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外国语学院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Key words: educational practice;national training plan;trainee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32-0259-02
1 研究背景
教育实习是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范生在教师指导下,将所学专业知识、学科教学理论和教师教育基本技能等综合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也是锻炼师范生独立从事教育教学能力,促成“从师范生到教师”角色转变的重要措施;是全面检查和改进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教育实习作为教育实践的重要环节,在大理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师范类教师教育课程中比重最大。由于2010级学生参加国培计划是该学院教育实习史上的第一次,我们需要对该次计划进行研究分析,有利于该院教育实习的顺利开展,对培养师范方向学生具有指导
意义。
2 调查与分析
本研究以大理学院外国语学院2010级学生为期三个月的教育教学实习为背景,对学生的教育实习情况开展调查与分析,方法为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结果如下:
2.1 课堂教学 在实习中,学生课后能认真批改作业,通过反馈及时调整教学,也能较好利用学校配有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如投影、多媒体等。基本上能将大学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能根据学生水平,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能将课堂教学与课堂管理较好结合。实习中,学生主要依据教材,并根据学生原有水平设计教学,在课堂教学方面把握得较好的是教学重点难点的处理,教态自然大方、能清晰阐述教学目标,而最需要改进的是教学过程的优化设计以及教学语言的运用。
2.2 班主任工作 担任班主任工作的学生能从实际出发,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能很好地完成班级日常管理,巧妙运用班主任工作方法与艺术,组织学生开展班会或团队活动,能根据学生的性格和特点,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对于班级中的偶发事件,也具有一定的处理能力。做得较满意的方面是有号召力、凝聚力,能融入学生之中,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能平等对待班级中的每个学生。急需提高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问题学生个别教育能力和班级活动指导能力。班主任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依次为:班级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得不到有效和充分的指导,不了解学生的心理和需要,不知道师生之间保持怎样的距离才
合适。
2.3 实习的收获与困难 实习前后学生对自己教学能力的自信心有所增强,实习前29.5%的学生对自己的教学能力自信,实习后比例上升为80%。教育实习期间,学生遇到的最大困难依次为教学实践能力欠缺、理论与实践脱节、生活条件艰苦、知识欠缺与教学设备简陋。
综上所述,学生在教育实习中基本达到了学院及实习学校的各项要求,能较好地组织课堂教学、完成班主任工作,并对实习有了新的理性的认识。
2.4 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2.4.1 实习时间不甚合理 本次实习安排在2013年9-12月,教育实习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冲击,专八考试、毕业论文、招聘会、研究生考试、实习时间被十一长假隔开等等。这样有效的实习时间缩短了,实习生锻炼教育教学技能的时间被压缩了。由于要适应实习的需要,教学计划被打乱,很多课程被压缩或推迟,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有限、时效性差。《英语教学论》等相关教师教育课程延迟到实习后开展,不能充分发挥课程对学生教学实习的指导作用。对开设相关课程教师的后续访谈表明,实习后再来学习这些理论课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明显不如往届学生,学习效果欠佳。
2.4.2 学生教师技能有待提高 部分学生的教师教育技能不强,在实习中表现出一些问题,如板书书写潦草、普通话不标准、教学设计能力差、课堂掌控能力弱、处理课堂突发事件能力不强等等。通过比对云南师范大学英语教育专业模块的课程设置,发现外国语学院开设的英语教育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仅比师大少14个学时(师大为130学时,大院为116学时),所占学分多1分(师大为7分,大院为8分)。两所学校所开设课程大同小异,都涵盖了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教师教学技能、课程评价等方面。通过对学生的集体访谈,作者认为该院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合理,需要关注的是通过哪些方式提高学生的教师教育技能才更
有效。
2.4.3 教学实习前的培训与指导有待完善 调查显示,42.9%的学生认为学校组织的培训帮助一般,对实习前培训的满意度仅为18.1%。学生认为大学的“教师教育课程”中,帮助最大的是教育学、教学论及现代教育技术,但这三门课程力度不够,还需大力加强。此次实习前,学生虽修了一些教师教育课程,如教案设计、板书、教师技能等,但大部分停留于理论层面,学生并未真正尝试,更谈不上针对学生本人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指导。实习前学生几乎没有机会到中小学观摩见习,学生对中小学英语教学的流程及课堂设计较为陌生。由于时间紧迫,大部分学生没有经过试讲就直接上台讲课,出现一些不应该的疏漏和错误,使实习学校的指导老师对实习生不信任,不能进一步给课;也使实习生本人内心郁闷,没有成就感,对上台讲课产生畏惧,甚至厌恶,极不利于学生角色的转变。
2.4.4 班主任工作缺失 此次调查中有69名(65.7%)实习生的班主任实习工作基本没有展开,他们没能得到与学生近距离接触的机会,深入了解学生生活、与学生沟通交流等机会,错过了绝佳的培养教师职业情感和职业认同感的机会。缺失了班主任工作,教育实习也是不圆满的。
2.4.5 指导教师未充分发挥作用 学生认为实习学校和大理学院指导教师的指导有帮助的比例分别是88.6%和85.7%。从实习指导教师那里,他们最想得到的指导是如何上好课(65.7%)。此次实习,大部分学生(72.4%)是国培计划,去了云南省内很偏远的乡镇甚至是条件异常艰苦的山村。由于没有统一的要求和硬性规定,大学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习指导非常有限,大多只能以短信、电话或者电子邮件形式联系。指导教师对于学生的实习表现没有直观的认识和指导,而仅凭实习结束后的简单说课或者讲课评定实习成绩的做法也不够客观公正。30.5%的学生认为比较合理的实习成绩评定方法是由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打分,由实习学校审核;另30.5%的学生则认为应该分别由实习学校和学院指导教师打分,然后按比例求平
均值。
3 建议与对策
针对此次教育实习中出现的问题,作者尝试从学院、实习生及实习学校三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促进外国语学院教育实习的顺利开展与不断完善。
3.1 统筹安排,加强对课程、教师及学生的管理 学院应从全局出发,长远考虑。如果从学生分专业方向就结合课程设置带领他们到中小学参观见习,必定会令他们明白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教师技能的重要性。在大学期间有更多实践机会,学生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优缺点调整学习,还可以在调整之后再进行实践,这样就可以为走到工作岗位得到全面系统的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日常教学中,应加强学生语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加强试讲环节,让学生在走入实习学校前多一份自信和从容。
3.2 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打好基本功 学生从进校就应该明确进入大学的目的,从大的方面讲是建设祖国,从狭隘的方面讲,学习是为自己,明确了学习的目的,才能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投入学习。对学习的态度如何,直接决定着学习的效果。作为正处在学习黄金季节的学生来说,首先要清楚自己是一名学生。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是天职,不认真学习就是失职。因此学生应该端正学习态度,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严格要求自己,打好基本功,做好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储备及实习的准备,避免在实习中出现眼高手低,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情况。
关键词:多元文化 外国文学教学 西方文化 东方文化
外国文学可谓是纵横五大洲、上下数千年,以其广博性而闻名。即外国文学教师常常说的两大块四大段:两大块——西方文学即欧美文学,东方文学即亚非文学;四大段——古代文学,中世纪文学,近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教师多采用的授课顺序是依循文学史的发展脉络,从西方文学的源头之一古希腊文学讲起,20世纪后现代主义文学为止;课时分配上明显会偏重于西方文学、轻东方文学,而西方文学又多以英国文学、意大利文学、法国文学、德国文学、俄国文学的讲授为主。这就造成了学生除了对东欧文学较为熟悉,对北欧、南欧和亚非国家的文学可谓是知之甚少。这种认知模式,是伴随全球化而来的不平等,政治经济决定论,是典型的倒果为因,不利于实现真正的多元文化。多元文化并非是指表层的不同文化的共存,其深刻、本质的意义在于要承认不同文化的差异性,更要平等对待不同文化。在这一主题的指引下,观照外国文学教学,就会发现当下的外国文学教学存在着多元文化缺失的现象。下面将对其进行具体的阐释并尝试给出解决途径。
