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父亲阅读答案范文

父亲阅读答案精选(九篇)

父亲阅读答案

第1篇:父亲阅读答案范文

学习对每个人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我们都知道学习代表未来,成绩代表过去,学习成就人生,学习改变命运,学习可以致富,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父亲的那座山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父亲的那座山我从山里走来。在那遥远而贫瘠的山区,茫茫的天空下,横卧着几个古老的小村。每当夕阳西下,那层层叠叠的山啊,便将一座座小土房顶上袅袅的炊烟,将那牛背上牧童幽幽的柳哨声,扯得好远好远。小时候,父亲常常牵着我的手,一路讲着动人的故事……

读山,便是读父亲。

小时候我最爱做的梦是关于山的梦。父亲说,我咿呀学语的时候,便悄悄溜出父亲的臂弯,磕磕绊绊地蹒跚在大山的小路上,可是从来没有走出父亲的那双眼睛。当我玩累了,父亲就大步走过来,双手抱起我,亲昵地吻我,用硬硬的胡子扎我,痒煞人。这时,我就会温顺的偎依在父亲的怀里撒娇:“爸爸,那是什么?”“是山。”“山那边是什么?”“是天空。”“天空下面是什么?”“又是山。”“大吗?”“大哩。”……我用两只手卷起来,捂住嘴学父亲粗犷雄浑的声音向大山说:“大——哩——”

读山,便是读父亲。

在我的记忆里,农村的生活呆板而平淡,是很苦的。每天早晨,父亲一声如雷般的吆牛声惊醒了太阳,迎着那火红的血球走向田野,走出一幅希望的风景;每天黄昏,父亲的锄锨磕碰硬土块的声音溅出星星,惊起月亮,父亲才踏着黄昏的脚步,扛着那银白的湾沟犁铧走向村庄。本应是疲惫的,但父亲却没有一点倦意,尽管父亲脸上的皱纹如一座座有沟有壑的山脉。

读山,便是读父亲。

岁月悠悠,往事如烟,童年在父亲的甘露滋润下遥遥远逝。我长大了,要到山外面去,因为有一个更为广阔的天空、更丰富的世界等待我去了解,去探索。送我启程那天,父亲紧握着我的手说:“孩子你去吧,我等着你干大事业……’’走过一道道山梁,父亲把我送出了山的怀抱。当我转身向父亲道别时,我望见父亲高大的身躯铸成一座山的雕塑,那慈爱的目光变成父亲给我的永久的期待。

读山,便是读父亲。

山的希望是容易满足的,父亲的希望也是容易满足的。那年冬天,父亲送衣服来,他瑟瑟地站在每块砖头都洋溢着现代化气息的省重点中学的校园门口,我对着我的那些浑身都洋溢着现代化气息的老师和同学们理直气壮地宣布:这是我的父亲。父亲回去后便心满意足地痛痛快快地哭了,一颗颗晶莹的泪珠在昏黄的灯光下,折射出他的大半辈子艰辛,大半辈子或忧或喜,或悲或乐,或甜或苦的记忆,大半辈子山里人的幸福……

读山,便是读父亲。

我从山里来,是山赋予我一颗美好的心灵,是山给我风骨支起一个生命,是山给我灵性造就一种性格。读山,便是读山的目光,山的气质,山的情怀,山的希冀。

啊!读山,便是读父亲。

小题1:试说明本文的行文线索和主要内容。(2分)

小题2:为什么说“读山,便是读父亲”? (2分)

小题3:试说明加横线的词“瑟瑟”的表达效果。(2分)

小题4:“我从山里来,是山赋予我一颗美好的心灵”其中“好的心灵”指的是什么? (2分)

小题5: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写了父亲的性格。你认为哪些内容最使你感动,请略加说明。(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本文以“读山就是读父亲”为线索,表现了父亲对“我”一生的教育和影响,赞美了伟大而深沉的父爱。

小题2:父亲就像一本博大精深的书卷,具有山一样的宽广的胸怀,教养“我”长大成人。“读山,就是读父亲”就是理解和感念父亲山一样的胸怀。(大意正确即可。)

小题3:一方面表现父亲禁不住寒冷的情态,另一方面表现父亲在“洋溢着现代化气息”的校园和同学老师面前不自然的窘态。

小题4:懂得做人,懂得理解,懂得爱。

小题5:例如“父亲的锄锨磕碰硬土块的声音溅出星星,惊起月亮……本应是疲惫的,但父亲却没有一点倦意,尽管父亲脸上的皱纹如一座座有沟有壑的山脉。”表现父亲辛苦劳作、坚忍乐观的性格。在感念父亲恩德方面,很容易使人产生共鸣。(可从不同角度理解作答,不求统一。

小题1:试题分析:本文出现最多的语句就是“读山就是读父亲”,以此为线索,引出了对父亲对我教育与影响的回忆。每一个“读山就是读父亲”的后面就是一个片断,表达了对父亲深深地感激与赞美之情。

小题2:试题分析:“读山,就是读父亲”是全文的线索,每一句的后面是一个有关父亲的片断。结合回忆的具体内容可知,这句话告诉我们,父亲就像生于斯长于斯的山一样,具有山一样的宽广的胸怀,教养“我”长大成人。

小题3:试题分析:“瑟瑟”是写父亲那年冬天到我所就读的省重点中学来看我时的动作,结合语境可知,它一方面表现父亲因寒冷而瑟缩的情态,另一方面写出了父亲来到这个“洋溢着现代化气息”地方很不自然的窘态。一定要把词语放到语段中,结合语境正确理解。

小题4:试题分析:“美好的心灵”表面是写山给我的,其实是在父亲的教育影响下养成的。因此,从上文中的回忆即可得出,如“父亲常常牵着我的手”使我懂得了爱;“孩子你去吧,我等着你干大事业……’’使我懂得了理解;“我”毫不虚荣地承认老土的父亲,告诉我们“我”不忘本,学会了做人,感恩。

第2篇:父亲阅读答案范文

书籍是最有耐心、最能忍耐和最令人愉快的伙伴。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时刻,它都不会抛弃你,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父亲和玉米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父亲和玉米任林举

