,深入扎实地开展党风党纪教育,下大力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有关规定的贯彻落实,不断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的力度,使党员干部遵规守纪的自觉性明显增强,部队风气进一步端正,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新的进步,为实现“两个确保”和促进部队的全面建设提供了有力保证。

(一)严格党的政治纪律,确保部队高度稳定和集中统一。支队党委、纪委始终把维护党的政治纪律作为纪检工作的首要任务,自觉把高举旗帜、铸牢警魂,一切行动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主席的指挥作为最高政治纪律,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统领部队、凝聚军心,严格落实政治纪律“十不准”要求,进一步强化了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警魂意识和纪律意识。坚决开展同“__*”等组织的斗争,特别是今年,在完成__、__、__等重大临时性勤务面前,全体党员和广大官兵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听招呼、守规矩,确保了部队高度稳定和集中统一。

(二)狠抓党风党纪教育,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坚持把党风党纪教育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基础工作常抓不懈,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历史使命教育和开展“一个党员一面旗,一个党员一道岗”活动始终贯穿于党风党纪教育之中,纳入到党委中心组和干部理论学习之中,逐步打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基础。积极协助党委在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学《》、知《》、用《》”等一系列专题教育,通过重温入党誓词、邀请地方教授辅导和总队网上专家专题讲座等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全体党员的政治敏锐性和学习贯彻、维护、执行《》的自觉性。开展了党纪条规学习教育,突出抓了《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纪律条令》的学习,党委中心组集中学习了《关于加强军队高中级干部教育管理的若干规定》、《党委工作条例》、《关于严格执行党的政治纪律的通知》、《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体系实施纲要》等条规。认真抓了先进典型的示范教育和反面典型的警示教育,广泛开展向廉政建设先进典型学习活动,大力弘扬正气,深刻剖析重点案例,汲取教训。使广大党员干部的纪律观念得到明显增强,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进一步牢固。

(三)落实制度坚持原则,增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坚持把落实制度坚持原则,当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坚持形势分析制度。支队党委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始终摆到党委工作的重要位置,定期分析形势,做到了防患于未然;坚持党内监督制约制度。通过落实民主生活会、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民主测评等制度,进一步增强了领导干部遵章守纪的自觉性。坚持集体决策制度。凡是涉及到部队建设方向的重大问题,支队党委坚持通过党委会或首长办公会集体研究决定,坚持把强化党委理财,勤俭持家干事业的作风作为端正党风、凝聚军心的治本之策,坚持在秉公用权、服务基层中树立党委机关良好形象。严格落实支队《廉政建设措施》,在战士入学、提干,干部晋职等敏感问题上,党委“一班人”能自觉做到听招呼、守规矩。严格落实《支队(团)以上领导机关蹲点、调研、帮建工作规定》,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官兵的指导思想,积极争取地方支持,加强部队建设,使官兵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好的改善。坚持重大事项公开制度,尤其在处理官兵关注的敏感问题上都能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增强了工作透明度,畅通了监督渠道。坚持对领导干部和重要岗位干部的监督,特别是加强了对管人、管钱、管物等要害岗位干部的管理,使广大党员的纪律观念、纪律意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四)坚持依法从严执纪,促进部队风气建设稳步上升。党委一班人率先垂范,深入基层,做到了把情况摸准,把措施定实,为抓基层风气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干部提拔使用、财务管理、工程招投标、大宗物资采购和经费开支使用等敏感工作中,坚决按照《党风廉政建设措施》、《党员干部廉政公约》、《财务管理规定》、《干部选拔任用管理规定》、《大宗物资采购暂行办法》和《四项设施建设管理办法》等规定办事。今年以来,纪委在干部考核、士官选改、党员发展、大宗物资采购、工程招标过程中,全程参与、全程监督,在事关干部战士切身利益的敏感问题上,严格按照指标、条件、程序、要求、结果五公开原则参与组织实施,及时发现和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认真听取广大官兵的意见和建议,加大执纪力度,并结合密切内部关系教育,积极开展关心战士、研究士兵活动,用__标准检验党委机关和基层支部知兵爱兵、关心士兵的效果。始终维护官兵的合法权益和党纪政纪的严肃性,有效地防止了不正之风的发生。今年,提升使用干部__名,选改晋级士官__名,发展党员__名,义务兵保送入学*人,群

第4篇:五官科护士年终总结范文

环境优美设备好 情系官兵保服务

一说起良好的医疗条件和优质的服务,人们脑海中浮现的一定会是部队医院。近日,记者就有幸来到位于四川省乐山市柏杨东路的武警四川省总队医院进行专访。还没有进入院区,医院大门别具风格的造型就吸引了笔者的眼球,是两只手的雕塑在用力向上托举着,给人一种永不抛弃、绝不放弃的精神象征。

记者步入院区,洁净的甬道、翠绿的草坪、整齐的车辆、有序的环境,处处都让人感觉与地方一些医院嘈杂的环境有所不同。微风拂面,一阵酸酸甜甜的桂花香随风飘来,那轻柔的香气直入脾肺,让人顿感内心的宁静。环顾四周,就见前来就诊的患者纷纷围拢在桂花树下享受着甜蜜的芳香,脸上不时流露出微笑。

顺着院区东侧的一条小道,在一片幽静办公区域,何鹏飞院长在办公室里接待了记者。握着他厚实有力的大手,看着他刚毅的脸庞,笔者由衷地感到军人那特有的一种内在力量。

简短的寒暄后,记者开门见山地询问武警四川省总队医院那独特的大门造型有什么含义。何鹏飞面带笑容地介绍道,这独特的造型,是与武警四川省总队医院定位相结合,以玻璃幕墙形成“翼状”形态,取意白衣天使,整体的造型充满着韵律感和形态美。用双手托举的意象化为基座的形态,也寓意着武警总院妙手回春的高尚医德。

何鹏飞满怀深情地说:“我院的历史非常悠久,前身是中国人民川南军区总医院乐山分院,历经60余年的风雨历程和数任领导班子的传承拼搏,现在已经成为了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现代化研究型医院。”

经过几年的发展壮大,武警四川省总队医院已形成了基础与临床结合、教学与科研并重、专病诊治与学科衔接的良好局面。特别是在肝胆、烧伤整形、微创外科、创伤急救、耳鼻喉科、心肾内科独树一帜,完成腹腔镜胆囊手术4万例,居四川省省内之冠。在泌尿外科微创技术、膝关节镜诊治技术位居四川省领先水平,烧伤救治在川西南片区处于垄断地位,肾病内科、消化内科、血液透析科等专科各具优势。时光穿梭,人员变换,但武警四川省总队医院坚持“姓军为兵”的办院方向一直没有变。始终把保证官兵身体健康作为武警总院的首要职责,多次被评为国家、军队和武警部队“为兵服务先进单位”。

深入藏区为民生 爱心浇注雪域情

武警四川省总队医院王继红政委问记者对藏区熟悉吗?他介绍说,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四川西部,是四川省3个民族自治州之一,也是四川最大的藏区。看病、住房和上学一直是那里的3大难题。武警四川省总队医院党委十分关注高原地区官兵身体健康,决定在四川藏区进行“集中管理,派出保障”模式试点,彻底解决好藏区官兵就医难的问题。武警四川省总队医院接受任务后,院领导班子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落实,并几次亲自带队与相关科室的负责人一起,深入到甘孜调研。并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了业务规划、人才培训、医疗技术的开展和支持工作。最终确立了“率先在藏区开展腔镜手术,力争2年内建成2个以上特色科室,3年内达到军队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水平”的一个建设目标。并抽调了54名思想好、技术精、作风硬的业务骨干深入到甘孜卫生队,建立了门(急)诊、大内科、大外科、麻醉科、特诊科、放射科等科室,在高原形成了一支装备精良、服务优质、反应快捷的卫勤保障力量。忠实地履行了“姓军为兵为部队官兵服好务,为驻地群众服好务,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服好务”的宗旨。