一.授课对象的文化多元化性缺失
由于课时设置有限,为了保证外国文学的经典得到足够时间的阐释,必然会使北欧文学、南欧文学和亚非文学的讲授无法做到充分具体,有些甚至直接省略。那么该如何完善高校中文系外国文学课程的设置呢?简单、易行而又有效的途径:主干课和选修课的合理结合;在设置课程以及讲授的过程中,要做到主干课的经典性与选修课的多元性。
首先,外国文学单独设课,足够的课时课保证外国文学经典的深入解读,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外国文学的思想精华和艺术奥妙。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教学效果更好,使学生的参与性更强,并为选修课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应在开课前列出基本书目,分为必读和选读。必读为经典阅读,即基础阅读;选读为扩展阅读,即补充阅读。例如,狄更斯的《双城记》是经典阅读的必选,为了让学生认识到狄更斯的多面性,可选择其《圣诞欢歌》作为选读,体味狄更斯的圣诞精神。再如哈代,将《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作为其代表作品,已足够体现哈代的创作;但若能同时阅读其《还乡》,必将有助于深化对哈代创作的理解:《还乡》中生态主义色彩更强,生态主义又是目前学术界的热点。
其次,选修课程要体现多元性。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自1997年合并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合并后,比较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可谓成果斐然。与之相比,外国文学在中国高校开设的时间更久远,其学科体系也更加成熟,但缺少更高视域的透射。学科合并后的十六年间,大部分的高校所做的事情是在中文系开设外国文学的基础之上,只是加设了比较文学课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就变成了外国文学和比较文学。对于这个问题,文学界与教育界虽已经有所关注,但还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选修课程的开设可为这一问题的解决途径。不仅要设置《亚非文学研究》这样的专业选修课,作为外国文学主干课程的有益补充;还需要加设《东方文化与文学研究》这类理论性更强的专业选修课,打通文化、文学、理论的壁垒;某一经典作品或作家研究也是很好的选择,例如《〈圣经〉文学研究》,《圣经》作为西方文学的一大源头,集中体现了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精髓,若能结合目前的文学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就能形成宗教、神话、意识、禁忌、礼俗等多方面的研究专题。多元选修课程要求高校外国文学教师要将日常的科研研究更多地融入到教学中,这样才更能体现“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这一学科的整合性、融合性以及跨越性。
二.授课过程中的文化多元性缺失
在当前全球化视野下,多元文化已经深入人心,但真正地平等对待本国文化和异国文化并非易事:能平等对待异文化,不自诩文明中心;能积极向异文化学习,而又保持保持本民族特色。外国文学的讲授就应该建立在尊重不同文化,推动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能够平等对话的平台之上。纵观目前的外国文学教学,情况似乎并不如意。
1.西方经典文化的缺失
无论是具体的授课还是学科建设,离开文化,就没办法谈外国文学。要做到外国文学教学中的文化转向,其实是对高校外国文学教师提出的极高要求。外部要注意文学与历史、文学与民俗、文学与宗教的关系;内部要关注各流派之间的关系,不同地域间文学的关系。
而且外国文学教师,大多是通过翻译文本来认识作品的,没有读过英文的莎士比亚的四大名著、德语的歌德的《浮士德》、西班牙语的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俄语的托尔斯泰的《复活》等等。但若以阅读原著为外国文学教师之必要条件,恐怕无一人可担当此任。译著在翻译过程中一定会失掉源文化的某些内容,而加入翻译者所在文化的某些特点,这也是翻译文学的缺陷与价值所在。所以,只有加强对文本产生的文化语境的了解,才能最大程度地理解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外国文学文本的真正内涵。例如,讲授古希腊文学要结合古希腊文化,讲授中世纪文学更要介绍犹太教、基督教的相关情况,讲授弥尔顿不能不提清教文化等等。
2.东方(中国)文化的缺失
首先,表现为授课内容中东方文学的被忽视。后殖民理论家赛义德提出的“东方主义”,指出西方中心话语建构了一个全球规模的文化秩序等级结构。这是一种对立的霸权话语:与民主的、理性的、进步的、道德的西方文化不同,东方文化不仅处于边缘地位,被冠以专制的、落后的、非理性的特征,而且只能被动接受。如上所述,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大部分的院校在课时设置时,均有西方文学一头沉的现象,东方文学所占课时极少,甚至被完全忽略。
其次,表现为授课思维中的中国维度的缺失。外国文学虽然是讲授中国以外的世界各国文学。但文学作品的解读者,往往会从自身的文化语境出发,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阐释文学文本。而且基本的文学研究方法、思路、理论是适用于整个世界文学的。所以,加强学生对本国文学的体认,是学好外国文学的基础。在讲授外国文学过程中,不仅要进行中西文学的比较研究,例如古希腊和中国古代神话的比较研究;更要注意介绍中国文学对外国作家作品的影响。与前者相比,后者是被高校外国文学教师更为忽略的。例如,在讲授启蒙文学的代表作家伏尔泰时,都会着重介绍其思想及作品,但很少有外国文学教师会提及伏尔泰曾将我国戏曲家纪君祥的著名元杂剧《赵氏孤儿》改编为《中国孤儿》,在欧洲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对于像伏尔泰、歌德、托尔斯泰这些中国文学曾对其产生过影响的外国作家,为了体现真正的、平等的文化多元性,其身上的中国影响应为必讲内容。
东方(中国)文化的缺失虽然表现在两个完全不同的维度中,但都说明了外国文学,无论作为“教”者还是“学”者,对本国文化重视不够,而且这种缺失还会直接影响到外国文学的“教”与“学”。只有进行这种深层的相互关系的辨证探究,才能真正认识本国文学与他国文学的特点和差异,也才能获得如钱钟书教授所说的“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的世界文学内在规律。
三.教学理念中的文化多元性缺失
在我国,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自1997年就合并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引入比较文学的教学理念已无质疑、讨论的必要。众所周知,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具有多元性,不仅采用“类比”和“对比”基本的比较研究手法,“审美评论”、“历史考据”、“文本细读”、“哲学反思”等文学研究惯用的手法,还不断地吸收新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其学习范围甚至突破了社会科学,如近些年来自然科学的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一些观念都融入到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中,也融入到了比较文学的日常教学中。
与之相比,外国文学教学理念中的多选性就非常不足,大多停留在基本的文本解读阶段。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外国文学教学必须要引入比较文学的教学理念。一方面,要确立世界文学的观念,在多元文化语境中进行多层次的文学、文化对比。另一方面,要学习比较文学开放、多元的理念,在进行文本解读时,要积极引入新的文学、文化成果,例如讲授古希腊神话时可结合20世纪的女神复兴运动[1];讲授《圣经》文学时可结合文学人类学的相关内容[2]。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讲出外国文学独特的文化性、文学性以及创新性。
综上所述,多元文化不仅是现代社会的特点,亦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如何将多元文化的理念真正地引入外国文学教学是高校外国文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也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出可以适应二十一世纪的文学人才。
该文为华北科技学院教研课题“多元文化视野下的文化渗透——外国文学教学新思维的研究与实践”成果之一,获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资助。
注 释
[1]参见叶舒宪,《西方文化寻根中的“女神复兴”——从“盖娅假说”到“女神文明”》,《文艺理论与批评》,2002年第7期。
[关键词]涉外护理 英语教学 资源引进
[作者简介]李文艳(1962- ),女,吉林白城人,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及ESP教学;李跃军(1964- ),男,吉林长春人,白城师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吉林 白城 137000)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9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医疗卫生等方面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之间的合作与交往机会越来越多,这使得医护类的服务越来越国际化,为了能使我国的医护专业培养与国际化趋势的要求同步,从而减少我国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在医护类服务方面的差距,进一步促进我国护理专业的全面发展,提升国内护理专业毕业生在国际市场的就业率和竞争力。必须加强国际合作,全面引进国外优异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巩固和提高国内涉外护理专业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与国外护理专业的学生具有同样的竞争力,针对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患者都能友好沟通和积极合作,增强我国涉外护理专业毕业生在国际市场的就业机会。
