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外派教师工作总结范文

外派教师工作总结精选(九篇)

外派教师工作总结

第1篇:外派教师工作总结范文

我县城乡教师交流工作的开展是促进全县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这项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有利于相互取长补短,特别是对于教育教学、教研教改工作的推进,起到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我校积极响应县教育局领导的号召,努力做好城乡教师交流工作,现就我校一年来工作的情况作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落实城乡教师交流的组织工作。

2012年暑假,我校在接到县教育局分派城乡教师交流执教任务后,积极行动,认真落实交流筹备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建立交流工作责任制,做到交流工作领导、教师、经费“三落实”;在选派教师人选工作中,坚决按照上级指示精神在选派人员时重点做到“两侧重”:即侧重学校重点学科,侧重骨干教师从事支教工作;12至13学年度,我校选派了一名中层领导和五名任课教师到祝阿镇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他们学历水平全部在专科以上学历。在学科分配上,他们全部是主干学科教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其中3名教师参加过省级优质课的评选并获奖。

同时,祝阿镇教育办公室选派了6位教师来我校支教。这几位教师都是政治素质良好、教学能力较强、教育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骨干教师。暑假开学初,六位教师来我校报到后,我校根据各位教师的自身特长和教学特点,让他们勇于承担重任,安排了合适的工作岗位,有的教师担任毕业班的语文教学,有的教师担任班主任管理工作。

二、加强领导,突出对交流支教工作的管理。

支教的目的显而易见,是通过输送县直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重点是教师)到乡下学校一段时间,为乡下学校传递新的教学方法、教育理念、教学思路、教学技能。我们以为:支教工作开展得如何,人是决定性因素。同样,支教教师的工作的开展情况好坏,就直接决定了支教工作完成的情况的好坏。因此,加强对支教工作的领导尤其是加强对支教教师的工作态度,思想管理就显得很关键也很重要。对教师的管理我们主要采用两套的管理途径:一是委托受援学校对支教教师进行直接管理,对支教教师进行思想疏导、工作指导。其次,学校领导班子也对支教教师不定期地进行走访、慰问,了解他们工作进展情况,了解他们生活中存在的困难,着力加以解决。

交流来我校的教师我们做到了把他们和我校教师一视同仁对待。我们充分发挥交流教师中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利用假日有计划地对交流教师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师德修养、教育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等。他们来我校之后,积极参加我校的教研活动,学习我校的成功经验;他们参加集体备课,把自己掌握的先进备课方法和经验与我校教师交流;在平时的上课中,与我校教师随时交流教学心得,随堂听课评课。学校还不定期组织支教教师,举行公开课,教研课,双方切磋交流,相互取长补短,效果很好。我们还召集交流教师座谈会,听取他们对工作、学习、教研等方面的感受。在6位交流教师中,我校安排年轻富有活力的王健老师担任二年级班主任和二年级数学课,学校让她和数学教研组长张玉明结为对子,在业务上互相学习互相帮助。通过集体备课、互相听课、课后研究等形式,指导她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把握教材、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孙丽老师语文教学能力强,我们安排她担任六年级毕业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成绩突出,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称赞。

同时我们还给交流教师提供外出学习、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机会。我校在外派教师学习上做到了公平合理,只要是县级以上的教育教学活动,我们同样会派交流教师一起去参加,始终把他们作为我们学校的一员。

三、开展活动,拓展支教活动的新途径。

为支教接收学校做好事,是我们学校始终坚持的一贯工作主张,这也是密切兄弟学校间的关系的一种有效举措。为支教接收学校做点什么实际贡献?才能起到帮扶效果?达到帮扶的目的?是一开学就困扰我们的一个问题。在支教工作中,为了真正推动我校和帮扶学校间的资源互享,我校在每学期开展的学校公开课和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活动中都会邀请支教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来我们学校听课,并请他们留下宝贵的建议。每次活动的开展不仅密切了两校间教学业务的合作往来,还为加强两校教师之间、学科之间的教研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提供了发展平台。

第2篇:外派教师工作总结范文

国家的人才战略

“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是为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满足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人才的战略需求,推进中国高水平大学建设,增强其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的能力,促进中国高水平大学与国外知名大学的合作与交流,培养若干年后国家建设所需各行各业的拔尖创新人才,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财政部于今年1月设立并实施的。

周济部长在视频会议讲话中强调,要认真学习和坚决贯彻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深刻认识到我们肩负的光荣使命和历史重任,始终站在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以强烈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高度重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周济指出,高水平大学建设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创新型人才,有计划、成建制、有针对性地“选拔一流的学生,到国外一流的院校、专业,师从一流的导师”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要立足长远,坚持“三个面向”和“三个一流”,切实做好计划、选派、管理和回国等各个环节的工作。有关单位要把项目实施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主要领导要亲自负责,按照“面向学校的需要,依靠学校的工作,服务学校的发展”的思路,做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这一事关全局和长远的大事。

国家留学基金委秘书长张秀琴在会上具体介绍了2007年项目试行工作和2008年项目实施计划。2007年度项目共选派3952人,其中大部分为世界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所录取。2008年项目计划选派5000名研究生出国留学,学科专业主要分布在能源、资源、环境、农业,制造、信息、生命、空间、海洋、纳米及新材料和人文及应用社会科学领域。

高校的项目落实

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分别在视频会议上作了经验交流发言。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闵维方介绍说,国家留学基金委通过“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每年资助北京大学300名研究生赴国外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联合培养或攻读学位,时间长达5年,这是推动北大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国际化进程的重要契机。北大确定了“数学科学国际化科技创新平台”、“信息科学技术创新平台”、“创新药物与药物科技创新平台”、“地球与环境科学科技创新平台”、“全球化与区域国际关系”等23个选派研究生出国学习重点资助的专业领域。

在选派过程中,北大本着“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分院系、学科、专业制定了详细的选派指导方案,分配给理科140个名额,文科99个名额,医学部60个名额。为保证该项目的顺利实施,北大还专门成立了北京大学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工作组成员包括研究生院、国际合作部、科学研究部、社会科学部等校内职能部门的负责人,由研究生院和国际合作部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

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研究型大学,北大国际合作与交流具有层次高、范围广的优势。据此,学校确立了学校和学校问、学科和学科间、导师和导师问的联络模式。目前,与北大有着稳定交流合作关系和常规学生交流项目的院校有200多所。依托已有的良好合作基础,绝大部分学生通过校际交流途径获得前往海外院校学习的机会。学校职能部门还利用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学代表团,开阔新的国际交流合作领域,签订新的交流协议,扩大交流范围。目前已有斯坦福大学、早稻田大学、纽约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等许多国外院校与北大签订针对这一项目的交流协议或达成合作意向。此外,北大学者的国际交流能力和资源也是推动项目顺利进行的加速器。他们充分利用自己的国际学术资源网和人际关系网,为学生们联系海外院校和导师,不仅提高了沟通效率,而且大大提高了沟通层次。

通过院系审核和研究生院复核两级严格的把关,在北大最终入选的282名研究生中,校本部243人,医学部39人。其中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75人,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7人。在最终入选的博士研究生中,约60%为直博生、硕博连读生或医学长学制博士生。入选研究生的留学目的国主要集中在美、德、英、日、法等高等教育发展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国家:留学接收院校主要是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包括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牛津、剑桥、爱丁堡和早稻田等世界著名大学,仅美国加州的高等教育系统就占10%。有近三分之二入选研究生的国外导师为国际一流学者,其中一些还是所在国家的科学院、社科院院士,也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入选研究生的留学专业基本上涵盖了该项目重点支持的各个关键学科和长远发展的战略领域。

闵维方说,在项目落实过程中,我们希望国家能够适量增加该项目资助经费的额度,以吸引更多更为优秀的博士生参与这个项目,从而进一步扩大该项目的效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李未说,2007年的公派研究生项目,北航有126人入选,其中联合培养博士生116人,攻读学位的博士生10人,圆满完成了2007年公派研究生的工作。