每当我看见那一望无际的玉米地,就会想起多年前,曾有一位重要人物穿着雪白的衬衫站在翠绿的玉米地里拍下的一张照片。那种情绪上的和谐和色彩上的反差,总是让我忘记照片上的题名。有好几次都激情澎湃地想为其重新命名:在人民中间。

然而,父亲站在玉米地里的时候,却从来都没有给过我那种视觉上的愉快。在土地的眼里,父亲可能就是一棵会走路的玉米,他和玉米站在一起,有一种不分彼此的和谐。在那些干旱的日子里,太阳如粘满汽油的火球照亮大地,照亮庄稼,也照亮父亲如泥土一样厚实的身躯。此时,如果父亲略微地皱一下饱经沧桑的眉头,坚毅的目光投向远方,那形象也一定很伟岸吧!但父亲总是头也不抬地继续他那毫无美学意义的劳作,而那些从他身上流下的汗水,却如他的存在一样,无声无息的溶入泥土,暗淡而没有一点神圣和新意。

从春到夏,从夏到秋,父亲一年年地默默地耕种着几乎唯一的一种庄稼――玉米。那也是我知道的最粗糙最廉价的粮食。父亲谙熟了土地的性格,他把金色的玉米洒进黑色的土地,也把希望和寄托交给了土地,把自己也抵押给土地,做土地的奴仆,以耐心以汗水以虔敬,守候在土地之上,一个日子一个日子地期盼秋天的来临。直到收获季节,父亲再一次向土地弯下他的身躯,带着庄严而凝重的情绪,但此时他的脸上是难得一见的笑容,他坚信土地和玉米不会如多变的人一样言而无信。

在每一个耕种及收获的季节里,父辈们躬身而作。这常常会让我想起那种信徒对自己的神灵的膜拜的姿态。几千年来,在土地上耕作的农民,插秧、播种、间苗、薅草、收割……一直都无法放弃他们这种姿势或者说姿态,对于这些向土地求生存的人来说,不仅以身体,同时也要以心灵向土地朝拜。

玉米是父亲唯一的信仰。除了玉米,父亲似乎对其它品种的庄稼全都不屑一顾,他从来不认为除了玉米还有哪一种庄稼能让他体会那么多收获的喜悦。在父亲的心里,对于粮食,不能用价值来衡量,而只能以产量来衡量,唯有让人咂舌的产量才是庄稼的本分的。玉米的价格很低廉,种玉米的人付出的劳动也和玉米一样低廉。正是由于父亲对玉米的迷恋,我家粮仓里虽然堆满了玉米,但我们从来都没有富裕过。日子一如玉米一样清苦、单调而乏味。有时候我甚至认为,父亲对玉米的热爱和执著是一种固执甚至愚昧的行为。后来,当我偶尔在一份资料上看见,我的家乡的土质只适合玉米等少数种类的庄稼生长时,才意识到,父辈的行为和情感只是适于环境的一种表现。实际上,是土地选择了庄稼,是庄稼选择了耕种者,而耕种者不得不面对别无选择的命运。

不管风从哪里来,吹到哪里去,也不管别人的说法如何,寡言少语的父亲,从来不用言语相对,就像玉米从来不用叶子说话,而是用秋天的“棒子”说话一样。有年大旱,庄稼绝收,第二年出现了大面积饥荒。我们家靠前些年储存的玉米度过了荒年,父亲愁苦的脸上也常会显出自豪的神色,我们也感觉他要比我们一直认为的父亲要高大得多。

秋天又来了,白云悠悠地飘在高空,玉米在凉风的吹拂中一天天变黄。阳光把劳作的父亲的身影印在田野上,他的腰背好像有点弯曲了。父亲开始老了吗?应该不会吧。生命并不是以老与不老来形容的,也不是用长短来计算的,在一切的度量之外,还应该有其他秘密的尺子。

秋草连天。一望无际的金黄色的玉米像一个庞大的军阵,从脚边延伸到无限的远方。它们在父亲的陪伴下,一茬茬地收获,又一茬茬地生长。父亲的玉米没老,父亲也不会老。

1.文章开篇写“一位重要的人物穿着雪白的衬衫站在翠绿的玉米地里拍下的一张照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2.解释下面两个句子在文中的含义(6分)

①他坚信土地和玉米不会如多变的人那样言而无信。

②就像玉米从来不用叶子说话,而是用秋天“棒子”说话一样。

3.文章的题目是“父亲和玉米”,在作者的眼中父亲与玉米有哪些相同者之处?请简要回答。

(6分)

4.文章后面部分说:“生命并不是用老与不老来形容的,也不是用长短来计量的,在一切的度量之外,还应该有其他秘密的尺子。

”你认为“秘密的尺子”还有哪些?(6分)

答案:

1.用视觉的反差突出父亲形象的朴实;

父亲的劳作在玉米地里没有美学意义,是实实在在的劳动。(4分)

2.①父亲坚定地认为对玉米只要付出劳作,就会有收获;

但对有些人付出了,不一定有回报。②不用漂亮的言辞说话,而用事实、用成果说话。(①②题各3分,共6分)

3.父亲的形象与玉米有着不分彼此的和谐;

父亲如玉米一样朴实、平凡,但有价值;父亲与玉米一样适应土地和环境;父亲不用言辞,而用辛勤的劳作来说话;父亲与玉米默默奉献的精神永存。(6分)

4.人的自我感觉;

第3篇:父亲阅读答案范文

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在阅读时,每个人都能轻而易举地接纳多重世界。书本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纷繁杂芜,层层堆积。书本并非逃避,它们本身就是一个出口。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父亲丢失了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父亲丢失了查一路

他拦住我,急切地和我说话。眼眶里的泪和两鬓的白发,显得极不协调——在我看来,这个年龄应该懂得克制。

这位中年汉子突然抓住我的胳膊,我感到有些不适,试图挣脱,可是他抓得更紧。眼眶里的泪几乎要涌出,他说:“我父亲丢了,你可曾看见一位老人,满头白发,胸前挂着钥匙。”

“他脑子不好,硬要去我妹妹家,今天是他生日,我就让他去了,可现在是下午了,就几步路,还没到我妹妹家。”他认定父亲走失了,急切而又悲伤,向迎面走来的人一个个打听,其中包括我。

我记下他的手机号。其实这只是一种安慰的方式,我去哪儿能帮他找到他的父亲?只是多一个人参与进来,就多一个人负担他心灵的痛苦罢了。

五十出头的汉子,父亲丢了,竟至哭肿了眼睛,罗兰?巴特说过一句话,眼泪的存在,证明悲哀不是一场幻觉。动了感情才能留下泪,孝心感人。我真想帮他找找,希望突然间,就走过来那位满头白发,胸前挂着钥匙的老人。可是,没有。

街边的树影延伸到对面,夕阳沉沉欲坠。转过背,我去街边杂货铺买饮料。一位中年妇女边打开冰柜边问,你认识他?刚才那人。我说不认识。她用很肯定的口吻说,一定是问你可看见他父亲了!

