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蟋蟀的住宅范文

蟋蟀的住宅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蟋蟀的住宅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蟋蟀的住宅

第1篇:蟋蟀的住宅范文

新课程遵循生命关注理念,更多的是构筑学生的学习活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文从实践出发,倡议给足学生独立阅读、民主思索、得当展示、多彩创新的空间,培养学生自主思考、感悟、表达、创造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让语文课堂更具有语文味。

我常常听教师们的常态课,现在教师们都能充分利用多媒体上课,课上得着实精彩纷呈,令人赏心悦目,学生也学得乐此不疲。当然也有的课却令人深思,特别是对一些问题的研究,从师生合作提出问题到学生质疑、讨论、交流以及教师点拨、引导,步步为营,学生参与性高,课堂气氛热烈。课后伏案细想,语文课好像有点变味了。列举一则案例:

有位教师上《蟋蟀住宅》一课。课伊始,教师就紧紧抓住课题展开探讨,引导学生质疑,学生对蟋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出了许多有趣的问题:

蟋蟀的药用价值是什么?

蟋蟀的类型有哪些?

蟋蟀是怎样生长繁殖的?

蟋蟀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

蟋蟀的分布范围有哪些?

蟋蟀的生活史是怎样的?

蟋蟀的物种名称是什么?

怎样分辨蟋蟀的雌雄?

蟋蟀是靠什么发出鸣叫声的?

针对学生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大家在课堂上砸开了锅,但最终只能解决一二。综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这位老师提炼了一个研读专题:蟋蟀是怎样生长繁殖的?学生兴趣盎然,在课堂上查找资料,合作研究,寻找问题的答案,交流围绕“生长繁殖”展开,课堂热闹非凡:

生1:常见的蟋蟀(如北京油葫芦)每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土中越冬。

生2:蟋蟀的卵单产,产在杂草多而向阳的田埂、坟地、草堆边缘的土中。

生3:蟋蟀的虫口过于密集时,常自相残杀。

生4:我知道蟋蟀的雄虫筑土穴与雌虫同居。喜栖息于阴凉、土质疏松、较湿的环境中。

生5:我查阅有关资料:蟋蟀是中国东北地区、华北地区、长江下游和华南地区的重要农业害虫,它们破坏各种作物的根、茎、叶、果实和种子,对幼苗的损害特别严重。在南方,花生被蟋蟀破坏的幼苗达10%~30%,它们也危害玉米、黄麻、烟草、棉花、大豆和木薯,往往造成缺苗,影响收成。

这个教学片段,围绕“蟋蟀是怎样生长繁殖的?”组织教学活动。不否认学生在认真地交流、探讨,交流的过程中懂得了许多有关蟋蟀的知识。但我毕竟要问:这是语文课还是常识课?如果是语文课,那么语文的本位又是什么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回到语文的本位上来”“学语文就是学习语言,能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组织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鉴于此,我以为该教师的教学正迈入了这一误区,蟋蟀的生长繁殖,是依附于语言文字中的一些科普知识,值得了解、探究,但属于常识范畴,不是语文课所要重点研究解决的,当然我并不排除学科整合,适当的科学常识融入语文,不但不会影响语文教学效果,反而能充实、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丰富知识积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加深学生对语文的理解和领悟。但若本末倒置,在语文课堂上花大力气研究“蟋蟀的生长繁殖”,这难道还是语文吗?