据李未介绍,北航成立了公派出国留学选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为办公室负责人,明确了学校各部处、学院及其责任人的职责。同时,学校明确提出了选派工作要着眼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要服务于学校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总体目标,要与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重大专项的实施和国家实验室建设紧密结合。学校还专门制订了《公派出国留学暂行实施办法》、《公派出国留学生派出工作管理办法》及《公派备忘录》,并与各个学院协商制定了选派计划,以正式文件下发到各学院。在教育部公布录取名单后,校长为公派研究生做了行前教育,介绍了自己留学的经验和体会,提出了“不辱使命、架设桥梁:适应环境、及时调整;联络校友、互相帮助;规划人生、报效祖国”的八点希望,鼓励同学们努力学习,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

同时,北航还制定了积极的配套政策。例如,对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学校将资助导师到相应的国外大学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并邀请外国导师来学校进行学术交流;对派出学生的校内导师,在下一年招生时,给以适当数量的补充;学校将优先对联合培养博士生给予创

新研究奖学金等多种形式的支持,鼓励他们按时回国;学校统一支付学生的申请报名费等。

为了落实好选派工作,学校主动到各个学院进行调研,及时了解和解决学院选拔中出现的问题,多次组织召开了校级和学院以及部处的选派工作协调会,2006年年底还召开了有180多名博士生参加的选派工作交流会,对学生的申请工作进行了有效及时地指导。学校对服务于国家中长期规划重大专项和国家实验室学科方向的给予优先保证和政策倾斜,使2007年录取的126名博士生中有106人直接为重大专项和国家实验室服务。此外,学校还积极申请国际合作项目,进一步开拓与国外知名高校各种形式的联合培养渠道,并将学校的航空科学与技术、航空推进理论与工程两个“111”引智项目与选派工作紧密结合,不仅有效加强了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而且也促进了公派研究生项目的实施。

在管理方面,北航制作了国外大学申请函电子模版和研修计划电子模版,以方便学生和外国导师联系。制定了公派研究生选派工作和离校手续办事流程,明确了派出期间的培养环节、学籍管理的要求,暑假期间还专门安排了相关部处值班办理出国手续。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孙武学说,公派研究生项目还在酝酿之时,学校就开始着手准备。2007年年初,与国家留学基金委签订了每年派出100名学生的协议后,学校将项目实施纳入人才强校战略,周密部署,先后多次召开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员参加的会议,对项目实施的意义、方案和方法进行广泛宣传动员,同时开展摸底调查,遴选人员,及时制定出台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关于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实施意见》,作为项目实施的指导性文件,并划拨了5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保障项目实施。由于提前准备,动员到位,措施得力,在较短的时间内落实了初选人员。3月底按时上报了名单及相关材料。

按照“三个一流”的原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千方百计帮助项目初选人员联系国外接收单位和导师。学校充分利用了与国外40余所大学建立的交流合作关系,同时积极通过海外校友、留学回国人员、国际友人等多种渠道进行这项工作,还向正在国外进修的本校60多名教师发出信函,要求他们利用身在国外的便利条件,向自己所在学校推介公派研究生项目,积极帮助初选人员搭建对外联系的桥梁。 孙武学介绍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将项目实施与学科建设、“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加强派出的针对性。据统计,在该校122名录取人员中,有115人属于省级和国家重点学科,其中35人属于“985”平台,45人属于国家中长期发展纲要确定的重点领域。学校还根据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与攻读博士学位的派出人员签订协议,确保学业完成后直接回校工作,用以补充人才队伍中的薄弱环节。

为了建立良好的选派机制,保证选派质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和专门工作机构,明确了工作机制。项目领导小组由校长直接任组长,分管外事、人才、研究生工作的三位副校长任副组长,全面负责指导项目实施工作:专家委员会负责对推荐人选进行全面考察和评议,确定选派的国外院校、专业和领域;选派工作办公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负责项目实施日常工作。

第3篇:外派教师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 基层之光;卫生人才;研修

21世纪是一个以生命科学为主导的时代,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战胜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延续生命也愈加重视,因此医学作为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而医学教育又是医学发展的源泉和基石,良好医学教育体系、模式的建立和实施将直接影响医学人才培养、医疗技术资源的拓宽和整个医学事业的持续发展[1]。

医学教育连续同一体系由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三个性质不同而又互相联接的教育阶段组成。医学院校教育是医学人才培养的基础,毕业后教育是医学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继续医学教育是贯穿医学人才的整个职业生涯,在医疗岗位上接受的终身性知识更新教育,是在职医务人员不断进行知识技能补充、更新和提高的主要途径,也是伴随科学技术创新,持续推动医学进步的重要基础。医院间的竞争实质是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继续医学教育已成为一种国际潮流[2]。

目前,在卫生人才队伍中,终身教育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就地理区域特点,结合医疗卫生行业的现实状况,针对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探讨开展形式多样的继续医学教育模式已成为卫生人才的培养和医院的建设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笔者结合医院工作实践,就当地开展“基层之光”研修项目的具体做法和体会如下。

1 项目情况介绍

“基层之光”就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以下简称“党委”)借鉴中组部“西部之光”的工作经验,实行区内相关领域导师传帮带的方式,为基层培养一批中青年科技骨干和带头人,提升基层相关领域业务工作的整体水平,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一项人才培养计划。“基层之光”培养计划自2005 年3 月正式启动以来,党委先后选派了四批210 名研修人员到自治区科研院所、重点医院和自治区、银川市所属的重点中小学进行为期一年的研修。经过研修,学员们在理论水平、业务技能、工作作风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基层之光”人才培养计划受到了基层的广泛欢迎,并收到了良好成效。五个市委组织部组织实施的本地“基层之光”人才培养计划,也取得了初步成效,全区建立了区、市、县三级联动培养人才的良性机制,基本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联动模式[3]。

2 我院在“基层之光”研修学员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做法

2.1 领导重视,专人负责

我院作为一所三级甲等医院,医、教、研资源较为富集,同时又是宁夏回族自治区较大的培训教育基地,每年都接收来自全区各市、县及周边地区的医疗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基层之光”学员的管理工作自从2005 年3 月份开展以来,院领导一直都非常重视。根据党委文件精神和管理规定,医院从临床医技科室选拔了数名具有副高以上职称、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医师担任学员的导师,同时还指派专人负责研修人员的接待、住宿、与带教老师的沟通等管理工作,针对基层医院所见病种杂多以致学员有多专业的学习需求,结合个人的研修目标和导师共同制定科学合理的带教计划,保证学员师有所从,学以致用。

2.2 提供条件,搭建平台,为学员创造良好的研修环境

我院作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教育基地,依托丰富的医、教、研资源,每年都举办大量的学术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院讲学,带来了医疗的前沿信息,届时还有手术演示,为学员创造了接收新知的良好机会。同时医院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中外文期刊室都向学员全面开放,使学员在研修科室学习业务知识之余,提供了一个提升专业理论知识水平的场所,辅以科室定期的小讲座、大查房、疑难病例和死亡病例的大讨论,所有这些都为学员创造了良好的研修环境。

2.3 加强管理,及时改进工作,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为了使研修学员尽快的适应医院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主管部门组织学员进行为期一周的岗前培训,就医院的历史和现状、医院的规章制度、医患纠纷的防范措施以及医疗文书的规范书写等专题进行了详细讲解。通过培训,学员们对医疗服务质量提高了认识,其诊疗活动得到了系统规范,为其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不定期地召开学员座谈会,听取学员的建议和要求,反馈导师,不断修订完善带教计划;做好学员的派出单位来院回访工作,联系医院领导、导师和学员座谈,反应问题,总结经验,加强接收单位和派出单位的联系和沟通工作。