王继红政委语气沉重地说,由于甘孜藏区自然环境恶劣,当地的经济发展、生活水平落后,医疗卫生条件差,病人转送十分困难,危重病人经常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驻守在这里的武警官兵时刻都受到疾病和生命威胁。特别是保障的部队,他们面临着执勤点多、面广、线长、任务重、路途遥远、气候十分恶劣等众多问题。武警四川省总队医院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决定打破服务定式,由单一的为兵医疗保健和对中队卫生员业务指导转变到全面帮建上,做到坚持人才帮扶、实施技术援助以及搞好物力扶持。在距离县城3公里、面朝大渡河、背靠大平山、海拔1500米的甘孜州泸定县田坝乡,设立了建筑面积8300平方米一个医疗卫生队,投入7000万元,并配备有CT、彩超、腹腔镜、高压氧舱等医疗设备。目前有床位100张,工作人员71人。经过建设和努力,现已发展成为一所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医院。同时,卫生队还利用现有的条件,在室外平台为住院官兵打造了一条景观休闲长廊,主要用于调节单调的住院生活,得到了官兵的一致好评。

强化管理重承诺 患者满意才达标

记者询问,这些成绩的取得,在管理方面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呢?何鹏飞院长介绍说,武警四川省总队医院始终坚持把医疗安全和患者满意作为质量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制定并严格坚持了“制度是经纬线、行动是保障线、安全是生命线、满意是及格线、每天是起跑线”的五线工作标准,以切实保障医院全面工作的规范化运行。每个季度都要开展1~2次专项治理行动,以技术准入、手术管理、优质服务、病员安全目标管理、药占比和医疗费用控制为抓手,逐步改善不断提高。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紧抓不放,有疑必查,有责必究。

在考评职能部门和个人正向考评机制的同时,武警四川省总队医院还建立了科室满意度和住院伤病员满意度调查等反馈监督机制,实现了质量安全管理的阳光作业,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聘请院外专家、第三方人员监督评估,持续改进管控措施,加大落实力度,促进了医院管理的良性发展。还将考评结果与科室评先创优、领导提升选拔和个人晋职晋级等紧密结合,提高了全员参与的积极性。

何鹏飞告诉记者,一切管理工作都离不开人才的管理。武警四川省总队医院特别注重提高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从源头开始严格聘用人员规范化管理,形成了初级职称全科化、中级职称专科化和高级职称专病化的人才格局。通过几年来实施的全面质量管理,武警四川省总队医院药占比始终控制在35%以下,入出院诊断符合率高于95%,治愈好转率高于90%,病员满意率高于95%,有效地防范了医疗差错事故,减少了风险隐患,奠定了医院快速发展的基础。

武警四川省总队医院根据部队医院以及就诊患者的身份特点,在军人病区按照科室和建制中队,配备了科主任、政治指导员、护士长;根据军人伤病员病种特征,精心筛选责任心强、业务技术精的医务人员到军人病区工作,保证对官兵医疗救治质量处于全院领先水平。对军人门诊区,医院实行全封闭式管理,提供检查、治疗、会诊、护理全程陪同服务,牢牢把握“士兵第一、患者至上”的服务承诺。坚持做到保障部队再多的钱也舍得花,为官兵服务再难治的病也治。在这里,给部队的战友营造一个入院如归家的新环境。何鹏飞高兴地说:“我们创建的军人病区被全军、武警部队评为了‘优质示范科室’”。

“绿色通道”便官兵 为兵服务一条龙

简单的交流后,何鹏飞亲自陪同记者深入院区实地走访。路上,随行的一个干事告诉记者,何鹏飞是医学硕士,主任医师,武警部队第五届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委员、2012年度卫生技术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执行委员、武警部队三届胸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还是四川省第七届医学会理事会理事、四川省第二届医师协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他曾荣立三等功4次,获武警部队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医疗成果三等奖4项,发表学术论文近50余篇。2015年被评为“中国优秀医院院长”。

何鹏飞指着前面一幢大楼介绍说:“这就是我们投资2100万元改建的一个精神卫生中心和占地7000多平方米的军人病区。这里有床位220张,设有中央空调、学习室、娱乐室,是集治疗、康复、疗养、学习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病区。这里有良好的环境,优质的服务,再加上我院先进的医疗设备,完全可以为伤病员营造一个良好的休养环境。近年,我们共救治重症官兵200人次,每年从单位创收入中拿出3500余万元补贴官兵医疗。”

在走访中,何鹏飞熟悉地与一些住院的病人打着招呼,并不时停下脚步认真询问他们身体的恢复情况。随行的干事向记者介绍说,这里,为丰富官兵文化生活,还建设了文体活动室和图书阅览室。并坚持每天晚饭后组织伤病员开展一些有益于康复的活动,晚上组织观看新闻联播,节假日期间进行棋类、球类活动,给住院的官兵创造了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休养环境。在医生办公室的墙上,记者看到挂满了感谢的锦旗和多块兄弟部队赠送的牌匾。

在门诊大楼,一上电梯,就见有两个笑容可掬的导医护士,在热情为来院的病人提供着帮助,随时提醒注意脚下的电梯,并指引着便捷的就医位置。那笑而可亲的脸庞,让来此就诊的病人也消除了对环境的陌生感。无论是在诊室或病房,都可以看到忙碌的医生和护士在轻声细语地与病人交流着什么。记者向一位医生询问:“你们这样与患者交流,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呢?”她说:“我们多介绍一点、多解释一点、多问候几句,甚至是在病人面前多停留一会儿,这都是对病人一个很好的安慰,也会使病人的病痛减轻许多”。这简单朴实的话语,让记者深切感悟平凡中凸显大爱与感动。

第5篇:五官科护士年终总结范文

xx年,我院护理工作在院领导的关心、支持、重视下,在全院护士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年初下达的护理工作计划,同时,积极投身于“创满”建设活动和“医院管理年”活动,对照标准,逐条逐项抓好各项工作,通过两个活动,有效的促进我院护理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护理质量稳步提高,现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护理人员情况

全院护理人员总数15xxxx,其中正式在编护士14xxxx,合同护士xxxx,护理员xxxx。执业资格结构:执业护士13xxxx,注册护士 13xxxx。归属护理部业务管理的护理人员12xxxx,占全院卫技人员3xxxx。分布在临床一线12xxxx,其他护理岗2xxxx,非护理岗 1xxxx。学历结构:大专3xxxx,占2xxxx,中专11xxxx,无学历xxxx,大专在读1xxxx,本科在读xxxx。职称结构:主管护师 7xxxx,护师5xxxx,护士3xxxx。年龄结构:全院护士平均年龄36.75岁,临床一线护士平均年龄34.06岁。按计划床位数295计算,床位与病房护士比为1:0.32。聘请临时护士1xxxx。×

(二)护理工作量 表1从以上两组数字来看,我院护理队伍结构老龄化现象与去年相比有所缓解,但梯队不够合理,影响护理人力的合理使用。护理人员短缺凸显,护士床位比较低,医护比例明显失调,现有护理人员配置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医院护理服务、质量、安全的需要,存在着安全隐患,也制约护理质量的深层次提高。

