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桂花雨教学设计范文

桂花雨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桂花雨教学设计

第1篇:桂花雨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桂花雨》 课堂教学 技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A-0059-01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桂花雨》把桂花雨写得很美,桂花香更是沁人心脾,浓浓的桂花香从视角、味觉角度注入作者的梦境,给学生以丰富的体验感知。我校一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精巧引导,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摇桂花对作者来说是一件大事和乐事,那纷纷飘落的桂花真像是天女散花,把人带入美轮美奂的境地。这些桂花洒落在地上、飘落在作者身上,也飘进了作者的梦里。试想一下,作者的梦境会是什么模样呢?

生1:到处是飘落的桂花,时时可以闻到桂花的香气。

生2:母亲收桂花做成桂花糕,还有人们吃着香甜桂花糕的样子。

师:母亲是如何收桂花的?

生3: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芍窒慊旌显谝黄稹

师:母亲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呢?

生4:母亲对桂花充满喜爱,也许还有敬畏之情……

师:桂花香随风飘游,或升腾,或疾走,带给人无限遐想……此时此刻,如果你是作家,你会――(写下来);如果你是画家,你会――(画下来);如果你是摄影师,你会――(拍下来);如果你是诗人,肯定要留下精美的诗句。我们试试写诗吧,看谁能够将这桂花香描绘出来,这些桂花香又是如何浸染我们的梦境的。(播放音乐,指名朗读诗作)

生5:桂花雨,桂花香,我在树下抬头望,纷纷桂花飘下来,引我渐渐入梦乡。

生6:桂花飘落似雨滴,朵朵瓣瓣入梦里,要问家乡在何处,母亲遥指桂花雨。

师:想不到同学们这样有诗情,写出来的诗句不仅合辙押韵,还创设出这么美的意境。看来大家已经与作者一起陶醉在桂花雨中了。大家再想一想,这桂花雨还会落在什么地方?

生7:落在了整个村庄里,到处都能闻到桂花香。

师:作者怎么说“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生8:可以用桂花制作出很多食品,母亲会把桂花糕送给乡亲们,村子整年都可以闻到桂花香。

生9:其他人家也有桂花树,人们都会做桂花茶、桂花糕、桂卤吧。

师:“浸”是什么意思?(泡的意思)这里说整个村子都沉浸在桂花香里,说明桂花的香味怎样?

生10:桂花香味太浓烈了。

师:母亲送给乡亲们的仅仅是桂花吗?

生11:还有深深的情意。

师:人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母亲能够与人分享,收获的肯定是快乐和满足。你会对这样的母亲说什么呢?

生12:我为有这样善良、伟大的母亲而自豪,想为她点赞!

……

教师从学生的阅读认知起点出发,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从桂花入梦开始,在半梦半醒中认识桂花雨、桂花香。学生的思维跟随教师一步步走进情感深处,对文本展开多元认知探索,先感知桂花的绝美,再写母亲的人格魅力,由桂花到乡情,由乡情到母亲,自然延伸,课堂渐入佳境。首先,教师设置作者的梦境探微,引发学生阅读理解的兴趣。《桂花雨》由作者的乡思切入,学生从阅读中自然想到桂花雨、桂花香,还有母亲做的桂花糕,这些梦境因子构成自然景观,给人的感觉似梦非梦。由桂花糕联系到母亲,话题开始转移,学生的学习思维已经启动,对文本深刻内涵展开了多重探索,课堂教学进入到一个崭新的认知阶段。其次,自然引渡彰显教学设计技巧,由桂花雨、桂花香写到作者的梦境,又从作者的梦境引出母亲,介绍母亲与桂花雨的渊源,教学情境发生自然转化。教师与学生一起对母亲的桂花情结展开解读,让学生自然领悟母亲伟大的品质,实现学习思维的顺利过渡。再者,教师引发学生的诗情,桂花雨、桂花香给人带来的是甜美的感触,教师抓住教学契机,让学生随心所欲抒感。从情感积累情况来看,学生不仅写出“诗”,而且充满诗情画意。学生对桂花雨、桂花香有着更深刻的感知,特别是对作者桂花情结的解读产生了情感共鸣。

第2篇:桂花雨教学设计范文

一、开篇便闻诗文香

上课开始,笔者让学生在“导”中享受诗文诗情,渲染一种诗情画意的典雅气氛,创设“先声夺人”的审美情境。笔者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雨’历来为文人墨客所钟爱,历史上以写‘雨’而传诵久远的诗文更是数不胜数,请问同学们的‘电脑’里保存了多少呢?哪位同学愿意第一个为大家展示你的风采?”这时同学们一个个背诵有关雨的古诗词,屏幕出示雨的画面,配上舒缓、幽雅的音乐,学生摇头晃脑,声音有起有伏,享受着诗文的节奏,诗文的韵味。同学们就在激情飞扬的背诵声中,激活了这堂课,为下面所要进行的环环诗作做好了铺垫。

(古诗词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易读易记,琅琅上口,其精深华妙充分表现了汉语之美。学生在诵读中积淀了语感,学生的诗感得以自然形成。)

接下来再导进“桂花雨”。“是啊!不管是细密委婉的春雨,迅疾磅礴的夏雨,还是诗意盈盈的秋雨,寒冷凄清的冬雨,在诗人的眼里,是诗,是画,是亲人,是朋友。那么,今天咱们一起去感受一场奇妙的雨,这场雨在我们的眼里又是什么呢?”

