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图书管理可行性分析范文

图书管理可行性分析精选(九篇)

图书管理可行性分析

第1篇:图书管理可行性分析范文

关键词:图书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

图书管理行业主要的管理方式主要以手工管理与信息统计为主,并且一般的图书管理部门配备的管理人员相对较少。图书管理系统是图书管理工作的需求,是提高图书利用率与图书流转服务效率的必要途径。在网络管理平台的基础上,规范化的管理工作可以为图书借阅者提供更多的服务便利。本文主要通过图书管理软件的功能分析,提出图书管理软件的开发应用领域与图书管理工作主要应用范畴。

1图书信息管理现状分析

原始手工管理模式下的图书管理系统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工作强度大。图书管理配备人员较少是我省图书管理系统中普遍存在现象。有限的工作人员以手工原始的方式,对现有的图书进行相关的管理与借阅信息统计,工作强度较大。二是工作方式落后。现有的大部分图书管理工作人员都是采用手工统计方式进行图书管理相关工作。少部分的图书管理单位也使用了电子计算机,只是用于简单的资料整理与规范工作。工作方式较为落后。三是工作效率不高。由于图书管理工作采用的是手工操作方式对图书进行管理,信息的整理工作相对落后,工作效率不高。四是借阅图书需要手工查询。借阅图书一般只是简单的依靠纸质目录查询来确认图书信息,工作效率极低。限制了借阅者图书查询速度。

2图书信息管理系统的模块设计

图书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前期准备工作主要是系统分析,系统分析主要目的是论证系统建立的主要任务与实施内容的便捷与使用方式。主要包括信息管理分析全部数据统计及具体的模块分析。图书信息主要是为满足图书管理员工作快捷性、图书借阅者借阅需求的数据信息。图书管理员工作信息主要包括图书资料汇总数据、图书更新数据、图书被借阅数据及图书利用率分析汇总数据。图书借阅者需求的数据相对于图书管理者数据简单,主要是快速查询图书数据。主要包括图书系统分类数据、图书存量数据。图书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模块包括:借阅模块、管理者模块两大类。登陆模块是图书使用借阅者登陆权限使用与借阅认证功能为主要基础的功能性模块。登陆模块是区分借阅者信息与等级的基本模块,登陆使用户名与登陆命令产生确认后进行相应操作,登陆模块必须经过登陆命令确认后使用。登陆模块分为借阅者与管理者两个选择性目录。管理员模块管理系统主要模块包括:管理模块和数据修改模块。管理员可以通过相关的操作修改管理系统数据,并将图书管理最新资料及时更新方便借阅者数据查询与使用。管理员可以通过相关的管理短消息通知方式及时通知图书借阅者及时送还借阅的图书,并了解图书使用者使用图书的需求。管理员可以根据反馈信息及时更新图书管理数据与图书订购信息。

3图书管理系统对图书管理行业的促进作用分析

1)图书管理系统可以减少图书管理者的工作强度。图书管理系统可以减少图书管理者的工作强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图书信息整理工作量减少。图书信息整理工作是图书管理者主要的工作任务,在图书管理系统使用前要靠手工操作,以原始的方式将图书信息整理。使用图书管理系统后,图书信息整理工作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直接完成,极大的减少了图书管理工作者的劳动强度与工作量。二是图书管理统计工作准确率高。在使用图书管理系统前图书利用率与图书外借数量统计是使用手工方式进行简单统计,出现统计数字错误后,无法对数字错误来源查找,没法确定图书信息的正确性。使用图书管理系统后,图书统计数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实时显现,准确率较高。

2)图书管理系统可以增加图书使用者的查询效率。图书管理系统可以增加图书借阅者的查询效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查询速度较快。经过图书管理系统信息整理后的图书查询速度大大提高。经过图书借阅模块登陆后的使用者直接在管理系统内输入图书信息,利用系统查询图书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直接完成。加快了查询速度。二是查询信息结束后图书指向性操作直接同步。图书借阅者在使用图书管理系统查询结果直接指向图书摆放位置,借阅者可以直接进入到图书陈列室进行图书确认与借阅手续办理。

3)图书管理系统存在的主要弊端。图书管理系统也有一定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图书管理系统要有大量的数据支持来保证运行。在图书管理系统使用中,要有大量的数据来支持整个系统的运行。主要是现存图书的主要信息整理及数据性录入,工作量较大。二是图书管理系统要有专门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图书管理系统的运行也要进行日常维护,对于图书管理系统工作人员技术要求较高。

在网络充分利用与资源信息共享的前提下,图书管理系统的使用势在必行。图书管理系统可以大量的减少图书管理工作人员工作量;图书管理系统可以增加图书使用者的查询效率。图书管理系统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主要是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整个系统的运行,要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日常维护和管理。

参考文献 

[1]徐宝庆.张明贵,图书管理系统存在的主要弊端分析与问题整理[J].山西图书管理,2018(01)244-245. 

[2]冯政军,图书管理工作现状分析与提高工作效率的必然途徑分析[J].黑龙江省图书管理工作,2016(02)116-118. 

[3]高红艳,图书管理工作者面对的工作挑战与图书管理系统的应用[J].中国图书管理,2018(01)387-388. 

第2篇:图书管理可行性分析范文

关键词: ABC分析法 巴雷托分析法数据ABC分析表 管理策略

The Application of ABC Classification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XU Mei-fang

Library of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650051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books aided by ABC analytic method. With the “Method of Expert Function Assessing” and the“Frequency of Readers Using” to determine the choice of all kinds of books, in order to make the purchasing decisions more scientific.

Keyword:ABC analytic method;Bolitho analytic method;Data;ABC analytical table;Management Strategies

我们知道图书馆图书的分类是根据科学分类而制定的中国图书分类法进行分类和管理的。这样的分类便于读者借阅和方便归档存放。本文要讨论的ABC分类法是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图书分类,ABC分类法是1879年由意大利数理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维尔雷多・巴雷托提出的,又称巴雷托分析法、ABC分类管理法、重点管理法等。它是根据事物在技术或经济方面的主要特征,进行分类、排队,分清重点和一般,以有区别地实施管理的一种分析方法。由于它把被分析的对象分成A、B、C三类,所以称为ABC分析法。该分析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在决定一个事物的众多因素中分清主次。识别出少数的但对事物起决定作用的关键因素和多数的但对事物影响较少的次要因素。后来巴雷托分析法被不断应用于管理的各个方面,1951年,管理学家戴克将其应用于库存管理,命名为ABC法。1951年――1956年,朱兰将ABC法引入质量管理,用于质量问题的分析,被称为排列图。1963年,德鲁克将这一方法推广到全部社会现象,使ABC法成为企业提高效益的普遍应用的管理方法。

高校的图书馆同样也可以运用ABC分类法进行管理,我们通过这样的分类后,就会对本馆的藏书构成有一个清楚的了解,便于制定下一步的采购计划,对原有的不合理的馆藏构成有一个调整和修正,以便更好地为高校的广大师生服务。如果需要做ABC分类法,具体的实施步骤是:

1、开展分析。这是“区别主次”的过程。它包括以下步骤:

11收集数据。即确定构成某一管理问题的因素,收集相应的特征数据。如对馆藏图书的构成进行分析,则应收集图书单价,数量,出版年份,出版社等数据。根据分析的目的不同所需要收集的数据也是不同的。

12计算整理。即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加工,并按要求进行计算,包括计算特征数值,特征数值占总计特征数值的百分数,累计百分数;因素数目及其占总因素数目的百分数,累计百分数。

13根据一定分类标准,进行ABC分类,列出ABC分析表。各类因素的划分标准,并无严格规定。将累计品目百分数为5一15%而平均资金占用额累计百分数为60一80%左右的前几种图书,确定为A类;将累计品目百分数为20一30%,而平均资金占用额累计百分数也为20一30%的图书,确定为B类;其余为C类,C类情况正和A类相反,其累计品目百分数为60一80%,而平均资金占用额累计百分数仅为5―15%。可以按照图书的出版年代划分,就可以将图书分为三个时间段,如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可以按照图书的种类分,如专业书籍,工具书,非专业书三大类。

14绘制ABC分析图。以累计因素百分数为横坐标,累计主要特征值百分数为纵坐标,按ABC分析表所列示的对应关系,在坐标图上取点,并联结各点成曲线,即绘制成ABC分析图。除利用直角坐标绘制曲线图外,也可绘制成直方图。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现今高校多个校区并存的现象非常普遍,所以在做分析的时候,如果各校区间的图书可以相互流通则可以通盘考虑,做一个完整的本高校的图书馆的ABC分类。如果因为种种原因各校区间的图书还不能流通和通借通还,这样做全校的ABC分类就没有意义,只能分析每一个校区各自的情况,以便规划各自的采购。

2、.实施对策,这是“分类管理”的过程。根据ABC分类结果,权衡管理力量和经济效率,制定ABC分类管理标准表,对三类对象进行有区别的管理。ABC分类法的目的就是通过放松对低值图书的控制管理而节省精力,从而可以把高值图书的管理做得更好。

21A类图书的管理策略 对于A类图书,它是图书馆管理中应该重点管理的图书,因此应该采用连续性检查策略。该管理策略要求每周检查该类图书的流通情况,随时掌握准确的流通信息,当发现短缺时,开始订货,订货后使理想库存量保持不变,其订货量是按实际库存而定,因此,每次的订货量可能是变化的。高校图书馆应该与供应商协商,对运输时间做出认真的分析,预算出该类图书的一般采购提前期。 22B类图书的管理策略

对于B类图书,它是图书馆管理中次重点管理的图书,因此应该采用定期检查策略。该管理策略要求每隔一定时期检查一次该类图书的流通情况,并发出一次订货,把现有的库存补充到理想库存水平,订货量为理想库存量与检查时库存量的差,再经过一个检查周期,按上述方法再补货。如此周期检查该类图书的流通情况,不断补给。

当然也可能因为历史的原因,使馆藏图书的结构不合理,使本来应该为A类的图书,在实际统计和数据分析后被归到了B类,这样就需要调整图书采购计划,加大对这类书籍的采购,用有限的采购资金尽量购买最需要的图书,通过一段时间的采购和调整,使整个图书馆的馆藏结构趋于合理。 23C类图书的管理策略 对于C类图书,它是库存管理中不可缺少的数据,因此应该采用的是定量不定期的管理策略。 C类图书一般是非专业性的图书、期刊等,该类书籍可以与供应商签订以一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订货合同,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找到最佳的供应商,进行长期的战略合作,对此类书籍所需要投入的采购和管理应该是最少的。