二、加强了护理管理,努力提高护理管理水平

(一)强化护士长的管理意识,今年二月份,护理部组织举办了一期院内护理管理培训班,培训内容主要是护士长管理理念的更新,管理技巧及护理服务的人本精神的塑造、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同时,安排了半天的讨论,护士长们在回顾上一年工作的同时,展开了新年如何深化人性化服务的讨论,在讨论中进一步理解了”以人为本“护理服务的内涵,达成了共识。

(二)加大了对护士长目标管理的月、年终考评,明确了护士长工作流程及考评标准,确立其在科室质量管理中的关键作用,建立了护士长日三见面三查房制度,护士长征询意见制度,有效的提高了护士长预测控制改进工作的能力。密切了护患关系,减少了病人的投诉率。

(三)悉心指导新上任护士长工作:今年新增护理单元二个,护理部除积极协助组建护理单元的建设外,对新上任护士长采取跟班、指导与交流等形式,帮助新上任护士长尽快转换角色,在较短的时间内承担起科室的护理管理工作。

(四)加强了护理安全管理,保证护理安全

1.强化护理安全超前意识,重视危险信息反馈,今年,建立了三级护理安全监控网,即护理部—护士长—安全监控护士,逐级收集护理危险因素,每月组织护理安全讨论会1-xxxx,就现存的及潜在的安全问题进行讨论,提出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今年共查摆护理安全隐患63条,提出安全措施12条。制定出制度、流程改进措施3条。有效的防范了严重护理差错的发生。

2.加强了对护理缺陷、护理投诉的归因分析:建立内部如实登记报告制度,对故意隐瞒不报者追究当事人及护士长的责任。护理部对每起护理缺陷及投诉,组织讨论,分析发生的原因,应吸取的教训,提出改进措施,对同样问题反复出现的科室及个人责任其深刻认识,限期整改。科室护理问题与科室护士长月、年终考核挂钩。

3.增强了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法律意识,证据意识,强化护理人员遵章守规,今年组织了护理规章制度与相关的考试,并及时向全院护理人员传递有关护理差错事故的案例警示,同时,进一步规范了医嘱查对流程,药物查对流程,制定了重点环节护理管理程序及应急流程,防范住院病人跌倒制度及各类导管防脱落制度。有效的保证了全院护理人员有章可循,确保了护理安全。

三、加强护理质量控制,提高了临床护理质量

(一)建立了护理质量检查与考核制度,护理部人员不定期的深入科室检查、督促、考评,每季度组织全院护士长交叉大检查,促进了护士长间及科室间的学习交流,取长补短,有效的促进了全院护理质量的统一和提高。

第6篇:五官科护士年终总结范文

关键词:科举制;清末;传统士人;社会流动

中图分类号:D6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6-0061-02

中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经历了先秦时期的世卿世禄制、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几个发展阶段,其中以科举制历时最久,也最为重要。科举制度确立于隋唐时期,发展到清代,已历千余年,虽然历代都有因革损益,但清代科举基本上沿袭明制。清代的科举考试以进士科最为重要,考试内容从四书五经中出,以八股文为固定格式。清末,在西潮的冲击下,僵化的科举考试制度遭到趋新人士的强烈批判,如梁启超痛斥“八股”曰“故深知中国实情者,莫不谓八股为致弱之根源。盖学问立国之基础,而八股者乃率天下之人使不学者也。”[1]在维新派的改革失败之后,掌握实权的封疆大吏继起要求“停科举,兴学堂”。1903年,袁世凯、张之洞上奏亟呼废科举:“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将士子永远无实在之学问,国家永远无救时之人才;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即永远不能争衡于各国。”[2]在内外交困的局面下,清政府于1905年颁布上谕:“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至此,延续1300余年的科举考试制度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

一、科举制度下的社会流动

王先明老师在《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一书中指出“在中国封建社会阶级结构中,社会流动模式是混合型的。这是一种适度型封闭(而不是极度封闭)的社会流动,它既严格限制垂直流动在任何阶级、阶层间自由发生,如贵族以血亲和特殊功勋形成世袭的特权等级,不轻易允许较低级阶层向贵族流动;贱民的上升流动也从法律上加以限制。同时,它又保证一定范围内的上升性流动。如在平民阶层和绅士阶层之间,既有水平流动,也有垂直流动。”[3]而科举制就是这种社会流动的基本渠道。今天,我们以历史的眼光重新审视科举选官制度,不得不承认,它相对于之前“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九品中正制度更具合理性。科举制度允许包括平民在内的士子“投碟自举”,进行统一的考试,“以文取士”。何炳棣教授在《明清社会史论》对明清时期的进士、举人和贡生的登科名录进行统计分析后表明“宋、明、清三代平民出身进士比例――宋53%,明49.5%,清37.6%”,并得出结论:明清社会阶层间的上下流动是在相当程度之内以科举考试为主要渠道的。[4]而科举产生的进士、举人等熟读儒家诗书的“士”又是统治阶级的储备力量。

王先明根据《道光甲辰恩科直省同年录》的抽样统计显示“通过科举制进行上升性社会流动的集团力量,主要限于具有功名身分的绅士或绅士家庭。”[5]就算是对于大多数绅士而言,他们最终要完成由“士”入“仕”,也非易事。统计结果:道光甲辰(1844年)恩科中举有为1010人,而其中上升流动为进士者仅有209人,占20%。在咸丰元年(1851年)的科试中,全国(广西除外)中举者1789人,上升流动为进士者249人,占3.9%,后实授官职者3l7人,占举人(考取进士者不计)的20.6%,候补者72人,占4.9%,两者合计共占25.3%,尚有74.4%仍处于“社会沉淀”状态。[6]到清朝末年,特别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之后,清政府为了扩大军费来源,公开允许卖官鬻爵,据统计太平天国以前捐官的总人数为3.5万,而19世纪最后30年中,捐官人数达到53.4万。[7]

科举制打破了士族的贵族统治,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统治基础,但是通过科举实现身份转换却是一条艰辛的道路,特别是清朝末年,西方列强入侵、科举制度僵化、人口增多、官场腐败等因素更使科举取士制度愈来愈流于表面。其实际意义更多的是为大批想实现身份转换的人提供了一种美好的“希望”,从而成功地将士人束缚在四书五经之内,进而通过“士”将整个社会置于儒家思想的控制之下。

二、废科举是“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

科举制度允许一定的社会流动,延续千余年,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唐以后的一千年以至一九零五年,这个制度扮演了与学术思想、社会、行政体系、政治相关的许多角色。”[8]1905年清政府宣布停废科举,而这一政策对清末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罗志田老师就这样评价科举制的停废:“如果当时中国的确存在划时代的体制变动,科举制的废除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变动之一。”[9]

科举选官制度为大批想实现身份转换的人提供了一种“朝为田中郎,暮登天子堂”的希望。而科举停废,则意味着这种希望的破灭。四民之首的“士”人不再以科举为“指挥棒”,而是各择出路:(1)通过留学成为是上层知识分子精英。旧学即废,全国上下转而崇尚新学,留学成为读书人进阶的最好途径。然而有条件留学的知识分子毕竟还只能是少数,而这些留学归国的新知识分子,归国后往往成为上层精英,如胡适。(2)转而经商,投身实业。清朝末年,在西潮的冲击下,“商”愈来愈被提升到重要的位置,与西方商战,追逐商利风行一时。很多具有传统功名转而投身实业,如清末状元张謇、孙家鼐。(3)融入地方政权,成为清末地方自治运动的主要力量,如山西士子刘大鹏。(4)还有一部分加入会党,或投身于军事活动。因此传统士人的社会流向发生了变化,他们的出路更趋多样化。然而无论是上层知识分子精英、商人、地方绅士还是职业军人,他们都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士大夫”,都已被排除在中央政权之外,所以,废科举后,尽管读书人的社会水平流动方向出现了多样化,但一千多年来读书人最重要的晋身之路却被断绝了。晋身之路即断,则传统士人不再以科举为中心,再加上新学的影响,他们往往走向“清廷”的对立面。