2.4 认真考核,总结经验

根据党委的安排和部署,联系导师和派出单位,综以个人鉴定、导师鉴定、接收单位鉴定、派出单位鉴定对学员进行认真考核。同时学员对导师带教效果进行打分评议,对医院的管理工作提出建议和要求,为进一步“基层之光”的管理工作总结宝贵的经验。

3 项目实施的意义

学员通过培训,一方面学到了新知识,掌握了新技能,全面提高了科研和学术水平,许多学员都发表了论文,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另一方面,通过新的岗位锻炼,增强了实际分析和操作能力,增强了组织协调能力,有的还积极牵线搭桥,为原单位引进了资金和项目,对派出单位业务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研修学员也从导师身上学到了许多优秀品质和敬业精神,思想、作风也有了新的进步。此外,在接收、指导研修人员过程中,一些接收单位和导师通过立项、技术指导、讲学、机制引进等方式帮助基层解决了许多问题,发挥了业务部门和高级专家的作用[3]。

4 建议

目前,笔者是医院“基层之光”研修学员管理工作的参与人员,就此有几点建议:

4.1 派出单位应选拔学习目标明确、态度端正、自律性强的业务骨干参加项目。

4.2 派出单位、接收单位、导师三者联合,督导研修学员师有所从,学以致用。

4.3 派出单位要确保研修学员在脱产学习期间,基本待遇不变,解除其后顾之忧,使其安心学习。

4.4 对于学成归来的研修学员,派出单位要委以重用,尽快带动科室业务的发展,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

4.5 继续修订完善研修学员管理规定和监督机制,确保学员在学习期间取得更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 聂英坤,于慧敏,张凤山.浅谈我国继续医学教育模式的实施与管理[J].继续医学教育,2006,33(20): 18-20.

第4篇:外派教师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模拟;公安派出所;实习;教学模式

“模拟公安派出所”,是指公安院校按照我国法律法规和公安部对公安派出所设置的相关规定,以公安机关的公安派出所为蓝本,设置与公安派出所一致的外观标识、设施设备、管理制度等的实践教学场所。模拟公安派出所这一教学模式的设立,可以使公安院校各专业学生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在校内完成实习各个实践环节,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模拟公安派出所”的建设也适应在职民警、培训实战教学之需,是公安院校深化教学改革的又一重要举措。

一、公安院校“模拟公安派出所”实习教学模式设置的背景

公安院校担负着为公安机关各实战部门培养政治立场坚定、组织纪律严格、法律政策熟悉、业务技能精良;具有较强地依靠组织群众做好基础预防工作的能力;能熟练规范地依照法律法规执法办案的能力;具备做为一名合格称职的人民警察应具备地高素质及工作所需的各项技术技能的人才。公安院校成为各级公安机关各实战部门人才输出的中心,是培养各类公安工作人才的基地,是中国的“西点军校”。为完成历史赋予我们从事公安教育这一代人的神圣职责,结合我国公安院校的教育特色和公安机关各实战部门对公安业务人才的需求标准,各地公安院校依据第20次全国公安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公安机关开展组织民警大练兵活动的要求,,本着坚持“大公安、厚基础、精专业、重实战”的教学宗旨,各地公安院校根据本地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模拟公安派出所”,以标准、规范的公安派出所建制、工作岗位、工作职责、工作运行流程、组织纪律及考核办法等进行“模拟公安派出所”的建设,由学校专业课教师精心组织策划及公安机关各实战部门领导担任业务指导,组织学校各专业队学生依照所学专业课知识及掌握的技术技能的熟知程度阶段性,或毕业实习前综合性地进行模拟训练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熟练掌握法律法规实际应用,熟知基层业务工作程序、方法、要求,促进公安院校公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构建公安院校“模拟公安派出所”实习教学模式的思考

(一)加强“模拟公安派出所”实践教学的组织保障

“模拟公安派出所”的组织保障采用的是“校局结合,以校为主”的方式。学校方面,根据公安院校“教、学、练、战”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要求,对“模拟公安派出所”实行校系两级管理体系,学校方面由教务处牵头,综合协调、指导治安系提出“模拟公安派出所”建设规划和方案,对“模拟公安派出所”实行统一管理、统筹规划;系部方面由治安系牵头,带动其他相关系部,根据建设规划和方案,落实基础措施,力争资源共享,使其发挥出最大效益。在公安实际部门方面,由省(自治区)公安厅治安总队,地市公安局治安支队及所属分局治安大队、派出所的领导民警担任业务技术指导。

(二)规范“模拟公安派出所”实践教学的实施步骤

模拟公安派出所实践教学,原则上采取任课教师依据公安派出所业务工作内容要求,自行组织策划模拟训练方案或者与其他教师合作设计方案,共同组织实施。分三个阶段完成模拟训练任务。

1.准备阶段。第一阶段为组织实施模拟训练准备阶段:必须做好以下准备工作:一是教师组织实施的模拟训练训练内容必须是在公安派出所业务工作内容范围之内;二是必须提交模拟训练内容方案报学校教务部门审批、备案;三是模拟训练方案报学校教务部门审批同意后,必须把模拟训练的时间、内容、所需装备等物品报告治安系领导,以便提前做好保障准备工作;四是组织模拟训练任务的教师必须做好模拟角色分工,联系业务指导人员,通知学校督导团现场检查等准备工作。

2.实施阶段。第二阶段为组织模拟训练实施阶段。具体要求包括:一是必须做到精心组织、科学策划设计实施方案;二是设计方案应全面、规范和标准,便于实际操作;三是模拟训练内容可采取分步进行或者综合性进行;四是不同角色扮演由学生完成;五是整个模拟训练过程由方案设计教师、业务指导人员和学校督导团成员全程跟踪、检查与监督,并做好模拟训练情况记录;六是模拟训练中所使用的模拟设备、道具必须做好登记记录,使用者正确使用并保管好所配发的设备、道具。

3.总结阶段。第三阶段为组织实施模拟训练总结阶段。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总结:一是学生完成单元或综合项目模拟训练后,由公安机关实战部门的领导民警,依据学生在模拟中的动作、语言、执法办事程序要求及制作各类法律文书的实际效果进行现场点评;二是由学校教务处教学督导团成员及组织模拟训练的教师对整个项目模拟训练完成的情况进行总结;三是由完成模拟训练任务的学生依据业务指导人员及教师的点评总结、组织讨论、写出总结;四是教师依据学生实际模拟训练完成的情况及业务指导人员的现场点评及学生的集体总结,进行考核,考核成绩纳入学生平时成绩计算。五是对学生制作的各类法律文书归档保存。

(三)合理设置“模拟公安派出所”的工作岗位及岗位职责

公安派出所是公安机关的派出机构,是公安机关的最基层单位,公安派出所工作直接关系到公安工作的全局,关系到社会政治稳定和治安秩序。公安院校学生的见习、实多都有是在公安派出所进行,从多年的教学调研情况上看,基层领导、民警普遍反映我校学生在见习、实习和工作初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尤其是制作各类法律文书的能力较弱,工作流程不熟,工作方法、法律法规应用等等有待加强教育。正是基于这种现状,要按照2002年3月21日公安部关于印发《公安派出所执法执勤工作规范》的通知,2002年6月14日公安部《关于改革和加强公安派出所工作的决定》和《公安派出所装备配备标准》(公装财[2002]65号)等精神,对模拟公安派出所中各个模拟的工作岗位进行设置及工作职责、装备进行认定。建立模拟公安派出所工作将按以上工作岗位来设置,模拟公安派出所工作岗位及职责划分包括:所领导(所长、指导员、副所长、中队长)岗位及职责;刑侦中队(探长、探员)岗位及职责;社区民警中队岗位及职责;治安巡逻中队岗位及职责;治安行动中队岗位及职责;内勤组岗位及职责;户籍民警岗位及职责;治安巡防大队岗位及职责等。