3、.不足之处:ABC分类标准过于单一,主要按图书的一些基本信息和特征进行分类,没有考虑到图书采购周期等因素,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4、改进:扩展ABC分类法,结合各高校图书馆自身的特点和需要,自行对图书进行分类,在分类中可以不只分为ABC三类,而是按照需要分类,利用计算机仿真软件,进行自动分析。

5、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ABC分类法,虽然ABC分类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和不足,但仍然是库存管理中一种非常实用的方法。它比较全面地考虑了图书管理的各个因素,采用新的综合标准对馆藏图书进行分类,分类的结果更加符合实际,可以提高库存管理的效率。但是,该方法增加了图书分类的工作难度。由于现代计算技术的进步,采用mat lab,excel等软件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使该方法仍有较好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张莉. ABC分析法在库存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

[2]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第3篇:图书管理可行性分析范文

[关键词] 图书;借阅;管理信息系统;设计;Power Builder;Oracle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2. 036

[中图分类号] TP315;G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2- 0070- 02

在信息社会中,管理信息系统已经在各行各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图书借阅信息管理系统为用户提供一个良好的信息搜索、信息管理的工具。图书借阅管理信息系统为图书室提供一个自动化管理功能。图书借阅管理信息系统设计要点如下。

1 系统开发方法

MIS的开发方法有多种,例如:原型法、生命周期法、面向对象法等,笔者设计的图书借阅管理信息系统采用原型法方式更合适,因为生命周期法的突出优点是强调系统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和全局性,在整体优化的前提下考虑具体的细节问题,即自顶向下的开发策略;并把系统的整个生命期分为需要分析、设计、开发、运行维护等阶段,并严格规定各阶段工作的任务、目标、提交的成果,甚至规定了工作的步骤和采用的工具。而采用的原型法能很快地建立图书借阅管理的雏形,加快开发的速度。

2 设计的目的

本系统为图书室提供一个自动化管理功能,主要进行图书的入库、出借、归还、理赔、库存管理、图书及用户信息统计,减轻图书管理员的工作量,提高图书借阅效率,减少工作人员的出错率,使图书馆的借阅管理更加规范化、系统化、程序化,提高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能够及时准备并有效地管理图书的借阅情况。除上述功能外,我们还要考虑系统的延展性。

3 系统分析

这个阶段分析的内容较多,通过问题识别、可行性分析、详细调查、系统化分析,最后得出相应的新系统逻辑方案,也就是系统解决“做什么”的问题。系统分析是从逻辑概念角度来表达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通过图书室主要业务分析,即借书和还书两个业务流程,如图1、图2所示。

通过业务流程分析,可以表述出相应的数据流程图,描述出数据在系统中的流向、数据的存储、数据结构等。

4 系统设计

在提出的逻辑模型基础之上,科学合理地进行物理模型的设计,也就是系统主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图书借阅信息管理系统设计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的:

(1)易用性和易维护性原则:采用图书借阅管理信息系统,可以集中将数据库与图书借阅管理相关的数据信息全面、有机地联系起来,有效地减少了信息频繁更新和查找信息的重复劳动,保证了信息的相容性,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系统的完备性和可持续性。

(2)完整性原则:在图书借阅过程中,可以迅速地查找出图书信息,即根据图书的编码、类别、拼音码来查找出书库中的书籍存放量以及借阅信息。

(3)先进性和开放性原则:系统需要便于更新和维护。由于系统必须与性质不同的众多用户衔接,因此,系统与用户的接口设计非常重要,必须保证用户可以方便地连接到信息系统上来。

4.1 设计目标和功能的关系

为了实现系统的目标,本系统设置了文件、基础资料、借阅管理、系统设置等子系统。这样就可以进行下一步工作,确定各个子系统的目标和下属功能,以下是子系统的介绍:

(1)文件:文件模块主要有打印机设置、计算器、工具条、退出功能。

(2)基础资料:主要有阅览人信息维护、书籍信息录入、图书信息维护,这个子系统主要实现用户登录后对图书信息的修改、添加、删除、维护等操作。

(3)借阅管理:主要有还/借书籍、书籍查询、在馆资料查询等子模块,主要方便用户通过查询后借阅图书资料。

(4)系统设置:主要是系统管理员信息设置,即用户和密码设置,为了图书的安全性工作人员离开时,必须退出系统;工作人员上班时,只有通过密码验证才能进入界面。

图书借阅信息系统功能模块如图3所示。

4.2 代码设计

代码是代表食物名称和属性及状态的符号,是为了便于计算机处理,一般用数字、字母或他们的组合来表示的。如用户代码(见图4)和图书代码(见图5)。

4.3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设计是在选定的 Oracle基础上建立数据库的过程。根据前面的需求分析和设计的实际情况,数据库中设定了图书借阅信息表、管理员信息表、图书信息表、用户信息表等。其中图书信息表见表1。

5 总 结

在系统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应用了计算机技术的相关理论知识并参考了同类系统开发的实践经验,其中包括:

(1)综合各种软件周期模型,结合系统具体特点,选择并使用快速原型模型.实际的结果表明这样的模型选择是合理的。

(2)本系统的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按照规范化设计的方法,结合数据库系统开发及应用的全过程,分6个阶段并采用C/S结构具体实现所设计的数据厍。

(3)采用结构化需求分析方法,着重于业务流的分析,同时考虑系统的普遍适应性,充分考虑了将来可能的系统拓展和升级,完成了系统的需求分析及功能设计。

本系统虽然具有上述一些特点,但是还存在许多不足,作者将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逐步完善本系统信息分析能力,加强本系统在相关信息管理方面的功能的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1]孙凤栋. Oracle数据库基本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2]甘仞初.信息分析设计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朱爱民.Power Builder 9.0与系统开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第4篇:图书管理可行性分析范文

关键词:图书馆 流通管理 系统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8-0118-02

系统化分析就是将完整的系统作为分析对象,对其展开精确的设计分析、综合考察,并使其达到处理问题的最佳效果。在这个分析过程中,需要对图书流通管理的各个工作环节进行详细的掌握与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整体的系统管理任务。相对来说,流通管理工作是图书管理中最为复杂的内容,其完成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图书馆管理大系统的管理秩序,是对图书管理工作质量的衡量标准。因此,将系统分析法用于流通管理工作,能够使图书管理的规章制度更加完善,工作质量进一步提升。

一、图书馆流通管理的内容

作为当前图书馆中主要的流通部门,其管理工作的内容就是维持图书馆中图书的基本流通, 进而使读者享受到更加优质的阅读生活,从而建立图书馆和读者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1]流通部门的工作内容一般分为四点,第一,制定图书馆中书籍流通的各种规章制度,按照阅读者的需求调整工作计划,进而编制出完善的图书馆工作规章计划。第二,组织图书馆中的读者交流活动,以便更加清晰地了解到读者对阅读的要求,更加明晰图书馆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第三,对部门的工作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使其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升。第四,通过各个部门间的有效沟通,使图书馆中的图书资源得到持续更新,进而为读者提供更加丰富的阅读内容。

二、图书馆流通管理的现状

图书馆中的流通管理工作还面临着一些问题,首先,是在图书馆的管理流程中,由于每日的阅览借阅人数较多,导致管理工作存在一定难度,图书馆的书籍有时会出现无法满足读者阅读需求的现象。其次,在多数的阅读室中都有自助借阅书籍的相关设备软件,能够使读者的书籍借阅工作更加便利,但在实际的设备使用中会存在一定风险,如设备自身出现故障导致读者借阅书籍的存档内容丢失,且没有工作人员在一旁对机器进行监督,则会使机器故障带来的不便进一步扩大。另外,若是图书馆中的管理设备不够完善,读者在阅读中还会遇到图书借阅信息无法查询等情况。最后,由于这一工作对人的能力要求较低,工作也较为清闲,在多数院校中的图书管理人员多数是学校退休教职工或是教师家属,在工作中缺乏认真专业的工作态度,也影响了图书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系统分析法在图书流通管理中的具体开展

系统分析法在图书流通管理中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必要从流通工作的各个环节实现系统分析法的应用。

第一,制定工作的最终目标。这是对整个系统工作的规划,也是体现管理工作完成情况的重要指标。因此对系统分析法的开展应具体体现在综合的系统设计规划上,对图书流通管理的工作制定整体发展目标,并在后期的工作中努力实现目标。[2]

第二,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在设定具体的目标后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并对计划中的各个影响因素进行考虑,减少影响总目标的不利因素,使流通工作更加顺畅。并对设计方案中的内容进行模拟测试,将测试结构用于判断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第三,有效评价。根据模拟工作的结果可对设计方案进行调整,并对其中达不到目标要求的进行修正,不断完善运行方案。建立模拟系统的评价结果,对系统的方案比对修改,最终选择出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案。

四、图书流通管理业务中系统分析法的应用

1.系统分析法在图书馆上下架管理中的应用

通常情况下的图书管理就是图书上下架中的系统化过程管理,应当在管理中做好图书的分析及数据统计。图书上架工作应当做好入库图书的登记,对图书的馆藏分类和已经著录好的一一进行记录,系统应当精确记录图书馆藏地的编码,更加方便图书的控制借还,防止图书由于记录不准确难以找到造成丢失。其中,整个系统共用的代码是馆藏地代码,在图书馆中的期刊、流、典、编、采等业务模块都与馆藏地代码有所关联,需要在系统设置时就进行馆藏地代码的编制以及具体的分类编制,只有这样才能够进行之后的阅览环节,不然会在工作中造成管理缺失、图书遗漏等现象。馆藏地代码的编制要增设借阅时间和归还时间两方面内容,对图书的流通环节有效控制,若是追查图书的去向也有据可依。另外,对书籍下架工作应当有流通部门进行记录,将书籍名称信息等从数据库中删减,并将馆藏地中的代码著录等信息剔除出来,后续工作移交至其他部门处理。

2.在读者系统化管理中的应用

系统分析法还能够进行读者的阅读信息管理,并对借阅的读者进行综合整理,其中包含读者证挂失、读者信息查询、读者证注销、停用、办理等各类工作。在系y分析法的基础上增加读者在流通环节中的权利,管理工作通过读者的代码信息管理分类,读者能在借阅的过程中了解到之前的借阅者,建立兴趣相同的读者群。图书管理工作还可对不同读者群的不同借阅规则进行处理。

3.在图书借还管理中的应用

图书的借还管理是图书流通中重要的管理过程,先将读者的借阅时间信息进行登记,后期就能通过检索条码得到读者的阅览信息以及图书信息,将读者与图书互相关联,再进行之后的借书工作。[3]通常情况下的借阅信息是还书后在数据库中消除,将图书中的读者信息删掉,从而让图书进行新的入库流通环节。