清政府停废科举而又拿不出新的政策来控制传统士人的新流向,因而使其自身更孤立。在思想领域,科举被废,新学成为主流,新式知识分子崇尚的西方民主、自由观念冲击儒家思想,出现思想领域的权势转移;在社会层面,绅商、绅士主导的地方政权在军事力量的支撑下日益兴起,从而出现由中央到地方的权势转移。最终,武昌起义一声枪响,偌大一个清王朝轰然倒塌。由此可见,看似进步的“废科举、兴学堂”政策没能为清政府保驾护航,而是加速了它的灭亡。正如关映红教授所说的“废科举最大的输家正是清朝统治者”。[10]

参考文献:

[1] 梁启超:《戊戌记》,中华书局1954年版。

[2] 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史料》(4),中华书局1933年版。

[3] 王先明:《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1997年版。

[4] 何炳棣:《明清社会史论》,转引自《读史阅世六十年附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 [6]王先明:《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7] 关映红《科举停废与近代乡村士子――以刘大鹏、朱峙三日记为视角的比较考察》,《历史研究》,2005年第5期。

[8] 费正清著、薛绚译《中国新史》,正中书局。

第7篇:五官科护士年终总结范文

去年以来,____省军区____巡逻艇大队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的要求,针对上级部署教育内容多、标准高、要求急的实际,紧紧围绕官兵在工作生活和战备执勤中暴露的突出思想问题,将理想信念教育具体化为富有界江船艇特色的“五爱”(爱祖国、爱军队、爱界江、爱大队、爱船艇)系列教育,努力在内容、方法和手段上进行创新和改进,收到了明显成效。

一、适应所处环境复杂性开展“五爱”教育,在帮助官兵经受各种考验中坚定理想信念

__*巡逻艇大队明水期,船艇执勤任务繁重,艇组居住高度分散,所处的社会环境十分复杂,广大官兵经受着境内外双重影响以及艰苦环境和“酒绿灯红”的双重考验。但他们注意结合大队实际,把“五爱”教育作为理想信念教育永恒主题突出出来,确保了大队建设不偏向。

在解难答疑中帮助官兵增强改革必胜信心。近年来,

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增大,部分官兵家属或亲人优化下岗或在家待业的人数逐年增多,尤其是佳木斯市国企改革更不景气,满街都是叫喊叫卖、摆地摊、蹬三轮,甚至为生活所迫,发生抢劫偷盗等社会问题,官兵耳闻目睹,严重地影响了他们安心本职卫国戍边,甚至部分官兵还产生了对党的改革开放路线质疑的态度。针对大队官兵的现实思想问题,他们在坚持不懈地搞好“五爱”教育基础上,通过采取赞家乡变化谈改革成就,走出去、请进来到社会大课堂感受改革实践以及实话实说热点难点问题辩析等方法,有效地解决了官兵心中的疑团和困惑,自觉坚定了改革开放政策正确性,增强了拥护支持改革信心和勇气。尽管目前大队官兵仍有52%家属下岗待业,有20%干部家属随军随队后一直没有找到工作,但他们都能兢兢业业,立足本职干工作。特别是在今年3月份,正值大队家属房拆迁,浴池、荣誉室重建和船艇春修大会战,工作量大、任务重,广大官兵不辞辛苦,昼夜奋战,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以实际行动展现了界江水兵的风采。

在坚贞革命气节中帮助官兵增强拒腐防变能力。大队

明水期,有24个执勤艇组分布在千里界江边防线上,其中有8个执勤艇组地处对俄一类开放口岸和旅游观光景点。伴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昔日萧条闭塞的边陲,变为今天商贾如云、游人如织、边贸兴旺的开放口岸。一些不法分子把边境当成了走私、偷渡、贩毒的通道,不惜利用金钱女色拉拢腐蚀官兵;一些敌特分子活动频繁,把艇组执勤官兵作为他们拉拢和策反的对象,隐蔽战线斗争形势严峻。去年,该大队还发生了一中队军官李洪斌执迷不悟修练“__功”的严重违纪事件。面对这些新变化,他们一方面坚持对官兵进行“五爱”教育,结合官兵思想实际和当地社情情况,请地方党政领导、国家安全部门和政法机关工作人员给大家介绍敌情动态,并运用反面典型教育警示官兵,做到防患于未然,使官兵认清越是复杂的环境条件下,越要树立高度的敌情观念,保持高度警惕。另一方面,他们针对大队执勤艇组所处地理位置复杂,受“酒绿灯红”影响和侵蚀直接的实际,坚持每月由大队领导带机关工作组逐个执勤点上一次反黄、反毒、反赌、反私的法纪教育课,组织官兵到当地公安部门参观禁毒、读书演讲、议案学法活动,开展“反对黄赌毒,争当文明军人”读书演讲活动,使大家认清危害,自觉远离黄赌毒。驻同江三江口艇组周围是繁华的旅游区,每年盛夏游人络绎不绝,一家个体公司老板在距艇组10多米处开设了水上夜总会,个别小姐浓妆艳沫,穿着超短裙,经常到艇组码头对战士进行。但艇组官兵严格遵守纪律,从不与她们接触。每当夜总会响起靡靡之音时,战士们高唱革命歌曲,进行读书和学习,做到了“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

在宣扬典型中帮助官兵增强艰苦环境的考验。单调乏味的边防执勤工作,曾是部分官兵产生了害怕艰苦、厌倦部队生活的思想。为激励大队官兵戍边卫国,无私奉献,他们一方面充分利用辖区内古兵站遗址、日伪时期的虎头要塞、珍宝岛和“英雄的东方第一哨”等资源辅助进行经常性思想教育,请老抗联、老垦荒队员、老支边青年讲传统,并组织编写了《界江军魂》等3本书,作为官兵必修课、传统课和基础课,每年新兵下连、学员上岗、官兵调入都进行大队光荣史教育,引导官兵牢记历史,艰苦戍边;另一方面,注意及时总结宣扬大队在艰苦戍边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先后总结宣扬了军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标兵高桂林、邓国忠、徐先锋等一批先进典型,使大家学有榜样、赶有目标,激发了艰苦戍边的政治责任感。目前,大队官兵思想稳定,斗志昂扬,没有发生一起违纪事件。

二、适应中心任务的艰巨性开展“五爱”教育,在强化官兵履行卫国戍边职责中坚定理想信念

第一巡逻艇大队明水期在1000多公里界江水域设立24个执勤点,担负巡逻执勤、锚泊卡口子、保障上级首长机关堪察边境等任务,责任重大、岗位重要、任务艰巨。他们始终把“五爱”教育作为促进中心任务完成的重要保证,常抓不懈,不断激发官兵履行卫国戍边,“下江代表祖国,上岸代表军队”的政治责任感。

强化根本职能意识,当好界江卫士。近些年来,随着中俄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贸易往来频繁,两军友好互访增多,不少官兵产生边防无战事的和平麻痹思想,认为只要“过好日子”,就算完成任务。针对官兵战备观念有所淡化,职能意识有所弱化的思想反应,他们根据俄方领水意识增强,扰我渔民正常生产事件增多,不法分子走私猖獗,内潜外逃事件时有发生的实际,重点对官兵进行强化我军根本职能教育。组织官兵学习马克思主义战争理论、《宪法》有关军队职能的规定和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论述,组织官兵观看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录像片,批驳台湾“两国论”,剖析霸权主义、军国主义、