(诗化的语言,激情的导入,激起学生探究欲,唤发学生求知心。)

二、环环渗进诗意美

在接下来教学“摇花乐”这一片段时,笔者适时进行了课外延伸:“当时作者的父母也在场,他们也乐了,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入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于是父亲诗兴大发,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竟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记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此时让学生反复读诗,品诗,感受父亲的快乐已尽收在自己的诗文之中。

在教学“花雨美”这一片段时,笔者用诗了小结:“琦君用美文记录下了童年中不能忘怀的事,让我们分享了她的快乐。琦君的父亲‘口占一绝’,抒发了‘摇桂花’带给他的感受。老师呢,被《桂花雨》深深地感动着,我无法用其它语言表达这激动而快乐的内心,也作诗一首,愿意读一读吗?”接着笔者出示:“摇花乐,乐摇花/使劲地摇啊!下雨啦!美丽芬芳的桂花雨 飘飘洒洒阵阵落/拣枝叶,晒桂花/做糕饼,泡香茶/桂花香,童年乐/桂花香满村,邻里醉在心。”此时,笔者让学生反复美读,品读,读出浸润在诗文中的诗情美意。让学生在浓浓诗意中受到情感教育,让优美的语言文字流进孩子们的心田里。

在学生深入体会母亲的思乡之情后,笔者出示了琦君一段诗一般的语言:“我总是不能忘却旧事,我一辈子最爱写的就是故乡,亲人,朋友,花草树木。这魂牵梦萦的故土,这难以割舍的童年,倘若都能一一地收藏起来,藏在记忆的花园里,我想那一定是一朵朵常开不败的花。当我们想起来的时候,会觉得很温馨,那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花朵的芬芳,更是美丽的人生。”笔者让学生反复读,读进琦君的内心,读懂琦君对故乡的那份无限眷恋之情。

接着笔者又出示课件,这时充盈激情的课堂已经达到了高潮,在与学生同读中,师生共同融合在诗情诗意里。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师和学生,都是有着内心感受的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情感、体验会随着教师的点拨引导而发生变化。诗意是语文的灵魂,诗意的语文理念和如诗如画的教材最终必须由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演绎。语文课堂应该是放飞学生思维的地方,开掘学生智慧的地方,愉悦学生身心的地方。要想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和灵性,教师就必须首先有灵性,用智慧去开启智慧,用灵魂去塑造灵魂。)

三、篇尾激活诗传承

先是教师小结:“感谢琦君,感谢桂花,她让我们感受到了童年的美妙、故乡的可爱;让我们收获的不仅是芬芳,是快乐,是温馨,更是无尽的相思、暖暖的牵挂,收获的是美丽的人生!同学们,课文进行到这里,我不想用我的诗作结束这堂课,我想你们的诗兴一定不亚于老师,那就请你拿起聪慧的笔,放飞你的灵性吧!”这时,学生纷纷作诗。最后,让学生推选出最佳诗作,让作者在声情并茂的诵读声中结束了这堂课。其实,这时的学生从同学们彼此的诗作中已生成了一种共同的心声,那就是享受诗作的快乐,陶醉在诗情诗意之中。课下的他们已无法控制自己的灵感,他们作诗的冲动和被整堂课的诗意盎然而兴奋,课下的他们将永远快乐地继续走在诗作的小路上。

第3篇:桂花雨教学设计范文

一、“组块”教学设计,整合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提高阅读效率。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指出:“组块”是认知过程中的一种组织策略和整合行为,是一种学习方式,具有重组、整合的功能。黄丹丹老师在课上并没有顺着作者文本的结构线形流动,而是重新组合文本内容,在一条主线下设计了三个板块:感受桂花香、品味摇花乐、体悟故乡情。每一个板块里设计的活动包含了很多的信息,给学生完整的体验。在组织板块教学的活动同时,实现了对应的教学目标。

二、着眼学程,让学生自主阅读实践、感悟体验,引领学生走向文本的深处。

学生要想获得阅读的经验和收获,在交流碰撞中实现分享,那么自己首先要潜下心来静思默想,有自己的阅读成果。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会有意想不到的火花和智慧。黄丹丹在课的开始就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默读2-6自然段,画出香、乐的句子,在关键的词语上作记号,写写自己的阅读感受。在任务驱动下,学生积极投入到阅读活动中,为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课上,教师选择的带领学生深入文本的教学策略也是非常合理而有效的。1.抓住关键词语理解、想象。如紧扣关键词语“缠”字,想象画面,感受作者的迫不及待。2.还原语言情境,使学生与作者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生成特殊的语言情境和课堂情境。这样的例子在课上比比皆是:师生角色对话、模拟摇桂花、快乐呼喊、有针对性的语言训练等。

三、感悟主题、升华情感的处理扎实、有效。

第4篇:桂花雨教学设计范文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交流”,我认为要做到有“质”、有“量”:

一、交流要定“质”

课堂交流,它应当有可供客观衡定的质量标准。这就首先要区别“课堂交流”与“提问应答”之间的区别。第一,“提问应答”常常是一种教师考问,学生则多数为被动的指名回答;“课堂交流”则是学生有充分的探究准备之后的主动要求和自我展示。第二,在传统的逐段讲文的课堂中,面对教师琐碎的提问,学生习惯于简单回答,往往只是从课文中找个词语或句子以读代答,很少有自己的见解和感悟。而“课堂交流”则应当以成段的话语,进行有头有尾、有理有据的阐述。如果学生不会交流,教师则应当引导学生逐步学会交流,而不能消解了“质”的意识,淡化了“引导过程”。第三,“提问应答”多数形成的只是师生双向之间的短距离交往,而“交流”则往往体现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思维碰撞,有助于激起头脑“风暴”。

案例:苏教版第五册――《军神》

(情景:师生满怀崇敬地追忆那段艰苦的岁月、怀念那位为革命立下赫赫战功的英烈。同学们纷纷被同志英勇无畏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

生:我爸爸是一名眼科医生。我听他说,眼睛是非常精细的器官,它带给身体的那种疼痛是人们的身体根本无法承受的。上次我的眼睛里面长了一个小疱,切除时,上了我都觉得疼。更何况那么多刀的大手术呢?万一流血过多昏死过去或者因为难以忍受疼痛动了一下,影响了手术,导致双目失明,情况不是更糟吗?所以,我觉得同志这么做是不对的。

(顿时,教室里如炸开了锅,有的学生颇感认同地使劲点头,有的学生陷入沉思,更有的学生持反对意见。)

师:陈钢同学联系自己的经历说得似乎也挺有道理,那你们怎么认为呢?