一、我国涉外护理专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国涉外护理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涉外护理专业成为了国内各大医护院校的热门专业,该专业毕业生到国外求职就业的机会越来越大,就业形势一片良好。但是,目前很多医学院校的“涉外护理”还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涉外护理工作的需求,语言成为影响涉外专业毕业生就业和工作的最大障碍。我国涉外护理专业存在的问题如下:
1.英语教材的选用问题。现在对于各医学院校护理专业所使用的公共英语教材来说,学生在校学习多数是基础部分,主要是人文、社会、政治等方面,词汇量大,文章长。但是对专业英语的理解却是一片空白,基础英语的内容和专业护理没有任何关系。据调查,多数英语学习者都停留在哑巴英语的层面,在临床护理实际应用中的能力更是普遍较低,无法与服务对象进行正常的语言沟通。这对涉外护理专业学生出国之后从事护理工作很不利。因此,选择和编写与护理专业相适应的教材是目前涉外专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2.英语课程的设置问题。我国涉外护理专业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实际需要在近年来开设的,专业课和共同课的课程的设置都尚在探索阶段,专业需要和课程设置之间的差距正在调整,语言与专业技能之间的有效配合正在形成,课程设置还缺乏针对性与科学的规划和安排,无法满足涉外护理人才的职业需求,与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相差甚远。英语课程的设置还不能满足涉外护理专业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不能提高其英语能力。
3.职业院校生源的素质问题。目前国内的医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有本科生、专科生和中专生,学生的来源比较复杂,有普通高中毕业生、职业学校高考的对口生,甚至有高考落榜生、高中辍学生及初中毕业生等。这类学生的普遍特点是基础差,学习兴趣不浓,外语水平低。对于像这样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来说,教学目标的定位就会存在很大差异。甚至随着英语教学的进一步深入,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成绩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可能退步。
4.英语教师专业知识不足的问题。一些涉外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师缺乏护理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不能准确地表达和解释护理专业所需的术语。同时,个别护理专业的教师本身英语水平亦不达标,甚至无法胜任护理英语的教学。此外,师资不足,教学理念、手段落后也是制约涉外护理英语教学开展的重要原因。课程如何设置,怎么教,如何学,要达到什么目的,教师心中没有整体的构架。有些教师可能认为学生只要有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就可以通过自学学习专业英语的内容。但是,这些教师的想法已脱离了专业教育教学的培养目标,而是应以实用型人才和培养特色为主,兼顾知识的广泛性,单纯的基础阶段教学并不能体现专业特色。专业英语与学生的专业知识息息相关,具备一定的专业英语知识才能为她们将来临床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提高涉外护理专业学生英语能力的重要性
1.西方发达国家护理人员短缺。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儿童的出生率迅速下降,护士短缺是非常明显的,特别是高层次临床护理人才不足。据不完全统计,在英国,虽然护理专业人员的工资和福利都非常优厚,但每年仍然有10万左右的职位空缺。在美国,目前的护理职位空缺大约有30万人,到2020年预计将达到50万人。护士的需求在澳大利亚、沙特阿拉伯、新加坡和其他国家也是非常大的,由于护士的缺乏,许多医院都不得不减少病床数量,甚至因此而关门倒闭的。与国外大量的需求相对应的是我国每年护理专业毕业生在不断地增加,国内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毕业就失业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国际护理市场为我们提供了广大的就业机会,很多专门的医护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一些综合性大学都相继开设了涉外护理专业,这些毕业生既具有非富的护理专业知识,同时又具有良好的英语语言沟通能力,是国际护理行业急需的专业人才,就业市场非常的广阔。
2.在国内医院就诊的外籍患者不断增加。进入21世纪,国际交往越来越密切,有更多的外国人来到国内居住、工作和生活,将有越来越多的外国患者到国内医院看病就医。因此,顺利与国外患者面对面的沟通,及时了解病人的需求,准确回答病人及其家属所提出的问题,获得病人的理解与合作是我们医护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只有熟练掌握外语,才能建立起相互沟通的桥梁,才能及时获得宝贵的临床数据,才能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才能为外籍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
3.英语有利于医学护理专业学术交流。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我国的医学研究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某些方面接近或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中国的医疗卫生服务,更需要与世界先进的医学科学相互融合,优秀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的护理经验也需向国际上推广,要求我们的医护工作者能很好地与外国专家直接交流,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由于各种学术会议和科研成果所使用的都是世界通用的英语,许多医疗科技创新项目和先进成果都是用英文报告。因此,我们的医护工作者要想在国际学术交流中推广自己,将先进的医护技术和成功的护理经验介绍给更广泛的人,就必须努力学习好英语。
4.便于进口的医疗设备使用和药品识别。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需要更多的沟通和交流。医疗保健设备及技术的引进越来越多,进口药品的数量和和种类也越来越多的。而这些医疗设备和药品的说明书,所使用的都是一些难懂的专业医学术语,生僻枯燥,乏味难记的单词文字更令医护人员费解。因此,只有好好学习,熟练掌握一口流利的英语,才能准确地使用和维护这些医疗设备,更好地发挥进品药品的做用,了解和掌握服药后的药物作用,不良反应,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三、通过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提高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水平
1.引入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从本质上讲,教育理念就是人们开展教育活动的目标和看法,具有长期的坚定性和一致性,对其他的认识和看法具有一定的影响和作用,并且愿意采取行动来实现这一理念。所谓的教育改革关键就是教育理念的转变,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也是教育改革的重点和核心。因此,在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水平提高的改革中,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关键,因为只有理念的深层次变革是改革的本质所在,它不仅关系到改革的方向与效果,同时也决定着改革的成败。
以市场需求为主导是国外教育理念的核心所在,以法律制度来规范就业岗位,根据个人所具备的能力来选择对应的职业。人才的培养标准是由企业专家制定的,提高学生一般能力培养与岗位特有的职业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相结合。这种教育应着眼于培养与就业有关的一系列关键能力。我们通常是基于知识的多少来衡量一个人英语水平的高低。甚至一些英语教学大纲就是由简单的词汇和知识点堆砌而成。衡量和考察学生的英语能力通常是以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多少来判定。因此,在我国学习英语是一件非常单调和枯燥的事情,所进行的完全是一种应试教育,学生不能把所学习的语言作为一种沟通交流的工具,而只是成为考试的答案,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无法做到运用自如,不能成为自己工作过程中的一种能力。这种现象产生的本质就是我国的教育理念不能与社会需求相适应,我们学生所学习的语言不能灵活应用到实际工作过程中。如果我们把国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应用到我们的涉外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学中,学生肯定不再会发出“英语无用”的抱怨了。
2.引入合理的教学评估体系。我国目前的英语教学水平评估几乎采用的都是考试制度。学生们平时不好好学习,等到期末考试前集中突击,甚至通宵达旦,死记硬背单词和句法,等考试一结束,一切都恢复往常,所学所记通通忘掉,浪费大量的宝贵时间和精力,结果是只有成绩没有能力。国外合理的教学评估体系是把学生的能力培养放在第一位,重点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应用,而不是对学习结果本身的评估,强调学生平时的学习和知识的积累以及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这种考评方法的综合利用,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考核的结果也更能反映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在授课前就让学生了解该内容的学习方式方法以及考核测试的内容和具体的要求,侧重考核学生学习英语语言和护理专业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将所学习的每一句英语都能应用到护理工作实践中,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利用英语完成护理工作的技能,将教学效果评估与学生实际应用英语,解决护理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这些方法,能够全面客观地考查学生的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引导学生将枯燥的英语学习与丰富多彩的护理专业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学习英语的整个过程都与专业能力的提高联系在一起,与今后工作联系在一起。
