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桂花雨教学反思范文

桂花雨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桂花雨教学反思

第1篇:桂花雨教学反思范文

摘要:明晰地说对不同资质的学生有一种公平性,资质的差异可能会使不同的学生对说的背后的东西有不同深度的把握,但对教学的最低要求――对说的内容本身的把握而言,资质的差异不会造成太大的区别,通过后天训练语感效果会逐步得到提高。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感效果;途径与方法

语感的方法不提供明确而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程序、训练体系,教师必须依赖自身的学养悟性,精神气质以及人格力量去点拨、引导、感悟、熏陶他的学生,不在语言水平、人文素质、敬业精神上进入一定境界的教师是难以胜任此项工作的。要知道一个能对学生点拨引导、感悟熏陶的学者型教师,与只能按教学大纲、教参资料照本宣科的教师相比,他们的差别是无法用算术级而只能用几何级来衡量的。但前者正是语感方法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缺少了它以语感为主导的语文教学就成了放任自流,自生自灭,学校教育也就失去了意义。然而培养这样的教师群体目前还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尽管这样,我们还是要寻找语感获得的途径与方法,以此获得语感效果。 一、由字词感受获得语感

学生积累词语并不仅仅依靠字典、词典,而是在大量的阅读中得到的。但说话者、写作者却千方百计地挣脱语言系统的规则 ,以便把自己想要传达的内涵意义表达出来,而这往往是流动的、可变的, 具有个人倾向。学生要真正体会其中韵味,就必须有相应的语文知识的积淀。如欣赏李清照的《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个“瘦”字,写出了深秋时节多愁善感、独守空闺的妇人怀念亲人、孤独寂寞的情思,这种意味哪是字典上能查到的?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出现的九个名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在词典上的解释能与词作者表现的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惆怅之情划上等号吗?主体性原先积累与储存的经验、知识跟当前所面临的问题相互撞击,才会迸发出耀眼的直觉思维的火花。西蒙说,直觉是“利用了已有的知识认识了当前的情景”。 布洛赫也指出:“我认为直觉和经验二者是密切相关的,所谓直觉,是把那些你已经了解得很充分的事物的认识拼起来形成一个更完整的认识。”没有主体原有的经验 、知识作前提,直觉思维只能是飘忽不定的镜花水月。一般说来,语文学习的经验越丰富 ,对语文知识理解得越透彻,就越容易对语文中的现象与问题产生直觉。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字词感受力,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感。

二、由字词训练获得语感

通过抓重点词句的品味训练,让学生既明白语意,也悟到语言的情味,从而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语感。再如曹操的《观沧海》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这种情感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的色彩,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正如朱熹所言,阅读要“涵咏”,要有强烈的作者、读者的角色意识,沉浸在生动具体的言语情景中。周振甫先生认为:“作者由气盛决定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读者则人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中求气,得到了气,就能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感情”(《文章例话・因声求气》)。所以古人要求“必讽诵之深且久,使我之心与古人沂合于无间,然后能得契自然之妙,而终极其能事。”(张裕钊《与吴函父书》)新编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附录”部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提到,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到400万字以上,可见阅读的重要。

三、由创设情境获得语感

如《桂花雨》一课在导入课文时,让学生观赏桂花盛开的景象说说自己的感受,初步感知八月桂花的美丽迷人,为整篇课文奠定感情基调。在教学重点段落“摇桂花”时,教师先播放轻柔的音乐,优美动听的声音把学生带进一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学生神情专注而投入。随后教师又在屏幕上播放朵朵金黄的桂花如细小的雨点纷纷飘落的情景,启发学生欣赏画面,用语言描述这美妙的场景,并张开想象的翅膀,想想桂花会落在哪儿,完成填空:桂花纷纷落下,落在( )中,仿佛 !如此充分的感悟后,当再读到“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学生已完全沉浸在快乐的氛围中,“摇桂花”的欢愉之情自然流露。 通过语言文字想象“画面”,通过想象中的“画面”感悟语言,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教学中要重视运用形象的实物语言画面,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以有效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四、由走进生活获得语感

教学时,教师若能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就会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象逐渐鲜明具体,进而入情入境。《桂花雨》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学生都有淋雨的经历,教学时,老师引导学生回忆雨丝飘落在头发、脖颈上的感受,再想象桂花飘落在身上的情景,学生就能深切地体会小作者当时的快乐与兴奋,在接下来的想象说话中,我们听到了孩子们诗一般的语言,课文的朗读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由美妙阅读获得语感

1.精读使语感深刻。朱熹说过:“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精读就是要边读书边思考。读者沉浸在作品中,对关键词语深入品味,对语气变化细细推敲,从而领会出作者潜词造句的妙处,发掘出作品背后深藏的意蕴和情感。精读是语感由感性直觉步入理性直觉的关键。夏尊先生曾说过:“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这样敏锐、深刻的语感就是在反复的品读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2.速读使语感敏锐。速读即浏览,是说一个人能在短暂的时间内,从言语作品中提取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捕捉到文章的要旨。是一种对言语迅速的反应和敏锐的直觉能力。如今社会已步入信息化时代,只有那些对众多的信息能快速把握,做出准确判断的人,才可适应社会竞争的需要。在这种情形之下,对学生进行速读训练,提高语感的敏感性,就显得极其重要了。 3.泛读使语感丰富。语文能力的提高只局限于课堂四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只有在进行了大量的阅读之后,头脑中才能形成更牢固、更多样的语感模式。所以教师应将学生的目光引向更加宽广的书的世界,让他们在其中自由呼吸,快乐徜徉,为不同的风格而喝彩,因迥异的情节而感动。教师要随时注意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欲望,让读书成为他们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例如可以将自己精心挑选过的文章拿到课堂上读给同学们听,可以在课间与大家交流读书的感想,还可以做每周一次的“好书导读”等。 实践证明:脱离了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语感的丰富、深刻、敏锐、美妙,必须建立在开启个人体验的基石之上。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前台。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

参考文献:

第2篇:桂花雨教学反思范文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交流”,我认为要做到有“质”、有“量”:

一、交流要定“质”

课堂交流,它应当有可供客观衡定的质量标准。这就首先要区别“课堂交流”与“提问应答”之间的区别。第一,“提问应答”常常是一种教师考问,学生则多数为被动的指名回答;“课堂交流”则是学生有充分的探究准备之后的主动要求和自我展示。第二,在传统的逐段讲文的课堂中,面对教师琐碎的提问,学生习惯于简单回答,往往只是从课文中找个词语或句子以读代答,很少有自己的见解和感悟。而“课堂交流”则应当以成段的话语,进行有头有尾、有理有据的阐述。如果学生不会交流,教师则应当引导学生逐步学会交流,而不能消解了“质”的意识,淡化了“引导过程”。第三,“提问应答”多数形成的只是师生双向之间的短距离交往,而“交流”则往往体现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思维碰撞,有助于激起头脑“风暴”。