4.在维护管理中的应用

为使图书管理工作更加安全,系统人员可在工作中加强对数据、参数的维护管理。参数维护就是对图书馆中的各项管理目标设定参数,进而使系统在运行工作中的管理更有方向。在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应尽量达到设定的目标值,从而使借阅工作的规则制定与借阅工作相互结合,数据维护工作还应当对流通数据定期修复检查、更新异常的数据,进而使系统运行更完整准确。

5.系统分析法在流通统计中的应用管理

这一管理工作热葜饕有工作量统计、分类统计、读者量统计,在系统化分析后,可以对不同的目标采取不同的参数设定,从而使数据库中的信息记录更加详细,流通工作的质量效率得到提高。

五、系统分析法在图书流通管理中的重要性

1.使图书流通管理工作更加高效

图书馆的流通管理实际就是通过借阅、内部阅读等形式向读者提供更加有意义的图书阅览过程。在这个阅读过程中,对读者的管理是目前的工作重心,也是重点内容。因此图书管理工作应当面向每一个读者,通过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法,使读者与图书馆的联系更加密切。随着当前高校规模人数的不断扩张,原有的图书馆工作内容与工作方法已经不适用于当前的图书馆管理工作,为使图书馆的系统流通更加高效,对其今后的工作转变应尽量与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技术相融合,构建更加科学的流通管理工作内容。

当前的系统分析法就是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对整体的管理工作进行系统的分析规划,进而深入到其中的各个工作环节。流通管理工作一般可以划分为六个工作模块,即信息查询、流通打印、 图书上下架管理、流通管理、维护管理以及日常管理。[4]面对日益扩大的图书流通管理工作,它能够对工作的流程作出更为有效的安排,也能够实现工作各个环节的梳理安排。图书馆中的流通系统一般按具体部门的具体职能划分,通过对业务工作的明确划分,使工作部门更加协调合理,日常工作分配更加均衡,系统运行更加顺畅稳定。

2.提高图书利用率

系统分析法使图书馆中的书籍利用率有很大提升,通常情况下,计算机管理技术能够提高图书馆中的图书利用率,图书馆中标准利用率提高,则图书流通管理工作的质量也会提高,利用率越低则质量越差。因此可以通过分析计算机的流通系统管理,结合系统分析法对图书流通管理的工作质量进行提升。首先可对管理工作进行分析,简化借阅书记录的工作流程,使图书馆里的工作效率得到提升。其次可通过计算机的系统分析和流通管理,对阅览室实行开架借阅,即读者能够实现自由查找自己想要阅览的图书,若是没有还可用内容相似的书籍替换,能有效减少拒借率。最后可以进一步落实计算机的系统化管理工作,进而使图书管理的工作更加有序,通过计算机记录借还书籍的时间信息,也会减少工作中人为操作带来的误差,并对读者的借阅时间进行规定,使得好书的流通率得到增加,加速图书馆中的书籍流通,相对来说也提升了书籍利用率。

此外,还可以对读者借阅较多的书籍和较少的书籍进行统计,如冶金工业、金属工艺学、动力工程学等过于高深的专业书籍在图书馆中乏人问津,借阅的人数少之又少,这就提示图书管理工作,如何使图书利用率得到提升,拒借率进一步减少。可从系统化的分析角度对工作进行细化:首先,书籍的内容结构应当与借阅人员的知识面、兴趣点相契合。第二,图书馆的书籍种类应尽量齐全,完善各方面的书籍类别。第三,可用信息化检索帮助学生更快获知图书馆的藏书目录、类别,能够对借阅书籍快速检索。第四,通过读者之间的调查研究,将图书的采购情况同实际的借阅需要结合起来。

六、结语

作为图书馆基础管理系统的流通管理,对阅读人员和图书馆的未来发展都有重要意义,能够有效解决当前的图书管理工作效率低下、服务质量较差的现象,使服务水平得到良好的发挥,使图书馆的文化传播作用进一步扩大,推动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进程。同时,广大图书管理人员也应当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工作经验,解决流通管理的各项问题,将系统分析法用于图书流通管理制度的探索发展,促进图书管理工作的长远进步。

参考文献:

[1]杨明珍.高校图书馆流通部门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5, 25(7):20-22.

[2]郭巍.大流通模式下RFID服务系统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5, 25(22):85-86.

第5篇:图书管理可行性分析范文

[关键词]战略;图书馆绩效;评估;模型

1图书馆绩效评估文献回顾

1.1国外研冤

20世纪70年代,以欧美为主的图书馆界率先开展图书馆绩效评估的理论与实践,如美国兰开斯特的《图书馆服务与质量的评价》是被公论的有关图书馆评估的第一部著作。到90年代,随着全面质量管理、顾客满意度等理论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图书馆评估逐渐由“书本位”转向“人本位”,如由ARL基于SERVQUAL理论改进的LibQUAL+包括图书馆环境、服务效果、信息控制共22个指标,开创了从用户的角度来测评图书馆服务的先河;国际标准化组织以国际图书馆界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在1998—2003年之间了一系列图书馆绩效评估的标准,2008年了第二版。随后,图书馆界开始关注数字图书馆评估,如美国罗杰斯大学信息传播与图书馆学院Saracevie教授首先对数字图书馆评估进行系统研究,建立了数字图书馆评估框架,包括构建、背景、标准、方法4个部分。

1.2国内研究

2002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该评估体系有5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和60个三级指标。国内众多学者针对该体系的不足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方案,如张泽梅在分析该体系不足的基础上,指出评估应顺应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工作变革与发展的趋势,做相应的调整和完善。另外,国内学者也善于引进国外评估标准并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意见,如罗曼在分析LibQual+无法获知用户的忠诚度和价值观的基础上,提出以满意度和忠诚度为核心的图书馆服务质量模型;施国洪在分析国际图书馆服务质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应研究服务质量评价模型的跨文化适用性及系统化的实证研究。

1.3国内外研究述评

纵观国内外研究,可以发现绩效评估已引起图书馆界的广泛关注,其理论日趋成熟。评估体系逐渐从“资源导向”向“用户导向”发展,这给图书馆界带来了巨大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缺乏系统观。资源导向型以资源为中心来测评图书馆服务的工作流程和效率,往往使图书馆沉湎于眼前的业务和流程,如IS011620;读者导向型以用户的知觉来衡量图书馆服务,往往过于理想化而忽视了图书馆所承担其他方面职能之间的平衡,如LibQual+。两者都不能从系统的角度来综合考虑图书馆业务流程和用户知觉。

忽视图书馆发展战略。目前的评估体系往往是静态固定的,未与图书馆发展战略相结合,如《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规定所有图书馆遵循5个层面的指标,而未考虑各馆的发展战略。不重视考评结果的反馈。目前的评估体系仅为了评估而评估,而未将评估结果与相关决策结合起来。

战略导向的图书馆绩效评估是在综合考虑图书馆内外环境和资源的基础上,以目标战略为导向,实现读者价值最大化。从而很好地将图书馆业务流程、内部资源、读者价值整合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实现“以战略指导绩效,以评促改”的良性循环。

2战略理论与图书馆战略分析

2.1三种战略管理理论

在战略管理领域,竞争、资源、客户三者构成了战略管理的核心要素,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战略管理理论。

2.1.1以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基本竞争战略20世纪80年代,著名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将Bain教授提出的SCP模型(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引入战略管理研究中,得出了以产业结构分析为基础的基本竞争战略,提出了著名的“五力模型”(竞争者、潜在进入者、买方、供应商、替代威胁),“价值链”分析工具,并提出三大一般性竞争战略(成本领先、差异化、聚焦战略)。

2.1.2以普拉哈拉德和哈默为代表的核心能力战略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在文中率先提出了核心竞争力体系,即“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的学识”。哈默指出面对日趋复杂的竞争环境,组织需从内部资源、能力着手,塑造其核心竞争力并由此制定发展战略。

2.1.3以钱金和勒尼莫博涅为代表的蓝海战略

2005年,钱金和勒尼莫博涅首次提出蓝海战略,从顾客价值创新来把握企业战略,要求企业把视线从市场供给方转向需求方,从关注竞争对手转向消费者价值。通过增加、创造、剔除、减少四步动作框架来塑造新的价值曲线。

2.2三种战略管理理论与图书馆战略分析

基本竞争战略从行业结构人手,在分析现有产业结构5种力量的基础上,制定组织战略。核心能力战略是在分析内部资源、知识的基础上探寻组织的竞争优势并塑造其核心能力。蓝海战略将战略逻辑转到消费者价值创新上,通过四步分析框架来寻求无人竞争的蓝海。和企业一样,图书馆处于一定行业环境中,面临着外部5种力量的挑战,需要善于发现内部优势、培养内部核心能力来应对外部威胁,同时又需时刻关注读者价值。基于此,三种战略理论对图书馆战略分析的启示如表1所示。

3战略导向的图书馆绩效评估模型构建

3.1总体模型

在分析三种战略管理理论及段钢提出的战略绩效理论的基础上,笔者试图融合三种战略管理思想,结合图书馆绩效评估理论,构建战略导向的图书馆绩效评估模型,总体模型如图1所示。

该模型的分析思路是以读者价值创新为起点,分析图书馆内部资源和能力,识别出图书馆核心能力,并对图书馆外部环境进行扫描,分析其行业结构,在此基础上,分析并制定发展战略,再以战略目标为指导评估图书馆绩效,根据反馈的绩效结果对读者价值创新重新分析并调整战略,以适应动态的环境。归纳起来,该模型是由战略分析与制定、战略绩效评估、战略绩效反馈三个部分组成的循环系统;同时也是个螺旋上升,不断推动图书馆服务向前发展的过程。以下对三个部分进行描述。

3.2战略分析与制定

3.2.1读者价值创新分析

价值创新强调的是读者的需求和价值,要求图书馆为尚未发掘的需求提供创新的价值。按蓝海战略塑造新价值的“剔除一减少一增加一创造”动作框架,进行如下创新分析:

剔除和减少,即哪些被认定为理所当然的元素需要剔除、哪些元素的含量应该降到惯例标准之下。这迫使图书馆思考哪些服务对读者已经不再有价值,甚至会降低读者价值。比如,为迎合我国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达到规定的生均藏书指标要求,很多高校在

临近评估时刻,快速增加藏书量甚至把以前剔除的书也搬进了图书馆,这样做,的确达到了国家规定的生均藏书标准,但是藏书的质量以及带给读者的价值却值得我们去深思。读者价值创新分析迫使图书馆按照读者价值而不是按照标准去剔除和减少对读者没有价值的服务。