3.引入优秀的交际教学法。一直以来我国学术界认为在外语教学中合理运用交际教学法是提高英语教学水平的有效方法,该方法是以语言交际和语言运用为目的的教学理论,为英语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这种教学方法在运用过程中,学生会感到有些空洞,缺乏具体内容,难以抓住学习的重点,从而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等不利因素的存在。解决这一教学方法在我国运用的关键问题在于提供真实和实用的学习材料。在我国传统教学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必须有自己专用的教材,老师在教学大纲的统领下,严格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按部就班地完成每一堂教学工作任务。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整体知识的系统掌握,便于学生在课前的预习和课后复习,使整个教学过程都在教师的掌控和规划之中。这样的教学过程表面上看是井井有条,但这种在学习开始之前就将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严格规划下来,无法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理念,对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缺乏应有的解决措施,也大大削减了课堂使用资料的针对性、时效性和趣味性。因此在我国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引进和吸收国际优秀的交际教学法,必将对提高英语教学水平起到积极的作用。
4.引入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是完成教学内容的有利保证,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始终是教学的主体和中心,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指导者。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外语学习时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达到主动学习快乐学习的目的,比如小组讨论、小组竞赛、小组游戏等都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方法。
在外语教学中更要强调合作学习,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增加学习者运用语言的机会。学习者不仅需要使用语言表达自己,还要学会倾听和理解并随之做出反应。因此在我们的英语教学改革中,合作学习的更多使用将会是一种趋势。而且还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他们总是强调一点:要创造环境使学生很舒服,很自信。他们说: 学习应该是轻松的,只有轻松地学习时,你才能学得更多。学习应该是有趣的,只有你觉得有趣的情况下,你的大脑才会打开大门,迎接新知识。这个逻辑关系不无道理,如果能牢记这个逻辑关系,我们的教师就会经常想办法动脑筋并慢慢地实施,去为学生创造良好舒适的英语学习气氛,采纳这样的教学方法也肯定是深受学生欢迎的。
总之,在我国传统的护理专业英语教学实践中,由于受传统的教学理念、师资和教材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了目前外语教学效果普遍不佳的现状,学生运用语言能力有限,无法满足学生毕业后在涉外护理工作中的实际需要。因此,必须加强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以能力为本位,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以互动的师生关系和和谐的教学气氛为基础的先进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体系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充分吸收国外优秀教育资源,将其有效地引入到我们的英语教学活动中,促进学校的英语教学改革,使我国高校的英语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熊莺,李纯,李继.引进国外TESL优质资源,探索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J].广西大学学报,2006(1).
[2]张冲.关于英语专业定位的思考[J].外语界,2003(4).
[3]伍小飞.涉外护理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难点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0(8).
[4]秦博文,王海燕.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方向和教学模式的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
论文关键词:多元智力理论;行为特征;大学英语教学
关于人们如何学习和思考的问题,教育学和心理学提出了多种理论解释,如强化理论、认知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并以这些理论为基础形成多种外语教学法流派。多元智力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或 MI Theory)虽然为大多数人所知晓,但是在传统的一元智力理论的影响下,在国内外语教学尤其是英语课堂教学中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针对目前国内学生外语学习现状,有必要承认、尊重、利用学生个性差异,加深对多元智力理论的认识,因势利导,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为此,本文在评析多元智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不同类型学习者的特征及识别方法,最后,就如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贯彻多元智力理论提出若干建议。
一、多元智力理论对英语教学的意义
1983年,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哈伍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他的《人类思想的构架》(Frames of Mind)中提出,人类的智力不只是一种模式,而是多种智力的组合,具体包括音乐/节奏方面、口头/语言方面、视觉/空间方面、身体/运动方面、逻辑/运算方面、人际之间(交际)/人际之外(独处)的智力共七个方面。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有这七种智力,但是比较突出的却只有某一种或者某几个方面的智力,并且个人最为突出的智力往往和个人的成功或者从事的工作联系在一起。1993年,哈伍德·加德纳又指出,人类在七种智力之外还有第八种智力,即对自然界中存在的事物进行识别和分类的智力。1996年,另一位学者丹尼尔·格尔曼(Daniel Goleman)认为人类还有所谓的第九种智力,即通过强调或控制刺激进行自我激励的情感能力。
虽然上述研究结果直接指向的是人类智力存在的多种形式,但是对外语教学也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作用。首先,同样的学习任务并非适应所有的学生。其次,每一位学生都有他自己先天最擅长的某种能力,造成英语学习障碍的原因往往是学习方法或教学方法与学生最擅长的能力发生“错位”。最后,如果再联系到“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理论,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识别不同学生的学习类型,找准特定学生个体或群体的“最近发展区”,做到因材施教。例如,同样是语法教学,对于逻辑或运算能力较强的学生做解释的效果较好,但是对于视觉或空间型的学生可能只有画图表或演示才能接受。同样,有人独处时学习效率较高,有人在集体活动中才能超常发挥。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学习类型并及时给予适当的指导或者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
二、多元智力与学生行为特征之间的关系
如果根据加德纳最初提出的人类的七种智力内容将学生划分为相应的类型,那么一些学者的实验结果则在不同类型的学生与其学习行为特征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实验结果表明,学生行为特征和其个人的能力类型存在着下列对应关系。
语言型学习者,在行为上偏好于读、写或者讲故事,擅长记忆人名、地名、日期和日常琐事。相比之下,逻辑型学习者却比较喜欢实验、数字运算和研究事物类型及其关系。空间型学习者偏好看图片、看电影或者玩游戏,他们最擅长想象、猜谜语、识图、填词游戏或者看图表。音乐型学习者通常喜欢唱歌、哼曲子、听音乐或玩弄乐器,声音、旋律节奏和时间节拍是他们的长项。运动型学习者比较擅长诸如运动、舞蹈和表演之类与身体有关的活动。交际型学习者,喜好广交朋友,善于与人交谈和加入一些团体,这类学生善解人意,擅长领导、组织、交际和处理冲突。与交际型学习者相比,独处型学习者偏好独来独往,对个人兴趣有着不懈的追求,他们比较擅长自省,注重情感和内在的东西,会为个人目标不懈努力。