《蟋蟀的住宅》一文,侧重在于介绍蟋蟀住宅结构的说明文,但作者在平实的记叙中融入了丰富的想象,充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因此读来极富情趣。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学会由外到里有条理地介绍一种物品的方法时,先用多媒体展现蟋蟀住宅的内外构造,自然而然地突破教学上的难点。接着,再利用多媒体逐一出示住宅特点“清洁、干燥、蔽阴”等,让学生对着画面练着说一说,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说的能力得到培养,也能锻炼学生听的能力,学生可以随时补充发言,增强课堂气氛。最后可以布置家庭作业,在充分理解“住宅特点”的基础上,动手画一画蟋蟀住宅,深刻体会其语意及写作特点。

总之,我觉得要想让学生真正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要想让课堂真正充满语文味儿,就一定得需要教师把训练抓牢、抓真、抓实。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基于这样的理解,许多类似于《蟋蟀的住宅》的教学,如,《猫》,讲成了一堂小猫常识课;《草船借箭》,讲成了一节气象知识课;《爬山虎的脚》讲成生物课;《鲸》讲成动物常识课等等,一下子都找到了问题的症

结――语文课应讲究语文味。

参考文献:

第2篇:蟋蟀的住宅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生活情境教学

一、引言

笔者认为,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与生活化的学科,只有提升小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才能使其与现实生活构成一定的联系。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其知识内容更应体现学生实际生活的运用能力,让文本教学回归生活实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围绕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改变思路、思考角度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强调其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与实践,从而实现检测知识的掌握以及提升学习效率。

二、简述小学语文生活情境教学

1.课前准备

笔者认为,要实现小学语文生活情境教学的深入浅出,必须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以及学习活动的开展,让其能够对教学目标与现实生活有着一定的认识,如,在教学《蟋蟀的住宅》前,教师可设计问题:“同学们,你们想去观察大自然中哪些动物的住宅(巢穴)?”如此设计,既能丰富学生的休闲活动,又能为教学做出良好的铺垫。

2.生活情境教学的开展

生活情境教学的开展,其作用是联系课本内容以及现实生活,进而全面性地提升小学生听、说、读、写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从而学习与掌握课本中的知识以及其教学内涵。例如,在教学《蟋蟀的住宅》中,为了让学生更贴近自然生活情境,可预先购买一只蟋蟀放入笼中,可设计问题:“同学们,这个小东西你们生活中见过吗?知道它的名字吗?”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总结学生的回答蝈蝈、蛐蛐、蟋蟀等,教师可引出“蟋蟀”二字如何书写的教学,并提问关于生活中蟋蟀所拥有的本领(好斗、唱歌、建住宅),并围绕“蟋蟀的住宅”进行展开活动讨论,并取得其教学成效。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带有情感地齐声朗读,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与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手法,最终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这样再次把精神回归于现实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能够去体会与实践这种精神。如,帮助父母做家务、做社区义务小志愿者等,把语文所传达的内涵精神融实践生活中,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与思维能力,更能提升其个人综合素养。

第3篇:蟋蟀的住宅范文

有一次,当他看到一个精彩曲折的故事时,天已经黑得伸手不见五指。蟋蟀想:要是我的眼睛能发光就好了,但那是不可能的;要是能拿太阳来做台灯,那该多好啊!他怀着甜蜜的梦幸福地睡了。

第二天,太阳刚刚从东边升起,蟋蟀就请求鹰带他去追赶太阳。鹰不屑地看了他一眼,哈哈大笑说:“就你还想翱翔天空?”蟋蟀不依不饶地说:“我想把太阳摘下当台灯!”鹰听了大吃一惊,心想:一只小小的蟋蟀居然有如此伟大的梦想!他立刻决定教蟋蟀练习飞翔。

也不知摔了多少跟头,受到了多少嘲讽,蟋蟀终上了无边无际的天空。他看见了辽阔的大地,他感受到云朵棉花糖从身边轻轻飘过,摘下一朵放进嘴里,一丝甜蜜顿时流遍了全身。他多想优哉游哉地躺在“棉花床”上遐想呀!可是伟大的梦想岂容等待?!于是他立刻朝着太阳的方向追赶,可是太阳那么遥远,就算喊破喉咙,太阳也听不见呀!太阳脚步匆匆,就算是鹰也难以轻易追上呀!