生:(思考、讨论、交流)

生1:我觉得同志的这种做法虽然不科学,但这也实在是由于当时的战争环境所迫。

师:是啊,如果条件允许,任何勇敢的行为都应该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生2:课文里不使用麻醉,还忍痛数刀数,这的确不可思议,让我们常人无法接受!也正是因为这样更体现出了他那种要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他热爱的祖国,他忠诚的革命事业的英雄气概。

师:我们常人无法接受的做法与斩钉截铁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从另一个侧面更丰满了他的形象,体现了他的英勇无畏。

生:(若有所悟地点点头)

师:大家谈得很透彻。如果能把这么多根据连起来有头有尾地说,这才是“交流”,

谁来试一试?

……

反思:

这个教例中说明教者不仅注重交流,而且能够坚持交流的方向和要求,在个体发表见解、群体辩论求解之后,再让个体作全面述说,体现了引导学生在交流中逐步学会交流的质量意识,这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二、交流要定“量”

在学生自主读书,合作探究的课堂里,交流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讨论、开掘和点拨、提升的平台。学生的解读感悟,教师的顺学而导,都值得借助于这个平台,所以,交流就不能只是“蜻蜓点水”,也不可“虚晃一枪”,必须保证占有一定的时空的量,才能有充分的生成。

案例:苏教版第七册――《桂花雨》

师: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课文中的我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看到桂花成熟了,我就缠着母亲摇桂花。(教师出示该句)

师:怎样才叫缠着母亲,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生:妈妈不给我买我喜欢的玩具,我就缠着她,一直不让她工作。

生:我要买新衣服时,妈妈不同意,我就千方百计地说服她。

……

师:同桌试演“缠着母亲”。

生:练习、交流。

生:妈妈,我要摇桂花嘛!(拽着“母亲”的胳膊撒娇地说)

师:还早的,花还没开足呢!

生:不么,我要马上就摇!(故作生气状)

师:傻孩子,不开足的花是摇不下来的!

生:(灵机一动)怎么会呢,去年不也是这个时候吗?我还记得那桂花纷纷扬扬洒落下来,像下雨一样,多美呀!

师:桂花雨的确让人陶醉,再等等吧!

生:(四下张望,继续寻找理由)快看,云脚长毛,要下雨了!你不是说过桂花落地受潮香味就差多了。这多可惜呀!

师:(皱眉,抬头观望天空)好,好,好!那就动手吧!

生:哦!摇桂花了!(兴奋地拍手欢呼起来)

……

反思:

抓住文中的空白进行想象、补白,往往成为我们选择交流的重要话题。有充足的时空,加上合理的引导,往往能对理解内容,把握中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案例中教者抓住“缠”字,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丰富感知,并师生搭档再现课文中的情境。这种淋漓尽致的交流,顿时让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芳香的桂花雨让学生深深陶醉,难忘的摇花乐久久地在学生心头荡漾。

第5篇:桂花雨教学设计范文

当老师我不后悔

今年51岁的李尚荣是这所仅有8名学生的学校校长,也是教课老师。因患小儿麻痹症,李尚荣从小就落下右腿残疾。他坚持读完了初中,并背着米面和柴禾去20公里外的红川镇上就读成县第四中学。1982年,实在坚持不下去的他选择了与能改变人生命运的高考挥泪告别。

在李尚荣儿时的记忆里,老师是有文化之人,而且受人尊敬。自己不能走出大山,能否去村小学当老师?这个当时村里文化水平最高的年轻人产生了当老师的想法。1983年秋,20岁的李尚荣成为了一名临时代课教师,开始了教师梦。

拄着拐杖讲课是他首个难关,其艰难困苦是常人所无法想象的,一手拿教案,一手在黑板上写字,单脚站立,李尚荣多次从讲台上跌倒,又艰难地爬起来继续讲课。学生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建议他坐着讲课,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当时桂花村小学缺老师,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等课程均由他一人全挑。

1985年8月,秋季开学已两周了,但二年级语文课本还没到来。他准备去县新华书店购买。有一天凌晨6点,他从村里从发,连续走了8个多小时山路才到达20多公里外的县城,赶到新华书店时已下班了。第二天一大早,走进新华书店门市部,装好书,正准备往回赶,可天空不作美,倾盆大雨阻挡了他回家的路,而且这秋雨一下就是3天。

他急得火烧火燎,为了节约钱,他舍不得住旅店,蜷着身子抱着课本在屋檐下凑合一宿。第四天,雨停了,他迫不及待地买了一双雨靴,踏上泥泞的山路往回赶。离村子还有10里路时,双手被拐杖磨的满是血泡。“实在是太累了,今晚就睡这草地上吧?”这种念头时刻萦绕在他心中。“我出门都三天了,不仅老婆急,学校的孩子更是渴望早点领到新课本,再累也要坚持回去”。借着月光,他拄着拐杖艰难前行,走进家门已是晚上10点多。烛光下,看着双手血泡,浑身沾满泥水、疲惫不堪的丈夫,妻子段春梅心痛得直落泪。

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只有自己知道。跟记者谈起当时的选择,李尚荣坚定地说:“选择做老师,我不后悔!”