上述关于不同的能力类型学习者的理论,为教师通过观察学生行为特征的办法判定和识别学生类型提供了依据。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活动给不同类型的学习者提供帮助和支持。外语课堂教学是通过一系列活动实现的,尽管不可能在一节课里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特征,但是教师依然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语言项目给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机会。教学活动定位需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定向。
三、有利于发展学生多元智力的教学建议
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结合语言学家的建议及笔者外语教学的实际经验,围绕多元智力模型,笔者提出下列建议作为课堂活动的参考,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1.语言型学习者
针对语言型学习者善于表达的特征,可以让其先听短文后写书信来培养听力,而在阅读过程中做正误判断练习。还可以把编写故事作为写作练习,就传统话题在小组内展开讨论,通过书面材料学习语法,用画脑图(mind map)的形式学习词汇。
2.逻辑型学习者
针对逻辑型学习者善于推理,擅长逻辑的特点,可以把听力材料分割,让其听后排列文稿顺序。在阅读过程中就文章观点、概念之间做比较练习。在写作训练中,要求这类学生记录活动环节或过程。在口语练习中,教师不妨把一组图片顺序打乱提供给学生,让其按照自己的想法排列后编造故事。在学习语法时,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其自己归纳发现语法特征。在词汇学习中,鼓励学生使用诸如词根联想、星火记忆方法等。
3.视觉型学习者
善于通过视觉获得信息的学生,可以要求其在听的过程中填充图表,在阅读之前充分利用有关插图或图片做出预测。对这一类学生,在布置写作练习时可以要求其图文并用,做口语练习时最好让他们就图片或空间差异作比较。教授语法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演示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4.音乐型学习者
此类学生对乐音或者节奏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把一首流行歌曲的某些词“挖”去,让学生边听音乐边填空,也可以先把歌词作为阅读材料,然后让学生听音乐的同时做词曲配对练习。与此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就日常生活中的东西编写歌词、顺口溜等以锻炼写作能力,就音乐电视画面展开讨论去提高口语能力。对于语法难点,编造或者收集一些韵文提供给学生,指导学生通过流行歌曲扩大词汇量,对于语法和词汇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5.运动型学习者
好动是此类学生的天性,因此更需要教师因势利导。在听力教学中,把一个任务分派给三个小组,让各组分别听一部分内容然后合作完成任务。在阅读中,把阅读材料打乱,让学生恢复原来顺序引导其主动思考。对于此类学生,一种有效的写作活动就是写好第一句话,然后让一组学生传递着续写编成故事。学习语法和词汇时,可以提供一些“赌博”性的游戏内容,激发此类学生的学习热情。
6.交际型学习者与独处型学习者
在听力教学中,对于交际型学习者可以在听一遍材料之后引导学生之间对照答案然后再听第二遍,但对于独处型学习者最好让其自己订正。在阅读教学中,既要鼓励交际型学生讨论,也要允许独处型学生自己思考。对于写作练习,可以让前者编写对话,让后者写日记。在语法和词汇方面,可以要求交际型学生多举一些别人的例子做练习,相互测试学习内容。但是,对于独处型学生,应该诱导其多描述跟自身联系紧密的事物,允许他们有自己的学习步调和方法。
基于对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时代诉求依然未变的认识和判断,以及基于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果赋予我们对自身发展及国际影响力的自信,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得到国际社的普遍响应,并已成为沿线国家人民的共同愿景。《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一带一路”合作的重点,就是要实现“五通”,即政治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在这其中,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与“一带一路”建设联系更为密切。一方面,沿线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工程的开展,以及中国装备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将有效拉动有关国家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也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一个重大机遇。另一方面,促进人文交流,实现民心相通则可以说是夯实沿线各国民意基础的关键所在,而通过职业教育援外培训项目,则更有助于沿线国家对中国职业教育理念和成就的认可,有利于实现民心的相通。在此方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多年来援外培训工作的开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发挥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以援外培训服务产业发展,展示“中国制造”魅力。学校迄今共承办了 50 期援外研修班,1000 余名参训学员遍布缅甸、泰国、坦桑尼亚、赞比亚、肯尼亚、埃及等 100 多个“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学校所开设的培训项目,始终坚持对接地方、区域的产业行业发展需求,并从最初的职业教育领域逐步拓展至港口管理、汽车产业等领域。各国学员多次参访中国海天集团、中国亚龙科技集团、中国吉利汽车、上海洋山港、浙江宁波港、辽宁营口港、山东青岛港等企业,实地感受中国制造的品质和魅力。
以援外培训增进价值理解和认同,传播中国文化。自承办援外培训项目起,学校始终将促进参训学员的文化认同和价值理解作为培训必不可少的内容。学校特别引进对外汉语等相关专业教师,为援外研修班学员特别开设了“中国历史”“中国国情”“中国人与哲学”“中文学习”等课程,使学员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有了更客观、全面的了解。学校还开设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元素实践体验课程,如剪纸、中国功夫、茶艺、书法等,让学员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促进了学员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也增进了他们对中国的价值认同。
以援外培训凝聚发展共识,组建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学校以开展援外培训为平台,与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宁波市教育局,三方合作成立“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援外培训基地”项目为基础开展相关工作。研究院主要功能包括:开展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开展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资源库建设;中国援外项目的政策与绩效评估研究;组织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合作论坛,建立多边交流平台等,重在经验传播、理念提升、前景预测、问题分析与解决,为全国的教育援外培训绩效评价、改进我国援外培训绩效提出政策建议。
一、“互联网+”与电子商务专业的发展现状
(一)“互联网+”的发展现状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对教育的发展产生着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到2018年,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将进一步深化。而且,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互联网+”在教育领域也有了一定的突破,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手机课堂,这就是“互联网+教育”的结果。
(二)电子商务专业的发展现状
国外关于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早,对本科生的培养已形成完善的体系其课程设置以市场导向为主并注重培养学生从战略的高度思考问题。国内已有一些学者对民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等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借鉴国外优秀大学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一些成果。目前,已有学者提出课程设置应采用“宽平台+活模块”课程体系,设置若干个基础平台,在此基础上细分为几个专业方向模块,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方向。其课程设置可分为专业方向模块(主要是专业基础知识的课程学习)、实训模块(对与专业相关的软件系统、设备等方面的操作能力的培养)、交叉课程模块(非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或人文素质类课程,主要用于开阔学生视野)。教学方式应体现多样化,可以采用双语教学法、互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
二、安徽外国语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本科生培养体系的分析研究
(一)安徽外国语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的分析研究