案例:苏教版第五册――《军神》

(情景:师生满怀崇敬地追忆那段艰苦的岁月、怀念那位为革命立下赫赫战功的英烈。同学们纷纷被同志英勇无畏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

生:我爸爸是一名眼科医生。我听他说,眼睛是非常精细的器官,它带给身体的那种疼痛是人们的身体根本无法承受的。上次我的眼睛里面长了一个小疱,切除时,上了我都觉得疼。更何况那么多刀的大手术呢?万一流血过多昏死过去或者因为难以忍受疼痛动了一下,影响了手术,导致双目失明,情况不是更糟吗?所以,我觉得同志这么做是不对的。

(顿时,教室里如炸开了锅,有的学生颇感认同地使劲点头,有的学生陷入沉思,更有的学生持反对意见。)

师:陈钢同学联系自己的经历说得似乎也挺有道理,那你们怎么认为呢?

生:(思考、讨论、交流)

生1:我觉得同志的这种做法虽然不科学,但这也实在是由于当时的战争环境所迫。

师:是啊,如果条件允许,任何勇敢的行为都应该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生2:课文里不使用麻醉,还忍痛数刀数,这的确不可思议,让我们常人无法接受!也正是因为这样更体现出了他那种要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他热爱的祖国,他忠诚的革命事业的英雄气概。

师:我们常人无法接受的做法与斩钉截铁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从另一个侧面更丰满了他的形象,体现了他的英勇无畏。

生:(若有所悟地点点头)

师:大家谈得很透彻。如果能把这么多根据连起来有头有尾地说,这才是“交流”,

谁来试一试?

……

反思:

这个教例中说明教者不仅注重交流,而且能够坚持交流的方向和要求,在个体发表见解、群体辩论求解之后,再让个体作全面述说,体现了引导学生在交流中逐步学会交流的质量意识,这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二、交流要定“量”

在学生自主读书,合作探究的课堂里,交流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讨论、开掘和点拨、提升的平台。学生的解读感悟,教师的顺学而导,都值得借助于这个平台,所以,交流就不能只是“蜻蜓点水”,也不可“虚晃一枪”,必须保证占有一定的时空的量,才能有充分的生成。

案例:苏教版第七册――《桂花雨》

师: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课文中的我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看到桂花成熟了,我就缠着母亲摇桂花。(教师出示该句)

师:怎样才叫缠着母亲,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生:妈妈不给我买我喜欢的玩具,我就缠着她,一直不让她工作。

生:我要买新衣服时,妈妈不同意,我就千方百计地说服她。

……

师:同桌试演“缠着母亲”。

生:练习、交流。

生:妈妈,我要摇桂花嘛!(拽着“母亲”的胳膊撒娇地说)

师:还早的,花还没开足呢!

生:不么,我要马上就摇!(故作生气状)

师:傻孩子,不开足的花是摇不下来的!

生:(灵机一动)怎么会呢,去年不也是这个时候吗?我还记得那桂花纷纷扬扬洒落下来,像下雨一样,多美呀!

师:桂花雨的确让人陶醉,再等等吧!

生:(四下张望,继续寻找理由)快看,云脚长毛,要下雨了!你不是说过桂花落地受潮香味就差多了。这多可惜呀!

师:(皱眉,抬头观望天空)好,好,好!那就动手吧!

生:哦!摇桂花了!(兴奋地拍手欢呼起来)

……

反思:

抓住文中的空白进行想象、补白,往往成为我们选择交流的重要话题。有充足的时空,加上合理的引导,往往能对理解内容,把握中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案例中教者抓住“缠”字,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丰富感知,并师生搭档再现课文中的情境。这种淋漓尽致的交流,顿时让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芳香的桂花雨让学生深深陶醉,难忘的摇花乐久久地在学生心头荡漾。

第3篇:桂花雨教学反思范文

桂花是杭州的市花,在杭州的大街小巷都很常见,它们优雅怡人的陪伴在我们身边。每当金秋桂花开放时节,杭州满城都弥漫着桂花香,令人心旷神怡,有种“天香云外飘”的感觉。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描写桂花的作文800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描写桂花的作文800字1阳光下,院子里,桂花树正香着。

奶奶小心翼翼地托着茶盘,颤颤巍巍的走到了我的面前:“来来来,孩子,桂花茶!”我接过那杯冒着热气的茶,凑到鼻尖,一股芬芳钻入鼻孔,“哦!”这不是我熟悉的桂花味儿吗?

奶奶是个爱桂花的人,院子里种满了桂花树,每到秋天,满院桂树飘香!星星点点的桂花就铺满了枝头。风儿吹来,桂花的香味儿占满庭院的每个角落。月光下,树影婆娑,桂花树陪我静静地聆听奶奶哼的童谣——“天上星,亮晶晶……”我躺在奶奶的怀里,望着桂树树、望着夜绸幕,望着星星与月亮……

童年就这么幸福着。

那时候的我特顽皮,总爱在树上爬来爬去的,桂树就像是我的摇篮。当然,桂花却受不住我的捣腾,吓得纷纷跌落在地上。奶奶见了我这顽皮的样子总叫“孩子,快下来玩儿,你这样折腾会把桂花树吓到的,要不然——来年,开不了花!那你就喝不着这桂花茶咯!”奶奶总会适时挪开红木椅子,让我安分地坐下。弯曲了的桂花树枝就如同奶奶慈祥的双眉,慢慢舒展变回原样,又轻轻地在微风中摇曳着。

“快喝快喝,别愣着呀?怎么啦,孩子?”奶奶笑着问。

“哦,好喝的很!奶奶。”我回过神来匆匆应道,呷了一口茶,香味沁入心底,倍感美好。

自从转学到他乡后,我就陷入了紧张的考试与学习之中。快节奏的生活让我淡忘了这般静谧的乡村生活。我的日子里只有成绩、竞争与无尽的压力,脑袋里挤满了诗词、公式、单词与语法。桂花树、桂花连同故乡这些玩耍的记忆也渐渐的被脑海悄悄地冲淡。而每到秋风起,桂花弥漫的季节时,我总想起奶奶院子的桂花,想念奶奶,想念故乡。

“呵呵,孩子,现在难得有时间回来,好好坐下来吧,来,奶奶给你续点热的茶。”我好像意识到了什么,“不用了,奶奶!我自己来!”说着我也小心翼翼地接过奶奶的热水壶,蒸腾的热水使桂花茶再次散发沁人心脾的甘甜味儿,那熟悉又亲切的童年岁月、那让人依恋的故乡情意……

描写桂花的作文800字2夜色朦胧,我看见桂树上冒出了一簇金黄——噢,桂花开了!