我愿意留在这里

“我第一次来村上走访,村民说他学校管得好,教学水平高,每年学区统考,桂花村小学都在前三名。”宋坪乡学区校长马建平回忆。考虑到李尚荣身体因素,教育局和学区领导数次提出让他到山下中心小学任教,都被他婉拒:“桂花村小学偏僻,年轻老师不愿意来,我跟乡亲们处得近,我愿意留在这里!”。

30年来,他拄着拐杖走村串户家访,给辍学学生和家长做工作,给成绩差的孩子辅导,他的身影跑遍了桂花村的沟沟寨寨。在李尚荣的辛勤努力下,桂花村学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到100%。

如今,他的学生王勇、张玲等人也从幼师等学校毕业,接过了李老师手中的“粉笔”,在成县广大偏僻的山村里,帮助更多农村孩子实现人生的梦想。学生宫瑜从成县卫校毕业后,回到村里担任村医,提起老师,他如是说:“当年学校老师更换频繁,我的成绩只要一下滑,李老师就会在每天放学后留下我来补课,他很有耐心,有些题目我经常出错,他反复教我,从来不打骂我。如果没有当年李老师的辅导,就不会有我的今天。”

“多年来,深山小学曾是学区领导的心病,想派老师进山,可没人愿去。李尚荣持之以恒的数十年,学校的规章制度一应俱全,教学计划安排科学、各项工作井然有序,他的这种精神和毅力值得我们去学习。”马建平说。

学校是乡村最美的风景

因为学校的各项经费有限,所以李尚荣在学校不仅是老师,还是修理工、炊事员。课桌椅腿坏了,他从家中拿来锯子、钉子,干起了木匠;教室屋顶漏雨,他就拿上瓦刀抹子爬上了房顶;下雨下雪学生不能回家吃饭,他又成为炊事员。

随着学校危旧房改造工作的推进,李尚荣看到其他地方一座座新校舍拔地而起,再看看自己学校破烂不堪的土木危房,作为学校负责人的李尚荣非常揪心。于是他主动与村干部协商如何改善办学条件。

他利用县长调查村情走进学校查看之机,积极向县长汇报学校情况,同乡、村干部一道争取到由县直多部门筹措的资金,完成了7间砖木结构校舍的一期工程。由于所筹资金有缺额,需要村民出义务工平整校舍地基,当时是农历三月下旬,正值春播大忙季节,尤其单劳力家庭怎么也不出工,于是他与村干部进社入户,苦口婆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做通了学生家长的工作,带动了工程顺利进展,如期完工。

在他的争取下,县国土局一次性捐给学校25套双人课桌凳,让全校一至六年级3个复式教学班全部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教室。有了整齐全新的课桌椅,2007年,他又同村干部、县扶贫办主管领导协商,利用该村“整村推进”项目,实施教室、教师宿舍综合一体的5间砖混平房、厕所、围墙、大门等配套设施二期工程建设。

在李尚荣的努力下,学校由原来摇摇欲坠的土坯危房变成了现如今砖混结构、设施齐全的漂亮校园,成了该村一道亮丽的风景。

亏欠家人是最大的遗憾

从教30年,让村里很多孩子考上大学,走出了大山,可是他唯独没有抽出更多时间来培养女儿。在亲情和信念之间,李尚荣陷入了痛苦的抉择,他太爱这份工作,舍不得桂花村的孩子。与记者聊起孩子时,这个坚强的汉子眼里含着泪水,“我这一辈子亏欠两个女儿太多”。

李尚荣的二女儿李艳惠毕业于酒泉职业技术学校。找到她时,正在离县城不远的抛沙镇上一个叫“桂花村”的小卖部柜台前看书,准备参加公考。谈起父亲,李艳惠告诉记者:“农村学校虽然偏僻,可每年六一儿童节,父亲会安排很多节目,我从小就喜欢唱歌,可作为校长的父亲却很少让我出头露面”。

从初中到高中,父亲也从未参加过她们姐妹俩的家长会,从没到学校看过她们,也从来不与她和姐姐走在一起。“我知道,父亲担心同学会说我有个‘瘸子’父亲,我和姐姐当时特别不能理解。”李艳惠含着泪水说。读完大学后,李艳惠才明白父亲对她和姐姐的大爱。

从1984年结婚至今,李尚荣夫妻间从未拌过嘴。桂花村山路崎岖,看着李尚荣拄着拐杖每天从家往返学校,又从学校到学生家,经常摔跤,很是心疼。为了让李尚荣少跑一趟,每天中午段春梅会给丈夫送饭,无论刮风下雨,从未间断过,段春梅这一送就是28年。段春梅说:“嫁给他,就看中老李心好,教孩子们读书的那种热情,感动了我和家人”。自成家以来,一家人靠着李尚荣微薄的工资生活,供孩子读书,有时候李尚荣还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垫付学费,她包揽所有家务,艰难地撑起这个家。

第6篇:桂花雨教学设计范文

从昆明到丽江,只要是乘汽车,这条曾经的茶马古道,现在的柏油路是必经之途。因此,云南省大理州鹤庆县松桂镇这个山乡对于全国许多到过丽江的旅游者来说,应该都是很“熟悉”的。

但对这个镇子最熟悉的,还要数云南省总工会的领导和机关干部。

从1996年和这个“穷亲戚”结亲以来,16年来的省总历任领导以及部室领导都来松桂探视、关心、帮助这个35000人的乡镇,和这里的乡民结为亲戚,来来往往。

16年来,省总先后派出31名机关干部到松桂蹲点帮扶,累计投入帮扶资金600万元,其中,仅2007年至2011年开展新农村建设这5年,省总就累计投入资金400万元,累计开展帮扶项目200多个。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江巴吉才作为挂钩联系鹤庆县的省级领导,给鹤庆协调的帮扶资金高达7亿元,鹤庆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杨桥枢说:“仅2010年,他就协调了5400万元。”

4月17日至19日,记者随同云南省总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王惠萍,省总巡视员、副主席李晋云一行来到松桂镇,深入农户家庭和田間地头,在与基层干部群众“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的同时,也触摸了松桂镇16年来在云南省总的多方位扶持下,成长变化的脉动。

帮助:“打基础,管长远”

4月18日16时,骄阳似火,松桂镇松桂村女村民吴云秀家的麦田里热浪翻腾,一个头戴草帽的中年人在吴云秀的指导下挥镰割麦,当过车间工人的她干起农活来很快就进入角色,“怎么样,我还行吧?”一边嚓嚓割麦,一边笑眯眯地问吴云秀。