我有些吃惊,她怎么会知道呢?她说,他就住在她楼下,中午就在家里嚎了,不过告诉你,他是装的,绝对是装的,他巴不得他父亲走失呢!

装的?我大吃一惊。这话给了我截然不同的印象。怎么可能?我分明看到了他眼中的泪和哭肿的眼睛。可是,这位妇女接着说,她干嘛要在一个陌生人面前冤枉他?他平时对老人可凶了,一直恶声恶气的,从不给老人好脸色。

不过,她最终还是帮他说了一句,这人也挺不容易,五十多岁的汉子,没有正式工作,靠开个电瓶车给人拉货挣点小钱度日,生活压力大……

这事过了很久了,我希望自己能把它忘记。

在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之前,它却很顽固、顽固地从心底蹿出来,变成挥之不去的疑问。

中年汉子的泪水是不是真的?杂货铺女店主有没有撒谎?在是与非的两极,我不知道我的天平倾向谁。我觉得,当我试图来解答这个疑问时,内心感到的总是苦涩,仿佛有一种美好的伦常在眼前崩毁。

解答中有许多个“或许”,最终我选择了一种。《父亲丢失了》阅读答案

或许中年人的泪和女店主的话都是真的,只是在父亲走失后,这位中年人才有所触动,所有日子里犯下的错,瞬间变成了芒与刺,刺出了内心真实的痛。

(选自2009年10月10日《温州都市报》)

真情浅露

父爱如山,为你撑起蓝天;父爱如雨,为你濯洗心灵;父爱如路,伴你走完人生。恐惧时,父爱是一块踏脚的石;黑暗中,父爱是一盏照明的灯;枯竭时,父爱是一湾生命之水;努力时,父爱是精神上的支柱;成功时,父爱又是鼓励与警钟。父爱,如大海般深沉而宽广。父爱,深沉而不外露,强烈而无声。而这种爱,往往被我们忽略了,其实,父亲更需要我们的关怀。本文借“父亲丢失了”呼唤人间亲情,人物描写真切生动,主题挖掘深刻、独到,不能不说作者对生活的体察的细致和构思的别具匠心。

且读且思

1.题好一半文,本文拟题很有新意,试结合全文说说好在哪里。

2.你认为杂货铺女店主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文中说“当我试图来解答这个疑问时,内心感到的总是苦涩,仿佛有一种美好的伦常在眼前崩毁”,为什么?

4.中年汉子的泪水是真的,还是装的?认真揣摩原文,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

1.标题新颖醒目,点出了写作的由头,便于展开情节和刻画人物。

2.插入杂货铺女店主这一人物,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揭示出更深刻的主题。

是作者在听了杂货铺女店主的话以后产生的困顿与迷惘的心情:父母对子女作了那么多,作子女的怎么可以抛弃他们呢?

4.真的。

第4篇:父亲阅读答案范文

在一个夜晚,因为一本书,内心的激情突然如潮水一样蔓延出来。在那一个瞬间,你可以成为任何人,成就任何事。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父亲和他的稻阅读题原文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父亲和他的稻

余长江

(1)我的老家在一片广阔而深远的田野的边缘上,离家50米的地方,有父亲栽种的一块稻田。我就在这块稻田里跟着我的父母学习稼穑,怎样种谷、收谷。

(2)种谷也就是把秧苗插进田里。插秧当然不是那么简单。在明媚的春光里,母亲成了我学习的老师。母亲插起秧来,就像蜻蜓点水,只见水动,不见水响,一板秧几下子就插到头了。母亲告诉我,插秧如同写字,脚要立稳,腰要端直,手要灵活;插秧第一步是把腿插进去,然后把手插进去,再然后把秧插进去。我似懂非懂,跟着母亲学起了插秧,反复练习插腿插手,整天把自己插进田里。

(3)秧苗刚插上去的时候,长得较慢。两道追肥洒过后,秧苗一个劲地赶着上长,拔节、分蘖,很快就再也看不见田水,密实得连风也难穿透。秧苗长至齐腰深,开始抽穗。那些谷穗,不知是什么时候窜出来的,隐在宽大的稻叶间,并不惹眼,偶尔才露风韵,恰似怀胎少妇,羞赧地把肚子遮遮掩掩,不好意思呢。但它们哪里躲得过父亲的眼睛呢,谷穗一露脸,父亲就瞅见了,会心的笑意在脸上荡漾开来。

(4)水稻扬花了,谷穗上花粉霜白。这期间,父母严禁孩子们下稻田捉鱼、摸泥鳅,碰落了花粉,谷子就成了秕壳,降低收成。

(5)入夜,村口的大槐树树下,常聚着乘凉的庄稼人,谈天说地,也说在望的收成。萤火虫提着小灯笼,一闪一闪在田野游逛,逗引着孩子们。天边不时划过一道闪电,似金蛇在眼前窜过。父亲说,那是在扯谷花闪呢。

(6)扯过谷花闪,扬过花的谷粒,就开始灌浆,日渐饱满,日益沉甸,把谷穗压弯了腰;颜色也逐渐泛黄,直到粒粒都变得金黄。这时候,父亲最忙,一天几次往田边跑。晨曦里,看几回;夕阳下,又看几回。他走上田埂,弯腰捋一束稻穗,摊开手掌吹吹,然后瞪大眼睛默默地数着饱满黄澄澄的谷粒:一、二、三……一抹阳光洒在他脸上,那眼神,就像自己的孩子即将呱呱落地一样陶醉。