城里街旁,尘土飞扬,刺鼻的汽车尾气漂浮在柏油马路上空。我走在人行道上,污浊的空气钻进鼻腔,使我皱起了眉头。突然,一阵阵淡淡的花香飘来,芬芳而不浓郁,沁人心脾。这缕缕幽香牵着我来到了一排矮小的桂树跟前,我抬头观瞧,只见片片绿叶虽沾上了尘土,但在阳光下依旧油亮。我探着身子张望了一番,却只闻阵阵花香,不见花开何处藏。我不由得靠近细看,每片叶子下面都藏有星星点点的银桂,朵朵黄袍裹,淡淡的黄中透着银白,薄薄的十字花朵中喷吐出金丝般的花蕾,散发出淡淡的幽香,为这喧嚣的城市带来一小片宁静。

我家门前那两棵金桂今年花开的格外早,格外密,一簇簇,一团团,像碧空中的颗颗明星。昨夜刚下了一场雨,今朝我出门我家门前那两棵金桂今年花开的格外早,格外密,一簇簇,一团团,像碧空中的颗颗明星。昨夜刚下了一场雨,今朝我出门赏花时,顿觉眼前一亮。呵,那厚实的叶片经过雨水的洗涤,如今翠色欲流。那一小簇、一小簇的金桂占满了露水,在清早的晨光中闪烁着钻石般的光辉。再低头俯视地面,只见灰色的石地上,是大片大片的金黄,这朵朵金桂经雨水的滋润,显得更加灿烂,在这美好的清晨散发着浓郁的芳香。一阵风吹来,一小簇金桂如小巧轻灵的金蝶从树梢上飞来,落在我的肩头,润香了我的衬衫。我用手指从身上轻轻捏起一片,放在鼻前,它虽陨落,但依然芬芳浓郁,我松开两指,它缓缓地落在地上……

校园内的桂树开的更旺,满树金黄细小的花儿,点缀着校园。更有那幽幽的花香,“一味恼人香”袭人心怀,沁人肺腑,又在芳香中带有一丝甜意,使人久闻不厌。而也正是这高大的桂花树,陪伴了我六年的求学生涯,它用它那缕缕幽香伴随我的文思,用它那满树金黄送去一位位学子,挥撒芬芳。

“绿云剪叶,低护黄金屑”,“桂花时节约重还”,桂花为何如此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原来“桂”的谐音是“贵”,代表了吉祥、美满。因此古人还将极高的荣誉称为“桂冠”。所以,桂花在人们心中是幸福美满的象征。

桂花平平淡淡,它虽没有玫瑰的娇艳,没有昙花的惊艳,没有荷花的素洁,但它照着我的文思与梦想,陪伴点缀了我的童年!

描写桂花的作文800字3一提起我的家乡,就不得不提起家乡的桂花了。顺德的桂花,不论是在晴空万里时,还是在倾盆大雨后。一年四季除那段短短的寒冷外,就总是一个字——香。

春天,又是一个百花争艳的季节。这时小草更嫩了,花下的蜜蜂又和美丽的蝴蝶相伴飞舞。被春风吹摆的花儿应和着摇动,这时似乎只有桂树上还绿着,不见一丝花儿的影子,但隐约能嗅到,那味道却是清甜的。如果你不仔细品味,便会以为自己只藏在绿叶之中。可如果能平静下来,身体微微靠近身边的一棵桂花树,便会微微地闻到一股清纯的香味悄悄钻进你的鼻孔,似乎要沁入你的心田。要是这时能有一阵微风吹来,那就更加合适了。这时节的风总带着一点儿微凉的感觉,混着各种花的香。微风不时地吹来,时而惊动了正采蜜得入神的蝴蝶,使得它们所洒落下的花粉随春风飘去。

一阵甜味幽幽而来,想是桂花苞也等不及夏天的到来了吧。桂花们一边羡慕着身边的花儿能拥有蜜蜂与蝴蝶的宠爱,一边期待着夏天的来临。

每年的夏天,总是不在意料之中到来,似乎总要比北国提早着好几个星期。也不知道是否是为了期盼已久的桂花能早日盛开。

果然,今年夏天的荷花又开早了,树上的蝉又被炎日唤醒了,蝉声又开始了。伴着有调的曲子,桂花迫不及待地开出一朵又一朵、一串又一串。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它们拥在一起,期盼望着朋友们的到来,等待着人们的赞美。

又是一个香香的季节:大街上,马路边,还有每家每户的阳台上……几乎都是桂花的味道。这也是我心目中顺德的味道啊!

夏季的每天总是很长,但似乎又让人感觉很短。人们总是匆匆的路过桂花树,忙完了一天又一天,似乎从没认真地感受过身边的一切。但夏天的桂花仍在不停的散发清香,为忙碌了一天的人们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夏天的夜晚,忙碌了一天的人们总算能躺在床上舒适地休息了,但蝉叫声却还未停息。不是每个夏日的夜晚都需要开空调的,夏天的风其实也有清凉的时候。尤其是当打开床前窗,随着混着桂花香的微风,和动听的蝉声入梦,那一定又会是一个美妙的夜晚!

最高兴的是秋天吧。入秋了,桂花便开始掉落。每当这时奶奶总会说:“又能喝香茶啰!”后来懂事了的我才慢慢明白,原来忙碌了一个夏天的是桂花啊,这时只有去把它摘下,才不会使桂花落寞凋零,浪费了它三月的精心。我们一边摘着桂花,一边认真地体会桂花带给我们一年中最后的一份礼物——幽幽桂花茶香。

总觉得,我不能辜负了故乡的桂花。每年的春天,我都在期待,期待那一抹幽幽的桂花香。

描写桂花的作文800字4像往常一样的,我与母亲出门散步。快到家的时候,我便闻到了一股浓浓的花香。我好奇地问母亲:“桂花啊。秋天到了呀!”猛得一想,还真是。时间过得真快啊!转眼间,桂花又开放了。那沁人心脾的香气啊,浓郁、悠静、淳朴,我的思绪仿佛也随着它蔓延开来了。

还记得上次看桂花,还是在小学里。在教学楼与教学楼之间,有一个庭院。这庭院里就种着三棵桂花树。六年前进入小学,我就坐在庭院旁的教室里上课。每逢九月中旬,从窗外就会飘进一阵清香。此时的同学们就会纷纷叫道:“哇!好香啊!什么味道?”桂花开啦!这你都不知道?“我们快去看!”一溜烟,庭院里的桂花树下已挤满了一只只小脑袋。我和我最好的朋友也挤进了人群中。