不知不觉,天就黑了。哦,天哪,他的伟大梦想被抛在了黑暗里。无奈,只有等待漫长的黑夜过去才能迎接明天的太阳。

第4篇:蟋蟀的住宅范文

匆匆用过早饭,大家开始忙碌。大人们带上锄头和水桶,赶着黄牛耕地去了。我们几个孩子带着竹编的蝈蝈笼子,飞快地来到小溪边捉蟋蟀。

游戏开始了。大家分头寻找蟋蟀。在灌木丛后,我们很快就发现了一个小洞,那是蟋蟀的住宅。不一会儿,两只蟋蟀从洞了跳了出来。我们静静地躲在灌木丛后面,观察它们的动静。“嘘,大家安静,准备开捉!”表哥对我们说。大家一下子鸦雀无声,蓄势待发。姐姐一拉草,这是示意我们开始的暗号。说时迟,那时快,大家猛地一扑,盖住了两只蟋蟀,我们立刻欢呼雀跃起来。可是,那两个“调皮鬼”趁我们不注意,从我们的手指缝里爬出,迅速跳走了。我转过身来,忽然发现两只蟋蟀不见了,大事不妙!我大叫:“蟋蟀跑了!大家快追啊!”可蟋蟀早已跑得无影无踪。大家的努力白费了。我们沮丧的坐在搭石上,闷闷不乐地反省着自己。过了许久,一个同伴跳起来喊:“大家不要灰心,我们再捉一次!”我们一个个又兴奋起来。

游戏继续进行着,大家都吸取了上一次的经验,做好充分的准备。片刻,我们又找到了四只在一起玩耍的蟋蟀。大家各瞄准一只,各自准备着。我暗暗下了决心:我一定能捉到一只,绝不让他跑了!表哥随手摘了株蒲公英,轻轻一吹,洁白的小伞腾空而起。还是那样迅速,还是那样安静。不过只安静了片刻,继而又是一片欢乐的笑声。大家都成功了!我们把手中活蹦乱跳的蟋蟀放进蝈蝈笼子里,又拔了些杂草放进去,好让他们玩耍和觅食。我们看着自己的成果,心里美滋滋的。

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路边那金黄的波浪,被调皮的晚霞染红了。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听着黄牛发出的“哞哞”声,心情是那样舒畅。一切都十分和谐。大家玩累了,大人们也收工了,哼着歌儿往回咋走。天空中的缕缕炊烟,是一阵急促的晚餐铃。早已饿坏的人们,不禁加快了脚步。夜幕降临,我们伴着蟋蟀演奏的催眠曲,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

第5篇:蟋蟀的住宅范文

现在,我们向您推荐一套新款式的房子-------蟋蟀式隧道住宅。它的内部结构很巧妙:长长的隧道宽敞、明亮,两旁的墙壁每隔三米便有一幅漂亮的山水画装饰,既典雅,又美观,还很温馨;住宅门口有一丛草,它可以掩护您的住宅区域,保证您的安全问题,相当于人类的防盗门;“防盗门”前面,是一小片空地,很平整,很干净,这就是您的平台,当晚上您在家里感到无聊的时候,您即可带着您的家人,带着乐器,到这个平台上来娱乐一下;还有,如果下雨天,雨水把您的平台弄湿了也没关系,因为我们为您设计的住宅位置都是朝阳的,所以您大可放心------雨水绝对进不了您的住宅。

这岂不是享受着天伦之乐?

心动不如行动。只需三万块钱,您即可得到如此豪华、舒适、便捷的住宅。还犹豫什么?机不可失,失不再来,马上来选购吧!

咨询电话:5858518

第6篇:蟋蟀的住宅范文

周致远(小学四年级)

我的快乐梦想,是当一只凶猛的老虎。森林里,我是大王。只要我出现在动物群中,别的动物就东躲西藏。我要是捕捉到猎物,就美美的品尝。

我还想当一回大象。春天,在森林中悠然散步,呼吸新鲜空气;夏天,在河里洗澡。一次,一个小朋友掉进了河里,我用长长的鼻子把它捞上来。等他爸爸妈妈赶来,看到自己的儿子好好地在我的鼻子上玩,对我说:“谢谢!谢谢!”