(7)稻香氤氲的夜晚,月亮似乎格外圆润。父亲把挂在墙上的一把把镰刀取了下来,有的镰刀,已经锈迹斑斑,沉淀着往昔的日子。冷寂的月光射在磨石上,父亲一下一下地磨着,嚓嚓的声响传出很远,穿透在这静寂的夜空里。磨一会儿,父亲就会拿手指在镰刀的刃上弹试一下,镰刀的刃面反射着清冷的月光,像是长剑的一道清吟。

(8)第二天,我跟着父亲学割稻。父亲什么也没说,只扔给我一把镰刀。父亲站在田里,开始割了起来,我知道,父亲是要我模仿他的样子,他怎么割,我就怎么割。父亲也像稻子一样弯着腰,一手拽着稻子,一手拿着镰刀,稻子在他利索的动作中一片片倒下了。我看见,大颗大颗的汗珠在他的头上、黝黑的脊背上滚动闪烁。

(9)打下的新谷,第一担总是父亲弯腰挑起,试试,觉得很沉,朗朗地笑了。一担担带着泥土香味的谷子,伴随父亲吱吱呀呀晃动的扁担,渐渐堆满了老屋前面的晒谷坪。

(10)在父母的教诲下,我终于学会了插秧、割稻。更为重要的是,我从他们插秧、割稻的姿势中获得了一种宝贵的哲学启示:即如何做人,怎样生活。虽然,我在一种“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况味中离开了乡村。始终没有成为真正的种田人。

(11)每年的收割时节,父亲总要打电话给我,希望我回去。当我手拿如月的镰刀,看见所有的水稻站在温暖的水里,低着头,保持成熟保持质朴,期待我下镰。父亲挥舞着镰刀,连贯流畅,轻松自如,仿佛一位老艺人自由的杂耍。那一刻,我惊奇地发现,父亲一生的精彩竟在这块稻田里。

选自《散文选刊》2014年01期,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4分)

稻子的生长过程拔节分蘖①扬花②成熟父亲的心情表现③ 陶 醉④

小题2:请你对第6段文字中画线语句作点赏析。(4分)

他走上田埂,弯腰捋一束稻穗,摊开手掌吹吹,然后瞪大眼睛默默地数着饱满黄澄澄的谷粒:一、二、三……

小题3:第五、第七小节都描写了乡村的夜晚,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4:如何理解第11小节“父亲一生的精彩竟在这块稻田里”这句话?(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抽穗②灌浆③会心的笑意在脸上荡漾④朗朗地笑了(一空1分,计4分)

小题2:抓住父亲的动作进行细节刻画,(2分)表现出父亲种稻过程的辛劳和父亲对稻谷成熟的渴盼期待(2分)。

小题3:(1)第五节写乡村富有生趣的夜晚农人们对丰收的渴望,第七节写父亲在静谧的夜晚霍霍地磨刀,不同的人和景,暗合水稻生长的不同阶段,为下文即将来临的丰收做铺垫;(2)夜晚的景物描写烘托人物渴望丰收的愉悦心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感人;(3)这两小节描写生动,语句优美,增加了文学韵味。(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任意两点可得4分)

小题4:父亲以其一生的心血在农田里默默地耕作,劳作时的动作娴熟,姿势像艺术家精彩的表演(2分);与稻田相伴了一辈子,收获了沉甸甸的稻谷,度过了质朴而纯粹的人生(2分)。

小题1:

试题分析:做这类题型,我们要根据全文内容,找出我们所要的段落,然后进行分析与归纳,最后得出结论。在这里稻子的生长过程,有拔节、分蘖、抽穗、扬花、成熟。父亲的心情表现是会心的笑意在脸上荡漾、陶醉、朗朗地笑了。这分别可以从第三段、第六段、第九段中可以找出来。

小题2:

试题分析:赏析句子,我们应该从修辞、描写、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答题模式为该句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所以第6段文字中画线语句,可以这样来赏析:该句抓住父亲的动作进行细节刻画,)表现出父亲种稻过程的辛劳和父亲对稻谷成熟的渴盼期待。

小题3:

试题分析:第五、第七小节都描写了乡村的夜晚,其实就是景物描写,问作用其实就是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所以可以这样来回答:第五节写乡村富有生趣的夜晚农人们对丰收的渴望,第七节写父亲在静谧的夜晚霍霍地磨刀,不同的人和景,暗合水稻生长的不同阶段,为下文即将来临的丰收做铺垫;夜晚的景物描写烘托人物渴望丰收的愉悦心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感人;这两小节描写生动,语句优美,增加了文学韵味。

第5篇:父亲阅读答案范文

一、层次分析类试题

例:(2009,河北)阅读《昙花终于怒放》回答:在下面方框内,填写表明作者心情随昙花的生长而发生变化的词语。

高兴极了■■■

答案:有点心急,心情淡然,欢喜欲狂。(每空1分,意对即可。)

解析:这道题要求考生概括作者随昙花的生长而发生变化的心情,属于层次分析类试题,其实就是考查学生对行文脉络的整体感知能力。仔细阅读全文,从原文第三段可找出答案“有点心急”“心情淡然”,第五段可找出答案“欢喜欲狂”。

解题思路:直接或间接地从文章中找答案。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将要回答的问题放到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中,再去浏览所要回答的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对短文进行理解,然后分析句子结构,确定该词的词性和在句子中的成分,同时利用句子提供的信息,这样我们可以从文章中或文字材料中直接提取有效信息。有些试题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回答。还有一些题目虽不可以直接用原文回答,但或多或少都会用到文章中的关键性语句、重点信息。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对原文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要尽可能把原文材料和自己的加工处理结合起来,最终形成概括性答案。对此类题目,学生要先提取题干的主要信息,然后从文中截取关键性语句,筛选出有用信息,再按实际需要进行加工整合即可。

二、作用分析类试题

1.引用的作用

例1:(2007,河北)阅读《江南陶公柳》回答:文章第三段引用古人吟咏“陶公柳”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解答:①印证“陶公柳”“武昌柳”的名称由来已久;②增强文章的文化内涵;③赞美了“武昌柳”的风姿,表达对陶公的怀念之情。

2.描写的作用

描写有环境(景物)描写、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在交代场景、渲染气氛、刻画人物、展示故事情节、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例2:(2008,河北)阅读《小扇轻摇的时光》回答:选文中加横线的部分(虫鸣在四周此起彼伏地响起,南瓜花在夜里静静地开放。月亮升起来了,皎洁的月光洒满寂静的小院。)是什么描写?其表达作用是什么?