刈麦者是云南省总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王惠萍。

在登门入户,和松桂村村民赵应寿、童德本、詹学谊结为“亲戚”后,王惠萍觉得仅此还不“过瘾”,看到麦田里有农民在收割,提出也要下田割麦,要实实在在感受农民的生产劳动,村委会主任施加权闻讯找来了几把锋利的镰刀,把王惠萍一行带到吴云秀的麦田里。

此前,江巴吉才、卢正国、杨文学、彭增梅、黄增强、陈欣生等省总领导都先后来过松桂实地调研,和王惠萍一样,他们都十分关心松桂的发展,尤其关心松桂35000个乡亲的生活。

他们用各自的方式帮助松桂一步一步走向富裕文明。

除了给项目、给资金,省总领导还对这个“穷亲戚”的“穷根”反复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王惠萍说:“我们认为,村民们受穷的原因有几个,有浅表的,近期的,还有深度的,长远的。省总的资金很有限,不可能有求必应,更不可能无限度支持,只能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花小钱办大事。我们的思路是‘打基础,管长远。’”

在解决村民燃眉之急的同时,省总领导决定把钱花在乡村的基础设施上,“这就是他们最需要解决的,也是最重要的。”王惠萍说:“经过我们调研,也广泛听取了村民和乡镇领导的意见,我们决定把钱花在解决村民出行的交通道路、水网维修更新改造、修建维护农田水利、建设中心集镇解决村民农产品就地交易难等几个使村民长期受益的大事上。”

扔了:马学全一家的雨靴

2011年,随着水泥路的贯通,波罗村村民马学全一家告别了陪伴自己多年的雨靴,以前村里的路晴天全是灰,雨天是泥塘,稀泥溢到小腿肚,村民出门必须穿雨靴,“我家每人都有一双雨靴,一双雨靴只能穿两年,光买雨靴都花了不少钱,自从村里的水泥路修好后,哈哈,雨靴就下岗了。”

当然,对于马学全这些村民而言,大人小孩出行不便也就罢了,关键是这条烂路制约了经济发展,世世受穷。“以前路况极差,苞谷、洋芋、羊、猪很难卖出去,运费太贵,现在人家开车上门来收购,价钱也卖得起来了,一年有好几万元的收入。”

在马学全家,记者看到,水泥浇筑的猪厩里,有10多头肥猪,一楼一底的二层砖瓦房里外贴上瓷砖,窗明几亮,顶楼的露台堆满了玉米,马学全自己则是西装革履,显得日子过的很滋润。

“以前路不通,盖房子的材料运不进来,我住的是土坯房,雨天漏水,晴天曝晒。”

眼瞅着545户、2449名村民因路而困穷,省总决定打通这个村的“任督二脉”,“第一步,省总投资30万元,修了一条贯穿全村的水泥路面主干道,”王惠萍介绍说,“第二步,在2011年,省总给了5万元,再通过我们下派挂职担任鹤庆县委副书记、新农村建设总队长张松的协调,争取到财政资金20.9万元,加上其他渠道的资金,共筹集了55.5万元,又修了一条通组水泥路,这就彻底解决了波罗村的交通问题。”

在王惠萍看来,省总投入不过区区35万元,既解决了近2500人的贫困问题,也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了长远的基础。

心痛:卢正国数度无语凝噎

4月17日晚,习惯边散步边了解情况的省总副主席李晋云在金黄的麦田间作“陇上行”,麦田间均匀地分布着许多圆形水泥蓄水池,而且池子里都蓄满了水,这些水对于干旱致灾、马上又要栽插水稻秧的农民来说,等同于“救命泉”,看到这些涟漪层层的池子,李晋云喜不自禁地脱口而出,“哎呀,这些水太宝贵了。”

李晋云看到的池子,正是包括省总工会在内,多家单位为这些村庄修建的“爱心水窖”。

2010年春天,大旱来袭,坐落在半山腰斜坡上的松桂镇中窝村受害尤其惨烈,这个自古“靠天吃水,靠雨种地”的村庄下辖9个村民小组,有311户,1216人,2000多头牲畜饮水已经连泥浆水都没有喝的了,全村1087亩庄稼八成绝收。

就在这时,受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江巴吉才的委托,时任省总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的卢正国带着饮用水、食用油、大米以及慰问金来到中窝村看望乡亲们。

烈日下,远处是枯焦的禾稼在热风中摇曳,近处是端着泥浆水目光焦灼的乡亲。

卢正国想给乡亲们说两句,以表达全省工人阶级和省总领导对他们的关怀之情,孰料未及启唇,他已经泪水盈眶了,“卢副主席断断续续说了几句,几度嗓子哽咽,说不出话来,乡亲们很感动。”当时在场的镇干部告诉记者。

之后,省总从全省职工捐款中拿出85万元,实施“爱心水窖”工程,帮助中窝村每户家庭建一个容量为20立方米以上的人饮安全水窖,这项工程当年3月底立项,4月10日破土动工,7月10日全面竣工,共修建容量20立方米以上的人饮安全水窖309件,总容量7420立方米,受益乡亲315户1232人。

3个月的建设过程中,时任鹤庆县委副书记、新农村建设工作队总队长的省总职工医疗互助中心主任张松先后10多次来到中窝村研究督导建设进程,保证了省总的资金一分一厘都用在了工程项目上。

打那以后到现在,尽管连续三年干旱,但中窝村的乡亲不再为饮水发愁。

山乡:机关干部的“培训基地”

派遣机关干部到松桂挂职锻炼,既是对这个山乡的人力支援,也是改进机关作风,锻炼干部的好方式。

从1996年和这个“穷亲戚”结亲以来,16年来的省总历任领导以及部室领导都来松桂探视、关心、帮助这个33000人的乡镇,和这里的乡民结为亲戚,来来往往。

此外,省总规定,只要工作允许,在机关和省总直属事业单位工作的年轻干部都要下派松桂工作,在帮扶贫困山乡的同时,培养对基层、对群众的感情,磨练自己的本领,锻炼自己的意志。