(四)完善“模拟公安派出所”的软硬件设备

模拟公安派出所应当以一个标准、规范的城区派出所来建设,按照公安部制定的《公安派出所装备配备标准》等规定,建立“模拟公安派出所”的软硬件设备。一是基础办公地。按照有关规定和工作实际,结合公安院校情况,设置多间办公房,包括所领导办公室、刑侦、社区、治安中队办公室、内勤办公室、值班(备勤)室、户籍办公室(办证窗口)、审讯、调解室、留置室、所务会议室、档案室等。二是软件设备。包括派出所工作岗位以及派出所工作服务用语挂牌、纪律(五条禁令)挂牌、警务公开栏以及其他需要上墙的规章制度等。三是硬件设备。按照公安部2002年4月10日的《公安派出所装备配备标准》的规定,结合组织模拟公安派出所工作教学实践活动的实际需要,所需硬性设备包括:用于户籍管理工作业务模拟训练之需的居民身份证检测仪、人像采集设备、指纹核验设备、读写机具、手持读卡器等户籍管理器材;用于档案管理模拟训练的档案专用、档案装订器材、档案保护器材、复印机等档案管理器材,用于执法办案模拟训练的现场勘查箱、摄像器材等勘查取证器材;用于模拟巡逻、堵截、盘查、现场执法执勤训练的手拷、警笛、望远镜、手持喊话器具、警戒带、阻车路障、警械专用柜、8件套多功能武装带、64式胶枪、胶匕首、胶菜刀、警用装备包等警械及其他模拟器具;用于模拟查缉战术训练用的防弹头盔、防弹背心、防刺背心10件、防割手套等防护器材;还有必要的交通工具、通讯工具以及留置室监控设备等。

作者简介:

曾伟(1975.7―),男,广西上思县人,本科,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治安系,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治安学。

第5篇:外派教师工作总结范文

一、加强有针对性的指导

1.迅速融入基层工作

选派一位工作经验丰富、业务精、理论强、有责任心的骨干民警担当实习期的指导老师,参与学习指导的全过程。从熟悉单位总体情况、辖区情况、学习派出所工作规范、记写实习日记、了解接处警流程和参与办理案件等方面着手,让学生尽快融入自已所处的新环境。以“师徒传承”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师傅的传授内容都进行精心安排,以派出所实际工作应用为主线,把公安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穿插到具体案件的办理和各种警务活动的过程中。实习指导能够有的放矢,以提高警察院校毕业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为主,特别注意通过民警师傅以“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去影响毕业生,以“与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理念教育他们。

2.脚踏实地做人做事

在派出所实习,既是学习做事情,更是学习做人。每当民警师傅指导讲解的时候,学生都应该非常积极的学习思考,并积极主动要求做一些不起眼的小事情,不能够好高骛远。实际上,派出所工作也不可能会根据专业来定岗位,只要是工作需要就服从安排。民警师傅一般都是喜欢踏实好问的学生的,对学生的问题一般不但很乐意回答,往往也还可能将自己的办案经验甚至绝活传授给学生。初到派出所实习,接触到的有些时书本里从未接触过的新情况、新现象。有时候工作一项接着一项,任务很紧,为了能够尽快地适应派出所工作需要,必须多干多学,甚至经常要放弃休息时间。实习生只有充分利用实习的机会积极学习,不断更新自己,才能够迅速增长才干,丰富经验。

3.注重实践积累和提高

派出所工作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无论治安专业的、侦查专业的,或者是还是其他什么公安专业的都具有“应用”的特点、“动手”的特性。派出所以“真案件、真环境、真警械、真流程”的方式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提供环境和指导,培养他们将派出所的实际各种警务活动中能够将在学校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获得责任意识、合作意识,从而能够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以指导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办理各种警务活动过程中通过指导民警的身传言教、身体力行地随时指导而使学生迅速地了解并掌握一些工作细节和窍门。每完成一个具体实习内容,经历一个实习阶段,民警指导老师多及时给予准确点评,对反映出的的问题及时讲解。整个过程多采取鼓励法教学,以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兴趣,养成学生认真、负责、细致、耐心的优良习惯,具备严字当头,一丝不苟的精神,这是消除一切错误在实习过程中,确保毕业实习质量的关键之一。

二、加强有效的监督管理和控制

1.建立运行良好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网络

学生的毕业实习,是其走向社会和就业前的必经阶段,也是一个“预就业”的过程,除了要按照实纲要求完成全部实习任务之外,还应该学习和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因此,必须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各系(部)应根据所属专业学生毕业实习的具体情况,制订本系(部)毕业实习指导(联系)与过程控制和管理办法,办法中应明确规定带队指导教师的职责、职称要求、指导时数和次数,基层派出所巡查的时数和次数等。带队指导教师应按要求做好学生毕业实习指导和联系工作并做好记录,以各种通信方式进行的指导和联系,应将指导和联系内容格式化,即跟踪记录表、联系及指导工作情况记录表准确反映带队教师管理监督的情况,也方便今后的监督和检查。

建立健全分级管理体系,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搭建起一个有效的管理平台,为更好地开展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个管理网络应该包括学校教务处、系部、实习派出所以及实习学生四个层次,建立学校教务处—系部—实习派出所—实习学生四位一体的管理网络,及时上传下达,定时反馈信息,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调整解决。

2.实习前强化基本技能训练,开展专题讲座,保证实习质量

根据公安专业特点,有必要在学生确定实习任务后,进行为期2~3天的实习前强化训练,主要内容包括治安和侦查专业课的各种基本业务和派出所必须的常规业务技能。并请各学科专家开展一些相关的专题讲座,从而保证取得良好的毕业实习效果。

3.加强过程控制与管理,完善实习检查制度,监督和改进实习教学工作

实习巡查是学校联系派出所和实习学生的纽带。毕业实习派出所的民警业务能力、水平,派出所工作生活环境、条件、派出所经费等诸多因素对于能否按质按量完成实习内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学院领导、专家和教学以及学生工作管理人员组成实习检查小组,通过实习小组负责人对各实习点的情况进行动态管理。依据各系(部)报送的学生毕业综合实践实施计划表,从实习开始后即采取实地巡查和电话询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全程跟踪检查。实地巡查由教务处会同督导处指定检查单位,系(部)派员参加;电话询查由教务处、督导处随机确定检查对象,每周与各专业数名学生及其指导教师或单位实习主管部门进行电话联系。实地巡查和电话询查均有详细情况记载,每两周左右汇总一次并进行通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与系(部)共同研究解决。并充分发挥带队教师的作用,可采取实地巡视或不定期电话联系等多种方式进行,以随时监控学生是否在指定的单位(岗位)按规定要求进行毕业实习,并做好详细记录。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加以处理,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思想动态及完成实习任务情况、工作表现和实习单位的意见,为学生提供专业性指导,加强对学生的组织纪律教育,从而加强实习工作管理。

4.建立健全实习考核和毕业论文答辩制度,确保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实习考核包括实习期间的日常工作考核如考勤、组织纪律、专业工作量等,由实习派出所和带队教师主要负责。毕业专题结束后,在带队老师的指导下,实习报告从摘要、关键词到报告内容的材料、方法以及结果和分析讨论都要求以论文的形式来撰写。通过反复修改,使学生不仅掌握了论文写作的要领和技巧,还重新认真回顾总结实习的经验和体会,为今后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开展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6篇:外派教师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洋务派 实业教育 近代教育 贡献

[作者简介]马彦丽(1971- ),女,河南鹤壁人,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政史与法律系,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河南 濮阳 457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1-0167-02

实业教育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增强国力的重要途径。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致使中国一步步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国家,这是导致清王朝衰败的一个直接原因。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洋务派认识到西方国家的强大在于他们的船坚炮利,在于重视实业技术和实业人才的培养,要想挽救清王朝必须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因此洋务派大兴实业、发展实业教育。