解答:景物(环境)描写;交代了人物活动的场景,渲染了农村夏夜安适、恬静的气氛,烘托了“我”轻松、闲适的心情。

3.修辞手法的作用

例3:(2009,河北)阅读《昙花终于怒放》回答:简要分析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只见嫩绿的花苞低首含羞,微启小口。)的表达效果。

解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描写了昙花含苞待放的情态,将昙花人格化,更加生动形象。

4.文段或句子在结构或内容上的作用

例4:(2009,河北)阅读《昙花终于怒放》回答:选文第⑨段(我爱昙花)在全文内容与结构上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解答:进一步抒发了喜爱昙花的感情;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解析:这类题型要求对作用进行分析,考生的答案应力求全面准确。答案一般应包括两部分:一是基本作用。如例1引用的基本作用是“增强文章的文化内涵”,例2环境描写的基本作用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例3拟人的基本作用是“将昙花人格化,更加生动形象”,例4选文第⑨段的基本作用是“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二是概括语句意思。如例1为“印证‘陶公柳’‘武昌柳’的名称由来已久”,“赞美了‘武昌柳’的风姿,表达对陶公的怀念之情”;例2为“渲染了农村夏夜安适、恬静的气氛,烘托了‘我’轻松、闲适的心情”;例3为“描写了昙花含苞待放的情态”;例4为“进一步抒发了喜爱昙花的感情”。大多数时候,同一个句子这两个方面的作用都具备,因而从两个方面全面分析,都能得到满意的分数。

解题思路:语句的基本作用和语句的具体内容相结合。分析语句在文章中的作用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因此,在中考阅读题中比较常见。这类题型要求考生积累各种基本的作用。现列举一些常见的基本作用,以供参考。如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巧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推动情节发展、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等等。

三、理解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

例:(2008,河北)阅读《小扇轻摇的时光》回答:你对选文中加波浪线句子(母亲先是一愣,继而脸上写满笑意)的含义是怎样理解的?

答案:母亲对“我”执意到外面纳凉去主动陪伴她的举动感到意外和欣喜。

解析:这类题型要求考生对选文的内容(主旨)和形式(布局谋篇、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等)进行理解,是阅读的较高要求。

解题思路:1.需要理解的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后加上表现出什么,形成一个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其实就是对这个重点语句或关键性词语的理解。如根据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中的“当我和大哥的小女儿发生争执时,总是我吃亏,可母亲总是责备我”这句话,可以提问:“总是”表现出母亲的什么性格?理解这个词语应结合该词所在段的中心句“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她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从而可以得到答案:“总是”一词表现了母亲的宽容大度以及好性格。

2.需要理解的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前加上“为什么”, 形成一个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其实就是对这个重点语句或关键性词语的理解。如朱自清在《背影》中描写了父亲给“我”买橘子回来之后,“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对这句话可形成如下问题:为什么父亲会“心里很轻松似的”?结合前后文,前文是在“我”让父亲走的情况下他才去买的橘子,后文是父亲要“我”给他写信,让我“进去”,从而可以得到答案:因为儿子就要远行,做父亲的心里自然不轻松,但是为了不让即将远行的儿子担忧,所以父亲表面装作很轻松的样子,让儿子放心。再者,在儿子远行之前能为儿子做一件事,他心里也感到很轻松。

上面列出的这些关于理解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的解题思路,我们在做题时必须结合语境,根据具体的题目灵活运用,这样才能得到理想的分数。

第6篇:父亲阅读答案范文

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

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

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你可能怀疑为宝宝朗读的诸多好处,宝宝显然不可能理解你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但是,难道要等到宝宝能够理解你的话语的时候,你才开始对他讲话吗?当然不是。事实上,宝宝出生后,如果他所调动的感官受到的刺激越多,大脑开发就越快,所以为你的宝宝大声朗读是一项绝佳的分享活动,你可以持续多年,这可是一项重要的刺激形式哦。

研究显示,在倾听妈妈朗读的时候,大多数宝宝会关注大约3分钟。所以,每天读一些简短的故事,最长不要超过30分钟。

4~6个月时,宝宝可能开始对书籍感兴趣,特别是那些明亮的颜色和有节奏的、重复的文本。他可能仍不明白这些图的意思,但是你正在为宝宝学习阅读做准备。

6个月以后,宝宝开始理解图画代表的事物,可能表现出对某些图片的特别喜好,甚至是对全部故事。当你朗读的时候,宝宝会有反应:在抓书本的同时发出“喔啊”声。

到了12个月的时候,宝宝已经能够为你翻书,指出上面的物体,当你指着一头牛的时候,他会发出“哞”的一声。

当孩子津津有味地听父母为他念童话故事的时候,或者他为你所讲的趣闻哈哈大笑时,父母是否能意识到孩子的智力正随着自己的朗读声逐渐提高?明智的阅读对孩子益处良多,但父母的阅读是否明智?因此,我们有必要先检验一下自己:

1 给孩子阅读很重要吗?