强权政治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声讨沙俄侵犯中国领土的罪恶行径。开展了“我军职能是什么,当兵干什么”的大讨论。使官兵明确虽然国际形势趋于缓和,不存在大规模敌人入侵,但战争诱发因素仍然很多,战争并不遥远,牢固树立祖国利益高于一切,时刻准备打仗的思想。并根据官兵驻守界江处在对敌斗争最前沿,组织官兵重温“军人誓词”、军人职责,牢记自己是军队这个武装集团的一员,任何时候都不能把自己和战争割裂开来,“战必有我”。强化政策纪律观念,树立界江文明水师形象。针对明水期部队地处一线,高度分散、独立执勤,船艇数量大、经费油料多易出现问题的实际,注重强化官兵政策纪律观念。他们依据《边境处置原则》、《船艇派遣使用管理规定》,结合实际,制定了《明水期部队管理规定》、《边防执勤十不准》。大队定期检查落实情况,一线执勤官兵自觉用《规定》、《不准》规范言行。他们按照“四有”革命军人标准规范官兵言行,无论是驻在开放口岸的艇组,还是在艰苦环境执勤的官兵,都能严格约束自己,牢固树立军人良好形象。一年来,一线官兵拒绝不法商贩非执勤用艇100余次,拒收各种贿赂价值60余万元,为边境渔民护渔75次,抢修边民渔船150多艘(次),被驻地政府和人民群众誉为“三江爱民水师”。

激发科技练兵动力,做好军事斗争准备。他们针对官兵中对科技练兵“无所作为”、“与己无关”等思想情绪,坚持用“五爱”教育激发官兵科技练兵的内在动力,调动官兵岗位练兵积极性。他们立足现有装备,广泛开展“一口清、一问准、一摸知”活动,组织编写了《982巡逻艇操纵》、《三江航行指南》、《报务员训练》等8种教材,自制训练器材100余件。官兵自觉学习高科技知识、外军知识、微机操作、俄语会话,大队还采取集中培训,送院校、工厂代培和鼓励函授学习等办法,提高官兵素质。目前,全大队221名干部中有85%拿到了大专以上文凭,90%的船艇长,70%的船员获得了等级技术证书。每个战士还通过自学和函授都掌握了2门以上技术或专长,35%的基层干部达到了省军区科技“四会”教练员标准。发挥技术人才和船艇装备科技含量高的优势,自觉增加科技练兵难度和强度,技术攻关革新26项,其中有5项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大队研制出《982型艇野战抢救抢修专用工具》、《塞龙轴承》被全国推广应用,GPS船艇导航定位仪在省军区武器装备“三化”达标现场观摩会上演示。去年9月,大队被军区评为科技练兵先进单位。

三、适应官兵需求的多样性开展“五爱”教育,在优化教育环境中坚定官兵的理想信念

他们在开展“五爱”教育中,从优化教育环境入手,把做官兵思想工作与帮助官兵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在办实事中贯彻思想教育,通过解决现实问题引导官兵提高精神境界。

一是满足官兵求知成才的需求,使官兵在实现个人价值中受到激励。近年来,他们针对官兵学文化、学科技愿望迫切和关注个人成长进步以及忧后路等热点问题,先后投资30余万元,开办了水上流动育才学校,使所有战士在服役期内都能学到一门以上的专业技术。“五爱”教育与官兵求知成才需求同向去做,使官兵对所讲道理听得进、想得通,懂得了学文化、学技术不仅是为提高个人素质,而且只有用所学之才奉献于部队和国家建设才能展现出个人价值的道理。官兵主动把个人成人成才和努力干好工作统一起来,形成了自觉为大队建设做贡献的风气。修理所电工班长邓国忠在部队的培养下掌握了过硬的无线电修理技术,先后成功地进行了船艇电子闪光器等三项技术革新,被树为学雷锋标兵,荣立了一等功。佳木斯、长春、上海等地8家单位高薪骋请,他都没动心,毅然要求转改了士官,继续留队做贡献。

第8篇:五官科护士年终总结范文

五代到清朝,翰林院的政治地位经历了二高三低的变化:宋朝和 明初高,五代、辽金元时期和明永乐以后低。

五代武人跋扈,王朝祚短,翰林的地位从唐时的顶峰跌落,政治 上的作用相当有限。后晋还一度废除翰林学士,其职并归中书舍人。

宋代是翰林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这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 继承唐、五代的趋势,翰林学士院与翰林院发展成截然不同的衙署。 翰林院作为各种技能之士的待诏之所,设在皇城之外,分为书艺、图 画、天文、医官诸局;翰林学士院作为草诏、顾问之臣的供职机构, 设在宫禁之内,二者间地位的高下不可同日而语。其二,翰林学士院 组织结构严整,官员设置从高到低依次为承旨、学士、直院、权直, 不再是随意性很强的内侍群体,而是中央政府的正式机构。与之相适 应的选任、降黜、员额、俸禄等各项制度日趋完备。其三,翰林制度 与科举制度的关系得以确立,非进士不入翰林,由此推进了宋代文人 政治的发展。

辽、西夏、金、元,都是以少数民族为统治主体的王朝,它们程 度不同地学习汉王朝的统治体制,无一例外地承袭了唐宋的翰林制度, 以此标榜文治,笼络与安置汉族知识分子。各政权中翰林机构的名称、 功能不尽相同:辽称翰林院,体制与唐旧翰林院相似,院内人员、职 事繁杂不一;所不同者是将国史院隶属于翰林院,开了国史、翰林合 二为一的先河。西夏与金建翰林学士院,职能与宋时相似。元立翰林 国史院,其职责变为以修撰国史为主。

明代翰林院的发展变化,以明成祖永乐(1403—1424年)为界, 分为前后两大时期。前期的翰林院拥有唐宋翰林学士院的职能,翰林 官充当皇帝的辅弼,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后 期的翰林院向唐旧翰林院回归,走上了重文词、远政治的道路,取而 代之的是新的近侍机构——内阁。英宗正统(1436—1449年)以后, 翰林院正式成为外朝官署,逐渐降为撰修书史、起草一般文书的普通 文秘机构。

清朝以后,翰林院的性质不再有大的变化。院中无承旨,亦无学 士之名,而是“定掌院学士为专官”(《清史稿》卷115“职官二”), 掌院学士之外,设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以及修撰、编修、检讨、庶 吉士等;院下有庶常馆、起居注馆和国史馆三机构。翰林院的主要职 能是编修书籍,撰拟册文,为皇室解经讲史,以及充当科举考官等, 与政治了然无涉,属于职清事简的文人闲职。清朝末年,实行政治改 革,学校教育取代科举制度,与科举制度密切相关的翰林院日渐衰落。 1911年,清朝灭亡,沿续了千余年之久的翰林制度也最终退出历史舞 台。

无论其身份是“天子私人”还是朝廷命官,也无论其职能是参与 政事为主还是掌管文辞为主,对于中国古代的翰林来说,有一点是千 年不变的,即充任者多是精通经史、饱读诗书之士。特别是明清以后, 基本都是进士高科之人,亦即当时知识阶层中的精英。为人熟知的历 代名流如唐朝的李白、杜甫,宋朝的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 明初的宋濂、方孝孺,晚清的曾国藩、李鸿章等等,皆是翰林中人。 这种构成,决定了翰林群体势必对封建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 响。