“我是1998年9月第六个被从省总派到松桂工作的,当时还是一般干部,在这里支教,出任镇中学校长助理,待了整一年。”黄越红说。

黄越红现在是省总财务部长、工会资产管理处长。

现任省总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人事处处长的尚建明是第七批被派遣到松桂工作的,2001年年中,他从省总机关来到松桂镇,出任镇党委书记助理,他告诉记者,“16年来,截止目前,省总先后从机关及所属事业单位选派了31名优秀年轻干部到鹤庆县,到松桂担任各种工作,帮助扶贫。”

松桂镇镇长张维新提到这些下派干部,一连用了有内在逻辑关系的6个词组来形容:“文化素质高,作风硬朗,工作务实,形象正派,吃苦耐劳,勤奋努力。”

这个乡镇,对于省总机关的31名干部来说,简直就是哺育自己成长的“营养基”了。

据记者粗略统计,16年来,在松桂锻炼过的31名机关干部自身普遍受益匪浅,不少人因此得到了省总领导的肯定,其中,有5人逐渐被提拔为县处级干部,成长为省总一些重要部门的主要领导,成为工会工作的中坚力量。

“干部的培育有多种途径,下派到松桂这种农村来也是培养干部,尤其是培养年轻干部的重要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云南省总的‘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甚至可以认为是从16年前就开始了。”王惠萍高兴地说,“谁都没想到,松桂这个比较落后的山村,竟然成为我们省总的干部培训基地。”

蝉蜕:村民开始洗热水澡了

张维新很年轻,不像个镇长的“样子”,他来松桂镇任职的时间并不长,但对松桂16年来的发展却可以娓娓道来。

“1996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是3395万元,2011年是17375万元,等于增加了5倍还多。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也由1996年的512元增加到3212元,增加了6倍多。”张维新说,“2011年,全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1313万元,粮食总产量1181万公斤,收购烟叶4.1348万担,烟农收入3389万元,收购蚕茧30万斤,蚕农收入4495万元,畜牧业实现产值4383万元。”

他认为,这其中,不仅有省总工会帮扶资金所散发的贡献,而且有16年来31位下派干部的贡献。不仅有直观的人力、资金、项目投入的贡献,更有31位干部在价值观、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方面对村民有所影响并带动改变的贡献。

松桂镇,历史上是血吸虫病的重点防疫区。

血吸虫这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往往通过水作为传播载体,省总工会投入20万元,实施自来水安全卫生水源补充工程,打造农村饮水安全网,提高了生活用水保障能力,不仅解决了全镇三分之一的人口,1万多农村群众的饮水不安全问题,而且还有效地改善了饮用水条件,杜绝了由于饮用水不卫生所带来的疾病传播渠道。

在镇政府所在的松桂村,省总投入2万元,新建一个干净卫生的沼气公厕,解决了全镇每逢3、6、9就分别有1万多人赶集的如厕问题,“这个无害化公厕,对减少血吸虫卵的传播和降低血吸虫感染率,效果明显。”

南庄村自古人畜饮水靠井水,不卫生不安全不说,而且天旱导致水量不足,2008年,江巴吉才在南庄村看到这种情况十分牵挂,经他建议,省总党组研究决定,拨款50万元为南庄修建了一条长达13公里的自来水管道,把洁净的自来水送到农户家。

第7篇:桂花雨教学设计范文

车以最快的速度向家乡开着,我却觉得时间过得太慢了。在生意场上锻炼的成熟的我,此刻完全抛开了稳重,激动和兴奋占据了我的心房。

“董事长,到了,请下车。”我的司机提醒我。

我走下车,天哇,这是我的家吗?我望着眼前设计的精美的别墅,揉了揉眼睛,没眼花吧?

“诗忆!”妈妈、爸爸在门口迎接我。“身体怎么样?工作顺利吗?什么时候走?”

“爸、妈,房子怎么变成别墅了?还装修得那么精致。太漂亮了!”我啧啧称好。

“日子总是越过越好呀!”妈妈带着那份满足说。

“爸、妈,我去转转,一会就回来。”我说。

不知不觉,走到了临平山脚。不觉一惊,我的小学怎么变成了游乐园?好多东西都变了,教学楼也拆了,可校园里的桂花树还在。我快步走向桂花树,桂花树上开满了桂花,不禁勾起了我的回忆。

小时候,读过一个童话,桂花树上住着桂花仙女,每个桂花仙女都很善良。会帮听话的小朋友实现愿望。听话的小朋友只要小纸条上写上愿望,卷好,用丝带扎好,埋在桂花树底下,就行了。接下来桂花仙子就会在桂花开时,帮你实现愿望。

我信以为真,拉着好朋友张欣怡一起去桂花树下埋写好的愿望。那时候的我,真的好贪心哦!在纸上写了好多好多愿望,我要考一百分,我要让天上下糖果雨……有的愿望实现了,有的没实现。可能桂花仙子觉得我太贪得无厌了吧!呵呵。

我转过头,一个熟悉的身影迈着熟悉的步子走过来了。岁月流逝,她的脸上多了几道深深的皱纹,头发也变成银灰色了,可她还是那么地精神与高雅。

“郎老师!”我叫了起来。

“你是?”郎老师打量着我。

“我是钱诗忆呀!”我说。

“哦,钱诗忆呀。你在哪工作呀?”郎老师问。

“我在北京工作。开了几家公司。”我一脸骄傲地说。

“嗯,不错。以后要常回来看看哦!小学已搬到更大的地方了。”郎老师朝我摆了摆手“拜拜。”

我离开游乐场,在大街上漫无目地走着。这里好多东西都变了,变得陌生了,但又有些亲切感。这就是我的家乡,陌生而又先进,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第8篇:桂花雨教学设计范文