A、是

B、否

正确答案为A。研究表明,为孩子大声阅读能有效刺激他的语言发展,提高他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音乐鉴赏力。早期阅读还能培养宝宝对文学的兴趣。不管孩子多大了,为他阅读都是一个增进亲子感情的有效方式。可是很遗憾,有些父母根本从未为孩子进行过任何阅读。

2 应该从孩子满1周岁时再开始给他阅读。

A、是

B、否

正确答案为B。美国儿科学会建议,越早越多地为孩子阅读,越能促进他的生长发育。甚至有研究表明,胎儿在母体里就喜欢听母亲阅读故事。

3 阅读应该在每天的同一时段进行。

A、是

B、否

正确答案为A。你应该坚持每天为孩子阅读,而且最好选定相同的一个或者几个时段。如果因为出差或者忙碌遗漏了某次阅读,第二天一定要找个机会另外补上。这对孩子将来养成有规律的阅读习惯很有帮助。

4 在婴儿生命最初的几个月。你的阅读内容对他来说无关紧要。

A、是

B、否

正确答案为A。新生儿不可能明白你到底在读什么,所以在前几个月你可以为他读任何东西――婴儿书、时尚杂志或者成人报纸。在某种程度上阅读这个行为本身比正在读什么重要得多。但是,你要知道,在这一时期,孩子通常喜欢那种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硬皮图画书;他们享受押韵、节奏感强的阅读,所以建议你每天为他们读点儿歌或童谣。

5 宝宝喜欢那种配图繁多的书籍。

A、是

B、否

正确答案为B。18个月以下的婴儿很难理解在成人看来很简单的图画。他们不能很好地理解。一页纸上一幅小小的苹果图画就相应指代了他们在厨房里看到的发亮的立体的真实苹果;相反简单的图画更易于让他们明白自己看到的是什么。所以为孩子买那些没有情节,图画简单的书,最好一页纸上只有一幅图。

6 最好为孩子阅读不同的书籍而不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同一本书?

A、是

B、否

正确答案为B。一切东西对儿童来说都是新鲜陌生的,他们需要听很多次才能真正理解你阅读的内容。他所熟悉内容的阅读能帮他建立自信。在儿童的世界里,很少有什么东西是完全可以预料的,但是你阅读的这本书和这个故事对他来说则是完全熟悉的。在这方面他突然成了一个“专家”。“专家”这个称号对他来说真是一个值得骄傲的头衔。所以你应该耐心地对待孩子反复要求读同一本书、同一个故事的情况,并且回答他的各种问题。而且研究显示,重复阅读熟悉的图书可以降低宝宝的心率,帮助他放松。

7 不管孩子多小。吸引他参与阅读很重要。

A、是

B、否

正确答案为A。不要一刻不停地一直读下去或者每一页、每一句话都读到。让孩子的兴趣和问题决定你的阅读速度和阅读方向。你可以让他指出书上的物体,或者让他拿着书以便他看得更清楚;重复一些书中简单的日常用语;变换不同的语调和语速表示不同的角色和不同的情绪;让孩子自己决定今天读哪本书。

8 从一开始就尽量在阅读时教他认字、识数,这将增加他的阅读兴趣。

A、是

B、否

正确答案为B。过早把重点放在教授认字、发音、拼写上,将逐渐使孩子丧失倾听阅读的兴趣。的确,这种方式能使孩子很快学会阅读,并且在上小学之前阅读能力突飞猛进。但是儿童发展心理专家提醒,从孩子一出生就教孩子学习阅读,将会使他过于负重,随着他的成长,父母会看到这么做所要付出的代价。他建议家长把重点放在培养阅读兴趣和亲子间的交流上,而不是教授基础知识上。其实,通过自己看和听你的阅读,孩子慢慢就能把一个字的发音和书上的字联系起来。

9 孩子一旦能自己阅读,你对孩子的阅读就可以停止了。

A、是

B、否

正确答案为B。太早停止给孩子阅读是个大错误,即使他已能自己阅读。对孩子的阅读多晚停止都不算晚。专家提醒,在13岁以前,孩子的听力理解水平远远高于阅读理解水平,相比较自己阅读,他更容易理解一些被大声说出、念出的语句和概念。通过你的阅读,孩子很轻松地就扩大了自己的词汇量。而且不管多大,他都会喜欢这种和你之间一对一的阅读交流。

虽然你明白了阅读对孩子的重要作用,但当你真正地开始给孩子阅读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孩子这么小,根本不可能安静地坐下来听你读。他们的反应常会让父母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挫败感。让我们来听听专家的有效建议:

1 挑选合适的书籍

不管是父母购买的图书还是在图书馆选择的,我们都应该选择和孩子的年龄心理相符合的书,这样才能激起他的阅读兴趣。

2 合作不是那么重要

当父母为孩子读书的时候,他要么把书从你手中夺走,要么在房间里走来走去进行“探险”活动。没关系,请你继续自己的阅读,而且每天坚持。专家建议至少每天为孩子大声朗读20分钟以上。当你坐下来准备给孩子阅读的时候,最好扔给他一本书随便他折腾。当然,大多数时候他都很想去夺你手里的书,所以准备好躲避他的抢夺,但是阅读还是要继续。

最好,你能记住所读的大部分内容,即使书被他夺走,你依然可以继续你的阅读。虽然,许多父母会感觉在你身旁转来转去的宝宝根本不关心你的阅读,但实际上他已经不自主地听进了你读的内容。

3 诱导他的参加

第7篇:父亲阅读答案范文

【实例分析】

1.[2009・湖北荆州市]下面是《做人》这首小诗的前两节,请顺着文意续写一节。

做花一样的人/不一定艳丽娇媚/但必须芬芳四溢

做树一样的人/不一定枝繁叶茂/但务必挺拔秀颀

[解析]这道试题把诗歌阅读与句式仿写结合起来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联想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构思过程中,我们要着眼于小诗的意脉和语言。具体操作的时候,我们要由意象“花”和“树”及其特点出发展开联想,同时注意诗句中的几个形容性的短语,这样就不难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了。

[答案]示例一:做山一样的人/不一定高大巍峨/但定要庄重挺立;示例二:做水一样的人/不一定波澜壮阔/但必定清澈明净。

2.[2009・江苏徐州市]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按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修养的花儿

在寂静中开过去了,

成功的果子

便要在光明里结实。

(1)这首小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

(2)请问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告诉了我们怎样的人生哲理?