革新教学理念,摒弃传统的电子商务教学思维,引进新型电子商务教学模式是安徽外国语学院一直努力的方向。安徽外国语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所依托的是市场营销、物流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报关与国际货运等专业,这些专业都是学院较早设立的本、专科专业,其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已获专业改造与新专业建设立项,国际商务专业获综合改革试点立项,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是安徽省特色专业,《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训》为省级精品课程。这些专业市场定位准确,培养目标明确,在应用能力培养、实践性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创新。
(二)安徽外国语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的应用分析
安徽外国语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的学生需掌握计算机技术、市场营销、外语等各方面知识,熟练运用电子商务技术、网络营销等各项技能,从事网页设计、网站建设维护网络营销、外贸电子商务活动策划与运作现代物流管理、国际商务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在教学上,安徽外国语学院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在已有的国际物流实训中心、模拟报关实训室、市场营销实训室等实践课程的基础上,建设了电子商务实训室,主要为学生开设B2B、B2C、C2C等实训教学。这种强化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功能齐全的实验室,配备模拟教具、电化教学设备、业务管理软件,用于公司业务流程模拟、角色扮演、情景模拟、项目演练等环节的应用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动手能力。
三、“互联网+”环境下安徽外国语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本科生创新培养体系的分析研究
(一)“互联网+”模式下的安徽外国语学院本科电子商务人才的能力分析
“互联网+”模式下的本科电子商务人才的能力结构应该是扎实的理论知识、过硬的操作技能、较强的适应能力。面向各行业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安徽外国语学院根据当前各行业对经济管理高等人才和电子商务应用高等人才的需求,确定了电子商务专业人才质量规格,确定其知识、素质和能力标准,为培养新型的电子商务人才创造了条件。
(二)“互联网+”模式下的安徽外??语学院本科电子商务人才的教学模式的分析
安徽外国语学院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因此,根据安徽外国语学院的办学特色,以安徽外国语学院的办学宗旨出发,从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实践出发,在培养“双创”应用型电子商务人才为目标的前提下,构建完善的课程设置,设计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形成实践性教学评价体系为保障的科学体系,探寻出以“互联网+”为基础,适合“双创”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发展的有效路径。
(三)“互联网+”模式下的安徽外国语学院本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案的分析
为了培养出应用型电子商务高等人才,贯彻“互联网+”的指导意见,将教育产业积极与“互联网+”相结合。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结合本科电子商务专业的办学特色,贯彻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转变教学模式,制定本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案。安徽外国语学院在现有资助特色的教材编写的基础上强化与企业的联合编写教材,加强针对性教学和强化教学的实用性,建立了特色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案。
(四)“互联网+”模式下的安徽外国语学院本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
安徽外国语学院与有“互联网+”条件的、实力雄厚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以行业需求为依托,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落实培养方案中提出的各个实践过程与环节,配备企业导师具体指导学生的实践,实现校企共同培养。
摘 要:本文以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资料室为参考分析高校院系资料室现状,浅谈院系资料室人工管理到信息化管理的难点,并从时展的必然性和信息技术可靠性等方面分析如何克服这些难点,让高校资料室走向信息化管理之路,为院系师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关键词:高校 院系资料室 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b)-0254-01
高校院系图书资料室是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系统的重要补充。高校院系图书资料室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专业性,在为高校院系的学科建设、教师科研工作和学生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各种原因,高校院系图书资料室现在还大多施行传统的人工管理,使得资料室文献的查询借阅、开发利用受到极大的限制,很难适应和满足目前信息化时代师生的需求。因此高校院系图书资料室必须走向信息化管理之路,才能更好地为院系师生提供知识信息、教学科研服务。笔者这里就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资料室(以下简称外国语学院资料室)的建设和管理情况加以思考,为高校院系图书资料室建设发展以及实现信息化管理提供一些参考。
1 外国语学院资料室的现状
(1)华南理工大学有大大小小31个院系资料室,这31个院系资料室中,理工科资料室大多以期刊阅览室为主,图书资料为辅;社科资料室则是图书为主,期刊阅览为辅。就外国语学院资料室而言,语言文学类图书有15000余册,其余各类图书有5000余册,国内外期刊40种,在华南理工大学社科资料室乃至全国理工类高校外国语院系中也算是规模大,图书多的资料室了,同时也是外国语学院师生借阅图书的主要来源。
(2)外国语学院资料室至今还是传统的人工管理。每本图书的后面都贴有借书袋,里面放两张借书卡,师生借阅图书,需要填写两张借书卡,一张放在借书袋中,一张放在管理员这里,还书时管理员根据书袋里的书卡找到另一张书卡,盖上还书章,把两张卡片放入书袋。这种人工管理方式虽然不复杂,对于师生不多,规模不大的院系资料室来说,也还算方便,但还是有很多潜在问题,比如还书时间没法控制,使得很多图书成为学院师生的个人图书,失去了流通功能,还容易导致一些图书流失。假如学生在看书的时候不小心把书卡弄丢了,还书的时候管理员就要花费时间找出另一张书卡,还要给图书补一张书卡,造成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
(3)外国语学院资料室的图书按照中图分类法进行分类编目,按照类别摆放。但是,除了近几年购买的图书,资料室原有的大量图书都没有电子信息。师生借阅图书时无法在计算机上进行查阅,还需要在资料室根据大分类一本一本寻找,借阅图书费时费力,还有可能一无所获,严重影响了师生借阅图书的积极性。现在,全院师生借阅量不到一千本,图书的流通数量不到藏书的二十分之一。
2 外国语学院资料室人工管理到信息化管理的难点
(1)现在,学校对图书建设的重视和支持主要放在了图书馆。我校图书馆文献资料从采编、流通到典藏,使用计算机管理已经很多年了。学校图书馆购买了价值不菲、功能强大的管理软件,但却不对院系资料室开放端口。通过笔者调查发现,我校仅有院系资料室施行信息化管理,使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是院系自己购买的系统,跟图书馆的管理系统完全不同,这样不但浪费了院系资料室原本就不多的建设经费,也不利于院系资料室与图书馆的融合发展。
(2)外国语学院资料室早就意识到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学院领导也很重视资料室的建设与发展。然而华南理工大学院系资料室的经费是院系自行承担,外国语学院教学任务繁重,无暇发展创收业务,学院经费靠学校划拨,每年只有少量的985和211经费用在资料室。985和211经费的使用又有严格的管理和限制。外语类图书大多是外文原版图书,每一本图书都几百元甚至上千元,资料室少量的经费全用在购买图书上了,一直没有经费进行信息化管理,使得人工管理严重制约了外国语学院资料室的发展。
(3)除了学校管理和学院经费短缺的问题,还有一个制约外国语学院资料室信息化管理的难题是管理员的时间和精力。笔者作为外国语学院资料室管理员,同时又是外国语学院网站管理员、科研秘书。每日花费在网站管理、科研管理的时间占用了一半以上,笔者的时间和精力勉强维系现阶段的流通管理,无暇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将数万册图书信息一本本输入电脑,为师生们提供更多图书资料文献信息。
3 高校院系图书资料室实现信息化管理的主要措施
(1)首先,学校要重视院系资料室的建设,支持院系资料室一步步走向信息化管理。学校在人事、经费和规章制度上统一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使得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融合发展,图书馆为院系资料室无偿开放管理系统端口,解决院系资料室信息化管理系统难题。在图书建设方面,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联合采购、编目,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实现信息共享,这样有效避免了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重复订购、也保证了院系资料室后续的文献信息规范管理。
(2)如果学校无偿开放信息管理系统端口,院系资料室需要将现有的图书文献进行加工,输入信息管理系统。外国语学院现在正在筹划实现信息化管理。笔者了解到,只需要将现有图书每一本加入磁条,编码,在管理系统中输入图书的编目信息,购买几台电脑、扫描枪,门禁系统即可。