我抬头巴望着桂花树:究竟是怎样的花会散发出如此之香?想着想着,我的好朋友推了我一把:“快看,这就是桂花!真好看!”我回过神来,朝她指的方向望去。真的,在密密的叶子中点缀着零星般的小黄花,不仔细看还真是看不出来的。我不由自主地伸出手,轻轻摘下了两朵,捧在手心里,与好朋友一起观赏起来。“真可爱啊!你看它小小的,黄黄的,多么像一颗美丽的星星!”她说。“是啊!如此之小的花竟能散发出如此奇香,真是独特啊!”我答道。

渐渐地,我爱上了桂花。

又是一年秋天,桂花开得更旺了,香气也更浓了。整个校园处处都感受到它的身影了。这天与好朋友路过庭院,扑鼻而来的香气使我站住了脚。“看,桂花!”她指着。“是啊!好香。”不知不觉地,我们已在桂花树下。不一会儿,另外几个同学跑了过来,围在了桂花树下。“你们瞧,远远望过来,这树是不是像一米绿色的云?”一个同学说。“对,那么桂花呢?”另一个同学问道。“桂花,桂花……”她答不上来了。“桂花或许是展翅飞舞的黄蝴蝶,又或许是生动有趣的小精灵。你看它小小的个儿,却如此地奉献,使我们快乐,净化我们的心灵。那醉人的香气啊!正是它奉献的美好啊!”我补充道。“你看看你,又犯了什么病?说话就说话,说那么好干嘛!”一个同学开玩笑道。于是,我们都笑了。那清脆的笑声仿佛也感染了沉睡的小精灵。“她”翩翩落下,卧在了我的肩头上。“诶!小精灵!”她朋友叫道。说着,她伸出手拾起了睡梦中的“它”,我们又笑了。已经忘了当时是谁,灵机一动地跑到树干旁,用手奋力地摇起树来。于是,桂花如下雨似的落下了,洒落了一地。而站在桂花树下的我们呢,当然也是被淋成了“落汤鸡”;头发里,肩上,帽子里,口袋里,甚至衣服鞋子里,都落满了可爱的小精灵。我们面面相觑了一下,都无奈地摇了摇头:“唉,身上都被桂花雨打湿了!”此时的那个同学,看到她的杰作,别提有多开心了,仰天长笑起来。我们趁她不注意的时候,赶紧走到树下,奋力摇动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速度也把她淋了个遍。她还没反应过来,我们就已经拍着屁股跑了。

还清楚地记得,那天跑回教室,老师和同学们都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我们。嗅到我们身上的味道,总会问一名:“你喷香水了?”

欢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我怎会想到,那日,竟是我最后一次与朋友们在桂花树下嬉戏。

这是六年级的最后一次期末考试。考完后,同学们却没有了往日对暑假的欣喜,而是一个个面带愁容。我眼看着她们,心里有着说不出的痛楚。可我还是强颜欢笑道:“毕业啦!你们不开心吗?要不出去走走?省得到时候没机会了。”“哪有?没有不开心啊。走吧!”

不知不觉的,我们就走到了庭院里,情不自禁地围在了桂花树下。“真没发现,它长高了!”“不仅是它长高,我们也长高了!”我点了点头。“我想看它开花的样子了。”好朋友说道。我连忙安慰道:“没事,大不了过完暑假我们再来啊!”“嗯……”就这样,静静地,我们在树下站了好一会儿。“今年秋天,我们一定都要来啊!谁都不能忘了,听到没?这是我作为班长,最后一次吩咐你们了……”我哽咽了。她们看着我,眼眶湿润了。“干嘛,一个个的,搞的生离死别似的,不就是放个暑假嘛!至于吗?”一个同学说道。“就是,就是,站那么久,我都饿了,快点回家吃饭吧!”我们笑了,这次是最违心的笑。“吃吃吃,天天就知道吃,胖不死你!”眼看着她就要伸出手来打我,我连忙拉着大家伙跑出了庭院……

桂花树依旧是那棵桂花树,可围在下面的人却早已各奔东西,不复从前,已不是桂花飘香的季节又到了,当年那快乐的我们了……

描写桂花的作文800字5假如我变成了一朵桂花,为了好玩,长在高高的枝头,笑嘻嘻地与风玩耍,在枝上与其他同伴,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捂着嘴,弓着腰,扬着眉,抱着肚子却不出一点儿声音。

早晨,当露珠还在新叶上嬉戏时,学生们已经安静地坐在坐位上,你也已缓缓早入教室,捧着语文书,拿着支笔。而我,站在叶尖上,高高地望着你们。

书声朗朗,清风习习,令人神清气爽。

当第一缕阳光,透过桂花树浓密的枝干,筛入斑斑点点,细碎的残影,光韵触到讲台桌时,我踏着清风,轻怪一跃,坐着蝴蝶,悄悄地飞进教室,缓缓地落在你的肩头,聆听学生们朗朗悦耳的读书声。

当你闻到那清馨而又淡雅的桂花香时,却不知道,这花香是从我这儿来的。

午后,你坐在窗前,静静地读着《意林》时,我悄悄地从你肩头落下,落在不厚的杂志上。你微微一笑,合起了书,我便成了你那小小的书签,静静地躺在文字的海洋中,体会着拥有知识的乐趣。

傍晚,你正认真地批改着作业。笔尖是那样的顺畅,没有丝毫要停顿的意思,动作如行云流水般流畅,办公室里静悄悄的,只有你改作业的“沙——沙——”声,和其他教室翻书的“哗——哗——”声还有敲击鼠标的“嗒——嗒”声。

我悄悄的从书中溜了出来,轻手轻脚地躲到了一本作业本的后面,朝你眨了眨眼睛,吐了吐舌头,做了个鬼脸。

你没反应,依旧认真地批改着学生的作业本。

我又纵身一跃,离开了桌面,掉到了您的大腿上,拉着衣服上的小毛线,登上了您的肩膀,散发着清香,为你缓解改作业的疲劳。

黄昏,你批发完了作业,整理好桌面,拉好椅子,正寻找着我。我便悄然无声的飞下您的肩膀,站在您的身后,又成了您的孩子,朝你做鬼脸。

第4篇:桂花雨教学反思范文

——白下区小学语文优质课听课心得体会

近期,我参加“区优质课”小学语文教学赛课观摩活动,聆听了邹万麟老师、李峰老师和陶玲老师的课,收获良多。之前,曾在骨干班学习时了解到,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今年教研重点,邹万粼老师、李峰老师和陶玲老师上的三堂课,以自己精心设计和课堂智慧,保证了教学的有效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吧。