增加和创造,即哪些元素的含量需要增加、甚至创造新的元素以创造读者的新需求。如“livingIi.brary”活动中将传统的读者所借的“书”由“人”来充当,这种以“人”作为图书来出借的方式,为读者营造了开放、自主、交流的环境。又如图书馆兴起的学习共享空间,支持开放式学习和教学,满足了用户一站式信息获取的需求。Livinglibrary和学习共享空间等新元素的加入,无疑为读者创造了新的价值需求。

3.2.2图书馆外部分析对图书馆外部环境分析有利于图书馆发现自身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认清自身优势和劣势。在对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时,应全面分析图书馆所面临的竞争者、供应商、图书馆用户、潜在进入者、替代品五种力量的威胁。

竞争者,包括社会信息服务机构(情报机构、咨询公司等)、搜索引擎、数字资源阅读产品、数据库商。首先,信息服务机构在信息咨询服务方面与图书馆争夺用户;其次,搜索引擎推出的数字图书馆计划及业界推出的数字资源阅读产品分流了众多读者;最后,作为供应商的数据库商构建资源整合平台,吸引了原本属于图书馆的众多读者。

供应商,包括图书出版社、期刊杂志社、报社、数据库商等。首先,供应商凭借其资源优势,不断抬高其产品的价格,降低了图书馆的购买力;其次,供应商直接面对用户营销,造成了图书馆用户的流失;最后,这些供应商凭借其技术优势,不断对图书馆提出种种限制,如限制并发用户数和数据库的保存权。

用户,用户是图书馆工作的核心。一方面,技术的发展正悄然改变着用户获取信息的行为;另一方面,用户的需求日益多样,期望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用户期望图书馆能像沃尔玛、肯德基、麦当劳一样:快捷、轻松、方便。

潜在进入者,潜在进人者的加入,将导致图书馆读者的重新分配,对图书馆造成很大的威胁。如网络信息提供者ICP和网络内容提供商ICA通过互联网向广大网民提供网上浏览等服务,以其便捷、新颖性吸引了很多图书馆用户。

替代品,替代品往往通过更低的价格和更便捷的信息获取途径来赢得竞争优势。随着网络的发展,用户面临多种多样的选择,图书馆将面临诸多信息服务机构的替代威胁。如网络书店推出的打折优惠、送货上门,网络搜索引擎如谷歌以其强大、便捷的搜索优势对图书馆造成了极大冲击。

3.2.3内部资源和核心能力分析

笔者认为图书馆核心能力是图书馆长期形成的,能使其获得竞争优势,确保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技术、文化、管理等各种要素的集合体。为塑造图书馆的核心能力,应深入分析图书馆的资源、技术、文化、管理等各种要素。

资源分析:资源包括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对信息资源的分析要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着手,数量要达到一定规模,确保资源的供需平衡;质量方面要注重资源的特色化,形成特色馆藏。人力资源方面要对其人员结构、基本素质、专业能力等整体素质进行全面分析。

技术分析:图书馆的技术水平是形成竞争优势的关键,因此图书馆信息采集、组织、传播、存储、利用整个服务过程所涉及到的技术都要进行分析,如信息采集过程中的信息抽取、挖掘技术,信息组织、整合技术,资源的长期保存技术。

文化分析:图书馆文化是图书馆全体员工长期形成的共同价值观、行为规范。对图书馆文化的分析要着重分析其是否重视以人为本、不断学习创新、团队精神三个方面。

图书馆管理体系分析:应对其管理模式、激励机制、文化形成和组织学习4个方面进行分析。管理模式应具有创新性,以实现创新效益;激励机制上要突破论职分配制,按个人贡献分配,力求公平公正;文化形成方面要凸显能本管理理念;组织结构应具有弹性,以快速响应用户需求。

3.3战略绩效评估

战略绩效评估是战略导向的图书馆绩效评估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连接着战略制定和战略绩效反馈两个环节,是检验战略执行和战略目标达成的有效工具。它包括两个部分,即绩效计划和绩效实施。

3.3.1绩效计划绩效计划是管理者对图书馆整体、各部门及图书馆员工应该达到的绩效进行沟通的过程,它包括战略目标分解和评估方案的制定两个部分。战略目标的分解要遵循全面均衡的原则,要兼顾图书馆财务和非财务目标,充分考虑图书馆长期发展和近期行动。既要考虑图书馆投入,又要预测产出目标,也要顾及读者的期望即对读者的影响和效果。在制定评估方案时应遵循SMART原则即具体的、可衡量的、可达到的、关联性、有时间和资源限定的。

3.3.2绩效实施绩效实施主要包括数据收集和数据处理两个部分。在数据搜集时,应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全面搜集图书馆从资源投入到服务效果产生整个过程的数据。同时,为获得对图书馆绩效评估有价值的数据,需要对收集到的大量、杂乱无章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并对来自不同部门的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

3.4战略绩效反馈

战略导向的图书馆绩效评估是一个由上到下的“战略分析和制定一战略实施一战略绩效评估”过程,同时也是个由下到上的“战略绩效一战略分析”不断调整战略的过程,通过反馈环节形成一个循环的战略绩效评估体系。同时,反馈并不仅指将评估的最终结果上报给图书馆管理者,还应将执行过程中的中间结果及时反馈给图书馆全体员工,以便实时监视战略的执行。

4战略绩效评估模型实施策略

4.1建立健全柔性的战略管理机制

战略管理机制是指为实现图书馆战略目标利用图书馆现有资源设计或根据长期经验积累而形成的一套系统的管理方式,如图书馆文化机制、人才机制。柔性的战略管理机制要求图书馆主动适应动态多变的环境,善于利用变化并制造变化以赢得读者,实现读者价值最大化。柔性的战略管理机制能促使图书馆管理者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图书馆战略,从而使战略始终正确指导绩效,绩效真正反应战略目标的达成,最终实现以战略指导绩效,以评促改的目的。

4.2选择合理的战略与绩效链接工具

作为非盈利性组织的图书馆,面对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如图书馆员、供应商、政府、读者等,传统平衡记分卡的四个维度往往是不够的;另外,在不同的战略阶段图书馆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不同的,战略重点也就不同。因此图书馆在链接战略与绩效时应综合考虑多种工具,如平衡计分卡、利益相关者理论、目标管理法、关键业绩指标法等多种工具的整合。

4.3组织图书馆各层人员的支持与配合

战略绩效评估的实施要求图书馆人员打破常规的“重视本位绩效而忽视组织目标”的思维方式,转向以图书馆整体战略目标为导向。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必然要求图书馆各层人员的支持与配合。图书馆馆长应积极倡导,图书馆中层领导的参与是实践战略绩效评估的重要保证,图书馆员的支持和配合是实施战略绩效评估的实践保证。

第6篇:图书管理可行性分析范文

数据挖掘是从特定形式的数据集中提炼知识的过程,其在各行各业中均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且已然成为了国内外的研究热点。目前常用的挖掘技术有数据挖掘、Web数据挖掘、文本挖掘这三个类型。

(一)数据挖掘

面向数值数据的挖掘技术称之为数据挖掘,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分类、预测、时序模式和偏差分析等称之为数据挖掘。数据挖掘技术的水平对所发现知识的质量有着最直接的影响,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数据挖掘方法有关联分析法,人工神经元网络、决策树和遗传算法等,对这些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算法与其具体应用等领域。

(二)Web数据挖掘

Web数据挖掘的主要对象是包括Web页面内容、页面之间结构、用户访问信息、商务交易信息等在内的各种Web数据,人们借助这一技术可短不仅可从万维网中有效提取知识,还可改进站点设计,为电子商务的更好开展提供服务。

(三)文本数据挖掘

文本数据的挖掘对象主要是文本信息,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特征提取、文本摘要、文本分类与聚类、概念操作以及探索新数据分析等,具体技术手段则有词频反文献频率向量表示法、词串表示法以及贝叶斯分类算法、词集合算法和文本聚类算法、K-最近邻参照分类算法等。

二、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对高校图书馆的意义

扩招使得高校生源不断扩大,高校图书馆的读者数量也日益庞大。与此同时,高校图书馆的借阅记录以及馆藏数据的存储积累均呈不断增加的发展趋势。然而,这些海量数据的质量鱼龙混杂,不仅包含对管理者与决策者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同时也有不少落后的、无用的、错误的信息,因此数据分析和挖掘工作十分重要。

(一)数据挖掘可提高高校图书馆的决策能力

借助数据挖掘技术,高校图书馆管理者可对挖掘出的有用数据信息进行进一步分析与研究,进而可促进自身决策能力的提高。例如,我们可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来分析图书借阅情况,进而可探究出读者的读书喜好和借阅习惯,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读者的借阅规律,如此即可为日后的图书馆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依据。

(二)数据挖掘可为图书采购工作提供指导性意见

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读者的喜好,我们可对图书馆的下一步采购工作进行科学预测,图书采购行为将更加科学合理。传统图书馆管理中,采购人员都是通过主观判断来决定采购什么类型的图书,这无疑不利于图书馆的运行与发展。

(三)数据挖掘可为读者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服务

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阅读需求,这要求高校图书馆为其提供不同的阅读服务。数据挖掘技术可通过数据分析设置不同的服务标准,进而可为读者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服务。这样一来,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得以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也更为浓厚。

三、数据挖掘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设计

基于上述章节对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对高校图书馆意义的分析,我们应进一步重视数据挖掘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本章节笔者将重点介绍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高校图书馆管理系统设计。

(一)信息系统总体框架

高校图书馆管理系统在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时,可以高校图书馆的网站系统为基础。从北邮、银博等现有的图书管理系统来看,基本都采用三层结构体系设计,即用户界面层、业务逻辑层与数据访问层。由一系列交互页面组成的用户界面层的主要功能在于帮助用户实现对图书馆网站的访问以及帮助管理者获取访问者的实际需求信息。我们常用的用户注册与登录、图书资源搜索与预定、图书智能推荐等等模块均属于业务逻辑层的内容,其主要功能在于实现应用程序的业务功能。数据访问则不仅可提供外部数据库的访问服务,同时还具备查询、插入、删除和修改数据库中各类型数据的作用。

(二)图书馆管理数据仓库设计

数据库是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数据挖掘功能的基础,因此其设计在高校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中至关重要。注册认证库与图书馆信息库共同组成了高校图书馆数据库,而图书馆信息库又包括图书信息、读者信息、图书借阅历史列表、出版信息实体以及管理员采购图书清单、用户图书预定需求单和新购图书单等内容。因此,高校图书馆数据库里的数据十分庞杂。为提高图书馆管理系统的数据能力,所有SQL的调用都应使用存储过程来完成,使用参数进行数据传递可为系统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三)聚类分析应用