一、运用学科技能,有效融入社区资源

一位教师执教《春笋》时先让每个学生在美术课和劳技课上运用所学知识,做了非常精美的春笋头饰。语文课上,执教者清晰地感受到了戴着头饰的学生们发自内心的激动。他们“小脸通红,小手直举”,戴着自己亲手做的头饰参与课堂,在自己创设的与众不同的教学情境中尽情诵读。在此基础上,执教者带着学生们利用体育活动课的时间排着整齐的队伍走进学校旁社区的竹林里,一个个“小春笋”边参观边诵读,执教者不时地用自己的手扮作泥土,让这些“小春笋”钻一钻、顶一顶,既突破了教学难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多美的语句呀!它出自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荷花》一课。学完之后老师追问:蜻蜓飞行的快乐是怎样的呢?小鱼告诉“我”做的好梦内容是什么呢?自然而然地让学生在迁移中说出了许多优美的句子,如:“荷花,荷花,今天早上阳光明媚,空气格外的清新,里面还带着你们淡淡的花香,闻着淡淡清香,我鼓足了力气一下子就捉到了几只害虫,让我美美地饱餐了一顿。”“荷花,我昨天晚上梦到我开了一个音乐会,我主唱,其他朋友给我伴奏,真快乐!”“荷花,我昨天夜里梦见自己成为一只小鸟,在天空自由地飞翔。”……

执教者让学生们将这些句子编入根据课文改编的课本剧中,并戴着学生们在美术课上设计蜻蜓造型和荷花荷叶造型的头饰,还带着学生们在音乐课上欣赏并选择课本剧所需的背景音乐,之后再一起彩排。一切准备就绪后,用一节班会课带着学生们来到社区的荷花池旁,所有学生都是课本剧的演员,观众就是社区里的爷爷、奶奶们。活动既激发了学生朗读的激情,又点燃了学生融入课堂的梦想,更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

二、内化学科内涵,合理融入社区资源

1.“做”成惊喜

跨学科综合学习的主要原则就是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紧密结合。在今天的课堂改革实践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经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的意义大于一些具体的确定的知识,应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会获得直接经验。

在《桂花雨》的教学中,执教者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会到“摇”桂花的快乐:用手将黄色的纸撕碎,然后将撕成的纸屑扔过头顶模拟桂花落下的情景,学生们为自己在语文课堂上有了长时间的手工制作而高兴。高兴是兴趣产生的源泉,而这一源泉恰恰是学生们“做”出来的。有了课堂的间接体验,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到社区的桂花树旁现场体验了,当然这样的体验是以爱护花草树木为前提的。

2.“访”出真情

克隆作文就是指学生抄袭或将别人作文加以改动的现象。比如一个《童年趣事》的题目,一个班有大部分同学写“淘盐”的,虽然很有趣,但缺乏了生活性与真实性,偏离了作文教学的正常轨道。所以在日常的习作教学中,安排一点跨学科综合性学习,既可以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又可以弥补习作课的不足,张扬个性,融入社会,何乐而不为?

有一段时间,窗外一直淅淅沥沥地飘着秋雨,望着校外社区里被雨水洗得耀眼的树叶,在语文课上,我对学生们说,这节课我们到社区里去看雨,看后要以《秋雨》为题把看到的景色写下来,还要加进自己看时的感受。顿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同学们的欢呼声,在平时的习作课上可很少出现这样的场面。看着学生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地在社区里指指点点、议论纷纷,我在思考:没经过老师苦口婆心的指导,他们行吗?写出的文章能登大雅之堂吗?但进教室后,学生们个个奋笔疾书的情景很快就打消了我的顾虑。见此情景,我又提议学生们将自己的文章工整地眷好,并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配上符合文意的秋景图,以班级为单位,在校园里进行展览。学生们没有出现不满的情绪,他们的脸上还洋溢着期盼的笑容,我也从内心里感受到了“乐写”的内涵。

第二天,看着学生们交上来的作品,我不由自主地欣赏起来。“秋雨是顽皮的孩子,它们在人们的身上滚来滚去,好像在跟人们玩游戏。”“小区里的雪松傲对碧空,每根松针上都挂着一颗颗水晶般透明、珍珠般圆润的水滴。”“路边的梧桐树叶,在秋雨的感召下脱下旧衣,露出美丽的容颜,远远望去,使你的眼前一亮。”“秋雨在无声地滋润着大地,它使我想起了那些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看着这样的语句,我想:一定要多把握住这样的机会让学生们多练练,“访”出真情!

3.“游”出精彩

春风习习、桃红柳绿的四月,笔者组织学生们到周边社区“寻找春天”。看雕像时,有学生问:“这是什么时候雕的?为什么要摆在这里?”观赏着周围的花草树木,有学生问:“这些花叫什么名字?怎么会有这么多的花?”看到凉亭,有学生问:“这座凉亭是哪年修的?叫什么名字?为什么各处的凉亭几乎都是这种形状的?”对这些问题,我引导学生们运用美术课、科学课所学的知识相互解答,对于不能解答的就布置他们回去运用电脑课所学技能上网深入探究后再交流。学生们学得仔细,积极交流,这是“游”出的精彩!

三、科学谋划,促使学习方式的转变

小学语文跨学科综合性学习的主要原则就是以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紧密结合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与多元化的学习目标中架构立体的学习结构。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会获得直接经验,在学以致用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将以体验式学习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但在开展过程中要科学推进,合理谋划。

1.践行,着力强调所学为所用

汉字是一种不同于拼音的文字。比如“例”和“列”、“未”和“末”、“酒”和“洒”的区别,你越是强调,学生错得越多。所以在教学生字词时首先要帮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学习生字词的理念,这一理念的原点就是所学为所用。

有段时间,班里有一些学生反映周边社区里商贸门市的牌匾及广告用语中存在着大量的不规范汉字,严重损害了社区形象。我和学生专门对周边五个社区进行调查,在调查中发现街道上错别字现象特别严重。学生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错别字高达2060字,占检查总字数的2.3%。针对以上错别字现象,学生在活动过后向社区提出如下建议:要充分重视社会的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还要进行大规模宣传,提高全民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意识。

2.谋划,构建和谐体验触发点

苏教版第九册《练习5》口语交际要求为:设计一条公益用语。当时笔者就让学生针对爱护绿地这一要求设计了一条公益用语收上并保管好,内容如下:“一木成木,二木成林,三木成森。请让我们生活在森林之中。”“植树造林防风沙,何必又要伤害它?”“绿色,是人类不可多得的财富,应永远珍惜!”……