(3)作为外国语学院图书管理员,笔者对图书管理的知识只能通过在有限的时间内自己摸索学习,学校图书馆没有针对院系资料室管理员的业务培训。学校如果能定期对院系资料室管理员定期培训,统一管理,也会大大提高院系资料室管理员的业务水平,提高管理员的工作效率。资料员也可以实时了解信息管理动态,及时反映给院系领导,加快院系资料室信息化管理建设。
大多高校院系资料室,尤其是文科院系资料室,和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资料室的情况一样,期待能尽快实现由人工管理到信息化管理的转变,充分发挥院系资料室的功能,与高校图书馆全方位融合发展。院系资料室必将进行改革,走向信息化管理之路,才能适应当今信息化时代,不被当前的教育形势所淘汰。
参考文献
因时而动 应势而生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是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设有英语、日语、韩语、法语、西班牙语、德语、俄语、意大利语和阿拉伯语等9个外语语种、37个本专科专业,致力于培养应用型、国际化、高水平的外语人才和涉外经济管理人才,在浙江经济、外贸、外事服务领域和外资企业中享有美誉,毕业生就业率已连续7年达99%以上。
一个外国语学院怎么会有设立网络传播学院的开创性举动呢?这源于学校为实施“立足外语、跳出外语”而开展的社会急需人才的调研。在调研中,“越秀”人了解到,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广泛应用,使人们获取信息更加便利快捷,人际交往方式发生深刻变化。随着微博、3G网络、电子商务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网站数量和网民人数还将持续增长。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门户网站、新闻网站、商业网站、企业网站及大量社会性网络服务的蓬勃发展,将对多语种人才、专业性互联网新闻传播和信息管理人才产生极大的需求。
一边是互联网飞速的发展,一边是互联网新闻信息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相对滞后,网络传播专业人才紧缺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加快高层次、高技能、高素质互联网新闻信息管理人才培养,已成为社会培养急需人才的应用型大学的当务之急。于是,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从2009年开始,积极申报设立编辑出版学专业和传播学专业,先后获得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
网络传播人才的培养也引起了政府主管部门和互联网业界的高度重视。2011年,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和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创办“中国互联网信息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在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设立全国首家网络传播学院,作为互联网人才培养基地的载体。
精心运作 科学兴学
2011-2012学年是网络传播学院的“建设元年”。
网络传播学院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规律,又要适应形势快速发展的需要。面对纷繁复杂的工作头绪,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在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的支持下,听取中国网、新浪网等大型网站专家的建议,科学谋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精心运作,有序推动各项办学工作顺利进行。
学校整合新闻传播学、汉语言文学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师资,成立网络传播课程组和计算机信息管理课程组,作为网络传播学院教学工作的基本力量。同时,先后聘请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常务副主任李家明任名誉院长,香港浸会大学新闻传播系原系主任俞旭博士、美国科罗拉多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瞿研真博士担任客座教授。目前,网络传播学院有专职教师60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3人,博士4人。
2011年9月,网络传播学院超计划完成首批招生工作,首批编辑出版学(网络编辑方向)专业计划招生120名,实际招生282名。网络传播学院招生实现开门红,证明了社会对网络传播人才培养的紧迫感。
与此同时,网络传播学院相继建成了网络编辑实验中心、中国网络传播教育网和中国网络传播教育网直播室,网络视频图片实验室也开始了筹建工作。
网络传播学院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学院刚成立不久,但对教学质量,我们有足够的信心。一方面,我们有完善的硬件设施,更重要的是,我们有强大的师资队伍,汇集学界及业界精英的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媒介经营管理精英,与此同时,我们有中国网、千龙网等国家级大型网站作为实践基地,可以实现学生学习与实践的无缝对接。”
志存高远 打造一流
从成立之初,网络传播学院就将为中国互联网培养大量应用型互联网新闻信息管理人才作为自己的使命,而“全国第一家网络传播学院”、“中国互联网新闻信息管理人才培养基地”、“中国网络传播教育网实践教学体系”等众多光环更加坚定了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将网络传播学院打造成全国一流互联网人才培养摇篮的信心与决心。
对网络传播学院的建设,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有清晰的思路,那就是围绕“越秀”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从建设中国互联网新闻信息管理人才培养基地这一高度出发,按照建好“一个基地”、“一个学院”、“一个网站”、“一个期刊”、“一个研究所”的总体要求,根据学界与业界相结合的思路,聘请国内有名望的新闻传播教育领域的教授和互联网行业的精英组成高层次的专家指导委员会,科学制定出符合行业发展要求的网络传播人才培养方案;汇聚一批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组成阵容强大的网络传播学教师队伍。在加强网络传播理论教学的同时,依托自己创办的中国网络传播教育网,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出一批政治强、业务精、懂理论、会操作的高素质网络传播人才。
据网络传播学院负责人介绍,今年秋季,除编辑出版学(网络编辑方向)专业继续招生以外,今年获批的传播学专业也将招生,并分设网络传播、网络媒体经营管理、新媒体与网络信息三个人才培养方向。几年以后,网络传播学院将形成以网络传播专业为主,网络新闻、网络编辑、网络经营与管理、网络与新媒体等专业为支撑,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为辅助的专业群,并使网络传播专业能够达到国家级特色专业的标准,力争获得国家级特色专业称号;使网络传播学学科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特色学科,进入全国重点学科行列。
[关键词]特色课程设置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1-0206-02
外国语学院是鞍山师范学院最早设立的文科学院之一,从1994年开始面向全省及其他省、市招收本科生。现设英语、日语两个专业。2010年“英语语言学科”被学校确立为特色学科。外国语学院为了搞好专业建设,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重要的地位,采取了多种有效的措施使教师队伍在数量、质量、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以及学缘结构方面基本满足了教学需要。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外国语学院逐步形成了一支学术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梯队整齐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93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4人,讲师41人,助教14人;博士学位4人,硕士学位58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教师30人。
近几年,尤其是在“十”期间,学院及外国语学院加大了对教学设备、教学资料的投入。到目前为止,我院拥有8个语言实验室,共计500个座位;一个日语情景实验室;1个大屏幕多媒体教室,11个中屏幕多媒体教室;2套卫星接收系统,2套大功率无线电发射台;并且拥有期刊室1个,阅览室1个,专业图书6700册,其中外文原版图书929册;学术期刊57种,其中原文期刊10种,外文报纸7种;各种影视资料(包括VCD、磁带、录相带)634套。此外,外国语学院还与十几个单位合作,建立了教学实践基地。这些为外国语学院的教学、科研和社区服务提供了及时和有效的服务。
外国语学院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以其扎实的基本功、较宽的知识面、工作适应能力强和有发展潜力而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和社会认可。
近几年来,外国语学院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初步形成了因材施教,同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科研和社会实践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几年来,出版专著(教材)6部,译著3部,发表省级以上论文200余篇。外国语学院学生在全国性的竞赛中频频获奖,在首届全国高师英语教师技能大赛中杨海英、王海静、杨鹿鸣和尹博同学获二等奖;在2003年中央电视台和外语教研出版社组织的全国CCTV杯讲演大赛中王栋同学获三等奖;2012的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中10级学生黄跃娜获得省一等奖、国家优胜奖;2012全国APEC未来之声暨全国前程无忧精英联盟训练营选拔大赛中我院学生丁婕通过海选、面试、笔试淘汰赛、复试、才艺展示、圆桌会议、激情辩论、四国语言自我介绍等等艰难的环节比拼获得了全国亚军的好成绩,并跟随主席代表团远赴俄罗斯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