一、洋务派实业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原因

19世纪60年代,在内忧外患的双重打击下,清朝统治者已经无法统治下去。为了挽救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地主阶层人士意识到必须进行变革,即李鸿章等人所说“遭遇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①,兴办洋务可以说是形势所迫。洋务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前期主要是直隶总督李鸿章、闽浙总督左宗棠等,他们开启了实业教育思想的萌芽;中、后期代表人物是湖广总督张之洞、近代著名的实业教育家张謇等。洋务派实业教育思想产生的原因是纷繁复杂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内部太平天国起义,使洋务派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早在鸦片战争之前,清王朝就已经步入衰途,政治上盛行,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人们生活困难,内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交织,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爆发严重威胁了封建统治的根基;而西方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为了掠夺原材料,开拓海外市场,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威胁着清政府的生存。内外交迫,为摆脱危机,维持统治,清政府不得不进行变革,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洋务派认为,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中之所以失败,不是中国的制度不好,而是器物不如人,因此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以增强实力,对抗洋人。但在兴办军工企业的过程中,遭遇了诸多困难,如原材料、燃料的严重缺乏,一切都需从国际市场高价购买,成本太高,而清政府财力有限。为了解除军事工业所处的困境,不得不发展采矿业、交通运输业,而开矿、发展交通运输也需要大量资金,只能通过发展轻工业积累重工业的资金,走上这个过程就必须发展实业教育。洋务派的教育近代化活动一是改革传统的书院教育,提倡经世致用之学,以通经读史为主要学习内容,并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对书院的教学内容有所损益,使之成为新式学堂;二是创办很多新式学堂,如外国语学堂,武备、水师学堂,技术学堂等。

2.洋务实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新式人才。李鸿章等洋务派在创办军工企业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一是财政的拮据;二是军事工业和新式海军迫切需要大量的原材料、燃料以及交通运输的问题;三是严重缺乏具有近代知识和技能的新式人才。而长期接受传统儒家思想培养出来的封建士大夫们,视近代机械和技术为奇技淫巧。为了解决洋务活动对人才的急需,李鸿章在国内外广泛招聘人才。一是招聘国内现有的人才,如著名的数学家李善兰、华蘅芳,化学家徐寿等都曾被李鸿章招入江南制造总局担任翻译官。但国内此类人才太少。二是大量聘用洋人。为了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当时聘用外国人是非常必要的,但长期依赖洋技师、洋匠,也有诸多弊端,不仅费用高昂,而且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随着洋务企业的兴办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在自然经济解体过程中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到工厂做工,中国的产业工人日益增多,队伍不断壮大,但这些人基本上没有进过学堂,更没有接受过任何技能培训,而近代机器大工业需要熟练的技术工人和具有基本管理经验的管理人员。因此,洋务派越来越意识到培养本国人才的重要性,以李鸿章为首的早期洋务派虽不愿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但主张大力发展实业教育,办洋务学堂,培养新式人才。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学堂是近代中国最早兴办的洋务学堂,时称“求是堂艺局”,他不仅聘请洋教习向学生传授技艺,还派遣毕业生出洋留学,学成后回国实践并传播西方先进技艺,培养出了中国轮船制造和驾驶人才,改变了长期雇佣“洋匠”的被动局面。中法、中日战争中许多优秀的海军将领也都是船政学堂培养出来的,维新运动著名思想家、翻译家严复也是船政学堂的毕业生。后期洋务派认为导致近代中国内外交困、积贫积弱的主要原因在于教育的落后和各种专门人才的奇缺。如晚清重臣张之洞说:“西国之强,强以学校。”认为实业教育之学“专求实际,不尚空谈”②,19世纪末大力倡导实业教育。

3.“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使洋务派形成了对实业教育的肯定认识。鸦片战争后,作为经世学派的代表人物,魏源感觉中国社会存在着巨大的危机,努力倡导“经世致用”之学,反对空谈和远离现实生活的繁琐考据,要求士人由书斋走向现实生活。《海国图志》是魏源受好友林则徐嘱托而完成的一部巨著,这部书最大的特点是发出了中国人“师夷”的先声。正是在魏源等人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下,洋务派掀起了一股以学习西方器物文化为特征的教育思潮,实业教育思想开始萌芽。

二、洋务派实业教育思想的形成

第一阶段:从19世纪中叶到甲午战争前,是实业教育的萌芽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是早期洋务派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了发展洋务事业,洋务派按照自己的意愿,19世纪60年代在求强的口号下创办了许多军工企业和通信系统,70年代在求富的口号下兴办各类民用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在兴办过程中,深感各种人才的缺乏,认识到传统的科举制度是无法培养出这种专门人才的,因此在“中体西用”的思想指导下,将封建教育打开缺口。这个阶段的实业教育思想被包括在洋务运动中,实业学堂大多以洋务学堂命名,如江南制造局附设的机械学堂、湖北的工程学堂、福州的船政学堂等。20年间,洋务派创办了10多所我国第一批具有职业及技工教育性质的洋务(实业)学堂。这些学堂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多聘任外国人任教员,教材亦选自外国。李鸿章经手的洋务活动几乎都有外国人的身影,南京矿路学堂所采用课本也是由洋务派官僚翻译过来的“西方科学书籍”。二是具有明显的封建色彩,这与洋务派奉行的“中体西用”思想是相对应的。这些学堂主要学习西方的语言和技术,同时学习儒家经书,具有明显的封建色彩,但也培养出少数专业人才,为近代实业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由于实业教育还处于萌芽时期,且主办者多为封建要员,所以这个阶段的实业教育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缺陷,但不可否认的是,同传统的封建教育相比,洋务教育思想确实开创了实业教育之风,培养出了一批专门人才。既符合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潮流,又满足了当时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还为清末实业教育制度的诞生积累了极其宝贵的经验。

第二阶段:1895年甲午战争后至1911年是实业教育思想的制度化时期。作为后期的洋务派的领军人物,张之洞在兴办洋务企业和教育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提出较为完整的实业教育制度提供了条件。作为继李鸿章之后的又一位洋务重臣,张之洞认为“挽救危亡”应脚踏实地多干实事,少高调空谈,把所有心血致力于“实业救亡”。特别是在创办洋务实业的过程中,他深感中国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都是空疏无用之才,为满足社会的需要,必须发展新式教育,即实业技术教育。他在两广总督任内建立了鱼雷学堂(1884年)和广东水路师学堂(1887年),任湖广总督后又创办了自强学堂(1893年)和湖北武备学堂(1897年),大多是培养军事人才的学堂。广东水路师学堂的规制仿照天津各军事学校和福州船政学堂,其水师学堂分为管轮专业和驾驶专业,英语及四书五经为水师学堂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管轮专业的专业课为机轮理法、制造运用等,驾驶专业的专业课为天文、驾驶、海道、攻占之法等。湖北武备学堂是一所培养陆军军官的学堂,入学的学生须经过笔试、面试和体检、试读三关,招生条件高,程序十分严格。学习的课程分为讲堂讲课和操场操练两部分,课堂讲授内容有军械学、算学、测量、枪炮管理和使用法、山川险易攻守进退之机等;操场操练有操习枪炮、骑术、行军、打靶、演示测量、体操等,学堂具有学生素质高、课程较全面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江南陆师学堂是一所培养陆军军官的学堂,分为课堂教学和操场操练两部分,其中,军械学、营垒学等课程的内容汇集于《江南陆师学堂武备课程》中,这是中国近代最早参照西方教学法编写的军事教科书之一。同时,张之洞还创办了几所以基础知识和理论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学堂,但效果不理想。张之洞认为振兴农、工、商各项实业的重要途径非实业教育莫属。19世纪末,实业教育活动开始形成一定的体系,除创办军事技术和综合性学堂外,他还大办农业学堂,认为:“富国之本,耕农与工艺并重。”③意思是说,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而言,要想国家富强,必须工农业同步发展,将农业与工业放到同样重要的地位上来,齐头并进。他看到中国与西方农业存在很大差距,认识到中国农业落后,虽然中国地处温带,自然条件适合耕种,但由于“农学之不讲”④,坐失天然优越的环境。为改变现状,讲究农学,他于1898年春在武昌创办了农务学堂,后来又在农务学堂内附设了农业小学堂与中等蚕桑学堂。1902年,他又扩大了办学规模,分设畜牧、农桑和森林三门,额定招生人数为120人,学制为4年,分两年预科和两年正科。这所学堂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人数不多,但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农业教育工作,为湖北农业教育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农务学堂的建立,带动了农业学堂的兴办。张之洞认为:中国物产富饶,材料充足,结果却是“洋货充斥”“此工学之不讲之故也”⑤,工业技术是西方国家的优势,而中国“百工朴拙,相因沿习旧艺,只就己知己能”⑥,产品根本无法与西方大工业的产品竞争。所以他煞费苦心地兴办工业科技教育。最初采用的方法是在工厂内附设学堂,如在汉阳铁厂就附设有化学堂和矿学堂,但效果不理想。在创办农务学堂的同时,他又创办了工艺学堂,培养工业发展所需要的技师和工程师。工艺学堂的学制为三年,专业有车床、绘图、汽机、翻沙、打铜等11种,学生入学后,前两年各学一门,第三年兼修他门;学堂采取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每天课堂教学4小时,学习算学、化学、格致、绘图等课程,在专业教习和技工指导下实际操作4小时。