[解析]以上两道题目侧重考查考生的积累能力、分析能力、探究能力和表述能力。解答第(1)题的时候只要注意不写错别字就可以了。解答第(2)题的时候,我们要整体感知小诗的意蕴,探究诗句关键词语的内涵,然后借题发挥,把诗中的意象与现实中的人联系起来分析体悟,这样就会很容易地得出答案。

[答案](1)冰心(谢婉莹)(2)比喻。人只有耐得住寂寞,努力提高自己,才能迎来辉煌的成功。

3.[2009・辽宁阜新市]请阅读下面的小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父亲(节选)

那是我小时候

常坐在父亲肩头

父亲是儿登天的梯

父亲是那拉车的牛

忘不了粗茶淡饭

把我养大

忘不了一声长叹

一壶老酒

(1)《善良的种子》一文侧重凸显父亲的善良;而《父亲》(节选)则侧重表现________。

(2)划线的诗句运用了什么手法?刻画了父亲怎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以上小诗及题干是命题者在展示阅读文本《善良的种子》之后巧设的链接,引领考生进行对比阅读。第(1)题的解答,首先要体悟关键性词语,在此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解答第(2)题时,不要被术语“手法”和“形象”所迷惑,这两个词转换一下说法,就是“运用了什么修辞”、“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白了这一点,就很容易作答了。

[答案](1)父亲的勤俭。(答“勤劳简朴”或“辛劳朴素”等也对)(2)比喻;默默奉献、任劳任怨。(答“勤奋肯干”或“埋头苦干”等也可以)

【真题演练】

1.[2009・浙江温州市]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让我们一起创作一首小诗向祖国献礼。请仿照上下节把下面这首小诗补写完整。

寄祖国

(1)你是一条大河,奔流不息,

在你的岸边,我美好地生长。

我就是那羞涩的小花,

为你绽放是我的心愿。

(2)你是一棵大树,郁郁葱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就是我的祖国,美丽富饶,

在你的怀抱,我美好地生长。

我就是那意气风发的少年,

为你奋斗是我的心愿。

2.[2009・福建三明市]冰心这首小诗告诉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

聪明人!

抛弃你手里幻想的花罢!

她只是虚无缥缈的,

反分却你眼底春光。

――《繁星》(一三七)

3.[2009・湖北黄冈市]阅读冰心的《纸船》(节选),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1)A.读诗,要体会诗中蕴涵的情感。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B.读诗,还要品味诗歌的语言。请你品味下面诗句加点词语中的任意一个。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纸船》选自《繁星》。《繁星》和《春水》都是冰心在印度诗人______(填人名)《飞鸟集》的影响下写的,请你用三个词语概括《繁星》、《春水》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

4.[2009・江苏苏州市]阅读《再别康桥》,回答问题。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1)细细品味一下,“轻轻的我走了”如果换成“我轻轻的走了”,在语言和情感的表达上有什么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到康桥去“寻梦”,那“夕阳中的新娘”、“彩虹似的梦”以及“一船星辉”,与他的“梦”有什么联系?它们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第8篇:父亲阅读答案范文

关键词:绘本;亲子;阅读

绘本也就是俗称的图画书,在英文中叫“picture book”,在日文中叫做“绘本”。所谓“图画书”,文和图之间有独特的关系,它以飞跃性的、丰富的表现手法,表现只是文字或只是图画都难以表达的内容。绘本的编制以图画为主,辅以较少的文字甚至没有文字,通常强调画面的精美与趣味。具有独特的节律、独特的组织结构和叙述技巧。其中图画是其最主要的表达媒介,叙事性是其本质特征。[1]亲子阅读就是父母和幼儿共同阅读图书的活动。

一、亲子绘本阅读的意义

1.锻炼口语能力,丰富口语内容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3岁左右的幼儿就基本掌握了本民族的口语,口语的不断发展成熟为日后形成规范的书面语言打下良好的基础。幼儿书籍的语言具有一定的规范性,都是经过精细的加工才能成为幼儿的读物,幼儿在家长的讲述阅读过程中耳濡目染地学习到许多正确规范的口头言语,包括家长口语表达的顺序、方式、语气、词汇等,有利于他们自身口语的发展。

2.了解书面语言,为正式阅读做准备

学前幼儿的识字水平还比较低,通过早期的阅读,能让幼儿学习到许多知识与文化,认识丰富精彩的未知世界。研究发现,幼儿早期阅读和以后的读写水平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阅读的技能不是天生的,需要后天慢慢培养,如果家长能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培养幼儿阅读能力,那么幼儿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正式的阅读活动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3.享受阅读乐趣,培养亲子感情

绘本通常以精美的图画为主,配上简洁的文字,符合幼儿的审美特点,儿童在翻阅的过程中身心感到愉悦放松,激发起幼儿内心的情感态度,亲子阅读是增加幼儿与父母感情的良好途径。“幼儿阅读的过程就像是一个与家长、教师共同游戏的过程……既让幼儿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又让幼儿享受到父母、老师的爱,而且这种享受是由父母和幼儿、教师和幼儿一起阅读共同创造的。阅读活动中的视觉、听觉、触觉的信息都由大脑诊释为安详、惬意、深切的亲情。”[2]

二、亲子绘本阅读的策略

1.幼儿阅读兴趣的培养

幼儿在这个时期刚开始接触绘本,如何吸引幼儿的注意、培养阅读兴趣是关键。根据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阶段论,0~2岁的儿童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家长应多选择几乎没有文字的纯绘本,色彩明亮鲜活,质感上舒适平滑,内容方面多以温馨缓和为主,图画精美细腻同时也不宜过多。2~7岁的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儿童最大的特点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以泛灵论感知着周围的世界,家长应选择图画为主配以一定文字的绘本,随着年纪的增长可以适当增加任务的难度。

2.物质环境的创设

许多家长在布置儿童的房间或者儿童活动区域的时候没有单独设置一个供他们阅读的区域,“能够有意识地为幼儿准备书房、书橱、书桌的家庭比例不到3%”。[3]而这是让幼儿学会阅读最基本的物质条件。阅读开始的时间以9个月到12个月为宜。西方发达国家儿童在6~9个月时就有阅读活动,而中国儿童则普遍要到2~3岁才开始阅读活动。家长可以在光线充足的地方放置一个小矮柜,保证幼儿都够安全方便地拿取图书,使幼儿随时随地都能接触到图书。阅读时间的选择、时间的长短、阅读的环境设置都应有一定的计划性、根据性。

3.自主阅读的培养

(1)认识绘本。成人要教他们怎样握书、绘本的结构有哪些以及如何翻阅,一本普通的绘本有封底、封面和内容,看书也应该有正确的顺序:从前往后翻按顺序翻页。绘本的叙述方式就是通过图画的连载把故事串联起来的,但图画书的版面设计不尽相同,有时在一页纸的左右两面可能是前后不同的两段情节,有时又是用一个对页表现一个故事场景,这就需要儿童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4]

(2)自我参与。鼓励让儿童自我复述出来,或者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儿童通过多种途径去理解绘本的内容,这样既满足了儿童的兴趣,又让他们真正地参与阅读活动中。

(3)善于提问。“成人要尽量鼓励孩子进行思考,而不是对他们的回答做出迅速判断,成人过于果断和权威的判断会破坏孩子进行思考的动机,或者阻碍他们说出那些处于试探阶段的答案。这样,孩子会把时间用于考虑这个回答是不是家长所希望的正确答案,而不是去思考所有可能的答案”。[5]

参考文献:

[1][4]康长运.图画故事书与学前儿童的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4).