一、教师语言具有艺术的魅力

当我听着这两位教师的课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引出狭小的课堂,深入人的心灵深处……李峰老师在教学《桂花雨》这一课时,她让学生一边观看桂花食品图片,一边听老师的介绍,声情并茂的语言勾起了学生的食欲,平添几分活跃气氛。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再者邹万麟老师扣人心弦的过渡语言,把学生带进了作者的童年,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作者生活的年代的了解,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内心奠定了基础。陶玲老师课堂语言简洁,准确,她用自己的挥洒自如的语言带着学生感受满天繁星、鲜花朵朵的美丽景象,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陶冶,唤醒了学生美的感受。

二、自读感悟、开放引导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

新课标中说到:学生的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引导调控是第二位的。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先学后教、先读后导、先练后训、先放后扶”的过程。”我想,陶老师所执教的《鲜花与星星》一文的教学过程就是这种教学模式的一个充分展现吧。

本课教学有这样三个层次1、初步综合阅读阶段的听读感悟,2、局部分析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3、深入综合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如在第一阶段听读感悟时,陶老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认真听老师读课文,这篇课文会写些什么呢?第二个阶段的自读感悟,陶老师要求学生大声读课文,读准字音,在文中认读生字;第三个阶段的自读感悟,在出示了一组组美丽的鲜花图片后,老师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读读这组词语,这些词语在你脑海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你想对满地的鲜花说些什么?而在开放引导这一环节,陶老师采用了“三多”,即多元反馈、多维评价、多向调控。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的多维评价:“虽然你说得不完全正确,但老师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和胆量”。“你说的观点很有创见,非常可贵,老师想请你再响亮地说一遍”。“这个地方你再读上一遍,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和发现”。

以上这些评价,我认为既是对学生感悟结果的评价,也指向了学生的感悟态度,指导了感悟的方法,同时,其激励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呀!在课堂上用我们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去激励学生,我们是能办到的。

三、处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独到

三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如李峰老师在处理课文中感受作者全家人对桂花的喜爱时运用“说”、“读”、“演”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最精彩的是学生用动作表现桂花雨的步骤。学生在音乐背景下边有感情的朗读,边做出身临桂花树下,感受桂花雨落下的动作,此时的学生仿佛就是童年的作者,享受桂花雨带来的快乐。

邹老师则找准了切入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孩子们的眼中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从而给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极大空间,学生的讨论有理有据、精彩纷呈;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对“笑面人生”感受得很深?我想通过本课学习,这位身体残缺但性格完美的老师一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深印记。

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该问问自己:当学生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忘记以后,还剩下些什么?十年,几十年以后,当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全忘掉以后,我们给他们留下些什么?我们的教育,能否给孩子们留下正确的思维方式,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留下他们真正需要的种种? 我想这些也就是我们追求的“高效”吧!

一日听课所得又岂止以上几点,但我想,光是这几点,是我要用很多的时间才能深刻领悟的。

第5篇:桂花雨教学反思范文

一、领略语言美

散文用词灵活、生动、形象,体现一种传神美。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审美,可以抓住重点词语步步深入,让学生在视觉与情感的强烈震撼中感受语言的美。如《拉萨的天空》从头至尾都在描述拉萨天空的“蓝”, 蓝是全篇的关键点,是散文构思的凝聚点。教学中,我首先在板书课题的时候,用蓝色粉笔写 “天空”。 对于学生来说拉萨充满神秘,显得陌生而遥远,接着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拉萨的蓝天,在低回的音乐背景下朗诵,把学生引领进一个如仙境般的天地。读完,我要求学生用一个字形容拉萨的天空,他们不约而同地喊出了“蓝” !再让他们找找文中有哪些“蓝”。学生们毫不费劲地全部找了出来。抓住文本中的蓝进行归纳:“ 湛蓝”、“蓝晶晶”写出了拉萨天空蓝得纯粹;“纯净”、“明洁”、“透亮”写出了拉萨天空蓝得明净。我还告诉学生在拉丁语中,蓝宝石就是折射天空的蓝。

文中运用了不同的蓝,学生在寻找这些深蓝浅蓝中,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深刻体会到语言的美已经不仅仅是色彩的震撼与视觉的冲击,更是语言本身的魔力。

散文中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展现一种生动美。《西湖》中运用了大量比喻,诠释了西湖的秀美典雅。用“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描绘出了西湖平静柔美的姿态;用“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使西湖的动态美跃然纸上。从这一静一动的勾勒中,学生眼前仿佛呈现出一幅隐隐远山,湖水盈盈的仙境。如《北大荒的秋天》还将几种修辞手法融在一起,“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比喻与拟人并用为文本增色。

美的句式,美的修辞,带来赏心悦目。学生体会了这些修辞手法的妙用后,就会情不自禁地“情动而言形”。语文学习中,“读”字当头, 在反复朗读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揣摩修辞方法在表达上的丰富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品味情感美

余光中说过:“散文在一切文学的类别之中最难作假。”散文是最真实、最直白的,是作者内心情感最自然的寄托。在进行散文教学时,一定要引领学生关注作者在字里行间中的情感。深入文本发挥想象,换位思索是品味散文情感美的有效途径,以“境中之情”去拨动学生“胸中之情”,在对情感的理解认同和反复体会中品味和提升。

如教学《桂花雨》,我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把自己当作小琦君,从“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入手,因势利导地问:“你一会儿做这个,一会儿做那个,不觉得累吗?”学生纷纷表示这是小琦君无比渴望的乐事,终于盼到了真是激动万分。摇桂花的情节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表现出真实的情感毫不做作。特别是学生在扮演小琦君,大声地喊出:“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他们忘记了这是课堂,忘记了自己,完全融入了文本,真情流露,再次进入了角色。因为文本不仅浸润了作者的情感,也是学生真情实感的“发生源”。

这样,学生在感受文本浓浓情感的同时,对领悟作者的情感自然就水到渠成。与文本充分的对话中,揣摩作者真挚的情感,在无形中接受情感体验,真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三、鉴赏意境美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感可以推动文思,辞以情发。当学生的情感达到一定程度,他们就会有喷吐的愿望。所以需要充分挖掘文本的内涵,创设浓厚的教学情境,才能够诱发学生的真切体验,引领他们进入课文所创设的境界。如教学《荷花》“闻着花香,看着美丽的荷花,我忽然觉得自己就是那其中的一朵”,我利用多媒体画面与语言的渲染,让学生展开充分想象自己就是一朵荷花,进行大胆表演。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尽情展现荷叶的形态美、色彩美、茂盛美。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了美的意境,走进作者的心灵。

第6篇:桂花雨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语感 生命课堂 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能力的,而我们所说的语感就是这五种能力的有机结合。培养语感,是语文训练最重要的目标,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同时也彰显了生命课堂。教师要充分认识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语感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的方法。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浅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通过范读传递语感