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张之洞不仅是提倡实业教育的先驱,形成了自己的实业教育思想体系,而且大力兴办了各类实业学校,培养出近代中国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打下坚实的了基础。

三、洋务派实业教育思想的评价

鸦片战争后,早期洋务派在国力日衰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实业教育,引进西方先进技艺和管理方法,提出实用为本的人才观,培养出近代中国所需的科技和专门人才,为近代实业教育的形成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虽然,他们对西方实业教育的介绍不够完整,教育实践也很有限,存在诸多缺陷,但毕竟顺应了历史潮流,特别是后期洋务派废科举,兴学校,为近代中国实业教育教育思想和制度的形成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具有开创性。

首先,引入了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打破了儒家思想文化一统天下的局面,造就了近代社会所需要的各种新式人才。近代中国的落后、被动、挨打,证明了传统教育的落后和无能,虽然统治阶级上层不愿变革,但为了维护清朝的专制统治,不得不在“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下进行一定程度的变革以实现自救。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使传统教育中第一次出现了西学,呈现出中学与西学并列的局面。这实际上是在尊崇封建政治理论和伦理道德的前提下,引进外国语言文字、工艺技术、军事理论、自然科学等实用科学和技术,适应了我国新式企业兴起和国防近代化的需要。西学的实际作用愈来愈大,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从而威胁并冲击了传统的中学。在新式学堂中,虽然强调中学与西学并举,并特别强调中学是根本,但实际上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西学均已超过中学。说明西学的作用和地位在日益增强,而中学的地位和作用则在日益降低。这对于变革旧的教育内容,培养新式人才无疑起了促进作用。其次,洋务派引进的新式教育推动了社会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更为重要的是,实业教育为我国培养了传播科学文化的种子,为我国更好地了解世界、多方面地传播科学文化和先进思想起了先锋和桥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社会风气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再次,洋务实业教育最终促成了中国近代实业教育制度的建立。如以张之洞为首的后期洋务派不仅积极兴办各类近代教育,还在清末新政时期影响全国的废科举、兴学校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张之洞看来,变通科举考试关系重大:“救时必自变法始,变法必自科举始。”⑦科举不变,新型人才就不可能大批涌现,富国强兵自然就成为空谈。随着形势的变化和认识的深化,科举制度的弊端愈来愈凸显,张之洞对科举制度的看法由主张对其进行变通变为完全废止。20世纪初,在《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中,张之洞简明扼要地说明了废科举、兴学校与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亡之间的关系,促使清朝政府终于下定废科举的决心,在中国实行了1000多年的科举制度寿终正寝。张之洞还会同张百熙和荣庆制定了“葵卯学制”,为兴办新式学校和发展近代教育提供了制度依据,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影响深远。

不可否认,洋务派的实业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对西方的学习仅限于器物层面,虽引进了西方的现代课程,但未能对学生实行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教育;另外,还存在数量少、规模小,未形成体系化,整体办学水平不高等问题,然而它却在延续千年的封建教育堡垒上第一个打开了缺口,吹入了新风,植下了新学的种子。

[注释]

第7篇:外派教师工作总结范文

我县有27所小学,19所初中校,2所完中,3所高中,农村教育是我县基础教育的主体。为了优化农村教师队伍,我县教工委和教委领导在认真调研、深入思考的基础上,从打破校际人才壁垒人手,在人事关系不变的前提下进行县域内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双向交流,促进县域教师的有序流动。教师岗位交流的时间为3年。经过几年的实践,现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2005年,县教委对全县师资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结果显示:我县师资结构在县城、平原、山区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均衡现象。(1)山区中小学、平原高中十分缺乏36岁―45岁的中青年教师。(2)城乡教师学历结构差异不大,但教学质量相差甚远。山区教师大多是通过自考或函授等形式取得相应学历的,他们的教学能力、知识体系并未得到真正的提高和改善。(3)农村教师教非所学、学非所教现象比较普遍。农村中学缺乏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教师,这些学科大都由中文专业的教师兼任;小学缺少音乐、美术、体育专任教师,这些学科大都由有这方面爱好的其他专业教师兼任。(4)骨干教师分布不均衡。我县中小学县级以上骨干教师在山区偏少,在山区初中校尤其少。

在这种背景下,我县开始推进教师岗位双向交流工作。

一、教师岗位双向交流工作的三个阶段

1、试点

2005年,我县按照市教委要求,实施城乡间、校际教师的双向流动:安排30名城区教师到农村任教;同时,抽调50名山区学校校级以上骨干教师到县城学校学习提高。

2、全面实施教师交流

在总结2005年试点工作的基础上,2006年,我县进一步加大交流工作力度,将交流时间由1年延长至3年;计划用4年时间,分期分批安排450名没有山区工作经历的中小学教师到山区支教,抽调600名山区青年教师到县城学习。2006年9月,首批312名(小学115名、初中175名、高中22名)交流教师全部到岗,其中,149名山区教师进城学习、135名城镇教师到山区交流、28名教师在城内校际换岗。2007年9月,又有234名教师踏上新岗位,其中到山区交流的教师105名,到城内学校交流的教师129名。目前,共有626名中小学教师参与了交流工作,我县初步实现了县域内教师的合理流动,进一步优化了城乡教师队伍。

3、干部交流

在实行教师岗位交流的基础上,我们积极探索实行校级干部岗位交流制度。2007年初,首批33名学校正职干部进行了轮岗。县教委对参加岗位交流的校长按照德为先、绩为重,注重社会舆论、教师公论,突出管理能力的原则进行统一考核。此举进一步完善了县域内干部轮岗交流机制,促进了城乡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教师岗位双向交流工作的主要措施

1、严格规定交流教师的条件

选拔没有山区学校工作经历的,男57岁以下、女52岁以下的县城及平原地区小学和初中任课教师到山区学校交流;上年度被评为中级、高级职称且无山区工作经历的县城地区高中教师到平原及山区学校交流;45岁以下的山区学校任课教师到县城或平原地区学校交流。我们要求县城和平原地区一定要把政治素质好、教学能力强、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校级及校级以上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优先选派到山区。山区一定要把校级及校级以上骨干教师或有培养潜力的中青年教师优先安排到城内交流。

2、明确交流教师的待遇

任课教师在交流期间原聘用合同不变、工资关系不变、福利待遇不变,享受接收学校的交通费补助。在同等条件下,参加交流的教师优先参加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优先参加县级及县级以上的评先活动。到山区学校交流的教师,累计两年(含两年)以上考核优秀者,晋升一级工资。