作为职掌文化事业的专官,翰林首先致力于精神文化产品的创造 与保存。他们中的多数人不仅通经晓史,而且立德立言,创作出无数 优秀的诗赋文章,为古代封建文化的宝库增添了大量的财富。历代翰 林还编撰各类书籍典册,直接担当起整理、保存与传承封建文化的责 任。唐以后流传至今的大量古代典籍,多数都出自翰林之手。如宋代 以“四大书”著称的《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和 《册府元龟》,除《元龟》外,其余三部都是太宗时由翰林学士李方、 扈蒙等主持编撰的。再如明朝修《永乐大典》,清朝修《四库全书》, 都由翰林负责,清朝修书的机构四库馆就设在翰林院内,修书期间先 后有数以百计的翰林参加了《四库全书》的编纂。

同时,作为成功地进入中枢机构的士大夫中显达之人,翰林有机 会实践儒家的政治理想,以其知识、节操等影响社会,实现“达则兼 济天下”的抱负。从唐末翰林充当反对方镇,打击宦官,巩固统一的 重要力量,到宋朝翰林踊跃议论朝政,批评时事,推进文治,历代翰 林都积极发挥了他们在当朝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他们 所表现的那种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于国事民生不敢忘的情怀,凸显出 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 世开太平”的独特文化品质,丰富了中国封建文化的精神遗产。

第9篇:五官科护士年终总结范文

不一样于断代史或大事记的传统历史写作手法,黄仁宇先生所著的《万历十五年》(1587,AYearofNoSignificance)选取了明朝万历年间一个普通的年份进行了社会和人文层面的分析,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1《万历十五年》经过记录在16世纪中国的历史背景下,万历年间朝中上下七零八落的事,折射出以德替法制度的混乱,反映了当时社会,高级官员的悲惨人生。

这本书用传记的手法叙述了当年张居正他生前得志、扬名立万,死后失势、遭掘棺之耻;大英雄戚继光在张居正生前位至“总理蓟州军务”,在张居正死后罢官家居;名士李贽失势后,以知府身份挂冠而去;海瑞,一个富有传奇性的人物充分重视法律的作用并且执法不阿,可是作为一个贤传培养下成长的文官,他又始终重视伦理道德的指导作用……即便是郑贵妃、张鲸、冯保、高拱、卢镗、也统统没有好结果,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

上至天子下至平民无不成为以德替法制度的牺牲品。黄仁宇先生认为:中国两千年来,以德替法制度,到明代为极限,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

本书告诉我们在以德替法的封建专制制度下,为民、为官之人是没有保障的。因为帝王维护或保护的不是他的子民,而是他的统治地位。为了帝国的传承,帝王能够牺牲一切,包括所谓的“德”。“德”字何解,就是执法公正不阿,待人谦虚,对朋友不分高低官职。对底下臣民则应当视如儿女,这就是君王所要有的“德”。

没有保障的为官之人整天就游手好闲,吃喝玩乐,没有保障的为民之人不屑为朝廷尽忠,在异族的铁蹄下,明帝国最终灰飞烟灭。我想一个国家的潮起潮落不全在于国主,民众才是最重要的,俗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想让船跑得快,水才是关键。顺势的话,朝廷会发展和快,逆势则会慢,严重的话船也保不了。最终,大臣们的贪福之心也所以破灭,居民们的生活保障就得看下一个君王了。

历史沧桑,万历皇帝万世传承的愿望随同历史的波涛一齐消失在我们目光尽头,渐渐的久远。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2《万历十五年》是一部评价很高的书。暑假中读后颇有感触。下头分几个部分谈一谈。

一、先说说黄仁宇先生其人。黄仁宇,湖南长沙人,以往学过工科,在报社工作过,当过兵,之后又在美国攻读历史。丰富的人生经历使他对历史有了自我独特的思考。

他在自序中提到他与明史的联系,博士论文做的就是明代的漕运。为了写书、做论文,他用了两年半的时间读完了《明实录》133册,再加上写书的时间,一本不厚的书竟用了7年的时间!如此严谨的态度,坚持不懈的精神都是令人敬佩的。而正因为他的治学作风才有可能写出如此精彩,有影响力的巨著。

二、谈谈这本书。明朝税重民穷,水深火热是众所周知的。《万历十五年》之前的很多作品有的认为税收过多是百姓贫困的首要原因。而黄仁宇先生并不这么认为。他认为民穷的根本在于律制的腐败和政府的低能,国家税率低,受惠者并非农民,只是鼓励了小地主加重剥削以及官僚乡里额外加征,自肥腰包。明朝采取极其严格的中央集权,施政方针并不着眼于提倡辅助先进的经济以增加全国财富,而是保护落后的经济以均衡的姿态维持王朝的安全。

书中有如下论述:“万历二十年(1592),北京宛平县知县沈榜声称它每年要向27个不一样的机构缴款,总数则不出白银一千两。与其相似,全国布满了这段距离的补给线,此来彼往,侧面收受,既无架构,而提出的统计数字,经常为一纸具文,以致发生了上述税率参差不齐的现象。”这种维护落后的农业经济,不愿发展商业及金融的做法正是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由先进的汉唐变为落后的明清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有书中可见中国两千年以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犹以为甚,乃是明朝衰落的症结。书中所记述的万历皇帝、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南京都察院督御史海瑞、蓟州总兵官戚继光、以知府身份挂官而去的名士李贽,他们或身败名裂或不得善终,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这一切都是因为制度已经山穷水尽,上至天子,下及庶民,无不成为牺牲品。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原先仅有英文版,后应国内读者要求,才有了中译本。其英文版原名为“1587,AYearofNoSignificance”。正是由于很多历史学者忽略了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年份里发生的事情才未有所得,而作者却以审慎的态度洞悉了这段时间内那些看似细枝末节却能够以小见大的变化,才能由此独到的见解。

三、谈一谈引申出来的思考。就以中的海瑞为例。海瑞作为一个御史,尽他的职责,直言敢谏,甚至冒着杀头的风险直指皇帝的过错,实为清正。而他的作风不但皇帝看不惯,连朝中百官都人人对他的行事习惯有怨言,其中不乏许多忠良之士,原因何在?

海瑞的信条和个性固然令人尊敬,却没有一人按照他这个榜样来办事。原因就在于人们已经习惯了另一套为大众所理解的形式方式。海瑞的行事方式乃是正道,而这正道上已是人迹罕至。

举一例说明:当时朝廷上派遣钦差到各地巡查。名为巡查,实则捞油。每到一处必是明里或暗里的向地方官员要好处。而地方官员也正好趁此机会送钱打点,一则为自我官场升迁打基础,二则能够保住官位,在所辖之地横征暴敛而不被处理,两厢情愿,心照不宣,何乐而不为?而两袖清风的海瑞可不管这一套,青菜豆腐招待上官,钦差几次暗示却反被海瑞参奏一本,引得人人自危,就怕自我的那点事儿也被揭发。