蟋蟀逗人喜爱,不光是它的歌唱得好听,还因为它的住宅筑得很别致。所以,我还想当一回蟋蟀。我会在十月里做住宅,累了,在门口休息,唱唱歌放松心情,然后,接着工作。做完了住宅之后,我把土清一清,再压得平坦一些。

我又想当一只野兔,在山上奔跑,累了,吃一些青草,再看天上千变万化的云。接着,跟伙伴们赛跑、捉迷西藏。做一只兔子没有烦恼,永远快乐!

第7篇:蟋蟀的住宅范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教学 有机整合

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相整合,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我谈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几点体会。

1.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基本技能。

信息技术丰富了语文教学的信息载体和传输渠道,为语文学习提供了新的资源。通过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自觉地、有效地使用各种基本的信息工具,进行简单的信息加工处理,并能使用这些工具去完成语文学习任务。

1.1通过信息技术课提高学生识字和用字的能力。

识字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由于汉字音形脱节、节型多,结构复杂,类似性大,多音多义字不少,学生学习起来有很大的困难。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可以使学生掌握各种媒体手段的使用,尤其是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识字教学软件,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软件观看生字的笔画、笔顺、部首、间架结构,正确读音和汉字编码,同时跟随教学软件进行听、说、读、写、打(打字)的训练,通过人机交互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检查和自我提高。

1.2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当代信息技术使阅读方式发生如下变革:(1)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2)刷材料的阅读发展到多媒体电子出版物的阅读;(3)到图书馆利用电子资料库的高效率检索式阅读。

随着全新的阅读与检索方式的出现,培养新的阅读能力成为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信息技术课应教会学生使用现代化信息工具进行阅读,提高学生阅读和检索大量信息资料的能力。比如通过网上浏览进行阅读训练,让学生学会阅读电子读物,以及使用计算机进行高效率的检索式阅读。

1.3通过信息技术课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之下,写作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革:(1)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扫描输入、语音输入;(2)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多媒体写作方式;(3)超媒体文本结构的构思与写作,在与电子资料库的对话中实现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信息技术丰富了人们的理解及表达方式。各文字处理系统软件的出现和日益完善,不仅提高了人们的写作效率,而且丰富了写作内容和方式。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使学生掌握了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这样,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无论是打草稿、写文章,还是检查语法,都能较为方便地在计算机上进行。同时,在使用电子媒体工具的写作中,学生能够使用符号、图像、声音乃至三维动画等各种形式创作出丰富多彩的写作内容。比如在科学、数学的写作中插入专业符号等。在这种模式下写作的学生,比使用传统的写作工具更能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2.找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知识表达多媒体化和师生便利的交互性,让内容丰富的语文课堂异彩纷呈,成为语文课堂一种崭新的支撑。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整合的核心是立足于人的发展,不能片面追求技术手段。要加强有利于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的积极实践,同时注意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二者相得益彰,对传统教学积累起来的优良传统做法予以继承,对传统教学资源加以充分利用,以降低教学成本,提高教学的效益。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思考和拟定好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原则,找准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

3.利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的特点,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介入,改变了逐段讲解的“段段清”,以及以“训练点”为中心忽视语言学习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化静为动的特点,为课堂教学排疑解难。如:在教学课文《蟋蟀的住宅》时,教学的重难点是了解蟋蟀是怎样建造住宅的,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制作了教学课件。一是图文声像并用再现课文内容。二是将蟋蟀慎重选址、柔弱的工具、住宅的内外情形和整个建造的过程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示出来。三是将整个建造的过程制成动画课件,通过演示课件使学生明白蟋蟀的辛勤劳动。如点击“住宅特点”课件,便会出现蟋蟀住宅隐蔽、弯曲、不深不宽、有平台、清洁、干净等图像,并可以清楚地看见下雨时,隧道内立刻会干的动画。如点击“建造过程”,整个建造过程就会以动画的形式展示出来,包括不断整修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借助课件,自主学习,较快较好地把握课文重点,理解难点,进而进行语言、思维训练。