高校图书馆管理系统中的数据挖掘模块在挖掘出有用信息后可将数??结构存储下来,这就是数据挖掘技术在高校图书馆聚类分析中的具体应用,该技术手段可为图书馆采购资金的合理分配提供科学依据。通常而言,我们在设计高校图书馆管理系统的聚类分析时需实现读者聚类与图数聚类这两个方面。所谓读者聚类,也就是依据读者的使用情况进行读者群划分;图书聚类获得有价值信息的方式则是根据图书被借阅的次数进行聚类分析。

四、数据挖掘技术对高校图书馆带来的挑战

如前文所述,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有利于高校图书馆决策能力的提高,同时还可为图书采购提供科学依据,为读者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服务。但在实际应用中,数据挖掘技术仍给高校图书馆带来了诸多挑战。

(一)从异构数据源中挖掘信息

异构数据源也就是多个不同的相关的数据源系统的集合。数据挖掘技术需从高校图书馆中繁杂的信息中挖掘出所需的信息,然后再对其进行分析与综合,经过这一系列过程方可得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与知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技术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各种高新技术日新月异、层出不穷,这一现实背景对图书馆管理者及信息系统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掌握多种新兴技术才能有效构建起具有多种数据源构成的分布式异构数据库,才能有效完成数据挖掘工作。

(二)不同表现形式的数据挖掘结果

从目前来看,高校图书馆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所获得的数据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数据挖掘所获得的结果类型诸多,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在系统应用中,用户极有可能会提出要挖掘不同信息与知识的要求,此时就需要系统技术人员从更大规模的数据集中挖掘出更多的不同形式的结果。

(三)在不同抽象层次上进行交互式挖掘

我们在从一个大规模的数据库挖掘数据前,要想预测出能挖掘什么内容的信息具有较大的难度。对此,高校图书馆信息系统的开发人员应以一个搜索过程来处理复杂的数据挖掘与查询,但为了完成数据的进一步挖掘,务必保留所有的中间结果。在进行数据挖掘时,用户可通过不断地修改自己的查询请求来动态调整此次数据挖掘的目标,以保障挖掘过程的有效推进。所以信息管理系统需从不同角度观察挖掘数据的中间结果,如此才可为用户提供灵活的观察数据。

第7篇:图书管理可行性分析范文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 数字图书馆 知识管理

[分类号]G202

在对数字图书馆发展的研究和探讨过程中,人们不断提出新的方向,发现已有的不足。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MIS)作为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阶段性产物,只关注信息资源本身的处理与管理,忽略了与信息资源收藏有关的空间地理信息、信息资源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其他地理要素间的联系。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同时,其空间布局的数字化也应当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现实中图书馆的发展与日常活动也迫切的需要一种新的空间管理方式。上世纪60年代起,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GIS)得以迅速发展,并逐步应用于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之中。

1 GIS及其在图书馆界的应用

1.1 GIS的概念

GIS自诞生以来就存在很多的定义。一般认为,GIS应用软件是允许用户创建人机会话,分析空间信息,编辑数据、地图并展示所有这些操作结果的工具。著名的GIS应用软件开发公司ESRI在其主页上这样描述GIS的功能:地理信息系统将硬件、软件及数据整合起来以获取、管理、分析及显示各种形式的地理相关信息。它可以让我们以地图、报告、图表等各种形式观察、理解、解释、形象化数据从而揭示其关系、模式和趋势。

1.2 GIS的功能

可以理解为,GIS是以地理空间数据为基础,整合空间相关信息,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支持下,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采用模型分析方法,重组为特定的知识信息,为研究和决策服务的计算机系统。它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涉及到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组织。将地物的点线面位置、空间关系组织到数据库中,既便于计算机处理又方便用户查询。数据管理实际上是采用如关系模型、层次模型或网状模型等,建立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空间的查询与分析。空间查询包括位置、属性、拓扑等查询。空间分析包括地形,网络,叠加,缓冲区、决策数据等。

・图形的显示与交互。一方面将已获得的地理空间数据经过空间可视化模型的分析,转换成直观的二维或三维图形图像;另一方面也可以将用户所需的相关属性数据借由空间数据的内部关系加以显示。

1.3 GIS在国内外图书馆的应用概况

GIS在图书馆的应用已有近20年的历史。得益于数字地球概念的优先提出和战略性重视以及GIS研发的领先性,西方国家对于数字化地理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较为全面。因而,国外图书馆界应用GIS一直以来多着眼于图书馆建筑之外的一定范围,如街区、城市乃至国家。主要方式是图书馆向公众提供地理信息相关服务,或分析图=B馆及其用户在一定社会范围内的关系等。如用以评估和剖析图书馆辐射范围内社会经济特性,描绘公共图书馆用户空间分布,通过人口数据分析图书馆潜在用户以改进服务等,高飞等人在其文中介绍了美国部分图书馆在CIS资源建设及信息服务上的应用。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图书馆内,Xia在其文中提出了以GIS作为图书馆空间管理的解决方案,并尝试通过分析GIS馆藏空间数据与读者借阅记录,针对读者的借阅行为改善书架排布。

我国对GIS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关注较晚,目前主要关注点在图书馆空间管理与馆藏资源管理方面。如沈健针对GIS在图书馆空间管理及馆内阅览的应用进行了探讨,高飞亦描述了GIS馆藏空间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等。

1.4 当前应用的不足

地理信息系统也许仅被当作地理信息储存、获取及显示的工具,高飞等人在总结检验图书馆GIS服务的效果时提到,对于很多图书馆来说“GIS服务”就是收集、维护、保存和构建空间信息。然而G]S真正的价值在于依据现有数据间关联完成一定模型分析,生成新信息并加以展示,这种功能往往能解答一些原本并未存在于数据中的问题,这就是GIS的分析与决策辅助功能。

2 利用GIS进行知识管理

GIS相对传统MIS具有显著优势已不容置疑,深入发掘GIS的功能潜力应当成为下一步发展所需要考虑的问题。如果说传统信息管理系统对应的是信息管理,那么GIS将扮演知识管理承载者的角色。知识管理是近年来管理领域出现的一种的新理念。野中郁次郎提出了知识创新的SECI(Socialization,Extemaliza-tion,Combination,Internalization)模型,即显性与隐性知识的产生、转换、表达及组合的过程。在可视化研究领域,Eppler和Burkard认为除了传播信息之外,知识可视化的更高目标在于传输见解、经验、态度、价值观、期望、观点、意见和预测等,并以这种方式帮助他人正确地重构、记忆和应用这些知识。

2.1 实现GIS的知识管理功能

知识管理的主要意图在于对既有主客观信息进行抽象、归纳与重组,将新的认知在个人或组织间进行传播与反馈,此过程不断重复产生了一种认知的繁衍与进化。将GIS作为知识管理的承载平台,需使其具有一定的抽象、归纳与重组能力,再通过可视化表达,完成读者与读者、读者与馆藏信息以及馆藏信息之间的交互。此处引入几个概念作为构建分析模型的重要依据:

2.1.1 单元网络和二元网络此两者的概念来自于复杂网络,是一种对包含大量属性个体及个体间相互关系的复杂系统的抽象。近年来涉及到了科研合作网络、信息检索、竞争情报、人际网络等情报学领域。二元网络一般被认为包含有两类节点,并通过一定的关系相连接。图书借阅过程中,每本书和每个读者都被认为是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如果某位读者借阅了某一本书,即在网络中相应节点间建立联系而形成一个二元网络。同时,不同读者间借阅同本书,不同书籍被同一读者借阅,均可形成关于读者或书籍的单元网。傅林华及洪少春对上述的图书借阅网络模型进行了研究。洪少春对单元读者网络的聚集系数进行了计算,认为大部分读者的借阅兴趣一般限于某一两类的书,读者可按照读书兴趣划分。这一研究的意义在于,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读者的借阅行为发现读者的群体性阅读趋向,通过推荐热门书籍达到分享阅读经验、促进关联性知识传播的目的。同时,读者借阅行为中还有更多的潜在关系值得探讨和研究。傅林华、洪少春均发现了图书借阅网络的单标度性质,其具体成因二位研究人员也并未得出结论。另外,复杂网络的小世界效应在借阅关系网络中的表现值得研究。所谓小世界性是指网络同时具有较高的聚簇系数和较短的平均路径长度,较高的聚簇程度促成了节点间相互的信任和

更紧密的合作,从而提高信息交流的效率和准确度。最短路径的存在使节点可以从较远的节点处获取与既有信息不同但具有一定相关度的信息。那么,借阅关系网络中最短路径是否可以帮助揭示和促进拓展性阅读,是一耐人寻味的话题。

2.1.2 本体间映射及领域本体 上文我们认为,知识管理的主要意图在于对既有主观或客观信息进行抽象、归纳与重组,本体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这种要求。赵英、雷强在其文中研究了数字资源整合的贝叶斯本体映射方法,在不同的本体中计算其概念节点之间的相似度,使得同类本体可以互相对应及转化以完成知识共享的任务。同时,抽象与归纳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于既有信息的一种过滤。易明、王学东提出了基于领域本体的数字图书馆信息过滤模型。模型依据不同用户对资源库中相关资源的评价,分别将资源和用户进行转化、聚类形成用户组及概念集,同时考虑使用户兴趣的相似性在同用户组间最大化,在不同用户组间最小化,并利用聚类的质心点矢量来表征评价值。该模型通过转化、聚类形成不同的过滤函数,或直接利用针对某一读者形成的过滤函数来剔除没有价值的资源。

2.1.3 情景用户模型 知识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将新的认知在个人或组织间进行传播与反馈,这个过程也可以理解为个性化服务。袁静描述了基于本体的个性化检索及推荐服务,在构建个性化用户模型时考虑显示构建和隐式构建。前者是本体库根据用户提供的信息进行语义分析,返回并让用户自行选择符合需求的实体概念,从而构建用户模型。隐式构建则是通过挖掘用户浏览行为和所访问页面,进行需求分析并借助本体库中规范化的概念自动构建用户模型库。当用户发出检索请求时,其最近活动创建的用户情景模型与查询请求同时提交到服务器,检索结果依据与用户情景模型的相似度进行重排序后返回给用户。上述基于本体的情景用户检索及个性化推荐服务,既包含了资源的匹配,又使得相近兴趣的用户群体之间可进行相互推荐。