按理说海瑞的做法并无不妥且是极为正确,可在当时的规则之下必定是要引起惊涛骇浪的。何也?是时此种上下官员的交易方式已经不再是地下的受贿而似乎有正大光明的趋势。系统之中的每个个体已经在此制度中找到了自我的平衡点,找到了晋升的途径和维持生计的办法,习惯成自然,只要人人都能够得到自我想要的,灰色交易市场已经构成,为什么要改变呢?偏偏就在此时,海瑞半途杀出,非要搅个天翻地覆。一旦当前的系统被颠覆,每个个体都必须重新定位去适应新的规则和关系,此刻的既得利益到时候就不明白能否找回,谁愿意去改变呢?海瑞的行为就像一个印第安部落里闯入的欧洲人,无异于砸天下所有当官的饭碗。习惯了一套能够让他们获益的规则的人们会在有人想颠覆它的时候奋起反抗的,习惯和利益是罪魁。海瑞正是所以被碰得头破血流,15年赋闲在家,晚年凄惨。制度造成了这一切。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3初次接触书名,给我的直觉,无非是写万历十五年那一年发生的历史事件。该书是黄仁宇先生的成名之作,三十年之呕心力作。最早在美国出版,该书的英文名字翻译成汉语就是“平淡的1587年”。大明立国近三百年,我国封建社会近两千年,但但摘取这一年,能写出什么样的历史?读史能够明志,读史需要一颗宁静的心,去解读那深邃沉淀的历史。我细细翻来,每一天读那么一小段,合上书本之后,又再去慢慢回味。瞬间,那种弥漫着焦虑,挣扎,痛苦的人物,一个个活生生起来。从首辅大学士张居正,和事佬申时行,思想家李贽,军事家戚继光,清官海瑞,以及万人之上的万历皇帝,没有一个不是生活在痛苦之中,他们现实的遭遇和治理天下的宏大梦想,都有着无法弥合的冲突。这些人都没有善终,甚至于抄家罚没。这是一本以平淡的1587年为基本支撑点,然后让人物陆续施展自我的政治包袱,现实与梦想的碰撞,失败后的毁灭。

作者以一斑而窥全豹的方式,一丝一缕的分析,视野直指上千年的中国历史。中国从汉代独尊儒术之后,中华民族的历史,基本上都是以儒家思想和孔孟之道来统治天下。历朝历代,都是经过庞大的文官集团,实行郡县制,来统治全国。隋代以后,经过科举制度来选拔官吏,这些文官从小就饱读经书,满脑子的孔孟思想,都以仁政爱民为基本的做官准则,时刻要体恤民情,以民为本。这些封建社会的官吏,薪俸很低,要维持自我家庭的生计,享受锦衣玉食,根本无法实现。然后就行成了一套官场的历史潜规则。一方面道貌岸然的宣扬孔孟之道,一方面又鱼肉百姓,实现自我小团体和大团体的利益最大化,为自我的贪污找到更合理的借口。在封建社会,历代帝王,都是宣传以德治国,没有健全的,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即使有相关的法律制度,也被历史潜规则打破。同时官员为官的行为,又缺少及时的监督和制约,这就造成了官员们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阳奉阴违,完全为自我的小九九做打算。官员的脸只会向上看,只对上级负责,又怎样会对百姓负责?那些文官们内心深处的尴尬和不安,也对他们的思想产生很大的影响,一方面是圣贤书的教导,一方面是现实里必须理解的官场潜规则。当文官们在扪心自问和尴尬之后,聪明的大脑很快就会

适应这样的官场潜规则,搜刮起民脂民膏,哪里还会有怜悯之心?

在这一制度下的悲情人物,首推海瑞。海瑞是个清官,是个楷模,正是因为寡而鲜,才能成为模范,满朝文官都是海瑞,何来楷模?当海瑞在孔孟思想的熏陶下,立志做为一个清官的时候,他的私人道德其实已经和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公共道德,或者说官场潜规则发生了冲突。很多文官,都明白自我去贪污是不对的,可是,你要想在这个圈内生活下去,你就必须去贪污,去随波逐流,否则,仅有头破血流。儒家思想的道德体系,给予了海瑞无穷的力量,让他无所畏惧的站在反对贪污的最前沿。可是,整个文官集团,都满足于现状,并安于现状的时候,他们所理解的孔孟之道的思想,就发生了根本的质变。一方面认识到遵守道德体系要丢官罢官,一方面又要宣扬道德体系来维护他们的统治,就会表面装作清廉的样貌,背地里哗哗的数银子。越是高调的文官,越是最大的贪官。道德以阳的一面存在,而私欲则以阴的一面存在。当道德给他做了一个幌子的时候,私欲就能够无限制的膨胀。当道德能够代替管理国家的时候,文官集团里的官员,则会打着道德的幌子满足自我的私欲,每个人从骨子里并不鄙视海瑞,甚至是仰望海瑞,可是,没有人愿意做海瑞,这就是封建社会文官集团的现状。

对于孔孟之道的作用,历代皇帝都极力推崇。他们和他们的文官集团想用道德的力量,来统治他们的疆土和人民。用道德体系来保障乡土秩序,而不去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在1587年,万历领导下的文官们在勾心斗角的时候,西班牙人带着他们的坚船利炮,发动了对英国的全面战争。西方也拉开了全面的工业革命。历代皇帝都会被推崇为人的楷模,上天之子。万历从懵懂无知的小皇帝,到励精图治的精干皇帝,再到颓废无为的慵懒皇帝,他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在年轻的时候,多么的想建立一个强盛的大明帝国,并且亲身去实行各种礼仪规范。来实现以“礼”来建立人们对道德的信心。可是,当他在看穿了这些文官们的阴阳两面以后,思想发生很深的变化,开始了消极怠工。他的消极怠工,不是针对个别文官,而是针对整个道德礼治体系。在传统戏剧里,皇帝都是至高无上的权威,有生杀予夺的大权,而了解了万历的遭遇之后,也明白过来,皇帝并非能够随心所欲,皇帝只可是封建帝制里的一颗最大的棋子而已,并且始终受着道德礼教体系的压抑和控制。

励精图治,呕心沥血的万历首辅张居正。他几乎开创了“万历盛世”,把明朝多年的积弊,表面上一扫而光,国库充盈,而实际上他为明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了最大的祸根。他死后遭遇清算,其实与万历关系不大,主要是因为他的性格造成的。从小就理解孔孟之道教育的张居正,身居首辅之后,一心只想把大明江山,打造的秀美绝伦。他所实施的改革制度和现行的文官制度格格不入,他没有从根子上发现,一次大改革措施,要从根本上能让绝大多数文官相安无事,否则理论上的完美,最终也是以惨败收场,历史上的王安石变法也是如此。他的死后被清算,甚至他生前所提拔的官吏受到牵连,这不能不说是他一生最大的失败,当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文官体制上有缺陷的时候,他以个人之力,想改变整个时代,则是多么的渺小无奈。以至于之后的首辅申时行,好像看透了其间玄机,做起了和事佬,成了一个万历皇帝和文官之间的缓冲剂,为此不惜牺牲原则。他们二位的做法,初衷都是好,都是想让大明帝国的国家机器正常运转起来。可是张居正的缓冲剂失效了,造成了他死后的被清算。在文官集团和万千小民之间,明朝所采用的就是以礼和道德来维持国家秩序,也能够理解为,明朝并没有真正以《大明律》来维护他们的统治秩序,而是靠道德和礼教,

而道德和礼教又是比较抽象的一些准则,在私欲面前,不堪一击。正是这腐朽的制度,才造就了一幕幕惨绝人寰的改朝换代的杯具。

历史就是这样的神奇,透过历史能读懂未来。历史总是在创造匪夷所思的故事,相同的历史,由不一样的人去描述,就会有不一样的历史观。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细节之中,不一样的人发现的细节不一样,所得到的感悟就迥然不一样。《万历十五年》所表达的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绝对大多数的人都穿了件绚丽的外衣,那就是满口仁义道德,背地里却干着伤天害理的勾当,来满足自我的私欲。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4明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中国历史上原本是极其普通的年份。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此书英文名为“1587,AYearofNoSignificance”,可直译为“平淡的1587年”)。以该年前后的历史事件及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物为中心,抽丝剥茧,梳理了中国传统社会管理层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现代中国应当涉取的经验和教训。作者以其“大历史”观而闻名于世,本书中这一观念初露头角,“叙事不妨细致,可是结论却要看远不顾近”。本书自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出版以来,好评如潮,在学术界和文化界有广泛的影响。这本《万历十五年》,意在说明16世纪中国社会的传统的历史背景,也就是尚未与世界潮流冲突时的侧面形态。有了这样一个历史的大失败,就能够保证冲突既开,恢复故态决无可能,因之而给中国留下了一个翻天覆地、彻底创造历史的机缘。