4.信息技术与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有机整合。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而素养的提高、能力的增强,关键在一个“用”字。在运用中领悟,在运用中发现,在运用中创造,这是学好语文的关键。

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取决于课堂教学中单位时间内学习活动的质量,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安排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安排的每一项活动,都必须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和完整的系统性。一切从学生“学”的实际出发,删繁就简,集中精力,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言语能力,离不开对语言的感受、领悟、积累和运用。因为运用,学生将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感到自身语文能力的差距;因为运用,学生能体验到成功与进步的喜悦,获得增强语感能力、养成积累习惯、促进语文知识向语文能力转化的“原动力”。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容量,加快了教学的节奏,这样就能节约出宝贵的时间,我们将这些时间还给学生,将语文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到学生的手上,让其自由地进入运用的广阔天地。

参考文献:

[1]网络.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益.

第8篇:蟋蟀的住宅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对话;对话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0-103-01

一提到对话,许多人就自然而然联想到课堂上的师生问答。真正的师生对话,指的是蕴涵教育性的相互倾听和言说,它需要师生彼此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获得精神的交流与分享。它不仅仅只是表现为提问与回答,还表现为交流与探讨,独白与倾听,欣赏与评价。

简单地说,阅读对话教学是在是师生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立场上平等地进行的,通过交谈和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过程。因此,从更通俗的角度说,对话其实是参与对话的人员围绕主题平等地表达(包括各种形式)内心的思想和情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话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深入,对话的外延不断拓展,对话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从中获得新的思想和情感。

当然,对话教学的形式并不应该是单一的,课堂既然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自我的对话,然而,用什么主题来对话,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学生的初始阅读感受,因此,建议学生课前要预习,能够为确定对话核心主题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在确定对话主题时,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中《蟋蟀的住宅》中,围绕“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展开对话,从蟋蟀“住宅的精致”与它的“勤劳和智慧”展开对话教学。学生和教师通过对“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等具体语句的品析,感受蟋蟀住宅的科学、精致、舒服和浩大壮观,感受蟋蟀在建筑住宅时表现出的智慧和不辞辛苦。对于学生疑惑的“这么一个‘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的洞穴怎么谈得上伟大”这一问题,则采用对照方式,以相当于一个人在没有任何工具的帮助下挖掘 300米的隧道帮助学生感受,并抓住“工具的柔弱与简单”和“工程的浩大与壮观”的极大反差,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真切的感受。同时,在品析之后及时进行朗读指导,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虽然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但是正如建构主义所认为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对每个认识世界的个体来说是共通的,这就为确定相同的研究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可能。

又如《观潮》一文,就可根据课文的第一句话:“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么就可围绕中心,奇观“奇”在何处确定共同对话的主题。对话核心主题确定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对话的质量。

对话并非越多越好。任何对话主题的确立,都是为服务教学的目标而进行的。对话的目的也并不是一定要达成一致,事实上这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对话不是为了消除差异、排除异己,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珍视差异。观点的不同正说明问题的复杂性,说明有对话的必要与可能。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应该是“对话”的主旋律。

课堂的对话仍应是要在教师弃分的预设之下进行的,当然,教师在确定 “对话核心主题”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了作品的内涵、作者创作的意图、学生的阅读感受等多方面因素。

在课堂呈现对话主题后,学生们往往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应让他们说出不同的观点即“对话分主题”,并让他们运用文本中的语言材料、生活经验、阅读经验、外引资料等对自己所持的分主题进行阐述,促使学生形成有主题地思考、感受与表达的习惯和能力。