第9篇:父亲阅读答案范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获得对文本的感知和体验,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但是,在目前的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忽视了这一点,总是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感知。长此以往,学生就养成了依赖老师讲解的习惯,不愿独立思考,自主分析意识淡薄,就像圈养的鸟折断了飞翔的梦想,犹如断翼,解题时禁锢了思维。

这一教学模式直接导致了学生在解答现代文阅读题时,容易出现三个误区:一是用已有的文本记忆代替对选文的感知;二是对似曾相识的题目定性思维;三是对新题目缺少自主思考。下面让我们结合例题进行简要分析。

一、用已有文本记忆代替对选文的感知

阅读教学中,教师对教材中的精读篇目通常情况下都会分析得很全面,从内容的把握到写作手法的分析,从词句的表达作用到中心主旨的归纳。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感知程度就不及教师的分析深度,而教师对文本过度的剖析会导致学生丧失阅读和思考的体验,慢慢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在具体做题目的过程中就不会去阅读选文,更不会去仔细揣摩内容,就直接用课堂上讲过的与之相类似的知识来回答。

例如,2009年的“平江中学初三零模语文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目:藤野先生和三味书屋的先生都是鲁迅尊敬的师长,阅读这两段文字后谈谈在鲁迅先生心目中这两位老师的可敬之处。

甲文: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选自《藤野先生》)

乙文: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合上了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选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试卷上给出了《藤野先生》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选文,可是很多学生根本不去阅读试卷上的选文,读完题目就直接用老师上课时对这两位先生形象的分析来作答――藤野先生是一个教学严谨、热爱学生、没有民族偏见的老师;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个方正、质朴、博学、和蔼的老师。

这个题目问的是两段文字所表现出的两位先生的可敬之处,而不是问他们分别是个怎样的老师,因此是不能照搬老师上课时的分析的。《藤野先生》的选文选择的是藤野先生关心“我”的解剖实习和向“我”了解中国人裹脚两件事,“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从选文中的这一细节可以感受到藤野先生对“我”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反而给了来自弱国的“我”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这才是藤野先生令人敬佩之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选文选择的是“我”向先生询问“怪哉”一虫之事,“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这些句子都可以帮助学生感受三味书屋先生的可敬之处。

二、对似曾相识的题目定性思维

学生在做非中考试卷的过程中还容易碰到似曾相识的题目,这时他们就会放弃辨析和思考,直接回忆做过题目的答案,定性思维,生搬硬套。

例如,《2010常熟市初三调研测试试卷》选取了《我的叔叔于勒》中的片段,出了一道题目:“‘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一句中三个分句的顺序能不能换,为什么?”

原文:

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他回答道:“2法郎50生丁。”

我把5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不少学生看到“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句话就不去仔细地读题目了,以为与老师上课时讲的这个题目相似:“‘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句话反应了‘我’当时怎样的心理?”,拿起笔就这样作答:这三个分句的顺序不能换,因为它们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之中的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和不满。

这个答案虽然不全错,可是没有把两个题目区别开来。前者侧重考察三个分句表达的意思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我”的心理,后者只侧重考察“我”近距离观察于勒叔叔后的心理世界。因此,思考时应该揣摩“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三个句子的不同之处,“我的叔叔”表明于勒是我的亲人,反映了“我”对于勒叔叔遭遇的同情,“父亲的弟弟”表明于勒是父亲的兄弟,写出了“我”对父母六亲不认、冷酷无情的不理解,“我的亲叔叔”除了重复“我的叔叔”一句外,还多了一个“亲”字,在意思上就更进一层了,三句之间构成层层递进的关系,在情感上也加深了一层,充满讽刺意味。因此,仅仅照搬老师上课时分析的“我”的心理来答题是不全面的。

三、对新题目缺少自主思考

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教师热衷于细致地分析、讲解课文。导致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失去自主性,久而久之,学生在思想上就会养成惰性和依赖性,遇到新题目时总是想着老师课上有没有讲过,是怎样讲的,努力回想答案。即使想不起来也不愿意去主动探究,反而还会担心自己思考的结果与教师课上的讲解不相符合。

还以学生解答“2009年常熟初三调研测试试卷”中的《我的叔叔于勒》阅读题目为例,要回答的问题是:小说中有些语言文字,看似平常,其实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试以语段中“我”的表现为例作分析。

原文: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重新回来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5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此题要求以选段中“我”的表现来分析小说的语言看似平常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这一特点。解题时先要从选段中找到描写“我”的表现的句子,然后筛选出看似平常却内涵丰富的句子,最后加以分析就行了。但是,很多学生解题时就缺少这样的思考过程,一看到题目中有“我”的表现这一熟悉的字眼,马上就想到老师上课有讲过“我”是一个对于勒叔叔的遭遇充满了同情,对父母的做法感到困惑和不满的孩子。能直接突出“我”这一形象的句子是“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很多学生就继续在此句上下功夫,选择了这个句子来分析。

其实,这句话只是“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后的内心独白,分析时不能脱离使“我”产生那样心理的语言环境。于勒叔叔的手满是皱纹,脸又老又穷苦,满是愁容,狼狈不堪,即使他不是“我”的叔叔,见了这样的水手,作为孩子的“我”也会产生同情心,何况眼前这个人还是“我”的叔叔呢。于是心里不止一遍地念“这是我的叔叔”,第二次还加了个“亲”字,包含了讽刺和无耐的意味。所以,应该把这些句子都摘录下来进行分析,答案才会更符合题目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