万历时期是东西方礼貌相遇,交流碰撞的时期,西方礼貌首次叩开了东方的大门,是东西方礼貌最友好平等交流的时期。先进知识分子组成了西学集团,传播西方礼貌。

“万历时代”时“非君浪潮”高涨,民本主义盛行,是封建皇权统治遇到极大冲击挑战的时代。“万历时代”是资本主义萌芽方兴未艾,是蕴育新型生产关系的时代。万历三大征,扬大汉雄威于寰宇,威震敌胆,蒙古、倭寇望而却步,再保大明六十年国运,实为不易。

“万历时代”是市民社会发展,市民力量壮大。首次出现了市民力量和封建统治斗争的时代,是社会动荡和蕴育社会变革的年代。万历年代大科学家纷纷出场,出现了方以智、李时珍、徐光启、徐霞客、宋应星五位科学巨人以及朱载堉、李之藻,王征等众多科学家,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华夏科技礼貌再次站在世界高峰。

“万历时代”李贽等大思想家纷纷涌现,政治社团纷纷出现,学派繁荣。是传播新思想、新观念、新文化的时代。

万历年代出现了徐谓和董其昌等顶级书画家,是个艺术蓬勃发展的年代。

“万历时代”市井文学灿烂,出现了世界级的戏剧家汤显祖,是个文化事业昌盛的时代。

“万历时代”是彻底击败日本,昂首东方,是中华帝国最终一次辉煌的年代。万历也是满清初起,世风堕落、思想多元化。危机和挑战并存的时代。

“万历时代”的生机活力比死气沉沉的康乾盛世强百倍,明朝的文治武功到了顶点,是中国历史的岔路口。

对于明清比较有两部书不可不读,其一《利玛窦中国札记》,其二《停滞的帝国》。尤其读了《利玛窦中国札记》一般不抱偏见的人对明朝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会有一个颠覆性的转变。我们能看到物价低廉、富裕,人民安居乐业的明代社会。我们也能看到一批富有牺牲精神的西方传教士,以及一大批宽容、开明有良好学识、修养的明朝君臣士大夫形象,以及晚明社会宽松、自由、平等、活跃的政治氛围。这与《停滞的帝国》描述的满清帝国衰败、贫困、闭锁、愚昧的社会现状截然相反。

读《利玛窦中国札记》你还能发此刻明代“士”这个阶层上,人格是平等的,是不论官职大小的,官大一级压死人不适合当时的情景。在学术上也是人人平等,所谓学霸、舆论导向倒是不可思议的。

回顾那段历史,无论如何是看不出儒学对西方礼貌和西方科技有强烈的抵触倾向,封闭、保守。反而是敞开胸怀,热烈欢迎。用徐光启的话说是“易佛补儒”。

与利马窦神父捣乱的主要是一群迷信的农民,以及一些愚昧的乡绅。而佛教才是利马窦神父针对的主要敌人。士大夫地位身份越高,越能理解西方文化,越能依法保护西方传教士,越能和利神父成为至交,对利神父的学识赞赏不已。

这说明儒学原先是欢迎西方礼貌的。而“五四运动”后,学界却几乎一致公认“儒教”是中国现代化的障碍。所以要上溯到孔子,打倒孔家店。五四以来的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偏激态度一向影响到今日。他们的误区就在于:对于“满清统治”对儒学的恶劣影响研究不透、不深。从而把满清统治下的理教,当成了儒学的正宗。

其实想了解明末的真实情景能够看一看中华书局出版的《16世纪中国南部行纪》、《大中国史》和《利马窦中国札记》。从这些西方传教士的记录中能够看出明末的中国还是十分富裕和强大的,其中有些人比如达·克路士对于明朝和当时的中国人给予了极高的赞赏,甚至能够说是崇敬,这和数百年后英国人对于清朝乾隆“盛世”鄙视性的描述大相径庭。尽管一些西方传教士也尖锐的指出了明朝存在的诸多问题(比如政治腐败、火器威力不如西方、自然科学研究比较落后等等),,可是毫无疑问的是那时的中国与西欧差不多处于同一齐跑线,本来是有机会与西方礼貌共同发展的。可悲的是这一切都伴随着满人的入侵结束了,之后英国人来到中国时只把满清统治下的中国人当蛮族了。所以说明朝是中华帝国最终的辉煌。而万历朝又是中国最终一个盛世(迄今为止)。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5《万历十五年》经过六个人物的不一样视角,以讲故事的方式,给读者描述了一个“平平淡淡”的年份。

万历十五年即1587年,是年仅23岁的万历皇帝执政的第15年,是元辅张居正去世的第5年,是首辅申时行上任“调剂折衷”的第4年,是海瑞和戚继光壮志未酬身先死的当年,是李贽削发为僧的前1年。这一年,努尔哈赤吞并各部始定国政、女真部族崛起,西班牙无敌舰队准备开征英国。

这些事情看似毫无关系,但抛开历史的线性发展,切开历史的横截面进行比较,这些事情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在作者看来,这“平平淡淡”的一年恰是历史的重点。

本书用作者自我的话来说,能够算是“大失败的总记录”,万历皇帝、元辅张居正、首辅申时行、清官海瑞、名将戚继光、哲学家李贽,这六个人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即便是书中侧面提及的人物,也通通没有好结果。这种情形并非个人原因能够解释,而是“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种以传统道德治理国家的制度已经山穷水尽,导致上至天子、下至庶民,无不成为时代的牺牲品。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喜欢把自我代入到每一个主角中,抛开作为之后人的客观和理性,仅仅从“如果我是他,我会怎样做”这个角度来思考,结果十分惊人,大多数情景下“我”都无法做出第二种选择,因为每个人都深陷其中无法抽身。举个例子,万历皇帝最出名的事情莫过于“三十年不上朝”,身为一个皇帝,这的确很失职,但当你了解到年轻时的万历也有过一腔热血,想要励精图治、治理国家,在此过程中逐渐发现自我的权力被官宦集团用道德礼仪完全约束,批奏折本只需要画红圈走个流程,甚至连选妃、立太子都不能自我做主,皇帝只是“制度所需要的产物、帝国庞大机器中的一个零件”,这个时候就能够知晓万历皇帝消极怠政的根本原因,而不仅仅认为万历皇帝一无是处。

读历史类书籍的关键点在于,我们从历史中能够学到什么。在一个道德大于法制的社会里,人人重礼仪而轻实际,社会氛围虚伪矫饰,政治生态上下愚弄,人情之间黑色交易,规则与潜规则抵牾较量,而历史的惰性和惯性又让这些“癌症”延续至今。

身为一名国企员工,以个人愚见,国企归根到底仍旧是企业,当以效益为先,但我们的确有极小部分同志已然忘记了这一点,组小型团体,玩政治游戏,搞形式主义,路越走越歪。没有哪份工作是铁饭碗,公务员都已经试行合同聘任制,国企员工又岂能混日子玩心思,当你没能给企业带来效益的时候,面临的结果也只会是被淘汰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