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有限,在读课文时很难领会文中的情感,更不要说带着感情品读课文。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范读,感染学生的情绪,最终达到向学生传递语感的目的。教师在做示范朗读时,要饱含深情,带着情感去读,将自己融入其中,伴随着作者的情感起伏而不断变化。此外,教师可以通过表情、眼神、手势等肢体语言,辅以语调上的高低、缓急、停顿等技巧,将作者的喜怒哀乐通过范读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再经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揣摩、内化,与作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生成语感,彰显生命课堂,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

例如,在教学《难忘的一课》一文时,由于学生缺乏对那个年代的理解,很难体会课文中年轻的台湾教师一笔一画地写“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以及当时他内心复杂的情感,更谈不上去理解结尾处“我”激动地握着他的手,也说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传达出的思想感情。鉴于此,教师就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向学生传递出在文字背后深深的爱国情怀。教师用真挚的语言,以时而深情、时而低缓的语调,将学生带进对祖国的无限崇敬、热爱之中。教师的范读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和感情带到那个特殊的年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我是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与文中传达的爱国之情产生共鸣。

二、通过朗读自悟语感

朗读是各种感官共同参与的把文字转化为声音的一种读书活动,它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活动。语文的学习,离不开朗读,它是学生理解课文行之有效的途径,不仅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还能使其思想受到熏陶,情感产生共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语言基础,放手让学生通过朗读,自我感悟一些难度适中的课文,达到自悟自得。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可以尝试用不同的语调、节奏吟咏、品味,同时,还可以展开联想,声情并茂朗读、思考,并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其中,使得那些只能通过文字才能表述的内容,转化为不同的画卷,一一呈现于脑海之中,生成一种强烈的情感体验,继而感悟到文章的主旨,培养语感。

例如,在教学《慈母情深》这篇课文时,就可以注重让学生通过朗读的形式自悟语感。在初读课文时,教师要求学生能读通、读懂课文大意,并简述。再读课文时,让学生尝试品味语句,如文中的“但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并揣摩作者当时的心情。在悟读阶段,采取以读促情、朗读比赛的形式,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小片段品读并体会,然后各组推选代表朗读所选片段。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逐步加深,情感的体会渐渐深入,再通过品味、自悟,学生不难体会到母亲那深沉的爱,并真正理解篇末作者所说“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产生情感共鸣,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彰显了生命课堂。

三、通过想象生成语感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文字并不具有可感性,必须借助联想和想象,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把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情感、哲理等,从而感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丰富情感。学生在读书时,可以借助以往的一些相似的生活体验,通过联想和想象,将作品中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而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有计划地将一些难度适中的课文,放手让学生多读、感悟、再想象,于脑海中再现文中表述的画面、情景,最终生成语感能力。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也应善于启发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展开想象。如教学《桂花雨》一文,“摇桂花”一段,就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联想我们日常所见下毛毛雨的场景,再想象那满树盛开的桂花,一群人抱着桂花树摇啊摇,漫天花雨,清香扑鼻,营造了一幅落英缤纷的绚丽场景。让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使其从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营造情景,在潜移默化中生成语感。

总之,教学时,我们在听说读写各方面都注重语感的培养,采取教师引导和学生自悟的方法,在反复学习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语感的提升,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第7篇:桂花雨教学反思范文

一、运用幻灯片增大课堂容量

在传统的课堂上,一节课只有教师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大量的信息传递,都要靠教师喋喋不休的语言和慌慌张张的板书。课堂的知识容量极其有限,课堂的效率不能得到有效提高。而电教手段的引入和恰当运用,使课堂知识容量大大增加。只要鼠标轻轻一点,教师设计好的导学案、图片、习题都以幻灯片的形式清晰出示。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上,同学们可以有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研自探。同时也将教师从繁琐、沉重的板书当中解脱出来,这样教师在课堂上会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学情,并通过学生的真实反馈进行及时有效地二次备课。我在执教《将相和》一课时,由于这篇课文篇幅较长,知识容量也比较大,在教学时我有效地运用了幻灯片上的动作按钮。无论同学们要交流文中的哪个句子,我只要轻轻点击按钮就能出示相关的幻灯片。幻灯片的灵活跳转,不仅有效地增大了课堂容量,也使教师的课堂驾驭变得灵活自如。这节课上同学们能够充分地进行展示和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幻灯片恰到好处的应用。幻灯片的有效跳转可以让课堂变得更加出神入化,从而增大课堂知识容量,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二、音乐和图片为课堂注入色彩和声情

一块儿黑板,一支粉笔,老师那张呆板不变的面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样的课堂怎能不单调?这样课堂又怎能让学生不厌倦?而电教手段的有效引入,让语文课变得更加多姿多彩,有声有色。声光电不仅激活了同学们的创新思维,也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像魔幻王国。记得上个学期,我执教《桂花雨》一课,在引导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下雨喽,好香的雨呀!”这句话时,我用幻灯出示了一棵花朵纷纷飘落的桂花树,并配以优美舒缓的音乐,此情此境如梦似幻。我再次相机引导同学说:“如果此时此刻,你就站在这棵美丽的桂花树下,花儿落了你满头、满身、满地,你会在花落如雨中怎样地喊?”大家纷纷举手,有的说:“我会兴奋地喊,下雨喽,好香的雨呀!”;有的说:“我会激动地喊,下雨了,好香的雨呀!”;还有的同学说:“我会惊讶地喊,下雨喽,好香的雨呀!”。就这样同学们的感情被充分激发出来,这样的朗读才叫做有感情地朗读。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同学们步入情境,在此情此境当中感受此文此句。这样学生才会获得新鲜个性的学习体验,才会品尝到语文学习的真滋味!无疑,动态、逼真的幻灯画面和如同灵泉般的音乐帮了语文老师的大忙,是它们把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语文意境、语言情境得以再现。

三、教学视频让课堂更形象直观

第8篇:桂花雨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高年级 小练笔 契机 扩写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4-052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和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阅读教学是学生积累语言的主要途径,课堂练笔是阅读教学过程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促进读写结合的一项有效措施。然而,当我们把“写”挤进课堂后,小练笔的盲目性、随意性、形式主义就逐渐凸显出来。如何使小练笔充分发挥其特有的功能,成为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一、探索与实践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小练笔扩写中,如何挖掘文本内容,抓住时机,有效练笔呢?笔者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