我院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与自身的特色建设是分不开的,我院在结合自身优势(软硬件设施),区域优势及专业性质的前提下准确定位,优化发展思路,开展了我院的英语专业的特色构建。
一、特色专业规划确定发展蓝图,发挥育人优势
我院始终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系、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以教学为中心,以专业建设为主线,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以英语专业为主,拓宽专业方向,逐步发展日语、俄语专业和研究生教育;立足鞍山,面向辽宁;立足基础教育,面向区域经济;努力把外语系建设成为高质量,有特色,在周边地区及省内有影响的专业。
为了更好地巩固专业优势,我院领导积极地到英语专业发展较好的高校进行外语专业建设,交流经验,并远赴英国牛津大学交流学习,吸收国外先进教育教学经验,使外国语学院成为我省第一个引进“导师制”的学院。
二、特色目标定位指向就业市场,引导学生就业
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相关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即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知识的前提下,注重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掌握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在各级各类学校、企业、政府、出版社、新闻、外事等部门从事教学、管理、翻译等方面的工作。
在学生就业领域,我院立足辽宁省,面向全国进行就业市场开发,力求就业领域网状化、就业方向多元化,使学生拥有就业多样化选择的机会。
三、特色才人培养模块培养职业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
为了提高英语专业毕业生的专业化水平,我们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上坚持学生本位取向、专业发展取向、反思—实践取向等基本教育理念,注重知识结构的科学性、合理性,整体优化课程体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的改革;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在专业定位方面,紧跟国家政策,立足辽宁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教育思路,大胆进行教育改革,使教育符合行业亟需人才的需要,造就了一批既能适应基础教育,又能适应其他方面需要,尤其为辽宁及周边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的复合型人才,力争把鞍山师院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建设成为区域优秀教师人才的摇篮。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颇具竞争力和我校特色的各种创新教育活动。
在人才培养方面,我院主要实行的是“以导师制为龙头,以特色英语活动为载体”的培养方式。
(一)以导师制为龙头
导师制即教师指导学生责任制,就是组织优秀的教师及教学管理干部在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对学生分组分人进行个性化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实施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的管理方式。我院院长曹彦教授在牛津学习期间,对牛津大学的导师制进行了充分细致的学习和分析,并结合我院学生教学实际,将导师制引进我院,并形成具体的实施细则,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使教师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完善我院的学分制改革,更好地对学生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全面成长。
我院特选用一批有过硬英语专业素质的教师担任学生导师,并对学生在学习和思想上予以指导、心理上予以疏导、生活上予以辅导、就业和成才上予以向导。形成专业导师、综合导师和客座班主任“三位一体”的本科生指导体系,实施个性化培养和全面辅导,以体现因材施教,突出个性化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原则,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德育体系,全面提高外国语学院学生的综合素质。
导师制经过多年来的补充发展逐渐走向成熟,成为我院英语教学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并通过《中国教育报》《辽沈晚报》《鞍山日报》的报道向全省推广。
(二)以特色学生活动为载体
我院在以导师制为龙头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英语活动的潜力和积极性,形成了一系列特色英语活动,其中尤以英语方舟为主要特色活动进行全院推广。英语方舟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阳光教室,另外一个是英语之星。
阳光教室是团市委专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农民工子女开设的校外免费课堂,主要是在寒暑假和节假日,由辅导员和导师带队,带领我院学生进入社区免费为社区孩子和农民工子女进行英语辅导,旨在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配合学校“双语教学”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并让我院学生在实践中锻炼了从师技能。
英语之星是以锻炼我院学生的英语口语和听力能力为主要目标,分为英语晨读、激情辩论、英语角、模拟就业等分支,由导师进行指导,并在年末举行“英语之星”全院风采大赛,对学生一年来的英语技能进行了解和考核,由各班导师担当评委和评论员。实现“导师制+英语方舟”的师生互动教学体系。
英语专业的任何改革,必须首先关注人才培养的质量,我们在教学中积极构建新的教学体系,为师范生充分就业和适应社会需求奠定坚实基础。具体措施有:
1.开设高中新课改系列讲座,学院组织校外专家和校内教师开设高中英语新课改讲座,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基础教育改革新动向,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学校也利用相关师资培训机会,集中培训各课程教学论师资,以迎新课改革。
2.贯穿通识教育,“外语专业”只有明确了自身的人文学科属性,才能找到专业的学科定位,有了明确的学科专业定位,才能确立适当的专业培养目标,而不至于把外语专业培养等同于外语技能培训,为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增开了一系列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选修课程。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验、见习、实习、实践和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基础教育师资。为此,课程的设置本着引导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宗旨,构建模块式、多样化、网状多向的课程体系,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大的空间,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促进学生教育创新精神和教育实践能力的发展,实现学生教育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特色课程设置提升教学质量,塑造合力的师资
课程计划应体现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英语专业系列课程分为文化知识培养课程,实践能力培养课程和特色课程三个层次,强调英语语言知识、语言运用和英语文化学习并重,突出运用的教学理念。通过英语文化知识培养,英语语言技能(实践能力)训练,教师职业能力等特色课程构建三个板块为学生夯实牢固的文化专业基础、良好的知识结构、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形成1+1+1﹥3的合力,贯穿整个课程体系:第一层次——文化知识培养课程:包括“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英国文学”“美国文学”等主干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第二层次——实践能力培养课程:包括“英汉与汉英翻译”和“英语口语”“英语写作”等校级重点课程。第三层次——特色课程:“英语教学论”和其他通识课组成,着重对学生职业与就业需要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进行拓展。特色鲜明的目标,明确的递进式课程体系建设,为培养具有良好的英语语言能力、健全的语言文化知识、训练有素的职业技能的英语专业毕业生,提供了科学系统的课程保障。
【参考文献】
[1]沈娇.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办学特色研究——以沈阳师范大学英语专业为例.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7.
[2]杨颖育.试论如何构建英语学科专业特色——以四川师范大学英语特色专业建设为例.中国大学教学,2008.5.
[3]刘沛.英语专业的特色建设.群文天地,2011(20).
[4]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5]朱永新.新教育之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