对话中,教师积极地发挥“平等”的作用,以各依托点为切入口,有意识地挖掘各种冲突情境,通过“说课文内容”、“品关键词句”、“读相应语段”和其他手段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感受,培养语文能力。

如在《永生的眼睛》一课中,教师就围绕“是什么最令你感动”展开对话,大致从“富有爱心”“勇于奉献 ”“热爱生命”三方面加以阐述。当学生表达出感动的原因时,教师适时追问:“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动?你能用课文中的句子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说一说吗?”品析之后,让学生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动。

在孩子们“众说纷纭”后,教师通过总结,提升大家对文本的认识和解读,从而将课堂中学到的阅读方式运用于课外的阅读之中,此时的总结,也正是完成此堂课中对对话主题的集体构建。

如在《永生的眼睛》中,教师使学生在明白为什么而感动的基础上,再一次升华:“同学们,这一家人愿意捐赠眼角膜的行为和精神感动了我们,其实我们身体所能给予他人的不仅仅是角膜,还可以是什么?”让学生自己体会感悟,拓展感动的外延,将“感动”延伸到日常的生活之中,促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上的提升。同时,这一课堂结束形式,与开头形成很好的照应,体现课堂结构的圆合之美。

第9篇:蟋蟀的住宅范文

一、在质疑中创新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然具备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因为创造的起点是从问题开始的。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确实,发现、创新都是由疑问开始的。有疑才有进步,所谓“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质疑中蕴含着创新的萌芽,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但这个“问”并不是让学生提一些机械地再现课文中的语句的问题,而是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有所“发现”、产生思维创新的“问”,让学生大胆“问”,并乐于发表独立见解。

例如,在教学《蟋蟀的住宅》一课时,教师可从题目上引发学生提问:为什么不叫蟋蟀的窝而叫蟋蟀的住宅?蟋蟀的住宅是怎样的?蟋蟀是怎样建造住宅的?学生自己提出了问题,便会在读中努力地寻找答案,质疑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从而训练了学生的探索性思维,而且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这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一种好手段。

二、在探究中创新

当学生质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们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时,教师要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诱导学生围绕问题中心,多角度、多方面地释疑。学生在释疑的过程中,不仅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求知的满足,体会到了成功的愉悦,而且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的难易程度、思考价值等有了更深的体会更实在的认识,反过来又促进了学生质疑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例如一位教师在上《给颜黎民的信》时,学生质疑:“给鲁迅写信的青年为什么要用假名?”教师避而不答,反问学生:“谁知道这封信写在何时?”“旧中国。”“三十年代。”教师借此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啊,那是中国最黑暗的时期。鲁迅以笔为武器同敌人斗争,敌人就疯狂地迫害鲁迅,哪怕是别人写给他的信,敌人也要检查。”“老师,我懂了。那写信的人是怕自己用真名会被敌人发现,会受到迫害。”学生稍作思考后说。“你真聪明。尽管写信人署的是假名,鲁迅也照样复信。从这里你又知道些什么?想一想,再互相说一说。”学生们便七嘴八舌地说开了:“鲁迅对青年人十分关心、爱护。”“鲁迅是个胸怀宽广的人。”……

在这一教例中,教师对学生的质疑并非采用“答记者问”的形式,而是巧妙地绕开,看似不管,实则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悟自答。这么一绕,学生既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又增长了一些历史知识,同时,进一步了解了鲁迅的人格,感受到他对青年人的火热的心,感受到他那颗爱国之心。

三、发展学生想象思维能力

想象是创新能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因为它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对此,列宁曾评价说:“幻想是很重要的品质。”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阅读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方面更具有特别的任务。因此课堂中的问题设计,应当特别具有培养想象力的功能,体现创新教育的价值,而不是老在重复课文情节上设问。

根据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的特点,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教材、教学图片、实物以及学生的情感体验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因素,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启发学生或绘声绘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写景,或神形兼备地写人,或身临其境地谈感受,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