1.深入人物内心,入情入境想象

教材文本中,很多地方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阅读这样的文本,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找准空白点,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写一写,进行创造性的发挥。例如,《桥》一课中写道:“洪水肆虐,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疯了似的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最先来到木桥前的老汉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教师引导:“洪水来势凶猛,步步逼近,人们惊骇奔跑,跌跌撞撞。死亡随时威胁着人们。此时的老汉为何不走?他在想什么?”学生思考、议论之后,快速下笔。有的学生写道:“老汉心里想:洪水来势凶猛,我离木桥最近,最容易逃命,要是不走,我的性命也难保。不行,身为党支部书记,我就是村民们生的希望,是人们的靠山。我应该为这个村子负责,为全村人的生命负责……”学生入情入境,想象着老汉当时的内心活动,有犹豫,有思索,有坚定,有担当,有忘我……他们把一位无私无畏的党支部书记的高大形象勾勒了出来。这样的练笔,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使学生深入地感知了文本,升华了情感体验。在学生展开丰富想象的同时,读写训练也得到了恰当的融合。

2.扩充叙述情节,丰富语言表达

教材所选课文由于受字数的限制或者表达中心的需要,对许多叙述情节进行了略写。我们可以抓住这些空白点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如《桂花雨》一课,对摇桂花时的描写比较简单。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的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画面。结合课文插图,教师进行引导:“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我’是如何摇的?桂花飘落是怎样的一番景象?想象人物的表情、动作,体会人物内心的喜悦,补写出来。”有学生这样写道:“我快步跑到桂花树下,望了望那些小小的、金黄的、可爱的桂花挤在枝头,抱着树干使劲地摇。”“飘落到我的衣服上、头发上、眉毛上。我一抬头,它又亲了亲我的脸蛋,吻了吻我的鼻尖,痒痒的。”“那些金黄的花瓣纷纷飘落,似雪花飘飘然地落下,像一个个小天使降临人间,像一个个伞兵从天而降,像一群淘气的娃娃在捉迷藏。”……这些细腻生动的描写,展现出来的是甜甜的、幸福的回忆,真是“点点桂花雨,片片故乡情”。

学生写完后朗读自己的作品,自我评价,交流欣赏,指出不足。通过适时丰富情节内容,学生在展开丰富想象的同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语言表达的能力,更增强了写作的信心。

3.拓展情境空间,延展文本内容

在教材中,有不少可供读者想象的语言空间、故事发展空间。有些教材文本非常适合进行故事发展的续写与拓展。如《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一课,小嘎子仗着自己眼疾手快,提议和胖墩儿摔跤,结果反被对手打败。教师可引导:“依着小嘎子的个性,他一定不服输。第二回合又将是一场怎样的龙争虎斗呢?想象他们会使出什么招数,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情、心理活动来写。”第二回合的较量学生不光用上了文章中的一些词句:“虎势儿”“猴似的”“走马灯似的”“推拉拽顶”……还加进了一些新的内容。这样,既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又使文章别有趣味。同时,活学活用,满足了学生的表达欲、创作欲,使学习过程变得灵动而富有期待、富有光彩。

4.整合背景资料,补写空白内容

有些课文叙述的事件是在特定的时间背景下发生的,学生还不太熟悉。比如《再见了,亲人》一课,作者饱含深情地描绘了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话别的场面。志愿军战士追述往事,把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战士做的事叙述得非常具体。那么,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做过哪些事呢?教师可介绍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然后,要求学生变换角度,以大娘、小金花、大嫂的口气写送别的场面。由于有了对时代背景的了解并收集了典型事例,学生写起来得心应手。有的学生借用了志愿军战士冒着生命危险打水、救助村民、罗盛教勇救落水儿童等事例进行补写。这样,整合背景资料,运用在具体的描写中,充实了文章的内容,也让学生深入体会到了中朝两国人民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学生既全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又锻炼了形象生动地叙述故事的能力。

5.模仿创造,扩写内容

小学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仿写能力,因此更愿意挑战和创新。教材中有很多便于模仿扩写的内容。如学习小诗《我想》,在感知了孩子美妙的幻想和诗的韵律美后,可让学生模仿诗的前几个小节,进行想象创造,扩充诗歌的内容。学生趁热打铁,打开了想象的闸门。有学生写道:“我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看看那讲故事的月亮/瞧瞧那些星星的可爱模样/看呀看/笑容也爬上了我的脸庞。”一行行优美的诗句在笔尖流淌,让我们看到了学生的世界是多么纯真美好。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位诗人!此外,像《新型玻璃》一文,介绍了五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结构明显。教师可让学生模仿课文插叙一段,介绍自己想发明的玻璃,并注意前后的衔接。有学生写道:“夕阳慢慢落下了山坡。每户人家都亮起了白炽灯,只有一户人家正在上映一场精彩的‘微电影’……这就是我发明的网络玻璃……”有素材可写,有片段可模仿,又能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无形中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二、小练笔实施的有效策略

“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小练笔有大乾坤。通过对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小练笔扩写的探索和实践,我认为,要使语文小练笔训练落到实处,明确的训练目的、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写作素材的挖掘、恰当的时机把握、写作后的点评等要素至关重要。

1.目标明确,激发写作热情

语文教材的特点是围绕专题组织单元,加强了教材的整合性。小练笔也可以突出单元训练的重点。比如,人物描写一组,练笔时就侧重于人物描写的训练。另外,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用笔归纳自己的思维、想象以及抒感的能力,可以尝试多种形式的课堂小练笔,特别是扩写方面的小练笔还能突出教材特点和学段特点。另外,小练笔训练的目的是为了促进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在实施时要把握好每次训练的侧重点。比如《再见了,亲人》一课的小练笔训练,侧重于阅读的深入理解,而《桂花雨》一课的小练笔训练,侧重于写作方法的训练。通过每次练笔,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会逐渐提高。

所以,每一项小练笔训练教师都要有明确的训练目标。同时,也要使学生明确训练要求,做到心中有数。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变被动为主动,以此杜绝小练笔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小练笔成为学生自愿自觉的行为,为小练笔训练的实施做好充足的准备。

2.素材挖掘,造就训练传奇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利用好教材的同时要深度挖掘教材。语文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每个专题的人文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我们可以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在情感交织的高潮之处,在意犹未尽的留白之处,在精练概括的词句之处,在情景空间的延展之处,恰当挖掘写作素材,以此丰富小练笔扩写的训练内容。写作素材丰富多彩,紧紧结合文本,学生信手拈来,言之有物,有话可写,有情可诉,自然就能使练笔水到渠成。同时,小练笔还使我们手中的教材发挥了其特有的魔力,成了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的天梯,语文书写训练的传奇。