由上述几种模型概念可看出,当前对于读者借阅行为及信息检索的研究中,群体读者特性、信息资源的聚类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关注的重点。利用复杂网络研究借阅关系更为基本和直接,读者与书本间的联系可能直接依附于某一本书的图书分类法,而基于本体的研究方法则建立在将不同的信息资源抽象聚类的前提下。无论以哪种研究作为切入点,其根本目的都在于揭示人与人、资源与资源、人与资源间的潜在联系,进而为将信息管理转变为知识管理,提高信息共享程度和传播速度创造条件。研究中所采用的理念、算法等,可以作为利用GIs进行可视化知识管理的一个先决条件。

3 馆藏GIs流程及知识管理功能实现

3.1 馆藏相关信息数据库的形成

从数据的获取、数据的编辑、数据的存储和管理、空间的查询与分析到图形的显示与交互,GIS系统的各个部分是统一且相互关联的。首先,需要对大量文字、数据属性及各种图件进行处理,形成的属性数据编入属性数据库,而各种矢量化后的图件资料,进行点线编辑、建立拓扑关系并编人矢量数据库。可以数字化的图件资料,在扫描及栅格化后编入栅格化数据库。栅格数据库、矢量数据库以及属性数据库三者经过统一的数据转换处理及属性挂接后再经由格式转换,最后形成一个馆藏相关信息数据库,如图1所示:

该数据库中,空间数据在逻辑上采用分层管理的方式构建。建筑区域、功能区域、楼层、基础设施、书架、借阅室等依照空间坐标的相关性分别存储于不同的图层之上。各图层又根据不同内容或以楼层为基础划分成不同的图层集,从而明确各要素问的空间关系。属性数据根据是否与空间信息相关分为两种,其中空间相关属性信息一般是对空间实体描述,如名称、类型、位置、编号等;空间信息无关的属性数据则诸如读者信息、借阅记录、著录信息、本体信息、固定资产信息等。

3.2 馆藏信息的关联性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关联将不同馆藏信息联系在一起并使其具有逻辑性,使得不同性质的数据库可以相互链接。将矢量、栅格、属性数据整合在不同的层面上,更是以后进行模型建立与计算、辅助决策的关键所在。下图总结了一些常见信息及部分信息间的关联(见图2)。

图2中,除各个数据库所包含的信息间存在联系外,读者与馆藏可以通过借阅记录关联;馆藏的领域本体可以和读者信息关联;文献资源通过分类号与书架关联;设施、楼层、区域、书架等可通过指定的标识号关联等,在此不再赘述。在GIS系统中,关系型数据库的作用就是使得空间信息和网性信息可以互相成为检索依据。

3.3 以知识管理为目的信息查询方式

在明确馆藏相关因子及其关联性后,依据前文所述的几种模型所采用的算法与函数构造约束条件,同时利用GIS组件开发相应的应用程序,以实现知识管理为目的信息查询方式。基本框架示意如图3所示:

用户提出查询要求时,一方面可以直接对相关属性数据进行检索,如具体某一本书以及任意的空间设施,或同时采集用户的情景记录对比相关情景模型形成情景用户分析;另一方面,通过用户检索词的语义分析或者直接对应本体查询,在由属性数据中归纳的诸多本体及用户模型映射集合、聚类产生的领域本体中进行匹配。亦可以通过事先由借阅关系生成的单元及二元网络模型进行节点匹配以寻求其他相关节点信息。在此基础上,检索反馈给读者的将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图书馆GIS所检索出的文献信息和空间位置,更为重要的是将知识间的关联性展示在读者面前。其他相近专业、学科的读者都在关注什么问题,哪些的文献可以对当前的学习提供额外帮助,哪些知识需要被进一步认识,研究可以向什么方向拓展,可能从何处发现研究交叉的灵感,这些都是读者更加渴望了解的内容和期望的知识获取渠道,也是符合野中郁次郎SECI知识创新模型的知识管理方式。从文献角度看,原本侧重点不同或专业性较强的文献资源,被相关专业或其他专业领域的读者关注和借阅几率也将大大提高,从而了加速知识传播的速度。无论采取何种查询方式,单一或综合,相关空间属性信息都将与所检索的结果一一对应,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后高亮显示,从而实现反馈给用户文字信息的同时完成空间图形的展示与交互并初步实现知识可视化的目标。当然,也可以加入最佳路径的算法模块和对RFID的支持,直观的向用户提供精确导航,进一步提高读者利用馆藏文献的效率。

4 结 语

本文从GIS在图书馆界的应用现状着眼,通过引入知识管理的理念,介绍复杂网络、本体、情景用户模型在个性化信息检索方面的作用等,试图寻找一种将GIS馆藏空间管理强化为GIS馆藏知识管理、扩展知识传播范围、加速知识传播速度、提高图书馆使用效率的途径,并对可能采取的应用方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第8篇:图书管理可行性分析范文

[关键词]知识管理 知识地图 图书情报学 研究结构

[分类号]G350

1 引言

知识管理是目前学术界长兴不衰的研究领域,辐射了管理学、计算机信息科学、图书情报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哲学等学科。综观近年来国内外对知识管理的研究,涉及的内容包括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系统、管理实践、智力资本、组织行为和创新绩效9个领域,囊括了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方法论和应用三大宏观方面以及组织、人员、系统三大微观方面。

不同的学科对同一主题的研究,在视角、方法和目的上都会有所不同,例如管理学侧重知识管理中的战略制定、人力资源管理;计算机信息科学关注智能系统和电子商务系统的内容;而图书情报学更倾向于对知识管理中的信息资源进行分析。本文即是站在图书情报学的角度,通过数据分析,研究近5年来在该领域中对知识管理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及发展的趋势。

对知识管理的发展动向,国内外学者都做了大量探索,综述文献如邓湘琳的国内外知识管理的研究进展,卢金荣、郭东强的知识管理热点问题研究综述等;研究类文献如张勤、徐绪松采用共词分析和可视化技术对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结构的探索,赵艳枝利用关键词的关联规则,对情报学界知识管理研究现状的分析;张勤、马费成以共词分析为方法,对国内知识管理研究结构进行了探讨,Murray从企业的未来创新变革的角度对知识管理的发展重点进行了阐述,Meams针对南非地区信息和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论研究进行了趋势探索,Mohamed更多地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了知识管理的发展现状,而Andriessen则提出了一个可视化的方法,来对组织的知识管理进行绘图,揭示隐性知识,等等。

上述研究各具特色,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知识管理的研究动向和发展趋势,但是由于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源大多是国内文献,或者只是针对若干种国外期刊,不能全面反映国外知识管理发展的最新进展和动态,分析方法也不够完整,偏重于单纯的定性分析。本文从图书情报学的专业数据库(EBSCO LISTA)中提取2006年至今的有关知识管理的文献,采用词频统计和共词分析的方法,对这些文献的关键词进行数据分析,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基础上,绘制出知识管理的知识地图,并以此解读国外图书情报学领域中知识管理研究的侧重点,总结出发展热点和研究趋势。

2 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的数据来源于EBSCO数据库中的Ljbrarv,Information Science&Technology Abstracts(LISTA)。该数据库收录了600多种期刊及书籍、研究报告和学报的索引,主题包括图书馆学、分类学、编写目录、书籍装订、在线信息检索及信息管理等内容,数据库中的文章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该数据库中收录的期刊内容全面、广阔,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本文选取LISTA中从2006年1月至2010年3月这段时间收录的知识管理相关文献,并下载了这些文献的摘要及关键词等信息。

在LISTA数据库中,以“KW=knowledge management OR su=knowledge management”为检索式,并限定时间为“2006年01月至2010年03月”,对数据库进行检索,得出检索结果1918篇,对这些以知识管理为关键词或主题词的文献进行关键词收集整理,得出以下结果,如表1所示:

1918篇文献中,共包含不同的关键词5333个,其中除去本位词knowledge management,以及文献类型关键词Book,Nonfiction及Record,有效关键词为5329个,有效关键词出现的总次数为16413次,其中前100位关键词出现总次数为6699,占总数的40.82%,前30位出现的频率为25.97%。从上表中可以看到,前30位关键词的词频均大于60,且占据总词频数的25.97%。而前100位关键词也只占了40.82%,因此,本文的分析就以这30个关键词(见表2)为基础。

从表2中这些关键词可以看出,在图书情报学领域,对知识管理的研究也包括很多方面,如技术、服务、资源、企业管理、高校图书馆应用、信息素养等内容。那么,这些研究方向对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的研究各有怎样的贡献率?它们是否有更进一步的内在联系呢?我们能否从这些文献中解读出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的研究热点和研究结构?带着这些问题,本文借助社会统计软件SPSS,对以上获取的关键词进行了相关的统计分析,以期构建出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的发展知识地图。

3 国外图书情报学领域知识管理研究的可视化分析及知识地图构建

知识地图起源于地理领域的地图,最早由英国情报学家布鲁克斯(B C Brookes)提出,通过分析文献的逻辑内容,找到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能够引起人们创造和思考的知识点并将其联系在一起,构成知识地图,通过知识地图揭示知识的有机结构。知识地图是基于科学计量学引文分析理论和信息科学与技术发展起来的、国际上新兴的可视化研究方法,目的是应用图示的方法揭示出学科领域的发展及演进趋势、研究课题的扩散与传播、作者或机构间的关系等。本文即采用知识地图法,首先对表2列出的前30位高频关键词进行两两的共词检验,即对高频关键词两两出现的频数进行统计,得出30*30的关键词共词矩阵,再将共词矩阵转化为相关矩阵,导入到SPSS中,通过关键词的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来绘制图书情报学领域中知识管理的知识地图。

3.1 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通过尽可能少的因子来描述尽可能多的指标及指标之间的关系,其基本思想是根据相关性大小把研究对象的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而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较低。

对以上提取的30个关键词进行因子分析,结果如图l所示,有8个因子被提取,这8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解释贡献率为74.943%,即是说,将这30个关键词分为8类,就解释了国外图书情报领域知识管理研究的约75%的信息。而其中前5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2.9%,根据“所提取的因子应能概括总体信息的60%以上”,本文将这30个关键词分为5类。另一方面,与因子抽取相配套的因子个数碎石图(见图2),则直观显示因子分析的前5个因子类别是比较明晰的,前5个因子对整体走势起了决定性作用,是变化最明显的部分,这说明将知识管理研究划分为5~8类都是合理的。

3.2 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依照“物以类聚”的原理,根据事物本身的特性研究个体的分类。其原理是同一类中个体有较大的相似性,不同类的个体差异却很大。本文采用聚类分析中最常用的系统聚类法对共词的相关矩阵进行聚类分析,将这30个关键词按组间连接法,即将平均距离最小的两项合并为一类,最后绘制出30个关键词的共词龙骨图(见图3),初步反映关键词之间的聚类情况,然后参考前面因子分析的因子个数,将30个关键词聚合成5类。