3、落实交流教师的评价,考核办法

县教委制定了交流教师的教育教学等工作评价细则、各项评价指标。接收学校根据统一的评价标准及教育教学评价细则对交流教师的教育、教学、出勤、生活等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写出评价意见和考核评语。每学期,县教委到各校了解交流教师的工作情况,检查各校执行评价细则的情况,审议学校对交流教师的各项记录与评价意见。

接收学校建立交流教师个人成长档案,包括:交流教师登记表,本人的3年发展目标、计划,阶段性的分析、总结,日常工作的学习记录、听课记录,撰写的论文及教育教学方面的成绩、获奖情况。

4、加强对交流教师的培养

中小学按学科成立交流教师业务提高小组。发挥交流教师中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利用假日有计划地对交流教师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师德修养、教育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等。

三、教师岗位双向交流工作的基本经验

教师岗位双向交流工作现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其中很多做法成为我县“推进首都农村教育现代化试验区”建设、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基本经验。

1、加强领导,健全制度

为了确保教师交流工作的顺利实施,县教工委和教委成立了由书记、主任任组长的交流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交流工作的组织、协调工作;制定了《密云县教育委员会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岗位交流工作的意见》、《密云县教育委员会中小学教师岗位交流管理办法》、《密云县岗位交流教师考核评价管理办法》、《密云县岗位交流教师培养实施方案》、《密云县小学山区骨干教师到城内学校进修学习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文件规章,确保教师岗位交流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每年,参加交流的教师人选经过自愿报名、单位推荐、县教委批准相结合的方式产生。县教委要求:第一年,接收学校尽力合理安排交流教师的工作,第二年实行竞聘上岗。对交流到山区的没有聘上教学岗位的教师,接收学校可以将其转岗;对交流到城内或平原的没有聘上教学岗位的教师,接收学校报教委审核同意后,可以将交流教师退回派出学校;对在交流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奖励。

2、重视宣传,统一思想

为了统一全县教育系统干部教师的思想,在交流工作上形成共识,县教工委在2006年暑假召开了工作动员大会。在2007年暑假前召开了第一年交流工作的总结表彰大会,使教师充分理解实行教师岗位交流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并对交流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进行表彰。同时,利用媒体宣传教师岗位交流工作的成绩和先进典型。

3、加强督导,总结经验

县教委交流工作领导小组不定期对岗位交流工作进行督导。在学期中,对交流教师工作进行专门调研,发放调查问卷,组织接收学校校长和教师的座谈会、研讨会,及时了解、研究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交流教师的生活困难、学习困难、工作状况及对交流教师的管理问题等,认真总结经验。在学年结束时,召开交流教师工作汇报会、优秀交流教师表彰会,及时总结教师岗位交流工作的经验,查找问题。

四、实行教师岗位双向交流的初步成效

1、促进了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两年来,交流教师做研究课45节,进行讲座120余次,听课2500余节,直接指导山区教师150人。

城内骨干教师到山区学校后,通过集体备课、互相听课、课后研究等形式,指导青年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把握教材、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城内骨干教师与山区青年教师结对子,每学期听每个徒弟的课不少于10节,指导每个徒弟备课不少于15节。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对外开放,各校教师可随时听课、研讨。

从山区到城内的教师,充分利用城内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和良好的生源条件。城内接收学校按2:1的比例安排交流教师的工作和学习,为每名交流教师安排了师德修养好、理论基础扎实、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做指导教师。

教师岗位交流工作对每位参与交流的教师在生活环境、教学条件、教学内容等方面提出了挑战,也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他们在师德修养、教育教学理论、教科研、班级管理等方面均有明显提高。从东邵渠中学交流到六中的贾小丽教师说:“是交流,使我看到了世界之外的世界,我的眼界更宽了;是交流,给了我博采众人之长的机会,使自己有了提高的舞台;是交流,让我感到学海无涯,任重道远!”

2、提高了山区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通过城乡教师交流,双方学校的教学成绩均有所提高,山区学校的教学成绩提高幅度较大。从六中交流到新城子中学的王青老师承担了3个班的体育教学,这3个班的体育中考成绩优秀率达到了97%,及格率100%。教师交流提高了相对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声望,得到了家长、社会的认同。有些山区学生的家长说:“本来是想让孩子转学的,可是听说城里的老师来到山区教孩子,还费那个事干啥!”

3、加强了校际的信息沟通与交流

通过交流教师这一纽带,互动学校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平台,建立了资源共享的教育信息资源中心,教师、学生可以随时调用互动学校的多媒体课件、教案、影视、教研成果等教学资源及教育信息。

在教师岗位双向交流的同时,山区学校教师的敬业态度、奉献精神与城内学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管理经验也实现了“双向交流”,促进了城乡学校管理水平的共同提高。

4、初步形成了交流教师管理的新模式

通过实行教师岗位双向交流,优质的教师资源由学校垄断变为全县共享。一年多来,在县教委和各校的努力下,教师交流工作已经被纳入到学校的常规管理工作之中,交流教师管理新模式初步形成:县教委人事科根据各单位编制和岗位情况制定、实施交流计划,检查派出单位和接收单位对交流工作的落实情况,与接收学校共同做交流教师的考核工作。县教委中教科、小教科负责制定并实施交流教师的培养、提高计划,了解、掌握交流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情况。派出单位按照县教委的统一要求制定派出教师周期计划;定期了解派出教师的思想、工作、生活情况,协助接收单位做好派出教师的日常管理;按照派出教师所在接收单位实际承担的工作量发放课时工资。各校在接收、安排、管理、引领交流教师等各个环节做到精心安排,在关系不变、薪金不变的情况下,对交流教师像本校教师“一样管理、一样使用、一样对待、一样培养”。

五、进一步完善教师岗位双向交流工作

第8篇:外派教师工作总结范文

第一条 目的

为提高本公司从业人员职业素质,充实其业务知识与技能,以增进工作质量及绩效,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适用范围

凡本公司所属从业人员的在职教育培训及其有关作业事项均依本规定办理。

第三条 工作权责划分

1.教育培训部

(1)全公司共同性培训课程的举办。

(2)全公司年度、月份培训课程的拟定、呈报。

(3)制定及修改培训制度。

(4)全公司在职教育培训实施成果及改善对策呈报。

(5)共同性培训教材的编撰与修改。

(6)培训计划的审议。

(7)培训实施情况的督导、追踪、考核。

(8)外聘讲师对公司的全体在职员工进行教育培训,每季举办一次。

(9)全公司派外培训人员的审核与办理。

(10)派外受训人员所携书籍、资料与书面报告的管理。

(11)其他有关人才发展方案的研拟与执行。

(12)各项培训计划费用预算的拟定。

2.各部门

(1)全年度培训计划汇总呈报。

(2)专业培训规范制定及修改,讲师或助教人选的推荐。

(3)内部专业培训课程的举办及成果汇报。

(4)专业培训教材的编撰与修改。

(5)受训员训练结束后的督导与追踪,以确保训练成果。

第四条 培训规范的制定

1.教育培训部集各有关部门共同制定 《从业人员在职教育训练规范》,提供培训实施的依据,其内容包括:

(1)各部门的工作职务分类。

(2)各职务的培训课程及时数。

(3)各培训课程的教材大纲。

2.各部门组织机能变动或引进新技术使生产条件等发生变化时,教育培训部应立即配合实际需要修改培训规范。

第五条 培训计划的拟订

1.各部门依培训规范及配合实际需要,拟订 《在职培训计划表》,送教育培训部审核,作为培训实施之依据。

2.教育培训部应就各部所提出的培训计划汇编《年度培训计划汇总表》,呈报人力资源部核签。

3.各项培训课程主办单位应于一定时期内,填写《在职培训实施计划表》,呈报核准后,通知有关部门及人员。

4.临时性的培训课程,亦需填写《在职培训实施计划表》,呈核后实施。

第六条 培训的实施

1.培训主办部门应依《在职培训实施计划表》按期实施并负责该项训练之全盘事宜,如训练场地安排、教材分发、教具借调,通知讲师及受训单位等。

2.如有补充教材,讲师应于开课前一周将讲义原稿送教育培训部统一印刷,以便上课时发给学员。

3.各项培训结束时,应举行测验,由主办部门或讲师负责监考,测验题目分三至四种,由讲师于开课前送交主办部门。

4.各项在职训练实施时,参加受训学员应签到,教育培训部应确实了解上课、出席状况。

5.受训人员应准时出席,特殊情况不能参加者应办理请假手续。

6.教育培训部应定期召开检查会以评估各项训练课程实施成果,并将记录送交各有关单位参考予以改进。

7.各项培训的测验缺席者,事后一律补考;补考不出席者,一律以零分处理。

8.培训测验成绩及成果报告,列入考核及升迁之参考。

第七条 培训成果的呈报

1.每项 (期)培训办理结束后一周内,讲师应将学员的成绩评定出来,记录于《在职培训测验成绩表》,连同试卷送人力资源部门,以建立个人完善的培训资料。

2.主办单位应于每项 (期)培训结束一周内填报《在职培训结报表》及《讲师钟点费用申请表》,连同《成绩表》及《学员意见调查表》,送教育培训部门,凭以支付各项费用及归档。

3.如需支付教材编撰费用时,主管部门应填写《在职培训教材编撰费用申请表》,送相关部门核签后凭此予以支付。

4.各部对所所属人员应设定《从业人员在职培训资历表》。

5.每三个月,各部门应填写《在职培训实施结果报告》呈教育培训部,以了解该部门最近在职培训实施状况。

第八条 培训评估

1.每项 (期)培训结束时,主办部门应视实际需要分发《在职培训学员意见调查表》,供学员填写后与测验卷一并收回,并汇总学员意见,送讲师转人力资源部会签,作为以后再举办类似培训的参考。

2.教育培训部应对各部评估培训的成效,定期分发《培训成效调查表》,供各部门主管填写后汇总意见,并配合生产及销售绩效,比较分析评估培训之成效,做成书面报告,并呈报核准后,分送各部及有关人员作为再举办培训的参考。

第九条 派外培训

1.因工作或晋升就任新工作前的需要,各部门应在推荐有关人员送教育培训部审议,呈总经理核准后派外受训,并依人力资源管理规章办理出差手续。

2.派外受训人员返回后,应将受训的书籍、教材及资格证书等有关资料送教育培训部归档保管,其受训成绩亦应记录于受训资历表。

3.派外受训人员应将受训所获知识整理成册,列为讲习教材,并举办讲习会,担任讲师传授有关知识给本公司员工。

4.差旅费报销单据呈核时,应送教育培训部审核其派外受训的资料是否交回,并于报销单据上签注,如未经过审核,会计部门不予付款。

5.本条款适用于参加公司外的培训,对因升迁、储备需要,在任职前可集中委托外协部办理培训,但每年以三次为限。

第十条 附则

第9篇:外派教师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校 党外知识分子 统战工作 教学科研工作

高等学校的中心任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提供人才支撑,而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是教学工作。

高校集中了一大批文化素质高、学术造诣深的党外知识分子,他们分布在教学、科研和管理各个层次岗位上,他们有思想、有知识、有才干、有丰富经验、有独到的见解,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中坚力量。同时,派在高校基层组织比较齐全,开展活动积极、社会联系较广,且在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活动方面影响较大,成员层次比较高,大多数具有高级职称,其中不少人是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的骨干,并且有一批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代表人士。发挥统战工作优势,团结广大党外知识分子,给他们以政治上的信任、工作上的支持、生活上的关心,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就能够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

一、高校统战工作为教学科研服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高校是党外知识分子相对集中的地方,他们大都处于教学第一线,是学校在教学方面的一支重要依靠力量,只有做好了他们的工作,才能调动积极性,才能充分地发挥好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科研工作中。

机电学院现有教职员工68人,其中党员35人,占总人数的51%;九三学社2人,占总人数的3%,其中刘忆教授既是中共党员又是九三学社成员;其他党外知识分子31人,占总人数的46%。学院党委始终坚持把统一战线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紧紧围绕教育教学这一中心工作,服务大局,积极发挥统战工作的优势和作用,开创了良好的工作局面和环境。

二、高校统战工作为教学科研服务的途径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党外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壮大,高校统战部门必须充分发挥统战工作在高校教学科研及改革发展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围绕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围绕教学、科研中心做好高校统战工作。只有这样,高校统一战线才能找到合适的位置,体现自身的价值,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确定目标,积极引导,充分发挥统战工作优势

教学、科研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关键在教师。要充分发挥统战工作的优势,引导统战对象投身教学科研。

一是引导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学习党和国家关于高等教育的法政法规、学习业务知识,不断进行知识更新,积极参加科研,始终站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从而使学生既能学到必要的基础知识,又能跟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步伐;二是引导他们加强师德观念,端正教风,用高尚的情操熏陶学生,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教育;三是帮助他们不断地改善工作条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促使他们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通过在全体教师中树立人人要学习的意识,机电工程学院党委有效地加强了人才梯队建设。教职员工积极申报校内外各项培养项目,其中培养教授1人,副教授7人,在读博士8人;3人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人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2人被评为“徐州市拔尖人才”,师资队伍的数量、质量均得到明显改善。

九三学社的熊永超教授主持申报的“机械电子工程”学科被评为“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这也是徐州工程学院学科建设工作的新突破,到目前为止学校“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仅有两个;熊教授同时还主持省部级的科研项目和企业委托重大项目。无党派人士杨莉教授主持申报了“徐州市工程装备检测及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标志着机电工程学院在“机电工程与材料加工”领域的科研工作登上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也是在贯彻学校立足地方经济、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方针过程中取得的新成就。

(二)加强团结,广泛联系,拓展信息交流渠道

高校统战对象中的许多人不仅是学科带头人、科研骨干、还是教书育人的楷模,他们的思想文化素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直接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同时这些人的教学改革思想又比较活跃,他们常常站在不同的角度想问题、提建议和发表意见,并在广

师生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高校的统战部门一定要保持和统战对象的密切联系,通过座谈、联谊、慰问等形式体察他们在教学上的具体情况,了解他们的教学改革思想,反映他们的各种教学意愿和想法,及时向党委反映他们的教学情况和教学改革思想,并尽可能改善他们的教学条件,解决他们在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这样既有利于统战工作,又有利于教学、科研工作。

机电工程学院与派和党外人士关系融洽,学院的各项工作也同样得到他们的支持。学院的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大部分是非党员人士,他们大多从其他高校或研究机构调入学院,有着丰富的科研工作经验,承担了学院的大部分科研任务,同时也担负培养青年教师的教育工作,为学院科研、教学及人才培养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学院各项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09年院党委和校“九三学社”支部结为友好支部,进行了一些联谊活动,加深了双方的了解。活动中“九三学社”的各位专家就机电学院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等工作建言献策,为我院下一步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意见。2010年11月21日,学院党委部分党员与友好支部校九三学社成员,共赴扬州市宝应县柳堡镇参观学习,由九三学社的专家搭桥,机电工程学院与江苏亚宝绝缘材料有限公司当场就产学研合作达成了初步意向。

(三)充分尊重、注重培养,搭建党外人士发展舞台

在第19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同志明确指出:“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着重做好培养人才、用好人才、吸引人才的工作。”在这“三才”政策中,培养人才是基础,吸引人才是重点,用好人才是关键。

因此,机电工程学院党委注意培养和使用派和无党派骨干教师,尤其是注重发挥高学历、高职称的党外青年教师的作用,为他们搭建事业的舞台,根据他们的学科发展方向和科研工作情况,积极推荐他们代表学院参加省、市有关工作,适时的对他们所做的工作给予了支持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