第9篇:桂花雨教学设计范文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在于不少老师对读写结合的“写”认识不清,为写而写,效果可想而知。因此,要想做好读写结合的“写”,首先要廓清这里“写”的内涵。

仿写、续写、改写、编写等都是写的内涵,都可以作为读写结合的“写”来进行训练。然而这种“写”与“读”相结合后对学生习作水平的促进作用却不一样。从一节课来说,我们自然要选择那种省时高效的“写”,耗时低效的当然要放弃。续写、改写、编写等是对过去积累的语言材料、语言形式的巩固运用,有利于提升学生对已经掌握的语言材料的熟练程度,但是对于新课中出现的语言形式、语言材料的学习运用却没有多少价值,除非教师明确地提出要用新课中的语言形式进行改写、编写等,而此时的改写、编写已经演变成了仿写。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儿童的认知结构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其中顺应的过程就是打破平衡的过程,也是质的改变过程,只有质的改变才会获得提升发展。在以上几种写的形式中,只有仿写具有这种特性。仿写仿的是语言形式、仿的是结构特点,而内容却是全新的。所以说仿写是仿中有创新。仿写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将课文中新的表达形式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中进行重新建构,成为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为将来更好地表达做好储备工作。特级教师高林生强调:仿写是读写结合最基本的形式。通过模仿这一活动,就能使阅读和写作很好地结合起来。小学生善于模仿,也需要模仿。小学生的习作就是一个从仿到创的过程。照范文写,仿中练功,仿中求异,从仿到作,由俗入雅。从仿到创,这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能力的飞跃。[1]因此,读写结合中的“写”是仿写,而不是其它的各种“写”。

明乎此,仿写什么是我们必然的追问。

一、仿写典型的句式

这种句式常常用富有个性的句子表达独有的情感内容,它很好地将形式和内容统一了起来。这样的句式就是读写结合要重点仿写的内容。试举一例,苏教版四年级《桂花雨》这篇课文中有“桂花还是故乡的香”这句话。这句话中,作者借助于具体的事物“桂花”用“( )还是故乡的( )”这个句式把对故乡浓浓的情感很具体地表达了出来。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在教学《桂花雨》时,就抓住了文中这个典型的句式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效果出奇地好。请看实录:

师:桂花雨让作者魂牵梦绕。(板书“桂花还是故乡的香”)

师:请同学们把这句话抄在笔记本上,并想像一下,当你有一天离开了婺源,你会说什么?请你模仿这个句子“( )还是故乡的( )”再写两三句。

生1:茶还是故乡的浓。

生2:梨还是故乡的甜。

生3:月饼还是故乡的酥。

生4:丝绸还是故乡的柔。

生5:水还是故乡的清。

生6:鱼还是故乡的肥。

生7:山还是故乡的秀。

生8:人还是故乡的亲。

生9:月还是故乡的明。

……

一个个精彩的回答呼之欲出。正是薛老师以他的敏锐之眼发现了文中这个独特的句子“桂花还是故乡的香。”洞悉了作者借助于“桂花”这个实物并用“( )还是故乡的( )”这个独特的句式把自己对故乡的浓浓依恋之情十分准确地表达了出来,才会有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的教学环节。试想,如果课堂上薛老师让学生随便写几句表达对故乡热爱的句子,还会出现这么多同学的精彩发言吗?学生又会对“( )还是故乡的( )”这句表达热爱故乡情感的句式有多少感悟呢?在经过薛老师这样的引导仿写之后,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个句式会像种子一样种在了学生的心目中,等到春暖花开的时候它一定会生根发芽。

二、仿写典型的片断

课文里有些片断或在表达的顺序上鲜明,或在表达的语言上独特,或在表达方式上特别,仿写这些极具典型性的片断对提高学生构段能力大有好处,而构段能力又能为整篇文章的谋篇布局起到奠基作用。因此,仿写典型的片断也是读写结合需要重点仿写的内容。试举笔者教学《莫高窟》一课时进行仿写片断训练的实例,以供参考。

1.发现表述方式的特点。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发现隐藏在二、三两段文字中表述方式上的特点,即先进行全景式的描述,然后快速扫描,再进行局部特写,最后写感受。

2.聚焦连结词。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到二、三两小节的连结词上,让学生明白作者是通过“有……有……还有……有……看到……”和“有……有……有……还有……其中……看着……”这些连结词实现构段的。

3.改写第四小节。教师先通过播放各种经卷、文书、帛画、刺绣、铜像的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然后出示:

莫高窟的藏经洞里藏有我国古代 文物。有 的经卷,有 的 ,有 的 ,还有 的 。有(其中) 。看到(着) 。

请学生对第四小节的内容进行改写,于是一段段仿二、三小节描述方式的文字片断呈现出来:

莫高窟的藏经洞里藏有我国古代六万多件珍贵文物,有保存完好的经卷,有图文并茂的文书,有惟妙惟肖的帛画,还有形象逼真的铜像,其中最吸引人的是精美绝伦的刺绣,图案精美,色彩鲜亮,做工精细。看着这么多珍贵的文物无不让人惊叹。

4.仿写巩固。在完成第四小节的改写之后,教师“由扶到放”逐步提高要求,再出示一个仿写的练习让学生加以巩固:

班上有一群 的同学,有 ,有 ,有 ,还有 。有(其中) 。看到(着) 。

通过以上“写”的练习,学生对《莫高窟》一课中用“有……有……还有……有……看到……”和“有……有……有……还有……其中……看着……”等连结词语描述事物有了一个深刻的了解,也初步学会了用这种方法描述事物。

读写结合除了可以仿写典型的句式和片段之外,还可以仿写篇章,但是,因为一节课的时间有限,读写结合进行篇章的仿写在时间上不允许。从另一个角度说,句式和片段短小易操作,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更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