该龙骨图直观显示了30个关键词之间的关联度,其中越早被聚为一类的关键词之间的关联越紧密,而类的大小直接反映这个主题的集中程度和学者对它们的关注程度。一般来说,理论性强、研究方向指导性强以及较受重视的研究领域会形成较大的类。

3.3 多维尺度分析

在确定了聚类的个数和基本范围后,接下来通过SPSS中的多维尺度分析,绘制出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的多维尺度分析图,并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出的结果,按照5因子要素,将30个关键词按照图3的聚类,最终绘制出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的知识地图(见图4)。

图4中,横轴衡量了研究的应用性。越往右的主题与实践应用的联系越紧密;纵轴衡量了研究的理论性,越往下的主题理论性越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B类研究的实践应用性是最强的,D类研究的实践应用性相对较弱,A类研究的理论性最强,而C、E类研究的理论性比较低。

按照以上各种统计分析,我们可以根据30个高频关键词将图书情报学的知识管理研究结构分为知识管理的基本技术和理论、企业组织应用、共享与创新、知识服务组织与检索以及信息素养五大类,如表3(表内百分比为各类在五大类中所占的比重数)所示:

同时,根据同一类中关键词同时出现的次数,采用内部连接的平均值算法,得出这个主题的密度,根据该类与其他类的外部连接的总和平均值算法,得出该主题的中心度,并以中心度为横坐标,密度为纵坐标,取各个类中心度和密度的平均值为原点,绘制战略坐标图。其中密度反映的是字词聚合成主题的联系强度,也就是该主题的内部强度,它表示该类维持自己和发展自己的能力,一般来说,密度越高,说明分类中的各关键词联系越紧密,研究趋势趋向成熟;中心度反映的是一个主题和其他主题的相互影响程度,一个主题与其他主题联系的数目和强度越大,即类与类之间的联系越广泛,这个主题在整个研究工作中就越趋于中心地位。根据密度和中心度的计算方法,本文绘制出国外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发展的战略坐标图(见图5)。

从战略坐标图可以看出,五大类呈两级化的分布状态。其中A、D在第一象限,即表示知识管理的基本技术和理论以及知识服务、组织与检索是知识管理研究的中心,发展较为成熟,是当前的研究重点;而其余三类B、C、E则不同程度地分布在第三象限,表示企业组织应用、共享与创新以及信息素养的研究相对处于非核心的状态,其发展还不够成熟,未具规模。

4 国外图书情报学领域知识管理发展现状的解读

根据以上国外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研究的知识地图和相应的战略坐标图,结合近年来知识管理发展的现状。以下对该领域中知识管理的研究结构和特点进行简要解读。

4.1 知识管理的基本技术和理论

分类A“知识管理的基本技术和理论”是五大类中最大的一类,所占比重高达45%,包含了9个知识点。这是知识管理传统的研究方向,涉及的研究内容范围较广。涵盖了资源、技术、服务、管理、专家等各方面,是对总体构架和理论基础的研究。A类研究在图书馆情报学研究中最受重视,位于战略坐标图的第一象限。该类的密度和中心度最高。说明A类研究的核心度和成熟度在所有类别中都是最高的。从知识地图中可以看出。A类研究的理论性最强,而实践应用性中等。4.2企业组织应用

分类B“企业组织应用”在五大类中所占比例为14%,包含了6个知识点。这是管理学非常重视的研究方向,在图书情报领域也是一个主要的研究方向。该类位于战略坐标图的第三象限,核心度和成熟度要低于A和D类,但高于C和E类。从知识地图中可以看出,B类研究的理论性中等,而实践应用性是最强的。

4.3 共享与创新

分类C“共享与创新”在总类中占8%,包含了4个知识点。这也是一个研究的重点,位于战略发展图的第三象限。因为该类的主题相对较窄,虽然目前的研究越来越受重视,但是受主题范围的影响,其核心度相对较小,成熟度也不高。知识地图显示c类研究的理论性比较低,应用性较强。

4.4 知识服务、组织与检索

分类D“知识服务、组织与检索”是5大类中的第2大类,所占比重高达28%,包含了6个知识点。随着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日益膨胀、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的信息服务逐渐难以满足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知识创新的需求。从信息服务到知识服务,是图书馆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知识服务及涉及到的知识整合、组织、处理、检索、存储等已成为图书馆服务研究的热点,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类中的关键阋“United State”直观地说明了在图书情报学领域,美国是研究知识服务、组织和检索的翘楚。该类位于战略坐标图的第一象限,其核心度和成熟度仅次于A类。从知识地图中可以看出,D类研究的理论性中等,而实践应用性则相对较弱。

4.5 信息素养

E类“信息素养”是最后一个被聚入的类,其研究比重占五大类的5%,包含了3个知识点,位于战略发展图的第三象限。虽然这一类的核心度和成熟度相对其他4类而言比较低,但是近年来图书情报学对信息素养的关注已经越来越多,而信息素养也逐渐地被视为一个单独的研究主题出现在各种国际会议中,并且在各大高校中,也被认为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信息素养指的是人们为了满足各种信息需求,发现知识和利用知识的各种能力的综合表现,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这都涉及到了知识的管理和应用。所以将知识管理相关的服务、方法融入到信息素养的规划和实施中,是近年来发展的一个趋势。知识地图显示E类研究的理论性比较低,应用性中等。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以上五大类别,图书情报学领域对知识管理的研究还包括许多其他内容,如数字图书馆、数据库管理、互联网、组织行为、组织结构、知识转移、竞争情报、社会网络、搜索引擎、本体等内容。这些研究也占据了一定的比例,因此,五大类只是涵盖了图书情报领域对知识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而不是全部。有些新兴的研究因为发表的成果还不够多,尚不能体现在知识地图中。有的类别下包含了很多小类,对于具体的研究方向而言,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细分研究。此外,有些类目名称虽然不同,但内容可能是一致的,这在分类和研究中也应注意。如智力资本和知识工人,本质上都是对知识人员的描述,但是它们分属两个不同的类别。这是因为人员在不同的环境中的角色背景是不一样的,在企业管理中,知识人员承担着智囊团的角色,而在知识管理的系统分析中,知识人员大多是指服务的提供者。

以上5类研究结构,与Ponzi通过文献计量方法及Subramani等人通过作者共被引分析的研究结果大体一致。结合两者的研究,他们将知识管理的研究结构大体分为:①从公司战略的高度认识知识管理;②“学习”的相关研究;③组织信息处理和IT支持;④知识管理的实践。本文的各类结构基本可以在他们的结构中找到对应点,如针对企业公司的知识管理应用、信息处理及各种信息技术、知识交流和知识共享、情景学习和信息素养等。不同的是,Subramani在文中提出的“知识哲学”在本文中没有反映出来,这应归结为研究方法的不同造成的差异。在国内研究中,张勤等人对知识管理研究结构采用更细致的标准,划分出基本信息管理系统、人力管理、组织行为理论与创新绩效几大类,这些也都与本文的研究结果相互印证。

5 结论

综合以上对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结构的分析,可以看出:

·总体上看,国外知识管理的研究越来越趋向多元化发展,但实质上,无论是组织应用,还是知识的检索与服务,各个类别下仍可概括为信息技术与组织管理应用两大维度。

·国外知识管理的三大系统——信息科学系统、管理科学系统、社会学系统,相互交织与作用,形成了知识管理领域内容纷繁多样的研究主题,从而构成了以“技术一管理一人”为主脉络的庞大研究体系:国外知识管理从信息技术与组织管理二元范式并存发展至今,逐步融入“人”作为参与信息和知识流程的各种角色,其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正逐步成熟,促进知识管理学科的更全面深入的发展。

·除了传统的研究方向如基本理论技术和企业应用的研究外,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知识服务、信息素养和共享与创新中的应用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尤其是技术创新和创新绩效管理,这些都是近年来知识管理在图书情报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虽然在国内知识管理的研究与国外仍有一些差距,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研究力量的增强,国内的研究也对世界知识管理的科研成果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勤,徐绪松,共词分析法与可视化技术的结合:揭示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结构,管理工程学报,2008(4):30-35

[2]邓湘琳,国内外知识管理的研究进展,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7。29(1):59-61

[3]卢金荣,郭东强,知识管理热点问题研究综述,科技管理研究,2008(1):190-192

[4]赵艳枝,情报学界对“知识管理”研究现状分析——利用关键词的关联规则挖掘,图书情报工作,2008,52(7):102-105

[5]张勤,马费成,国内知识管理研究结构探讨——以共词分析为方法,情报学报,2008,27(1):93-101

[6] Murray A J. Workplace innovation: The enterprise nf the future:Tipping points on the horizon. The Journal nf Information &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2008,38(2) : 155-162

[7] Mearns M A. Trends in the theoretical and research methodologicalapproaches applied in doctoral studies in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manvgemenl: An exploration of ten years of research in South Afri-ca. SAJIM: Soulh Afric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08,10(4) : 7-23

[8] Mohamed M. Knowledge management teehnalogles: The "continuumi-zafion" nf knowledge management technology,. The Journal of lnforma-Lion &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2008,38(2): 167-173

[9] Aodriessen D, Kliphuis E, Mckenzie J, et at. Picture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developing a method for analysing knowledgemetaphors in visuals.