3.把握时机,演绎别样精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对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和作文情感的激发。首先,教师要营造宽松的练笔氛围,激发学生的练笔兴趣。其次,要抓住课堂情感的高发处,使小练笔成为学生抒感的工具。另外,课堂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捕捉随机生成的教学资源和相关信息,不失时机灵活设计小练笔的内容。教师要把握好课堂的温度,抓住小练笔训练的时机,使课堂小练笔成为阅读教学的点睛之笔。

4.恰当点评,促进能力提升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要使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练笔后的交流点评,是学生自我展示和交流学习的平台,对于促进学生练笔水平的提高非常重要。可是,我们所见到的练笔后的点评,往往形式单一,成为多数人的寂寞,个别学生的表演。且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有些评价又流于形式,草草收场,甚至完全被忽略掉了。因此,我们可以像上文《桂花雨》一课那样,在小练笔点评中,采取示范、自评、互评等多种形式,针对每次的训练目标,有侧重点地展开评论,并且可以进行补充和修改,可以在课内评,也可以延伸到课外。这样,自我尝试,博采众长,内化提高,就能使小练笔训练真正成为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手段,成为阅读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总之,充分开发和利用文本中的习作资源,抓住契机,有效练笔,定会使学生练出写作的大手笔。

[ 参 考 文 献 ]

[1] 巢宗祺,雷实,陆志平.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 苏.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读写一体有效策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第9篇:桂花雨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求异思维 读写结合 教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8-0047-02

作者简介:潘大敏(1983―),女,江海人,本科学历,小学一级教师,江海县张湾小学教师。 研究方向:小学语文生态课堂研究。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材则是生活和课堂的桥梁。提高习作水平必然离不开阅读,阅读中的读写训练才是促进作文指导有效性的主要策略。

一、从词句入手

对于语文老师来说,在教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肯定会同时关注课文里面的关键词句,让学生由此受到表情达意训练。这种品读不仅能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更能指导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的写法,领会其意图,进而学会迁移运用。同时,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词品句,也是为写作积累丰富的词汇。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教师只有坚持不懈地带领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积极推敲词句,才可以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创造性进展。例如在《黄山奇松》的教学片段中,老师可在一般教学的基础上做这样的改进:

师(深情地):800年来,迎客松一直屹立于高高的悬崖上。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它曾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我们的眼前仿佛看到这样一组组感人的画面――

(出示)烈日下(风雨中……),迎客松――

(学生想象说话)

师:从你们激情的话语中,我用心感受到了迎客松的“饱经风霜”,但它却依然姿态优美,枝干遒劲,从中你还能感受到什么?

生1:感受到迎客松蓬勃的生命力。

生2:感受到迎客松微笑着、坚强地面对炎炎烈日、狂风暴雨。

……

(指导学生朗读)

师:大家感受到了吧:“饱经风霜”这个词,能够形容黄山松这样的植物,也能够形容和黄山松有一样特点的人!你在生活中见过饱经风霜的人吗?怎样从外貌上看出他是一个饱经风霜的人呢?

(学生交流。)

师:一幅幅饱经风霜的画面镌刻在我脑海中。你们想把刚才说的写下来吗?

(学生动笔写话。)

评析:“读进去,想开来”,这就是潜心会文的过程,这位教师巧妙地发掘文本中的读写元素,并融会贯通,巧而无痕,得意得言。教师的切入非常到位,在创设情境中找准落脚点,让学生想象练说、迁移运用,学生兴致盎然,畅所欲言。读写两者相辅相成,学生随文练笔亦水到渠成。

二、从标点入手

耐人寻味的某一件事或者某一个情节往往在阅读教学中扣人心弦,不仅调动起学生浓厚兴趣,而且也似鱼钩,勾起学生的记忆链,从而使其展开想象。如四年级《桂花雨》一课,琦君在回忆童年摇桂花时有这样一段话:“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在教学这一重点语句时,笔者就关注了三个感叹号。

师:大家方才从“纷纷”“喊”“满头满身”等词语里面感受到了摇桂花时作者心中的快乐。再找一找,你还能从哪儿感受到作者的快乐?

生(很激动):三个感叹号!

师:你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正是这样,字词能够让我们更加方便地理解课文,标点也可以帮助我们说清心里的想法。作者连用三个感叹号,可以想象作者的心情是多么快乐!

(指导朗读。)

师:我们生活中也有过这样快乐、激动的时刻,谁来说一说?

生:过年放烟花、收到生日礼物、考一百分、拔河比赛得冠军等。

师:那我们就拿出笔,选择一个你最激动的精彩瞬间写一写,注意用上感叹号。

(学生动笔写话,全班交流。)

自评:《课标》在第一学段“阅读”板块中就向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而在接下来的习作板块中则再一次强调:“以表达需要为出发点,合理运用引号、冒号等标点。”由此,对于标点符号,不能仅仅放在作文课上教学。阅读课上,学生结合语句、语境,体会作者及作品的情感态度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这样的标点符号教学显得更高效。

三、从典型段落入手

(一)具体生动表达的写

结合文章特点的迁移性仿写,教材中有一些,但更需要教师自己去发掘和设计。笔者前不久听过一节五年级《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选取的读写结合点,可谓耳目一新。

在简要回顾课文内容后,这位老师问道:“这篇课文的语言很有特点,看起来很嗦,也很有趣,是哪一节?”学生马上来了兴致,找到了第十三节。第一个学生找出了“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很快发现作者的语言像诗一样美,还发现了“反复”的写作手法。就这样,学生接着在十三节中找,在全文中找,以多种形式品读、感悟,不仅体会到了作者内心的自由与快乐,更学会了作者的表达方式。

(二)仿照例文结构的写

结构的仿写可以是段落结构仿写,也可以是文章结构仿写。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经常接触的结构也就是总分式、总分总式等。我们可以相机引导学生进行结构仿写。如三年级《庐山的云雾》一课,全文按“总―分―总”的结构安排材料,二、三两小节又是按“总―分”的结构具体写出了云雾的特点――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仿照这样的结构写傍晚天空的云。

(三)指向深化文本内容理解的写

像《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课文,便能够在深化文本内容上下功夫,实现理解创造性练习。授完本课后,可以让学生转换视角,试着以儿子的口吻给高尔基写一封回信。这样学生就会结合上下文展开想象,合情合理地进行练写,在这样的情境练写下学生的表达内容不仅是文本语言的升华,更是情感的高潮推进,同时,更利于突破重难点,更深层次地理解高尔基的思想精华“给,永远比拿愉快”。学生与文中高尔基的儿子同龄,语言“最近发展区”的作用也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样“意言兼得”,何乐而不为!

四、从结尾入手

大师的文章,往往在结尾留有余味,这样就给老师“创造性地理解运用教材”留有空间。那么,创造性的续写此时就有较大的价值。文虽止,意犹在,这样的文章给学生驰骋想象、创造练写提供了一个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