Electronic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2009,7(4) : 405-414

[10]陈强,廖开际,奚建清,知识地图研究现状与展望,情报杂志,2006(5):43-46

[11]姜春林,李江波,杜维滨,基于CSSCl的我国管理学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图书情报工作,2008,52(12):55-58

[12]钱峰,基于SPSS知识地图的国内数据挖掘研究现状分析,情报科学,2008,26(6):924-928

[13]魏晓俊,基于科技文献中词语的科技发展监测方法研究,情报杂志。2007(3):34-39

[14]岳洪江,思峰,国外管理学博士论文研究主题的町视化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3):91-94

[15]陈维维,李艺,信息素养的内涵、层次及培养,电化教育研究,2002(11):7-9

[16]Ponzi L J. The intellectual structure and interdisciplinary bread nfknowledge management: A bibliometre study of its early stage ofdevelopment. Scientometrics, 2002,55(2):259-272

第9篇:图书管理可行性分析范文

关键词:图书出版;精细化管理;营销管理

近年来,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工作稳步推进,成效显著。转企改制激发出了出版社的经营活力和危机意识,内部结构和运营效率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同时,我国出版市场的竞争也正逐步由靠数量和种类取胜的“粗放型竞争”进入靠质量和服务取胜的“精细化竞争”时代。精细化竞争是现代竞争的基本特點,竞争的精细化态势下,竞争优势的获取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精细化管理。当前,在我国出版企业图书生产、发行两大环节中,图书生产管理已较为精细有序,在图书发行环节,目前则仍然是经验主导的粗放型管理。建立图书产品精细化营销管理体系已成为我国出版企业较紧迫的任务。

一、图书出版微利时代呼吁精细化管理

据统计,在图书价格的构成中,版税约占10%,印刷成本约占25%,出版社管理成本约占5%,图书总成本占图书定价的40%左右。如果图书按全价出售,剩下的60%的利润由出版社、批发商和零售商分享,可分别获得约20%、10%和30%的利润(如果单独考察一本或者一类图书,其毛利率可能更高)。但是,从笔者对十几家出版社及新华书店的走访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图书出版业的利润率远远低于理论水平,实际上出版业已经步入微利时代。图书出版业利润率的降低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在图书出版发行过程中,出版社的赢利往往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如需求量的不确定性、滞销带来的库存风险、盗版风险等都会降低出版社的利润率。按目前全国平均17%的退书率计算,出版社能有8%的净利润就很不错了。

(2)不同类型的图书具有完全不同的利润空间,如教辅教材由于需求量比较大,通常利润比较高;学术类和科普类著作由于需求量小且难以预测,往往产生较大的滞销库存,从而增加额外成本,利润率普遍偏低;畅销书对图书策划、发行、推广等各个环节的要求都比较高,且投入比较大,决定了其较高的涉入门槛。如果出版社不能在图书类别上进行有效的补充和优化,其赢利能力必然降低。

(3)近年来,民营书业发展受到政策支持,大量民营资本进入图书出版市场,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也使出版业的利润降低。特别是民营资本进入图书流通渠道以后,图书折扣明显比新华书店更加优惠。久而久之,出版社的发货折扣被民营书商越压越低,影响到出版业的合理利润。

(4)出版企业为了提高利润率,往往采用提高图书定价的方式,但是,图书价格的增加会导致需求量的减少。同时,由于电子图书对纸质图书某种程度的替代,以及电子商务普及后网络零售商的低折扣和强大的议价能力,使出版社的利润进一步降低。所以,一方面,消费者在抱怨图书价格越来越高,但另一方面,出版社的实际利润却越来越薄。

一般说来,一个行业的成熟度通常是与该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呈负相关关系,即随着行业逐渐发展成熟,其平均利润率会逐渐降低。所以,进入微利时代是图书出版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图书出版市场不断开放和出版业发展日益成熟的必然结果。图书出版企业只有通过微观管理降低间接成本(如管理费、折旧费、损失准备、推广费、流通费、销售折扣等),才能获取较高的利润。间接成本的产生主要在营销管理这个环节,所以,建立图书精细化营销管理体系对于增强出版企业的赢利能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图书精细化营销管理体系的指导思想

精细化管理源于20世纪50年代日本的“精益管理思想”,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是一个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的系统工程。精细化管理典型的特征就是从结果管理转变为过程管理,通过对管理过程的精细划分与控制,以期实现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高。

图书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商品,是一种文化产品,其市场营销过程相对于其他商品而言有一定的特殊性,营销环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更具复杂性。在图书营销管理活动中,其价值和关注點并不在个别、单一职能和操作层面上,而是在总体、系统和方法的层面上,核心是以受众导向和受众价值为中心。图书精细化营销管理就是力求建立一个管理系统,将图书营销管理工作内容及考核细化、量化、流程化和协同化。这“四化”同时也是图书精细化营销管理体系的指导思想。

(1)细化。细化就是要深入到每一个细微环节的管理,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提出细化的操作要求,并确保从上到下得到精细的执行。细化并不是鼓励管得越细越好,而是要抓住核心细节,管好重點、关键的细节。长期以来,出版企业都是重生产轻发行,市场营销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出版企业营销部门人员和经费都难以保障,所以,出版企业营销管理细化不宜全面出击,而要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有选择的细节管理。

(2)量化。量化的目的是实现管理目标的精确性,从而进行更合理科学的评估。图书市场营销管理的量化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图书发行前的市场预测;二是图书发行后的稽核。重點是对图书市场的预测。对整个图书出版行业的长远趋势进行预测,往往能够获得比较准确的量化信息,但是对某一册图书进行短期预测则比较困难。所以,营销管理的量化意义在于,培养销售人员敏锐的市场敏感性,增加销售人员对市场需求的准确认知。通过量化评估减少因大量图书库存积压带来的成本增加。

(3)流程化。建立工作流程,并不断对流程进行优化,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梳理图书市场营销管理流程可以通过时间流程与责任流程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即按照时间及逻辑关系标明各环节的先后次序、内容及负责人,同时,也要根据各环节的重要性及价值创造对流程进行整体优化。

(4)协同化。协同化强调各部门及组织成员之间的衔接配合,通过协同来提高组织的整体效能。出版企业的营销部门是企业与读者之间的纽带,是企业实现以读者为中心的主导平台,其主要工作和职责不能仅视为单纯的图书发行,而应整合企业面向读者的几乎所有事务。与图书市场营销工作相关的财务、人事、编辑、生产印刷等部门,其价值创造必须通过市场营销部门与读者交互作用后才能得以实现,所以,营销部门与这些部门的协同性尤为重要。很多出版社管理成本的增加往往就是部门之间的协同化不够造成的。

三、图书精细化营销管理体系的构成

精细化营销就是以科学管理为基础,以精细操作为特征,追求营销资源的合理配置,达成商品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营销模式,代表着一个企业专业化、职业化营销管理的基本素质。精细化营销是在明确目标下的网络、人员、信息、财务之间的整合与平衡,使企业的人、财、物资源的浪费降到最低程度,大大提高企业营销的成功率和经济效益。在图书精细化营销概念中,精是指精准,就是利用多种技术准确获取市场信息,进行准确的市场细分和受众定位,精准地选择目标市场,从而结构性地解决市场问题;细是细节,就是对图书市场营销渠道进行精细的管理和控制。图书精细化营销管理体系包含营销目标、市场分析、营销策划、营销执行、营销控制及评估五个子系统,见图1所示。

1 精细的营销目标系统

随着信息技术及电子商务的发展,消费者拥有了前所未有的选择权和话语权。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的图书市场营销观念必须向“读者价值为中心”的观念转变,出版企业的营销活动必须专注于某一特定的目标市场,并将营销聚焦于读者个体价值,将单一营销目标转变为多目标系统。所以,出版企业营销目标必须更加精细化地分解,以实现读者价值和企业利润的双重最大化。

根据营销价值导向的不同,可以将出版企业营销目标分为:发行量目标、赢利目标、占有率目标、品牌目标四个维度。四个子目标分别以提高发行量、获取利润、提高市场占有率、提高企业品牌知名度为主要目的,子目标之间存在很强的关联性,如在提高发行量的同时也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利润及企业的品牌知名度。但是,子目标之间的关联会由于营销策略的不同而呈现正向或负向关系,如果通过降价促销来提高发行量,则盈利及品牌知名度反而会降低,呈现营销目标之间的负向关系;如果通过广告来提高发行量,则企业品牌知名度也会提高,出现正向关系。所以,在拟定出版企业营销目标时,必须对营销目标进行精细的划分,确定营销价值导向以及实现该目标可能采取的营销策略,并厘清营销策略可能给其他子目标可能带来的正向或负向影响。

2 精确的市场分析系统

市场分析在出版营销管理系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市场分析是图书出版的基础,没有进行精确的市场分析,容易导致图书同质化、库存积压等问题。精确的图书市场分析系统主要由读者需求分析、竞争者分析、市场预测三个子系统组成,可通过市场调研对这三个子系统进行精细化操作,获得比较准确的市场信息,为营销策划做好准备。在读者需求多样化的时代,图书的分众传播将更加细化,适合大众需求的畅销书仍然是各大出版社争夺的主战场。但是,大量具有个性化需求特征的小众化图书总体也具有不小的市场规模。在粗放式的市场分析下,小众市场需求往往很难被发现并引起编辑的足够重视,只有通过精确的读者需求分析、竞争者分析以及图书市场预测,才能发现这些个性化的需求,并将其整合成为一个大市场。

3 精益的营销策划系统

从国内出版社的运营现状来看,大部分出版社还没有专门的营销策划部门,一般是由发行部门部分承担营销策划工作,最常见的方式是制定图书的推广或促销方案。由于人、财、物等资源的限制,发行部门进行的营销策划很难适应读者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需要,在营销策划过程中缺乏针对性。精细化管理思想下,图书营销策划就是要通过精确的市场分析,建立具有前瞻性、全局性、系统性、创新性的运营系统,精益求精,有针对性地制定每一册图书的营销策划方案。

图书营销策划系统主要由定位策划、分销策划、品牌策划和促销策划四个子系统构成。四个子系统对精细化营销管理思想具有不同的诠释,定位策划就是要通过市场细分,结合读者的需求特點做到图书市场定位的精准;品牌策划就是要不断创新做出精品;分销和促销策划就是要做到策划方案的全面、具体,体现活动流程,做到精细化控制。

4 精准的营销执行系统

再好的营销策划没有得到有效地执行,其营销效果将大打折扣,营销执行是决定市场营销成败的关键因素。图书营销执行系统主要工作包括执行计划、执行组织、执行检查以及执行控制四个子系统,也是影响营销执行力的主要因素。在精细化管理思想下,首先,通过时间精准、产品精准、渠道精准、区域精准等构建精准的执行计划体系;其次,通过关键业务提炼准确定位各部门或岗位核心职能,构建起完善的营销执行组织体系,并以程序化的实施方案确定执行的具体步骤;最后,通过科学、量化的绩效考核定期对计划的执行状况进行总结、分析和调整。也可以用PDCA循环保障营销执行系统的有效运转,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实施(Action),精准的出版营销执行系统就是要对这四个环节进行细化、量化、流程化和协同化的管理。

5 精细的营销控制系统

出版企业在营销管理过程中,为了保证营销目标的实现通常会进行控制,控制过程主要包括计划、审核、执行和回顾四个环节,控制方式主要是营销目标控制和营销计划控制。在精细化管理思想下,首先,要对营销目标和营销计划进行分解,使之细化和量化,如确定每册图书每个星期或者每个月要达到的销售量、利润等指标;其次,测定市场营销的执行情况,并评估结果与计划、目标的偏差,再次,结合营销环境的变化,对营销策略或营销执行操作进行修正;最后,找出问题,设法弥补差距,提出改进措施。这一系统过程是紧密衔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